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兴趣的大学教学

2024-05-25

生成兴趣的大学教学(精选9篇)

生成兴趣的大学教学 篇1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对象,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以及语言习得原理。第二部分探讨转换生成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在精读课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转换生成语法进行复杂句简单句之间的转换, 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复杂句, 而深层表层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歧义句。

关键词: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大学英语教学

一、转换生成语法的概念

转换生成语法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1955年, 著了《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 此书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基础, 书中的观点后来体现在《句法结构》 (1957) 一书中, 这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英国当代语言学家约翰·莱茵斯曾经有这样的评论:“无论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正确与否, 它无疑是当前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语法理论。”

1研究对象

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对象是语法和语法能力 (即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具有创造性的。一方面, 在语言的使用中, 单纯重复的句子很少, 有限的知识能够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这是语言的创造性;另一方面, 一个人的某些语言知识是其在实践中自然获得的, 不都是通过别人传授、暗示或引导而得到的。

2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语言能力指的是说某种语言的人内在具有的理解和创造句子的能力, 即人类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主要特征。而语言运用只是这种语言能力的一种体现, 是人类使用某种特定语言的具体行为, 也就是语言现象。语言能力从何而来呢?乔姆斯基进一步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这一概念。当一个人说出一个句子时, 他并不是有意识的把主语放在动词前面, 把宾语放在动词后面, 但是他说的句子却完全符合语法规则, 这就是人类潜在的语言能力在起作用。

3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乔姆斯基还提出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概念, 他认为句法结构形成了句子的深层结构, 深层结构在语义解释中起关键作用。而且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有转换关系, 人类天生就具备在这两种结构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不仅如此, 他认为各个民族的语言都具有共同的深层结构, 只是表层结构不同, 这一观点对翻译理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语言习得原理

乔姆斯基认为, 人类并不是通过学习来掌握语言的。语言就像我们走路一样, 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很多有关语言的知识都是在人类大脑固有的, 或者说是天生的。这并不是说如果一个孩子的双亲是斯洛伐克人, 但是这个小孩在北美洲长大, 而且从未听说过斯洛伐克语长大以后就会说斯洛伐克语;而是说人脑在经验之前不是白纸, 而是有着一种先天遗传下来的特定的结构和属性, 成为人类掌握语言的内在依据, 这就是“普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 ”。普遍语法是“由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 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普遍语法主要研究语言知识能力, 语言知识能力如何获得, 怎样应用及其物质实现等。他认为普遍语法是人脑在学习语言前的初始状态, 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同具有的特点。

二、转换生成语法在大英教学中的运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每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不等,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够, 所以任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更简单化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可以尝试。转换生成语法虽然是高度抽象化的语法, 但它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用倒立树形图来解析句子成分关系、对词项“化整为零”、句法语义分析、句子成分之间的选择限制等概念都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在教学中, 成为语言教学者的帮手。

1复杂句与简单句之间的转换

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文里会出现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 如果用主、谓、宾、定、状、补之类的术语对句子进行结构分析来帮助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师讲解起来会很费力, 学生也不容易接受, 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转换语法将其化为几个相应的简单句, 教和学两方面都会变得更轻松。比如将复杂句The invisible God has created the visible world (无形的上帝创造了有形的世界) 转换成:

God who is invisible has created the world which is visible.

进一步转换为三个简单句:

God has created the world.

God is invisible.

The world is visible.

将复杂句转换为几个简单句并不会改变原句的意思, 只是将它的定状补之类的修饰成分转换成简单句。复杂句严谨但不容易理解, 简单句则容易理解, 为了不同的目的, 可以运用转换语法对他们进行转化, 为便于理解可以转化为简单句, 形成严肃性书面文字时将构思的简单句转换为复杂句。

2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经常通过句型反复操练的办法掌握一个新句型的使用方法。能够被作为同一个句型进行操练的句子不但表层结构要一致, 而且深层结构也要符合。有些句子从表层结构来看是一致的, 但实际上是由其它句式转换过来的。比如我们操练无生命名词的所有格形式, 也采取了NP—PREP—NP的形式。例如both sides of the road (道路两边) 、the legs of the table (桌腿) 、the mouth of the river (河的出口处) , 表示of后面无生命的名词拥有of前面的名词, of前的名词本身就是名词而不是由相应的动词转化来的, 这些句子可以作为表层结构深层结构都一致的句型进行操练。但是象the love of the God和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是不能和上面的三个句型放在一起进行操练的, 因为这两句of前的名词实际上是动词, 是动词采取了名词的形式, 深层结构不是NP—PREP—NP而是VP—NP (动宾) 和NP—VP (主谓) , of后的名词是of前实际动词的宾语或主语。

