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律知识

2024-08-09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律知识(精选10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律知识 篇1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律知识

初中学生一方面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阶段,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是形成法律意识、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另一方面,他们的情绪易偏激、冲动,容易意气用事。因此,中学阶段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对他们进行法律素质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项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法律,遵守法纪,把个人的需求与自己的权利义务结合起来,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让学生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八年级在讲一次函数时,我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问题设计成例题,既融入了所学的一次函数知识,又向学生渗透了税法的教育。

还有七年级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使学生明白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首先应充分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根据数学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涉及法律知识的元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律知识的渗透方法,使数学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非常融洽的统一体中。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律知识 篇2

一、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1、了解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的生活习俗, 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准确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的日益加深, 国外引进的技术越来越多, 而且外资企业的很多岗位对英语的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就业情况以及行业的对外发展。

2、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能力是考查学生英语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英语文章不仅包含丰富的语言知识, 而且也包括一定的背景知识。实践证明: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 阅读能力就越高。

3、利用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有益于学生了解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的思想观念, 也有助于学生领略到风格不同的异域文化, 感受到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 因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掌握语言交流的技能, 还应该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 逐步扩展学生的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在课堂中, 如果教师从西方文化着手, 灌输一定的这些国家的文化知识, 就可以让学生感受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所在, 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对比中国成语, 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 开展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 学生分组做竞猜, 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 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翻译 (前提: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 。例如:It’s wise to learn at another man’s cost.学生要译成“前车之鉴”为最佳, 该组得分最高。再如, Rome is not built in one day.学生要译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合中外文化的对比翻译, 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也能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习老美口中酷句

众所周知, 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语言来自交流, 融于交流之中, 最终是为了交流。而在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英语中最常用的语句并不多, 因此课堂中开展“Quick-Speaking”活动。每几个学生为一组, 进行口语练习, 尽量运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It is a shame.真遗憾。May it ever be thus.希望保持现的情况, 不会改变。Am I being petty?我是气量小吗?/我是心胸狭窄吗?Stay tuned!稍等一下, 下面还有。Let me sleep on it.让我考虑一下。Take heart!勇敢些, 不必苦恼。Tune him out.别听他的, 不必理会他。

3、对比中西节日, 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 开展“Festivals Exchange”专栏, 学生分成两组, 分别收集中国和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 (如图片、音乐、影片等) , 可用所学的PPT做成展示课件。然后两组同学分别向对方介绍。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 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等等。

实践证明,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熟悉和了解英美文化知识, 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 对于教师来说, 有助于教师改变和创新更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 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要注意收集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最新信息, 并把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之,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仍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进一步探讨。

摘要:当今的英语教学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 而且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所体现的文化背景知识,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 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将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关键词:文化知识,英语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BAGLEY.Cultural Knowledge and Rejection of EthnicIdentity in West[M].Heinemann, Educational Publishers, 1975.

[2]、Stephenson.Cultural Knowledge[M].California, Readingin a Foreign Language, 1984.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律知识 篇3

一、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的原则

德育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环节,职业学校中德育教育的好坏关系着职业教育的成败,所以应该在德育教育中很好地渗透法律知识,使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教育的德育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在此,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德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原则

教学必须是一项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将法律知识在职业教育的德育教学中渗透更应该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要将法律知识教育有计划地列入职业教育的德育教学目标中,并明确渗透法律知识的内容,同时还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德育教学活动。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德育教研活动时列为重要研究内容。

2.德育教学要掌握灵活性的原则

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必须将德育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德育课不能死搬硬套,要根据德育教学中法律知识的特点,灵活地把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贯穿到德育课堂中,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一堂以“赡养”为主题的德育课上,我们适当渗透“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让学生知道:现在父母抚养我们是父母的“义务”,且是我们的“权利”;而父母老了,赡养老人就成了我们的“义务”,他们的“权利”了。所以在生活中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同样必须也要履行你的义务。这不仅是社会道德的规范,更是法律上对每个公民的约束。

