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理念的座右铭(共8篇)
关于教育理念的座右铭 篇1
1) 打动童心的最佳方法是诚恳而慷慨地赞扬他们每次进步。
2) 生命的精彩自于智慧的积淀。
3) 宽容别人等于祝福自己。
4) 爱教育,爱学生,为人师表,不图功名不图利,奋斗终身。
5) 我努力,我快乐。
6)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7) 教书育人,快乐人生。
8) 用一颗宽容的心,看待身边的一切。
9) 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10)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11) 让教育自然无痕。
12) 爱心献给孩子,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
13) 一个知识不完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完全的人,很难用知识去弥补。
14) 爱己之心爱人,律人之心律己。
15) 生以求知为乐,师以从教为荣。
16)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17) 静心的做老师,尽心的教学生。
18)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
19) 立足三尺讲台,塑造无悔人生。
20)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关于教育理念的座右铭 篇2
关键词:教育管理,绩效考核,教育去行政化
一、以学生为本的反思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 有一句流行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然而, 这句口号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做法和理解。有的管理者认为, 这句口号就是要求教育管理者, 应当把学生的需求和家长的需求放在首位。特别是现在的很多学校, 设立了家长协会, 对于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可现实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我们正视。
第一, 即使是成年的家长也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更何况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贪玩, 短时的快乐, 鸵鸟一般的盲目, 不用多少付出, 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是他们的目标。当问及究竟什么是快乐时, 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上来。对于家长来说, 有的按照自己的先进理念, 认为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很重要, 要求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有的家长认为除了孩子学习成绩之外, 什么都可以商量。总而言之,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 对于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么, 应该是什么, 还是有一定的偏差的。对于这些本来具有偏差的需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管理中是否一定要做到有求必应呢?是否需要进行适当地引导呢?
第二, 我们的教育管理政策导向上, 基本上是鼓励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以鼓励为主, 尽量少用或者不用批评。可是这样的管理方式导致的是, 学生活跃是活跃了, 个性也是有了, 但是基本的行为规范, 基本的礼貌谦让, 可能消失了。当学习上碰到困难和挫折, 或者取得不理想的成绩时, 学生基本的羞耻感都消失了。这样, 哪里还能培养意志坚韧, 努力拼搏的精神?
第三, 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始终是社会关注的一件重要大事。但需要追问的是, 学生的负担减下来之后, 多出来的时间他们该做什么?笔者曾尝试要求不布置家庭作业。可是才持续两周, 就有家长提意见, 家庭作业还是要的。理由是两个:一个是别的学校都有家庭作业, 我们学校不布置家庭作业, 成绩要赶不上别的学校。二是没有了家庭作业之后, 孩子回家不是看电视, 就是玩游戏, 实在非常难管。总之, 减负只是需要减去不必要的负担, 对于必要的负担, 学生其实还是需要的。根据日本学者藤田英典的研究, 说是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 也存在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也想到各种各样的减负方式, 可是,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 学生因为减负而多出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 绝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了看电视, 减负的效果是达到了, 可是结果并不令人满意[1]。
二、绩效管理的反思
现在有很多中小学, 为了博人眼球, 提出绩效管理的新理念, 将项目管理作为重要的手段。具体的措施如下:一是制造项目, 把平时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都整合成为绩效的指标;二是采用量化管理, 把教师参加几次教研活动和学生谈几次话都作为量化的指标;三把考核的绩效化, 把项目的等级和层次赋予不同的权重, 使得一线教师忙于应付填写各类考核表格, 疲于奔命, 穷于应付。在教育的绩效考核中, 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深思:第一, 是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量化和指标化。教学活动具有长时性、模糊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所谓长时性, 指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显现出来的;所谓模糊性, 指的是教学的自变量和应变量不是简单地对应关系;所谓综合性, 教学的结果更多的是多个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在绩效考核上, 并非所有的教学因子可以清晰地用绩效指标展示出来的。第二, 为了考核简单, 在中小学管理中, 经常要求教师填写各类考核的文件和问卷。使得一线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来填写表格材料。甚至于出现, 做得好不如填得好的现象出现。从而助长了华而不实, 注重材料修饰的不良风气。第三, 由于绩效考核的导向性, 致使教师对于没有绩效, 或者在绩效考核中权重不高, 却非常重要的工作不怎么重视。一般的学校教学考核中, 往往比较注重那些具有创新性质的教改和科研项目。使得教师们拼命改头换面地进行创新性的课程和教学改革, 而对于教学的常规管理, 常常因为考核指标权重不高, 而不怎么重视。试想, 无论多么理想和完美的课改和教学创新都得建立在教学常规的有效管理之上。
三、教育去行政化的反思
