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金融(精选11篇)
村镇金融 篇1
摘要:村镇银行的成立被视为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创新之举, 标志着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改革
近30年来, 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然而城乡差距却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 从某种程度上说, 什么样的农村金融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经济。当前, 农村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走出农村金融困境。
1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1.1 银监会公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分布状况
全国银行业营业网点为197560个, 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有111302个, 占全国的57%。5家大型商业银行营业网点68180个, 其中, 农行网点24672个;农发行网点2057个;股份制银行网点3696个;城商行及城市信用社网点7187个;农村信用社网点80692个;邮政储蓄网点35617个。
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 银行网点共有111302个, 占全国网点总量的57%, 平均每个县 (市、旗) 分布银行网点55.4个, 每个镇 (乡) 分布银行网点3.69个, 全国尚有3302个镇 (乡) 未设任何银行网点, 拥有一家网点的县2个、乡镇8213个。
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各项存款余额8.5万亿元, 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26%;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贷款余额4.8万亿元, 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1%;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各类农户贷款余额1万亿元, 有8700多万户农民获得贷款支持。
1.2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构成概况
1.2.1 正规金融机构。
一是中国农业银行。农业银行于1979年重建, 其重建的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事实上农行的业务与农业农户基本无直接关系, 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 (如粮食局和供销社) 和乡镇工业企业。和其他国有银行一样, 从上世纪80年代起, 中国农业银行就一直进行着商业化改革。
二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1994年成立的一家政策性银行, 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相分离的重大措施。农发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 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
三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它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是全国法人机构最多、从业人员最多和城乡分布最为广泛的金融机构。
四是农村邮政储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储, 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 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 但自2003年8月后这一资金运行格局有所改变。
1.2.2 农村非正规金融。
我国的非正规金融包括已关闭的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和各种民间金融。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由农民自下而上发起设立的农村金融组织之一,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 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后为稳定金融局势, 于1999年宣布全国统一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
目前, 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 (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 。 (2) 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 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
2 农村金融困境的症结及解决措施
2.1 农村金融困境的症结
2.1.1 宏观症结是货币创造职能的缺失。
虽然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但我们应看到, 在现代信用货币的金融体系下, 非正规金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结算的性质, 农村非正规金融缺失货币创造职能。没有了银行的货币创造, 货币供给的效率就大为降低, 农村中的金融压抑现象就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外流和货币创造效率的低下, 表现为宏观上的资金供给不足和农村资金的短缺。没有足够的基础货币以及有效率的货币供给体系, 农村金融压抑的状况就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2.1.2 微观症结是市场竞争环境的缺失。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体现在尊重市场供求双方的意愿, 供求双方有缔结交易契约的自由, 不应有非市场性因素对交易的干预。无论是价格管制或市场垄断, 都无助于社会整体福利的增进和改善。当前,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政府对抵押担保的限制、利率限制和垄断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我国农村缺乏抵押物品和信用担保体系, 而无法与正规金融相对接。由于金融机构对风险控制的要求, 对于个人或者企业的贷款需求, 一般要求相应的抵押物或者担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抵押担保机制是贷款等金融交易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二是金融管理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借贷利率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政策。农村金融市场在缺乏抵押担保机制或者抵押担保品不足的条件下, 必然导致相对城市的贷款风险增加。为了有效地克服风险, 银行必然要付出相应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 这便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以弥补银行成本的付出, 同时也与银行承担相应的风险相适应。但是严格的利率管制使得银行贷款利率远低于市场均衡利率, 造成农村信贷萎缩和资金外流。
三是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由于市场环境的缺失和农信社的政策优势, 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市场退出, 逐渐形成了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
2.2 应对农村金融困境的解决之策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在宏观上, 货币创造职能的缺失要求发挥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 而微观市场环境的缺失则需要政府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完善金融法规, 创造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
2.2.1 以正规金融为主导, 发挥货币创造功能, 提高货币供给效率。
正规金融是解决农村金融压抑, 实现货币供给效率的必然要求。因此要通过政府相应的引导作用, 推进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以及当前农村中大量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机构, 都可以被视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部分。具有现代银行货币创造职能的正规金融, 应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导力量。同时要积极建立资金回流机制, 主要是引导县域金融机构资金回流农村。
2.2.2 放宽抵押担保限制, 对接正规金融。
改革现行法规, 允许农村的房产及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担保物, 以便和正规金融顺利对接。一要改革农村现行住房管理制度, 对农户住宅发放房产证, 允许农民以房产证进行抵押贷款。二要完善土地金融制度, 允许农民以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获得贷款, 并在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2.2.3 借鉴非正规金融经验, 放宽利率约束。
1973年,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曾提出了“金融抑制”论, 其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政策, 尤其是政府对利率的管制, 造成利率机制的扭曲, 导致了金融市场配置的效率低下和经济福利的损失。其后果是金融发展停滞不前, 最终阻碍实体经济的增长。
农村非正规金融由于受到较少的政府管制, 其利率水平反而更接近市场均衡利率水平, 与正规金融相比更具活力和竞争优势。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供给越来越少, 农民的信贷需求主要依赖非正规金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 进一步放开农信社和商业银行的利率限制。充分发挥利率的资金配置作用, 保证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平等的竞争环境。同时取消农信社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相对优越的利率政策, 对所有金融机构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构建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平等的竞争环境。
2.2.4 放宽对非正规金融的管制, 完善市场竞争环境。
在放宽了利率限制的条件下, 农村获得贷款的利率由于其更高的风险和交易费用必然高于城市。这难免会产生高利贷的担忧, 而市场竞争是减少高利贷的最佳途径。这种市场竞争不但包括多种不同形式的正规金融及同一形式内不同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更包括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竞争。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中小银行、农信社、互助会、民间借贷等多种融资形式并存, 能有效增加金融供给, 降低利率。这要求将一些现有法律不允许、地下的借贷行为合法化, 同时鼓励民间的金融创新行为。
此外, 还可以建立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资金的联结机制。发挥正规金融资金充裕、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 和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 建立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联结。通过正规金融将低价的信贷资金提供给非正规金融, 即贷款给非正规金融组织, 增加非正规金融的资金供给, 可以改善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面临的贷款条件, 提高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度。
3 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
3.1 汇丰的尝试
汇丰银行是最早在中国农村地区作出尝试的外资银行, 尝到了不少甜头。随着国有银行全面撤出中国农村, 给外资银行留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使得他们可以在这个低端市场稳步布点, 逐步占领优质资源。汇丰银行的村镇银行选择在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地区, 这些地方中小型企业和农村专业户的资金状况是非常不错的, 但存款途径却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 外资银行进入这些地方显然可以通过其品牌、服务来分得一部分市场。
开业于2007年12月的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 今年4月已将注册资本由最初的1000万元增至4000万元, 业务也由最初单一面向企业客户, 开始面向农户。现在86%的贷款是针对农业企业和农户的, 其中超过60%的贷款额是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发放给农户的。
曾都区农村人口占80%, 属于经济外向型地区, 既有资源又有市场, 香菇、木耳及兰花等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势头迅猛。
农业企业是汇丰的服务对象之一, 特别是外向型农业企业。通过将当地劳动力集合起来, 规模化运作和集约化生产, 形成产业价值链;利用汇丰的海外网络, 将产品出口, 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瓶颈在于, 农村市场缺乏抵押品。汇丰以其创新的思维, 发展出适合中国农村市场的新的经营模式, 其贷款更注重对企业现金流和还款能力的分析, 这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抵押贷款。
不过, 就目前情况而言, 汇丰村镇银行主要以“企业+农户”的价值链融资模式为当地农户提供贷款。但随着其业务的发展,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 将逐步推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 包括农户联保贷款、农户无担保直接贷款等, 以满足当地农村市场的需求。
3.2 渣打银行
对任何想向中国9亿农村居民提供服务的国际银行来说, 中国的农村银行市场都可能是个金矿。去年, 中国政府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允许外国银行和个人借款业务在农村地区营业。国家的目标是把农村银行的数量增加到2000家, 而目前只有大约100家。
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 在农村地区先把品牌知名度做好,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未来自然会有更多的客户;农村经济的增长可能会慢, 但可持续。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 这种不是最快但可持续的发展显得尤为珍贵。这就是渣打热衷农村金融的原因。
在经济危机时期, 随着农民工由于经济放缓而返回家乡, 农村地区更加需要好的银行产品和服务。政府正增加向农民放贷, 以推动在农村地区实施进一步改革。这一切都为全球银行巨头提供了机遇。过去两年里, 花旗、汇丰和渣打各自在中国开了几家村镇银行。
中国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商业保险, 使得奶牛等家畜或者庄稼难以成为贷款抵押品。但现在, 有时候银行可能会到农户家里检查家畜数量及健康状况, 从而评估农户的贷款信用度。
与此同时, 像花旗这样率先在中国农村成立微型金融公司的国际银行, 正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农村客户身上。这使得过去习惯于向非正式贷款机构借贷的农村客户对花旗银行的热情态度感到吃惊。
4 村镇银行及其在江苏地区可行性分析
村镇银行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是经中国银行监督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不同于银行的分支机构, 属一级法人机构, 是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之举, 有利于将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 并通过股份制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 从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
江苏虽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但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苏北地区离农民很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银行业网点相对来说不多, 农民融资目前还较难, 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严重不足, 缺少竞争, 造成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的情况, 这就为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设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商机。
我们应看到, 地下金融、民间借贷广泛存在, 说明是能挣到钱的。做好农村金融, 关键是让经营机构扎根在农村地区, 同时在同一地区内设立多个机构展开竞争, 挖出潜能。应发展多层次、广覆盖、多形式、多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建立功能齐备、分工合理、普惠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既可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不足, 也可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章芳芳, 村镇银行的界定与特点分析[J].金融经济论坛, 2008、06.
