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文化传递与融合

2024-09-03

翻译的文化传递与融合(通用9篇)

翻译的文化传递与融合 篇1

词汇翻译与文化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翻译是语际转换,也是文化转换.如何准确传递词汇的文化信息是决定翻译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本文从分析文化差异入手,提出以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对待词汇中的.文化内涵,以求得理想的交际效果.

作 者:詹春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230039刊 名:池州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6(2)分类号:A315.9关键词:词汇 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翻译的文化传递与融合 篇2

一、概论电影台词的特点

(一) 具有较强的瞬时性

同此他文学作品相比, 电影台词没有重复性阅读的特征, 只是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由演员演绎一遍, 而观众则可以在看电影的时候一边看字幕一边聆听配音, 不能重复地关宽或者聆听同一段台词。所以, 电影台词必须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相应演员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内涵。例如《狮子王》当中, 刀疤叔叔想谋害辛巴, 就骗辛巴说爸爸要给他一个惊喜, 当辛巴问自己是否会喜欢这个惊喜的时候, 刀疤叔叔却回答, "Simba, it's to DIE for." (辛巴, 你会喜欢死的。) 短短的依据双管次在电影中会转瞬即逝。这时候如果观众不注意其中的内涵, 就会错过一些精彩片段。

(二) 具有较高的通俗性

电影是一种比较流行的传播媒体, 它的语言一定要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欣赏水平。所以在制作电影的时候必须准确把握台词的内容和难度, 因为太难的台词会让观众感觉枯燥和艰深身, 太简单的内容又会让人觉得无聊。例如《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当中, 导演有效的弱化了电影的哲学思想, 从而符合多数观众的欣赏水平。

(三) 具有一定的简洁性

一般情况下, 电影台词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现的, 因而在台词中大部分内容都遵循了口语对话当中的简明扼要的特征。例如《黑暗骑士》当中, 在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小丑的生死的时候, 哈维·丹特仅仅用了四个词语:“You live. (Heturns the coin 0一ver.) You die.” (你活, 你死。) 通过电影屏幕及四个单词, 观众很容易理解他表达的内容, 有效避免了繁琐而啰嗦的对话。

二、在英语电影台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所有的电影故事都要发生在有着一定文化底蕴的情节当中, 而观众只有真正了解或者理解了其中的文化才会更深刻的理解相应电影的主体。在翻译英语电影台词的时候, 不光是要转换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意义, 更要进行两种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因而相应的翻译人员不仅要很好的理解两种语言, 更要细致的掌握两种文化中的不同。要想做好英语电影台词的翻译, 就必须在最大范围内有效的传递原文的信息, 实现文化的转换。

(一) 在翻译中进行文化移植

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 不同的语言间的引入和交流也日渐增多, 而语言中承载的文化更是慢慢融入到了不同的文化当中, 因而不同的文化间会产生一些相同的内涵。例如《史莱克的圣诞节》当中, 在布置圣诞树的时候有这样一句台词:“Tha’s not with the Fengshui.” (那里风水不合。) 这句台词就充分反映了西方文化已经吸收了我国古代的风水占卜这种现象, 两种文化出现了相同的内容。再如电影《狮子王》当中, 当辛巴犯错以后, 木法沙要教训他的时候说道:“Take Nala home.I've got to teach my son a lesson.”。词组“teach sb.a lesson”的意思是“给某人一个教训”, 汉语受到影响, 就说成“给某人上一课”, 所以在翻译这句台词的时候就可以翻译成“带娜娜回家, 我要给儿子上一课。”。利用直译, 一方面可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 另一方面还可以对相应的文化内涵进行生动的表达。在两种有着一定文化相同点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有效采用文化移植这种翻译方法, 否则就会使观众感到困惑。

(二) 采用文化转换法进行翻译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在一定的场景当中语言会体现相应的文化内涵。任何一种语言都能够反映自身独有的文化内涵。英语电影台词反映的文化同我国的文化间有着很大的差距, 所以翻译人员在翻译台词的时候一定要有效转换二者间不同的文化内容, 这样我国的观众才能更有效的理解英语电影的文化内涵。进行翻译的时候, 相应的翻译人员一定要有效结合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 如果脱离相应的文化背景进行翻译, 就很难做到对两种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例如“龙”, 虽然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这种动物, 但是在各自文化当中的意义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我国, “龙”象征着吉祥和神圣, 但是在英语文化当中, “Dragon”则象征着贪婪和邪恶。所以在《倒霉爱神》当中, 当两个员工在谈论女上司的时候说道“Weshould try to find the dragon ldy one for the bash”的时候, 翻译的时候就不可以按照汉语翻译成“龙女”, 而是要根据英语文化翻译成“女魔头”, 所以可以把这句台词翻译成“我们应该为女魔头找个舞伴”。利用有效的文化转换, 可以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时候可以轻松准确的理解其文化内涵。

(三) 运用移转融合法进行翻译

因为汉语和英语文化自身发展上的差异及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英语电影当中的文化有非常复杂细致, 所以单纯的使用文化移植法或者文化转换法来进行翻译还不能充分体现英语中的文化, 这时候就要恰当的使用移转融合这种翻译方法。例如电影《在云端》中, 对于是否要采用新的技术的时候, Craig和Ryan就有这样的对话:

“Craig:You are a little too young to be comea dinosaur.”

