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论文

2025-01-21

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论文(精选12篇)

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论文 篇1

化学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化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提倡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形成科学观和科学精神。实验一直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化学实验既是重要的课程内容, 又是最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 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等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谈谈自己的践行和体会。

一问题意识的定义

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化学实验中,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带着一定的目的和对外界的预期, 对现实的事物展开实际的观察、操作和实验, 直接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 同时在头脑中不断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概括等, 并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就会产生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对实验现象的困惑、对实验步骤的疑问、对理论与实验之间差异的思考等方面。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也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1. 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化学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教师在设计学生探究性实验时要把握好探究问题的难度或深度, 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展开探究, 让学生感受探究活动的过程, 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一定的知识, 或学会某种科学的方法、技能或形成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化学1 (必修) (鲁科版) 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教学中探究“次氯酸的漂白性”实验, 往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 滴加新制氯水, 边滴边振荡, 直到红色褪去, 探究红色消失的原因。教师问题一提出, 学生讨论非常激烈而且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 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想, 总结起来就是以下两点: (1) 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盐酸和次氯酸中和了氢氧化钠使溶液变成了无色; (2) 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把红色氧化成了无色的物质。分别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 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次氯酸的强氧化性, 则红色不可能重现。设计实验方案并探究:“往褪色后的溶液中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结论。

这类实验方案设计过程重在分析比较, 在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操作中的现象是对方案设计合理与否的检验, 以及探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依据。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可能会多种多样, 实验设计方案相应也会较多, 只要无明显失误或不妥 (评价) , 均可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之后再将方案修正完善。

2. 利用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拓展实验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 以实验活动为引导, 教师应充分整合资源, 运用独特的情景设计, 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及心智模式, 以期完善行为达到追求获取灵活运用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拓展过程运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 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应用知识的一种活动。拓展实验涵盖的内容很多, 包括实验的改进、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 教师要把拓展实验作为一种探索知识的手段, 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 在探索中进行观察、实验, 学会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例如:在化学1 (必修) (鲁科版) 第3章第3节“硫的转化”的教学中, 探究浓硫酸与碳单质反应实验中可发散出新的问题情境。情境1:二氧化硫与氯气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 有何现象?然后加热品红溶液现象有何不同?它们在反应原理上有何区别?情境2:二氧化硫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情境3: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有何现象?情境4:往装有硫酸铜粉末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的水, 固体颜色有何变化?情境5: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检验浓硫酸与碳单质反应的产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水并进行实验验证。

以上问题知识层面涉及漂白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酸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特性;能力方面涉及实验方案设计及评价等方面。通过拓展实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化学实验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理论与实验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 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认知矛盾, 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教师能高度重视这种现象并充分利用这种现象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会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化学1 (必修) (鲁科版) 第2章第3节“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的探究实验中, 往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硫氰酸钾溶液, 有部分学生看到溶液变为红色, 与他们预想的溶液不变色的现象不符, 学生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并没有立即把答案告诉他, 而是采用对话教学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师:氯化亚铁溶液放置在哪里?生:在空气中。 (2) 师:空气中主要有哪些化学物质?生:有氧气、氮气。 (3) 师:氧气是一种氧化剂还是还原剂?生:氧气是一种氧化剂。 (4) 师:亚铁离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还是还原性?生:较强的还是还原性。就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恍然大悟, 找到了实验异常现象的原因:原来是空气中的氧气把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 所以往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硫氰酸钾溶液会看到溶液变为红色。师:氯化亚铁溶液中的亚铁离子是否完全被氧化成铁离子?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验证?生:能。接着学生又开始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进行验证。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以后在实验中再遇到预想与实验结果不符的现象时, 他就会产生问题意识继而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疑, 找到能够解释出现该反常现象的原因,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 利用实验中的量变引起质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渐进过程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化学反应中的量变引起质变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并积极去探究的问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实验中量变引起质变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开拓、深化、延伸利经典的实验情境, 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例如:化学1 (必修) (鲁科版) 第4章第2节“铝金属材料”关于氢氧化铝具有两性的教学中, 把学生分为A、B两组同时制取氢氧化铝, A组: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记录实验现象;B组: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铝溶液, 记录实验现象。全班学生对于B组实验的现象显得特别惊讶, 他们的问题意识被激发出来:“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怎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呢?”教师让学生讨论并分析A、B两组现象不同的原因及结论, 通过分析总结如下:两组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两组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铝溶液的量不同引起生成物不同;结论: (1) 氢氧化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物质, (2) 这种可溶性的物质又能与氯化铝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3) 制取氢氧化铝不能用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学生在分析现象、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对化学实验中的量变引起质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经历了从实验探究——研究实验现象——产生问题意识——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批评性得以发展,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 以问题解决为纽带, 以探究活动为主线, 以问题意识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策略,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让化学实验扬起学生问题意识的翅膀, 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性的个体。

摘要: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 利用探究性实验、拓展实验、实验中的异常现象、量变引起质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化学实验,科学素养,创新能力

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论文 篇2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服务意识缺失的表现

(一)“师尊生卑”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很多教师中都存在着,化学教师也不例外,特别是岁数较长的化学教师。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基本都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的讲解,没有尝试着走到学生中间位学生讲解。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摆脱“师尊生卑”的观念。其中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要做演示实验与书写化学方程式也没有那个必要走向讲台。这些化学教师在课堂上抱着这种观念,将化学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他们很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而提问也多是“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给学生的形象也是十分的威严,让学生感受不到一点亲切感。

(二)课堂教学方法上缺乏服务意识

虽然课改在执行,但是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填鸭式”的方法用的较多。“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服务意识融入其中。例如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在讲台上自顾自的做实验,偶尔插上几句解说,中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也是自己做自己的,不与同学交流、也不与教师交流。而教师也不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主动的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服务意识。