现在将教育的病理归结为行政化, 教育去行政化的呼声十分强烈。的确教育行政化导致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使命发生了异化。在中小学主要表现为, 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日益向行政领导集中, 一线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的自主性受到侵害。于是, 有的学者提出, 教育去行政化的命题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改革的现实。可是, 在当前的中小学, 一些去行政化的措施, 不符合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状况。例如, 有的学校为了教育去行政化, 学校的一些行政事务, 成了无私奉献, 广大教师没有从事的积极性;例如, 有的中小学为了去行政化取得绩效, 竭力压缩行政人员, 致使行政人员往往是一个顶两个, 甚至一个顶几个, 任务复杂而繁重, 苦不堪言;再例如, 由于受繁复的申报程序影响, 教师们从事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资金报销困难, 挫伤了一些教师的积极性。那么, 这些问题的病理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认识不清晰。
第一, 教育需不需要行政?这其实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 教育当然需要行政支持。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去行政化, 指的是将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中无需行政化的事情也开始行政化。比如, 我们的优秀教师评比, 我们的教师培训机会, 应该是基于公平、透明和科学的原则来进行, 而不能因为行政领导要多多照顾, 优先攫取这些机会。第二, 当前教育行政管理不够规范。按照韦伯所说的科层制原则, 行政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 权力和职责要相对应, 并且清晰;行政人员要有基本的专业素质;要按照制度, 依法行政, 不能掺合个人的私人感情[2]。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我们的中小学很多其实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们的管理者出事情常常是因为掺合了个人的感情, 不能依法行政所导致的。第三, 教育行政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实践中发现, 我们的一些政府领导, 中小学领导, 常常置学生的发展不顾, 为自己的政绩服务。有的政府领导要举办相应活动, 常常要求中小学生参加, 严重干扰了学校应有的正常教学秩序;还有的领导, 为了拿出“政绩”, 不停地举行各种竞赛和活动, 使学生成为地区的竞赛机器。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教育行政领导没有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客观规律所导致的, 需要我们进一步引导和加强。第四, 对僵硬行政化的反思。有的人引用科层制的僵化的时候, 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个案例:某一个小偷偷了东西, 刚好被警察发现了, 警察去追小偷, 可是将要追到的时候, 警察却放弃了, 原因是下班时间到了。从现实而言, 科层制确实可能与教学活动的长时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相冲突。
四、关于师德考核的反思
教育官员和教师失德的现象屡屡在报纸和网络上曝光, 给教师职业蒙上了道德的阴影。教育管理部门也以此为鉴, 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道德的管理与考核, 有的学校甚至推出了师德一票否决制, 教师如果道德上有什么污点或者道德问题, 在晋升上实行一票否决。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提出, 没有无教学的教育, 意思是说, 任何教学活动中, 都包含了道德教育。[3]在我国传统中, 也有“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说法。说明我们认为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现实中, 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要思考。
一是教师道德是否低下。根据我们的工作实际, 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还是兢兢业业, 认认真真, 任劳任怨, 为了学生的发展无私奉献的。的确有个别教师的道德有问题, 但比例应该是非常低的。相较于其他行业, 教师的道德还是相对比较高尚的。相反, 媒体对个别品德低下教师的报道宣传, 也不够客观, 有把教师妖魔化的倾向, 这是需要我们加以警惕的。二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也是人, 也有家庭, 也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他们有权利享受基本的社会福利, 得到基本的尊重。我们不能苛责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如红烛一般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如春蚕一样, 牺牲了自己, 吐出了美丽纯白的丝。对于学生只讲奉献, 不谈私利, 这既不符合社会现实, 也是对教师基本权益的侵犯。三是师德末位淘汰。教师道德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但师德末位淘汰面临的问题是:到底哪些师德可以把教师淘汰?教师迟到几次, 教师没有认真备课, 教师开会提出反对意见, 算是师德问题吗?假如把这些列为师德问题, 是不是有师德扩大化的嫌疑?教师师德末位淘汰, 那么对于学校领导呢, 要不要进行末位淘汰, 要不要进行师德考核。我们认为, 师德末位淘汰的考核指标应该是那些对于教学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失德行为, 对于这样的教师, 我们要永不叙用。四是师德考核谁说了算。教师是一项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拥有一定道德的人才能够从事的职业。师德评判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 要切实地维护教师的权益,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对于师德的评判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专业人员来从事。
以上是对现有的以生为本、绩效管理、教育去行政化和师德考核四个管理理念进行了反思。总之, 我们认为教育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本, 但不是简单满足学生的即时需要, 不是单纯鼓励学生, 不是简单地减轻学生负担;绩效考核有其必要性, 但要注意教学活动的特征, 不能简单化, 需要注重常规管理;教育管理有去行政化的必要, 但不等于不要行政, 要注重依法行政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师德考核中, 不能对教师道德无限拔高, 师德末位淘汰的指标要谨慎选择, 师德考核要注意专业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日]藤田英典.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M].张琼华, 等,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35.
[2]王春娟.科层制的涵义以及结构特征分析[J].学术交流, 2006, (5) :28.
