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师培训

2024-07-25

实验教师培训(共12篇)

实验教师培训 篇1

校本培训, 必须把握以校为本的实质, 从学校发展出发, 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 确定培训目标, 落实培训内容, 选择培训手段和方法, 抓好组织和管理, 予以经费保障, 切实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性成长。

一、关于实施农村校本培训的构想

⒈要明确校本培训渐进性发展目标

理想的校本培训应具有较高的现实性、针对性、实效性。其作用一方面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得主动学习和不断自我发展的动机和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当通过培训, 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和学校的发展, 树立学校的更美好和富有特色的形象。这里谈到的促进学校和教师的不断发展, 正是校本培训的根本目的。而这种发展, 是遵循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循序渐进, 不断发展的过程。学校和教师, 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 确定渐进性发展目标, 目标的表现形式, 应该明确地通过具体学校管理状况或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表达方式呈现。

⒉要强化中小学校长的校本培训意识

校长作为学校的负责人, 对学校工作有最终决定权。一个好校长, 应该作风好、业务精、会管理, 了解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掌握校本培训的过程与方法, 带领本校教师学习成长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要想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必须让校长先行一步。没有校长的引领、支持, 就没有校本, 更不会有校本培训。

农村学校校长的素质需要在校本培训实践中不断提高。校本培训的开展, 第一个要被“推下水”的是校长。只有校长提高了对校本培训的认识, 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操作, 以及培训评价的相关方法, 才能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要让他们理解校本培训和集中培训的关系, 校本培训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 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关系, 强化他们的教师校本培训意识。

要帮助校长们认识并解决校本培训中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 如当前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 教师成人化, 个性化方面的特点, 关注发展, 关注情感等。

培训效果的反思与评价是保证培训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对培训的过程、方法、效果等进行综合价值判断, 是一种管理措施, 也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引领校长们特别关注。

⒊要打造校本培训骨干教师队伍

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发挥着专业引领和传、帮、带的辐射带头作用, 是校本培训启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 首先依靠培养骨干教师来启动。各学校要依据赛课、说课、评课和平时的工作业绩、师德、科研等环节的考核来选拔骨干教师, 每校至少2—3人, 县级培训机构对他们采用集中培训和跟踪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 为全县校本培训的开展奠定基础。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他们的辐射作用以及开展校本培训的带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然而他们的成长有其客观规律, 实践证明, 骨干教师是干出来的, 不是训出来的。骨干教师的价值正是通过培训学到的理论知识、技能,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实践智慧而体现的。对于骨干教师的集中培训, 我们采用四结合培训模式, 即理论主导、实践主体、科研引线、评价考核, 培训形式主要为参与互动、理解掌握、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行动研究的方法与实践操作, 如何开展微格教学, 如何提高说课、评课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水平。促使他们尽快成为校本培训的骨干力量。

⒋要确定好校本培训的菜单式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整合, 是在调查教师学习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全体教师的共性和部分教师的个性来确定的, 选择培训内容, 形成培训菜单主体和菜单组合, 供不同需要的教师选择, 菜单主体:新课程教学基本理论———示范教学观摩———教学技能训练———自我研究教学———教学评议———教学研究, 菜单组合体现在菜单主体的不同环节, 学习内容的差异和学习结果的差异上。如:“新课程教学基本理论”环节, 不同的教师对理论的需求不一样, 可以有所侧重。“教学技能训练”环节, 根据教师的自身条件, 可以各有所重。对学习结果的需求可以实行不同的标准。比如, 教研活动是普及性的, 对所有参训教师来讲都应积极参与, 是权力, 是义务;科研活动是提高性的, 要求每个教师培训后都从事科研是不现实的。

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校本培训形式

校本培训的目标和课程内容只有付之于实践活动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并且在方式上要突出多样性, 体现开放性和主体性, 并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 不同学校、教师, 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 实施“培二提三保四”战略。

培二:培养20岁左右新教师的业务素质。坚持以老带新, 合理组合, 通过相互听课、评课等指导形式, 帮助新教师一年站稳讲台, 二年站好讲台, 三年作出成绩, 形成战斗力, 逐步进入骨干教师行列。

提三:提高30岁左右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铺路子, 厚底子, 压担子, 设台子”等形式, 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保四:不断更新40岁以上中老年教师的知识、观念。减缓他们的经验老化速度, 保证他们终身学习的持久力, 保障他们的指导力。

二、关于农村校本培训的实验探索

我校研究校本培训的两个省级规划课题, 在立项研究的同时, 根据城区、乡镇、山区的不同特点, 选定了7所小学, 5所初中, 2所高中, 共14所中小学作为实验校, 各实验校开展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 为全县400余所学校7000余名在岗教师校本培训提供了示范性研究。

两市镇一完小, 构建自学反思式校本培训模式。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五个阶段, 即新手阶段, 高级新手阶段, 胜任阶段, 熟练阶段, 前专家阶段。各个阶段以教育教学为载体, 以反思策略为手段, 探索“反思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具体来说, 新手阶段———运用微格教学, 反思课堂行为, 运用理论指导实践;高级新手阶段———运用个案学习创新, 反思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胜任阶段———运用案例反思法, 反思形成富有个性的理论观点;熟练阶段———运用主题答辩式评课反思法, 顺畅地把握行动中的反思;前专家阶段———运用教学课题化反思法, 反思成为一种自学行为, 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构建“知识积累———反思归因———经验反思———实践验证———再次提升”自学反思培养模式, 通过研究, 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 并成为职业生涯中的反思习惯, 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自学反思式校本培训模式。

两市镇三完小, 构建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学校日常教学和研究为依托, 以各种具体的实践问题为抓手, 以课例为载体, 努力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机制, 对不同学科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 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探索教学规律,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各科优秀课例设计与案例研究;各科课堂实录及课例反思的撰写;各类课型优秀课例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课例研究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以课例为载体, 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成长模式。通过课例研究和优秀课例评价体系的构建, 使教师从原有经验出发进行基于案例的唤醒与反思, 不断对原有经验加以重构, 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

牛马司镇中心小学, 开展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还需要家庭、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形成一个广泛的教育网络。重点研究三个方面:小学生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在研究中师生齐动员, 树校风、炼学风、正教风, 从校园风气的养成抓起, 做到寓养成于教学之中、寓养成于管理之中、寓养成于活动之中、寓养成于师表之中、寓养成为家庭之中、寓养成于社区之中。这种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一种创新。

