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新观念

2024-06-17

幼儿教育新观念(精选12篇)

幼儿教育新观念 篇1

摘要: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中的目的、教育观和课程观的阐述, 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不能拘泥于形式, 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新观念, 才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进而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能力,教育观,课程观

知识经济时代的二十一世纪, 能上重点高中、能读重点大学、能做办公室的高级白 (金) 领仍然被人们所追逐。学生只要成绩好, 在老师、家长的眼中就是好学生, 而成绩差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生”。但是社会的需要是多元化的, 它需要白 (金) 领, 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蓝领;人的智能结构也是多元化的, 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智能标准去考核所有的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别于其它类型教育和教育活动的, 它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具有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目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发展观,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下面具体阐述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教育观和课程观。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

由于激烈的竞争以及国际国内市场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受到重视, 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为了保证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同时, 我们务必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 深刻理解教育目的, 对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有重要作用。教育目的是受社会条件所制约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状况) 。同时社会成员的教育意识水平又对教育目的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不同教育类型的存在, 是由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所决定的, 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教育的需求又具体体现在教育的目的上。职业教育的目的与普通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的教育目的的两个重要的方面, 在于培养和造就合乎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或地区发展目标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从广义讲, 每个社会成员所受的教育都应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部分组成, 而且这两种教育是贯穿于人一生的经常性的教育活动。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而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发展潜能, 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二、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观

(一) 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是传递职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社会劳动力的教育, 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这主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而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

1) 劳动分工由单一向复合工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跨越、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跨越、蓝领阶层与白领阶层的跨越。毫无疑问, 这三种跨越需要我们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具有跨岗位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

2) 技术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跨职业的能力, 即培养他们跨专业的智能结构、跨行业的智能结构、跨产业的智能结构。

3) 信息爆炸催化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需要我们具有开发自身潜能的能力, 在学习中注意显形学习、隐行学习、和虚拟学习。一次学习受用终身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新技术、新知识, 新需要层出不穷, 发展变化, 面临的是要求我们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知识, 提高能力的局面。人们须“长到老, 学习到老”, 才能提高自己适应现代社会。

4) 竞争机制迫使职业向多种职业跃变。劳动市场需要的不断变化, 迫使人们不断更新提高自我, 来适应市场的需要。任何人若不思进取, 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正所谓“物竟天择, 适者生存”, 激烈的竞争迫使人们必须具有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 学会跨职业转移、跨行业转移、跨产业转移, 以拓展自己的就业面。

(二) 教育对象的多元智能理论基本结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 不能用同一种智能标准去考核所有人, 有些人也许不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或许具有非凡的形象思维能力。人的智能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逻辑数理智能;2) 言语、语言智能;3) 音乐、节奏智能;4) 视觉、空间智能;5) 身体、动觉智能;6) 自知自醒智能。

(三) 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观

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教育对象的多元智能理论, 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观认为, 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正确取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是:理解关爱学生、打造受教育者实现自我的过程。它培养受教育者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及信心, 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发挥潜能、以达到他的最佳状态, 使每个受教育者向其可能的方向发展。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正确发展学生的个性, 千万不要做扼杀他们个性的刽子手, 更不要把学生压制成千篇一律的“板鸭”。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

架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应突出“三性”与“三观”, 即定向性与能力观、应用性与基础观、整体性与过程观。具体阐述如下:

(一) 定向性与能力观

定向性是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主要的教学活动, 必须服从与各行各业特点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的实现。而能力观是指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的定向性与迁移性的矛盾通过三种能力来调整。而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 这种能力依然存在, 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 从而有了更好的定位适应能力。

(二) 应用性与基础观

即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既有一定的专长, 又有较强的适应性。这里主要应合理解决应用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对普通文化基础、职业通用基础、职业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分配, 可以边学边完善基础。

(三) 整体性与过程观

即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并合理解决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要培养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能力本位的考核, 即从以下几方面来全面地考核学生, 而不是以偏概全。1) 技能与知识考核;2) 笔试与口试结合;3) 模拟与现场;4) 结果与过程;5) 学业成绩与能力评价;6) 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

总之,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 能力是素质的外延, 素质是能力的内化, 让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有意识、有目标的、有反馈的活动, 并始终以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生产性、社会性、目的性为导向, 才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进而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联系着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该用责任心和智慧认真做好它, 为创造和谐社会尽一份儿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教育出版社, 1999.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幼儿教育新观念 篇2

1、感觉胜于思考

让孩子聒噪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旧的育儿理念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习惯性训练,这种方式不但无助于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新一代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将焦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所以,现在的问题变成,不是“要选择哪些玩具或书籍让我的孩子变得聪明一点?”而是“我该如何和孩子互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

思考:

当你在阅读各类育儿专家的育儿指南时,心中记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这就好象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就是“感情”。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动他的手臂、发出声音、微笑或皱眉,看看整个心智团队如何一起运作。