(三)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随着社会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升,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在无形之中增大。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效果,逐渐倾向于使用高压的教学方法,最后组建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隔阂。不管是从课堂上还是课外,化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都非常的少。课堂上,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方法将各种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后批改学生作业时,不分析学生对错的`原因,不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学生知识的漏洞。

二、提升化学教师服务意识的对策

面对教师的服务意识的缺乏,应该积极的进行改变。但是中考、高考这些制度我们无法改变什么,我们中有从我们身边想办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缺乏服务意识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观念的落后与保守。因此,应该从思想观念上着手,改变传统的观念,特别是“师尊生卑”的观念,确立全新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意识。学生应该尊敬老师,但是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不是表面上所表露出来的畏惧。在教育中教师必须用自己优质的服务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的人,所以要注重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也就是要特别强调服务或奉献的专业道德。特别是在一些概念性的化学教学中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例如在“走进化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够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该试着转变自己的观念,让学生去感受化学的魅力。

(二)改变对学生的“服务态度”

光有理念还不行,还需要实际的行动。这就好比一个宾馆,只有好的服务意识还不行,还必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行动中才可以。学生到学校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成绩和名次,他们还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欣赏等等。例如化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多一些微笑;将一些有趣的化学小实验引入到课堂中,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当学生对某个化学概念或者是某个化学反应等不了解而提问时,化学教师应该不管这个题目的深浅程度都耐心的倾听;对于学生的作业要仔细的批改,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条件是否正确,化学反应的现象描述是否正确,方程式的书写是否存在未配平的现象等等。

(三)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力

教师既然是服务者,而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那么学生就应该具有选择的权力。在这种选择的压力下,教师会被迫放弃那不合时宜的师道尊严,主动的对学生的需求、成长进行关注,从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观念、方式是否有缺陷,是否需要改进。当教师在改变中获得学生的回报的时候,也主动的进入服务者的角色。当然学生并不都是理性的个体,因此这个选择的权利也只能够是相对的。

三、结语

在化学实验中体现绿色化学意识 篇3

一、设计一些微型实验,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微型化学实验(microscale c11emical experiment)是近20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被誉为“化学实验的革命”。它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缩微或减量,而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和目标。微型化学实验除了具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快速、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便于携带等优点外,在培养、提高人的科学素质上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988年,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北大、清华等高校将微型化学实验列入教学改革的方向。微型化学实验的兴起和推广虽然早于绿色化学,然而它的理想目标和方法与绿色化学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把微型实验作为绿色化学实验的一项实验方法与技术是恰当的。目前常规实验中,药品用量较大,不仅造成无为的浪费,也污染了环境。特别是在幼儿师范学校,由于学校资金的不足等诸种因素,导致在实验仪器、设备、药品上投入不足,合理地设计一些微型实验,可以减少药品的用量,减少实验污染,节约部分资金,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可用V型、W型管、井穴板等代替大试管、烧瓶等仪器进行学生实验,从而节约化学药品,增快反应速度。也可引导学生自制或采用代用品作为微型化学实验用品,如以青霉素瓶作为广口瓶,以医用输液管作长颈漏斗,感冒通片药板作井穴板。这样因陋就简,克服教学困难,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动手和就地取材的能力,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又如:幼师化学教材(人教版)上册中硫粉和氧气的反应,按照书上的常规实验,需要硫粉的量较多,而采用一个小剂量的燃烧匙,每次只需硫粉O.02克,不但现象明显,而且大大节约了药品,降低了排污量,从而减少了对师生的危害以及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当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实验

加拿大的著名学者马歇尔.克卢汗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确,媒体的选用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提高了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而很多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很可能发生意外事故,而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一些错误操作,不仅能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印象深刻。如模拟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四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模拟矿井中的瓦斯爆炸,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而有些化学实验药品有毒。如氯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毒性较大,无法让学生感知,从而形成学习障碍。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设计三维动画演示小白鼠中毒死亡,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要谨防煤气等中毒。需要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不能脱离实验。学生在实验中所经受的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实验中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验来實现。因此化学实验应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资料,享受第一感觉。

三、实验操作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学生经常随便把废液倒入水池中,把废气直接排入空气中,针对这~现象,教师必须言传身教,如把有害废液、废渣倒入指定容器内,并按照有关的方法进行集中处理,最好进行回收利用。如实验室中的铅离子废液的处理可用石灰乳做沉淀剂,使铅离子生成氢氧化铅,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后产生溶解度更小的碳酸铅沉淀。如对有机溶剂苯、四氯化碳等要进行回收再用,对银氨溶液要酸化后回收,防止发生爆炸。而实验室中制备有毒气体如氯气、二氧化硫等气体时一定要有相应的吸收装置,防止气体泄漏到空气中。

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论文 篇4

关键词:概念,渗透理念

一、什么是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 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 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 充分利用反应的原料, 在反应前后都采用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 从而实现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

二、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一) 对化学教师的要求

化学教师是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关键, 因此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绿色化学意识, 才能将绿色化学理念传递给学生, 化学教师自身的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样才有可能使化学教育更多地服务社会。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尝试把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中,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就应该努力做到:

1.化学教师应该认真备好实验课, 是灌输绿色化学理念的前提。利用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就必须先灌输绿色化学意识。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备课时, 有意识地渗透绿色化学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 特别是实验中有害气体泄漏、有毒有害物质中毒的预防、处理、吸收及停止实验的方法设计, 实验结束后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及处理方法等, 消除造成污染的可能性。比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 对于尾气的处理有多种方案, 可以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或者是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 吸收后的溶液可以作为漂白精再利用, 也可以用集气瓶收集, 在进行金属与氯气的反应中用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实际需求设计好一种合理的尾气处理方法, 以防止泄漏的氯气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2.化学教师应该树立榜样, 规范实验操作。化学教师应该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规范实验操作是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关键。教师无论是在进行演示实验中还是在学生实验中, 必须强调规范实验操作, 尤其是涉及绿色化学方面的内容, 比如固体药品的取用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面, 首先要注意不要洒落和溅出,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污染。还需强调药品的用量, 实验过程中尽量节约药品, 减少污染。实验结束后废液不能乱倒, 应集中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树立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二) 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

