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通用12篇)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篇1
跨文化交际, 一般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是帮助交际参与者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 自觉地排除文化差异的干扰, 做到相互理解和彼此适应, 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对外汉语老师, 其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跨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即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及学生的文化,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甚至依附汉语文化。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清醒的多元共生意识, 平等对话意识、求同存异意识、文化对比意识和文化诱导意识。
一、多元共存意识
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现实, 要求每个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及汉文化的传播教学中, 要有“多元共生意识”。首先, 我们要明确,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媒介, 极具民族性。在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 只有语言和遗传代码是人类祖先传给后人的两种最基本的信息。因此, 各民族的语言无不打上其深深的民族烙印, 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和文化意义上呈现出巨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各民族在对世界、对自身的困惑、探究和理解的无穷进程中, 彼此的着眼点、兴奋点的不同。其次, 在文化观念上, 我们要明确,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无不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度性, 因此, 我们在汉文化的传播及跨文化交际中, 既要避免汉文化优越论, 也要防止发达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优越感的膨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要保持这种清醒的认识, 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个多元共生的世界, 我们谁也不能以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二、平等对话意识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众声喧哗、语言杂多的世界, 我们就必须学会在平等对话中达到有效的沟通。在对外汉语领域的文化教学上, 教师首先要对汉文化进行介绍。其次, 我们教师也要对留学生的文化有个大概的了解, 至少要了解班上每个留学生所来自的国家, 他们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饮食禁忌、风俗习惯等。因为这不仅仅是为培养留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汉语的需要, 也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 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需要, 更是跨文化交际中平等对话意识和汉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体现。再次, 我们要明确介绍汉文化与留学生接受汉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了解一种文化与接受一种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我们要给予每个留学生了解汉文化与接受汉文化间的自由与选择。例如, 当我们的教师在介绍了“中国人对他人说‘天冷了, 要多穿衣服, 小心感冒’之类的话纯属关心, 决无视对方为弱智”的文化背景后, 某些留学生依然难以接受时, 我们教师是否可以少说这些话呢?因为任何一种跨文化交际, 要靠双方互相了解, 互相宽容, 互相适应后才能进行。
三、求同存异意识
在这样一个多元共生的世界上, 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 不仅要有平等对话的意识, 也必须要有求同存异的意识。因为不同文化间总是存在明显的、微妙的差别, 不可能达到天下一统。我们教师和留学生都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对方, 我们可以“和而不同”, 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课堂气氛, 以体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求同存异意识。
四、文化对比意识
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对汉语文化有深刻的自知之明, 同时对于学生的母语文化也要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对于两种文化的异同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要非常敏感, 能自觉地将文化比较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举例来说, 当教师听到日本学生说“我要像龟一样坚持下去”, 阿富汗学生描写美丽的姑娘“眼睛像鹰一样”, 美国学生称赞“老师跑得像狗一样快”, 英国女学生介绍家庭成员时说“我家有妈妈、爸爸、哥哥、我和狗”的时候, 他既不吃惊也不生气, 他知道这都是学生固有文化因素的显现。
五:文化动机诱导意识
西方第二语言获得理论的多种研究模式尤其是语言调节和文化河流模式,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实验将文化因素在第二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定位于深层的语言习得社会心理上。
其实, 凡是长期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都会有同样的经验和体会:如果学习者对某种语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怀有好感 (亲近感) , 希望了解这种文化并参与第二语言文化集团的活动, 甚至希望成为这个语言文化集团的一员—————用社会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即产生了“参与”的学习动机, 那么他们就会激发出自觉而持久的学习热情, 这些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成绩和第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一般而言都较不具备参与动机或只是持实用动机的学生更强。
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和第二语言获得理论都提示我们, 第二语言教学文化导入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帮助学习者正确地理解目的语交际的表层信息, 其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拉近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 诱导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良性的学习动机, 从而实现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文化因素是关系到第二语言教学成败的不可或缺的教学因素, 它应该与功能—意念项目和语音、词汇、语法项目一样, 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始终, 并在整个第二语言教学中处于灵魂的地位, 发挥主导的作用。
五种文化意识的关系是:多元共存意识、平等共存意识、求同存异意识作为对外汉语老师基本的文化意识而必须具备, 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始终贯彻文化动机诱导意识和文化对比意识, 这是对外汉语教学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摘要: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过程是跨越自己的母语文化学习另类文化的过程, 教师教授目的语的过程也是教授给学习者另类文化的过程。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就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3]盛炎, 《语言教学原理》[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沙平, 《汉语研究三视角》[M], 香港:新香港年鉴出版社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篇2
邦公司成立200年来,在安全管理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企业安全文化,即:把安全、健康和环境作为其企业的核心价值之一,每位职工不仅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而且也要对同事的安全负责。这种个人和集体负责的概念,连同以任何事故都可预防的信念为指导原则,企业上下一致实现零伤害、零疾病、零事故的目标。杜邦所设定的“零目标”就是让职工知道任何事故都是不能接受的,一旦接受了一个事故,更多的事故便会接踵而来。杜邦还把安全作为招聘职工的条件,如果职工在工作中不注意安全或者不认同杜邦的安全文化,他就无法在杜邦谋到职位。(我认为在招聘新进人员就应当将安全作为重要考评依据)目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取得明显成效。
武汉钢铁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武钢在生产经营中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文化环境,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和熏陶,培养职工的安全价值观,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武钢大型厂总结了各车间10年的安全生产事故,以安全警语和安全小贴士的形式汇集整编了一本岗位安全读本,语言浅显明了,成为职工喜爱的“口袋书”。港务公司在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中,发动电脑爱好者结合公司安全知识和公司近年事故案例等内容,制作安全FLASH动画,因内容反映的是职工身边的事例,引起了职工的兴趣与强烈共鸣。武钢乌龙泉矿将“家庭亲情安全联保”引入安全管理,将安全生产做到职工家庭。他们把职工家属请到生产一线,让他们了解职工在上岗时,由于情绪不好、精力不集中或不按要求操作,将会给个人、企业带来多大的伤害。现场了解后,家属们立即与车间签订“安全带上岗、平安带回家”的夫妻安全联保协议。协议内容除了武钢及乌龙泉矿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外,还增加了家属每天在职工上班前提醒职工上班穿戴好劳保用品,不把情绪带上岗等内容。
XXX 有限公司
公司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全员参与,综合治理; 科学管理,持续发展。
公司安全生产目标
1.无重大人身伤害事故:无死亡,无重伤,无急性中毒,无职业病,轻伤频率3~4‰;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篇3
关键词: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底蕴
文化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升的,我们要从小就打好基础,中学语文的学习更是其中的关键一步,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都比其他年龄段强,处在这个黄金时段的中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中学语文,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
