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意识形态

2024-07-23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精选8篇)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 篇1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看齐意识

回顾95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就在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有效地把党的指导思想、革命理想、理论体系贯彻到全党的工作中去,就在于党员干部能够向党中央看齐,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部署切实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特别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作为党的思想理论的宣讲者和传播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工作,其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指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并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而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高校思政课教师就必须自觉主动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切实增强看齐意识。

一、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看齐意识的现实意义

1.强化阵地意识。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是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更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长进步的主渠道。在当前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极其复杂的条件下,青年学生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人心的重要对象。因此,能否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内容,不仅事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落实,事关高校能否保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而且事关高校能否完成培养和教育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业。当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关键是要解决好高校思政教育和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教学的效果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和虔诚践行者,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讲者和传播者,才能理直气壮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批驳各种错误思潮,才能充分发挥其青年学生思想领航人的作用。

2.增强政治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责任。坚定的政治意识既是做好思政课本职工作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也是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正像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个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只有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思想理论成果的深刻理解,才能完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教育青年学生的神圣使命。而要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必须不断增强看齐意识,把党和政府关于高校工作的各项要求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与极其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环境和教学需求相比,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确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如有的教师存在单纯的业务观点,把思政教育当成单纯的教书,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有的教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掌握,讲课内容脱离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不能及时深入地宣讲党的理论和主张,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能辨析和批驳,课堂上难以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个别教师在课堂上以个人狭隘的视野和观点随意解释我们党的历史和抹黑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发泄因个人认识误区而产生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从而引发了媒体关于“大学老师不能这样讲中国”的慨叹。因此,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看齐意识,意义重大。

3.发挥引领作用。当前全党都在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这也要求高校党员教师特别是承担党的思想理论课教育任务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看齐意识,提高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觉悟,可以示范和引领高校教师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的大局出发,自觉树立看齐意识,从而保持政治定力,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任务。当前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看齐意识的理解,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完善体制机制,最终以思政课教师的看齐精神鼓舞高校全体教师,以思政课教师的看齐行动带动高校全体教师,以思政课教师的看齐成果鞭策高校全体教师,更好引领高校全体教师增强看齐意识。

二、看齐意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国广大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高校思政课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决定着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看齐意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1.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看齐意识的内涵。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战略任务,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传播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

2.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看齐意识的作用。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看齐意识的目的就在于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以此来凝聚教师和青年学生。其作用在于:一是突出高校思政课教学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不同于其他教学工作的价值,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二是有利于规范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思政课教师的言行放到讲政治的视野下进行考量,引导教师克服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教育的做法;克服思政课教学中的随意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克服目前思政课教学仅停留在教学层面,而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做法。三是有利于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必须突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只有增强看齐意识,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要求,才能把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落到实处。

3.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看齐意识的目标指向。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看齐意识必须确立看齐标准、看齐方向,明确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标准和要求。首先,要确立以“四有”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要求。总书记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出发,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阐述了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既是对全体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做到的基本要求。其次,作为培育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人生导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确立以“讲政治”为核心目标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把“讲政治”当作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基本职责和教学的主体内容,并以此作为完善自身修养的自觉行动。第三,要确立以“立德树人”为内容的具体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学习和践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于教学工作始终,正确解答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育人课程。

三、如何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看齐意识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看齐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从整体上构建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成长进步的良好政治生态。

1.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强化看齐意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文件,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细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目标责任;进一步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努力方向。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看齐意识起到了目标激励、方向引导和行为约束的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和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要贯彻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和价值,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积极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积极引领思政课教师明确角色定位,勇于担当责任,不辱使命;积极引领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思想的“对话场”与意识形态的“交锋地”中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

2.加强政治学习,不断增强看齐能力。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提出,“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质、教学水平达不到相应课程要求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看齐意识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研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逐步健全完善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紧密衔接、相互补充的三级培训体系。要突出理论武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突出业务培训,举办骨干教师、新进教师、新修订教材使用、社会实践研修等示范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能力;突出实践指导,为思政课教师研究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问题、重大实践经验总结提供帮助。

3.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看齐水平。要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地、经常地、主动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在政治上站稳立场、思想上辨明方向、行动上令行禁止,发挥标杆作用,当好示范表率。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全面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