两市镇二中, 探索城区初中校本培训模式。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 教师通过参与教改活动, 在教育科研项目中体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 养成探索的思想态势和创新的精神境界;在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 有意识地自我规划, 谋求最大程度地自我发展。研究新课程理念培训、校本资源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校为本的研讨活动、教学论坛的新思考、名师在校本培训中的引领、校本培训的发展性评价方法。通过研究, 指导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面向全体学生探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校本培训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 促进教师在经验中学习, 在反思中成长, 在研究中提高, 将校本培训模式建设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主要形式, 成为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杨桥乡杨塘中学, 探索乡村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将校本培训模式分为“学校、教师、教学、技能、研修”五个研究模块, 创建有效学校, 形成学习共同体;培训有效教师, 启动名师工程;探索有效教学, 促进专业成长;提高有效技能, 打造教师品牌;实现有效研修, 学会自我学习和自主研究, 将校本培训、校本研修、校本管理融于一体。注重实效性培训, 将实效性分为有效性、高效性、魅力性三个层次, 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农村高中借助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 与本省教育教学质量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省级名牌学校, 实行联合办学, 成为卫星远程合作学校, 实行教学同步, 资源共享, 把名校课堂引入到农村高中的教学课堂, 这一举措对改变过去教师校本培训适应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现状, 创造信息化校本培训模式, 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邵东七中和邵东十中进行了示范性研究。

邵东七中, 开展依托远程教育进行农村高中教师校本培训的模式研究。一所农村高中, 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当地经济落后, 招生压力大, 学校中青年教师占绝大部分, 教学经验不足,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选择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成熟的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自2006年以来, 学校与长沙市长郡中学结盟, 开办长郡直播班, 师生领略到知名教育品牌的迷人魅力。对此, 邵东七中进行了开发研究。理顺远程教育与校本培训的关系, 探索远程教育在校本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借助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校本培训, 构建农村高中依托远程教育进行校本培训的模式, 并借鉴学习支持理论, 尝试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模式, 以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增强课堂驾驭能力为研究的核心内容, 进行包括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探索新策略开辟新途径, 通过专家引领、经验交流、个人自学、课题带路、比武拉动的方式, 开展一系列具有实验性质的活动,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教师校本培训的质量, 提高教师信息化专业素质。

邵东十中,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教育日趋信息化, 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中成为新的视点、新的挑战。邵东十中顺应这一发展潮流, 尽快更新教学设施, 自2007年开始与长沙一中利用网络联合办学, 共享教学资源, 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设计子课题并有效实施, 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切入点, 倾力关注他们的成长, 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造高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 (1)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独立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认知、理解、记忆, 使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高效整合。 (2)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教师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效突破,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 培养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合理规范使用软件平台, 构筑博客、论坛、素材库等资源丰富的教学平台。

农村教师校本培训, 这种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 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 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是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最佳形式, 邵东县14所实验校,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示范性、创新型、信息化的研究, 还是刚刚起步, 道路曲折, 但前途光明, 我们将迎难而上, 深入持久地研究下去, 一定能创造出理想的科研成果来。

实验教师培训 篇2

石桥子初中 尹秀芳

我有幸参加了潍坊市举办的实验教师2011年6月、8月两期培训,在潍坊市教育局统一组织下,对中小学实验教师在金宝宾馆、潍坊党校进行了两期集中培训。第一期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专家关于实验论文的撰写和评选、实验教具的制造和评比。并听了理化生各一节高水平实验课等等。第二期培训,我们聆听数字化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标准化建设及规范管理实验教学的等报告,觉得本次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实验教学获得了新感悟。

在这两次培训中,自己收获最大、感受最深的是专家们就初中化学疑难实验的现场操作和改进说明,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平时注重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化学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应掌握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对照自己平时教学,虽然也比较注重实验教学,但对于部分实验因为种种原因出现现象不明显或实验不成功等结果,教学中倍感困惑。这次培训恰好安排了实验教学现场指导,在现场我们培训每位教师都认真亲手操作这些实验,同时就自己平时中困惑与他们面对面进行了交流。真是对症下药,参加培训教师一致认为这次培训有效性。通过培训不仅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搭建了平台,而且为实验有效性改进创设了极佳途径,我觉得这样的培训具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符合化学教学实际。

通过本次培训我还体会到: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实验教学资源观,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化学课堂教学信息,真正落实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使化学教学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1.以室为阵地,开发和利用条件性资源

化学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重要的条件性资源。学校应重视实验室建设,保障常规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要鼓励师生进行实验改进,自制微型化、环保型教具,发挥废弃生活用品在化学实验中的替代作用,如用饮料瓶、注射器、易拉罐做反应容器、集气瓶等。这样既丰富物质储备,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应积极倡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探究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2.以校本为突破,开发和利用拓展性资源 生活中有丰富的实验题材,有效利用这些实验素材组织学生探究,是化学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并开展探究性小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把思维的视角从课本拓展到了社会,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3.以师生智慧为隐性课程,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实验教师培训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校本培训;行动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近年来,校本教师培训逐渐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并成为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教师培训模式强调教师之间要进行相互支持与合作,共同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以共同发现和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在目前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大多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周月朗指出,高校校本培训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合作文化的欠缺”。教师们通常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课堂内外的纷繁复杂问题,很少进行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对话、沟通与合作。针对这个问题,田丽丽、金盛华提出了经验合作教学,这种途径培训主要是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学习,进行教育教学经验的沟通与传递,把自身的提高经常化。然而,要推广这一培训模式,进一步完善校本教师培训理论,仍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因此,我们于2004年开始探索合作学习校本培训模式并进行了相关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

(一)校本教育理论

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按照欧洲教师教育协会的有关界定,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高等教育机构中采用的传统教师培训形式的最大缺陷是造成了教育实践与理论的二元分离,校本培训是解决上述分离、统整知识结构的理想教师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研究者汲取了杜威和皮亚杰为代表的经验学习理论的精华,注重经验学习的价值,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教师学习主体性,有利于教师把平时所学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校本培训模式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师继续教育上的运用。这种培训模式以教师为本,强调教师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目的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教师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在实施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教师有权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并且有权亲自参与规划与实施,因而有利于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潜能、发展教师的独特个性,实现他们的自主发展。