一、中学语文教学增强文化意识的作用
语文在好多学生心中就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许多学生都不愿意学习语文,觉得它是浪费时间的科目,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主要是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靠死记硬背,比如古诗和文言文,学生根本都不理解,但是为了成绩和分数又不得不背,没有学习兴趣,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学习热情,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即使背了下来也不懂得如何运用,一问三不知。如果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都失去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那么,中国文化的将来将会岌岌可危。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让他们喜欢学习语文,爱上中华文化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二、中学语文教学增强文化意识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要求学生会背,学生带着排斥的心理去学习自然效果不好,但是如果老师就文章的背景故事、社会状况去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那么,教学效果将会完全不一样。
比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范仲淹为什么会被贬官到巴陵?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写这篇文章有什么深意,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等等。又如《背影》中的父亲爬上站台送橘子的时候,看到父亲年迈的身体,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到快乐。
老师也要学会引导,不要让语文的学习仅仅拘泥于课堂上,拘泥于书本中,而是要让学生广泛阅读,走出课堂,去阅读更多的文章,在文章中品味不一样的人生,不断地增强文化意识,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为将来的学习生活打下深厚的基础。
中学是增强文化底蕴的黄金时期,作为老师一定要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阅读、去体会,不要浪费了这宝贵的时间,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黄瑞作.浅谈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及训练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篇4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文化意识的内容和意义
文化意识产生于对文化思想体系的整体和独到的认识。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属于群体的认识。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认识活动, 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人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文化的内涵, 接受文化的熏陶, 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简单来说, 文化意识就是对群体认识的认识。但是文化又是随着群体的变化和改变而不停成长变化的, 文化不会失去对自己本身的认同。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就是要培养他们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 吸收文化成果的意识, 从而促进学生自觉提高文化品位。培养文化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健全学生的个性特征, 而且有助于人格的形成。初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青少年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掌握非常重要, 只能在认同的基础上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 并教育学生认同我国的文化, 把他们培养成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人, 使他们找到文化归属感。
二、“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历久弥新、魅力无穷, 是因为它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集中体现在儒、道两家的思想上, 尤其是儒家。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至今依旧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从这一点出发去分析教材, 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以人为本”的典范,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不重视“神学”而重视“人学”, 重视人格修养, 倡导礼仪, 激励人应“自强不息”、奋发有为。道家的思想体系也是“以人为本”。道家崇尚自然, 强调“天人合一”“清净无为”, 这并非有些人所说的“悲观”“消极”。其实, 无论儒家, 还是道家, 都有着对美好社会、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三、传统文化在语言阅读中的体现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就拿最基本的汉字来说, 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之一, 汉字可以呈现出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把学习和培养文化意识融入到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去。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领悟汉语文字的内涵, 以词语和句型结构为基础, 看似浅显的词句也要深入推敲, 找出其中的文化意识。在诗词教学中, 可以介绍诗词的发展历史及文学派别等。这些基本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例如在讲授李清照的词后, 可以谈一下她的人生经历和作为女性词人所特有的命运,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习了解传统的文化。
通过熟读和背诵课文, 摘抄记录阅读材料, 既可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又可达到积累文化的目的。如阅读名人名言警句, 可以积累人格文化;阅读古典诗歌诗词, 可以积累典故文化;阅读抒情散文, 可以积累情感文化;等等。通过大量阅读训练, 学生能学会走进作家们的精神境界中, 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含蓄深沉的艺术特征。总的来说, 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文化领域十分广泛, 从这些优秀作品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来挖掘作品的内涵。
四、传统文化渗透在德育和审美教育方面的作用
中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包括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 具有深层的心理积淀。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内涵、外延的内容都十分丰富。这些对于学生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以其独特而强大的德育功能, 引导学生在感受和领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撼,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养料, 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既学到文化知识, 又学会如何做人, 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既属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化, 又可以挖掘出教材的人文特性。文化是复杂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时, 可以解放观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培养文化意识的同时增长智慧, 弘扬个性, 完善人格。因此, 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日后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编辑/牛萌
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 篇5
为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乡镇小学英语教研员教学教研能力。市教科研中心于10月20-22日在兰山区召开全市第三期乡镇英语教研员研修暨三年级教材培训,本人有幸参加了这次研修及培训。在市教研员尹老师的带领下,会议拉开了帷幕。会上来自广东东莞的邓凤娇老师及本市六位老师以不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丰实的课堂教学水平。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马老师的教材分析,深入浅出,有典型的游戏及事例,使我们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框架性的认识。而来自亚美欧教育研究院外籍专家Chris Hemming的报告更是给我敲响了警钟,说实话在以前的教学教研工作中我对小学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根本不怎么重视,老觉得在课堂上传授什么文化意识无疑是浪费时间;其实并非如此,有了相应的文化意识对学生的学习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中对小学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的确不容忽视。
谈起英语教学,人们往往会想到语音、词汇、语法或听、说、读、写等术语。这是传统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结果。而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将文化意识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了具体描述。强调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这充分肯定了文化学习在语言学习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美国语言学家E.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因此,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准确、无误和得体的交流,必须了解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更应该重视文化教学,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知识,渗透文化意识呢?在这里谈几点自己看法。
