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2024-06-19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共6篇)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篇1

村 镇 规 划 编 制 办 法(试 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村镇规划的编制,提高村镇规划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村庄、集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可以按照本办法执行。第三条 编制村镇规划一般分为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两个阶段。

第四条 村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五条 承担编制村镇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资格。

第六条 编制村镇规划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确定的规划原则,符合《村镇规划标准》等有关技术规定。

第二章 现状分析图的绘制

第七条 现状分析图是用图的形式表示规划范围内村镇建设的现状,分为乡(镇)域、镇区和村庄现状分析图。

绘制现状分析图应当以适当比例的地形图为底图。

第八条 规划人员在绘制现状分析图前,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支持规划编制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并组织有关部门提供编制村镇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调查研究的范围应当包括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情况、用地和各类设施现状、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沿革等。

第九条 乡(镇)域现状分析图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乡(镇)域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工矿生产基地、仓储用地以及河湖水系、绿化等的分布; ⒉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及其用地范围和人口规模;

⒊道路交通组织、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管线、走向,以及客货车站、码头、水源、水厂、变电所、邮政所等的位置; ⒋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规模及其服务范围; ⒌防洪设施、环保设施的现状情况; ⒍其他需要在现状分析图上表示的内容。现状分析图上还应当附有存在的问题。第十条 镇区现状分析图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行政区和建成区界线,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与布局; ⒉各类建筑的分布和质量分析;

⒊道路走向、宽度,对外交通以及客货站、码头等的位置; ⒋水厂、给排水系统,水源地位置及保护范围; ⒌电力、电讯及其他基础设施; ⒍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与规模;

⒎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占地范围; ⒏其他对建设规划有影响的,需要在图纸上表示的内容。现状分析图还应当附有存在的问题。

第十一条 村庄现状分析图的内容可参照第十条适当简化。

第三章 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十二条 村镇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域范围内村镇体系及重要建设项目的整体部署。

第十三条 在编制村镇总体规划前可以先制定村镇总体规划纲要,作为编制村镇总体规划的依据。

第十四条 村镇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根据县(市)域规划,特别是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所提出的要求,确定乡(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⒉根据对乡(镇)本身发展优势、潜力与局限性的分析,评价其发展条件,明确长远发展目标;

⒊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调整村庄布局的建议,原则确定村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⒋预测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变化,重点是农业富余劳动力空间转移的速度、流向与城镇化水平;⒌提出各项基础设施与主要公共建筑的配置建议; ⒍原则确定建设用地标准与主要用地指标,选择建设发展用地,提出镇区的规划范围和用地的大体布局。

第十五条 村镇总体规划纲要应当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作为编制村镇总体规划的依据。

第十六条 村镇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综合评价乡(镇)发展条件;确定乡(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乡(镇)行政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和结构;拟定所辖各村镇的性质与规模;布置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指导镇区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十七条 村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对现有居民点与生产基地进行布局调整,明确各自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 ⒉确定各个主要居民点与生产基地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它们在村镇体系中的职能分工;

⒊确定乡(镇)域及规划范围内主要居民点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人口发展规模的确定:用人口的自然增长加机械增长的方法计算出规划期末乡(镇)域的总人口。在计算人口的机械增长时,应当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分别计算出从事一、二、三产业所需要的人口数,估算规划期内有可能进入和迁出规划范围的人口数,预测人口的空间分布。

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根据现状用地分析,土地资源总量以及建设发展的需要,按照《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结合人口的空间分布,确定各主要居民点与生产基地的用地规模和大致范围。

⒋安排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电讯等基础设施,确定工程管网走向和技术选型等;

⒌安排卫生院、学校、文化站、商店、农业生产服务中心等对全乡(镇)域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公共建筑; ⒍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第十八条 村镇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至二十年。

第十九条 村镇总体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图纸与文字资料两部分。图纸应当包括:

⑴乡(镇)域现状分析图(比例尺1:10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5000-1:25000之间选择);

⑵村镇总体规划图(比例尺必须与乡(镇)域现状分析图一致)文字资料应当包括:

⑴规划文本,主要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 ⑵经批准的规划纲要;

⑶规划说明书,主要说明规划的指导思想、内容、重要指标选取的依据,以及在实施中要注意的事项; ⑷基础资料汇编。

第四章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二十条 村镇建设规划是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镇区或村庄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分为镇区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第二十一条 村镇建设规划的任务是: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镇区或村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项目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

第二十二条 镇区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在分析土地资源状况、建设用地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用地总量,再确定各项用地的构成比例和具体数量;

⒉进行用地布局,确定居住、公共建筑、生产、公用工程、道路交通系统、仓储、绿地等建筑与设施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做到联系方便、分工明确,划清各项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

⒊根据村镇总体规划提出的原则要求,对规划范围的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电讯、燃气等设施及其工程管线进行具体安排,按照各专业标准规定,确定空中线路、地下管线的走向与布置,并进行综合协调; ⒋确定旧镇区改造和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⒌对中心地区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原则性要求; ⒍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断面形式和控制点坐标标高,进行竖向设计,保证地面排水顺利,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⒎综合安排环保和防灾等方面和设施; ⒏编制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十三条 镇区近期建设规划要达到直接指导建设或工程设计的深度。建设项目应当落实到指定范围,有四角坐标、控制标高,示意性平面;道路或公用工程设施要标有控制点坐标、标高,并说明各项目的规划要求。

第二十四条 村镇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至二十年,宜与总体规划一致。村镇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三年至五年。第二十五条 镇区建设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图纸与文字资料两部分。图纸应当包括:

⑴镇区现状分析图(比例尺1:2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1000-1:5000之间选择);

⑵镇区建设规划图(比例尺必须与现状分析图一致); ⑶镇区工程规划图(比例尺必须与现状分析图一致);

⑷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图(可与建设规划图合并,单独绘制时比例尺采用1:200-1:1000)。