关于创新高等教育理念的思考 篇3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需要创新高等教育理念。当前,要充分认清创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上树立科学理念,在高等教育功能提升上树立与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些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创新高等教育理念必须以史为鉴,要在继承和总结反思中创新,坚持以“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核心信念,体现时代性,遵循规律性,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体系。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
1.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使教育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将发展的逻辑起点与终极目标归结于人自身,突出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展是人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的关键因素;当然,和谐的根本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就是将人视为大学发展的中心;大学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务和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牢固树立关心、尊重、理解和服务的观念,从教育的内容、目标到教育方法的选择,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模式和评价标准。使不同地区、不同个性、兴趣和资质的学生,都能从实际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得到益处。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还要关心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只有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提供教师进修发展的机会,只有师生并重,才能真正把以人为本的观念落到实处。
2.树立高等教育全面发展观,使教育服务于人的一切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一是指教育系统本身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形成多样化的格局,但还需要不断优化各类教育的比例。高等教育应在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之间有不同层次的发展,不应让高校盲目上规模、上层次,使得发展类型趋向同一化。另外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正规学历教育轻非正规学历教育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状况亦应引起广泛重视并逐步克服。二是指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教育目标上,要成人和成才并重,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更要注重品德和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健全法制、建立机制,保证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念很重要,仅有观念还不行,还要有法制、机制来做保证。要制定保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法律、政策,建立有效的机制。一是制度改革、重大决策的法制化。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时,要有一定的法律程序,不能凭领导的一时意气用事,主观臆断,否则将难于形成科学的决策。二是要有保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相应政策。例如,当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方面的政策,包括经费投入、评价体系等都鼓励规模大、层次高,如果高校不上规模、上层次,就难求生存。因此政策应做相应调整,鼓励高校进行特色个性的发展,争取社会认同。三是要保证公平。每位老师享有授予知识、进行创新研究的权利,同样,每位学生享有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权利。
二、树立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念
1.以内涵发展为主导。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一要求应体现为以内涵发展为主导。这是因为:第一,从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引起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第二,从高校之间的关系看,盲目扩张必然引起高校之间竞争加剧,导致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人才、资金、土地等有限资源的流向更加不合理,从而导致高等教育总体发展的结构布局更加不合理;第三,从高等教育的内部发展看,如果只注重外延的发展,势必导致发展中心偏移,忽视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等内在方面,使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造成高校间的重复建设和大量浪费。脱离实际盲目的扩招和扩张既没有做到统筹,更谈不上协调,是一种不科学的发展。
2.以质量提高为主线。目前,高等教育肩负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的重任。要在近几年提供一大批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的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医疗、卫生、新闻、法律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改进和提高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结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健康方面进行全面的提高,以此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和宗旨。所以高校以培养人的质量为主线,体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衔接和互动,也是着眼于长远的统筹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筹和协调,特别是重点学科的确定,往往是先有社会需求,才有校内专业的调整,才有代表性、前沿性的学科产生。新的学科需求是随着社会新的发展而产生的。在上个世纪末,出现了一批边缘性、交叉性的新兴学科,这些学科的出现导致了新一轮学科建设的激烈竞争.
4.以人才建设为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所利用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利用上也要讲求可持续性。人才强校现在已经成为共识,但在人才的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高校间的人才大战已经使我国西部地区的高校和相对薄弱的高校身受其害,导致了一些高校不但不可能持续发展,甚至连保持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都困难。所以,从宏观和大局出发,应当讲人才战略的统筹与协调。学科建设中的领军人物是必须的,但除了学科带头人外,还需要有从高到低、从年老到年轻的学科梯队,使人才队伍有充足的后备。后继有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发展不是光有教师就可以了,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等也都应纳入人才建设的范围。
三、树立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协调的观念
1.高等教育要不断进行调整以与经济社会相适应。高等教育是全面面向社会的,与社会一直处于互动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各系统实现最大程度的统筹协调和全面兼顾,当然也包括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先,高等教育要为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这就需要承担高等教育任务的大学根据新的社会需求调整规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教育和人才保证。第二,高等教育要把握好自身的发展节奏,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在宏观上还要优化高校布局。从这一角度看,大学也并不是越大越多越好,而是越适应、越协调越好。第三,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发展之间也要讲平衡和协调,既要克服重理轻文,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克服重大轻小的倾向,实现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各类大学并重,保持自己的特色,为特定的对象服务,不盲目追求“国内一流”、“世界一流”。各高校要科学定位,这样才能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均衡发展和目标定位。
2.不断深化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内部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要改变一切有国家包办的办学格局,办一批以就学和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二级学院,或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由学校支配实行自主招生和进行市场化调整。这样有利于高校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适应和协调。二是深化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在高等院校内部建立岗位聘任制及与之相配套的分配制度,建立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在外部要建立人才合理流动和合理导向机制,使分流人员得到合理的安置。三是要深化后勤社会化方面的改革,使得高等院校更加突出主体,轻装上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如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大学学术版,2010(08).
[2]罗永彬.构建和谐的成人高等教育理念导向体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09).
