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镇规划

2024-06-20

加强村镇规划(精选12篇)

加强村镇规划 篇1

一、做好村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 这是充分的体现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土地是不可缺少的一项不可再生的资源, 保护我们的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 随着我国人口在不断的增长, 人们的生活还有生产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也是会越来越少的。这是由于我们在村镇规划上的没有很高的意识, 在规划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滞后的情况, 以及无序建设的不规整并非常混乱局面, 村镇的建设盲目扩张, 不只是占用了很多的耕地, 还造成了村内的很多的土地闲置的浪费掉了, 甚至还有的村庄成为了空心村。所以, 加强我们应该加强土地规划政策上的宣传力度, 进而来增强规划还有保护耕地的意识, 这项任务已经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 还是维护好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从近几年来看, 我国的一些农村的纠纷案件中的思考, 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是因为在规划还有管理的工作中没有做好, 从而来引发出占地、道路排水、采光等矛盾。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一问题, 并且要认真的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真正的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方针落到实处。

二、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一些原则

在村镇规划的编制中村镇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是我们村镇规划的领头兵, 同时还会体现出村镇建设特点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在规划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的规划方案。

在我们制定的规划方案中一定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 每个村镇根据自己的现状、地区的特点以及资源的条件, 搞好村镇建设的方案布局。突出重点, 突出特点, 重视实效, 防止盲目方案。

2、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规划一定要突出的保护护耕地的主题, 必须强化对村内空闲土地的充分利用, 减少占用耕地。对村内有偿应用的大院、空闲地, 搬迁户旧宅基、无合法有效土地应用手续的各种临时性占地等都要纳入统一方案, 合理安排应用, 严格把持扩村外延。

3、超前方案、高效能管理的原则。

方案编制要保持高标准、建立精品意识。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 努力从单纯寻求规模扩大转变到进步质量和程度上来, 适应农村生活程度不断进步的需求。具体目标就是请求每个村在方案中都要突出建设一个环境清新的道口, 一个舒适雅观的文化运动中心;村镇内部住宅建设要逐步达到局部成排、整体有序的效果。

三、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

1、重视程度到位。

在村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上, 主要领导要亲自谋划, 主管副职要亲自参与。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 妥善解决。同时要把规划管理工作列入村镇年终考核目标, 列入村镇主要领导任期目标, 严格考核, 严格奖惩。

2、工作人员到位。

村镇及有关部门要抽调业务精、素质高, 责任心强的正式人员组成规划编制队伍。所抽调人员的工作都必须与原单位脱钩, 不得兼顾其他工作, 垒身心投入规划编制工作, 以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3、政策宣传到位。

要利用多种形式, 深入开展村镇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工作, 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 使有关政策法规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4、责任落实到位。

村镇及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搞好配合。在具体工作上, 村镇重点负责做好规划经费的筹措, 规划方案的编制、专家评审、技术论证、按程序报批、公示以及规划人员的办公用品购置等工作, 建设部门要在村镇规划经费到位的情况下, 负责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提供、规划方案的技术指导、村镇规划测量、规划成果上报备案等工作。

5、业务培训到位。

为保证村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建设部门要组织好规划业务知识培训, 重点搞好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业务学习, 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

四、结语

总之, 我们的村镇规划建设一定要从我们的人治发展到法治。要充分的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来作为村镇规划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依据, 我们是以规划还有立法的方式, 来很好的规划, 这样的规划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以及严肃性的特点。还有的就是要确定我们村镇规划的主体和一些权力以及责任体系, 这些都会很好的保障了村镇规划的稳定性以及连续性, 防止了随意性, 杜绝领导错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的矛盾非常的突出, 每一个地方的发展条件也是不同的, 同是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而近几年来我国的村镇建设在不断的扩大,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自身利益。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求实的精神, 积极的探索出村镇规划建设的一些新道路。因地制宜, 防止我们以很简单的方式照抄别的地区的经验以及方法。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从群众出发, 抓住当前的机遇, 依照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很好的落实中央有关的精神, 进一步开创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矛盾非常的突出, 每个地区发展的调件也不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来摸索出村镇建设的出路, 村镇规划方案的建立是关系着我国当代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项重要的过程。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还关系着光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转变等等。所以, 怎样做好村镇规划建设对推动我国全面建设以及谐社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对如何加强乡镇规划管理进行了简单的探索。

关键词:村镇,规划,管理

参考文献

[1]范永盛:《浅谈如何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科技资讯》, 2009.04。

[2]《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1.14。

[3]陈晓敏:《论加强村镇建设规划与管理》, 《科技资讯》, 2008.06。

[4]《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宏观调控改进和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汪光焘部长在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小城镇建设》, 2009.08。

[5]范裕和:《如何加强村镇规划管理》, 《今日科苑》, 2009.10。

加强村镇规划 篇2

根据县试点办《关于开展清新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本专题组着手制订了开展调研活动的工作方案。本月17~18日专门组织了由全县九镇一场分管领导和村建办主任、环保员以及县环保和建设局领导班子成员、各股(室)负责人参加的专题调研座谈会,深入分析当前我县村镇规划建设和环保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和完善今后的工作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具体对策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村镇规划建设和环保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村镇规划建设方面

1、村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序进行。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各镇(场)党委、政府把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摆到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来抓。其中,县城太和镇和三坑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功能定位、规模等级、结构等级、空间布局的要求,结合当地的特色,对村镇规划的各项主要指标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界定,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于2005年4月经清远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实施。浸潭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完成,进入评审阶段,其他各镇场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也抓紧组织开展。

2、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随着“三化一园”战略的实施,全县各镇(场)近几年持续掀起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强,城镇面貌不断改观,人口、资金、行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据统计,2005年初至2007年年底止,全县各镇(场)累计投入3.9亿元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其中用于交通道路建设投资达2.1亿元,完成道路建设、改造总长730934米,山塘、三坑等镇先后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的目标,太平镇在圩镇主干道铺设了沥青路面,人行道铺设了广场砖;各镇(场)的供水工程、排水系统、墟镇美化亮化工作也得到明显改善,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3、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所加强。各镇(场)均设立“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或“村建国土所”等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了2~3名专门的工作人员,加强对村镇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宣传和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做好对各项建设项目的审批、审核工作,认真执行“一书两证”制度,主动协调和指导招商引资报批工作。

4、新农村建设进入实质性规划建设操作阶段。按照“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抓好三坑镇大陂村和龙颈镇中洲村委会范屋村试点工作,其中范屋村已投入40多万元进行村庄整治工作,建设了一条长800米高3米的挡土墙和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新设立了4个占地共1000平方米的人畜分离区和铺设了长100米宽3米的硬底化村道。完成了浸潭镇邓屋村等21条自然村的规划编制方案,待征求村民代表意见、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后组织实施。

(二)环保管理方面

1、制订和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机制。坚持不欠新帐、增产不增污的原则,强化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巡查,严肃查处未经环评和环保审批违法违规上马的项目,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落实环保第一审批责任,按照《清新县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要求,主动积极力促实现工业项目进园、产业进区、集中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

2、实施了镇级环境保护责任制。制定了《清新县关于实施镇级党政领导环境保护责任考核的实施意见》(清新委办发[2003]26号),从2006年开始,由县委组织部组织开展对全县各镇(场)进行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为今后进一步掌握全县各镇(场)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决策提供充足的依据。

3、加大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入,环境保护能力有所加强。一是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太平龙湾、山塘低地工业园的集中排污管网。二是筹集资金加快县城生活污水排污管网建设。

三是加快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力争在今年完成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控设备安装调试和投入使用工作。

4、在加强环境保护宣传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一是采用电视广播、县政府门户网站、出版宣传专栏、召开咨询座谈会、送戏下乡、举办“环保杯”篮球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二是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管理。依据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从严做好排污许可证核发和年审换证工作,2007年依法征收排污费245万元。三是加大对重点污染行业、重点区域和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强烈企业的监测监管力度,2007年立案查处7家违法排污企业,行政处罚金额达31万元,关停企业1家,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村镇规划建设和环保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农村的范围广、面积大、人口多、居住分散、地形地势比较复杂、执法力度相对薄弱、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违规建设,乱拆乱建现象时有出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县村镇规划建设和环保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不平衡,规划编制整体滞后。

实施“总揽城乡发展全局,充分发挥优势,城市支援农村,农村服务城市,实现贸工农全面发展”的战略,是村镇规划建设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虽然全县各镇(场)都先后重新做了规划修编工作,但许多镇的村镇建设重点模糊,发展布局缺乏宏观调控手段,规划自成体系、各自为政、随意性强,部分乡镇个性单

一、盲目照搬、缺乏特色,以至于乡镇功能结构、产业结构、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单调雷同,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加上在财力、地理位置、传统优势、招商引资工作等因素的作用下,全县各乡镇城镇化发展进程出现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太和、太平两镇遥遥领先,山塘、三坑、飞来峡三镇后来追赶,滨江四镇和笔架林场暂时难成气候。大部分乡镇没有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许多建设只能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导致绿地率、容积率等技术指标无法控制和落实,基本上没有排水、供电、供水管线等专项规划,数字化地形图等规划资料严重缺乏;部分乡村虽有规划,但大部分是由资质不足或无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不能适应当前建设发展的需要;有的近几年虽然编制了规划,但未经法律程序审批,没有法律依据,再加上由于技术、资金、时间等方面原因,乡村规划编制的深度不够,大部分只有“一书两图”、技术性不强,难以实施。规划编制经费不足,大部分的镇(场)财力有限,再加上村镇建设配套费在许多乡镇已取消或难以征收,规划经费无保障,无力足额投入资金编制规划。

(二)村镇规划管理较弱,违法建筑工程时有出现。

虽然镇(场)一级大部分设有“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或“村建国土所”等机构,但一个机构承担规划、建设、土地、交通等多个部门的职能(大多依靠土地职能支撑),多数力量不足,基本上是兼职,人员精力分散,而且基本没有专业人员,专业素质低。这个机构大部分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福利难以保障,机构运转艰难,这对于面广量大任务艰巨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来说,非常不适应。镇(场)没有规划建设的执法权,对于时有出现的违法建筑工程,申请上级主管部门执行的周期一般较长,对于建筑周期较短的违法在管理上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未批先建、少报多建等现象较为严重,部分乡镇驻地工业园区、公建等建设项目,大部分是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时受土地部门办理程序的制约,才到规划建设部门办理规划建设手续,而不需要新办理征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基本不办理规划建设手续。许多乡村不按规划的要求建设,主观随意性大,再加上许多村干部更换频繁,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大部分村民自取消收费后,误解为建房不再用办报建手续,建房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先建设后办证的现象较为普遍。受规划滞后及资金、观念、产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县村镇规划建设的档次普遍较低,许多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水、市政道路、生活垃圾处理等建设严重滞后,村镇有新房无道路,有道路无排水等现象普遍。石坎、石马、沙河、笔架林场等地大部分居民因无建设集中式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场,生活垃圾随意倒进滨江河、笔架河,造成河水污染现象。许多村镇仍然走不出二、三层楼和沿公路“走廊式”的建设格局,使小城镇难以形成较高档次的绿化、美化,亮化,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墟镇集市乱摆乱卖、违章搭建问题严重。

(三)环保管理工作形势严峻,镇(场)环保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随着近几年来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县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目前在册工业企业数量超过1450家。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污染物排放量的上升,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县COD和SO2排放量两项控制指标有可能超出市下达的控制任务,特别是SO2排放量指标。南冲瓷沙开采、禾云私自偷采稀土矿、沿滨江河沿线不当选点设置的有一定规模的禽畜养殖场(点)和居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而引发的水污染事件时有出现,饮用水安全受到一定的影响。石坎陶瓷300多家生产企业有100多家在陶瓷生产烘制过程中排放蜡的废气污染情况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除县城、太和、三坑、山塘、浸潭等镇外,其他各镇场都没有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露天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环保历史欠帐多,投入机制不健全,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县城太和镇污水处理厂虽然已建成,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费也于2005年开始按标准征收,但因征地等原因,污水管网仍没有全面建成,污水处理工作仍在“空转”;除太平龙湾、山塘低地工业园建成集中排污管网外,其他升平、禾云、珠坑、浸潭、石潭、石砍工业园的排污管网建设停留在构思中。各镇(场)环保执法力度薄弱,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环保管理机构,虽然都配备了1~2名环保员,但大部分都属于兼职性质,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需要联合当地派出所、工商所才能行动,由于采证难或采证不及时,导致出现部分厂矿企业侥幸生产,暗中排污现象。