一、知行合一;必须是具体的,不能光口头讲讲,要落实在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上;必须是坚定的,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修养,一是要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二是要系统全面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青年学生讲深讲透。三是要培育和养成良好的教风、学风、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 篇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可以这样说, 意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意识的产生与人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 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2) 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从事某一领域劳动的职业劳动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脑关于职业活动的反映, 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和观点。职业意识来自于具体的职业实践, 是职业工作者约定俗成、师承父传的职业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职业意识的基本要求可以用法律、法规、企业或行业自律的规章制度来体现。它是每一个职业工作者从事该项职业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与约束。同时, 职业意识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贯穿于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全部历程。一般来讲, 职业意识最基本的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 具有责任感和基本的职业道德。 (3)

学校教师亦应具有职业意识。教师职业意识的正确确立关乎学校教育的成败和国家的未来。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强教就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近年来,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高校教师队伍充实了一批新生力量。研究高校教师的职业意识问题, 深刻理解高校教师职业意识确立的重要意义, 进而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就成了高校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任务。

为了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意识现状, 笔者在江南大学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分析, 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职业意识问题。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按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发放问卷280份, 获得有效问卷240份。其基本情况是:性别方面, 男性106名, 女性134名;学历方面, 专科学历者23人, (占9.58%) , 本科学历者91人 (占37.92%) , 硕士学历者81人 (占33.73%) , 博士学历者45人 (占18.75%) ;教龄方面, 1~10年者78人 (占32.5%) , 11~20年者70人 (占29.17%) , 20年以上者92人 (占38.33%) ;职称方面, 未定级者3人 (占1.25%) , 具有初级职称者31人 (占12.92%) , 具有中级职称者124人 (占51.67%) , 具有副高级职称者69人 (占28.75%) , 具有正高级职称者13人 (占5.42%) ;年龄方面, ≤35岁者76人 (占31.67%) , 35~50岁者129人 (占53.75%) , ≥51岁者35人 (占14.59%) ;工作性质方面, 理工科教师99人 (占41.25%) , 文科教师69人 (占28.75%) , 教学管理与教辅人员72人 (占30%) 。

二、教师职业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态度问题凸显

一个学校能否办好, 关键在教师队伍问题。而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一般的高校更为关注的是师资的结构和培养, 而对于教师职业态度可能会给教学质量带来影响的问题却很少顾及。然而,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员工, 你无需有多高的智商、情商等, 而是要首先具备一种精神, 那就是主动性”,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发挥的作用和教师的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 很多教师现阶段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职称职务”、“科研项目”和“经济收入”。而关心“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的力度不够。在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成就来自科研, 很少一部分教师认为成就来自教学。固然科研对于学校“产、学、研”结合以及教师的发展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教师不能因为科研而忽视另一主要任务:教学工作。经分析,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学校的科研要求太高, 任务繁重, 教师职业压力太大。

经调查显示, 60%的教师感觉职业压力较大, 只有4%的教师觉得没有压力。在压力的来源方面, 有52%的教师选择了工作压力, 15%选择了经济压力, 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占7%。工作压力中, 33%的老师选择了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 25%的老师选择职称评定制度, 选择分配制度的占12%。58%的老师认为领导轻视教师, 教师的不到应有的尊重, 11%的老师认为这种情况比较严重, 只有29%的老师认为没有这种情况。在经济压力上, 经调查, 78%的教职工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 其中有53%的老师经常会感到自己待遇较低, 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笔者认为, 学校教师在工作、经济中存在的这些客观的现实压力必然会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态度中。工作中的压力使教师忽视“学生发展”, 而只顾“职务职称”;经济中的压力导致教师对“教学质量”漠不关心而热衷于自己的“经济收入”。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压力与教师职业态度具有明显的因果联系。

2、职业道德有所滑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背景下, 许多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某种程度的滑坡,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严重的关切。当前, 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 导致了许多教师理想情操的失落、权力物欲的上升和道德水准的下降, 这无情地践踏着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5) 例如, 部分教师缺少敬业精神。一般来说, 教师的敬业精神应该包含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 敬业精神也可以说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 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 兢兢业业, 不图名利。敬业精神应该是每一个想成为优秀老师的首要标准。但是现在的部分高校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 而未把它看做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 无意于对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再如, 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受“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影响, 接受工作不是以服从学校需要为原则, 而是以是否有利可图为前提, “钱多多干, 钱少少干, 无钱不干”。 (6) 为追求个人利益, 不安心本职工作, 擅自离职离岗, 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第二职业。

