数学听说能力培养

2024-09-30

数学听说能力培养(通用12篇)

数学听说能力培养 篇1

实际教学中,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常认为是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而本人则认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是关键, 因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往往忽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听、说、读、写能力有其特定的内涵, 而且它们还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 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来剖析听、说、读、写这四种活动, 其中的听、读属于信息输入加工形式, 说、写属于信息输出加工形式。根据认知心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 “数学学习的过程分为信息输入、相互作用、操作训练、信息输出四个阶段”。输入阶段是个体认知加工贯穿于整个认知加工过程, 信息输出则使初步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更为完善, 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所以, 数学课堂中学生接受信息的输入功能和信息的输出功能的高低, 也就是听、读能力和说、写能力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并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以及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听、说、读、写离不开语言, “在传统的课堂中, 师生们靠语言交换信息, 平均有70%以上的时间是教师或学生在使用语言”, 数学课也不例外。事实上, 数学教学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 例如讲授、解释、提问、回答、复述、阅读、书写、讨论等等, 语言始终伴随着教师和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课堂使用较多的是数学语言, 它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亦是数学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正如斯托利亚尔指出的:“学生知识表面化的根源往往是数学语言的学习中语义处理和句法处理之间配合不当。形式和内容的脱节实质上是数学语言符号和公式与它们表示的东西的脱节。”

数学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科学的专业化语言, 是人类数学思维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表达形式。“特定的教学背景和特定的教学内容都影响着数学教学中语言的句法、语义及实效等特点, 因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 他们都与日常用语不同, 它以数学符号为主要词汇, 数学法则、定理、公式等为语法规则, 它的书写形式的基础是自然语言和一种不同于自然语言的记号体系, 如十、一、>以及字母、数字, 按照特殊的法则组合起来, 产生合理的表达式。它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 词、词义、符号三位一体;2) 精练、准确、清晰, 简明、可变;3) 直观语言 (图形与符号) 与抽象语言互译互释。所以, 数学学习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必然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 它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输入信息、快速灵活处理信息、正确输出信息之外, 还要求学生具备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形式与所表达内容的正确联系, 能将自然语言数学化, 数学语言符号化和图式化, 以及进行各种数学语言之间相互沟通”。比如, 当学生听到“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 或者读到符号“A∩B”时, 他不仅能够懂得这段数学语言是表示“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 (即A、B的公共元素) 所组成的集合”, 而且也能把它与表示交集的韦恩图相联系。再如, 当学生听到或者读到“奇函数”概念时, 他应该能联想起奇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 函数的性质有f (-x) =-f (x) 。图像关于原点对称。而如果能够针对某个具体函数其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那么也就会判断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这也意味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听、读能力的培养要以对相关的数学语言的理解、表征为目的, 而说、写能力的培养则以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为目的。因此, 学生数学的听、读能力是将外界 (数学材料和背景) 刺激引起的生理感觉, 通过整合、组织, 准确转化为心理知觉。在听或读的过程中受某种需要或目的驱使,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预期要学习的新知识中有关的知识被激活, 做出某种期待和预测, 并不断地验证或修正假设, 从而理解、提取和吸收信息。数学语言中言语的一字之差, 符号的一笔不同, 其意义就相差甚远, 如“除”与“除以”、“包含”与“包含于”、“>”与“<”等等, 学生如果听和读这两种能力弱, 在数学学习的第一阶段 (输入分阶段) 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从而影响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数学学习中说、写能力的培养, 应该是通过自己信息表征、组织、储存有意识的依据线索提取陈述性知识和快速自动地激活程序性知识, 把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和数学认知结构表现为外显的数学认知结果。学生数学学习的说、写能力是在听、读能力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例如, 有的学生把“求绝对值不大于5的正整数”错误解答为“绝对值不大于5的正整数是4、3、2、1”, 究其原因是概念理解不够准确, 不知道“不大于”就意味着“小于”或“等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听或读、写的能力不强, 或许是因为内部条件不足, 或许是因为外部条件不够, 我们要仔细分析, 区别对待。学生数学学习中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所需的内部基本条件是:1) 适当的知识准备, 包括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数学语言;2) 评价反馈的恰当、及时。学生数学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 但并非任意的数学学习过程都能够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形成的因素, 课堂教学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条件, 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影响学生形成数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因素很多, 其中语言是第一因素,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数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具体地说, 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 教师的言语必须合乎一般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要求。课堂上教师讲话的句子要完整、流畅、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要清晰、明确, 对判断、程序的推理把握要准确, 做到说话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因果关系恰当。2) 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样板, 他们对学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 如果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 规范, 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理解, 影响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数学专用术语, 掌握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科学表达的方法, 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1) 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善于运用语言技巧, 要生动有趣、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 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 探求到教师思维的进程, 学习的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 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 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状态自然地进入数学思维环境之中,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2) 教师要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形象化, 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互译互释, 以便学生理解、掌握。比如, “任意非零整数”可表达成“任意一个不等于零的整数”, 把“a大于等于b”解释为“a大于b或a等于b”或者解释为“a不小于b”等等,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对数学语言理解的障碍, 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3) 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培养和锻炼这些能力的机会。有一位数学教育专家曾分析说:“在数学教学中, 通常并不会明确的地教学生阅读、书写和讲述, 因为大家都认为随着教学内容深入, 这些活动的能力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尽管如此, 我们却常常要求学生去模仿书本或教师的语言。”所以我们不能让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发展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 而应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诱导学生去听、去读, 让学生去“听—想”数学语言, “阅读—自学”数学语言, 更重要的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去写, 创设名副其实的交流情景, 给学生提供锻炼听说读写能力的机会。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在参与的活动中, 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认知过程, 使学生能够清晰、精确、毫不含糊地思维和表达, 做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品, 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真正地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最后, 教师要对学生听、说、读、写的活动效果做出恰当、及时的反馈。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一般通过课堂提问, 其反馈信息甚少, 所以评价往往过于简单, 很难达到调节控制的作用, 教师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反馈的机会, 比如学生课堂表达或书写正确的应该予以肯定, 培养其自信心;错误的不要简单地说不对或打叉, 应该具体地指出错处, 有可能的话, 也可提供正确示范, 帮助他们及时纠正。使学生在肯定中体验到“欢乐”, 从不足中感觉到“差距”, 进而进入“学不可以已”或“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的学习境界。

