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于

2024-09-16

教育关于(精选12篇)

教育关于 篇1

摘要:从分析当前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现状入手, 认为导致素质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取向问题, 并提出了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解决教育取向问题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取向,思考建议

当前, 我们正处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 素质教育处在从属地位时期。应试教育一直能够为社会和人们所接受, 素质教育从国家到各级教育部门都很重视, 但却不被社会和人们接受。推进素质教育为何如此艰难呢?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 就是教育取向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 应该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应试教育, 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 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 片面追求升学率, 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

二、高中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现状

从我所经历的高中教育看, 虽然并不能代表我国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现状的全部, 但至少能反映出高中教育的一些实际情况。

1、高中素质教育的缩影

当前, 高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是开设理科实验班, 重点教授与奥林匹克竞赛相关的知识;二是培养体育和艺术特长生;三是开设一些形式上的素质教育课程。理科实验班和特长生一直能坚持到高三, 但这只是涉及到少数学生, 高中所开设的信息、劳技等课程只能坚持到高一, 后来就被与高考相关的课程挤占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素质教育只是形式上的。

2、高中应试教育的缩影

同素质教育相比, 应试教育就在不相同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 以高考科目为中心;理科以语、数、外、理、化、生为主, 文科以语、数、外、政、史、地为主, 其他的科目只能让路。二是时间安排, 以高考科目为主体;通过占用其他等课程, 增加高考科目的教学时间。三是教学方式, 以反复灌输和复制为主;采用题海战术, 要求学生照本宣科。四是教学质量评估, 以考试分数作唯一标准;采取考试之后按分数排名的办法, 以此来激励学生和老师。五是教学目标, 以升学为终极目标;升学是第一位的, 至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素质开发则是次要的。

三、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建议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必须形成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取向。这种取向是家长和学生接受, 学校支持, 社会认同, 国家倡导的取向。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快课程教程的改革, 从实质上引导素质教育取向

为了使素质教育有实质性的内容, 教程课程必须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注重能力的锻炼。否则就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 我们湖北省启动了在2009级新高中教育的课程改革, 或许是新一轮素质教育的开始, 我们拭目以待。

2、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 从标准上引导素质教育取向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成绩是衡量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推进素质教育, 要改革考试制度, 但不是否定考试制度。考试制度改革不能再以传统的应试考试办法来考核学生成绩, 不要再从复杂的题海游戏中去寻找标准, 方式方法要创新。既要注重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不能唯死记硬背, 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强动手能力和智力思维的同步开发。

3、加快招生制度的改革, 从目标上引导素质教育取向

推进素质教育要改革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制度, 要结合学生特点、符合学生发展志向和发展方向、要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需求。改革招生制度要扩大自主招生的范围, 提高自主招生的比例, 简化自主招生的程序和标准。改革招生制度要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成功经验。中国的学生为什么能被美国的几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却上不了国内本科院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 媒体报道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去深入研究。

4、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从氛围上引导素质教育取向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事情, 这是涉及整个国家和全社会的大事, 因此, 素质教育取向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尤其是要加强正确的宣传引导, 转变人们传统教育观念, 形成全社会支持的共识。

5、加大务实创新的措施, 从形式上引导素质教育取向

推进素质教育要加大务实创新的措施, 要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不要再只追求奥赛、体育和艺术特长生等几种形式, 要有创新的措施, 立足现实, 循序渐进, 开发出形式多样的、面向大多数学生的素质教育形式。

影响教育取向的因素很多, 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引导, 使之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 有利于人的终生发展, 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2]《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育关于 篇2

目前,有一些托幼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心理,把小学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托儿所,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开展写拼音、写汉字、算数等内容的教学,有的甚至布置家庭作业。为防止和纠正部分托幼机构的这些错误做法,中山市教育局日前向各镇区教办及有关幼儿园下发了《关于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内容主要有:不得搬用小学教材;不得进行奥数、书写拼音和汉字等内容的教学活动;不得布置计算、写字、拼音等方面的家庭作业;幼儿园开展英语(论坛)特色教育的,必须有英语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所使用的特色教材必须按规定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等等。据市教育局学前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强对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督导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托儿所将给予警告,要求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除了给予通报批评外,该年度托幼机构办学情况年检结果还将被定为不合格。此外,还将把幼儿园是否存在“小学化”倾向问题作为幼儿园创等级、评先选优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可以多学,但也有家长支持教育局的做法

关于幼儿教育 篇3

初为人母和人父的青年一代,在感谢上帝赐给了你一个可爱的小宝宝时,千万别忘了,上帝更希望你能将他培养成才。你希望你的小宝宝身体健康活泼可爱,你可知道他将接受你的塑造,你的一切努力都会决定或影响他的将来。他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你的身边,等待着你在这张白纸上绘画素描。他将成为一张废纸,还是合格的画卷,还是令人欣赏的画卷,还是价值连城的画卷。作为父母的你可要好好选择,当然也看你是位水平如何的画家哦。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爸妈,幸福的期待不成为泡影,笔者在此慎重地给年轻的爸妈一些建议。

1懂得如何才是爱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亲分不清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爱自己的孩子。有时会将溺爱当成真爱,或者由于私心的原因偏爱自己的孩子。这样就会把孩子带入危险的边缘,慢慢地因为父母亲的这种爱的庇护而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过于心疼孩子也是种溺爱,孩子应该要有适当的磨练,有一定的抗压能力,父母要能忍心让他去经历风雨,而不是一味地呵护。

母鸡啄小鸡,不是母鸡很残忍而是母鸡爱小鸡。母鸡为了小鸡能脱离自己学会生存,不得不用残忍的方式赶走小鸡离开自己。这种看似残忍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深沉的母爱,有时候是我们人类所不及的母爱。世界上的所有生物,为了生存都需要竞争,物竞天择和优胜劣汰是大自然不变的生存法则。

现在有的学生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将衣服邮寄给母亲洗,这是种多么可怕的事情。不要说他将来的生存能力会如何,就说他现在情况是多么的糟糕。可以想象我们有的父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爱”到了什么程度,这是种危险的爱是种会反弹的爱。过分的给予不一定会有好的回报,根据有的实际报道,可能还会带来杀身之祸。现在不乏有弑杀亲身父母亲血案的案例。我们还不能清醒吗?还会想不到是谁在培养了这些六亲不认的杀手吗?所以我们对孩子的爱要慎重,要知道什么才是真爱!

2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的父母亲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他有什么想法。而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要求和加在孩子身上的自以为的正确想法 ,并不去考虑孩子的想法,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更不会去在乎了。有时候我们都认为孩子的想法是幼稚的是错误的,只有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是不会害孩子的。我们哪里知道,偏偏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想法害了孩子。

所以,父母亲要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和他们友好的沟通交流。 这样我们才能真确地引导孩子和我们自己,有时候,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这也是他们开发大脑创造力的最佳时机。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亲,要用一颗童心与他们沟通交流,和他们一起玩游戏,一起郊游,一起探讨大自然的奥秘,一起和他们问十万个为什么。我们成了他们的后勤保障和协陪员,当然还是老师,有时候还是学生。

3和孩子一起成长

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大多数只生育一个孩子,所以孩子有时候在家里缺少玩伴,于是我们便成了孩子的玩伴。我们将成为伴随孩子一起成长的好伙伴,我们要充当好这个角色不易。因为有的年轻人喜欢自己出去玩,把孩子关在家里或者交给父母亲。这样做弊端很多,把孩子关在家里,就把孩子与外界隔离了,不利于孩子接收更多的新鲜事物,对孩子的完美性格的养成也不利。交给父母亲,也不是不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考虑。但是长期这样做是不行的,因为隔代有很大的代沟,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成长。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年轻爸妈把孩子交给托儿所,这样做也不太好,因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是父母,他在陌生的世界里,容易养成孤僻症。我们做父母的要自己慢慢地把他们交给社会,让他们有个美好的童年。

和孩子一起放风筝是件快乐的事,和孩子一起做作业是件快乐的事,和孩子一起亲吻大自然是件快乐的事,和孩子一起逛街是件快乐的事。和孩子在一起做的所有事都是快乐的,他会使你更年轻,永远拥有一颗童心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我们快点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吧,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多么地需要快乐啊,我们在工作过后是多么地需要放松啊!而孩子就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4培养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他一辈子。一个人有无好习惯,是决定他将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都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亲,你说你愿意会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影响孩子将来成功的因素吗?