笔者认为, 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教师在经济上, 劳动强度大, 工资收入相对较低是教师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一般说来, 教师的经济高收入是教师社会地位中权重最大的一个层面, 而经济收入低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 甚至影响其在学生中的权威性。与其他行业相比, 教师劳动强度大, 但收入相对较低。如随着教师住房的商品化, 高额的房价使得许多年轻教师只能望“屋”兴叹, 使得教师心理产生了巨大落差。 (7) 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自己的待遇低, 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相应的教师职业意识也受到了影响, 慢慢发生了变化, “一切向钱看”的心理由此产生, 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都可以放弃, 什么都可以简化, 什么都可以放在第二位。其次, 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使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但是随着市场的开放, 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消极的思想也随之而来, 拜金主义, 自由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在无形中正侵蚀着教师们的思想, 使其渐渐发生着蜕变。一些教师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 早已把以奉献为基础的教师职业道德抛之脑后, 以往的教师育人变成了单纯的教师职业, 上完课后就意味着任务的完成。这与其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不如说是一种思想的倒退, 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出现了方向上的偏离, 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3、职业能力偏低

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特殊能力, 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将个人能力和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相结合而转化成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能力的知识结构是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 以精深的专业知识为主干, 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补充, 以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基本知识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教师职业能力是关系到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问题,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教育的基本保证,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随着学校的扩招, 一大批青年教师涌入到了学校, 这在满足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有许多教师虽然自己的专业素质过硬, 但在教学方面能力很低。有一大部分教师本专业并非师范类的, 未经过专门的训练, 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教师, 本身肚子里的东西是不少的, 可一到课堂上就倒不出来, 学生很难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 再加上一些教师自身也存在这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因此教师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这样的后果是教学质量的低下, 从而影响整个学校教育。

不得不说教师职业能力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学校教育不足造成的。我们承认术业有专攻, 现在高校设置了各个专业, 有的学校只顾及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对一些关于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却缺乏重视, 这些公共课就相应成了“不相关课”, 公共课“六十分万岁, 多一分浪费”的心理普遍存在于学生的意识中。学校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的不重视, 这些不重视造成了以后成为教师相应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另外, 现在很多学校存在教师职业能力偏低的现象。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踏上讲台经过教学实践后教师的职业能力固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这只是实践方面的, 还需要在理论层面有一个提高。特别是对非师范类出身的老师来说, 在参加工作后学校能进行教师职业能力的相关培训是多么宝贵, 通过这些培训, 这些非师范类毕业的老师就可以学到自己在学习没有接触到的知识, 弥补自己的不足, 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上述问题的存在, 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职业意识的好坏是关乎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我国教师的职业意识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当前我国正处在大调整, 大变革, 大激荡的时期, 社会问题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反映在教师的意识中, 从而引起教师在职业意识中出现相应的变化, 关注这些问题, 全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 我们必须对症下药, 追根求源, 尽快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 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 减缓教师的工作压力, 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意识, 切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8年 (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1卷, 72页

[3]李三支.《职业意识训练——认知职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沈春英.《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意识探析》[A].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5]赵秦.《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A].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

[6]谢芳.《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滑坡成因分析——以物流专业为例》[A].物流教学, 2008 (7)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 篇3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云南地处祖国边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显得更为重要,而云南高校承担着传播意识形态的重任,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本文通过论述云南高校教师群体意识形态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加强了人们对高校教师群体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高校教师 意识形态 探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它是指社会意识现象的总和,有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等各种形式。通俗点说,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或者说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不受侵害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般而言,意识形态安全包括国家指导思想安全、理论安全、政治信仰安全以及道德秩序安全等内容。总体来看,我国的意识形态是相对安全的。

然而,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使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了威胁,西方国家采取多种手段在中国宣扬错误思潮,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冲击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甚至利用宗教渗透,想摧毁中国人的社会主义信仰等。

一、云南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提出

云南地理位置较为复杂,西同缅甸接壤,南同老挝、越南毗连,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云南省有出境公路二十多条,在云南的51个少数民族中,有15个民族与境外民族在国境线两侧居住,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距不远。确保云南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事关云南的健康发展、民族团结和文化安全。

