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共9篇)
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 篇1
关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思索
内容摘要
论述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利弊,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上的形式主义;树立素质教育观: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树立多元的人才观;树立立体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从双基观向智能观转变;从智能观向素质观转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向历史挑战也是向未来挑战。
关键词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转变观念
培养人才
在中国,目前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很多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没有动手能力,缺乏实践的能力,更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有甚者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原因就在于没有良好的素质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教育,完全的本本主义,特别是在小学,小学生的压力尤其大。
可以看到我国的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量往往超过一般发达国家的小学生,但这却是通过牺牲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换取的,这样的教育往往使得不少小学生对求知产生了抵触的心理。
可以知道,就现实生活中,我国中小学生都处于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产生应试教育的现实基础是小生产与教育的片面性,学校与科举的传统影响,家庭的价值取向教育机会不平等,择业与竞争,某些政府行为,缺乏科学的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和方法。应试教育使学生单一发展,严重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智育目标狭隘化;重人力素质轻人文素质;阻碍教育方法的改革;浪费教育资源;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加重教师负担,加剧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师生关系紧张,强化考试弊端。但是并不是说两者是完全对立的,素质教育不排除考试制度和必要的选拔;应试教育也能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某些方面的素质;各自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统一于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之中;没有应试教育的长期发展,就无所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历史的必然;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主要思想障碍是影响升学论、立杆见影论、条件不足论、改革无用论、改革求全论。那么克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主要思想障碍的策略有逐步改善办学的外部环境;尽快帮助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者的素质亟待提高;教育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科研要先行。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何为素质教育?我们可以知道素质从广义上而言,是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素质教育基本有五种模式,即政治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其基本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社会交往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科学化、理论化过程中的概念,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野在于教育价值观的对立素质教育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构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向历史挑战也是向未来的挑战。对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态度。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不同,两者是对立的,其教育的性质与目的不同;教育的作用不同;课程体系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育教学的动力不同;评价标准不同;教育的结果不同;人际关系不同。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五点:
1、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邓小平“三个面向理论:1983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主要解决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面向世界:主要解决教育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面向未来:主要解决教育与21世纪的关系,更涉及到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问题
3、现代系统理论,整体原理。
4、心理学基础:罗杰斯的潜能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教育实验;巴班斯基关于儿童学习可能性的最优化实验;情商理论。
5、教育现代化理论。
素质教育观念转变:从教育的全民性到教育的个性化;教育要求的全面化(从片面的教育到完善的教育);传统教育观念必须更新;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变化;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的教师的方法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改变教育上的形式主义;树立教育素质观;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树立多元的人才观;树立立体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小学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从双基观向智能观转变;从智能观向素质观转变;新的学生观:
1、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2、人的潜能基本上是无限的;
3、人的潜能是通过磨炼来变为现实的;
4、人的潜能的差异主要来自后天;
5、教育方法的变革是人的能力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学技能:计划技能、阐述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引导技能、举例技能、板书技能、把握技能、节奏技能、表达技能、讨论技能、讨论技能、演示技能、练习技能、反馈技能、对比技能、评价技能、总结技能。
人际技能:了解技能、管理技能、期望技能、说服技能、表扬技能、说服技能、关系技能、沟通技能、示范技能、暗示技能、控制技能、感化技能、惩罚技能、家访技能。
发展技能:积累技能、自我完善技能、钻研技能、自我控制技能、改进更新技能、自我陶冶技能。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
1、影响教师素质提高的因素
教师原有学历和专业训练情况对教师素质提高有较大的影响;学校的设备与经济状况也直接影响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师生活条件也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全面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
