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翻译教学(精选12篇)
跨文化翻译教学 篇1
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 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 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但学习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减少“中式英语”现象, 提高翻译水平, 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翻译, 却是很多译者在翻译学习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许多译者经过几年的翻译学习之后, 能够跨越文化并准确地英汉互译者却寥寥无几。因此, 从跨文化交际方面进行翻译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对海南大学 (儋州校区) 2013级英语专业教学2班、3班共计53人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翻译课上的翻译练习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句法、篇章方面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失误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 发现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犯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并以此为基础, 本研究主张在翻译教学中要加强文化导入,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减少学生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失误。
2 学生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研究
2.1 从词汇角度来研究学生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无砖不成房, 无词不成章, 词汇是构筑言语的基础。“人们想把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抽象思维用语言表达出来, 就必须首先选择词汇。”[1]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所处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其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抑或有所不同, 这就给翻译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甚至造成翻译中的跨文化失误或某些偏离西方文化的现象。
(例一) 海南大学宣传部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Hainan University
解析:在翻译此名称时, 大多数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Pro-paganda”一词。殊不知propaganda在英语里是个贬义词, 一般指不顾事实、编造的宣传, 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 而汉语中的“宣传”为褒义词与“propaganda”的意义相去甚远。因此“海南大学宣传部”应译为“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Hain-an University”.
(例二) 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要倡导集体主义, 防止出现个人主义。
In the class management, we should advocate collectivism in-stead of individualism.
解析:从跨文化的角度考虑, 此句话会令西方人费解。“Individualism”在西方文化中属于中性词, 没有任何贬义色彩, “指独立和独特, 注重个人目标, 愿望和造诣的实现, 注重自我知识和自我身份, 崇尚隐私, 直接表达和竞争。”[2]因此“individ ualism”指西方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和此处的“个人主义”相去甚远, 应译为“egocentricity”。
(例三)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More and more peasant workers coming into the cities cause alot of social problems.
解析:英美读者很难理解此句话的意思, peasant worker是农民雇佣干农活的工人, 应该在农场干活, 怎么会进城哪?和中国人理解的农民工意义完全不同, 中国人对农民工的理解为“农闲时进城务工, 农忙时回乡种田的人”。因此“农民工”应译为“migrant worker”.
(例四) 约翰胆小如鼠
John is as timid as a mouse.
解析:“中国人觉得老鼠最胆小, 故有“胆小如鼠”之说;英语母语者则认为兔子最胆小, 于是便有as timid as a rabbit的习语。至于老鼠、兔子那一个更胆小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种约定俗成的概念已经成为各自文化的一部分, 而文化没有多少道理可讲。比如:中国人用“心”想, 英国人用“脑”想, 更有些民族用“胃”想, 甚至用“喉咙”想, 你能说哪一个错了吗?”[3]因此“胆小如鼠”翻译应跨越文化译为“as timid as a rabbit”。
(例五) 班长生活奢华, 挥金如土。
The monitor is extremely extravagant, spending money like soil.
解析:在中国文化中土不值钱, 固有挥金如土之说,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不值钱的却是水。因此“挥金如土”应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
(例六) 这个老板经常说大话、爱吹牛,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信任他。
Migrant workers increasingly don’t believe in the boss, be-cause he often talks cattle.
解析:“牛”和“马”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talk horse”实为我们常讲的“吹牛”。
(例七) 毫无疑问,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望子成龙。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all parents want their children to become dragons.
解析:龙在中国是很神圣的化身,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邪恶的象征, 因此“望子成龙”应意译为“parents have high hope for their sons”。
(例八) Yesterday John got up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d.
昨天约翰睡醒时从另一边下床。
解析:“get up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d”的说法源于英国的一个古老的迷信, 表达的含义为:“早上起床左脚先下地, 一天不吉利。”因此, 这句话表面上讲的是起床话题, 实际潜台词为心情不爽。此句应译为:“昨天约翰一起床就心情不佳。”
(例九) 这场车祸是个不幸的悲剧。
This car accident is an unfortunate tragedy.
解析:汉语中经常使用具有强烈语气的副词和形容词作修饰语, 以加重语气。比如, 汉语中经常出现“彻底粉碎”、“不幸遇难”等表达, 似乎没有这些强化语不足以表达其力度, 琼.平卡姆称这些修饰语为“冗词”[4]。但西方读者会反问:“遇难还有有幸的吗?/粉碎还有不彻底的吗?”, 这些表达会让西方人难以理解, 因此正确的翻译应为“This car accident is a tragedy.”
2.2 从句法角度来研究学生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且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汉语与英语在句子结构构成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译者不了解其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导致跨文化错误或偏离西方文化的现象。
(例一) 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
We all know that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解析:尽管此句翻译没有问题, 但是用“water is known to be the source of life”表达更加精炼和地道。西方人强调客观, 喜欢用物或抽象的名词做主语表达客观事实, 然而中国却喜欢用人来做主语。由此可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在表达正确、精彩和地道之间选择, 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二) 由于我昨天晚上没有完成家庭作业, 所以今天早上我不得不边吃早餐边做作业。
I did not finish my homework yesterday night, so I have to doit while eating breakfast in the morning.
解析:“do homework while eating breakfast.边吃早餐, 边做家庭作业”这个说法本身虽无大碍, 但英美人更喜欢用over breakfast/tea, 来表达“边吃早餐/喝茶边做什么”。试想一下, 如果英美人都不这样表达, 或者不喜欢这种说法, 那么中国人这样表达就是中式英语。这些在翻译中遇到的中式英语问题, 只能通过提高翻译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来解决。
(例三) 由于水污染严重, 许多人没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
Because of the severe water pollution, many people have nosafety water to drink.
解析: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人习惯前因后果, 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前果后因的表达。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要时刻具备跨文化意识, 把“because of the severe water pollution”放在后半句更为恰当。
(例四) 为了推动中法关系发展, 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法国, 法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
In order to promote China-France relationship, China needsto know France further, while France needs to know China further.
解析:汉语中通常喜欢用重复来强调某种现象, 而英语中往往要避免重复, 减少累赘。因此本句子译为“China needs to know France further, and vice versa.”更为恰当。
(例五) 老王的腿被我的狗咬了。
Old Wang’s leg was bitten by my dog.
解析:“咬了某人的某个部位/打了某人的某个部位”这些汉语中习以为常的表达, 在英语当中这样表达却不合常规, 英美人习惯用人做宾语并用介词短语+the引出具体的部位。此句英语翻译是典型的中式英语, 应改译为“Old Wang was bitten on the leg by my dog”。
(例六) 处理得当, 问题就不难解决。
If the problem is handled properl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olve.
解析:彭宣维 (2000) 通过调查1, 438个汉语复句中, 84.82%的状语从句位于主句之前, 属左方分支[5]。而英国语法家夸克等人 (1972) 对英语复句进行研究后发现, 89.6%的原因或理由状语从句位于主句之后, 属右方分支[6], 这与汉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汉英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入乡随俗, 进行适当的语序调整, 此句子应译为“The problem is not difficult to solve if handled properly.”
2.3 从篇章方面来研究学生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语篇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 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功能上来说, 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总的说来, 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 其中各成分之间, 在形式上是衔接的, 在语义上是连贯的。但汉语语篇与英语语篇在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译者不了解其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中式英语”现象。
(例一) 我原打算去海南师范大学访问, 后来不得不取消。这件事让我很扫兴。
I planed to visit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Finally, I had to cancel it.It made me extremely disappointed.
解析:中国人喜欢先陈述事实再表明观点, 而西方人喜欢先表明观点之后再陈述事实.因此, 此译文不符合英语语篇的表达习惯, 应调整为“It was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to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where I had intended to visit.”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避免中式英语。
(例二) 学院位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西部, 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域, 坐落于风光旖旎的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的儋州市, 教学区为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教学区。
The campus is located in the beautiful scenery city—Danzhou, also known as“the hometown of poetry”.It belongs to the Northern Gul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 in the West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The teaching area used to be that ofthe former Southern China Tropi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解析:从译文的文字表达来看译者语言表达能力良好, 但在地点表达逻辑上不符合西方文化的要求 (地点表达应从小到大) 。因此, 译文中的地点表达顺序应调整为 (1.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儋州市<3.海南国际旅游岛西部<4.中国北部湾经济开发区) , 修改后的译文如下:The campus, which used to be the campus of the former Southern China Tropi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s located in Danzhou, a beautiful city with the reputation of“The hometown of poetry”in the west of Hainan Province.The location of the campus also enjoys the advantage of being part of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例三) 卢克斯走进204宿舍, 舍友都在高兴地聊天, 他们来自中国, 卢克斯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 孤独之情油然而生。
Lucas comes to the dormitory 204.All the dormmates are chatting with a happy voice.They come from China.Lucas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He feels himself isolated.