[2]崔萍, 村镇银行与农村金融改革[J].农村经济, 2008 (07) .
[3]张武强, 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存进农村金融改革[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07) .
[4]宋占威, 试论农村金融改革[J].内蒙古经济与科技, 2008.07 (14) .
村镇金融 篇2
摘 要:村镇银行是我国基层的金融机构,其主要服务人群是广大的农民,对于发挥市场经济和货币流通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村镇银行面临着来自于市场、信用、管理等多方面金融风险的干扰,对其自身产生了严重影响。我们这篇论文侧重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希望能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管控
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管控是村镇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所必需面对的问题,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村镇银行是我国的基层金融机构,是服务于农民的基础性行业。但近些年来,我国的村镇银行面临着来自于市场、信用、管理等多方面金融风险的干扰,切实的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对于其发展大有裨益。我们这篇论文侧重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必要的防范措施,目的在于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不单单是针对于村镇银行而言的,在其他的大型国用银行内部信用风险也是重要的金融风险类型之一。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人群是农民和社会上的微小企业,而发放贷款是银行主要的经济业务。这是由于缺少必要的信用记录、信用评估等有效的信用管控措施才致使村镇银行在金融信贷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了农民不认账、拖欠贷款的恶劣现象。
(二)经营风险
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认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也受到了来自自然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在我国的村镇区域,农业还是作为主导的经济产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以此同时,作为直接金融管理机构的村镇银行也在经营上反映出高风险、低收益的不利特征。在某一区域内新开业的村镇银行会受到各个方面的不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做到盈亏平衡。
(三)市场风险
我们这里讲述的市场风险既包括了市场上的利率风险也包括了同等银行间的市场竞争风险,要区别对待。其一,市场上的利率变化是国家调整经济的一种常见手段,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盈利和业务开展情况。国家经常通过调整利率来控制市场上货币的流通数量,是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恰好作为货币流通的中转机构。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市场上利率的变化息息相关,可以简单的界定为一荣俱荣的关系。另一方面,市场上同类银行的激烈竞争也会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是有限的,而市场上的金融机构确实递增的。拿农村信用社来说,两者的服务人群以及市场定位也大致相同。储户选择银行的关键就在于存储风险和存储利率,因此,同等类型之间的激烈竞争加剧了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内部管理风险
村镇银行存在明显的季节特性,在春、秋季节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黄金时期。但在村镇银行内部存在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其一,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法胜任岗位要求。其二,业务流程及限制形同虚设,缺少必要的管控制度与限制条件。其三,信用政策等必要环节的缺失进一步造成了内部管理制度的薄弱,直接提高了金融风险。
二、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扩大资金规模,完善股东结构
为了更好的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我们的村镇银行在注册之初就要扩大资金规模。完善股东结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政府作为保障,带头进行股份投资。政府的积极参与既是一定政策和资金上的的保障和支持,同时也给其他的小股东带来了一定的保障性作用,起到了定心丸的功效。
2、资本开放,积极吸引投资,广泛的吸引当地和异地的投资,注重资金的监管与使用。同时,我们也可以将本地的村民和银行中的工作人员作为微小股东,以投资理财的方式吸引其进行资金注入。
3、将注入的资金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做到一定的支持与保障。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地的产业发展会拉动村镇银行的发展与重大。另外,明确各股东的责任,最大限度的使用资金。
(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服务于农民,要想切实的发展与壮大,村镇银行必须要做到业务完善。具体的经营完善模式有以下几点:
1、创新信贷模式,村镇银行要将银行、贷款客户以及担保人三方利益结合在一起,通过三方协议来分解金融风险。另外,为需要贷款的种植户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将龙头企业作为贷款客户的担保人。
2、村镇银行在内部管理上要遵循“股东参与、科学有效、精简干练、制衡协调”的工作原则,明确董事会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核心意义。处理好业务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各种监管制度、完善工作环节与流程,在相关业务方面形成有效的制约与协调。
(三)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力度
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措施要建立在自身资金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上,对各项经济业务做好监管。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遵循“监管一切风险与管理,真正实现透明与公开”的原则。对银行内的各项经济业务做好分类与审查,明确符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控的方式与方法。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风险监管,我们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加大基层监管力度,从根本上实现对金融风险的管控。
(四)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为了实现对于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市场注入与市场退出环节的完善。在市场准入环节将不符合条件以及会对正常经济秩序产生不利影响的金融结构裁决。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新型的村镇金融机构准入标准来给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按照法律上的规定对资不抵债、宣告破产的村镇银行实行“刚性”退出机制管理,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五)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有利防范金融风险的辅助性措施,村镇银行要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内容是是业务规范化、操作精准化、环节紧密化和相互制约化。
三、结语
金融风险的有效管控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完善,我们通过上述内容简单介绍了关于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防范措施。希望通过上述内容能切实的实现金融风险监管,推动村镇银行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市分行)
参考文献:
普惠金融 村镇银行大有可为 篇3
那么,村镇银行如何在控制风险和确保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践行普惠金融呢?如何在现有发展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对普惠金融的贡献和作用呢?这正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村镇银行与普惠金融的谋合
——发展理念上的“谋合”。普惠金融即是从金融角度提升社会福利、增强社会保障、扶贫和保护弱势群体,向普罗大众提供更好、更便捷、更安全的金融服务。理念上倡导的是:市场运作、惠及民生、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真正推进主体就是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广大基层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微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理念同样是市场运作、惠及民生和持续发展。村镇银行是作为普惠金融重要载体以及发展理念上的“谋合”。
——服务对象上的“谋合”。缩小城乡之间的金融服务差距,是普惠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普惠金融和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毫无疑问重点都放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上。村镇银行围绕“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努力缓解金融服务薄弱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实就是普惠金融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这即是服务对象上的“谋合”。
——服务手段上的“谋合”。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要求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规划中提到,要加快在县(市、旗)集约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步伐,重点布局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粮食主产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即是将村镇银行作为多元化广覆盖金融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来加以建设。可以说村镇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即是普惠金融的枝叶,无论产品和服务如何创新,永远跳不出普惠金融的大框架。
村镇银行在普惠金融中的优势
——熟悉当地情况,草根式金融。银监会2006年出台90号文件,决定发展村镇银行,其初衷就是要填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空白,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问题。同时村镇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毛细血管”,通过微小渠道向村镇的延伸,对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缓解草根群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村镇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草根银行,村镇银行能够充分利用人缘、地缘优势,扎根地方,深入社区,凭借本土化熟人社会,在营销和风险管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经营方式灵活,创新速度快。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一些“老机构”始终摆脱不了制度依赖、路径依赖。村镇银行是新兴机构,相对而言在制度上的依赖要弱一些,创新速度和创新效率都可以更加快捷。同时村镇银行又是一级法人机构,如果充分发挥好法人治理优势,采取更加灵活的经营方式和激励方式,只要创造的边际收益大于成本,就可以参与分享,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把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决策链条较短,扁平化管理。村镇银行是新兴金融机构,往往根据实际经营所需来搭建内部组织架构,内部组织结构短小轻灵,不庞杂、不冗余,非常便于推进扁平化管理,推进类似于事业部制的管理,管理层级少,进一步缩短了决策链条和执行链条,对市场、环境的反应非常快,与大中型金融机构相比,这就是村镇银行的管理和决策优势,