“Ryan:I am not a dinosaur.”

在这段对话当中, Craig认为Ryan不同意使用新技术, 因而加以劝说, 使其支持并且学习新技术, 从而说出第一句话, 如果利用文化移植方法, 可以翻译成“想变恐龙你还年轻了点。”在朗文当中dinosaur的意思和汉语中的恐龙、老套等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因而这样翻译会使观众很容易理解, 可是Ryan否认自己是dinosaur, 这时候如果还翻译成“恐龙”就会让人觉得Ryan并没有完全理解Craig的意思, 所以这时候就要用文化转换的方法进行翻译, 译成“我才不是老顽固呢”。利用移转融合这种翻译方法能够充分展现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结论:

电影台词翻译这项工作长期而艰苦, 翻译人员不光要考虑相应英语电影的主题及台词所表达的意思, 更要有效掌握不同语言间的文化意象传递。为了保证英语电影台词的翻译质量, 相应的翻译人员一定要灵活的使用文化移植的方法、文化转换的方法及移转融合的方法, 从而有效传递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文化事业也日益兴盛, 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近年来, 我国引进了大量的英文电影, 对英语台词的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英语电影台词自身的特点和汉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相应的翻译人员会遇到很多问题, 从而对语言的翻译差强人意, 其中对文化的理解和处理上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本文将简单分析英语电影台词翻译中文化的传递, 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语电影,台词翻译,文化传递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柬愈重要的领城[J].中国翻译, 2000 (1) ;61-65

[4]毕文达.影视翻译语言的特殊性[J].宁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4) :50一53.

[5]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涧与转换[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4 (4) :91--94.

[6]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 1998 (2) :50一53.

翻译的文化传递与融合 篇3

【关键词】全球化;翻译出版;对话;文化

【作者单位】徐晓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14E049)的阶段性成果。

一、文化全球化与对话理论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提尔德·莱维特提出“全球化”的概念,现在它已成为最热门的术语之一,代表着世界发展的趋势,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领域,学者对全球化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意味着文化的一元化,即随着共同利益的形成和西方文化霸权的垄断,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异质性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共同的、单一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将带来文化的多元化,即全球化并不会导致某一种文化一统天下,恰恰相反,各民族文化将呈现出独特性和差异性,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两种见解孰是孰非姑且不谈,但有一点是二者都不可回避的,那就是各民族文化必将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既相互融合、同化又相互冲突、排斥。

在此背景下,“对话”应是不同文化共处和交流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之一。苏格拉底将对话看作是获得知识和发现真理的途径。巴赫金将对话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认为它是人生存和思维的本质,构建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伽达默尔在视域融合中强调对话对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的促进作用。哈贝马斯从交往行动角度提出“主体间性”概念,强调对话应采取自主和平等的方式,只有相互平等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才能达到理解和包容的目的。我国学者金惠敏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对话主义”理论,将“主体间性”推进为“他者间性”和本体性的“文化间性”,并筹划一场文化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二、翻译出版需要文化的平等对话

文化既关联着世界各民族的现在,又联系着各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所以,研究和发展中国文化离不开历史源流,也离不开外国文化。这里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即中华文化既不是孤立发展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研究历史可知,中华文化不是由单一文化发展而来的,而是在与异文化不断相互影响、作用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同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为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翻译出版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不论是在外国文化的引进方面还是在中华文化的输出方面,其都是重要的手段和媒介。通过翻译出版,中国文化吸收了异质文化的养分得以发展并与国际文化接轨,走出国门,丰富了世界文化元素。