解析:此译文的篇章结构较为松散和生硬, 缺少衔接词, 处处充满了汉语式英语的痕迹, 不符合英语语篇的形合特征。很明显译者缺乏跨文化意识, 把汉语语篇结构松散只顾意合不顾型合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在翻译中表现出来。应将此段话改译为:When Lucas came to the dormitory 204, all the dormmates from China are chatting with a happy voice.But Lucas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Again, Lucas feels himself isolated.
3 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3.1 跨文化能力构成
Campinha-Bacote (2002) 提出影响跨文化能力发展的5个要素, 它们分别为: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技能、跨文化碰撞、跨文化愿望[7]。Deardorff (2006) 年对一些跨文化交际学者调查表明学者认同度最高的跨文化能力定义为:“交际者基于自身的跨文化知识, 技能和态度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得体, 有效交际的能力。”[8]尽管对跨文化能力的理解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如下三个范畴:一、动机, 二、知识, 三、技能。
3.2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并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9]”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材料通过计算机被整合到翻译教学中来, 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
3.3 计算机主导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3.3.1 知识习得——翻译课堂示教模式
在翻译课堂跨文化能力培养中, 知识习得是基础, 动机培养是前提, 技能获得是关键。此处的知识主要指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对英美文化及习惯的理解力。在传统的翻译课堂中, 语言文化知识的习得主要依靠教师面授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堂教学中, 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 互联网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本文提出的计算机主导跨文化交际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融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 使得立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更多感官刺激的同时, 创设丰富、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10]情境创设毫无疑问将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建构新的文化知识。
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翻译课堂示教模式, 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集成性, 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形象生动地展示传统课堂不易呈现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跨文化知识。当然, 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二、具备丰富的翻译语料库;三、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
3.3.2 动机培养—翻译课堂中个别化学习模式与协作学习模式
“动机指交际者的自我意识、文化相对意识和交往意愿。”[10]翻译课堂上跨文化动机培养需要学生接受异文化并批判性地反思本土文化, 树立跨文化相对意识。由于翻译课堂的学时限制, 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文化学习, 而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利于网络来学习西方文化, 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力。
个别化学习模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翻译材料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查找相关文化信息, 个别化学习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协作学习模式主要指教师布置特定翻译材料, 学生根据具体材料来查找相关文化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对某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为了使个别学习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更加有效, 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课堂指导, 明确教学目标, 提供相关学习资料。
3.3.3 技能训练—翻译课堂中的虚拟仿真训练模式
技能训练主要指学生翻译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传统课堂上教师指定翻译材料、讲授与翻译相关的知识, 然后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即便教师讲授一些跨文化方面的知识,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此情境下, 学生很难完全掌握相关文化知识, 甚至有时候很难完全理解某些文化。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它利用多媒体实验室能够提供仿真训练环境,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跨文化学习环境。因此, 跨文化技能训练可采用虚拟仿真训练模式,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计算机和其他专用硬件和软件模拟现实情境, 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完成一项特定任务。”[11]
3.3.4 跨文化交际实践—翻译课堂中网络协同教学模式
知识源于实践, 必然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跨文化知识的获得更需如此。当前翻译课堂还不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流体验, 翻译学习者在课余时间也很少有机会与其他文化成员进行跨文化交流, 因此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往往难以提高。如果学生在跨文化能力获得过程中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等交流工具 (如:QQ、微信等) , 学生可以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人进行在线交流,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总结
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12]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如此多的跨文化问题, 给翻译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法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了真实的文化习得环境, 有利于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建构。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 基于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周朝宋.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词汇对比分析[A].见:第十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3.
[2]唐义均.汉英翻译技巧示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1.
[3]张传彪.汉英误译精解[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4]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83-84.
[5]彭宣维.英汉语在语篇组织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5) :329-334.
[6]Quirk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2.
[7]Campinha—Bacote.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mpetence inthe delivery of Healthcare Services:A Model of Care[J].Jour-nal of Transcult Nurs, 2002:181-183.
[8]Deardorff D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6 (3) :241-166.
[9]高枫.高等教育心理学使用教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 2009.
[10]孙淑女, 许力生.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界, 2014 (4) .
[11]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 2000 (2) :16-19.
[1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跨文化翻译教学 篇2
摘要:本文从对英汉文化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简要阐述了两种文化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如何把文化差异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以及怎样在翻译教学中引入文化的介绍,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语言;教学
1 概述
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尽管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真正意义上内涵是一致的: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而这两种语言各自归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因此,译者所面对的还有两种文化。讨论翻译必须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研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语学习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学习者在学习到较高阶段,就感觉到力不从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文化障碍造成的,因为学习者没有把语言放到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中去学。由此可见,把英汉文化差异引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解决翻译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翻译中的空缺
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语言的不对等性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在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间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英汉互译中,相互无对应词或语义不对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中的空缺。
2.1 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虽然存在共性,但不同的语言毕竟各具特性。其特性表现在词汇上,便会造成概念表达上的不对应。它与译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相关。
语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随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新的词汇。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时,sputnik一词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均出现词汇空缺。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英语中才随之出现了moon craft,moon bounce,lunar dust,lunar soil等词语。这类词汇空缺是因科技发展的水平不一所致。还有世居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他们表达“雪”的词有十几种:空中飞舞的雪,落在地上的雪,冰块似的雪,半融化的雪等等,而在英语中,却只有snow一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独特而严密的封建宗法关系,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血缘关系的远近疏密泾渭分明。相比之下,英美的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汉语中兄弟有别,英语中都用brother表示没有分别;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姨父等称谓之间身份各异,关系明确,而英语中凡是表示长一辈的男性均用uncle。同汉语相比,英语中的词汇在表达亲属称谓方面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在英语教学中,对此类宗法关系的差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词汇空缺所造成的文法冲突应细心揣摩,通过变换角度的变通手法化解矛盾。
2.2 语义空缺
色彩这种文化共有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意义相同,但表现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某些相同色彩却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如英文中“green”一词,在表示“青春”“未成熟”“生机勃勃”等语义时与汉语对应词“绿色”一致。但“green”一词所含的“嫉妒”之意在汉语“绿色”一词中却是空缺。同样,英语中的“black and blue”是“遍体鳞伤”,而不是“黑一块蓝一块”;“a black sheep”是“害群之马”而不是“黑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弥合语义空缺的首选方法是寻求语义上的深层对应,而不是词语对词语的表层对应。
语义空缺的另一主要方面则表现为语义辐射面的不重合性。同一个词,出自不同的言语者,不同的言语场合,或不同的语言环境均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如英语中“flower”与其的汉语对应词“花”,其基本语义相同,但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两者的差别却很大。英语“flower”用作动词可表示“开花”“繁荣”等义,而汉语中“花”却并无此意;但“花”作动词时,如“花钱”“花费”所获得的语义对于“flower”也是空白。故此,两者作动词时都出现了语义空缺。翻译时,应使学生明白弥合此类语义空缺的关键是把握词语在语言交际中所获得的实际语境意义。
2.3 语用含义
