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化学应用意识培养论文(精选11篇)
学生化学应用意识培养论文 篇1
工程意识是人脑对工程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与总结, 即在充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要有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合情、合理且合法地开发利用自然条件, 去完成某项工程, 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的意念。现代工程意识内涵极其丰富, 大致包括: (1) 使产品更加完美、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意识, 如质量意识、标准化意识、创新意识、求美意识等; (2) 使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整个社会包括生产者更加协调, 并能保持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如, 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人本意识等; (3) 使工程和生产取得更高价值和效益的意识, 如, 成本和效率意识、优化意识、市场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等。需要强调的是工程意识是一个整体概念, 只具有某一方面的意识而缺乏其他方面, 不算具备现代工程意识。例如, 化工生产者一心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和安全, 这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 现代工程意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过去工程技术人员只需要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工艺路线, 抓好质量和安全即可;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突飞猛进, 竞争日益激烈。因此, 工程意识应与时俱进。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密切合作, 发展迅速, 不少工程类院校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农林类高等院校同样拥有部分理工科专业, 因此, 各教学环节应围绕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提高全面素质与能力来进行。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工程意识的培养。就应用化学专业而言, 目前我国近400所本科院校设置了应用化学专业, 其中排名靠前的35所农林类高校中, 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的有23所。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应用化学专业分为理科和工科两类, 总体为理工结合型专业, 只是侧重各有不同。本专业学生一方面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同时还要掌握工程技术知识, 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理科) , 设置了生物资源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和环境化学三个方向, 培养毕业后能在天然产品加工、精细化学品合成及环境治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部分学生最终会进入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研发工作, 因此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工程意识的培养, 这对培养合格工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农业院校在应用化学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师资队伍的欠缺。
以农林相关专业为优势学科的农林类院校, 在生命、植物、土壤、生态、基础有机化学等学科拥有大量高水平人才和教师队伍;但是对涉及土木、机械、化工等工科背景的师资力量略显不足, 而在师资引进中往往又因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科研条件, 不能吸引传统工科院校的高级人才加入, 使得教学队伍缺乏真正具有工程经验和设计能力的高资质工程师类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给学生传授工程思想。另一方面, 农林类院校的化学学科早期以基础教学为主要任务, 科研大都以基础研究为主, 较少参与校企合作等横向课题, 长期以来教师群体也忽视了工程意识的培养。
2. 课程设置的不足。
在课程设置方面, 存在着内容结构不合理, 课程构成“拼盘”化, 过于强调知识化, 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等问题, 特别是缺乏工程类课程的设置。
3. 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大量跟生产接近的操作实验和实践教学, 而农林类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基础相对薄弱, 大都难以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此外, 实验室教学与实际生产脱节, 仅仅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性教学实验, 没有生产实习环节, 学生只是掌握单个工序中某个原理的验证或单个实验模型, 而没有对工艺过程的整体印象。不接触真实的生产过程, 很难让学生形成工程意识。
二、基于现代工程意识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传统农林类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 建设具有特色和实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科研条件, 积极吸引具有工科背景和实际生产经验的学科带头人;这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从海外引进几位具有工科背景, 有些甚至在生产一线工作多年, 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的教授。这些教授的到来, 对于我校应用化学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以理论优势参与企业的技术合作, 从而获得生产经验, 逐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意识。三是可以通过国内院校之间的合作教学, 实现培养计划, 派出青年教师进修, 以获取工程教学经验。
2.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教学水平。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严格要求学生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适当增设一些与工程相关的课程。同时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生产实际, 通过讲解生产实例和企业生产中的案例, 来加深学生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同时着重强调社会责任感, 质量、成本与效益的经济意识等工程意识。为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门开设了《天然产品加工与开发》课程, 通过一些生产案例来讲述天然产物化学与精细化工的关系, 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3. 完善学科实践教学, 建立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包括毕业论文、综合实验、毕业实习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包括植物化学实验、应用化学综合大实验、天然产物化学综合实验、天然产物化学课程论文和天然产品加工生产实习等环节。我们有稳定的7个校外实习基地, 具体如下:西部植物化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科学院制药厂、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化工厂、亨通光华制药公司、陕西嘉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陕西嘉禾植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北农林科大仲情生物有限公司。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上述企业单位有广泛而友好的关系, 我们对上述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支持, 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联系, 为一些产品的市场投放起到了较好的催化作用, 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附近的农村创收与农民的就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科研、工程单位的实验室以及其设计、建设的众多设施项目均是本课程教学实习的好去处。
摘要:从农林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设置情况出发, 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特色和条件, 对农林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工程意识的培养进行思考, 指出传统高等农林院校应用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农林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现代工程意识
参考文献
[1]王贵和, 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15 (4) :62-4.
[2]王永止, 郑家泰.略论现代工程意识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4) :83-5.