(四)环境污染纠纷增加,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县群众有关环境问题的上访、信访事件持续增加,2007年我县共收到群众反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来信来电来访共166件(次)。环境投诉已成为我县继治安、劳动之后的第三大热点问题。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的龙头,是村镇建设管理的依据,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紧抓好,充分发挥规划对村镇建设的调控作用,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引领我县村镇的建设与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村镇环境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民生活富裕安康,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卫生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是当前我县环保工作的目标要求。为全面实现上述目标,建议今后要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继续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

要明确村镇规划的编制主体和经费来源,由镇(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把规划编制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改变目前大部分镇(场)没有规划或者规划不科学、不能适应科学发展需要的状况。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期分批地组织镇、村组织编制新一轮规划,在编制中要坚持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一定要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测绘单位测绘现状地形图和编制规划,注重规划编制的深度和规划基础资料的收集。规划编制完成后,要经主管部门审查,并经讨论后按程序审批。为克服村镇面貌雷同,缺乏特色,建设品位不高的通病,应强制性规定村镇近期建设区域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分控制地块并提出各种地块建设控制要求,对于近期有建设和旧城改造项目的区域,影响村镇景观的重点区域、工业小区、居住小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具体项目建设,没有编制规划的,不得安排和批准项目建设。要想方设法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村镇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促使村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住宅向生活小区

集中,科学合理地确定村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挖掘自然的、历史的和地方的特点,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形成具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村镇风貌,塑造鲜明的村镇特色。

(二)切实加强村镇规划的管理,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

要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建设,逐步配备专业人员从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计划录用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镇规划建设部门工作。加强对村镇规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在工作中要严格办事程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提高村镇规划设计水平。县环保和建设局要组织审查进入我县村镇的规划设计队伍,严禁无证、超资质承担规划任务,对达不到规划设计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规划批准手续,切实加强对违法工程的查处力度。县环保和建设局要加强与安监、消防、镇(场)的工作衔接,及时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强化执法力度,切实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建议县委、县政府要着手研究制定鼓励和村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培养典型,推动全县村镇规划建设再上新水平。

(三)以环境总量和资源总量为依据,优化产业布局。

要认真依法制订和实施环保规划和国土规划,严格执行生态分级控制,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国土规划中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环保规划确定的严格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引导性开发区,将生态功能分区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严禁在严格保护区内开发建设,逐步淘汰中小型燃煤、燃油锅炉;大力治理水泥行业污染,关停生产规模小和工艺落后的水泥生产企业,发展大型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合理开发控制性保护区和引导性开发区,确保不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功能损害。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禽畜养殖场(点),禁止新建、扩建对饮用水源地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严厉打击危害饮用水源的违法行为。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加快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物安全处理设施建设,争取今年内完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建设,到2010年实现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处置率达到95%以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四)健全法制,强化执法,完善管理机制。

创新环境监管制度。一是强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有关规划、不符合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二是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对电镀、制浆造纸、纺织印染、制革、化工、建材冶炼、发酵等重污染行业严格实行统一定点、统一规划。三是严格实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禁止超总量排污和无证排污,逐步建立以排污申报为基础,总量控制为主线、排污许可证为重点、在线监控和现场检查为手段的污染源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创新环境资源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监管和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机制,明确政府、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创新环境执法机制,实施环境监察机构垂直管理,建议县编委研究,根据经济总量和人员情况,分别在原有各镇(场)配备环保员的基础上,组建清西、清东、滨江三个片区的环境监察中队,建立与资源环境工作需求相适应的管理队伍。

村镇绿色建筑水系统规划设计 篇3

关键词:村镇;绿色建筑;水系统规划;节水;污水处理;水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502-02

收稿日期:2015-03-23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理工基金(编号:LG20130302);河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编号:QN201325)。

作者简介:郭华(1986—),女,四川安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E-mail:ghscay@163.com。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是其主要的内涵之一[3],它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提倡水的节流开源,采用节水技术体系,并开发非传统水资源。国内外城市绿色建筑节水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4-13],如我国形成了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为核心的评估体系,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与不足,如绿色建筑节水技术体系不健全[14]。在拥有我国大部分人口、耗水量大的村镇地区,绿色建筑研究较少,其在村镇地区的推行更是存在诸多技术、管理和实施上的困难,因此须加强探讨村镇绿色建筑水系统规划设计,探索村镇绿色建筑节水及水资源利用技术系统。

1村镇建筑用水现状

1.1村镇建筑现状

村镇建筑体系是我国主要的居住形式之一,基数大,且逐年增长(表1)。分期、分批将新建和已有村镇建筑纳入绿色建筑节水事业范畴,将是我国绿色建筑事业改革的重要主题。建立统一规划和先进的建筑设计服务体系,转传统村镇建筑为绿色建筑,应该成为中国绿色建筑革命的核心。

1.2村镇建筑用水分析

建制镇建成区用水普及率90.73%,人均日生活用水量98.58 L,乡建成区用水普及率68.24%,人均日生活用水量82.81 L,镇乡级特殊区域建成区用水普及率84.20%,人均日生活用水量81.49 L,全国61.3%的行政村有集中供水, 9.1%的行政村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6]。

为了解缺水地区村镇用水情况,以河北省为例按照行政区划划分为11个调查区域,每个调查区域选取典型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镇和建制镇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6份。根据村镇的特征和居民生活特点,调研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概况、水资源现状、水资源需求现状、水资源消费、节水及处理现状等。

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村镇居民多以行政村(镇)为单位聚居,村镇建筑较为集中,整体布局多采用联排形式布置,且以单层、二层建筑为主。多数居民建筑具有庭院农业。行政村基本实现了集中供水,水源多为地下水。供水形式主要有定时定点供水和全天供水2种形式,水量计量率低,多采用每月定额缴费的付费方式。村镇住宅建筑用水主要用于日常炊事、家庭卫生、个人卫生、家畜养殖及农业灌溉,部分行政村有村镇企业,工业用水量较大。行政村对生活污废水处理率低,多直接排放天然水体或地下渗井。

2存在主要问题

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节水器具普及率低,村民节水意识薄弱;缺乏水回用系统,水的重复利用率低;生活污水基本未进行有效处理,对天然地表水及地下水产生威胁;未系统地进行雨水收集与利用,非传统水源水利用率较低;普遍缺乏供水水质监测,水质状况不明确;自来水计量付费机制不完善,家庭用水浪费严重;部分地区给水水压不稳定,管网漏损率较大。村镇建筑节水潜力巨大。

受村镇建设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居住现状等特点的限制,一些运行管理较为复杂的技术系统不适宜采用,村镇绿色建筑水系统建设不能照搬城市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针对上述问题,对村镇绿色建筑节水技术体系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为今后在广大村镇推广绿色建筑节水提供相应的技术系统。

3村镇建筑水工程技术体系探讨

根据村镇的特征和居民生活特点,对村镇建筑用水进行适于村镇发展现状与规划的设计和改造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镇建筑用水设施逐渐城市化,应结合村镇实情,给予建设性指导。

3.1村镇水资源规划

在保障用水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节水率和非传统水源利用是村镇绿色建筑节水核心,将用水健康循环的理念引入村镇建筑水系统规划,使其从“无序开发→低效利用→高污染排放”的直流式用水模式,转变为“节制用水→再生利用→低污染排放”的循环型用水模式,实现村镇小区域水资源的重复与循环利用(图1)。

村镇绿色建筑水系统规划应结合当地的总体水资源规划方案,有效利用水资源,改善村镇人居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应做到以下几点:(1)应对村镇建筑的用水水量和水质进行定量化估算与评价,提供确切的居民用水量数据资料,注意村镇的用水变化系数一般大于城市用水变化系数。村镇生活用水定额可参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进行取值,但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调整;(2)提出合理用水分配计划,村镇建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消防用水、水厂自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及未预见水量的分配应满足当地的现在及发展需要,并提出水质和水量保证方案;(3)统筹考虑村镇区域内用水规划及水量平衡,协调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建立有机联系,实现村镇水环境健康循环;(4)将非常规水资源纳入水系统规划,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依据不同水质要求分质供水的用水原则,充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如经处理的雨水、生活污水等。

nlc202309021428

3.2村镇建筑用水器具改造

节水器具推广是绿色建筑节水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住宅建筑要求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具体评价时需所有用水部位均采用节水器具。村镇用水器具大致包括洗涤盆、淋浴器、洗衣机水嘴、便器等,调查发现村镇节水器具的普及率不及20%,与大型城市80%~95%的普及率相差甚远,具有很大节水潜力。村镇住宅可采用加气节水龙头、陶瓷阀芯水龙头、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等节水龙头,以及节水淋浴喷头、节水洗衣机等。对便器的改造,应优先考虑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改造旱厕,将村镇建筑水系统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宜采用粪尿分类收集,发酵堆肥,既节约用水,减少排放,又变废为宝,还肥于田,实现营养元素的小区域循环。

3.3中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村镇污水的处理应采用源头分离、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庭院水系统微循环与村镇建筑群水系统绿色小循环相结合的模式。村镇建筑更分散,这为排水集中处理造成一定的困难,但也为污水分散处理提供了空间。源头上将“灰水”和“黑水”分类收集,“灰水”经适当处理后回用于灌溉、畜牧、景观等,“黑水”经处理后低污染排放。

适于村镇使用的中水处理主要技术有生物滴滤池、人工湿地、稳定塘、生物接触氧化池、膜生物反应器。这些处理技术可对污水就地收集、处理及回用,易于建设、便于维护、建设投资小,且运行管理简单,适于农村地区经济来源缺乏、操作维护人员有限的特点。

3.4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雨水资源是一种优质的非传统水源,其有机物含量少、污染轻、碱度低、总硬度小、溶解氧接近饱和[14]。经简单处理后可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及农业灌溉水质标准,其处理成本比灰水处理成本更低,出水水质也更可靠,出水的公众接受性也更强。目前,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成熟应用于城市分散住宅、建筑群或小区,除用作杂用水、景观水,也有分散式、集中式雨水渗透系统,实现了小区雨水资源生态综合利用系统等[14]。可借鉴城市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经验,指导村镇建筑雨水利用。村镇整体环境质量状况好于城市,其绿色建筑雨水(主要来源于屋面、道路、绿地)水质总体优于城市,设置初雨截留装置,经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后即可回用。

4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提出在保障用水安全的基础上,将用水健康循环的理念引入村镇建筑水系统规划,使其从“无序开发→低效利用→高污染排放”的直流式用水模式,转变为“节制用水→再生利用→低污染排放”的循环型用水模式;建议对村镇建筑用水缴费标准进行改革,同时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治理,将水、固、气的利用与处置有机结合;进一步探讨村镇环境下建立基于非传统水源利用的景观及灌溉水体水质保障系统及非传统水源利用输配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的方法。

参考文献:

[1]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柴宏祥. 绿色建筑节水技术体系与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8.

[3]汪光焘.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抓好建筑“四节”——关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几点思考[J]. 土木工程学报,2005,38(4):1-4.

[4]蒋兴林. 深圳市节水型居住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5]曹申,董聪.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评价[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2(60):843-847.

[6]陈洋,张定青,黄明华.集雨节水建筑技术[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36(5):545-547.

[7]杨乃平. 基于LEED体系的节水与雨水利用方法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8]何栋奎,雷晓玲,房敏. 绿色建筑住宅小区节水与污水再生利用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3347-13349.

[9]Ye L,Chen Z J,Wang Q Q,et al. Developments of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in China[J]. Renewable Energy,2015,73:115-122.

[10]Vi jayar aghavan K,Raja FD.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roof substrate to improve runoff water quality:plant growth experiments and adsorption[J]. Water Research,2014,63:94-101.

[11]Speak A F,Rothwell J J,Lindley S J,et al. Rainwater runoff retention on an aged intensive green roof[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3,461(462):28-38.

[12]vila C,Salas J J,Martín I,et al.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combined sewer wastewater and stormwater in a hybrid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in southern Spain and its further reuse[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3,50:13-20.

[13]董紫君,杜红,宋红星,等. 深圳市建筑节水器具推广与应用示范[J]. 建筑经济,2014(2):81-83.

[14]赵福增. 我国绿色建筑节水及水资源利用技术措施和指标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7.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EB/OL]. [2014-11-10]. 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0/jsbwjcw/201408/t20140805_218642.html.张新建,张宏文,闫飞,等. 棉花收获期不同开放状态棉絮的力学特性[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504-506.