一、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没有将文化知识单独列出来,而是通过语言知识体现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观察,激活
教材内容,挖掘文化内涵,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具有文化特意性的内容加以介绍讲解。
1、利用词汇教学,传授文化知识。
词汇教学既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提高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除了运用图片、实物、游戏这些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要努力探索,另辟奚径,挖掘单词所蕴涵的文化知识,将单词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讲解给学生,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仅更好的掌握所学单词,而且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外文化的异同。如在教授有关数字单词时,为了避免单词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师可以把一些数字所承载的西方风俗、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识讲解给学生,以增强学生对单词的深刻理解。如“13”这个数字被西方一些国家和民族视为不吉利的数字,西方人千方百计避免和“13”接触。西方国家一些地方的高楼没有13层,房牌号没有13号。其中的原因据说来源于宗教典故,背叛耶稣的传道者犹大是最后的晚餐中的第13个客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在教授有关食物的单词“sandwich,cookies,ice cream”等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举出中国孩子经常吃的食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2.通过课文对话,渗透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对话内容,尽量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学到最自然、最地道的英语。其中所蕴涵的文化知识也最丰富,为我们进行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对话内容适时介绍以英语作为母语国家或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习效果。如教师在教授“Would you like some....?”这一句型时,可以同时介绍一些西方的就餐礼仪。结合对话告诉学生当和外国朋友一起就餐时,当他问你是否需要哪种食物时,需要就说“Yes, please.”, 不需要就说“No, thanks.”.千万不要抱着别人这么热情,不要不好意思的心理。这样反而会让你很尴尬。因为西方人认为,凡是放到自己盘子里的都必须吃光。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后,不仅能加深对对话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游刃有余。
3、将文化教学融于歌曲教学中。
现在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动听的歌曲。其中有些歌曲旋律优
美,歌词活泼有趣,除了供欣赏之外,里面还蕴藏着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如果将他们很好的融于英语教学之中,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并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如“`Old MacDonald”一歌,通过欢快的曲调,形象的动物声音给我们呈现出农场里生机勃勃的欢快景象。在初步学唱歌曲后,教师介绍给学生西方国家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家庭农场,因为西方国家一般是地广人稀,一个农业家庭一般拥有一个很大的家庭农场,因为劳动力少,生产高度机械化取代了手工劳动。这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存在差异。通过介绍,学生通过比较,认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加激发了学生奋发学习的斗志。
二、在课堂活动中营造文化学习氛围
中国人学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导致学习效果低下。积极的创设英语学习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习英语主要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块教学主阵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课前的“Duty Report”就是一个易操作且效果好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提一定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后收集资料积极准备,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值日汇报。学生可以唱英文歌曲,讲英语故事,介绍国外著名的景点等,让学生上课伊始就置身于英语学习的氛围中。
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二级目标描述中要求学生要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这部分文化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近几年,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在我国也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和推崇。比如圣诞节、感恩节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圣诞节快到了,为了制造浓郁的氛围,商店的橱窗都贴出了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图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收集一些与圣诞节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汇报、问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圣诞老人的由来、圣诞节的传统食物等与圣诞节有关的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此外西方国家其他一些重大的节日如:感恩节,复活节,独立日等都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把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把文化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跨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课时少,任务重,单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恰当的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中,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等有一个广泛的了解。例如,开展主题为“英语文化窗”的手抄报展览,让学生通过书本、网络等资源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文化内容,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做到资源共享。另外也可以通过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课本剧表演、英语角等形式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实实在在体验异国文化。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外教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在真实地道的语言交流中,感受异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外语学习离不开对所学语言所代表和负载文化的了解。在学生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运用各种途径,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努力为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奠定基础。
2012年10月24日
临沂市第三期乡镇教研员研修暨三年级教材培训会
——心得体会
沂城街道中心小学 李海霞
10月20-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临沂金雀山中心小学召开的“临沂市第三期乡镇教研员研修暨三年级教材培训会。”此次培训,不仅为我们详细地剖析了教材,而且还有关于新教材的各个课型的展示,以及各位专家的讲座,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首先,专家对于三年级教材的解析,让我对有了更加清晰、更明确的认识。修订后的教材更加科学合理。新教材增加了Letters and sounds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来学习字母的音、形、序,以及各种字体辨认,让学生熟悉各种字体,熟练掌握26个字母,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词汇量的削减和话轮的减少都更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的完成教学。通过两节Letters and sounds的课堂展示,也让我对Letters and sounds的教学有更明确、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蒙阴孙海萍老师的课,非常值得我借鉴。从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孙老师是一位非常有心的老师。她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善于开动脑筋,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转化自然流畅、而又不生搬硬套、索然无味,注意到每个字母教授的艺术性,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求知的气氛,活跃,生机勃勃。
其次,听了邓凤娇老师的课,非常令人振奋。邓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不同的信息,而且邓老师的课堂活泼、生动、激情四射,神采飞扬,课堂紧凑,过度自然,环环相扣,各个环节节奏高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内容就掌握了。邓老师的整个课堂,给我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感受,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再次,词汇教学和对话教学我们要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可以先学词汇,或者先学对话,也可以融词汇于对话课教学之中。对于词汇课的教学,我们要做到“音-义领先-形随后”,强调音素-字母(组合)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还要学会结合Phoneme categorization(音素分类)规律,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词汇的Practice每步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设计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更加轻松的掌握所学内容。对话课教学,要从局部到整体。通过两节对话课的教学,让我对对话课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点到面,抓住重点单