2、师范教育改革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
摆正师范教育的地位;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办学;理顺师范教育的管理体制;端正思想,更新观念。
3、其他途径:强化在职进修;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课堂改革: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最大潜力在课堂;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
1、综合贯通,促进教材知识的横向联系;
2、教学内容的呈现出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统一;交往形式的优化;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完善。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两种教学模式,谁优谁劣可比而知。第一教学:最旧式的、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科书知识的教学。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扭曲:过深或过浅,造成教学的强制性或松散性;教师扭曲:良莠不齐,造成教学实践混乱;学生扭曲:能力有高有低,造成教学充实、生动或阻滞或崩溃。特征:教师吃透教材,教师使学生掌握自己所授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的方法是教师阐述教材、学生听讲、学生死记硬背,通过测验评定记忆的结果,根据考分评定学生的优劣。问题:忽视儿童学习主动性,把知识学习作为唯一的目的,认为教师的讲授是最佳的方法。结果:削弱了人格培养,专注于形成应试学力,忽视发展性学力,成功与否都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第二教学:在第一教学之上加以修正。面向学生,重视学生,着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学科探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次为依据展开教学。特征:教师钻研教材、设定教学目标,设定达成教学目标的步骤,讲究诱发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步骤方法,设想学生对各个教学步骤会有何种反应,探讨相应的对策,从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开展教学。可想而知,第二种形式远远优于第一种形式。
故当代教育应注重素质教育,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养,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老师应该发挥一切能力,尽力在学校制造一个榜样世界;不要试图引导孩子理解许多大道理,记忆对他们的帮助可能更大;从时时刻刻的小事入手也是诀窍之一。
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 篇2
关键词:教育问题,真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问题
教育中的“问题”的含义应该是事之有关系性、有重要性,引起注意、引起探究的疑难。我们在对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的时候,需要做的不是盲目的以主观判断或者主体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必须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逻辑性、历史性、关系性进行深度,宏观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不去做无用功,蒙头做一些前人已经做出的成功,最大限度的做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以及研究者精力的充沛。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界定,我们认识到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简单的质问,还需要立足于价值,意义方面,真正的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使得我们所处的境地有所改善,进步。同时,教育研究者在教育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问题的提出与探索解答都离不开教育研究者。
二、教育真问题的判定
我们要想发现好的教育问题,必须要知道,所谓的教育真问题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即什么是教育真问题?但是对现在大多数教育研究者包括我们这些教育研究生来讲,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育真问题,而是教育假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就是教育“真”,“假”问题的判定不清。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判定规则是什么?
首先,研究的问题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目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实践困境有很大的启发或者技术支持,但对于研究的主体研究者来说兴趣了了。这类问题对研究者来说动力不大,单纯的进行研究都有困难,更被说会有创造性的提升。由于这些问题是教育理论的推进和教育实践的支持,也许是一种“真”问题,但这种“真”只是对教育理论而言、对教育实践而言,而并非对研究者本人而言。对研究者本人而言,它恰恰成了一种“假”问题。
其次,研究者本人具有浓厚的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但并非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或者教育实践的改善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问题。这很明显不符合教育问题的定义,是个教育“假”问题。
然后,不仅不是教育理论推进或教育实践支撑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也不是研究者本人志向去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于“公”于“私”,都是一些“假”问题,是彻头彻尾的假问题。
最后,既是教育理论推进或教育实践的改善、又是研究者本人具有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的问题。此时,研究者个人的探究意趣已同外部社会(理论的与实践的)研究需求相互吻合,这是真正的教育问题。
通过对教育真问题的判定规则讨论,我们能够做到确定所提出的教育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这对我们的意义是巨大的。
总结
由于教育主体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我们会面对成千上万个复杂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真的需要我们一一解答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的教育问题是真的问题,教育真问题应该是具体的,符合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继续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推进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创造性建构,同时也能对教育实践起助推作用,符合实际,实事求是。再者,对于教育问题来说,研究人员可以说是整个研究的主体,主体的价值取向,内在动机无疑对教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还要有看待问题的批判精神,尤其在我们在阅读一些权威人士所写论文,书籍时,不要只有顺向思维,对他们所提倡的或者所论证的一味认同,我们要有敢于向权威挑衅的精神,不做“温顺”的接受者,要做“叛逆”的学术者,这里强调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J].教育研究,2002,(11).
[2]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3]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9).
[4]陶志琼,袁圣军.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对象辨析[J].宁波大学学报,1999,(4).