学生化学应用意识培养论文 篇2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学;应用意识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化学在工业中的应用不断加大,化学甚至已经渗入我们的生活中。在化学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化学实验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在很多的中职学校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对化学的应用意识薄弱。通过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将化学和生产、生活相结合,已经成为现在教学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目标
1.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应用意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需要通过化学教学,由学会逐渐向应用转变,知识掌握的多少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所知道的知识能否熟练地应用已经逐渐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志。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经从学校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化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化学知识解决,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书本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当中,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意识,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化学物品的正确使用
化学物品的不正当使用,给人们和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物品正确使用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合理的化学物品应用意识,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
从近几年来看,我国生态失衡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化学是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学科,需要为社会创设可持续发展的化学环境。所以,在中职学校中,老师需要结合课程的内容,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意识。
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方法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以动手实验为主线,将课堂内容和应用意识相结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科学价值,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化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验活动
实践是应用意识培养的重要部分,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学生化学实验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之间交流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在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中,以学习化学知识为主,其他学科为辅,强调的是各学科之间内容的相互渗透。例如,在有机化学部分,可以和生物的知识内容相结合。到目前为止,很多环境问题逐渐出现: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有毒化学物品的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仅只是环境的问题,还是科技和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将知识综合应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
3.参观化工厂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接触化学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用学到的化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当今社会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不宜频繁地开展此活动,需要充分地考虑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能力。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化学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于化学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问题,不仅需要老师的积极帮助,还需要学生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可以顺应时代的要求,有效地推进社会的发展,实现在教学中对学生化学应用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尚衍.分层教学法在中职化学课堂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
[2]张杨.浅析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化学课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篇3
一、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化学知识宝库, 从生活中能学到很多化学知识, 而用化学知识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化学知识进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到国防、军事、科技, 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在平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随时注意对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看到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新闻的时候, 他们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自豪。此时, 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发射火箭所需要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什么?火箭发射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你知道制作火箭、飞船、卫星的材料吗?学生利用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合金等化学知识就能顺利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苏丹红做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掺入奶粉中……很多和食品安全有关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掀起了波澜。一时间谈红色变, 凡是红色的食品一律抵制。对三聚氰胺产生恐惧, 甚至有人认为三聚氰胺制作的防火板也是有毒的。我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学习苏丹红、三聚氰胺的结构和性质。通过性质的学习了解苏丹红和其他红色食品添加剂的区别以及鉴别方法, 了解三聚氰胺防火板的用途。消除学生的恐惧, 帮助他们应用化学知识正确认识苏丹红和三聚氰胺。
厨房中也有很多的化学知识。我鼓励学生多做家务, 在帮助父母分忧的同时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热水瓶用食醋除水垢, 松花蛋用食醋除涩味, 煮鱼时加料酒除腥味, 加碘盐中碘元素的检验, 银耳、粉丝选购时要避免选择二氧化硫漂白过的产品等等, 学生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用化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化学应用意识。
二、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应用化学的兴趣
人类的感知行为主要包括视觉、听觉与触觉三种不同的形态。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1.5%来自触觉, 三项之和高达95.5%。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组硬件和软件设备, 结合了各种视觉和听觉媒体, 能够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视听效果。在学习化学选修三《形形色色的分子》一节时, 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了很多分子的空间结构的模型, 通过旋转,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给他们留下了直观的印象。有机化学中原子共线、共面问题是高考的热点, 但由于分子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 而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 这一问题就成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为了有效突破难点,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原子共线、共面》, 首先制作了五种基本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甲烷、乙烯、乙炔、苯、甲醛) , 通过旋转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印象。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将五种结构中的一些重要部分进行组合, 让学生自己判断组合结构中的原子共线、共面情况。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的、微观的分子结构变成了形象的、可以直接观察的模型,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教会学生自己制作分子模型, 既能锻炼他们的化学应用能力, 又能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的兴趣。我以甲苯的分子结构为例教会学生使用软件ACD/Chemsketch制作分子结构模型。学生对制作分子结构模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了简单分子模型的制作。还有的学生自己钻研, 利用所学的软件绘制了结构式和反应式, 进行了有机分子三维立体结构演示, 制作了电子云、杂化轨道等模型, 学生学习化学、应用化学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化学应用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提出问题, 设计方案, 通过主体性探索、研究, 求得问题的解决, 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 养成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 增强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探索为学生主动提高化学应用意识提供了条件。结合我校的实际, 在高中年级设置了如下和化学有关的课题。
1、方便食品与生活方式;2、食品的热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3、绿色食品的开发;4、眼睛与眼镜;5、饮水与人体健康;6、酒精与人体健康;7、吸烟与人体健康;8、一次性物品;9、关于生命元素的调查;10、无铅汽油;11、氟利昂与臭氧层;12、白色污染;13、粉尘及其污染;14、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15、杀虫剂问题;16、空气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17、水资源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18、土壤的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19、酸雨现象;20、温室效应;21、煤的开发利用;22、太阳能的利用;23、公众的环境意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进行研究。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 学生遇到问题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去解决。如:课题《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中, 学生首先要知道电池的组成和电池中有害的物质, 学生利用了文献查阅的方法:通过浏览大量的网页, 学生知道了电池的组成, 并且知道了废旧电池中铅、镉、汞对环境的污染,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自主学习了铅、镉、汞的化学性质。遇到是否有必要对废旧电池进行集中回收以及集中回收的可行性的问题时, 学生采用了走访问谈的方法:学生走访了大学化学系的教授、电池生产厂家、销售电池的超市, 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课题《水资源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中, 为了测定水质, 学生采用了实验法:做了大量的化学实验, 对水质做了测定, 同时采用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活动中, 有效地提高了化学应用意识。
学生化学应用意识培养论文 篇4
——————课题研究实验工作总结报告
《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经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潜心研究,大胆实践。课题按预设方向顺利推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任何的学习都是从疑开始。现代教育是‚以学生的未来和发展为本‛的教育,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指导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学生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而探究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品质。能否提出问题是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是否具有独创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人们不断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创造思维、创造发明。