词和句型,进行反复的操练和运用,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不离章”。
最后,任务型教学要落到实处,真正打破常规的授受式教学。只有让带着任务去思考,带着任务去学习,课堂才更加有效。同时,我们还要整体把握教材,对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清晰的教学主线,使其环环相扣,层层相接,有张有弛。
总之,本次培训对我理解、使用新教材起到了引领作用,我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改善教学方法,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争取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篇6
据报载,“韩国人具有浓重的汉文化情结,尤其在近年来,韩国人把这种情结推演到无以复加的位置”。另据报道,韩国人将中国流传两千多年的端午节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中国人无不为之震惊。韩国人的行为,更加说明加强汉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中国人对汉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视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年来,虽然国家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对一些节日实行了保护性措施,如清明节、端午节的小长假等等,但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表象,收效甚微,真正起到认知作用的是对少年儿童进一步加强理性教育。只有通过学习让每一位国民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厚,尤其让少年儿童从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才不会让我们的后代妄自菲薄,自暴自弃,才能促使他们尊重爱护老祖宗留下的这份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有效地利用语文这一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阵地,向我们的后代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珍惜这份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厚的精神资源,并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怎样对少年儿童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承传教育,提高其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呢?经研究分析,我们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要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承传,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淡薄了。除了历史的原因外,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授课中只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内涵的挖掘不无关系。甚或传统文化与科技知识不能有机的融会贯通而相互割裂了。因此,他们难以很好的承担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他们不断充电学习,让他们“走出去”,如进修学习;进行传统文化培训;与文化部门沟通交流,扶持一些小学中青年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研究,促使其素养快速提升。也要“请进来”,让对传统文化有专门研究并成绩卓著者做专题报告,进行传统文化辅导,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尽快得到提高,真正能承担起教育后代的重任。
二、 要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就必须增强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内涵
让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如已被人们淡化了的“乞巧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关这方面的古诗词不少,不仅仅要把《乞巧》、《嫦娥》、《寒食》、《苏堤清明即事》、《清明》等诗篇编入教材,而且要求教师们在授课时把分析字词句与优美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尽管有的教材已选了这些诗词,但教师只重词句分析,对传统节日人文内涵的挖掘重视不够。编审教材时应组织精兵强将编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编教材,加强传统文化的份量及内涵。同时,小学教师也应立足当地,根据个人情况,选编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加大传统节日的知识容量,突出传统节日的内蕴传授。
三、 要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就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出深刻的人文内涵
在小学语文授课中,教师要挖掘相关的传统人文性,在教材的优美诗文中有效地体现出来。如讲授《乞巧》、《寒食》、《清明》等诗时,就要从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情、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多维度理解。《乞巧》中牛郎织女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为幸福而不懈的努力都给小学生以启迪,以至于向织女“乞巧”,展现自己的才华,围绕这一节日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比如剪纸、裁剪等,再结合时代特点,力争使传统节日富有活力和光彩。另外,老师讲授《苏堤清明即事》、《寒食》、《清明》时,要向小学生讲解清明的意义、历史演变及延续。古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除祭奠祖宗、缅怀先人之外,还有踏青放飞心情之意。使传统节日与现代意识、学生情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从中让小学生熟知传统节日和民风民情,以此达到提高其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之目的。
四、 要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就要大抓环境育人这一环,营造一种文化氛围
环境育人,是大家公认的教育手段。因为一个人经过耳濡目染,会受到感情的共振、理性的共鸣,所以在校园里营造一种传统文化氛围,对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不断地创新形式和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在小学校园里营造一种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氛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教室内外的墙壁上悬挂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或告示牌,在有传统节日时友情提示。2.开展中国传统节日讲故事比赛,鼓励学生探讨其内蕴,成为一种选修课中的必修课,并形成一种风气。3.在传统节日时组织有意义的活动。端午节时举行拔河比赛、赛龙舟、跑旱船等游戏活动。4.乞巧节时进行手工制作比赛,戴荷包、刺绣等活动,让小学生体悟到心灵手巧的可贵;重阳节时可组织小学生为老人做件有意义的事,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书报等;中秋节时如有条件,可让小学生到田野去观察丰收的景象,和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去欣赏大自然的魅力。这样坚持不懈,就会给小学生的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课程文化意识,唤醒策略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教育是一种“慢”文化,需要教师潜下心来好好研究教育的方法,耐下心来慢慢等待学生的成长。如果教师忽略了数学教育所承载的文化传播的功能,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则会出现理念和行为的偏差。近年来,笔者带着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探索唤醒小学数学教师课程文化意识的策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专业引领是唤醒教师课程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2002年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教授领衔的“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课题报告和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的“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一文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专业引领”的概念。专业引领通常是指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引导和带动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动形态。专业引领是一种专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获取专家指导,是对人力资源的利用。
专业引领是唤醒教师课程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一般说来,教师普遍忙于事务性的工作,缺少理论学习,缺少课程文化的相关知识,缺乏先进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教育教学方法,故课程文化意识相对比较薄弱。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仅凭“知识传承”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一方面联系教育专家,为教师提供学习、指导的机会,另一方面推荐专业书籍,为教师把好学习、充电的方向,逐步提升教师的课程文化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课程的创新力。
二、文化审视是唤醒教师课程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文化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为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首先,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选取。选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选择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二是选择来源于学生生活情境的问题呈现教学内容;三是选择趣味强、探究味浓的实践活动来感受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中的趣事轶闻、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规律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探索一些研究性的问题,以及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拓展性知识,如文学、美学、语言等领域的知识等等。
