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情况(精选12篇)
教师培训情况 篇1
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是进行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一线的体育教师才是这次改革真正的落实者和实践者,如果一线的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理解不深,认识不够,支持不足,那么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工作也就显得更加重要。教师参与培训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解,进而影响着具体实施改革的力度与热情。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湖南省部分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查询、收集和筛选有关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对湖南省部分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30份,回收率为76.7%;其中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为98.7%。
2.2.3 实地访谈法。
在对问卷调查进行整理分析中,走访部分体育教师、学校管理者和部分教育学、体育学专家,就其中的主要问题征询意见和看法。
2.2.4 对比分析法。
将查阅和问卷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整合,并结合专家们的意见和看法,对课程改革中的体育教师的培养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同时,对中美高校的篮球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比较,找出目前我国高校篮球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效果认可度的调查
调查资料显示(见表1),在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中,有64.3%的体育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一般;有部分教师认为培训效果好,占19.8%;也有15.9%的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不好。由所占比例来看,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工作效果并不乐观,广大体育教师对培训的效果感到一般,而且有部分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不好。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的重视。其实我省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每个暑假都由省教育厅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在全省的不同地区,分批分时地对全省高中体育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教育主管部门每年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举办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然而从体育教师角度来看,如此大花力气的培训工作效果却一般,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不好。为何会出现如此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其实从对部分培训教师的访谈,以及培训会议还未结束就已零散的会场就可看出睨端。在会后和培训休息时对部分体育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其实多数教师都是抱着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态度来参加培训的,有的教师表示要认真通过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实施来改变体育课一直以来不为人重视的局面。然而有些专家学者的那些“高高在上”甚至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的学术理论让他们昏昏然而厌倦。许多教师提出在实际操作中的诸多困惑,心急的教师一再表示想多听到专家们给他们在具体实施操作中的指导,可专家学者们却也一再表示,那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东西要靠他们在实践中自行摸索。这一来一回让教师们困惑不已。
3.2 体育教师对课改中教师培训内容需求情况的调查
让体育教师们对培训效果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是培训内容的单一,培训会议上多是灌输式的“高深”理论。教师们除了会间休息、吃饭、睡觉之外,培训的一周或十天中几乎全天都坐在会议室内轮番聆听不同专家们的教诲。一直以来都为新课程改革所批判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出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会议上,不免让人觉得有点讽刺的味道。我们的体育教师对教师培训内容到底有哪些方面的需求?
从表2与图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新课程教师培训中最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是运动技术、新兴运动项目方面的培训,占所有调查人数的67.0%。这与实际提供给教师们的理论培训截然相反。教师们更喜欢的是运动实践方面的培训。其实这一需求也正好应和了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选项教学的要求。选项教学的实施不仅对学校的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提出了挑战,而且对体育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分选项进行教学的模式要求体育教师具备比较强的专项技能才能胜任某一专项班的教学。在本次体育课程改革之前的传统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要求,教学内容往往多而杂,也就是什么内容都可教一点,但什么内容都教不深。因此这样的教学对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要求比较低。然而选项教学的实施打破了这一点,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某一选项进行学习,如果教师没有过硬的专项技能,很难想象这样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其次,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多而杂,对体育教师专项技能要求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也就得过且过,只要能应付平常教学,对自身专业素质要求降低,也就难得一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悠闲。选项教学的实施使他们惊醒,原来运动技术技能才是他们真正看家吃饭的营生。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信息的发达,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不再满足于传统老三样“篮、排、足”的学习,他们往往对一些新兴运动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轮滑、街舞、定向、网球等运动项目。然而多数体育教师在高校中没有进行过相关专业的学习。因此在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中教师更多地希望能得到这些方面专业培训,以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的选项教学。因此如此高比例地倾向于运动技术、新兴运动项目方面的培训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教师培训内容需求排第二位的是体育课改具体实施操作方面的培训,占58.6%。这也是参加培训的教师与专家之间来回皮球之所在。教师们习惯了依赖体育教学大纲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省力,面对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如何具体实施、怎样操作,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因此都想急切地从专家口中学到最直接的,拿来就能用的实施方案。可专家们一再表示,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只有靠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其实专家们说得没错,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寄希望于专家学者给我们制定出一套标准的普适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情况都会有不同的实施方案,我们只有用专家给我们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中的改革探索。
排第三位的是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占所调查的47.1%。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微妙变化。从课改刚开始时的“淡化运动技术”的纷争到后来专家学者教师们一致认同“高中体育课改并没有淡化运动技术,相反是更加重视了运动技术”的说法,直到当前体育教师们面对高中体育课改“更加重视运动技术”一说时却又表现出“犹豫、忸怩”的心态。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必定要有一定的专项运动技术作为支撑,可是当体育教师进行专项的运动技术教学时又担心被指责为用了“竞技运动的教学方法”。此类教学心态在目前高中体育教学各类公开课、展示课、评优课上最为常见。课上都会有一点运动技术的教学,一番“浅尝辄止”之后,教学就进入如今“时髦的”自主、合作、探究、分组、展示等阶段。这似乎都成了一种范式,不会出错的范式。教学中既体现了一定的运动技术教学,又不会被指责成“竞技运动的教学方法”。因为此类的教学公开课、展示课、评优课都带有明显的导向性,教师纷纷想要进行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也属正常。
对教师培训内容的需求排在第四位是体育科研理论方面的培训,占23.8%,排在第五位的是体育课改基本理念方面的培训,占22.5%。除去占1.3%的其它方面,对体育课改基本理念方面的培训需求排在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的最后一位。这和教师培训中往往把课改基本理念安排在第一天的第一场培训的顺序相比正好相反。这似乎又是一个无言的讽刺,最先想培训教师的内容反而是教师们最不想得到的。这可以用我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一位教师的玩笑来解释:“课改的理念还是让校长、领导们多培训培训吧!”
4. 结语
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的培养涉及方方面面,我们的调查也涉及了多个方面。我们仅选择了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效果认可度,以及体育教师对课改中教师培训内容需求情况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其中体育教师们反映的多个问题值得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者深思。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效果认可度, 以及体育教师对课改中教师培训内容需求情况的调查, 分析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的一些具体情况, 并提出了相关见解, 以便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情况,培训效果,培训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修订与拓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建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3.5.
[3]邱宝文.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2.
[4]王华倬.论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9.
[5]毛立力.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J].体育文化导刊, 2004.9.
教师培训情况 篇2