学生数学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乃至数学教育中的语言问题在我国研究得还不够, 本文也只是就前面的问题作粗浅的探索, 希望数学教育界有更多的同行关心、重视、研究、实验这一课题, 以促进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数学听说能力培养 篇2

美国学者Krashen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指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知识(包括语法、规则、语音、词汇知识),而语言习得类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通常是在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的。Krashen认为习得比学习更

重要。只要经过语言习得这一环节,学习者才能真正摆脱母语的“羁绊”,自由地运用第二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方法局限于语法翻译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片面地追求卷面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听和说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递思想的交际过程,听是理解和吸收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应是同步的,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我们可以把学习和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加大语言信息刺激量,创设良好的语境,在搞好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在交际中学英语。为此目的,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坚持课前三分钟的FreeTalk。

FreeTalk(自由谈)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方式,在这项训练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可以提前准备。课前由一名学生讲三分钟英语,学生们自拟话题,谈及了校园生活,英语学习,个人轶事,班级活动,地区气候和小故事等。

此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们敢于开口讲英语,而且使学生们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词汇量。在这项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督促的作用,使学生FreTalk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

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听的一个主要来源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本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开始阶段,授课时放慢讲英语的速度,而且重复所述内,用简易的同义词或短语解释词义,用不同的句型转换同一意思的句子,用简单的句子解释段落意思,然后逐步加深,循序渐进,尽量避免用汉语讲述。这样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例如在《TheEmperor'sNewClothes》一课“Onceuponatimetherewasanem-peror”一句的教学中,笔者用英语说:pleaseunder-line“onceuponatime”.Itisasetphraseusedinstory.I'msurethatyouallearneditwhenyouwere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Canyouuseanyotherphrasesinstead?等等。

三、利用电化教具,突出听说训练。

使用电教手段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和录相带,不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他们能够专注地学习,而且还为他们提供语言情景,使他们不必借助翻译,通过视听,就通达到理解语言内容的目的。笔者在教《TheRuleBreaker》一课时,根据课文改写录制了配乐录音,并制作了五张彩色幻灯片。形象生动有趣的彩色画面及优美的音乐配音,自然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画面上的一系列动作使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印象,学生不仅理解得快,上口也很快。在学生听懂录音的情况下,笔者就课文梗概提问。最后让学生上讲台,借助幻灯片简要地复述课文。这样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把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其音,见其形,明其意。语言和形象两者同时作用于大脑,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作用,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整个身心系统的机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让学生参与表演教学。

交际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听说过程是一个理解和口头表达的交际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表演,活化课文插图,进行情景教学,把学生带入仿真的生活环境之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学生们在“真”实情景中,把课文里的英语真正地和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在结束《BorowingaDonkey》一课的教学时,笔者依据课文内容将课文改成短剧,创设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们戴上自制的面具,分别饰演借驻的人(Nareddin)、不受欢迎的妇人(anunwelcomewoman)和小毛驴(adonkey)及旁白人员,随着学生们神情动作的再现,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学生们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促使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有助于英语词汇和实物实景的直接联系。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甜头,积极性自然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交际习惯也在表演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五、强化听写方面的练习。

听写是

要求将有声的课文材料转化成文字材料,它贯穿了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把课文的主要段落和课文的中心大意作为学生听写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听的能力,完整地理解一篇短文,并使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把不同的词汇和句型结构应用到同一内容中去,使所学的语言易记易用。通过听写,学生的听力、发音、语法、拼写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并迅速落笔的快速反应能力。

数学听说能力培养 篇3

一、培养听的能力

1.学会听老师讲课

学会听老师上课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又要抓住重点,听好要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更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要点。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听老师讲课,需要运用各种技法,特别是可以用评价的方法进行引导。例如,在老师让学生读数时,一个学生把“4”读成“shì”,另一个学生马上举手说:“老师,他读错了,应该读‘sì’。”这时老师立即表扬了这个孩子:“他听得真仔细,这个小错误也被他发现了,我们要向他学习啊!”