文字资料应当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三部分。镇区建设规划与村镇总体规划同时报批时,其文字资料可以合并。

第二十六条 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和成果可以分别参照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简化。

村庄建设规划可以在村镇总体规划和镇区建设规划批准后逐步编制。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农场、林场的各基层居民点的规划亦可以参照本办法编制。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

第一章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根据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1.2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1.3 编制主体

村庄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技术指导。有条件的乡镇应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在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制。1.4 基本任务

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乡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建设(含新建、改建、撤并、保护)的数量、职能和规模,界定村庄建设范围,确定规划目标和建设标准,安排村民建房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确近期建设重点和环境整治要求,为农民提供切合实际,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1.5 规划依据

1.5.1 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及其村庄布点规划; 1.5.2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3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5.4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1.6 规划原则

1.6.1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类指导,分步骤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建设。

1.6.2 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丘陵、岗地、缓坡和非耕地进行建设,并积极引导散居农户和村落向集镇或中心村集中。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坚持“一户一宅”的基本政策,对一户多宅、空置老宅形成的“空心村”应整治、改造或拆除。

1.6.3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合理规划配套各类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通过规划引导,为农民创造有利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1.6.4 延续特色,保护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体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因地制宜,灵活布置,保持田园风光,突出地方特色。

1.6.5 尊重民意、科学决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1.7村庄规划分类

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村民的生活习俗、现有建设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村庄规划分为新建型、改造型和保护型三大类。

1.7.1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规划建设的新村庄,如移民建村、迁村并点及其他有利于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而新建的村庄。新建型村庄应做到选址科学,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清新优美,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

1.7.2 改造型村庄: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具有较好的对外交通条件,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改造型村庄的规划,应首先对现状地物、建筑、树木及基础设施等进行实地调查并绘制现状图,注重建设用地的调整,注重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的配置,突出村庄建设与“六改四普及”整治应达到的效果。

1.7.3 保护型村庄:对历史文化名村、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或文化资源的村落、具有独特村庄布局或浓郁地域民俗特色的村庄,加以保护性修缮和开发利用。对于格局完整、建筑风格统一的古村,划定保护范围,维修破损严重的古建筑,在不影响古村格局和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完善村庄;对于布局分散、建筑风格杂乱的古村,规划中应注重保留村庄文脉,并对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古祠堂和纪念性建筑等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其他新建、改建建筑物应统一规划建设,注重传承古村建筑文化。1.8 规划期限及审批

1.8.1 村庄建设规划期限为5至10年。对规划期限已过或已明显不适应建设的村庄规划应进行调整和续编。

1.8.2 村庄建设规划应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批准后应进行公示。

第二章 村庄布局 2.1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2.1.1村庄规划应对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及建设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并结合实际情况和规划目标,因地制宜地采取规划对策。

2.1.2村庄建设用地宜选择自然环境良好,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适宜建设的荒山、岗地、坡地及其他非耕地。

2.1.3 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避开各类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2.1.4 村庄应与生产作业区联系方便,村民出行交通便捷,村庄对外有两个以上出口,避免被铁路、过境公路、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过境道路展开布局。靠近铁路、公路、堤防建设的村庄,应按相关规定后退防护距离。

2.1.5 根据当地实际,全面综合协调安排村庄各类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原则上应集中紧凑布局,适当预留发展用地,避免无序扩张。尽量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不刻意裁弯取直道路。

2.2 村庄规模

2.2.1 根据国家《村镇规划标准》,村庄人口规模按其不同层次及常住人口的数量进行划分,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个层次。

中心村: 大型 中型 小型

>1000人 300—1000人 <300人

基层村: 大型 中型 小型

>300人 100—300人 <100人

2.2.2 新建型村庄应尽可能超过100人,对原有100人以下和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不好的基层村要按照村庄布点规划逐步引导撤并。2.3 村庄用地标准

2.3.1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村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以下要求控制:以非耕地为主建设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80-120平方米;以占用耕地建设为主或人均耕地面积0.7亩以下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60-80平方米。

2.3.2 建设用地构成及比例。村庄建设用地的四大主要功能用地的比例宜控制为:居住建筑用地占60-75%;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5-10%;道路和活动场地用地占8-15%;绿化用地占4-6%。

第三章 公共设施

3.1 公共设施分为公益型公共设施、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和生产服务型公共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1000—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置。

3.2应根据村庄的规模,合理配置村委会、文化中心(站、室),中小学(根据布点规划或实际需要设置)、幼托、医疗室、商业服务网点等公共设施和村民进行体育活动、休闲与社交活动的场所,并与村庄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

3.3 应根据需要为村民生产劳动配置作业场地,包括晒场、打谷场、堆场及集中养殖区等,满足既方便使用,又符合环保、卫生、安全生产等要求。集中养殖区的选址应远离饮用水源地,并选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与村民生活区有适当的卫生防护距离。第四章 住宅 4.1 住宅规划设计原则

4.1.1 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新建住宅应建二至三层为主,提倡建设双拼式、联排式住宅,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少建独立式住宅和单层建筑。

4.1.2 住宅组团应避免单

一、呆板的布局方式。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

4.1.3 住宅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的原则,积极推广新型农房设计标准图、通用图,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农村适用技术,并符合工程质量要求。

4.1.4 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农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4.2 住宅建筑标准

4.2.1 宅基地标准:占用耕地建住宅的,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占用原有宅基地或村内空闲地的,每户不得超过180平方米;因地形条件限制、占用荒山荒坡地的,每户不得超过240平方米。以上标准作为控制上限,市、县人民政府已制定具体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面积标准的,从其规定执行。

4.2.2 住宅主楼基底面积不宜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4.2.3住宅日照间距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尽可能安排南北朝向,避免东西向布置。房屋间距旧村改造不宜小于南侧建房高度的0.9倍;新村建房不宜小于南侧建房高度的1.1倍。山墙之间的距离(除消防通道外)不得小于2米。