近两年来,在县领导的关心下,我们学校分配了23名新的年轻老师,他们的加入让我们学校一下子活跃起来,但也面临一个大问题,新的老师没有实践经验,有很多老师没上过讲台,专业也不对口,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也是我们学校这两年来一直坚持要做的事。为了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让他们尽快地进入角色,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在校长的关心下,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新老教师结对子,实行“传、帮、带”活动要想做到“传、帮、带”,师傅首先要以身做则,垂先示范,让青年老师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到“学高学师,身正为范”的真正含义,同时,让他们学会爱岗敬业,诚心从教,这一方面,我们的老教师做得很好,因此,首先从思想上让青年教师具备了基本的素质。同时,我们学校的领导也以身作则,只要他们有什么问题都会热心帮助,这让他们体会了我们学校集体的温暖,从而让他们更安心于学校工作,特别是姚校长,经常为青年教师指导,像去年的一位新老师,刚担任四(1)班班主任,许多工作都无从下手,有些学生不听她的话,姚校长利用早上和中午时间跟她一起管理班级,教她管理方法,终于她能很好地处理班级事情了,对班主任工作也能掌握好了。同时,现在是新的课程改革,青年教师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只是没有教学经验而已,因此,教导室成立课改小组,让组长带领青年教师一起进行 1
课堂教学改革,由课改小组成员实行一对一的帮带,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成为我校课堂改革的新生力军。去年青年教师李双艳被评为东安县“课改之星”。
近两年来,青年老师崭露头角,我校的教研组长以青年教师为主,同时,大力推荐青年教师担任行政职务,前年,青年教师席玉玲因工作出色,被推荐为教导主任。
二、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
要想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学校开展了“师徒听课”“年级组赛课”“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等各种活动。
“师徒听课”就是师徒互听互评,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年级组赛课”在教研组长的组织和指导下,达到整个年级组教学水平的提高;
“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从整体上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让他们之间有所竞争,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三、宽阔的成长舞台
为了提高青年老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带他们走出学校,向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学习,扩大视野,增长教学知识,并且让他们将所学向学校教师进行展示,上展示课;县级各项教学竞赛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课改小组成员和教研组长、班主任都要让他们加入,给
他们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
在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特别出色,像蒋向东指导学生参加县里科学比赛获一等奖,他所带的毕业生有15人考入重点中学;去年参加工作的周红,在县里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并且在县里、省里检查中,一致获得好评;唐梦娜的英语课获县三等奖,以及许多青年教师的教学论文也获得了不等的奖项。因此,以后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开展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开展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我们学校的生力军更有力量,更有活力,让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
英国公务员培训教育情况 篇3
一、英国公务员培训的演进
英国公务员强调规范管理,提前预防可能事后违反公务员准则事件的发生。预防的好处在于保证公共政策得到顺利贯彻实施,避免官僚主义,办事拖拉;而且能避免因调查公务员违反准则事件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为国家减少损失。
基于以上理念,英国政府在1970年成立了公务员学院,其性质是政府机构,隶属内阁办公室,专为公务员提供培训。英国成立公务员学院的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机构急剧膨胀,人浮于事,文官制度的理念出现偏差。科技社会的发展使得公共管理人员不能仅具有通识教育基础,还必须拥有专业知识才能管理好政府部门,从而提高效率,提供更好服务。1968年出版的《富尔顿报告》对当时这些情况进行了全面概述,促成了英国文官学院的成立。
成立30多年来,文官学院为政府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促进作用,并为英国公共服务和国际公共服务领域提供了支持。
公务员学院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其成立的理念是在通识基础上提供专门培训,但实际课程还难以摆脱通识教育的束缚。1989年,英国公务员学院改为继续发展机构(Next Steps Agency),政府不再拨款,机构自己维持发展;1999年,该机构又改为管理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Management and Policy Studies),加强了与政府的关系,但仍受到其运营模式的限制。管理政策研究中心主要还是提供通识(大部分是在校脱产学习)管理培训,因而不断遭到批评。对此,英国在2005年6月决定,成立英国国家行政学院。强调英国国家行政学院本身是公共服务一部分,应该深入了解熟悉政府事务,为国家现在面临的任务以及将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从政策理念方面做好准备,从政策方面为现有公务员提供培训。科技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给各国带来了新的挑战,气候变化、人口流动、老龄化问题、卫生、住房和安全威胁等这些十几年前不存在的问题,现在已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英国国家行政学院要为此做好准备。
二、英国公务员培训的主要机构
——英国国家行政学院
英国国家行政学院现有全职教师75名,另外有500多名协作同事。每年开设400门课程,培训3万名学员。为了在教育培训市场占有一定地位,英国国家行政学院强调学校能力建设,主要涵盖以下5个方面:现有员工的发展、知识能力的加强、协作同事招新工作、与高校和商学院建立合作关系、与公共行业研究机构和国外机构建立联系。
英国国家行政学院从国际上招募教学人员;与相关学校合作设立有关项目,比如最近该院与伯明翰大学及塔维斯托克学院设立了新的硕士学位项目——引导变化与机构发展项目。此外,还与华威大学、金斯顿大学、亨利管理学院、以及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英国国家行政学院隶属英国内阁办公室,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英国国家行政学院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满足政府和自我发展需要。英国国家行政学院紧随国家战略需要,同时吸取国际公共管理的思想和实践,以实现从规模到声誉、影响的转变;从产品引导到根据客户需求引导的转变;从通识到专门需要的转变;从与商学院、大学和公共政策研究部门竞争到与其合作的转变;从紧随潮流到研究和领导思想的转变;从依靠政府投入转变为借鉴商业模式,促进机构、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英国国家行政学院的核心是帮助政府机关确定政策并达到既定目标。这需要学院在关注公务员个人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政府机关的需要。他们的项目也包含了从初级管理人员到高级管理人员,从政策制订到实施。这一点,可以从其运营模式看出来(如图2所示)。
三、英国公务员的选拔录用与人员流动
英国各行各业都注重实用性,企业没有义务培养人才,政府也没有义务培养公务员。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事业或机关,所有申请者都必须达到要求才能获得相关职位。由于英国录用公务员实行严格的选拔制度,成为公务员必须达到一定条件。公务员录用与公司招聘形式类似,一旦出现空缺,就要补充人手,招聘必须通过公开形式招录。政府公布的招录内容必须包括:单位名称、职位、工作地址及薪水、该职位性质(是永久还是临时或是短期录用)、要求资格与技能、经验和个性要求、以及选拔程序。目的是为了保证公正、公开录用,同时充足的信息也可以避免浪费(审查人选的申请是耗时、耗力的,允许不符合条件的人申请是不负责任的)。
英国政府强调给申请人充足时间,所以要求在职者辞职前要提前告知政府,否则像公司离职员工一样,得不到好的推介,会影响其谋职。在这一点上,英国已经形成了传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员工已经普遍接受,一般不会搞突然离职,也基本不会出现不宣而别的现象。
一般在公务员离开政府前两周,新员工招录申请截止。政府机关必须同等对待申请每一阶段,按既定标准选报。为此英国文官管理局制定《公务员招录准则》,以便规范招录管理。
英国在录用阶段强调公务员职责和原则,大致分三种:提供公共服务、设计和管理政策、以及管理机关事务。
四、政府对公务员培训的支持
虽然英国公务员具有较高素质,但仍需不断培训。公务员的培训是公务员本身和政府双方的需要。时代发展,形势不断变化,公务员会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除了本人需要外,政府、事业单位也从事业发展角度出发,规划本部门的培训方案,因此员工需要最好的培训以获得提升。只要是有利于员工发展的培训,政府都支持,在工作或工作技能方面更是如此。如果公务员发现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他们就会得到所需要的培训,获得的成就会得到政府的认可和奖励。因此政府鼓励公务员终身学习,进行再培训。机关事业单位会专门拨出资金,用于公务员和职员再培训。
进入英国国家行政学院学习的公务员都是由政府出资的。有些事业单位也会出资选派本单位人员参加培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大企业也会出资将员工送到英国国家行政学院或相关高校进行公共政策培训,其目的是为了充分了解国家政策,更好地与政府沟通,为企业服务。学员毕(结)业后不能自动成为公务员,如果想成为公务员,还需经过上面提到的选拔程序。
英国政府尽量不干预企业运转,因为企业腐败会导致民众利益受侵犯。然而问题也偶有发生,英国BAE公司通过贿赂向沙特出售武器、英国数家航空公司共谋提高燃油税、英国建筑行业串通控制建筑价格等,这些都严重侵犯了公众利益,因此政府也加强了对企业的指导。目前培训内容中也增加了政府对企业指导方面的内容。企业在发展,运营模式在变化,政府也要发展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为此英国国家行政学院也必须适应新的需求。
美国安然公司(Enron)欺诈事件发生后,民众损失巨大,群情激愤。各国政府更加认为,仅仅从制度来防范是不够的,有必要加强道德建设,各种教学培训机构也在商业MBA课程中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内容。
五、高校参与
相对英国50多万名政府公务员来讲,每年培训3万名学员还是难以满足需要,由于英国国家行政学院接受能力有限,每年大约只能培训3万名学员,公务员的要求又各种各样,因此,公务员培训不只局限于国家行政学院。所以,英国高校也成为公务员培训的主力军。伯明翰大学在这方面比较积极,接纳大量公务员进行培训,并开设了公共政策MBA课程。
伯明翰大学设立公共政策学院,由4个系组成,即地方政府研究;城市与乡村研究(住房、人口流动、社区融合);卫生服务管理(促进更多人纳入卫生服务涵盖范围,老年人关护);国际发展研究。
在反腐倡廉方面,由于西方强调政治正确性等原因,英国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尽量避免使用“腐败”这一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审查”(Scrutiny)和“监察”(Oversight)这样的字眼。
在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有公共服务MBA课程,学员来自海内外。目前本土在校生大多是警察和卫生系统人员。这些人因公务在身,无法脱产学习。而来自海外的学员多为1年脱产学习。海外学员中大多来自中国、印度、法国、德国、东欧和俄罗斯等国。
该课程安排学生实习有很大难度,因为政府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接纳实习生都是抱有招募公务员的目的,而学员,特别是海外学员,几乎不可能报考地方公务员。由于文化习俗等原因,海外學员与政府公务员之间还容易造成矛盾,有些政府机关即使接纳学员实习,也要向学员收费。如何安排学生实习也成为学校头疼的事。好在不论是英国国家行政学院还是普通高校,英国本土学员基本是公务员,基本不存在实习问题,所以对实践的要求不十分迫切,主要靠学员自己边学习,边实践。极个别学员需要实习也大都自己解决。
六、潜在问题及未来发展
