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观念

2024-09-16

教师培训观念(共12篇)

教师培训观念 篇1

塔里木油田公司 (以下简称塔里木油田) 始终围绕“转变员工的安全观念、培养员工的安全习惯、提高员工的安全能力”的主线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工作, 因此, 对安全理念、管理方法及操作技能的培训贯彻始终。

塔里木油田特色安全培训的核心是依据岗位技能与培训需求矩阵制定培训计划, 整合并开发培训资源, 落实矩阵式安全培训, 发展了有利于提高HSE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一系列方法和工具, 建立了全方位、全员覆盖的安全能力评估系统, 以及配套制度支撑的HSE培训管理科学机制, 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各级HSE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塔里木油田以转变观念为导向, 以“有感领导”带动“全员参与”, 营造浓厚的HSE培训氛围。以矩阵式培训为核心, 实施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标准制度, 建立培训师体系, 整合培训资源, 形成完善的HSE培训机制。拓展培训理念, 创新培训方式, 建立HSE培训课件库, 切实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全员能力评估, 检验各类业务培训的效果和掌握程度, 并把评估结果作为个人安全培训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 形成评估、培训、再培训的闭环管理。

营造全员参与HSE培训氛围

塔里木油田要求各级领导不仅要带头学习先进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标准, 而且要亲自培训员工, 把亲自宣贯安全理念、安全标准作为各级领导培训提升安全领导力的机会, 作为强化带头遵章守纪意识的载体, 并引领全员关注和参与安全培训。在基层员工中, 把满足岗位安全工作需要的安全能力建设作为落实属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积极开展在岗培训, 改善培训条件, 拓展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效果, 鼓励生产技术骨干成为安全培训师, 多措并举促进员工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 由“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的能力提升。在“有感领导”“属地管理”“全员参与”等多重影响和作用下, 塔里木油田逐渐形成了员工积极参加安全培训、各级领导亲自进行安全培训、员工相互培训的良好氛围, 员工成为了各级安全培训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

推行矩阵式HSE培训

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需求, 塔里木油田采取直线领导与下属沟通的方式, 按照安全理念、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层次明确每个岗位的培训内容、要求、周期, 建立了所有岗位的HSE技能与培训需求矩阵, 上至油田领导, 下到普通员工, 凡涉及生产安全的岗位均按照安全矩阵模式进行安全培训, 因岗、按需施教, 先评估、后培训、再评估, “缺什么, 补什么”,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消除了培训负担化、福利化倾向, 在全油田建立合理的安全能力架构, 保证各岗位人员满足岗位安全管理和生产的要求。

落实培训策略

管理层培训

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 实施以“安全文化理念”为侧重点, 以“有感领导”为切入点的培训策略, 采取由杜邦专家一对一辅导的形式, 强化各级领导对安全理念的理解, 提高各级领导的安全管理技能, 同时, 定期开展安全文化理念、标准的重复性培训, 鼓励各级领导通过积极参与安全实践加快能力提升步伐, 使“有感领导”在塔里木油田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中层干部培训

以“提高安全管理技能”为突破口, 实施以“安全文化理念”为关键, 以“安全管理标准和方法”为重点的培训策略。定期开展安全文化理念和安全管理技能培训, 建立领导干部的逐级安全综合能力评估和辅导促进机制, 将安全综合能力的评估结果与领导干部的聘任升迁挂钩等。

员工培训

以“提高操作技能”为核心, 全面推行矩阵式培训。建立岗位技能培训需求矩阵, 重点强化操作技能培训, 切实解决培训的针对性问题, 建立员工4种能力评估系统, 完善培训评估机制。

承包商培训

以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为核心, 对承包商实施分类管理的培训策略。长期运行和检维修承包商与甲方培训要求一致。临时承包商实施入场前三级安全培训。

建立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统筹管理

塔里木油田成立系统安全分委会负责HSE培训工作整体推动, 定期研究、解决HSE培训存在的问题;人事处负责整合HSE培训计划、保障培训资源;质量安全环保处负责对HSE培训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编制油田级的安全培训标准课件并负责维护, 对各单位安全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审核等;教培中心具体负责油田HSE培训计划的组织和实施, 组织特殊工种从业人员的培训、取证与复审工作等。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夯实工作基础

《员工能力评估、培训管理程序》从HSE政策上明确了HSE培训的重要性。《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确立了油田教育培训各方职责、组织实施及持续改进的机制。《安全培训管理标准》确定了实施HSE培训的科学方法——矩阵式培训。《内部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和《安全培训师、工艺安全分析师管理标准》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了内部培训师选拔、聘用和评估机制。

培养安全培训师形成长效机制

建立内部安全培训师选拔和评估机制, 安全培训师实行站队级、厂部级、油田公司级3级管理, 将取得安全培训师资质作为聘用安全管理人员的必要条件。塔里木油田制定激励政策, 吸引更多员工走上讲台;开展多期安全培训师培训技巧培训, 培训人员达650多人次;开展油田内部培训师授课竞赛等活动, 不断提高内部培训师的培训技巧。

成立安全文化工作站培养骨干

安全文化工作站为副处级单位于2009年成立, 挂靠在质量安全环保处。主要职能是研究油田安全文化发展方向, 制定安全文化推进计划, 参与制定安全文化相关标准, 辅导基层安全文化推进, 组织安全管理现状审核等。固定编制4人, 其他人员定期从基层选拔, 在站内学习3〜12个月不等。安全文化工作站采取流动管理的模式, 进站人员先进行系统培训, 再通过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达到掌握标准、熟悉安全管理工具的目的;通过出站评估后, 方可出站, 为基层培养安全文化骨干, 成为传播安全文化的种子。