关于“茶馆式教育”理念的案例2 篇4
我们的主问题是围绕《登快阁》尾联中的“心”字展开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揣摩。
为什么选“心”字作为解题的题眼呢?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介于第一次上台进行“茶馆式教学”,不能定太宽泛的题目,以便上场后,会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二、作为登高、登楼诗的代表作,联系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范式,我们觉得,此诗终究逃不掉寓情于景的模式,从作者的心看作者的情,最后来联系意象更容易理解!
上台前,我们对于参考资料已经进行了近三次的讨论,并作了相当的批注与圈划。但看人挑担不吃力,一上台,由于缺少必要的链接语句,以至于讲课时停顿较多且眼前的圈划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清晰,这样的情况让我们比较紧张!
现在简述一下我们上课的过程,以实例来解读、分析上述的问题。首先我们从作者黄庭坚的生平说起,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开一代风气。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了解了作者生平,相信对诗词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启发。但明显我们没有最好的抓住重点,即对江西诗派的介绍,而更多着眼于诗人身上,比例不均。不过,上课前充分的预习工作,做出了一些弥补。不仅让我们对于诗文理解更深,而且,上课时对于难写字词也临危不乱。
接下来就正式进入诗词的分析。
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一句中的“痴儿”是作者用典自比,以谐趣的笔锋自嘲。“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首联交代了作者登楼的时间。此联,我们更关注它与尾联的相关性,以此来引导同学们关注诗词中的伏笔。这样,我们可以从字词中跳脱出来,以达到对整首诗的理解,分析时这样由点及面,由面及点,互相扶持效果更好,但,我们时候觉得从点到面,有次序性的讲解比穿插可能效果上更好!
视线转向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这里环境的渲染为下文作者的归隐之心做了很重要的铺垫。作者有美景而愈发强烈的归隐之心也呼之欲出。我们在这里更多应用了对比的手法,结合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落木”二字的联系来赏析此联,一方面可以调动同学们的记忆与热情,一方面也有助于在类比中,寻找异同,领悟真谛!
颈联“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更是难得一见的名句。诗人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表达自己空有抱负却无明主欣赏的愤愤。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表达对内心的空虚和放纵。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此联我们以抓字词与用典为主带领同学们复习对于此种形式写法的巩固提高。我们结合了以前,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知识点,承前启后,让同学们觉得不会有太大的突兀。
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是相当精彩的,作者终于吐露心声,将心赋予恬怡的自然,并与白鸥为盟,表达自己始终保持高洁的心性,不愿为世俗凡尘所恼的品质。
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
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说道尾联,在课堂上,我们还与魏弘毅同学有了一番激烈的争论,这倒反而让我们放开了分析诗文,理解也相互递进。从“心”字出发,承接至对于诗人当时情感的把握:真归隐,还是有希望?直至最后谈及消极与积极的人生观,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等等。通过这样激烈的讨论,不仅让我从诗文之中发现了一些我们所忽略的细节,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理解归纳与临场应变的能力,这些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作为学生,能体验到茶馆式教育理念,我以为是非常荣幸的。我们在这种探讨式的学习中相互交流,思维碰撞,然后不断迸发出新的理解,从而能更形象更本质的去分析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以小组式的学习研究形式,的确是高效且个性的,并且在这过程中也很能体现个体差异,从而促使我们听取别人好的想法,弥补自己的不足。一节课上下来,明显感觉课堂活泼有趣多了,学习负担降到最低,思维也能全面发散。因此,我非常赞赏和提倡这种“茶馆式教育”的教育理念。同时真心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能更轻松的学语文,谈古今,达到效益最大化。通过同龄人的解读能更深入地去理解所学之内容。
这就是以上的案例,望能予以借鉴如何引导同学们进入诗文,而又不拘泥于诗文本身的方法,如何让同学们用最平常的理解来诠释是人的情感,如何通过蛛丝马迹来学着作者的内心。同时也想能老师帮助我们解决上台紧张、语言衔接、调动气氛、提纲列法、板书格式、详略得当等问题,谢谢!
