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村镇

2024-10-06

旅游村镇(精选11篇)

旅游村镇 篇1

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工作, 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村镇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特色产业等特色景观资源, 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 以此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和类型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 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 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类型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分为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两大类。

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按照自然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地文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山峰、洞穴、丹霞、石林、沙漠、化石遗迹等特色地文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图2) 。二是水域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风景河段、湖泊、瀑布、温泉等特色水域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3) 。三是生物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森林、草原、花卉、野生动物等特色生物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4) 。四是气候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光现象、云雾多发地、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物候景观等特色气候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5) 。

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按照人文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各类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影视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6) 。二是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古镇、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历史纪念建筑、宗教建筑、遗址等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7) 。三是产业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边贸等特色产业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8、图9) 。四是民族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民族特色风情、文化习俗、节庆等民族特色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0、图11) 。

二、充分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对村镇经济产生直接推力

村镇旅游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门票收入凸显, 旅游活动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直接推动力 (见图12) 。安徽西递在1986年提出了利用自己独特的徽文化景观发展旅游的设想。1987年的旅游收入为2000元, 2007年的门票收入超过2000万元 (见图13) 。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村镇第三产业发展

旅游业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 六大要素涵盖面宽, 内涵丰富。其产业系统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和旅游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建设体系, 生产关系涉及面广, 生产力关联带动作用强。

村镇旅游发展, 游览过程相应伴生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等多种消费需求。旅游村镇的民俗接待、特色餐饮、工艺商品等产业将随之得到发展, 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走向繁荣 (见图14) 。湖南王村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因电影《芙蓉镇》的闻名, 为进一步发挥“芙蓉镇”的品牌优势, 提升旅游知名度, 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王村镇于2007年已正式更名为芙蓉镇 (见图15) 。

3、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村镇旅游的发展增强了村镇的经济实力,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村镇旅游有利于充分利用“三农”资源,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镇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 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 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视的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见图16) 。

4、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 拉动消费

应对经济“严冬”, 旅游业有望成为恢复最快的行业之一, 并成为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战略产业和突破口。目前,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迫切需要培育旅游这样的新消费热点, 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处于大都市环城游憩带上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建设发展, 对于经济危机时期扩大旅游内需、拉动消费等具有良好的作用。浙江杭州梅家坞是杭州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 作为杭州“中国茶都”形象的重要载体, 直接享受到了文化消费带来的收益 (见图17) 。

三、科学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合理推进村镇规划建设

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村镇旅游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要找准优势, 发挥特色, 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积淀、民俗风情、环境特色、田园风光等人文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加以整合包装和提升, 大力营造独具地方个性特色, 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人文大环境。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 要尊重自然、尊重地域历史文化、尊重小城镇和村落现有格局、尊重普通旅游者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长远利益。

1、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 更要注重规划建设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资源都要得到保护, 这是进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保护的基础上, 做好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通过规划旅游线路做好资源开发利用。

在特色人文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安徽宏村在老村进行传统文化保护与保存, 在新地区建设新村庄, 满足村庄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需要。江苏周庄对所有镇区的建筑物进行了保护分区, 并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特色自然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江西婺源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 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 进行特色景观建设, 实现特色景观与旅游、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见图18、图19) 。

2、做有特色的旅游村镇规划

自然和人文特色景观资源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除了保护、利用和协调发展之外, 做出一个好的、有特色的旅游村镇发展规划尤为重要。但是, 如何才能做出好的规划呢?要抓住哪些规划要素呢?可用四句话进行概括:“城镇性质定品味, 城镇规模定尺度, 历史文化见渊源, 自然环境营风格。”

一是城镇性质定品味。城镇的性质决定一个城镇的品味。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性质从总体上来看都是旅游村镇, 再进一步细分, 依据前面所阐述的上述八种不同类型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各自都依据自身资源基础, 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有些是水域特色, 有些是建筑特色, 有些是产业拉动特色等等, 规划中都有不同的反映, 在城镇品位上也有不同的体现 (见图20) 。

二是城镇规模定尺度。村镇用地规模取决于村镇的发展现状和人口规模, 也取决于村镇未来经济发展的情况。规划中要结合自身实际, 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不要贪大求全。同时, 也要考虑到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特殊性, 在发展用地上留有一定弹性, 例如商业服务、旅馆、交通设施、产业加工等与旅游服务相关的用地规模可适当提高。总的来说, 旅游村镇的规模都不大, 在建筑尺度上也要考虑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协调 (见图21、图22) 。