2、婴儿不只是会哭闹

心理学家史登博士对传统的幼儿发展理论提出挑战,他认为婴儿一出生就是社交动物。在他的研究实验中,新生儿持续展现出主动寻找刺激的行为,而且有所偏好;从一出生开始,婴儿似乎就会对所处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们的偏好显示出他们的感情取向。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感觉反应的协助,例如:摇摇他、拍拍他、安抚他或是对他说话、唱歌。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不可能形成感情互动,感情互动可以刺激婴儿脑部神经的连结,协助他接收外来的资讯。

思考:

从宝宝一出生开始,你就要将他当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然后你可以有技巧地带领他认识这个世界,启发他的想象力,减少他的挫折。这也是学习如何协助你的孩子规范他感情的时候。例如,你以一些安抚的声音或抚拍,帮助过度亢奋的婴儿安静下来。

3、爱的环路从两个月大开始建立

大约在婴儿8周大的时候,一件奇迹似的事情发生了。小宝宝的视力开始进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触。

我们现在知道,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如此完成了一个爱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

在这个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母亲与和孩子所发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

当你注意到孩子正在寻求外来的刺激,于是你回应你的宝宝,发出好玩的声音,逗他开心。专家认为这种进入孩子内心世界,并且做出回应的能力,是母亲的天性本能。

思考:

当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你和孩子都会体验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则会体验到负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动所产生的大多是负面的感觉,你就应该检讨一下你的互动模式。

4、帮孩子化解羞耻感

一位母亲,有一天看到自己的女儿正拿着紫色的.彩笔在墙上乱涂,“不可以!”她忍不住对女儿大吼。女儿看着母亲,一脸惊恐,刹那间她了解她做错了事。她低下头去,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母亲唠叨了一会儿,告诉女儿色笔只能画在纸上,然后她抱着女儿想到她们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墙壁!”她女儿再度亮起双眼,开心地跑去爬去拿海绵。

这样的互动,帮助孩子成功克服了羞耻感。

最新的育儿理论则认为,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

脑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处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这部分主要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觉不要太久,而且能够跟随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

新一代的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

思考:

羞耻感大约在14个月大时出现,当母亲“不可以”的指令,跟随着孩子低垂的头与难过的表情开始产生。

孩子从兴奋忽然间掉落很泄气的情境,再回到兴奋的情绪。在这一个快速的过程中,脑部许多部分开始活动,并且产生许多连结,使得这整个脑部系统获得更紧密的锻炼。其结果可以促进认知部位与感情部位的发展,并且促进这两个系统的连结,让孩子在感情与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发展。

幼儿教育新观念 篇3

首先,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行动意识,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会死啃书本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很好地将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我们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与实际相联系。例如,在学到大气压强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制作一个特殊的水壶,让它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即让它出水就出水,不让它出水时即使将水壶倒过来也不出水。

其实像这样一个例子,就是将所学知识巧妙运用的结果,但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生活常识的话,我想,他是不可能想到压强知识还可这么用的。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将现代科技以及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渗透到物理教学中,使我们的物理教学不至于与时代发展脱节,同时又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神十”于2013年6月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在轨飞行了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物理课。作为教师,可以将这一消息传递给大家,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最新动态,同时也感受一下太空物理的新奇和魅力。与此同时,作为物理教师,还可以及时将火箭升空的原理联系到动量、动量守恒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去,因为所有航天器的发射都借助于火箭技术,火箭飞行是质点系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例。矗立在发射架上的火箭在发射前总动量为0,点火后燃气通过火箭的尾端喷管连续地向下高速喷射,火箭的箭身取得向上的巨大推力,从而克服自身重力,加速向空中升去。

最后,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够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参与到社会生活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之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有着巨大的作用,但现阶段实施“STS”教育,在各个年龄阶段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应有所不同。

小学阶段,应着重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尽可能采用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例如,讲到雷达时,可以将其讲成是一口大锅,有了它,电视台才能接收到卫星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信息,并以另一种形式传播出去,最终被家家户户的电视机接收,形成了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各种画面。

初高中阶段,适当引导和启发他们认识物理与外界的联系,理解物理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知识又可反过来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像初中物理书《乐音和噪声》这一节,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声音的分类,一种定义为乐音,另一种被称为噪声。在人们的主观意识里总认为只要是噪声就是不好的,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可他们不知道,噪声同样有它的社会科学价值,比如噪声可以用来发电,可以用来除尘,可以干燥食品和除草作用。对高中生,可以以讲授和阅读为主,引导和启发他们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双重影响。例如,关于核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它的发展可以使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增强,从而不受他国的威胁,捍卫国家主权,但另一方面核技术的滥用同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认识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能使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物理、技术及社会的关系,为以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还可以在课外开展一些物理科技活动,如进行科技小制作比赛,如制作“小孔成像”的简易装置:我们可以取可乐罐两个,把其中一个的盖截去,并在底部开一个直径为0.5mm的小孔,另一个可乐罐的两头都截去。然后在有底的这个可乐罐的顶盖处粘贴一张半透明的纸,并把两头都无盖的可乐罐套在其上就做成了“小孔成像”实验的一个小装置了。另外,像电视这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教师可以转变以往看电视会影响学生成绩的观念,从两个方面利用电视进行科学教育:一方面,向学生介绍电视中的科学教育栏目,使学生养成习惯,关心电视中的科学节目。另一方面,要通过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养成关心科技发展的习惯。