异文化间的交流应该体现平等对话,同样,异文化作品的翻译出版也应该在不断的平等对话下实现。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桂晓风指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还存在输出与输入的不对称 [1]。我国在文化输出上存在着数量的不对称和内容的不对等。“他文化”的输入多于 “我文化”的输出,造成了对话的不平等。翻译出版工作需要对世界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负责,促进两者平等交流。为此,首先,我们需要加大文化输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交流与展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尤为重要,加大“我文化”的输出才能使我国文化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使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核心和价值核心,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减少冲突。其次,我们需要增加现代文化成果的推介。对我国而言,“我文化”的翻译作品大多数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如古典诗歌、古典文学名著、历史、武术、中医等,我国的现代文化成果却没能很好地通过翻译出版呈现给世界。只有将我国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成果也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翻译出版推向世界,让世界全方位地了解我国文化,才能够真正实现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对话。再次,我们需要准确诠释中国文化精髓。在“我文化”翻译出版过程中,翻译质量是核心环节。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但中国文化的精髓却没有被国外翻译家和学者完全、正确地传递。无论是庞德对中国诗歌的发现还是赛义德指出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对立阐释,都意味着中国文化想要走出去被世界正确认知必须依靠中国的翻译出版业和翻译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只有中国的翻译出版走出国门,译者的翻译水平足以诠释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的民族文化才可能实现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平等对话。

三、翻译出版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对话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在翻译出版的过程中不断接触、渗透和融合,如何正确地对待文化差异,如何实现异文化间平等、有效的传递,成为摆在各方主体面前的重要议题。为实现有效传递,在翻译出版过程中,作者、编辑、译者、读者等各方主体应处于一种间性关系的网络中进行对话。

1.编辑与作者、读者间的对话

无论是在外文作品的引进还是在我国作品的输出上,编辑都起着重要的策划、监督和纽带作用。从市场调查、文本翻译、选题策划到约稿并与译者沟通,从对译文的组稿和编校到出版宣传,无一不需要编辑的对话能力。

在翻译出版过程中,编辑通常是作者的第一个读者。编辑通过对意识形态、知识性、文化性和文学性的把握和考察,初步判断作者的作品是否适合出版发行。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凭借自身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通过和作者对话,完成了对作者文本内容下隐藏的思想和作者通过文本所要传递的真实意图的理解。编辑通过对话做出判断,选择适合引入或输出的作品列入翻译出版计划中。市场考察实际上就是对读者阅读可能性的考察,直接关系到翻译成品所能产生的价值和影响。这需要编辑在考察市场时调查不同读者群体的文化倾向和价值取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翻译出版作品的市场定位,以达到文化传递的目的。同时,编辑还可以通过策划和营销将翻译作品推荐给读者,启发和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以此扩展他们的知识和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编辑既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读物,又要替作者找到适合的阅读人群,在与作者和读者对话的过程中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代言人,并搭建起作者与读者文化对话的桥梁,实现文化交流和传递。

nlc202309021042

2.编辑与译者的对话

编辑作为翻译出版项目的策划人,除与作者和读者对话外,还需要根据作者和读者的需求与译者对话。编辑要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需求,并与译者进行沟通,为实现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文化和满足特定读者群的阅读需求,与译者共同制定翻译策略。翻译必然以文化传递为归宿,而文化传递的过程实则是两种文化的对话过程,所以编辑和译者对待两种文化是否采取平等原则会直接影响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编辑应与译者有效沟通,敦促其在翻译中摒弃对异文化的排斥和本国文化霸权的观念,避免因过分强调目的语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而将异质文化特性抹杀,同时,也要避免陷入在文化输出过程中过分重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只顾及其接受程度而忽略文化传递这一重要目的的误区。编辑应提醒译者尽量将作者的文本如实地介绍给读者,带给读者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和全新的阅读体验; 不应在文本翻译过程中,使目的语读者只能识别本民族文化。编辑和译者的对话实际上是编辑、译者、作者和读者四者间的理解、对话和视域融合的过程,只有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才能消除文化传递时的隔阂,促进文化交流。

3.译者与作者、读者的对话

翻译是整个出版活动的中心环节。在此过程中,译者与作者和读者应进行平等对话,才能合理、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一方面,译者虽然面对的是无生命的文本,但文本背后却是有生命的创作者。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作成果,所以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永远不能离开与作者的对话。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与作者视域融合才能真正理解和阐释文本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仅是与作品所在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环境进行对话,更是与作者的精神世界进行对话,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进行对话。另一方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面对原作者,实际上还需要面对作品的读者。译者不仅需要以读者身份去理解作者的原意,还需要以作者的身份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文本展示给读者。译者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期待,要根据编辑所提供的读者群体信息与读者对话,从中把握读者的审美取向和阅读期待,引导读者扩大文化视野和提高审美能力,将读者引入异域文化和历史的时空之中。通过对话,译者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将读者的人文世界与作者及其作品中的人文世界相连。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 白春仁,顾亚玲,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8.

[2]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II)[M]. 洪汉鼎,译. 北京:商务印数馆,2007.

[3] 金惠敏. 全球对话主义——21世纪的文化政治学[M]. 新星出版社,2013.

[4] 桂晓风. 编辑与文化[A]. 夏太寿. 中国翻译产业走出去—翻译产业学术论文集[C].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2):9.

