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村镇(共11篇)
农村村镇 篇1
摘要:村镇银行的成立被视为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创新之举, 标志着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改革
近30年来, 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然而城乡差距却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 从某种程度上说, 什么样的农村金融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经济。当前, 农村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走出农村金融困境。
1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1.1 银监会公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分布状况
全国银行业营业网点为197560个, 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有111302个, 占全国的57%。5家大型商业银行营业网点68180个, 其中, 农行网点24672个;农发行网点2057个;股份制银行网点3696个;城商行及城市信用社网点7187个;农村信用社网点80692个;邮政储蓄网点35617个。
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 银行网点共有111302个, 占全国网点总量的57%, 平均每个县 (市、旗) 分布银行网点55.4个, 每个镇 (乡) 分布银行网点3.69个, 全国尚有3302个镇 (乡) 未设任何银行网点, 拥有一家网点的县2个、乡镇8213个。
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各项存款余额8.5万亿元, 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26%;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贷款余额4.8万亿元, 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1%;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各类农户贷款余额1万亿元, 有8700多万户农民获得贷款支持。
1.2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构成概况
1.2.1 正规金融机构。
一是中国农业银行。农业银行于1979年重建, 其重建的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事实上农行的业务与农业农户基本无直接关系, 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 (如粮食局和供销社) 和乡镇工业企业。和其他国有银行一样, 从上世纪80年代起, 中国农业银行就一直进行着商业化改革。
二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1994年成立的一家政策性银行, 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相分离的重大措施。农发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 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
三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它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是全国法人机构最多、从业人员最多和城乡分布最为广泛的金融机构。
四是农村邮政储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储, 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 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 但自2003年8月后这一资金运行格局有所改变。
1.2.2 农村非正规金融。
我国的非正规金融包括已关闭的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和各种民间金融。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由农民自下而上发起设立的农村金融组织之一,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 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后为稳定金融局势, 于1999年宣布全国统一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
目前, 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 (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 。 (2) 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 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
2 农村金融困境的症结及解决措施
2.1 农村金融困境的症结
2.1.1 宏观症结是货币创造职能的缺失。
虽然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但我们应看到, 在现代信用货币的金融体系下, 非正规金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结算的性质, 农村非正规金融缺失货币创造职能。没有了银行的货币创造, 货币供给的效率就大为降低, 农村中的金融压抑现象就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外流和货币创造效率的低下, 表现为宏观上的资金供给不足和农村资金的短缺。没有足够的基础货币以及有效率的货币供给体系, 农村金融压抑的状况就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2.1.2 微观症结是市场竞争环境的缺失。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体现在尊重市场供求双方的意愿, 供求双方有缔结交易契约的自由, 不应有非市场性因素对交易的干预。无论是价格管制或市场垄断, 都无助于社会整体福利的增进和改善。当前,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政府对抵押担保的限制、利率限制和垄断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我国农村缺乏抵押物品和信用担保体系, 而无法与正规金融相对接。由于金融机构对风险控制的要求, 对于个人或者企业的贷款需求, 一般要求相应的抵押物或者担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抵押担保机制是贷款等金融交易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二是金融管理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借贷利率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政策。农村金融市场在缺乏抵押担保机制或者抵押担保品不足的条件下, 必然导致相对城市的贷款风险增加。为了有效地克服风险, 银行必然要付出相应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 这便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以弥补银行成本的付出, 同时也与银行承担相应的风险相适应。但是严格的利率管制使得银行贷款利率远低于市场均衡利率, 造成农村信贷萎缩和资金外流。
三是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由于市场环境的缺失和农信社的政策优势, 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市场退出, 逐渐形成了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
2.2 应对农村金融困境的解决之策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在宏观上, 货币创造职能的缺失要求发挥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 而微观市场环境的缺失则需要政府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完善金融法规, 创造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
2.2.1 以正规金融为主导, 发挥货币创造功能, 提高货币供给效率。
正规金融是解决农村金融压抑, 实现货币供给效率的必然要求。因此要通过政府相应的引导作用, 推进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以及当前农村中大量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机构, 都可以被视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部分。具有现代银行货币创造职能的正规金融, 应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导力量。同时要积极建立资金回流机制, 主要是引导县域金融机构资金回流农村。
2.2.2 放宽抵押担保限制, 对接正规金融。
改革现行法规, 允许农村的房产及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担保物, 以便和正规金融顺利对接。一要改革农村现行住房管理制度, 对农户住宅发放房产证, 允许农民以房产证进行抵押贷款。二要完善土地金融制度, 允许农民以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获得贷款, 并在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2.2.3 借鉴非正规金融经验, 放宽利率约束。
1973年,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曾提出了“金融抑制”论, 其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政策, 尤其是政府对利率的管制, 造成利率机制的扭曲, 导致了金融市场配置的效率低下和经济福利的损失。其后果是金融发展停滞不前, 最终阻碍实体经济的增长。
农村非正规金融由于受到较少的政府管制, 其利率水平反而更接近市场均衡利率水平, 与正规金融相比更具活力和竞争优势。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供给越来越少, 农民的信贷需求主要依赖非正规金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 进一步放开农信社和商业银行的利率限制。充分发挥利率的资金配置作用, 保证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平等的竞争环境。同时取消农信社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相对优越的利率政策, 对所有金融机构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构建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平等的竞争环境。
2.2.4 放宽对非正规金融的管制, 完善市场竞争环境。
在放宽了利率限制的条件下, 农村获得贷款的利率由于其更高的风险和交易费用必然高于城市。这难免会产生高利贷的担忧, 而市场竞争是减少高利贷的最佳途径。这种市场竞争不但包括多种不同形式的正规金融及同一形式内不同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更包括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竞争。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中小银行、农信社、互助会、民间借贷等多种融资形式并存, 能有效增加金融供给, 降低利率。这要求将一些现有法律不允许、地下的借贷行为合法化, 同时鼓励民间的金融创新行为。
此外, 还可以建立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资金的联结机制。发挥正规金融资金充裕、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 和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 建立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联结。通过正规金融将低价的信贷资金提供给非正规金融, 即贷款给非正规金融组织, 增加非正规金融的资金供给, 可以改善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面临的贷款条件, 提高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度。
3 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
3.1 汇丰的尝试
汇丰银行是最早在中国农村地区作出尝试的外资银行, 尝到了不少甜头。随着国有银行全面撤出中国农村, 给外资银行留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使得他们可以在这个低端市场稳步布点, 逐步占领优质资源。汇丰银行的村镇银行选择在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地区, 这些地方中小型企业和农村专业户的资金状况是非常不错的, 但存款途径却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 外资银行进入这些地方显然可以通过其品牌、服务来分得一部分市场。
开业于2007年12月的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 今年4月已将注册资本由最初的1000万元增至4000万元, 业务也由最初单一面向企业客户, 开始面向农户。现在86%的贷款是针对农业企业和农户的, 其中超过60%的贷款额是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发放给农户的。
曾都区农村人口占80%, 属于经济外向型地区, 既有资源又有市场, 香菇、木耳及兰花等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势头迅猛。
农业企业是汇丰的服务对象之一, 特别是外向型农业企业。通过将当地劳动力集合起来, 规模化运作和集约化生产, 形成产业价值链;利用汇丰的海外网络, 将产品出口, 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瓶颈在于, 农村市场缺乏抵押品。汇丰以其创新的思维, 发展出适合中国农村市场的新的经营模式, 其贷款更注重对企业现金流和还款能力的分析, 这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抵押贷款。
不过, 就目前情况而言, 汇丰村镇银行主要以“企业+农户”的价值链融资模式为当地农户提供贷款。但随着其业务的发展,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 将逐步推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 包括农户联保贷款、农户无担保直接贷款等, 以满足当地农村市场的需求。
3.2 渣打银行
对任何想向中国9亿农村居民提供服务的国际银行来说, 中国的农村银行市场都可能是个金矿。去年, 中国政府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允许外国银行和个人借款业务在农村地区营业。国家的目标是把农村银行的数量增加到2000家, 而目前只有大约100家。
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 在农村地区先把品牌知名度做好,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未来自然会有更多的客户;农村经济的增长可能会慢, 但可持续。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 这种不是最快但可持续的发展显得尤为珍贵。这就是渣打热衷农村金融的原因。
在经济危机时期, 随着农民工由于经济放缓而返回家乡, 农村地区更加需要好的银行产品和服务。政府正增加向农民放贷, 以推动在农村地区实施进一步改革。这一切都为全球银行巨头提供了机遇。过去两年里, 花旗、汇丰和渣打各自在中国开了几家村镇银行。
中国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商业保险, 使得奶牛等家畜或者庄稼难以成为贷款抵押品。但现在, 有时候银行可能会到农户家里检查家畜数量及健康状况, 从而评估农户的贷款信用度。
与此同时, 像花旗这样率先在中国农村成立微型金融公司的国际银行, 正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农村客户身上。这使得过去习惯于向非正式贷款机构借贷的农村客户对花旗银行的热情态度感到吃惊。
4 村镇银行及其在江苏地区可行性分析
村镇银行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是经中国银行监督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不同于银行的分支机构, 属一级法人机构, 是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之举, 有利于将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 并通过股份制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 从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
江苏虽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但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苏北地区离农民很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银行业网点相对来说不多, 农民融资目前还较难, 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严重不足, 缺少竞争, 造成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的情况, 这就为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设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商机。
我们应看到, 地下金融、民间借贷广泛存在, 说明是能挣到钱的。做好农村金融, 关键是让经营机构扎根在农村地区, 同时在同一地区内设立多个机构展开竞争, 挖出潜能。应发展多层次、广覆盖、多形式、多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建立功能齐备、分工合理、普惠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既可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不足, 也可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章芳芳, 村镇银行的界定与特点分析[J].金融经济论坛, 2008、06.
