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规划基础调查资料

2024-09-26

村镇规划基础调查资料(共6篇)

村镇规划基础调查资料 篇1

村 镇 规 划 基 础 资 料 调 研 提 纲

一、村庄上级政府部门提供资料

1、省建设厅村镇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定与意见

2、《xx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3、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定与意见

4、县志

5、县城总体规划资料

6、相关镇区规划资料(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图,镇域行政区划图等)

7、当地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情况以及民俗风情

二、村庄部门提供资料

1、村庄地形图:1:500到1:20002、村庄现状人口规模,主要人口类别,当地户籍人口数、城镇人口数、常住人口数,户均人口数,以及近五年人口变化情况

3、村庄建成区面积

4、现状已批土地及建设情况

5、村办企业情况

6、村庄的对外交通、内部道路交通的有关资料

7、村民宅基地和居民住宅用地大小,包括过去及新批住宅建设

8、村庄重点建筑及环境地段情况

9、公共设施规模和分布,主要为村委会、小学、医疗点以及商业点情况

10、现状住宅形式

11、建设工程造价资料

三、工程规划资料

1、给水:

⑴ 用水水源类型、位置、水质、水量

⑵ 给水现状:(管网现状、水井、水池、水塔等)

⑶ 农户室内给水基本情况(设备设置等)

⑷ 工业、牲畜饮用水情况

⑸ 冰冻线

2、排水:

⑴排水系统现状(有无管网或渠道:位置、埋深、坡度、坡向)

⑵工业污废水情况

⑶生活污水处理情况(选用污水处理方式的意向)

⑷暴雨强度公式

3、电力:

⑴变配电室(或用户变压器)位置、型式、容量

⑵10KV电力线路位置、敷设方式

⑶低压电力线路位置、敷设方式

⑷10KV以上电力线路敷设方式

⑸10KV变配电室上一级变电站位置、名称、容量

⑹户均年用电情况、用电负荷及电价

⑺工业用电情况及电价

4、电信:

⑴ 邮政局所(或代办点)位置、名称

⑵电话装机容量(门数)

⑶周边是否有移动基站(位置)

⑷移动电话数量

⑸公用电话位置、数量

⑹有线电视系统情况

⑺网络系统情况

5、供热:

⑴供热热源资料(村内是否有锅炉房,若有则需相关资料)⑵现状村民做饭、取暖用燃料类型

⑶村民取暖方式(土暖气、电热或其他)

⑷省市对供暖是否有相关政策(如电热、燃气供热等)

⑸工业用热情况

⑹太阳能及太阳能利用相关资料

⑺省市对太阳能利用(太阳房、太阳灶、太阳能电池)是否有相关政策

6、燃气:

⑴燃气类型(天然气或其他)、价格

⑵燃气现状

⑶用气负荷现状

7、环卫:

⑴省市对村镇环保环卫规划有何关政策或指导性意见

⑵村垃圾收集方式及垃圾收集点、垃圾处理场位置

⑶牲畜圈养情况及牲畜粪便处理利用情况

⑷村民粪便处理情况

⑸村内公共场所及道路清扫方式

⑹有无公共厕所,若有则提供清扫方式

8、防灾:

防洪资料(河流水文资料、防洪设施现状等)

备注:所有图件最好为电子文件,其他未涉及资料根据需要再作补充

成果图纸目录

一、村域布局现状图

二、村域布局规划图

三、村庄建设现状图

四、村庄建设规划总图

五、村庄基础设施规划图

六、村庄近期治理规划图

七、村庄整治示意

八、住宅外观示意图

九、村庄建设规划鸟瞰图(需要另加付设计费)