2.学会听同学发言

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学生从中可以懂得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但一年级的孩子在同学发言时,往往会觉得同学讲的我也会,就不好好地听别人发言了。这时就要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

(1)尊重同学。不管同学讲得对还是错,都不能打断同学的发言,只能在同学讲完后,经过老师的允许,再补充同学讲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个学生还在回答问题时,就有人打断他,嘴里不停地喊:“老师,我,我……”这时老师就要告诉学生,积极发言是好的,但要在别人说完以后再说。

(2)复述理解。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细心听、听完整,在同学说完后,要让学生来复述发言同学所说的意思,或者说出自己的理解。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可以要求其他学生说说这位同学讲的是什么意思,或者要求学生把他说的意思再重复一遍。这样的要求,既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同时又能让学生领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培养说的能力

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通过“说”能力的培养,能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

1.说算理

很多学生只会“做”,不会用规范的、有条理的语言去表达。所以,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设计成填空题,以降低数学语言训练的坡度,帮助学生注意叙述的前因后果、上下连贯,逐渐将思维过程表述得完整、严密、合乎逻辑。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学具操作来填空:9和( )凑成10,把( )分成( )和( ),先算( )+( )=10,再算( )+( )=( ),所以9+( )=( )。然后让学生结合填空的过程把算理完整地叙述出来。

2.说思维

一年级的练习题中信息和问题都比较明确,学生列式和计算一般没有困难。但是,教师要注意这时不光要让学生会做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说题中的信息和问题,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解决“求和”问题时,教师用图片出示6只白兔和8只灰兔。兔子一共有( )只。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三个问题:白兔有( )只,灰兔有( )只,兔子一共有( )只。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一共”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通过这样的“说”,学生理解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列式,并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培养读的能力

“读”是学生与课本之间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已有学习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更多信息,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1.读课本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读数学课本,包括课前读、课堂读和课后读三个环节。学生在课前先读课本,可以懂得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读课本,能更深入地懂得教材内容,找到有关知识的重点、难点;课后读课本能起到对教材内容全面、系统理解和掌握的作用。

2.读课外书

除了读数学课本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览课外数学读物,如《数学小灵通》《学生数学报》等。这些数学课外读物,常常有一些趣味性的练习题目,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又能提高阅读能力。

四、培养写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写”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它反映出学生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解答问题的完整性、整理信息的科学性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1.写作业

写书面作业,先要让学生把字写好。因为只有认真写字,才说明写作业的态度端正,这是写好作业的先决条件。还要要求学生按规定的作业格式书写,包括题号的书写、各种题型的解题步骤、格式规范等。

2.写数学日记

让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是一种创新的作业形式,将数学知识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师可从一年级开始,试着让学生每天写一句或几句跟数学有关的话。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篇4

一、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想听、想说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时,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从生活中引出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想听、想说。

例如,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由于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不易理解。因此, 先用学生熟悉的“青蛙儿歌”引入新课, 让学生说儿歌, 在学生感觉到说不完的时候, 引入用字母表示数, 即n只青蛙n张嘴, 学生能较好地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接着通过“猜年龄”的游戏, 学生体会到不仅用字母可以直接表示一个量, 同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另一个量。由于选用的儿歌是学生所熟悉的, 游戏是学生所喜欢的, 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学生喜欢的活动中被学生轻松地接受了。

二、授予方法, 使学生会听、会说

(一) 学会倾听

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就必须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听、怎样说、说些什么。对于倾听,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 倾听要专心, 无论是听老师讲课, 还是听同学发言, 必须停下手中的事情, 做到聚精会神。

2. 倾听要细心、耐心, 要注意听清老师或同学说的每一句话, 不随便插话, 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发言人的看法有错, 也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指出或进行有理有据地反驳。

3. 倾听要虚心, 如果发言人的观点是正确的, 要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但不盲从别人的意见。

(二) 学会说话

对于说话, 要求要得体, 做到语言简练, 表达要有条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1. 说图意。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情境图, 这些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 让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图意, 能为学生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 教材提供的信息大多以图的形式出现, 教师更应该重视训练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图意。

2. 说题意。

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 如果学生对题意不理解, 解题时就无从下手。因此, 解题之前有选择地让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辆压路机前轮直径是1.6米, 前轮宽度是5米, 压路机前轮转动1周, 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学时, 先让学生分析题意, 学生明白了“压路机的前轮是一个圆柱, 前轮转动1周, 压路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以后, 解题就很顺手了。

3. 说计算方法。

新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 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之后, 可让学生说说不同的算法, 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

4. 说解题思路。

通过说解题思路, 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

此外, 还可让学生说操作过程或方法、发现的规律、错误的原因等等。

三、创设民主氛围, 加以适当鼓励, 使学生乐听、乐说

首先, 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必须要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其次, 适时、恰当地鼓励学生,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加以评价, 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 “这位同学能指出其中不足, 说明他听得很认真, 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说得太好了!”“有不同意见的吗?请大胆说出来。”这样, 学生在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之后, 认真倾听的意识就会逐步在头脑中扎根, 也更加乐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听说结合, 使学生善听、善说