3运用转换语法理解歧义句

有些句子从表层结构和树形图都解释不了它的歧义, 只有从语境中推测它应选择几种歧义中的哪一种解释。比如The love of the God和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分别有两种解释, 但它们的表层结构和树形图只有一种, 无法分辨出它们的不同解释。从表层结构看它们是NP—PREP—NP (名—介—名) 结构的名词短语。如采用转换语法, 就能分辨出The love of the God当“上帝 (对世人) 的爱”讲时是由“The God loves (everybody) ”转换成的。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作“猎人射击”讲时是从“the hunters shoot”转化而来的。介词of后的名词为动作的实施者, 做主语, of前的名词是将动词谓语置于介词of前名词化了转换成的, 深层结构是NP—VP。the love of the God当“ (世人) 爱上帝”讲、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当“射击猎人”讲时, 它们的深层结构是 (N) —VP—NP, 即 (everybody) loves the God和 (they) shoots the hunters.介词of前是动作, 介词of后面是动作的对象宾语。有的句子例如The police were ordered to stop drinking after midnight可以有四种不同的语义解释。诸如此类的歧义句选择哪一种解释要看具体语境。转换语法把歧义分辨出来, 用明朗的句式表现出来, 帮助语言学习者消除歧义。

三、结论

在转换生成语法中, 转换是句子派生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阶段上必须使用的操作手段, 深层结构是它的输入, 表层结构是输出, 而且, 具有相同深层结构的句子还有着密切的联系。转换生成语法化简为繁, 化繁为简的能力, 对语言理性化的分析, 使语言教学者可以借助明朗的规则方法, 客观上来说对教师和学生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学生对语法学习普遍感到头疼, 因为语法比较抽象, 难理解, 还有点枯燥, 但是在教授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够做到深入浅出, 指导学生去理解, 那么学生会对所学知识就会掌握得更扎实, 理解得更透彻。

参考文献

[1]Vivian cook amd mark.乔姆斯基的普通语法教程 (英文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丁往道, 吴冰.英语写作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苗兴伟.系统功能语法与转换生成语法对比刍议[J].外语研究.1998, (3) .

[4]石毓智.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及其缺陷——兼论语言能力的合成观[J].外国语 (上海外国大学学报) .2005, (5) .

[5]杨忠.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俞如珍, 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生成兴趣的大学教学 篇2

论大学理念的生成方式

大学理念表征的是不同主体对“大学是什么?”“大学能做什么?”“如何办大学?”等问题的看法和价值预设,大学理念的生成通常有四种方式:一是学者及其著作对大学的诉求与表达生成的.大学理念;二是大学及其领导者对大学的预设与行动生成的大学理念;三是国家政府对大学的规划与指导生成的大学理念;四是世界组织对大学的影响与牵引生成的大学理念.

作 者:卢勃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刊 名:高教论坛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年,卷(期):“”(6)分类号:G640关键词:大学 理念 生成方式

浅谈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生成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英语学习 兴趣生成

从目前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来看,学生的课堂学习依旧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生硬,学生学得被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复进行语法训练和单词记忆。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戳伤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难形成。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失时机地渲染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是事倍功半,学生喜欢做的事,很容易坚持;不喜欢的做的事,很难坚持。

一、正确的学习观是兴趣生成的起点。

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根本。在教学英语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特性。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能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易学,能让孩子们适应学习,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英语学习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陌生感,兴趣自然产生。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因此,学生只有真正懂得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呼唤潜在意识的学习动机。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灌输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完善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学好英语的强烈动机。

三、多姿多彩的课堂艺术是形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注意抓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堂课,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使每个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1.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创设情境。

英语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进行语境教学,如何实施语境教学,我们就应该根据英语学习得特点充分展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使用英语,英语教学不应当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英语而英语,英语语言应当贯穿在整个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长期的积累就会逐渐形成一定的英语语感和英语语用情境。

2.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踊跃参与,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是关键。有的老师说,学生参与的关键是创设一种氛围,让同学放松下来,教师和学生只有在课堂中处理好平等友爱的教学关系,学生才会跃跃欲试,学生有了参与的热情,参与课堂的能力就成了关键。老师们都感受到要保持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一定要使学生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的。因此,课前一定要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在字词句上,在基础知识上,要吃透;然后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和迁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成果”可以展示。要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老师的指导也很重要,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老师的细心和敏感。