村镇规划基础调查资料 篇2

1.1 新型村镇规划建设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人们忧虑地看到城乡空间日益被毫无重点的大片蔓延式人居景观所淹没, 过去由环境造就的村镇发展的多样性正在迅速消失, 乡镇的美正在丧失。人们正从乡村的没落中警醒。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镇建设中的“乡愁”, 实际上源于人们对农村人居的“家园感”, 人们将乡村看成是他们的家园。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对所耕作的土地, 种植的庄稼, 他们所居住的村庄, 乃至日月星辰, 都会产生亲切之情, 这就是他们生长的“家园”, 这是一种“自然美”。乡村之所以“美丽”, 正是源于其作为家园的人居环境, 是一种自然的美, 这也是乡村保持其比较优势的关键。因此, 以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 建设美丽家园, 这不是高层次的要求, 而是乡村能否长期生存的关键。

乡村设计主要是对村镇景观及其中的建筑物进行空间安排, 有助于村镇社区通过空间整理与环境整治, 找到村镇的发展、环境质量的提升机会。村镇中心布局是从农村这个广阔的“面”来确定农村公共服务中心的空间布局问题, 村镇设计要致力于理解并体现村镇开放的景观与生态系统的特征, 最大限度地展现在开敞的地面空间中来建设美丽村镇这个“点”。将村镇建设镶嵌于开阔的地景之中, 更有利于综合考虑农村的发展, 建设美丽村镇。

1.2 村镇院落的基本形式

第一, 前院式。一般称为南院式, 院落一般布置在南向, 优点是避风向阳, 适宜家禽饲养。缺点是生活院与杂物院混在一起, 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第二, 后院式。院落布置在住房的北向, 优点是住房朝向好, 院落隐蔽、荫凉, 前后交通方便。第三, 前后院式。院落被住房分割为前后两部分, 形成生活和杂物活动的场所。南向院子多为生活院子, 北向院子为杂物和饲养场所。优点是功能分区明确, 使用方便, 清洁、卫生、安静。第四, 侧院式。院落被分割成两部分, 即生活院和杂物院, 通常分别设在住房前面和一侧, 构成即分割又互相连通的空间。其优点是功能分区明确。

1.3 村镇农宅的拼接

第一, 独立式。独立式院落是指独门、独户、独院, 不与其他建筑相连。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居住环境安静、户外干扰小。建筑四周临空、平面组合灵活, 朝向、通风采光好。房屋前后及两侧均朝向院落, 可根据生活和家庭副业的不同要求进行布置。独院式住宅的缺点是占地面积大, 建筑墙体多, 公用设施投资高。第二, 两院落并联式。并联式是指两栋建筑并联在一起, 两户共用一面山墙。并联式建筑物三面临空, 平面组合比较灵活, 朝向、通风、采光也比较好, 用地和造价较独院式经济一些。第三, 多宅院联排式。联排式是指将三户以上的住宅建筑进行拼联。拼联不宜过多, 否则建筑物过长, 前后交通迂回, 干扰较大, 通风也受影响, 且不利于防火。一般而言, 建筑物的长度以不超过50m为宜。

2 进行村镇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2.1村镇道路的规划建设

根据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要求, 农村的道路交通体系, 一般采取方格形式布局。按交通功能分为:对外交通干道、村子交通干道、生活次干道3 级。在3 处交通最大的交叉口布置环形交通岛。为了保证道路两侧的景观, 规划主要道路两侧留有10m绿化带。村内生活次干道主要为居民小区服务, 可布置一定的商业步行街, 红线宽度为20m。规划次要道路两侧留1m绿化带。

2.2 村镇供电工程的规划建设

为了改变当前线路走向不规范、事故隐患较大的现状, 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如下:第一, 村区的中压配电线路, 一般以架空线路为主, 一律布置在南北道路的东侧, 东西道路的南侧。第二, 配电变压器应设在负荷中心及无污染和便于检修的地方。除村中心的变压器外, 村区四角和北部工业区均设配电变压器。村民住宅区内线路应采用电缆供电, 低压供电半径不超过250m。

2.3 村镇通信工程的规划建设

传输形式还将发展成为微波和地下光缆与架空光缆三套设施同时应用, 通信线路全部实行电缆化。进村光缆用地埋形式敷设, 出村采用架空敷设。地埋光缆布置在村内道路的东侧和北侧。