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小学时总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接受知识。虽然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可是由于小学老师平均年龄偏大,习惯的教学方法很难改变,加之校点分散,平时教研活动、外出学习机会少。总是习惯于师问生答,陈旧的教学方法,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无疑可问,不知道怎样问,习惯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农村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少,知识面窄,学生只会接受现成的知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实际和社会出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二、概念的界定:
课堂探究教学也就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对于八、九年级学生而言,他们一开始接触化学时,化学世界那变幻莫测的奥秘就会深深地吸引他们,他们对化学的兴趣也会在日后不断地学习中逐渐地升华着。此时,老师则要引导他们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环境、社会等紧密相结合,促使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引发知识与实际的‚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主体性地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的研究过程,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谓‚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未知客观事物做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问题‛是指关键、要点,是思维的起点,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意识‛ 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培养‛是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联系学 生来看应该是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手段有规划,有目的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质疑,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推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重点之一,彻底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全新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探究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科学态度和良好品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质疑,主动探究,积极学习。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一切思维都源于问题,有问题才会有创新、有发展、有进步。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学到多少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终身学习的品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理念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会探究过程,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发现问题是关键,是学习的第一步,为科学探究指明了方向。发现问题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善于捕捉学习中细节的表现,能为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是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把问题意识与三维目标整合,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富有个性化和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把问题意识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方法,使课堂探究教学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得到充分透彻的诠释。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
通过《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善于主动提问,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认真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改变农村中学课堂教学现状。
目标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建构知识,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教师所教知识落到实处,实现有效教学。
目标二:通过研究,摸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学有所得的教学方法。
目标三:后期形成具有特色的材料,如论文、阶段总结、典型案例、反思等。学生能做到敢于质疑,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目标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业务、科研水平,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中的各种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2、分析学生目前提不出问题的各种原因,如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化学教材内容上挖掘问题的切入点,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如何在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教法和学法指导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如何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进行教学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动态。
2、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学生问题提出的现状,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实验研究:以化学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辐射理科组和相关学科,同时采用举行课外实践活动,开放实验室活动,召开主题交流会、组织学习(先进教学资源,优秀教师的优质课)等形式,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4、个案研究: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统计各研究阶段一个班或几个班学生提问题的情况,分析数据,查找原因,找出解决方法。
5、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不断交流,反思总结,不断改进。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课题筹备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5月)
1、选题、立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有关理论和有关课题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明确课题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水平。
3、成立实验研究小组,调查学生现状,确定课题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
4、明确课题组分工:
(二)课题实验实施阶段(2008年5月——2009年8月)
主要以三个活动为载体:每两个月一次的课例研讨会;每两个月一次的读书报告会;每六周一次的课题研讨会。具体步骤如下:
1、读书报告会的开展给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主要学习内容:理论学习、外出学习经验介绍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为提高课题组人员的理论水平,尽快掌握研究方法,能更好地研究取得预期目标,自学《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怎样教》、《现代教学艺术与理论》及网络上的相关内容。主要学习《新课程怎样教》里面的四个专题,其主要内容是从教学准备中、教学实施中、学习方式转变中的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明确 ‚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行动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
参与相关培训,同其他课题交流学习。课题组主要负责人积极参加省、市、县教育学会组织的课题培训会,认真听取专家讲解,并与其他课题组同志交流,学习别人研究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借鉴成功经验,解决自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培训和学习,如化学新教材培训,洋思教学经验的学习等,吸取他人的优点,以弥补自身研究的不足。
每一次的学习有专人负责此次活动的开展,做好笔记,写出心得体会及阶段性的总结工作。
2、课题研讨为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适时时机召开好课题研讨会,主要围绕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及时总结一段时间的工作、个人体会、反思等进行交流,课题组成员一起认真分析,及时调整研究计划,使研究能取得实效,为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确定方向,明确技术路线。
在课题研讨过程中,我们做到突出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实行三个结合;做到四个坚持。
(1)突出一个中心:在所有活动中,紧紧围绕‚农村初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这个中心‛进行,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
(2)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课堂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由‚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转变为‚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这两个转变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教学理念的变革,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活跃学生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实行三个结合:即课题研究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4)做到四个坚持:为提高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我们课题组做到四个坚持:要求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认真做好反思;做好个案研究;相互听评课,进行研讨;及时总结,写出相应的文字材料,如论文、总结、教学设计等。
3、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课例研究是课题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
定期开展课例研讨会,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确立每一次研讨的主题,实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针对一节课进行研讨,课后反思,再上课,着重看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一个主题,往往几次课例才能得以体现出他的内涵,使其落到实处。负责此项工作的实验教师及时整理相关材料,并做好阶段性的总结工作。此项工作在实施时,我们实验教师在化学课堂探究教学中主要是这样做的:
(1)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疑惑的内容发问,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仔细聆听,耐心解答,即使学生的问题与本节教学无关,也要给学生以满意的答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观点。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向上有利于学生发展、解惑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有所得。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等待,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说、多说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主动提问。(2)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问。
当前一些学生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大包干‛,或者问题都由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出,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学生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主体)的教学观,优化课堂结构,教师要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型等,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分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给学生留些‚空白‛,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强烈愿望,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
例如,对元素化合物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①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为什么生铁的熔点低于纯铁的熔点,而硬度比它大?②从异常中发现问题。例如,为什么铝片放入稀盐酸中没有气泡冒出?③改变命题提问。例如,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变为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都是中和反应?④假定条件,探求结果。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果采用的是稀硫酸,结果会怎样?⑤通过归类,找出规律(或例外)。例如,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等。⑥通过对比,找出异同。例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那么怎样鉴别它们?⑦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例如,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却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为什么?