3.教学材料的趣味性。

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牛津教材充分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特色,它图文并茂、内容广泛、生动、新颖,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很多语言功能都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有关,从而为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供了沃土。

4.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效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应有自主选择性,从学习材料中学习什么,要自己有主意、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将课堂塑造成“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a)英语大课堂:每个学期我们不定期地举行英语辅导讲座,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辅导。主要介绍英美国家文化习俗,中英文化差异,英美国家主要节日等。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b)英语兴趣小组:我们把班内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每周结合所学内容编辑一份英文报纸,同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其中,评出优秀小组。

生成兴趣的大学教学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模因机制,效果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院校一门必修基础课, 从开设至今历经了许多实践探索。然而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深感困难重重:词汇量少且记不住单词;听不懂授课内容;很难用英语口语表达;跨文化交际能力基本为零。授课对象尚且如此, 大学英语老师发觉课堂教学难以深入。面对一脸茫然的学生, 授课模式难以多样化, 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难以开展。为了吸引学生, 尤其是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 课堂氛围的营造变得十分重要, 因为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无异于将学生拒之千里之外。为此, 本文尝试用模因论的相关认识指导大班教学, 利用部分学生对文本的模因行动与效果牵引本班学生学习态度的改观最终形成态度模因机制, 并对政治、土木、数学等不同专业学生的模因效果进行分析。

1 模因论

模因论 (Memetics) 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解释文化规律的理论, 这一术语在Richard Dawkins (1976) 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 (《自私的基因) 中首次出现。国内对模因的认识已经不断深入, 学者们已经把模因与模因论引入了语言学、语用学、翻译学、语言教学中 (吴燕琼, 2009) 。Dawkins曾经认为, 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Blackmore (1999) 认为:模仿对模因的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广义上称作“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即为模因。根据这种理解, 不仅文本上的东西可以模仿, 行动上的, 甚至是心智上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在此尝试用背诵法、试教法两种语言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模因手段来纠正学生目前最为缺失的正确的学习态度以求达到态度模因效果。

2 模因手段与模因效果

根据以上对模因的释义理解, 模因可以超脱文本的局限跳脱到行为甚至是心智模因, 所以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时可采取的模因手段可以多样化, 下面谈及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有意实施并收获一定效果的两种方法, 其与模因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关联, 效果对不同专业学生而言也不完全一样。

(1) 背诵法

背诵法作为一种模因方法指导语言学习早已是共识。对于模仿文本进行背诵的本人而言, 效果十分明显。针对文本与个体的关系展开的背诵方式是让个体在背诵过程中不断熟悉文本, 直至将文本材料复制到脑海, 然后用语言的形式输出。背诵法集合了多个器官的共同力量, 最终给个体以回报:熟悉语言, 进而了解语言, 最终运用语言。本文中的背诵法与传统意义上的背诵法的内涵不完全相同, 相对过去的文本与个体关系而言, 此处所涉及的背诵法既关注文本与个体的关系, 更强调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性,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太多好感, 但骨子里还是有种危机感。当任务被下达之后, 部分记忆力好, 对自己要求较高, 敢于展示的同学往往会主动站出来, 背诵课文相关内容, 或者英语美文。通过背诵, 学生可以吸取语言知识与语言规范, 进而对背诵的文字产生好感。这些学生行动中展示的自信与勇气会对其他基础较差、勇气不够、信心不满的同学产生刺激与激励作用。小范围受影响的可能是同桌、同宿舍的同学, 如果效果好, 会感染整个班级同学。这种同化作用在大学生中表现特别明显, 我们经常会发现:学习态度好的同学常常是一个宿舍的, 而经常逃课的基本都是室友。

背诵法在政治专业学生中的表现最为抢眼。一学期来, 至少有半数更多的同学参与主动背诵。背诵与好的记忆力关系密切, 政治专业学生女生居多, 其比例远远高过男生, 背诵效果显示, 女生的背诵热情也远远高于男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普遍薄弱的英语基础而言, 政治专业学生的基础相对平衡, 对于背诵这一较为机械的学习模式, 女生的勤奋与刻苦完全可以胜任, 即便是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同学对这一无需形象思维的学习活动也不是困难, 加上女生的竞争气场较高, 大学中的平时成绩也依赖于学生的平时表现, 任务完成好的同学加分较多。以上诸多因素造就了背诵模仿这一行为,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反过来变成了个体对个体的模仿, 模仿之后文本对个体的同化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如此循环, 背诵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遗憾的是背诵法产生的效果在土木专业学生那块表现不是特别明显, 这与学生的性别比例也有很大关系, 班中仅有几位女生, 这就给男生的惰性提供了滋生的机会。男生普遍英语水平要低于女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男生不及女生用功, 对背诵这样的模仿行为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没有了榜样的力量, 自然就没有榜样的同化作用。数学系学生的男女比例相当, 效果也不明显, 其背诵任务成了几个学生的任务, 而其对其他学生的刺激也远不及政治专业学生, 这也许是因为其他学生将个别几位同学的展示当成习惯, 自己旁观者的角色也变成习惯了。学生对背诵法的模因效果不一, 关键是能否建立起态度模因机制。