村镇银行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方面的创新。普惠金融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乡镇一级基本实现银行物理网点和保险服务全覆盖,巩固助农取款服务村级覆盖网络,提高利用效率,推动行政村一级实现更多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拓展城市社区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显著改善城镇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作为村镇银行,一方面监管政策已经非常明确,鼓励大中型银行到西部边远山区的县域设立村镇银行,要实现村镇银行的县域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国已设立村镇银行1377家,但仅仅覆盖全国65.9%的县域,依然有发展努力空间。再次,已经设立的村镇银行,要进一步通过增设网点、布放自助机具等方式,向乡村一级延伸。还应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积极创新,通过采取划片营销、整村推进、支农联络员等新方式、新手段,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
——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方面的创新。普惠金融规划目标是大幅改善对城镇低收入人群、困难人群以及农村贫困人口、创业农民、创业大中专学生、残疾劳动者等初始创业者的金融支持,完善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金融服务。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新主体的金融支持,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覆盖率。村镇银行了解当地情况,应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适时推出一些简便快捷的产品,严格执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完善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金融服务。应进一步深化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深入挖掘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和业务流程,确保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指标的全面完成。
——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方面的创新。普惠金融规划的目标是,有效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申贷获得率和贷款满意度,提高小微企业、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明显降低金融服务投诉率。村镇银行一方面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牢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一方面要以专业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用户黏度。制定全面的客户投诉处理制度,厘清投诉处置流程,畅通投诉渠道,同时建立全面的客户管理系统,建立完善小微企业、农户信用档案,建立为自己所用的多维度的客户信用体系。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昌金信村镇银行)
论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的作用 篇4
1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含两个层次, 以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各种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组织。就正规金融体系而言, 这样一个以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组织为主体的框架, 基本涵盖了大部分的农村地区。
1.1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支农功能弱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 省以下分支机构的缺位使得它的资产运营目标难以得到至上而下的贯彻, 不得不将大量业务委托农业银行代理, 一方面农业银行的营利性特征让它有足够的动力来挪用这部分资金甚至直接占为己有;另一方面,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过分局限于粮棉收购, 对于亟待政策资金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乎漠视。
1.2农业银行的撤离造成农村商业金融安排空位
自1979年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以后, 中国农业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 主导农村金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 各类银行业务的交叉使农业银行不再固守农村金融这一传统领域, 而逐步将眼光转向农村金融以外的业务领域。在商业化的思路指引下, 农业银行更明显的以一个商业银行的姿态参与同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 营利性成为其首要目标, 并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洗脚上岸”式的战略调整, 大量拆并县及其以下的分支机构, 业务中心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 农业银行的撤离, 必然造成农村金融主体的缺失, 直接在原有金融体系中打开缺口, 造成商业性金融机构部分产生供给空白。
1.3农村信用社存在诸多问题
1.3.1 产权归属不清
信用社发展到如今, 信用社的产权关系却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些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并没有将信用社当成是农民的, 而把他当成是商业银行看待, 为农意识淡薄;一些农民也不把信用社当成是自己的, 而是把他当成是国家的或是商业的银行。
1.3.2 不良贷款比重高, 资产质量差
农业生产的低效益性和较大的不确定性, 使得农信社的农业贷款面临较大的损失风险。
(单位:亿元)
注: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2002-2006) 》, 中国银监会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近些年, 农信社的资产质量有所提高, 但从绝对比重来看, 其比率依然很高。过高的不良资产比率使农信社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而不得不审慎对待农村贷款, 限制其农村业务的开展。
2设立村镇银行,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2.1培育了新的农村金融主体, 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空位”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 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必不可少。所谓“交易成本”是指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即交易成本=签约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代理成本。
交易方式或交易机构的选择取决于实现交易成本的最低。在交易层次比较低的时候, 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优势比较明显, 而当交易层次提高以后, 伴随资金交易的扩大, 商业金融的规模效应就会体现出来。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暴露出来, 相应的弥补资金风险的信息成本会增加, 这些通过大额资金借贷的高利率体现出来。但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说, 现有的安全评估成本会因为资金规模的增加而降低其单位水平, 同时单位签约成本也会因此而降低, 如图1所示。
所以为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 不同的金融机构应有自己不同的市场定位, 民间金融和合作机构应着力于分散性、小额性的资金需求, 而对于集中性、大额性和共性化的市场需求, 则安排商业性的金融机构能使交易成本最低。
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本来包含有商业金融的安排, 但是, 农业银行的“洗脚上岸”已经在事实上打破了原有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直接形成商业金融的缺位, 导致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交易成本的非最优化。我国村镇银行是按照公司制新组建起来的企业法人, 或是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从性质上来说, 它属于商业银行, 按照商业性的原则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 它的设立弥补了农行撤离所留下的农村商业金融空位, 也缓和了这种空位下的交易成本问题, 从而保持了原有体系的完整。
2.2创造竞争环境, 推动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不应该只单纯依靠设立几家新的金融机构, 对原有金融机构组织的改革同样重要, 对于农信社来说, 改革的核心在于重塑合作制。
另一个关键在于竞争机制的培养。村镇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入住农村, 从业务来看, 它和农信社存在很大的交叉领域;从水平上来看, 农信社属土生的金融, 管理技术和水平远不如下乡的这些村镇银行。
2.3带来协整效应, 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供给
对于农信社对农村基层的“惜贷”“慎贷”行为, 虽有追求盈利性的驱动因素在其中, 但安全考虑同样不可否认, 农村信用社的信用甄别能力有限, 不能有效区分全部的农村市场信用主体, 所以在不良贷款的压力下, 信用社干脆采取“一刀切”方法, 除了少数熟悉的客户以外, 对其他信用主体的需求限制或禁止, 这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缺陷所致, 也是造成信用社功能弱化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 村镇银行的设立培育了新的农村金融主体, 促进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但是, 我们应该知道,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仅靠设立几家新型的金融机构。在这里, 我们应该以村镇银行的设立为突破口, 配合农村信用社改革, 同时正确引导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 最终构造一个竞争、有序、满足多层次、多种类金融需求的新的金融机构体系, 服务“三农”。
摘要: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发展至今, 已经形成了包含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的组织框架。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各自存在的问题, 使得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缺陷和功能的弱化, 急需改造。在这样的背景下, 村镇银行应运而生, 村镇银行的设立对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村镇金融 篇5
摘要:村镇银行拥有机制灵活、依托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等优势,很好的改善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 足、竞争不充分的局面。但是村镇银行本身也有诸如成本高、成立时间短等弱点,其生存空间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挤压。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还不是十分的光明。由于自身的注册资本水平有限,经营管理模式较为落后,银行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大部分村镇银行都面临着较高的经营、信用等多方面的风险。如何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便成了村镇银行健康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几点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关键词:村镇银行风险控制防范
一、我国村镇银行而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特征
1、我国村镇银行面临道德主要金融风险
(1)信用风险