4.2.4 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米,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宜超过3.6米。4.2.5 住宅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0%,容积率不宜高于0.8;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25%,容积率不宜高于1.5。4.3 住宅平面设计

4.3.1 住宅平面功能应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布局合理。

4.3.2 各功能空间应减少干扰,分区明确,实现“三分离”:即寝居分离、食寝分离、人畜分离。

4.3.3 应为住户设置生活服务阳台,提供适宜的室外生活空间,根据需要可设晒台。4.4 住宅立面设计

4.4.1 住宅立面应统一协调,突出地方民居特色。力求造型简洁大方、比例协调、形式美观、风格统一,防止照搬照套和千篇一律。

4.4.2 外墙等建筑材料立足于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合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达到节能、安全耐用、施工简便、造价低廉的效果。

4.4.3 色彩应与当地环境相协调,力求色彩淡雅,色调一致,体现乡村风貌。4.4.4 结合村庄整治,对原有住宅立面进行必要的改造。第五章 基础设施 5.1 道路交通规划

5.1.1 道路等级与宽度

村庄道路可按三级布置,即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入户道路。

主要道路:路面宽度4.5-6米;

次要道路:路面宽度3-4.5米;

入户道路:1-2米。

应根据村庄不同的规模,适当选择道路等级和路面宽度,路面材料以水泥、沥青为主,非机动车道路也可利用石板、鹅卵石、红石等地方石材资源。改造型村庄,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

5.1.2 道路照明:村庄道路有条件时应设置照明设施。

5.1.3 停车场: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酌情布置,新建村庄应考虑配置农用车辆和大型农机具停放场所。5.2 给水工程规划

5.2.1 给水工程规划包括用水量预测、水质标准、供水水源、输配水管网布置等。综合用水指标选取100-200升/人·日。供水水源应与区域供水、农村改水相结合,有条件的村庄提倡建集中供水设施。

5.2.2 建立安全、卫生、方便的供水系统。村庄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85749)》的规定,并做好水源地卫生防护、水质检验及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5.2.3 应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对分散式水源(水井、手压机井等)的卫生防护,水源周围30米范围内不得有污染源,对非新建型村庄应清除污染源(粪坑、渗水厕所、垃圾堆、牲畜圈等),并综合整治环境卫生。

5.2.4 在水量保证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水塘等自然水体作为村庄的消防用水,或设置消防水池安排消防用水。5.3 排水工程规划

5.3.1 排水工程规划包括确定排水体制、排水量预测、排水系统布置、污水处理方式等。排水体制一般采用雨污合流制,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分流制。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0%计算。雨水量参考附近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5.3.2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放;污水应通过管沟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管(渠)应按重力流设计。污水在排入自然水体之前应采取集中式(生物工程)设施或分散式(沼气池、三格化粪池)等污水净化设施进行处理。5.4 供电工程规划

5.4.1 供电工程规划包括确定用电指标,预测用电负荷水平,确定供电电源位置、主变容量、电压等级及供电范围;确定村庄的配电电压等级、层次及配网接线方式,预留配电站的位置,确定规模容量;确定中低压电力线路敷设方式、线路走向及位置。

5.4.2 配电设施应保障村庄居住用电、道路照明、公共设施照明和夜间应急照明的需求。

5.5.电信工程规划

电信工程规划包括确定固定电话、网络主线需求量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安排邮政、通讯服务网点和建设移动基站的位置;确定村庄内通信管道的走向、管位、管孔数、管材等。5.6 广电工程规划

有线电视、广播网根据村庄建设的要求应尽量全面覆盖。有线广播电视管线原则上与村庄通信管道统一规划、联合建设。

有条件的地方电力、电信等线路提倡地埋敷设。5.7 能源利用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实行多种能源并举,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和其他清洁型能源,逐步取代燃烧柴草与煤炭,减少对空气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资源的破坏。

5.8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5.8.1 村庄垃圾处理应坚持“分类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的原则,要配置垃圾收集点,确定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积极鼓励农户利用有机垃圾作为有机肥料,逐步实现有机垃圾资源化。有条件的村庄应指定专人定期清扫、收集垃圾,集中堆放和处理。城镇近郊的村庄可设置垃圾池或垃圾中转设施,由城镇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应做到防渗、防漏、防污,相对隐蔽,并与村容村貌相协调。

5.8.2 结合农村改水改厕,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的覆盖率。村内和村民集中活动的地方要设置公共厕所,每厕最小建筑面积不应低于30平方米。有条件的村庄可规划建设水冲式卫生公厕。5.9 防灾减灾 5.9.1 消防规划

村庄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村庄内不得设置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5.9.2 防洪规划

原则上宜按照二十年一遇的标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设施。5.9.3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地处滑坡、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村庄,在用地布局上,应避开可能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区,并提出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措施。5.9.4 地震灾害防治规划

根据当地地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和工程抗震措施。5.10 竖向规划

5.10.1村庄的竖向规划包括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建筑室外地坪规划标高等内容。竖向 11 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努力保留原有绿地和水面,尽量少占或不占良田,要综合优化排水、防涝、道路等工程方案,合理解决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防洪堤、排水管出口,桥梁、道路交叉口等设计控制高程),减少土石方量,降低工程造价。

5.10.2 道路及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道路纵坡一般不小于3‰、不大于6%,地形复杂地方不大于8%;地面排水的最佳坡度为0.5-1.0%,不小于0.3%、不超过4%;当地形自然地形坡度大于4%时,应做成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5.10.3 满足排水管沟的设置要求。5.10.4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5.10.5 建筑物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建筑物室外标高一般应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的中心标高。

第六章 绿化与景观环境 6.1 规划设计原则

应合理利用地形,保持田园风光,结合民俗民风,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形成地方特色。