2.4 村镇广播电视工程的规划建设

对于广播电视工程的规划, 主要是规划村内的有线广播电视线路和进户率。有线电视线路的敷设同轴通信光缆。

2.5 村镇环卫工程的规划建设

第一, 组建村委环卫队伍。根据发展需要, 逐步组建村委环卫队伍, 职工人数按总人口2.5‰的比例进行配备。第二, 环卫车辆。按0.01%的指标配备, 近期需配1 辆, 远期需配2 辆。第三, 公共厕所。主要沿街布置水冲式厕所。具体指标是主要集市500m左右设一座。每座占地80m2。村内共规划厕所4 座。第四, 垃圾收集点。为了保证清洁卫生, 每一个村委小组设一个垃圾收集点, 位于背街, 但应能通过垃圾车。第五, 垃圾处理场。垃圾的处理为填埋式。根据这一处理方法, 填埋场规划设土地利用率极低的小山坡, 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2.6 村镇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

第一, 绿化林带。村区的主要道路和过境交通道路两侧各设10m宽绿化林带, 次要道路两侧设置3m绿化带, 支路两侧设置2m绿化带, 沟河边设15m的绿化林带。形成贯穿整个村庄的绿化林带系统。

第二, 环境绿地。村子外围的耕地、林地、果园和水面构成整个村域的环境绿地, 与村内绿地形成有机整体, 是村区绿地的延续, 同时也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 景观特色规划。一是以村区为中心和干道绿化体系, 组成新景观的基本框架。二是以绿地、水域、山体等自然开放空间为背景, 多层次布置建筑、道路、桥梁等人工构筑物, 使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协调统一。三是村内房屋建筑实行高度控制, 建筑色彩以红瓦、绿树、白墙为主要构成元素, 屋顶以坡屋顶为主, 适当调节平屋顶的布局。

参考文献

[1]张国兴.村镇规划[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3.

[2]马虎臣, 郭荣玲, 张明丽.新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6.

村镇规划基础调查资料 篇3

关键词:“新常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搜集

一、研究背景分析——解读“新常态”

(一)“新常态”概述

“新常态”概念的提出首先适用于经济领域,是党中央在十八大后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全新预判的高度总结。如今,“新常态”已经由经济领域延伸至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并引领各领域全新发展方向[1]。

(二)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发展阶段

回顾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国家发展每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都会引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深刻变革[2]。

(三)“新常态”背景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高度聚集的地域空间,一度被人们简单地理解为物质商品的生产基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所需要的消费产品与服务。城市功能布局强调各类产业园区的重要性,城市由此也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引擎。“先生产,后生活”的模式长期影响城市规划编制工作[3]。“新常态”背景下对城市应该从社会有机体、资源配置空间、巨型消费市场三方面进行再认识。当下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都面临深刻变革,城市规划也从传统增量规划逐步走向存量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我国法定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规模、发展目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4]。适应“新常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应该与城市增长速度放缓相适应,使城市告别过去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与社会各个领域的转型改革相结合,使城市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和市民生活的幸福家园;与实际因素相结合,探索地方真实问题,因地制宜[5]。

积极适应“新常态”这一全新发展背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法和内容将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搜集长期以来工作路径自上而下,不能准确反映市场需求以及社会个体的诉求;工作方法单一、形式陈旧导致基础资料内容固化、缺乏特色等问题在“新常态”背景下亟待变革。

二、“新常态”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资料搜集方法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

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搜集方法包括访谈法、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及现场踏勘法。

(一)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搜集方法问题分析

总体规划资料搜集涉及个体、政府、市场等不同对象,不同对象对各自利益的诉求不同,导致单一的访谈法或者问卷调查法难以满足不同对象对规划编制的诉求。

资料搜集方与资料提供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思维固化,缺乏主观能动思维。“你给什么,我就拿什么”或者“你要什么,我就給什么”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大量存在。

受限于资金有限、技术欠发达、工作期限等因素,资料搜集方法常常陈旧单一。

(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搜集方法策略

1.问题导向法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目的在于破解地方发展难题,基础资料搜集坚持问题导向方法,首先需要在搜集资料之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明确城市发展症结所在,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资料搜集。