全方位辐射安全文化培训

将安全文化培训纳入各类专项培训

新分大学生入厂培训班、科级干部培训班、班组长培训班、井控培训班等专项培训班中均增设安全文化培训课程。通过培训班的学习,参与者安全观念发生转变,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技能,调动了直线组织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发挥了直线组织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

开展各类专项培训

通过举办各类专项培训,塔里木油田引导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提高安全技能。塔里木油田举办了多期事故 / 事件调查、工艺安全分析方法、办公室安全、防御性驾驶、居家安全、消防知识等专项培训,每年各类安全培训约 1.5 万人次。

开展安全实践活动

塔里木油田鼓励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实践。通过实践熟练掌握和应用安全观察与沟通、工艺安全分析、工作安全分析、事故调查方法等管理工具,持续提高员工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如 :通过领导亲自指导下属进行安全观察与沟通,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通过预审核、正式审核、组织现场沟通和交流会等形式与基层交流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升对标准的理解。利用新改扩建项目设计阶段的工艺安全分析,组织员工参与和学习,提高工艺危害的识别能力。推行工作安全分析,提升操作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等。

建立课件库资源共享

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 开发相应的培训课件, 建立培训课件库, 目前塔里木油田共编制公司级HSE培训课件40余个。发布HSE标准的同时, 组织编制并发布培训课件, 通过采用幻灯片、漫画、视频等方式, 丰富课件样式, 鼓励员工自主开发培训课件, 开展活动征集基层安全培训课件及建议。截至2011年9月, 塔里木油田共收集培训课件和建议550多个。

鼓励基层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效果评估

塔里木油田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塔里木油田鼓励基层以实战式、演示型的培训评估方式取代课堂培训、书面评估,以短课时、小范围甚至是一对一辅导的培训方式取代统一培训,以视频、挂图、实操等方式取代对承包商员工的枯燥的文字理论培训,既减轻了基层的培训负担,又提高了培训效果。同时,对参与培训的员工和培训师均进行双向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培训评估系统。

探索建立安全能力评估系统

塔里木油田建立了全员覆盖的安全能力评估系统。各级领导从安全领导能力、风险掌控能力、安全综合能力、应急指挥能力等侧重管理的 4 方面能力入手进行逐级评估,操作岗位员工从身体能力、业务能力、事故预防能力、应急能力等倾向于操作的 4 方面能力入手进行评估。

通过持续开展 4 种能力评估工作,塔里木油田建立员工能力评估系统和各级岗位的评估细则。实行逐级评估逐级负责,每年逐一进行能力评估,评估人找出被评估人最强和最弱的各 3 项,针对弱项制定出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予以提高,将各级领导、员工能力评估的结果与个人的业绩考核、岗位技能鉴定、人员变更管理和岗位晋升挂钩,切实提升了全员安全履职能力,形成评估、培训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图片由塔里木油田提供)

教师培训观念 篇2

2、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景。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灵感的火花得到较多机会的撞击,想象力得以驰骋,思考力得以充分发展,学习几乎到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境地。

3、鼓励质疑,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参与意识”。这样,学习成为了学生的需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了兴趣及动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4、提供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时间、空间。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合作学习、各抒已见、共同探讨,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集思广议,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尝试到合作创新的乐趣,激起了高涨的学习热情。

转变观念,实现教师全面发展 篇3

一、党员教师要做学习型老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既是贯彻落实文化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又是肩负一项工作、从事一项事业的骨干力量,切实加强学习,具备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成为“学习型”教师呢?我认为就是“真学、善思、会用”。一是真学,就是真正学习,发奋学习。二是善思,就是善于思考,注重总结。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总结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一个问题善于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全局、从个性到共性、从静态到动态的思考。

二、党员教师要做实干型老师。实干就是脚踏实地、扎实做事,做有益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事,做促进本职工作的具体事。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干事,无异于丢掉了立足之本,干不成事,就等于失去了成长和发展的支柱。干事体现了一种责任,干成事体现了一种能力,评价一个教师行不行,除了德的表现外,主要看他肯不肯干事,能不能干成事。那么,“实干”从何而来呢?首先,既要敬业又要精业。敬业,就是要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无论是好岗位,还是一般岗位,无论是大舞台,还是小舞台,作为一名教师,都要立足岗位干好事,利用讲台唱好戏。只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干好一行,任何岗位都可以使你大显身手,任何舞台都能够让你展示风采。精业,就是精通业务,熟悉本职,对业务能熟练自如,另一方面,要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履行职责,敬岗爱业,勤奋扎实。与对工作充满激情和渴望紧密联系的,是每一个教师对自身定位的理性态度。对自身准确定位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地了解自我和形成合理的期望值。

三、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文化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说,就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生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师生关系应是世界上很纯洁的不掺杂人情世故的关系教师要把爱心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用平等心对待学生,典型的词句是“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这里的蹲下并非身体蹲下这种外在姿态,而是“心灵的蹲下”,可这并不容易做到。由始以来,中国有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教师应高高在上,学生要尊敬老师,服从老师等。现实中有几个老师能真正与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平等关系呢?但如果老师能“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建立一种信任的平等关系,很多棘手问题会迎刃而解,可能你体罚都解决不了的事情通过深入的谈心,师生彼此理解,不但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交心还令师生关系更近一步。师生问的年龄差异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致,这时老师应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用心理解他们,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出病症,以便对症下药。老师在盛怒之下也许会把握不住情绪而出现过激行为,如语言上的“你真厚脸皮”,“就你这样的永远不会有出息”等,将犯错学生孤立起来等行为,这些都会令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挫,可能使他们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遇到这种情形,老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毕竟学生还是有待成长的小孩,同时他们也是有尊严的一个人,老师如果能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理智的采取一些和缓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帮助的。