[2]崔萍, 村镇银行与农村金融改革[J].农村经济, 2008 (07) .
[3]张武强, 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存进农村金融改革[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07) .
[4]宋占威, 试论农村金融改革[J].内蒙古经济与科技, 2008.07 (14) .
农村村镇 篇2
今年以来,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区农工部的精心指导下,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全面、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6年我镇共有新农村建设点9个,其中一个中心示范点(含3个省级点组成)、2个省级点、4个自建点,共涉及农户670户、2291人。
二、取得的成效
今年我镇已规划整治村庄9个,已完成改路4.19公里,其中建通村主干道1.68公里,建村内主干道1.58公里,建村内其它道路0.93公里;新建排水沟1.66公里;新建垃圾坑3个,公厕两座;铺设排污管2公里,吸水砖9510平方;植树620株;改水改厕238户;拆除空心房、危房和违章建筑401间、15052㎡,新建房屋214间、24853㎡,农户建房投入资金5141万,100%新房型。其中下村村委园下村为老人新建安置房15间、面积518平方米,并已完成绿化、亮化和装饰工程,安排15位老人入住;2016年何家中心村已完成拆房342间、12036㎡,计划新建140户、70栋住宅楼,目前110户正在开工建设,59户已完成主体工程,已完成改水260户,改厕84户,改沟330米,道路硬化620米,另外为解决老人养老及拆房后安置问题,投资75万新建面积1400㎡老年公寓四合院一座,已安排16位老人入住。同时,每个建设点都发展有“一村一品”产业,形成了农民增收亮点,并对全镇每
个新农村建设点都进行了资料汇编和全年工作进度安排,使每个建设点都做到了早谋划、早启动,建设点建设进度快,有特色、有成效。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确保我镇新农村建设点各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成立了镇、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村委书记、主任和新村办成员组成,负责对各新农村建设点工作进行指导。同时,召开了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下发了《下村镇2016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点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和推进措施,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将各项建设目标逐项分解落实到责任人,限期完成,确保了新农村建设高标准、按时间节点推进。何家中心村因工作任务重、工程项目多、村点面广,该村班子成员全部分工到指定点抓新农村建设工作,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突出重点、破解难题
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从各点实际出发,狠抓工作重点,确保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其中何家中心村建设当中,拆迁任务重,拆迁面积大,农户涉及多,而且还有不少困难户,根据这种情况镇村干部做了大量思想工作,通过反复做工作,群众思想通了都同意拆迁,村委干部还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工作方式,通过新建老年公寓和寿材中心为部分因拆房而安置困难的老弱群体提供了安置场所,使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中心村建设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该村共拆除危房、旧房342间、12036㎡,并且全部村民建房的安置问题都得
到妥善解决;下村村委园下村去年大胆创新,通过新建多层住宅小区,解决28户农户居住问题,今年在加紧拆除空心房同时加快颐养之家建设进度,目前颐养之家已完工并妥善安置了15位老人;杭桥鱼塘和乌竹坑村,虽然这两个新农村点都是自建点,但是村理事会按照高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来建设自己的家园,目前两村通过在村旁的山脚下划出50余亩山地建设新社区,全部统一房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乌竹坑村还一律是徽派建筑,10余栋楼矗立在山脚下,前有鱼塘、农田,后有青山,建成后将是我镇非常有特色的农村精品小区;杭桥村委马步堎村,在不占用农户一分耕地的情况下,在村旁的山脚下异地新建新社区,到目前为止,今年2期32户、16栋住宅主体工程已完工并已全部完成外墙装饰、庭院硬化和绿化工作,年前整个小区将有80%村民乔迁新居,按照社区设计建设标准,整个社区将统一房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另配有完善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民健身休闲场所,年底前该新建的住宅区,将成为我镇乡村最大、最美、最环保、宜居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最佳小区。
(三)多措并举、精心实施
1.着力在建设提升上下功夫。一是注重房型建设提升。在加大拆除危旧房力度的基础上,加快新房型建设。按照社区建设标准,统一房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二是注重环境整治提升。各建设点通过加快改水改厕、硬化道路、修砌水沟等项目建设,优化村庄环境。三是注重服务设施提升。各建设点通过完善村级卫生、休闲广场等场所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
2.着力推进生态秀美乡村建设。一是注重卫生保洁。各点都有理
事会、保洁员,全镇共聘请村级保洁员270名。同时加强了环卫日常管理考评,全镇每月对各清洁工程村点(包括新农村建设点)和集镇管理进行不定期暗访督查和明检各一次,对前三名和后三名的分别予以相对应数额的奖罚,并在全镇予以通报,确保了各村环境卫生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注重村绿化管护。今年,各村点已经完成村庄绿化规划,并注重首期绿化管护,效果较好,已裁植桂花树、樟树、红叶石楠、龟甲冬青球等树木620余株。
3、着力落实资金财务管理制度
①设立了资金专户。为切实用好建设资金,提高实用效益,镇财政设立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专帐,实行专款专用。②实行按进度拨付款。对上级下拨建设资金根据建设点的整治建设下拨一定量的启动资金,推动建设进度。③定期公示资金收支情况。制定新农村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完善了资金台账的建设,对涉及项目资金实行统筹安排,各点实行了专人负责台账登记,对每一笔资金收支发票都有3人以上签字,并定期向村民公布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总之,今年以来,我镇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都与上级领导和上级新农村建设部门指导和支持分不开的,我们将继续努力,开拓创新,将在今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上取得新成效。
农村村镇 篇3
【关键词】农村村镇;规划建设;重要性;管理措施;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1.做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可抗拒,也不能阻止,然而只有通过科学的村镇建设管理,引导调控农村建设,才能保证农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从当前部分县区农村实际看,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规划管理存在薄弱地带和薄弱环节,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控现象。现阶段农村大部分房屋已经进入高标准翻建时期,这就要求我们的村镇建设管理工作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满足农村群众高层次的建设和审美要求,努力为群众创造舒适、惬意、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果我们的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势必出现村镇建设上的杂乱无章和重重建设,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延缓小康建设进程,损坏农村形象。
2.农村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区大多建立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离农村比较近,影响着农村的自然环境,同时,这样的环境压力抑制了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我国任何一个地方,这种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空气质量下降、固体粉尘污染、水体污染等现象都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生产以及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2)复杂地形使得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十分分散,缩减了村庄规模,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村建设得到了发展,但是居民分布比较零散,人口稀薄,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抑制和谐社会的形成。同时,村庄规模很小,居民点相隔太远,土地资源会遭到严重的浪费,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共享就会受到制约,从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和干扰。
(3)规划层次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不论人口规模的大小,要根据独立的居民点、远离核心区域这个基本要点,从宏观到微观设计一个具体的规划。在宏观层面,村庄(域)的产业发展、村庄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布局以及交通、基础与社会配套设施的建设等方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微观层面,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村庄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市政设施配套以及环保环卫、道路交通系统建设、综合防灾等方面就是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4)建设资金短缺。
目前大部分乡(镇)、村庄的集体经济薄弱,能够投入村镇建设的资金是杯水车薪。不仅村镇财政困难,而且筹资渠道狭小,社会资金难以有效投入,小城镇建设和村庄建设资金困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上村镇基础设施投入历史欠账多,城镇建设整体水平难以提高。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庄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我们要认真反思传统的村镇建设管理模式与做法,改变过去单一、分散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坚持用生态观念和精品意识指导村镇建设,使村庄及小城镇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农村村镇合理规划的管理措施
搞好村镇建设规划,是农村改善村容村貌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建设发展目标之一,在具体工作上要做到“六个到位”:
一是重视程度到位。在村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上,主要领导要亲自谋划,主管副职要亲自参与。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妥善解决。同时要把规划管理工作列入乡(镇)年终考核目标,列入乡(镇)主要领导任期目标,严格考核,严格奖惩。
二是工作人员到位。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抽调业务精、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正式人员组成规划编制队伍。所抽调人员的工作都必须与原单位脱钩,不得兼顾其他工作,垒身心投入规划编制工作,以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是业务培训到位。为保证村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建设部门要组织好规划业务知识培训,重点搞好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业务学习,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
四是政策宣传到位。要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村镇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使《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五是责任落实到位。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搞好配合。在具体工作上,乡(镇)重点负责做好规划经费的筹措,规划方案的编制、专家评审、技术论证、按程序报批、公示以及规划人员的办公用品购置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在乡(镇)规划经费到位的情况下,负责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提供、规划方案的技术指导、村镇规划测量、规划成果上报备案等工作。土管部门要负责提供乡域和分村土地利用规划图纸等有关资料,提前做好规划建设用地和企业占地的划界定桩工作。
六是资金投入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重在“多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自治区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应当以县域为单位对农业政府性投资进行整合。积极开展以县域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实行项目资金到县一级的统筹使用和统一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整合资金,明确鼓励、支持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当地實际,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建设,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村镇规划建设要从“人治”走向“法治”。要以《城乡规划法》、《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做为村镇规划建设的依据,以规划立法的形式来确认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严肃性,确定村镇规划的制定主体投其相应的权力责任体系,保障村镇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随意性。强化政府的村镇建设管理职责,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为农村建设决策提供可靠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彭卫兵,张晓敏.农村土地流转的再审视.中国土地科学,2012.