2.集体访问法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涉及利益多元,在资料搜集方法上采用集体访问法,一方面要继承以往访谈法、走访法的工作优点,另一方面集体访问要摒弃以往参与对象单一、组织形式陈旧等弊端。集体访问对象一定是多元的、典型的,力求各个不同对象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诉求能够在资料搜集阶段得到体现。

3.“互联网+”方法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叠加的新业态。“新常态”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搜集需要将传统的访谈、文献、问卷以及踏勘等方法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结合起来,这将有效提高基础资料搜集的广度和深度。

4.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

通过对搜集到的基础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将总量庞大的资料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定性,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例如人口增长、产业结构等数据资料,寻找各类数据资料各自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研究城市发展内在决定性因素,提出针对性决策。

三、“新常态”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基础资料搜集内容问题研究及改进策略

(一)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搜集内容问题分析

资料搜集内容范围集中在中心城区、镇区,对城乡结合部地区、边远乡村地区资料搜集内容缺乏重视;资料搜集人群多以常住户籍人口为主,忽视了流动人口群体的诉求。

有关部门对相关领域资料搜集以及保管缺乏重视,体制内部没有形成系统的资料搜集及保存体系,导致资料内容缺乏完整性,不能构成有机整体;其次,对最新的资料没有进行及时补录和更新,导致资料年代较为久远,不具代表性。

以往基础资料搜集侧重于区域环境、经济环境、城市土地利用使用情况三方面内容,而对自然环境、历史环境、社会环境方面内容欠缺足够重视。

各地由于自然条件、文化背景、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差异,模式化的资料搜集思路导致资料内容针对性不强,面对不同的规划背景缺乏重点,未能突出地方特色。

(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搜集内容改进策略

基础资料内容不能仅限于中心城区、镇区。应该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地区、边远乡村地区的资料搜集,对流动人口群体的诉求给予重视。

加强对自然环境、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内容的资料搜集,“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将告别过去不可持续发展模式,除了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要求与自然、社会、历史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基础资料搜集机制,保障被搜集的基础资料的完整性以及时效性;与有关部门最新发展规划结合,保证规划方案符合实际发展情况。

基础资料搜集不是简单的资料汇总和堆积,内容应避免均质。各地发展背景和发展条件不同,在资料搜集中应该强调地方特色、直面地方发展核心问题。

(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40)基础资料搜集方法与内容研究

开门做规划是最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最大亮点,在规划基础资料搜集阶段,有关部门开通专门网站供市民了解本轮规划,并为市民的建言献策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短信等全新渠道。这些建议意见或是关于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或是关乎切身利益的规划诉求,它们都间接成为了规划制定与决策的参考和依据;就上海市民对未来环境友好、经济发展、安全等方面诉求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这类资料将大力提高规划方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基础资料搜集不再将城市与乡村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分别进行,转而将两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除了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外,城乡结合部也成为本次基础资料搜集的重点关注对象。

上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区域内的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遍布城乡。工作组对古迹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通过调研汇总,明确保护对象类型及范围。历史环境的保护能够挖掘上海的城市内涵、提高文化软实力,更能够作为地方名片,突出上海地方特色。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搜集方法与内容研究的工作复杂且艰巨,但是在“新常态”背景下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能否更好适应“新常态”的新要求:

(一)全面认识“新常态”这一发展背景

“新常态”作为党和国家对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全新判断,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并非局限于经济或者政治某一领域。在城市规划专业领域,“新常态”这一时代背景将影响对城市的认识和城市发展模式。

(二)系统认识“新常态”背景下基础资料搜集方法与内容

资料搜集方法上,按照资料搜集工作时间先后顺序提出问题导向法、集体访问法、“互联网+”思维、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动态观察法五个工作方法;在資料搜集内容上,增强城乡结合部地区、边远乡村地区的资料搜集、加强对自然环境、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内容的资料搜集、完善资料搜集机制、突出资料重点、强调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王资博.“新常态”研究述要[J].重庆社会科学,2015,(04):32-33.