从了解到的情况,英国国家行政学院虽然努力解决以前存在的问题,但能否实现,能否吸引到足够学员培训,还是一个问题。政府各机关发展要求各有不同,错综复杂。英国国家行政学院受规模限制,很难提供适合不同需要的课程;它本身无法授予学位,对公务员来说又缺乏一定吸引力。虽然它试图与高校、学术机构和咨询公司合作开设课程,包括学位课程。这一愿望良好,但能否与高校维持良好关系,保持持续发展,尚不得知。我国驻英国使馆教育处工作人员在访问伯明翰大学时了解到虽然伯明翰大学与英国国家行政学院有很积极的合作关系,甚至在共同开设了硕士学位课程,但双方对于合作仍有疑虑。
这种关系是不稳定的,一旦英国国家行政学院为加大吸引力而申请成为能授予学位的院校,就会同现有高校形成竞争局面,未来如何发展还不能确定。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设立行政学院的出发点有利于促进公务员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行政学院对在职公务员的培训,不仅可以增加各方面知识,还可就专门业务进行培训,并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专门业务的培训,比如纪检监察内容、审计内容以及经验交流等。
当然,对公务员培训不应局限于英国国家行政学院,高校现有资源也很宝贵,可以充分利用,对公务员也具有吸引力。英国高校也通过竞标的方式承担国家公共政策方面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在911事件后,英国在2005年发生了7月7日恐怖袭击和7月21日恐怖袭击未遂事件,且连续发生,包括劫持飞机,袭击机场等在内的恐怖活动,引起政府关注。伯明翰大学申请设立“社区融合”这一项目,并从政府获得资助。这一项目对“社区融合”进行研究,并培训相关政府官员,促进移民融入英国社会,铲除恐怖分子滋生的根源。
未来英国国家行政学院如何对公务员进行培训,国家行政学院如何与高校协作,以及自身如何发展,英国高校如何参与公务员培训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跟踪和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驻英国使馆教育处)
民族地区教师反思情况调查 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一、研究背景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因此, 教学反思被视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更新自己教学观念的过程。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师在课改过程中的适应情况。了解课改中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反思情况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了海南五指山民族地区和三亚民族地区的3所农村中学。这3所中学的学生92%以上是黎族, 黎族教师占全部教师的46%。参加本次调查的教师中21~29岁和30~39岁的教师各占27.9%和46.5%, 其余为40岁以上教师。从年龄上可以看出, 这是一支层次分明, 形成了合理梯队的教师队伍。其中, 本科学历以上教师占51.2%。教师教龄在1~3年的新教师占29.3%, 7~15年的教师占26.8%, 16~20年的教师最多, 占29.3%, 还有12.1%的教师教龄在21年以上。
2.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了东北师范大学王春光在博士论文“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中所编制和使用的问卷, 辅助以观察访谈, 旨在了解黎族地区教师对课程改革和培训的态度、教师教学现状、教师教学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反思的时间、方式及问题等,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 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课改和培训的态度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 对新课改的推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把课程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 把教学改革的理念转化为现实至关重要。从问卷显示结果可以看出, 三亚民族地区的教师对课改的态度比较消极, 只有38.5%的教师表示对新课改全力支持或基本支持, 五指山地区持这两类肯定性评价的教师比例较高 (87.1%) , 其余的教师对课改的结果表示担心。在课程教学改革中, 三亚地区教师们感觉自身不足的主要方面是对课改理念理解不深 (53.8%) 和缺乏课程开发能力 (38.5%) ;五指山地区教师认为自己主要欠缺专业素质 (38.7%) 、对课改理念理解不深 (29.0%) 和缺乏课程开发能力 (25.8%) 。从培训内容上看, 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50%) 和学科专业知识培训 (29.5%) 是民族地区教师最关心的两个方面, 而注重反思性教学实践培训的教师只占11.4%。
2.教师的教学现状
从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教师最关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7.7%) ;其次, 是发展学生个性 (25%) 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2.7%) 。虽然只有4.5%的教师选择了“提高学习成绩”, 而这一比例却比王春光在内地的调查高出了3.5个百分点。民族地区中学生普遍较低的学习成绩是教师们最感困惑和无奈的事情, 对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较大的压力, 使教师缺乏成就感, 学生丧失信心, 难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调查显示, 在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时, 教师主要选择了“启发学生解题思路” (79.5%) 和“提供参考资料” (11.4%) , 然而有12.9%的五指山地区的教师会直接给出问题答案。五指山民族地区位于海南省中部, 周围崇山峻岭, 交通闭塞, 处于原始状态, 学生接受信息有限, 思维单一。由于学生视野狭窄, 思想不活跃, 缺乏探索的能力, 教师只得采取最原始、最直接的给出答案的方法。调查发现, 教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 学生或同事指出时, 有61.4%的教师表示高兴;有31.8%的教师表示不好意思;在五指山地区的中学, 有9.7%的教师表示反感, 这可能与山区民族教师自信心较弱, 自尊心较强有关。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时, 选择“深入思考, 总结经验指导今后实践”的教师占63.6%;在回答如何对待同事提出的教学建议时, 81.8%的中小学教师选择了“关注并采用”, 比王春光在长春的调查低了12个百分点。其他消极的态度, 如“关注不采用”和“不关注不采用”两项之和接近百分之20。从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看, 民族地区教师的上进心和压力均比内地教师的弱。在教学中, 教师对新教学方法探索的态度是, 有59.2%的教师选择的是“经常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有38.6%的教师选择了“有想法, 但怕影响考试成绩”, 在这个选项中, 三亚地区教师比例明显高于五指山地区教师, 说明考试对三亚地区中学的影响要比五指山地区中学大得多。通过访谈了解, 由于三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形势, 家长和学生见多识广, 对学生的升学和前途比较重视。而五指山黎族地区的家长对孩子和学校都比较宽容, 如果孩子学习不好, 大多数家长认为是孩子贪玩, 对学习不感兴趣造成, 很少迁怒于教师, 给教师留有较大的空间。
3.教师教学的自我评价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学生们在抗拒学习时, 有90.9%的教师选择了“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加以调整”, 然而, 有近百分之10的五指山地区教师会感觉自尊心受伤或“习以为常, 不做任何努力”;当教学能力被人否定时, 有84.1%的教师表示, 不会因此而失去信心;民族地区教师认为, 学生、同事和教学主管对自己教学欣赏的比率分别为29.5%、25.0%和25.0%, 每一项都比王春光的调查低大约40个百分点。从这些方面来看, 表明多数民族地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没有信心。其中, 三亚民族地区教师同事间的欣赏程度较低 (15.4%) 。三亚作为一个旅游开放城市, 教师视野开阔, 对事物的欣赏与判断能力和水平较高。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努力还不够, 同事间在团结合作、相互促进、团队协作等方面还配合的不够密切。“在对自己教学评价的出发点”选项中, 大多数教师选择“从学生发展的角度” (59.1%) , 在不同地域间差别不大。然而, 从其他的选项中看差别较大, 比如, 五指山地区的教师更多“从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角度” (19.4%) , 三亚地区教师侧重于“从教学方法运用的角度” (23.1%) 。选择“从伦理、道德及价值观角度”的为11.4%。
4.教师反思的时间、方式及问题
调查显示, 在回答以何种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时, 选择“观摩教学与分析案例”“参与同事反思小组”和“写教学日记”的比率分别为34.1%、27.3%和20.5%。选择“参与网络研究、写博客”的比率仅为2.3%, 这说明, 民族地区教师利用网络开展反思教学的比率较低。海南课程资源和教育基础都很薄弱, 要承担新课程实验的任务, 专业支持力量严重不足, 网络平台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一个有力支持和补充。海南省教育科学培训院在网络教研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与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合作, 共同打造了“新思考 (CERSP.COM) ”网络平台, 率先创建了“成长博客”等新课程教研网站, 为教师发表观点、交流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跨时空的网络平台。然而, 民族地区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外界的变化, 网络利用率较低。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 使民族地区的教师更多地受益。在问及反思是个人独自进行还是小组合作更好时, 有68.2%的教师选择了“小组合作”, 比王春光调查所得比例82.6%低了近14个百分点。民族地区教师对“小组合作”形式的期望不强, 主要是民族地区教师文化中的学习探索气氛不浓, 缺乏专业引领和学科带头人所致。在反思的时间上, 81.8%的教师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集中在课后;关于反思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障碍, 三亚地区教师选择“标新立异, 容易受到孤立” (38.5%) 和“教学任务重, 没时间反思” (30.8%) ;五指山地区教师选择“批判性反思, 可能会影响同事关系” (38.7%) 和“标新立异, 容易受到孤立” (22.6%) 。从调查中发现, 民族地区教师仍保持着民族地区固有的群体本位思想, 重视人际关系。“群体本位”意识可以增强凝聚力, 却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在与同事合作的教学反思中, 教师应该相互批判, 相互促进, 过于顾及个人礼貌和与同事的关系, 就会使反思失去应有的意义, 不利于反思教学的有效开展。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
1.三亚民族地区的教师对新课改的信心不足, 持忧虑态度;
2.民族地区教师更重视教学技能培训, 对反思性教学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业成绩偏低, 给教师造成了更多的困惑和巨大的压力;
4.三亚地区教师比五指山地区教师更担心新课改会对学生成绩造成影响;
5.民族地区教师与内地中学教师相比, 自信心相对较弱, 自尊心较强;
6.民族地区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不够, 参与网络教研进行反思教学的比例较低;
7.五指山地区中学教师更看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 不利于教师间的合作反思。
反思能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 是“专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帮助教师随时把握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学会反思, 重视教学反思是民族地区教师新的挑战和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陈慧.民族地区课改中教师适应问题研究[J].广西师范大报, 2009, (5) :83-86.
[3]陈夫义.以课改激活科研, 以科研支撑课改[J].中小学管理, 2008, (1) :34-35.