[2]范德种.新农村建设中中心村建设存在问题、模式及对策[J].小城镇建设,2013(11).
[3]郑晔,佘欢.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现实选择[J].社会科学研究,2012(06).
新农村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研究 篇4
我国是农业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村镇规划和农村的住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目前村镇的规划比较落后,农村住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都比较差,能源和土地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对我国、我省农村住宅情况的研究和对河南省几十个村镇的200份问卷调查情况,总结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和农村住宅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以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村镇规划和农村住宅建设。
1 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镇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规划队伍的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少,再加上资金缺乏,导致村镇在规划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随意性强,无法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
(2)村镇的公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特别是公共卫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缺乏,生活垃圾和牲畜粪便胡乱堆放,生活废水随处排放,造成村镇的人居环境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3)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宅基地的占地面积普遍偏大,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的面积将逐渐减小。
(4)农村住宅的施工质量较低、功能失调。房屋大多为农民个人建造,房屋的安全性存在较大隐患;住宅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极不合理,在很多农村还存在人畜混居的现象。
(5)农村住宅在使用过程中能耗大。大多数农宅没有有效的建筑节能措施,夏热冬冷。随着家用电器普及率的提高,农村的用电量将持续攀升,国家的电力供应将面临很大压力。
2 新农村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实施方案
2.1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0年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表达为“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区[1]。新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中除了要保证村镇的规划科学合理、公共基础设施完备、住宅的安全舒适外,还要保证人居环境的建设要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和谐发展。
2.2 从村镇的整体规划全局考虑,建设特色村镇
新农村的住宅建设必须有统一的科学规划,它包括人口、景观资源、劳动力资源、物性资源和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必须用科学具体的建设规划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设。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2]。
2.2.1 实地调研、以人为本
在进行村镇规划前,首先应该调查清楚村镇发展的自然、历史、文化的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生态条件,规划人员应深入到村镇调研,通过入户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村镇建设的想法,对村镇进行实地勘测。找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主要矛盾,从而更好地为村镇发展建设规划进行准确定位。
2.2.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应该采用多元化模式,不可一概而论。应当充分研究当地人居环境的特征,依据当地的社会、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注重挖掘和传承当地的传统建筑文化,保留乡村特色,结合新的规划和建筑理念,建设具有浓郁风土气息的特色村镇。
2.2.3 科学规划、保护环境
村镇规划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保护耕地。结合本地区城镇整体规划和经济发展情况,探索建设多种新农村发展模式,如:生态农业型、畜牧养殖型、特色产业型、工业型、旅游型等,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村镇建设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调整村镇的产业结构,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2.3 加强村镇公共基础施设的配套建设,创造便利、整洁的人居环境
2.3.1 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结合村镇的发展实际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改建与新建的关系,整体规划,分期实施[3],适应村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体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依据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的不同,对短时间无法达到规划目标的设施采取过渡措施,保证近期规划、建设的工程设施不与远期规划产生矛盾。
2.3.2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目前影响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设施上
如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给排水设施、环卫设施、绿化景观等,村镇居民区的道路交通设施要和附近的道路交通网络相连接,形成便利的交通体系;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套齐全,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等日常生活活动;完善环卫和给排水系统。同时,通过植被绿化、设置景观小品等方式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3.3 制定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规章,确立监督主体
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的配置与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完成后能得到有效的维护,提高设施的服务质量,延长设施的使用周期。
2.4 建立完善的农村住宅建设体系,确保住宅的安全、节能、舒适性
2.4.1 构建完善的农村住宅建设和评价体系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对农村住宅建设的管理力度;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建设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改变随意建造、无证、无图施工等落后的住宅营建方式,保证房屋的施工质量;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建立并完善村镇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促进村镇住宅功能质量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建造质量、室内设施的配置与性能、住宅区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4]。
2.4.2 住宅的外部空间设计
科学选址与规划。选址首先要考虑建筑场所是否适合人类的健康居住,要对该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和环境状况作出检测、评估,避开污染源,其次,要选择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地势比较平坦又相对较高的区域;保持和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之间的适宜距离,既要保证居住社区的安宁和人民群众的交通方便,又要减少机动车造成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
住宅的外形设计要尊重自然,综合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习俗、经济状况等条件,要突出区域风格,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营造出具有很强区域性的建筑风格,切不可不分地域、不分环境的生搬硬套,胡乱拼凑。
2.4.3 住宅的内部空间设计
丰富住宅内部的功能分区。新型住宅的室内空间组成中应包括卧室(包括主卧和客卧)、客厅、餐室、卫生间、储藏间、阳台等。
优化各功能空间布局、组合。做到内外分区、动静分区、污洁分区、餐寝分区等,即合理组合又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独立性,把家庭生活的私密区(卧室、卫生间)和公共区(客厅、餐厅)分开,以避免相互干扰,把卧室、客厅和厨房、卫生间等分开,便于保持居室的清洁卫生。
合理分配各功能分区的面积。根据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人体动作尺度及动作空间,结合室内家具的基本尺度,建议室内各功能空间面积分配见表1。
2.4.4 住宅的节能设计
建筑形体合理布局。为了能充分利用太阳的能源,建筑物尽量做到坐北朝南,建筑设计时适当加大建筑的东西向尺寸,建筑物的外形尽量采用没有凹凸变化的规则形体,建筑物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建筑外表面积于建筑体积之比)。把人们主要使用的功能区(卧室、客厅)放在南面,其他的功能区(厨房、卫生间、储藏间等)放在北面。
外墙在整个建筑外包面积中占的比例最大,在建筑设计时应控制墙体的导热系数,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墙体材料,如粉煤灰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外墙保温技术所用材料如外墙保温一体化板、聚苯板等材料价格不高,施工工艺也不复杂,是值得推广运用的一项节能技术。
逐步使用轻质、高效的屋面保温隔热材料,如:膨胀珍珠岩及其制品、膨胀蛭石及其制品、矿棉及其制品、泡沫混凝土[5];合理的屋面体型设计和屋面绿化也可减少屋面的能耗损失。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气候条件差别较大,特别是华中、华北的大部分区域属于夏热冬冷区,外窗的选择既要考虑夏季隔热又要考虑冬季保温,适当加大南窗的面积,有利于冬季日照,可以获得较多太阳辐射热,但夏季能耗过高,需要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可设置活动百叶遮阳。铝合金和单层玻璃的导热系数大,单独作为外窗材料使用能耗较大,塑钢中空玻璃窗、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窗、太阳能窗的节能效果较好,但后两者的成本较高。
建筑节能技术在农村住宅上的应用是逐渐推广的过程,经济性是影响该过程长短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执行住宅节能标准的同时更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6],加大政府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
3 结语
新农村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相关领导部门的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秉钊,等.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罗明辉,赵沁芳.新农村建设之“特色规划”[J].江苏建筑,2008(2):13-14.
