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观念模式改变

2024-08-07

教师教育观念模式改变(共7篇)

教师教育观念模式改变 篇1

纵观传统的体育教学, 我们都能认识到, 传统的体育教学应该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多都是进行运动技巧的传授。实际上运动技能教学, 不代表体育教学的全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主体,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新课标对高中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最根本的是教学观念必须得到更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必须得以改变, 要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 变成主动学习的状态, 也就是把学生从“要我学”的状态变成“我要学”的状态。本文从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角色的转变方面对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教师应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做好终身体育的启蒙工作

众所周知, “生命在于运动”, 从生理学角度讲, 人的一生离不开科学的体育锻炼。在学校期间的体育教学, 只能是人的一生体育锻炼的很小一个阶段, 高中体育只是这个小阶段当中的一部分。学校阶段是学生身体成长较快、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 我们怎么能够利用这有限的时间, 上好体育课呢?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应该走出完成教学目标的局限性, 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把整个高中体育教学作为终身体育的启蒙教育, 把学校体育作为学生终身体育的起点和连接家庭体育、全民体育的桥梁和纽带。为此, 高中体育教师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住学校体育的机会, 不但传授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 而且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 不断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二是教师不能再单纯地传授知识, 讲授运动技能, 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三是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应该做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兼顾, 尽量达到学生主动性和教师传授体育技能的完美结合。总之, 通过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 树立终身体育的体育观, 让学校体育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起点。

二、教师应树立生活体育的观念, 做好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要使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 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身体基本状况的情况下, 在他们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生活当中有利于体育锻炼的各种条件, 尽量利用学生的兴趣, 进行体育教学。通过合理地引导和体育教师的精心策划, 使传统的体育教学, 向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生活体育、休闲体育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变。让学生在趣味中培养观念, 观念驱使下锻炼身体, 逐步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因素来看, 越来越显现通过合理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重要性。但是, 运动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短时间内得到社会的认可、使人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还需要大量的宣传工作。体育工作者的言谈举止, 对学生来说, 可以起到导向性作用。体育教师不但是体育运动技能的传授者, 也应该是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倡导者和宣传者。通过宣传栏、专题报告、运动会等多种宣传形式, 使终身体育的观念得到家庭、社会的认可, 形成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 使体育教学走上全民化、生活化的轨道。

三、教师应树立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观, 做好体育教学的组织工作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 从心理和生理上逐步趋向成熟, 处于青春期的他们从内心深处也特别渴望掌握科学的运动技能、合理的运动习惯和必要的保健常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不应该是采取“配发制”, 用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 而应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各种知识组成的体育教学“超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到“超市”中有选择地“领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时候, 教师的角色就是体育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

综上所述, 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对体育教师来说, 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在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转变上多下功夫。使体育依托学校的课堂教学, 又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教学, 使体育锻炼终生化、全民化, 生活化、社会化。

摘要: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要求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基本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化, 体育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是要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科学指导、带动师范,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 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从心理上认为体育是身体健康的必修课, 锻炼好身体是将来更好地工作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观念,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季浏, 汪晓赞.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 .

教师教育观念模式改变 篇2

高中化学教师自身形象及观念的改变

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刘自英

【摘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着眼于使引导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身形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20-01

新课程改革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中国五千年的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教学观――那就是学生是跟着老师走的,只有老师观念的转变,学生才有可能会变化。

一、教师改变已有的形象,让学生乐意接受

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绝对的服从。但现在,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那个把“你抄,或者不抄,分数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写在黑板上的监考老师,还有那个把文言文改写成网络流行语的成都语文老师。就连幼儿园的潮人老师都开始用微博布置作业,用QQ 群联系学生和家长,如果学生上博客和老师进行交流,还会得到小红花。大多数人都认为,老师们新潮的教学方式和开放的个性教学,改变了以前老师一本正经的面孔,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代沟减小了,学生们更是喜欢这样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太有意思了,创意无处不在啊,这样的学习有趣又有料!“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同学们一般对这样的个性老师更乐于接受和真心喜爱。

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再做那个一脸严肃、八股死板的“先生”了,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改变观念,变传授为引导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以及弥补其存在的不足,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新课程提出了三大学习方式,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接受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只能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独立的情况下也能获取相应的知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和发展,努力使学生产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将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对此教师要转变思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考方案对化学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怕吃苦、怕动脑”,大多数选择了逃避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乏味。化学与社会、环境、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变得好奇有趣、轻松愉快。