(2) 试教法

试教法本着学生模仿老师这一行为开展一系列授课与作业批改等活动, 最终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其与背诵法在操作模式上相当。试教法的实现必须有文本, 即课文或作业等, 它们是开展模仿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自身准备, 将自己理想的授课模式与内容展示给同学与老师。这一方法要求参与试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吸收与创新, 任课老师也可从学生讲解的内容与风格上了解学生的期待, 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自我授课。除了试教学生与老师从模因中受益之外, 当部分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 试教模式就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相对基础稍好的政治班学生, 在试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激情以及模因效果在土木专业学生表现十分突出, 一堂课中, 有十几名学生走向讲台, 将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展示, 时间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如此沸腾的原因依然是学生性别比例构成。作为较为机械的背诵法, 女生用她们的好记性和用功即可胜任, 而试教法不仅需要传授书本知识, 还包括课件制作、授课方式方法的呈现, 基础固然重要, 但最终呈现的东西一定结合了学生自我对于授课模式的构想, 这些需要创新。男生的形象思维较女生而言有绝对优势, 创新思维和手段会更多, 因此男生占多数的班级对于试教法的模因效果更明显。

以模因手段为刺激的模因效果在数学班开展不是特别明显, 这与数学班学生男女比例相当有关, 也与全班的学习氛围密切相关。因此, 要寻求最佳模因手段服务于不同班级, 了解自己所任教的班级, 包括学生特点、潜在的榜样力量等, 从而达到最佳模因效果。

3 结语

教学过程是一相互影响的过程, 教师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 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也要给学生更多机会与空间展示自我。文中采用能发挥学生积极性与自主性的两种常见模因手段——背诵法与试教法, 其目的是关注文本模因与非文本模因的两种效果, 关注个体与文本以及个体与个体两种影响因素。通过所授班级模因效果的实践分析, 笔者发现不同专业学生对于不同模因手段的配合与模仿不尽相同, 这意味着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只有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反应与感受, 才能更好地利用模因手段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usan.The Meme Machi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Dawkins, Richard.The Selfi sh Gene[M].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76.

生成兴趣的大学教学 篇5

一、抓住学生兴趣, 营造和谐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有学习热情。首先我们要研究自己的学生, 初中生一般好奇心比较强, 机械记忆比较好, 情感单纯而真诚, 但是他们的爱好又有所差别。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要照顾教学的统一性, 也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 承认个体差异, 允许个性发展。采用鼓励的方式, 引导学生画自己喜爱画的内容, 尊重他们适当范围内的选择。比如我在今年八年级的第一节课上, 教授“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欣赏、评述) 时, 好多学生听课不是很认真, 于是, 我就结合美术教室的布局、学校布局让大家随便谈谈看法,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然后结合课文, 谈艺术作品的意蕴物质材料、形式构成、作品中的物象、文化意义等层次性;建筑、雕塑、绘画、园林等美术表现语言的形式, 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参与了。

二、激发美术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的想象力丰富, 处在形象思维强且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 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接受。美术课上我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并尽可能地提供恰当的教学情境。同时, 在讲授绘画技巧时, 有时让学生先自己研究如何画, 调动其形象思维。他们好胜心强, 总想画的比别人好, 于是纷纷主动学习, 揣摩画法, 于是一节课下来, 学生多半掌握了绘画的一些技巧, 且学得轻松、愉悦, 对美术课产生了兴趣。当然, 我有时也让他们由着兴趣有选择地画。如临摹一幅作品, 你喜欢临摹哪个部分都可以, 鼓励他们在临摹中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另外, 我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点燃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比如, 指导他们布置教室、宿舍, 指导他们给手工品上色, 指导他们如何欣赏摄影作品等等。