听是学生获取信息、提炼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说是思维的外化, 说的过程是思维的梳理过程。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新课程理念下, 数学课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 而是一次次听和说的过程。教师说, 学生听或一个学生说, 其余学生听, 然后对发言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这一次次听和说的过程中, 学生越来越善于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 也越来越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数学听说能力培养 篇5

通过英语的听说培养交际能力

美加电话英语认为语言的听说不等于语言交际。英语的听说的着眼点是语言形式,使学者在英语的听说里掌握语言形式;英语交际的着眼点是英语内容,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者用英语进行的交际的能力,而不是使学生单纯地掌握英语语言形式。在英语教学里通过语言操练使学生掌握语言形式,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首要前提,语言操练和语言交际是相辅相成的,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问题的回答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汇、句型,更重要的是交流了思想。所以教师每次教新材料时,都要先进行机械练习,再进行有意义的练习,再进行交际性练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新东西进行交际,逐步地把语言操练推向语言交际。

美加电话英语认为语言的能力都是锻炼出来的,就好比是一个没有上过讲台的人,在刚开始的时候紧张的说不出话,而且发抖,如果一个人在经常性的在井台上发言,你会发现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表现超乎一般人的发挥,这个比喻就是说在一个人学习外语的时候也要多多的锻炼与对方用英语交流的方法来锻炼自己英语语言的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59-01

培养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即学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评品话语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用听觉去辨别世界、能正确使用语言、能有效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然而目前看来,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语言表达不清楚、文章表达不通顺,甚至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等现象,所以,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急需培养和提高,而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训练。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通过练笔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通过练笔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安排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小记,长期坚持下去,到毕业,几年下来,每个学生就写百余篇。学生通过小记练笔,可以就身边耳闻目睹的某种现象,抒发自己的感想。这些方式方法的采用,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为了避免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人为地割裂开来,教师还要有效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训练,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认识,锻练学生的思维和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也能弥补上面那些方式方法的不足,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适量的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有时一堂课的前面部分学了方法,后面接着进行写作练习,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达到立竿见影之效。写作是各方面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想要写好作文,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通过这种练笔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从小段落、小篇章开始练习,久而久之,增加学生对于写作素材及写作技巧的积累,再通过老师精心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二、通过练笔培养说的能力

说是指口头表达,它是写的基础,是对语文最直接的运用,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有重要帮助。说又具有激励性,每个学生都渴望有机会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然而很多同学由于性格内向,开始时羞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口,久而久之,学生的就会将语文学习与实践运用割裂开来。为此,笔者每周利用一节早读课时间进行演讲比赛,让小记写得好的同学登台演讲,事后再选登在班报上,演讲的方式恰恰能够有效的锻炼同学们说的能力,在讲台上,同学们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将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酣畅淋漓的展现在全体师生面前。同时汇入班级《优秀小记选》。在激励机制的影响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三、通过练笔提高读的能力

读与说、写是分不开的,它是说的基础,写的前提。“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借鉴他人作品中的优秀之处,学会通过阅读来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语言表达,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和社科常识,为说和写积累丰富的素材。为了能写出优秀的小记并在演讲竞赛中获奖,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必然要翻阅报纸杂志,多方查找材料,认真阅读,细细品味,这样,就无形中促进了读的训练,特别是促进了默读能力的提高。写出一篇文章之后,演讲时要想流畅地脱稿讲给大家听,说必须熟读成诵,这就锻炼了朗读的能力。由此可见,读与说、写能力的训练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于兴趣爱好向其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四、通过练笔,提高听的能力

听是一个不断地吸收、分析、理解外界事物,进行积极思考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以记忆、推理、判断、综合、概括、想像等能力为基础,如果这些能力不强,听的效果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要听懂、会听、听出效果。每次小记演讲比赛时,一个同学在前面讲,其余同学认真听、用心记,理清条理,掌握要求,听后再用恰当的语言对所听到的信息归纳概括,重新表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台上一人讲,台下几十人听,这几十个同学从听中得到益处,久而久之,同学们的知识面得以拓宽,语文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在演讲活动举办初期,同学们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或是与周围同学窃窃私语的情况,我针对这一现象,对演讲活动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首先让同学在台上演讲,之后根据演讲的内容向台下听的同学提出相关问题,回答准确的同学有加分奖励。这样一来,同学们个个听得认真、讲的起劲,在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尚。实践证明,学生练笔写小记,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大有益处。

总之,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语文学习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作为一名处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应认真总结自己的做法,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努力探索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形成科学有序的训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指导学生练笔写小记的方式,促进学生经常练习写作,在演讲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材料,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还应结合具体情况加以改进,以更好的服务于语文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付孟坪.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听说读写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3(02):187-188.