语用含义是指词语所寓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语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某些词语一经翻译,原语词汇所依附的文化环境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譬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词义贴切,但由于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意思。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于新政。所以“to eat no fish”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the game”原意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所以,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既要强调语言形式本身,又需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要考虑到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能失去原有的文化环境,否则便会产生对英语文化的误解。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忠言工具。文化发展是译学发展的基础,译学发展又受文化制约。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加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我们富有成效地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我们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 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方珠 《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跨文化翻译教学 篇3
【关键词】跨文化 高校英语 翻译教学 探讨
一、前言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翻译作为两者间的沟通桥梁,这并不只是文字语言的变换,更多的是跨文化形式的变换,但是每种文化都保罗万象,所以就需要高校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对跨文化翻译能力的培养。当今大学应当把英语教学目标转向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上来,然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一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要求。因此大学的英语教学需要寻找如何提高学生跨文化学习以及翻译能力,尽快完善现在的教学方式,以便培养出够多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我国在跨文化国际交流做贡献。
二、跨文化翻译在当今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英语教育体系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是应试教育的一种体现,只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简单的运用英语。跨文化交流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同的文化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英语的翻译。所以,现在的全国各大高校都开始注重对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将学生能够完美的进行翻译作为教学的宗旨之一。近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国际上的交流也愈加频繁,而翻译人才就是跨文化交流中最稀缺的人才,在某一层次上,翻译是否准确严重影响了交流的效率。由于翻译人才的稀缺,造成了我国英语教育更加重视对翻译能力的培养,而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为了给我国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做贡献。现在从事英语翻译的工作者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文字形式的改变,更要发挥其沟通作用,将中外文化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当今的翻译教学,在教学之初,可以利用翻译国外的著作来接触其文化内蕴,在理解国外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能够更加透彻的了解英语翻译要领,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够真正练习英语翻译的岗位,让学生能够不拘泥于形式的进行翻译。我国各大高等学府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将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出一群为国际交流做贡献的人才。
三、跨文化翻译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各大高校逐渐完善英语教育体制,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情况却不尽人意。首先,学生甚至老师对于翻译的认识不够正确,觉得翻译仅仅只是文字形式的改变,认为只要大量牢记词汇,理解英语语法就能够完美的进行翻译,所以进行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训练,不仅没有达到预计目标还浪费了不少时间。其次,在整个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翻译这门技能始终伴随,由于学时的要求与教学任务的繁重,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西方文化。不同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不尽相同,由于学生对于课外阅读不太重视,因而并不能很好的了解西方文化。所以,当今英语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只能照本宣科的进行翻译,并不能很好的翻译带有明显西方文化风格的内容。
四、跨文化翻译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英语翻译跨文化理念的缺乏。英语的教育方式是一种重要跨文化传播途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表达的内涵,如果对于内涵的理解过于简单就肯定会让英语的发展之路变得艰难,由此产生不良影响。其实,英语在解释方面就已经表露出了它的困难。因为中国的教育方式不一样,还保留着封建思想,所以,英语的教育思想与实际应用之间变得不那么融洽,很多学校的教科书或者课堂多是针对实际的解释,而忽略了英语解释的其他理解。比方说:成语“the apple of one's eye”来自《圣经》。人类瞳孔很像一个苹果,便把瞳孔称为apple of the eye,因为这种东西对人类很重要,于是在英语中就代表了很受人珍惜和爱戴的人或者是物体。和现在汉语中的“掌上明珠”意思相近。
2.教育手段与相关部门对跨文化的关注不高。从我国的英语教育所发展的时间和对教科书的编篡中,我们不难发现,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英语汉语互用的书籍少之又少。与此同时,在教学中,翻译教学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仅仅只是一门帮助其他学科学习的一种技能,其带来的影响力远远不够。所以,在编写教科书的时候,需要增加不同程度的,有针对性的习题去强化翻译能力。如今,全世界各方面都在日益发展,各大高校就应紧跟时代潮流去增添各国文化学习的相应课程,以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将改变我国英语教学的理念。
3.学生翻译能力存在着很大的欠缺。突出的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容易将英语和汉语混淆,穿插使用,出现很多矛盾;(2)在写英语作文和将汉语解释成英语的过程中,只是追求表面的理解和词语的数量,却忽略了句子本身所需的文化支撑,从而导致句子读起来断断续续;(3)各种重叠的语句表达不清楚;没有办法对照给出的提示选择适合的词语或者进行相应的匹配;(4)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出现迥异,由此出现了很多误导。所以,大学的英语教育应该要侧于培养翻译能力,针对上述情况对症下药,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4.教学方法有待完善。一直以来,高校英语教学对英语翻译缺乏重视和完整的体系规划。高校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设备的落后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陈旧都令人堪忧。掌握翻译方法是传统翻译教学的重要内容。大部分的翻译教学过分拘泥于翻译技巧,将翻译内容制定在条条框框之中。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成不变的技巧,却也是死记硬背,犹如套公式般按图索骥。文化的交流本是活泼随机应变的,而翻译的模式若仍公式套牢,这就泯灭了学生自主创造,灵活处理及外语交流的创新能力。原本灵活多变的语言交流也将死气沉沉。
五、完善跨文化翻译高职英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的频繁交流也与日剧增。英语作为全球官方语言,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让国民学习的热情日渐高涨。然而国内师资力量的贫乏和教学模式的陈旧却无法满足国民学习第二语言的热情,也顺势阻挡了部分民众迈出国门的步伐。可见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在我国变得尤为重要。
1.加强中西文化的学习。深受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熏陶,与西方文化的截然不同也是翻译路上的一道鸿沟。翻译也是一门需要多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学科,尤其对西方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翻译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除了具备英语专业资格更需要充分了解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中不同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课堂中必须将学生引导其所学的异域文化洪流当中。促使学生们能够通过不同的风俗环境、生活环境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A good sail or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water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出好水手),翻译所表现出来的是逆境中看清一个人是否有勇有谋。而在我国此类意思的谚语是“疾风知劲草”,这就同我国靠天地为食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有关了。再如,汉语中我们用“未雨绸缪”表示下雨之前就关好门窗。形容事先充分准备。“when it is fine weather,mend your sail”(修帆趁天晴)在天气好的时候修修你的帆吧。这就是中西地理环境的不同所产生的文化迥异了。
2.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不应仅以课堂作为同学生们交流学习经验的平台。课前备课并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并定期考核所学内容的熟识度。鼓励学生在主修翻译的同时可选修与专业有关的文化课,提高翻译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对于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学校,以教材文本为中心,精心挑选体现中西文化差别迥异的段落文章并详细讲解体现其语法的例句。精读教学文本,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使英语翻译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学生跨文化翻译水平。英语学习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多年教学经验表明,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翻译的兴趣,其原因主要在于翻译是一项困难而严谨性强的工作。这就对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翻译,并令其掌握一些必要的翻译能力。要达到这几点,首先应让学生学会理解句子结构并分析文章框架,英语不同于汉语,其在构词、语言组织和逻辑上都与汉语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其次,要想更精确的翻译,还需要学生学会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而仅从书本及课堂是难以掌握这种能力的,这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大量阅读来提炼,另外还需要自主探寻蕴含在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联系和对字词的准确理解。另外,汉译英时需要注意两种语系的语法差异和语言感情及表现上的不同点。例如“饺子(jiaozi)、叩头(kowtow)、clone(克隆)”和英语中的“cheese,cowboy ”,还有民族文化造成人们对动物象征上的主观差异。比如喜鹊(magpie)在汉语中是喜事临门的象征,而英美人却认为它饶舌多嘴。最后,准确的翻译还需要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进行全面把握。语言环境是准确理解文章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不结合上下文,会导致无法准确理解文章,更无法完成翻译工作。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另外,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教派文化历史悠久,因此对我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例如汉语中仍有不少于与佛教相关的词语。
4.改进教学手段。第一,合理分配学习重点。采用由点及面的方法,先抓重点,提高对重点知识的把握度,再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第二,通过学生间自由结组的方式,让学生对全文具有多角度的理解。否则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的翻译,而只是转化同义词。因此,教学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去分析文章。当学生学会结合前后文分析后,才可以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每个语句及文章的结构,以合理恰当的把握原文含义。例如:Mary and her mother are as like as two peas.译文:玛丽和她妈妈长得一模一样。若将“two peas”译为“两颗豌豆”,会令人费解或造成误解,此类型的句子翻译不可简单转换词语,应将句子包含的那层意思表达出,以让人更准确的理解。
六、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文化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所以教学工作者应引导学生锻炼在不同文化领域间交流的能力。另外,教学工作者应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多关注不同文化间的联系,并将其拓展到教学内容里,从而不仅使学生翻译水平的快速提升,还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以应对时代的要求。由此可见,传统的侧重学习单词及语法的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时代要求,如今的教学工作应从文化入手,全面系统的学习,从而使学生从容地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使学生的翻译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丹.对于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J].英语教学研究.2012.(1):60-61.
[2]秦君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91-92.
[3]石蕊.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现存问题与改进建议[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3):69-71.
[4]陈格清.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42-44.