3.德育教学要有选择性原则

知识教育具有系统性,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接受程度为标准,而法律知识的渗透也必须依据这个原则,使知识的传授是慢慢递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因此德育教学中的法律知识的渗透,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学生可接受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力来选择渗透的法律内容和程度。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例如在渗透“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这些法律概念时,我们可以在学生刚进职校时结合社会上的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让学生更能理解自己这阶段是属于哪个阶段的行为能力人,从而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段的人,自己违法后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学生违法犯罪行为。

4.德育教学掌握趣味性原则

青少年阶段,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它会诱发学生不断学习、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欲望。所以在德育教学中要渗透法律知识要贯彻有趣性原则,同时在德育渗透时要注意做到知识性与兴趣性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通过对法制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懂法、用法。

二、德育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的方法

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应该充分遵循德育教学的规律,根据德育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的法律知识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律知识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德育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法治的教育。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渗透法律知识。

1.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往往来源于生活,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环境是再熟悉不过了,所以教学工作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以“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如,我们现在教育的都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生进行实习后的岗前培训工作中,我们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到企业就业的情况多给他们渗透《劳动法》的内容,这样他们才更容易理解《劳动法》内容和运用《劳动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2.在设计情境中渗透法律知识

在教学中适时设置情境对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礼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马某乘坐一路公共汽车,自己不小心错过汽车站点,要求在非站点下车被拒绝后,对司机进行殴打,致使这位公交司机面部、颈部、上臂、腰部及前胸多处受伤,左耳郭轻度肿胀,左耳外伤性鼓膜穿孔,经法医鉴定构成轻伤。现在我们大家讨论马某的行为对吗?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自己怎么办?有学生说:“马某的行为是不对的,打人是违法的。”也有学生认为:“公共汽车司机也有不对的地方,别人错过就让别人下车吗,这样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 教师分析:马某要求在非站点停车已是无理要求,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他暴打司机更是法理难容!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宝贵的,人人享有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都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马某无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结果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当我们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侵犯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远离暴力,认真吸取马某的教训,决不做侵犯和危害别人生命和健康的事。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在设计的案例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教学思品课《维护公共秩序》这一课时,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如:现在我们这个年纪的同学都很讲哥们义气,帮同学打架、出头而帮进牢房、违法犯罪的有很多,其中的很多事件发人深省。如,陈某和罗某是某中学学生,均16岁。一天晚上,二人接到同学顾某的电话,顾某在电话中说白天被人殴打,请他们帮忙去教训对方。于是二人各自携带一把刀子,又邀约十几个同学与顾某会合后,在街上寻找白天与顾某打架的肖某某等人。当晚八点,在一游戏厅找到肖某某和王某,陈某和罗某为首把对方砍伤后逃离现场。案发后二人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便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陈某、罗某和顾某等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分别被判处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并附带民事赔偿受害人肖某某和王某医疗费、营养费等费用共计10万6千多元。这个案例对中职生很具有代表性,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兴趣都比较高,他们会提出很多他们想知道的法律问题,教师在解释这些问题时就教给了学生相应的法律知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教育,这样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使他们知法、用法,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律知识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意识 《莫高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41-01 选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这些文章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遣词造句等,都给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最佳范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让学生从中领悟写作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文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状物”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如《莫高窟》一文以“总一分一总”的形式行文,首先用“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作总领,然后选取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叙写,最后在结尾处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再次与开头相呼应。这样安排课文结构,可以使学生很快把握住全文的内容,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初步认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读了文章之后对所描写的内容获得清楚的了解。教师就可以训练学生在写状物类文章时注意行文顺序。如写动物时可以先写外表,再写其生活习性,写其外形时按从头到尾、从整体到肢体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描述。写静物时,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来描写,如写植物时可以按照根、茎、叶、花、果的顺序来写。