四、教师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文化兴国的理念。至今,有部分教师仍以少数学生升学为目的,灌输死知识,教出来的少数所谓“优等生”,高分低能,离开了学校,很难适应社会。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文化发展观,深刻理解文化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以发展的观点统领教学,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全体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展品德教育;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认真批改、耐心辅导、全面检测和科学评价;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学生的技能发展,安排各种实验操作、小制作、小发明、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宁夏隆德县职业中学)

追寻教师观念转变的轨迹 篇4

我非常赞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韩立福的观点:“今后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 将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教师教育观念转型是一个‘隐形’工程, 是一个深度的渐变过程, 这一渐变过程不总是由认知的变化引起的, 需要经过教师自身的反思以及教师的实践来推动。”下面具体谈一下我读上述相关文章受到的启发。

新课程改革变化之大, 突出表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更新方面。这些变革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而言, 很难一下子准确把握。

很多困境的出现, 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发生了激烈碰撞。一些新课程理念源自西方现代教育理论, 而教育理论必然受其文化观念的影响, 尽管从理论上讲教学规律是相通的, 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操作起来必然有所不同。

比如, 为何我国大部分教师喜欢独自备课?小组讨论中学生为何有时三缄其口有时又信口开河?这些现象或许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有关。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强烈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指出“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 三个人是条虫”, 这种各自为政的习惯, 渐变为根深蒂固的民族陋习, 致使人们不擅长互助合作, 也不能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新课改倡导的自主与合作探究方式, 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但合作探究需要前提:平等的态度、开阔的胸襟、规范意识与合作愿望。

再如, 一些学校的教学模式为何总是走不出“非此即彼”的局面?刚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走出来, 却又完全陷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时常被这两种模式弄得无所适从, 经常陷于不知如何进退的境地。倡导主动学习是否就必须把接受式学习批倒批臭?倡导“先学后教”就非得把“先教后学”教学方式抛弃?其实, 教学方法上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从来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殊途同归。

也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任何时候都适合所有的学生, 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往往包容多种教学模式。美国布鲁斯·乔伊斯等人著的《教学模式》里曾论及四种类型的21种教学模式。而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只有一种, 那就是直接讲述式教学。如果深入细致考察, 这种直接讲述式的教学方法也未必被所有教师科学把握。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开始走向多样化, 但是在教改实践中有一部分教师与学校仍处在“盲人摸象”状态, 摸到一点不计其余——以为自己已掌握课改的全部要义。最典型的弊端莫过于把教学环节中的某一个环节突出出来, 制造概念, 进行市场化包装, 以一当十进行宣传。将手段作为模式, 只能说明一些教师能够理性认知并能熟练掌握运用的教学模式太少了。

帕尔默的“学习共同体”理论可以融合“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在他看来, 课堂既不应单纯以教师为中心, 也不应单纯以学生为中心, 而是应以“主体”为中心, 这个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教师可以当学生, 学生也可以当教师, 每个个体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当下热烈讨论的教学模式、课型等, 其实最终目的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育改革不会取得成功, 然而观念的转变却又是最难的。因为人的观念与文化背景、民族习性息息相关, 抛开文化背景、民族习性进行改革常常容易顾此失彼。学习他人经验, 如果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即使是走上改革之路, 也会步履维艰。之所以出现大张旗鼓式、运动式的改革行为, 是因为一些人对教育规律还缺乏尊重。

笔者认为, 教师观念的转变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很多真正接受教改理念的教师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思想转变过程:从对抗到接受, 从接受到言说, 从言说到行动, 从开始做到做得好……转变的方式应该是和风细雨式的, 这样的转变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公司时间观念培训总结 篇5

通过下午的培训,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制度、目标和规划等,特别是时间方面的合理安排。下面分享我的一些感悟

如果将时间、精力、金钱和人事优先花在前面的20%,优先的20%会销售您80%的产品这种排定优先和朝明确目标迈进的能力,对领导者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有名的2:8原则。2:8原则代表人或组织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和人事在最重要的优先顺序上。结果是生产力的四倍回报。

团队中的每个人需要了解2:8原则。例如,团队内20%的人精于事业,勤奋有加,会为团队成功挑起80%的担子;同样20%的人是麻烦制造者,会耗掉团队80%的能源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只有24个小时。所以,在工作中,做好时间的管理尤为重要。分清重要、紧急,分清主次,就能每天的工作安排有序。即使计划的事情当天没有完成,但也把当天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完成了。否则的话,工作效率就会很低,重要紧急的事情没有做,做的都是不太重要的或者缓急的事情。

就拿我现在所在的职位,我主要负责公司所有电脑,服务器的正常运行,以及播放器软件,X光机软件的测试和使用。在实际工作中要以2:8 原则处理每天的工作,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这期的培训虽然结束了,我会立足自我,完善自我。我相信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自己能在公司的舞台上展示我的精彩。

捕捉典型案例 转变教师观念 篇6

保安的智慧

幼儿园的大门均是双开玻璃门,门打开后就没法固定。这对幼儿来说是个安全隐患。在开学准备过程中,园长再三请装修队返回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但没有结果。正式开园后,园长请保安暂时用绳子将门固定住。有一天。园长看到保安围着大门转着,就问:“你看什么呢?”保安说:“用绳子固定门不是长久之计,我在想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之后的几天里,保安将一根两头像夹子一样的铁条卡在了门上。园长非常惊讶:“怎么就被你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保安说:“我原来是电焊工,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又专门请我以前的车间主任到现场一起来仔细研究。周末回家时,我就到厂里先做一根拿过来试试合不合适,以后再做其他的。”就这样,保安利用休息日,为幼儿园所有过道的大门做上了门卡。后来他又利用休息时间把门卡漆上黄色油漆,以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这件事引起了园长的关注,认为保安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精神值得发扬,值得大家学习。