(二)合作学习理论

王坦(2001)认为,合作学习即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通过相互交流,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共同完成既定的任务。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对任何学习者而言,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并且是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也应该掌握这种学习方式,通过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教与学的社会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群体的支持,需要一个合作、互动的环境。通过教师之间的语言交流、反馈等互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

三、实验研究

(一)研究背景

笔者于2004年9月对我校67名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进行调查后发现,我校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统计结果表明,60%以上为青年教师,其中毕业不到5年的教师占56.7%;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只占全体英语教师的14.9%,讲师和助教各占20.9%和50.7%。特别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教师教学任务日益繁重,以至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进行常规师资培训难度加大。为了解教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状况,2004年9月我们对全体英语教师进行了前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8%的教师希望与本单位其他教师定期交流教学心得体会;76%的教师希望与本单位其他教师合作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可以看出,教师们已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师间开展合作小组活动具备了初步的条件。

(二)研究方案

1、合作学习校本教师培训模式

本研究的性质是行动研究,采用个人反思与团体协作反思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个体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的基础上,促使个体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意识与行为,依据行动—研究一再行动一再研究这一步骤循环往复。在本研究项目启动之初,我们根据本教研部的教师实际情况确定了教师培训的目标:利用教师的集体力量,进行有效的合作,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为实现或接近这一目标,我们确定了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校本培训模式,图示如下:

参与合作学习校本培训的教师为我校承担2004级学生大学英语课程的25名英语教师。自2004年以来,他们先后接受过英语教学理论、合作教学法等教师培训,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技巧,并初步掌握了教师问的合作技能。鉴于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教学实际经验参差不齐,我们借鉴师资培养中的师徒模式,将教研室全体教师分为6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中由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互相观摩课堂,定期进行小组会议,一起切磋教学经验,商讨解决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我们在这些小组中引入了合作学习的成分,如在小组成员中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鼓励建设性的相互交流,培养小组及个人的责任感,建立小组自我效能的评价体系等。

同时,为了创立持久而有序的合作环境,我们将教师间的合作形式确定为教学观摩和小组会议。这两种形式都是教师合作的有效形式,但如果不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指导,容易使之流于形式。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e,B,)和许瓦斯(showers)(1985)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学校内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指导能帮助教师把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教学行动研究中的教学观摩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观摩形式,它不是以评价和划分等级为目的,而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改善教学效果。为明确教师观摩的目的性,课题组在项目开展之初给小组提供了观课内容、计划等方面的建议,同时确定了教学观摩的具体步骤: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在观摩前共同确定观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在观摩中根据观摩的目的和内容填写听课记录表;在观课后填写教学反思表,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对于小组会议,我们鼓励小组定期(一般是两

周一次)用英语进行小组会谈,由各组自行选定的组长主持会议,并负责进行小组会议记录的收集和保存工作。小组会议的内容由各小组提前自行确定,每次专注一个话题,在会议之前大家查一些相关资料共享,听报告,共同阅读、讨论相关材料,这样使讨论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小组会谈之后,教师要进一步进行反思和总结,反思内容包括自己教学专业成长情况、教师之间的合作情况以及小组会议活动本身所需进行的调整等,然后作出进一步的合作规划,每一个小组在会谈后要以口头汇报(verbal report)的形式展示会谈中的成果。

2、研究工具

(1)课堂观摩表及反思表。课堂观摩表及反思表的内容是根据Hopkins提出的课堂观摩的三个步骤(计划、观摩、双向反馈)确定的。教师每次观摩课堂时填写课堂观摩表,记录观摩内容、目的,观摩之后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进行反思,将启发与体会记录在反思表中。

(2)小组会议记录。教师每次会议之后及时填写小组活动记录,内容包括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情况、教师合作情况以及对小组会议活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期收集分析小组会议记录,对小组会议的形式和活动内容作出及时调整和改善。

(3)问卷调查和访谈。教师定期用问卷和访谈形式调查教师合作进展情况及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在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改进下一步行动计划。

3、成效分析

2006年3月我们对全体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合作学习校本培训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通过合作学习校本教师培训,教师增强了教学水平自信心和教学动机,增强了合作意识。小组成员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集体反思使教师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启发思维、相互促进。同时,教师们逐步树立了科研意识,在教学中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对参与培训教师近6年的科研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2004年之前发表论文总数只有16篇,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6项;2004年之后论文总数达46篇(其中核心刊物19篇),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22项。由此看来,参加校本培训的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十分显著的。

教学观摩和小组会议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增长以及意见的交流与反馈。但培训活动中也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1)教学观摩活动的目的性不强。各组组内教师之间课程安排互相冲突,有的教师只能听到听力课或精读课的授课内容,不能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及时而全面的反馈。每次教学观摩后,授课教师得到的正面反馈多,反面建议少,不利于发现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2)小组会谈的讨论主题有时不明确,形式有些松散。原因在于有些小组没能严格制定会议计划。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适当调整,具体措施如下:小组成员依据新学期的课时安排,自行调整;小组成员合作进行科研课题的开发。课题组与各小组组长会谈,倾听他们的意见,给与建议,帮助其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

四、启示

实验教师培训 篇4

“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日前在北京开班, 河北、内蒙古、湖北、云南4个省区同时开设了视频现场。这意味着面向2009年进入高中课改实验4个省区的8万名高中教师的国家级远程培训正式开始。

此次培训由教育部组织学科专家组承担教学任务, 各学科专家组的主持专家基本上由该学科课程标准负责人承担, 并有一批有经验的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内容基本覆盖了高中主要学科, 突出学科教学的针对性, 注重以问题为核心、以案例为载体, 帮助高中教师切实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学习内容包括普通高中课改的总体情况及课程方案的介绍,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 各学科主要内容解读, 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培训, 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辅导, 教学评价方法指导,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等。

本次培训从7月21日至30日历时10天。按照要求, 学员每天在线观看视频不少于两小时, 在线交流与研讨不少于3小时, 10天要完成50学时的学习任务, 学习结束后将根据研讨与作业等情况对参训教师进行考核评价。

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心得 篇5

9月27至28日,我有幸参加了“县第二期实验教师培训”,真是收获颇多。参加培训的老师对教学中的实验进行了认真解读,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创新,其用心、执着让人敬服。仔细梳理一下,主要有两方面:

一、改进创新

有的老师对实验器材、实验方法进行改进、创新,使原本操作难度大的实验变得简单了,也更科学了。比如范公小学李老师对《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实验的改进,做好支架,用饮料瓶取代塑料盒,使实验准备的难度大大降低;中心小学李老师对《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实验的改进,用水龙头控制水的流速,使实验更科学,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高新小学任老师关于用废旧网线做导线、手机充电器做电源的方法更是解决了教学中材料不足、难以进行的困难。