要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首先,我们自己要养成好习惯。我们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值千金。相信成功的我们不会不在孩子们面前,做个好榜样。

孩童时是最易塑造的时期,父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特爱学自己的父母亲,他们认为自己父母亲做的事都是正确的。当然,我们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也这样要求孩子的:听父母亲的话就是好孩子。但是前提条件是,首先我们的言行是正确的。孩子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我罗列了一些可供年轻爸妈们参考的好习惯。

1.讲卫生

2.懂礼貌

3.有爱心

4.有同情心

5.爱劳动

6.勤观察

7.爱思考

8.爱看书

9.好奇心

10.有条理

11.懂得感恩

12.学会坚强

13.有毅力

5鼓励孩子去超越

有的父母亲会说:我的孩子胆小,出不了众。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孩子不敢超越。如果,我们的孩子长期不敢超越自己,将会影响他以后的发展。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小看这一点,要加以重视,好好培养我们可爱的宝宝,可不能因为我们的忽视而影响了他们的前程。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是胆小,说胆小是个错误的观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应该再出现胆小之词,因为我们都知道,胆小只是个借口。我们不能让孩子学会找借口,我们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力,让他们敢于挑战自我,突破自己,从而超越自己。

作为父母亲的我们可不能成为孩子爱找借口的榜样哦!

6让孩子懂得珍爱一切

拥有的不知道珍惜,没有的拼命地想拥有。这是我们常走不出的怪圈,更别说孩子了。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拥有的,知道一切都是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这其中包括物质、亲情、友情等。让我们的宝宝从小知道要好好地珍爱这一切,好好地经营这一切,才能快乐地活着。特别是亲情和友情相当于镜子,你高兴他也高兴,你悲伤他也悲伤,你的情绪影响了周围的情绪。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多一点笑容挂在脸上的重要性。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我们做父母的要多挂一点笑容在脸上,无论我们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了多大的麻烦,遭受了多大的挫折,回到家里后都要保持一张笑脸面对家人。特别是在小孩面前,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我们自己要珍爱一切,孩子才能慢慢理解和接受这一思想。

7要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恩,不会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这个人是不会得到更多的朋友的,是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先成就他人才能后成就自己,得到他人的恩惠要懂得回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是能帮则帮,有难必帮,有求必应,这样才能聚集人脉。在21世纪,没有一定人脉的人,想干出一番事业来,是很难的。

我们作为父母亲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这方面的榜样和教育。假如说,我们让我们的孩子提了一下鞋子,要对他说:“辛苦你了,小宝宝。你真行!”。我们千万别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也只是一件小事而已。并且不放在眼里,轻易地就让这样的事,平平静静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久而久之,我们的回报是:孩子们不会帮我们干提鞋子这样的小事了。对不起,我们只有自己亲力亲为吧。

我们带着孩子坐公交车,遇到有人让座给我们的孩子时,马上要教孩子向人家道谢致敬。千万别认为这是人家应该的,这也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受人恩惠要立刻道谢,并且,他长大后也知道向弱势群体让座,和懂得去帮助弱势群体。

做父母的,我们不但要自己言传身教,还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教育他们的小事例。让孩子从小懂得不能有“勿以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的思想。

8学会与他人相处

现在,好多孩子出去,不懂得与他人相处。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希望他人围着自己转。这样就很难融入集体当中去,容易陷入孤军奋战的绝境,找工作都成问题。所以学会与他人相处很重要,我们做父母的,在他们孩提时就要好好教育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和道理。

有的年轻父母自己的个性就过于张扬,更何况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也是如此,这样就会不经意地让我们的孩子也学会了个性过于张扬。我们知道个性过于张扬的人容易得罪他人,不利于与他人相处相容。

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更要懂得克制。对自己个性过于张扬的孩子,要用换位思想教育他,让他懂得:别人如果个性过于张扬,自己也会受不了。

与他人相处是个艺术性的难题,不是说做到就能做到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克制,自我调整,自我提升,才能办到的事情。它是一种一定境界的修养的体现,是种超能力的表现。

9懂得给予比索取更有幸福感

我们很多时候认为索取是种幸福快乐的事,因为自己将拥有更多,谁不希望自己能力和财富双丰收啊。而实际上给予比索取更有幸福感。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为了帮助他人而收获幸福和快乐。举个例子,别人从你这里索取了100元,你会喜欢他吗?他会在你这里收获快乐吗?相反是你的白眼和痛恨,至少是不友好。相反,别人给你100元,你会给他白眼和痛恨吗?我相信你给的可能是快乐,是笑脸。

我们现在好多孩子只是一味地向父母亲索取,而我们也只是一味地满足。这样,我们的孩子到了社会上就只懂得索取。你说我们的孩子还会受社会欢迎吗?有能力给予,才能有所收获。先要学会给予,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有地位,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给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热爱大自然。只有我们懂得热爱大自然,才能很自觉地去保护大自然,去维护大自然,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

我们要经常带我们的孩子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爱上大自然的神奇,让他们懂得珍爱生命,让他们知道人在大自然当中的渺小。

《动物世界》是个很好的电视节目,要带着孩子爱上看这样的电视节目。孩子们会在里面学到很多知识,他们会爱上可爱的动物,会知道珍爱动物,知道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关于生命教育带入高职教育的思考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命教育,高职学生

1 引言

2003年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 这是在国内开展的第一次以防止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大型会议, 体现了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真正关注。2004年国务院针对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先后出台了8号文件和16号文件, 号召要科学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活动。2005年感动中国第一人洪战辉同学——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生命教育爱心大使在北京大学做了“受助、自助、助人、助己——当代大学生自主自强、创造精彩人生”的主题演讲。2006年在北京开始了青少年生命教育全国高校巡回演讲。近几年国内对生命教育关注的举措说明生命教育正开始逐步走入了大学校园, 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探索学生生命意义的教育途径。

2 生命教育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是针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生命群体的教育。笔者就职于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一般高考成绩不理想, 大多来源于高考中普通高校淘汰下来的学生。平时与同学交谈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天天干什么, 觉得生活空虚无聊。根据这些学生的个体生命特点, 并结合现在社会发展需要, 要引导高职学生认识生命的目的和意义, 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

生命教育引导人认识生命价值, 发展人的价值生命, 引导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教育, 认识生命来源和客观规律, 让他们懂得自我生命的尊严, 从而让他们建立科学的生命观。还要注重对生命体验的引导, 对生命真相的体验, 实现对生命存在感的自我建立。

3 国内生命现状

生命教育最早起源于国外, 国内台湾地区早与香港, 内地在生命教育中起步较晚。国外从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制定目标、设置课程及评价课程及等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基础。近几年来, 我国在教育机构的重视下, 各种促进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在全国开展。在国内高校生命教育活动展开较好的学校, 高校都重视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 只有社会、家庭正确理解生命教育, 才能有效保证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效果。

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公布的调查结果:自杀己成为中国15~34岁人口死因的第一位, 心理危机与自杀已是我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公众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发展不完善、生命认识较为淡薄。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加入了自杀高危人群, 舆论报道中频频出现各种不尊重生命的恶性事件。学习、求职、竞争及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对大学生中处于弱势的高职学生来说, 极易造成心理的焦虑与冲突, 产生对未来工作生活的迷茫, 时间一长就容易助长厌世的情绪, 严重者甚至会选择自杀来结束这一现状。

4 高职学生生命教育内容

根据高职学生的生命现状, 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生命幸福的教育、生命意义的教育及生命责任的教育。

4.1 生命幸福教育

与普通大学生群体相比较, 高职学生群体幸福指数偏低, 他苦闷以及紧张等负面情绪指数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群体, 究其原因是由于高考分数差距, 高职学生的挫折感较强。高职院校应将生命的教育纳入到高校健康教育中去。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生命幸福指数的研究, 探索改变其生命态度的有效途径, 指导其实现自我超越。在学校内多让学生接触一些积极案例, 多了解一些普通大众的幸福生活状态, 通过开展生命体验, 提升其对生命幸福的深刻领悟, 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4.2 生命意义的教育