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近年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关注,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各个学校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像北京、上海、广州等较发达城市素质教育推行较早,而像西北西南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是信息交通更加闭塞的偏远农村,要在当地小学实行素质教育,保证素质教育的效果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1.宣传和投入不足
尤其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当地政府亦缺乏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切实做好素质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很多农村学生连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就出于经济考虑而进城务工。再加上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政府对学校的扶持力度不够,所以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亦无法与城市相比。更重要的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素质教育的具体考核标准,致使农村很多小学的素质教育都成为了形象工程。
2.师资力量不足
老师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决定学校素质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说如果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换句话说,如果缺乏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教师团队,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可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好学生,更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广大的农村小学,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远不及城市。具体来说,在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农村小学任课的教师年龄大于50岁,其教学方式方法比较保守,依赖于传统的手写;还有很多农村小学教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证,不具备相应的教学资格,尤其是音乐、美术等课程,农村小学的任课教师经常是由数学或者语文老师代教,或者一名老师身兼数职,同时教授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几门课程,任课老师尚不具备相应的基本技能,又如何把相应的知识准确地传递给广大的小学生。
3.教学设施陈旧
受到农村特殊的地理条件的限制,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相对较落后,政府对学校的投入资金亦较少,所以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比较陈旧。具体来说,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学面积比较小,缺乏电脑等基本的教学辅助实施,就连最基本的桌椅等教学设施也很陈旧……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推行素质教育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4.教育系统不完善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多农村小学的教育系统不够完善,学校校长等管理者缺乏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在新政策的实施与落实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缺乏长远规划和具体考核措施等问题。比如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剪纸、素描、篮球等选修课程,但由于其不在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内且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所以很多课程都被数学、语文等老师占用,成为了摆设。
二、加强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策略
1.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
国家要切实扮演好教学指导者角色,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小学的宣传和投入力度,使广大农民了解教育的重大意义,以家庭为单位互相监督,支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行创造良好的大环境;使广大教师加深对许智教育的认识,理解素质教育的好处,转变传统的仅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老观念。其次,政府在管理好现有教育资金,确保资金足额到位的前提下,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重点学校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最后,政府还要做好教育资金的监管工作,定期跟踪教育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素质教育的开展进度,坚决绝对浪费问题的发生,确保教育投入资金的有效。
2.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待遇
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落后的情况,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对在职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培训,这里的培训不是指单一的教学方法的培训。而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从教学模式到教学综合水平的培训。将良好、崇高的教师责任感丰满农村小学教师,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使其能够掌握先进的教具,只有教师水平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才有可能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第二,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水平,改革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窘迫的境地,试想教师挣扎在温饱线上,何来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应乘着文化强国的改革东风,彻底扭转农村小学教师面貌,鼓励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小学任职,不僅改善了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也充实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3.农村小学教育投资的加大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那么就要求地方政府一方面加大财政支持,改善当前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差,教学手段落后的局面,不仅要配备多媒体教具,还要配备音乐、美术、体育等设施。另一方面,社会资金的投入已经成为改善农村小学的另一重要来源。在这其中,应当注意的是教育经费要专款专用,同时先进的教具设施要有专人管理,引导,保证教学质量。
4.农村小学教学改革加大力度
农村小学同城市小学并轨,同步实施新课程,转变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新课程不仅符合我国国情发展,考虑到了教育的公平性,同时也参考了国际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而已,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能够得到很大的加强,使农村学生取得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习总书记“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教育领域改革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小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教育部门要认真分析,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农村小学才能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理念,引进人才,将素质教育贯彻于每一位孩子身上,让他们享受到素质教育带来的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大兵,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J],考试周刊,2011年42期.