第六组
关于教育理念的座右铭 篇5
“原本性”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孩子通过语音、动作、律动、舞蹈、嗓音各种音乐活动真正进入音乐殿堂,全身心的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在音乐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教师在其中要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尽己所能的从音乐材料中挖掘素材并根据所教年龄及程度进行分解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元素或素材,为其建构一个基本的框架,其余的主动权都应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并分组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和素材也最好是源于生活并贴近生活的,帮助学生通过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奥尔夫教学法以及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本身也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成为音乐家,但最基本的是今后每个孩子都要学会做“人”,说到底教育本身目的就是育人,是对“人”的教育,而非单纯育才。在奥尔夫教学课堂中,学生不单单是听音乐,而是以身体在感受音乐,常常是加上动作、律动、舞蹈等同时进行。现代经济水平、物质水平高速发展,如今的孩子娱乐活动常常是被类似于以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一部i Pad等诸如此类的方式取代,于是常常潜心于手中电子产品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会有交流,不会有运动,大脑也无法得到锻炼,且缺乏对整个世界、社会、自然的认识。如此下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出现一些与他人沟通、交流障碍,无法融入社会、肢体不协调,缺乏生活常识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于今日也已屡见不鲜了,然而利用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则正能帮助孩子改善这些问题。在音乐活动中,人人都有领导和被领导的机会,人人平等。在团队中,人人都担负责任彼此合作。对素材的选择也是来源于生活,融入本土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也会给予学生极大的空间并帮助其可以大胆地进行创造,发挥想象力。其创造的成果也都值得被肯定,因为他们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同时在进行歌唱歌唱活动时也可进行一些律动舞蹈、声势活动,在音条乐器上演奏一些简单的旋律或分声部演奏或用无音高的打击乐,即兴编创一些音乐剧、戏剧等综合教学模式,以分组合作表演的形式来呈现音乐。在这些活动中,不但真正的参与了音乐,学习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等等。
二、关于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建议
奥尔夫教学法要运用在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其“本土化”。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一大成果《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其作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音乐课程标准》同样对奥尔夫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本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美国著名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教授所著《音乐教育的哲学》三版也都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些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也直接促进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进行一轮又一轮改革。《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则体现出了与这些先进音乐教育思想的内在联系。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认为“音乐是先于智力的,潜于人体的。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便不能向孩子诉诸过多的理念,而应通过身体的活动,才是最佳途径。因此,应该让孩子亲身参与动作、语音、舞蹈、表演、乐器演奏等大量的活动中,直接去感受音乐,把他们的音乐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感受和体验音乐语言、韵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这种音乐教育价值的阐述强调的正是音乐的审美功能。奥尔夫为实现这一价值,在课堂上减轻技术负担,运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身势和即兴艺术的创作,将高度的艺术性寓于简单的技术性中。
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中,面对几十个学生一堂音乐课、课堂设施以及乐器的不完善、音乐课本内容偏多、难等情况,更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去合理地实践奥尔夫教学法。如果没有奥尔夫乐器,没有先进的音乐设备,我们仍然应该尽己所能的去挖掘生活中可以被利用的事物,让孩子亲身参与,获得直观的音乐感受。比如常见的练习节奏时,教室的桌椅板凳都可以被利用到声势活动中。每堂课我们在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后,应反复的分析音乐材料,但也不要被材料所限制,而是要尽可能的挖掘音乐中的元素,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则应多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根据节奏、歌词曲式等等进行一些声势、律动等创编活动,也可利用一些简单的乐器合作配乐,增加孩子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在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的同时更好的理解音乐。先从简单的动作开始表现音乐或者节奏,之后再加入嗓音,乐器演奏,舞蹈等等,引导孩子们将所有的感官全部打开,在这样的状态和环境下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自然刻骨铭心。对于即兴教学,教师也应先给予学生一个即兴的框架,即一定的指示。比如让学生即兴表演之前则需要教师进行一些铺垫,或许是以一个故事、一首歌进行引入。其实在即兴教学中范围给的越大,学生越容易没有安全感,小的框架则可以在一个规定的小范围让他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太宽泛反而会成为一种限制。总而言之,在“原本性”的教育理念中,虽然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相同,但教学方法却是千千万万,殊途同归。
三、结语
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尽己所能的去学习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法,也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世界接轨。不论是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或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等,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出色的优势,也就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但学习并非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我国国情及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为我们自己所用,要适合我们所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因材施教。而奥尔夫教育体系中也本就提出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其原本也就植根于各民族特色文化背景下。当奥尔夫教学法扎根在东方文化的土壤之中,那么就应该从这片土壤中去吸收养分,中国的奥尔夫应该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因此,本土化的奥尔夫才能真正体现奥尔夫教学法原本性的概念,才真正遵循了奥尔夫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引导孩子们进入音乐的殿堂,享受、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的学习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音乐的世界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关于教育理念的座右铭 篇6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概念
经过人们长期的思考和实践逐渐形成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等抽象概括为理念。时代特质是理念的重要特点,正因为理念的时代特质,它才具有引导时代发展的价值。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也包括人们在教育思维中形成的各种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可以理解为是教育思想家长期形成的价值取向反映、体现和追求。教育理念也作为一种教育发展的范型,范型具有理想性、持续性、规范性、导向性、前瞻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高校思想性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指向性观念,它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性认识,也是人们在政治教育思维中形成的观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变化
在新时期下,我国正推动深化改革,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决定着其工作要与时俱进,一定要结合发展变化,实现自身的飞跃,通过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增加工作的实效性。
1.教育环境的改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们不断吸收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也遭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和扩张,高校涌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潮流和价值观,这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信念和道德伦理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在就业形式、利益分配等多样化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更加独立,选择性和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在给大学生带来创新意识、自强意识和成才意识的同时,也带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社会环境的改变,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对其提出更为严格的考验。