化学课外实验及家庭实验是化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教师可以积极地利用课外实验展开绿色化学教育。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具体条件开展一些有益的环保实验,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 从生活中认识绿色化学对人类的重要性。例如氨是一种无色气体, 带有强烈的刺鼻气味, 通常用于混凝土外加剂和室内装饰材料添加剂和漂白剂。长期暴露于氨气中, 有些人会出现色素沉着或手指溃疡, 为预防氨气对人体的危害, 还要从根源开始。首先, 购买装修的材料选择没有刺激性气味的材料, 其次, 就是装修后要通风使其得以释放。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化学问题, 有意识的给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的思想, 让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养成一种环境保护意识, 生活垃圾应妥善处理, 不得倾倒,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养成一种环保意识, 进而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三) 应用绿色化学原理, 改进化学实验设计, 减少污染

对化学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改进, 并不断优化实验方法, 既可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又可以减少实验过程当中造成的污染。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实验4-9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可通过控制铜片与浓硫酸的接触进而控制化学反应速率。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发现, 在橡胶塞上挖孔的大小要合适, 铜丝软, 通过橡胶塞导致装置气密性不好, 有少量二氧化硫气体逸出, 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可将大试管改成具支试管, 产生的气体可通过支管导出, 将双孔橡胶塞更换成单孔橡胶塞, 将5ml的注射器塞入橡胶塞, 在注射器的柱塞末端系上一段末端为螺旋状的粗铜丝, 用于反应。反应开始时, 推送粗铜和浓硫酸接触的注射器柱塞, 反应开始。反应结束后, 拔出注射器柱塞, 将铜与浓硫酸分离, 反应停止。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具有良好的气密性, 既节约了药品, 又减少了污染。

(四) 仪器使用微型化、药品利用绿色化

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得使用最少的实验试剂, 获得最好的实验效果, 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 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尽量少用就是在确保实验效果的前提下, 实验中试剂的浓度和用量降至最低限度。“微型化学实验”和“微量化学实验”是减少实验药品用量的最佳途径。

1.微型化学实验, 即实验仪器的小型化, 如用点滴板、小试管、井孔板、注射器、滴管, 三通玻璃管代替普通实验仪器进行化学实验, 并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和探索。如铁和铁的化合物的试验中, 该实验属于性质验证实验, 只要做到实验现象明显就可以, 可将实验药品减半放入小试管中进行实验。实验2—1离子反应, 属于观察现象, 可以在小试管中进行, 实验现象一样很明显。

2.微量化学实验, 即采用小量程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在不改变实验的方法和操作技术的前提下, 采用常规的小量程仪器, 减少实验所用试剂的用量。如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实验1—5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 将所要配制溶液的体积从100ml减少至50ml;实验2—1离子反应, 属于观察现象, 可以将所用液体药品的量减半, 实验现象一样很明显。

化学实验课上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篇5

作者:赵连英

来源: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年9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把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或现象更好地理解、巩固,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化学实验课怎么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呢?

1.我们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实验前组织学生认识实验目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和有关实验用品。实验中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鼓励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

2.化学实验要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

3.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式学习的根本转变。

4.实验中随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化学实验的同时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相当一部分涉及了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相应的试剂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5.改进不合理的实验装置。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适当改进。实验药品要微量化,实验仪器微型化,目的是降低药品用量,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实验经费,还可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克服常规实验的不足,获得更准确、更可靠的知识信息。

6.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论文 篇6

关键词: 中职化学 实验意识 培养方法

任意一个化学理论的形成无不以长期、多次的实验为基础,是对化学实验现象、原理的总结与概括;可以说,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实验既是化学知识、理论形成的基础,同时又是检验化学知识、理论正确与否的重要方法,使得化学实验成为化学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之一。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课程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化学实验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领会、掌握基本化学理论知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学生化学实验意识的缺乏,还不能完全理解化学实验对化学知识学习与应用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引导、启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意识,使学生在良好化学实验意识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切实强化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欲就中职化学学生实验意识的培养问题进行专门探讨,在系统总结、阐释中职化学学生实验意识及其组成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有效的学生实验意识培养方法、措施等,旨在改进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促进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中职化学学生实验意识的组成

所谓实验意识,其实质上是一种形成和存在于人头脑中的关于“实验”的反映,是关于“实验”的概念、思想、计划、重要性等认识;实验意识一旦形成,就具备了预见性、目的性特点,其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实验行为。就中职化学学生的实验意识而言,其主要由四类意识组成,分别是实验准备意识、规范操作意识、知识迁移意识和实验创新意识。不同类型意识的含义及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一)实验准备意识。

学生的实验准备意识,其实是一种对化学实验重要性和危险性等的认识,在开始实验前做到对实验的关注、专注。多数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通常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加之对实验的不熟悉,实验过程中很容易犯错误,有必要进行专门培养。

(二)规范操作意识。

实验操作技能、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前提条件是进行规范操作,不规范的实验操作无益于学生技能、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想学生通过实验有效掌握操作技能、提高操作能力,必须规范操作实验。而中职学生的“叛逆”特性决定其缺乏“规范”意识,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三)知识迁移意识。

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其实质上是一个实现化学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造移”。中职学生在开展化学实验时之所以不能顺利进行,原因之一就是不能顺利完成所学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迁移,即学生化学知识迁移意识的缺乏。

(四)实验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是希望通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虽然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差,有很多学生不具备形成创新能力的条件,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在未来具备主动创新能力。

二、中职化学学生实验意识培养方法与措施

(一)明确实验目的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实验意识形成。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离不开实验目的,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可以让学生明白“做什么”,可能有效引发学生关注,进而做好实验准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具备一种实验准备意识,在实验开始前主动做好各项准备。另外,教师要再三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规范操作实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实验过程中危险的发生;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要及时予以纠正,向学生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因为学生对实验的不熟悉是客观存在的,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通过教师的严加指导,相信学生一定会形成实验准备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

(二)有意识设计探索性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及培养创新意识。

就中职化学实验类型来说,多为验证性实验,主要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内容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和方法。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知识迁移意识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主动设计一些探索性活动,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探索,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独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多次探索无疑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小平.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6(16).