二、抓住重点,品味语言

对事物形态的描写是状物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描写对象的外形特点或用途按照主次写出来。先以整齐的句式作一般介绍,最后选择一个典型侧面详细地描写。这就是状物文章中常用的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如《莫高窟》文中第二部分写了彩塑、壁画、藏经洞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在这三个自然段中,前两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段都以一句话简要说明描述的内容,接着围绕这个句子作具体描述。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向学生提问:“文中是怎样写彩塑的?彩塑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彩塑超高的艺术成就,还初步认识到文章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又如第三节开头用“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一句话自然而然地从第二节的彩塑描写过渡到对壁画的描写。教师以课文为例子,让学生体会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设计如下课堂练习。

我们的家乡扬州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请你仿照本课第2、第3自然段,采用“总一分一总”的构段方式,通过面和点结合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介绍扬州瘦西湖的风景。(播放扬州风光视频。瘦西湖的水:水光潋滟、波光粼粼;钓鱼台:典雅清秀、别具一格;五亭桥: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示例:

扬州瘦西湖景色宜人。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其中最____的是____。我看到____,游人____。

教师在教学渗透写作意识,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学习表达的智慧,从而提高读写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三、衔接连贯,体会写法

一篇文章不仅要呈现丰富的内容,还必须把文章中的各部分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力求表达连贯。学生要掌握衔接与连贯技巧,用过渡句加强写作练习,熟练运用到写作当中。学生初学写作时,分写的段落读起来有段与段脱节之感,文章前后不连贯,这是由于段落与段落之间缺少了必要的过渡句。写文章要正确、恰当地处理过渡,才能使文章上下衔接、前后贯通、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如《莫高窟》一文中的“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宏伟瑰丽的壁画”是一个过渡句,这句话不仅概括了本自然段的意思,还把前后两个自然段很自然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一表达技巧,分写段落时自然做到前后连贯,层次分明。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篇5

摘要: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已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学科教学则是德育主渠道。教育学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作为教师我们因意识到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师的任务,也是各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而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言而喻理应承担德育的任务。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应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这一点,并在数学教学中切实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途径来渗透德育:教师亲身示范;通过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及不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等。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途径 引言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每一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数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自己加标题吧

2.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首先,教师自身的言行和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充分说明教师的个人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是严于律己,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表达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此外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对每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及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这些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人的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2.2 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现德育教育的素材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德育内容的能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德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

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

实例一:在教学时分秒时我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秒钟能做什么,一分钟能做什么,感受时间的短暂和宝贵,从而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实例二:我在讲解多位数的读法时,搜集了很多的我国改个开放以来和重庆近几年的财政收入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祖国和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古代数学的辉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我就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实例三: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女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事迹,这样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悠久同时,又赞叹着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坚韧的品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由此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许多像“你知道吗?”这样的知识栏,既可以让学生增长许多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我们善于利用就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3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对于数学学困生,教师应细心指导,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简单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并随后给予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恢复他们的自信。而对于学优生,则有意识地选择时机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消除他们的骄傲自满的心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禁的特点,使得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对于不少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畏难情绪,教师应该让其认识到只要花费一点力气和时间,数学其实并不难学。数学课程由于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又稍显枯燥,多数学生普遍感到数学不好学,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信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去批评学生做得不好,而是尽可能地肯定他们已取

得的成绩,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表扬其与以往相比有进步的地方,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再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2.4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

数学由于具有极强的严密性,因而教人诚实和正直。克菜因所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获得知识的最完善的内涵”。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的情形,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数学家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数学中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坚持原则,忠于真理,个性和谐,心胸坦荡,充满自尊、自信、自爱和独立的人格。

勤奋、自强,是对数学真理追求的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的人格特征。数学不像音乐、文学那样容易让人入迷,数学学习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数学并不是既有知识的汇集,数学发现,发明过程中需要数学家大胆的猜想、探索、不懈的努力,凝聚了数学家的创造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培养了人们的探索、求实的精神品质。