二、关注细节

有的老师准备的是常规实验,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但他们却在严谨、科学上用足了功夫,同样值得学习。实验一小高老师培训的是《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反应》,她讲到切完每一种材料后小刀都要冲洗干净才能再切第二种材料,滴碘酒时滴管不能碰到要检验的材料,滴管不能横着放等等,让我一下子明白了自己教学中一些不能解释的问题;实验二小孙老师培训的是《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她经过多次尝试,把新醋与陈醋用量上的不同都琢磨了出来,真是把小事做到了极致。

实验教师培训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实验师;师资培训;微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21-2

0 引言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性转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兴盛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美。

高校教师发展是旨在开发和提升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活动,教师的持续学习就是“专业发展”,强调了教师作为“教人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角色,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三重维度的发展。高职院校实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人才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支高水平的实验师资队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要从青年实验教师抓起,如何结合青年实验教师的学习需求,探索网络化、移动化、微型化的培训模式势在必行。

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研究现状

1.1 传统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下,教师主要通过听取讲座和书面阅读的形式学习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而如何让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反思,有效地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技能,反而比较忽视,或者说是难以找到有效的支持环境。

1.2 微格教室模式

目前我国的师范院校大都开展了微格教学训练,部分学校将微格教学用于教师展业发展模式,将教师教学训练场景进行录制,生成的资源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进行点播、观摩与评价,对于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效果较好。

1.3 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

自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为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高校教师实施为期五年培训的“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着重于提高参训教师(高等学校承担与所开课程相同或相近教学任务的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缺乏对实验教师的培训。

1.4 网络培训模式

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规划项目“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项目”由网培中心组织实施,为有效促进优秀教学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和共享,解决广大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缺乏和教学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研究教师网络培训规律,探索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校教师培训的模式;构建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软硬件平台,开发各类培训项目,组织开展各项培训;实施网络培训组织体系建设,形成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

1.5 微课程培训模式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近年来提出了“三微”研究和微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并针对微型课程的基本要求、制作线路图、技术和技巧,向全区新教师和骨干教师展开了培训,让老师们慢慢爱上了这种自动播放,只呈现文字、音乐、画面的表达方式。两年来,共开发电影微课程,策略微课程、教师微课程、故事微课程、家长微课程、图书报刊微课程等500多门,极大地丰富了微课程远程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通过在平台上点播观看微课程,全区近5000名教师受益。

2 微课程与师资培训

2.1 微课程的课程结构

微课程则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因此,与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网站不同的是,微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因此它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教师培训中必将形成一批系统化的、符合教学新理念的、覆盖主要知识点的微型课例资源。

2.2 微课程与高职教师

基于微信群和微课程的教师培训体系由于其和手机、iPad等微终端的完美结合,不仅可以使教师们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还能使教师们与其他学员和培训组织者随时讨论互动,大大增强了教师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且及时的信息反馈可以让培训组织机构及时掌握培训的效果,发现培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更新微课程资源。

2.3 青年实验教师业务能力微训平台的模型设计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受众(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分析,依据梅罗维茨的媒介受众理论,得出受众受到客观和主观的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对信息接受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障碍,反映到现实中的问题是在接受培训信息时存在很大的困难,迫切需要有培训环境的改变;受众的类型、人数多少和特征实际上影响着传播方式。

图1 青年实验教师业务能力微训平台模型

3 青年实验教师业务能力微训平台设计与开发

针对高职青年实验教师业务能力发展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训平台,主要向高职青年实验教师提供职前、职中示范课例学习、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评价等主体功能,构建一种网络化的、泛在的学习及技能训练环境。主要针对青年实验教师业务能力微训平台模型设计、微训平台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网支持下的协同工作技术进行研究。

面对高职院校青年实验教师的培训,传统的培训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培训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微格教学或师范生教学实践环节大都在实体微格教室内进行,学习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已不能满足大量教师资格证备考者(包括师范生)的需求。

②微格教室的教师点评环节,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受益面较小,如果能打造“网络微格教室”实现异地点评,将会有效弥补实体微格教室的不足。

③传统的实体微格教学实验系统因技术、设备等原因,无法满足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训练的需求,表现出缺乏互动性、训练模式简单化、对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及网络教学能力训练支持不足等问题。

针对高职青年实验教师业务能力发展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训平台,主要向高职青年实验教师提供职前、职中示范课例学习、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评价等主体功能,构建一种网络化的、泛在的学习及技能训练环境。主要针对青年实验教师业务能力微训平台模型设计、微训平台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网支持下的协同工作技术进行研究。根据微课程的系统特性,结合高职院校青年实验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基于青年实验教师业务能力微训平台模型,设计了微训平台,主要围绕专业资源库、微课程学习、生成性微资源制作三大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中又涵盖学习、诊断、观摩、互评、交流等多个子模块,如图2所示。

①专业微资源库:围绕青年实验教师业务能力建立专业资源库,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网络信息检索技能;现代媒体应用技能;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技能;多媒体课件评价技能;教学管理技能;平台操作技能;课程开发技能;远程教学过程技能。

②微课程学习:主要指事前学习模块,包含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实现微课程选择、教学技能、教学能力、诊断模块、教学观摩模块、备课实践选择、微课程资源上传、微课程笔记、个人微课程收藏等,支持移动终端的学习。

③生成性微资源制作:青年实验教师可以围绕自己的实验室工作环节,自己制作系列化、专业化的微资源,同时可以实现编写修改教案、在线录制、转码上传,提供给相关实验教师进行学习、协同讨论,主要包含自评、互评、互动空间、语音视频电话会议、即时或答录式通讯。

4 探索微训平台下的青年实验教师业务能力培训模式

根据微训平台功能设计,结合青年实验教师实际工作特点,探索“校方组织型微培训模式”和“自主学习型微培训模式”,将培训模式进行完整设计,并将其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本平台应用于2015年新入职的青年实验教师,培训人数12名。通过访谈调研分析,青年教实验教师认为改培训模式较为有效,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完成随时、随地学习,也可以实现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微训练,实现教学技能的提高。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针对于不同专业的青年实验师的培训资源较少,需要通过青年实验师上传的教学视频,进行专家筛选,建立教学正反课例。

参 考 文 献

[1] 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3,20(1):100-102.