[2]张跃飞.初中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的作用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6(05).

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论文 篇7

近年来, 环保问题已是世界各国大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要实现环境、资源、人口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环保问题面前, 除了在经济上要加大投入、世界各国真诚合作外, 公民的素质及其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而公民素质的提高依靠教育, 因此教育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实验室污染严重的原因

在实际的生活和教学中, 实验室目前还存在许多不利于环保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国家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实验室污染控制方面的法规和条例。

(2) 缺乏对实验室污染控制的经费投入。由于学校自身的财力有限, 在实验室的经费预算中, 通常只包括对实验室仪器、设备、重要实验试剂、实验室装修等项目的预算, 而不包括对实验室污染控制的预算和实施。

(3) 缺乏对实验室废弃药品的组织回收和管理。实验室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过期的试剂, 虽然实验课后有指定回收处, 但回收后怎么处理, 由哪里来进一步回收, 却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环保部门对这些废弃物和试剂的管理既没有提出要求, 也没有为处理这些废弃物和试剂提供支持。

(4) 环保意识不够强。实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的污染问题重视不够。

(5) 在理论知识储备和实验技术方面, 由于实验教学人员对实验的要求不了解或者知识储备不全面, 甚至有的实验教学人员对从事的某些实验操作要求 (规程) 不熟悉, 造成实验室的污染。

(6) 实验室污染未纳入环保部门的检测范围, 处在法律监控之外。

2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

2.1 结合化学课程标准, 思想上重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新课程改革中化学课程标准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化学实验是以实验探究为主, 无论是实验内容还是实验时间都具有开放性。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化学实验教学应当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求化学实验具有探究性、多样性、开放性。

笔者认为, 在科学素养中, 学生应该首先具备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比如环保意识。化学实验是侧重于为培养未来的专家服务, 还是侧重于为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未来社会公民服务, 这是在培养目标上的2种不同价值取向。我们面对的不一定是未来的科学家, 至少其中大部分学生不是未来的化学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 教育是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的一种过程。如果意识到位了, 思想正确了, 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就有了好的基础。

2.2 教师身体力行, 做好示范教育

身教胜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观念、态度、投入程度和力度都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广大化学教师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认真细致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 多琢磨, 不断提高认识, 明确目标, 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在日常的实验教学和探索活动中, 时刻关注环保问题, 切实落实各项环保措施, 从自身做起, 从小处着手, 合理利用资源, 节约使用实验器材。

比如学生实验“中和滴定”中所有的碱式滴定管在使用后如不及时洗涤干净, 搁置时间较长后, 其中残存的碱液与玻璃管及乳胶管相互作用, 会使乳胶管变质开裂, 不能使用, 而且乳胶管一旦粘附到玻璃管和玻璃尖嘴根部, 则很难剥离更换。笔者曾试用37%盐酸与水配成1∶1的溶液, 将玻璃管及玻璃尖嘴上粘附着乳胶管残余物的部分浸入其中, 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用自来水冲洗掉盐酸液, 然后则较易剥离干净。虽然如此做法没有浪费滴定管, 却耗费试剂、材料和时间。所以在教师做完演示实验后, 不要为了赶时间, 随便草草收场, 给学生一个误导, 而应该按步骤, 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示范操作。

2.3 开发新实验,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古语说得好:润物细无声, 王道无近功。王道对应的是霸道, 俗语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学生不但要有一定的耐心, 还需要有好的方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传统的实验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作为化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理念落实到化学实验的教学中, 要求整个实验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知道是什么和理解为什么的基础上, 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 同时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 尤其是化学的“两重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而自觉地培养环保意识, 达到自发保护环境的效果。化学实验虽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这是人们的共识, 但是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化学课程与教学, 会使化学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 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 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对化学的学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做了化学实验是否就一定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 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比如有些新实验:比色法测定动物血液或抗贫血药物或补血剂中铁的含量、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模拟保水实验、一氧化碳的毒性、甲醛的毒性、牛奶为什么可以解毒、衣服上的墨水怎么除去、什么样的塑料袋不能装食品、特殊污垢应该怎么洗涤等, 这些实验联系环保、现代技术、药物、健康、生活等多方面, 通过这些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道德意识和科学体验水平, 培养其一丝不苟、勤俭节约、注意卫生、爱护环境等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

2.4 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环保活动

第一, 大力推行微型化学实验和绿色实验。微型化学实验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节省实验经费。实验表明, 微型化学实验的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90%, 且采用代用品做实验, 在仪器上的花费也很少, 故微型化学实验大大节省了实验经费。 (2) 操作安全、污染小。微型化学实验药品用量少, 反应后生成物少, 且在实验中不会造成危险;同时, 生成污染性物质的量少, 对环境的污染就小。所谓绿色实验, 是指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些有效措施主要有: (1) 进行密闭实验, 对反应产生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设法予以收集和处理, 避免敞口操作, 防止反应后的生成物质散发到周围环境中。 (2) 在无法进行密闭操作时, 应加强回收、通风或其他防护措施。 (3) 加强对反应后生成物质的回收利用和消除处理。 (4)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 要考虑尽量避免在实验中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且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 应尽量选择污染小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和污染的情况下, 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

第二,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齐心协力倡议环保部门加大管理投入, 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实验室的环保工作支持。

第三, 引导学生配合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使其亲身实践, 亲自感受如何才能真正有利于环保。鼓励学生因陋就简,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器具和器材或废弃物, 自己动手制作简易装置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 这样既能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又能增强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勤俭节约的品质。