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及其管理探究 篇4

关键词:村镇建设,规划与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从而促进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建制镇集中, 这就使得很多小城镇迅速扩大, 使这些小城镇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村镇建设获得的成绩能够反映广大农村建设的方向。在当前村镇建设规划和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村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本文针对村镇建设规划及其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分析了村镇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从而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使村镇规划和管理得到不断的加强, 最终将这些问题进行适当的解决, 保证我国村镇建设能够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1 村镇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

1.1 不能准确的预测村镇的未来

编制规划的重要内容是人口规模的确定, 这属于一项基础性工作, 但是, 过多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对人口的规模产生影响, 因此由于缺乏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进行规划预测工作变得非常困难。

1.2 较大的规划实施难度, 对于实现规划目标村组干部没有足够的信心

那些比较贫困的地区, 大部分村集体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 甚至村委会办公房都由上级拨款才得以修建。同时, 管理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政策相对“僵化”, 由于没有预留“机动用地”, 导致村集体无法对土地进行调整或进行拆迁的实施工作, 这就使很多地方都成了不认敢接的“烫手山芋”。由于这两个主要原因的影响, 实现规划目标成为了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时, 在很大程度上村组干部以及规划编制人员对这些问题的担忧和顾虑对规划工作的效能和质量以及设计方案水平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3 土地建设规划与利用规划相互脱节

建设规划局和国土资源局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 不能同步制定各自的工作部署, 没有相同的目标要求, 地方领导稍有不慎就会形成封闭、独立, 缺少交流沟通的规划过程, 这就导致规划成果互相矛盾, 实施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冲突。

1.4 薄弱的基层技术力量

县级以下缺乏规划设计资源, 尽管省、市级规划单位证照齐全、人才济济、生意火爆, 但是农村地区请他们进行规划编制却是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由于规划经费的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对规划工作的重视。对于很多贫困地区而言, 这样的格局是非常不利的, 是需要在近期进行尽快转变的。

2 加强规划与管理的方法

2.1 做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

(1) 使城镇建设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得到完善。对村镇规划建设而言, 城镇体系规划能够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 我们要使其不断得到加强, 从大局着眼, 协调乡村城镇之间的关系, 忽略行政区域界限, 使城镇的规模以及总体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撤销小规模城镇的规划, 将重点放在中心镇的建设上, 在农村地域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中心镇的功能地位, 对区域设施进行统筹安排, 使重复建设现象得到避免, 使公共设施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优化, 使乡镇企业逐渐向工业区靠拢, 住宅向生活区靠拢, 促进村镇合理布局并协调发展。

(2) 使修编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工作进一步加快, 使小城镇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镇属于城市居民点的最基层, 就像一条纽带联系着乡村和城市, 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农村的中心, 规划小城镇与城市要有所区别, 要以区域的观点加强分析城镇经济发展的条件, 在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 根据城镇性质, 合理、准确的进行城镇用地和人口规模的确定, 使城镇地方的、历史的、自然的特点得到充分的挖掘, 并进行认真的规划和设计, 使城镇兼具地方性特色和时代感, 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3) 对小城镇进行详细规划, 进行小城镇规划管理规定的制定, 使小城镇的品味得到提升。过去对小城镇进行详细规划时没有较高的覆盖率, 没有有效的控制和指导群众的建房, 导致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从而导致小城镇具有类似的面貌, 没有特色也没有较高的品味。对小城镇近期建设要进行强制性的规定, 并进行详细的控制性规划的编制, 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划分, 使其满足用地要求。那些近期旧城改造项目和新建项目, 必须编制详细的规划, 对项目建设进行充分的指导。

2.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小城镇规划

(1) 对于那些经济基础较好、区位重要的村镇要给予大力扶持。例如:县镇、区镇等卫星乡镇, 远离中心城区, 相对偏远的区域中心, 已经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 能够对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具备一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的村镇。进行这种乡镇建设时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 开放优惠政策, 促进其快速的发展。

(2) 应尽快将近城区郊区镇归入城区管理。例如:目前虽然属于建制镇, 但是已经和城区相连, 对这样的城镇要给予独立的规划, 尽早将其纳入城区, 根据城市标准统一管理, 使其具有与城区相衔接的配套实施和功能定位。尤其是那些对于城市组群与中心城区之间的村镇, 要不断完善其体系规划, 对区间村镇规划建设进行合理的引导, 使那些影响城区功能、重复建设的现象得到切实的避免。

(3) 要适当控制基础较差地处偏远的村镇、中心村周边村庄、中心镇所辖村庄等发展, 对其进行恰当的引导, 使其向中心村、中心镇发展。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 农村人口正在不断地涌向城市和中心城镇, 同时由于出生率下降, 近年来, 农村人口正在迅速减少。因此, 针对这种状况要适当的对上述地区进行控制, 同时要促进中心城镇的发展, 使其全面振兴。不仅如此, 还要进行小城镇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 使村镇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3 加强村镇规划管理, 保证其严肃性

(1) 完善各级村镇规划管理机构。

加大村镇规划管理机构的建设力度, 进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要配备专业人员, 进行大中专毕业生的录用, 根据计划使其加入到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中。

(2) 加强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使其执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进行培训计划的制定, 分批、分期的培训技术人员、建设助理员以及乡镇长。要采取持证上岗的制度, 从而保证村镇规划建设助理员的专业技能, 要对其严格进行考核。利用培训的方式使其办事效率得到提高, 服务意识得到增强, 促进依法行政。

(3) 使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充分考虑村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形势, 对政策措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加强领导作用, 塑造典型实例, 促进村镇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 村镇建设规划及其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关系到村镇建设的长远发展, 同时也关系到所有村镇居民的利益。做好村镇规划工作才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 必须要进行认真的学习、努力的工作,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方蓬, 叶国松.我国当前村镇建设规划的意见以及思路[J].价值工程, 2010 (21) .

[2]周海霞.对贫困地区村镇建设规划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 .

[3]王东升.试析村镇建设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2) .

村镇规划论文 篇5

【摘要】集美新城是整个厦门的几何中心,西连漳州,北连泉州,东接厦门本岛。将来的集美很可能成为厦漳泉大都市里的核心区。其次,集美是重要交通枢纽,南北火车在这里交汇,岛内外的交通在这里交汇,将来会吸引更多人气。本文将介绍集美新城的规划特点、规划现状以及对集美新城规划的部分建议。

关键字:集美新城

规划

TOD模式

集美新城是整个厦门的几何中心,西连漳州,北连泉州,东接厦门本岛。将来的集美很可能成为厦漳泉大都市里的核心区。其次,集美是重要交通枢纽,南北火车在这里交汇,岛内外的交通在这里交汇,将来会吸引更多人气。集美新城的建设使厦门城市主轴得以向西延伸,对接漳州平原,辐射闽西南,形成海峡西岸大型城市的模型。集美新城建于集美区的核心区域,总用地44.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8万人,建筑风格延续嘉庚风格,使得整片区域统一化。集美新城三面环水,并设有广场、游船码头和商业街等。集美新城形成后将是与厦门本岛规模相当的主市区,规划定位为集教育科研、商务运营、生活居住、旅游休闲、交通枢纽功能为一体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规划形成“一湾、两线、四片”的格局。其中,新城的核心区域用地面积为6万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7万人,是通过3-5年的建设而形成的以商务办公功能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

“一湾”指的是杏林湾。杏林湾位于集美新城的核心区域,建设的杏林湾商务运营中心是厦门市在岛外的首个重要的商务运营中心。杏林湾商务运营中心总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两线”指集美大道沿线和孙坂路沿线。集美大道沿线将设置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国贸商城、华大综合体育馆、市环境监测技术大楼、中烟研发中心、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孙坂路沿线主要包括孙坂路拓宽改造、海翔大道跨线桥、英村安置房小区、兑山安置房小区、港头农贸市场改造等。“四片”指的是西亭区、集美文教区、厦门北站片区、园博园片区。西亭作为集美新城的核心区,总用地面积6万平方公里,规划人口7万人,规划定位为以商务办公功能为核心,集生活居住、生态游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区域。集美文教区位于集美新城东北部,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大学、厦门软件学院、华厦学院工商旅游学校、厦

门工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于此,师生总数超过10万人。厦门北站在高铁网络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现在主站房已经投入使用,各项基本服务设施逐步建成,片区对外的交通组织基本建成。园博苑片区,占地面积6.76平方公里,总投资23亿元,目前园博苑正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中,各种配套服务基本设施、水上活动项目、温泉岛和五星级酒店等逐步建成。

在规划中,集美新城被分为“五大主题区”,即中央生态公园、文创码头、林阴大道、森林公园、海西住宅。集美新城保留了原来的山丘作为城市的中央公园,创造了高绿化的原生态城市客厅。文创码头则结合闽南文化,建设与侨屋、传统街区、里坊等海西传统风貌元素相互呼应的特色建筑。规划一个以文化创意为主要轴线的综合性娱乐休闲码头,并且串联东西向海岸水面,在集美新城内形成一条具有文化创意特色的艺术长廊,在艺术长廊两侧设置现代书城和现代科技馆。新城内一条南北走向的林荫大道作为主轴,往南有百花公园,接于园博苑,北向的林荫大道打造成了海西区最大的文化长廊,市民们可以再这里休憩、娱乐。此外,将大型的森林公园布置于住宅区的核心,将生态观念进行到底,给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目前,国家确定厦门市为全国建设领域首个低碳示范城市,而集美新城无疑是首个低碳示范区。在规划中,力争在各项配套设施中做到节能减排,在满足生态的要求下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集美新城现规划配套设施如下:

1、交通配套

集美新城提倡低碳的公共交通,规划构建完善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型的公共交通系统,使集美新城成为城市绿色交通的发展典范。目前,集美新城在道路规划中提出“三横三纵”模式,“三横”分别为海翔大道、杏林湾路及拟建的横贯片区中部的新洲路,三条道路均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穿越核心区段的海翔大道和杏林湾路还将改造为下穿通道。新洲大桥位于新洲路的东端,是集美新城核心区东侧的进出通道,跨越杏林湾,连通集美大道。根据规划,新洲大桥全长545米,为双向6车道。现已通车。西亭中心区的纵三路成为核心区主干道,基础设施项目“西亭中心区纵三路”,这条未来集美新城核心区西亭中心区的主干道,将建设成为长1876米、宽30米,总投资6191万元的一条宽敞大道。和悦路是核心区“三横三纵”市政道路的其中之一,也是最先开建共同管沟的路段。该路段的共同管沟高4米、宽4米,已建成600米。在基础设施的规划上,采用比较发达的轨道交通、现今的清洁能源照明;在地下空间使用上,设计使地下空间直接跟外界通风的设施,减少空调的使用。

2、科教配套

集美新城内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于此,其中厦门产业技术研究所将形成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基地为核心,以创业服务中心、专业性孵化器为支撑,产权交易、创业资本、中介服务等市场要素为纽带的“大科技”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国内“高水平、应用型、服务化、开放式”的研究院。其他多所院校相互联系,成为一套完整的交通网络系统。

3、休闲配套

新城将建设厦门市最大的水上运动中心,作为皮划艇、赛等训练基地,是厦门市重点培养水上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的场所。位于园博苑内的体育公园,设有篮球场、网球场、水上项设施等多种体育运动设施。而位于大学城的华大学生街,在集杏林大道东南侧,华侨大学西北侧,总用地面积24557平方米,目美总艇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街道总长度450米,总宽度57米,将为周边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是文化、购物、休闲、游览、娱乐的理想场所。另外,杏林湾商务运营中心是核心区最重要的项目,也是最早启动的项目之一。整个商务运营中心的规划在推进厦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4、安置房

西亭安置房是集美新城核心区内最大的安置房项目,项目选址海翔大道南侧、九天湖东侧、西亭村西侧,地块用地面积约19.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4.3亿元。项目建设以高层住宅为主,配套建设商业设施、卫生服务、幼儿园、社区活动用房等公共设施,可满足西亭社区拆迁需求。

当然,一个备具活力和生命力的城市除了有完善的各种基本配置外,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在新城建设中,集美区在保持工业稳定发展中,借助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等优势,借助文教区,加大了对现代服务业等三产的招商力度。只有发展了产业,新城才能有新的活力。