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要从关键词上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为什么要强调‚一般‛,这就是一个诱发学生提问的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去分析问题。(4)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问。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要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并且敢于问、乐于问。对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①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融入课堂,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②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再讲燃烧时可联系实际,篝火晚会,野炊等,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分析燃烧的条件,学生易于理解。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给学生多个感官的刺激,思维活跃了,问题的火花便由此产生了。④利用生动故事和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臵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问题习惯。(5)联系社会、深化知识,拓宽提出问题的渠道。
让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到化学科学的用处,了解化学应用中的问题,以活的、具体的化学事实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参观洗衣店、酱油厂、水泥厂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并想如何改进它。面对当今的污染问题,想到如何治理等。同时,教师课下备课时,注意深挖教材,理清知识间内在联系。教学中及时总结拓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也觉得总有要问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设计不同形式的化学作业,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①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设计能强化学生好奇心的作业。
例
1、某地区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的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 下:配料表:精制海盐、碘酸钾;分装日期:见封底;储藏方法:密封、避光、防潮;食用方法: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请完成作业:①碘酸钾的化学式为KIO3,则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其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②根据含碘盐的储藏方法和食用方法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填‚稳定‛或‚不稳定‛);③从2000年10月1日起,我国食盐中加碘的含量将调整为每千克食盐中含碘0.035g,相当于每千克食盐中含碘酸______g。
例
2、变色眼镜的镜片是特制的。在熔制普通光学玻璃时,加入微量的溴化银及氧化铜,就可得到变色的光学玻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无色透明玻璃就会变成灰黑色,当将已经变成灰黑色的玻璃放到暗处时,玻璃又会恢复到无色、透明的状态。请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氧化铜为催化剂)?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例
3、留心身边食物(食盐)、补钙制剂、补铁等标签,自编一道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题。
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设计作业,有助于他们用化学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使他们体验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并增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这样,他们就会对新情况和新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从而开展创造活动。
②利用认知冲突设计作业,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
例、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能灭火,而二氧化碳还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那么二氧化碳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进行辩论。
研究表明,这些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但凭借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即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最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由于他们借用原有的知识不易解决,这就造成了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和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了内心的求知欲,并激发起较强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还要启思设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学业和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外,还要引导他们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思考新的问题。事实上,在学科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鼓励学生自主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学生习惯于跟着书本和老师走,也没有养成设疑提问的习惯。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要使设计的化学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并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但同时,还应掌控好作业的难度。
③将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历史背景融入到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
例
1、碳元素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C60近年来,科学研究还发现有一种新成员一碳纳米管,其结构相当于把石墨的平面组织卷成管状。它将广泛应用于航天事业、电子工业中。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①石墨和碳纳米管在组成上都含有______元素,化学性质______,物理性质______。②C60和碳纳米管中都含有碳元素,质子数为__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__。
例
2、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发现作出了各种假设,并在多次实验后验证了假设。请你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作出假设,并说明紫罗兰花瓣与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哪种物质的性质类 似。
学生对这类作业题比较感兴趣,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扩大知识面。这类作业题还有很多,如侯氏制碱法、黑火药、炸药等很多素材都可以进入化学的作业题中,学生在解题时还可以了解一些化学史、化学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化学素养。此外,作业的设计还应注意化学课程的目标,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探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培养自身的‘知’、‘情’、‘意’。‛具有思考价值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不断的思考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一般来说,具有思考价值的作业都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并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应该具有适宜的难度,即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他们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④引入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
例
1、二氧化碳的含量超标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冬天,北方时常有人进入贮藏白菜的地窖中,因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缺氧而窒息身亡。一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请解决下列问题:①用250ml的、有刻度的集气瓶去采集地窖中的气体样品,应如何操作?②如何测定该采集样品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③如何向农民说明如果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会导致窒息的道理?④进地窖前,应怎样简易确定进入的地窖是否具有危险性?