论翻译过程中美学意识的传递 篇4

论翻译过程中美学意识的传递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信息来代替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技巧,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总免不了对语言本身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的“美”的追求,认识和研究翻译过程中美学意识的传递对于翻译本身来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如何在理解过程(对“美”的直观理解和对“美”的深层理解)与表达过程(“功能对等”的.选择、“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对“美”的再现和再创造)中准确领悟和恰当传递美学意识,实可影响到能否正确生动地将原文信息中的美学内涵传递给读者.

作 者:唐健禾 陈琪 TANG Jian-he CHEN Qi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刊 名: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SOCIAL SCINECES EDITION)年,卷(期):200823(5)分类号:H059关键词:翻译过程 美学意识 理解 表达

翻译的文化传递与融合 篇5

[摘要]创新职校学校文化,应加强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文章通过对当前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加强职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探索实现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从而使培养的职校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职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校园文化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学风、教风、校风、师生的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校容校貌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不同的校园文化锻造出不同的学生品格和不同类型的人才,而特定的师生群体又固化着特殊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校园文化决定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建设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中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征。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就业要求,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势必要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企业需要新型技术人才,中职学校如果继续封闭守旧则无法胜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任务,而“校企合作,共谋发展”为两种文化的融合提供可能。

一、当前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个性不足,缺乏中职特色

当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脱离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没有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当今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基本上照抄普 1

通高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体现出自己作为职业学校的特点。由于职业学校发展建设时间不长,校园文化建设大多仿效普通中学,没有自己的特色。以校训为例:随处可见“勤奋、求实、团结、拼搏、刻苦”等字样,而能鲜明体现职业学校专业个性特色的内容则明显不足。由此可见,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发展步伐。

(二)因循守旧,缺乏现代气息

我们的校园文化惯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治学格言、立身之道等,一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等耳熟能详的内容充斥板报、橱窗和宣传栏,而现代科学的学习方法、成才途径以及本专业发展的动态等现代信息则少而又少。这与改革年代“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企业文化相比,现代气息实在不足。

(三)封闭办学,缺乏职业特色

综观目前的中职校园文化现状,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办学开放程度不够,脱离市场主体,缺乏“职业” 特色,忽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中职教育是定向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为社会尤其是企业培养一线合格技术人才。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像中职教育的教学过程离不开企业一样,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应该闭门造车式地疏远企业。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体现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未能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划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职业氛围缺失。这就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上的尴尬局面。

因此,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加快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这样的中职校园文化才是完整的、有特色的、系统的。

二、加强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

(一)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职校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才能适应整个社会特别是企业的需求。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协作共识的团队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很多毕业生刚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或者被企业淘汰,并不一定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臵,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管理。比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这种制度文化。这些差异与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二)培养职校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育人为核心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这种校企文化的互补性对中职的学生成才尤为

重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是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的心理健康素质外,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对所投身职业的基本素养的了解,还不懂得学历与职业之间经常不对称的关系。当你的职业素养不能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难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一方面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四处寻觅、抱怨找一个合适的新员工难。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

(三)推进职业学校特色内涵建设的需要

职业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凸现学校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凝聚师生,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向心力。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招生、就业工作。职业教育是以招生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而广泛就业,又如同无声的广告,对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联动效应。同时有利于塑造学校形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职业学校要引入企业文化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必须依靠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而学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又必然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途径

职校校园文化的立足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建设职校园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凸显职业性特点,突出行业性特征,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职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成功地实现对接。具体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寻求两种文化的对接口,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就要求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体现职教特色,就要使师生员工把“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认同为学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企业要求职工应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少学生由于年龄小,独生子女多,阅历见识浅,更缺少同甘苦共患难的锻炼机会,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

一要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突出“职”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二要通过创设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其就业的需要,同时重视职业训练活动。三要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强调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二)寻找职业文化的渗透处,注重活动宣传策划。

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注重宣传活动内容的策划,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

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的宣传和讲授,学生可以直接获得有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精神。学校要把一些优秀企业文化以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纳入学校正规的教学系统中来,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接纳。二要引导学生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文化。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员,真切、客观地去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三要邀请企业文化学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这种讲座可分为面对全体学生的广义企业文化内容的讲座和面对具体专业甚至某一具体企业狭义企业文化的讲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企业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引入,也使学生通过这种引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的内容。四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优秀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这种展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厂景、厂貌、文化宣传、人员介绍等现身说法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另一种是将某一个企业的文化作为专题在校内进行展示,或将几个或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综合的展示,实实在在地把企业的文化引入校园。

(三)搭建认识企业的大平台,注重校企联姻合作。

职校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努力争取校企零距离的对接,真正地实现校企文化互融互动,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找出了对新世纪中职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具体的讲,一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