其次,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必须建立正确的学生观,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以数学文化关怀人,以数学精神培养人”。数学是一种文化,首先表现在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积极倡导探索型和发展型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不是要挖掘数学文化的实质,不是要系统地教学数学历史,而是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领略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观念。
三、团队协作和跨学科联合是唤醒教师课程文化意识的有效保障
以拓宽数学教师的专业视野、提高数学教师的课程文化意识为目的,学校可以积极倡导数学教师组建学习型团队,在团队中互相取长补短,以获得更快的成长速度。学习型团队要以学科的骨干教师作为核心人物,因为团队的建设需要核心人物的守护、滋养与提升,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核心人物的关心、引领与帮带。学习型团队要有共同的组织愿景,即组织成员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这种共同的组织愿景,就是所有成员的共同理想,它既来源于个人理想,又高于个人理想,它使得不同个性的人聚集在一起,为学习提供焦点和能量,并激发所有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为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比如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对科学问题的探究方法等等。新课程教学改革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如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跨学科教师的协力相助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教师课程文化的掌控能力的提高,还要依赖跨学科的联合协作。跨学科联合协作就是打破学科之间森严壁垒的界限,不同学科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对话的活动。它包括跨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研讨,以及跨学科的合作教学。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篇8
一、唤起青年教师的成才意识, 引导青年教师献身教育
我们非常重视抓好青年教师的入校教育。青年教师一到我校, 学校领导热情接待, 进行亲切而有意义的谈话;为青年教师安排食宿,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文化熏陶, 使青年教师从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 就置身于一个良好、向上、有文化气氛的校园。严谨、勤勉、有感召力的教风, 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雅、别致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 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引发青年教师的成才意识, 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
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我们不能孤立地去做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 应把思想教育工作融于现实生活之中, 结合日常具体工作, 结合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一道去做。
我们重视导师示范的教育, 引导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虚心向校内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习, 采用“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 根据学科进行拜师, 同时向这些“师傅”交任务、提要求, 在带好业务的同时, 要对徒弟的思想作风、言行举止、工作生活全面负责。通过备课、讲课、辅导、批改等多种形式的言传身教, 并创造条件给他们学习观摩的机会, 对青年教师起直接入门的教育和传帮带的作用。为落实上述要求, 我们采取师徒签订合同的形式, 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 制定学校培养青年教师和师傅带徒弟计划, 学校领导以身作则人人带徒, 并由主管业务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负责此项工作, 定期检查总结交流工作成果。由于老教师对教育事业所表现出的无限热爱以及他们那种高尚的人格、严谨治学的态度、高超的教育艺术, 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从而引发他们的成才意识。
三、激发青年的成才意识, 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青年教师分配到学校后, 可以先让他们跟随老教师见习一段时间, 主要的任务是听课、备课、交流等。在正式上岗后, 除通过拜师确定专人培带外, 学校领导重点帮扶。如发现青年教师不适应所任工作后, 深入到班级、学科及学生中了解情况后进行具体指导, 甚至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所任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 以为其创造条件, 取得工作上的成功。我校2011年新分配的一名特岗教师, 大学毕业后没有实际教学经验, 开始分配其教数学,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后, 我们征求了培带师傅和本人的意见后帮她改教了地理, 经过一年的磨合, 她所教地理学科学生的成绩非常好。对其他几名特岗教师的培养上我们借鉴了“微格教学”的方法, 用摄像机进行课堂实录, 然后反复播放, 查找不足, 进而改正缺点, 如今这几名老师都成了我校的教学骨干。
为了使他们尽快地成长, 激发他们的成才意识, 我们还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基本功竞赛活动。通过基本功练习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把他们从学校学到的知识与教学的实际相结合, 鼓励他们, 找出不足, 树立典型, 使他们感到自己走向工作岗位是要付出传授知识、育才的能力, 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需要, 进入角色, 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总之, 青年教师思维活跃, 上进心强, 富于开拓精神, 这有利于他们科研能力的培养。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是学校的希望, 事业的未来。只有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 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事业后继有人、长盛不衰。我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阵地作用, 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各种教研活动机会。要求各教研组在学校整体改革方案的指导下,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专长, 选定研究专题, 制订实验方案。为了调动教师参加教改的积极性, 每学期均举行全校性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此外, 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进去”的办法, 调动青年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篇9
关键词:学校文化,教师文化,文化自觉,校本研修
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彭钢所长认为,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建构一种属于学校自身的文化应逐渐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和内部动力。五年多前制约北环中学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在于学校教师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所以, 在2005年底, 学校选择了以“和”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战略重点, 创新校本研修, 力图唤醒并逐步形成教师文化自觉意识, 使得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化解办学危机, 让北环走向成长、走向发展、走向自强。
一、唤醒篇:一个不少?人人都好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和责任, 而它的背后又蕴意着“不让一个教师掉队”。五年多来, 我和学校的管理团队始终坚守着这条信念:“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首先要“不让一个教师掉队”。很多时候在某个班级、某个学科出现问题后, 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拯救, 力图让孩子们再归队, 但往往无法力挽狂澜, 所以“不让一个教师掉队”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前提和保证。
“教师第一”、“教师是天”这些口号很嘹亮、很动人, 但真正要把它们内化为学校的行动很艰难, 尤其是对学校的管理团队来说无论是在心理上、思想上、实践上异常艰难, 因为这要求整个学校管理必须发生深刻变化, 即必须让学校由制度管理走向文化领导, 从而培育人、发展人。五年多来, 我和学校的管理团队虽然在坚守学校文化领导的过程中也曾有过犹疑, 但看到一位位教师走向成长、脸上写满职业尊严和幸福的欢笑时, 我们知道必须要坚持下去。
2009年8月教师开学报到讲演会, 张秀芳老师的深情演讲, 时常在我脑海再现:“从教十五年来, 第一次有机会在这样隆重的场合表达我的赞美心意和感谢之情, 从教十五年来, 感觉最有成就感的是近五年, 因而也是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五年。在和文化的氛围里, 我觉得只要不断努力, 一定会有更好发展。感谢在座所有同事, 你们的温暖和亲切都令人释然, 令人想和你们一起工作到老!”我欣慰于张秀芳老师从教十五年来终于第一次完成了初中数学循环教学, 终于破茧而出, 我因她的成长而拥有了校长的尊严和幸福。
2008年11月数学校本课程研讨会, “我非常愿意和你们共同完成这一课程的开发工作……”, 江苏省知名特级教师、苏科版初中数学主编杨裕前先生正兴奋地和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小组核心老师邹浩芳交流着。邹浩芳, 一个曾用“发表论文一定是要有路子”的话语反驳过我的老师, 在研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一篇又一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校对邹浩芳老师的支持曾被一些老师质疑过, 但他放弃暑期休息时间、啃着面包研发校本课程的行动让学校坚定了对他的支持。今天的邹浩芳找到了自己职业奋斗的支点, 拥有了自己职业的幸福, 我因他的幸福而拥有了校长的尊严和幸福。
2007年下半年的教师家属讲演会, 顾弘老师爱人的“埋怨”言辞常常在我心头响起:“顾弘, 什么家务都不干, 只做学校里事情, 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不称职的‘丈夫’。”我欣慰于顾弘老师的脱胎换骨, 在与他的“较量”中自己的个性、心理、尊严受到了挑战, 但一个所谓的“问题教师”成为了学校老师们夸在嘴边的“才子”, 我因他的改变而拥有了校长的尊严和幸福。
2008年8月调任学校分管教育教学的蔡军副校长在他的博客中有这样的记录:“北环教师正是因为自己的专业自觉才有了自己的专业自强, 教师也只有成就了自己的‘专业’, 保持了稳定的职业生活, 才能让‘心’从单一职业生活解放出来, 让‘心’向各种可能的“业余爱好”重新开放, 心打开了, 就‘开心’了。这或许就是北环教师拥有幸福的密码吧!”