于是,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园长向大家讲述了保安的故事,同时,请保安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其他教师也谈了自己的感触。最后园长提出教师都应向保安学习,立足本职工作,遇到问题不回避、不抱怨,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力争圆满解决问题。

一段时间后。一些可喜的现象涌现了出来。保育员看到教师缝制游戏材料,便主动提出自己有缝纫方面的特长,可以帮助教师一起制作游戏材料;本不擅长面点制作的厨师也开始尝试制作各种面点,还不时到班上征求孩子的意见;教师在主动思考、调整班级环境创设、区角材料投放等;资料室的书也开始流动起来……

园长及时捕捉到“保安的智慧”这一事例,抓住契机,以故事分享的方式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和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树立榜样是为了给全园教职工一个风向标:幼儿园倡导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弘扬勇于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并以此影响、教育孩子。

“重阳节”活动的反思

幼儿园每年都要开展“重阳节”活动。因“重阳节”又是“老人节”,今年幼儿园的活动定位是“祖孙乐”,主要由“我喂爷爷奶奶吃颗糖”“我帮爷爷奶奶捶捶背”“我给爷爷奶奶递杯水”“我跟爷爷奶奶玩游戏”“我给爷爷奶奶表演节目”等活动组成。活动主旨是让祖辈体验一下孙子、孙女对他们的关爱。幼儿园的课题指导老师来园时提到她在另一所幼儿园看到的“重阳节”活动的情况,和我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听了指导老师的介绍,我们意识到如果针对“重阳节”活动组织一次案例比较、分析活动,对促进教师深入反思活动策划的意义及转变教师的某些观念有很大的价值。于是在幼儿园定期分享会上,一场以小结“重阳节”活动为主题的别开生面的集体反思展开了。

首先由各班教师交流“重阳节”活动的开展情况,谈谈成功与不足。然后,请课题指导老师向大家介绍另一所幼儿园开展“重阳节”活动的情况。她介绍说,那个幼儿园的每个班都在走廊上用较大空间布置了爷爷奶奶的作品:书法、刺绣、编织物、手工制作、摄影图片等,班级活动计划中更多的也是爷爷奶奶的才艺展示,当然也有幼儿的慰问表演。课题指导老师介绍完善,向教师抛出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1)两所幼儿园的“重阳节”活动有什么不同?(2)哪所幼儿园的活动更能体现“尊老”的理念?(3)为什么我们策划活动时的立意和那所幼儿园的角度如此不同?

沉默了许久,老师们终于开腔了。“我觉得对方幼儿园的做法比较好,是真正尊重老人的做法,他们更多的是给老人一个展示的平台。是以老人为主体的。”“其实老人最怕的就是别人觉得他们老朽了。他们最高兴的就是别人说他们还很有用,老当益壮。”“其实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肯定便能感觉到被尊重。”“老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教育影响。”……

最后,课题指导老师总结道:我想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一样。自尊和自信是在得到尊重的过程中不断被强化的,而给予展示自尊和自信的平台,则是最好的尊重人的方式。教师的自尊和自信与园方是否能给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幼儿同样如此,他们只有有机会自己做事,在主动探究和思考中获得成功体验,才会建立起自尊和自信。

这次反思带来的更有价值的影响是在接下来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策划中,每个班都深入思考了活动的立意,认为此次开放活动的主旨应是“尊重”,让家长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如何给孩子创设“自主”的空间。

在学前教育领域,“尊重幼儿”的理念几乎人人皆知,但知道不等于能做到,对“尊重”也常有误读。我们时常能看到在教师及家长的高控制下,幼儿自我成长的权利被剥夺,发展自信和自尊的机会也在丧失。管理者在两所幼儿园关于“重阳节”活动的不同立意中敏锐地察觉到促进教师转变观念的契机,并借助外援推进教师对“什么是真正的尊重”进行深入反思。教师通过鲜活的案例比较,加深了对“尊重”的理解,并对“如何发展幼儿自尊、自信”做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检视。

节日的礼物

因为幼儿园是一所新开园,家长对幼儿园的品质、教师的服务承诺等方面还存在一种观望甚至质疑的态度。开学不久,恰逢中秋节、教师节来临。有个别家长给老师送来了月饼等礼物。园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认为妥善处理这件事是幼儿园树立良好风气、取得家长信任的好时机。于是园长邀约收到礼物的教师进行面谈,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教师们欣然表示自己原本就想把礼物退回去。然后园长及时在“家校通”发出了一封告家长书:“家长朋友:您好!中秋佳节即将来临,有家长朋友给教师送来了月饼,在此,我们感谢家长朋友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我们接受家长朋友真挚的心意,但绝不能收取礼物,请家长给予支持与配合!再次感谢您对幼儿园、对老师的信任!感谢您对我园各项工作的支持!'’