第四, 引导学生加强学习, 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理论联系实际, 为实验室的环保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 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 也需要学生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 我们相信“有志者, 事竟成”, 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论文 篇8

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工科院校, 其中地质、机械、土木、制药等16个本科专业都开设化学学科, 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工程实践中都非常重要。近年来, 我校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探索, 通过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教学内容与手段提升等途径,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1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 培养工程意识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结合教学内容, 寻找最恰当的切入点, 因势利导, 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在实验课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教师可通过PPT课件中的插图、动画和视频等形式, 将难懂的实验原理、复杂的实验过程、全新的实验仪器, 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动静结合起来, 展现在学生面前, 既清楚直观, 又便于讲解, 给学生以充分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对化学相关的工程问题的感性认识, 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改善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验课中融入“情景故事”再现。教师在讲解实验内容时, 要充分发掘实验工程背景, 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学生, 会起到潜移默化、意想不到的功效。例如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实验, 告诉学生乙酰水杨酸又名阿司匹林, 是现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的历史始于1763年 , 是一名英国牧师发现柳树皮提取物可以缓解发烧症状 , 直到19世纪末才由德国拜耳公司实现工业化合成路线 , 并命名为阿司匹林。

在实验课中融入日常生活常识。教师在讲解实验内容时, 如果将化学知识的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有意识的联系起来, 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热情进入化学实验课堂, 使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 而是生动有趣。例如醇酸相关制备实验, 教师可问学生黄酒为何要加热喝?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黄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 但浓度很低, 还含有微量的甲醇、酸、酸类等有害有机化合物, 将黄酒加热到60-70℃时, 微量有害物质挥发, 同时, 黄酒中所含的脂类芳香物随温度升高而蒸腾, 使酒味更加甘爽醇厚, 芬芳浓郁, 因此, 黄酒加热喝更有利于健康。

2 注重学习环境塑造, 培养工程意识

充分利用富有特征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耳孺目染的感性教育, 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例如在实验室墙壁上张贴实验室安全规范细则, 告知电、水、气、火的安全使用, 化学药品使用, 药品撒拨的处理, 三废的处理, 事故应急处理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提高警惕, 重复的学习巩固这些规范, 不要局限在阅读实验室安全手册。此外, 还可以通过张贴重大化工安全事故的照片海报, 让学生时刻树立安全、质量、遵纪守法等意识, 这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也是意义重大。

3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培养工程意识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安排的都是验证性实验, 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等都是事先安排, 学生只是按照教材的既定方案, 按部就班地操作, 没有思考的空间, 学生不明白实验原理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实验前预习过程也是敷衍了事, 完成实验后也没有理解实验原理, 长此以往, 实验就流于形式, 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 不重视实验课, 更无从谈起工程意识的培养。因此, 在实验教学计划安排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 减少验证性实验, 丰富实验类型, 增加探究性, 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实验的设计、探究、操作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祌和人际交往能力、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学校在实验课程开设的时候, 要确保实验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实验过程, 并在实验中思考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解决问题。这样, 实验就不再流于形式, 当然也要具体学生具体对待, 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验证实验为主, 通过验证性实验, 强化概念及知识的理解, 掌握实验原理, 规范实验操作, 提高实验技能, 为对高年级学生开设探究性、设计性及其综合性实验做准备。

4 精心设计实验考核形式, 培养工程意识

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主要取决于平时学生的表现, 包括出勤率, 预习报告与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 忽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不能全面考核学生。为了更全面综合考查学生,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改变考核方式。实验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可采取口试、笔试和操作相结合, 即平时成绩、期末笔试和操作考试, 各部分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 成绩评定注重平时的考核, 因为实验能力是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培养形成的。为测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正确评价学生成绩, 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 考核方法可安排如下:在每一个操作内容经多次练习之后进行, 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考试, 以实际操作为主体, 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并用百分制评定成绩。

实践证明, 在化学实验中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 注重学习环境塑造,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精心设计实验考核形式, 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工程意识是一个有效途径, 再与其它课程有机融合, 可系统地培养工科院校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是一条工科院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用人单位满意率提高, 学生就业率提高, 可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孙伟民.以实践能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9) :44-45.

[2]吴文辉.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7) :127-128.

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论文 篇9

1 废液回收再利用

化学实验中的废液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废液中含有毒性较强的物质,如“铁矿石中全铁含量的测定”实验后废液中含有重金属铬,六价铬具有强的致癌和致突变性。一种是废液中的物质毒性虽不强,但是利用价值较高。如“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实验后废液中含有的氯化银沉淀可以转化成硝酸银或银单质。无论是哪种情况,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倾倒于水池中的方法都是不合适的。我们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分析化学实验“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中所测的铅和铋都属于环境化学中的重金属,教学过程中我提前让学生在预习实验内容的同时查阅关于铅、铋对环境的危害效应,待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废液收集到废液桶中。我们再将含有铅、铋的废液拿来给环境专业的毕业生做科研训练使用。莫尔法测氯也是分析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测氯后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银沉淀,而原料硝酸银的价格也较高,因此银的回收就非常有必要。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废物资源化”的环境意识,我们也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内容中要包含查阅或设计“氯化银转化为硝酸银的方法”。学生对这个内容兴趣比较大,总结出回收硝酸银的方法共两大类:(1)沉淀转化法。如将莫尔法测氯时的废液、废渣转化生成Ag2S,再在马弗炉中高温灼烧成Ag。硝酸和银反应生成硝酸银,蒸发,结晶得硝酸银晶体[3]; 或者用热的浓硫酸溶解氯化银沉淀,在冷水中生成硫酸银晶体。用硫酸银晶体与等摩尔的硝酸铅反应生成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铅沉淀。过滤,蒸发,结晶可得硝酸银晶体[4]。(2)氧化还原法。如在pH为8.0左右时用硼氢化钠还原废液,得银单质。过滤,洗涤后再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蒸发、结晶后得硝酸银晶体[3];或用浓氨水将氯化银沉淀溶解,再加入过量锌粉还原沉淀后得银单质[4]。银单质与硝酸反应后可得硝酸银。