云南高校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上承担着重要责任,因为高校教师群体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者。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云南高校教师群体的思想理论状况、政治信仰、道德素养等,从而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国内外高校教师意识形态概况及启示

俄罗斯的知识阶层有向政府说不的传统,尤其是高校“世外桃源里的知识分子”,喜欢讥讽时政。俄罗斯教师在课堂上搞“政治宣传”,不符合高校的相关规定,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为了传递科学知识,不应该散布政治理念。大学教师要有培养学生理性、科学看待社会现象的责任,其教学活动应保持应有的批判精神。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散布种族歧视言论或批判政府的民族团结政策,那么教师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美国推崇学术自由,但美国绝大多数教授在课堂上严守中立原则,不向学生灌输政治。美国学校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分享而非灌输个人政治观点。1940年,美国大学教授学会制定的《学术自由与终身教职的原则声明》写道:“教师享有在课堂上讨论课题的自由,但他们也须谨慎,勿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与讨论主题无关的政论性问题。”

德国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很高,“政治正确”是其中一项重要“基本功”。德国高校教师属于公务员,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教师受宪法保护,不过大学教师也要遵守各种政治要求。国家要求大学教师忠诚,大学教师不能罢工,不能歪曲历史,不能抹黑国家,不能在课堂上诋毁国家各种制度等,这是教师的义务。

在西方,知识和学校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高等教育和新闻传播体制被视为“现代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最重要的机制”,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是无孔不入的。

国内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有很多,专门研究高校意识形态的文章或书籍也不少,但落脚到云南或其他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的相关研究很少,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学生这个群体或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个群体。有些文章论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但没有做出具体的调查研究,也没有专门研究教师群体,只是泛泛而谈。如南京林业大学教师郭兆红的文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及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一文,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部分人群。众所周知,在一所高校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教师中的少部分,高校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教育,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

三、云南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云南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现在的大学生每天海量地接收各种信息,同时对社会政治事件、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等关注度也大大增加,各種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生活方式涌来,各方言论、观点、评论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和扩散。但是网络上海量信息良莠不齐,严重侵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可见,云南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任重道远,教师的责任也更显重大。

做好云南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云南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国家一项战略工程,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首先,教师应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教师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教师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理性看待,客观分析,积极传递正能量;最后,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国家民族未来的栋梁。由此可见,教师这个群体的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研究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利昂·马拉达特著,张慧芝译.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2]黄伟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3]冯刚.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4]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篇4

会上,校党委副书记李玉翔从“总体情况”、“主要工作”、“现存问题与不足”、“今后重点工作设想”等四个方面,总结汇报了学校20_年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积极构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努力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校党委书记张宏伟在总结讲话中,就做好学校20_年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三点指导意见:一是领导班子成员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对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在工作上应该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三是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和学生培养。领导干部要敢抓敢管,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同时,面对不良舆论,要敢于亮剑。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流是好的。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表明了党和国家对高校的信任和支持。但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首都高校和青年学生特点,我们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不适应的问题。

学校各级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与首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不适应。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交往频繁,这为首都高校科学文化发展面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也不断加剧,外来文化特别是敌对势力的渗透影响日趋复杂。在这方面,高校各级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与面临的严峻形势仍不适应。

2.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与新形势下的任务要求不适应。

由于长期以来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视有所欠缺,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与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不适应。一方面,在学校总体工作中,意识形态工作没有上升到突出地位,存在平时看不出来、关键时刻跟不上去的现象;另一方面,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形成,存在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

3.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与青年学生的需求不适应。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不断提高。据20_年的有关调查,全国高校40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为63.3%[1],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由于年轻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欠缺,直接导致他们在强化思想育人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年轻化程度高,其中辅导员队伍绝大多数是毕业5年以内的30岁以下的年轻人,由于他们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其面对年龄差距不大的青年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

4.传统工作方法与日益发展变化的网络新媒体不适应。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获取资讯的手段和交流、交往的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学生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能力强,迅速成为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借助于虚拟空间获得的信息和服务已经远远超过现实空间。而我们在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采取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借助于课堂、讲座、会议、活动等传统方式,这些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容量有限、形式相对呆板,工作的时效性必定大打折扣。