在高职院校开展的生命意义的教育, 主要引导高职学生认识生命意义的独特性, 使学生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产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敬畏。同时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培养其健全善良的人格。目前以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高职教育已经被短期化和工具化了, 职业教育更多倾向于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产品, 对生命意义的教育处于空白。高职院校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也应重视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真实意义。在学校内可以开展一些生命意义教育的推广活动, 例如:聘请专家来学校做生命意义的专题讲座等, 教师在课上并采用相应的方法从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情感的矫治, 在尊重与关爱的教育环境下鼓励学生发现生命的特殊意义。

4.3 生命责任教育

借助媒体笔者了解到大学生自杀等极端事件等越来越频繁, 这一现象映射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体现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责任感。责任教育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命责任教育的目的就是让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责任心, 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在学校可以从开展一些生命责任教育的推广活动, 如邀请一些具有较强责任感的典型人物来学校举行主题讲座, 现身说法, 在学生学习典型人物品质的同时, 也可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效仿这些典型人物注重生命责任的做法。平时教师授课和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提高自己的生命责任意识, 积极乐观主动地承担起责任。

5 结语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并不应拒绝排斥人文修养, 而是应融技术、人生观、生命等于一体。将生命教育融入高职教育中, 在生命教育的使命下带动学生认识的真谛, 是高职教育最终要完成的事业。高职教师要不断进行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思考, 摸索出适合高职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之路, 真正把生命意义的教育送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阮书云.当前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高教论坛, 2015, (1) :91-94.

[2]庄可.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与落实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15, (1) :50-53.

[3]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35-42.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教育感言 篇5

双凤坳中学:周卓鹏

我国城市化得进程越来越快,进城务工的农民也越来越多,他们在给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自己孩子的教育你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可避免的摆在了我们教育者的面前。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其主要表现为:

一、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

二、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三、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本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2、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爱是教育的基石。留守儿童最渴望不是知识,而是关爱。作为教师我会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关于“教育家办学” 篇6

提出教育家办学,绝非偶然,因为当前不少学校,背离了教育家办学这个方向,导致经济思维、市场思维、行政思维、乃至于官僚思维、封建式家长思维,侵蚀着教育思想,占领不少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侵害着教育事业的肌体。当前,教育家办学有四大主要的“敌人”。

第一个“敌人”是“企业家办学”。教育和经济,教育家和企业家——一个是社会公益、民生事业,一个逐取利润,不是一个层面的范畴,却被扭曲在一起。教育管理者到处拉赞助,用非所长,贻害不少。学校的企业家和真正的企业家比,远不合格,不少学校的企业家都忽视“产品”质量。

第二个“敌人”是“官僚办学”。政府强调政令畅通,上行下效,这与学校的文化价值背道而驰。学校教育一旦“官僚化”,无论对内对外,学校成为行政系统的附属组织,行政权力代替教育理性,严重影响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个“敌人”是“家长办学”。教育目的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办学手段是“兼容并包”,和“一言堂”、“家长制”格格不入。

第四个“敌人”是“教书匠办学”。“教书匠”很辛苦,也热爱教育,值得尊敬,但离“教育家”相去甚远。不少“教书匠”缺乏创造力,一味追求应试教育,背离了教育本质,导致教育日益功利化。

让教育家办学,就要进行各项配套改革,建立好的体制机制。在教育系统,打掉教育家办学的“敌人”,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气,鼓励办学者敢于打破行政、社会各种束缚,不唯上,不唯钱,不唯分,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何勇《人民日报》2007年4月26日)

对校长专业化要求的认识与思考

校长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是造就一所优质学校的重要条件。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是校长由“教育者”成为“教育家”的过程。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理念新。先进的办学理念,能使校长按教育规律办学,不急功近利,按照办学理念构建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发展;能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化,积极进行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能使学校在科技进步的社会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行动实。一所好的学校除了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更重要的要看每项工作能否做到缜密、周到、细致。诸如青年教师培训、年级目标质量管理、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团活动、班会主题等涉及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工作要落到实处,对每项哪怕是很小的活动都要严密规划,精心设计,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完整、严密。

三是善反思。一名优秀的校长不仅是知识型、智慧型的校长,更应是一名反思型的校长。在反思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在反思中寻求工作的突破点。反思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并利用团队的智慧解决问题,办让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李伯生《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年2期)

帕夫雷什学校的人道主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将自己一生中33年的时光贡献给了帕夫雷什学校,其间担任校长22年。他以人道主义价值为基础,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人道化的试验,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人道主义教育教学体系。时至今日,帕夫雷什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体系依旧以培养人道主义价值、仁爱思想为目标,努力为每位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他非常强调学生的语言培养,注重加强他们热爱母语的情感。他认为,语言素养是精神素养的一面镜子,只有当对人、对母亲、对书、对母语的崇拜占据学校主导地位的时候,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和文化策源地。为此,他倡导师生热爱母语、热爱读书、热爱写作。二是他认为家庭在孩子的人道主义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创办了“家长学校”,几乎所有帕夫雷什学校学生的家长都当过这所学校的听众。苏霍姆林斯基为家长们制定了提高其家庭教育学素养、使其能在家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体系。学校组织各种业余文娱、科技小组的活动,家长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帕夫雷什学校设有家长咨询工作室,学校每个月都举办家长开放日和家庭日。三是苏霍姆林斯基注重劳动教育在儿童早期成长中的作用。他认为培养孩子人道精神的关键因素在于安排孩子在其成长早期参与社会公益性劳动。如学校有种树的传统,每位学生入学和毕业时都要种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收获节这天,劳动与美的统一被鲜明地展现出来。”四是他非常重视节日教育。如学校庆祝鲜花节、母亲节,孩子们的仁爱之心在节日庆祝中得以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不是抽象的大道理,他把人道主义教育理念融会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课内外集体活动和劳动之中。苏霍姆林斯基的办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杰尔卡奇 肖甦姜晓燕)

(《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关于个性教育 篇7

让“鹰”去搏击长空, 让“鱼”去畅跃阔海, 让“望天树”成为最好的“望天树”, 让“老葛藤”成为最好的“老葛藤”, 让“陈景润”成为最好的数学家, 让“陈静开”成为最好的运动员, 让“谭晶”成为最好的歌唱家, 让“谭嗣同”成为最好的政治家, 是真教育的永恒追求。

2. 安排麻雀和雄鹰比赛飞高, 麻雀肯定输, 但这证明不了麻雀的无能;

同样, 安排陈景润与陈静开比赛举重, 陈景润肯定输, 但这证明不了陈景润的无能。真正无能的是安排这种比赛的人。真正的教育要让人各得其所、各得其乐。

3. 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 高处的天空, 是鹰的领地, 麻雀如果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照样会过得很快乐;不要指望灌木会长得很高, 高处的风光, 是望天树的眼福, 灌木如果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照样会过得很惬意;不要指望低智商者会学得很好, 学问的高端, 是高智商者的专利, 低智商者如果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4. 雄鹰在鸡窝里长大, 就会与鸡为伍而丧失直冲云霄的本事;

野狼在羊群里长大, 就会爱上羊而失去驰骋原野的狼性;人离开个性教育, 社会成了亦步亦趋的“木偶”。

5. 个性是金, 只要不被埋没, 便能闪闪发光;个性是木, 只要让其生长, 便能拔地参天;个性是水, 只要让其流淌, 便能通达四海;个性是火, 只要让其燃烧, 便能熊熊燎原;个性是土, 只要其不被荒废, 便能造福人间。

6. 中国教育发展必由之路:

从“统一”走向“个性”, 从“教育”走向“导育”, 从“文本”走向“人本”, 从“国学”走向“人学”。

7. 真正的教育只为个性的成长提供土壤、阳光、空气、水分, 从不异化人、置换人、羁绊人、操纵人。

8. 给个性一片天空, 他就能创造一轮太阳;给个性一个舞台, 他就能上演一台精彩大戏。

9. 再多的羊也战胜不了一匹凶狠的狼, 再多的鸡也战胜不了一只矫健的鹰。

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狼”、培养“鹰”。

1 0. 鲜活个性的张扬, 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缩影。

关于真正的教育 篇8

2. 真正的教育就是服务, 要做好服务, 就要做到:视家长为上帝, 视学生为天使, 视教育为生命, 视质量为灵魂。教师要为学生多做点服务, 少做点关、卡、压、贬、损的事情。服务的宗旨是:让学生独立自主、比学赶帮、高效学习、快乐成长。

3. 真正的教育源于生命, 又滋养生命。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重中之重, 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价值, 没有生命,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4. 真正的教育要培养这样的人———用“情商”面对问题;用“智商”解决问题;用“创商”发展问题;用“和商”超越问题。

5. 真正的教育是“适应与引领, 继承与创新”四位一体。没有适应, 就难保身立命;没有引领, 就会重蹈覆辙;没有继承, 就会割断命脉;没有创新, 就会抱残守缺。

6. 真正的教育即转变。真正的教育就是要让懒惰的勤劳起来, 让勤奋的学会偷懒;让懦弱的胆子大一点, 让胆子大的有所畏惧;让自卑的自信一点, 让太自信的自卑一点;让太被动的主动一点, 让太主动的被动一点;让太乐观的悲观一点, 让太悲观的乐观一点。○○○○○○○○○○○○

7. 真正的教育学即人学。要教育人, 首先必须研究人。要研究人的喜、怒、哀、乐, 体、智、情、创、和, 一二三四五六七, 即:一个大脑, 两个半脑, 三种层次, 四种脑波, 五种智力因素, 六种非智力因素, 七种智能中心。

8. 思想是方法的升华, 方法是思想的外化。一个有思想的人, 会有很多方法, 甚至可以不要方法。一个有思想的人常常能把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事情都没有了, 当然就不用方法了!

关于职业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篇9

那么,造成感恩教育淡薄甚至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在职业教育学校又怎样才能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呢?

一、造成感恩教育淡薄甚至缺失的原因

1. 家长包办

现代社会,无论是生在穷人家还是富人家的孩子,无论是生在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他们都是娇生惯养,凡事自己一点心都不用操,父母那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唯我独尊、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在他们心中,父母的包办是天经地义的。反之,若父母做的不能使他们满意,他们会生气、埋怨父母,甚至会离家出走。

2. 学校教育脱节

在以升学率为准绳的学校评分标准下,文化课已成为学校的唯一,德育成了喊喊的口号,德育课自然也就成了副课,如此一来,学生情感教育的漏洞更大了。

3.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

传统的家庭教育使得学生独立意识很差,无论贫富贵贱的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有的还以此为荣,以此来炫耀自己家有钱。

二、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的方法

1. 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为人师表讲的就是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教师本身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学生的帮忙,感谢同事的帮忙……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

2. 感恩作文

(1)引导并鼓励学生讲心中最尊敬或最感谢的人,他或她因为哪些事情成为了你最尊敬或最感谢的人。

(2)布置学生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千字文,并进行作文评比,范读优秀作文。

3. 班级活动

(1)开展“感恩”主题班会。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事实,使学生们认识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之初性本善”。

(2)创办“感恩”黑板报、校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刊出发生在身边的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3)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在欢笑中接受感恩教育。

(4)经常问候父母及周围的亲戚朋友。古人云:“言为心声”。如“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叔叔好!”

(5)将“感恩”迁移到爱人民、爱党爱国上。开展“团旗在我心中”的文明活动,定期为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讲故事,聊天,表演节目。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人民、爱党爱国的情怀。

营造浓厚的氛围,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使学生自愿参与“感恩”活动,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4. 布置感恩家庭作业

(1)给父母洗一次脚。

(2)学做父母,体验艰辛。如:和父母换角色,自己为父母服务一天,从刷锅洗碗到买菜做饭到洗衣拖地。

(3)节日的表现。国际“三八”节、母亲节时给妈妈送礼物;父亲节时给爸爸送礼物;情人节时给爸爸妈妈放一天假,自己照顾自己。

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震撼心灵,将“感恩”成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对父母怀有感恩的心。

5. 感恩教育要注意从小事做起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了使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应该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感谢周围的人并帮助他们、感谢周围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从身边细小的平凡的事做起,说实话,办实事,每天一篇日语,做到“一日三省”:

一省:别人为我做了什么?(我该感谢谁?)

二省:我为别人做了什么?(我回报了吗?)

三省:我对得起别人吗?(我内疚的事)

让学生从平时的感谢积累到怀有感恩的心,让学生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6. 学校和家长统一感恩教育观念

只在学校接受感恩教育还不够,要想使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家庭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想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要深切明白传统的教育观念只会使感恩教育缺失,要深切明白家庭感恩教育对孩子、对家庭的重要性。另外,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只要我们深刻意识到感恩教育缺失的严重性及原因,真正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就一定能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成为年轻一代的思想品格之一。让我们永记“辛酸父亲”的信、为救溺水者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的死不瞑目等惨痛教训,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来对待所有的人和事。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过得踏实、幸福;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才能真正地爱家庭、爱事业、爱国家;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摘要:本文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实例说明了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通过分析感恩教育的淡薄甚至缺失的三条原因, 提出了六条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的方法, 并指出只要我们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更加发展壮大。

教育关于 篇10

1 关于我国法学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探讨

针对法学教育对职业道德的需求, 现代高校法学教育中也正在住进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同时加强学生道德意识的养成。但是受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 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教育中仍面临着道德危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不重视、道德教育方式的单一性等都造成了高校方法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针对这样的情况, 现代法学专业教育中应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将法学职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法学程序约束以及法学范畴内的道德因素等进行着重教育, 将法学职业道德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开展法学专业教育, 以此实现法学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 促进我国法律秩序的有效维护、促进法律行业的健康发展。

2 如何在法学专业教育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2.1 提高法学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

在现代法学专业教育中应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 从教师的认识入手培养学会僧职业道德意识。积极借助学校环境建设以及专业教育中对职业道德的强化实现法学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法学专业教师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 以贯穿于学科教学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实现学会僧职业道德的培养, 为我国法律环境的维护、法律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2 创新法学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学方式

在现代法学专业教学中, 应将法律与道德本质进行有机的结合, 从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 以法学专业知识为载体融入道德教育, 实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针对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存在的不同, 法学专业教师应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以及相关内容, 以此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下法学知识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法学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法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社会关系归纳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教育。通过教学过程中提出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传统社会道德出发、以法学理论为基础进行问题的回答。以此培养学生在社会道德基础上了解职业道德, 为学生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奠定基础。例如, 通过法律援助、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帮助学生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实现学生法学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共同提高。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社会焦点案例探讨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认识法律公平公正基础上、认识法律中的人性化一面。为我国法律法规人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在模拟法庭与社会焦点案例探讨中还能够使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道德现象进行了解, 并通过法学内容以及职业道德规范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另外, 在法学专业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的实习教学。以学生对职业律师习俗以及职业习惯的了解与接触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与道德感, 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现代法学专业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中发现, 法学从业人员的工作关系中涉及法官、律师以及当事人等不同角色关系。这一特性决定了法学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遵循其行业特点以体现不同角色交往的教学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利用体验式教育、职业道德判定等实现法学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以法学专业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学生对法律行业规范理解等奠定基础。通过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我国法律秩序的维护、法律法规的健全奠定基础, 促进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

通过针对职业道德培养的教学树立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意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3 强化法学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力度

针对法学专业教育工作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法学专业教育院校应从自身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入手, 强化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实现我国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法学专业院校应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 强化对法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在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并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法学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培养的效果, 促进我国法学人才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3 以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现代职业道德培养的研究中发现, 学生的心理健康对职业道德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是树立良好职业道德规范的关键。在现代法学专业教育中, 院校文化氛围建设以及相关社团建设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学专业院校应从校园环境的建设入手, 以多种活动的开展实现法学专业学生健康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 是法学专业学生能够在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各项措施与教育下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 为学生日后的法学相关工作规划与发展、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多种方式以及针对性的教育与培养实现我国法学人才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实现我国法律秩序的维护与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 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现代法学院校教育工作中新的教学重点。针对传统法学教育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我国法学专业教育院校必须改变教学理念, 以相关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实现法学专业徐色横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实现我国法学人才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通过法学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为我国法律秩序的维护、法律公平公正环境的建设奠定基础, 实现法学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摘要:在现代法学教育的研究以及跟踪调查中发现, 法学专业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关系到我国的法律秩序、社会道德及正义的价值体现。在我国法学专业的教育中, 法学道德危机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法学教育发展以及法律秩序的关键。从我国法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入手, 分析和论述了法学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与重点。

关键词:法学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1]吴静, 刘佳.高校法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J].高校教育信息, 2010, 2.