在教师们将礼物一一退还后,园长继续关注节日送礼现象。果然,到了国庆节,就有家长悄悄地往教师手机里充值,教师们如实向园长作了汇报。园长召集大家对此作了讨论。大家认为家长送礼的本意是要拜托教师多照顾他们的孩子,所以,教师不仅要退还礼物还要告诉家长,教师会一视同仁对每个孩子负责,更会用实际行动向家长证明这一点。教师们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用现金退还了手机费,并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一段时间后,教师的工作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认可。但也因为家长认可了幼儿园及教师的工作。还是会有家长以送礼物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心意。这次,不用园长说什么,教师们都自觉地一一退还给家长。

期末,有位其他幼儿园的家长好几次来到幼儿园。执意要将孩子从附近一家很知名的幼儿园转过来,原因是我们的教师不收礼,她认为这种风气对孩子的成长有利。虽然最后园长没有同意孩子转园,但家长的行为说明大家认同、赞赏自律守信的教师。

教师培训观念 篇7

1. 远程培训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理想形式

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人们认识到:农村引进优秀教师的难度逐渐增加,农村与城市相比师资力量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教育质量的差距更是越来越大。然而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却在农村,面对这样尖锐的矛盾,国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做出明确决断,即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培训,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短缺、质量不高的问题。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教师培训的方式逐步由集中面授发展为远程培训。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远程培训的高度重视,远程培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据了教师培训的绝对优势。当然这种绝对优势的取得是有其必然性的,首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远程培训由国家出资,这就解决了教师参加培训的费用之忧。其次,远程培训实现了施训者与受训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时空分离,即只要家中有计算机网络,农村教师在家即可参与培训,这就免除了教师参与培训的路程奔波之苦。再次,远程培训依托计算机网络平台,集多种媒体于一身,无论在声音、图像或是立体感方面都是传统集中面授无法比拟的。远程培训的这些优势有效的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主要难题,是其他培训方式无法替代的,所以,远程培训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理想形式。

2. 远程培训有利于实现城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笔者认为,远程培训最能吸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优势应该是优质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共享。由于各方面条件的落后,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及时更新信息和收集丰富信息方面处于劣势。而远程培训整合的是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成果和经验,采用的是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依托的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且以计算机网络的方式同时向全国范围内传送,这便使全国参训的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既避免了过去那种信息在层层传递中的流失,也避免了由于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带来的资源享用不平等的问题。虽然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市的教师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长期采用远程培训的方式、享用同样的资源、接受同样的信息,那么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中小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最终将趋于一致。

3. 远程培训有利于扩大受训者的交流范围

传统的集中面授形式通常是时间紧任务重,学员一般采取“你讲我听”的学习方式,交流和反思的时间相对较少,受训教师之间、受训教师与施训教师之间很难有机会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因此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后也就不了了之。而远程培训因为是依托网络开展,受训者可以通过在线或留言的形式随时向施训者反馈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既有助于受训者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有助于施训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课件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随着远程培训的不断完善,对受训者的学习支持环节将逐步引起重视,并逐步健全。因此,辅导教师也能对受训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合理的解答。不仅如此,受训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其他受训者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友好关系上的,即使所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也能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在这种与不同对象进行不间断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既能督促受训者不断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引发更深层面的思考。

二、观念转变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做好培训宣传

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远程培训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陈旧,其根本原因是接受信息渠道少、信息更新速度慢。针对这一状况,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主管部门做好培训前的宣传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观念的形成源于信息的掌握,正确观念的形成源于所掌握的正确信息占获得总信息的比重。另外,人对信息的记忆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定式,一旦错误的信息先进入人的大脑,那么要纠正其错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基于上述原因,做好培训前的宣传工作是确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正确观念的基本前提。

2. 做好引导工作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远程培训观念认识上的误区是有一定差异性的,一些教师认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远程培训是一种形式,也有些教师认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远程培训会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面对拥有不同错误观念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主管部门不能对其实施同样的说教,而是要制定不同的引导、说服策略,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纠正、引导效果。

3. 促进观念转变

由于接受信息的不同,人的观念也会不断发生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主管部门要善于及时发现教师观念转变的特殊时期,在引导正确观念形成的同时,努力做好提升、深化其观念的各项准备工作,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不仅能激起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远程培训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助于指导他们平时的主动学习,使之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远程培训正确观念的评判标准

1. 能指导教师远程培训的发展方向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观念,首先要能指导远程培训的发展方向。因为对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远程培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开展这一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此时正确的观念导向,能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正确发展方向,使培训朝着预定目标前进。即任何一种形式的远程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在培训前都是经过多方面论证的,其能够真正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能力提升、知识扩展等方面带来实效,能够成为指导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向。

2. 能调动教师参加远程培训的积极性

正确的观念能带给人一种积极参与的热情,并能感染身边的人也拥有这种热情。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正确观念应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远程培训的积极性,并且能让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相信远程培训是其参与培训的最经济、最有效、最科学的形式,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远程培训还是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即拟开展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其是否生动活泼,是否适合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是否是这些教师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否有利于这些教师能通过培训而得到实在的提高,以调动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 能调整教师远程培训的实施策略

观念的形成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将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转变,所以它具有一定的与时俱进性。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还处于深入探索的阶段,因此,其正确观念要与其在教学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相一致,同时该观念还要能及时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实施策略,一定程度上起到协调与完善培训策略的作用。即相关部门所采用的培训形式是否能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出发,从农村教师对网络技术掌握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知识需要的实际出发,从农村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进行因地、因时培训的模式和策略的调整。

4. 能促进教师远程培训的顺利开展

确立观念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正确的培训观念要起到全程督导培训过程的作用,在指导协调各环节相互配合的同时,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顺利开展,这是判断该观念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即所有的教育培训模式是否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推开,能为更多的农村教师所接受,能为当地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所承受,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范式,并为区域内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顺利展开提供保证。

煤矿安全培训意识观念的优化 篇8

在现实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中, 影响该环节稳定运行的因素是很多的, 比如社会的整体运作环境、管理者的重视、培训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等, 都是影响煤矿安全培训环节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下文将会在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中展开分析, 针对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展开剖析, 以应对现实难题, 实现相关人员的煤矿安全培训观念的提升。