在目前情况下,具体进行“STS”教育,一般都是采用渗入模式,这是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而得到的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只有这样做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趋完善,才能更好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物理科学素质的培养。

幼儿教育新观念 篇4

一、和谐及和谐理念

人类对“和谐”的孜孜以求与期盼,更多表达的是对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在人们看来,家族中的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社会上不同的行业之间、朝堂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等等的和平相处是太平盛世的标志。目前学术界对于“和谐社会”的概念理解存在很大分歧,如有人从宏观的角度认为,和谐社会就该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也有学者从利益调节的角度,认为和谐社会是依赖法律和道德调节社会利益冲突的社会;其中法律制度要通过民主政治建立,道德则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长期积淀的基础上。

其实,“和谐”就是内外协调、上下有序、力量均衡、功能优化的状态。如果从处理矛盾的角度看,“和谐”就是平衡、协调矛盾的意思,是矛盾的统一性在人类世界的最高表现形式。辩证法认为只有把矛盾的双方连结起来,使事物处在稳定状态,才能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我们把人们渴望这种和谐状态的思想观念叫作和谐理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和谐理念的价值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属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协调人际关系、团结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其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一致,与社会整体的发展保持和谐的步伐。

高校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牢固树立起公平、公正、正义、宽容的和谐社会理念;坚持以德育人,将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真正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自觉要求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使学生树立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倡导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丰富其精神需要、提升其生活品位,使其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平衡发展。

2.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所需

作为一个具体教育领域的建设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体系建设,还是教育内容、操作方法等方面均需达到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要与社会的其他部分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亦指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本身的内部和谐。自身的和谐发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前提。

3.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改善所迫

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上存在着种种“不和谐”,主要表现有:一是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模糊。由于中学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使得学生以上大学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进入大学后,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引起的社会分化,使部分学生思想混乱,失去理想信念,有的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态度冷漠,政治淡化倾向较为明显。二是功利意识强烈,道德修养滑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功利意识不断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人际关系中真实和坦诚的氛围淡化、浮夸虚假的东西日增。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自我,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养成,美丑善恶概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功利意识强烈。不少学生在道德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严重脱节,言行不一。三是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差。随着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日趋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观念、抗挫折能力较差等性格上的缺陷较为突出,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此外,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不少误区,主要体现在:

(1)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在我国高校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重理轻文”是许多包括一些著名高校的通病,很多高校只讲现实、讲利益,不讲长远、不讲理想。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太过现实和短浅。“因此,科学教育必须有人文精神的导引与约束,必须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2)重学校强制管理,轻学生自律。一些高校管理学生的基本方法仍然是强制性的奖惩,而非民主基础上的学生自律;只制定规章制度,忽视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说服教育和引导工作。

(3)重形式,轻效果。计划上安排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但大都是虚化、泛化的东西。缺乏适合高校学生年龄特征、形式新颖、教育目的明确的活动。

(4)重成绩,轻德行。《大学》开章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一些学校的头等大事就是围绕学生的就业率做文章,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忽视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教育。

(5)重智能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重智能的表现形式就是唯成绩论,以成绩好坏这一个标尺来衡量学生的各个方面。事实上,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面对着来自许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媒体已就有不少关于高校学子不堪重负而选择自杀的报道。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理念

1.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理念的本质

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相信他们,高度重视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同样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内心世界将更加复杂多变。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政策的导向对社会和谐问题关注不够,反映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在认识思想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而对于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所以,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大学生思想需求和多元思想的实际,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围绕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把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实”。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理念的基本要求

(1)兼顾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实施的管理。它要求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努力从被管理者全面和谐成长需求的角度设置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自身的积极因素。同时,它要求管理者自觉地将管理与育人结合起来,努力将管理的要求内化为被管理者自身的需求,不能简单地“管、卡、压”。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因此我们必须将学校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建立互动交流、平等对话、互相信任的思想教育平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人格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激发其积极思维的主体意识,使其从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中去寻找真理、学会做人,建立诚信、友善、责任、自我约束等优良品质,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2)兼顾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高校应注重发挥人文精神具有的开启心智、文明教养、磨砺意志的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和行为控制,更要重视人性的呼唤和人格的塑造,把培养学生的人格作为基本任务,以求在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和谐进步。淡化对财富的物质冲动和单纯的牟利动机,弘扬以现代人文精神为主旨的终极关怀;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现实价值与期望价值相统一的价值伦理精神;倡导鲜活的符合时代精神的语言风格,杜绝庸俗粗鄙、不健康的语言;提倡高雅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调,提高学生精神素养,使之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在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潜在作用下,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实效。

(3)兼顾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稳定存在的心理基础。有些违法行为就是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和谐的结果。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影响着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应采取措施,不断探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兼顾共性与个性。和谐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鲜活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要的任务。要克服那种为求得统一而忽视人的正常自我需求、扼杀人的个性发展的现象。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5)兼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更为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突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坚持多元化与主导文化的统一,坚持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现实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校园文化建设应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要突出时代特征和高校特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在中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可能性.人民网, 2005-01一11.