化学的开放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同时,由于其解题方法和策略的不确定性,能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合理的解题方案。因此,要通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交流中拓宽思路、体验乐趣、激荡情感。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后,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树立起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并形成持久的探索欲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以教师研修网为平台,经常浏览教育网站,广泛吸收各种信息,将先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并在教育研修网上发表帖子。
(三)课题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1月)
1、收集整理各种文字、电子材料,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完成材料存档。
2、撰写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课题组成员两年来的努力,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些成果。
1、促进教师的成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教师对问题意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①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课堂教学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行构建知识的过程为重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者、帮助者。②教师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教师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和谐、信任、友爱、合作、探索的学习环境,教为学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二是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注重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生成的创造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业务素质。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制作课件,保存相应的化学教学资源,使得教师得以成长和进步。④教师的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学 会了课题研究的的基本方法。开展研究以来,教师围绕课题撰写的论文有多篇在省市级刊物中发表,有三位教师均获省教育学会化学优质课二等奖,市教学设计一等奖,两名教师在县、区课堂教学评优中获一等奖,组内有一名教师评为县级名师,骨干教师八名。几名教师因教学成绩突出,年终考核被县政府授予嘉奖,实验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中考成绩位居全县前列。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由被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变为主动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很大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代替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表现出‚我想问、我敢问、我乐问、我会问‛的一种精神状态。课下,留心身边的化学,善于积累素材,主动去探究其中化学的奥秘。在老师指导下,积极讨论,勇于质疑,批驳不同观点,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很好的完成不同类型的探究性化学作业。在考试时,能够很好的解答探究性习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大大增加。
3、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经反复研究,在逐步实验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课前生生之间巩固上堂课的知识,新授课过程中将每个知识点设计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或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发展问题,组间交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果本节课学生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的学习也就完成了,下课前,老师可布臵下节课的预习,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的解构、建构知识。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就是尝试一种既重视学科内容又重视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设计。
4、师生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经常对自己一段时间工作的反思;一节课的反思;一次教研活动的反思;一次与学生交流的反思;一次外出学习的反思等,及时记录,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同时,也交给学生如何反思,一节课;一天的学习;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一次考试等,让他们学会经常回头看自己是否在进步,学习上还存在哪些困难,及时弥补不足。大多数学生养成了反思的习惯,我们实验班的学生不论在学习上,在做人上都很优秀。学会经常反思,认识到反思是人生成长中宝贵的财富。
5、改变农村初中的教学现状。
农村孩子知识面窄,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网络不普及。在学习过程中又受传统教育影响很被动。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化学课上可以说是相当活跃,能够与老师同步思考,能够说出很多问题,带动一节课的知识点。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我们实验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我们教师平时在专业知识上不断给自己充电,积累生活中化学素材,利用网络建立课件储备库。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化学,认识化学,并把学的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带动了一批教师采取了我们的方法,尤其是理综组,看到孩子们愿意上我们的课,更增强了我们继续探索的信心。
实验班级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实验班同学上课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浓厚,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变得开阔。能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知识解答习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九、存在的问题及感想:
通过两年多的摸索,课题组虽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同程度地收获了可喜的成果。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还有不尽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理论挖掘还不够深、触角延伸还不够广(限于学生的课堂、学校、学习生活,),专家引领少、实践成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还不强(还没有能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不同个性学生实际的具体实施策略)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课题组准备在今天专家鉴定、指导的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继续深入实施下去。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努力摆脱程式化。
从实践看,部分学生还存在为问而问的倾向,问题缺乏探究的价值,不能成为教和学的主线,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和学的主要目标。个别教师在分析提问的效率时更注重于它对教的意义,对问题的培养弱化。问题总为所学知识服务。
2、努力克服教师的自身因素对意识培养的阻滞作用。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有备而来,学生疲于应付。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诱发、培养,则应突出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发现问题,自我寻求答案,或者同伴互助,共同探究。这一变化,要求教师从发问者转向导问者,由答案的剖析、确认者变为探寻结论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随着课堂预设项目的减少、‚意外‛ 因素的增多,以及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成竹在胸;必须具备更民主的教学态度和更稳定的心理素养,才能自如地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各种表现形态;必须形成更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更深厚的工艺修养,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探索之舟。否则,教师将成为学生问题意识蒸发的沙漠和陨落的汪洋。
3、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讨 篇5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兴趣 创造性思维 个性品质
创新思维比一般思维更复杂,更艰难,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马克思从哲学美学角度强调:只有创新的人才能摆脱外在的羁绊,在内在需要的驱动和“自我实现”的激发下,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焕发出创新的生动表现。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人类美好愿景的实现需要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数以万计的创新者和发明家。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养成一种内在的创新态度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如下思考。