教师培训情况 篇5
我受院领导的委托于2012年7.16-------8.10,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护理培训班。培训主体是;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怎样结合,让老师们了解并知道临床护理都干什么,临床缺什么护理人员,分享教学成果,破解护理教学发展的难题。
参加培训有全国30多个高职院校,共有59名学员。本次培训时间短,纪律严,任务重,规格高。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重视。聘请有,台湾;香港,澳大利亚,郑州市各大护理学校,及各大医院的专家教授,给我们培训。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护理教育的关心和期望。一个月的集中培训,我认真参加每一个学习环节,珍惜与每位专家接触交流的机会经过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我们学习内容非常的多,也非常广泛。比如:郑州大学护理学院的刘桂萍老师讲的《护理教育现状与护理学科发展》,刘老师着中介绍了“护理教育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护理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的王晓霞老师介绍了医院礼仪和礼仪在护理中的作用等。今天我就从《中外医护差异》和《正确认识医疗纠纷》与各位领导与老师们做一个简单交流:
一、中外医护差异
通过台湾长庚医院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对自己医院介绍,让我们对国外医疗护理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中外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我简单的介绍几个方面的不同:
1、硬件设施方面。从他们放图片来看他们医院的病房楼还没有我们国内的病房楼雄伟漂亮,但人家的医疗器械却比较先进,配置非常的齐全(举个列子,人家的急诊科有直升飞机接送病号,为抢救转诊的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们不仅医疗设备先进,而且护理设备也非常先进。他们的病床能升降,搬运病号有搬运机,病号上厕所了也有专用的机器,不用交医生和护士。我们国家很多的医院里面的设备也是非常完善的,但是很多先进的设备没有人会用。
2、工作任务方面。在接诊和护理的过程中,国外的医护工作者工作相对是比较轻松的(举例:医生一天只接诊4----5个病号,护士只管5个病号)。而我们国家由于其具体的国情,医护工作者的任务是比较重的(举例:医生一天要接诊几十个病号,护士也要管理很多的病号)。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么大的工作量也给我们带来了和多的好处(例如:静脉穿刺成功率很高,PICC置管能够得到有效的推广,省肿瘤医院的PICC置管率达到了100,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护理专家)。
3、在接诊病号方面,国外对于任何的病号人家都配备有主治医生、护理专家、康复专家、营养师等,让这些专家坐在一块探讨病人的病情,制定一套最适合病人治疗、护理、康复、营养等措施。当病人出院后,他们会派专人到病人的家里进行指导,对病人的家庭设施进行改造,给病人提供一个无障碍的环境(例如,病人家里有台阶等),并且医院还会派志愿者对病人进行不定时的探访,以了解病人的恢复情况。而我们国内不缺先进设备和高技术的医生,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医务工作者的任务量大,所以在服务病人这里却没有国外做得好。我们国内只是精于自然科学,荒于人文科学,只重护病,不重护人,淡漠病人的尊重与关爱,缺乏对病人的理解与同情。
4、护理理念的不同。外国的医护工作者是告知病人应该怎么去做,而我国的医护工作者则是帮助病人去做。(举例)
针对以上的不同在2009年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就提出: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努力使我国的卫生事业和国外的卫生事业接轨,而与此同时全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优质服务。但是我们与世界接轨还有一定距离,我们还需要努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我们工作做的更精细一些。
二、正确认识医疗纠纷
近几年来医疗纠纷困扰着每一个医院,并且在我们身边就发生,《举例三院》。这使的我们的工作环境,患者的就医环境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作为医护工作者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医疗过错、过失、侵权等赔偿纠纷。
(一)全国医疗纠纷现状
1、全国各地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增加。(举例:用数字来说话,据卫生部统计,2006年全国“医闹”事件共发生10248件,2009年上升为16448件,而2010年达到了17243件。2000年到现在12年间全国公开揭露的被患者杀害的医生多达14人,而受伤人数更是无法统计。)
2、医疗秩序破坏,从医环境不良。(例如:04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4.29%医生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47.35%的医生认为当前职业环境较差,13.28%的医生认为职业环境极为恶劣。70%的医生认为工作压力主要来源:1,医疗纠纷,2、工作量大,3、患者的期望值太高。近几年来频繁发生医患冲突,超过一半的医生认为社会对医生存在偏见。)
3、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例如: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139万元,内部协调最高赔付60万,平均赔付额度10.81万)
(二)产生的原因
1、体制因素
2、医方因素
3、患方因素
4、媒体因素
(三)怎样防范医疗纠纷
1、建立医患关系投诉管理系统(正确认识投诉)
2、树立危机意识
3、倾听
4、注重医患沟通
(简单说明在“南平事件后,国家将大力整治医闹”)
教师培训情况 篇6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河南省2014年“国培计划”中学体育骨干教师脱产置换研修项目共计培训200名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期限3个月。本次脱产置换培训围绕“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指导水平”这个总目标组织实施。本文从中学体育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教学行为及其归因三方面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选取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院、南阳师院、商丘师院所承担的项目学员为被试,共200位学员,发放问卷196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
2.研究工具
综合已有文献及对学员的访谈,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问卷共三部分:一是体育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二是体育有效教学行为,三是体育有效教学行为归因。数据处理采用五级赋分,从高到低依次是5、4、3、2、1分。
三.研究结果
1.体育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该问卷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成长途径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其中专业理念中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喜欢程度等平均得分较高,分别为4.86、3.92、4.78、4.66。而对体育教育价值、社会发展与体育教学的联系得分较低,分别为4.26、4.17、4.09;在专业知识因子中,被试者的体育知识得分较高,而社会科学、心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平均得分相对较低;在专业能力因子中,被试者课堂内外与学生交流的能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能力较强,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能力相对较弱,;在专业成长途径因子中,学员教学实践的要求比较强烈得分也高,而阅读体育教育思想书籍、同高级专家探讨体育教学的机会等得分较低。
2.关于中学体育有效教学行为
问卷从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教学艺术三个因子设计。在教学方法因子中,被试非常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练习,如鼓励学生、给学生纠错,及时反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等。在教学设计因子中,在体育教师采用分解练习而逐步掌握整个动作,使学生体会到体育是一门有深度的学科,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体育固有的美等得分较高,为4.73;在体育教学艺术因子中,组织好分组练习过程、引发学生练习欲望、强调学生对动作的结构认识得分较高,为0.85;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体育教师),进而喜欢体育,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动作的基础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进行得分较高,为0.64。
3.有效体育教学行为归因
问卷从内因、外因两个因子设计。在有效体育教学行为归因内因中,体育教师善于反思自身的教学工作,并及时调整,帮助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运动热情并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提高练习的效率。体育教师具有效率意识,以学生的练习为核心进行体育单元教学设计等得分较高。在有效教学行为归因外因中,两个外因因子平均得分均较低。在有效体育教学行为归因中,外因与内因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12。有效教学行为归因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各因子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介于0.374与0.527之间。
四.研究结论
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平均得分排序依次为专业理念4.86分、专业能力4.78分、专业成长4.66分、专业知识3.92分,也就是说,专业成长途径、专业知识还不能很好地支撑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成长途径因子中突出的问题是理论功底较差,不能和高级别体育教育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专业知识因子中心理学、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得分较低。这既说明了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也是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努力的方向。有效教学行为各因子的平均得分依次为教学方法4.73分,教学设计4.46分,教学艺术4.57分,均处在得分的高位。从有效教学行为的归因看,内因得分为4.17分,外因得分为3.75分,均偏低,其中,外因得分是全卷各因子的最低分,因此,学校领导应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评价导向和团队影响。此外,本研究拟在学员所在的单位就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有效教学扩大研究样本,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小学体育教师情况调查研究 篇7
1 农村体育教师的现状
1 . 1 教师的分部情况
通过研究和调查得出,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分布极为不合理,一定数量的师生比是体育教学课程开展的基本条件,目前中小学师生比例是城镇小学和农村小学每7~8个班级安排一名体育教师,中心每6个班级有一名体育教师,这些数据显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基本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数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来说,体育教师数量还是较少,体育教师工作量较大,一个人负责好几个班级,这样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应该为中小学配备更多的体育教师资源。
从表1可以看出,在随机抽查的50所中学中,每所学校平均为3~5名体育教师,最多的一所学校为8名体育教师,最少的一所学校为1名体育教师,同时,调查还显示:学校规模在1000~2000人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50%以上,一个班的人数在60人以上的占调查所有学校的86%以上。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明显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应该为这些学校提供更多的体育教师。
1. 2 体育教师的自身条件
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体育教师不仅数量较少,而且体育教师在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方面也比较差,部分体育教师学历不够,不具备体育教师资格,在调查的50所中学中117名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见表2所示。这说明这一部分教师得专业技能基础不牢固,有待于通过有效的培训和在学习充实自己,同时这种现象也造成了体育科研水平不高的原因。
1 . 3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任务较重
根据相关规定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应为每周12~14学时。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体育教师的周工作量超过14学时,有的甚至达到20学时。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编制不足,现有体育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学校工作的需要,导致学校只有增加教师得课时量来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体育教师周工作量超过14学时也就不足为奇了。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农村中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大力扶植,在增加体育教师数量的同时,减轻体育教师得工作量,以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
1 . 4 中小学体育教师流失严重
调查显示,中小学体育教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情况,造成体育教师严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1)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校校领导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课程,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程不支持,认为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是好学生,部分文化课老师经常占有体育课时间,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觉不被重视,感觉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失去了教学的信心;(2)部分学校由于学校比较贫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教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待遇也相对较差,教师收入很低或者是部分学校还会出现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延期发放或者停发工资的情况;(3)部分学校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学校校舍都使用了很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造成老师不能安心工作,学生不能安全学习。