[2]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 2005-02-26.

[3]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 1995 (3) .

[4]赵捷.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 .

[5]何祖佳.强化“和谐”理念, 不断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J].新西部下半月, 2007 (9) .

[6]姚锋.人本精神, 和谐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湖南教育网.2008-11-28.

[7]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8]秦晋.关注与超越-也谈人文精神与文学[N].北京作家报, 1995-06-17.

幼儿教育新观念 篇5

体会一: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教学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的霍华德.加德纳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将人的职能划分为七个方面,每个人都存在优势智能。

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我进一步的认识到学生并无优劣之分,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智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笼统的将学生划分为优生和差生,是对学生极大的不公平,也极不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自然也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那么应该如何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我们应该准确的把握学生现状,明确中职学生的特点,找出每位学生的优势智能;二是要认真分析每位学生智能的形成原因,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生活群体以及兴趣爱好,尽可能准确的把握好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三是要考虑如何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迁移到他的专业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要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要求我们合理组合课堂元素,灵活应用赏识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互换法、分组讨论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构建自己的知识,还要求我们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学生,及时进行课后的反思。最终达到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使教师因此而少教,使学生而多学,让校园充满欢乐”。

体会二:中职学生的培养应该以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为目标

本次培训中我们参观了XXX时代电气公司,还听取了两家现代企业人事主管的讲座,深刻的认识到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摆在第一位的是职业素养,然后才是知识和技能。而中职教育的现状是:重教学,轻实践;重培训,轻教育;重知识,轻品质;重技能,轻素质。总之,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对学生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品质素养的培养力度不够,这就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严重脱节,从而导致毕业学生适应不了企业工作,同时也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这就促使我们去反思:如何做到中职教育与企业的要求完美对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是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定期深入到企业中去,及时了解企业的现状,体验企业生活,掌握企业各个岗位对员工的要求,为正确制定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取得第一手资料。

二是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并将企业文化巧妙的融入校园文化中,要让学生在体验校园文化的同时接受和认可企业文化,这样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尽快的适应企业的文化生活。

三是定期邀请企业转嫁到学校讲座,甚至可以让企业专家担任学校的编外老师,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企业信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更清晰的明确学习目的。

四是学校要着力改变现状,牢固树立“品德高于技能”的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新观念 篇6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校极为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校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一、抓好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

陆川县初级中学是陆川县在校初中生规模最大的一所县城初中,目前在校生3400人,教职工240多人,教学班级56个,学校把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每年对教职工进行严格的年度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新学年选拔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我们选拔班主任始终坚持以“德”为前提,因为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我们格守“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用人之道。只有思想积极、作风正派、甘于奉献、言行一致、为人表率的教师,才能更出色的胜任班主任工作,才能带领、影响、熏陶学生。对于那些思想消极,作风不正,以利益为重,缺乏爱心,有体罚学生行为的教师,坚决实行“品德一票否决”,清理出班主任队伍。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庞大的班主任队伍中,必然存在着工作能力有大小。理论水平有高低的差异。如何加强新时期班主任队伍理论研究水平,提高工作能力呢?我校主要通过“坚持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坚持每周一次的班主任理论学习,每月一次的班主任工作心得交流,每学期两次的优秀班主任工作展示课;每学年度组织班主任外出县外名校观模学习一次”等措施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同时,为了稳定班主任队伍,我校从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予班主任实惠,尤其是在评先、评优、晋级、提拔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经过长期的共同努力,我校班主任队伍工作方式方法得到进一步创新,效果明显,班主任队伍稳定,工作积极性高涨,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行为得到社会认可,思想道德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校成为“玉林市教育科研实验校,陆川县教育教学实验基地”,多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玉林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陆川县先进德育工作者”等称号。

二、突出三个重点,丰富教育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但应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要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学校积极利用各种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和学生耳熟能详的革命英雄人物诞辰纪念日来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爱国情感。二是要大力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教育学生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三是要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感恩既涉及到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也起到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的作用。因此,从小就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如开设无人监考试场。倡导“诚信光荣,作弊可耻”的理念;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以及重大捐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教育青少年懂得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感恩师长、感恩父母,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懂得感恩的人。

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和社团组织活动,使学生们永远充满活力与生机,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在活动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创设浓厚的育人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性格,使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1、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充分挖掘学校育人因素,利用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从母校毕业的成才成名的学子事迹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爱校意识,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学生会为了学校的荣誉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做损害学校利益的事。

2、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在新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时代,网络、手机短信等信息传播领域管理滞后于发展,未成年人钟情网络,喜好收发短信,而网络、短信又各有利弊,当然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禁止的办法来阻止。我们要做好兴利除弊的引导,通过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在学生中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开展网页设计比赛、网络游戏比赛等活动,既满足未成年人浓厚的上网兴趣,又可以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营造绿色上网空间。