接获得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培养学生的过程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二是做好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学生的实习经验也是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学生们只有深入到企业中去,深刻地体验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地适应企业的选择。三是加强校企的全方位合作,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更好地相通相融。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企业也可以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在相互参与中彼此借鉴,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可尝试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集体,在一些订单培养班,学校可尝试以企业的名称来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臵班干部,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班级活动。如此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到职业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陈林青.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几点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13-15

[2]彭建胜,王宗凡.以职业文化传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8(4):107-108

[3]刘汝.企业文化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与主动导入[J].广西轻工业,2009(2):142-144

[4]张旭曦.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07(7):25-27

地域文化与舞蹈教学的融合论文 篇6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应该充分认识到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国的舞蹈类型都极具民族特色,除汉族传统类型的舞蹈外,很多舞蹈都涵盖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将地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引入课堂,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们感受到将地域文化与舞蹈进行融合后的魅力。学生们通过二者的融合既能了解传统文化,又能提升舞蹈技能水平。高校可以邀请地方文化名人到校开展教学讲座,为学生介绍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地方文化艺人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地域特色文化内容与风俗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可以为学生介绍每一个区域的舞蹈特点,甚至可以亲自为学生表演一段独具特色的舞蹈作品。

2.2结合地域文化内容,开展多样课堂教学

要想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极为必要的,所以高校应该不断地探寻将地域文化融入舞蹈教学模式中的方法。课堂教学能够直接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学习内容,课外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可以适当地开展课外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具备地域文化气息的地方,感受文化的熏陶,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现场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布达拉宫,亲自感受藏族神圣之地的魅力,从中体悟藏族舞蹈的特色,提高学生对藏族舞蹈的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准备具有特色地域文化内涵的课件,将一些民族活动制成视频或PPT,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域中举办的盛大活动,感受舞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样,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还会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2.3结合地域文化内容,创新高校舞蹈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学校都是采用同样的基础教材,编导课程、民族舞课程、幼儿舞蹈课程等的教学内容也大致一样。这种统一的舞蹈教学,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缺少特色,对未来培养幼儿造成不利影响。就像不同地区饮食、穿衣风俗不同一样,在有差异化的区域,舞蹈内容也有很大差别。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地域特色,创新舞蹈教学内容,积极引入地域特色文化,培养学生们独特的感悟力,促使学生在地域文化熏陶中获得灵感,将来将这些感受传达给幼儿,使地域文化获得传承和发展。

2.4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地域文化影响范围局限于本地区,但是又会对整体的传统文化有所影响,身为中华民族一员,高校学生应该继承这些民族文化,将其发扬光大。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可以抓住先机,向学生宣传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介绍其他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通过对地域文化的钻研和探究,提升舞蹈创作能力,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

3结语

地域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能够培养出具备文化涵养的储备教师。将来这些储备教师通过地域文化魅力和舞蹈魅力向幼儿进行耕耘和熏陶,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提升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翻译的文化传递与融合 篇7

关键词外宣 “感染”功能 信息信息处理 文化劝诱 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入世给民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民族企业若要做大做强,除了注重技术和管理等因素外,还应重视企业对外宣传的作用。但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和东西方审美的差异,我国大部分民族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译文将汉语中大量的意象和华丽词藻一一对外翻译,不仅使译文艰涩难懂,超越译文读者接受能力,译语文本中大量的自吹自擂,言过其实之辞,也难免令崇尚文以简约为美的西方读者厌恶,妨碍翻译目的的实现。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根据企业宣传的独特性,着重探讨了外宣文本的“感染”功能,并从冗余信息处理和文化劝诱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对外宣传文本感染功能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本文认为,对外宣传汉译英应考虑“感染”文本类型的特点,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差异,着眼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预期效果,采取多种方法刺激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以达到对产品的宣传和促销目的。企业外宣资料一般指凭借多种媒介,为企业和商家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种活动,特作以下分析。

1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功能、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

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及审美差异的障碍,企业宣传资料的英译仍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西方文化对中华企业的接受。 企业外宣翻译旨在在目的语读者身上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 诱发潜在客户购买欲,因此属于刺激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的“感染文本”。在翻译企业外宣文本时,要跨越目的语与源语之间存在的语言文化差异,运用变通的翻译方法,拉近与目的语读者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产生对产品的认同感,达到积极良好的宣传效果,诱导更多的潜在客户。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根据企业宣传的独特性,着重探讨外宣文本的“感染”功能,并从信息处理和文化处理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对外宣传文本感染功能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2 通过冗余信息处理实现“感染”功能

在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时,译者首先应根据发起人所设定的翻译目的,对原语文本中的冗余信息进行适量增减,要进行译前改编。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也是为了外宣资料翻译目的实现。可以这样说,实现翻译目的是外宣资料英译中冗余信息处理的终极标准,