如在学习有机化学时,介绍汽油、柴油的提价与环境污染以及节能减排问题。在讲金属材料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世博会的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在讲重金属离子中毒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常用方法:牛奶、豆浆、鸡蛋清解毒等。让化学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将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自主实验,将课本结论实验变为探究实验,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在实验教学中,设置恰当的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如将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会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得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当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后又褪色时,学生会感到奇怪。此时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回想氯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所产生的现象,从而分析SO2 和C12 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另外在讲到油脂的水解时,我们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肥皂的生产原理,学生既获得了求知和探索的满足,同时也在潜意识上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创设活泼立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要使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教学流程有创意、效果好,可充分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以营造具体生动立体的教学氛围。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寓学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的现象和本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尤其是有的实验危险性大、污染大、受条件限制,实验室很难实现,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播放等手段可有效弥补这方面的缺失。而对于太快或太慢的化学反应,如氯水分解反应速度非常慢,课堂上难以演示;Na 与H2O 反应实验,通过投影实验能使全体学生基本看清,但反应太快,学生完整描述实验现象有困难。这时可将该实验的视频文件反复播放,这样学生就能将实验的整个过程看得十分清楚。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应该是导演,只有主角理解了导演的想法,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中,才能演出精彩的电影。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活动,自主的学习与思考,这样才能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认识教育弊端到改变教育观念 篇3

纵观近年的教育,不难发现以下诸多弊端:

上课时老师可以随便说话,学生却要举手申请才能够提问和回答;作业是负担,教师无法令学生爱上学习,却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学生的种种自由遭限制;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过大;学校不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常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学生必须服从;教育过于死板,一味添压式的传统学法,令学子苦不堪言;纪律成为束缚,有些学校规定学生在走廊里不许说话,在课堂上保持肃静,使得学校环境死气沉沉,學生算不上祖国的花朵;乱收费使得广大学生和家长极为敏感,有些学校用分数为自己提高档次,动辄几千几万的所谓“借读费”;补习班的问题,有教师为了在工资之外赚些外块,甚至上课的时候不把知识全部讲完,到补习时再一一讲明;早恋、性教育问题,这话题在敏感中被隐瞒和压制;学生一旦错,就要叫家长,教师的教育职能缺失;育人方向发生偏差,老师、学生和家长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面对学校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隐瞒,让隐瞒把一切平息,成为没有了诚信的为人。

以上问题,表面上看是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实际上是对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把握教育的二大价值取向。

一是人本价值。教育应着眼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这是教育的本源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教育担负的更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如果只注重智育的开发,忽视品德塑造和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目标没有信仰、有欲望没有理想的人,这样的人最终将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落败。所以,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人本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引导他们追求心灵深处的快乐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社会价值。教育还要着眼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要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基础教育处于培养人才的奠基阶段,尤其要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教育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着基本公民道德规范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才能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其次,要把握教育的三大本质特征。

一是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平性。“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的公益和公平。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是教育投入的责任主体,决定了学校的服务天职。政府的教育公共资源每个学生都应享受。教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首先是要解决人人上得起学,落实好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的同等待遇问题,这是最基本的公平问题。第二是要解决人人上好学,这是对教育公平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一方面要解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基本均衡的成长和成功的条件。

二是教育的全面性与终身性。教育必须高举服务大旗,必须着眼于服务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适应和竞争能力。把握全面性,就要面向全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教会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让他们能够自主自立自强,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是坚持教育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学校教育只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教育的全部,要树立开放的大教育理念。一要实行开放性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将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科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体系。尤其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课外实践活动质量,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要主动敞开校门,向社会开放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二要拓宽教育渠道。各校要跳出就学校教育谈教育的狭隘,既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保障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效避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5+2=0”的尴尬,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特别要重视家长的教育作用,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再次,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