3、重视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品位,传授和提高学生艺术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文艺、体育、科技教育活动。通过建设名人名言警示牌,开展校园书法艺术作品展、我心目中的伟人历史知识讲座、寓教于乐的科普知识兴趣小组、一日新闻演讲、感恩在我身边征文比赛等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辨别能力。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对学生的科学评价都存在着明显的偏差,一切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考核学校取决于中、高考的成绩分数,取决于升入重点高中、考上大学的人数等硬指标,它成了评估学校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在对待学生的评价上也往往是从智育一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几乎就是学习成绩一票否定,而德育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的改革力度,切实矫正“指挥棒”方向,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状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学校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向素质教育的目标前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净化人的灵魂的工程,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需要家庭、社会的全力支持配合,需要人们用热情和爱心去呵护,我校决心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全面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推进教育观念创新 篇7

1. 教育本质。

传统观念重智轻德。现代教育本质是德育,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德育一输, 全盘皆输。教育最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 铸造健康饱满人格。教育最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回答:人生当怎样度过, 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也就是讲, 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 是立身之本, 学习知识, 只是服务社会手段。前者学习是根本性的, 后者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 忽视思想品德塑造, 必然导致片面发展, 培养出来的人有智商无智慧, 有知识无文化, 有文化无修养, 有欲望无理想, 有目标无信仰。要成才先成人, 不成人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 有才无德要坏事。成小事靠业务本领, 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质比专业知识学习、谋生手段训练、竞争能力培养更重要。现在出问题的学生大部分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将来学生到社会能不能成才, 固然有能力不够的原因, 但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思想品德问题。不会团结, 不能与别人合作, 他就是有再大本事也没用。现代社会, 学生多学点知识, 少学点知识, 多读本书, 少读本书, 对其发展、成功、成才没有决定影响, 但人生观发生偏差, 做人理念缺失, 将毁坏学生一生。

2. 教育目标。

传统观念认为,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现代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 后者是以学生个体为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只能落脚在人的个体发展上。抽象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 只有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人的个体发展没有统一模式, 没有千篇一律, 没有千人一面, 没有万人一格, 而是充分展现了人的自由个性。如果社会的人具有共性而没有个性, 社会必定是单调乏味, 死水一潭。生气勃勃的社会必定是个性充分发展, 潜能充分发挥, 积极性充分调动的社会。

3. 教育具有人本价值。

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激发学生发展潜能, 这是教育的本质价值。教育是引导不是左右, 教育是影响不是支配, 教育是感染不是教训, 教育是解放不是控制。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 发掘学生天赋, 发展学生强势智慧,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给学生自信, 才能保证教育成功。自信使人自强, 自信能得到高峰体验, 自信能把潜质发挥到极致, 培养人就是培养自信, 摧毁人就是摧毁自信。任何关于人的发展话题都要具体到个体上来。一旦具体到个体, 人的发展必然是丰富多彩的, 或是千差万别的。重视个体, 发展个性, 就是发展创造性。与众不同不一定是创造, 不与众不同一定不是创造。发展个性就是发展丰富性, 发展多样性, 发展创造性。

4. 教育使命。

传统观念认为, 传授前人知识, 现代教育使命是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社会, 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受到时代质疑。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 满腹经纶不会转化的人无法成就大事。现代教育既要给人以知识, 更要给人以能力, 要改变“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灌输知识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现代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三个层次东西:第一层次, 给知识;第二层次, 给方法;第三层次, 给视野, 这是最高层次。其实视野也是方法, 是高层次思维方法。知识不是愈多愈好, 而是有效有用知识愈多愈好。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不是有效有用的, 只有内化为自身能力, 才是有效有用的。

5. 教育功能。

无菌观念养成教育 篇8

1 对象及一般资料

本次比赛的任务,将高护专业的2006年级的2个班80名学生分成四个组,由各组人员分别扮演术前准备过程中的患者、护士、巡回护士,一助、术者、裁判人员、计时人员等角色,临床教师和实验教师负责监督、评叛。

2 操作程序

2.1 首先明确实训目的

无菌技术的终极目标要求术者要考虑每一个细节,包括患者疾病的评估,患者对手术耐受情况,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相应措施,培养细致地分析与手术相关的各个细节问题的能力。

2.2 实施方法

2.2.1 老师先期工作

教师首先熟悉掌握术前准备的基本内容、步骤、要求,并制订适合此项外科实训教学法的比赛程序和标准,以及比赛规则;要求按照要求修剪指甲、更换洗手衣→清洁洗手→深层刷手→擦拭→泡手→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冲洗的步骤进行,每个步骤1.5分,整个无误得12分,遵循无菌原则得4分,在有效时间≤30分钟完成计4分。

2.2.2 学生分组

从两个班选出4名参赛者,各班再分别选出20人分别扮演患者、术者、巡护人员、评委人、计时人员等角色,这些人中分别组成临时手术小组,其余学生扮演监督人员、评判人员、要求公正,按程序及比赛规则、进行评分,赛后评比小结,计时人员正确无误的计时。