五年多来, 我和学校的管理团队在学校“和”文化的建设中坚定了“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信念, 使得学校由传统行政管理逐步向现代文化领导转型, 尤为重要的是唤醒了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 使得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 正如华师大课程所所长崔允漷教授所说:“如果教师自己不想发展, 那么谁都帮不了他!”教师的文化自觉是教师拥有职业尊严和幸福的前提和基础。
二、转型篇:个体付出?团队成果
“伴随着一年初三的成长, 我需要感激和赞美的人很多很多, 如支持和配合我工作的所有任课老师, 亦师亦友的何燕、堵小亚、蒋丽华老师等, 都是我感激和赞美的对象。那么多的选择让我举棋不定, 犹疑中, 我选择了一位我最敬佩的人作为今天的赞美对象。”……在教师们发自肺腑的赞美中, 北环中学又开始了新的一个学期。
学校每次新学期的教职工大会总是在以“赞美”为主题的教师讲演会中开始的。在北环很少召开全校性的工作布置与总结的教职工大会, 而每一次召开的教职工大会却总能令人感动着难以抹去的心中的记忆, 或是欢笑着留在心底的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五年多来学校始终在广大教职员工中倡导“合作胜于竞争”, 即“个体付出、团队成果”的理念, 通过“赞美”为主题的教师讲演会、“我的教育名言”征集活动等, 让教师彼此发现他人的闪光之处, 让教师在互相感激中提升幸福指数, 学校始终认为只有教师首先拥有幸福才能使学生拥有幸福。
北环中学2005年9月建立了“北环教师网络论坛”平台, 以此建立了学科教案区域, 重建了年级学科备课组备课制度, 取消了教师个体备课笔记检查制度, 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一篇课文, 三次备课”优秀教师成长的原型经验转化为本校的具体实践。学校同时运用“环中教师网络论坛”平台建立了观课议课区域, 进行了听评课范式的转型, 取消了教师个体听课笔记检查制度。学校建立了年级学科备课组“周教学研究日”, 以华师大课程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课堂观察”基本模式、应用“环中教师网络论坛”技术平台, 展开协商式观课议课活动, 取长补短, 有效反思, 持续改进, 不断提高年级备课组每个教师上课的有效程度和年级备课组教师团队的有效合作意识, 以备课组的力量将听评课范式转型理论转化为本校的具体实践。
“北环教师网络论坛”是学校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学术平台, 同时以“和”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引领下的学科教研组文化转型是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专业策略。五年多来, 学科教研组在学校文化引领下, 积极探索教研组文化的转型, 即教研组成员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转型, 这意味着学科教研组文化建设以“事”和“物”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转到以“人”和“生命成长”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现代学校的“重心下移”要有一个落脚点, 而教研组文化则是最终的落脚点所在, 只有将文化之根扎在“教研组文化”之中, 学校文化的创建才能落到实处。学校建立起了“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学科建设专业服务制度”, 通过这一制度, 使得学校管理团队成员不仅自己要有教研组文化意识, 还要进行“文化意识”下移, 即下移到教研组长那里, 帮助教研组长将文化意识内化到日常化的思维方式之中, 转化到常态化的行为方式之中, 具有了文化意识的教研组长才能以促进教研组成员的发展为己任, 在教研组内部逐步培育适合教师个体发展的教研组文化生态。
学科教研组文化转型、教师学术平台建立等举措推进了学校各学科建设, 提升了学科教师的专业能耐。目前学校已拥有了语文、数学、物理三个市级学科教研基地, 数学还是江苏省苏科版数学教材实验基地;数学和物理学科教研组为“江苏省苏科版数学 (物理) 教材实验工作先进集体”;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美术等学科近二十位教师为市学科中心组、研究组成员。通过以学科组为基地进行的学校校本教研的“静悄悄的革命”, 在学科组内部教师形成了专业的合作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 在学科组逐步走向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赢得了殊荣, 使得生活在这个学习共同体的每一个老师拥有了幸福。这集中体现了北环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因为在北环, “和”是一种态度, 是为人处世的儒家哲学;“和”是一种追求, 追求一种共生, 共荣, 共发展的境界;“和”是一种“兼容并蓄, 海纳百川”的思想。
三、自强篇:文化自觉?专业自强
北环以“和”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 是要让学校文化回归师生日常生活, 尊重人的主体性存在, 尊重人的主体性发展, 主张以人为本。学校的人本化主要在于教师幸福指数的提升, 教师的幸福感源于职业生涯内能不断拓展自由。
2005年, 常州市教育局韩涛局长在《人民教育》2005年18期上撰文指出:“常州市北环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 该校的生源、教师素质及其他办学条件都不算好, 为了摆脱困境, 该校以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为契机, 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提高了学校的凝聚力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多年来, 学校制定的校本研修行动计划始终坚持分层推进的原则, 即建立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机制;以校内教研活动为中心, 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和机构;总结与反思, 确实巩固校内教研成果;构建适合北环师生提升生命质量的效能课堂。
第一步: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学校管理团队成员“下水”课堂, 向全校教师打开了教室;学校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以研究课的方式向全校公开教学;同时确立以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过程为课堂观察重点, 而不在于课的好与坏, 优与劣, 消除了教师被听课的恐慌心理, 全校教师都能以开放的心态打开教室。
第二步:学校以校内研修活动为中心, 改革学校中层管理内设机构:增设教育研究督导部, 该部门以校内研修为工作中心, 全面领导学科教研组建设、非正式专业组织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主要对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
第三步:学校全面梳理、总结、反思三年校本研修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 从制度、组织等层面巩固校本研修活动的成果。学校确立了学年度整体设计、系统组织校内研修活动的理念, 建立了北环教师网络教研平台;建立了“规划引领、行动跟进、协商评价”的学科教研组建设制度、年级学科备课组二次集体备课制度、年级学科备课组周教学研究日制度、年级学科备课组一周作业整体设计制度;建立了学科教学督导小组和学科教学研究中心等非正式组织;形成了“北环暑期教师论坛”、“周三教研时间———教师讲坛”等教师专业活动载体;构建一套体现教师“自主文化”的校本研修体系, 提供工具并引导教师进行发展自我设计与评价, 让教师悠然自得于自身的专业实践, 整个学校显得生机勃勃。
第四步:触及学校建设的核心, 整体构建适合北环师生提升生命质量的效能课堂。树立一种“不扰民”的专业服务思想:逐步精简机构和削减不必要的行政会议、活动, 建立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教学与教研专业服务制度, 帮助与支持学科教研组长提升教学领导力, 协助学科教研组长设计学期教研活动和教研项目;构建一种“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利用“基于课程标准的和谐合作互动教学案”、“基于课程标准的和谐合作互动框架式复习教学案”, 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 从而创生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教师的课堂教学由经验走向标准, 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的教师团队不断由专业自主走向专业自强。
2008年的暑期对北环语文老师来讲不仅仅是一次学年间的休整, 更多的是专业上的反刍、修炼与表达, 因为他们正在进行一项艰苦而又极有意义的事情———编写专著《有效的教学技能:教学问题诊断与技能提高———初中语文》。江苏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朱芒芒老师在本书后记中说道:“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长期致力于‘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技能’课题的研究, 特别是在‘以问题诊断促技能提高’方面, 大家有许多体会认识, 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方案。现在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有效的教学技能:教学问题诊断与技能提高——初中语文》正是多年集体研究的成果, 它联系实际教学问题谈技能, 突出问题与诊断, 聚焦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技能的更新与提高, 以期有助于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
2006年9月10日, 是第22个教师节, 更是属于北环教师的盛宴———教师讲坛开席的日子。在这里, 2006年我们以技能培训作为讲坛的主题, 教师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实现职业幸福;2007年我们以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作为讲坛主题, 教师用专业的方式携手走向幸福;2008年我们以反思作为讲坛的主题, 教师用批判的眼光提升专业幸福;2009年我们又以科学打造效能课堂作为讲坛的主题, 教师用科学的手段拥有幸福。在这个平台上, 环中教师围绕一个又一个专题或话题反思教学行为、交流教学思想、思辨教学策略、分享教学智慧、共享职业幸福。几年来, “合作·分享·幸福”已经成为教师讲坛的主题, 追求卓越的职业生涯已经成为教师讲坛的愿景, 让教师赢得专业成长的幸福是教师讲坛的使命, 让教师走向未来名师之路是教师讲坛的目标。因为我们坚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靠排他性竞争, 而是靠“教师团队”的成长;在学校内部, 任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 而是整个学校文化滋育的结果。换言之, 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 从根本上来说, 不是每一位教师, 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 而是整个学校。