当前,集美新城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着,伴随而来的是征地拆迁力度的加大。如何为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找出路、谋生活,是集美区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集美新城的建设,最终受益者应该是来百姓,只有不断地关注民生,老百姓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厦门市目前面临多重问题,有两个原因不容忽视:一是土地稀缺,二是交通拥堵。今年来厦门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的增加,岛内中心城区高密度的开发,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私家车拥有量不断上升,城市问题逐渐凸显,交通拥堵问题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问题。而集美新城在建设中要怎样才能从厦门本岛吸取经验,避免严重的城市问题呢?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是最有力而有效的方法。紧凑综合开发和努力发展公共交通,限制下汽车的增长,是应对和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优先选择。这就是TOD发展模

式。集美新城的发展也应该优先选择TOD发展模式,从而避免未来更多的城市交通问题。

集美新城比较符合TOD新城模式,根据规划显示,开工建设中的1号线南起镇海路,终止于厦门岩内北广场站。路线长31.5公里,设置24个车站,在集美新城区域设置多个站点,时距在半小时以内,为建设TOD模式提供有力的条件。厦门规划建设4条骨干轨道,1号线和2号线纵横分布,3号线沿着海湾串起岛外四个区域,4号线则是环绕厦门本岛。将高崎作为区域的枢纽中心,便于转换各种交通方式,协调交通枢纽和土地利用布局,这也为集美新城的TOD发展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新城在建设中,便捷的接驳系统是实现站点与接驳交通紧密联系的重点。应该要协调好线路布局和换乘衔接,便于换乘。在新城建设中也应当注重设计高质量的步行街道,林荫大道、景观大道、商业大道等步行街区的设置,空间组织,街道设计应着重考虑步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应以步行为核心规划内容。

加强村镇规划 篇6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镇;理论指导;调查研究;技术路线

现阶段,我国历史遗产保护体系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多方面的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都不完善,像历史文化村镇这类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还面临着很多问题。笔者近期有幸参与到《两当县杨店乡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项目中并总结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要点和技术,编制了一套保护规划技术路线,以促进历史文化村镇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并在下文中叙述了具体的构建方法。

一、调查和研究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资源

(一)构建完善的基础资源调查指标体系

在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资源进行调查前,必须建立完善的调查指标体系。以基础资源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库调查为调查活动的两条主线,结合两者的信息综合评价历史文化村镇,并对其分类,然后编制保护规划。保护规划要包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代适应性控制体系、及村镇的发展规划三部分。

(二)建立并完善基础资源保护数据库

构建基础资源保护数据库的目的在于形成集采集、分析、存储、传输、管理于一体的统一平台,这样能够对历史文化村镇所拥有的所有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合理的控制。

可将“空间数据一属性数据”作为基础资源保护数据库的分类方式,在实际操作时,要结合保护管理任务的实际需求进行具体采集的数据采集[1]。采集本地的基本信息、特征信息,构建数据资源的基础,进而合理的表述不同历史文化村镇的各项历史信息,如形成原因、文化背景,文化特色及保护现状,从而忠实的反应出地域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

利用通用数据、选测数据的动态监测,可以指导基础数据资源在科学化、多元化、公开化等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监测,从而保护好历史数据信息。基础资源保护数据库要具备动态信息录入,数据库资源全开放,参与式支撑数据库建设等功能,同时采用一些数字化技术辅助研究工作,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将“动态全息式”的历史文化村镇数据监测体系展现出来。

二、综合评价历史文化村镇

我国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村镇,遍及我国各大省份,覆盖地域较广。对这些历史文化古镇的综合评价及分类工作是一项非常庞杂的工程,但也是对其实行有效保护的基础,因此,必须严谨的完成这项工作[2]。完成资源调查后,依据调查所得信息和数据综合评价不同的历史文化村镇进行。将综合评价的结果作为下一步对村镇进行分类的依据。正确的对村镇分类,确保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应该将分类和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保证历史文化村镇各项保护工作符合每个村镇的实际需求。

在综合评价体系中,要分别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这样才能全面的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所有信息。在进行综合评价时,要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所得数据的加权平均分作为综合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依据,并根据这个数据划分历史文化村镇的等级。等级不同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方法也不同,应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等级进行分类保护,这样不仅可以使资源配置合理化,而且可以保证保护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和效率。

以杨店乡为例,笔者在深入现场仔细调研后总结得出:杨店乡古民居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独特性,对研究甘肃省陇南地区建筑风格和建筑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堪称研究陇南地区居民建筑的活化石之一。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由于多数历史文化村镇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因此,要保护好文化遗产依存的自然景观环境,使文化遗产保护更加完整,具体如山川、河流、植被等。

2、历史文化村镇中的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应该得到相应的保护。要尽量保持这些古老街巷的外观、尺度、密度、装饰及各种传统的文化要素,以保持其原有的韵味。

3、对于历史文化村镇中的环境小品也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它们可以很好的体现村镇的文化底蕴。应该对一些反映乡土气息、少数民族风情的设施及工具予以保护,如水车、石碾、古桥、古树等。

以杨店乡为例,规划提出了 “一水两山、一街多点”的总体保护框架,并从保护范围、高度控制、建筑保护与更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规划要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如果说历史文化村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载体,那么历史文化村镇本身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估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与物质文化遗产一同构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这是历史文化村镇馈赠给我们的独特文化宝藏。但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受重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者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因此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编制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规划中,并将其作为保护工作的重点,全面贯彻执行各项保护措施。

以杨店乡为例,我们的规划从节庆习俗、地方特产和革命事迹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规划保护措施。

四、构建历史文化村镇现代适应性控制体系

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与保护始终是历史文化村镇规划中的难点和重点。要保持历史文化村镇的风貌,就需要原住居民在此生活,这样才能赋予村镇文化旺盛的生命力[3]。因此,要在保护好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上,促进其发展,真正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构建历史文化村镇现代适应性控制体系,可以很好的指导古镇的更新和改造,既不违背保护的原则,又让百姓实现小康的生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改建现有的保护技术和方法,也要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保留历史文化村镇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使这些历史遗产得以保存和延续。在规划历史文化村镇的技术路线时,要坚持以保护为中心,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有所针对的控制规划工作和保护对象,严格规范历史文化村镇的一切建设行为,同时也要促进历史文化村镇的健康发展,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平衡。

【参考文献】

[1]赵勇,张捷,卢松,刘泽华.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3(03):19-25.

[2]许志坚,宋宝麒.民众参与城市空间改造之机制—以台北市推动“地区环境改造计划”与“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10):78-79.

村镇规划漫谈 篇7

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就, 代表了未来中国广大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规划技术界的高度重视。

1 村镇规划理论体系没有形成

目前, 我国广大乡村建设尚未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在这恢复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二十年的建设实践中, 村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 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村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目前, 应用的主要是村镇建设规划和乡镇域总体规划, 可是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上述规划所涉及的内容的。因此, 在村镇规划实践中, 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村镇建设所必须的规划设计中运用, 技术管理比较混乱。

目前, 在理论上需解决的是:村镇规划是否应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如果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 它应具有哪些层次的规划?各层次规划重点是什么?主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主要技术内容是什么?何时和如何制定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它们与城市规划相关内容有哪些区别?某些相关行业标准能否在村镇规划上运用与如何运用?

2 村镇规划收费无依据

在村镇规划收费方面, 国家没有一个收费标准, 在很多情况下要参照城市规划收费标准, 这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的付费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都造成一定困难。更为一些不重视规划的单位蓄意压低规划收费价格创造了条件, 这是非常不尊重规划技术人员创造性技术劳动的一种倾向, 长此发展下去, 对村镇规划技术队伍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也影响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视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并抓紧研究、落实有关工作。

3 村镇规划技术规范、标准缺乏

村镇规划目前只有一个国家标准, 即《村镇规划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 该《标准》, 从制定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看, 其技术规定是应用于村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实践上看, 小城镇总体规划也可应用此《标准》, 从目前实践情况看, 急需加快村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

4《村镇规划标准》尚应进行补充完善

根据多年从事村镇规划工作的实践, 该《标准》尚应进行补充完善。

4.1《标准》虽没明确规定建设规划期限

标准要求在建设规划上明确表示各项建筑及用地布局和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绿化、竖向设计等内容, 这个内容要求几乎达到了城市规划中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但是规划期限都大大长于城市详细规划期限, 为10-20年。在这么长的期限内任何人也难以予见到如此详细的建设计划和规模。因此, 有理由对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产生疑问, 这样作出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 必然缺乏灵活性。

4.2《标准》适用于县城以外的建制镇

以我们黑龙江省为例, 许多老的建制镇和农、林、场部人口都达到几万人, 城镇建设占地有的达到10平方公里左右, 但是其不是县政府驻地。如此规模的建制镇, 如果也是执行《标准》, 那么, 从《标准》的内容上看, 至少尚需补充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规定:

4.2.1 充实环卫规划方面的内容

目前在许多集镇特别是建制镇设有专门的环卫队伍对城镇进行环卫保洁工作, 而且这项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今后其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工作必将逐渐正式落实到政府工作计划中去。但是, 在实践中, 环卫工作尚存在如机构设置;人员和相关机械、工具不足;垃圾储运, 中转用地不明确;垃圾不分类, 难以回收利用, 浪费资源;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址不明等诸多问题。环境卫生条件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居住与生活环境水平。因此, 必须予以十分重视, 应将环卫规划纳入《标准》中去, 以利环卫工作正常开展, 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4.2.2 充实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目前, 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广大乡镇, 由于城市中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使村镇建设环保问题十分突出, 而小城镇是村镇建设的重点, 其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十分紧迫的任务。如何避免或减小各种污染带来的长期危害, 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应列入《标准》中去, 加以强制性的执行, 方可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4.2.3 充实防灾规划方面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震区范围广大, 涉及人口众多, 防范地震灾害及震后次生灾害问题, 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由于我国广大乡村居民生活的燃料结构主要是以农作物桔杆、柴、草等为燃料, 相当数量地区农民的建筑为木质及草盖等易燃物质组成, 农村火灾问题突出。因此, 村镇防火规划问题应列入《标准》中去, 使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通过规划, 最大限度减小火灾的危险性和减少损失。

4.2.4 充实集中供热规划方面的内容

我国北方地区幅源辽阔, 人口众多, 虽然广大乡村, 由于经济原因, 近期很难能够实行集中供热, 但是经济发展较快, 人口较多的小城镇, 近期已建有相当多的多层公共建筑和多层住宅, 而且这种趋势代表了今后的建设方向。因此, 集中供热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必须对此拿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那应是实行区域集中供热, 它所能带给我们的益处自不用细说。因此, 集中供热规划应列入《标准》中去。

4.2.5 充实有线电视规划内容

目前, 有线电视系统已进入广大乡镇, 为便于其合理地进行建设市局, 应在《标准》中充实有线电视规划容。

4.3 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目前在广大村镇、机动交通运输工具已是居民非常普遍拥有的, 大型和较大型的运输车辆所占的比例也逐渐提高。而这些较大型的车辆都有一个较大的较弯半径。《标准》中四级道路只有3.5米宽的路面部分, 没有红线宽度控制, 这样较大型车辆难以进入宅院内。由于目前农民多为个体经营, 如果车辆不能进入宅院内, 安全保管则成了大问题。因此, 有必要对此一级路的宽度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详细研究论证和加以调整。

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 在迈入新世纪之前, 村镇建设和规划工作, 如果要走入一个更高的、更科学的层次, 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对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方能指导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在新世纪里取得更伟大的成绩。

责任编辑:程鹏

摘要: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中国农村, 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向集镇、建制镇 (以下称小城镇) 集中, 小城镇人口得以快速增长。加速了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步伐。

加强村镇规划 篇8

镇平县地处河南省南部地区, 是河南省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县, 为能够有效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指导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以及为村庄整治、迁村并点等工作提供现实依据, 对村镇建设用地之间的平衡和节约土地, 以及城镇、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进行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镇平县村镇体系规划概况

(一) 村镇体系现状

至2010年末, 全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 (涅阳、玉都和雪枫) 、11个镇 (石佛寺、晁陂、贾宋、侯集、曲屯、枣园、卢医、高丘、老庄、遮山和杨营) 、8个乡 (柳泉铺、彭营、安字营、郭庄、张林、马庄、王岗和二龙) , 计409个行政村, 2168个自然村。全县平均每个乡镇 (街道) 有100个自然村, 每个行政村平均有5.4个自然村、2112人, 每个自然村平均有394人。

(二) 村镇体系规划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状况和规划期发展趋势, 采用极核与轴带空间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中心城区、重点镇和中部经济发展带城镇, 合理发展一般镇。遵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生态保护原则, 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配套为手段, 创造集聚条件, 集约利用镇区土地, 引导分散的居民点逐步向城镇和中心社区、基层社区集中。