[2]漆世柱,关于农村中学推行素质教育的思考[J],新西部,2012年06期.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篇4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既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有鉴于此,提出“社会化说”,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教育的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说”一开始是作为“上层建筑说”中“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悖论出现的。有论者认为,不能把教育作为观念形态,唯物主义的观念形态是第二性的,而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是两码事。作为促使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主要属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给予影响和利用,促使其发展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问题 篇5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人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和学校、家庭带来了极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缺失,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机构正发生着改革,由于城市空间的拓展,就要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现象,所以,教育的问题受有影响,他们的工作更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方向。
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全校的百分之二,平均每班3人,有些父母早出晚归到镇上或外出打工,还有隔代监护的,但是,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随着城市的发展,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地呈现上升趋势。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感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还是主要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陷,使他们的学习和性格表现得比较明显,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正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课不专心听老师讲,爱弄东西,不自觉学习,不交作业,不接受老师的批评,反而以牙还牙,一点儿也不礼貌,也不懂事。我在平时的测试中做了系统的发现,他们的成绩比班上其他同学的平均分还低很多。
二、经常向亲属要钱,如果得不到钱,就不去上学,有时偷人家钱或东西,因为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管教,有时甚至会出现逃学的现象。
三、上课无精打采,不关心班集体,经常打架,把老师的批评当着耳边风,我行我素。
四、他们的性格很内向,有的胆小怕事,叫他们回答问题都不敢抬头,好像老师要骂他们一样,他们遇到困难问题不敢向老师或者家属反映,造成积压在内心深处,他们心理就收到很大的障碍。
那么,造成农村老师儿童由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一下几点:
1、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或单位长期外出打工,将他们的孩子代有长辈或亲属抚养管理,今天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夫妻离开家乡,到城市去打工,大多数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有自己的老人或亲属抚养。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就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出全面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对,很容易打击到学习的自尊心和信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再加上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有困难的儿童难以管理,造成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到学生父母身上,对他们任劳放肆不管。
2、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比如:我班云耳表村黎某,他是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外出打工,把他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都老了,他不听他们的话,经常和当地不正当、无职业的青年混在一起,学会打架,学会上网,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写,学习成绩跟不上,老师教育他,他不接受,老师就跟他的爷爷奶奶联系,爷爷教育他,他回答说:“你们懂什么?上网时为了新技术,你们没有听说吗?现在是新技术的年代,不懂科技以后出到社会很难找到工作的。”两个老人听了,因为他们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他们就信以为真,就不管他了,对他放任自由,父母在外面打电话回来说:“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要好好学习,他回答得很好,但是他做不到。”他还说:“我爸妈都不管我,你们管什么。”后来,他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3、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特殊的群体,需要每一个人和社会界的关心,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家庭教育是以父母的自身传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品格与培养,以及理想抱负极其重要的影响,没有父母的教育孩子就像一匹没有僵绳的野马一样,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如果学生犯错误或者成绩差了,在学校有教师的管教,可是,回到家里没有父母的管教,可见,没有父母的教育,单纯靠在学校的努力是无法挽够的。
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由以下几点
A、做好工作,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对
留守儿童,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加强家访。比如:“家访杨某同学学习和在校的情况,家访后才知道这位同学在家里负担很重,他和妹妹在家,爸爸在外打工,在家没有人管教。在校经常和同学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写作业,学习散漫,期中考试的排名最后的一名。”老师找他谈心,他没有接受,感觉他开始变成一个沉默寡言、性格暴躁的“怪人”。随时了解这些学生的生活、生理、心理、学习问题,通过家访或交谈等方法,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
B、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出
发,才能打到内心深处”。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事物,我们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尽心尽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关怀,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要尊重他们,用心呵护他们,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二是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学能力。三是培养留守儿童热爱劳动的习惯,并鼓励他们在劳动中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增长见识,形成自己的劳动素质,最终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有志向的人,并有作为能独立生活的强者。
5、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孩子
对农村小学基础见识投资不断地加大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收留农村留守儿童住校,乡镇政府要发挥爱心的作用,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确实解决他们的生活费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他们感到社会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 篇6