跨文化翻译教学 篇4
传统上的翻译一直被人们理解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因而翻译研究一直关注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然而,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 翻译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它突破了传统的语言模式, 广泛借用当代各种文化理论对翻译进行新的阐释, 赋予了翻译研究宏大、多维的研究视野, 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1990年英国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学者巴斯纳特 (Susan Bassnett) 与美国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学者勒弗维尔 (AndréLefevere) 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cultural turn) 问题, 许多学者表示认同, 并积极投入该领域的研究, 使译学理论又一次获得突破性进展, 最终形成了西方译学的文化学派, 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的文化视野和途径。文化学派从宏观角度出发, 从政治、历史和文学等多角度切入, 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巴斯奈特是西方翻译研究向文化转向的坚定倡导者。巴斯奈特 (1990) 认为, 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 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 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上;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与重组的过程, 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在就是满足文化需求, 因此, 译者应该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移植文化, 尽量保留差异。勒弗维尔在其专著《翻译、改写以及文学名声的操纵》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改写, 即翻译是对原文的改写。勒弗维尔指出,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 它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的改写。他更是强调了“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三因素对翻译行为的操纵。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和三因素理论集中反映了文化学派, 尤其是勒弗维尔关于文化翻译的理论, 成为文化转向后的西方翻译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柱 (谢天振, 2008)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把翻译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关注文化语境、历史及规约等宏大的课题, 跳出了传统翻译方法中以信息或语义为翻译目标的模式, 从新的视角看待翻译的性质、功能、译者的地位以及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意识形态等的关系。翻译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重心的重要调整, 其关注的重点从此前的“怎么译”的问题转移到了“为什么这么译”等问题上。也就是说, 已经从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文字转换媒介的层面转移到了翻译行为所处的译入语语境以及相关的诸多制约翻译的因素上去了 (谢天振, 2008) 。它更为注重翻译过程和译作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翻译的外部环境以及翻译行为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 更为注重译者的作用, 更为注重译作的效果而不是其内在文本结构 (王宏, 2007)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在我国翻译界也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 在国内众多的学术刊物上都能见到与之相关的论文, 如《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述评》 (何绍斌, 2007)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所带来的启示与困惑》 (修文乔, 2006) 、《犯规与规范———走出文化转向的困惑》 (穆凤良, 2007) 、《译学文化转向的意义和向语言学回归的必然》 (郭建中, 2007) 、《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 (王东风, 2004) 等等。王东风在《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 (2004) 一文中提出, 绝对忠实是不符合翻译实际的。传统的归化翻译所推崇的忠实严重地扭曲了被翻译文化的文化身份。他认为, 翻译的忠实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翻译教学研究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促使我们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教学进行整体性思考。
二、文化转向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1. 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 (2004) 将翻译观定义为:“翻译观指人们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翻译活动的总的看法, 是翻译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从理论上讲, 它既包含总体意义上翻译的哲学观、科学观、艺术观与历史观, 也包含从各临近学科研究翻译的基本观点与原则。翻译观有别于一般具体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前者具有整体性, 而后者指的是翻译实践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要达到的标准, 具有多元性与灵活性。翻译观多种多样, 比如,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应力求功能对等;翻译即译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异化翻译是当今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必然趋势;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等等。许钧 (2009) 在谈到翻译观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时指出, 翻译观是译者对翻译的认识, 它直接体现了译者对翻译活动的理解, 也制约着译者的价值取向及翻译方法。一个译者, 有什么样的翻译思想, 就会有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实践,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译作。作为一个译者, 如何理解翻译活动, 对翻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他对翻译的理解与认识不是静止不变的, 会因时代或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许钧, 2009) , 在这个意义上, 一个人的翻译观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其中可以不断增加新的观念, 也可以淘汰过时的观念或修正原有的观念。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近20年以来, 人们已逐渐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把翻译活动理解为促进不同民族对话、思想交流的文化活动。而我们学生的翻译观仍基本囿于“语言转换”的范围, 翻译时关注的是“语言的忠实”“形式的对等”, 却忽略了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这种现象跟我们的翻译教学有关。卜玉坤 (2009) 在总结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指出, 翻译教学片面地强调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知识的传授, 轻视了翻译技能的培养, 将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翻译知识、翻译经验、翻译实践、翻译创新割裂开来。胡卫平 (2011) 也认为, 我们的翻译教学中理论教学这部分显得相当薄弱, 因此, 学生对翻译理论的认识仅仅限于“信、达、雅”, “直译和意译”, 而且理解往往不够深刻系统而流于表面。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盲目性”。翻译观是译者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在翻译实践中通过对翻译活动的深入理解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和理论阐述的能力, 在加强认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结合翻译实践, 根据自己对翻译的理解, 建立正确的翻译观。
2. 培养翻译的跨文化意识。
文化转向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模式的转换, 同时也是文化模式的转换。翻译过程不单纯是语言层面上的解码和编码过程, 而是涉及源语和译入语两种文化以及译入语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的一个复杂的交往行为 (严明, 2009) 。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 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 更是文化转换, 这已是许多从事翻译研究的中外学者的共识。而如今在翻译教学当中, 许多教师仍然局限于从词到句到段落的翻译训练和翻译技巧的讲解, 对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心理、法律法规、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极少涉及。这种只局限于语言层面而不涉及文化介绍的翻译教学, 使学生只关注表层的文字转换而忽略掩盖于语言下面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所以翻译教学要强调对学生的文化导入, 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适时地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 注意研究中英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 熟悉英语形成和变化所依赖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同时, 要注重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要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有些学生对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知之甚少, 甚至是一片空白, 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在当今我们急需加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通过翻译实现中国文化的本土保持以及中国文化的全球推广的形势下, 作为中国人, 我们的学生应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应该懂得汉语的优美及其对世界的意义。在翻译教学中, 教师有责任强调、引导学生掌握足够的国学知识, 应该积极探索如何用英语表达汉语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给予译文以汉语的语言和文化身份。中国译界大师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的英译本就让外国读者领略到了许多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只有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 才能真正准确地进行翻译, 正确地传递文化信息, 让译文接受者领略到异域文化的本来面目, 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3. 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Neubert (2000:6) 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 并认为转换能力建立在前几项能力的基础上, 同时将它们统一协调起来, 使译者能够完成翻译行为。可见, 要提高翻译能力, 拘泥于词句层面的翻译技巧方面的训练不是有效途径, 学生只会在词句层面上寻找翻译规律, 对技巧的理解和掌握也只能是机械的, 不能从根本上领悟和灵活运用。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奈达, 1993) 。在实际的话语交往中, 语言符号以及语言符号的使用方式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同于系统中的静态意义的动态意义。这就意味着, 翻译交际所发生的实际的社会文化环境赋予文本一种动态意义。翻译绝不仅仅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机械交换, 翻译行为注定要受到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并以译文语言的体貌特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 翻译技巧往往是和文化语境紧密联系的, 离开了文化语境, 对译者为什么在某一具体的情况下选用某些具体的翻译技巧是无法给出满意的解释的。学生不仅要知道“怎么译”, 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译”。笔者认为, 在翻译教学中, 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比较翻译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相对于传统字句本为的翻译方法而言, 语篇翻译能更好地体现包括词义、风格和作者意图以及原文整体意义的忠实、完整的传达。而比较翻译教学法主要以独立语篇的多种译文比较分析为示范, 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类型、交际功能与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关注翻译活动发生时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即翻译情境。我们可以从译文对比出发, 讲英汉对比, 讲文化对比, 讲翻译的灵感思维, 讲翻译理论, 讲翻译美学等等。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译文参与比较评价。这种讲练是综合性的、以语篇语境为依托的, 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 学生对整个翻译过程有了一个动态的了解, 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均能通过这种方式得以有声有色的演绎。通过译文对比分析,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文化赏析与转换能力、逻辑思辨与决策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的影视翻译 篇5
跨文化交际中的影视翻译
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翻译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如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等.同时,由于中外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影视翻译必然受到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此,译者在进行影视翻译时应以文化翻译观为依据,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力图达到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映的和谐一致.