[3]周晓娟,陶亮,曹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研究——以金山区廊下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08,增刊:27-32.
[4]张艳明.我国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5]王宝民,苗慧民,李靖.屋面保温隔热材料在我国村镇住宅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1):7-10.
论新农村建设中村镇建设管理 篇5
摘 要: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就当前村镇建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提出村镇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村镇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明溪县村镇建设与管理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明溪县村镇建设以突出试点建设的示范带动为主,按照“五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搞好村镇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抓好省级“百镇试点”瀚仙镇的试点建设工作。于1993年全面完成镇区本点及下辖11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镇区于1994年基本完成迁入新址,镇区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二是抓好夏阳乡紫云村的试点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规划涉及的杨坊、张坊、罗坊新村公建已基本建成,农民建新房以二层半的庭院式为主,也建成并入住,农村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该村被评为小康示范村。三是县域次中心盖洋镇于2006年完成总体规划调整修编,桥南小区等新区竣工投入使用。四是抓好梓口坊试点建设工作,委托省村镇发展中心编制规划,成为我省退宅还田的土地整理先进试点。至目前,全县建制镇建成区87公顷,人均居住面积18.32平方米/人,实有公共建筑面积12.01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2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78平方米,公共厕所18座;全县集镇建成区92公顷,人均居住面积17.81平方米/人,实有公共建筑面积9.95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6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5平方米,公共厕所21座。村镇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明溪县村镇建设进展虽顺利,但还存在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规划编制水平参差不齐,规划实施随意性较大。大多数村镇的集镇总规多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制的,规划编制单位资质不全,很多规划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低,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2)人口外流严重,农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县村镇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乡镇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大部分涌向县城或县外务工、经商、办企业;部分村镇出国人口太多,农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者,村镇建设资金严重缺乏,村镇人气不旺;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片面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
(3)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多数小城镇人口在2000—3200人左右,小城镇规模过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育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造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发挥。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相当部分小城镇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我县城镇化的进程。
(4)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环境“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历史欠帐多,设施不配套,投入少,机制不活,严重制约了村镇建设面貌根本改变,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处于初始阶段,环境面貌未从根本上改变。
(5)村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主管部门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对村镇内的违法建设查处不力。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1)基本思路。一是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超前、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村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规划建设水平。二是要坚持产业支撑、特色带动。坚持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立足小城镇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养大城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镇建设,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三是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打破均衡推进村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小城镇,进而带动一般村镇加快发展。四是要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和重点。立足实际,分类梯次抓好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胡坊、瀚仙2个建制镇以及属于“132计划”内的市级示范村、整治村以及县级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2007年抓好24个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力争2009年全面完成示范村、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免费提供村民住宅建设图,努力使我县村镇初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的目标,实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村镇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大村镇建设和管理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措施:
(1)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摆在首位,决不能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简章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必须联系我县实际,扬优势、创特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2)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农民主导作用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备,实行“两个反哺”,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农村范围广、基础差,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包下来。要明确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
(3)加大村庄规划编制力度。各村镇在编制规划时,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规模和撤旧建新方案,合理安排村庄总体布局。二要与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好城乡发展空间。三要衔接好与防洪等其他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合理确定农民点选址,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分新建型、改造型、环境整治型、古民居保护型等几种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的大拆大建。六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4)走发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子。村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城市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归根到底就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从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至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发动村民参与,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召开村两委、老同志、村民代表座谈会、规划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了解村民意愿,促进村民参与规划,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村沼气工程。为确保闽江流域水源水质,我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将其30公里以内的盖洋镇、瀚仙镇、胡
坊镇、沙溪乡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服务范围。
农村村镇 篇6
关键词:抗震防灾;村镇建设;房屋建筑
我国的村镇建设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条件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是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一般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都没有正规的设计和规范的施工,大多抗震性能未予考虑。
历次地震害证明,地震时大量人员伤亡集中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乡村建设时的布局预防措施不到位,未考虑抗震基本要求。因此,本着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国力有限的实情,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提出恰当的抗震设防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此前,笔者曾就农村小城镇建设先后本县各乡镇进行调研,结合房屋工程工程抗震管理的实践,笔者认为,搞好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作的关键,是抓好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村镇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一程质量。
一、编制好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规划是抵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一环
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本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第二,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区划出对抗震有利和不利的区域范围,不同地区适宜于建设的结构类型、建筑层数和不应进行工程建设的地域范围根据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和各种环境因素划分出可能出现的滑坡、震陷、液化、水串等不利地段。
第三,避震疏散规划。按地震小区划给出的地震动工程参数,降低乡镇易损建筑组成部分,并考虑设置有足够抗震能力的可用于地震避难的场所。
第四,防止次生灾害规划。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工厂应远离村镇居民点,制定有毒物品、危险物品的安全化具体措施。
第五,制定村镇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规划,尽量做到生命线工程抗震化。
二、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实践规划目标的必要条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条之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就是说,该区域的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乃至村镇木石结构房屋,都要进行抗震设计。
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应由持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或专项资质证书单位承担。对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也要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因地制宜,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型式。农村建筑的结构形式往往是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采用木骨架、生土墙、砖墙柱、石墙等承重形式。在农房震害调查中美明,纵横墙咬砌的砖墙承重房屋,抗震性能优于石墙、土坯墙。因此,新建村镇房屋就优先采用砖墙承重房屋。尽量均匀的设置一些横墙,且与纵墙错缝咬茬砌筑,在墙体转角处适当加一些钢筋,均能有效地提高房屋抗震能力。
三、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使其具备必要的耐震能力是提高建筑物结构抗震性的关键
除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和三层及以上的民用住宅必须由持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外,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的施工也必须保证施工质量。此类房屋的施工要考虑如下要点:
第一,在砌筑砖墙和石墙时要砂浆饱满,砌筑砂浆等级不低于,砌石要卧砌,尽可能多地搭接砌筑。
第二,砌体中设置的构造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灌可以分段进行,每段高度不宜大于1米,或每层分二次浇灌在新老混凝土接搓处,须先用水冲洗、润湿,再铺一厘米厚的水泥砂浆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掉石子方可继续浇灌混凝土。
第三,土坯墙的土坯宜采用优质粘土,掺入草苇加适当的水压制而成。土坯应卧砌,并宜采用粘土浆或粘土石灰浆砌筑。
第四,生土房屋内外墙体应同时交错夯筑或咬砌,外墙四角和内外墙交接处,每隔厘米左右放一层竹筋、木条、荆条等拉结材料。
农村村镇 篇7
一、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不高