[2]陈国庆.关于法学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探讨[J].法律资讯, 2009, 12.

[3]张哮威, 王志.校园文化建设对心理健康、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J].高教资讯, 2005, 7.

[4]马宏宇.论法学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革[J].科教信息, 2010, 5.

关于教育的人文素质 篇11

今日中国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教师“人文水准”、“人文素质”的触目惊心,不完全是大学门墙内的教育问题,而是“历史遗留”问题。假如我们有勇气承认,则人文素质的低下、人文教育的切迫,是百年革命的深刻报应。

所谓人文教育、人文素质,可能并不仅仅涉及知识、才能、品德、身份等等因素,而且深度涉及历史的问题。

当今大学,多有德才兼备的教师,多有禀赋优异的学生,多有先进知识的传授,然而普遍素质仍然有问题。素质有问题,不是靠重视、研究、讨论、政策及学校教育所能够解决的。今日全社会所谓的素质问题,是我们国家文明与文化的整体问题,是几代人总体品质被“历史遗留问题”长期败坏、持续恶化的后果。

一个人的素质好,或者不好,通常的说法,看他是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可是为什么即便是今日的大学生,甚至大学的教育者也普遍存在“素质问题”?今日上过大学,获得高等学历的青年,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在高的意义上,当代大学生配不配称得上是所谓“受过教育的人”?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讨论素质教育?有没有素质教育这回事?素质能不能教育?怎样教育?谁来教育?

以我的偏见,考察一个人的素质,除了种种课程及教育措施,还要看他的家庭出身、师承关系、交游范围、社会阅历;这些条件,与学校有关,也与学校无关;与教育有关,也与教育无关。我们应该详详细细算一笔账:在我们记忆中被高度推崇的学者、教授、文人、艺术家、政治家,是什么出身,什么师承,什么交游,什么阅历。

扼要举几个例子。譬如,陈寅恪与陈散原的父子关系,周树人与章太炎的师生关系,徐悲鸿与康有为的交往关系,钱钟书与杨绛的夫妻关系……这类关系,并不涉及大学教育问题。

最近我正在读英国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传。他出身商家,二十几岁毕业牛津,先后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犹太复国主义先驱魏茨曼、作家伍尔夫夫人、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英国首相丘吉尔等等人物有过交往;加拿大传播学大师麦克鲁汉的多达数十位以上的交往名单中,囊括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包括爱因斯坦、卓别林、毕加索。而与毕加索的交往也囊括了他的时代最优秀的人物:美国作家斯坦因与海明威、法国哲学家萨特与超现实主义大师阿波里奈尔,等等。

这是可以不断开列下去的长串名单。这些人物可能有种种其他问题,但没有我们今天忧虑的所谓素质问题。所谓素质问题不是大学教育问题,而是一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水准的整体问题。

在一民族文化生态的整体状况中,如果说以上例子都是名流,那么就我记忆所及,五六十年代在我童年少年时代,贩夫走卒、农夫农妇和今天的市井和农民比,所谓素质,要好得多。正如刘小枫先生准确指出的那样,传统时代的教育主要是宗法教育,宗法教育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无关。我们在文学史中多次发现,好几位大师幼年的教养来自目不识丁的祖母、奶妈、家丁和仆人……

我们观察教育在一代人身上的后果,要推前二十年或三十年,才能找到根源,找到时代的流变如何有形无形地塑造“人”、从深处养育人的“素质”——今天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的老师,大致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或“文革”中的知青,我们进入大学是在七十年代未,那时我们的大学老师若在五六十岁,那么,他是在民国年间接受的大学教育,而我们在五六十年代上中小学期间的老师,则是在民国年间接受中小学教育……

再前推到民国,四十年代精英如储安平之流的中学老师,大致是“五四”一代人,“五四”一代人如蔡元培陈独秀之流,则他们的私塾老师就是清末一代人……

我们再来向后推算:今天二十岁到三十岁一代年轻人的家长与老师,大致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今天在两课(英语、政治)考试中挣扎长大的少年人,则十年二十年后将要为人父母,为人师表,执掌教育大权,带着今天我们看到的集体人格与集体素质,去教育我们的孙辈……

如此推算,以百年中国历史变化之剧,文化断层之深,一代与一代之间教育品质的差异,乃直接造成今日全民素质不堪补救的后果,这后果,又是未来教育后果的层层前因。

要之,教育的功德,教育的遗患,在于隔代见效的因果报应。

我并不是说,凡是早远的年代或人物,其人文素质便是必然的好,新时代的新知识、新科技、新观念,前人就没有。但所谓人文素质,不完全是学问高低,所谓宗法教育,深深影响某一人或某一群人的行为、举止、谈吐、魅力,甚至相貌。然而“素质”无可量化,难以指陈,它是时代、阶级、文化、家教等等在一个人、一代人身上的总和。我甚至感叹于老照片中的临刑罪犯,也比今日的罪犯更见气质。

以上极其粗略的推算,也许仍然不能描述什么是素质,然而我以为从中可以窥见百年中国史的几次断裂与断层,如何深刻地影响到断层此端的一整代人。

人文教育,必要讲到文化传统。十多年前,海外汉学者曾将我们面对的文化,分成四种传统:(一)由清代上溯周秦的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二)“五四”新文化传统;(三)延安传统;(四)“文化大革命”传统。这四项传统并非平行奏效,任由我们选择,而是一项传统吃掉另一项传统——“文革”传统极端扩大了延安传统,延安传统扭曲变形了“五四”传统,“五四”传统,则深刻颠覆了整个古典传统。换句话说,我们的集体记忆与集体遗传,全都是“文革”传统,连延安传统延安精神,也找不回来了。

我认识好几位老革命,也就是当年的延安青年,他们与我们这一代有许多分歧,但其人品与素质,没有、或甚少我们今天忧虑的种种问题。他们都是参与推翻民国的“逆种”,我试图提醒他们:他们的幼年、少年接受民国教育,而民国推行的所谓“礼、义、仁、智、信”教育,大致传递着古典教育传统。即便是民国年间最激进的新青年、颠覆者与叛逆者,也在人格中深深浸染着传统教育及其价值观——试想,辛亥烈士、“五四”健将、共产主义运动的英雄,还有昔日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的才子们,凭我们今日的教育制度与价值观,出得来么?

现在我们谈论读经,恢复国学,好像要裹携着今天的所谓“人文教育”,跨越延安传统、“五四”传统,去和清代上溯两千多年古典传统相衔接。这样一种反方向的跨越与追溯,有没有可能?

我愿意说,在学术上或有微茫的可能,但在现实层面、人心层面,在亿万人群中,我看不见可能。为什么?社会分层消灭了,文化差异抹平了,不同的人群与生活方式遗失了,千百年文明维持不坠的一系列内在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毁损了,“文革”最后一击,中国地面成千上万有品质的家庭单位,亦即所谓“宗法教育”最后那点脉迹,也被连根拔除。总之,在人文传统种种资源荡然无存的今天,我们对传统价值体系试图追寻、把握、攀缘、附会的愿望,在家庭教育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即已不可能。

有一本著名的家庭之书《傅雷家书》,在我出国前就出版了,十八年后回国,这本书居然还在畅销。另有新书即《曾国藩家书》,也持续热销。说明什么?说明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家长,已经没有了。而这样的家庭,是要千千万万好家庭好在那里,才会出那么几家——民族的种性,不会断绝,种性之禀赋优异者,也不会断绝。现在、将来,我们还会不断冒出新的钢琴神童乃至种种天才,但是还会有那样的家长,给孩子写那样的家信吗?在如今的千万封家信中,还能浸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吗?