6.2建筑风貌规划

根据村庄整体风格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确定建筑风格及建筑群组合方式。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并能体现地方特色。住宅应以坡屋顶为主,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较鲜明的地方特色。6.3 绿化景观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基础,尽量在劣地、坡地、洼地布置绿化,植物配置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品种。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绿地建设宜结合村口、公共中心及沿主要道路布置。有条件的村庄集中绿地应适当布置桌椅、儿童活动设施、健身设施、小品建筑等,丰富农民生活。

村庄绿化应以种植树木为主,少植草皮,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可种树、植竹、栽果,注重环境协调和方便日常维护管理。同时要充分做好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的绿化,不留死角,增加绿化数量和类型,防止水土流失。对宅院及宅间空地要以种植经济植物、果树为主,兼顾观赏、遮荫等功能。第七章 主要技术指标

村庄建设规划主要技术指标的汇总及其计量单位应符合表

7.1、7.2规定。

表7.1 村庄建设用地汇总表

项 目 计量单位 面积 比重(%)人均面积(m2/人)村庄总建设用地 公顷

1、居住建筑用地 公顷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顷

3、道路活动场地用地 公顷

4、绿化用地 公顷

合 计 公顷

表7.2 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项 目 计量单位 数值

居住户数 户

户均占地面积 m2/户

居住人数 人

户均人口 人/户

总建筑面积 万m2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 万m2 公共建筑面积 万m2 户均住宅建筑面积 m2 建筑密度 % 绿地率 % 容积率-投资估算 万元

第八章 附 则

8.1 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按有关规定编制。

8.2各设区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导则》制定实施细则。8.3 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8.4 本《导则》由江西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附件:

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

一、基础资料收集

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应对村庄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规划需收集以下基础资料:

1、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及其村庄布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对本规划的要求;

2、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

3、现状人口和规划人口规模;

4、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

5、公共设施规模和生产服务设施分布;

6、基础设施及管网现状;

7、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风景名胜等资料;

8、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

9、建设工程造价资料;

10、乡镇行政区域图(比例为1:5000~1:10000)、村庄地形图(比例为1:500~1:1000)。

二、规划成果要求

村庄建设规划一般宜以行政村为单元,对行政村范围内的村庄整体统一编制规划。也可对行政村区域内近期不撤并的中心村、基层村单独编制规划。规划成果主要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图纸两部分。

(一)规划说明书

1、前言

规划工作背景与过程简述,委托单位,规划范围与目标,规划工作重点、规划设计意图和规划的组织实施。

2、概述

(1)规划依据,说明乡镇总体规划及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对村庄规模和发展目标的要求。

(2)村庄历史沿革,说明村庄的发展历程。

(3)现状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行政区划、地理位置、人口与面积、产业特点、社会经济状况、与周围村镇的关系、地形地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风景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与民俗风情、对外交通联系、村庄建设情况等。

(4)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3、规划内容

(1)基本原则

(2)村庄建设环境与场地分析

——分析村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条件、确定编制规划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村庄建设用地的评价

——建设用地选择

(3)村庄建筑质量评价

确定保护、保留、整治、改造、拆除的建筑。

(4)规划总则

——规划目标

——规划范围

——人口与用地发展指标选择和规模预测

(5)规划布局

对居住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和活动场地用地和绿化用地等进行合理布局。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的有关规定、乡镇总体规划、本《导则》的要求,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模及用地安排。

(7)基础设施规划

确定道路交通系统、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防灾减灾规划及竖向规划。

(8)绿化与景观环境规划

(9)主要技术指标(详见前附表内容)

不同规模、不同建设类型的村庄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以上规划说明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

4、相关基础资料。

(二)规划图纸

1、村庄区域图

比例为1:5000-1:10000,以行政区域图为依据,标明整个行政村在乡镇域的位置、范围,各自然村的位置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确定各村庄的人口规模、对外交通联系,提出村庄规划保留或撤并意见。

2、村庄现状分析图

比例为1:500-1:1000,标明规划范围、现状地物要素的空间分布关系,标明地形地貌、道路、工程管线及各类建筑的性质及范围。旧村改造型规划宜做现状建筑质量分析图。

3、村庄建设规划图

比例尺为1:500-1:1000,含用地布局、主要社会服务设施及公共绿地的配置等,标明规划建筑(含层数)、绿地、道路、活动场地、停车场、河湖水面等位置和范围,确定各类用地性质、范围。

4、道路交通竖向规划及工程管线规划图

比例尺为1:500-1:1000,标明道路的走向、红线位置、横断面、道路交叉点座标、标高,标明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用地界限;标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及管线的走向、管径、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规模。

5、除以上图纸外,有条件的村庄可根据需要增加以下图纸:

(1)建筑质量评价图

确定保护、整治、改造建筑及有关现状建筑单体的改造方案。

(2)绿化与景观环境规划图

标明绿地的位置与用地界限、植物配置,住宅院落绿化布置,公共活动空间、环境小品等景观设计意向等。

(3)住宅及主要建筑设计方案图

比例尺为1:100-1:200,选用适合当地特点的标准通用图集,或设计新建村民住宅、主要公共建筑单体、公共绿地(活动场地)的平、立、剖面图。改造型规划,对现有住宅、主要公共建筑单体整治改造的建筑方案图。

(4)其他专项规划图纸。

三、其他要求

1、以行政村为单元编制的村庄建设规划成果至少应包括:(1)规划说明书;(2)村庄区域图;(3)村庄现状分析图;(4)村庄建设规划图;(5)道路交通竖向规划及工程管线规划图;(6)其他。其中(3)、(4)、(5)以行政村范围内的自然村为单元编制;规划说明书中相同的部分自然村可共用,不同的部分各自然村应分别撰写。

2、以自然村为单元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中心村和基层村建设规划应分别包括以下规划成果:

中心村的建设规划成果至少应包括:(1)规划说明书;(2)村庄现状分析图;(3)村庄建设规划图;(4)道路交通竖向规划及工程管线规划图;(5)其他。

基层村的建设规划成果至少应包括(1)规划说明书;(2)村庄现状分析图;(3)村庄建设规划图(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工程管线等内容应在村庄建设规划图中作说明);(4)其他。