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

阵地意识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掌握主阵地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的关键。从现实和虚拟的角度来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应该包括有形空间阵地和虚拟空间阵地两大类,我们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做好阵地建设。

1.巩固有形空间阵地。

有形阵地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传统阵地。从现实空间上来说,高校的所有场所都是我们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也都会发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工作的着力点,也就是要在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发力,牢牢掌控主要矛盾,才能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基本任务的完成。

一是用主流价值观的各种实现形态和现实载体强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物质空间,也是接受教育的场所,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具有直接、实时、贴近的影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手段。要认真研究主流价值观的实现形态和现实载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学校优良传统等浓缩固化,并用雕塑、标语、校训、文化墙、宣传栏、校史展等形式表现出来,在校园、教室、饭堂、运动场、宿舍楼宇等场所张挂,使学生在充满主流价值观的环境中受到熏陶。

二是强化课堂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文化素质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人格魅力。这其中,两课和业余讲座等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当前,必须明确,在讲授涉及思想及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内容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两课教学时,必须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根本要求,决不允许散布与此相违背的错误理论,并以此作为教师的根本要求和课堂纪律,加强课堂的严格管理。

三是加强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校报、校刊、杂志、校园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舆论的喉舌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的生存受到挑战。但是,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仍然不能低估,由于其受众较多,一旦出现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是巨大的。当前,部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受人员编制限制,把校刊、校园广播、电视等交给学生,由他们负责承办,这使得学校对这些阵地的管理弱化,监督缺失。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形势,学校必须加强传统媒体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不发生问题。

2.拓展虚拟空间阵地。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运用,网络新媒体等虚拟空间正在逐渐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战场,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使之成为我们的主阵地。

一是采取措施提升校园网的教育功能。校园网作为学校对外发布信息、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手段已经成为学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离不开校园网,对校园网的依赖程度很高。但是,校园网在发挥教育功能方面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新闻点击率低等问题。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网的作用,要容纳汇集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包括网络公开课、教学名师讲堂等,使校园网成为师生接受教育的阵地,要采取措施提高校园新闻的点击率,使校园网成为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

二是创建并用好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当前,微信、微博等互动交流平台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绝大多数学生使用这些新媒体方式获取信息、交流沟通,新媒体的使用对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对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做好工作的机遇。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先后建立了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党支部和班级为单位建立了微信群,定期发布工作信息,随时与学生互动交流,使新媒体成为深入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平台。

三、畅通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畅通主渠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全校各部门和院系共同参加、上下协调一致、政令畅通的工作格局。

1.学校领导班子在意识形态工作上要高度一致。

学校领导班子作为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全局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决定性作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于校级领导班子明确职责,统一认识,协调一致。

一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学校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校长,要切实提高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自觉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来抓。坚决杜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二是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班子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研究制定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教职工宣传思想工作要点,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经费支持方面提供保障。

三是班子成员要明确工作责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明确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工作职责,把日常分管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有机结合,把促进分管工作与监督检查分管部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有机结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2.学校各部门在意识形态工作上要明确任务。

建立意识形态工作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关键是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通过统一的工作部署和协调一致的工作步骤,同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使全校各部门在意识形态工作上形成合力。

一是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党委宣传部门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本部门一项重要工作加以落实,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协调部署各部门开展工作、统一协调配置全校宣传思想工作资源、检查督促考核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对日常宣传思想工作进行管理等方式,代表党委牵头做好全校意识形态工作。

二是落实各部门各学院工作任务。要根据学校总要求,明确各部门各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使意识形态工作成为各部门各学院的分内工作;要把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总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学院工作任务中去,每年检查考核各部门各学院意识形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四、依靠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于建设政治敏感性强、思想政策水平高、业务精通的骨干队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全校性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但是,教师队伍、干部队伍、学生思政队伍和学生党员队伍无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充分相信和依靠他们,采取措施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水平,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出路。

1.加强教师队伍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建设。

教师直接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学生思想学业进步的导师,广大教师是意识形态工作中最重要的力量,加强教师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建设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和基础。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宣传思想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上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认识;要加强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切实增加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提高学生思政队伍和党员队伍的责任意识。

教师意识形态目标管理责任书 篇5

一、德育目标:

1、遵纪守法,依法执教,廉洁执教,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工作分配,履行教师岗位职责。

2、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侮辱学生。

3、加强个人修养建设,乐教爱岗,“内提素质,外塑形象”,使家长、学生满意率达90%以上。

4、加强政治学习,每学期政治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不少于__字。

5、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每位教师必须把学生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培养学生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守校园常规,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严于律己的品质。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班级管理目标:班主任工作:依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务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体特长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期内班级学生不出现安全事故。学困生转化达80%以上,学生辍学率为0。每学期召开班干部会不少于5次,召开班队主题不低于10次,家长会1—2次,家访不低于学生人数的50%,按时完成学校和部门分配的临时性工作任务。经常联系和组织各科任教师互通情况,协调关系,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

2、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每位教师每学年要具有一篇优秀论文或优秀教案(反思),上1节公开课,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每节课都做到课前进行二次备课课后有教学反思。

3、教导主任要积极做好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安排、管理、监督等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好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探究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法。要做好对教师的督促检查工作。积极配合好校长搞好学校全面工作。

4、副校长要严格按照中心学校及本校有关要求做好对小东山小学的全面主持、管理、督促工作,积极配合好校长搞好学校全面工作。

5、大队辅导员要严格按照中心学校及本校有关要求做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少先队工作的管理与主持工作。积极配合好校长搞好学校全面工作。

6、学校财务管理员要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严守报账原则;努力做好学校后勤工作;加强学校财产管理登记工作。

7、教师要积极承担学校教育教研工作任务,大胆改革创新,积极参加学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每期听课中心学校提出的标准。

8、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严格遵照中心学校的坐班制要求,在上班期间不做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事。

9、遵守学校相关制度,不做对不利于学校或他人的事。

三、教学质量目标:

1、学校总体目标进入中心学校第一。

2、教师个人目标:

我个人所担任的 年级 学科成绩在中心学校综合成绩不低于前 名,优秀率达到 %,及格率达到 %;我另担任的 年级 学科成绩在中心学校综合成绩不低于前 名,优秀率达到 %,及格率达到 %。

4、全面完成临时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

以上各项目标指标由学校各部门学期末联合考查,量化积分,作为教师奖惩和评优树模,履职考核、续聘、解聘的依据。

教师签章: 校长签章: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 篇6

一、高校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在教育实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育模式存在弊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错中复杂。然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却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转型。意识形态教育内涵更为全面、更为广泛,而许多教师更为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一方面,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课的认同的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拿学分。另一方面,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降低了理论课的教育实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

2.教育理念认识缺失。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没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思想动态,没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的价值目标所在,仅仅将课程教学内容当作理论体系加以灌输,只注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而没有对理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分析和解读,从而无法实现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在其它非意识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往往否认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甚至排斥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在个别学科科学领域中,部分教师无视我国的国情、社情,总是不加分析地运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批判当下的中国实际,极大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教育合力不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协作。但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普遍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比例不合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甚至以实用课程代替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精神价值所求,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边缘化;在日常管理中,有些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只关注业务工作,重视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而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这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教育环境复杂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不仅来自其内部,还来自其外部社会环境的挑战和压力。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在相互冲击与碰撞,高校作为教育基地,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之地,青年学生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更为激烈,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先进网络技术的掌握,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全球化过程中呈现的多元思想。然而一些国家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载体、各种文化产品等渠道公开或隐蔽地传播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刻意放大和攻击我国当前的党风问题和社会问题,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对不良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容易盲从,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不断地投射和渗透进高校,“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和价值观念在高校潜滋暗长,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以及鼓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校园里不时泛起,个别教师缺乏职业自律,以学术自由为由,突破政治、法律、道德底线,滥用课堂话语权,在课堂上公然发出“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的言论。

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成因分析

1.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业务工作辩证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尚未形成学校各部门协同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

2.对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认识不到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素质,缺乏对教师进行法律、政治、道德底线教育。

3.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在部分高校实际处于弱势地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意识形态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双轨制”,即思政课强调意识形态教育,个别专业课则有意无意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唱反调。

4.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缺乏有力有效的回应和反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够,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足,对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认识不清,对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和规律把握不足,未能在重大问题上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发声不够,影响有限。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策