伴随着商业银行股份体制的改革, 业务流程成为了商业银行的重组核心。其中, 国有股份制银行, 如中国农业银行都逐步开始收缩县级以下的分支机构, 相继取消了相应的分支机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点分布本身就不够合理, 大多都集中在一、二线的城市, 在村镇设立本身就十分有限。伴随着一部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组, 村镇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出现撤离。最终导致农村地区只留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少部分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来源。我国村镇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和营业网点的急剧减少, 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建设无法及时完成, 严重束缚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我国乡镇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中仅存一两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而这仅存的商业银行开展的业务种类也十分的有限, 如有些地方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只开展基本的计算业务, 不提供相应的贷款融资业务。正因为正规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对资金的需求, 资金供应有限且一般情况下, 为规避风险, 正规金融机构的手续较繁琐, 贷款条件也是比较严格的, 所以多数农民无法进行快捷、便利的贷款, 这也就导致了民间借贷的活跃性。这种非正规金融组织虽然看似在某些程度上已经解决了农村居民的资金需求, 但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也大大的增加了。民间金融本身在基础上就十分薄弱, 资本实力小, 组织规模不大, 经营范围狭窄, 抵御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如果一旦出现风险损失, 会引发农户经营困难或者破产。对于这种农村金融市场非正规的金融组政府虽然会给予相应的干预, 但也无法避免投机、圈钱、关联贷款等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农村金融市场产品较为单一
在我国村镇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上, 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 保险公司其次, 其他的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等基本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户对于各类金融产品的需求开始不断的提升。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融资产品, 并没有根据农村经济和农户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商业银行信贷类的产品种类少, 基本都是抵押贷款, 以小额存单或者担保抵押的形式。而抵押的流程和放款的速度, 对于迫切需资金的普通农户来说较为复杂。
保险业务在村镇地区开展的并不是很好, 主要是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赔付率高。因此保险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得不到提升, 影响其针对不同地区开发差异化产品的积极性, 保障型产品少, 费率高, 最终导致了农户对保险的认知度低, 购买少的现状。
我国村镇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以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为主, 对于农户的消费、教育、住房等资金需求, 没有提供相应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新型的产品。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创新, 金融产品过于单一, 导致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三、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存在缺陷
在我国村镇地区农村金融的监管不能有效进行, 是由于其风险控制住的的缺失。第一, 外部监管体系中国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村镇地区分支、村镇本地证监会、保监会机构的人员素质有限难以有效监管。第二, 村镇当地的社会监管体系发展不健全, 特别是外部审计机构的道德风险导致的信息披露和舆论监督缺位。第三, 由于被监管的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大多公司治理机构存在缺失, 如产权制度、内部控制及其资产结构存在问题, 都会给村镇地区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
村镇地区农村金融监管目标错位, 使外部监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由于农村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比较强烈, 致使监管部门在行使其权力的时候会遭到一些相关利益部门的阻挠。农村金融机构的各大分支机构的一般都是身兼多职, 涉及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多个方面。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 村镇地区的金融监管部门只能在监督管理的时候, 相应的对监管效率进行牺牲。而村镇地区各个农村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流畅, 也导致了监管综合效力的低下。目前在我国有关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联合监管协调机制尚不健全, 有关的政策措施相互重叠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短缺
村镇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尤为突出, 资金短缺情况严重。虽然我国村镇地区在逐步成立村镇银行, 但是由于其成立时间短, 储户存量少, 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而金融机构本身由于经营风险的控制, 对于涉及到高风险的农村信贷业务唯恐避之, 这就更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的不足。目前, 我国乡镇地区农村金融的资金流出数量远远要大于从城市的流入数量, 对于资金基础本来就十分薄弱的村镇地区的来说, 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农村阵地中逐步退出, 将大量的资金从农村移到部分城市, 从而能够大量吸收农村存款, 导致大量农村资金并没有为农业服务, 使非农化趋势日益严重。村镇地区农村居民在微薄的收入的条件下, 只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基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改造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导致村镇地区农村资金大量的流出, 使得其经济发展缓慢滞后。
参考文献
[1]李万超.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 (03) .
[2]王文乐.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企业经济.2012, (04) :250.
[3]黄磊.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及对策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1) :64-65.
对农村金融中村镇银行的定位研究 篇8
一、我国农村目前的金融体系现状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着重解决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资金的融通问题。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中的机构可以分为正规机构和非正规机构, 正规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邮政银行等政府部门支持的机构。而这些机构中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 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业务, 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受自身性质的影响, 其主要履行对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管理和供应工作, 对于一般农民的小额贷款发放的比例较少。现实情况是农发行只支持粮棉行业的流通, 对其他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经济行业并不能得到充分支持。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 1997年至今随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中国农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大商业银行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使得中国农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减员增效、收缩经营网点等活动, 把经营重点转向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力军, 但有限的资金限制不能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 加上“惜贷”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 使得我国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入社积极性不高。成立于2007年3月20日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加上其邮政业务量的束缚使得其各项工作处在探索之中,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另外受其性质影响其“只存不贷”的现实使得很多需要贷款的农民望而生畏。
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则主要包括私人钱庄、地下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等一系列机构, 这些机构尽管从性质上不是国家所支持的机构却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民来自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是来自正规机构的四倍。2008年1月5日, 由汇丰银行和清华大学合作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金融研究2007年度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 调查显示我国中部地区农户贷款需求发生变化, 正规金融已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调研发现, 在有过贷款经历的农户中, 67%的借贷发生在亲友之间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渠道。正规金融在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农村金融中的一些问题:农户对资金具有较大需求, 现有的金融体制不能满足农户需求, 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户融资过程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有超过正规机构融资之势。据统计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业机构只有1.26个, 农村地区仍有3302个乡镇没有银行机构营业网点, 并且分布在县城以下乡镇的银行业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 全国城镇中没有银行业机构网点的乡镇有8231个, 由此可见农村地区金融业的经营能力不强、服务范围有限。
二、周边国家农村小额贷款解决状况
农村小额贷款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金融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目前亚洲国家在以尤努斯教授创造“乡村银行”小额贷款方式成为众多国家学习的模式。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创造“乡村银行”小额贷款方式, 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良好的扶贫范本。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创建于1974年, 80年代在政府支持下转化为一个独立的银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户组织, 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 相互帮助选择项目, 相互监督项目实施, 相互承担还贷责任。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 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 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 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截止到2006年10月该行已经向大约660万人贷款超过57亿美元, 其中97%的贷款人是妇女, 已还款50亿美元, 还款率近99%。[3]
亚洲开发银行曾经在巴基斯坦建立一个专门做小额贷款的银行, 在短短的几年里面很快地达到了自负盈亏。其他的亚洲国家, 如泰国、印度、蒙古、柬埔寨等等, 小额贷款的银行都非常成功。如柬埔寨在2000年开始把“NGO”一个非政府组织做的小额贷款变成上市银行, 现在柬埔寨的小额贷款银行在国际市场的评级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同一个水平上, 在柬埔寨国内则是同级最好的银行。
三、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村镇银行是指经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90号文件, 标志着我国金融改革迈出了关键性历史步伐。湖北被列入国家降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首批试点的六个省市以后, 村镇银行在湖北省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2007年先后成立了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恩施常农商村镇银行、嘉鱼吴江村镇银行、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大冶国开村镇银行、宜城国开村镇银行等6家村镇银行获准开业。至此湖北省已成全国村镇银行最多的省。
(一)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1.湖北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成立于2007年4月28日, 由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独资设立, 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跨省设立的村镇银行, 也是全国第一家商业银行独资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 以“立足城乡, 服务‘三农’, 服务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其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 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办理国内结算, 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 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等。
2.恩施州首家村镇银行———咸丰常农商村镇银行有限公司于2007年9月13日在咸丰县正式挂牌营业。该村镇银行由江苏省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发起, 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村镇银行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服务, 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 将有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它的成立, 促进了咸丰县农村金融改革, 同时架设了东西两地经济、金融互动的桥梁。
3.湖北嘉鱼吴江村镇银行成立于2007年11月8日, 位于湖北省嘉鱼县县城所在地鱼岳镇, 注册资本人民币3000万元, 该行是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机构, 其中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占51%股份, 嘉鱼县田野集团、盛宇集团分别占10%、5%的股份, 还有一家吴江企业占3%, 另外31%的股份由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10位自然人分持。最小的股东仅出资20万元, 占2%的股份。由于成立时间较晚, 目前该行尚未开始进行贷款发放。
4.全国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公司于2007年12月13日正式运行, 此举标志着外资正式进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0万元, 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全资拥有, 现有员工25人, 公司计划从2008年后期开始直接向农民提供农业相关贷款。其营业范围主要有吸收公众存款, 发放短、中、长期贷款, 办理国内结算, 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等。