严谨、朴实,是数学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数学中不允许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行为,一点粗心也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养成缜密,有条理思维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中的定理、规则是进行数学证明的法规,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及法律法规等。3 结语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6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文/马鹏宇

“教书”和“育人”是教育工作的双翼,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没有集中的、明确的德育方面的说教,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一、在导入新课时渗透德育

用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及主题有更深的印象。

例如,在讲《陈太秋与友期》时,我用“曾子杀猪”的故事导入:一天,曾子一家去市场,儿子吵着要母亲买肉,母亲舍不得,骗儿子说回家杀一头猪给他吃。回家后,曾子便磨起刀来,妻子不解,曾子说:“你不是在市场上允诺儿子杀猪的吗?我们做父母的可不能失信于孩子,否则将来怎么教育孩子呢?”妻子没办法,只好依了曾子,杀了一头猪。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

再如,在讲《珍珠鸟》时,我讲了深圳松坪中学的张小满(化名)同学为了让自己家养的鹦鹉不再孤单寂寞,他忍痛割爱,将鹦鹉送到学校生态园,并且每天都抽时间去看它。张小满同学不仅关爱自家的鹦鹉,还关爱其他动物,他曾给深圳动物园园长写过一封信,提出许多关爱动物的建议。接着,我又讲了一个反面事例:盗猎分子用残忍的手段肆意捕杀可可西里藏羚羊的事。然后问道:人与动物是什么关系?

二、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渗透德育

热爱祖国的感情是抽象复杂的,学生阅历不深,很难体会出来。我便利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例如,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几首新诗《我爱这片土地》《乡愁》《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祖国》《黑人谈河流》。边读边谈感想,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爱国思乡之情。

再如,讲《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三首诗时,我先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再让学生自己动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这样依依惜别之景就如在眼前了。

三、在问题研究中渗透德育

在问题研究中,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非常高。在分析《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中,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中,找到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两大原因。这时教师就要点拨一下:“这两件事为什么对他有那么大的`触动?”学生就会自然地深入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了。

再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学生只是从阿长的“哥儿,有画儿的‘三亨经’给你买来了。”这句话进一步推断出阿长不识字,而不能更深入地探究出这句话背后的内容。这时我就进一步提问:“不识字的人去买书有什么遭遇呢?”学生又继续探讨,得出“阿长克服种种困难为鲁迅买书,更能体现出她对鲁迅真挚、纯朴、无私的爱”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爱”的含义。

四、在拓展阅读中渗透德育

每学习一篇课文,都会针对某一段或全文进行拓展阅读,在拓展的过程中,德育的渗透便水到渠成。

例如,在学习《海燕》后,可让学生读读高尔基的《鹰之歌》,让他们更充分、更深刻地体会到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精神的可贵。

再如,在学习了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引导学生读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和老舍的《我的母亲》,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思念母亲的真挚感情,更充分地体会到母亲的伟大。

五、在板书设计中渗透德育

板书是整篇文章最简洁精辟的概括,是给学生印象最深的部分,所以在板书设计这一环节巧妙地渗透德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德育

新课改要求作业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多角度、多层次的布置,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从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考虑。

例如,在讲完朱自清的《背影》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你在生活中对亲情的体会或感受。”这项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亲人,珍惜亲情。

又如,在讲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几篇文章《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后,我布置了一篇周记:以“人与自然”为话题,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这个作业要求学生在比较充分的观察后,写出现象,分析本质并谈出自己的看法,这就加深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激发了他们爱护大自然的热情。

可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的渗透。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律知识 篇7