作 者:于金华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影视翻译 语言特点 文化翻译观
跨文化翻译教学 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
一、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概述
作为一门英语专业课程,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英语国家认识,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因此,各个学校都加大了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支持力度,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而社会上也迫切需要各种跨文化交际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还有理解别国的文化等。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国家间的交流。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翻译技巧,加深对他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对于密切国家间的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择不合理。尽管我国大部分学校在很早之前就开设了英语专业课程,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统一的商务英语翻译教材。有些学校选用商务英语信函、合同等应用文文体教材作为自己的教材;有些学校则选用某本基础翻译教材,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汉互译技巧和能力。这两种教材选择方法都不合理,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参考书。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商务英语翻译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2.教学环境较为单一。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阵地是教室。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课程学校,学习秩序良好。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内容仅仅是我们学校的一部分,仅仅靠课堂学习是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进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我国的高校中,教师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时总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教师向同学们介绍新的翻译技巧,而后让同学们进行练习,做好新知识的巩固工作。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学习积极性较低,学校效率教材。
4.学生不重视自身翻译能力的提高。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只有他们充分认识到商务英语翻译学习对其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好处,学生们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中,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很多学生都奉行“英语无用论”,这导致他们不屑学习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学习效果较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发展还不成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不利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各大高校商务英语从业人员必须转变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与提高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
1.选择合适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指导书。教材的选择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高校在进行教材选择时,必须充分考察该教材内容的全面性,既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翻译知识和技巧,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翻译技巧的实际应用能力。除了必要的教材学习之外,教师们必须选择一些积极的、教材之外的内容与学生们进行分享,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别国政治、经济、文化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
2.开拓新的“教学环境”。要想加快学生语言学习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最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真实的商务英语语境,真正体会对方的话语及用词等,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學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必须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上课之前,教师们要做好课堂导入工作,通过观看商务英语短片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除了做好必要的知识讲解以外,要给学生流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发表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看法,开拓思维。
4.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及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本门课程开设的意义,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当今形势下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率,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对当前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做好跨文化交际工作。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我们必须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推进该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邱露.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22).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 篇7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而传统的翻译观往往将翻译局限于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 忽视了翻译是跨文化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本质。Juri Loman指出:“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 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这说明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必须要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因此, 我们在进行翻译时, 应从跨文化的视角, 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避免翻译信息的走失, 确保译文的原汁原味。
在翻译的过程中, 仅仅掌握一些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完全不够的, 毕竟我们所翻译的内容并不是语言符号本身, 而是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文化很复杂, 主要包含群体成员共享的知识、信仰、道德、风俗等。而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是蕴含在语言层面的小文化, 即一些词语、惯用法等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而这些都是可译的。良好的双语 (母语和第二外语) 文化修养和综合知识功底会帮助我们译出好的作品。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文化因素, 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有助于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实现语言间的顺利转换。
二.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西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比如, 中国人提倡中庸之道, 表达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却推崇直截了当, 清晰明了。因此, 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的障碍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翻译信息的失真和走失。
1. 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是指在地理、环境、气候作用下而形成的文化。莎士比亚有一著名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lovelier and more temperate.”莎士比亚有把自己的情人比做美丽的夏日, 我们如果从中国文化出发, 将很难理解这样的柔情。由于英国属于高纬度国家, 夏季的平均气温也只在20度左右, 正是凉风习习, 好不浪漫的时节。因此, 这样的比喻也就是情理中的了。此外, 南北半球的差异, 也会影响到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在中国, 河水东南流, 所以就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 而西方河水一般是向西北流入大海, 那么汉诗“功名富贵若常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的英译就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差异了。对“西北流”可以做变通处理, 译为“backwards”就解决了双方的理解难题了。
2. 宗教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形成了我国颇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譬如, “佛法无边”、“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得道升天”。而西方信仰基督教, 相信上帝创世之说。《圣经》极大影响了西方语言,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家徒四壁) , “Judas’kiss” (死亡之吻) 。当处理这些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时, 简单的直译是不够的, 一定要结合相应的文化典故加以意译。那么, 从宗教文化角度出发, 把佛教用语“阿弥托佛”译为基督教中的“Godbless you!”则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3.风俗差异。
最为典型的是针对“龙”的文化内涵上, 中西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在中国, 龙被视为神物, 我们为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古有龙袍、龙颜一说, 而现今我们又用“龙飞凤舞”、“生龙活虎”来形容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而在《圣经》当中, 龙 (theGreatDragon) 代表了黑暗势力, 那么如把“望子成龙”死译为“expectingone’s childto bea dragon”则完全丧失了语言背后文化的意象。因此, 出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把“龙”译为“Loog”而非“dragon”。同样, 对于一些英语词汇的翻译也应兼顾到中国文化。比如LAN-COME兰蔻、Ardor雅黛、VICHY薇姿、Avon雅芳等诸多国外品牌译名采用了“芳”、“黛”、“雅”、“姿”等汉字, 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三.文化意识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而对于翻译教学而言, 目的并非在于教会学生进行简单的文字转换, 而在于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翻译规律和技巧,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 从而实现语言间“保真”转换。因此, 文化原则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加强学生母语文化素养。
恩格斯曾说:“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 你才能真正的懂得所学的语言。”重视母语的作用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增加学生语言学习的安全感, 并大大提高他们对外国语的理解力。在翻译过程中, 学生总会以母语为参照对另一种语言进行理解与比对。对母语文化深刻的理解, 也会帮助学生对文化差异形成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进而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于真正好的翻译, 熟悉文化甚至比掌握语言更为重要。
2. 增加学生文化信息量的摄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相关的文化知识, 而没有饱含热情地主动涉猎一些有关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历史、民风民俗、典故传奇等方面的信息, 结果就造成了翻译教学成了无米之炊, 无源之水。而学生也只有在进行翻译演练的时候才意识到捉襟见肘的事实。为此, 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翻译素材, 激发学生对未知文化现象进行探究的热情, 再辅以必要的指导, 对学生进行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给予肯定。此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 扩大文化信息的涉猎面, 同时实现信息共享。
3. 改进翻译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局面, 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 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或者利用新闻报道、电影、音乐等音像资料, 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为切入点, 把西方国家的生动文化带入教室,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 从而增进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 并作用于实际的翻译学习中, 实现语言间的顺畅转换。
摘要: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是文化间的交流。而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障碍往往会导致译文信息的失真。传统的“以语言转换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文化因素, 加强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 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为切入点, 并辅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锐性的尝试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实现语言间的顺利转换。
关键词:文化意识,翻译教学,母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9..
[2]梅忠波.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转换与文化信息传递[J].江西教育科研.2006. (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4.
跨文化翻译教学 篇8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外语教学,翻译教学,跨文化意识
近些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研究者开始自觉地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的跨文化交流本质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崇高历史使命。翻译活动的产生源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需要,正如王克非在《翻译文化史论》中指出:“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王克非,1997:27)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许钧曾经说过:“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许钧,中国翻译,2012.7)。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翻译活动的复杂性也进一步地展现出来,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翻译活动应超越单纯的语言层面,树立翻译文化观是做好翻译的前提条件。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势在必行的。该文,试图阐释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做好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 我国跨文化教学之概述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第四条教学原则中规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外语教育已不是简单的语言能力培养,还应包括人文素养和综合文化修养的提高。(郑晓红,2012.35)