5.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12月18日, 在湖北省参与组建的大冶国开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大冶市正式挂牌营业, 其注册资本为3000万人民币。由国家开发银行发起, 湖北省供销社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湖北劲牌印务有限公司、湖北登峰换热器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法人, 共同发起设立了大冶国开村镇银行, 以解决大冶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
6.湖北宜城国开村镇银行成立于2007年12月28日, 成立地点位于宜城市 (襄樊市辖下的一个县级市) 。由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主发起人, 联合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湖北国盛天时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宜城市人达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襄樊大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法人共同出资组建。银行注册资本为1600万元人民币, 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出资1000万元, 4个企业法人各出资150万元。目前的主要业务为向宜城市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逐步扩大信贷资金投放。
(二) 湖北省村镇银行的共同特点
1.特色鲜明模式多样。股东既有政策性银行, 也有商业银行、既有中资银行, 也有外资银行、既有一方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也有多元出资的股份有限公司。
2.银行具有法人资格。湖北省的几所村镇银行都是股份银行的性质, 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成为我国县级以下金融机构获得法人资格的进步, 这在我国金融体制中无疑是一次创新。
3.投资渠道多元发展。湖北省的村镇银行中除开发银行以外其投资成员包括了企业、自然人等成员。同时随着全国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公司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的金融业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农业发达地区产生。从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仙桃到“南方寿光”的蔬菜基地———嘉鱼以及湖北省“香菇出口大市”———随州, 村镇银行选择进入的地区都是湖北省农业发展迅速地区, 这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5.管理机制比较灵活。我国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规定》要求村镇银行可以独立设立董事会, 行使决策和监督职能, 也可以不设立董事会由执行董事行使董事会职责。湖北省设立的村镇银行中较多数设立了董事会, 实行较灵活的管理, 如嘉鱼吴江村镇银行规定贷款收不回来, 客户经理要赔80%, 行长赔10%。
四、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一) 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镇银行的设立正好赶上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关键时期, 其选址地依据在于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以往农民主要是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解决融资问题, 但是审批时间太长, 往往容易使农民错过最佳发展时机, 因此许多农民无法实现投资需求。村镇银行正是抓住了农民的这一特点向农民提供一定的无需担保的小额贷款, 这无疑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7月10日, 全国已有20家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开业, 其中村镇银行九家、贷款公司四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七家, 筹集资本11151万元, 吸收存款7523万元。20家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放贷款8025万元, 其中发放中小企业贷款984万元、农户贷款6824万元, 分别占贷款总额的12%和85%。这些贷款的发放无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村镇银行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
从中国银监会2006年12月公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90号文件) 以及2007年1月22日公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来》我国相继开设了很多村镇银行, 尤其以湖北省最为迅速。除了湖北以外四川 (我国第一所村镇银行) 、青海、吉林等地的村镇银行也十分火暴爆。正如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揭牌仪式上所说“村镇银行的设立标志着银监会放开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结出了果子。”
(三) 村镇银行的设立将有利于促进农村新金融竞争格局的形成
由此形成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各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并存的局面。村镇银行的进入对我国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无疑是一个促进作用, 增加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 可以弥补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空白, 还可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因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 有利于“三农”和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 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
发农村金融创新一直以来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 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农村金融创新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为农产品企业或者个体业主提供金融服务, 长期以来这类企业或者个人融资需求较大, 而且基本上是通过民间融资 (非正规金融) 完成的, 村镇银行的出现无疑拓宽了融资渠道, 从而为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其次, 村镇银行的出现可以开拓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 农民生活支出中教育、医疗比例较大, 村镇银行可以在这方面作出一定的探索, 从而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再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一些农民拥有一定的闲余资金, 村镇银行的出现可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理财需求。
(五) 村镇银行尤其是像汇丰银行这样的世界知名银行进入中国的农村市场
一方面是我国积极履行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表现,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银行业学习世界知名银行的管理、运作、经营、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 金融创新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我国金融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势头良好。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银行的服务、资本管理等因素和世界发达银行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借助着村镇银行的进入,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世界优秀银行的先进管理技术、服务意识。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村镇银行目前在我国正是刚刚起步阶段, 各方面的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 但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村镇银行一定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范依梅[M]集团经济研究20079
【2】《关于村镇银行制度设计与思考》李莉莉[M]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农村村镇 篇9
一、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
从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表述中, 我们对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可以概括如下:
1.产权结构定位
村镇银行是股份制银行, 有明晰、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采取发起方式设立, 且应有1家以上 (含1家) 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规定单一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 单一自然人持股比例、单一其他非银行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任何单位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总额5%以上的, 应当事先经监管机构批准。
2.治理结构定位
村镇银行是股份制银行, 有明晰、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从这一产权结构可以看出, 村镇银行是用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而成的, 因此其在经营治理上应实行简洁、灵活的公司治理方式。
3.经营目标定位
坚持“立足地方、服务村镇”的市场地位, 其经营目标应立足农村金融市场。组建村镇银行, 就是要再造“供血”机制, 由强势的投资方扶持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 进行直接补位, 补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未达之位。这个位置在哪里呢?就在村镇。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的资金实力有限, 它所要到达的准确位置就主要在农户那里。形成一定规模之后, 再逐步到达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服务领域。根据农民当前的收入状况大致上有三类:一类是文化水平落后、无一技之长、生产要素欠缺、勉强维持生计的农民。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 从事简单的个体经营、种植业、渔业等。三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 从事规模化的经营活动。村镇银行扶持的主要对象是第一类和第二类农民。如果对第一类农民视而不见, 就没有解决金融扶持缺位的问题, 可能背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初衷, 而且容易形成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抢夺农村优质客户资源的情况, 造成恶性竞争。
我国村镇银行就是按照这三个定位构建起来的, 从开始试点建设运行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 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制约因素, 需要不断改善。
二、制约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试点建设, 结合对其定位的分析, 我们发现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因素一:产权结构方面
(1) 社会认知上的制约。村镇银行入股的股东可以为自然人, 致使部分群众认为村镇银行是入股的私营企业老板个人的银行, 有的群众甚至将其与上世纪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联系起来, 怕再一次受骗上当, 不敢到村镇银行办理业务, 制约了其业务的开展。
(2) 主发起人资格限制和管理方式选择上的制约。村镇银行主发起人限制为“银行”, 一直为各方所诟病, 民间资本要求扩大到实业机构, 从而实现大多数人“职业银行家”的梦想, 其他金融资本也要求主发起人资格突破“银行”的限制, 扩大至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乃至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因而, 能否按照公平原则放宽主发起人准入条件值得关注。
(3) 办行宗旨上的制约。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为了机构能设立成功将会承诺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 并在机构成立之初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业务工作。但从村镇银行的产权结构来看, 包含了国内外的银行资本、国内的产业资本以及民间资金, 这些资金所追求的无一不是利润最大化, 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 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 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国家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来引导的话, 投资者包括商业银行在内, 必将以防风险和盈利为取舍, 不断择优选择支持对象, 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 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因而, 村镇银行的办行宗旨能否坚持, 还有待国家政策上的扶持。
2.因素二:治理结构方面
(1) 法人治理上的制约。村镇银行虽然都按照《公司法》和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法人治理建设, 但一方面, 由于发起行强大的资源支持和影响, 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自主决策无法体现出来, 分支机构管理式的倾向明显。此外, 部分村镇银行发起银行与其他股东间就投资额度、董事名额分配等问题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因为发起银行的主导地位导致其他股东对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缺乏关心, 将对村镇银行的出资纯粹看成是一种“政治任务”, 这样一来, 股东的积极性就没有调动好。
(2) 业务开展上的制约。首先, 按照规定, 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 如果没有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村镇银行现在只有一个网点, 没有加入银联, 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 让客户感到不便, 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 部分居民将钱存到村镇银行, 其初衷主要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此外, 村镇银行的通存通兑没有开通、汇路不畅也是一个大问题。其次, 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 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 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 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最后, 由于村镇银行是按照市场化开展业务的, 其设立时间较短, 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客户很难放心地将资金放入村镇银行。
(3) 经营环境上的制约。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亟须改善, 主要表现为:无法获得与农村信用社一样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尚未获得稳定性较好的农田水利、以工代赈等涉农性的财政资金对口支持;缺乏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除个别地区税务部门明确在营业税上对村镇银行按照3%的税率计征外, 大部分村镇银行试点地区始终以没有减免依据不予答复;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违背《物权法》规定, 强行将登记与评估挂钩, 而与其利益相关的中介机构却将评估收费标准规定为9‰, 客户从村镇银行贷款额度不大, 却要支付高昂的成本。