根据镇平县域的发展条件, 影响城镇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与交通条件, 确定镇平县域将形成“一带两轴三点”的城镇和中心社区、基层社区组成的村镇体系空间等级结构。

“一带”即为县域中部东西向的城镇发展带, 包括县城、遮山、柳泉铺、晁陂、曲屯以及石佛寺、杨营等7个乡镇;“两轴”即为县域中部南北向的207国道沿线城镇发展轴和县域南部从彭营集镇到枣园镇区大体与中部城镇带平行的东西向沿县乡公路分布的城镇发展轴。包括老庄、石佛寺、县城、杨营、张林等5个城镇;“三点”即县域西北部的高丘、卢医镇区和北部的二龙集镇。

中心社区指现状基础好、村庄规模较大、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等优势条件, 规划要对周边农村具有一定服务功能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确定全县中心村81个, 规划人口12.27万人, 占规划县域总人口的11.57%, 规划期末平均每个中心村1500多人。中心村建设要配套建设比较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服务于周边若干个行政村;“基层社区”是保留的规模较大的自然村, 一般现状人口规模大于200人, 并考虑合理的耕作半径和交通条件来设置, 以农民从住宅到耕作农田单次出行在半小时左右为宜 (今后农民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作为从事农业生产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则耕作半径将扩大) , 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集中居住地。根据镇平实际情况, 共设置670个基层社区, 规划期末基层社区人口约有37.44万人, 占县域总人口的35.32%, 规划期末平均每个基层社区500多人。

二、镇村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据上, 确定镇平县需要的撤并村庄多达1500多个, 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68.9%。将分散的自然村落逐步进行撤并是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撤并自然村, 加强中心村和基层社区建设, 有利于基础设施的集中配套建设, 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

从镇平县的实际出发, 按照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 并根据河南省和南阳市城镇建设标准进行调整, 对城乡居民点和农村社区建设标准从规模和设施配套建设等两方面提出规划原则和实施策略。

按照国家《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50280—98) 》和《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8—93) 》将镇平县的村镇分为5个等级, 即县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中心社区和基层社区。

规划期末县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5万人,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118平方米, 按照国标规定的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应控制在100~110平方米之间。

石佛寺、贾宋和侯集3个重点镇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在2.4~3.6万人之间, 其中石佛寺和贾宋为大型镇、侯集为中型镇。其余11个建制镇区人口在0.7~1.8万人之间, 其中晁陂、卢医、柳泉铺—遮山、曲屯和杨营人口超过1万人, 为中型城镇;其余皆为小型城镇。各城镇应按不同等级标准进行建设。

2010年末建制镇建设用地1439.02公顷, 平均每个镇建设用地130.8公顷, 建制镇区总人口12.03万人, 人均119.6平方米;8个乡政府驻地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83公顷, 平均每个乡47.88公顷, 总人口3.25万人, 则人均117.9平方米, 乡镇镇区人均建设用地118.75平方米, 属于《镇规划标准》中的三级指标, 可以调整的范围为减0~10平方米/人, 确定建制镇镇区人均用地指标控制在100~120平方米。

规划中心社区平原地区在1000人以上, 按特大型村庄标准进行建设;丘陵山区一般在500~1000人之间, 按大型村庄标准进行建设;规划基层社区一般在200~1000人之间, 按照大中型村庄标准进行建设;丘陵山区部分村庄小于200人, 但不低于100人, 按照小型村庄标准建设。

全县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为12585.69公顷, 约有2168个自然村, 共计65.49万人, 则人均建设用地为192平方米, 规划期中心社区按100~120平方米/人控制, 基层社区按照100~110平方米/人控制。

各城镇、村庄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有一定控制标准, 根据标准, 规划期末镇平县村镇建设用地达到一定总规模 (见表1、表2) 。将来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 城镇建设用地大量增加, 预计要新增用地25.05平方公里, 其中县城要占将近69.2%。而村庄顺应城镇化进程经过撤并整合, 其用地锐减71.79平方公里, 总计可以节约46.74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这其中有村庄人均用地指标降低的原因, 现状村庄人均用地多达192平方米, 减少至人均106.2平方米;也有村庄人口减少的原因, 乡村人口从现状的86.37万人降至规划期末的50.88万人, 村庄人口净减约35.49万人。顺应发展趋势, 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村庄整治, 可以有效地调整出城镇建设需要的大量用地, 还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独立工矿用地建设项目, 以实现集约土地、节约土地的目标。

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标准

村镇公共设施配套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两大部分, 乡村的公共设施配套明显落后于城镇, 要加大村镇居民点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力度, 力争实现城乡比较均等化的公共设施服务。

(一) 公共基础设施

村镇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 (公路、城镇道路和站场等) 、供排水设施、供电通信设施、环卫设施等, 是全县村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

中心城区交通发展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城市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网络,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 与镇平交通需求协调匹配、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形成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有机衔接。城镇区内部道路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建设, 以满足城镇发展需要。一般建制镇镇区要有二级公路通过, 中心社区通三级公路、基层社区通四级公路。

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应设长途汽车站、水厂、污水处理厂、高等级变电站、电信局 (支局) 、邮政局 (支局) 、天然气站、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一般乡镇应设乡村客运站、水厂 (水塔) 、简易污水处理设施、35千伏以上变电站、电信所、邮政所、燃气供应站、中型垃圾中转站等设施。

乡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给排水、供电、电信、环卫设施等, 这类设施应根据村庄规模、区域位置以及村庄的类型等条件进行合理配置, 以满足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一般平原地区中心社区、规模较大基层社区和邻近城镇的农村社区应通过城镇水厂供应自来水;农村社区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点选择排水体制。新建农村社区宜采用有污水排水系统的不完全分流制, 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采用雨污水排水系统的完全分流制。靠近城区、镇区的村庄污水宜优先纳入城区、镇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特点, 确定污水排放标准。结合周边电信、邮政交换中心和局所的位置及主干光缆的走向确定村庄光缆接入模块点的位置及交换设备容量, 合理配置中心社区、基层社区的邮政、电信代办点。与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结合, 采用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广播电视技术手段, 提高广播电视农村综合覆盖率, 实现所有规划基层社区通电视广播。

乡村生活垃圾收集应实行垃圾袋装化, 按照“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和中心镇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置模式, 结合村庄规模、集聚形态确定生活垃圾收集点和收集站位置、容量。结合村庄公共设施布局, 合理配建公共厕所。1500人以下规模的村庄, 宜设置1~2座公厕, 1500人以上规模的村庄, 宜设置2~3座公厕。公厕建设标准应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标准 (见表3) 。

(二) 公共服务设施

城镇和乡村应按照不同的人口规模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标, 根据相关规范和镇平县的实际情况, 镇平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3~16%, 人均14~17平方米, 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设施等7类用地,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建设应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 全面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重视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和生命健康的需要。县城应规划建设为整个县域服务的行政中心、商业金融中心、综合性医院、疾控中心、图书馆、影剧院、体育中心、科技馆、大型综合市场、社会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也要建设为本地居民服务的居住区 (片区) 级和居住小区 (组团) 级的公共服务设施, 包括科教文体卫和商饮服务等各个方面。

注:表中●应设项目, ○可设的项目, ×一般不设的项目。

根据《镇规划标准》将公共设施按其使用性质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六类。规划重点镇和一般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规划建设用地的比例分别控制在12%~20%、10%~18%, 人均分别为15~20平方米和13~18平方米。一般镇应建设银行、信用社、商业网点、科技站、文体中心、初级中学、完全小学、中心幼儿园、体育场、卫生院 (包括保健站) 、敬老院、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和广播站等设施, 中心镇除了要建这些设施外, 还要设置高中或职中、标准体育场馆、中心卫生院等设施, 同时银行、工商、税务和商业网点规模都应比一般镇的标准要大些, 镇级公共设施应考虑周边村庄和镇域的需求。

乡村公共设施包括村委会、商服网点、科技服务、小学、幼儿园、全科医疗站、文体活动站等, 应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和产业特点确定,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公共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村民方便使用的地方 (如村口或村庄主要道路旁) 。根据公共设施的配置规模, 其布局可以分为点状和带状两种主要形式。点状布局应结合公共活动场地, 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带状布局应结合村庄主要道路形成街市。中心社区一般应配置完全小学、幼儿园、文体活动站、全科医疗站、农贸市场等设施;一般人口规模在300人以上的基层社区应配置幼儿园、卫生室、文体活动室、商服点等设施 (见表4) 。

四、小结

城乡统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节约利用土地和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均等化, 在此大背景下, 村镇建设的重点是公共设施水平, 村镇的公共设施的发展水平不仅能反映其整体经济实力、建设管理能力, 也是体现地区良好居住环境、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村镇建设面临着地区财力还不够雄厚的重大问题, 应当最优化、最大化地进行公共设施大规模的建设, 可采用以下措施。

(一) 明确政府定位

分析公共设施项目和该领域的投资规律, 可以将公共设施划分为:纯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政府可以分别采取不同行动方案参与其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应是:总体规划者、法规政策制定者、补贴资金提供者、行业监管者。

(二) 进一步发掘资金来源, 多元化、多渠道引进投资资金

加快改革公共设施项目的投资管理体制, 打破垄断, 实现可经营项目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同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承担风险, 真正建立对投资风险的约束机制, 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 融资渠道多元化和商业化, 利用好政府直接投资和民间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手段。

(三) 合理安排公共设施项目建设

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其规模应依据地区实际需求, 就近地区可实现共建共享。公共设施的选址布局应最大化的符合公众的利益, 符合大多数人利益。集中力量建设县城、重点镇等大型公共设施项目, 优先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较高投资回报的项目, 从而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兵弟.中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探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葛丹东.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金兆森.农村规划与村庄整治[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刘继斌, 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研究[J].经济地理, 2011 (10) .

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研究 篇9

1 村镇灾害特征

灾情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图1 所示。

致灾因子是灾情产生的充分条件, 承灾体是灾情发生的必要条件, 而孕灾环境是致灾因子孕育的温床, 是致灾因子作用于承灾体的背景条件[4,5,6]。与城市灾害相比, 村镇灾害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 村镇灾害的严重程度与当地的地形条件相关性较高。例如位于山区的村镇, 一旦发生地震灾害, 还有可能引发滑坡、崩塌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破坏较城市更为严重。根据中国地震局于2013 年4 月25 日发布的四川芦山“4·20”7.0 级强烈地震烈度图, 灵关镇的地震影响烈度为Ⅷ度, 受灾严重, 共有2500 人受伤, 重伤86 人, 死亡26 人, 失踪10 人, 90% 房屋倒塌, 全镇缺水停电。新场村受4·20 地震影响, 统计倒房户204 户, 死亡应超过2 人。

(2) 村镇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村镇建筑抗灾能力很弱, 在复合灾害作用下, 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所示往往巨大。

(3) 村镇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 不能发挥应急救灾作用, 加剧了灾情的严重程度。我国农村大部分经济较城市比较落后, 相应的防灾科技、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整体水平落后, 抗御不了现在的复合型灾害。

2 村镇防灾减灾规划——以新场村为例

新场村受4·20 地震影响, 统计倒房户204 户。新场村恢复重建场址选择在原来的7、8、9 组 (三组共计182 户) , 因为纳入城镇统一规划, 统计重建户达300 户, 采取三种方案进行安置:集中重建预计250 户, 进灵关镇安置小区30 户, 原址重建20 户。其中进入集中安置点和灵关镇安置小区的农户全部享受城镇居民的灾后重建补助方案 (户均3.5 万元) 及过渡安置补助方案 (人均3000 元) 。

图 1 灾害系统构成

通过初步风险分析情况, 新场村恢复重建场址的主要影响灾种为地震、洪涝和火灾。考虑到洪水灾害属于城镇防洪建设范畴, 临近的315 国道规划预计应包括河道防洪防洪设施, 场址洪涝灾害重点是过境山水的防治。因此, 防灾规划和建设的援建重点放在这三种灾害防灾能力的提升方面, 以保障农房基本抗震能力和农户消防防灾能力为基础, 提升社区的应急保障和基本服务能力、排水除涝能力和综合应急减灾能力, 打造一个社区减灾的援建样板。

2.1 规划建设目标

针对恶劣山地环境村镇恢复重建, 通过全面灾后援建防灾规划, 采取确保抗震安全措施, 进行基本应急保障与服务能力建设, 开展社区应急减灾支持, 从而打造一个可有效救援和疏散, 具有一定的大灾自持能力的重建安置点。