2.2.3 评判方法

评委计时人员将4个组编号为A、B、C、D,评委人员,计时人员按照A对B,B对C,C对D,D对A的原则交叉分配,学生术者比赛操作,在比赛期间,教师与其余学生在旁监督,观察比赛。

2.2.4 结果

比赛结束后,各计时人员宣布比赛结果:一等奖为C组,得分80分;二等奖为D组,得76分;三等奖为A组,得72分;四等奖为B组,得分70分。并评出2、3、4等奖,获奖学生平时成绩分别加8分。

3 效果评价

在尝试运用这一实验教学模式中2006级护士两个班与先前采用的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传统实验模式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将比赛班的操作结果,通过以下表格作为反馈的依据。表1为技能比赛项目及评分标准表,表2为外科实训比赛教学反馈表。发放学生调查问卷80份,全部收回,回收率100%。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不正确的操作结果对临床工作产生哪些影响?向学生强调正确操作的重要性,a.影响整个手术过程,b.对医疗疗效病情转归的影响,最终影响治疗方案的拟定和执行。

4 教学效果

在本次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均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操作参与讨论等活动,使他们及时发现并纠正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教师的观察,监督、指导并给予及时纠正,能够让学生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凝聚力。明确了护理专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不论医生和护士应具有的职业品德和职业操守。

摘要:针对我国高等职业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结合高等职业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探讨培养职业院校医学生无菌观念的途径和策略。方法上采取操作竞赛法,对我校2006级高护专业的两个班80名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发现问题,并发放问卷反馈实施效果。结果:我院学生无菌观念淡薄,缺乏合作意识,操作时间分配不合理,参与热情不高。通过实训比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论: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增加趣味性、探究性实验。

关键词:医学生,无菌观念,比赛操作,途径和策略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新观念 篇9

一转变对职业院校学生工作“低端”的看法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都是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性人才, 这些人才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就业是民生之本, 关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 职业教育本应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然而, 中国职业教育百余年的发生、发展过程, 却一直在两种环境因素中艰难而曲折地挣扎。在经济因素方面, 工业化对批量劳动力的需求, 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技能, 通过师徒或父子传授的方式, 使以专事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 日益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因素方面, 长期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 却使鄙薄劳动、轻视实践、排斥大众的观念盛行, 并积淀为传统文化, 又阻碍了面向大众且崇尚实用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而面向人人、培养人人成才, 恰恰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使命。

正是传统的重虚 (理论) 轻实、重学轻术、热衷于坐而论道的文化陋习在教育领域的强力渗透, 使当今的市场调节作用在职业教育领域失灵:一方面, 媒体不断发出“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信息;另一方面, 家长、学生却无动于衷地挤在“小学到研究生”这条求学路上。

在许多家长心目中, 孩子只有走所谓正统的高中——大学路线, 才可能成为学业和将来踏入社会的“成功者”, 才可以做“管理者”和“白领”, 而选择上职业学校不过是中考、高考被淘汰后的一种无奈。一些职业学校的学习气氛总是较差, 因为学生们摆脱不了作为“失败者”的灰色心情。而在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德国, 则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当作平行、平等的体系, 只是个人发展的不同选择而已。因此, 我们的观念一定要转变。

亘谷科技, 25岁的CEO郑俊雅, 2003年进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主修外语, 结果几年的摸爬滚打, 于2009年年底, 正式成立广州市亘谷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这些受国际同行刮目并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利润和竞争实力的“智能蓝领”, 都是职业教育出身。这类成功的事例一再证明, 一个年轻人考不上大学, 并不意味着就是创造发明的“淘汰者”, 当技术工人一样有灿烂的前途, 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作绝不低人一等。

二回归突出能力培养的教育轨道

在职校层面, 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或一味抱怨社会鄙薄职业教育, 解决不了发展的整体问题, 还必须坚持自身办学以就业为导向,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鼓励发展民办学校。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 深化改革职业教育让教育与人才需求相融合, 包括设立校企合作机制, 以企业、机构与学校联合自主招生方式, 做“菜单式”培养计划, 实施订单化、标准化、实用化培养, 将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之中。

第二, 要以国际视野对国内外未来一段时期内, 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趋势做深入调研, 同时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 制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比例, 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 以此来定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形成职业教育与就业协同发展, 避免学非所用造成职业教育与就业脱节,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在基本上实行登记入学的职业学校,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 在这个基础上, 应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这些现状, 国家要制定相对应的政策, 老师要因材施教, 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应现有的固有模式, 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要适时的创新。这样, 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思想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命运。无论是国家的、学校的, 还是教师的观念, 都会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命运。

参考文献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 篇10

在实施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 我从日常课堂教学中总结了几点尝试, 与同行们交流, 以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转变教学观念