【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务输出大国,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不仅其生活,教育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国家教育政策因素,其中家庭因素占主导地位。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合作。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以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准,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但是农村人口仍然占一半以上的比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据国家统计局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1]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加无疑证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日趋增加。
另外,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 000万,留守在农村的也有2 000万,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8%。[2]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问题存在诸多困难。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我们有以下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当前存在的教育问题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家庭以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为主,占留守儿童的55.7%;父亲单方面外出打工的占30.9%,母亲单方面外出打工的占13.4%。留守儿童的教育可分为三种形式:单亲教育、寄养教
育和隔代教育。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3]
(一)留守儿童普遍成绩差、逃学辍学较为严重
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亲自督促、教导的条件下,完全靠自己的独立自愿能力去学习,加上农村的教育水平本身就不是很高,老师也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都出现成绩偏差,甚至恶性循环造成逃学,进一步辍学现象。而且留守儿童在健康安全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漏洞,甚至,由于无专人接送,对安全重视度不够高而出现的被拐卖、受侵害、出现意外伤害等事件。
(二)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一般缺乏启蒙教育,而亲戚或爷爷奶奶不能对犯错误的他们进行及时的教育和疏导,甚至于忽视了道德教育,从而他们对学校和社会的相关规定理解存在偏差、道德意识淡薄。而且留守儿童心理也存在很多问题,在单亲教育、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的情况下,孩子难免会受到同龄人的欺辱,甚至于打骂,所以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普遍存在性格孤僻、自卑、自负、忧郁等缺点。这也对道德教育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
正是由于城乡发展差异过大,父母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更舒适的环境去成长,更孩子更好的未来,所以他们才要到大城市去谋生,才存在农民工数量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国家政策的落后
没有一个父母原因抛下自己的孩子远走他乡,如果可以他们会带在身边,真是由于国家政策,农民工的孩子是没有办法拥有城市户口、甚至于无法接受城市的高等教育。另外,他们根本承受不起高额的借读费,他们别无选择。
(三)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
目前看来,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仍然很少,大部分没有意识到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家长和那些老一辈的人都存在同样的误解---上学没有用,最后还是要回到农村耕田种地,何必浪费钱呢!另外,老人对孩子过分宠爱,导致孩子任性、无理取闹的性格。
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统筹城乡同步发展
政府应采取宏观政策,从多方面的就解决问题。采取城市带动农村,大力扶持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在较为落后的地方建厂,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响应国家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富强,国家富裕。
(二)户籍制度改革
从根本上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城乡“二元分割”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城乡长期“二元分割”将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构架中获得不均等的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应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
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 套措施,使流人地的农民工享有与市民同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4]
(三)大力宣传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派遣专业人士定期去农村做以“接受高等教育与未来发展”以及“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为主题的演讲,并让心理师对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水平,提供给孩子一个身体、心理健康的环境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由多方面因素引起,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从国家、社会入手,更要学校、家庭入手,从根部解决根本问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2] 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3] 徐宏升.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
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4]吴霓,等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J].教育研
关于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现状,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开始发力,教育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我们却经常在新闻媒体中听到某某地区小学校舍简陋、某某乡村教师艰苦条件坚守数十年、某某地区农村教育问题凸显等有关新闻。那么,究竟教育的投入都投入到哪里去了,农村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农村教育今后该何去何从?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存在的困惑,农村教育将来将要向何方发展,我们心里都没底。
我国有9亿的农村人口,农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的稳定发展关乎到全国的稳定和发展,农村人口的素质决定着我国人口总体素质水平。所以,办好农村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但是现实与理想永远是有差距的,我国的农村教育状况堪忧。
1 农村教育现状
在我国,农村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具体有以下几点。
1.1 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跑偏
我国农村教育在古代主要是为了修身,以及俗世功名而设,具有普及社会道德和做人准则的基本价值。但是反观现在,我国的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样,沦为了应试教育、升学教育,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的求学之路就是这样的。忽视了农村教育的自身机理,大多数是为了改变自身的悲惨命运而学习,成为了升学的工具。在这种教育价值观的渲染下,农村教育注定要走向衰落,农村教育价值观的跟风使农村的教育失去了独立性,失去灵魂,最终沦为附庸。