3.因素三:经营目标方面
(1) 目标定位上的制约。村镇银行旨在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但村镇银行机构网点少, 目前均只有一个网点, 从业人员少, 资本规模小。这种状况, 决定了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资产规模不可能太大, 机构网点不可能太多。这样一来, 就与试点制度设计目标存在预期上的差距。
(2) 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以下制约因素: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 而有关部门却没有给予其财政贴息待遇;银联对村镇银行这类小银行机构缺乏差别性的支持政策, 入会费高达300万元, 致使村镇银行的卡业务迟迟开办不了, 客户对村镇银行“敬而远之”, 存款来源困难;银行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存放同业资金要否计入存贷比考核指标、村镇银行能否运用一定比例的富余资金开办债券投资业务以及投资城市中营利性好的优质资产项目、村镇银行能否兼并重组农村存量机构或者接管其部分分支机构的业务、村镇银行能否跨邻近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等问题, 尚未做出明确规定。
三、破解制约村镇银行发展因素的建议
笔者认为, 要破解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这些因素,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敦促村镇银行履行职能
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 扩大农村金融供给, 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任何时候都不应动摇。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 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 有关部门应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 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 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三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 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 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五是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六是监管部门应出台政策, 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 增强村镇银行的活力。
2.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壮大村镇银行发展实力
除国家应给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 努力降低村镇银行操作成本, 减少风险损失等政策支持外, 村镇银行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 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 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二是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 扩大服务半径。三是村镇银行职工应深入“三农”的各个触角, 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四是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 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
3.建立有效机制, 确保村镇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是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 提供税收优惠, 给予村镇银行3至5年免税期, 减轻其开办初期的经营成本, 促进其发展。二是建立涉农小额贷款发放奖惩机制, 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 分年度奖励发放涉农小额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 并给予税收等优惠, 同时处罚没有达到规定投放额度的金融机构, 以此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4.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严格风险管理制度
对于村镇银行, 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 对其营运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十分必要。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 保障其运营更安全, 努力减少因运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冲击。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 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摘要:村镇银行的建立, 对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找准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 并根据其定位找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破解, 对于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农村村镇 篇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资金缺乏已成为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 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 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 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村级金融服务成为空白点, 乡镇以下金融业务几乎由农村信用社独家垄断, 县域金融竞争很不充分, 城乡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差距拉大。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郭庆平2006年对冀、晋、内蒙三省区36个县 (市、旗) 调查的情况显示, 与1998年相比, 36个样本县金融机构网点减少1832个, 缩减量达44.7%。 (1) 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开始向县城和城市集中。村镇银行成立以前, 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由农村信用社经营, 但是, 农村信用社渐渐地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据相关调查表明, 在2007年, 有借款需求的农户约占60%, 得到借款的农户约占50%。在得到借款的农户中, 52.6%是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借款得到, 其中41.9%是从农村信用社借款得到。47.4%是从非正规渠道借款得到, 其中亲友借款是最重要的渠道。 (2)
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空白和覆盖率低的客观原因, 主要是农业具有天然弱质性, 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 农民很难提供抵押品, 风险大而收益低, 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的增加, 客观需要建立能够满足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06年12月, 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本着“先试点、后推开、分期分批、有序推进”原则, 组建村镇银行。2007年初, 选择在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甘肃、青海6个省 (区) 的农村地区开展首批试点工作。2007年10月, 在总结6省 (区) 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将试点范围由6省 (区) 扩大至31个省 (区、市) 。
根据中国银监局统计, 截至2008年12月末, 全国共设立91家村镇银行, 对农户和微小企业共发放32.14亿元贷款, 有力支持“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 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大多数设立在中西部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地区, 村镇银行建立与发展, 有效改善了“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乡镇”的金融服务状况。
第二, 增加了农村欠发达地区金融供给。村镇银行通过吸收各方面资本, 增加了农村资金供给。村镇银行利用一级法人机构贷款所拥有的审批更灵活和资金借贷手续更简便等优势, 不仅部分弥补了原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不足, 也部分替代了农村民间借贷。
第三,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和农村微小企业资金需求。村镇银行根据农民和农村微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时间紧的特点, 进行市场细分, 打造了形式多样、差异化的支农服务产品, 如有利于减轻一次还本付息压力的“按揭式”信用贷款, 探索出了“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各种贷款合作模式, 有效满足了日益多样的农村金融需求。
第四, 初步形成了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存在和发展, 对农村原有农村金融机构形成了竞争压力, 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原有农村金融机构主动去改善服务、创新业务、简化流程, 坚持“服务农村”的方向, 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从而更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当前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面临的问题
2.1 难于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普遍不高, 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为100-300万元, 我国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大多在1000万元左右, 且试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村镇银行增资扩股难度大, 资本金增加困难。资本金的偏少直接影响到村镇银行贷款业务的扩张。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因此, 按1000万元资本金计算, 单笔贷款最高不能超过50万元, 难以满足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大户的需求。
2.2 目标定位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
村镇银行旨在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但是目前银行网点设置不可能太多。截至2008年末, 仍有1424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仍有待提高。这样村镇银行的发展就与试点制度设计的覆盖广大农村和更多农户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支农效果也十分有限。
2.3 偏离服务“三农”方向
从试点村镇银行运作近三年情况看, 有些村镇银行较多地考虑了商业运作, 而忽略了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石———面向“三农”。商业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会日益突出, 其贷款投向有可能会悄悄地转向城市企业等盈利性较高的客户, 而改变村镇银行设立时服务“三农”的初衷。
2.4 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
村镇银行地处于乡镇, 与地处城市的商业银行相比, 交通不便利、网点小、基础设施落后, 特别是结算渠道不畅通。对村镇银行的开户、结算问题, 有关部门尚无明确规定, 致使其支付结算难。一是村镇银行无法在人民银行开立账户, 不能参加同城交换, 有的村镇银行只有通过县农业银行开户并代理结算;二是村镇银行吸收的单位账户得不到核准, 致使部分行政、企事业单位因结算难而流失;三是由于涉及跨地区等一系列的审批和收费问题, 人民银行、银联公司尚未同意村镇银行推出使用其发起银行的借记卡, 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2.5 资金来源缺乏保障
由于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 具有抵御自然能力差、风险高、收益不稳定及相对较低的特点, 农村存款总量不大。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对农业发展的资金融通积极性不高, 甚至把从农村吸收的存款投向非农领域, 大量的农业发展资金流向城市, 造成“失血效应”。镇银行组建地区经济普遍落后, 社会闲散资金少, 增储难度大。如某村镇银行, 截至2007年9月末, 各项存款仅为597万元, 且主要来源于各股东企业的流动性资金以及临时关系资金, 存款稳定性较差。大量储蓄资金外流, 使得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发展进程受阻。
2.6 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抗风险能力较弱
村镇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容易引发内部人控制风险。由于村镇银行规模小, 为降低经营成本, 一些村镇银行没有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部门, 容易出现“一人独大”或“一股独大”现象, 引发内部人控制风险。
村镇银行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农业, 弱势群体———农民, 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村镇银行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并且村镇银行资本金小, 难于弥补大额损失, 抗风险能力较弱。
3 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3.1 坚持面向“三农”的服务方向
服务“三农”、助推农民创业、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是村镇银行的宗旨, 要带着深厚的感情, 走村串户, 为农民提供服务。服务“三农”与盈利不矛盾, 村镇银行能赚钱, 农民信用经得起考验。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 积极开发和引入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 通过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 实行低利率政策, 简化贷款手续, 创新担保、抵押方式, 科学确定农业贷款周期, 满足农民季节性农业生产资金需求, 为“三农”发展提供方便、灵活、快捷服务。严格贷款投向, 实行“五不”政策, 即“不进城、不离乡、不入市、不贷大和不外拆”政策。同时建立涉农小额贷款发放奖惩机制, 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 分年度奖励发放涉农小额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 并给予税收等优惠, 同时处罚没有达到规定投放额度的村镇银行, 以此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3.2 优化产权结构
优化村镇银行资本结构, 村镇银行资本应该实现多样化, 从资本性质来看, 包括法人资本和自然人资本;从资本来源来看, 包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从资本构成区域来看, 包括本地资本和外地资本。强调一定比例的本地股东, 村镇银行可以在一个村庄吸纳两三个农村小股东。这些农村小股东对本地情况熟悉, 掌握各方面信息, 参与进来不仅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效降低风险和经营成本;而且更好地利用股东的地缘、人缘优势, 形成合理的股东结构。
3.3 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是扩大入股面, 使银行成为贷款人自己的银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镇银行要扩大入股面, 可以考虑吸收一些农村优质贷款客户入股, 使其成为贷款人自己的银行。同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可以从参股村镇银行。