我们知道,人的成长需要有个过程,如从不健全到健全,从不会动手——动手——掌握技能——熟练,从呀呀学语——认知——独立思考等等。这表明人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也就是说,人的成长有其规律和周期。我们必须认清规律,严格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教育。为此,我们应设置分阶段教育内容与目标。幼儿教育需依据幼儿成长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小学低年级主要帮助入学儿童适应学校的环境,着重让他们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帮助学生品尝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初中年级主要帮助学生适应明确初中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发展其思维拓展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节情绪,抑制冲动行为……按照这一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关注学生人格健全,关注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关注认知差异,因材施教;把握教材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切准心脉,循循诱导;形成自身教育风格,重视知识系统,做到举一反三,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生长,让人性升华,快乐幸福。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的教育就一定能够形成合力,一定能够沿着一定的轨道前进,让学生成为能发展的人。

教师教育观念模式改变 篇4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立足快乐教学

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位教师, 他视分数如一切, 一旦学生考试的分数不如他所愿或其他老师的教学成绩超过他, 他的全部世界坍塌了, 感觉学生亏欠了他, 于是疯狂地“折磨”学生, 想尽一切办法占用学生的时间, 不让学生准时回去吃午饭, 占用课间, 反复机械地训练学生。结果他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是上去了些, 他的班级成绩也暂时领先了, 他也快乐了。但学生并不快乐, 甚至怨恨他, 看到这位老师都会绕着道走, 也不敢问他问题, 怕他说:“你笨死了,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私下里交流时也会说:“我觉得我们的物理老师上课像念经, 真没意思。”这些学生学习时又何来快乐?这时他们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成为老师间攀比成绩的工具。

我认为教育应当是一个变幻的、丰富的而又灵动的过程。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目的是“学会学习”, 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能力并激发自己的潜能。既然如此, 我们就不能只紧盯分数、苛求成绩, 成绩只能说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 即便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但如果没有学会学习方法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知识本身并没有意义。我们在教学时, 不要过分在意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知识, 而是要享受学生是如何学会我们所教知识这一快乐过程。

二、教师要把握好心态, 立足教学的长远性

有一位物理教师, 每次接初二物理教学的时候, 同时总会顺带接上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 而所接班级往往都是年级里最差的班级, 无论是班级成绩还是班级风气都是一塌糊涂, 此时其他的教师就会为他抱不平, 而他总是笑笑说:“我不看学生现在的成绩, 我要看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两年后有没有得到提升。”他并没有因为所接班级的成绩最差的而放弃努力, 而是调整心态和方法;他没有只注重眼前的分数, 而是创造成功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教学中, 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欲高先低, 欲快先慢, 让学生在学习中步步取得成功, 尝到成功的快乐, 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 不仅满足于学生的动手欲, 激发竞争意识, 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增长, 让学生学得成功, 学得快乐。在他的努力及学生的配合下, 经过一学年的调整, 他所带的班级不仅物理成绩很好, 而且其他学科的成绩也都大幅提升, 与其他班级的差距缩短了很多, 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了。

我觉得我们在教育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时, 尤其要把握好心态, 完成“过程是成功阶梯”的理念转变。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教育的过程上, 就会有另外一片灿烂的天空。当找调皮的学生谈心时, 不要梦想他从此会痛改前非;当为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补课时, 不要指望他明天就会专心听讲。只有教师把所做的一切看作是自己的职责,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才是教育的真正归宿。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师要关注学生, 给予后进学生更多的关爱

我有一个学生, 上课时老是走神, 从不主动发言, 家庭作业做得一塌糊涂, 有时甚至会不做, 当我批评他时, 他也无动于衷, 这令我很头疼, 但我并没有就此不管。经过多方面的了解, 我知道他父母离异, 他跟着他父亲住, 而他父亲性格粗暴, 平时不管他, 一旦他犯了点错就把他毒打一顿。我恍然大悟, 原来, 这是个因无人管理而缺乏关爱的孩子。于是, 我就把发现他的优点、给他鼓励作为对他教育的主要任务。他完成作业了, 我在课上予以表扬;他做的题目作对了, 我给他批优, 还写上评语:“你今天又多会了一种类型的题了, 加油!”第二天, 他的作业的正确率又高了些, 我又写上一句鼓励的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以后的一段时间, 他似乎又回到了老样子, 这在我的意料之中, 我并没有发火, 也没有失望, 而是坚持着我的教育方法:他会做的题目, 我会请他上黑板板演, 给他成功的喜悦;他的作业做得清晰、全对, 我会把它贴在教室展览, 给他鼓励。这点点滴滴终于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 这个学生开始改变。课堂上, 我常常能看到他发光的眼神, 积极主动地思考, 甚至肯举手发言。作业也比以前端正了, 家庭作业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虽然他与成绩优秀的同学相比, 差距甚远。但他确实进步了, 这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进步, 而是我的教育成功了。因为我使他学会了自信, 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而我自己也在这教育过程中体会到教育成功的快乐。