3 通过文化劝诱实现“感染”功能

文化劝诱 ,即通过译文,读者被产品深深吸引,有了购物的欲望。为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重视使用多种语言修辞手段,充分发挥语言的效度,达到引导行动的目的。它是企业外宣翻译的最高层次和终极宣传效果,使客户由心动变为行动。

4 结语

综上所述, 根据企业宣传的独特性,着重探讨外宣文本的“感染”功能,并从信息处理和文化处理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对外宣传文本感染功能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企业外宣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展示特点、树立形象、激发需求、扩大销售”。 属于“感染”文本类型,实现译文读者的预期宣传效果是翻译作品应重点参照的准则。翻译中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达到宣传效果,才能为企业争取到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外宣资料翻译目标。

参考文献

[1] B€黨ler Kar.l Theory of Language: the Representation Function of Language [M]. Donald Fraser, Trans. Goodman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0: 35.

[2] 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ro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Reiss Christian. Text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

[4] 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25~28.

[5] 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31~33.

[6] 廖七一.论翻译中的冗余信息[J].外国语,1996(6):47~51.

[7] 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北京:三联书店,2004:24.

[8] 吴自选.电视新闻汉英翻译“信”的幅度[J].中国翻译,2004(6):29~32.

[9] 徐盛桓.语言的冗余性[J].现代外语,1984(2):1~6.

英语的学习、翻译与文化修养 篇8

陆谷孙(1940-),浙江余姚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1965年复旦外文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至1985年曾任美国高级富布赖特学者。现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1970年起参加《新英汉词典》的编写,是主要设计者和定稿者之一。1976年起参加《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及编写全过程,并任该词典主编。他还是我国英语界莎士比亚研究的著名学者,从1989年起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博能返约,杂能归粹——试论莎士比亚戏剧容量》等莎剧研究论文。陆谷孙教授在英语教学的同时还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如《幼狮》,《钱商》(上海译文)等。

----------------------------------

把英语作为文化载体来考虑,不仅仅是思维的外衣、交际的工具,更不仅仅是在考试中区别except与except for,而是在文化层面上如何提高素养的问题。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我还希望中文系也能培养出一小撮精英来。

我希望各位把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来学习。因为世界是多极化的,所以有人认为语言也是多极化的。英语在20世纪是强势语言,有人说在21世纪,英语要没落,会群雄并立,战国时代将要到来,我不太相信。有人引用拉丁语分裂成各种民族语言的历史,因此说英语也会如此,我认为不会。现在英语已经分成很多品类,过去We used to speak of one English.Today we speak of many Englishes.这里,英语变复数了,有澳洲英语,中国英语等等,但英语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词汇上有很大不一样,像中国英语中也有一些有趣的部分,被吸纳到英式英语。举个例子,long time no see,本来是洋泾浜英语,现在英美人都说,但这是极少的。所以,再变,也主要变词汇方面,很难说会发生在语法领域。还是老话,万变不离其宗,文法不变,所以我不相信英语会变出语法有根本差异的品类。

从现状来看,用英语的绝对人数达11亿,仅次于汉语,运用范围、广度则大于汉语很多。评教授时会问,你有没有在《Science》(美)或在《Nature》(英)上发表过文章。那样的学术杂志75%都用英语,所以你无法回避事实,你得承认它是强势,事实就放在眼前,这么多人使用,又有这么多用处,像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领域、科技领域、计算机、航空指令等等。另外英语有它的丰富性,从理论上可用词汇40万字多,而法语、德语,20万字左右。英语中同义字多,林语堂说过,英国人最会骂人了,英国人骂“说谎”,他统计过有125种讲法“you flirt with truth”(你玩弄真理),“you are guilty of terminological inexactitude”(你用语不确),不是因为我教英语,所以对英语情有独钟,英语就是如此。

英语教育,不准确地说,分为庙堂英语,我属庙堂教法;还有江湖英语,就是外面培训教法。21世纪是个很个性的时代,今后学语言,你要怎么学英语,完全是你个人的决定,很可能你会挑短训班,会挑新东方,疯狂英语,DIY,复读机,网络学院,远程教育。江湖英语教的是,就是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想法也不错,语言的本身是交际,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不是说要建研究型大学吗?我的体会就是要培养这

“一小撮”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精英。比如说复旦大学外文系每年要招48个学生,只要有个位数,2名或3名,对语言、文学感兴趣,出来以后不那么功利,比较形而上,喜欢学问本身。你为什么学英语?Well,I like English simply for English's own sake.我希望将来还能培养这样一小撮人。我的理解办研究型大学,实际上就是精英教育。