一、通过历史名题的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历史名题的解答和探究,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枯燥乏味的习题教学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 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找规律”时, 可以介绍斐波那契数列, 即让学生观察这个数列有什么规律, 或者可以让学生求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的后一项是什么。这是个斐波那契数列, 也叫“兔子数列”。为什么叫“兔子数列”呢,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著名数学家——斐波那契, 他早年就随其父在北非师从阿拉伯人学习算学, 后又游历地中海沿岸诸国, 回意大利后于1204年发表了著作《算盘书》, 这个“兔子数列”就是《算盘书》里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也称“兔子问题”, 是这样叙述的:“如果每一对成兔每月都生一对幼兔, 幼兔经过2个月后成为成兔, 即开始繁殖, 假定不发生任何死亡.问年初的一对幼兔经过一年后能繁殖成多少对兔子?”

二、利用数学家思维, 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

数学史不仅给出了确定的知识, 还可以给出知识的创造过程, 对这种创造过程的再现, 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 还可以形成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 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过程。如在讲“求1+2+3+4+…+100的和”的算法时, 可以介绍高斯在8岁的时候就能用简便方法算出这道题的答案。高斯是德国伟大是数学家, 也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 在历史上影响之大,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四位数学家之一, 有“数学王子”之称。他为什么这么小就能用简便方法算出来呢?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和分析算式的结构, 发现这个式子有一定的规律性, 就是首尾相加都等于101, 于是就把求不同数字之和的问题转化为求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 从而用乘法很快就可以算出其结果, 这种方法在解题思想方法中称为“化归法”, 是很常用的一种方法。

三、利用数学家们的高尚品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家们高尚的品德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生动素材。如在教“圆柱体积”的时候, 引入阿基米德的圆柱容球定理, 这是阿基米德在他众多的科学发现中最为得意的事情, 因此在他的墓碑上铭刻了“圆柱容球”这一图案。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扩展一下阿基米德的生平事迹: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 阿基米德曾发明投石炮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还利用抛物镜面的聚焦性质将集中的阳光照射到敌人的船上, 把他们的船烧毁等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球的体积, 借此可以将题目适当地变换一下, 让学生证明任意一个正方形里内切一个圆。如图1所示, 圆和正方形的面积之比是否为一个定值, 从而让学生发现他们的面积之比为π。还可以扩展一下, 在一个半圆里内切一个最大圆, 如图2所示, 得最大圆和半圆的面积之比为1/22

在数学教学中, 由于有很多知识点可以跟数学史联系一起,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研究和发现。我们应重视数学史的渗透和补充, 将数学史知识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律知识 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法律教育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教育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课堂,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渗入法律知识非常有必要。良好的法律教育能让学生知发懂法守法,养成良好的法律素质,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同时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和谐稳定。

一、教师提高法律素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要加强学生的法律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自身成为学生的榜样。很多的教师都没有学习过专业的法律知识,虽然知道一点点,但不全面,因此,教师也应该在传授学生简单的法律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丰富自身的法律知识,如果被学生问到教师都答不出的法律问题,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会大打折扣,这对法律知识的教学会造成一点阻碍。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法律知识,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宪法》《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但思想品德课不是法律课,教师直接和学生讲法律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师备课时,应该事先查阅有关的法律知识,慢慢地渗透在课堂上,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在遇到法律中的专业术语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既离我们很远又很贴近我们的生活,身边天天都有案件发生,所以教在帮学生灌输正确的法律知识时,还应该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帮助学生避免犯法。

二、联系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

思想品德课不是专业的法律课,教师不能直接和学生讲法律,只能在讲课时渗透一些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法律对于他们还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该联系生活,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法律。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时,教师可以多举例子,例如有关社会侵害的例子,‘王敏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叫奋斗青年的网友,并且与网友非常投缘,王敏非常喜欢与这个网友聊天,在网友问王敏的真实姓名与电话并要求与王敏见面时,王敏应不应该告诉网友并答应见面呢?’我们都知道网友隔着一层网络,真实面目我们一无所知,对于网友我们应该有一种防范心理。还有一种初中生身上很容易发生的情况,比如,‘小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出现几个陌上男子拦住了小明的路,手上还拿着木棍,跟小明说要借点钱花花,边说边搜小明的书包,这时小明应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告诉学生先听那些人的话,避免受伤害,逃离陌生人的视线之后再想办法,例如找到警察并把实情讲出来,交给警察处理,让警察保护学生的安全。这些案例在生活中都常有发生,贴近学生的额生活,教师给学生讲解后,要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在遇到侵害时,把伤害降到最低,找最有效的办法保护自己。