2.2 规划建设理念和原则

基本理念:抗震安全为底线, 应急保障和服务能力为支撑, 应急减灾能力为助力, 社区综合防灾为示范。

(1) 因地制宜原则

依据新场村的自身特点、灾后各项条件的变化,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应防灾策略。

(2) 公益优先原则

坚持“平灾结合”的指导思想, 按照确保抗震安全底线、满足灾后应急保障与服务功能的需求, 对防灾全局起决定作用的公益事业 (包括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优先考虑的原则。

(3) 安全底线原则

秉承“以人为本”原则, 通过村庄整体防灾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 以确保农居房屋的抗灾能力为保障村民生命安全的基本出发点, 以重要防灾设施的基本功能安全为确保应急救灾的基本出发点, 为社区抗震减灾工作提供基本安全底线。

(4) 基本保障和服务原则

以村庄整体防灾安全布局为依据, 以基本安全能力建设为基础, 通过应急通道、给水、供电照明等防灾设施的配套建设, 为社区抗震减灾提供基本保障能力支撑, 以排水治涝设施和消防设施建设, 为社区防灾提供基本灾害防护能力支撑, 以综合避难、医疗卫生服务场所建设, 为社区防灾提供基本的灾后应急服务能力支撑, 通过应急培训、装备援建, 提供社区防灾的应急减灾能力支撑。

(5) 统筹规划原则

新场村灾后援建防灾规划以壹基金援建的社区防灾能力提升为重点, 并不是要替代该安置点的重建规划, 应注意该场址位于城镇规划区, 可按照作为重建规划的补充定位, 指导重建工作, 作为详细规划依据, 统筹规划和实施保障重建安置点的抗震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6) 综合防灾原则

以地震灾后重建为引导和切入点, 以平灾结合为基本出发点, 综合考虑新场村安置点的主要灾害类型, 统筹考虑地震、洪涝、火灾等灾害防御, 并把防灾设施的多灾种、平时和灾时的综合利用作为重点。

2.3 新场村地震灾后援建防灾规划建议

开展新场村地震灾后援建防灾规划设计, 为防灾规划落实到灵关镇恢复重建详细规划提供依据。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防灾空间布局及控制技术指标、应急交通防灾设计、应急保障基础设施防灾设计、避难疏散防灾设计、排水治涝措施、消防措施、农房抗震能力提升防灾规划、应急减灾能力建设对策、防灾标识等。

2.4 防灾建设建议

2.4.1 综合避难服务中心

(1)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方案

结合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系, 进行应急避难场所方案设计, 主要包括责任区设计、防灾功能布局设计、应急保障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分区规划、住区疏散路线设计、防灾标识设计等。

(2) 活动中心防灾设计方案

村委会、村民活动中心作为灾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建议按照按8 度抗震设防。活动中心防灾功能的初步考虑见表1 所示。

2.4.2 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议

(1) 应急供水设施建设方案

汲取日本应急供水设施建设经验, 规划建设储水设施 (储水槽、储水池) , 与常规供水管道, 通过自动控制阀门相连。当大灾发生时, 自动控制阀门可自动切断, 储水设施即可作为应急水源使用。

根据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安置区人口规模, 依据灾后应急供水紧急救灾期间的人均需水量标准 (3~5升/人·日) , 建设应急储水设施。

必要时, 考虑示范作用, 研究灾区各类村庄的规模、救援难易、防灾设施配套等特征, 进行应急储水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工作。

优点: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安装灵活;防灾功能适应性强。

可能的风险点:需要注意防锈、检漏等日常维护。

(2) 应急交通设施建设方案

建议结合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 合理规划设置村庄应急道路体系。针对村庄应急救灾和疏散通道两侧和村庄主要出入口的建筑物, 采取确保应急通道畅通的抗震能力提升措施:

1 建议提高1 度进行抗震设防;

2 影响通行安全非结构构件抗震增强;

优点:具有针对性强、操作简单、可实现性强、投资少而效果好等优点。

可能的风险点:别的农户会因差异化抗震设防或差异化补助标准引起矛盾。

(3) 应急供电照明设施建设方案

建议根据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 选择在应急避难场所、活动中心及其他重要村庄规划结点, 提供一定数量的太阳能景观灯或路灯。

优点:具有亮度高、安装简便、工作稳定可靠、不铺设电缆、不消耗常规能源、使用寿命长、灾时功能可靠等优点。

可能的风险点:太阳能寿命一般3 年, 以后的更新维护可能有风险。

2.4.3 防灾工程设施建设建议

(1) 排水除涝工程设施建设方案

根据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 在可参与建设的情况下, 一方面采取明渠方式拓宽并清理新场村主要山洪排水沟渠, 防止山洪对规划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 改善新场村内部主要排水设施, 避免新场村出现洪涝灾害。

(2) 消防设施建设方案

根据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 在规划密集的聚居点建设完善的消防设施;在砖木结构集中区、历史文化建筑、防灾关键节点等地方提供简易消防器材。同时注重利用道路、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设置防灾隔离带, 防灾次生灾害蔓延。

2.4.5 农居房屋抗震能力提升建设建议

方案一:按照政府规划主导设计的三层砖混结构进行规划区房屋建设。待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房屋建筑结构详细方案出来之后, 参与房屋抗震关键结构部位审核, 并进行房屋抗震能力提升相关建筑材料补贴。

案例二:按照壹基金规划主导设计的轻钢结构进行规划区房屋建设。建议尽快与当地政府协商, 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

上述两种建设方案所采取的不同建筑结构类型有关参数的初步了解情况, 见表2 所示。

2.4.5 社区应急减灾能力建设建议

对社区进行应急培训演练, 对社区医疗卫生提供应急支持, 开展壹基金灾后心理干预支持, 提供儿童福利综合支持。

3 结论

在总结村镇灾害特征的基础上, 从灾害系统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出发, 探讨了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的建设内容和基本思路, 提出了村镇防灾减灾的规划措施和对策, 以期为村镇建设系统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技术支撑。

图表来源

图1:来自参考文献[5]的原图;

表1、2: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王国新, 孟海燕.村镇灾害评价方法研究初探[J].东北地震研究, 25 (2) :35-40.

[2]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汶川地震与唐山大地震的对比[J].中国减灾, 2008 (7) :46-47.

[3]崔鹏, 韦方强, 陈晓清, 等.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 23 (4) :317-323.

[4]张继永.基于孕灾环境的突发事件连锁反应模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0.

[5]史培军.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 (6) :1-7.

[6]燕群, 蒙吉军, 康玉芳.基于防灾规划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 27 (6) :78-83.

[7]吴庆洲.中国古代防洪的成功范例——成都[J].南方建筑, 2008 (06) :09-15.

探讨:村镇规划理论与方法 篇10

规划者往往延续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模式, 以城市空间理念与建设标准进行村庄规划, 强调城市发展意图而忽略群众诉求, 导致新旧村落的空间分离与规划的难以实施。

实际上, 村庄规划的本质应是以公众参与为主的新社区规划。其本身是一种纯农业公共产品, 其实施有赖于以村民为本位、多方参与互动而凝聚的公众力量。在村庄发展日趋分散化与去集体化的背景下, 村庄规划的核心在于找回农村传统的集体主义、培养村民的自组织能力, 以实现村民持久受益。在此实践中, 规划师角色多样:引导村民参与规划、表达诉求的引导者;整理需求, 挖掘资源, 分析研究, 制定方案的规划者;以及联系政府与村民, 统筹双方力量的沟通者等。

这种规划模式, 我们称之为美好环境共同缔造的新社区规划, 源自对人居环境科学的思考。人居环境科学指出五大系统的产生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互动的结果, 强调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应以人为本。秉承该原则, 我们通过以群众参与为核心, 实践完整的社区建设;以培育精神为根本, 形成可持续基础;以奖励优秀为动力, 激励群众广泛参与;以项目活动为载体, 融合人与社会空间关系;以分类统筹为手段, 切合社区发展的新社区规划实践, 建立起“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完整工作方法, 以此促进政府、规划师与公众形成规划共识, 于实施过程形成共建, 重建村庄集体含义。

新社区规划重视贯穿始终的公众参与, 以参与达成共识, 将蓝图方案变为具体的行动;以参与促发能动, 建立有效的集体组织。同时, 强调以问题为导向, 以村庄现状问题为出发点, 以村民为主体, 通过物质环境建设重构村民、集体、自然的相互关系。此外, 我们强调挖掘地方特色、提升公共空间质量、传承历史文化、举办邻里活动等, 促进关系重构。因而, 村庄规划是物质层面的规划, 更是社会融合的规划。

新社区规划的案例, 一个是厦门市西山社。该村属远郊村, 城市化带来认同感消失、公共空间侵占、环境恶化等问题。规划中, 我们发动村内老党员与乡镇企业代表, 带动村民参与建设, 并以问题为导向拟定规划方案, 通过讲解与多次问询, 确定最终方案。在风水塘改造中, 村民劝说猪圈主人共同拆除塘侧猪圈, 净化水塘, 并集资建造名为“和谐亭”的凉亭。村民还通过共同努力, 完成文化庙前的空间建设、房前屋后空间改造、公共空间认养认管等行动, 改善村庄整体风貌。

另一个是厦门市院前村。院前村处城市边缘区, 劳动人口大量流失。村内青年自谋出路, 建立农村合作社, 与规划师共同努力, 发展城市菜地产业, 逐渐带动经济。此外, 村民还将传统面线工艺变为旅游产品, 促发旅游活动, 并主动让出空间拓宽街道, 院前村的发展蒸蒸日上。

总的来说, 美好环境共同缔造以群众参与为核心, 使规划从蓝图导向走向问题导向;从仅重视空间结构, 到关注社会关系的重构;从物质规划变为有弹性的行动规划, 形成可借鉴、可实施、可见效的新社区规划模式。

罗赤:农工因素与生活需求影响下的县域村镇空间

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县域规划, 受到传统农业转型、工业发展选择、城镇生活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人口及生产要素在县域内的流动与再组织, 使得县域内村镇和产业的布局与规模发生转变, 县域一体化的程度随之提高。

湖北省宜都市 (县级) 位于长江中上游山地向沿江平原过度的地区, 同时正处于由农业生产为主向工业化的过渡阶段。一方面, 工业向沿江地区集聚, 形成包括依托本地区农产品的食品生产企业和产业园区, 并带动沿江地区的城镇化;另一方面, 丘陵山地地区仍以农业生产为主, 所在乡镇的工业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 居住多呈现为散居形态。其产业类型结构及空间布局的变化, 也影响着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形态的变迁。

沿江地区的食品生产厂家其生产过程受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影响, 用工需求会出现时段性变化, 在其产品链上的相关农业产品收获之后, 其用工量较大, 而在非工忙时段则用工量较少, 我们调查的一家工程公司平时只有800多工人, 而在繁忙季节则需要2000多用工岗位, 而这一特点为本地农民“半工半农”的生产就业方式提供了可能性。

我们反观农民的农业生产, 宜都的农业以大棚蔬菜、水果、茶叶、粮食等为主, 种植不同农产品的收入和用工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常用工量多的种植如大棚蔬菜、草莓等收入也较高;而用工量少的茶叶、水稻等, 主要是在播种、收割与采摘时节需要用工, 但他们从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也相对较低。但同时, 那些从事用工量较低种植的农民在农闲时段就有时间去从事工业生产或做生意, 获得非农业来源的收入。

随着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交通等条件得到改善, 人们收入的提高和新交通工具的使用, 使得农民往来于居住与农业生产地, 以及从山地地区抵达务工的沿江地区或中心城镇更为方便。他们对生活便利性的需求 (如购物、教育、卫生、邻里交往等需求) , 替代了原来传统农业生产时期的生产便利性需求 (住地靠近农业生产基地) 。

因此, 伴随这一变革, 在丘陵山区等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村镇空间将会由传统农业时期的散居状态, 向有一定配套的大型集中居民点或镇区集中, 这是农民自发选择的结果。当然, 这个过程也表现出不同年龄段的人口积极与消极的反应, 经过调查发现, 一般情况下中年和年轻人更希望选择集聚的生活, 而年纪较大的人或有一些特殊情况的人则选择原有的散居方式。因而集聚的过程虽是一个趋势, 但也不会一蹴而就。