作文:改变观念便能改变命运 篇5

观看Discovery频道的动物记录片:在夏日枯旱的非洲大陆上,一群饥饿渴乏的鳄鱼陷身在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较强壮的鳄鱼已经开始弱肉强食同类了,眼看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理论正在上演。

这时,一只瘦弱勇敢的.小鳄鱼却起身离开了快要干涸的水塘,迈向未知的大地。干旱持续着,池塘中的水愈来愈混浊、稀少,最强壮的鳄鱼已经吃掉了不少同类,剩下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却不见有鳄鱼离开,也许栖身在混水中,等待迟早被吃掉的命运,似乎总比离开、走向完全不知水源在何处还安全些。

池塘终于完全干涸了,唯一剩下的大鳄鱼也不耐饥渴地死去,它到死还守着它残暴的王国。可是,那只勇敢离开的小鳄鱼呢?在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上,而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原来物竞天择,未必强者生存,小鳄鱼有运气,但它懂得选择离开,证明了改变观念便能改变命运的适者生存哲学。

这则纪录片,让我想到多年前一个年轻朋友的遭遇,她在工作单位上屡受某位资深的同事排挤,使她很难有所表现,最后她毅然决定离开原有的公司,从做自由接案者到成立自己小小的公司,几年下来的她如今已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年收入是当初拿人薪水的好几十倍。但当初排挤她的人却因公司经营不善倒闭而失业了。这个年轻朋友告诉我,她一直很感激当初大力压制她的人,她说那个人给了她一个机会让她「到别处去寻找梦想」。

教师教育观念模式改变 篇6

[关键词] 改变;传统观念;推行;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81-2

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猛烈地冲击着社会,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挑战,教育在这个社会的“角色”应如何定位,尤其是怎样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则是教育界思考的问题。然而,最敏感的且最不易下结论的则是素质教育问题。要准确地把握素质教育的特定内涵,并自觉地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最头疼的问题。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和认可,逐渐地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去,并缓慢而深刻地改变着现有的观念。中国的教育正孕育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素质教育并非是“应试教育”简单的对立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地探索研究,并切实的加以实施,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是指在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充分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并获得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各种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自然等的各种能力的总称。功利一点就是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而素质教育的实施则是通过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使个体全面的发展,以应付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以及现实的挑战。看似很平常的论道,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阻力重重。其实,若理性地思考,不难发现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任重而道遠的原因所在。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国度,传统文化、固有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改变或接受一种新的观念、思潮决非易事。“官本位”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重视功名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态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向,中国人向来把读书当作社会地位提升的敲门砖。“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了受教育者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种目标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只有通过竞争考试这一途径来实现。于是,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一旦应试成功,身价、地位、前途等一片光明。老师、家长纵使看到孩子不堪重负,但决不心慈手软,甚至还不断地施加压力。更为可悲的是,有的竟然运用暴力。最终,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一切所谓的“兴趣”“个性”全被“应试制度”埋葬了。

“师道尊严”“尊师重道”的传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鸿沟,师生关系成为从属关系,学生得无条件的服从老师,老师的话是“金科玉律”,老师的话学生句句都听,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迷信权威,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学习上,只会死记硬背,不善于融会贯通,没有“问题意识”,不敢向权威发起挑战。最后只能是过分地依赖老师,不能突破传统观点。认识问题肤浅、固执、并且思想守旧,头脑呆板。教师在学生的心中始终有一种无形的恐惧感。而在素质教育下,教师则是学生亲密的朋友,共同探讨、商量则是最佳结合,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愉悦感、安全感、成就感,并且学生的一点点成功都能给予及时地表扬奖励,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当中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认真地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这对老师来讲无疑是一次挑战,一次“角色”的转换,这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各种制度的制约

从现实的层面去看待素质教育不难发现,社会运行这一客观必然在有意无意地同素质教育作对,现实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素质教育。

(一)就业制度对人才的选择上仍重学历而非学力。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还远谈不上理性,用人单位说重学力,但没有相应的学历连报名资格都没有,就业机会与上大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现象不可能消失,这就强化了竞争考试,而且竞争是十分残酷的。在没有形成更合理的评价标准以前,分数选择学生相对比较合理。因为能力在一时间是看不出来的,唯一信息对称的就是分数,于是,“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应试教育”。