校本研修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关键在于学校确立了“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理念。今天在北环, 不论你荣誉的多少、职称的高低、职务的大小、成绩的优劣, 只要你有着善良的品性、开放的心态、向上的精神, 你就能赢得尊重和理解。“善良品性、开放心态、向上精神”这正是在“正德、启智、负责、向善”学校精神培育下的北环性格。这使得绝大部分教师感受到了人文关怀, 逐步消除了职业的恐慌感, 在安全的氛围中, 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于真实的课堂, 注重于理论的学习。五年多来, 除了因退休的原因, 学校没有以行政行为让一个教师调出或规模引进教师。在教师队伍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学校参加工作四年以上的中考学科教师都上了初三, 完全胜任初中循环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成为了家长、学生、同行心目中的“放心”教师。学校两位教师在江苏省学科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一位教师获二等奖, 十多位教师在常州市学科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 覆盖所有学科的全校大多数专任教师具有执教过省、市级研究课和示范课的经历。
2009年8月常州市教育局在常州教育信息网公布了直属学校优秀教师比例, 北环中学拥有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学术荣誉称号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6.1%。北环中学以校内教研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学校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让整个学校和整个教师团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正是北环人共同价值追求的一种真实写照, 在北环, “和”是一种境界, 是一种精神;“和”是一种能力, 是赢, 是多赢, 是持续的赢;“和”更是一种“兼容并蓄, 海纳百川”的思想。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文化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点之一。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 文化是民族特色的体现。语文科目是初中阶段的基础科目之一, 它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载体, 承载传播和发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在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的观念, 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历史, 体现民族精神, 更可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广大教师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 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文化意识的概念及体现
1. 文化意识的内容
文化意识产生于对文化思想体系的独到和整体的认识,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属于群体的认识。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认识活动, 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人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文化的内涵, 接受文化的熏陶, 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简单来说, 文化意识就是对群体认识的认识。但是文化又是随着群体的变化和改变而不停成长变化的, 文化不会失去对自己本身的认同。
2. 文化意识的意义
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意识, 就是要培养他们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 吸收文化成果的意识, 从而促进学生自觉提高文化品位。培养文化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健全学生的个性特征, 而且有助于人格的形成。初中学生属于少年一代,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 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责任。青少年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掌握非常重要, 只能在认同的基础上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 并教育学生认同我国的文化, 把他们培养成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人, 使他们找到文化归属感。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文化意识
1. 在语言文字教学中体现文化意识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从最基本的汉字来说, 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之一, 汉字可以呈现出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把学习和培养文化意识融入到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去, 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汉语的意合性的特点, 决定了对于汉语的学习要用心去领悟, 仔细去体会和理解。引导学生领悟汉语文字的内涵, 以词语和句型结构为基础, 看似浅显词句要深刻推敲, 找出其中的文化意识。在诗词教学中, 可以介绍诗词的发展历史及文学派别等。这些基本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例如在讲授李清照的词后, 可以谈一下她的人生经历和作为女性词人所特有的命运,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习了解传统的文化。
2. 在阅读训练中体现文化意识
通过熟读和背诵课文, 摘抄记录阅读材料, 既可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又可达到积累文化的目的。如阅读名人名言警句, 可以积累人格文化;阅读古典诗歌诗词, 可以积累典故文化等;阅读抒情散文, 可以积累情感文化, 等等。通过大量阅读训练, 学生能学会走进作家们精神境界中, 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含蓄深沉的艺术特征。随着文化积累不断增加, 学生们的文化意识也就会逐渐随之增强。总的来说, 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文化领域十分广泛, 包括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两方面, 有很多课文涉及艺术、风俗、美学、生活哲理等方面, 从这些优秀作品中, 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来挖掘作品的内涵。
3. 在写作练习中强化文化意识
在写作方面, 孔子说过:辞达而已矣。辞达, 就是要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孔子又说:言而无文, 行之不远。也就是说, 文章如果没有文采, 就不能传播得远。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让学生在加深对社会发展认识的同时来培养关注热点文化的写作意识, 时间久了学生就自然感受到了文化的味道。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 应该少些限制, 多给自由, 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深层含义所在, 通过自由写作练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化他们的文化意识。
三、通过文化意识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包括中华民族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 具有深层的心理积淀。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内涵、外延的内容都十分丰富, 这些对于学生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以其独特而强大的德育功能, 引导学生在感受和领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养料, 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既学到文化知识, 又学会如何做人, 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利用课外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例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 并强调记录读书笔记和互相交流, 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深刻和系统的了解, 并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加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既属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化, 又可以挖掘出教材的人文特性。文化是复杂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时, 可以解放观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培养文化意识的同时增长智慧, 弘扬个性, 完善人格。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日后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傅丽霞, 厉复东.语文教育文化底蕴的价值取向及培养策略[J].山东教育, 2003, 07.
[2]靳玉乐, 陈妙娥.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 2003, 03.
[3]戴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文化传承意识[J].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 06.