[2]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3]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4] 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2011(2):87-91.

[5] Singh, Harvey. Building 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programs.Educational Technology,Volume 43,Number 6,PP:51-54,2003.

实验教师培训 篇7

加强实验室建设, 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 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建设需要, 是高校一直追寻和探索的奋斗目标。

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整个教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具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比较稳定的实验技术师资队伍, 是实现我国高等素质教育提高专业教育和科研水平的一件大事,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验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和科研质量, 因为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将直接走向社会, 参加生产实践。因此, 在大学阶段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具有科学态度、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的素质。

2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做好规划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都要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切实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起来, 应该树立“没有一流的实验室, 就没有一流的大学, 就不会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的观念。逐步理顺实验室队伍的管理体制, 完善其管理机构。首先, 学校应成立校院两级实验室建设专家委员会, 对实验室资源调配、人才引进、岗位聘任等重大问题起到决策作用。其次, 学校人力资源部门应制定和修改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近期和中长期规划,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规划的实施。

3 科学设置岗位, 实行岗位分级, 设立关键岗位

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与一般教师, 他们既是实验室的管理者, 实验教学任务的执行者, 实验技术创新的实践者, 也是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者。工作头绪多, 技术含量较高, 所获得的成果形式多样。因此, 人力资源部门应针对其工作差异性, 按教学实验任务、常规仪器设备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等项目,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全面核定其工作量, 做到科学定岗定编。在此基础上, 分级设立不同的岗位, 如:设立实验室关键岗位。即在部分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型公共测试平台等岗位上设置关键岗, 与学校最高的岗位津贴相同。首席实验岗位的设置有利于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才, 稳定实验室骨干队伍, 尤其是可以鼓励部分水平高、素质优、动手能力强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去实验室工作带动实验室整体上层次、上水平。

4 加强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的培训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是确保实验室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首要因素。高校实验室队伍是教学、科研和对外社会服务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保障工作。这就要求实验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内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发展趋势。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 加大培训力度, 抓好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的培训, 让他们尽快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内先进的实验技术和实验室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适应教育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师资业务水平主要表现在:a.实验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验教学水平, 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能力;b.在实践性教学改革中所表现的创新精神, 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c.对实验室工作在教学中的地位有深刻认识和理解, 以及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d.参与工程实践工作的经验积累, 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可采取短期和长期进行, 或以业务交流的形式分批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骨干实验教师或技术人员到相关领域内有突出成就的院校或科研院所就该领域前沿的先进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才能更好的为教学、科研和社会生产服务。

5 鼓励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和创新活动

实验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是当今实验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对此, 可采取由院系、教研室组织实验及主讲教师针对这方面的问题, 定期举办讲座和开展观摩研讨活动, 激发和开拓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实验课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实验、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所以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系统而又扎实的实验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 并及时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实验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培养成严谨、求实、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 学校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 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仪器设备和改进创新实验方法。对简单的仪器设备、教学模具能够做到自制、自改, 对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和更新研究项目, 学校要组织专业同行人员联合攻关。真正作到把引进和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有突出贡献者要给予表彰奖励。

6 制定有利于引导实验课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工作中, 实行“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合理流动”的管理机制。吸收一部分优秀教师组建成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基本合理的实验教学骨干队伍。淡化实验课教师和理论课教师的界限, 提高实验课教师待遇和地位, 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理论课教师一视同仁, 以促进教师向一专多能发展, 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7 结论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管理层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当前高校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缺陷, 建立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用人模式和长效激励机制, 把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理论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同样重要地位,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努力提高实验教学和科研水平, 为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具有科学态度、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针对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问题展开论述。

论护理实验新教师角色转变 篇8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实践性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护理实验教师的质量。[2]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护理实验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质量的保障。然而, 新进护理实验教师由于其刚刚由医学院校毕业生或临床护理工作者转变为高校教师角色, 面临着新的工作、生活环境需要逐步适应;同时初为人师, 没有经过教学过程的锻炼, 很难将自身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教师的身份“手口一致”地表现出来。为了使新进实验教师尽快从之前的学生或临床护士转变为高校护理实验教师的角色, 缩短适应期, 本文以我校2013年秋季四位新进护理实验教师谢玉先等为例主要从职业道德、内在素质、专业技能三方面进行培养和提升。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高校教师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品德。而护理实验教师兼具教师和护士的双重角色, 所以在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护理实验教师行为的同时, 还得以一个合格护士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提升自我。

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护理实验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体说来, 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师德规范要求,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忠于职守, 敬业爱岗, 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热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2. 护士执业素养的展示。

护理实验教学中, 护理实验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护理操作技能, 还应将护士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在每次操作技能的示教中有效地体现出来。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对护理专业的理解、热爱, 对服务对象的关心、爱心、耐心, 对工作的细心和责任心;[3]要让护理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从患者的内心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医者的伟大, 在平常的操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 三查七对、无菌观念、七步洗手法和护士礼仪素养的养成。

二、提升内在素质, 努力转变成为一名合格的实验教师

古人云: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动的源泉中阐述来, 任何规章制度, 任何人为的机关, 无论想的多么巧妙, 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人格的作用。[4]护理实验教师是面对面与我们的学生交流的, 言传身教地指导学生学习各项护理操作知识、掌握各项操作技巧, 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要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引导几位新进实验教师, 争取做一名人格高尚、教学态度端正、教学目标明确、工作作风过硬的合格教师。繁重枯燥的护理实验教学任务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的情绪, 这就对护理实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实验教师要热爱护理实验教师的工作, 勇于奉献, 吃苦耐劳, 勿把负面情绪带到教学过程中等;在工作、生活中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把自己及身边人的一些经验教训、理想追求、人生感悟分享给学生, 亦师亦友地与学生交流, 关心学生, 通过理想角色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加强自身能力培养, 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1. 教学方法的传授。

(1) TBL教学法 (test-based learning, 基于实训的教学模式) 。TBL是我校近年来在护理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 该教学模式遵循实训—理论—实训三段式, 采用以实训教学为主导, 在实训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 教授女病人一次性导尿术, 首先给学生观看相关视频, 让其在感官上有初步认识, 再讲授相关理论知识, 最后进行操作实训。