数学听说能力培养 篇7

一、我的尝试

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上开口说话, 必须得让他 (她) 有话可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榜样的带动

这里需要老师去发现“敢说”的孩子, 让他大胆地说, 刚开始时你说东他说西也无关紧要, 因为我的目的是想营造一种想说、敢说的氛围, 让这些孩子带着他们“敢说”的成就感去感染身边的小伙伴。

2.借助生活经验

如一年级下学期开学的家长会上, 我把本学期数学的学习任务告知家长, 有的知识如认识整时和半时, 认识人民币需要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让有心的家长在生活中适当地引导孩子从钟面上认识时刻, 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同时, 我也借助教室的钟面让孩子看看早上第一节课上课的时间, 中午放学的时间等 (主要感受整时和半时) 。在这一过程里, 我先让孩子大胆主动去认、去猜, 最后再告诉他们正确的时刻。在尝试和积累中, 一部分孩子逐渐对钟面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等到学习知识的时候, 也就不会那么陌生了, 也就愿意举手发言了。

3.细化问题

在乘法口诀的整理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 观察乘法口诀表, 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 你发现了什么? (允许孩子选择一种看法去发现) (2) 找一找, 只能写一个乘法算式的口诀有哪些?得数相同的口诀有哪些?第一个问题我让孩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组长不用记录 (因为孩子写字速度慢) , 第二个问题我要求组员发现后, 组长分工做好记录准备全班交流。这两个问题只要孩子“跳一跳, 就能摘桃子”, 所以整个讨论过程中, 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 都参与到了知识的发现探求中。

4.边“做”边说

如刚才的认识整时和半时, 因为孩子已经积累了生活的经验, 在教学时, 我在小组内进行拨时练习, 组内每个孩子依次边拨时边说, 如拨4:30, 孩子边拨边说:“分针指向6, 时针指向4 和5 的中间, 就是4 时半, 也可以说是4 时30 分”, 或者我拨你说。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动口、动手、动脑的三结合, 较好地训练了孩子语言的表达。

二、我的发现

在教学中我发现, 每个孩子性格不同、能力不同, 有的孩子可以理直气壮地在课堂上大胆交流, 但更多的孩子是怯懦的、害羞的, 他没有胆量站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话, 如果老师硬要让他发言, 可能因为紧张他根本说不上来, 在同学的笑声中也许他更不敢自信地举起他的小手了。而小组交流面对的是小群体, 在同伴的感染帮助下, 远离了老师的关注,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一次班队活动, 一个孩子拿着家长为她准备交流的故事材料, 怎么也不愿走上讲台去, 尽管她之前在小组内交流时是那样的自然。还有一个文静内向的女孩, 一天因为作业完成糟糕下课后被我请到办公室开小灶, 她怯怯地听着我的讲解, 然后很快改正了错题。这时, 另外一个改错的男孩子拿着一道题凑过来问我:“老师, 这道题怎么做?”我因为忙着改作业, 所以就问改完错准备离开的女孩子:“你能当小老师, 给他讲讲吗?”女孩犹豫了一下, 轻轻地点了一下头。接着让我和一旁的老师惊讶的一幕出现了:“我跟你说, 这道题要注意问题中的‘各有’这个词, 它表示的是两个问题, 不要做成‘一共有’。”关键词抓得是那样准确, 声音是那样响亮, 神情是那样自信, 印象中这是一个在课堂上从未主动举手发言的孩子!也许课堂上面对几十个同学和老师她是害怕的, 可在这么一个或两个伙伴面前, 她是完全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我微笑着看着她, 真诚地表扬她说:“孩子, ‘各有’这个关键词抓得好, 你瞧他一下就明白错在哪里了。你这个小老师当得真好!”在当天的家校本上, 我毫不犹豫地给了她一个“超级棒”!第二天从家长的评语中我得知:孩子回家特别兴奋, 还告诉家长说:“老师表扬我小老师当得好!”我相信有了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第一次”, 课堂上我一定能看到孩子高高举起的小手!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过程, 让我们学会等待, 相信有一天孩子一定能给我们一个惊喜。

三、我的反思

因为急于想让每个孩子都敢说、能说, 整个一年级, 我训练的重心都在“说”上, 削弱了对孩子倾听能力的训练, “听”的要求弱了, 孩子没有规则意识, 小组交流时不能做到“说停就停”, 同学发言时因为急于表现, 根本没注意听。所以课堂有时热烈的讨论过后有点“一团乱麻”。尤其是这学期随着孩子逐渐会说, 我更加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课堂太过热烈, 老师不好掌控, 没有倾听做保障, 学习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才会出现反复强调的地方, 仍然有部分孩子一错再错。我想如果“听”是静, 那么“说”就是动, 只有动静完美地结合,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游刃有余。所以, 从本学期开始, 我开展了每周小组讨论会, 在组内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 通过每周星星标兵、星级小组的评比, 让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既有竞争意识, 又增强了合作意识, 更增强了纪律意识。

以上是我结合学校阳光课堂理念所做出的尝试, 有感悟, 更多的是思考, 且行且思, 我相信定能走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步,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数学听说能力培养 篇8

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 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与表现方式.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要借助丰富的语言形式, 而一定的数学语言又蕴含特定的数学内容数学语言包括:

1. 数学文字语言:

数学化了的自然语言, 是数学符号, 关系与普通语言的有机融合, 其中每个术语, 符号及习惯用语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含义.一些关键词语如“或”, “非”, “当且仅当”等, 对数学思维的准确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实物模型语言:

指用实验, 操作, 模型演示等手段揭示数学对象的结构, 关系等, 如用动画演示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相似等操作.它利于形成动作上的记忆, 在心理上形成动觉意向 (再现一个动作, 如画图过程) 和动态意向 (在心理上出现一个视觉意向, 如动态教学法) .