怎样转变观念?关键在“转”字上, 依据新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英语素质”应是通过英语教学, 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我认为, 作为一个教师, 同样有责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以明确学习目的, 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教书育人,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知识结构、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改变教学方法, 努力从教书型、教学型教师向学者型、教育家型教师转化。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实质, 明确各年级、各知识领域的具体要求, 使自己的教学理论系统化、规范化。特别注意学习各项先进的教学理念, 搜索、交流及反馈各种教育信息, 从宏观上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控、不断改进。

二、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表演、猜谜、对话, 按交际情况分组提问、回答, 学生很自然地被引到活动中去, 学得积极主动, 轻松愉快, 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活动量和个体化学习, 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学收获。

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英语环境, 把情感教育作为进行英语素质教育的前提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英语教学就应建立在一个具有生活感的轻松环境里, 这种环境可使学生减少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地积极参与英语学习, 这样能充分发挥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记忆效果。因此, “玩中学”原则是我的一贯方法, 寓教于乐, 有利于师生交流感情, 让学生扮演角色, 做游戏、猜谜语、唱英语歌曲等, 使学生在看似玩中获得知识, 达到预期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他们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也会使学生产生对英语的求知欲, 达到教学的目的。由此,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当然, 兴趣是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培养和训练才会产生的, 因此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 要用满腔热情去关心、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抓住学生学习英语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做好英语起始课的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 带着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欲望, 走进学习的兴趣里, 他们身上隐藏的智慧之门就会洞开, 教育也因此迈向了成功。

五、交际英语在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英语素质教育指的是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 而这些又集中表现在交际英语的运用上。坚持每天课前三分钟的值日报告, 形式多种多样, 除汇报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出勤情况等还可讲故事、诗歌朗诵、即兴表演、对话、介绍西方文化等, 为避免在值日生作值日报告时个别学生精力分散, 教师采用值日生报告针对全班及个别同学提问, 轮流值日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既培育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坚持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化。情景是进行语言活动交流的必要因素,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里的实物、挂图、卡片、简笔画、图表等创设情景进行直观教学, 还可利用动作表情来辅助教学, 让学生在自然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 学习和使用各种场合所需的恰当的语言, 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获得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坚持德育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英语学科的思想政治内容, 寓德育教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就必须要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 并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中逐步提高、完善, 所以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稍有疏忽, 学生就有可能被一些不良现象的负面牵引所俘虏, 达不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从实践中, 我认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实施基础外语素质教育的前提, 深化教学改革是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 强化思想教育是英语教学的方向。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还要不断开拓, 创设新的教育方法, 以进一步完善教育过程, 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最热门的教育话题之一。就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 阐述语言素质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提出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 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 除了强调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习爱好外, 还应充分利用媒体, 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学科整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交际策略, 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教育报道要树立“大教育”观念 篇11

1.當前教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各大媒体,甚至是专业媒体对教育新闻报道的情况来看,教育新闻报道存在不少的问题。

1.1报道不够客观公正

教育关乎人的一生,它要求报道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报道教育新闻。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成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有些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为了招揽生源,通过一些教育新闻,实际上是“软性广告”来鼓吹自己,事实上,这些学校在师资力量、办学环境上并不是报道中所描述的那样。但由于作了不合实际的报道,致使一些学生进校后有“上當受骗”的感觉,要求退学。这些问题在教育报道中虽然不是主流,但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1.2报道质量不够高

不少报道缺乏必要的深度,就教育说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报道中,“四季歌”式的题材仍占主要位置。如每年的高考、中考报道,报道中离不开课堂、书本、作业、学生、教师等,常常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现代教育应當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人的思想品质、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形成的有意义的影响。教育新闻报道应當在这种“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探索、发现新的报道领域。前些年,央视做了《创新中国》的系列报道。我们就要思考,这样的报道与教育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一个国家要创新,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离不开高校的创新环境和理念,也离不开高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通过理性的思考,在报道中就不难找准思路,寻找有价值的报道点,做好有价值、有质量的教育新闻。

1.3报道的方式不够生动

教育新闻具有专业性强、动态新闻少等特点。如何将专业的东西做到通俗易懂,需要动脑筋。中国人是听故事长大的,如果报道做得干巴巴的话,要吸引受众是比较难的。如高校的科研是比较神秘的,一般的老百姓,甚至包括报道者,对科研也往往是“雾里看花”,但很多的人对这一领域又充满了好奇。这就是新闻的买点。这就要求记者通过新闻的眼光、通俗的语言、讲故事的手法,讲述科技创新和科研转化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从而反映成果背后所凝聚的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传奇故事。