1 . 5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制度
在中小学生工作的教师,由于平时上课课时比较多,任务比较重,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能参加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深造。即使有的体育教师想自己提升一下专业水平,也得不到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而且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为老师提供专项的学习场所,体育老师要想自己去培训就必须自己出去并且去条件更好的地方学习,这些都需要高额的培训费和大量的时间,对于体育老师来说培训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在高昂的费用成本下很多老师只能望而却步。这些严重的限制了中小学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1 . 6 体育教师专业性较差
在大多数学校真正体育专业毕业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人少之又少,根本没有多少是学以致用的。在体育学院专业再好来到学校不经常接触体育的话,简直有种白学的感觉!特别明显就是在偏远地区的小学,作为老师都是要全能的,你是什么专业的不一定就让你上你专业的课程,而是哪科缺人就让你上哪科,所以很多非体育专业的上体育科就是把学生安排到操场上跑跑步,丢两根跳绳或是两个排球就完成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所以这样的体育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的。
2 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制度的完善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面临的:(1)体育教师比较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引进比较困难,即使引进了,工作上一段时间也会调走,没有做好长期任教的思想;(2)农村教学条件差、待遇不好,一些专业较好的体育老师或者在学校的骨干教师像高校或其他方向发展,流失严重;(3)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很少进行必要的在职在岗的培训,有时跟不上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
2 . 1 加强学校建设,加强师资力量
发展体育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的师资。首先,第一要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执教的编制问题严禁体育教师的编制被挤占。其次,提高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工作和付出,做到同工同酬;再次,尽可能改善体育场地、设施等,改善体育教师工作环境,要保证正常的最基本的体育课能正常进行。最后是体育课成绩与其他课成绩一样纳入学生评优当中,这样体育教师的师资才能得到保障,学生的体育的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何保障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才是农村中小学体育重要任务。
2 . 2 完善体育教师的培训制度
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目前主要有高中、大专、本科等,体育教师学历普遍比较偏低,有部分体育老师甚至没有学历,大部分的老师只有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研究生基本没有或者数量很少,教师的整体学历偏低,专业水平也比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体育教师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1)应该多开设一些培训班、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给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给部分老师提供经费支持,多鼓励老师学习或者提升学历和专业技能;(2)对于一些进步的体育教师进行鼓励和奖励,也可以树立教师学习模范,鼓励更多的体育教师多学习,多进步;(3)学校应该多重视体育课程,多吸纳新型人才和高学历人才,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体育课程当中去。
2 . 3 深化学习体育改革,推进体育课程建设
教师培训情况 篇8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问卷的方式, 对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物理学院、生命科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药学院、经济学院等的老师进行了一次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六百份, 回收有效问卷五百四十份, 有效率达90%。
一、网络阅读已成为高校教师了解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本次调查所抽取的六百名教师中, 有95%的教师表示其有五年以上的网龄, 属于较早接触网络阅读的一批人。在日均上网时间这个选项中, 50%的教师表示其平均每天会有1-3小时的上网时间, 43.3%的教师选择了3小时以上的上网时间, 这比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1年1月) 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1]要长。与之相对的是, 在传统阅读时间上, 58.3%的河大教师每天有1-3小时的传统阅读时间, 而仅有15%的教师每天会投入3小时以上的时间在传统阅读上。也就是说, 在时间领域上, 网络阅读较传统阅读略有优势。在阅读内容方面, 如图1.1所示, 新闻时讯以4.8的得分[2]超过了专业期刊文章与课题研究, 并且生活娱乐与交流这一选项的得分也高于教师制作课件的得分。这充分表明, 教师运用网络已不仅仅是用作于教学科研方面的内容, 而是更多的用于了解新闻资讯, 娱乐与交流等生活方面的领域。
综上所述, 河大教师每天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网络阅读上, 但在内容上, 网络阅读更多地被用在了解更多的生活方面的信息, 这表明, 网络阅读已取代传统的书籍、杂志、报刊等成为了高校教师了解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
二、网络阅读在教学领域正在崛起
一直以来, 教师这个职业都是以教学科研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 自古至今, 以读书为首的传统阅读都是教师做学问和教学的主要方式, 但随着网络的发展, 网络阅读的兴起, 这个格局已然被打破。
(一) 网络阅读给教学方式带来全新变革
伴随着网络阅读的发展、硬件设施的普及, 一种依附于网络阅读存在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得到了高校教师的青睐, 据调查显示, 81.7%的高校教师曾使用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且在最近五年中, 在被调查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中, 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比例如图2.1所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 仅有36.7%的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比例低于1/5 (包括未曾使用过课件的教师) 。更有近50%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使用网络的比例与传统书籍的比例旗鼓相当。由网络阅读引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正在高校中迅速占领市场。
(二) 网络阅读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尴尬
尽管网络阅读有如此成就, 但是总的来说, 不论是生活信息的获取, 还是教学方面的应用, 网络阅读大体上是作为一个媒介来获取信息, 一旦涉及到信息的严谨性, 网络阅读就面临着一些尴尬。
一方面, 网络阅读的海量信息和检索的快捷以及信息的及时性被广大高校教师认可, 从表中可以看出, 几乎所有被调查者在问及网络阅读的优势的时候皆如此选择。不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 网络阅读的使用率都不算低。而另一方面, 尽管网络阅读被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涉及到二者之间选择的问题上, 当二者的费用等前提条件固定时, 63.3%的河大教师会选择传统阅读, 并且60%的教师选择传统阅读的原因在于其内容的权威、经典。也就是说, 虽然大部分人会选择网络阅读, 但这大多由于客观条件上的制约, 而并非主观意愿的选择。
三、网络阅读版权问题堪忧
由于网络自身的高共享性以及数字化产品本身面临的加密方式等技术缺陷, 网络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数字化出版发展的瓶颈, 在本次调查中, 网络版权问题依然显得尤为突出。
河大教师及其他高校教师大都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 对产品版权这一问题理应有所了解, 然而在本次调查中显示, 仅有36.7%的教师在进行免费阅读、下载的时候会考虑到作者的版权问题, 在问及关于国外的正规版权保护问题, 仅有20%的河大教师选择的是基本了解, 甚至在问及教师本身被侵权的问题上, 46.7%的教师表示不担心自己的论文或者书籍等被制作成电子书供人们免费下载。这的确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 高校教师理应接触过网络版权问题, 尚对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版权没有明确概念, 如此不难推测作为一般网民来说, 网络版权意识的确需要提高。
笔者认为, 调查结果所显示的网络版权意识如此淡薄的原因, 最主要的还是网络机制不健全。我国受国情所限, 互联网起步晚, 但发展快, 特别是近十年来, 中国网民数量激增, 截至2010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 大规模超越美国, 网民规模世界第一位[3]。但网络制度的发展远不如网络发展的如此迅速, 在我国, 虽然有著作权法对作者的版权进行保护, 但是网络监督机制不健全, 各种法律实施仅是一纸空文。例如数字唱片, 作为一种网络出版物, 数字唱片理应受到版权法律保护, 但是网络上各种免费的数字音乐下载软件却大张旗鼓地做广告, 不仅是压缩后的高保真音频, 甚至连数字唱片原版音轨都可以随意下载。截至2008年6月, 我国网民的网络音乐使用率高达84.5%, 网络视频使用率71%[4], 而在本问卷的被调查教师中, 53.3%的教师偶尔会共享一些资源, 30%的教师经常共享资源, 如此高的普及率加上如此高的共享率, 其必然使著作者的版权受到极大的损害, 因为高度的共享性不仅作品在网络上的付费率降低, 甚至严重影响其实体出版物的销售。Ipod+itunes的组合一度拯救了美国的唱片业甚至是数字出版业, 中国也试图走相同的道路, 各种电子书终端的出现也是在重复苹果的套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路在中国也走的通, 数字化格式标准不统一和法律机制不健全就是这条路上最大的两个障碍。各大厂商的相互竞争, 使网络出版物的数字格式不兼容, 导致消费者无法抉择, 加上法律的不健全, 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网民的非法共享和免费下载的管理, 因此来说, 如果无法解决这两大问题, 给网络版权建设一个良好环境, 薄弱的网络版权意识必将是未来的一个大难题。
四、网络阅读发展前景广阔
网络阅读发展至今, 已经走过了不少的路, 网速的大幅提升, 网费的逐年下降, 网络终端机器的便携化、人性化, 以及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版权的保护等, 都为网络阅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笔者在这次调查中, 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但是也透过问题看到了广阔的前景。
终端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88.3%的教师依然选择使用电脑上网, 21.7%的人选择手机, 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了支持无线服务的终端设备以及电纸书等新技术, 新兴的便携化, 智能化的终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国内支持无线服务的终端并不少见, 但是能为无线终端提供数据传输的wifi热点却只集中在某些大城市, 因而造成该类设备的使用率低下, 而新兴的电纸书, 面临的则是终端昂贵, 下载付费的问题, 投入大, 性价比低。但这毕竟只是客观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 wifi热点普及, 终端价格下降以及下载付费较高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更新、更便携的终端将在网络阅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版权问题方面, 虽然本次调查显示的版权问题严重, 但是仍有61.7%的河大教师表示不会因为收费问题而明确拒绝下载。这就表明, 以河大教师为代表的阶层已逐步接受网络版权意识, 网络版权问题正在发展。
网络阅读劣势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了网络阅读中存在的一些劣势 (如图4.1) , 其中有损视力, 不适宜长时间阅读是网络阅读的硬伤, 也是制约目前网络阅读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纸书的发展, 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用不了多久, 新的屏显技术发展成熟之后, 随着价格的降低, 这一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
总之, 网络阅读在我国发展尚不成熟, 技术与机制须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以河北大学教师为例的这次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教师这个群体的网络阅读情况, 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反映了现实的群落的生存状态。虽然对于网络阅读能否取代传统阅读我们无法判断, 但是从未来的发展看, 网络阅读必将成为一大主流。
摘要:互联网出现以来, 网络阅读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阅读方式, 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 对于网络阅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本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在河北大学, 网络阅读成为高校教师了解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 也在高校教师教学科研领域中逐渐崛起。但针对河北大学高校教师来说, 网络阅读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网络阅读在教师的教学科研中存在的尴尬局面, 网络阅读版权问题堪忧, 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随着问题的解决, 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河北大学,高校教师,网络阅读,版权
参考文献
[1][3][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01].http://www.cnnic.net.cn/.