对于村镇银行而言,信用风险是一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必须面临的重要的风险。由于长期的历史因素和我国目前的农村国情.我国农村的科学文化发展相对来说还足相当落后的,部分农民的信用意识很淡薄.他们在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下会采用各种手段赖账.甚至有一小部分人在有能力偿还贷款的情形下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村镇银行面对的足缺乏信用记录的农民散户和农村小企业,这无疑使得村镇银行要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2)经营风险
随着对农民群体和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的加强.我国农村经济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并有从根本上和实质上缩小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差距.甚至这种差距有着越拉越大的趋势。刚刚兴起的村镇银行要想在短期内实现盈亏平衡有着相当人的困难。农村经济是高风险、低收益的经济。严重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缺乏经营风险分散机制,缺少政策支持,金融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等都使得村镇银行必然的面临严重的经营风险。(3)市场风险
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为存贷款.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受利率波动的影响较大。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从而使村镇银行面临市场风险。(4)竞争风险
指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之间的竞争。(5)操作风险
由于村镇银行的操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在村镇当地招牌,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容易导致操作失误.给村镇银行带来其他银行中基本不存在的操作风险。
2、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特征
(1)自然环境风险十分突出。农业经济受自然环境影响严重,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是自然灾害的频发Ⅸ,加卜农村相天的自然灾害保险赔偿机制的不完善.自然灾害对农村和农村经济的严重过损害得不到很好的补偿。
(2)信用风险是村镇金融风险中的首要风险。部分农民和村镇企业把村镇银行看作足国家对农村经济的扶持机构。加上部分农民和农村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佳。村镇银行的贷款很难及时足额的收回,所以说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面临的最严重的风险。
(3)收益与风险不对称。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为农民和农村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而农业经济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差,这使得村镇企业的贷款在承担高风险的间时只能得到较低的收益。
二、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
1、注册资金水平普遍不高
金融机构拥有一定数量的注册资本会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信用水平,能够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但是,我国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普遍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
另外,由于我国的村镇银行还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部分投资者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不甚明朗.加上我国的村镇银行一般都设立于经济落后的地区,企业数量少、居民收入低,增资十分困难。
2、内部控制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村镇银行的规模普遍较小.贷款给农村小企业的收益率低,为了减少成本支出,都没有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监管部门。容易导致村镇银行管理者把银行作为自己的小金库。从而改变村镇银行设立的最初宗旨,带来大量的金融风险。
3、外部监管力度不强
村镇银行一般都足设立在偏远的山区.而层银监机构位于远离村镇银行的城镇。对村镇银行的实地监管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其次.由于监督体制的不完善和监督方式的不足.也不利于对村镇银行的监督管理。◆
三、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敦促村镇银行履行职能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设证和存在的根本宗旨。村镇银行要在很好的服务“三农”的同时获得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就不得不需要政府给予村镇银行足够的政策支持。一是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二是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的具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借款人的偿贷能力灵活的确定贷款利率;三是给予村镇银行经营前期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其一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四是加快建立农业保险机构的步伐,保障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五是促进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之间的合理竞争。
2、完善股东结构。全面吸收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村镇银行应该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可以吸收部分熟悉当地情况的小股东,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允许并支持村镇银行管理人员和员工适当持股,以调动他们做大做强企业的积极性。
3、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金融风险监管村镇银行要设口董事会监事会的内部监督机制.解决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董事会要坚持在风险防范控制中的核心地位。不仅要对风险控制进行全面地有效地监督,还要对大额贷款进行重点管控。应当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加大监管设施的投入。
4、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增进存款人对村镇银行的信任,对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有着重大的作用。由于村镇银行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为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顺利建立,要对村镇银行进行差异化监管。
◆
四、结语
村镇金融 篇6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新政的稳步实施,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发展迅速。2008年年末,陕西省首家村镇银行的正式成立标志着陕西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进入了历史性的新阶段。笔者通过实地调研陕西省成立的5家村镇银行,着重考察和研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市场 信贷约束 政策建议
村鎮银行的良好运营与发展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陕西省村镇银行的实际运行状况和运行效果,以及其对农村金融服务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笔者对陕西省目前成立的5家村镇银行进行了调研和考察,以期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为促进陕西省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一、陕西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一)陕西省5家村镇银行情况简介
陕西目前主要有以下五家村镇银行,分别是宝鸡岐山硕丰村镇银行,陕西洛南阳光村镇银行,陕西安塞建信村镇银行,西安高陵阳光村镇银行以及陕西富平东亚村镇银行。
(二)业务开展与产品开发情况
村镇银行要立足农村金融市场,就要显现出区别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所在。在基本业务的基础上,针对“三农”和涉农小企业“急,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陕西省村镇银行在信贷产品的开发上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的创新举措,陕西省各家村镇银行的创新型贷款品种详见表1。
(三)贷款流程与风险控制情况
贷款流程。所调查村镇银行的贷款流程与一般商业银行基本相同,都是依照借款人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查签批—签订合同—贷款发放—贷款管理—还本付息这一基本流程进行贷款。但是,村镇银行在贷款效率上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组织结构简单,具体操作相对灵活快捷;另一方面,也同时存在着单位贷款管理成本偏高的问题。
二、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影响
(一)村镇银行提高了所在区域金融市场的信贷供给水平
1.创新贷款品种,实现有的放矢
大多数农户的信贷需求无法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得到满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户无法提供合乎要求的贷款担保抵押,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性地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解决了农户贷款的后顾之忧。
2.减少贷款手续,提供便捷服务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决策链条长、管理死板、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效率低下等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批判,而村镇银行在工作效率、服务态度、审核条件等方面的改善给予贷款人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二)村镇银行的产生对传统农村金融市场造成了冲击
1.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
在调查岐山县、洛南县等村镇银行辐射范围内的传统金融机构(包括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时,这些机构的负责人均表示村镇银行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促使其努力吸取存款,积极争取贷款。
2.对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影响
这里的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指的是高利贷。村镇银行的成立,对民间高利贷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村镇银行服务农村的自身定位,致使其必须以低利率这一明显优势吸引农户。同时,村镇银行较民间高利贷组织相比,资金雄厚得多,又有一系列涉农贷款政策的扶持,因此在面对民间高利贷时具有绝对优势。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减免村镇银行营业税
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均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但适用的营业税政策并不相同。目前,村镇银行贷款调查、贷后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无疑给原本发展动力不足的村镇银行加重了负担。建议减免村镇银行营业税,在规定年限内免征其营业税,在规定年限以外降低营业税。
(二)增设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专项利率政策
目前,陕西省村镇银行的运营均使用自有资本,并没有像商业银行、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一样,享受到央行的再贷款政策。建议人民银行能够在现行的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表中增设专门针对村镇银行的再贷款栏目,制定比对农村信用社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政策。
参考文献:
[1] 何文广.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中国农村观察.2004(2).