3、历史文化名村应按《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暂行办法》的要求编制保护规划。

4、对计划近期内进行整治的村庄,应按建设部和省委2006年1号文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

《村庄整治技术导则》另行制定下发。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篇2

1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薄弱

1.1 教育课程设置上缺失村镇体系规划单元

尽管国家、政府层面上开始充分关注并积极推进城乡一体进程, 并辅以各种措施手段保证城市反哺农村行为的实现, 但这一努力尚未在规划教育层面上体现出来。

现存规划专业多冠以“城市规划”或“资源与城乡规划”。前者以城市 (城镇) 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习城市功能布局、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区域规划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后者以经济发展为目的, 主要研习协调城乡利益分配、优化城乡区域组合的技术技巧等。两者都没有特别关注农村规划建设的背景、基础从而作为独立研究单元进行关注。如此, 规划专业的毕业生习惯以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揣测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务, 或从单一经济角度出发落实村镇体系规划实践。此种情况下村镇体系规划往往存在基础分析失真或规划内容单一的现象。

1.2 目前成熟系统的体系规划多以城市为实践平台

我国已经形成一套由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系列。城镇体系规划包括般分为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4个基本层次。另外, 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 (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 , 可编制跨行政区的城镇体系规划 (类似都市圈规划) 。此规划的规划年限、审批主体、流程等都有系统的规定。

而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依据基础只有建设部2006年印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并在汲取实践经验效果完善修改中。全国只有黑龙江省在2008年开始对省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尝试探索, 目前还处于技术鉴定阶段。

2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准备阶段的若干问题诠释

2.1 规划层次与规划内容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定位在城市总体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之间, 是一类有特定含义的专项规划。主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既定方针政策、规划手段指导下, 统筹分析县域各乡镇、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结合周边市县发展实际, 正确划分县域建设强度区域, 合理分配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资源。对县域各乡镇、村庄的等级分布、经济职能担当、建设标准提出引导性意见, 对各乡镇总体规划制定编制纲要。

2.2 规划受体的特性

乡镇村庄与城市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 物质构成不同。乡镇物质构成的重点不是集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 而是居民居住点和其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要素。 (2) 产业构成不同。农业是产业构成中的根本与基础。可以结合本乡镇发展基础、优势着力提高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背离农业基础的发展原则可以有效避免产业转型时断裂式的经济衰退。 (3) 社会认知感与归属感不同。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 乡村农民更多的以地缘意识与乡土概念划分认知范围, 而不是像城市居民一样因社会交际、工作兴趣等明确本身归属感。了解这一点, 对合村布点、农业产业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3 规划期限

按《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要求,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规划年限为20年, 但实际运作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编制时间, 结合上位城市总体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年限, 尽量使之保持一致, 以提高统一性、协调性。

3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

3.1 规划内容涵盖范围

(1) 综合评价县域的发展条件。 (2) 制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确定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3) 预测县域人口规模, 确定城镇化战略。 (4) 划定县域空间管制分区, 确定空间管制策略。 (5) 确定县域村镇体系布局, 明确重点发展的中心镇。 (6) 制定重点城镇与重点区域的发展策略。 (7) 确定村庄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分类管理策略。 (8) 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9) 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4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的重点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重点就是要搭建起清晰地县域等级职能结构层级, 主要有以下重点要务:

(1) 规划合理的县域道路系统。道路系统勾连县域内部各个空间节点 (乡镇、村庄) , 是整个县域体系规划的基础构架。应本着实用性、经济性的原则, 充分顾及村民日常生活实际和习惯, 并结合各乡镇经济发展潜力, 规划建设线条明晰、等级明确、密度合理的交通流线。

(2) 明确县域管制分区。管制分区的实质包括了对县域个体单元用地发展方向的预测, 对文保单位和环境敏感地区的分析和规划预期, 以及对各个体单元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的控制性建议。作为一个复杂数据分析处理的表现形式, 管制分区规划的作用与意义都不容忽视。

(3) 村镇空间结构等级体系规划。要综合县域各乡镇村庄人口、用地、发展实力、历史渊源以及对周边乡镇单元影响程度等细致划分村镇的空间结构等级体系。合理布设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科研等公共设施资源, 保证必要的服务半径, 避免资源浪费。要使各类服务设施与各乡镇单元基础实力相称并有助于实现其最大社会公用。

(4) 村镇经济职能体系规划。村镇体系规划的目的就是实现县域村镇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由于村镇规模企业现对较少, 抗风险能力弱, 合理的产业类型和空间布局有助于避免产业转型时县域经济割裂式衰退。要考虑各乡镇地域空间位置、既有产业基础、资源潜力等一系列条件, 正确审视其在县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合理规划其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

5 结语

综上所述, 县域及其他各等级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要务是明确合理的村镇道路、空间、职能等结构体系, 对村镇发展做出方向性指引和建议, 但不参与具体指标的框算, 以免遏制村镇的主动与灵活性。

摘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下, 新农村规划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做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对于平衡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发挥乡镇特色资源优势,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现状,编制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宁, 等.城镇规划与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篇3

为了科学合理安排村、镇建设规划,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金塔县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订以下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节约土地,配套建设,引导全镇村镇建设的全面开展和顺利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1年底前完成全镇总体规划及剩余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任务。

1、乡镇规划:年内完成东坝集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

2、村庄规划:年内完成东坝镇三上村、大坝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以及黑树窝村、三下村评审报批任务。

三、编制方式

此次规划编制以乡镇为主体,由我镇委托酒泉市境内具备规划资质的酒泉市乾坤设计公司及肃州区建设局规划设计室等设计单位进行规划编制。

四、规划编制的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1年3月19日至3月28日)制定村镇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召开了村镇规划与整治动员-1-