(2) RPT教学法 (role playing method, 角色扮演法) 。RPT是一种对角色进行模仿与观察学习的方法, 在角色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角色扮演, 使学生进入各自的角色境界, 与角色情感融为一体, 从而产生相应的角色行为。[5]例如, 在基础护理学实训过程中, 一人扮演护士的角色模拟临床环境进行操作, 一人扮演病人配合, 然后再相互交换。

2.“一对一”带教, 提升专业技术和塑造教师形象。

(1) 分配带教老师。我系分别给四位新进实验教师安排了教学资历深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带教。具体为陈向阳老师带董敏, 何艳老师带叶静, 何海燕老师带张珍, 金轶老师带谢玉先。

(2) 听课、练习 (以我带教的董敏为例) 。首先让她了解我校大专、高职、中专各层次的基础护理学、护士礼仪实验实训课内容, 以大专使用的于兰、谢娜主编的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教材为例, 其中所涉及的基础技能操作为?项, 所要求的实践课学时为108个。以看书、看视频的方式学习各项操作的操作流程, 熟悉各项操作的考核标准等。其次, 学习回顾相关理论知识, 跟随我进行每项操作的教授学习。

教师的言行、标准的实验操作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 同时可促进学生模仿能力的提高, 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6]。在教学方面, 护理实验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每项实验操作技能, 还要对涉及的理论知识有较深层次的认识。以往的实验教学多停留在基本操作层面, 而在新形势下, 要求实验教师能够对实验内容涉及的多学科理论融会贯通, 并能够结合具体应用进行教学。[1]在学习每项操作技能前, 让其听相关理论的授课及对本项操作进行备课, 在系统上有个感性认识;然后, 再听相应的操作技能课。一项操作分别以教师的身份进行讲授、以护士的身份进行示教。

以教师的身份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仔细的讲授。教师不仅理论知识回顾得完整、合理、紧凑, 而且整个操作完成得协调、准确、优美, 能给学生带去听觉与视觉的享受。

以护士的身份, 模拟临床工作环境, 按操作流程来演示。临床实践是完成护理专业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临床工作是绝大多数护理专业学生的最终归宿。模拟临床环境, 护理实验教师以护士的身份进行操作流程的演示能使学生有个感官的认识, 以便今后能很好地使之从学生过渡到临床工作者。讲授时模拟临床环境模拟临床真实护理环境中会突发的一些问题, 在模拟环境中给学生制造一些突发状况, 以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7]在这样的实践性、互动性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 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 相应的教学质量也会提高。考核时模拟临床环境, 在操作技能考核时多为学生模拟与临床接近的操作场景, 将技能操作实践提高到与临床接近的标准, 使学生的技能能适应临床要求。[7]

最后, 课后练习。讲授和操作结合, 通过适当的方法讲给学生, 不生搬硬套, 要灵活生动、“手口一致”。在课后坚持动手做每一项所教操作, 甚至反复进行练习,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

(3) 考核。护理系及学校组织试讲。建设完善的护理实验教师教学水平评估体系是促进护理实验教师师资队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有效评价几位护理实验新教师的学习、成长程度, 我系及学校进行了科学、客观的评估。以学生、同行、护理系及学校教学督导办专家从各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是护理系组织试讲, 由护理系各资深教师进行评价。四位新进实验老师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听课、反复练习、精心准备后, 进行了首轮试讲。试讲内容由抽签决定, 分别为:董敏铺备用床, 谢玉先女病人一次性导尿, 张珍、叶静静脉输液。

然后是学校组织再次试讲, 由护理系同行、领导、学校教学督导办专家进行再次审。经过首次试讲, 护理系各资深教师指出四位新进实验教师各自的问题及相关改进方法后, 进行了再次试讲。此次试讲由校督导办专家, 护理系领导及各位资深教师一起进行评审。

最后是向几位新教师所带学生发调查表, 了解直接的教学情况。在新进护理实验师近三个月的适应后, 学校安排教师进行实训课讲授;实训项目包括:铺床、女病人导尿术、静脉输液、皮内注射、无菌技术5个。授课结束后抽取200个学生样本, 针对这5个项目的教学满意度向学生发放调查表, 调查新教师的教学情况。得分90~100为优;80~90为良, 70~80为中, 70分以下为差。

如右图表所示, 培训后学生对新进实验教师的授课满意度较高。

总之, 护理实验教师不仅要求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知识, 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精神;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伦理责任。树人先树己, 护理实验教师自身的业务及综合素质需要不断地提升;不断完善自我, 有目的、有计划地接受学习新知识。新进护理实验教师还需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快速转变自己的角色, 逐步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伟, 孟祥贵, 安寅.以“2011计划”引导实验教师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 (5) :175-177.

[2]沈传华.高职院校护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之管见[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9) :79-70.

[3]邓瑾嘉.护理实验指导教师角色形象的塑造和完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15) :76-77.

[4]契尔那葛卓娃.教师道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20.

[5]龙章琴.护理学基础实训课教学方法改进初探[J].科教导刊, 2013, 1 (中) :102, 139.

[6]白舒冰.中职教师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0) :1585-1586.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导” 篇9

关于教师的指导, 从内容上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实验知识方面, 一要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性能以及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论等内容;二在实验技能方面,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仪器、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操作步骤、正确观察、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三在实验思维方面, 要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科学方法, 做到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处理数据、学会推理、学会误差分析等内容.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应该贯穿与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之中.由于学生实验不同环节的要求各有所不同, 因而教师的“导”也各有侧重.下面结合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来谈谈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前, 教师的“导”要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启发讲授模式, 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 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 以消除学生实验中的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教师的具体操作是:首先阐明实验目的, 导入学生实验.任何学生实验都是在一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的支配下开展的, 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是进行实验的关键.因此, 在学生动手前, 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明确实验的关键和注意事项, 从而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沿着实验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进行.此时的“导”, 要点明主题, 揭示关键.当然这种“导”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的讲授, 而应采用诱导的方式, 引导学生去想问题, 自主地揭示实验中心内容.例如, 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生实验教学中, 实验前首先借助该实验的前言 (导语) , 点明该实验的意义, 从而揭示该实验的主题———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此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 (1) 要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需要那些准确物理量? (2) 需要这些准确的物理量, 必须用到那些仪器? (3) 这些仪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三个问题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 通过认真思考, 不仅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知识, 同时启迪学生实验研究方法等.其次, 演示操作, 引路示范.实验中如果有实验仪器和操作属于学生首次接触或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 教师要为学生作出操作示范, 并结合操作点明操作要领及禁忌事项.这是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的根本.这阶段要求教师的操作要规范准确、能见度高, 提示语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 以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和记忆.如, “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生实验教学, 对于配置操作步骤用“一算二称 (量) 三溶四移五定六摇”归纳.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时, 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实验态度,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 这也是很关键的.特别是某些存在一定危险因素的实验, 如浓硫酸的腐蚀性、点燃甲烷 (不纯) 会爆炸等, 更要作好引导, 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再之, 要从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两个方面去导, 以确保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 做到操作明确、观察有序、记录科学等.由于学生实验是由学生自行进行的, 而不学生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也各有不同.因此, 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各种各样, 教师难以在课前全面完整地加以预测.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验操作之中.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实验中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导”:对于实验操作上个别的问题, 宜结合学生操作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普遍性的问题, 则宜集中点评, 指出错误的原因、演示规范操作、提示操作要领;对于实验中学生认识上的问题, 如, “乙烯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中制取乙烯时试管中混合液变黑的现象, 由于现象明显, 但它又不是学生所预期观察的现象, 学生势必会产生疑问, 面对学生的提问, 不宜直接回答, 应采用启发诱导、搭桥铺路的方式, 诱导学生展开思维, 获取答案;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应该作为巡视检查的重点对象, 教学中既要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 又要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努力完成实验;对于实验观察中的问题, 则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目的要求, 分析思考实验观察要点和重点, 做到全面观察又重点突出.