1 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
一种新的东西,能激发学生在事物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能抓住少年们的心,促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想思考和理解,从而转化为学习和创新的动力使他们奋发向上。
在实际教学中,每一堂课我都以启发创新为主导思想精心设计,作到形式多样地开展课堂教学。例如:用实验探索,启发联想,自学辅导,“想、读、议、练”四段式教学等方法进行化学知识教学。习题课以比赛形式让学生分组编题,然后交换练习作出评价。测验让部分学生先改正,归纳常见错误并进行一定的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讲有关的化学故事,或举一些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化工厂、自来水厂以加深学生对化工原理、流程、设备的感性认识;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弄清抽象的微观的问题,突破难点,例如:金属中自由电子的存在是如何决定金属的导电性、传热性、延展性等;硅、二氧化硅、二氧化碳、甲烷等晶体的结构是怎样的,诸如此类有关抽象的、空间立体想象的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得到感性的形象的认识,还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污染环境的后果,显示玛瑙、水晶、金刚石、蓝宝石等少见的物质;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化学领域的新的发现,如富勒烯C60及其应用。开展小科研活动,进行诸如蔬菜中的农药的调查等小论文的撰写,举行化学晚会、化学竞赛等活动。这样,在活动安排和讲课形式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创新精神指引下获得新鲜感、惊奇感、满足感和成功感,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深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大展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建地探索知识,理解知识并树立起强烈的求知创新的意识。记得一位学生曾跑来告诉我他找到了一道题的九种解法,当时他兴奋得好像他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他的手里,知识是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神奇力量。实验证明,这样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能使学生形成和保持一种内在的求新诱惑力,并逐渐养成浓厚的创新意识。
2 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品质
大量的研究表明,各种层次的学生正常发挥出来的能力有赖于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引导,这是任何其他教学措施无法替代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打破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也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对书本的知识和老师所讲提出质疑和设想。特别在实验的改进方面,我对教科书中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会从简便操作、现象明显等方面去进行改进,让学生从中领会改进后的效果和优点。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也逐渐对改进实验发生兴趣,并学教师那样从有效创新的角度去对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主动提出改进的设想,而且还能结合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化学实验中的操作问题。而对于学生的各种改进方法,即使只是异想天开,或令人捧腹大笑,我都会进行积极评价,都给予支持,并鼓励学生重新设计,继续完善,直到成功。目前,学生已掌握了用合理、有效、简洁、易控、安全、无毒、完整、充分等原则去进行实验改进和创新了。有一位学生认为我在演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实验时,每探索一个性质,就要重新制二氧化硫,操作烦,而且二氧化硫没有及时回收,造成污染。于是提出了他对实验改进的设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引证。结果表明,该学生改进后的实验连贯性好,操作简便,极适用于课堂演示,又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更难能可贵的是,该操作还同时验证了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及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可逆性等一系列知识。事实证明,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对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提高学生独立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问题的解答,作为老师不应该说“只能怎样怎样”,而应该尽可能说或问学生“还能怎样怎样”,许多化学问题的求解思路不是单一的,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得到不同的解法,异途同归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是创新潜能诱发的过程,所以,在教与学中均提倡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考虑问题。这样,既能深化对问题或解法的理解。又能从解法简繁、优劣中作出评价和选择,优化思维,萌生新的角度而成为自己的独创。
参考文献:
[1]崔付晓.谈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信息教研周刊,2012(13):2,36-37.
[2]周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西北职教,2011(11):1,50-50.
[3]李发葆.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意识[J].新校园:学习版,2012(7):1,45-45.
学生化学应用意识培养论文 篇6
一、利用化学实验, 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演示实验中趣味实验很多,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提高其探究能力。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的趣味实验有:白纸黑字 (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写字) , 魔棒点灯 (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点燃酒精灯) , 滴水着火 (棉花团沾过氧化钠粉末滴水) , 红色喷泉 (氨气极易溶于水) , 黑色面包 (浓硫酸与蔗糖反应) 等。
二、联系社会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现实意义,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 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 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比如:探究氨的性质时可创设问题情境:怎样识别肉制品是否新鲜?学生想到的主要是靠感官来鉴别, 通常采用看、嗅、摸的方法。教师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 (爱氏试剂是由一份25%的盐酸、三份96%的乙醇和一份无水乙醚配置而成的混合溶液) 检验肉制品, 现象明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探究意识。
三、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促进新知识的增长。如用pH试纸测定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等的pH值, 思考为什么盐溶液不是全部显中性。
四、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 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系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 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原子结构、化学键的形成等。
五、通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对于一些有共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教师可以就此作为探究活动设计的素材,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使原有的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如《乙醇与浓硫酸反应制取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材, 找出不理解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 乙醇与浓硫酸的体积比为什么是1∶3
(2) 浓硫酸起什么作用?
(3) 温度为什么迅速升温至170度?
(4) 为什么用碎瓷片?
(5) 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而不用排空气法收集?
(6) 温度计水银球为什么要插入液面下?
而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正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探究, 使学生明确制取乙烯的基本原理, 掌握一些实验的要求, 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并且在实验过程中, 通过正确方法的演示, 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观察,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运用化学史料, 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 取得无数创造发明, 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因为不敢怀疑传统的“燃素说”, 虽然发现、制得了氧气, 并研究了其性质, 最终也与“真理”失之交臂;而瑞利、拉姆塞对实验数据微小差异产生的怀疑, 才有了氦和“零族”的发现;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也正是因为近代科学奠基人波义耳的敢于质疑;另外如果德国化学家维勒、柯尔柏不敢质疑“生命力”学说, 并先后合成尿素、醋酸的话, 则人类打破“生命力”学说的神话也许就要推迟若干年。通过这些化学史料, 可以帮助学生从化学史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并提高他们自主、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40.