教师培训情况 篇9
本研究为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项目的中期培训研究。本文通过对重庆市五个项目县参加县乡村适宜技术培训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问卷调查和小组个人访谈,拟了解重庆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接受适宜技术的培训情况及对未来适宜技术培训的需求,为农村适宜技术可持续培训提供指导。
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 对象
重庆市五个项目县(璧山、铜梁、荣昌、忠县和秀山)参加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面上培训的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适宜技术面上培训的含义是指在每个项目县集中该县县级或乡、村级卫生技术人员一次培训几项适宜技术。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小组访谈等方法,将定性和定量调查相结合,调查了解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接受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的现状及其需求。
1.3 数据处理
对问卷进行Epidata数据录入,SAS9.1统计处理。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对参加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的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共计4455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为3.8∶1,平均年龄为40.9岁。
2.1.1 年龄结构
年龄在40岁以下的参加适宜技术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占了56.1%,40~60岁的比例为36.5%,60岁以上的比例为7.4%,可见参加适宜技术培训的人员主要是青、中年卫生技术人员。
2.1.2 学历结构
参加适宜技术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主要为中专、大专,中专占62.9%,大专占22.5%,本科学历比例为2.6%,高中及以下比例为12%。
2.1.3 职称结构
参加适宜技术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人员占0.5%,中级职称占17.8%,初级职称占54.0%,无职称的比例为22.3%,初级及以下职称是参加适宜技术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的主要力量。
2.1.4 执业资格
参加适宜技术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中取得执业(助理)资格的占20.4%,中医执业(助理)的占25.6%,无执业资格的占51.4%,占的比例较大。
2.2 对本次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面上培训的评价
2.2.1 对培训的组织安排、时间的调查:
79%的医生认为本次培训的组织安排情况较好;73%的认为本次培训的教学时间合适。
2.2.2 对培训的教学方法、效果的调查:
85%的医生认为本次培训的教学方法较好;78%的认为本次培训的效果较好。
2.2.3 对培训的专业适合度的调查:
33.4%的医生认为本次培训专业适合度是完全适合;39.3%则认为比较适合。
2.2.4 对培训内容理解的调查:
22.0%的医生完全理解本次培训内容;53.5%的人则大部分理解。56.2%的医生认为本次培训内容的理论实践搭配合理;37.34%的人则认为理论过多,实践过少。
2.3 对未来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的需求
2.3.1 培训次数、时间:
78%的医生希望每年接受1~2次适宜技术培训的培训;84%的则认为每次培训时间2天到7天比较合适。
2.3.2 培训内容:
医生最需要和希望接受与本人专业一致的卫生技术内容的培训,其次是本人从事的专业与相关专业结合的内容的培训。
2.3.3 培训师资:
90%的医生对培训师资的要求是:由技术持有单位专家授课或者本地专家授课。
2.3.4 培训方式:
医生最希望技术专家通过理论授课与技术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大部分医生还希望通过到城市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2.3.5 培训费用:
52%的医生愿意个人支付培训费参加适宜技术的培训。
2.3.6 培训考核:
85%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培训中,在每次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考试,实施优奖劣惩。
3 讨论与建议
3.1 培训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是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工作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线,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而在职教育及培训又是影响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主要因素[6]。调查发现,参加本次适宜技术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主要为中专与大专学历,其中高中及以下占12%,中专占62.9%,大专占22.5%,本科学历比例为2.6%;职称以初级职称比重最大,占54.0%,中级职称占17.8%,高级职称人员占0.5%,无职称的比例为22.3%;无执业资格人员占51.4%。在《中国卫生人力发展纲要(2001-2015)》中明确提出[3]:到2005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杜绝无专业学历者;到2015年医生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但此次调查结果是:仍然有12%的无专业学历人员在从事医疗工作,大专学历也仅占22%。“2005年杜绝无专业学历者”的目标并未实现,“到2015年医生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也任重道远。世界卫生组织在中等发达国家制定的职称结构为卵型,即1∶3∶1[7],而本次调查,基层卫生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呈金字塔形,塔尖小,塔底大。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低、职称低,难适应目前的农村卫生工作,为改变现状,适应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要加大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各级、各类培训工作,本研究项目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中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培训部分,通过该项目的开展,以期达到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执业医师比例之目的。
3.2 做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效果的评价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让培训对象掌握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培训效果评价是保证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评价内容包括:培训内容、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培训内容评价包括学员对培训内容的需要性、适用性、难易度三方面评价。培训过程评价指学员对培训组织、培训师资、教学方式满意度评价[8]。本项目实施后,适宜技术专家下到项目县进行短期“理论为主,操作为辅”的面上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普遍感觉收获很大,尤其是对专家的授课方式给予充分肯定。一方面从反应层面[9]即从医生对培训课程的主观感受来看,85%的医生认为本次培训的教学方法较好,78%的认为本次培训的效果较好。另一方面从学习层面[9]即从医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情况来看,仅有33.4%的医生认为本次培训专业适合度是完全适合;22.0%的医生完全理解本次培训内容。再一方面从行为层面[9]即从医生思想、态度、行为方式的改变来看,现场培训中仅有少数医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79%的医生认为本次培训的组织安排情况较好;73%的认为教学时间合适。调查结果显示,“理论为主,操作为辅”的适宜技术面上培训,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大。其原因有:参加培训人员“一锅煮”、 培训方式“单打一”、 培训考核不到位。因此,为使每一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通过培训都能掌握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用上农村卫生适宜技术,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项目在适宜技术面上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项目县基层卫生技术骨干人员在适宜技术持有单位进行为期1个月的适宜技术进修学习,学习结束后对其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应做好每一期培训活动的效果评价工作,以改进今后的培训工作,保证培训质量。
3.3 建立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机制与投入机制是保障培训可持续开展的必要制度
本次培训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最希望一年内接受与本人专业一致的1~2次的适宜技术的短期培训;短期培训和进修学习是最受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认可的两种培训形式。因此,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培训要强调短期培训和进修学习相结合。短期培训时间灵活,培训费用低,培训内容有针对性;而进修学习,时间上有保障,集中在上级医院,接触的病例多,学习的氛围好,进修医生理论水平和操作技术水平可很快提高。国家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10个省市试点推广应用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到2008年试点省市扩大到17个,项目省市县各个层面上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十五”及“十一五”项目培训经验,制定出培训实施办法或细则,明确培训的具体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培训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农村适宜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52%的医生愿意个人支付培训费参加适宜技术的培训,说明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有参加学习的热情、提高业务水平的愿望。本研究是以项目为主的培训投入,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可在短期内收到一定成效,但这种投入不确定因素多,缺乏制度性保障,不利于完成长期性适宜技术培训,实现县乡村卫生技术队伍的持续提高。因此,要建立和形成适宜技术培训投入的长效机制,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以及企业要为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适宜技术培训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在确保目前项目投入的同时,着眼长远,加大经常性经费投入才能保障县乡村适宜技术培训的可持续性开展。
3.4 重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的考核与登记是保证培训信息完整可靠的首要条件
培训需求调查表明:85%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培训中,在每次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考试,实施优奖劣惩。省市医学会下属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办公室要定期对辖区内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评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县乡存村卫生技人员适宜技术培训的考核工作。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技术档案,将考核合格作为其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执业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10]。
对卫生技术人员的适宜技术培训实行登记制度,建立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其中包括专家档案、学员档案、试卷档案、成绩档案、应用记录等档案。
参考文献
[1]戴雅琴,沈清,钟要红,等.浙江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需求调查[J].卫生软科学,2005;19(4):250-253.
[2]力晓蓉,易易,陈运,等.四川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23(1):43-45.
[3]李诗杨,乐虹,余雪梅.西部某省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20(9):34-26.
[4]刘卫平,王润华,陈永忠等.重庆市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和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3815-3820.
[5]李晓凤,康殿巨,刘元强等.甘肃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9):24-25.
[6]沈清,钟要红,邹立人,等。浙江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在职教育及培训现状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5;(10):29-30.
[7]陈敏,张嵘.南京市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8):13-15.
[8]姚进文,潘卫明.多项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集中培训效果评价及分析[J].甘肃科技,2009;25(16):129-131.