(二)从现行的招生制度来看,高校扩招以来,学费数额巨大。由于经济因素以及受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使得一部分学生必须努力地跟分数打拼,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力争挤入国家任务范围之内,否则就会面临因付不起学费而失学的危险。为此家教市场特别火爆,学生“头悬梁,锥刺股”并不是稀罕事,目的是为了在考试中得高分。在这种招生制度下,并且在各种学生助学金、贷学金等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素质教育只能是一纸空文。

(三)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估还算不上理性。学校要生存,要成为特色学校,必须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自己说了不算。于是学校千方百计地去提高升学率,通过奖金、激励、榜样的作用去鼓励老师尽量提高升学率,而这些只有通过转嫁给学生才能实现,于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成为学校办学的理念。根本不存在什么“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一系列培养学生个性的措施和行动。

三、现实的挑战

就业形势的严峻,尤其是工人“下岗”的阴影在人们的心中一时难以摸去,饱受“下岗”之苦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重蹈自己的路,于是给孩子寄于的期望很高,给孩子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急于求成,操之过急,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甚至会出现自卑的情形,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影响孩子正常的发展。

素质教育最难实施的还是农村,尤其是贫穷落后的地方,考大学是跳出农门的一条有效途径,改变贫穷落后的希望只有寄托在考大学上。一旦考上,既可改变自己的命运,又可以“光宗耀祖”。于是,好多学生为了考上大学发愤学习,用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同贫穷落后做斗争,同城市里的孩子较劲。而唯一能证明自己实力的只有分数,分数是他们的命根,是实现自己梦想的阶梯。

四、经济因素的制约是根本原因

素质教育说透了就是高投资教育,素质教育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各种设备、器械、场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纵观一些素质教育搞的好的学校他们都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各种设施都是一流的。在那样的学校里学生的各种需要都能满足,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域的差异性,好多地方的学校连教育经费都严重不足,谈何有特色教育,谈何有创造教育,连电脑都没有听过的学生让他们去试着开发软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条件是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这样才能按照学校各自的特色去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必须要加强理论研究,虽说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但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与完善仍将是艰难的,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素质教育必将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M].北京:新华社,1999.

[2]朱小曼.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石玉.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及和应试教育的比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0) .

[4]董庆宁.高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模式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2,(01) .

[5]翟凤鸣,李立,陈玉娟.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成人教育改革中的影响[J].成人教育,2012,(01).

教师教育观念模式改变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观念;改变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在我县实行已有多年了,使用后,我深深感到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涵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改革过去传统的只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过程考察的评价方式,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二、改变师生角色,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走进新课程后,教师不再是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和惟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一贯以升学为目标的教学观念,营造一个较为民主的课堂,转换师生角色,师生的距离才会近起来,学生的头才会抬起来,手才会举起来,话自然也就敢“多”起来。

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新教材要求我们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自主形成知识,获得能力,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和制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鸡蛋游泳”,学生先在容器内放入稀盐酸,之后放进一个鸡蛋,观察现象,学生们看到鸡蛋最初在容器底部,并且鸡蛋上逐渐附着大量气泡,随着气泡增多,鸡蛋逐渐上浮,接近液面处,气泡迸裂,鸡蛋又下沉,以后重复上述过程。此实验生动有趣,学生非常兴奋,实验结束,学生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四、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呆滞的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比如,在九年级复习课上,我就采用了学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课前都准备好复习的知识点,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归纳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然后其它同学补充,教师最后整理、归纳。

五、注重教学策略,加强学法指导

根據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很大改变,由此也引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学习依赖于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格式化的知识,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实验、调查等)的重要作用,从而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后,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应是开放性的,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多样的,应不时地这样鼓励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学习了《爱护水资源》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考察活动,主要围绕下列问题:我镇水污染状况怎样?有无浪费水现象?污染后的水对人和工农业生产有哪些危害?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怎样防止水污染?你知道的其它“水”有哪些?要求学生开展实地考察、访谈、资料查询等活动,最后写一份“我所认识的家乡水”的科学小论文。教师对学生不论采取何种模式的指导,都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但教师在指导时要把握一个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速涡轮钻下一篇: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