村镇金融 篇7
一、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不高
伴随着商业银行股份体制的改革, 业务流程成为了商业银行的重组核心。其中, 国有股份制银行, 如中国农业银行都逐步开始收缩县级以下的分支机构, 相继取消了相应的分支机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点分布本身就不够合理, 大多都集中在一、二线的城市, 在村镇设立本身就十分有限。伴随着一部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组, 村镇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出现撤离。最终导致农村地区只留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少部分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来源。我国村镇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和营业网点的急剧减少, 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建设无法及时完成, 严重束缚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我国乡镇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中仅存一两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而这仅存的商业银行开展的业务种类也十分的有限, 如有些地方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只开展基本的计算业务, 不提供相应的贷款融资业务。正因为正规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对资金的需求, 资金供应有限且一般情况下, 为规避风险, 正规金融机构的手续较繁琐, 贷款条件也是比较严格的, 所以多数农民无法进行快捷、便利的贷款, 这也就导致了民间借贷的活跃性。这种非正规金融组织虽然看似在某些程度上已经解决了农村居民的资金需求, 但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也大大的增加了。民间金融本身在基础上就十分薄弱, 资本实力小, 组织规模不大, 经营范围狭窄, 抵御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如果一旦出现风险损失, 会引发农户经营困难或者破产。对于这种农村金融市场非正规的金融组政府虽然会给予相应的干预, 但也无法避免投机、圈钱、关联贷款等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农村金融市场产品较为单一
在我国村镇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上, 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 保险公司其次, 其他的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等基本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户对于各类金融产品的需求开始不断的提升。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融资产品, 并没有根据农村经济和农户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商业银行信贷类的产品种类少, 基本都是抵押贷款, 以小额存单或者担保抵押的形式。而抵押的流程和放款的速度, 对于迫切需资金的普通农户来说较为复杂。
保险业务在村镇地区开展的并不是很好, 主要是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赔付率高。因此保险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得不到提升, 影响其针对不同地区开发差异化产品的积极性, 保障型产品少, 费率高, 最终导致了农户对保险的认知度低, 购买少的现状。
我国村镇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以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为主, 对于农户的消费、教育、住房等资金需求, 没有提供相应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新型的产品。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创新, 金融产品过于单一, 导致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三、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存在缺陷
在我国村镇地区农村金融的监管不能有效进行, 是由于其风险控制住的的缺失。第一, 外部监管体系中国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村镇地区分支、村镇本地证监会、保监会机构的人员素质有限难以有效监管。第二, 村镇当地的社会监管体系发展不健全, 特别是外部审计机构的道德风险导致的信息披露和舆论监督缺位。第三, 由于被监管的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大多公司治理机构存在缺失, 如产权制度、内部控制及其资产结构存在问题, 都会给村镇地区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
村镇地区农村金融监管目标错位, 使外部监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由于农村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比较强烈, 致使监管部门在行使其权力的时候会遭到一些相关利益部门的阻挠。农村金融机构的各大分支机构的一般都是身兼多职, 涉及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多个方面。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 村镇地区的金融监管部门只能在监督管理的时候, 相应的对监管效率进行牺牲。而村镇地区各个农村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流畅, 也导致了监管综合效力的低下。目前在我国有关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联合监管协调机制尚不健全, 有关的政策措施相互重叠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短缺
村镇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尤为突出, 资金短缺情况严重。虽然我国村镇地区在逐步成立村镇银行, 但是由于其成立时间短, 储户存量少, 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而金融机构本身由于经营风险的控制, 对于涉及到高风险的农村信贷业务唯恐避之, 这就更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的不足。目前, 我国乡镇地区农村金融的资金流出数量远远要大于从城市的流入数量, 对于资金基础本来就十分薄弱的村镇地区的来说, 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农村阵地中逐步退出, 将大量的资金从农村移到部分城市, 从而能够大量吸收农村存款, 导致大量农村资金并没有为农业服务, 使非农化趋势日益严重。村镇地区农村居民在微薄的收入的条件下, 只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基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改造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导致村镇地区农村资金大量的流出, 使得其经济发展缓慢滞后。
参考文献
[1]李万超.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 (03) .
[2]王文乐.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企业经济.2012, (04) :250.
[3]黄磊.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及对策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1) :64-65.
对农村金融中村镇银行的定位研究 篇8
一、我国农村目前的金融体系现状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着重解决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资金的融通问题。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中的机构可以分为正规机构和非正规机构, 正规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邮政银行等政府部门支持的机构。而这些机构中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 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业务, 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受自身性质的影响, 其主要履行对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管理和供应工作, 对于一般农民的小额贷款发放的比例较少。现实情况是农发行只支持粮棉行业的流通, 对其他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经济行业并不能得到充分支持。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 1997年至今随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中国农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大商业银行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使得中国农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减员增效、收缩经营网点等活动, 把经营重点转向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力军, 但有限的资金限制不能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 加上“惜贷”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 使得我国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入社积极性不高。成立于2007年3月20日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加上其邮政业务量的束缚使得其各项工作处在探索之中,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另外受其性质影响其“只存不贷”的现实使得很多需要贷款的农民望而生畏。
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则主要包括私人钱庄、地下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等一系列机构, 这些机构尽管从性质上不是国家所支持的机构却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民来自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是来自正规机构的四倍。2008年1月5日, 由汇丰银行和清华大学合作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金融研究2007年度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 调查显示我国中部地区农户贷款需求发生变化, 正规金融已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调研发现, 在有过贷款经历的农户中, 67%的借贷发生在亲友之间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渠道。正规金融在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农村金融中的一些问题:农户对资金具有较大需求, 现有的金融体制不能满足农户需求, 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户融资过程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有超过正规机构融资之势。据统计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业机构只有1.26个, 农村地区仍有3302个乡镇没有银行机构营业网点, 并且分布在县城以下乡镇的银行业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 全国城镇中没有银行业机构网点的乡镇有8231个, 由此可见农村地区金融业的经营能力不强、服务范围有限。
二、周边国家农村小额贷款解决状况
农村小额贷款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金融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目前亚洲国家在以尤努斯教授创造“乡村银行”小额贷款方式成为众多国家学习的模式。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创造“乡村银行”小额贷款方式, 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良好的扶贫范本。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创建于1974年, 80年代在政府支持下转化为一个独立的银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户组织, 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 相互帮助选择项目, 相互监督项目实施, 相互承担还贷责任。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 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 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 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截止到2006年10月该行已经向大约660万人贷款超过57亿美元, 其中97%的贷款人是妇女, 已还款50亿美元, 还款率近99%。[3]
亚洲开发银行曾经在巴基斯坦建立一个专门做小额贷款的银行, 在短短的几年里面很快地达到了自负盈亏。其他的亚洲国家, 如泰国、印度、蒙古、柬埔寨等等, 小额贷款的银行都非常成功。如柬埔寨在2000年开始把“NGO”一个非政府组织做的小额贷款变成上市银行, 现在柬埔寨的小额贷款银行在国际市场的评级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同一个水平上, 在柬埔寨国内则是同级最好的银行。
三、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村镇银行是指经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90号文件, 标志着我国金融改革迈出了关键性历史步伐。湖北被列入国家降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首批试点的六个省市以后, 村镇银行在湖北省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2007年先后成立了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恩施常农商村镇银行、嘉鱼吴江村镇银行、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大冶国开村镇银行、宜城国开村镇银行等6家村镇银行获准开业。至此湖北省已成全国村镇银行最多的省。