[4]王爱刚.浅谈拓展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J].21世纪中学生作文, 2007, 10.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师的德育 初中生文化意识形成 策略与研究
英语教师的德育对初中生文化意识的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德育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题和宗旨,在新课程的全面改革中,初中学校的教育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德育资源的拓宽和整合,有效地发挥其主要的作用,深入挖掘学校在学生文化意识形成方面的新途径,而英语作为当今初中学校的主要学科,它实现了国内外文化的相结合,而英语教师作为这些文化的传播者,其德育对现代的初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可以促进我国初中生对于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了解和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当今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升。
一、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增加一些英语教师的德育意识
1.英语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德育教学是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英语教师的德育对初中生文化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估计的重要性,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主要强调了情感,价值观和态度三大方面,英语教师在教育学生们英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学生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进一步促进初中生的文化意识的养成,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这个目标本身的重要性,英语教师必须将初中生们的文化意识渗透到教学课堂中去,并且对其进行修饰,使其成为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其成为教学内容中的灵魂。
2.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运行德育是其应有的职责。现在的初中生有着自己的思想,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对初中生文化意识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英语教师作为外国文化的传播者,在初中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英语教师在初中生们的德育教育和知识教育方面是很重要的,英语教师的作用不单单仅仅是培养学生们学习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意识和学生们的身心的健康。而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运行德育有助于初中生对于文化意识的形成。
3.英语教师要注意自身的与功能。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其素养的体现,会给学生们一些巨大的影响,而英语教师也不例外,英语教师们的德育是其道德的体现,而对于学生们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英语教师的表现为学生们做出一个表率,以自己的德育来对初中生们的文化意识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进一步调整英语教师的德育目标,强化其德育的可操作性
一直以来,初中学校都存在着德育的目标过高的问题,德育的教学内容过于空乏,太过政治化,这对于初中生文化意识的形成具有消极的影响,而英语教师们对于学生们的教育业不能急功近利,这样会使学生们对与道德理想的形成产生一些虚假的想法,学生们难以去接受这样的教育,以至于德育教育无法落到实际的教育当中,更别说要促进学生们文化意识的形成问题了。所以,英语教师们对于德育养成问题需要做的有三大方面:第一点,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身制定一些不同的德育计划和目标,要针对学生们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向,以达到学生们对文化意识形成的目的;第二点,英语教师们要选择适和的德育教学内容,德育的教学内容要稳定,要贴合实际,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们文化意识的形成;第三点,英语教师要改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英语教师要注意学会教育的技术,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去用心的教育,要对学生们的思想道德进行细致的研究,避免对学生们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对于德育教育的策略,对于初中生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英语教师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们发现英语知识中的美
英语教师的德育对于学生们文化的养成具有重大的作用,而英语知识的文化的体现在于一些英语作品中一些美好的情感,其中包括了亲情之美,友情之美和生命之美,他们可以感染学生们的情操,使学生们对于一些外国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第一方面,英语教师们可以结合一些英语知识,为学生们布置一些关于亲情培养的活动,例如一些像家人祝福的英语句子,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了解了国外的风俗文化,还增强了本国的文化,英语教师们利用自身的德育特征培养了学生们思维的发散;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在教导学生们英语知识时,可以利用国外的一些友情知识为基础,对学生们进行一些询问,使其更加信任朋友,在增加了学生们文化意识形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最后一个方面,英语教师通过传授一些著名的外国名人的例子,向学生们展现了生命的美好,利用国外的一些文化知识,来向学生们传递生命永恒的美丽,英语教师的德育对初中生门的文化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结论
现在的教学改革,对于学生们的素质教育有了很多的要求,而英语作为一大主科,其代表着的是国内和国外文化的交流和结合,对于英语教师的德育要求也越来越高,想过教育部门应该要加强对于英语教师的德育培样,使其为初中生文化意识的形成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晓明.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M].2012,11,23.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篇1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意识,基本素质
在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和发展中, 承担主要任务的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的进一步提升, 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越来越多, “汉语热”将在全球进一步升温, 越来越多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将会源源不断地走上国外的汉语讲台。那么, 究竟什么样的汉语教师适合到国外从事汉语教育?在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基本素质呢?下面谈谈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一、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具有双文化意识
(一)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具备“双文化意识”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是让外国学生熟练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熟悉中国的文化, 在与中国人日常实际交往时能够顺利进行, 也就是说,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外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本身必须首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备双文化意识。
所谓跨文化交际, 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实际上,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下, 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与具有其他文化背景的外国学生所进行的任何交际都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所谓双文化意识, 是指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不仅对汉语文化要有深刻了解, 而且对于外国学生的母语文化也要进行一定的了解, 具有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及其在语言上反映的能力, 并能自觉地将文化比较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
如果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本身不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缺少应有的双文化意识, 可能连与外国学生正常的基本交流都会出现问题, 更别说进行有效教学和文化教育。因此, 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双文化意识是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也是衡量一个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标准。为此,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要了解和熟悉所执教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习俗, 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双文化对比知识和修养, 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重视非语言交际意识
在人们日常交际中, 除了语言交际外, 还存在一些非语言交际, 比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说话音量和语气等。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 也要同样重视非语言交际文化。首先,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所了解和掌握的非语言交际文化可能与外国学生母语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有所差异, 甚至完全相反。其次, 了解和熟悉外国学生母语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一)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具有较为标准的普通话水平
汉语国际教育所教授的不是方言土语, 也不是夹杂方言味儿的普通话, 而是标准的普通话。因此,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以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制定《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为标准, 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保证自身普通话在发音、词汇、语法、表达等各个方面基本过关。
(二)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汉语知识
并非所有会说普通话的人都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正像我们学习其他国家语言一样, 由于受年龄、条件、环境、时间、母语、学习动机等影响, 外国学习者大多数不会像孩子学母语那样靠咿呀学语和耳濡目染, 他们一定会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和寻找语言规律。因此,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具备能够科学总结和解释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律的能力。
(三)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必须通晓中国文化知识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又通过语言来体现。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 也必然要接触到汉语文化。因此,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必须通晓中国文化, 具备比较全面的中国文化知识。有时, 某种特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对开展教学有奇特的效果, 比如, 在教太极拳、京剧等时, 教师随手打几招太极拳、唱几句京剧, 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交际和沟通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是语言知识和文化的传授者, 课堂上课堂下都要与外国学习者交流和沟通, 因此, 其所从事的职业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在与学生交往时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事实上, 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2]赵永新.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
[3]王爱君.试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江南学院学报, 2001 (1) .
[4]张蓓.试论现代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8 (6) .
【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推荐阅读:
语文教师的四种意识05-10
英语教师的意识01-16
教师的语言意识07-24
教师的创新意识08-16
历史教师的角色意识09-16
政治教师的现代意识12-02
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12-31
语文课的资源意识06-08
外语教师的意识发展论文05-11
教师教科研的档案意识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