有些实验后产生的废液如果一时没有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我们先要求学生用废液桶盛放,然后再由学校送到专门的部门处理。如“铁矿石中全铁含量的测定”“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铜含量”实验后废液中都含有重金属铬,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中铁与邻二氮菲生成的橘红色配合物直接排放会影响水体的色度。诸如此类的废液,我们均会要求学生统一收集,而不是直接倒入水池中。这样的要求和做法就是培养学生明白化学物质更容易污染环境,从事化学专业的工作者更需要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2 节约使用,减少浪费

环境保护不仅指减少环境的污染,也包含了资源的合理使用。我们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统一要求学生回收没有被污染的自配样品,如“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实验结束后,常会剩余较多的高锰酸钾溶液,我们将回收的高锰酸钾溶液留给其它专业的学生做“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实验;还有化学专业的“铁矿石中全铁含量的测定”实验后也会剩余较多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统一回收的重铬酸钾溶液浓度不确定,我们用分光光度法确定其准确浓度后,可以作为标准溶液继续供其他同学使用。分析化学实验“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后剩余的3%的过氧化氢可以在无机化学元素实验“铬、锰、铁、钴”中作为氧化三价铬的氧化剂,学生稀释后的浓度较小的过氧化氢可以用来浸泡洗涤过滤高锰酸钾溶液的砂芯漏斗。分析化学实验的“铁矿石中全铁含量的测定”剩余的还原剂氯化亚锡也可以在无机化学元素实验“铜、银、锌、汞”中还原HgCl2。节约使用化学试剂,既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又合理利用了资源,是我们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3 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环境知识

在本科生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中,有很多内容是和实际紧密相连的,如分析化学实验“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仪器分析实验“离子选择性电极测水中氟离子含量”等。对于这类实验,我们任课老师会在讲解实验内容的同时也介绍相关的环境知识,并鼓励学生用实际测得的结果和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去对比。在测水硬度的实验中,我首先介绍硬度的几种不同表示方法,特别是以“度”表示的方法。通常根据硬度的大小,把水分成硬水与软水:8度以下为软水,8~16度为中水,16度以上为硬水,30度以上为极硬水。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水的总硬度不得超过25度(以CaCO3计,不得超过450 mg/L)[5]。一般饮用水的适宜硬度以10~20度为宜,历届学生测得的自来水硬度的结果基本上是在13度左右。学生进行结果对比后对水的硬度有了很深的认识。在测氟离子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自己查阅饮用水中氟离子的含量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实验测得结果给出我们的饮用水氟含量是否合格的结论。学生查得水中氟离子合适浓度为0.5~1 mg/L,大于1.5 mg/L时易得斑齿病,小于0.5 mg/L易得龋齿病,高于4 mg/L易得氟骨病。学生对这类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经常会主动拿来几个不同的水样进行测定比较。同学们在学习化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相关的环境知识,加强了环境意识。我们任课老师在选择学生的实验题目时除了考虑所涉及的理论外,也应尽量和实际生活,环境保护等内容紧密相连。

4 结 语

意识决定行为,在当前我们国家甚至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时刻,人人都需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我们身为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培养学生特别是化学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既要“言教”,更要“身教”,通过化学实验课中点点滴滴的要求和示范告知学生“保护地球义不容辞”。

摘要: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鉴于化学物质和环境污染的关系,本文通过具体的实验教学实践得出总结,从以下三个方面:废液回收再利用,节约使用化学药品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做起,提出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化学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节约使用化学资源。

关键词:化学,环境保护,污染物质,资源

参考文献

[1]张玉萍,朱美静.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J].科技信息,2010(7):120.

[2]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3]丁彦庭.化学实验后废液处理转化再利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增刊):93-94.

[4]姚福琪.从化学实验废液中回收银[J].化学教学,1994(1):49.

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论文 篇10

一、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我国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原因众多, 尤其是农药的使用, 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 据统计, 2009年我国使用农药制剂产品约200万吨。其中, 乳油约占总量的40 ~50%。乳油 ( Emulsifiable Concentrate) 是农药原药、有机溶剂和乳化剂混合而制成的均相透明液体。经有机溶剂配制而成的乳油属于易燃易爆、污染环境的危险品, 在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极不安全。发达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限制或禁止大量使用甲苯、二甲苯等为溶剂的农药乳油产品。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 我国的饮用水、食品、蔬菜和水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普通化学实验是农林院校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涉及到种类繁多的化学试剂, 以及有毒、有害、危险品等物质, 对实验中产生的废物等处理不好就会形成一个较为复杂和严重的污染源。在普通化学实验教学中, 如何减少和防止化学污染, 适当地开展环境教育, 让学生更好地强化环保意识, 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 是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二、普通化学实验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方法

1. 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环保意识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特别是近年来硕博士扩招, 越来越多的人都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不得不承认, 我国在硕博士教育过程中, 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一大败笔。在当今的大形势下, 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 写出SCI论文就是好猫。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的教授研究员中能把环保意识放在第一位而把论文放在第二位的屈指可数。因此我们的化学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修养, 还必须有较高的环保素质, 并在教学中有机地把环境科学知识渗透于其中, 紧密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从老师自己做起, 我国的环境状况改善还是有希望的。