三、在思想品德课上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法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的威严,让学生知发懂法守法,最重要的是做到守法。教師在开展这个活动时,要选好模拟审判长、陪审员、书记员、被告与原告及双方辩护人的同学,告诉学生模拟法庭的基本程序,活动的案例有很多种供学生选择,比如《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课中有很多的例子,例如‘小美在一家照相馆拍了一张艺术照,领了照片回来后发现照相馆里展示着一张和她一样的照片,她很惊讶,因为照相馆从来没有和她说过要展示她的照片,对于这件事,她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例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为小美起诉照相馆,帮助小美维护肖像权。又比如,‘一班的张豪杰同学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婚了,张豪杰跟着妈妈生活,但由于妈妈患病无法工作,张豪杰家里的经济没有了来源,爸爸对张豪杰不闻不问,从来不给生活费,现在张豪杰的学费都成问题,班上的同学很想帮助他,但是怎么帮呢?’对于这个案例的张豪杰,其父应该对他有抚养的权利和义务,不给生活费则说明没有履行义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张豪杰同学找回被抚养的权利。这种模拟法庭的活动给与学生辩论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法律的过程中深化法律意识,也让学生更加了解法律。

四、结语

总之,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发挥学科的优势,多联系生活实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法律教育,深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 范秀娥.时代报告(学术版)[Z].教育周刊.2012.

[2] 王东方.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Z].教育学.200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9

成果类别:成果题目:作 者: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德育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陈君 郫县一中犀浦校区 *** 1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单位:郫县一中犀浦校区 姓名: 陈君 联系电话:1520825136 邮编:611731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材及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德育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制定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方式,以便因材施教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因素、德育渗透、促进作用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而且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更是展现教师职业道德的舞台,教师自身的知识、生活经验、人格素质、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方法乃至兴趣、爱好都是课堂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此处的德除了教师自身应有的高尚品德外,还包含教学中应遵循的道德。正是这些德构筑成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正是这种魅力,使课堂教学闪烁出奇异的光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此,我通过对数学教材及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及要求的研究来简单阐述德育在数学教学中作用。班门弄斧,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及可行性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也可看出对德育教育的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数学教学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 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事实证明,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灵和学生对话,用真诚感受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他们才能真正地信任你,你才能从根本上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二)走下讲台,做学生学习德育的合作者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课下也要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德育教育,平时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给以循循善诱,激励他们积极上进。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学习的热心指导者;既是为成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真理的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知心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心诚意善地交流。这样不仅是教师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既熏陶学生品质又

浓厚师生情,教育效果会立竿见影。

三、挖掘数学教材及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世界不缺少美”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在并不明显的位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

1、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2、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3、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此外还可以结合教学有机渗透普遍联系观点、运动发展观点等。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

1.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例题、练习,在教学时,通过这些例题的学习,练习进行德育教育,也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授课过程中,可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行为习惯上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作到姿势正确,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这些要求,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2.环境熏陶法。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整洁的教室环境。优美整洁的环境能愉悦师生的身心,增强教和学的兴趣,使德育渗透于无形中。

(2)、现代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逐步实现德育渗透。

(3)、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资料表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们高效的学习和工作。教学中,教师努力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觉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3.主体参与法。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正确合理评价他人的习惯。4.实践体验法。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另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活动。

5.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原则,做到有法有度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并且依据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去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1、适度性原则。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2、渐近性原则。