[2]任致远.论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使命——兼议21世纪初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J].规划师,2000,(16):84-87.

[3]石楠.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规划[OL].中国城市规划网.http://www.planning.org.cn/.

[4]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56.

[5]杨保军.新时期,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R].2015.

作者简介:

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收集A3 篇4

村庄名称乡(镇)村(盖章)

村主任联系电话;填表人联系电话

一、区域位置

村位于村相邻,西与村接壤,村庄现有固定电话部,手机部,有线电视用户户。

3、给、排水现状水源地位置:;水源类型:井水、泉水;

有无水塔(水池)及其部位;有无集中供水管线:。

排水设施现状:;

七、中心村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南接村,东与村搭界。

二、人口与面积

村包括个自然村,个村民组,现状居住户数户,总人口人。其中:中心村户,人。

全村总土地面积亩,其中:村庄用地面积亩,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水域面积亩。人均耕地亩。

三、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2、水资源(包括水库、河流、地下水位):

四、社会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其它见附表。村庄发展主导产业简述:

五、中心村住宅现状

村庄现有户村民住宅,其中:楼平房户,砖瓦房户,窑洞、土坏房户。

六、中心村基础设施现状

1、道路交通现状对外交通:公路从村庄部经过,路况:。村内交通: 中心村有纵横条主路,路面宽米,为路面。各户宅前路大多为米宽,路面。

2、电力电讯现状村庄电力来源于变电站,村庄现有、KVA变压器台。

八、村庄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1、村庄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村庄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九、村庄现状存在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调查资料清单 篇5

综合资料备注

第一大类:自然环境调查

调查项目主要内容

1、地理位置城市所处的经纬度自然环境方面的各类调查项目对城市的布局、建设项目的选址以及工程设施与建筑物的布置密切相关,对城市景观也有着直接的作用,是城市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保障。

资料的来源主要是市(县)志

2、地理环境城市与周边城市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关系。

3、地形地貌包括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等

4、工程地质包括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如黄土、滑坡、溶岩、冲沟、沼泽地等)、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下矿藏等

5、水文地质包括江河流量、流速、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等,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江河湖的洪水位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洪水淹没范围的变化情况

6、风象主要内容包括风向、风速,以及其他风象如静风、山谷风、海陆风等的频次与特征等。

7、气温包括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8、降雨包括雨量、降雪量及降雨(雪)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9、日照调查日照时数、可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等

10、自然生态主要涉及到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资源、自然植被、城市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11、矿产资源境内主要矿产种类、储量、品位、开采条件、分布及目前开发利用情况

12、土壤资源总面积,其中耕地、林地、水面、道路及城镇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特点

13、旅游资源主要景点的等级及介绍

第二大类:经济环境调查

1、整体的经济状况包括城市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城市整体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等、以及就当地资源状况而言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状况经济环境的调查是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基础,主要涉及规划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主要是:统计年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及“十一五”计划、政府工作报告

2、一、二、三产业的经济状况第一产业(指郊区)主要是农业的经济状况及主要农产品的地区优势等;

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经济状况及产业的构成以及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主要工业产品的地区优势等

第三产业如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的经济状况

第三大类:社会环境调查(主要是人口的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城市(镇域)的总人口、城区(镇区)的总人口,人口的历年变化

情况(重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城镇人口总数(或非农业人口),年龄及性别构成、文化构成、行业构成,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

镇域范围内各行政村、自然村名称、总人口、耕地面积、生产总值、特色农业等基本情况资料来源主要是:

统计年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第四大类:城市(镇)用地的调查(主要是十大类用地的调查)

调查项目主要内容城市用地的调查是对城市最直观的了解,通过该大类的调查,了解城市的用地现状,发现城市所处的问题,是规划城市最根本的前提。

对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进行标注,从而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

资料来源:

主要是通过现场踏勘;地形图及各类专项规划

1、居住用地包括总的居住用地面积、各类型居住用地的面积(一、二、三、四大类)、主要地段的居住分布情况、建筑质量等

2、工业用地包括总的工业用地面积、各类型工业用地的面积(一、二、三大类)、重点调查工业园区的性质、规模和主要企业类型及工业园区的相关规划资料

3、公共设施用地

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设施、文物古迹及其它行政办公用地:现状行政办公用地的分布及用地面积、性质

商业金融用地:各级(大型百货商店、大型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商业网点的分布及用地面积、性质;银行、金融、保险机构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成年代、层数、职工人数、服务范围;宾馆、旅馆、招待所位置、占地面积、床位数、一般入住率、附属设施情况、建成年代、层数、职工人数、服务范围

文化娱乐用地:现状主要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图书馆、文化站、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分布、用地面积、性质

教育科研:科研机构的名称、地址、科研人员数量、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实验场地面积;各类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名称、地址、学制、在校学生人数、占地面积;现状中、小学、幼儿园的分布、用地面积、班级数、师生人数

医疗卫生:现状主要医院的分布、用地面积、等级、医生人数、床位数等;防疫站、卫生站情况;私人诊所情况

体育设施:现状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居民健身运动场所的分布点、用地面积文物古迹:现状主要文物古迹的分布、用地面积、等级

4、仓储用地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布点、用地面积及性质

5、对外交通用地

包括公路、铁路、航道及航空(针对不同城市而言)公路:区域及城市高等级公路现状(等级、宽度及长度),铁路:主要客运站场的布点及用地面积,主要货运站场的布点及用地面积、性质、交通运输手段,航道:主要航道的等级、宽度、主要港口、码头的分布、用地面积

航空:机场的布点、用地面积、等级

6、道路广场用地

包括城市内部的道路、广场、停车场道路:各等级道路(可细分为主干路、次路、支路及其它)的路幅、横断面形式;公交线路条数及具体走向、公交站场位置及用地规模广场:广场的位置、性质、用地规模

停车场:停车场的位置、性质、用地规模

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防灾、环境保护及环境卫生等

给水:包括水源地点、水质等级、水源保护现状;现状用水量、供水普及率、供水压力;现状水厂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现状配水管网的分布、管径

排水:包括污水排放设施、地点、处理手段、污水处理率;现状污水排水管网的分布、管径;污水处理设施布点、用地面积;雨水排水管网的分布、管径;涵闸现状

供电:包括现状日、年用电量(农业、工业、生活)、平均用电负荷、最高用电负荷;变电站布点、用地面积、等级;电网走向、等级

电信:包括电信设施及电信电缆(或电讯导管)的布置、走向;电信网点的布点、容量、用地面积;移动通讯、无线寻呼业务、公用电话服务;邮政网点布点、用地面积燃气:包括现状用气量、气种、气源、气化率;现状输配气管网分布、管径防灾:包括人防工程现状布置、设施;抗震防灾现状设施、措施;避震疏散道路;防洪、排涝的设施分布、标准;消防站、消防大队、消防栓等设施分布、消防装备,消防供水现状

环境保护:包括水源保护区,污染排放大户及排放量以及种类,大气、水体及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卫生:各类废弃物量,废弃物收集、运输、排放、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状况,垃圾处理场、收集及中转站、果壳箱、垃圾箱(桶)、公共厕所的分布,环卫专用车辆及停车场、进城车辆冲洗站,其他环卫机构

8、绿地公共绿地总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及城市绿化建设发展设想 主要公园、苗圃及防护绿地的布点、用地面积;道路绿化的状况

9、特殊用地包括军事用地、外事用地和保安用地等的用地面积

10、水域水域的面积及分布

第五大类:历史环境调查(主要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主要调查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与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的特色,如历史遗迹等;

3、城市格局的特色;

4、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其他物质和精神的特色,如土产、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而言,历史环境调查也是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补充:风景区及总体规划