生成兴趣的大学教学 篇6

一、生成性教学概述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所看到的教学图景, 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 不断调整活动, 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的过程, 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从国内来看, 目前多数教育工作者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有些偏颇, 很多教师视生成性教学为“随机应变”的教学小技巧, 有的教师认为生成性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固化等失范现象。事实上, 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学习的自主建构, 更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应由教师和学生在启发、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发现中完成, 而不是老师讲、学生记这种单向传授。我们认为, 生成的起点是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生成的动力是交流互动, 生成的目标是共同发展;教学的本质即为信息重组, 动态生成。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和自主建构,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生成性教学不是刻意地追求知识的增长, 更重要的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深化理解, 推理演绎, 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生长壮大,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处于信息时代的当今大学生心智成熟, 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水平和发展经验, 这就为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促成学生生成新的认知, 尊重学生的现实发展提供可能。

二、生成性教学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石, 因此学好运动解剖学至关重要。而运动解剖学概念繁多, 内容枯燥乏味, 面对如此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因感到知识繁琐抽象, 难免产生厌烦心理。长期以来, 运动解剖学在教学中较严重地存在着“重习题轻问题, 重结论轻过程, 重定义轻推理, 重形式逻辑轻辩证逻辑”的现象。如何增加学生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需要寻找全新的教学技巧, 为此, 我们把生成性教学的思想应用于体育基础理论课程运动解剖学。这种把运动解剖学生成规律和学生思维规律有机结合的教学, 即为运动解剖学的生成性教学。运动解剖学课程的生成性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一) 运动解剖学概念的生成性教学

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可以通过对相应的动作进行观察和试验、归纳和类比、推广和限定、直观和直觉、联想和想象等方法而生成, 特别是观察、试验、直观等方法。臀大肌是人体下肢最大的肌肉之一, 下面将以此肌肉为例来展示运动解剖学概念的生成性教学。

臀大肌概念的教学可以从模型观察开始, 从后摆腿和正压腿动作引出。

1. 模型观察。

仔细观察臀大肌的具体位置, 位于臀部皮下, 形状呈四方形, 是人体中最为粗大有力的肌肉。

2. 动作体会。

后摆腿:站立状态, 上肢固定, 大腿尽量很后摆动, 做出类似驴踢的动作, 也称反式腿举。做动作时, 要求学生认真体会肌肉的收缩及伸展过程。

3. 触摸。

在学生做后摆腿动作的同时, 引导学生找到臀大肌的位置, 进行触摸, 体验肌肉收、舒过程中松紧、软硬的变化。

4. 生成。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 在触摸的过程中, 通过形象思维, 生成臀大肌的形态和起止点。臀大肌起点位于髂骨翼外面后部及骶骨背面, 止点是肌束斜向下外, 腱呈平板状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二) 功能评价与训练方法的生成性教学

概念明确后, 学生可以感受及体验各块肌肉的主要功能。以臀部肌群为例。臀部肌群主要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臀大肌近固定收缩时, 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旋外;上部肌束可使大腿外展;下部肌束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 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对侧旋转;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维持人体站立。

体验该块肌肉的功能后, 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如练习俯卧直腿上摆, 俯卧直腿上摆类似于反式山羊挺身式向上挺起双腿, 双腿绷直尽量向上摆起到最高点时。身体下落的时候尽量要慢, 身体起来的时候, 要快, 要尽可能保持慢下快起的频率。目的主要是利用臀大肌收缩产生力量, 而达到锻炼臀大肌的效果。

练习跪姿屈膝抬腿。小腿伸直, 可使腘绳肌和臀肌得到锻炼, 如果保持屈膝, 就只能锻炼臀肌。在肌肉伸展终末, 可增加或限制动作的幅度, 可在动作终末肌肉最大限度收缩时维持几秒钟。要得到更大的训练强度, 可在踝部捆扎沙袋。

概念明确, 功能了解后, 然后进行推理分析, 掌握训练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和自主建构提, 不仅教学效率良好, 学生也真正的掌握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训练效果。

(三) 动作解剖学分析的生成性教学

运动解剖学教学中, 最基本的是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而归纳和演绎模式的综合运用, 生成新的知识点则适合于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教学。下面以立定跳远为例, 讲述动作解剖学分析的生成性教学。

立定跳远是一种发展下肢弹跳力的重要练习, 也是常用于测定下肢肌肉力量的项目之一, 动作可分为预备、起跳、腾空及着地4个阶段, 其中起跳为功能性动作, 这里对起跳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

1. 动作演示。

学生站立, 快速下蹲, 减速制动, 蹬伸, 落地, 完成一系列动作后, 对各个环节的肌肉、关节、骨骼及上下肢动作的配合有了初步认识;