作为文化载体来说,英语很有学头,我举几个有趣的例子。

要学好英语:第一,从技术层面要提高素养,从语言本身,要不断与母语对比,因为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学生都不会用过去式,头三句还对,第四句就会出错,没有过去式的意识。就技术层面上的对比,英语强调形合(hypotaxis),汉语强调意合(parataxis),这是已故的王力先生所译。

我最近改了一份重要的翻译,头两句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美好的期待和希望,新世纪激励我们付出更多才智去建设人类更美好的家园”,这是上海市申办世博会的头两句,气派很大吧,如果照翻的话,The new century has raised high hopes in our hearts.The new century has in spired us to devote more talent and wisdom to the building of a better homeland for mankind.但我觉得这不像英语,这么接近的地方两次用century,它是强调形合的,而不是意合的,所以我把这改成The new century has raised high hopes in our hearts,inspiring us to devote more talent and wisdom to the building of a better home,不用homeland,因为这个词比较罕用,美国不是新设一个本土防卫司令部吗,才用上它。for humankind,不用mankind,因为女权主义者不喜闻,把两句并成一句。

还可以从思维习惯上进行对比。比如说,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大到小,比如问你是何方人士,我就说我是浙江余姚人,先大后校写信的时候,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是由大到小,邯郸路,复旦大学。英语的习惯是由小到大的,与汉语有所不同。其次,中文习惯是今天晚上7点半,法国队对塞内加尔队,先给你的是一个已知的时间,而英文习惯往往相反,凸显重要的:A soccer match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will take place at7:30 tonight.我们是从抽象的到具体的,他们是从具体的到抽象的,这是从思维层面上讲。

文化层面上的差异,主要讲三个例子。1965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毛主席的老朋友,他问毛主席很多问题,毛就说“我现在是和尚打伞,无发无天”,翻译说,I'm a solitary monk walking in the rain with a tattered umbrella.撑了顶破伞,在雨里,踽踽独行,结果西方就得到一个印象:毛主席正处于黄昏心态了,其实毛主席那时一点不黄昏,正确地说,他正准备发动文革,1965年嘛,他是最富于战斗力的时候。应该怎么翻?monk第一是无发的,The Buddhist monk is hairless and hairlessness in pronunciation is similar to lawlessness.第一个是“头发”的“发”,第二个是“法律”的“法”。第二是无天,because the umbrella separates my head from the sky,sky这里是指authority,就是我既不服从法律,也不服从任何一个权威。但这位翻译完全翻错了,这就体现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是1965年的事情。

70年代初,尼克松来了,他想讨好毛主席,便想在演讲中引用毛主席诗词,找了许久,就找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希望中美关系也如此,加快我们的步伐,中美友好起来,他是这样讲的:Let's seize the day.seize,“抓妆;day,“日子”,孰不知,seize the day,这不是好翻译,这是从拉丁语一个phrase:carpe diem逐字译成英语,实意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许多享乐主义的老祖宗都讲这话,seize the day,成了文学艺术的母题之一。尼克松可能知道中国人这样翻译,所以他也那么说,但懂文学的人听了,就会觉得可笑。

还有一个例子,布什在对恐怖主义发表言论时,说“you may run,but you can never hide”,我的一个在外交部的学生译成“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她十分得意,我说,你翻得不好,和尚、庙都是中国文化固有的东西,给中国人听着觉得挺好,但跟美国文化相差太大,这不是一个好翻译应采取的态度。换了我,就译成“你们可以逃亡,但躲是躲不掉的。”这是两种文化,语言转化之前应考虑这一点。

若干年以前有位首长对上海人有个评价,那时上海人不太争气,他说,上海人精明而不聪明。然后他自己翻译了:People of Shanghai are clever but not wise.我说你翻得很好,但我讲个更好的:People of Shanghai are penny wise but pound-foolish.就是说,上海人对分币的计算斤斤计较,而在大利益上就比较迟钝,这样的翻译就把文化内涵立刻传达到对方,要比clever,wise理解起来更到位。因为人家知道clever,wise都是褒义词,不那么注意它们在程度上的区别。Clever,也不坏,wise更好一点。事实上,精明含贬义,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处太计较,大处太糊涂。

把英语作为文化载体来考虑,不仅仅是思维的外衣、交际的工具,更不仅仅是在考试中区别except与except for,而是在文化层面上如何提高素养的问题。

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精魂”,本来是“精神”,我这样一改,觉得很满意,因为汉语是我们的魂,我们的魂已经失落得太久了。阿尔丰斯·都德,是个法国作家,写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我想大多数人学过。普鲁士人来了,所有阿尔萨斯、洛林的法语学校都要改学德语,他要上最后一课,还在黑板上写上了“法兰西万岁”,他认为本国民族的语言是维持民族魂的纽带。只要法语还在,法国就不会灭亡。当然现在没有外敌入侵,我说这话言重了,但是汉语的精魂已经失落得够多了。比如汉语是很讲对仗的,以痛苦对快乐,现在偏要破坏这种对仗,标新立异,叫作“痛并快乐着”,因为是公众人物用过的,大家都抢着学样。新新人类已经让汉语失落了很多,那新新新人类会不会进一步让汉语失落得更多?我很担忧。