从全县域的空间布局来看, 伴随工业的发展, 宜都沿江的城镇, 将会由传统农业时期的分散布局, 走向集中连绵布局, 形成功能互补、用地有机组合、交通联系密切的沿江连绵城镇带, 土地使用更为细化;而宜都的山地地区则会呈现向集聚区逐步集中的过程。在全县范围内, 人们可借助便利的城乡交通体系, 以一种“流动的、弹性的”就业—生活方式进行着他们的城镇化, 逐步实现生活状况的改善。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 伴随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在宜都也出现电商下乡的新事物, 电商通过乡镇和中心村配备服务网点, 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直接送到农民家门口, 与此同时, 还利用送货的交通工具将可回收的废品和废物收集带走。可以说, “四化同步”在这里经历了实践的检验。

从宜都县域生产—生活关系和产业空间—居住形态的变迁案例中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第一, 县域规划中对农业因素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是分析其工业化与城镇化主要变量, 并影响着村镇空间布局的形态。第二, 县域规划中的产业分布受地理与区位条件的影响较大, 而产业发展及其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县域城镇化的基本条件。第三, 县域城镇化并非意味着农业人口向县城或中心城镇单一地集聚。在一定时期内, 城乡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仍会存在, 也决定着全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张立:城乡双重视角下的村镇养老服务 (设施) 研究

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2亿, 占总人口比重14.9%, 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 农村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4.98%, 远高于城市地区的11.47%。农村地区的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城镇化的大趋势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现象, 致使村镇地区传统“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面临巨大冲击。村镇地区公共服务 (设施) 的欠缺, 使得村镇老年人面临着比城市老年人更多的养老困境。我以南方发达地区某市的村镇地区为研究对象, 以实地调研、问卷和访谈为基础, 以“自下而上”为研究线索, 从农村和城市两个视角探讨了养老服务 (设施) 的需求特点和供给困境。

研究表明, 无论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都倾向于农村养老。城市居民、镇区居民和村民选择在农村养老的比例分别为44%、63%和83%。对于村民而言, 对养老机构的认可度较低, 城市居民对养老机构的认可度稍高、支付能力也稍强。镇区居民问卷中回答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的仅19%, 村民问卷中仅18%, 城市就学的学生家长问卷中仅26%。城乡居民都倾向于相关部门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比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设施、居家服务等。问卷显示, 8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将养老服务 (设施) 与医疗卫生设施结合十分有必要。这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 (设施) 配置方式有启示意义。

虽然村镇养老服务的需求较大, 但养老设施供给面临着“质”和“量”的双重挑战。村镇地区的养老服务 (设施) 供给严重不足, 虽然少量村镇配备了相关设施, 但在使用、管理及服务上严重滞后。在制度建设方面, 由于社会上对敬老设施和养老设施的概念混淆, 至今关于养老服务 (设施) 的相关规范尚十分匮乏;政府财政对于养老设施和服务也关注不够, 尚未列支独立预算。此外, 村镇地区的交通不便和交通服务欠缺也导致了城市居民到农村养老难以实现。

结合对国内外经验的相关研究, 对构建村镇养老服务 (设施) 体系提出了如下建议: (1) 以基础服务 (设施) 普及为基础, 促进养老服务的多元化, 促进村镇一级居家养老辅助服务 (设施) ; (2) 探索结合村镇卫生医疗设施等其他社区公共设施, 将养老服务 (设施) 融入多位一体的村镇社区服务体系中; (3) 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源头解决农村养老的经济约束; (4) 制度灵活应对, 公立机构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盈利经营服务相结合; (5) 适应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 适度发展乡村养老产业; (6) 财政独立列支, 提高村镇养老设施的服务水平。

郐艳丽:乡村治理模式的制度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的乡村发展速度加快, 乡村治理逐渐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引起广泛关注。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活动的开展, 我国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但起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城市和乡村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运行机制, 按照城市治理方式和自上而下的价值观灌输往往与农村发展背道而驰, 我们需要对原有的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方法、管理制度等进行必要的反思, 即哪些核心环节是被我们误读的, 政府和农民在治理过程中本原的地位和角色到底如何, 如何构建新的乡村秩序。在现实的治理过程中, 我们更多关注一些有特色的乡村。在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开展的传统村落调查中, 全国各省约上报1.2万个, 占2013年全国53.5万个行政村数量的2.2%, 也就是说我国特色村庄严重缺乏, 恰恰需要各级政府有序引导、切实的关注。

案例最初来自于企业的诉求。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 (隶属央企华润集团) 是国内最大的阿胶及系列产品生产企业, 以驴皮作为主要生产原料, 为保障产品质量需要建设大量的养殖基地。驴没有任何传染疾病, 非常适合家养, 并且是很好的运输工具。按照企业发展战略, 已在我国北方第二大驴主产区的内蒙古赤峰市等适合驴养殖的区域建设基地, 采用公司+基地+示范村+农户的模式, 约有1000多个中等规模乡村 (每个乡村200~300户) 农户养殖, 每户一般养殖6~7头。为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同时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适当反哺农业, 从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角度建设希望乡村 (示范村) , 华润集团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形式在广西白色、河北西柏坡、湖南韶山、福建古田建立了华润希望小镇, 意图回馈社会, 但投资巨大。作为华润集团的下属企业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若按照总部运作方式建设希望乡村, 企业难以为继。因此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能够利用学科优势, 和企业共同探索“企业可承受、百姓能满意”的乡村治理范式。

根据这一条件, 我们主要从产业基础、整治基础和群众基础三个方面考虑考虑进行具体案例的选择, 最终确定的案例是赤峰市巴林左旗后兴隆地村。这是一个没有特色的村庄, 以农业为主, 量多面广, 占中国村庄类型的绝对数量, 却承担着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任, 因此这类村庄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这种类型乡村治理的成功具有较为普遍的推广性和可示范性。

在案例实践过程中, 我们首先从制度构建着手, 先定责任, 确定政府该做什么, 企业做什么, 老百姓做什么, 作为规划师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随着案例的不断推进, 原有的企业主导发生了变化, 真正的决策和实施主体变为老百姓自己, 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出资金和农业生产技术, 政府出政策, 而作为大学 (规划师) 则出思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技术性的东西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制度设计, 即村民广泛参与的政策制定过程和规则的制定, 但首先规划是在对本底进行全面深入调查, 了解居民的意愿基础上编制的, 是简单、实用、不脱离实际的朴实规划。本项目持续三年, 不是传统的规划师做完规划就交给对方, 而是一直在指导地方的实践, 包括指导居民怎样施工。

乡村规划是一个只有开始, 没有结束的过程。乡村治理的基础是居民富裕, 乡村治理的一个理念表象是让零乱的生活更具有品质, 但是实际上最终的根本是重塑乡村秩序。但是治理路径也非常多, 包括乡村权威的确立, 也包括伦理社区的构建, 包括多种约束制度, 而人才、财富的反流制度, 实际上是乡村未来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的因素, 需要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全面制度创新。

王蔚:村落更新中本土文化保护的四有原则

如何建村如村, 而不是建村如城, 让新农村建设的下一个十年少一些弯路。我们不能像“打造”城市一样去打造一个乡村, 所有的新农村都是在旧农村基础上产生的;我们也不能像在推倒之后重新竖起一个城市新区一样去毁掉一个原生态的乡村, 乡村建设的大量工作都会在村落更新上发生。

但这个过程, 须先纠错, 才能避免以试错的方式达成的高代价成果。

纠错, 需认清在村落更新中文化保护的五大误区:误区一, 把装修当文化;误区二, 把造价当原则;误区三, 把规模当成绩;误区四, 把工艺当装饰;误区五, 把更新当开发。

就乡建的核心价值来讲, 人是主体;不仅是为什么人而建, 为什么人而乡愁的问题, 也是什么人来建的问题。要在村落更新中做好文化保护, 就需要遵从“有村有人, 有房有田, 有居有社, 有路有道”的四有原则。

“有村有人”, 是指可持续的乡村建设, 需要有原生居民的持续居住, 原住民的日常生活, 带有深深的田园肌理的痕迹, 是乡愁不能抹掉的部分。

“有房有田”, 是指可持续的乡村建设, 除了建设性的保护房子, 还要保护生态产业。

“有居有社”, 是指除了保护原生居民外, 还要保护他们的聚落文化生活, 这是居民的凝聚力所在, 也是村落的生命力体现。

“有路有道”, 马路修宽了, 汽车进了村, 但是少了阡陌交通步行相达带来的邻里关系。我们倡导田野间的步行健康生活, 呼唤乡间小道。

村落更新的宗旨在于恢复乡村生活活力, 进行本土文化的保护;遵循四有原则, 建村如村, 是回归乡愁的有效途径。

韩云峰:乡村旅游嵌入式开发理论与实践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 创意是灵魂, 嵌入式开发是手法, 和谐共生是目标。

1创意是灵魂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是依靠创意点土成金发展起来的典型案例。1992年以前, 镇北堡是一个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只有几户牧羊人家的150米见方的小堡子, 荒凉萧条, 罕有人至。但这也是镇北堡与众不同的资源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 我们提出了“出卖荒凉, 贫穷就是财富”的创意。如今, 镇北堡是享誉世界的影视拍摄基地和年游客量超过百万人次的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嵌入式开发是手法

2013年12月, 习主席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出, 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 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 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嵌入式开发的特征是不占用耕地, 不破坏乡村生活生产肌理, 还能体现时代精神, 提升新农村建设, 真正体现了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的本质。

泰国清迈四季酒店是嵌入式开发的典型案例。四季酒店是一个以乡村田园风情为主题的旅游度假村。从空间布局上看, 其度假设施散落在稻田的边缘, 巧妙地将农田作为核心景观区保留了下来。村民们日常的农事活动, 在游客眼里就是真实生动的实景演出。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尼泊尔纳加阔特度假区。纳加阔特是一个很小的地方, 但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 被称为“喜马拉雅山的观景台”。众多的酒店散落在山村环境当中, 近景是弯曲优美的梯田, 远景是巍峨壮丽的雪山。酒店风格迥异, 但都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 并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时尚元素。

为了打造出生活的肌理感, 建筑内部要注重细节的设计, 要从当地居民的家中去学习, 并加以创新和化用。

3和谐共生是目标

和谐共生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多方共赢。即开发商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农民也能增加收入, 能助推三农发展;因为开发强度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之内, 一些被破坏的环境也能逐步得到恢复和优化。

斯里兰卡索洛瓦度假村 (Sorowwa Resort&Spa) 位于斯里兰卡哈伯勒内湖地区一个风光秀丽的村庄里。村庄作为酒店的大背景, 基本上没有做环境上的改动, 乡村小道和农户都保持了原汁原味。融入村庄的酒店给村庄带来了生机, 犹如画龙点睛。很多村民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做些日常小生意, 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雨林传说”是一个正在实践当中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项目所在的尚勇镇和磨憨镇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分布最为集中、传统民族风情最为浓郁的地区, 是真正保留了“版纳味儿”的地方。但在看似美丽的环境下, 也存在非常突出的矛盾:一是村民收入水平较低, 收入渠道仅限于香蕉等传统作物的种植;二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危机——人们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条件, 不得不通过毁林垦荒的方式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于是原始热带雨林不断被蚕食。

“雨林传说”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 具体的做法是在村寨及其附近, 利用废弃的宅基地、自然荒坡地和被毁林荒地及非保护性集体林地等, 嵌入式地建设精品度假酒店, 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我们期望通过乡村旅游开发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条件, 在维护当地村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前提下, 让雨林生态和自然环境得到保护, 甚至恢复,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小结

解决老百姓实际生活问题远比“白化、新化”搞搞表面文章更重要。乡村旅游要为乡村提供造血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经济问题, 实现民生福祉, 由里及表让乡村焕发活力, 而不是“穿衣戴帽”秀政绩的面子工程。 (内容来源:2014年9月26日于银川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加强村镇规划 篇11

关键词:村镇规划建设;问题;对策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处在重城市建设、轻乡村建设的状态,造成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例如,规划不科学、建设基础设施配置落后、生活设施配套不足、建筑材料陈旧、技术力量薄弱以及缺少法规标准等等。近年来,国家将焦点指向了农村,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在新政策下的指导下,针对农村规划建设需要及时的做出调整,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一、准确把握村镇规划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村镇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引导和调控,才能保证村镇建设的健康发展。村镇规划建设的内容十分庞杂,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村镇规划建设就是指根据国家、市、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与规划,乡镇人民政府以村镇的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为基础,为实现村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合理确定村镇的性质、规模以及和发展方向,对城镇布局进行协调和为各项建设制定的综合部署及具体安排。而广义上的村镇规划建设是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将资源、人力、材料、物质、信息的最优分配和利用作为手段,运用规划学、策划学、市场经济学、现代行为科学、社会学、环境美学等理论方法,以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导向,建立一个包括人口、资源、科技、环境以及区域定位和分工协调在内的可持续发展安排。村镇规划建设是村镇发展的未来蓝图,能够保证村镇建设的时空连续性和整体性。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并且在培养发展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农村规划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深化农村现代化水平,保证农村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镇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