1 关于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这些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煤矿经济规模不断得到扩大,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煤矿安全事故, 造成的恶劣影响非常大, 不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严峻的形势, 国家进行了煤矿安全方案的优化, 主要实现管理模式、设备技术模式及其培训模式等的有效协调, 从而保证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对预防一些常见的煤矿事故是非常必要的,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 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目前来说, 我国的一些煤矿企业不注重对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应用, 而是走过场, 没有把安全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但是安全培训工作是防止煤矿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全面贯彻“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全面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的有效途径。据有关部门对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事故都是事先可以预防的, 究其原因, 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 责任心不强, 违章作业。因此, 在煤矿安全培训中有必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麻痹心理。有的职工由于从事的工作是经常干的工作, 自认为一切都熟悉, 导致思想上麻痹大意, 没有注意到作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仍以习惯的方式去对待, 结果导致事故的发生。

在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中, 我们要注重对相关培训心理的应用。首先是对从众心理的应用。这种心理在煤矿工作人员内部是普遍存在的。有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能力, 安全素质能力比较低, 自己没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就容易依赖别人。特别是对大众不合理行为的依赖, 比较常见的错误心理。

侥幸心理也是比较常见的心理, 心中存在偶然发生的心理因素, 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 认为自己即使存在一时错误也能免于惩罚。这种心理是非常错误的, 也是非常危险的。需要针对自己的不足的安全知识, 进行补充学习。

惰性心理, 也称为“节能心理”, 是指在工作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 能省力便省力, 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干活图省事, 嫌麻烦。总想节省时间, 得过且过, 不按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施工。

压抑心理。有的职工不安心本职工作, 人际关系紧张或生活中的不顺心等诸多原因, 精神上压抑, 导致心理疲劳, 结果作业中精力不集中, 警觉意识减弱, 责任心下降, 反应迟钝, 甚至会失去自控能力。

逆反心理。有的个别职工有一种对抗心理, 无组织、无纪律、不服从领导, 你说东, 他偏西, 为所欲为;甚至有挺而走险的, 结果酿成大患。

逞能心理是一种危害程度比较高的心理, 这种心理不利于日常安全生产环节的稳定运行。特别是某些员工自身存在争强好胜、冲动暴躁的心理, 为了能够突出自己的能力, 就与别人不一样, 无论好的坏的。偏要去干, 结果害人又害己。

好奇心理。好奇心人皆有之, 是对外界新异刺激的一种反应。以前未见过, 感觉很新鲜, 乱摸乱动, 使一些设备处于不安全状态, 而影响自身或他人的安全。

2 煤矿安全培训环节中安全意识教育环节的优化

2.1 煤矿安全工作的开展要依靠精神及其物质的力量。

首先要保证是物质方面的能力, 确保其安全设施的健全, 保证员工的个人安全意识的提升, 实现其自身知识能力的提升, 保证员工的安全意识的强化, 从而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明白了为什么, 职工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安全知识, 主动地去学习安全技能, 才能把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一个不具备安全生产意愿的职工, 一定不具备主动履行职责的行为。

通常来说, 只有具备良好的安全意愿才能拥有良好的安全意识, 这是安全培训工作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 要优化员工的安全意愿从而保证员工自身安全意愿的形成。要注重从感情投入这个立足点进行应用, 要让员工清楚安全的必要性, 从而提升自我的安全意识。明白“安全为了谁”, 员工才能理解工作单位管理层的良苦用心, 才会清楚为什么要那样做。一项项安全制度, 才能成为有效的保护;一次次安全教育, 才能成为善意的提醒。安全教育才能入脑入心, 安全意识才能在头脑深处扎根, 正所谓是“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根本转变。

2.2 员工只有明确自身安全的必要性, 才能在日常操作中切身实地的进行安全操作的应用。

但是安全意识这种东西是需要长期进行培养的,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有一个阶段性的努力, 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保证安全意识培训工作的循序渐进性。这样有利于提升员工的自身某方面的心理素质, 从而避免其安全意识的疲劳性, 实现其警惕性的提升, 实现紧张心理、枯燥心理及其单调心理的克服。要使员工知道“安全为了谁”, 才能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人生成败在于习惯, 安全与否也在于习惯。习惯性违章, 违章成为习惯, 习惯会让人抱憾终生。安全也可以成为习惯。只要人们明白“安全为了谁”, 就可以保证“第一次就做对”。当职工心中有了安全意愿, 第二次做对就不存在问题。正确的一再重复, 就会形成习惯。

2.3 安全的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要进行情感的教育, 比如朋友之间的感情、家庭感情, 用这种感情来进行安全培训。相信通过感情的应用, 可以让员工明确自身安全意识的必要性, 明确安全工作的必要性。这样就能够避免一系列的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实现煤矿工作的安全性、质量性的提升, 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在培训工作中, 我们也可以进行警钟长鸣范例式的教育, 邀请一些人进行实例教学。在教学中可以把集团公司内部发生的一些事故案例的相关人员请进课堂。让伤残职工或工亡家属“现身说法”:残疾工人坐着轮椅讲述自己是如何伤残的, 伤残之后如何地痛苦;女儿讲父亲是如何工亡的, 工亡之后给家庭带来什么样的悲痛和困难等等。也可以用一些影像资料、图片资料等来感化员工, 动情的同时反思自己的安全行为, 并让员工进行假想, 如果自己残疾或不在了, 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受到哪些伤害?