“探究性”培训模式的实验与探索 篇10

当前, 我们国家的教育非常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 强调“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纵观这些年, 虽然通过多种培训形式, 我们切实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学习, 研究与应用, 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但从目前音乐教育的情况看, 多数教师仍不具备这种能力。原因:

1、由于现行的培训模式仍缺乏创新, 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学习与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师仍困难以摆脱思维定式与盲从心理的束缚, 缺乏自主探究, 创新的意识与热情, 而使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受到影响

2、由于现行的培训模式极少为教师给予“悟”机会, 教师对理论与教法的学习、研究与理解多通过专家的传授, 极少通过自己的体验, 领悟与研究去获得, 因此, 它影响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 吸收与应用。也影响了教师的独立思考, 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3、由于现行的培训模式仍缺少让教师共同参与, 实践创新的氛围, 极少给教师自主交流与探讨的机会, 因此, 教师很难从中获得创新的灵感, 提高教师的探究与创新的能力

鉴于以上情况, 我们提出《探究性培训模式研究与探索》课题, 希望通过培训模式的改革, 改变教师原有的学习与研究习惯, 促进教师实践, 探索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相关研究的介绍

“探究性学习”是这些年教育界一个热门话题。这项研究国外早已进行, 我国九十年代也相继在高中实施应用, 如今, 它已随课改推行在全国十几个省市推广应用。

尽管, 研究资料记载:“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多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上。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不论应用于学校教学还是应用于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培训中, 它的目标与价值追求, 同它所渗透的新的教育理论都是一样。它们都通过探究性, 开放性的课题, 带动学习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不过, 由于研究对象不同, 年龄不同, 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的不同, 采用的操作方式和实施方式也不同。因此, 我们认为探索“探究性学习”模式应用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是很有意义, 且很有价值的

三、可行性依据

1、通过培训形式与思维方式的改变, 给教师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这些体验, 能改变教师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

2、这种培训模式能为每一个教师创造体验与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每一个教师在体验, 表达自己的感受, 展示自己的创意的机会中, 增强自信心与竞争意识, 培养实践与探索能力。

3、根据陈放的“创意交换倍增原理‘教师共同探讨, 相互影响, 能激发灵感培养多项思维能力。

4、通过本人参加国家“园丁工程培训班”学习过程对采用采用模式的亲身体验, 认识到它是科学, 可行的。

四、研究方法

实验对象:随机从我市, 省市中学中, 分别挑选十五名教师组成。

实验时间:周期三个月 (2 0 0 9年3月—5月)

具体做法:通过总课题---《“探究性”培训模式的实验与探究》下的子课题“音乐教师研究”来开展实验。并通过实验过程对实验对象的参与热情, 研究能力, 独立思考, 分析问题与创新能力的观测来评价试验的效果。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1、观察与思考阶段:

精选三节具有创意, 代表性的优质录像课组织观摩与研讨, 目的在于开发教师创新的思路, 积累教改的经验, 增进对外了解, 引发教师对教学行为后面理论观念更新的思考与帮助。

2、评价与研讨阶段:

通过不太成功的课例与音乐教学录像观摩和比较, 引导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 教育观念对课题进行合理的评价与创新。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思辨能力, 理论能力和运用能力, 培养多向的思维的能力。

3、实践与创造阶段

要求教师自行设计几个课例, 而后引导教师讨论和评议。目的通过研究过程, 教师反复实践, 体验和感悟, 深化对教育理论, 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教师在设想展示与交流, 创意碰撞中, 开拓创新思路, 激发创新灵感, 培养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

五、结果

1、通过三个月分层实施“探究性”培训模式的实验过程, 我们分别从“教学观摩, 教学评价与实践创造”三个方面观测教师的自主探索意识, 自信心与参与意识, 创新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观测, 观测的结果表明:1.教师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增强了。

2、教师自信心与参与意识增强。平等, 和谐的研讨氛围, 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平等参与和自我表现得机会, 并让教师在参与体验中获得自信

3、教师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提高了。多种实践给予教师多种灵感和多种启示, 拓宽教师创新的思路, 打破了教师传统教学思维定式的束缚, 设计出各具特点, 富有创意的课例。

4、发挥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由于“探究性”被训模式学习形式改变, 主体的地位改变, 95%教师在自觉参与实践中, 得到了启示, 体验了快乐与自信, 交流中触发的创新灵感, 因而, 教师表现出从未有的兴奋和迫切参与的愿望。

六、讨论

1、因“探究性”的培训模式改变了授课的方式, 教师希望得到的东西, 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思考探索才能获得, 因而, 随培训过程教师自主学习与探索意识的增强, 能改变教师的学习习惯, 能培养教师的独立思想与探究问题能力。

2、因“探究性”的培训模式, 给了教师表达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创意的机会, 因而, 教师可以随实践的开展, 通过自己设计的课例, 教学创意与人交流, 互换, 在灵感的碰撞中, 拓展创新思路, 获得新的创意, 培养创新能力。