2.教育对象的新改变
80后大军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可是90后已经悄声的成为当代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还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坚定党的信念,遵守党的章程,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想更为解放,有开拓创新精神,求知欲强,具有很高的理想和道德追求。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时代特点,例如责任意识低、辨别能力差、自我克制力薄弱以及集体观念淡薄等。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势,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加之市场经济只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就必须根据当今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改变。
3.教育内容的新变化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形式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心里健康的关注,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教条化和形式主义。今年来,我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巩固政治教育也要逐步加大对大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深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深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进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系统工程理念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受到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的影响。因为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成一个开放系统。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教育系统和周围环境的联系,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各种情况。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一个互动系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断的和周围环境进行着互动。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主义教育客体的个性化,通过主客体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人潜能。改变传统教育的灌输和说教模式,转向灌输与对话的新型教育方式。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趋势,各大高校的办学方法也变得明确,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高校的主要教育思想是健康、和谐。大学生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国家的发展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复杂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教育体质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为国家的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新时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部分,必须不断坚持改革与创新,用新的方法、新的观念开创思想教育的新篇章。
关于教育理念的座右铭 篇7
[关键词]幸福教育 翻转课堂 王安石变法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78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情况创建教学视频,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广泛传播,学生课前在家中或课外自主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思考问题,从而达成知识的传授;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学生的协助而完成知识内化,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变化,使课堂教学能在和谐互动中进行,同时也凸显个性化学习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学生在课堂接受教师讲解知识,而后回家写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课堂和教师角色的优化,推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正是幸福教育的初衷。因此,校本翻转课堂模式是践行幸福教育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之一。下面笔者以“《王安石变法》校本翻转课堂模式的创建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遵循三大原则优化教学视频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看教学视频,完成相关知识的储备,并有所思考,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质疑、释疑,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形成翻转课堂。可见,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学生对课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课堂教学设计及效果,是翻转的前提。一段优秀的教学视频能很快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思维,不仅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妙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创建优秀的教学视频,有效促进课堂翻转?笔者认为要遵循双突性、通易性、核素性三大原则。
1. 双突性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创建优秀的教学视频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会使用相关的软件,更要求教师把实现教学目标放在第一位,掌握重难点知识就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教学视频的内容一般选取一节课的重难点(如果是一节课的浓缩视频,也应当偏重重难点知识)。这样,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思考,课中讨论内化,直至破茧成蝶,实现能力提升,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成就幸福感。笔者在设计《王安石变法》第2课校本翻转课堂时,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作用”,难点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重难点的交集是“变法的内容及作用”,确定以“变法的内容及作用”作为教学视频内容;在创建视频中,又考虑到篇幅的限制及知识与能力培养示范效应,最终确定以《王安石理财》作为视频的内容。事实证明,学生课前反复看了《王安石理财》视频后,在课堂上能有所讨论,并顺利地对王安石变法做出评价,有所启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达成了,师生都有幸福感。
2.通易性即“通俗易懂”
重难点知识往往晦涩枯燥,学生大都望而生畏,自主在课前看教学视频完成相关知识的积累和问题的生成的概率较低,更谈不上做到课堂有效交流讨论,实现课堂翻转。要想让课堂翻转,成为一段师生共度的幸福时光,呈现“学也愉悦,教也快乐”的教学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视频中投入情感,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快乐,引起学生往下看的兴趣;深入浅出地分析,激发学生思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化繁为简,降低难度,触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重难点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例如,《王安石理财》涉及宋朝的商品经济、赋役、金融知识,这对今天我校高二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笔者用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措施的背景、做法、利与弊一体讲清楚;引用叶坦《大变法》的论述,讲清均输法背景、利弊,既权威又易懂。通过具体的事例化深奥为浅显,让学生容易理解。用市民魏继宗对市易法的期待与失望的故事,使学生深刻牢记市易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最难理解的是青苗法,教师先及时提醒,接着就用浅显的语言讲清其背景、王安石意图,然后引用史料分析其执行中的局限性。所有这一切,都为下文评价变法,探究变法失败原因打下基础,为改变学习方式、课堂翻转提供思路。
3. 核素性即体现培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一文中说过:“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意义。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因此,我们坚信学科教学的深远意义在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能力的提升。
《王安石变法》是历史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笔者在《王安石理财》教学微视频中,并不是单纯地介绍理财措施及其作用,而是引用了五条翔实的史料,引导学生辨析,力图重现王安石理财措施的利与弊,形成对王安石变法全面而客观的认识,有助于后面正确评析王安石变法并得到相应的启示,寓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核心素养培育于其中。我们创建翻转课堂,不是为了玩转信息技术,玩视频,而是借助翻转课堂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而促成幸福教育。
二、建立监督机制确保课堂翻转
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收到效果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督促学生安排时间观看视频,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合理的监督机制,既能确保课堂翻转,又能培养学生打造幸福人生所应具备的自律和管理时间的能力。如何监督?