通过对上述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 可以让员工明确自身安全意识的必要性, 从而使员工的自觉进行安全意识的提升, 从而明确自身的安全责任, 在日常工作中, 实现自身安全操作行为的规范性。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了安全意识, 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努力做到“三不伤害”。职工安全意识的高低, 同安全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对保护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安全培训中, 教师有必要提高安全意识教育, 并将它贯穿始终。

3 结束语

教师培训观念 篇9

一、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走在学生的后面”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这一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将教学活动牢牢地定位于学。其教学活动序列安排的原则是学先于教, 将教置于学的后面。即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 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 有学才有教, 不学则不教。这一模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教师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它以“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为其理论基础, 坚信任何教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学形成了对书本内容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生活体验后, 教师再来讲授与指导,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还学生以质疑答疑的主动权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摸准学生的学情,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后面:变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学, 为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事实上, 学生通过自己钻研教材, 自我探索、设计实验, 定会提出一系列很有思维质量的问题。

三、让学生自主纠偏纠错

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其思维过程、实验操作过程或探索过程往往会出现一些曲折、疏漏或失误。此时, 教师不要忙于帮助学生纠偏或纠错。教师要创设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条件和机会, 要让学生理清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并仔细排查思维或操作过程的疏漏、失误环节。教师要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拓展思维的广度,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将纠偏纠错的机会留给学生。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一节时, 部分学生自学教材后, 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期存在模糊认识。教师发现这一问题后, 没有告诉学生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 而是提示学生先复习按着丝点个数计数细胞中染色体数的方法, 再仔细看书并对照有关挂图查找问题的正确答案。结果学生通过自我探索, 相互研讨, 澄清了认识, 而且找到了引起思维混乱的原因。

教师培训观念 篇10

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 使我们学到了知识, 提升了能力。集中培训阶段, 我们在教授们的讲解与引领下进行了“走进培训项目”、“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规划主题单元”、“设计研究性学习”、“创建并利用主题资源”、“设计单元学习评价”、“设计并反思单元实施过程”、“展示成果与反思培训项目”八个模块的学习。学会了如何规划主题单元, 学习了如何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 初步掌握了创建并利用主题资源的方法, 整体感知了远程培训的三个模块及自学要求。我们不但明白了诸如教学系统、课程要素、中观设计等概念, 还辨析了授导型与研究型学习、单元设计与课时设计等概念的不同之处。我们学会了使用思维导图, 使教学直观化。分散培训阶段, 我们认真阅读每一个模块, 精心组织每一份作业, 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充实了自我。

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 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深入反思:对于传统教学, 我们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 既要看到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一面, 也要看到其中不足的方面。

地方院校教师观念转变实践探讨 篇11

【摘要】教师观念的实质性转变具体体现在教学实践的行动中。该文以地方应用型高校历史类专业个案为考察对象,从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第二课堂等方面入手加以分析,认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具体体现在教学行为的落实上。

【关键词】地方高校 应用型 教师观念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河北保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校人文历史专业教学实训探讨(141037);保定学院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历史系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20140601);保定学院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历史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ZY20120501)。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0-02

教师教育观念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实践即是教师观念的外化、体现和证明,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化的进程中,观察分析教师教学实践,是认识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基本路径。

一、调整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编订

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确定体现决策权,其参与制定者的选择体现教师参与权,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现专家、教师、学生、社会管理部门多重论证的科学性;课程实践实训则体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效性;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历史类专业应该“接地气”,具有应用型史学特质,产出人才上岗的能力和创新素质才具有适应性。依据上述理念,颠覆传统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时计划中对理论与实践课学时比例、学段,以及课程整合、指导教师合作、实践教学场地、课程考核内容结构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改革。在此过程中,给专业自我主导的权利,由专业负责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完成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编订,剔除与专业培养方案无关的课程,合理设置通识课与专业课程比例,科学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时比例,建构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和产业课程群或模块课,形成符合专业转型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

(二)培养方案的运行

首先是根据专业方向的选择,确定教学模块的课程群;其次是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合理配置,一些通识课向应用型课程转化;然后是确保理论课与实践课配比中实践课部分的落实,健全和完善实习实训保障体系;随之大胆剔除与专业培养方向无关的课程,而相应课程教师去参加与产业课程群密切相关的进修学习;最后是变革考核测评方式。改变“平时+期末”固定的权重分配及考试模式,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及理论与实训课程比例,采用相应的测评方法,养成自评和互评的习惯;日常小测,以小组学生和教师共同意见为依据,为学生打分;期末笔试分值不超过综合成绩的40%;见习实习课与校内理论课、实训课程测评分开,由专业指导教师、见习实习基地校外指导教师、学生互评等共同完成,其中校外指导教师评定不低于50%;过程评定更加注重行业企业评定意见和打分。培养方案的调整与落实,既是教师观念转变的反应,也是检测教师观念的试金石,改革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是转型发展的起点。

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实训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培养方案和课程变革的必然选择和表现形式,有关于此,每门专业课程、每位专业教师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实践教学理念实施的途径各有差别,表现为课堂教学实训形式各有特色。如在异课同构中,专业外语课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专业建立的不同的实训平台,共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再如与河北大学相近学科和专业合作,实现文物博物馆资源共享,或借助外聘教师和特聘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拥有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深化教学内涵,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又如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资源,同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保定学院工作站、地方文博单位、考古院所以及文广新局等合作单位,初步实现了顶岗实习,联合培养,课程教学实训与行业企业对接。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者私营机构中的有报酬的、有计划的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确定职业方向。”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见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环节,属于执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属于生产性的教育范畴,它使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具有准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水平。系列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效果一旦证实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职业能力,教师心理上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主动的或无意识中剔除旧质的教育观念,并建立起相应的“新质的教育观念,并将之体现在教学实践的行动中,此正所谓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有机循环。