(一)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1.湖北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成立于2007年4月28日, 由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独资设立, 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跨省设立的村镇银行, 也是全国第一家商业银行独资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 以“立足城乡, 服务‘三农’, 服务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其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 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办理国内结算, 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 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等。
2.恩施州首家村镇银行———咸丰常农商村镇银行有限公司于2007年9月13日在咸丰县正式挂牌营业。该村镇银行由江苏省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发起, 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村镇银行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服务, 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 将有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它的成立, 促进了咸丰县农村金融改革, 同时架设了东西两地经济、金融互动的桥梁。
3.湖北嘉鱼吴江村镇银行成立于2007年11月8日, 位于湖北省嘉鱼县县城所在地鱼岳镇, 注册资本人民币3000万元, 该行是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机构, 其中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占51%股份, 嘉鱼县田野集团、盛宇集团分别占10%、5%的股份, 还有一家吴江企业占3%, 另外31%的股份由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10位自然人分持。最小的股东仅出资20万元, 占2%的股份。由于成立时间较晚, 目前该行尚未开始进行贷款发放。
4.全国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公司于2007年12月13日正式运行, 此举标志着外资正式进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0万元, 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全资拥有, 现有员工25人, 公司计划从2008年后期开始直接向农民提供农业相关贷款。其营业范围主要有吸收公众存款, 发放短、中、长期贷款, 办理国内结算, 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等。
5.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12月18日, 在湖北省参与组建的大冶国开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大冶市正式挂牌营业, 其注册资本为3000万人民币。由国家开发银行发起, 湖北省供销社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湖北劲牌印务有限公司、湖北登峰换热器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法人, 共同发起设立了大冶国开村镇银行, 以解决大冶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
6.湖北宜城国开村镇银行成立于2007年12月28日, 成立地点位于宜城市 (襄樊市辖下的一个县级市) 。由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主发起人, 联合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湖北国盛天时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宜城市人达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襄樊大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法人共同出资组建。银行注册资本为1600万元人民币, 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出资1000万元, 4个企业法人各出资150万元。目前的主要业务为向宜城市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逐步扩大信贷资金投放。
(二) 湖北省村镇银行的共同特点
1.特色鲜明模式多样。股东既有政策性银行, 也有商业银行、既有中资银行, 也有外资银行、既有一方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也有多元出资的股份有限公司。
2.银行具有法人资格。湖北省的几所村镇银行都是股份银行的性质, 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成为我国县级以下金融机构获得法人资格的进步, 这在我国金融体制中无疑是一次创新。
3.投资渠道多元发展。湖北省的村镇银行中除开发银行以外其投资成员包括了企业、自然人等成员。同时随着全国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公司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的金融业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农业发达地区产生。从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仙桃到“南方寿光”的蔬菜基地———嘉鱼以及湖北省“香菇出口大市”———随州, 村镇银行选择进入的地区都是湖北省农业发展迅速地区, 这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5.管理机制比较灵活。我国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规定》要求村镇银行可以独立设立董事会, 行使决策和监督职能, 也可以不设立董事会由执行董事行使董事会职责。湖北省设立的村镇银行中较多数设立了董事会, 实行较灵活的管理, 如嘉鱼吴江村镇银行规定贷款收不回来, 客户经理要赔80%, 行长赔10%。
四、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一) 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镇银行的设立正好赶上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关键时期, 其选址地依据在于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以往农民主要是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解决融资问题, 但是审批时间太长, 往往容易使农民错过最佳发展时机, 因此许多农民无法实现投资需求。村镇银行正是抓住了农民的这一特点向农民提供一定的无需担保的小额贷款, 这无疑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7月10日, 全国已有20家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开业, 其中村镇银行九家、贷款公司四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七家, 筹集资本11151万元, 吸收存款7523万元。20家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放贷款8025万元, 其中发放中小企业贷款984万元、农户贷款6824万元, 分别占贷款总额的12%和85%。这些贷款的发放无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村镇银行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
从中国银监会2006年12月公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90号文件) 以及2007年1月22日公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来》我国相继开设了很多村镇银行, 尤其以湖北省最为迅速。除了湖北以外四川 (我国第一所村镇银行) 、青海、吉林等地的村镇银行也十分火暴爆。正如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揭牌仪式上所说“村镇银行的设立标志着银监会放开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结出了果子。”
(三) 村镇银行的设立将有利于促进农村新金融竞争格局的形成
由此形成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各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并存的局面。村镇银行的进入对我国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无疑是一个促进作用, 增加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 可以弥补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空白, 还可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因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 有利于“三农”和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 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
发农村金融创新一直以来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 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农村金融创新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为农产品企业或者个体业主提供金融服务, 长期以来这类企业或者个人融资需求较大, 而且基本上是通过民间融资 (非正规金融) 完成的, 村镇银行的出现无疑拓宽了融资渠道, 从而为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其次, 村镇银行的出现可以开拓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 农民生活支出中教育、医疗比例较大, 村镇银行可以在这方面作出一定的探索, 从而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再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一些农民拥有一定的闲余资金, 村镇银行的出现可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理财需求。
(五) 村镇银行尤其是像汇丰银行这样的世界知名银行进入中国的农村市场
一方面是我国积极履行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表现,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银行业学习世界知名银行的管理、运作、经营、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 金融创新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我国金融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势头良好。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银行的服务、资本管理等因素和世界发达银行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借助着村镇银行的进入,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世界优秀银行的先进管理技术、服务意识。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村镇银行目前在我国正是刚刚起步阶段, 各方面的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 但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村镇银行一定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范依梅[M]集团经济研究20079
【2】《关于村镇银行制度设计与思考》李莉莉[M]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村镇金融 篇9
一、日本农村金融运行状况
(一) 日本的农村金融模式
早在19世纪中下半叶, 日本就出现了“赖母子会”、“报德社”等自生性农户金融组织, 至今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机构以及一部分其它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了日本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见图1) 。
合作金融机构主要是农协系统, 主要由农业协同组合、信用农业协同组合 (信农联) 、农林中央金库三级组成。农业协同组合为基层组织, 直接与农户发生信贷关系,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为农户办理吸收存款、贷款、结算性贷款、保险、供销业务。信农联为中层组织, 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 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以基层农协为服务对象, 吸收基层农协的剩余资金, 并在基层农协需要时提供融资服务, 但不能兼营保险、营销等业务。农林中央金库为中央一级组织, 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 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 同时指导信农联的工作并为其提供咨询, 农林中央金库的业务较前者而言范围扩大, 包括存款、放款、汇兑、代理以及外汇业务, 其资金主要用于信农联, 同时也贷款给关联的大型企业。农林中央金库从事向基层和中间机构提供服务、发行农林债券外, 还资金划拨周转、部分证券投资业务等。
政府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 (农林公库) , 其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中央金库和其他金融机构筹资发生困难时, 为其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较长的资金。农林公库资金主要用于土地改良、造林、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融资, 同时用于农业现代化、农业改良、国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设施贷款融资, 其业务一般不直接办理, 而是委托农协组织代办, 并付给一定的委托费。可以说, 农林公库是农协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贷款的补充。
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是政府扶持农村金融的又一措施。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是政府金融中农业信用补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根据日本政府1961年制订的《农业信用保证、保险法》而实施的。信用保证制度是授信人为减少和避免信用风险、确保信用清偿, 或在信用不能清偿时, 为取得补偿而采取防护所形成的条例和规定。农业信用基金协会专门为其会员的农业贷款提供担保, 在信用保险中, 被保险人是债权人, 由于债务人不能履行偿债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 由保险人赔偿。农业信用保险协会的业务主要分为保证保险和融资保险两部分。保证保险是对农业信用基金协会代还债务事项进行保险, 融资保险是对农林中央金库、信农联的农业现代化资金等贷款逾期不还事项进行保险。
(二)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的特色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完善了日本金融体系, 弥补了日本农村金融的空白, 在其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具有自己的特色:
1、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致力于保卫农协会员利益与权力、支持农业发展。