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近地进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能都一个标准,对那些稍微有差距的学生要给予宽容,只要他比以前有进步那就达到目的了。

3、以情动人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掘和表扬学生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德育要讲究艺术性,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使之乐其所学。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功夫,寓理于情、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爱。

4、持之以恒的原则。

德育不能搞一阵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精心培养,持之以恒的渗透,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应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反复地向学生渗透其德育内容,不可厚望于某节课、某个内容。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

五、在数学中渗透德育取得的效果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我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古往今来,中国数学有着灿烂的历史、伟大的成就。教科书中有很多具有说服力的始料,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勤奋自强的思想教育。

(二)培养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通过数学教学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人生有限,必须善待人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三)理性精神的培养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

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和独立的人格。

(四)培养了高尚情操,提高了思想修养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了数学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创造能力,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

(五)意志与毅力得到培养,提高了抗挫能力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阴险,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

(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科技修养

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要结合适当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同时,让学生从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律知识 篇10

无论是从教育的价值方面考虑,还是从已有的理论成果以及一线数学教师的经验考虑,数学文化都是现实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追寻数学家成长的足迹,可以了解数学先辈们刻苦钻研的作风、富有启发性的治学经验和崇高的思想品德。它们是数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积极性、学习科学方法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其生动的思想养料。可以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并养成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数学定理的提出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追根溯源,开阔眼界,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介绍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现代应用,展示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交叉科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需要,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以纠正其观念中数学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计算,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等错误的认识,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欣赏数学中的美,体味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可大大改变目前数学课枯燥乏味的现状,让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在得到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和素质的陶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促进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理论基础

荷兰数学教育理论家弗赖登塔尔的基本观点主要有:(1)、数学起源于现实。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2)、数学教育的过程是学习“数学化”和“形式化”的过程。形式化是数学教育的特征。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直观和操作的水平,必须发展到“形式化”阶段,在抽象的层次上思维;(3)、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创造,把前人已经创造过的数学知识重新创造一遍。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能够熏陶学生思维从事物的数量和空间形式的层面去认识世界,分析各种现象和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交流,进行数学处理,即以“数学的头脑”看待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与“数学化”的思想不谋而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能吸引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促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与“再创造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数学文化已逐步走进中学数学课堂,但我们看到,现在的教学实践仍然只过分地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使得数学长期以来成了一种看不见的文化。目前,学校渗透数学文化的方式一般只开展数学史的介绍,教师都以一俩句话来介绍某个数学发展阶段,相互之间没有挖掘任何联系,也没有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形式单

一、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系统性、实践性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现状。试问,如此的教学怎能达到渗透数学文化的目的,进行数学的文化传承,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导致如此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功利性的教学目标。在中考的指挥鞭下,学校数学教学仍以贯彻“数学双基”为教学目标,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任务,于是,数学课堂教学一般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师更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灌输更多的数学结论,做更多的应用练习,自然,就忽略了数学文化的渗透。其实,中学数学教学应以培养有数学素养的人为目标,而不是机械计算的工具!这样,渗透数学文化所起的作用就不可忽视了。

其次,单一的评价体系。考试是当前中学教学唯一的评价体系,而书面考试只能从某种程度上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却无法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素养,也不能全面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数学教学的评价体系应当多样化,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更要重视影响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各方面因素。正确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对课程教材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表现(主要是指学生数学思维)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在社会上适应度的评价。

再者,孤立的学科建设。中学各门课程都是相对孤立地进行教学,各门课程往往都只注重形成学科内的知识体系而忽略学科间的知识联系,比如科学记数法,在“科学”中几乎一开学就用上了,而“数学”的科学记数法却在七年级(下)才学习。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亦需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四.中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1营造数学文化氛围