(三)闭合模式

实践教学的运行是教学体系整体重生过程的关键,艰难但有成效。简单梳理这一过程,包括调研——学生、社会需求;取经——同类大学举措及效果;动员——师生观念转型;整改——教师自改、教研室规划、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论证——实践课导师、行业专家、教育界学者同行;合作——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培训——教师、教研室、合作单位、培训机构;落实——培养方案(内涵、目标、任务、实施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实习环节;追踪——学生、教师、实训导师及基地与动态分析;调整——课程、课时、学分、学期;运行——四年闭合评估,包括论文、方案设计、调查报告、应用技能、创新工作等。

“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上述事例说明,教师教学观念已在转变,并在踏实行进中。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过程已经完成。相反,与相应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资源共享、学科共建、产教融合等方面,我们仍然处于线性对应层面,深入的多方位的平等协作平台尚未真正建立和运行起来,师生之间尚存在疏离和牵强之处。因此,亲密共享的教学实训模式,仍是今后努力和探寻的方向。endprint

三、开展第二课堂

学生观念的转变是对教师观念转变成效的检测,也是专业转型发展的主体保障,切实开展与专业相契合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成为走向社会的有效路径。学生跨年级、夸专业、跨系部选课,可帮助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素养的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互补;结成课外活动小组或社团、协会,并运用“互联网+”建立日常交流平台,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参与监督、指导、咨询、信息上传、交流和管理等工作和事务,培育创新创业潜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协调能力,拓展职业环境,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第二课堂的主旨在于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空间,建立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应用文博知识竞赛、文化产业模拟办公、分类收藏交流会、专题文物鉴定会、模拟文物商店、模拟拍卖、博物馆日专题活动、公众考古、田野调查成果展、文物普法宣传、陶瓷陶艺、文物摄影展、书画装裱成果展、口述史调查、文史讲座、平台建设等,均能将学生推介给社会。

活动过程是学生第二课堂质量及创新性、实践性的重要保证,期间难免会遇到诸如活动场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交流合作、社会联系、外聘导师、经费投入等诸多问题,学业导师和课外实践导师通过网上平台或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合理引导、答问解疑、路径指导,帮助协调解决棘手问题,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将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内化为他们的职业素养,使其对从事的活动有耐心、决心、信心、责任心,在自主的实践环节中能够尽力调动所学知识,展示自我,达到自主管理,“自我锻炼、自主性学习、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学术视野、健全心理人格、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和主导,校企双方及指导教师负责政策保障、经费帮助和技术支持,发挥管理者和服务者的作用。

观念造就环境,环境影响观念,作为教育观念与环境建设的重要介质,保定学院历史类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行为体现教育观,影射环境,为考察分析教师观念转变问题提供思路,为地方高校历史类专业向应用型转化提供研究范例。在高校专业转型发展的催动下,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对于培养方案的内在调整和革新,在教师观念和行为转变的对应关系中,关注更多的是教师自身和队伍的训练,虽不无偏颇,但归根结底,在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经营。

参考文献:

[1]胡家秀,郭琳.合作教育模式解析[J].教育与职业,2004,(17):38-39.

[2]吴振东.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06,(6):95-98.

[3]毛泽东.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

[4]王萍.教学智慧生成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5.

作者简介:

论课改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12

一、教学思想的转变

首先, 教师要深刻认识课堂改革的意义。我们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 改革是生活的常态, 不改革才可能出现问题。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或者说定义) 是多元化的, 这就要求教育也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 才能适应当前社会。惟智教育要培养的是把学生训练成一个应付考试的工具。但很多教师在思想深处, 对传统教育还是念念不忘。他们认为:老师不教, 学生是不知道的。如果学生自己能学, 还要老师做什么?或者有的认为, 学生学不会, 我不教, 那就是我没有尽到老师的职责。这两个想法, 都是基于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充分肯定或对学生能力的不认可。或者说, 这种思想是片面强调教师能力, 认为只有老师才有这个才能, 学生是学不会的。可现代信息的发达, 让学生也充分的领略到了其好处。因此, 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在老师问, 学生答的教学中, 教师把书本上一个问题抛出去, 学生的答案非常标准, 让老师只能说一句, 你的回答非常正确, 和我的参考答案一样。我曾经也和老师们开玩笑说:我们老师的知识储备, 谁有“度娘”多?学生只要想知道, 上网, 百度一下, 知识就有了, 甚至我们老师很多教案, 也是从网上下载的, 现学现卖而已。由此可见, 学生如果只要一个标准答案, 不需要只从老师教授而来, 这种知识传授是不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 如何对知识进行辨别、整理、归纳, 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这种能力, 才是教师们应该重点培养的。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 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 充实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而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想怎么样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或者说教师认为:我在教书, 我不教这些知识点, 到时考试要考的。殊不知, 学生究竟接受了多少, 谁也不知道!但经常在考试后听到老师说:这些学生, 真拿他们没办法, 这个题目, 昨天就复习过了, 还是不会做!所以教师又有“讲师”一说, 他求的是一个心安, 课本上的知识, 我都教了, 你不懂别怪我。不是我不行, 是学生不行。但他们不明白:我们教育要培养的是学生, 是学生能力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以学生的能力, 找到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语) ,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是教学的重要工作和意义所在。因而, 在教学中, 教学行为就应该提倡“三讲三不讲”, 即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 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还是不会的, 也不讲。在课堂上, 教师要“精讲”“精评”, 并且让学生多讲、 多评。

上一篇:微信小程序应用下一篇:教育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