高校是理论研究创新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大讲堂,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新理念新思潮的策源地,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系统、更深入地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体系,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斗争和冲突在此表现得更加直接和尖锐。高校只有掌控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引领权、管理权、话语权,才能守住宣传思想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拥护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主流,才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和凝聚全社会团结奋进。

1.强化认识,转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理念

面对国际和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的局面,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极端重要性,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坚持理论创新,讲究方法策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明确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在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中的分工和责任。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经常性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识力,增强青年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确保青年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战略全局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同时,要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建立高效的舆情监督和反馈机制。

2.建设队伍,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思想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正、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要途径。建设一支既注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注重思想素养和政治信仰涵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时代脉搏,引导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启发青年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各种现象,正确分析一些关键节点和敏感问题,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3.巩固阵地,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高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等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央领导指出,互联网舆论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尤其要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态势,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建立博客、微博客、微信、QQ群等即时互动平台,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将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对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政工作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

4.深化研究,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软实力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力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掌握规律,紧扣重点,紧紧围绕走中国道路加强理论信念教育、紧紧围绕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主流价值、紧紧围绕凝聚中国力量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尤其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核心”工程,在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同上下功夫,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清楚“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说明白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新要求,提升以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来吸引和征服更多的师生。要以突出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论勇气来驳斥错误思潮,澄清模糊认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驱散思想雾霾,营造清朗精神环境。

5.创新方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 篇7

一、课程意识的内涵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它包括对课程本质、功能、价值、目标、结构、内容、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教师教育行为中隐含的“课程哲学”,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观与方法论。

二、高校青年教师缺乏课程意识的表现

高校青年教师初次承担课程的教学,往往对所授课程缺乏有系统的思考,包括课程的目标与意图、课程的体系与结构、课程的内容与设计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换言之,青年教师缺乏“显性”的课程意识,不能自发自觉地建构课程观,而课程观的缺失必然会使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遭遇挫折与困惑。

1. 囿于教材,照本宣科

有的高校青年教师缺乏课程意识,站不到能够对课程全面把握的高度,眼界就会受到局限;在课程资源一块就会困囿于教材,意识不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文本载体,是可以选择、变更、整合甚至超越的。他们无法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更不能拓展教材之外的各类资源补充和辅助课程的教学;通常只会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或单元体系亦步亦趋地进行教学,陷入照本宣科的泥沼,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受牵被动,丧失主导

高校青年教师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他们渴望在教学上得到大学生的肯定,由此坚定自身的职业自信,收获职业精进的鼓舞和动力。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倘若缺乏清醒的课程意识,一旦收到大学生的负面教学反馈,往往就会方寸大乱,陷入自我怀疑的困扰,甚至会盲目听从大学生的意见,任由大学生的意志主宰课程的教学,为了讨好大学生而彻底丧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发挥的主导作用。从长远上看这不仅会将青年教师引入职业发展的歧途,而且会带来误人子弟的恶果。

三、课程意识对高校青年教师的重大意义

高校青年教师由于课程意识的缺乏,在教学实践中会遭遇种种挫折和困惑。因此,要解决问题,还应追本溯源重新认识课程意识,充分了解它对青年教师的重大意义。

1. 课程意识是高校青年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青年教师拥有清楚的课程意识,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就有了主心骨,能够高屋建瓴地从教学的内容、目标、方式、节奏、层次等方面把握教学的脉搏,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引导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向预设的教学目标进发。这样的青年教师即使面对大学生的负面反馈意见,也不会全盘否认自己,更不会任由大学生的意志主宰课堂的教学;他们会牢牢守住主导的地位,客观地甄别和判断大学生的意见,吸纳有益的,忽略无益或有害的,使课程教学更上一层楼。

2. 课程意识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必备要素

高校青年教师以课程为中心,致力于课程的系列问题的探索,就能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各个环节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学的效果不断检验和改进课程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最终推动课程建设的稳步进行。另外,青年教师保持课程教学的创新劲头,可以避免陷入日复一复毫无新意的教学带来的职业倦怠,切实体会到教学的挑战和乐趣,认识到教学的道路永无止境。这种认识必将激励青年教师不断磨炼教学的功夫,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在职业专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青年教师在高校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处于摸索的入门阶段,会出现种种的教学误区,限制或阻碍教学的良性推进。青年教师初入职场,遭遇挫折和困惑并不奇怪也不可怕,关键是要能够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对症下药。课程意识的缺乏是一种普遍的症结,会导致青年教师无法形成创新、系统、主导的课程意识。因此,青年教师必须要自发自觉地研究课程,形成清晰的课程观,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落实到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细节,真正保证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在创新性的长期教学实践中推动课程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华聪.从课程意识到教学行为:教师成长的方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

[2]王长江,王恩军,李新乡.课程意识的含义、价值与生成[J].现代教育论丛,2007(02).