Sapir早在1921年就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Kramsch,1998:3)。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本质。语言的人文性决定外语教学能够,且应该肩负起培养学习者人文素养的重任,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使其成为实施跨文化教育最有效的阵地之一(张红玲,2012,2)。因此,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单独实施,必须体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紧密结合。
高校英语教学是开展跨文化知识的平台,而跨文化知识也能为英语教学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场景,增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内在潜力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目的语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出来。从跨文化教学实践来看,有把跨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有专门讲授英美文化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总而言之,语言与文化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语言教学必然以文化为基础,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通过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来帮助他们学习好英语,继而成为国际化人才。
2 跨文化的重要性与高校翻译教学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转换。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都是相当的(王佐良,1999)。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外语教学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语教学承担着跨文化教育重任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学习者需要掌握目的语的文化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范围内的各种知识及跨文化交际的策略。近些年来,高校外语教学人员已经开始将跨文化知识引入外语课堂教学当中,但是还没有达到一定深度与广度。而在翻译课程的教学中导入双语文化知识也似乎并不多见。
翻译课是高校英语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传统翻译课的教学主要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和基本翻译方法的教学上,而且列举的材料大多是脱离语境的单独的句子,很少涉及文化方面的阐述。而笔者通过对所带的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及访谈,得知大部分同学对跨文化知识很感兴趣,并认为跨文化知识对他们的生活及以后的工作很重要。并且,将跨文化教育融入外语教学不仅能使外语学习本身更有意义和有趣,而且能促进外语教学社会人文目标的实现,使外语学习者成为既掌握外语交际能力,又具有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而作为以双语的转换为主要内容的翻译教学对文化的传播更负有直接的责任。翻译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比对其它科目的教学更具有重要意义。
近10年来,尽管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大学翻译课程跨文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抽象性和理论性研究较多,实证性和具体性研究不足;目前很多研究还没有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研究成果的转化机制还不健全。那么,如何在实践翻译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试图大胆地提出一些几点尝试性的建议。
2.1 实施教师跨文化能力培训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是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鼓励者和帮助者。翻译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中西文化涵养,能够系统地讲授文化知识,传授哲学理念,宗教思想等深层文化知识,提供完整的跨文化图景。在当今高校中,提高教师尤其是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是实现跨文化目标的前提因素和基本环节,并且关系着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思想的贯彻、跨文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及跨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1971年5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以“迈向文化多元的教育和师范教育”为主题的会议提出大学和教育学院应造就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积极推进师范教育的多元文化进程。教师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增强其对文化异同的掌握度,而且能够对学习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翻译实践中探索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异同。因此,高校需要建立教师跨文化知识长效培训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知识素养。另外,高校也应为教师们创造更多的中外文化交流机会,教师自身也需要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认识,掌握跨文化教材的选编和教法应用等方面的技能。
2.2 丰富翻译教材,与时俱进
文化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跨文化涉及不同文化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行为方式。跨文化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主要表现为:大学英语教材应系统合理地编排文化内容,增加文化信息的比例,避免残篇断简;文化教学系统地结合语言和文化,使其真正成为英语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孔德亮等,2012.22)。因此,在翻译教材的选订上,要看此教材是否具有突出的文化视点,是否能兼顾文化习得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本身,适当地增添一些课外的文化知识。因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实践集合体(楼中平2007:74)社会发展不断赋予文化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当今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凸显出英语教材不可避免的滞后性。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加以灌入一些新的东西,比如阅读“英语新闻”或观看英语新闻短片等。因为,英语新闻的来源渠道多样,具有时代广泛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超越了传统文化的视野,有助于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而且大学生对新鲜事物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敏感性,并乐意接受和讨论国际上发生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适当选取符合不同阶段学生认识水平的新闻材料,最大限度地反映时代文化。教师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英语新闻深入生活和了解社会,把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进行双文化教学
目前,在各科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都过分强调英美文化,而忽视了本族语文化,结果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和文化比较的缺失(肖龙福等2010)。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缺乏相关规定,英语教材更是缺乏汉语文化知识。作为教师应该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汉语文化知识,并对比中西方文化以寻求文化共性,发现文化差异,使学习者的中国文化水平和英语文化水平同步提高。语言学家Lardo(1957)曾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真正学好语言。”因此,作为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把自己置身于两种文化环境当中,来体会和把握其间的异同之处。杨学云(2010:128)曾经说过:“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制约并不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的不了解,而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差异的不了解。”所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需要比较中西文化,关注中西文化的联系,克服跨文化障碍。
2.4 把文化测试作为翻译考核的一部分
多元文化的全球语境下,要求对学生翻译课程的考核也应该多元化,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单纯的对于书本知识实行的试卷测评。把文化测试纳入翻译课程期终考核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能力的关注意识,而且也是正确评估翻译教学过程和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制定符合翻译课程教学特点的文化测试标准和测试评价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3 结束语
在大学各科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双语文化是目前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处于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时代也要求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工具,翻译的主要目的也是跨文化交流。可见,翻译活动和双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双语文化的导入,通过比较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点,培养学习者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最终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多元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7.
[2]许均.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中国翻译,2012(7).
[3]郑晓红.中国特色跨文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J].外语界,2012(35).
[4]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London:Oxford Univer sity Press,1998(3).
[5]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外来[J].外语界,2012(2).
[6]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7]楼中平.跨文化交际框架下的动态语言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7(4).
[8]肖龙福.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21).
[9]Lar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跨文化翻译教学 篇9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与国际间的交往合作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的地位逐渐显著,已然成为国际交流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在高校翻译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也逐渐被多数学者认可,翻译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意义重大,因为翻译是进行跨语言、跨文化、跨生活等交际活动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之一,是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合理转换必要工具,这种转换需要翻译人员在充分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技能,所以高校翻译教学不仅涉及到语言教学,更涉及文化教学。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目前,文化全球化、多样化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跨文化沟通已成为与国际友人交流发展的重要文化融合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和融合渗透无处不在,已经是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高校翻译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将会面对更多的机会去进行跨文化沟通,在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高校翻译教学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链接。考虑到中国翻译教学的现状,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然而,目前高校翻译教学中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强人意,比如教师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不够、学生过于注重翻译技巧学习、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不足,上述这些只注重理论阐释和技巧传授,不注重翻译问题与文化联系等现象严重,显现出了高校中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低、文化底蕴薄弱、跨文化意识不强。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成为当前翻译教学的紧迫任务。总而言之,在高校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重要的和必要的,教师们在翻译课上必须更加注重教学文化知识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高,因为学生能否做好翻译工作的基础前提是能否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
三、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缺失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
根据作者本人的工作经验和教学总结,列举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大都是因为缺乏跨文化知识和意识造成的。
(一)与动物相关的
1.“健壮如牛”,正确翻译是“as strong as a horse”,大部分学生翻译为“as strong as a cow/bull”,在中国文化中的“牛”通常形容努力工作的人,或被称为“老黄牛”,因为从古至今使用牛来耕作,而在国外文化中大部分的农业工作的则是“马”。
2.“害群之马”,正确翻译是“a black sheep”,“羊”只是一种动物,其隐含的文化和意义在中国并不多见,而英语文化的含义是指“家中的不孝之子,败家子;集体中的败类,害群之马”,因为从宗教和迷信的观点来看,西方人认为黑色的羊比白色更卑贱。
(二)与颜色相关的
1.“善意的谎言”,正确翻译是“a white lie”,再比如“牛奶咖啡”(咖啡加牛奶),正确的翻译是“white coffee”,大多数学生把它翻译成“白咖啡”,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是白是白色的,在英语中表述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臆断单词意思。
2.“他是真正的贵族”,正确翻译是“He is a real blue blood.”,在国外文化中,蓝色经常与高等、尊贵、荣耀的社会地位或贵族有紧密联系。
(三)与典故和习语相关