1.2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公平简直是一句玩笑话。相对于城镇教育的投入,农村也就算是沧海一粟。仅以上海为例,上海复旦附中因为该校100多私家车无处停放校舍为上世纪末建筑,游泳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而推倒重建,投资3.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每人2万元!农村呢,人均达到2000都是未知数。所谓的教育公平此时看起来,确实是有些让人胆寒。再加上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优先发展实验性、重点学校,而农村偏远地区基本处在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危房改造的阶段。这是与教育现代化相违背的。
1.3 农村教育师资落后
我国农村教育的老师多为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都未受过系统的师范职业教育,就是这样,在很多偏远地区,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再加上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低,工作生活环境差,无法吸引到更多的优秀教师前往教学,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偏低,无法满足中小学除基础学科以外音乐、美术、体育、外语等学科的教学要求。这样的现实会导致农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下降,更加不被重视。最终导致农村教育走向死亡。
1.4 农村教育的生源不断流失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校,都将孩子送到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镇学校、甚至是市里的学校;还有一部分学生跟随父母外出,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学习;更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无用论”在农村社会的流行,而让孩子退学务工。这使得农本就不多的村生源变得更加稀少,很多村小学不得不裁撤、合并,最终走向消失。这一过程,80后的人体会最深,小学的时候在村小学上学,初中的时候,村小学合并,上高中的时候,村小学,乡初中裁撤、合并,都集中在部分重点学校。
1.5 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学校管理水平不高,与学校管理者水平息息相关。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管理者能力有限,在学校管理上照搬照抄,很多制度都流于表面,再加上经费紧张,奖罚不明,致使教师队伍涣散,教育质量堪忧,学校管理也是一片混乱,没有主次之分。这对于农村教育的持续发展是致命的。没有一个好的管理者,会给本就脆弱不堪的农村教育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开始走下坡路。
2 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思考
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要想发展,必须走出现在教育的束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
2.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势在必行,财政上倾斜,政策上放宽。第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教学设施、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是农村学生在窗明几净、环境优美的教室里上课,促进教学软硬件升级,教学设备优化。第二,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设立教师进步奖励制度,鼓励农村教师教研创新、教学创新,使教师愿意来、留得住。第三,提高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经费的补助,既解决了农村学生上不起学的困境,又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使“学习无用论”彻底失去市场。
2.2 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素质教育向农村教师倾斜,通过进修、交流学习、增加学习机会等方法来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素质,在学校内部,通过互相听课、互相交流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素质。通过以上两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理论水平都有所提升,为农村教育发光发热。
2.3 吸引高素质教师来农村
农村教育想要搞好,人才是关键。我们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教学环境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来农村从教。用感情和良好的生活氛围影响他们,是他们扎根农村,为农村教育发光发热。
2.4 改善乡村学校的管理
一个单位的好坏,管理者是关键。农村教育的管理者的筛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的教育部门在委任农村的管理者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选择办事能力强、为人正直、专业过硬、管理能力强、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想法的人担任,只有管理者带好头,我们的新农村教育才能够改头换面,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2.5 端正教育理念
我们农村教育,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抵制不良的思想侵蚀,彻底清除农村“学习无用论”这样的思想言论,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学习观念。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理想、兴趣、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教育不止是学习知识,更是在教导人做人。我们的现代教育太过功利,一切都为了升官发财,一切都为了挣钱,这样的教育理念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人性。
2.6 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我国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经费不足、或被挪作他用。所以我们要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首先保证教育部门的教育经费真的落实到农村教育建设上了,建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经费专项资金,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充足,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整体素质偏低,整体质量不高,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文化建设。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不到位、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是我国农村教育的最重要问题,为了新农村建设,为了农村教育的现状能够改善,能够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发挥作用,我国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设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质,吸引高端教育人才投入到农村教育中来。把农村教育办得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建设村民信任、学生发展、教师素质过硬的新时代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戎.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肖起清.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及建议教育[J].导刊月刊,2006(1).
[3]李莎.美国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浅析[J].成功:教育版,2009(2).
[4]邓沛然,李胜利.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7(5).
[5]任立刚,黄砾卉.农村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2006(1).
[6]徐学俊.关于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政策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7]鹿永华,郭海红,季家伟等.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8]沈燕.陕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3).