3. 图形图表语言:

是以结构联系对象的关系语言形式, 它为数学对象, 性质提供直观的对应, 关系模型, 利于形成直觉思维.如统计图, 统计表, 函数图像等, 都能直接反映某些对象的结构、变化、对应、关系等.

4. 符号语言:

数学内容的特殊本质决定了符合语言的特殊性.用特定的数学术语, 符号来表达数学活动和思想, 是数学语言的高级形式.

二、数学语言障碍的表现

1. 数学语言识别障碍:

(1) 不能识别数学语言的基本属性及其所表示的数学对象; (2) 不能识别符号语言的暗示功能.例如, 当学生面对一组数2, 0.12, 3.141 59, 4等时, 若把4当成是无理数, 或者把3.14159当成是π, 那么这就发生了数学语言识别障碍.学生的数学语言识别能力依赖于自然语言能力和他们对数学事实的理解程度.

2. 数学语言理解障碍.

学生在理解数学词语、数学命题等数学语言时不能完全理解语言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1) 不能正确理解数学词语; (2) 难以理解各个数学语言信息块; (3) 不能正确理解数学语言信息块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数学语言的理解过程中, 缺乏有关的信息, 或者不能激活记忆中的相关信息, 就会导致数学语言理解障碍.例如, 学生对线段的垂线, 线段的中点不理解, 就不能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推理能力弱也会导致数学语言理解障碍.

3. 数学语言转换障碍.

学生在不同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之间, 或在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的内部进行转换时产生了困难.主要体现在图像、符号和文字语言相互转换的障碍上.但是, 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内部的转换障碍也值得注意.如在平面几何的学习中, “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与“三条直线每两条均相交”表示的意义相同, 但有的学生对它们却有不同的理解.由于学生存在数学语言转换障碍, 不能从一种表述顺利过渡到另一种表述.

4. 数学语言构造障碍.

表现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学生很难构造出适当的数学语言来表示所研究的对象.例如, 学生在解决二面角的平面角问题时通常需要构造一个三角形, 而部分学生往往就在这点上遇到了困难.构造障碍通常是较高层次的语言障碍, 它与数学语言的理解有关, 也涉及了数学思维障碍.

5. 数学语言组织障碍.

包括: (1) 不能筛选出有关数学语言特征的信息, 审题出现困难; (2) 不能分析出数学语言之间的联系, 列出关系式; (3) 不能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语言组织障碍体现在不能归纳出各个数学公式间的关系, 不能再现概念的定义、公式和定理的证明等, 也体现在数学语言信息输入学生头脑时, 不能顺利地对旧语言信息进行回忆 (提取) , 使新旧信息之间建立联系.

6. 数学语言表达障碍.

数学语言的表达要求严格, 它要求把人的思想转换成一种人工的语言, 其语法规则、形式都与自然语言有差别, 或者需要辅之以图像、表格等.数学语言的转换直接关系到数学语言的表达.数学语言表达障碍可分为4个层次: (1) 不能表达出来; (2) 表达有错误; (3) 表达不全面, 或不清楚; (4) 不能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达同一个数学信息.

三、克服数学语言障碍的对策

谈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篇9

英语教育过程使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和谐合作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是否成功, 主要取决于学生能否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 培养技能、能力的活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激励、指导, 推动学生学习的成功。在此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是内因, 教师是外因。内因起决定因素, 外因只能促进内因尽快发展。在一定条件下, 外因也能转化为决定因素, 起决定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最终是为了不教, 教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学会学习和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听和说是英语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环节, 两者密不可分。听是理解、吸收信息的过程;说是传递、表达信息的过程, 听领先于说。

听的语言心理过程是: (1) 感知语音, 听者在一连串连续的音流中依赖稍纵即逝的声音记忆, 初步辨别, 区别语音, 并切分为语句片段。 (2) 辨别语句, 运用语言规则, 将听到的语言切分, 组合成不同的层次, 将辨认出的句子片段迅速地, 不断地同其他片段建立内在联系, 形成短时的记忆, 完成语句的辨认。 (3) 判断分析理解意义, 判断说话的类型, 推断说话人的目的, 为了确切理解信息, 听者还要回忆与特定情景和主体相关的背景知识, 个人经验, 并与当前信息相联系。另外, 听的人还要弄清话语的表面意思的引申意义, 作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4) 重构意义, 语言材料的贮存并不是以听者最初感知到的方式进行的, 而是以更加简炼的、结构化的方式重新编码构成的。听话者所听到的语音信息, 只有经再现和重构运用才能进入长时记忆。培养学生英语听的能力应该经历以下阶段:

1.模仿、重复和及时反馈。在教学中, 老师播放某个语句或某一对话让学生仔细听, 其目的是让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模仿, 重在训练准确、地道的语音语调。有时课堂中的听力活动可能是对老师某个话语的回应, 如:日常用语:How are you today?发出指令:Take out your workbook.要求解释说明:What is the problem?等等。这类口语, 没有学生的心理加工过程, 因而体现在交际的课堂里不应占很大的比重。但它却是必须的, 是培养学生听力的第一步。