也有人叫我“遗老遗少”,他的年纪比我还要大,所以叫我“遗少”,你们应叫我“遗老”,因为我比你们大,为什么要这样叫,因为我喜欢写文章,刚刚主持人也讲到。我喜欢舞文弄墨,是一个酸腐文人。我喜欢写点文章,玩弄点雕虫小技,文白相间,就传出去一个“遗老遗少”的恶名,而且还夹带些英文。

金融 金融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 篇9

得益于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地方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张家界文化旅游发展初期以旅游演艺产业为着力点,充分诠释了文化和旅游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早期的张家界旅游是“白天看山,晚上睡觉”的单一观光模式,旅游经济以门票收入为主,旅游产业单一。2006年该市旅游演艺产业开始兴起,目前该市有演艺剧场11个,演艺节目8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台节目分别是《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和《武陵魂·梯玛神歌》。2012年以这3台节目为主的张家界旅游演艺总产值超过4.5亿元,接待观众200万人。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张家界“慕戏”而来的“回头客”占比近30%,游客的观光时间由1.8天延伸至2.8天,每年带来超过10亿元的旅游收入。产业融合中,张家界旅游由单一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初见成效。

金融服务创新中的“政银联动”举措

在这些数字背后,政银联动+金融创新的举措无疑成为了“张家界现象”如火如荼发展的引擎。

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表示:出台对旅游地文化节目的扶持政策,首先向张家界倾斜,并将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作为一项重要决策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张家界市政府制

定了《张家界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投入。

近年来,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出台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助推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业的深度介入,同时也为银行机构调整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结构、拓展业务空间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有利契机。张家界中支出台了《金融支持旅游经济的若干意见》,把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信贷投放的增长极和着力点。特别是张家界成为国家综合旅游改革试点城市后,张家界市中支联合市金融办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放支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从加大信贷支持、创新信贷管理服务机制、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为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了一个多方联动、政策倾斜、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

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发展初期,在获取银行信贷支持时往往面临有效抵押不足、授信额度偏低等问题。自2008年以来,张家界市金融机构结合文化旅游企业自身特点,通过景区经营权质押、股东担保等方式,化解“担保”难题,累计发放贷款近3.5亿元,满足了25家旅游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在缺乏足够土地房产抵押的情况下,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市分行推行景区经营权质押,以黄龙洞景点45年经营权为质押物,为黄龙洞生态文化广场项目授信1.5亿元。该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首次将景区经营权这一无形资产纳入反担保范畴,为张家界老院子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提供800万元贷款担保。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项目发展初期缺乏足值的固定资产抵押。为疏通项目贷款融资瓶颈,农行积极争取项目大股东天津宁发集团和广西张誉集团提供担保,贷款2250万元,同时以委托贷款方式获取大股东低息借款2300万元,为项目的成功推出提供足额的资金扶持。农业银行利用审批便捷、额度灵活的小企业简式贷款,近五年累计为张家界军声画院、张家界大剧院等小型旅游文化企业提供8000万元贷款扶持。此外财政扶持降低了融资成本。《张家界·魅力湘西》项目被市政府纳入西部大开发项目库,每年贷款贴息200万元。

使旅游产业与金融业互惠双赢

大湘西地区不仅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主体区域和中部地区唯一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配套政策的地区,也是湖南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赋存最高的区域。在2013年5月召开的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上,张家界、怀化、湘西州联合签署了《推进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合作宣言》。要把握文化旅游发展的大好政策机遇,通过发展连锁品牌、联动营销,有效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建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共同体,在大湘西打造国家级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

金融机构要针对文化旅游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量身打造品牌化、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大力拓展文化旅游融资渠道。一是创新内部信用评级和授信审批机制。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特色,综合考虑无形资产价值以及企业家信用和企业未来成长性等非财务因素,合理设置评级要素和指标,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二是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开办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对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提供供应链融资、联保联贷等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对大型实景演出等重大项目提供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等产品。三是创新融资方式。由于文化旅游企业价值增长难以确定,要在寻求银行继续加大信贷扶持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文化旅游企业担保融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文化旅游产业,多渠道地支持文化旅游企业的成长。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避免同类主题的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发挥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共生效应,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集中政策、资金、土地等资源,扶

上一篇:个人简历写作-旅游管理下一篇:教学开放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