2. 分析。

以起跳动作的快速下蹲为例, 进行解剖学分析, 如表1所示。

3. 评价。

立定跳远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起跳动作, 因此, 为较好完成立定跳远, 需要发展髋关节和膝关节伸肌群、踝关节屈肌群的爆发力, 其主要作用肌为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

4. 练习。

进行解剖学分析后, 经常做立定跳远练习, 可增大上述肌肉的力量及工作速度, 提高弹跳素质。

用这种形象、生动的实例来学习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及相关功能, 学生亲身去体验后进行动作分析评价, 了解生成背景, 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以自身已有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内容, 自然而然生成各种新的知识, 学习和训练也会更有针对性。

三、结论

生成性教学在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引入, 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和谐场面, 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生成性教学与运动解剖学课堂相结合的实践,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开展体育基础课程的生成性教学, 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背景的了解和对知识的生成过程的理解, 从而能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 提高运动能力。

摘要:与灌输式教学相反, 生成性教学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及知识的动态生成, 具有参与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本文以《运动解剖学》为例, 介绍了生成性教学的基本思想以及大学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生成性教学模型的构建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生成性教学, 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背景及生成过程的理解,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体育基础课,生成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洁.课堂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2]吕星宇.教学:从预设走向生成[J].教育科学论坛, 2007, (5) .

论大学课堂教学学生兴趣的激发 篇7

一、从大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看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1、大学的学习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学习, 大学教育是一种定向性的高等专业教育。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 教育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比中学都要大为扩展, 学生学习的课程数量多, 涉及的知识面广, 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前瞻性。要让学生在每一次课堂学习中, 对自己所学的课程都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教师必须注重从授课方式、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质量,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大学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引导为

辅。因此, 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课堂教学中对所学课程的认识和态度, 学生喜欢学什么不喜欢学什么, 常以学习兴趣为转移, 这是兴趣的选择和定向作用的表现。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激情, 课堂之外依然有学习的自觉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

要作用。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是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组成。内在动机相比外在动机, 更能促使学生自觉、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大学教育, 由于学生不再有升学压力, 因此, 受外部动机的影响相对较弱, 内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态度。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发现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其学习态度较主动, 学习兴趣持续时间较长, 学习效率也较高。而且, 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从课堂持续到课后的自学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形成稳定、持久的内在学习动机也是必要和必须的。

二、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

1、让学生明确课程教学目的。

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是按照专业课程结构的需求而设计的, 都有其专门的教学目的。但是每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却不一定清楚。按各高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安排, 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在头两年内, 学习的课程大多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这些基础课从表面来看, 似乎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距甚远, 因此,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产生“基础课程无用论”的看法, 甚至认为这些课程的学习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相关, 是在浪费时间。如果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惰性, 学习动机就会转变为为了应付考试、修得学分而学习, 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自然也就不高。笔者认为,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不甚明了。因此, 要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之一, 就是应该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每门课程的开设与其所学专业知识的相关性。授课教师应该在每门课程开讲的第一节课, 应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讲明本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意义, 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之初就在思想上明确该门课程与其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学生在了解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后, 能产生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 从而转化为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巧用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导入问题。上课初

始, 若教师入能得法, 导有趣味, 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很快地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 激发学生听课的情绪, 甚至对整堂课的成功和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对课程的导入,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最惯常的思维入手。例如, 笔者在讲授《合同法》这一章时, 联想到学生对“合同”的法律定义并不一定明了, 但对“合同”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可能经常接触到的。所以上课之初设计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同学们认为一般什么人经常会接触到合同?”果不其然, 广大学生立刻异口同声地回答“商人”!接着举例讲解合同其实就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协议, 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并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身边有哪些关系可能是合同关系?这种提问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明显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最熟悉的理解“入”, 导出老师想要解决的问题, 激发出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 纠正了学生思维的不全面, 强调了该章节的重要性, 同时为《合同法》整章的教学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注重案例教学的表达技巧。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 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 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分析、讨论,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有益。但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法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案例陈述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案例就可以了。案例展示的方式不同,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高低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案例教学要成功的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趣, 就必须巧妙地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因此, 在案例的选取、讲解的方式、一些关键的语言艺术的把握上也是需要技巧的。教师在举例时, 要尽量为学生打造一个其熟悉的情景;在讲述案例时, 要尽量让学生融入案例中的事件环境, 并扮演案例中的角色;教师应使用幽默生动的语言, 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开展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 能让学生更加专注地了解案由, 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案例角色;激发被提问学生思考的兴趣, 也容易把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案例的关注上来。