学生化学应用意识培养论文 篇7
关键词:问题意识,淡薄原因,策略
在我国颁布的《化学课程标准》中, 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切入口。问题意识是思想的资源, 思维的动力, 是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从而形成了一种“有问题可耻”的观念, 导致了许多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 或者有问题也说没问题的现象。这种现象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原因剖析
化学教师听了公开课后最大的感受是:课堂中的问题很多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 很少有学生提出问题。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究其原因, 包括以下方面:
(一) 教师认识的不足
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部分教师认为提出问题是自己的专利, 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讲课效率, 学生一旦问题提出, 会轻描淡写的回答一句“这个问题留到课后再讨论”, 甚至有些会强行制止;部分教师觉得自己的东西要讲得很多, 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 不留时间给学生提问;部分则认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没有帮助, 只要“消化”自己所讲的内容就能完成考试的要求。这些都说明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没有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
(二) 学生对问题的态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 一般不随便提问。一方面, 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被不同程度地剥夺, 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 希望和学生一起把自己设计的问题按照课堂程序一个个解决, 因此教师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 也不愿学生提出问题, 对学生提出问题会批评、挖苦;另一方面, 学生也害怕有问题, 心中产生疑问, 必然要想方设法解决, 这个过程要耗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 学生宁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不愿意多想, 养成思维惰性。与此同时, 学生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 教师不要他们产生疑问是不想增重他们的思想负担, 也就乐得不对问题进行思考, 认为思考是没有必要的。
(三) 学生能力的不足
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而提出问题则是一种能力, 是对自己思维困惑的明确表述。但是迷信书本和权威, 封闭式教学, 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都使得学生提不出问题, 没有问题可思考, 没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冲动;学生知识经验的缺乏, 基础的薄弱, 结构的不完善, 提出的问题显得笨拙, 没有价值。只有知识经验丰富, 知识框架完整, 有一定的能力, 学生才会怀疑, 产生问题意识。
二、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科学激发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 “老师问, 学生答”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惯性, 要想在每周两节的化学课堂上打破实属不易。
(一)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进度, 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进行自我监控, 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让学生在自主预习新知识、练习新的习题或情景互动中, 独立思考问题,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积极地探索, 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 要求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具有了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并提出问题。学生在得知问题答案时, 感到收获的喜悦, 个性品质得到锻炼, 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面对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时, 学生会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去解决问题。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发明创造始于问题。
(三) 指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的时候, 应将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学生探究进行结合和统一。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在碰到新的化学问题, 学生应首先对问题的原因进行猜想、分析, 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数据和信息, 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总结,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证实自己的猜测。学生有了自己遇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想法和方法, 就能保证新问题的顺利处理, 形成良性循环。
(四) 教师的鼓励和合理评价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的鼓励和诱导意义重大。作为化学教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多一些允许,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允许学生求新求异, 并为他们能够提出问题持赞同态度,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获取问题答案时, 能伸出援手, 必要时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料和资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评价, 引导学生自己评价, 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合理的评价可以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创设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想问—敢问—会问—善问—解决—总结发展”。对教师而言, 我们要做的工作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 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意愿,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 提高教师设疑的技巧性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知识, 教材不是权威和真理, 应让学生不迷信书本, 大胆质疑和猜想, 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分析的过程, 解答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探究精神得到培养, 问题意识也就得到了发展。课堂教学中, 由教师引领, 制定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难易适中且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 对新旧知识进行加工重组, 进而能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 这是化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也是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手段。
化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 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出发点, 让学生用审视的态度看待化学问题,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多给学生一些提问的自信。
参考文献
[1]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3) .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篇8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化学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化学知识、化学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 注重化学史教学
化学发展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化学发展史的教学,学生不仅能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化学家的典型事迹,而且能较好地培养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化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化学史材料,如“中国古代冶金术”、“黑火药的发明”、“侯氏制碱法”、“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化工生产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学生可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 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来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
(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化学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 趣味实验
在趣味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化学实验,让学生完成如“水中火山”、“燃烧的冰激凌”、“吹燃的蜡烛”等实验。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水果电池、自制汽水、晶体结构模型、泡沫灭火器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化学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 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教师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化学知识的应用。
5.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沼气的使用、废旧电池处理等情况。
学生化学应用意识培养论文 篇9
一、探究式活动的内涵
所谓探究, 就其本意来说, 是探讨和研究。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从中掌握探究能力, 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个性自主全面发展,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帮助和引导, 互引合作, 共同提高, 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探究性活动的途径
1. 突出一个“趣”字——激发探究情境。