2.精听, 侧重地听其中的组成部分。如重音, 语调, 单词以及某些语法结构。老师有时可以多次重复一个句子或较长的一段话让学生反复听, 加深学生的印象, 并让学生集中注意于某个方面。

3.泛听, 全面培养学生口语的能力。它既可以是一段较长的广播词、讲座、报告, 也可以是一小段谈话, 其目的是让学生得出整体大意。

4.选择性听。在一长段文章中, 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听某些信息上。其目的不是获得总体意思, 而是找到对学生来说重要的信息。

5.综合性听。这往往体现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辩论、交谈、角色表演以及其它活动之中, 它常常和说等技能交织在一起,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听。

说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交际行为。学生从学会发音, 模仿到运用语言连贯地表达思想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说”有多种所样的说, 是有一定层次和类型的。

1.模仿, 即对语音、语词、和句型结构、语法要点的重复和仿说。这对于学生形成准确、地道的语音语调, 掌握典型的语言结构很为重要。模仿的注意力集中于语言形式上, 它不是真正意义性的交际, 而仅仅是为交际准备。因此, 模仿不宜太多, 否则, 学生会很厌倦这种形式。

2.即时反馈, 主要指师生这间一问一答, 可用日常用语, 也可用简单的问题回答, 内容可以简单, 没有必要扩展成对话。这种问答具有真实性和意义性。

3.操练, 这应该作为英语课堂里出现较多的口语训练形式。操练分不同的层次, 开始时往往是机械性的, 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 操练应具有意义性, 最后向交际性过渡。操练应多采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pair work及group work, 以扩大操练的面和量。

初中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篇10

课前:

值日生报告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口语、锻炼听力的机会, 每堂课前5分钟可安排一或两名学生做值日生报告, 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 起到“热身”作用。为了让学生有个很好的适应过程, 值日报告的形式我做了这样的安排, 如:初一第一学期,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同学作自我介绍。第二学期, 由两个学生就一些家常的话题共同编对话来进行表演。初二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句型的基础上, 进行限时两分钟互相问答, 比比谁在限时内的问答句子最多。初三学生词汇量已经比较丰富了, 因此可进行英语讲故事或演讲。要求每次学生在进行表演之前, 就自己所展示的内容给其他同学提出问题, 以便学生听的目的性更强, 达到最终目的。

课堂:

中国学生学英语的最大障碍是没有语言环境, 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为他们创设这种环境, 而课堂就是个极其重要的阵地。上课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汉语, 多说英语。在开始阶段可放慢速度, 而且重复所述内容, 用不同句型转换同一意思的句子, 然后逐步加深, 循序渐进。这样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Go for it, 它每个单元的第一节课 (A部分) 以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听说教学阶段, 听前活动准备要充分, 从语境中切入课文。利用多媒体从网上下载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设置与课文有关的情景, 包括图片、录像、录音、有关话题、引导性的问题等, 引出课文中的生词、句型及内容。听中活动要求学生不看书, 听录音磁带, 包括泛听和精听。听第一次获取课文中的一般信息, 听第二次获取课文中的具体信息。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设计的检查学生理解能力的题型有难、易之分, 其中包括单项/多项选择题、对错题、搭配题、改错题、问答题等 (开放型问题逐渐增多) 。听后活动在学生操练语言句型前概括要点, 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操练。其形式包括朗读、默读、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学生还须进行一些听说操练, 应采用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注意力,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利用短暂的课堂时间做些有趣的英语游戏, 如发命令做动作、听读短文判断句子正误、传话游戏等, 通过师生互动的这些游戏, 不但活跃了英语课堂, 而且达到了听说训练的目的。学唱英语歌对训练节奏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另外, 教师可以把课堂当舞台, 自己当导演, 学生当演员, 本着“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练为主线”的原则, 把故事情节生动的课文改编成短剧让学生登台表演。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 又活跃了课堂。

广泛运用Pairwork。在一节听说课上, 最基础最重要的Pairwork句型操练, 至少要占三分之一时间, 甚至更多, 最好能做到让全班所有学生都有站起来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尤其对于平时不爱开口的英语学习后进生, 更要给予适当的倾斜。事实上, Go for it英语教材的听力材料, 早已设计了大量的Pairwork素材, 让学生在Section A的教学环节中, 进行最大限度的操练。

课后:

加强朗读背诵。“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在朗读与背诵的过程中, 要动员听觉、视觉和发音器官同时参与, 长期坚持, 不仅能使学生克服胆小怕开口的心理, 还会帮助学生形成英语语感, 把握语速、语流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掌握说英语的技巧。

运用“班班通”培养听说能力 篇11

一、运用“班班通”,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找春天》一课,上课伊始,教师便出示一系列春天的美景画面:桃红柳绿,泉水丁冬,燕子南归……孩子们在一片啧啧的赞叹声中,便对春天产生了喜爱之情。一曲欢快的调子后,教师开始描述:春天来啦!春天来啦!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孩子的眼睛、耳朵被充分调动,进入优美的情境中,接下来教学便得心应手了。