如果在涉及到未知的文化背景下,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不了解的典故文化背景知识比较困难,“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no game.”,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很多学生翻译为“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只有少数的学生知道“没有吃鱼”来自“举止光明正大”,“为人正直”的典故文化背景知识。
(四)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也给翻译教学带来挑战。究其原因,“中文思维+英语形式”的错误模式是首当其冲,当“中国式的文化”与“目的语的文化”不同背景发生碰撞时,自然而然的会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造成典型的日常语用失误。其次,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对教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没有足够重视。同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主要方法差强人意。第三,学生们没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跨文化交际的翻译类文章,在进行翻译实践时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意识是遇到的主要难题。
四、如何提高和培养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文化意识,积累文化底蕴,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本土文化和国外文化。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教学理念
高校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们首先应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观念更新,认识提升,要坚定不移的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将翻译学习、翻译意识、文化意识和文化背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底蕴的力量。同时,教师们还应该成为融会贯通的中西文化“指导员”,不仅外语水平要高,还要学贯中西,做传统文化的通才型学习型教师。
(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移情意识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高效的跨文化交际离不开文化移情能力,这种能力是指交际双方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站在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去思考文化背景和文化深度,从而突破自身的文化背景限制和约束,真实的感受、领悟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交际背景知识。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交际主体的文化敏感度和宽容度,特别是要了解和熟悉对方文化中的社会行为规范和语用文化规则等。
(三)教材选用注重实用性
跨文化翻译教学的材料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生活,找到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同时,要使教材中的跨文化内容更加真实化,不仅既呈现文化知识,还要体现人文精神,文章的选取要符合原汁原味、自然流利的特点,话题紧扣主题,涉及东西方文化差异、沟通技能、文化知识等。
(四)鼓励学生课后认真阅读报纸、杂志和期刊
报纸、杂志和期刊涵盖了当前最新的文化背景信息和知识,比如可以在课后为学生们布置阅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纸的阅读任务,使学生们从中搜寻、整理关于地理、历史、宗教、政治、哲学、文学、时尚等不同的主题,总之,阅读原版出版物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核心文化背景知识。
(五)利用好电影电视、视频戏剧和各种讲座
课外,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电视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活动来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学习新的语言的最好方法是沉浸语言中,大多数的学生,包括老师,很少有机会学习或出国旅行,所以不能获得实际情况的一手跨文化交际经验,但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使用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比如电影、电视剧等等可以为我们提供学习文化机会,恰好电影也最吸引学生,因为在电影中有很多的社会、民生、政治和流行文化内容,也包含常用的成语、谚语、典故等西方文化的正确用法和理解方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据作者教学经验,相比其他语言技能实践,翻译更能够综合反映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而提高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于翻译教学的作用来说举足轻重,不能将翻译看作是语言在文字字面上的交换,而应该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底蕴,逐渐积累相关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向学生传播不同的文化知识,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翻译练习,提供涉及文化问题的翻译材料,或者阅读原著文学作品、观看美剧,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等,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教学 篇10
1 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
跨文化交际, 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 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是指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1]。旅游英语翻译作为翻译活动的一个分支, 不仅是语际转化过程, 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由此看来, 正确处理文化交流与碰撞中遇到的问题, 对提高旅游资料翻译质量至关重要。
1.1 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标准
翻译的标准问题从研究翻译活动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也是翻译界争议最多的一个领域。所谓翻译标准, 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所遵循的原则, 也是翻译批评家评价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它既是翻译实践的准绳, 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严复曾提出, 翻译活动首先应该做到“信”, 即译文须对原文忠实准确。泰特勒也认为,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2]
那么旅游翻译活动中, 对原文“忠实准确”的译文是不是就一定是好译文呢?先来看一则旅游活动翻译实例:一位导游员带欧美客人到餐厅用餐, 该导游兴致勃勃地向游客推荐餐厅自酿的“蛇酒”——This is snake liquor, just soaking the alive elapidae in the strong wine for several years, which has chronic effects on anti inflammatory.谁知客人们听了后不但没人敢碰酒杯, 反而都皱起了眉头。众所周知, 中西方对动物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特别是在将其用于食材方面。美国知名杂志《福布斯》网站曾将蛇酒评为“十大恶心食物之一”。这种情况下, 完全复写原作思想引起翻译效果不佳也就不足为奇了。旅游资料翻译, 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 翻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 在遵守“信”的翻译标准、坚持正确性与科学性的同时, 译者更应该树立跨文化翻译观, 将目的语读者放在首要位置, 强调旅游翻译效度, 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让更多的外国游客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1.2 跨文化意识下的文化信息处理
作为一种“信息文本”, 旅游资料都是以信息传递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的。要达到上文提到的旅游翻译效果最优化标准, 文化信息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五千年华夏文明是吸引海外游客慕名而来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诗词、楹联, 诗情画意的风景名胜, 百吃不厌的传统小吃, 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 让人眼花缭乱的唱念做打, 处处蕴含着山水之趣、人文之趣、乡音之趣。然而遗憾的是, 这类趣味信息却经常丢失在旅游翻译之中。比如, “情人眼里出西施”常被译为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西施”作为春秋末期越国的一位传奇女子, 她所负载的文化信息远大于美人, 译者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确实更便于游客的理解, 但它却以丧失原有的民族文化色彩, 没能达到很好的文化传播与欣赏的目的, 旅游翻译效果没能实现最优化。再比如, 位于西安碑林艺术博物馆的“昭陵六骏”展柜处有这么一句中文介绍:
……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与“拳毛騧”二匹骏马在1914年被美国人毕世博盗走, 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对于这段材料的处理, 许多涉外导游非常忠实地译为:Two of the six stone horses, known as“Saluzi”and“Quanmaogua”were stolen by an American in 1914.And they are now kept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Philadelphia.[3]先不论考证表明, 其实是该美国人当年从山西军阀手中“购得”而非“偷窃”, 如此直白的译文尽管准确地表达了原文信息, 但对海外游客 (特别是美国游客) 来说, 何尝不是一种排斥心态呢?
由此看来, 在对文化信息的处理上, 过度归化使译文丧失了异域情调, 游客无法领略到源语中的不同风格、文体与内涵;而如果不了解他国国情, 不考虑游客的意识形态差异进行过度异化处理, 不仅译文的流畅程度受到影响, 变得晦涩难懂, 更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如何适度传递文化信息, 已经成为旅游英语翻译的关键, 也应成为旅游英语翻译的教学重点。
2 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旅游英语资料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我国对外宣传的效果。作为培养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 要想提高旅游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改革迫在眉睫。
2.1 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许多教师仍错误地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等同起来, 过度强调学生对语言点的理解程度, 将语言转换技能当成旅游英语翻译教学的重点。根据德利尔的观点, 翻译教学应该是交给学生翻译的知识与技巧。翻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翻译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 优化翻译效果。[4]要想提高旅游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教师有必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翻译教学的认识, 调整教学思维, 抓住翻译教学本质。与此同时,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本质也对教师本身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 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因此, 在不断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 教师还应精通母语与目的语文化,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我跨文化交际意识, 并将其运用于旅游英语翻译教学当中, 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涉外旅游人才。
2.2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大纲, 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 对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 近十年来国内许多本科、高职院校都纷纷开设旅游英语专业或旅游英语方向以期满足社会需求。然而, 据笔者调查, 作为旅游英语专业 (方向) 的一门主干课程, 旅游英语翻译教程却屈指可数, 并且在教材选材与译例上都稍显陈旧, 体例单调, 练习僵化, 缺乏系统性。有的高校甚至干脆以《英汉翻译入门》等基础性翻译教程代替, 这类教材所涉门类众多, 倾向于将重点放在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的讲解上, 没有突出旅游翻译的特殊性, 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意识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旅游英语翻译课程的发展急切期待新教材的诞生, 它应该囊括国内外最新翻译理论, 全球化语境下的旅游翻译观、旅游实用文体特点及其翻译等, 还应以文化双线交流为主线, 在译例的选取上须具备典型性、时效性以及文化代表性, 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在掌握英汉互译技巧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两种不同文化。
2.3 改革教学方法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向高等院校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旅游翻译课程该教什么, 如何教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外语人才呢?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旅游翻译课程既需要旅游翻译理论的讲授, 更要有大量的翻译实践;既要研究汉英语言对比, 也要传授常用的语际翻译技巧。显然, 仅凭每周两课时的课堂教学无法深入系统的达到此教学目标。因此有必要引入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全新教学方法, 将教学形式从被动课堂教学延生到课堂内、外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古语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清华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为例, 教师可利用预先设置的网上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库、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自学、网络考试等七大模块, 将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 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 每位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随时登陆网络教学平台, 进行在线学习,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教师也能借助该平台及时设置教学内容, 安排学习任务, 进行实训测评, 并且能及时监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给予教学辅导, 形成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为培养合格的旅游外语人才提供重要的教学保障。
3 结束语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向对外旅游宣传质量与旅游外语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英语翻译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简单的语际转换, 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本质要求旅游外语教育工作者具备跨文化教学意识, 从提升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加强教材建设以及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外语人才, 提升我国对外宣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3.
[2]陈德新.英汉翻译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8.
[3]姚宝荣, 韩琪.旅游资料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 1998 (2) :27-30.
[4]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 2002 (4) :56-58.