2. 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内容必须强调环保意识

传统的普通化学实验大纲和内容都是几十年前设计的, 虽然经典可行, 但是与人类科技进步脱节, 与人们生活实践基本不相关, 这样的实验不能吸引学生, 也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尝试将原来的实验教学课程融合变革为一门新的通用化学实验体系。通过调整实验次序, 使实验与实验之间形成链接关系, 使实验中的辅助试剂、产物、副产物、剩余物能相互循环利用。合理调整实验课程, 不仅使学生们的综合实验技能得到锻炼, 而且节约大量实验药品和实验经费, 最大程度地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减少污染源。同时必须改进实验的工艺、装置、条件和内容, 依据环保教育的要求, 应用环保化学的理念, 积极进行实验改革, 通过改进实验方法、改善实验条件等措施, 并采用无污染和少污染的物质替代有毒有害物质, 把污染物消除在实验的源头。对于实验过程中必须要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在实验结束后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与此同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 使学生深切地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只有高度重视环保, 才能做到保护环境, 控制污染, 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把环保意识作为普通化学实验教育的一个必须的内容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去, 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 不断受到环境意识的熏陶。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前, 通过计算机网络培训学生对普通化学实验中的环保意识, 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都在普通化学实验中能够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并且学以致用。学生现在已经对现实生活中污染有一定认识, 比如, 2012年12月5日的北京, 昏黄的天空中飘着零星小雪, 再加上弥漫不散的雾气, 和刚刚过去的晴朗周末判若两城。就在之前, 12月4日, 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大雾蓝色预警, 预计4日夜间到5日上午, 京津等地区有局部能见度不足200米大雾。北京前门箭楼被大雾笼罩。北京西五环高家堡以北晓月苑, 汽车从大雾中驶出, 犹如仙境一般, 给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就是说, 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实际生活, 而且生活中处处有污染。要防治污染、改造我们的生态环境, 必须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对于普通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准确、规范、熟练地操作, 节省药品, 减少排污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化学实验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危害以及多年以后的地球环境进行模拟, 充分发挥想象, 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的效果, 让学生了解到如果现在大家还不重视环境保护, 多年以后整个人类将面临着毁灭的危险。因此, 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任, 而且要对以后的子子孙孙负责, 对整个人类负责。要让咱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干净无污染的环境中, 每个人特别是化学工作者对环境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普通化学实验是针对非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开的一门实验学科。本文阐述了在普通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环保意识,普通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乐斌, 陈蔚林.安徽化工, 2011, 37 (4) :1.

[2]冷阳.今日农药 (制剂研究) , 2011, (10) :23.

[3]明亮, 娄远来.江苏农业科学, 2007, (6) :102.

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论文 篇11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问题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实验中,学生可以根据结构自己大胆假设物质的性质,通过观察实验的现象,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实验验证后再发现新的问题,继续探究并分析原因,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一、浓厚氛围,激发热情,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有机化学中,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以及与NaOH在不同溶剂中的反应类型的探究一直是有机化学实验中重点考查的内容。当我提出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检验方法这一疑问时,有的学生马上就回答加入AgNO3溶液看是否有沉淀生成。在滴入AgNO3溶液后看到并无沉淀生成,学生思考并很快自己得出解释:卤代烃中虽然含有卤素原子,但是C-X键很稳定,加热不会断裂,在水溶液中也不电离。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做完卤代烃在NaOH水溶液中的水解反应和在醇溶液中的消去反应后,部分学生认为此时在反应之后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一定可以看到预期的沉淀,但是按此法操作后却看到黑色的沉淀,学生感到很蹊跷,陷入了思考: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有的学生想明白是过量的NaOH与AgNO3反应后,很快就提出:怎么克服这个问题呢?经过讨论得出,为了中和过量的NaOH,要向反应后的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这样师生共同探讨出了检验卤代烃中卤原子的完整实验方案。

二、精心设计,加强引导,设置学生的提问层次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应尽可能地做到有层次、有梯度,让学生在一组问题中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苯酚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从已学过的乙醇的性质出发,大胆假设苯酚的性质。苯酚和乙醇都含有相同的官能团——羟基,乙醇是非电解质,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学生通过讨论,出现三种假设:①苯酚和乙醇一样,水溶液呈中性。②苯酚羟基中的O-H键电离出H+。③苯酚电离出OH-。学生给出了很多实验方案:①用石蕊试液检验酸碱性。②用pH试纸检验pH值。③在两份浑浊的苯酚悬浊液中分别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解决这一问题后,学生很自然地会进一步考虑:苯酚酸性强弱如何?与碳酸相比呢?我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讨论交流后进行了实验探究:将苯酚钠澄清液分为两份,一份滴加稀盐酸,另一份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做完后,我们又回到了开始提出的问题,同样是含有羟基,乙醇分子的羟基难电离,无酸性,而苯酚分子里的羟基可电离出H+,呈弱酸性。于是我因势利导,解释了苯环对-OH的影响类似于甲苯中苯环对甲基的影响,使O-H键在水分子作用下更易断开,电离出H+,使苯酚显酸性。

三、有的放矢,兼顾效率,把住学生的提问方向

学生提出问题必然会受到知识基础和经验的限制。在学生想说而不能表达,想问而不知道怎么问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用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为避免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大纲要求的轨道,我们还应巧妙拨回,把握学生提问方向。例如,在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先将红色的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变成黑色,黑色的铜丝插入乙醇溶液中重新变为红色。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时,部分铜丝为红色,部分铜丝为黑色,学生感到很惊奇。经观察发现,外焰部分的铜丝是黑色,内焰部分的铜丝是红色。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酒精灯的内焰中有大量的乙醇蒸汽,遇到了黑色的氧化铜,氧化铜被还原成了铜。我马上提出:可以设计一个更完整、更准确的研究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并验证产物吗?经过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后,学生给出了这样的实验流程:固体KMnO4加热产生氧气,将氧气通入水浴加热的乙醇中,将乙醇蒸汽带到装有加热的Cu丝的大试管中,大试管后放置无水硫酸铜检验产物H2O,再将气体产物通入新制Cu(OH)2悬浊液中。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中化学老师在开展有机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并在实验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问题意识。

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论文 篇12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创新意识,实验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有责任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人到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的本领[1]。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己逐渐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2]。无机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是学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起点,是实验基本训练的重要基础。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素质教育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的实验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关键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结合传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主要从实验室的布置、实验教学内容的精设、混合式实验教学方法、科研促进教学、完善考核制度等五个方面对无机实验教学进行了改进,并探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实验室的布置