(1)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

数学家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意志;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精神都将极大地鼓舞学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尤应利用这份精神食粮,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激励学习。譬如,介绍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介绍杨辉的事迹和成就;开始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对解析几何所做的贡献;利用书本“读一读”的丰富资源……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课外读物、因特网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将收集到的故事编印后分发给学生相互交流。

(2)查找数学符号来源,体会科学发明过程

学习数学,是从学习数学符号开始的。每一个数学符号,它的产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它们寻踪探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符号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智慧灵光、闪烁着生命活力。如学生学习算术平方根的时候,查到平方根“ 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第一次用“

”1220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为平方根号.十

”表示根号。“

”是由拉丁文root(方根)的第一个字母“r”变来,上面的短线是括线,相当于括号。数学符号故事也将会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好奇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探访历史数学名题,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在数学活动课上,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程度,适当地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罗伯法;介绍欧拉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历史数学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向学生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将会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案例1:勾股定理名证欣赏片段

如图1,△ABC 为一直角三角形,其中∠CAB为直角,在边 AB、BC 和 AC 上向外分別作正方形ABFG、BCED 和 ACKH,过点 A 作直线AL垂直于DE交DE于点L,交BC于点M,连接CF、AD。图1 欧几里得证明

这个证明巧妙地运用了全等三角形和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进行。不单如此,它更具体地解释了“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的几何意义,这就是以ML将正方形分成BMLD与MCEL的两部分!这就是各种证明方法中最为著名的欧几里得证明法!

在这种证明方法中体现着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幻灯片演示:图2):

图2 动态演示欧几里得证明方法

本案例以勾股定理的证明为介绍内容,分面积法、拼拆法、剖分法、直接法四种典型的思考方法进行介绍。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有名的证明方法,如:欧几里得证明方法及其动态演示、赵爽的弦图证法、伽菲尔德证明方法等等,引导学生在欣赏历史上的勾股名证时体味数学家思维的精妙,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叹数学的美!

在传统的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证明方法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定理的结论介绍与应用训练上,探究文化内涵也只是利用其“谁比谁早多少年”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设计这样一堂“勾股定理名证欣赏课”,将多元文化引入数学课堂,我们就会发现“谁比谁早多少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数学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思想、数学创造都是根深叶茂的世界数学之树不可分割的一枝,从而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认识古代文明的数学成就,同时,通过不同数学思想方法的对比,如介绍的各种方法中所涉及的进与退、分与合、动与静、变与不变、数与形、一与多等等的辨证思想,可提高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学会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安排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自己动手进行拼、补、凑的实践活动,亲自体验发现的过程,感受动手的乐趣。2.再现知识生产发展的过程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发展史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数学概念、方法、语言发展的历史道路的重要信息,它常常指示我们在学校教学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些概念、方法、语言的途径。可见,数学教学应当充分利用数学史的知识,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自然客观的需求是分不开的,它昭示着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历程。向学生阐述知识产生的背景,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知识。如学习习近平方根时,让学生意识到人们对平方根进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数——无理数。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出台的原因,就能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亲近数学。(2)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弗赖登塔尔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现象的发生,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清晰的表象,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透明的方格纸和剪刀、直尺等学具,要求学生或者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探讨面积计算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数方格求出面积,有的通过剪、移、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最后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其实质是相同的,都可以归结为底×高。(3)预示知识发展的前景

数学中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先学的内容往往为后继学习作知识与方法上的准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瞻前顾后,给知识的发展留有余地。如学习实数时,我们发现无论是有理数还是式或实数,加、减、乘、除运算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其学习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讲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亦可加深学生的理解。

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现的,数学教学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于充实他们的数学文化底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3.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美学的价值不仅在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直线的刚劲平稳、曲线的对称柔和、波浪起伏的图象、黄金分割……正如数理哲学家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这种美正是数学家们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按他们的美学观以自己最满意的形式总结出来并献给人类的美,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4.渗透数学中的哲学理念

上一篇:善良的魅力初一作文下一篇:中建新员工第一个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