2.教育报道要树立“大教育”观念

一般地,人们往往认为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教育新闻大多也把目光盯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上。但现代教育思想告诉人们,教育应當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人的思想品质、智力、能力和体力等综合素质形成的有意义的影响。这种“大教育”观要求报道教育新闻必须开阔视野,采取生动的报道方式,增强教育新闻的影响。教育新闻的报道者要知道,教育新闻的服务面向特殊的受众群体,不可能包揽社会的各行各业,但教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牵动着千家万户,对全社会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这就决定着必须用“大教育”视角,报道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1树立“大教育”观念,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说到导向,有人认为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把握住四项基本原则就可以了。其实,导向并不那么简单。例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就有个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报道的问题。近几年来,贫困学生入学困难,已成为大家街头巷议的话题。每年高考后,各新闻单位都对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报道.呼吁大家来资助这些特困生。年年如此,好像成了老套路。然而,怎样对这个社会现象的报道体现出时代特色?2010年高考前,笔者就此现象进行认真地分析后,感到从表面上看,贫困生入学问题是个老题材,但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为了扶助贫困大学生,已经采取很多有效措施,政策不断完善,例如建立绿色通道、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等。因此,我们的报道必须要体现出这个特色,既要为贫困学生和热心资助者之间搭起桥梁,更要为贫困大学生们介绍各种助学渠道。这种导向不是靠“会议搬家”、“公文搬家”、“课堂搬家”来维持的,而是靠生动活泼的形式。为了介绍“绿色通道”和“助学贷款”,笔者特意去到中山大学,请去年一位经历过的同学介绍情况。贫困大学生们看了她的介绍后,不仅知道自己入校后应该怎样寻求援助,而且更加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怀。我们还特别策划了系列报道《我的大学梦》,到高校采访就读的贫困学生。新闻报道给予贫困新生以信心,也让观众对国家的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报道,弘扬了主旋律,体现了媒体的责任心,也得到社会的好评。

2.2树立“大教育”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育新闻當然也要遵循教育的这一规律。2005年6月,岳阳市华容县的“神童”魏永康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被中科院某研究单位辞退回家,一时引起了各媒体的关注,纷纷批评魏永康是被他妈妈畸形的爱所害。但笔者认为,魏永康身上折射出来的正是我国教育面临的许多方面的矛盾和挑战:从家庭的层面讲,魏永康的母亲是望子成龙达到疯狂程度的典型,是众多家长的代表;从学校方面来看,魏永康因为成绩好,从小学到大学,是大家的“宠儿”,他身上存在的缺陷,大家视而不见。其实,不少学校都存在重分数、不重能力的教育现象;再从社会的层面来分析,當魏永康显示出超常的智慧时,一些人一个劲地吹他,而當他退学回家时,又强化他的不足,根本不怕伤害这个孩子。这些现象反映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某些层面的冷漠。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对“神童”魏永康的报道应當客观公正,要用以人为本的精神来报道。

2.3树立“大教育”观念,要注重贴近基层

转变教育观念,搞好田径训练 篇12

要加强对体育的认识与理解。由于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 不少学校仍然一味追求升学率, 再加上对体育事业不了解、理解程度不足, 以及存在的社会偏见, 造成家长不理解, 不支持, 认为体育吃苦受累, 影响学习, 从而给体育教学带来难度, 造成人才埋没, 所以, 我们教师应做好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思想工作, 统一认识, 力争得到社会支持, 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体育内涵。

要注重选材并制定有效的训练目标。选材是一门科学, 选材的成败是关系到运动成绩水平高低的关键, 中学业余训练区别于专业训练, 除了担负参加各级比赛为学校争光外, 还肩负着向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人才, 在中考和高考中为学校争荣誉。因此, 在选材上应全面考虑, 不但要考虑身心发育情况, 还要考虑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成绩, 对选拔上来的队员要认真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研究。因为他们发育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大, 身体处在发展变化中, 我们要从队员身体形态、素质特点、技术基础、心理素质多方面入手抓住重点。顾及其他, 加以细心训练, 达到比赛、输送双丰收。

训练计划要因人而宜, 因材施教。要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切忌单式训练, 首先考虑好与学校的教学规律相适应, 又要突出不同队员个人训练的特点与重点;训练方法措施也要因人而宜。还要参考队员的意见与建议, 使他们在无意中参与计划制订, 把执行计划变成自觉的行动, 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要努力提高“敏感期”的训练能力。敏感期是指人体存在某种身体素质潜在的能力, 这一潜在能力在人体内有一定时间限制, 如果这种潜在能力能得到恰当刺激, 会得到迅速发展。这种敏感期, 不同项目, 不同素质, 出现时间不同, 如我们掌握不同队员的敏感期, 并进行恰当的训练,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合理安排素质训练和提高专项成绩。不可为追求名誉犯拔苗助长的错误, 过早进行专项性训练, 忽视素质训练, 就会挫杀队员的运动潜力。中学阶段须先搞好素质训练, 打好基础, 为提高运动技术、技能, 在专项训练中要有新突破, 创造条件, 保持延长运动寿命。专项技术训练, 也要以基本技术为主, 建立正确技术概念和技术规格。

要合理安排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在运动量的安排上, 根据中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让运动员逐渐适应, 这样既可促进身心的发育, 又能提高身体训练水平。训练课中应加强训练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让运动员始终保持饱满情绪, 在兴趣中使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平时注意合理营养与恢复手段的正确运用, 也是提高训练质量的有力保证。

上一篇:中职涉农专业下一篇:角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