三、激发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为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重视的:即激发学生兴趣不能脱离教学主题。在教学中每个教学班都存在一个共性, 即教师所讲述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越近, 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就越高, 也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如果被教师把握好了, 对教学效果肯定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能否仅仅因为学生对所谈论的话题表现出热烈关注, 就可以单纯地为了迎合学生兴趣, 天马行空, 与学生随意闲聊、讨论, 甚至脱离教学主题呢?笔者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笔者认为,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兴趣、顺应学生兴趣, 但绝对不能单纯地为了迎合学生兴趣而牺牲教学内容。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必须要把握好激发学生兴趣一定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相关性的原则。不顾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毫无目标的迎合兴趣, 对学生而言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

参考文献

[1]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 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5;

[2]陶国富、王祥元:大学生学习心理[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6;

生成兴趣的大学教学 篇8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是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什么是良好的课堂氛围呢?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下构建良好的合作性教学关系。首先需要大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积极的情绪, 也就是要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为了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我们营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可见,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进行角色转变,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摒弃传统教学的旧观念, 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为激发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奠定学习的环境基础。

一、营造具有人文关怀、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大学数学课堂要体现人文性。课堂上的人文关怀,需要我们用心营造。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学生的学习才会进入最佳状态。

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数学的学习是丰富多彩的,数学的魅力在于此,数学课堂的魅力也在于此。对同一个问题的探究,由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经历、素养、心理等都有所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不尽相同的,这种千差万别的差异性正是学生创造力的表现,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而不能够进行抹杀。这一点直接考验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采用新理念及教师的个人修养,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民主的交流关系,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大学生的表现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只有我们相信他们,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学生一定会还给我们很大的惊喜。

二、课堂教学要坚持赏识教学

每个人都有被肯定和赏识的渴望。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教师要坚信“好学生是赏识出来的”。确实是这样,同学的掌声和老师的赞扬,都能够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我们在课堂上的表扬要多种多样,可以是赞许、可以是表扬,这会带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努力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所以我们要发挥鼓励的作用,切不可吝啬自己的表扬,要相信表扬的魅力。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

在传统的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把握着课堂上的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感受不被重视, 这样的教育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变成了没有个性的复制品。现在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我们是课堂的主导因素,而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要在我们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的自主参与。只有大学生真正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我们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是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促使大学生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是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大学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有效地激发成为关乎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大学生能否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更是衡量一堂课有效与否的关键。所以,致力于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的有效学习,就成为每一位大学数学教师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于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那么,大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本文着重探究了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生成兴趣的大学教学 篇9

近十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 传统的精英教育已经转向了大众教育, 各个高校根据不同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也在发生变化,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随着学校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的需求发生着改变。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老的教师没有随着学生群体的更新在教学方法和教材上改进, 知识的陈旧和方法的滞后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及许多高校为了追求社会利益和学生就业率加大对专业课程的投入而逐渐忽视了大学物理这样的基础学科的投入, 在专业技能决定就业的思想理念下已经让许多学生从思想上轻视大学物理的学习, 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物理教育的效果, 所以如何加大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自己几年的大学物理教学经验来谈几点浅薄的认识。

1 教师自身加大科研投入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

现在不少高校对教师的专业要求逐年提升, 从最初的能胜任教学的硕士到现在必须具备独立科学研究的博士, 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知识面和学历较低的教师学校应该鼓励他们积极申请或直接参与到国家级、省级和院级的课题研究, 通过资质深的教师为学科负责人来带动大家, 使老师们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得到提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邀请主持过国家级、省级项目的教授或者博士做学科进展报告和某项课题专业知识讲座。年轻老师还可以通过做学术访问学者的机会到更高规格的学府学习深造, 笔者所在学院的王安平和李小飞老师就是通过在武汉大学做学术访问学者的身份学习, 在学习期间就发表了有很高影响因子的核心期刊, 回来后无论是科研方面还是教学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源自于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升了自己个人的综合能力, 对专业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中总能根据所讲的专业知识背景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 让学生对大学物理这门课程有浓厚的兴趣, 不再认为大学物理的学习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有着诱人的研究前景。

2 高校要加大物理学科与各应用学科的联系拓展其应用

物理学与各学科都有着及其重要和紧密的联系, 可以说大学物理是各理工科的基础, 上至“神州”上天, “嫦娥”登月, 下到石油钻井, 大到宇宙的奥秘, 小到电子的自旋都离不开物理学科的理论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来激发学生求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说在讲解汽车防抱死的物理学原理, 摩擦力矩的影响因素, 工程上如何实现物理原理临界条件;从两体问题有严格的解析解到简单的三体问题只有数值解, 介绍origin软件在处理物理实验数据和工程计算的应用, 将物理的规律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例子, 比如“超声检测技术”, “卫星的转移轨道技术”, “减振技术”等等这些不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也让学生有了更大的热情自主的来投入到大学物理基础学科的学习当中去。