以农协为例, 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作组合法》规定农协“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提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 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目的, 农协“所从事的各项事业是最大限度的为组员作贡献, 不以盈利为目的”。
2、坚持农民自愿、自主、互助互利的原则。
仍以农协为例, 农民加入农协并不是靠政府强制性手段等硬性指标来实现的, 而是靠农民自愿入股农协, 农协在自主, 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向农民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
3、与国家农业政策、财政资金紧密配合。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及运营是与国家的农业政策, 财政政策高度配合的, 国家通过农林公库根据有关政策实施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贷款、投资, 发放补贴等业务。
4、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以法律为保障。
法律是日本农村金融机构健康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例如1947年颁布《农业协作组合法》;1923年“产业组合法”应产业组合中央金库 (即农林中央金库的前身) 的需要产生, 并于1943年修改为“农林中央金库法”, 日本政府于1973年、1981年又先后对其进行了修订。
5、政府干预度强是日本金融体制的又一显著特征。
政府干预不仅表现在农村金融体系方面, 整个金融体系都带有政府的烙印。
(三)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情况分析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自建立之日起, 特别是在二战后全国经济的恢复发展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 其弊端也日益暴露。
1、存在结构性资金过剩的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农民的年均收入不断增长,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吸收的存款增多, 而农村资金需求却相对有限, 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严重的资金过剩。例如在围绕“住专”问题进行的调查发现, 农林金融系统为“住专”提供的贷款额多达5.5万亿日元左右, 在“住专”融通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47.1%, 远超过包括城市银行在内的其他金融系统。
2、农林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是中小型的, 在电子化、信息化的硬件装备方面远不如大金融机构, 筹资成本相对较高, 业务领域相对较窄, 竞争力相对较弱。
3、经营上缺乏民主和透明度。农林金融系统的资金来源于基层协同组合吸收的存款, 作为中间层次的协同组合联合会对于大的资金用途本应向基层协同组合通报和说明, 然而, 在“住专”问题上, 向“住专”提供如此大量的资金, 不仅一般协同组合成员不知情, 就连协同组合理事也不知情, 经营上的暗箱操作使问题不能及早发现和得到解决。
4、金融风险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 (1) 贷款时虽然要求有抵押, 但却不对抵押品进行必要的审查; (2) 资金运用上过度集中, 缺乏风险分散意识, 如主要集中于房地产。
5、政府干预程度过大。政、官、商连为一体, 政府的干预、扶持和指导在金融发展早期 (特别是二战后) 曾起到积极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政府过度干预造成金融体系内部缺乏透明度, 弱化了金融政策的执行效果。
二、我国村镇银行试运行情况
2006年10月13日, 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及其创办的格莱珉银行。格莱珉银行的成功运行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 它以其独特的运营模式为解决孟加拉国的就业问题、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开创了农村银行成功运行的典范。目前这种经验在一百多个国家推广。
我国于2007年3月1日在农村金融较为落后的湖北、四川、甘肃、青海、吉林、内蒙古六省进行试运行, 在借鉴格莱珉银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如实行无抵押贷款、五户联保制度、低利率制度等) , 制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贷款制度:在贷款对象方面, 将贷款分为小额农户贷款、微小企业贷款和专业农户贷款。在贷款额度方面, 小额农户贷款无需抵押, 只凭信用, 贷款最大额不得超过2万元;微小企业和专业农户贷款需要信用和担保, 最大额不得超过10万元。在信用评级方面, 根据申请人上年的收入、上两年的节余、家庭财产、品德和社会反映五个方面来加以考虑。
银监会于2007年10月12日宣布, 将试点省份从6个省 (区) 扩大到31个省市区。企业法人和自然人纷纷加入到创办银行的队伍, 例如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注册时, 南充市商业银行投资100万, 占该行注册资本的50%。截至2007年10月, 共有2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 其中村镇银行11家, 贷款公司4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2446.16万元, 存款余额19344.87万元, 贷款余额11953.48万元, 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 初步起到了将社会资金引向农村地区, 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村镇银行在其营业初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映, 但在其试运行之初,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农民对村镇银行的性质和宗旨认识不清, 对村镇银行持续经营以及信誉心存疑虑等。因此, 借鉴日本农村金融运行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推动我国村镇银行运行健康发展。
三、日本农村金融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启示
经过几十年的运营和发展,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的特色以及不足, 为我国村镇银行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 建立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金融组织结构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能否成功运行的基础。村镇银行要想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稳步发展, 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 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利用, 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
(二)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监督体系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从开始就是以法律为保障的。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还不健全, 相关的农村金融法律也未能出台, 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和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 因此, 我国必须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规体系, 如农业信贷法、农村金融保险法、农村合作金融法等。
(三) 防止政府过度干预
适当的政府干预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有利的, 但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将会影响银行运行的效率。我国的村镇银行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防止政府的过度干预, 保持金融机构、金融政策以及金融决策的相对独立性、透明性和公开性。
(四) 强化金融风险意识
金融企业由于缺乏风险意识而破产的例子数不胜数, 如英国的巴林银行、日本的大和银行事件等。我国村镇银行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实践经验, 更应强化金融风险意识。
(五) 防止照搬照抄, 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村镇银行经营之路
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实施为我国村镇银行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但是, 由于国情不同, 在实施村镇银行这一新的金融模式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结合我国国情, 防止照搬照抄。
由于日本的国情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日本农村金融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发展村镇银行,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针对我国农村现实情况和村镇银行试运行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必须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因此, 加强我国村镇银行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农村金融需求结构分析、村镇银行盈利模式、治理模式、风险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康书生, 鲍静海, 李巧莎.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6 (7) .
[2]、外国的金融风险案例[EB/OL].http://www.tvu.sh.xj.cninfo.net/media_file/2004_04_10/20040410184426.ppt.
[3]、胡婧薇.村镇银行试点全面对开[EB/OL].http://www.p5w.net/money/yhlc/yhzx/200710/t1262827.htm.
[4]、熊学平, 刘长青.日本农村合作金融运作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 2004 (4) .
村镇金融 篇10
关键词:金融产品,村镇银行,现状,问题,优化
1 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现状
1.1 金融及金融产品的含义。
金融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 实现价值的等效流通。在金本位时代, 黄金是世人公认的最好价值代表。而金融产品指资金融通过程的各种载体, 它包括货币、黄金、外汇、有价证券等。就是说, 这些金融产品就是金融市场的买卖对象, 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竞争原则形成金融产品价格, 如利率或收益率, 最终完成交易, 达到融通资金的目的。如股票、期货、期权、保单等就是金融资产, 也叫金融工具, 也叫有价证券。
1.2 金融产品在村镇银行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国民收入增长, 人们手中的闲置资金不断增多, 即人们的交易动机增强, 人们会把更多的钱用来购买金融产品以增加自身的收入, 而村镇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与以往相比提高很多, 所以村镇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总之, 金融产品在我国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 但是对于村镇银行来说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村镇银行承担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但是当前, 村镇银行金融产品普遍存在着产品品种单一、定位同质化严重、结算手段有限、业务流程改进不力等问题。不仅如此, 目前有不少村镇银行在业务运作模式上与商业银行类似,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农”现象, 在产品设计、贷款调查、抵押担保、贷款定价、贷后管理等方面缺乏创新, 与现有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质化竞争, 而不是差异化竞争。总之, 村镇银行就目前的发展来看, 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 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所以, 当务之急我国应该大力建设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 保障村镇居民的权利, 使村镇的经济增长, 让村镇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安定。
2 村镇银行金融产品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金融产品存在的问题具体地说, 主要有金融产品单一、运作模式同质化、结算手段有限, 缺乏有效业务的载体、业务流程改进不彻底, 政策扶持尚未到位等问题, 下面, 我就向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2.1 金融产品单一。
金融产品单一导致村镇银行难以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变化村镇银行不仅难以满足农村各类金融的需求, 还对金融产品的发展造成了影响。总体来说, 目前多数村镇银行金融产品依旧较为匮乏, 金融服务方式较为单一, 其业务品种还停留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 仅仅开办了基本的存款、小额贷款和票据贴现等业务, 难以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总之, 金融产品的单一对村镇银行的影响很大, 它使村镇居民在选择金融产品上, 简单化、单一化, 不能有效的满足村镇居民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 不仅如此, 它还限制了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更深层次的发展, 所以, 要想满足村镇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就要扩大金融产品的种类, 使村镇居民在选择上多样化。
2.2 运作模式同质化。
运作同质化, 使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不足, 有相当一部分村镇银行仍然沿袭的是传统商业银行乡镇网点或者其发起人银行的业务运作模式, 与商业银行的乡镇网点相比, 在客户定位、产品适应性、个性化金融服务等方面缺乏创新, 与商业银行的乡镇网点进行同质化竞争, 而非提供差异化服务, 此类村镇银行由于在知名度、结算、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劣势, 几乎可能沦为其发起银行的分支机构, 而完全背离其设立的初衷。
2.3 结算手段有限, 缺乏有效业务载体。
由于各方面原因, 村镇银行加入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受限, 结算渠道不畅, 且无法发行银行卡, 在电子商务、网上银行高度发达的今天, 极大地限制了各项业务的开展, 也无法有效参与同业竞争。且由于无法发行银行卡这一基础产品, 其可承载的存款、结算、支付、理财等所有功能均无法实现, 也极大地限制了村镇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3 我国村镇银行金融产品问题的优化