会。村镇规划建设涉及面广、任务繁重,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为此要深入广泛地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向社会各界普及规划知识,增强全民规划意识,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村镇规划的重要意义,自觉投身到村镇规划建设中来。把村镇规划建设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在全镇形成人人参与规划,共建美好家园的局面。

(二)现状测绘及收集资料阶段(2011年3月25日至4月25日)

通过深入实地踏勘、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对镇、村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住宅、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生活特点及民风习俗等情况进行了解,以镇、村为单位,完成现状测绘和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等前期各项基础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三)规划纲要编制阶段(2011年4月25日至7月15日)

确定三上村、大坝村和东坝镇集镇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性质和发展目标;确定三上村、大坝村和东坝镇集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及用地发展方向;确定三上村、大坝村和东坝镇集镇建设用地功能分区和布局、道路交通、绿化系统规划设计;确定住宅的建筑面积标准、类型、户室比,进行建筑风格选型,体现地方特色;根据宅基地标准进行院落布置和组团组合;确定各项工程管线的走向、位置等。

五、村镇规划成果要求

所有村镇规划均需由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一)乡镇总体规划: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件和图纸。规

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图纸包括东坝镇区位分析图以及三上村、大坝村分布现状图、村镇体系规划图、公用及基础设施规划图、镇驻地现状图、规划总图、道路规划图、绿化景观规划图、给排水规划图、电力电讯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防灾规划图等12张图纸。

(二)村庄建设规划:规划成果不少于“七图一书”,即规划说明书和现状及村庄位置图、建筑质量评价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交通及工程管线规划图、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及竖向规划图、主要公共建筑透视图、村貌鸟瞰图、单体民宅平面选型图和透视图等。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根据规划任务和规划编制的要求,成立东坝镇村镇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督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程序,搞好村镇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各村要提高认识,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积极搞好配合,抓好工作落实,切实推进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考核,严格奖惩。镇政府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列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随机抽查等形式开展经常性的考评检查,对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完成较好的年终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情况较差的村,给予通报批评。各村要切实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保障人员、配合服务,强化对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按计划抓好调度,加强考核检查,确保年度规划编制任务全面完成。

(三)筹措资金、确保进度。编制村镇规划作为镇政府的重要职责,东坝镇政府将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补助资金,切实保障规划经费,将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东坝镇村镇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东坝镇人民政府成立实施村镇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对全镇村镇规划、建设进行协调、领导和监督。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刘兴东东坝镇政府镇长

副组长:刘兴建东坝镇政府常务副镇长

杜自林东坝镇政府副镇长

成 员: 李生元东坝镇土管所所长

白克俭东坝镇集镇办主任

李小平黑树窝村村委会主任

王正三下村村委会主任

何生泉三上村党支部书记

李刚大坝村村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白克俭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具体事务的处理。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 篇4

建村[2013]188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规委、天津市建交委、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重庆市规划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的精神、指导各地结合农村实际提高村庄整治水平,我部编制了《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现印发你们。请组织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12月17日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村庄整治规划编制质量,根据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村庄整治规划是村庄规划广泛应用的重要类型之一,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并与土地利用等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 村庄整治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在村庄内予以公示,并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批准的村庄整治规划应在村庄内予以公布。

第五条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单位应具备相应规划编制资质,编制人员应熟悉农村情况。[1]

第二章 编制要求

第六条 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的,以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治理村庄环境、提升村庄风貌为主要任务。

第七条 尊重现有格局。在村庄现有布局和格局基础上,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环境,保持乡村特色,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便村民生产,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避免大拆大建和贪大求洋。

第八条 注重深入调查。采取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基础资料,准确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

第九条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需求和村庄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开展规划编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第十条 保障村民参与。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在规划调研、编制等各个环节充分征询村民意见,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公示规划成果,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全过程,避免大包大揽。[1]

第三章 编制内容

第十一条 编制村庄整治规划要按依次推进、分步实施的整治要求,因地制宜确定规划内容和深度,首先保障村庄安全和村民基本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和配套设施,有条件的可按照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要求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第十二条 在保障村庄安全和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方面,可根据村庄实际重点规划以下内容:

(一)村庄安全防灾整治:分析村庄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提出排除隐患的目标、阶段和工程措施,明确防护要求,划定防护范围;提出预防各类灾害的措施和建设要求,划定洪水淹没范围、山体滑坡等灾害影响区域;明确村庄内避灾疏散通道和场地的设置位置、范围,并提出建设要求;划定消防通道,明确消防水源位置、容量;建立灾害应急反应机制。

(二)农房改造:提出既有农房、庭院整治方案和功能完善措施;提出危旧房抗震加固方案;提出村民自建房屋的风格、色彩、高度控制等设计指引。

(三)生活给水设施整治:合理确定给水方式、供水规模,提出水源保护要求,划定水源保护范围;确定输配水管道敷设方式、走向、管径等。

(四)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整治:提出现有道路设施的整治改造措施;确定村内道路的选线、断面形式、路面宽度和材质、坡度、边坡护坡形式;确定道路及地块的竖向标高;提出停车方案及整治措施;确定道路照明方式、杆线架设位置;确定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位置;确定公交站点的位置。

第十三条 在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和配套设施方面,可根据村庄实际重点规划以下内容:

(一)环境卫生整治:确定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引导分类利用,鼓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利用,实现就地减量;对露天粪坑、杂物乱堆、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提出整治要求和利用措施;确定秸秆等杂物、农机具堆放区域;提出畜禽养殖的废渣、污水治理方案;提出村内闲散荒废地以及现有坑塘水体的整治利用措施,明确牲口房等农用附属设施用房建设要求。

(二)排水污水处理设施:确定雨污排放和污水治理方式,提出雨水导排系统清理、疏通、完善的措施;提出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整治、建设方案,提出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位置、规模及建议;确定各类排水管线、沟渠的走向,确定管径、沟渠横断面尺寸等工程建设要求;雨污合流的村庄应确定截流井位置、污水截流管(渠)走向及其尺寸。年均降雨量少于600毫米的地区可考虑雨污合流系统。