[9]季宁东,丁善戎,薛彩萍等.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提倡个性化[J].中国医药指南,2008;6(7):178-179.
教师培训情况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师发展,教师培训,积极性
一、学校教师概况
随着广东省某高校规模的扩展,学校教师数量将会持续增加,中青年教师比例现已突破了60%,今后几年将达到70%以上,而教师队伍中大多来自非师范院校,他们既缺少教育教学专业化的系统培养,又缺少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主动积累。
其他一些已经有一定教龄的一线教师,虽然在教学领域上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是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这部分老师也出现接受缓慢,知识更新的周期较长等问题。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发展以及接收新事物的程度与速度问题成为了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学校开展的培训的情况及参加人群的数据分析
1. 学校开展的培训的情况
学校于2013年年底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从2014年3月正式启动全校规模的教师培训。中心成立以来,中心共举办30余场校内培训,1场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参加培训活动的教职工1400余人次。校内培训主要三个模块:岗前认知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方法与理念培训。培训形式主要有专题讲座、工作坊、研讨会等。中心组织、推荐教师参与校外研修活动的教职工100余人次。研修形式主要有培训班、工作坊、研讨会、高峰论坛等。校外研修主要两个模块:省师培中心的岗前培训;国家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为主要的培训形式。
2. 参加人群的数据分析
其中参加培训次数最多的人群为新入职教师,约占了总人次的60%;职称为讲师或者讲师以下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约占总人次的65%;副高级别职称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约占总人次的20%;而高级职称参加培训的次数约占15%。45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培训的人次远远高于45岁以上的教师。
数据差异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中心设置的培训侧重于针对新入职教师。因为新入职教师刚到学校,还不适应学校的环境,尤其是一些还没有高校教学经历的新教师。这部分老师需要尽快适应环境和过教学关,加上学校的政策规定,所以许多培训都要求新入职教师要参与。
第二,职称较低的教师因为职称的压力,无论是外在动机还是内在动机,需要进步的动力相对更强。另外,学校对这部分老师的考核要求也比较严格。因此,这部分老师对培训的需求也会比较强烈,参与度也会为之较高。
第三,有一定职称的教师由于职称的压力并不是太重,对比起其他教师,他们发展的空间相对较小。这部分教师参加培训基本上取决于兴趣,或者是学校强制规定需要参加。还有一层原因是,比较多的培训并非针对这部分人群。当然,也不排除这部分教师学习动力不足,停止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
第四,45岁以上教师一方面受客观问题的影响,精力下降,年龄受限,发展空间变小;另一方面,也有自身的原因,比如缺乏学习动力等等。
三、教师参加培训的效果及原因分析
1. 新入职教师参加培训的回馈及原因分析
根据新入职教师参加培训的回馈,除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培训教师参与度不高和评价不高之外,其余的培训教师都比较满意,认为培训符合他们的需求,能帮助他们今后的发展。另外,教师们更希望以讨论或者答疑的形式进行培训。
由于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比较多,中心收集的数据也相对丰富。新入职培训的主题主要包括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务管理与服务、人事管理与服务、科研管理与服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如何尽快过教学关、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等。另外,新入职教师培训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包括讲座、研讨会、工作坊、圆桌会议等等。根据回馈和参与度的显示,教师更倾向于研讨会、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的培训,而讲座的反应并不理想。
其原因可能在于理论性较强的讲座式培训比较不太符合新入职教师的需求,或者不能直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新入职教师一般希望能尽早过教学关,尽快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因此理论性讲座式培训效果并不满足这部分老师的短期内的发展需求。
2. 其他教师(中青年)参加培训的回馈及原因分析
中青年教师占了全校教师人数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这部分教师参加培训后的回馈对中心将来发展方向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这部分教师对主题为“教学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等的培训兴趣较浓厚,参与度较高,比如“微课的制作与设计”、“名师教学经验分享”等主题比较受欢迎。然而其他培训的参与度并不高。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这部分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不能保证培训的参与度;第二,针对这部分教师开展的培训并不多,具有专业性质的培训也不多,因此不能完全满足不同专业教师的培训需求;第三,针对这部分人群的培训形式过于单一,讲座式培训枯燥刻板,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对教学实践提升用处不大;第四,一些强制要求老师参加的培训,其效果不佳,也挫伤了教师培训的积极性。
3. 其他教师(45岁以上)参加培训的回馈及原因分析
比起前两种教师,其他教师的参与度较低。其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是客观原因,年龄到一定程度,发展受限,精力也比原来下降了;第二是由于接近退休年龄,学习动力没有原来充足。
四、如何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1. 根据不同专业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大部分教师学习的目的性很强,通常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他们更希望得到和自身职业发展紧密相关以及实用性、应急性的学习内容,而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培训要是能满足教师这方面的需求,那么参与度会提高,教师们的积极性也会提升。因此中心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培训方案,根据不同专业老师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形式也可以多采用效果较好的研讨会,工作坊,圆桌会议等形式,从而提高教师们的积极性。[1]
2. 加强网络培训的应用
现代化技术教学也慢慢成为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根据2014-2015年的数据,大部分培训都是以校本线下培训为主。虽然可以极大程度地达到真人对话和交流,但这种培训形式收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目前中心与国家教育部网络培训中心合作,购买了50门在线学习课程,课程主题基本上涵盖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称的老师对培训主题的需求,包括“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等主题。这样老师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且老师也可以根据这样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他们的教学当中。
3. 建立教师岗位培训制度
目前学校有文件规定,学校建立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教师按要求每学年需要完成60个小时的培训任务。在制度文件的压力下,教师们会更积极地参加培训,从而达到学校要求。
4. 增添培训的趣味性和前沿性
培训主题对教师的吸引力不容忽视。教师除了在专业上和教学上需要提升,其他方面也需要。比如增添一些培训主题如“如何保护好嗓子”,“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艺术”,“如何让你的课堂变得更有趣”,“西方教学模式改革”等等。
5. 给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会,好让老师多了解外界的新信息,好回来给自己和他人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也能提高教师培训的参与度。比如从国外交流回来的老师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其他感兴趣的老师。
结束语
最后,根据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中心需要改善和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为了能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中心还需要多为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知识,提高老师们的专业知识能力,以便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跟得上时代的潮流;要多为老师灌输新鲜的思想,让他们走在前沿,学习国外思想,中西合璧;要多举办培训加强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不能总是以陈旧的思维思考问题;同时也需要加强师德培训,教师增强课堂吸引力,增强个人魅力和个人责任心,做学生的榜样。
参考文献
教师培训情况 篇11
通过培训考察,大家对美国继续教育的理念、做法有了新的深入的了解。美国由政府宏观引导,依托学校,政府、学校、企业密切结合,面向全社会,多类型、多层次、有效地开展继续教育,大大提高了全民素质和职业岗位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国继续教育随经济的变化适时调整,为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美国继续教育概况
(一)美国继续教育的理念与运行机制
1、在全社会营造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不学习培训不及时充电、不更新知识就会被淘汰的社会氛围,
2、一切从实用出发作为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知所必需,教所必需:
3、政府、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按企业和社会需求设置培训内容。
由政府宏观引导,制定规划,以学校为依托,面向社会,适应发展的要求并按行业规定职工培训提高的具体要求,建立职工培训学习登记制度,对失业职工在领取救济金的同时对其规定接受培训学习的时间要求,若不完成培训学习要求,其救济金数额将受到影响。
职业竞争是继续教育内在压力和驱动力,政府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是促使职工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保证。这种有效的继续教育形式,为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二)美国继续教育组织及发展趋势
美国所有的(公立、私立)大学基本都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除此之外,还有高中夜校、教会、社区及企业内部的培训组织,网上教育单位,专门的私立继续教育企业等。
美国当前继续教育(成人、非传统、终身教育)分学历、非学历两种,继续教育随经济变化而调整。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肯尼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属非学历继续教育,每年培训3万人次,开设2600门课程,85%的课程与工作和就业有关,15%的课程是休闲娱乐课程,2002年学费收入550万美元。该学院下设7个中心:国际培训中心、技术与网络安全培训中心、政府业务培训中心、会议中心、专业发展与丰富生活培训中心、服务中心(注册业务及营销培训)、老年大学,全部工作人员80人。该学院认为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何正确了解社会需求、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如何做好客户服务、如何开展调研。认为影响继续教育的趋势主要是:人群老龄化、人群多元化(美国是移民国家)、技术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工作地点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认证制度是美国继续教育管理中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特点有:
1、认证与职业岗位结合。在美国大多数职业岗位都有一定的认证规定和要求,要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先接受相应的培训取得相应的认证资格,获得相关认证机构的批准才行。这就有效促使了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
2、认证与定期考核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具有时间上的不断推进性,取得了一种职业资格认证,只是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有效,过期需重新培训考核,重新认证后方可继续从事该种职业(如中小学教师每次认证期为5年)。每次考核都有矢口识更新的要求,迫使每个从业人员为了重新取得资格认证而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3、认证与授权培训结合。即把认证与规范的培训相结合。政府管理部门授权一些有相关继续教育能力和资格的院校,作为某种职业资格的定点培训单位,避免了非规范培训和乱发证的现象。
二、继续教育为引资、提高人的素质、扩大就业服务
美国乔治亚州技术与成人教育委员会教育委员迈克先生介绍,美国从1967年开始启动“快速起步项目”,其目的是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公民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其做法是:由政府出资,州内各院校(含技校)承办,免费为本州投资的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具体分三种类型:一是新到本州投资的企业,二是现有的企业扩建并增加员工(15人以上)的:三是现有企业技改后职工需提高素质技能的企业,即把技术作为生产率提高的推动力的企业。其工作程序是:对外来企业欲招聘的人员进行预选协商→对招聘人员进行就业前的模拟培训和筛选→进行岗位培训→按专业进行技能培训→质量和效率培训→团队槲申的培训等,内容广泛具体。主要内容是实践操作和专门技能培训,并具有高质量、灵活性、针对性。美国各州者隋这种机构,但做法上有直接的,有把经费给企业由企业找学校的,政府每年拨款—次,若超支还可追加预算。美国乔治亚州“快速起步项目”工作机构有专职人员80人,每人都具有多门知识,该机构还有电教设备,培训教师由各院校教师和聘任社会有关人员担任。美国乔洽亚州过去10年为4千个企业的43万员工提供了培训服务。有效地吸引了投资,扩大了本州公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员工素质和竞争力,增加了税收。虽然美国近期连年出现贸易逆差(赤字),简单的看进口失去就业机会,出口增力口就业机会,但另一方面进口多说明有需求,外国投资增加是好事,虽有政府压力,但经济学家并不担心贸易赤字。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建立学习型组织