如果非要说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无微不至的素质教育。那样的素质教育,再好的大学也教不了、比不了、代替不了。

苏联、东欧也消灭了社会分层,但是知识阶层还在,尤其是,家庭单位——作为社会的细胞、成长的摇篮,作为教育最初的课堂,作为最后一道抵御社会灾变的屏障——尚未遭遇彻底毁灭。而什么是完整的、有品质的、自我支配的阶级、阶层所构成的社会、人群与教育,我在欧美看到了。其中也有种种问题,甚至是骇人听闻的问题,但没有我们所谓的素质问题。

今天,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承认:中国人素质太差了,太有问题了,要抓紧人文教育,搞好素质教育——“抓紧”、“搞好”这两个词,就来自“文革”传统。

我可能描述了一幅太悲观太灰暗的图景,但是我要说,问题与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更深刻,更普遍。尤其令人沮丧的,是在今天,有一部分问题可以放开来谈——包括“经史子集”问题——但另一部分问题,譬如历史遗留问题,譬如仅仅发生在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三十多年前、五十多年前的问题,总之,种种造成国家命运的大问题,直接导致今日教育状况的大问题,却不可以谈,绕开来谈。

我不知道这种只谈结果、不谈原因,只谈一半、不谈另一半,是否就是我们长期被迫培养而终于高度自觉的“现实感”,这是回避现实。

关于教育的三个问题 篇12

非常感谢“倾听第一线老师的声音”主办方给我一个机会, 和来自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见面。在座的很多老师我们都是神交已久, 或者文字之交已久, 但是没有见过面, 现在有机会聚在一起, 我真的特别高兴。

这两天学到很多东西, 昨天晚上很多老师谈了很多一线的情况, 受益不小。今天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超教育而言教育。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就教育而谈教育了, 必须超越教育而谈教育问题。我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

去年我和北大的志愿者一起作了一件事:为教育界前辈高仁山先生出文集, 建墓立碑。高仁山先生是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育系主任, 也是中学教育改革的一位先驱。他后来成了国民党的左派, 参与革命活动, 因而成为继李大钊之后第二个被张作霖杀害的先烈, 而且他是被押送到菜市口公开问斩的, 是北大唯一的一个如此惨烈牺牲的教授。但人们却把他遗忘, 几十年无人问津。我们这些北大的教师、学生也是因为偶然的原因, 了解到高仁山先生的事迹, 深感有愧先烈, 经过好几年的努力, 才在香山植物园将他迁坟安葬, 也借此机会, 重新认识他的教育遗产。我因此写有一篇《高仁山先生文集》序言 (文章收在今天将要送给诸位的《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的书里) , 提到他的教育思想有两个要点。一是“在教育内部强调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是最根本的,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应以教育制度的改革、建设为前提、条件与保证;不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 只想用教育方法的改革来作修补, 不但无济于事, 还很可能是南辕北辙”。二是“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又必须以政治、经济的改革和建设作为依托。因此, 一个真正关心、热心教育的教育家, 就不能只关心、热心教育, 而要超越教育, 关心并参与政治与经济的改革。”高仁山先生后来弃教从政, 积极参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并因此而献身, 都是抓住了中国教育问题的症结, 是真正的教育改革的逻辑之必然, 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的必然选择与归宿。他的“超教育而言教育”的思想与选择, 在今天的中国, 特别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当下中国教育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 就是因为只限于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实验, 而回避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而且是在政治改革滞后、经济改革畸形化情况下, 单方面进行教育改革。这样的教育改革必然受到未加改革与约束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干预, 甚至控制, 其走向形式化, 以至变质, 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像高仁山先生这样, “超教育而言教育”, 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实验, 是永远不会走上合理的轨道, 没有希望的。

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在前一次讲话里, 我谈到自己大概是从1998年左右介入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在回过头来总结, 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以“思想者”的身份与姿态参与, 主要是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 依据教育理想对现行教育的问题进行尖锐的批判, 其主要成果收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一书中, 这样的坚持理想的批判立场, 遭来了“有人欢喜, 有人骂, 有人怕”的社会反响。也有教师和朋友善意提醒我, 应该更多地结合教学实际, 更多地做实事。于是, 我对自己的立场作了一个调整, 努力追求“思想者与实践者相结合”。于是, 我作了两件事, 一是把目光转向教育第一线的老师, 为他们服务:编选课外读物, 作文本解读;同时, 又努力发现“真正的教师”, 向他们学习, 又总结他们的经验, 企图从中形成中国自己的中小学教育学 (包括语文教育学) 。其次, 在退休以后的2004年、2005年我又亲自到中学去开设“鲁迅作品选读”课, 直接参与中学教育实践。这样的努力的成果, 主要收在我的六本书里, 即《我的教师梦》、《做教师真难真好》、《钱理群语文教育新编》、《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但正是在和第一线教师的接触和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我逐渐得出一个结论:在现行的中国中学教育体制下, 应试教育之外的任何教育都很难进入校园。这背后的根本原因, 就在我前面所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以及经济改革的变形。我突然发现, 我在中国现行的也已经变了质的教育改革中, 已经没有什么事可做。于是, 我对中小学教育的参与, 必须有新的选择, 即“超教育而言教育”。熟悉我的朋友早就注意到, 这些年我已经把主要精力, 转向现代民间思想史、共和国史和毛泽东的研究。这样的重心转移, 固然主要是出于我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兴趣, 但也是为了要从更大的范围、更深层次对中国教育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究。这方面的成果已经有《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知我者谓我心忧:十年观察与思考》《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等书。

这里要和诸位交谈的, 是我的一个研究心得。在讨论教育和其他中国问题时, 人们通常说这是体制问题。现在正应该追问:这是什么样的体制, 这样的体制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和我们教育问题是直接相关的, 弄清楚了, 就可以回答我们教育当中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我提出了两个概念, 一个叫“五七体制”, 这是毛泽东在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提出的“大权独揽”, 统管一切的体制, 这个体制之前就有, 但是1957年以后, 把它完整化、体系化了。其具体内涵有五个层面。一是党和政府不分, 党即国家。比如党的各级政法委就是凌驾于作为国家政府部门的法院和公安部门之上。二是军队只属于党, 是所谓“党军”。三是不允许有任何不受党控制的社会组织存在, 没有独立工会、农会, 教师没有独立教师工会, 党是唯一者。四, 党要管思想、管脑袋。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要让党的思想“进入学校、课堂, 进入学生的脑袋”。这其实是说出了当下中国教育的本质的, 就是要为党统一全国老百姓和下一代的思想服务。不仅统一思想, 还要统一言说方式, 以及言说背后的思维方式。多年来高考指挥棒造成的“说大话, 假话, 空话, 华丽、花哨的话”,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要求的。其后果大家都看到了。最后, 党的绝对领导要落实到每一个单位的第一把手上, 叫做第一把手专政。昨天马老师发言里那么痛苦地谈到, 在他所在的底层学校, 一个校长、支部书记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管你, 就因为他拥有不受限制、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 你反他就是反党, 你提意见他就可以宣布你是“反革命暴乱集团”。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极端, 但也很能说明问题, 马老师觉得不可理解, 其实这样的绝对权力的统管一切, 是普遍的, 只是马老师所在的底层学校表现得更为露骨而已。这样一种党绝对控制下的、为党管思想服务的教育, 就会出现老师们所说的“权力至上”的教育逻辑, 大家都要争权力, 连普通的老师都会利用自己拥有的有限的权力对学生进行暴力统治, 许老师讲得非常深刻, 专制成为日常教学生活逻辑了, 可以不假思考地这样做, 成了习惯。你要违背这个逻辑, 你就是异端, 他就要把你搞掉。这就注定了在这样一个权力至上的体制下, 我们的教育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