大一新生进入实验室之前或多或少的对化学实验以及实验室的装饰都有些好奇和设想。无机化学实验课是新生入学后进行的第一门实验课,无机实验室的环境是新生进入实验室后的第一印象。实验室的环境对学生的兴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氛围和学习环境。首先在实验室过道的两侧墙上贴着著名科学家及学者的画像和警局,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化学的魅力以及自己的责任,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次在实验内的墙上贴着实验室守则和一系列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白在实验室一定要遵守实验的规则。再着就是实验室内外放些灭火器,沙袋及沙桶,提示学生实验的危险性,谨慎性以及操作的规范性。通过上述的感性认识,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对实验的兴趣都得以建立。为今后的实验打下很好的基础。

2 精设实验项目

传统无机化学实验体系研究多围绕课程知识点的验证性实验,主要以满足单一实验的教学为主,不能很好地实现实验与实验之间以及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与能力相融合的综合性实验。这是目前毕业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无机化学实验项目进行了改进:

(1)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检验一个已知的结果是正确的,例如缓冲容量与缓冲溶液组分浓度间的关系,根据实验要求(增大或减少组分浓度来判断缓冲容量的大小)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索性实验,是指在不知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探索,得出结论。在探索性实验中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学过基本化学理论后,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索性的实验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可对实验步骤的设计,操作的安排及规范性以及药品的选择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研究。

(2)开设交叉综合型实验。交叉综合型实验是指化学与生物、材料等相关学科交叉开设综合设计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以研究性,综合性为主,其实验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和文献查阅能力。该类实验体现了化学前沿,热点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如含锌药物的制备及含量的测定,Zn的化合物Zn SO4·7H2O,Zn O,Zn(Ac)2等都有药物作用,医学上Zn SO4·7H2O内服为催吐剂,外用可配制滴眼液(0.1%~1%)利用其收敛性可治疗沙眼。在制药工业上,硫酸锌是制备其它含锌药物的原料;0.1%~0.5%的醋酸锌溶液可作洗眼剂,外用为收敛及缓冲的消毒药。此实验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生倍感兴趣,同时学生从中学到了分离、提纯、成分分析等综合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用化学知识造福于人类的能力。含碘废液的回收及利用,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工业和医药中都有很大用处,并且制取单质碘时工艺复杂,成本昂贵。某课题组以及基础实验中需要用到含碘的原料,因而产出许多含碘的废液,若将其直接排放,不仅带来环境污染,而且造成碘资源的浪费,因此从含碘废液中回收碘,充分利用二次资源。此类实验结合“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加强学生的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意识。

(3)注重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按实验目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行选择实验装置,指导教师审查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我院每学期都有多项开放实验项目,由指导教师申请,各类实验项目的教学内容、学员选定与课程安排,分别由各位立项教师具体安排和负责。如房间内甲醛含量的测定,甲醛作为室内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甲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人体潜在致癌物和环境污染物[3]。因此,了解测定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含量并及时防御意义重大。检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室、学生宿舍和教师住宅等多处,分析甲醛的主要来源、讨论防治对策。

3 混合式实验教学方法

常言道,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角色要不断的互换,学生应充分地自我表现,自主地发展,有利于人的“潜力”的开发。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为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教师根据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对实验内,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后由学生为主体完成实验任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应在实验教学中引起重视。混合式教学是把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和数字化教学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大量的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随时观看,反复学习;再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体做法为:首先教师进行网络环境的设计,混合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资源的收集;其次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在线互动、答疑、监督评价;再通过小组讨论深化理解;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辅导特别是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教师引导、点评。

4 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高校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又要进行科研,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4]。科学研究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增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效果。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促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在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结果,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书写实验报告。尽管学生实验的最后结果不一定达到要求,但是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对科研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体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对学科前沿动态应保持充分的敏感,能够较好地把握前沿动态,把科研的思维方法及科研态度融入实验教学中。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参与科研,感受科研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科研经费改善实验条件,近年来,教师努力争取课题,利用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的科研经费,购置了一些实验仪器如紫外测试仪,热重分析仪,旋转蒸发仪,电子分析天平等改善了实验设备条件,有效地推动了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内容直接接触学科研究前沿,学生在这种氛围熏陶下,其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5 完善考核制度

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教学起到导向、检验、反馈和激励等作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既能全面和公正评价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程度,也能客观评价指导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及时诊断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各种信息,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5]。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不仅讲授解释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实验成绩的考核应该贯穿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即实验态度、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提问及讨论、实验报告、个人实验总结等。学生进行实验前指导教师应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考查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如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用到了哪些主要的仪器,在这些仪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和预习报告的书写情况给出实验预习成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以巡视的方式,观察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动手熟练的程度性等,解决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以交流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探讨。实验结束后,检查实验数据的正确性,有明显错误的,找出出错的原因如果有时间要求立刻重做,如果没时间下次和别的组一起重做。实验报告包括详细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分析、讨论及数据记录和个人对所做实验的总结、感受。应于下一个实验前交给指导教师。教师应及时批改实验报告,对有错误的地方作记号指出,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一学期所有的实验都结束了,进行一次实验考试(一般安排在实验结束后一周进行)。实验考试分为口试和实验操作,口试的主要内容是各实验的实验原理、思考题及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操作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已做实验中一些主要仪器的使用,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场完成实验内容。最后由指导教师给出考试成绩。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应贯穿整个实验过程中。

6 结语

近些年来,我院的实验教学工作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实验教师不断地钻研探索改革创新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己牢固树立了实验教学应与时共进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华,郭长彬,张国玺.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2):88-91.

[2]张学军,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4-6.

[3]苏斌,杨雪萍,赵翠影,等.室内甲醛含量的测定及清除剂的制备[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38-139.

[4]韦化,唐纪良.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8(3):81-83.

上一篇:花山崖壁画下一篇:充放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