培训与业务结合——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学校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最好的培训,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在美国大学周围建立工厂很普遍,许多大学设有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免费为中小企业组织讲座、培训等。
美国企业培训围绕提高生产力、提高员工义务感、减少人员变动、减少工作失误、维持使命的策略等进行。培训着眼点放在顾客上,培训与企业使命、战略战术联系在一起,着重长期规划的培训,为企业未来发展打基础。学校开展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当时的市场需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特殊项目培训),增强合作意识。提出“为客户在正确的时候作正确的事情”。
企业培训学习的层次分个人、小组、整个企业都要学。对人力资源一般每3年更新一次执照(从业资格),即每3年需进行60小时的学分培训(中小学教师每5年要再学8个学分,更新知识后才能更新执照)。培训项目的种类有:岗前、基础技能、技能开发、管理、高级管理、个人开发(理财、保健等)、认识(提高素质)等。
四、继续教育方面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树立新的继续教育理念,改革继续教育管理,使继续教育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建立学习型社会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具体目标之一,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指明了广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陕西人才总量不少,但目前从事电子高新技术研究的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3.2%,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过少,形成了人才积压与短缺并存。现有人才还存在结构和技术知识老化现象突出,若不尽快改变将严重影响陕西经济的发展。力口大继续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全社会营造只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素质才能保障终身就业的社会氛围,力口速高素质实用型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使继续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健全法规,整合资源,加大继续教育为引资和促进就业的服务力度,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规模、层次和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大多数国民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基本还处于自发性认识阶段,缺少对继续教育的理性认识。因此,现阶段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宣传和实施,发挥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强制、处罚功能,使社会成员形成接受继续教育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关关心重视继续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十分必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陕西省有一定的科教优势,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基础,要充分发挥陕西的资源和科教优势,为人们的学习、提高岗位竞争力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服务。改革条块分割部门垄断,消除继续教育发展的障碍。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中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以教育培训服务提高吸引投资的竞争力,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战场,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科技为手段,以教育培训为保障的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
(三)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交流,探索中国特色继续教育的发展之路
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水平,就要把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力口大开放力度,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密切与国际同行的联系,吸收和借鉴国外同行的有益经验,通过扩大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我国的继续教育水平,更好地促进与国际接轨。
(四)大学科研成果商品化
美国普遍成立由政府、企业和大学联合的联盟组织,联盟吸收最优秀的专家,配备先进的设备,吸收大财团参与将大学科研成果商品化。把知识变产权(斯坦福大学模式)具体激励措施有:1、小型高科技公司设置在大学内;2、帮助教师创办公司,生产产品,3、帮助申请专利,4、从商业利润中提一定费用(孵化器的概念)用于投入新的科研开发。
21世纪是知识激增和教育的世纪,继续教育是人们在新的知识汪洋大海中拚搏的希望之光,应着眼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局和我国国情,以更高的视点,更新的观念,更有效的手段促进继续教育在更广阔范围得到更大的发展,使我国的继续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教师培训情况 篇12
“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 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创新学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素质教育为核心, 创新学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创新活动学分, 一类是创新实践课程学分。
创新学分的实施离不开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为了了解高校教师对创新学分的了解情况, 我们对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
以唐山市某高校的教师为调查对象, 考虑到专业、年龄、职称等因素, 共调查168名高校教师。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表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 调查表包含21道题目, 采用纸笔方式进行。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高校教师对创新学分的认识情况
在回答对创新学分的了解情况时, 40名高校教师回答了解, 占23.8%, 76名教师回答“了解一点”, 占45.2%, 52名教师回答“不了解”, 占31.0%。这表明在高校教师中, 有多一半的高校教师对创新学分认识不足, 这需要引起高校相关部门的注意, 虽然创新学分在高校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 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对创新学分一知半解, 为此高校相关部门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 还必须规定出专门的时间用于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
在对待实施创新学分的态度时, 103名教师回答“支持”, 占61.3%, 60名教师持中立态度, 占35.7%, 5名教师明确反对, 占3.0%。大学是培养、积累、利用、整理创新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理应肩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因而设立创新学分,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形势的必然, 然而在高校有一部分教师对实施创新学分持“可有可无或者反对的”态度, 一方面, 可能与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有关, 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创新学分的实施不得力有关, 在创新学分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教学依然是“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中心。还没有走出纯认知教学模式的圈子;还没有建立起实施“创新学分”的质量保障体系, 没有建立起保证创新学分质量的多种评价手段等。因此转变高校教师的观念势在必行。高校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应努力提倡“4Q”, 即交叉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开放性。
2、关于实施创新学分作用的认识
在回答关于创新学分的作用时, 80%以上的教师认为实施创新学分与创新型人才有关,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同时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但也有10%左右的学生并不这样认为。由此可知, 高校教师对实施创新性学分的作用有很好的认识, 只有一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一些学校, 把创新学分作为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起到了激励本科生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科研中的作用。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参与竞赛、搞各种发明创造等, 都需要学科知识的交叉、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行创新学分, 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在更新的、更宽阔的领域取得成果。而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指导息息相关, 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本科生科研的效果。创新学分的设立能够激励教师的科研兴趣,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条腿”, 而科研对教学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3、教师在创新性学分实施中的作用的认识
“大学者, 非大楼之谓也, 乃大师之谓也。”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名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谈到教师在学生科研中的作用时, 120名教师认为作用很大, 占71.4%, 42名教师认为作用一般, 占25.0%, 6名教师认为“作用不大”, 只占3.6%;尤其是谈到教师在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作用时, 98名教师 (58.3%) 认为需要, 68名教师 (40.5%) 认为“有的需要”, 而有2名教师 (1.2%) 认为不需要。大学生思维活跃, 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快, 但他们缺少经验, 因此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性学习、创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充分发挥, 才能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立项, 认真、负责地解答项目组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经常检查项目组的项目进度, 把握项目研究方向;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阶段检查、结题答辩。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探索与创造的空间, 使学生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检验其应用价值。缺少教师的指导, 学生就可能出现:经历了多次调查而写不好一份调查报告, 参加了课题研究, 却不知道怎样收集资料、设计不好一份调查问卷。
4、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学分的实践活动情况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87名高校教师指导过学生的科研, 占51.8%, 其中53名教师 (31.5%) 在指导学生参加过院级及院级以上的科研竞赛并获奖, 66名高校教师 (39.3%) 指导过学生在正规的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67名高校教师给学生做过学术方面的讲座, 83名高校教师指导过兴趣研究小组。尽管如此, 仍有超过50%的高校教师没有参与过这些活动。这与开展创新学分的要求极不相符, 可能的原因就在于, 第一, 高校对创新学分缺乏应有的认识, 没有能够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第二,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实践活动中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 被动地进行学习和提高;第三, 还有一些高校教师本身科研能力不强, 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课外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引导, 才有利于打破课程界限, 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总之,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发现, 高校教师对创新学分还不是很了解, 虽然对创新学分的作用认识到位, 但对教师的作用认识不足, 在实践方面你还远远没有发挥教师的作用。为此, 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学分, 通过培训、讲座、规章制度等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的认识,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激发教师的热情, 促进教师的行动, 发挥教师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洁.解析高校创新学分:现状、功能、问题及设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5) :164-165.
[2]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1 (11) :17-18.
[3]周险峰, 钟毅平.关于高校设立创新学分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3, 26 (1) :32-34.
【教师培训情况】推荐阅读:
小学专任教师培训情况09-26
公文培训情况报告10-09
安全生产培训情况10-20
干部业务骨干培训情况05-20
员工消防培训情况说明05-27
法律培训情况汇报07-20
特种作业培训情况总结07-24
返乡民工培训情况汇报10-12
应急培训工作情况汇报08-29
培训班学习情况汇报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