(三)厕所整治:按照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提出户厕及公共厕所整治方案和配建标准;确定卫生厕所的类型、建造和卫生管理要求。

(四)电杆线路整治:提出现状电力电信杆线整治方案;提出新增电力电信杆线的走向及线路布设方式。

(五)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合理确定村委会、幼儿园、小学、卫生站、敬老院、文体活动场所和宗教殡葬等设施的类型、位置、规模、布局形式;确定小卖部、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规模。

(六)村庄节能改造:确定村庄炊事、供暖、照明、生活热水等方面的清洁能源种类;提出可再生能源利用措施;提出房屋节能措施和改造方案;缺水地区村庄应明确节水措施。

第十四条 在提升村庄风貌方面,可包括以下内容:

(一)村庄风貌整治:挖掘传统民居地方特色,提出村庄环境绿化美化措施;确定沟渠水塘、壕沟寨墙、堤坝桥涵、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等的整治方案;确定本地绿化植物种类;划定绿地范围;提出村口、公共活动空间、主要街巷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整治方案。防止照搬大广场、大草坪等城市建设方式。

(二)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保护:提出村庄历史文化、乡土特色和景观风貌保护方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区;确定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防止拆旧建新、嫁接杜撰。

第十五条 根据需要可提出农村生产性设施和环境的整治要求和措施。第十六条 编制村庄整治项目库,明确项目规模、建设要求和建设时序。

第十七条 建立村庄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鼓励规划编制单位与村民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庄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防止重整治建设、轻运营维护管理。[1]

第四章 编制成果

第十八条 村庄整治规划成果应满足易懂、易用的基本要求,具有前瞻性、可实施性,能切实指导村庄建设整治,具体形式和内容可结合地方村庄整治工作实际需要进行补充、调整。

第十九条 村庄整治规划成果原则上应达到“一图二表一书”的要求。第二十条 “一图”主要包括:

(一)整治规划图(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1:1000)村庄用地布局方面:明确村庄内各类用地规划范围。

安全防灾方面:标明地质灾害隐患区域范围、防护范围、防护要求;河流水体防洪范围;村内避灾疏散道路走向、避灾疏散场地的范围。

给水工程方面:标明给水水源位置、应急备用水源位置、保护范围;给水设施规模、用地范围;给水管线走向、管径、主要控制标高;提供给水工程设施建设工程示意图。

道路整治方面:标明各类道路红线或路面位置、横断面形式、交叉点坐标及标高;路灯及其架设方式;停车场地的位置和范围。

环境卫生方面:标明环卫设施(垃圾收集点、转运场、公共厕所等)、集中畜禽饲养场、沼气池等的位置、规模、用地范围;提供环卫设施建设工程示意图。

排水工程方面:标明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用地范围;排水管(渠)走向、尺寸和主要控制标高;截流井位置、标高。标明水面、坑塘及排水沟渠位置、宽度、主要控制标高;提供排水设施建设工程示意图。电杆线路整治方面:标明电力、电信线路的走向;电力电信设施的用地范围。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标明公共活动场所的范围;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用地范围。绿化景观方面:标明主要街巷、村口、水体及公共活动空间等重要节点的整治范围;提供重要节点整治示意图、绿化配置示意图、地面铺装方式示意图、水体生态护坡、硬质驳岸等的整治示意图。

文化保护方面:标明重点保护的民房、祠堂、历史建筑物与构筑物、古树名木等的位置和四至;划定保护区的范围;提供保护要求示意图。

主要整治项目分布图:标明整治项目的名称、位置。

村域设施整治方面:标明村域各生产性服务设施、公用工程设施的位置、类型、规模和整治措施。

第二十一条 “二表”主要包括:

(一)主要指标表:包括村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户数、各类用地指标。

(二)整治项目表:包括整治项目的名称、内容、规模、建设要求、经费概算、总投资量以及实施进度计划等。

第二十二条 “一书”是指规划说明书,内容包括:村庄现状及问题分析,附现状图,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1:1000;整治项目内容和整治措施说明;工程量及投资估算;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以及有关政策建议等。[1]

第五章 附 则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控规) 篇5

第二十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图纸比例为 1/l 000~1/2000。

第二十五条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第二十六条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二)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四)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五)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六)竖向规划设计;

(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二十七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图纸比例为1/500~l/2000。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第六章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三十一条修建性详细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除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资料外,还应增加: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要求;

(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

(三)各类建设工程造价等资料。

第三十二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规划说明书

1.现状条件分析;

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用地布局;

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7.竖向规划;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各项:

l)总用地面积;

2)总建筑面积;

3)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

4)容积率、建筑密度;

5)住宅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

6)绿地率。

9.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二)图纸

1.规划地段位置图。标明规划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地区的关系;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篇6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法制日报——法制网 2016-11-02 原标题:城市规划动态维护机制拟建立 核心指标实施情况向社会公布

法制网北京10月31日讯 记者王开广 国务院法制办今天发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促进规划有效实施的建议和措施,建立城市规划动态维护机制。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总体规划评估报告进行汇总,并将核心指标实施情况等重点内容向社会公布。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征求意见稿提出,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认为城市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存在违反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变相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告知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并要求其责令有关机关改正。

根据征求意见稿,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用卫星遥感、信息化等技术手段,通过规划督察员、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等强制性内容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和纠正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

此外,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分为评估和阶段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估情况应当纳入城市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报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阶段评估应当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相结合,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次。阶段评估报告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报告,同时报原审批机关和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规划地位)城市总体规划是全局性、综合性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是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指导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四条(规划原则)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应当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集约节约、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不得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五条(管理体制)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等具体工作。

第二章 规划编制组织

第六条(组织编制主体)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实施和修改,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承办。

第七条(编制单位资质)承担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第八条(前期工作)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开展规划实施评估、战略研究等前期工作,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路和重点。