[9]田锋.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关于学前教育问题的探讨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价值;实施策略;立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27-02
学前教育是针对0到6岁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所进行的教育,又被称之为早教或幼儿教育,具体是指家长及幼师通过不同方式,系统地、有计划地、科学地对他们进行各种引导,培养其行为习惯和认知能力,并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发展和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教育是儿童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儿童今后价值观的树立、良好习惯的培养等起到了重大的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基础愈加地牢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们的重视,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我国学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目前来看,重视并加强学前教育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培养健康向上、全面发展人才的合理选择。学前教育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大。现阶段的研究表明,优质的学前教育,可以为儿童身体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要想搞好学前教育必须要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把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紧密结合,共同参与,互相配合才能搞好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
1.为儿童自身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传统的义务教育,多是在6岁开始进行,这种客观的情况就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忽视的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众多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0到6岁不仅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空白期,反而是一个非常关键和有利的时期[2]。6岁前是人的态度、性格、习惯、感情雏形等基本形成时期,这段时间被称为学前期。在学前期,人体的各项机能迅速发育,器官和组织趋向于完善,研究者认为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脑的发展,而适宜的早期教育是促进大脑发育充分和完善的最有效的环境刺激因素,但是此时的孩童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疾病等的威胁。另外,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敏感时期,接受积极向上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能否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又极其重要。因此,合理的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初步树立正确的观念。研究表明,接收有计划锻炼的幼儿,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优于缺乏锻炼的幼儿;学前教育实践也证明,在学前教育中,科学适量的户外活动、均衡膳食、合理引导等措施,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加强机体的机能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增强体质,进行正面的情绪体验,并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3]。0到6岁这个时期对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心理活动、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的方式、人格的发展方向等。因此,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和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儿童适应周围环境、融入社会生活,从而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2.为家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学前教育为家庭的和睦奠定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关系的社会的和谐发展。现阶段,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每个家庭都会至少拥有1个以上的孩子。孩子牵动着家庭,孩子的健康发展是每个父母的意愿,也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孩子是联动家庭的纽带,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决定了家庭关系,是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心态,一方面得益于良好的学前教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和谐。因此,必要的学前教育是家庭成员健康生活的保障。
3.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家庭和睦十分重要,同时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学前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现阶段,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单从学前教育这块来讲,可以用“供不应求”这几个字来形容。其次,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需求程度的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也将得到提升,这将直接对孩子未来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间接地提高未来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长此以往下去,随着学前教育这项工程的深入进行,其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提高当代孩子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最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会增加,同时也会带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学前教育的规模也会不断扩大。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策略
现阶段,学前教育还处在探索和发展的时期,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学前教育的内弄不统一,发展不完整,教学方式不融洽等问题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首先,学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幼儿时期,来自于家庭、学校的教育都将会对孩子的发展与成长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因此,学前教育正好抓住了孩子的生理特性,能够极大的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指向性,从而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个积极的氛围;幼儿园教育带有一定的社会性,注重的是“群体”这个大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一些心愿,同时提出一些要求与教育机构交流。因此,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其次,科学引导是学前教育中心内容。中国的教育历程中,有四个字涵盖其中,那就是“言传身教”,所谓的“言传身教”,就是需要家长和老师身体力行,给孩子当好排头兵,并用合理的、易被接收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三字经上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即“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大人在学前教育中采取科学引导的方式的必要性。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为了孩子可谓是竭尽全力,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先天生活在温室里的孩子,当他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时候,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声音,唯我独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等。这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家长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老师则要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进行耐心的教育,让他们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
最后,要切实把握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行榜样激励,积极促进智力与能力共同发展,避免“揠苗助长”。处在幼儿期的孩子具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大多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家长和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对于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发现,并给与鼓励和肯定,满足孩子们的积极上进的心理需求。在现代的教学中,幼师要制定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教学安排和计划,充分提高幼儿的记忆能力、联想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基于幼儿的身心特征,引导他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有助于他们发现自身价值和认识世界。