(1) 巧设悬念。在学习中, 可以通过巧设悬念, 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 激起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过氧化钠的性质时, 做演示实验:在脱脂棉中包着过氧化钠, 在上面滴几滴水, 脱脂棉马上剧烈燃烧, 引起学生的兴趣, 平时水都是用来灭火, 现在竟然用来生火, 引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为探究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 营造氛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 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要在班级里营造一种活跃、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探究。
(3) 体验成功。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探究中, 学生如果获得成功, 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 探究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 学生对探究就有了一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氨的化学性质》一课中, 学生通过操作来探究如何让喷泉实验成功, 当喷泉实验成功的一刹那, 学生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异常, 脸上洋溢着探究的快乐。实践证明, 成功使学生体验到快乐, 成功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 突出一个“探”字——转变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1) 在自主操作中体验探究魅力。“在探究过程中的孩子就是一个小科学家。”。例如在教学《氨的化学性质》一课中, 我让学生动手做喷泉实验。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拿起材料这样试试, 那样试试。不一会儿, 一部分学生的喷泉实验成功了。可见, 学生在课堂操作的过程中, 积极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潜心研究, 就会有所发现, 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魅力。
(2) 在合作实验中提高探究层次。《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习中, 要能尊重他人意见, 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乐于合作与交流。如《硝酸》一课中, 要求各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设计实验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是NO还是NO2的实验方案, 各小组汇报的结果不尽相同, 于是, 通过交流学生发现, 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明白了这一点, 学生就能运用他们发现的结果, 再次进行实验验证, 从而也实现课堂信息的共享。
3. 突出一个“放”字——拓展探究空间,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1) 让科学探究由课堂走向课外。课堂上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突发奇想”, 产生试一试的愿望, 受课堂时间、教材的限制, 必须延伸到课外去解决, 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酸雨》一课中, 学生通过课本以及网上知识了解酸雨的形成及酸雨的危害, 这时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平阳地区的雨水是不是酸雨?程度如何?这样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课题研究。通过实验考察, 了解平阳地区的雨水情况。这样, 通过课内外的结合,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化学教学中学生概念意识的培养 篇10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學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
综上所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首先是提供生动、鲜明、真实的实验,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其次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记忆、迁移;最后设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化学概念。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篇11
一、精心准备实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Cl2、HCl的制取,强调要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可联系Cl2、HCl的毒性向学生指明这样做的目的.而Cl2、H2S、SO2、浓H2SO4、HNO3等性质实验,特别是分组实验,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学生的危害较大,也污染了环境.据此可向学生讲解:实验室条件下的排放量与工厂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以推知,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毒气体必须经吸收后才能排空,否则会对环境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比如,对于NO2的制取,我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在盛有一小块铜片的试管中,加入1mL左右的浓硝酸,然后立即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导气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可看到红棕色的NO2气体充满试管,多余的NO2气体则通过导管进入NaOH溶液中,这样有毒的N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转化为硝酸钠和亚硝酸钠,此改进简单易行有效,也极大地启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建立起环保意识后,开始了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
二、联系化工生产工艺,进行环保意识渗透
1. 接触法制硫酸.
接触法制硫酸的尾气中含有SO2等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SO2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与支气管炎、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关,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就造成了4000多人死亡.SO2对土壤、湖泊、河流造成酸化,使植物和农作物造成损害,通过这些介绍,使学生意识到尾气必须净化回收.可启发学生从SO2的性质出发选用合适的吸收液,然后指明我们一般用氨水来吸收,生成的亚硫酸铵,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2. 工业制HNO3.
制硝酸的尾气中含有少量的NO和NO2,如果不加处理就排放到空气中,也会造成污染.NO能通过光化学氧化作用转变为NO2.NO2对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能引起急性哮喘病,造成肺损伤,引起胸闷,眼部灼伤和头痛,特别会引起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为了消除其对大气的污染,变废为宝,我们常用碱液去吸收,使之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这些化工产品.
3. 制水泥.
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它能引起或加重呼吸道疾病,并会损害肺部.五六十年代严重的伦敦和纽约烟雾中就有粉尘,造成了数千人死亡.目前水泥厂都装有除尘装置,将回收的粉尘与粉煤灰、煤渣混合制成建筑用墙砖,实现废物利用,又减少了普通粘土砖厂的土地用量,既提高了环境质量,又保护了土地资源.
三、结合当前环境热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成为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第二次环保浪潮.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科学,高考试题就很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石油、煤化工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在近几年的试卷中重现率达100%.如,2010年江苏高考试卷选择题第1题,考查的就是环境保护与绿色能源问题.而且,随着高考新方案的改革,化学学科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用能力和知识面的考查.因此,向学生拓宽这方面的知识,显得十分必要.
1.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指地球大气中的CO2等气体,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它到达地面,而把地面长波大量吸收后又反射回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目前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为CO2.由于温室效应,将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的混乱与反常.能使海平面上升,海水上涨造成的水灾将威胁世界30%的沿海城市和地区,这一系列变化,将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效应,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用量,研究利用清洁安全的替代能源,并大力植树造林.
2. 臭氧层破坏.
自从南极上空发现巨大的臭氧层空洞后,人们对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极为关注.臭氧层能强烈地吸收短波紫外线,能滤掉99%以上的紫外线,护佑着地表各种生物的繁衍和生长.造成臭氧层被破坏的罪魁祸首是氯氟烃.世界各国在控制和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及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相继推出无氟冰霜、代氯致冷剂等产品,取得了一定成效,极地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已有所愈合.
3. 酸雨.
现在国际上公认,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降雪、浓雾统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酸雨中主要含有硫酸和硝酸,中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这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关.酸雨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影响范围很广,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及林木的生长.②使河流湖泊等地表水酸化,污染饮水源,危害渔业生产.③腐蚀建筑物,金属材料、文物等.④影响人体健康.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环保意识,是现实社会形势下的一种公民素质.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顺理成章、自然衔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利用化学教学,培养环保意识.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学生化学应用意识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10-29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论文11-14
学生化学创新精神培养10-31
中学生化学能力培养08-23
学生化学论文08-12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11-06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9-07
小学生安全意识培养论文05-28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