3.1 丰富金融产品种类, 满足农村多样化需求。
上文说过, 我国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单一, 金融产品单一使村镇居民在选择金融产品上, 简单化、单一化, 不能有效的满足村镇居民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 不仅如此, 它还限制了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更深层次的发展, 所以, 我们要真正立足于农村,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着力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自身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比如在信贷模式创新上, 我们应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和经济合作组织合作, 积极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建设, 加强对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管理, 加大力度扩大金融产品种类, 这样, 我国村镇银行金融产品才能更丰富更齐全, 才能更好的为村镇居民服务。
3.2 合理确定产品价格及期限, 保证业务可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应综合考虑资金运作成本、风险收益等因素, 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 既不能过度增加借款人的筹资成本, 也不能为和其他商业银行抢占市场而进行低利率的恶性竞争, 背离商业可持续原则。只有合理的确定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的价格及期限, 才能保证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 才能保证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3.3 创新产品担保方式, 切实防范业务风险。
目前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若实施全额抵押存在着一些较难克服的问题, 一是农户符合银行标准、可用做抵押的资产有限, 并且这些资产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使得违约后执行非常困难;二是目前法律的不健全使得违约后的执行成本较为高昂, 抵押合同难以切实履行。所以, 我们只有创新金融产品, 才能适应市场, 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村镇银行金融产品才能让居民用的更实惠更满意更舒心。
3.4 优化业务申报流程,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村镇银行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农户、农村小手工业者、小微企业, 此类客户的生产经营周期性强, 额度不大, 对时效要求高, 缺乏有效抵押物, 因此, 必须有效优化既有申报流程, 在客户准入、信用管理、例外核准、价格申报、管理权限、担保方式、电子申报、贷审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提高营销效率、申报效率和审批效率。总之, 我们只有优化业务申报流程, 才能让村镇银行金融产品更加专业化, 才能让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分先管理能力提升。
3.5 拓展支付结算渠道, 增强综合收益水平。
按照人民银行、银监会的有关规定, 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申请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征信系统等。只要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应尽快申请在人民银行开户, 开拓结算渠道, 解决因结算渠道不畅而导致的各项业务难以开展的问题。只有拓展支付结算渠道, 增加综合收益水平, 才能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和增强在同业中的竞争力。
结束语
就目前来看, 我国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现状并不是很理想, 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需要我们解决和优化, 当前我国不仅要加强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管理工作还要大力建设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 保障村镇投资居民的权利。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发展起来了, 村镇的经济才能增长的更快, 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我们要丰富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 让村镇投资居民用的更实惠、更满意、更舒心。
参考文献
村镇金融 篇1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发展”,将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别于以往低成本、快速扩张的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更注重质量与效率的内涵式效益型增长,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即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推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机制,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走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
二、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金融需求变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就地转换、农村土地和其他要素禀赋的转变以及农村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业以其天然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不仅可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再配置,促进城镇化过程中新型产业结构的形成。但目前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农村金融业还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实现金融业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金融业的作用,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目前,学者们对农村金融业关注主要仍集中于金融供给,强调信贷资金投入总量的增长、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及政策扶持等问题。然而供给来源于需求,金融服务模式好坏要取决于对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城镇化发展所引发的农村金融需求,既不同于当前以大城市、大企业为导向的信贷资源配置战略所决定的商业金融体系,也不同于以传统农户生产或消费为扶助对象的政策性农村贷款制度下的金融服务机制。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主体能够承担的金融制度成本以及给金融制度带来风险的可控程度,既不符合城市商业金融体系的存在逻辑,也不符合传统政策性农贷的存在逻辑,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分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异质性金融需求的特点,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分析
( 一) 新型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
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强城镇能源、供水、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和养老等城镇公共服务。作为公共物品的投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财政资金有限,而各地区政府财政实力存在较大差异,仅靠财政资金支持是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因此,从投资方向到具体的管理,再到具体的筹资、融资机制,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
( 二) 土地流转带来金融新需求
随着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土地规模化经营加速,集约式生产成为可能。土地流转之前,土地经营者对资金的需求仅限于农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金额小,总量少,期限短,农户小额贷款就能基本满足。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之后,龙头企业、合作社、创业农民等都可参与投资取得土地,由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1. 失地农民依托宅基地、自建住房等作为原始资本进行创业,需要将自己拥有的土地、林地和宅基地等经营权进行资产化,中小企业主需要将拥有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资本化,以获得流动资金,支持生产的连续进行。亟待有金融机构对农村要素禀赋的提升灵活地进行产品创新。2. 大量小企业、居民创业企业和涉农企业聚集在镇( 村) 社区工业园区,产生了典型的小额信贷需求,这些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抵抗风险能力弱,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时,需要抵押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金融机构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也需要信贷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服务。3. 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较大,迫切需要现代农业保险的保障。随着农户经营规模增大,巨灾风险也相应增大,农户经营资本大都是通过借贷取得的,抵抗风险能力弱,农业经营遇到灾害性天气就可能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商业保险是分担风险的有效途径,农户产业化经营中急需拥有抵抗巨大灾害风险的保险产品。
( 三) 农民生活城市化的金融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城市化,其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都将有较大提高。对金融的需求也将从传统的存贷款、汇兑业务向消费信贷、投资理财、信用卡、金融咨询、保险、信托、有价证券买卖等更广泛的领域转变。农村城镇化所引致的金融需求,其金融交易特性可概括为:
1. 工业制造业替代传统农业占据经济支配地位,其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阶段初期,众多小企业、新创办企业以及涉农企业构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相关的金融交易表现为典型的小额融资需求。
2. 新创办企业缺乏声誉积淀和资信积累,众多小企业对于会计制度执行状况、对于法律规范的执行效果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都不理想,小企业经营的“硬”信息不足,金融契约环境不够完善,金融交易必然处于极端的“软”信息不对称状态。城镇化过程中涌现的大批企业所需的融资借贷单户金额虽然相对较少、周转时间较短,但这类借贷所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风险控制制度、信用评级体系以及融资担保机制的缺乏是制约解决异质性金融需求问题的瓶颈。
我国现行金融服务呈现出以大城市为主的商业金融体系和以农村为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的二元特征,以传统农户的生产或消费为扶持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审批程序复杂,借贷手续极其繁琐,根本无法满足众多小额信贷用户的需求; 定位于大城市的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利润目标、经营成本、准入机制以及服务对象等原因,大多趋向于将服务网点设置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大金融机构资金面对风险可控程度高的政府项目或者单笔收益高的大项目已经应接不暇,更无暇顾及既存在高信息不对称风险、又存在高成本刚性的小企业融资项目。因此,强迫大金融机构给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小企业乃至居民创业企业发放信贷,无异其制度成本太大。
四、村镇银行在城镇化过程中资金供给的优势分析
自2007 年3 月1 日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全国各地村镇银行持续稳健较快发展。截至2013 年10 月13 日,我国村镇银行数量达到了1000 家,已成为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主力军。与大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关系型信贷技术支持小微企业。从信贷技术方面看,小微企业大多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缺少合格的抵押品,银行在做小微企业贷款决策时主要依赖企业主的人品和经营能力等软信息,即使用关系型信贷技术。村镇银行区域性特点突出,便于与当地的小微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获取软信息和扩展关系型贷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其次,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核、发放方面具有便捷和手续简化等优势。从当前村镇银行的发展看,三五个亿的注册资本,已经是村镇银行中的“大”块头。尽管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但由于村镇银行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是一级法人机构,组织结构相对更加简单,决策链条较短,决策机制灵活,服务流程可以有效缩短,能够及时发放额度较小的贷款,以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
第三,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小微企业客户的特点,及时设计和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及时满足小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区域市场的占有率。
第四,村镇银行将“便捷”打造为自身的又一项比较优势。目前多家村镇银行均延长了服务时间,基本实行全年节假日无休的工作方式,并且配备全能柜员,使走进来的每一位客户,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理业务,极大地满足了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村镇金融】推荐阅读:
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的现状及防范措施12-13
村镇银行实施普惠金融的困难及政策建议12-02
村镇银行05-11
村镇规划07-29
村镇经济08-04
旅游村镇10-06
农村村镇10-13
生态村镇11-15
村镇住宅11-23
村镇企业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