自然景物:

a.山岳、峡谷、熔岩、火山等特殊地貌、典型地质现象、地址剖面

b.江河、湖海、溪潭、瀑布、泉源等

c.野生动物、森林、草原、古树古木、观赏花木等

d.日出、彩霞、云海、雪景、佛光、海市蜃楼等

人文景观

a.古建筑、古园林、摩崖石刻、古墓、古代工程、古战场等历史遗迹

b.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村寨、民居、集市和节庆活动、风土民情

环境质量

自然资源

a.有关地震、断层、火山、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情况

b.有关水域特征、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向、风速、暑期等

c.有关气候特征、水位、水温、水量、潮汐、凌汛、泥沙含量等

d.有关土壤、植被、大气、水质以及污染源的状况

e.有关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地方病及有害动植物等情况

开发利用条件

a.风景区在一定的国土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内外交通状况

b.公共服务设施状况(包括食宿、购物、文娱、医疗、邮政、银行、厕所等)

c.旅游利用状况(历年旅游人数、典型日游客量、分布情况、消费结构及水平、接待及管理情况)

资料摘录-温州村镇银行 篇6

经济日报 温州村镇银行试点显现多重效果

2009年以来,温州银监分局按照浙江银监局关于“加快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有力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遵循“服务三农、商业可持续、积极试点与高标准严要求相结合、严格监管与有序推进相结合、当地政府积极支持”的试点原则,不断探索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积极、稳妥、快速、有序地推进辖内村镇银行的改革试点工作。村镇银行对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激活当地金融市场以及引导民间资金有序流动显现出积极效果。

截至2010年5月,温州已设立3家村镇银行,截至12月末,3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9.93亿元,比年初增加15.6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45亿元,比年初增加19.69亿元;不良贷款为0;资本金总额5.48亿元,其中,主发起金融机构出资2.02亿元,引入民营资本3.46亿元;实现利润2403万元,村镇银行显现多重效果。

市场定位准确,充分发挥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错位竞争和增强“支农支小”服务的作用。根据温州经济结构及金融需求的特点,温州村镇银行坚持“支农、支小、支散”的市场定位,金融服务面向“三农”,面向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服务无法辐射的企业和个人群体。由于市场定位明确,2010年9月末,3家村镇银行户均贷款在70万元左右,均低于当地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指标,覆盖了一部分传统银行视野之外的客户;涉农贷款134715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0%,信贷结构较为合理。如浙江乐清联合村镇银行结合当地民营资本成为农村主导产业的实际,为改善对非传统农民的金融服务,积极创新,采用“1+N”产业链贷款的创新模式,为一批给大集团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加工的农村小企业客户提供贷款,既有效盘活大集团企业的现金流,又有效解决一批生产稳定,但缺少抵押物的农村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

“鲶鱼效应”初显,金融服务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村镇银行的设立,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强化了试点地区金融服务的竞争氛围,当地部分金融机构开始调整发展策略,改革激励机制、改造管理流程、创新服务品种、简便服务手续,较好地促进了试点地区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共同提高,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初步体现。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开渠引水”作用明显。温州市已开业和年内即将开业的村镇银行,其主发起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异地城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通过向村镇银行注入资本金、拆出资金等方式,让资金从城市反哺农村,有效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瓶颈问题。

引导民资有序流动的作用逐渐增强。由于村镇银行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因此,试点以来,一直受到民间资本的极大关注,并成为温州民间资本参与银行业的首选途径。温州银监分局因势利导,引导优秀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改革试点,并较大限度地提高民营企业投资入股比例,已开业的3家村镇银行引入民间资本达3.46亿元,占总股本金的63%。民间资本的投入,变资金“体外循环”为资金“体内循环”,使村镇银行改革试点成为政府部门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村镇银行“挤占”了部分民间借贷市场,对“体外循环”的民资及民间借款人行为习惯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同。2009年以来,温州市先后将村镇银行改革试点工作列入“温州市民营经济配套工程”、“温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温州市‘十二五’规划”等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同时,民资的参与也使村镇银行更具活力,使村镇银行的整体市场认同度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关于医疗保险整改报告下一篇:纪念“一二﹒九运动”演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