3、“探究性”培训模式, 能够让教师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争议和讨论中, 强化理论, 知识与概念的理解。强化语言与思维的流畅, 增强自信心与竞争意识。

4、通过多种实践活动, 让教师在“悟”中, 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悟”中促进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利用, 在“倭”中改变自己的教育理论和观念:在参与实践中, 培养教师“自悟”的意识

七、结论

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比赛有感 篇11

一、比赛前——高处不胜寒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经常不能开齐开全。在比赛前,听到许多教师议论:化学实验过程中碰到教材中没有的实验怎么办?万一要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玻璃仪器怎么办?教师在比赛前的那种紧张,反映了教师的底气不足,可见平时缺少实践操作经验,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比赛中——书到用时方恨少

1.专业知识的苍白无力

比赛分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其中笔试部分有这样一道题:在实验室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我们通常选用红磷,如果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选用木炭进行实验,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这是一道常见题,许多教师都认为可以,因为在平时的化学练习、训练中答案就是这么给的,教师也是这么讲的,而忽略了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这个因素。我们许多教师的知识水平只停留在能做对中考试卷,能将学生不会的题目讲会。这样的知识水平已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想要给学生富含生命营养的长流水,教师的学识就要如同澎湃的长江水。

2.实验操作时纸上谈兵

(1)知识水平的欠缺

如按要求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铁溶液,少数教师竟然不知道摩尔和质量之间该怎样换算;

按要求配制100mL的酚酞试液,许多教师不知道酚酞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实验是很难成功的。

(2)缺少创新精神

如,在验证二氧化碳能用来灭火的性质实验中,由于实验中故意设置了实验障碍,所给的集气瓶容积小,当将二氧化碳倒入放有高矮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烧杯中时,发现蜡烛都不能熄灭。创设的问题是:这个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吗?你可以进行怎样的改进让实验成功?有的教师根本就想不到从二氧化碳的量或烛芯的长短这些影响因素去考虑。

三、比赛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要增进对化学实验重要性的理解

新课程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但少数教师认为化学实验教学费时费力,还不如直接给出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读、记,效果更显著。因此少数教师不是“做”实验,而是在黑板上“画”实验,在课堂上“讲”实验,这严重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师不去研究、改进、创新实验,长此以往,教师的实验能力将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首先教师要做好演示

实验,演示操作必须规范,要能发挥其示范作用,使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做实验时,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严谨认真、规范准确。药品的使用、仪器的安装、气体的制备及检验,要环环紧扣,顺理成章。教师平时也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学生必做实验,重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

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的制取装置,设计出气体制取装置,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

3.要落实化学实验考查的方案

中考是指挥棒,它指向哪儿,教师就会教到哪儿。几年前,泰州市各校在中考前对学生进行化

学实验操作考查,并将考查分数计入中考总分。那段时间,各校的实验教学都能正常开展,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确实有了提高。后来取消了化学实验考查,落实到化学中考试卷中考查。但我个人觉得落实还不到位,力度不够,无法体现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水平,不足以让师生引起重视,因此出现了重文考轻实验技能的现象。因此,只有加大考核力度,让学校、师生共同重视化学实验,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真正“动”起来。

4.教育部门要多开展化学实验培训活动

许多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不强,实验教学的意识不够,为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化学实验培训活动,如实验课的观摩、实验教具的改进、实验的创新、实验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使化学教师的实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让化学教师拥有过硬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化学教师理应责无旁贷地认真做好,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使化学素质教育能良性发展。

化学教师也应提高实验素质 篇12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的今天,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逐步成为一名创造型的理论实践、实验能力较强的教师。否则, 就难以适应化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对于承担实验的化学教师更应注意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 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正在迅猛发展, 新的化学知识、新的化学技术不断涌现, 促使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作为一名创造型的化学教师就应善于不断积极努力地去收集, 学习这些新的化学知识和技术,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 将这些新知识和技术及时引进化学实验课堂, 充实和改进化学实验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型化学教师在他整个教学生涯中所掌握的知识应该是不断地丰富、增加和发展的, 特别是要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及时吸收入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和智慧结晶,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同时, 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2) 提高创新思维意识

无论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还是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都与思维过程有关。思维能力的强弱关系到知识, 技能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立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等良好品质, 是各学科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共同要求。实施创造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是要重视思维过程教学, 这是对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为此, 作为创造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有能力教学生做好实验, 还必须有能力教学生学会动脑思考, 在实验中要一步一步去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去想为什么, 使学生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逐渐发现, 领悟思考问题和思维方法的规律性。进而, 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是创造型教师最重要的一个能力。通过教学研究, 才能及时了解、掌握化学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向,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进而, 丰富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造性人才。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自身的思维更加活跃、灵活, 思考问题也就更加深刻, 更加善于捕捉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更加善于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时就会更加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 使教学效果更加卓有成效。通过科学研究, 能提高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科学教学研究需要创新和创造, 没有科研成果的化学教师, 不能称之为创造型的教师。

(4) 提高实验技术水平

实验是人类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一种重要因素。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大都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验能力的人才。对于化学教师而言, 在从事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 要接触到大量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有一般的常规仪器和设备, 也有现代化的先进仪器和设备, 计算机等, 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广泛的应用。没有较强的运用、操作仪器和设备的能力, 将无法开展化学实验课堂教学。而操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和灵活性等品质对提升化学实验教学和科技创造水平及速度又有很大的影响。教师高超的实验技术水平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钦佩, 唤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素养。

(5) 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是创造型化学教师主要的能力之一、化学教师从事化学实验教学离不开语言的表达, 语言准确、精练、生动, 才能使学生听得懂、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 提高课堂效果。否则, 再加上一个化学实验教师辛辛苦苦所取得的成果, 必须用文字加以表述成文章得以发表, 才能有用武之地, 发挥出它应有的效益。否则, 再好的成果都无用武之地。与此同时, 教师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显著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创造力。

化学教师平时的教学和实验工作和所有其他创造性劳动一样, 都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也是经常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的。所以, 创造型化学实验教师必须具有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坚定信念, 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 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 同时又能不断从挫折和失败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并善于总结经验, 解决探索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那就能够一步一步逼进成功, 并最终迎来辉煌成功的一天。只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 注意提高自己的这些素质, 义定会使自己的创新创造教育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为学校培养出大批创新创业型技术人才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化学实验教学, 提出了教师实验时必须率先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逐步成为创新型实验教师的新观点。

上一篇:支付改革下一篇:文化内涵: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