3 通过大学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可以通过开放式的大学物理实验平台, 也可以通过以创立实验室兴趣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加入到其中, 教师可以拟定一些实验题目 (如弹簧振子的频率与质量关系的研究, 闪光灯的设计与制作, 动量守恒的演示仪等等) , 提供学生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实验方案来设计相关的实验仪器。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有疑惑的地方教师给予指正和解释, 对于有独特想法的学生给予肯定和建议, 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对物理原理和相关的知识点理解的才更加的透彻。也可以让有想法的学生提出一些方案, 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案认定是否具有可行性来开展创新实验课题, 物理实验是学生体验和发现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这方面笔者有很大的感触, 学校通过大学生物理创新实验室这个平台, 鼓励学生根据物理知识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来设计有想法的物理演示实验, 比如怎样通过测量最小偏向角的方法来测量棱镜的折射率, 在实验上怎样来判定偏向角是最小的偏向角, 还比如利用二焦耳的功来获得三焦耳的热量, 该过程在实际生活中 (如冬季取暖问题) 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每年的全国大学生物理创新技能大赛中我校的学子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4 分模块教学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以理工科为主的本科院校, 部门专业还涉及到专科, 自从扩招以来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大学物理这门课程学习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基础好的学生往往觉得教学进度过慢接受知识信息量太少, 基础薄弱的学生又觉得知识太深难以消化, 以往进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就成了物理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的学院基础部物理教研室开始许多大胆的尝试,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群体进行模块教学是最成功的案例。

笔者所在的学校有机械、石油、信息、化工、勘工、城建等相关专业, 根据和以上专业的学科负责人进行讨论, 结合所在专业需要的大学物理理论知识, 在教学上进行了模块分类, 有“大学物理A”, “大学物理B”, ”大学物理C”, “大学物理D”以及“大学物理F”, 其中大学物理A要求的知识全面需要掌握大学物理的全部知识, 学时也是最多的, 适合石油、勘工的学生;“大学物理B”侧重力学, 内容包含力学、电磁学, 适合机械专业的学生;“大学物理C”侧重电磁学和热学, 适合化工专业的学生;“大学物理D”侧重电磁学和力学, 适合信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学物理F”侧重力学和电学适合采油、模具、机电专业的学生。

通过这样的分类,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大纲,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讲解侧重点就不一样, 对于和专业联系不紧密的知识可以删减和压缩,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提高了, 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教学内容上物理教研组根据所在学校的特征和专业设置, 自己编写了符合本校学生的教材, 从2010之后就全面实行了我们自己编写的教材, 并制定了教学大纲, 内容上根据不同模块, 结合本校大学物理学时较少和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 物理教研组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删除了繁琐的推导过程, 在内容上加深了和各专业学科联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根据所学专业因材施教, 在上课的过程中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实例的趣味性, 比如在讲解电磁学的知识点时, 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知识向学生介绍比较热门的超导技术以及超导体的应用, 以及磁悬列车的原理, 通过实际教学的效果来看, 大学物理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5 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生的平时考核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看, 部分学生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 平时学习态度差, 到了期末进行突击学习, 在考试过程中带小抄, 通过投机和作弊的方式来蒙蔽过关,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这一情况开始实行了改革考试方法, 平时成绩采用了考勤制度和布置的作业来组成, 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发现疑难问题, 集中在课堂上讲解, 也可以在每周举行的答疑时间帮助学生, 不再盲目的看卷面, 成绩期末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再加上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 不同的百分比来计算, 得到最终的总评分数。考试方法的改革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了部分学生平时不注重学习靠期末投机取巧的不正之风, 以笔者所教的测控61201班大学物理成绩为例, 上学期没有经过这一些的改革的期末成绩如表1所示, 与下学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之后成绩的变化如表2所示, 就能看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学改革之后学习的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6 结束语

以上就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当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薄的意见, 作为大学物理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改革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的修养,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积累经验加强同行之间的联系, 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笔者相信大学物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会达到预想的效果。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物理在各大高校逐渐边缘化, 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情况, 结合作者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认识来讨论如何提升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许和平.教育大众化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广场, 2007 (12) :200-201.

[2]殷传宗, 刘学行.面向21世纪改革近代物理课程结构[J].大学物理, 1999, 18 (4) :32-34.

上一篇:中国城市发展下一篇:深部金属矿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