三是历史文化见渊源。针对拥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有文脉的延续, 找准历史文化的切入点, 做出有特色的规划。从街巷、街坊、建筑及节点、视线等城镇形态构成要素着手, 继承优秀的传统城镇空间布局形式, 严格保护现存的文物古迹、名木古树、古井等, 对村镇传统风貌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要突出抓好重点地段、重点保护区的街道设计以及各个片区的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置, 强化城镇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的保护与延续 (见图23) 。

四是自然资源营风格。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通过视觉通廊、借景、道路走向等方法将山景、水景引入村镇。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 充分顺应和利用现状地形地貌、河流沟渠, 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环。各类新建建筑, 应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的基础上服从自然环境的整体需求, 不得与自然景观相冲突, 特别对建筑的形式、风格、高度、色彩、材料的选用等方面要重点考虑, 从而营造出有特色的村镇风貌 (见图24) 。

3、打造生态宜居旅游村镇

村镇旅游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应互相促进, 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态宜居村镇。浙江奉化滕头村在争创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加大景区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 也加大了对村庄改造的力度, 按照规划投入巨资, 改变了村容村貌, 实施太阳能、风能生态环保工程, 进一步做到了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北京平谷区将军关村在打造“京东旅游第一村”的同时, 注重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 体现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和风貌。合理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利用新能源建设生态环保村庄, 创造村庄宜居环境。通过发展旅游, 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 增加了农民收入, 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 (见图25) 。

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申报和考核

1、申报对象

优先组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参加申报。前面所阐述的地文特色景观村镇、水域特色景观村镇、生物特色景观村镇、气候特色景观村镇、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村镇、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村镇、产业特色景观村镇、民族特色景观村镇等八类特色景观村镇都在申报范围之内。

2、考核目的

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丰富的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引导诸多经济要素向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聚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3、考核办法

县级建设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申报。申报材料要准备齐全、规范。

省级建设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评、推荐。给出评分结果和总体评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全国综合考核。分为书面考核和现场考核。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确定。书面和现场考核通过后,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 共同审定后予以公布。对获得此称号的单位颁发证书和标牌, 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复核。对经考核批准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称号的单位实行动态管理, 适时开展复核工作。凡复核发现不达标者限期整改, 经整改后仍不达标者则取消其称号, 且三年内不再受理其同类申报。

4、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由特色景观、旅游经济、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保护、人居环境、综合管理、旅游服务、旅游安全9个部分组成, 总分值为100分。其中, 特色景观20分, 主要包括景观资源、特色价值与知名度等考核指标;旅游经济9分, 主要包括游客接待、旅游收入与旅游就业等考核指标;规划与建设15分, 主要包括镇 (村) 总体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镇村建设、历史街区保护等考核指标;基础设施15分, 主要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供热燃气、环卫等考核指标;资源保护4分, 主要包括保护内容、机制、制度和资金等考核指标;人居环境10分,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精神文明等考核指标;综合管理6分, 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考核指标;旅游服务15分, 主要包括住宿、餐饮、游览、购物等考核指标;旅游安全6分, 主要包括安全设施、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考核指标。

总之, 我们要充分挖掘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 注重特色景观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村镇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将特色景观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 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有序推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工作。

旅游村镇 篇2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12月16日来源:新华社

【字体:大 中 小】 推荐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 刘诗平、李延霞)我国首家地市村镇银行——湖南湘西长行村镇银行16日正式开业。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银监会目前已先后批准湖南湘西、四川自贡、广西桂林等10个地区先行开展地市村镇银行试点。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将会有7家左右地市村镇银行开业。

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由长沙银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2亿元,其中民间资本投资入股0.98亿元,占比49%。该村镇银行设立后,将为辖内8个县(市、区)提供专业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其中国定贫困县7个,省定贫困县1个。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银监会已先后批准湖南湘西等10个地区先行开展地市村镇银行试点。首批地市村镇银行全部开业后,将可解决92个县(市、区)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其中国定贫困县27个,省定贫困县10个,农业种养殖大县37个。

据介绍,自2006年底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11月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25家,资本总额150亿元,吸收存款607亿元,发放贷款536亿元,其中农户贷款185亿元,占比35%,中小企业贷款277亿元,占比52%,当年实现利润8.6亿元。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总量制约,我国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发展难度较大。银监会表示,下一步将重点结合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继续组织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培育发展模式,切实强化战略定位监管和微观风险监管,推动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和发展,促进改善当地“三农”和小企业金融服务。