二是实行储蓄激励机制。借鉴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成功经验, 每个贷款户都必须设有个人账户、特别账户和养老账户。每一笔贷款在放贷同时扣下贷款数额的5%进行强制储蓄, 平均分成两份, 分别存入个人账户和特别账户。个人账户资金可随时提取, 而特别账户资金不能提取, 其存款金额达到规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村镇银行的股份, 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开设个人账户、特别账户和养老账户, 实行强制储蓄, 增加了银行资金来源, 充实了银行资本金, 增强抵抗风险能力。
3.4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服务县域经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办行宗旨, 村镇银行必须以此定位, 要求生存、谋发展, 就必须进行业务创新, 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加大创新力度, 提供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农户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1) 积极开拓中间业务, 实行多元化经营, 开办个人理财、代理、租赁、保管、担保和信息咨询等业务, 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充分借鉴和吸收其发起银行的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技术, 提升核心竞争力, 使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3.5 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一整套考评机制, 加强经营管理。按照商业性经营的管理模式, 认真落实以“三查”为基础的审贷分离制度;禁止大额贷款和股东关联贷款;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银行经营管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防范和化解风险。通过建立内部授权授信制度, 普及内部控制知识, 做好审计、纪检和安全保卫工作,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建立起良好的银行内控文化。
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既是村镇银行提高经营效率的保证, 也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因此, 我国村镇银行必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规范管理层的经营行为, 形成相互制衡机制。按照“股东参与、简化形式、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 强调董事会在风险防控中的核心作用, 董事会不仅对风险控制的各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 并且对重要的风险点和大额贷款进行直接管控;推动建立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业务流程, 实现有效制衡。
3.6 加强风险管控
实施持续监管和审慎监管, 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具体措施有:
一是加强定位监管。为防止村镇银行背离支持“三农”的方向, 建议对村镇银行“三农”贷款投向和占比作出明确规定, 建立支农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二是强化流动性监管。督促村镇银行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 避免贷款投向过度集中, 防范流动性风险。
三是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管, 督促村镇银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业务操作行为, 防止金融案件的发生, 确保农民存放资金的安全。
四是实施差别监管。根据村镇银行的特点, 针对性设计村镇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 纳入非现场监管系统。进一步明确村镇银行监管事权划分, 出台具体操作办法。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措施。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资金的投入和金融的支持,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一支新力量, 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村镇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 提出对策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华夏出版社.2006.
[2]何树红, 张俊杰.新农村建设与村镇银行的发展[J].乡镇经济.2008 (9) .
[3]刘俊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J].经济论坛2007 (3) .
[4]张笑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西部金融.2009 (6) .
[5]刘津慧, 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 (6) .
农村村镇 篇11
近年来,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河北省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加,业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村镇银行已开业27家,批准筹建5家。河北银监局还积极督促已开业村镇银行机构下延,全省已开业村镇银行的分支机构要由2012年底的2个增至2013年底的11个。同时,河北省村镇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稳定增长,经营状况总体良好,利润逐年增加。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已开业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为12.02亿元,从业人员636名。资产总额99.23亿元,负债总额86.51亿元,各项存款72.36亿元,各项贷款43.61亿元,贷款户数4,763户,实现净利润5,091万元。
同时,村镇银行依托河北农村地区这片土壤,充分发挥了“草根金融”的优势和潜力,严格按照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积极向农户、小微企业贷款,为三农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已开业27家村镇银行共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1.70亿元、856户,发放农户贷款20.47亿元、3,728户,投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6.68%。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经济组织、中小微企业、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有力支援了农村生产、种植、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当地骨干企业、特色企业的发展。
二、提高村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奖励、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力度。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奖励,目前仅仅针对新成立3年之内的村镇银行,今后应该对成立满3年的村镇银行,之后每年也给予一定奖励,以支持村镇银行长期发挥支农作用。同时,将村镇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税收优惠政策的前线延长至2015年12月31日。政府特别要充分运用贴息、税收减免等财政手段激发村镇银行贷款积极性。中央银行应采用贴息方式给村镇银行提供再贷款用以支持三农。要引导村镇银行合理调整贷款利率结构,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贷款利率浮动权,制定扶持地方特色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利率政策。
(二)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引导和监管。
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加强内控管理、强化自我约束,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做好村镇银行各项工作,并以此为依据,完善市场准入,细化分类监管工作。监督村镇银行牢牢把握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并严格要求村镇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以及利润率,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严格控制村镇银行的存贷比率、流动性风险比率以及贷款集中度等比率。由于银监会鼓励村镇银行下设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应抓住机遇,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在适当时机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以加强金融对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和“三农”以及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村镇银行自身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1、继续严格执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发挥草根金融优势
(1)客户定位———锁定农户、中小微企业为重点客户群。
只有把村镇银行定位在为农户和中小微企业服务上,才不会因为金融服务目标与功能错位而诱发经营风险。村镇银行应锁定农户、中小微企业为重点客户,以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为己任,研究农户、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特别是信贷需求,根据其特点向其开展适合他们的金融业务,为银行扩大市场份额和收益,同时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2)产品定位———打造新型农村金融产品成为利润增长点。
目前,村镇银行开展的金融业务不全面,提供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而农户和中小微企业本身具有的特点和性质决定其需要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因此,村镇银行应不断为其打造新的金融产品,为农户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及担保提供方便。除了传统存、贷、汇业务以外,应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推出理财产品、代理业务等,同时根据农户、中小微企业需求为其量身定做信贷产品。针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应积极开展信用贷款;针对中小微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特点,应向其提供保证贷款;针对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可以建立全新无形资产担保方式,提供质押贷款。村镇银行可以用知识产权、产品品牌、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作质押品,这样既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又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外部资金来源。最后,针对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急特点,应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缩短信贷流程,保证有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后快速获得贷款。
(3)服务定位———变“坐商”为“行商”是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效益的关键。
村镇银行作为草根金融,应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技术和手段,提高经济效益。应改变传统的“坐商”行为,即等待客户上门办理业务;村镇银行应推广“行商”意识,积极主动地为农户上门服务,并做到微笑服务。村镇银行应主动根据农户和中小微企业信贷在季节上、额度上、还款方式上的需求特点,设计探索多种贷款形式,改善对服务。此外,村镇银行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帮助其进行筹资分析和制定投资方案,合理安排资金的收支,加强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建立可靠的财务监控和风险防范系统。村镇银行还可以建立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各种金融信息、投资信息、经济政策信息的咨询服务。
2、开展金融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村镇银行应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和农户、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创新特色金融产品,提高自身竞争力。一是针对农户养殖、种植及消费需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二是开展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三是开展针对中小微企业进行信息采集、甄别方式创新。信息采集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和依据,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手段。应采取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经营风险分析与定量为主的财务风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创新信息采集与甄别、检验方式;四是针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授信机制和审批流程创新。针对中小微企业授信机制应尽量缩短审批链条,提高授信审批效率,在运营模式方面可以实行扁平化管理,改变奇特商业银行的总行-管辖行-支行三级管理构架,实行总行-支行二级管理。
3、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
村镇银行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村镇银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各方职责和权利,达到有效制衡。同时,村镇银行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特别是在贷款业务管理方面,应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针对担保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不同种类贷款类别,规范信贷流程和补偿机制,严格控制不良贷款率。
4、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设村镇银行。
河北省可以引进省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包括主发起人、地方法人机构、国有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坚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鼓励主发起人批量化、规模化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大型银行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成立管理总部、业务部多种方式组建村镇银行。鼓励发起行在产粮大县、养殖大县、贫困县和银行网点空白乡镇设立乡镇银行。
参考文献
[1]李海申,苗绘.河北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2.22.
[2]李海申,苗绘.村镇银行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2.22.
【农村村镇】推荐阅读:
村镇银行布局农村08-13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06-06
贾村镇农村两委干部管理办法06-16
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05-19
村镇银行05-11
村镇金融06-09
村镇规划07-29
村镇经济08-04
旅游村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