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应当至少在现行规划到期前两年开始。

第九条(专题研究和技术论证)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涉及城市发展建设和空间资源保护利用等重大事项开展专题研究,对规划草案进行技术论证。

第十条(公众参与)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可以向社会公众征询解决方案。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在报送审批前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依法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网络等多种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公告时间不得少于30日。公告的时间、地点以及公众提交意见的期限、方式,应当在政府信息网站以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第十一条(协调机制)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建立协调机制,征求相关部门、驻地军事机关和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二条(编制的一般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编制经费、基础资料收集等方面的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十三条(规划修改)在规划期内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未按法定程序修改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经依法批准前,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城市总体规划继续有效。

第三章 规划内容

第十四条(规划期限)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对涉及城市更长远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做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五条(规划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标与战略。包括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城市发展近远期目标,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指标;人口预测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等。

(二)空间布局。包括市域、城市规划区、城镇集中建设区等不同空间层次的规划布局。各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和规划管理需要,可将不同空间层次进行适当合并。

(三)专项规划。包括综合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整体风貌、公共服务、城市安全等。

(四)规划实施。包括规划实施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分期实施要求和近期建设重点;需要在分区层面规划、详细规划、单独编制的专项规划中深化落实的规划要求等。

(五)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和城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增加的其他内容。

第十六条(不同空间层次规划要求)不同层次空间布局的规划重点为:

(一)市域层次。包括:区域协调;城镇化目标和策略,城镇结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和管理;特色小城镇和乡村发展建设要求等。

(二)规划区层次。包括:综合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区分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和管理;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提出各类空间的规划建设管控要求;明确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

(三)城市集中建设区。包括:空间结构、形态和总体布局;规划期内城市、镇建设用地和发展备用地;建设用地结构;城市更新;城市新区等特殊功能区的定位、规模和建设要求。

其中,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可采用空间结构、分区指引和底线控制的形式表达。

第十七条(专项规划的重点)城市总体规划中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为:

(一)历史文化保护。包括:保护目标和原则;各层次保护名录、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古城格局、风貌和高度控制、城市紫线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

(二)城市特色风貌。包括:山水林田湖整体形态格局;城市风貌特色和景观框架;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和总体控制要求。

(三)生态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目标、原则;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绿地规划,划定城市绿线;水系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划定城市蓝线。

(四)公共服务。包括:保障性住房需求预测和布局原则;公共服务体系和建设标准;社区综合服务指标和规划要求。

(五)综合交通。包括:发展目标、指标与政策;对外交通设施、市级交通枢纽布局;机场净空控制;城市道路网布局和轨道线网走向;城市仓储物流设施布局;社会停车;划定城市黄线。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应当同步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还应同步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六)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各类市政公用设施、规模和建设要求;敏感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预留与控制;划定城市黄线。

(七)城市安全。包括:防灾减灾类型和建设标准;城市生命线系统、应急避难场所、安全防护距离等有关设施、用地和防控标准等。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机关可以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增加地下空间、旅游、产业等专项规划内容。

第十八条(强制性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城市、镇开发边界及管控要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

(二)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城市黄线、城市主干路及以上道路红线,以及管控要求。

(三)城市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求和分级配置标准。

(四)涉及城市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关系城市安全的重要设施、通道,危险品生产和仓储用地的防护范围。

(五)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指标中的约束性指标。

(六)其他对城市发展影响重大的事项。

其中,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黄线、道路红线和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可分为在总体规划文本、图纸中明确表达的内容和需要在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中落实的内容。需下位规划落实的,总体规划文本应对总量、结构、布局等提出可落实、可监管的要求。

第十九条(规划落实)组织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单独编制的专项规划,应当依据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细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措施。

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可以根据城市内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建设需要,编制分区层面规划,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十条(规划成果形式与内容)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以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表达,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文本及其条文说明;

(二)规划图纸;

(三)附件:主要包括规划编制情况说明,征求意见情况,专题研究和技术论证情况,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意见的采纳情况,其他需要向审批机关呈报的文件和情况说明。

其中,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是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

第四章 规划审批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规划成果报批)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应当于原城市总体规划有效期届满前一年,报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

第二十二条(规划成果审查)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收到审批机关转来的城市总体规划后,应当按照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及时提出审查意见。

第二十三条(规划审批主体)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在城市人民政府报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四条(规划备案)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城市总体规划经依法批准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的电子文档报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规划公开)城市总体规划经批准后,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予以公布。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第二十六条(规划信息技术平台)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市一张图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平台。

第二十七条(实施评估要求)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促进规划有效实施的建议和措施,建立城市规划动态维护机制。

第二十八条(评估和阶段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分为评估和阶段评估。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估情况应当纳入城市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报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阶段评估应当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相结合,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次。阶段评估报告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报告,同时报原审批机关和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第二十九条(评估内容公开)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总体规划评估报告进行汇总,并将核心指标实施情况等重点内容向社会公布。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三十条(层级监督)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认为城市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存在违反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变相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告知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并要求其责令有关机关改正。

第三十一条(规划督察)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用卫星遥感、信息化等技术手段,通过规划督察员、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等强制性内容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和纠正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名词解释)本办法所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划定的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需要严格保护的地域和其它具有重要生态保育、涵养、防护功能且必须实施严格保护的地域。

本办法所称城镇开发边界,是城镇集中开发建设不得突破的空间边界。城镇开发边界内,是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城镇空间,包括规划城镇集中建设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和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需要长远预留和进行规划控制的地区。

本办法所称城市集中建设区,指具有城市形态,用于城市发展和集中建设的区域,包括已建城区、规划城市中心城区和规划中确定的新城、新区及各类开发区,组团式城市的主城和副城,不包括外围独立发展的县城、县级市及镇区。

第三十三条(参照执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及现状镇区常住人口超过20万人口的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查审批工作,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统计月报表下一篇:稳态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