近年来,许多农村的建设用地仍然布局分散无序,违规建设、乱占耕地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冲突。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就是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不全面,实施力度薄弱,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尽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许多关于村镇建设的法律条例,但是针对基层机构的设置、人员的编制以及经费的来源都没有做出具体的明示。当前许多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无法兼顾较边远的村镇,建设管理力度薄弱。

(二)村镇规划建设与村镇环境保护脱节

很多的规划建设活动在开展的时候,未充分的分析环境的干扰要素,尤其是在厂房的规划活动开展的时候,未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同时理念较差,装置不足,此时就导致了非常恶劣的污染现象。

(三)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镇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除“村村通”公路、农村饮水安全有专项资金补助外,其余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专项资金。由于乡镇财政实力不强,财政资金的投入捉襟见肘,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弱,村民自身还不富裕,因此,村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发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市场化水平偏低,也难以利用市场经济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四)编制的规划质量相对较差

在进行乡镇总体规划和村镇体系时,空间上缺乏整体观点,大部分都是就村镇论村镇;时间上没能把控好规划的连续性,缺少规划应有的弹性;规划图纸和文本过于简单,没能达到国家要求;规划设计缺少特色;缺少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规划指导,而且存在衔接不协调等问题。

三、加快村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村镇规划理论体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不比一个人的发展那么简单,它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需要一套完整合理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村镇的规划建设同样关系着整个村镇未来的发展,关系着村镇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的规划理论来指导。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生产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杜绝将新农村建设简单的理解为新村建设,必须联系所在村镇的实际情况,将其优势、特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建设,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将每个新村、每个小区看做村镇建设的基本单元,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城镇的缩影,并且都是从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城镇规划建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城镇的产业依托和环境对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各地在城镇规划建设是需要重视地方特色和地方资源规划,将城镇本身特有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多功能、多样式发展模式。切实加强城镇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镇规划建设。应大力扶持区位重要、经济基础较好的重点镇建设。地处相对偏远,现已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基础,对周边村庄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的乡镇在规划建设上应充分放权,给予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其快速发展。

(四)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村镇建设的热情

加强村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保障村镇建设和村镇居民生活的前提,政府应该以加大对这方面的财政投入。加强村镇规划公共基础建设需要将相关部门分散的资金进行集中整合,并且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建立新农村示范典型,并对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带动其他地区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积极性,以持之以恒的带动新农村建设。各级领导应该明白,建设新农村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结合各个农村的实际情况,确立思路和目标,进而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还需要统筹规划,逐步实施,只有时刻将新农村建设放在首位,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村镇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颜毅.浅析村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3,(23):50-51.

中国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 篇12

在2005 年前后,由于多地撤乡并镇或设立城市新区,使得乡镇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从用地规模统计来看,建设用地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同时,村镇建设方面也发生着比较大的变化,包括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卫生状况的变化、公共服务质量的变化等。浙江、江苏等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村镇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贡献了2.6 亿人口,2014 年的数据是2.47 亿。乡村人口数量的巨大变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如何善待这些人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规划覆盖率情况来看,90% 的镇、73% 的乡、60% 的新镇村、27% 的自然村都有规划,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乡村规划的质量还存在较大问题,还有待提高。

1 村镇关系解读

镇的起源有着浓厚的军事色彩,到现在镇的作用和功能越来越倾向经济化、商业化。有史以来,镇就包含在“大农村”经济体系之中。研究农村不能够脱离小城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一五”“二五”期间小城镇赖以发展的动力基础遭到了破坏,使得小城镇逐步走向衰落。到80 年代,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的出现,使得乡村工业化支持了小城镇的发展,其中以“苏南模式”最为著名。小城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当时小城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随着分配制体制的改革,以及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矛盾激化,小城镇逐渐走向衰落。近些年,国家重视乡村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起色。由此可见,农村发展则小城镇发展,农村衰落小城镇也可能会衰落。

从以上村镇关系分析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小城镇是农村大生产体系中的节点,村与镇在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关系极为紧密,要推动乡村建设与发展必须注重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第二,小城镇是县、村之间重要的层级,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和自下而上的村庄自治管理之间重要的衔接点。镇、乡、村构成了中国城乡空间的基础网络。

2011 年,我国城市化率只有35.8%,城镇化率为51.27%,但户籍城镇化率也仅有35%。目前,乡和村户籍人口相加占全国人口的48.7%。乡村户籍人口与镇户籍人口总和占全国人口的近70%。

2 村镇的作用与价值

社会上普遍认为当前的城市没有闲暇的生活空间,村镇恰恰就承担了这样一个作用。第一,村镇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和健康休闲的场所。第二,村镇是承载我国人口的重要空间,按新型城镇化的测算,到2030 年国家城镇化水平达到65%,甚至达到70% 时,仍然会有5~6 亿人生活在乡村。第三,村镇是维持社会稳定的“蓄水池”。第四,村镇是中华文化延续的重要空间载体。

村镇如此重要,目前我国的农村现状如何?全国39% 的村庄还没有实现集中供水,170 万人没有电用;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为37%,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只有9%。因此,农村脏乱差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这些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另外,11% 的行政村通村公路没有实现硬化,大量的村内道路没有硬化。同时,房屋也达不到抗震要求,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大量的农村危房所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截至目前,全国危房还有2700 万户,按照前几年每年国家解决266 万户农村危房的平均数计算,还需要十年才能完成。

根据这些现实状况,首先对乡村地区的特征进行简单的梳理。在乡村地区,与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现代化、多元化、差异化等特征也是同样存在的,但在乡村地区存在着独特的问题:有文化的新农民都去城市打工,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务农。留在农村的是孩子、妇女和老人,同时,各行各业的学者都热衷于乡村建设,包括画家、艺术家。

3 村镇规划管理与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我从规划的内容、规划的管理及土地利用三个方面对目前乡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一是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方式方法,甚至规划的内容与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和农村发展的具体要求不相适应。二是规划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与乡村治理的体系和建设管控的限制不相符合。三是土地的供给模式和利用格局不满足土地合理利用的总体目标和乡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乡村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乡村地区改变现状。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我总结了一句话: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释放了人的积极性,地的改革到目前尽管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相信地对经济的贡献完全释放以后,可以对我国未来三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1 规划编制内容

国内有很多省,比如江苏、广东等省份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构建起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规划管控体系,对乡村地区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在宏观层面,江苏省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两轮关于镇、村的规划布局。2005 年的第一轮规划还停留在撤乡并镇,以及让农民集中上楼的规划理念;第二轮于2014 年完成的规划,突出了五个一体化、美好城乡建设,并提出对乡村分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所谓分类指导,就是把村庄分解为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对不同的村庄予以分类指导。珠三角地区强调了宏观发展战略和全域空间管制体系的构建,从编制城乡发展单元规划,跨新城区统筹发展,在乡村地区通过行政村建设、“三旧”改造等一系列措施使整个地域的村庄规划得到了全面的管控。在2014 年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也突出强调了未来城镇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通过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规划理念上已经有所转变,但是仍然有一些省份强调以农民上楼为主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

在中观层面,自下而上统筹村镇布局以规划管理需求决定编制的具体内容和编制体系。不同城市存在不同的情况,规划的层也不完全一致,侧重城市发展的地区的规划层级相对少一些,农村较多的地区其规划层级也相对较多。为了更好的统筹地区的整体发展,珠三角各市越来越倾向于实现控规,或者是分区规划的全覆盖,并有取消镇规划的趋势。同时在江苏和北京调研过程中也发现这样一些特征,在城市化地区,运用分区规划加控规的方式;在农村地区较多或者非城市化地区,又增加了镇村一级的规划布局,从而达到指导村庄规划的具体要求。

在微观层面,面向规划实施,强调特色化的、渐进式的规划方式。比如广州提出了多级相助的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由政府主导建设投资,且近期建设投资较大的村庄。在北京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明确了不同的规划方法,提出重点村规划的方法和成果要求,一般村编制规划的方法和要求,针对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规划方法和要求,当然北京已经意识到针对前几年大量撤并的村庄进行反思,提出哪些村庄在当前的情况下不适合拆迁,要保留,我们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深圳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创新村镇空间的规划编制手段,针对目前垂直结构的行政管理体系,创新的把区政府、街道和多个社区进行组合,变成一种三角协商的、大社区的发展平台,在这个发展平台上统一安排相关社会事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乡村规划管理

一是完善有关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广东省在这方面就走在前列。二是灵活开放和规划管理方式。比如珠三角的驻村规划师和成都的乡村规划师制度,这种规划制度的实施,对于解决乡村地区规划力量不强、规划管理薄弱等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未来我国在村庄规划管理方面可能会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三是构建农民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协调机制。四是建立地理信息技术平台。针对量大面广的农村地区,目前规划数据的获取环节非常薄弱,使得规划调研工作的更好开展存在较大困难,同时大量数据又散杂在各行各业,各个管理部门。所以如何建立乡村地区的信息系统技术平台,支持未来的规划管理,是目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珠三角地区及江苏省已经走在了前列。

3.3 土地综合利用创新

在江苏、浙江地区采取的“三集中”土地利用模式,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但有其特殊背景。当前我们强调乡愁,但不过多强调乡村迁建、农民上楼,这种模式值得重新反思。再比如成都、重庆的“地票”交易模式,有其优点,既释放了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又集合了城乡要素市场。但是可能在前几年较为理想,目前是否值得推广还有待研究。政策创新方面,比如珠三角的“三旧”改造,通过改造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政策上有所突破,简化了征地手续,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而且不能解决珠三角城乡建设中的利益协调问题。佛山南海金融高新区,通过几个社区及政府联合的开发建设,使得政府主导、连片开发、多方共赢的方式在该地区收到较好的效果。

4 村镇空间发展态势

第一个态势是城乡长期共存,农村适度集聚。前面我们讲城镇化率,不管是到65% 还是到75%,仍然有大量的人口生活在乡村地区,所以,城乡将长期共存。而且这种共存与我们十年前做的统计比较来看,胡焕庸线东部仍然是我国人口大量聚集的地区。所以,乡村也是这样的发展态势。同时,在这样的大的趋势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虽然起起落落,但是在未来,随着新的经济模式的发展,小城镇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第二个态势是东中西地区的城乡空间将以不同模式集聚,小城镇内部分化趋势加剧。农村的集聚与农业生产条件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生产力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决定了村镇空间的差异。具体来讲,东部地区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和宜居乡村建设使得现阶段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有可能返回到美丽的乡村地区,这也是乡村规划希望看到的局面。重点小城镇成长为小城市,乃至成为网络化的重要节点,类似我们今天看到的德国的乡村地区。在东北和西北部地区,由于大规模机械化的工作方式使重点村镇空间集聚。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有其必要的条件的,土地必须平,适合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农业人口的大规模集聚在这些地区有可能会率先实现。而在东北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尤其是贵州等地山多地不平,不适合使用大规模农业机械,再加上生态比较脆弱,灾害频发。这样的地区乡村集聚不太可能形成较大的规模,所以这些地区更加适合比较小型化的布局方式。

第三个态势是村镇产业转型升级,新功能、新业态进入乡村地区。城市资本大量进入乡村地区,城镇乡村格局发生大的变化。同时,互联网的进入对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个态势是在规划管理中公共服务供给将成为基层村镇建设的重点。

基于这四个态势,我们提出了村镇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两大转变:在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尊重村镇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制定规划与管理策略;尊重村庄自治传统,规划与管理有限介入,加强协商,保障公共权益底线。包括要注意农村的造血能力,杜绝样板工程打造美好乡村。

5 政策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相关规划标准规范;明确不同部门和不同层级政府的规划管理事权;划定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对乡村地区采用不同的规划管理模式;以县为单元统筹构建乡村规划体系;以乡村自治为基础,创新规划编制与管理方式;以新技术手段支持村镇规划编制与管理。(本文根据作者在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的发言编辑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上一篇:现代纺织艺术设计下一篇:导管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