第二个是八九风波以后形成的体制。九十年代以后, 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 就是绝对的不受限制和监督的权力和市场结合, 就造成了真正的两极分化。首先是形成了权贵资本阶级。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就是新的阶级, 用社会学的概念, 可以叫做新的阶层。当代中国有这样几大阶层:权贵资本阶层, 知识精英阶层, 私营资本阶层, 属于上层社会;下岗工人, 失地农民, 农民工, 这是社会的底层。而且每一个阶级 (阶层) 都越来越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 并且全力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现在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各种利益群体。问题是弱势群体完全没有任何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掌权者却可以利用不受限制和监督的权力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样, 支配人们行动的, 已经不是什么观念, 而是赤裸裸的利益。我同意梁卫星老师的观点, 现在中国的教育, 已经不是什么教育观念之争, 而是利益之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前语文教育界有人文论、工具论之争, 很多人把我看作人文论的一个代表人物, 开始我也很热心于这样的争论, 后来我就慢慢发现, 现在很多人讲人文比我还彻底, 但是他做的时候却按照他的利益去做。现在支配中国教育行为的, 已经不是教育理念、理想、方法, 而是利益;尽管人们依然在口头上大谈各种教育理念的高调。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无所不及的利益链条, 占据主导地位的无疑是掌握份额不等的权力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也包括不同程度跟着他们以求分得一杯羹的教师、职员, 以及各种“吃应试教育饭”的辅助教材的编写者、出版者、补习学校———等等花样百出的利益群体, 还有期待通过应试教育达到让孩子往上爬的利益要求的相当部分的家长, 以至学生自己。因此, 在今天的中国, 如果真的要把应试教育变成素质教育, 多少人饭碗就没有了, 那是要跟你拼命的。当年我介入中小学教育, 为什么有些人死命要把我赶走, 原因很简单, 就是我触犯了他的利益, 并不在教育观点上有多大的分歧。我就注意到, 当年我的一些批判者早已把我的教育观念拿过去了, 比我还彻底;但他仍然不容你, 因为你妨碍了他的利益。现在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利益的问题, 不是观念问题, 也不是方法问题。这是必须首先看清楚的。

因此, 我们今天讨论中国的改革, 包括教育的改革, 就要追问:改革的动力是什么, 它的利益需求是什么?谁来主导改革?改革的结果对谁有利?我想到鲁迅的三句话, 非常地深刻:“曾经阔气的要复古, 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 还没有阔气的要改革。”以此观察当下中国的改革, 就有三种:一是曾经的权势者要求于推动的改革, 他们的目的, 就是要恢复到过去, 到毛泽东时代, 在教育方面就是要恢复“十七年 (1949———1966) ”的教育。二是当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根本不愿意改革, 缺乏改革的动力。但因为大家都在要求改革, 也就把改革的旗帜拿在自己手里, 以便通过他主导的改革来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我完全理解梁卫星老师为什么说, 他一听到“教育改革”, 就头皮发麻, 因为今天正是教育领域里的既得利益者在操纵所谓的“教育改革”, 这种改革只能继续以新的名目来损害教育弱势群体的利益。我是1998年介入教育改革的, 我发现2000年开始, 中国教育实行产业化以后, 也就是前面说的权力和市场的结合以后, 就逐步出现了全面的大溃退, 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是“教育改革”呼声最高的几年, 恰好也是最糟糕的几年, 教育改革的结果大家都看见了, 说一句极端点的话:教育不改还多少能按常识运转, 越改越糟。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改革基本上是以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为动力, 为主导的。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两大体制问题:权力与利益的结合。我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在现行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下, 中国的教育面貌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 对这一点,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是每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当然, 从更深层次来看, 教育本身存在就存在着矛盾。教育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事业。我们的教育理想, 是一个彼岸的理想, 只能逐渐趋近, 而不可能完全达到。教育的乌托邦理想, 就像北斗星一样, 照亮此岸教育的黑暗, 成为批判现实的一种资源、力量, 同时成为改革的动力, 经过努力, 可以不断趋近教育的理想状态, 却不可能完全实现。这就决定了真正的教育理想主义者, 是永远不满意现状的, 即使将来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 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 也依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 于是又有新的不满、新的反抗。这样, 一个真正坚守教育理想主义的教师, 必然是边缘化的、孤独的。这个边缘化的位置和孤独的命运, 是教育理想主义本身必然带来的。它既让你永远为理想而奋斗, 并从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快乐, 但同时它必然给你带来永远的巨大的痛苦, 快乐和痛苦是伴随的, 我把它叫做“丰富的痛苦”, 我痛苦、孤独, 但从不感到空虚, 我的生命永远是充实的。对这一点, 也要看透, 如果你想做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 必须准备好永远孤独、永远边缘化, 同时享受着丰富的痛苦。

这样说, 也许太悲观了。出路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今天想和诸位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关于在绝望中寻找出路, “联合起来, 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还要重新谈一谈马小平。昨天马小平的学生黄素珍在这里发言, 她曾写了一篇文章阐释她老师的思想, 提出了“意义的创造”的概念, 强调必须“回归日常, 回归于平凡的生活, 回归日常的实践”。马小平在跟黄素珍的谈话里也说到“生活毕竟不是关在窗子里漫谈理想, 生活是严峻的、严肃的, 也是残酷的, 我们不能绕过今天的教育现状, 生活到明天去。我们必须从今天起步, 一步一步地迈向未来”。他说:“诗意化的生活的秘密不是别的, 就是行动起来, 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生活, 打量我们的工作, 打量我们的人际关系。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吸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只要我们倾心去创作事物, 去创造一堂课, 去创造一次解决过程, 去创造一次美好的生活经历, 去创造美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就在创造世界了, 就是在创造诗意了。所有的诗意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体验中和过程之中。”

这里我也想介绍一下一位没有出席这次会议的, 也是我很熟悉的老朋友王栋生先生, 他为这次会议准备了一篇发言, 我念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曾寄希望于教育管理部门能够为未来做些实事, 我曾寄希望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我也曾寄希望于社会的觉醒, 但是, 现今我更重视的, 是个人的思考与实践。爱因斯坦说过, ‘只有个人才能思考’。同样, 只有个人才能读书, 也只有个人的实践才能获取有价值的经验。因此作为教育者的人文阅读就显得无比重要。全国一千多万教学工作者, 如果有十分之一的人有某种基本的人文品质, 中国教育可能就不会是现在这个局面。”他说应该从提高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开始, “一所学校能有几个思想上独来独往的教师, 能有一群读书人, 或许如暗夜中的几盏灯, 能给‘统一思想’下的学生一点精神的亮色”。

我由马小平老师和王栋生老师的话, 联想起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家, 也就是我今天要向大家着重介绍的, 捷克思想家哈维尔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小平老师曾经写过一篇《走近哈维尔》的文章, 说他“一直想找机会向我的学生介绍哈维尔这个人”。也就是说, 马小平曾经想把哈维尔思想引进中国教育界;我今天就是要继续他的工作, 建议老师们去读一读哈维尔的《无权者的权力》这篇文章 (收《哈维尔文集》) 。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思想, 叫作“存在革命”。“革命”这个词或许有些敏感, 我们可以改变一个词, 叫“教育存在的变革”。“存在革命 (变革) ”的思想, 在我看来有四个要点, 跟我们这次会议的讨论的问题比较接近, 实际上我们已经这么做了, 我想作一点理论的提升。其一、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 从改变自己的存在, 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开始。以“建设你自己”作为“建设社会”的开端:要改变革教育状况, 从自己的每一堂课开始, 从每一次教育行为, 每一个教育细节开始, 和一群朋友共同一起改变我们的教育存在。当整个社会靠谎言生存的时候, 我们这个小群体部分地生活在真实中;当整个社会在追求享乐的时候, 我们这个小群体, 尝试过一种有社会承担的、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在意义真空的教育大环境里面, 我们尝试一种有意义的教育, 进行有意义的教学实验。这就意味着, 要“在现有框架之中加进一些异数”, 不直接和现有框架、体制对抗, 而在力所能及的、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按照我们的理念去做我们的教育工作, 创造具有内在对抗性的“第二文化”、“第二教育”, 并在这一过程中追求自身有意义的存在。在我看来, 很多老师的工作就是在建立第二教育。但无须张扬, 也不摆出挑战姿态, 只默默地做, 持续地做, 一点一滴地做: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的。