平台保障任务驱动教学微视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通过一定的平台传播,让学生课前反复观看。教师可将视频拷在班级多媒体设备上,方便学生课余随时反复观看,甚至可利用自习课组织观看;还可以借助学生学习群(QQ群、微信群等)进行传播,方便学生课前学习。由于多媒体及手机网络的普及,翻转课堂的平台是有保障的。但是,学生是否会观看视频,思考问题?或者,抱着看视频学习的初衷反而被网络形形色色的资讯吸引而荒废了教学视频。为确保学生能在课前看教学视频,教师一定要布置相关任务, 让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做出合理评价,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任务单是对学生进行督促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行动指南、导学地图。在视频《王安石理财》中,教师设置任务:假如你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农民、官僚地主、高利贷、大商人,王安石理财的哪些措施对你有影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具体变化?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引发思考,对王安石理财措施有初步认识。另外,教师要求学生把思考结果形成书面文字,上交教师。教师对于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在学期总评中加分;没完成的、不认真的,也得到相应的惩处。正因为监督到位,学生才能在后来的课堂上互动交流,较顺利地对王安石变法做出评价,并有所启示。平台保障、任务驱动及其配套监督的确能保证学生完成课前学习,确保课堂有效翻转。
家长学生合力监督翻转课堂优势之一就是家长也能参与交流互动,幸福着教与学的幸福。随着校本翻转课堂的创建,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改变了。以前,家长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是否专心听讲,是否主动回答问题等。在翻转课堂后,真正的问题是:学生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笔者经常在家长群中与家长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在《王安石变法》课前,就在家长群中谈到该课思路,并发布《王安石理财》微课及学习任务单,希望家长督促孩子完成,有的家长甚至和孩子一起看视频,一起探讨问题,共创学习的幸福感,分享学习收获的快乐。
另外,笔者还给班级4个小组分别重点指定农民、官僚地主、高利贷、大商人的身份去体验变法给他们带来的冲击,以便生成有质量的问题,促进课堂翻转,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互相监督、促进。教师适时恰当评价各小组学习情况,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增进小组学习。在教师、家长、学生合力监督下,课前学习任务确保完成,不仅大家都有收获的快感,而且为课中讨论交流互动,实现课堂翻转打下基础。
由此反思:课外,我们建立自主评价制度,对每个学生进行他评和自评,形成定制。课内,建立了小组合作制度,按学习水平划分4人或6人合作小组,明确结对帮教和组内讨论交流制度,确保人人都有参与合作和交流展示的机会;建立小组间竞争机制,从交流讨论、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改错等诸方面对各小组进行评分量化,以小组间的竞争促进小组内的合作,达到面向每一个学生,人人主动学习有发展的目标,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课前保障体系。
三、强化教师主导有效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之于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评价方式、课堂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表面上看,学生在课前看教学视频并思考,自主学习催发能力;课堂上交流讨论,研究问题,内化知识,培养能力;课后作业,固化知识,提升能力。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凸显,那么教师的传统的教学主导地位淡化了吗?没有,非但没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课堂活动的引导者、教学改革的研究者,教学的主导地位更重要,表现在:课前基于学情、教材、课标选定的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教学视频,制定的学习任务单;课前调动家长学生合力监督,加强方法指导,思路启发,促进课前学习任务完成;课中,组织交流讨论,把握交流讨论的主题,适时适度评价,推动课堂翻转;课后,指导作业,多角度、多方式评价。
在《王安石变法》(第2课)课前,笔者发布了《王安石理财》微课及学习任务单,经检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教学视频内容理解不够,学困生更是云里雾里,更谈不上生成什么问题,这将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进行。笔者补充了一些变法时时人及后人的看法,帮助学生理解理财措施,引导学生从变法利弊两方面去认识变法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路,为翻转课堂的翻转打下基础。在课堂交流时,虽然讨论不够热烈,质疑也不多,但较以往传统的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已有很大改变。每一组的学生都能推出代表发表意见,原本不爱发表意见的学生也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新晋二级达标校的中学生在课堂讨论中难免卡壳、偏离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及时梳理引导。在讨论王安石变法给官员带来怎样的影响时,学生一直在讲官员执行法令中的弊端,教师及时提醒学生“王安石理财指导思想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势必限制官僚地主”。这就把学生思路引回到法令本身打击了官僚上,进而探讨哪些法令打击了官僚、如何打击官僚的,就向完成教学目标逐步靠近。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主导作用,使得课堂翻转有效性大大提升,大大增强了师生教与学的幸福感。
翻转课堂在中学是新兴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创造幸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随着翻转课堂创建而提升,从而享受着专业成长提升的幸福感。但师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翻转课堂与现行诸多课程的矛盾等,这都是我们实践翻转课堂的困惑。同时,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盛行于西方,中西方教育理念、功能不同,我们也不能照搬。鉴于各中学层次不同,生源水平不同,翻转课堂可以研究与尝试,可以与传统课堂优势互补,但应该因地制宜,具有校本个性,不断完善。校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实施、完善的过程是师生家长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让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成长、成功、幸福。
[ 参 考 文 献 ]
[1]牛同和.实施“翻转课堂”中的问题与思考[DB/OL].http://mingshi.qlteacher.com/studio/niutonghe/Article/
18525.
[2]王安.实施“翻转课堂”中的问题与思考[DB/OL].http://blog.sina.com.cn/wang1taishan?.