[5]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修订版) (高等学校本科用)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跨文化翻译教学 篇11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旅游业正一步一步走向国际化,因而旅游翻译变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下面以湖南旅游景点为例,借助旅游翻译教学平台探讨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旅游翻译教学 旅游景点 翻译策略
一、旅游翻译教学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跨文化、语言、跨心理、跨社会、跨时空的交际活动。这个定义全面体现了旅游翻译实践的特点和理论依据。因此,翻译者应该把目标语的文化作为翻译的立足点,以目标语读者为对象阐释源语的文化内涵意义,让目标语读者在看译文时能得到和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也使源语文化在目的语读者的大脑里得到更好地再现。
什么是旅游翻译教学?旅游翻译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旅游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在旅游翻译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培养旅游翻译方向的学生和旅游从业人員在从事涉外业务所需要的翻译能力;另一面就是在教学中探讨旅游翻译方法与策略,研究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翻译,以此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二、中西文化差异与湖南旅游景点翻译
旅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游览观光活动对异域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旅游活动是一种最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翻译则是促成旅游这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桥梁。湖南旅游翻译作为一种最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翻译,其根本的目的在于为源语言和译语言文化的交流架起一座桥梁,以便让外国游客通过这座桥梁来了解湖南的名胜古迹和欣赏湖南的自然风光,并通过旅游这种途径来传播文化,融合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由于受湖南特殊的旅游文本形式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的旅游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融入并强化跨文化意识。就湖南旅游的具体情况而论,湖南旅游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异域文化的活动,其参与者是不同文化知识背景的游客。在这些参与者对湖南旅游潜在的文化信息进行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活动。因湖南旅游文本有其特殊性和深厚的文化习俗,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并以跨文化意识为指导,为游客传递准确的文化信息,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失误和误解。
三、在翻译教学中探讨湖南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翻译方法与策略
传统的翻译教学是以读写为主,这种课堂内容难以满足旅游翻译实践的要求,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旅游翻译实践来改革,进行创新。现代旅游翻译教学内容应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教学重点,以服务于国际旅游行业为教学宗旨,在文化的视角下,将翻译的方法与策略作为教学目标,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运用中外语言进行旅游翻译的能力,这种能力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技能实训充分整合的教学新模式。下面以湖南旅游景点为例,利用翻译教学平台具体分析湖南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一)以湖南文化为取向,采用注释法或增补法
注释法是指通过对译文添加一些简单的注释内容,尤其是对一些音译的人名、地名或事件名以及年号表达等进行意思上的解释,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地方或事件等,激发读者的情趣并丰富读者的知识结构。增补法是指在翻译时为了使得译文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信息,必须增加一些原文字面上没有而在上下文语境中包含内容的词语,这样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源语中的文化内涵。请看下面例(1)。
例(1):湖南南县厂窖惨案纪念馆旅游文本“四有”档案中“四有”的翻译,如果仅按字面意思译为“Four Haves”,外国游客就会为这个词感到困惑,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进行注释,“四有”翻译为“Four Haves”(having protection scope,protectionmark,log file,and custodian institution)。对于中国人来说,即使不对原文中“四有”进行详细注释,大多数中国人还是略知一二的。但对译语读者来说,如果不加注释,对源语文化内涵就不能理解。
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不被译语读者所熟知的政治背景、历史事件和风俗习惯等等,要借用信息增补的方法来进行解释性翻译,以便更好地传递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对外宣文化的目的。请看下面的例(2)。
例(2):“三光”政策,如果翻译成英文“Three Alls Po-lice”,如果不做进一步补充说明,外国游客对此不能理解,感到迷茫。因此,如果把译文改为“Three Alls Policy”(“Kill All”,“Bum All”and“Loot All”),a brutal and inhuman policy imple-mented by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against China in the anti-Ja-panesewar,通过增补说明,外国游客对这一事件理解得一清二楚,且读者和源语译者会产生共鸣。因此,在翻译中,为了传递湖南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进行增补,以更好地满足游客读者的阅读需求,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
(二)为了去掉历史文化因素的干扰,采用删减法
在旅游翻译中,由于中国与讲英语的国家在语言表达方面都有所不同,汉语通常会采用一些华丽的辞藻来描绘景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恢宏,而英语中的景点描述通常采用平实的语言,且结构严谨准确。因此汉语里有些修饰性的华丽辞藻在英语语言里很难找到对应的概念来描绘,且有时有些对应的翻译也表达不出汉语里所表现出的气势,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取适当删减的方法来解决,请看下面例(3)。
例(3):奇绝秀险的自然景观,加之撩人心神的土家风情……美不胜收。
原译:Beautiful and steep landscape,along with fascinat-ing Tujia folk customs……is so much beautiful.
在上述译文中,最后一个四字词组体现了典型的评述性表达,与其前段内容相似,但读者并不理解,感到茫然。我们将采用删减法,删去多余的、不必要的,把例(3)译成如下译文。
Beautiful and steep landscape,along with fascinating Tujiavillages……
采用删减法翻译的译文把原文本中最后一句“美不胜收”省略了,避免了重复和堆,比较符合英语国家语言的习惯,有助于外国读者了解源语的文化内涵。
(三)以迎合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采用改写法
改写亦称改译,是指在特定要求下对原作形式、部分内容或者原作风格作出一定改变的一种常用变译方法。湖南旅游文本在语言表达和文辞修饰上极具汉语语言特色,为迎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对于原文中的这些语言表述则应重新组合,合理变通,在不失原文表达色彩和功效的基础上更好地传递文本中的文化信息,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请看例(4)。
例(4):(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衰于明清,萧条于民国,渐复于解放后,大规模修复开发于1990。例(4)语言连贯流畅,用词精准,且朗朗上口,使人一目了然。请看下面译文:
nwas first builtinthe JingDynasty,and got more prosper-ous in the Tang Dynasty,and gradually flourished around theSong Dynasty.However. it suffered damages during the YuanDynasty.Sometimes it rose and sometimes declined in the Mingand Qing Dynasty.It became desolate during the period of MinGuo,and only resorted with state funds after liberation and hasbeen developing in a big way in 1990.
上述譯文表述有些错误,原文美感未译出来。当外国游客看到这样的译文时,感觉是一头雾水。错误的根源在于译者翻译功底不足,不懂得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对照源语和上面的译文改译一下:
Taohuayuan(the peach flower source) Was first built in theJin Dynasty(256-439 A.D),began to get more prosperous in theTang Dynasty(618-709),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960-1297),and went to ruin in the Yuan Dynasty(1279-1368).With ups and downs through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1368-1911),it was almost abandoned in thetim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Its renaissance was made from theyear 1949,and a large-scale expausion and development beganin 1990.
例(4)改写后的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思维和语言模式,包含的信息准确,读起来流畅,不会让外国旅游者产生不解,且符合读者的审美情趣。因此,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翻译不仅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更要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这样就能唤起国外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游客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醇厚魅力。
四、结束语
跨文化翻译教学 篇12
关键词:文化翻译,翻译教学,跨文化意识
翻译研究的发展早已进入文化范式阶段, 翻译研究从过去文学翻译和语言学角度, 逐步转向非语言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和跨领域翻译研究。翻译从来就是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两个层面, 并且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性质。翻译的学习和操练并不能只通过语言层面的词汇记忆和翻译技巧熟悉就能实现, 还需要学会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目的论的诺德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未能解决源语言和目的语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就会造成文化翻译失误, 进而就会影响翻译的质量。文化翻译失误的结果就是能翻却不能用, 目的读者不能理解和接受, 影响翻译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一、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翻译教学的缺失
一直以来, 高职院校翻译教学中, 对语言材料中文化信息的处理和考量涉及得并不多, 学生可以掌握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 却不具备语言和技巧相依存的目的语文化意识, 造成翻译学习的困难和障碍。翻译教学中的文化翻译教学或者说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不受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翻译教材来看, 单元章节多以翻译技巧和文本类型为基础来划分, 内容多是讨论翻译技巧和文本特点, 实践环节多是以语言单位为基础, 从词到短语再到篇章进行从点到面的递进训练, 文化导入或者文化信息翻译的内容并没有过多的涉足, 即便有提到也是以文化背景的方式简单铺成或者以文化贴士的形式让学生课外自学。
从教师和教学活动来看, 教师本身不具备跨文化意识, 例如不曾有过跨文化体验, 或者翻译实践经验少, 就不会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看得很重要。同时语言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起来比较轻松, 而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准备和教学组织的环节都需要更多的储备和精力, 这样很多教师即便知道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翻译非常重要, 也可能会轻描淡写或者干脆不提。
语言和文化唇齿相依,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翻译课程中必不可少,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多方面的改进和配合。
二、高职院校英语翻译课程定位和跨文化意识培养
从高职院校英语相关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就业来看, 学生多服务于地方经济, 有可能参与到的翻译活动一般就是和进出口贸易相关的销售, 跟单制单、报关、以及会展, 接待和导游等工作。笔译方面接触的多是应用型文本的翻译, 口译方面多是以交际为目的。
从学生的就业需求出发, 英语翻译课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定位:1.教学目的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基础, 让学生能够翻译一般商务或旅游方面的材料。2.教学内容笔译以应用型文本为翻译素材, 口译以商务场景或旅游场景中完成工作任务进行翻译训练。基于应用型文本翻译多已有范本惯例可循, 教学设计中实践环节以反复操练为主。3.跨文化意识培养可首先将文化信息按文化内涵进行分类, 结合其出现的语言形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中建议增设文化导入这样的教学环节, 文化导入教学环节设计示例如下:
若每一个教学内容, 都能设计文化导入教学环节, 对目标翻译文本中常见的包含文化信息的语言形式进行归类和分析, 学生能更好掌握翻译技能, 提升教学效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有利于真正实现翻译跨文化传播的本质意义。
总结
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性质就决定了翻译教学必须是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传授, 以及跨文化意识培养同时进行。只有熟悉中英语言所使用的文化差异, 掌握文化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才能准确有效的传递文化信息和内涵, 从而使字面的语言翻译具有实际意义, 这样培养出的高职翻译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张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翻译研究[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王恩科, 李昕, 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4]曾昭涛.论高职翻译教学的性质与定位[J].高职教育研究, 2008.12.
【跨文化翻译教学】推荐阅读:
文化意识与翻译教学07-13
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08-12
翻译文化06-01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06-29
茶文化翻译10-21
中国文化翻译能力05-23
外宣翻译中国文化06-03
翻译的文化转向06-05
文化翻译策略述评07-08
《翻译与文化变迁》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