[3]吴刚平.课程意识及其向课程行为的转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7).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 篇8

【关键词】教师课程意识 高校 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31-01

前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课程意识即教学观念,关系着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为此,在当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计划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对教师课程意识作出正确的引导,即引导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采取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并注重结合课程价值、课程目的,生成正确的教学观念,达到高质量教学状态,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以下就是对教师课程视角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提供有力的参考。

一、教师课程意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作用的体现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教师课程意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导教学改革价值取向,即教师作为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确立的主体,其课程意识关系着高校改革中目标的选择、内容的安排、实施方式、成效评价等,同时,高校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需依附教师所提供的观念形态、个人发展需求等信息,对教学改革价值取向进行确定,且确立逻辑来源于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或反映。此外,教师在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过程中,更加趋向于个人或社会需求,最终影响到了价值取向的发展。为此,我国高校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1]。

第二,决定新课程观念的实施状况,即新课程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打造良好的教学空间,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利用与学生间的微层互动关系,从学生发展、学生自我与社会交互等角度出发,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达到高质量教育状态。

二、教师课程意识视角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激发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意识

在传统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始终秉承着“灌输式”课程教学理念,影响到了对学生课程学习热情的激发,为此,为了迎合当代高校课程改革需求,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提高自身课程设计意识,即依据课程具体内容,制作课程实施计划,如,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预设教学结果、教学评价等,同时注重在教学目标确定过程中对其进行细化处理,由此达到规范化教学目的。例如,某教师在对《心理学》课程知识进行讲解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即制定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即将学时设定为1学时,而教学目标涵盖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与态度。同时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心理问题调节方法,并注重在课堂设计方案完善过程中明确了教学难点重点措施,最终通过教学方案的实施达到师生互动目的,且就此提升了整体教学水平,同时推进了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2]。

(二)强化教师课程主体意识

教师课程主体意识关系着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为此,高校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唤醒教师、学生同为课程主体的意识,即引导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确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课堂教学设计、学生主动性调动等,即以步步引领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同时,由于教师作为教学改革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决定着改革政策实施效果,为此,当代高校在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应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化的培训项目,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对教师理论修养的训练,由此来引导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个性化教学理念,且突破唯政策是从的思想,调整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教学评定标准等,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此外,为了实现对教师主体地位的发挥,要求当代高校在课堂教学改革计划实施过程中应推崇“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改革理念,继而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自身职责及主体意义,继而发挥自身职能效用,以课程开发等形式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三)培养教师课堂资源意识

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强调对教师课堂资源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为了实现对教师课堂资源意识的培养,应突破传统“以本为本”思想的限制,推广“处处都是课程资源”的理念,引导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最终为教学改革提供新鲜“血液”。同时,在对教师资源意识进行培养过程中,亦应加强多元课程资源观念的树立,即引导教师在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鉴别、开发、积累资源环境,由此来实现在师生互动、对话过程中,丰富资源内容,达到高效性交互式教育状态[3]。

第二,在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培养过程中,亦应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即引导教师从逻辑角度出发,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处理,且调整课程资源结构,达到最佳的课程教育状态。

结论:综上可知,传统课程教育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逐渐诱发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为此,为了打造良好的教育空间,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计划的不断深入,要求当代高校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发挥教师改革执行作用,如,从培养教师课堂资源意识、强化教师课程主体意识、激发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意识等角度出发,来引导教师发挥自身效用执行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计划,由此达到高质量教学状态,满足学生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旭,梁婷.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一种教师课程意识视角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2,12(06):52-55+51.

[2]罗学东,罗文旭.多伦多大学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S1):110-112.

上一篇:武汉大学分子轨道理论下一篇:家具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