第二、它牢牢把握“当下”, 不虚构美好的未来, 不寄希望于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教育弊端的所谓“彻底、根本的变革”, 而宁愿采取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态度。不是为了美好的明天, 就是为了美好的今天。所以它必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而且从当下做起, 并在当下的教育实践里, 获得意义, 享受快乐, 是实实在在的, 而不是渺茫的、幻想的。

第三、从下面开始, 起点在权力之外的某个地方, 即我和你, 我们之间。眼光向下, 立足于自身, 立足于和自己一样独立的人们。而且面对的永远是一些具体的个人, 一个一个具体的学生。也就是我经常讲的:“帮一个算一个。”这是一个草根运动, 也可以说是一个教育志愿者的运动, 力量就在你自己和你的朋友, 一起来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育的命运。

第四、更注重行动, 不仅是理想主义者, 更是清醒的、理性的、低调的行动主义者, 做一个普通人应该做或者可以做的事情。就像刚才许丽芬说的, 在荒诞教育环境下, 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而且要相信只要有一个人做, 有一群人做, 就会有更多的人做, 它是有辐射效应的。我们要有自信: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是符合人性的, 是符合教育本性的。因此只要做好了, 有效果了, 就有说服力, 就会吸引更多的人, 和我们一起做。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的孤单, 也只是相对的。

我想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认清了中国教育不可能有大的变化, 不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前提下, 我们又要“反抗绝望”, 做有限的和可以做到的事情, 提倡一种静悄悄的教育变革, 从我们身边做起的, 来自于底层的教育存在的变革。既对教育现实保持清醒, 又采取进取的态度, 既悲观, 又积极:这两个侧面是相反相成的。就像我一再强调的, 在座的老师, 还有比例很小、绝对量并不小的老师, 都已经在这么做了, 我只是希望把这样的努力, 变得更加自觉, 并逐渐吸引更多的朋友参与其间。

我要说的第三点, 是我们要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做这些事情?

这也是对老师们的经验的总结, 就是两句话:一是韧性精神, 二是教育智慧。

这里我稍微展开来讲一点鲁迅有关“韧性精神”的思想。他讲了一个故事:你要到山东去, 带行李下火车的时候, 就会碰到当地的青皮, 他给你运货, 说要两块钱。你说:路不远, 他还是说要两块钱;你说:行李不重, 他依然说要两块钱;最后你说:不要你送了, 行不行?不行, 还要两块钱。认准一个目标, 要两块钱, 就要到底, 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鲁迅说, 这样的流氓习气固不足取, 但其韧性精神却值得学习。

我理解鲁迅倡导的韧性精神具体来说有三个要点。首先是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鲁迅说:一代不行, 就两代、三代———地坚持下去。从个体生命来说, 一代、两代、三代的时间确实太长了, 有点可怕;但是从民族的发展来看, 两代、三代就不算什么。我是看明白、也想明白了, 反正在我的有生之年, 已经看不到中国教育会有多少长进;而且在我看来, 在座所有老师, 大概都看不到自己教育理想的实现, 原因就是前面说的中国改革 (不仅是教育改革) 的空前复杂与艰巨, 对此必须有充分的估计和思想准备。我们的努力, 只能是“只顾耕耘, 不问收获”。

第二、要慢而不息。这个“慢”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中国做事情太困难了, 鲁迅说连搬一个桌子都要流血。因此, 只能慢, 必须慢。另一面, 教育本质上就是一个慢的事业, 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是急不得, 也无法立竿见影的。但是不能因为慢, 就停息不前。要慢而不息, 认定要做一件事, 就做到底, 绝不停止, 绝不放弃。即使落后, 也要坚持做;不怕慢, 只怕站着不干。

最后, 鲁迅还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认准一个目标, 有几种做法, 一个是不吃、不喝、不睡去干, 精神可嘉, 持续不了, 顶多一个月。但是一边做, 一边该谈恋爱, 该读书就读书, 该玩就玩, 这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就是说, 要把你的奋斗变成日常生活实践, 不是在非常时期, 用非常手段去做事情, 那只能坚持很短一段, 无法持久。如果变成日常生活化的努力, 就可以长期做下去。

我在很多场合都讲鲁迅的这一思想。我说有三种活法:一种是“只打不玩”, 精神可嘉, 却难以坚持;一种是“只玩不打”。其实, 这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我觉得要尊重这种选择, 只要他是用自己诚实的劳动, 支持自己的“玩”, 是不失为一种人生选择。但是我们这些人, 总想做一点利己利人的事, 就不能只玩不打了。那么, 就只能“边玩边打”, 一边为自己的某个长远的或短期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同时该玩就玩,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坦白说我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每年都看准时机写一两篇很“狠”的文章, 有人欢喜, 有人骂, 还有人怕。我也不管, 从来不看别人的反应, 骂我也听不见。我就去玩了:该旅游就旅游, 该看戏就看戏。等到休息好了, 再找个机会, 写篇文章“打”一下:这样的日子, 多痛快!

我最喜欢鲁迅说的两个字:“纠缠”, 像毒蛇一样地纠缠。我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介入就是毒蛇般的纠缠。一些教育界的既得利益者不是不喜欢我, 要赶我吗, 我偏不走。这个世界绝不能让既得利益者那么顺利地独占一切, 总要有人反对。我的存在就是让你不舒服, 明知道打不过你, 也要纠缠不止, 这也是一种人生价值。很多青年让我题词, 我就是写这八个字:“边打边玩, 纠缠不止”。

但纠缠也要有方法, 这就是“智慧”。这就涉及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我经常说, 思想者和实践者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思想者讲彻底, 超前, 实践者要讲现实条件, 讲妥协。在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里, 完全不妥协是不行的, 但妥协又要有一个度, 过了度, 就会失去自己。如何掌握好“度”, 既能通过一定的妥协, 把事情办成, 又不失度, 不丧失自己的基本原则, 这就需要智慧。这里还涉及对现代体制的分析。刚才已经谈到体制的根本问题, 这是就其整体而言, 具体的实际情况就比概括的分析复杂得多。统治尽管严密, 却并非毫无空隙。我在第一天讲话里, 提到在座的老师遇到的五大问题, 其实也还有另一方面。

第一、行政部门的压制固然存在, 但也不是铁板一块, 而且时紧时松, 这就有鲁迅说的“钻法网”的可能:当它松的时候, 你就拼命挤进去, 把它扩大;等它紧的时候, 你就沉下来做准备;再松了就再作发挥, 而且发挥得更为充分。这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 而且缝隙会越来越大, 路越走越宽, 反正我们并不谋求私利, 就是想按我们的信念, 做一点有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事情, 这是关不了, 档不住的。

第二、现在家长的情况总体来说, 问题很多, 常常成为应试教育的社会基础。但据我的观察, 家长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家长本身就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他对现行的应试教育是有看法的, 这就有了和我们沟通的可能。如果我们做好工作, 至少有一部分家长是会由阻力变为支持我们的存在变革的动力的。

还有学生。学生的不理解, 以至反对, 这确实是我们最感痛苦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学生的可塑性, 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引导。我一直认为我们严重了低估了中学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只要引导得当, 孩子是能够成为改变教育存在的主要的推动力。刚才夏昆老师发言里谈到了学生对他的试验的支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和体验。

第四, 同行的不理解与掣肘, 确实让人沮丧;但也要看到, 同行也是复杂, 可能变的。今天夏昆老师没来得及讲, 但他昨天告诉我, 他所做的艺术教学, 最初被看作是异端, 但最近变了, 有的老师主动要求他提供电影教育方面的资料。你做得好, 学生接受了, 就有可能被一部分同行接受, 不管他动机如何, 这总是好事。反对你的同行, 也有变的可能, 我们的教育试验, 在学校里并非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

最后, 社会环境也会发生变化。这次企业家的介入, 本身就说明了外在的环境正在变化, 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 理解与支持我们。而且我认为经过努力, 宽容、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 是可以在局部范围内实现的。发展空间与机会总是有的, 就看你能不能利用机会, 关键在你有没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在现行体制下寻找发展的空间。

上一篇:教师培训观念下一篇:动态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