二、运用“班班通”,让学生学会倾听、乐听、善听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边争先恐后地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地呼唤:“我来!”“我会!”教师请一学生发言,其余学生却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未有发言机会而连声惋惜、抱怨,或迫不及待地轻声与同伴交流,有的人一再要求发言,回答结果却是简单重复某个人的回答,或是一些明显的错误……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你“听”了吗?你“爱听、会听”吗?但又试想,如果教师能把握好教学训练中的失误,又何来上述课堂教学中令人尴尬的现象。

“班班通”中,有许多丰富的声音,如大自然中的流水声、雷雨声等,为我们培养“听”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完成朗读,学生可以听出不同的情感。且由听而再现想象,可以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开发人的创造思维。教师要把握好每个学习的可能,在信息资源中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提高“听”的品位,让孩子学会倾听,从而达到乐听、善听的境界。

三、运用“班班通”,双向互动,提高学生说话的质量

如在口语交际课《我们该怎么办》中,先让学生看故事发生的背景,并让学生自编自演,形成了对话空间。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议一议。如此一来,大家在游戏中培养了说话技能,双向互动,积累了交际语言。说完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评议,如对他人说话的错误进行更正,对疏漏的内容进行补充,对简略的地方予以扩展等。教师以频频点头,或微笑、或疑虑等专注的神情去影响每个学生,这样听说的效果就提高了。

“班班通”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培养“听、说”的能力最终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所以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让他们积累“听、说”的实践经验。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盘谷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培养交际意识, 侧重听说能力 篇12

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尤其是对于成人初学者, 要从开始培养起交际意识, 侧重于听说技能的训练。因此, 英语课应该是技能课和实践课, 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放在首位, 在此基础上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形成用英语进行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学习动机, 才能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力, 从而真正促进英语学习。

一、“听”开始于“说”之前

要学会一种语言, 听应该开始于说之前。只有身临其境, 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 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听, 大量地接触英语语言之后, 便可以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此时学生不是被迫说话, 而是因为他们已有大量的语言储备, 开口说话、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流成了他们的愿望, 这是也是培养交际意识的一个途径。

所以, 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听的训练, 使其不但听见, 而且听懂。教师在课上做到: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同时用表情和身体语言, 以及身边所有可用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听内容和意图。 例如, 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解、操练, 并利用实物、图片、投影、录音等直观手段, 给学生以启发, 使他们在视觉、听觉方面得到统一, 帮助他们理解, 使他们自然而然获取信息, 储备“说”的愿望和能力。

二、培养“说”的能力

会话必须是思想、信息、感情的有意义的口头交流。会话绝不是对单音、词汇、短语、句子的一种组合游戏或简单重复。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说”的练习完全被教师控制, 成为了跟读、背诵或者单调的句型练习, 对话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或不熟悉, 如此一来, 学生没有交际的愿望和意识。

对于初学者而言, 跟读、背诵、句型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 课堂教学完全可以从这些控制性的联系逐渐过渡到自由会话。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表达思想, 与同学自由会话。这一点, 从初学者开始就可以实行, 无论什么语言项目, 都可以从有控制的操练过渡到自由运用, 因为无论训练怎样的口语项目都可以, 也应该与“交际”联系在一起。

在英语教学中, 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 即努力创造说的氛围, 消除学生怕说错、怕说不好的顾虑, 保护好他们的说话欲望, 这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是重要的一步。其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本着以教带学, 以讲带练的主旨, 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进行巩固练习;以表扬鼓励为主, 使他们敢于大胆开口讲英语, 并且做到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如两两对话、情景表演、课堂游戏等。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充分地练习, 才更有安全感、更具信心。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卡壳”了, 教师用适当的词汇或表情提示, 使学生得以继续的进行。对学生的错误, 在其发言后再予以纠正, 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绪, 也避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掌握了课文主要句型后, 通过两两对话、情景表演他们已经可以进行交际, 并且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交际意识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非语言知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对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起着很大作用, 也是英语课不可缺少的内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惯, 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 才能根据你所在的场合和你所面对的人进行得体的交际。事实上, 英语本族人和以英语为工具的中国人交际时更注意的是交际的内容, 而不是语言形式。不得体、不恰当的英语比语法语音方面的错误更难被英语本族人所接受。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的社会语境, 观察什么场合用什么语体;了解说话人的身分的高低, 说话者之间交情的深浅与语体的关系。如注意尊重西方人的隐私权;中、西方各种手势表达的不同意, 西方人的喜好、禁忌、主要节日及庆祝方式等。不仅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更重要的是加深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 以便他们能更准确、地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和听说能力, 应该从初学英语开始, 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丰富的语言材料, 创设不同情景, 增强他们的交际意识;以先进的视听手段, 促进他们的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令学生融入语境当中, 培养其运用语言的交际意识和能力。

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着重于词汇语法的讲授, 侧重培养读写能力, 往往导致学生不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本文针对成年初学者的英语教学, 探索了如何培养交际意识, 认为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以听促说, 并融入社会文化因素, 令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

关键词:交际意识,听说能力,社会文化,成年初学者

参考文献

[1]Michael McCarthy.Spoken Language&Applied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Phil Benson.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董国英.培养英语交际策略意识,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J].科教文汇, 2007.

[4]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素描下一篇:成果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