三、学前教育立法问题简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备受重视,针对学前教育立法的呼声日渐高涨。回顾学前教育的立法进程,自上世纪80年代,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明确了“发展学前教育”的思想,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法律依据。在2003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把学前教育立法列入立法调研计划。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纲领性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从法律基础来看,我国已有积累了制定教育基本法和教育单行法的经验,为我国学前教育立法提供了了丰厚的法律资源和实施环境[4]。然而,作为一个独立学制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没有专门的、独立的、全国性法律文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5]。
目前,立法缺失造成的学前教育的问题主要有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待遇的问题、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学前教育的资金问题和监管问题、学前儿童的权利保护问题等。可以说,学前教育的立法有其必要性,首先,学前教育本身的必要性和价值就说明了要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保障其实施。其次,由于学前教育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作为支撑,其地位和性质没有法律的约束和明确的保障,这就直接导致了“入园难”、“入园贵”、教师工资待遇偏低等现象。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来明确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和性质,各级政府要切实行动起来,制定一套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明确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标准和办法,落实教师的工资标准等生活待遇问题,使学前教育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教。最后,加强学前教育立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保障每一个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四、小结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历程。学前教育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前教育还可以为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我们要采取合理的实施策略,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于此同时要以现有的教育法规和行政条例为依托,制定出一套完备的学前教育法,保障学前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闫建璋,张欣.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现代教育管理,2011(6).
[2]陈秀兰.浅谈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
[3]刘晓晖.浅论学前教育的价值[J].文教资料,2011.
[4]王晓菲.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内容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5]李艳霞.论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立法依据[J].学理论,2009.
关于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9
前言
“留守儿童”问题是改革开放后,农民不再困守在土地上,离土离乡走天下所形成的遗留问题。这些未成年群体,是弱势群体,是某种意义上的“孤儿”。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受教育状况,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做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关系着一代人的整体心里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重大问题。
一、留守儿童情况统计及现状
(一)留守儿童情况统计
上学期池溪小学共有学生1049人,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达479人,占学生总数的45.7%,加上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273人,共占学生总数的71.7%。其中与其爷爷奶奶一起住的占86.2%,与其外公外婆一起居住的占7.3%,其他人代管的占6.55。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4)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5)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二、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是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中,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二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三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第一,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针对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情况,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使学校及监护人都能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动态。第二,留守儿童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有条件的家长可将孩子接到工作的地方就近上学,若要分开应尽可能保持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确定合适的监护人。第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宣传,多方协作,共同构建社会监护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第四,学校对留守儿童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添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以群团组织为载体,形成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
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广泛开展“手拉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小队”等关爱服务活动,让更多有社会爱心的人士积极投入到“阳光驿站”、“爱心之家”的建设服务中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自理自护、自立自强,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以明确责任为基础,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相关部门应明确责任,共同担负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任。教育部门要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件大事,认真做好留守儿童的入校入园入托工作;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优势,把农村村部、党员活动室、远教站点等建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阳光驿站”;民政部门要认真做好困难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阳光驿站”和寄宿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卫生部门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保健工作,确保他们的基本医疗服务。二要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留守儿童的制度。以村级组织为阵地,建立县联系乡、乡联系村、村联系户的三级联动关爱留守儿童机制,重点扶持留守儿童较多的村,通过与留守儿童结对子等形式,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三要强化对留守儿童工作情况的督查,建立奖惩机制。
三、关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思考与建议
(1)亲情缺失的弥补。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满足孩子应有的物质要求,更重要的是着重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
念,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或代理家长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让亲情不再缺失。
(2)教育监护。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与留守儿童、家长多沟通,实行学校、家庭共同教育。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给予正面引导和关爱。使家庭起到教育监护的主要作用,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推荐阅读:
关于素质教育的口号06-10
关于素质教育的演讲稿12-20
关于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09-15
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自我评价09-01
关于小学生品德素质的评语12-07
关于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论文11-28
关于提升员工素质的几点思考08-21
关于提高员工技能素质的调研报告08-30
关于素质发展报告的班主任评语10-20
关于小学素质报告手册的班主任评语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