[3]吕伟纳.翻转课堂是如何改变学习的[J].教育学文摘,2014(10).
关于教育理念的座右铭 篇8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多元文化
音乐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它对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多元文化教育的论题在当今教育界司空见惯,这一论题经常在学术论坛和大众杂志上进行讨论。多元文化是什么?它对教师、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理解并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差,在教学中也缺乏有指导性的音乐教材。对此,如何利用音乐教学的途径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这是摆在职业学校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拟从以下方面来组织教学:
一、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开展教学
例如,为市场营销、导游、制茶与茶艺表演专业的学生增加歌唱课课时,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提升心理素质;为建筑类、机械类的理科专业的学生,增加音乐欣赏的教学课时,以此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加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与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就是各类艺术的共同点,在这部分中就可抓住这条主线,充分挖掘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不同的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的教学内容,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情景剧表现音乐情绪,用色彩、线条、景物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包括文学、地理、历史、体育等,如音乐与体育,可以用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音乐与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音乐与历史、地理,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歌曲或乐曲,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这种融合式的音乐教学,不仅突出了音乐这条主线,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音乐同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整合起来,赋予了音乐课新的内涵。在实施中,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
三、由单一音乐技能课向综合音乐课过渡
以前的音乐教育,可以说是以“识谱”为核心。识谱被认为是学习音乐的金钥匙。就像我们学习语文要识字一样,学音乐哪能不识谱呢?但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一生都不是依靠乐谱来欣赏音乐和表演音乐的。你会唱的很多歌可能都是听来的,而不是靠乐谱学会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让他们热爱音乐,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增加音乐欣赏课时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好表现,有的还不合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合奏合唱来强化自我和集体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可以使他们懂得:只有把自己融于集体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音乐活动的组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五、把流行音乐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范畴
定期举行一系列的相关讲座,让学生从盲目崇拜中走出来,学会欣赏而不是简单的崇拜和模仿,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欣赏趣味。在课堂上会常常看到:同学们学唱艺术歌曲味同嚼蜡,唱流行歌曲却有滋有味。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曲《二泉映月》也会暂时感动,却不像对流行歌曲那样如数家珍。怎样在音乐课中,让学生既能欣赏到好的流行音乐又能喜欢上古典音乐?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对音乐中的“雅与俗”有个正确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推崇雅乐,引导俗乐,排斥庸俗低下的音乐,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然流行音乐“撵不走”,音乐老师是不是该在教学内容之外,也去研究一下流行音乐,以更专业的眼光,对流行音乐进行有选择的合理利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传递音乐知识,让学生对音乐艺术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探索通俗艺术之外的高雅艺术,真正享受艺术美感。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使其产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进而对音乐形式追根溯源,把学生逐步带到古典领域,因为流行音乐也是从古典音乐逐步发展而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把古典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雅俗共赏,从而也就实现了开拓学生艺术视野的目的。如果学生对老师的上课内容和形式都不感兴趣,那么音乐陶冶情操就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罢了。
六、拓宽教学内容
扩展音乐作品曲目,使其容纳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包括时下的流行音乐、先锋音乐、民族民间音乐。
七、丰富教学手段
把教育技术中的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果应用于音乐的教学中。音乐欣赏课的传统教学工具比其他课程要多,除了黑板、钢琴外,录音机、CD机、录像机、VCD影碟机、幻灯机、电视机、投影仪几乎一个都不能少,有条件的学校还配备了功放和大功率音箱。不难想象,这么多的设备带来的问题是: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来连接、转接、切换各种设备,而且课堂上的时间会浪费在更换、搜索碟片与录像带等音像资料上,烦琐的操作给正常的教学造成了障碍。将多媒体电脑课件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节省了版书、换磁带、搜索等时间。有限的课堂时间被高效率地使用,可使教学内容大大增加。利用电脑软件制作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及视频剪辑于一体的演示文稿,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视听要求。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得心应手,所有要讲到的乐器、音乐家以及相关知识都可以很容易地用音画或丰富多彩的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更加直观,富有乐趣,教学效果突出,深受学生喜爱。而且课后也可方便地把音乐拷贝到学生的随身听上供其课后欣赏,这样一来就扩大了教学效果,延伸了教学领域。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弥补了很多学校音乐课教学上器材投入不足的缺撼,节省了教学上大量器材设备的投入,节约了学校办学支出。多媒体电脑取代钢琴、录音机等传统教学工具可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文化的多元性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也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最为重要的背景之一,多元文化观要求我们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理念,各学科之间、各艺术领域之间应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尊重差异性。在音乐教学中抛弃传统教育观念,大胆引入多元文化价值观,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培养了创新能力,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关于教育理念的座右铭】推荐阅读:
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施方案09-30
求关于青春的座右铭05-15
关于生活的经典座右铭08-26
关于座右铭的成功例子09-08
关于服务行业的座右铭09-22
关于高考的励志座右铭12-20
关于跑步的励志格言座右铭06-03
关于自强不息的座右铭10-25
关于教育的美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