旅游村镇 篇3

关键词: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识别

要使旅游特色村镇品牌深入人心,就应以独特的建设思路为前提。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建设战略由品牌定位来确立,依据现有的景观资源来设计转化为视觉标识,运用当下多种传播交流手段进行推广,这就是品牌识别系统。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识别系统是由村镇品牌名称、村镇品牌标志以及村镇品牌形象口号组成。它是旅游消费者最先接触到的代表性标志,游客会通过各种媒介直观的接收到识别信号,进而了解其品牌文化和品牌内涵的深层次价值。从而使游客产生前往该村镇的有力动机[1]。

1.品牌名称

旅游特色村镇品牌的核心要素是通过语言来形容的一部分,无论品牌名称的好与坏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特色村镇的等级和品质都可以在品牌名称中表现出来,从而使游客身未动但心已去。但好的品牌名称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符号,它可以对加强品牌定位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而内含更深的品牌价值。因此我们认为一个号的品牌名称是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的前提。所以特色村镇应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和历史文化价值,密切联系品牌定位,可以设计一个简单,易记,易传播的名字。品牌名称设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用名人来设立自己的品牌,典型的代表是江阴的徐霞客镇,“游圣故里”的品牌定位与之相呼应,可以使游客因此而记忆犹新。

2.品牌标识

旅游品牌标识是品牌识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品牌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在旅游特色村镇品牌识别系统中,品牌标识是最形象、最直观的。这是一个视觉符号,比品牌名称更加得到容易识记和认可,它也是由一些独特的标记、图案、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图像,表现会更有趣,更容易被加工,比言语材料需要更少的心理资源[2]。这种视觉符号体现了特色村镇的特点,内容丰富,高度集中体现村镇特征。因此,特色村镇的品牌识别系统,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名称,必须根据品牌标识完成科学设计,对游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他们对旅游特色村镇品牌的认知度。

特色村镇品牌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然后用简单而美丽的形象、抽象或具体的表现形式来来深入反映旅游特色村镇的重要内涵。例如周庄的品牌标识是利用中国书法来变现,用淡蓝色的背景突出“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定位,突出展示了它在村镇开发中的优势位置,也让游客永远不会忘记它的品牌定位。

品牌标志除了简单的文字,也可以是抽象或具体的图片或符号,而且这些图片或符号必须被公众所理解,游客能够从它们中了解村镇品牌价值特点和深意,当然,更独特图片能引起更多游客的共鸣,方便游客识别和记忆。同里的品牌标识是一座蓝色的小桥、流水和品牌名称组成,桥梁和水就表现出水乡古镇的特征,不仅方便游客识别,而且也能够让游客铭记于心。

品牌标识的重要作用是为了让游客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所以它必须被设计,让游客感受独特、不同的效果。人们对美好的事物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品牌的标识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3.品牌形象口号

村镇品牌的宣传语是品牌形象的代名词,类似于产品的广告标语,当游客听到这句口号时就会联想到该村镇代表性的特色景观资源,心中产生向往,从而刺激他们的旅游动机并最终付诸行动。品牌形象口号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强调文字言简意赅,通过最简短的语言表达该特色村镇的品牌定位和独特景观资源。独特形象而又让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形象口号,常常让人们口口相传,一看到听到这个口号,脑海中就能浮现出村镇的代表景观,最终成为特色村镇经久不衰的品牌代言。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品牌形象口号与品牌名称相结合,让名称融入到品牌口号中去,增加品牌的使用率和识别度,这样不仅可以使游客容易识别,而且通过口口相传加深其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从而完成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的效果。例如同里的品牌口号为“千年古镇,世界同里”,既体现了其国际水乡古镇的品牌定位,又包含了同里的名称,能够让游客一听见这个品牌口号就能够印象深刻,产生亲自前往旅游的动机,最终达到品牌建设的效果。

而且特色村镇的品牌形象口号设计也可以与自身特征和优势资源相结合。特色村镇可以挖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将这些通过形象口号表现出来,不仅突出了自身特色,还能够让游客详细了解该村镇特色,为游客出游选择打下坚实基础。村镇品牌建设应该突出自身品牌特色,将自己与其他村镇区分出来。例如徐霞客镇的品牌口号为“徐霞客镇,游圣故里”,鲜明地体现出该镇的历史文化及其独特性,让游客产生寻访徐霞客故里的旅游需求。木渎古镇的品牌口号是“古镇木渎——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充分体现了木渎的悠久历史,并利用乾隆皇帝6次的到来着重宣传,让游客们不尽遐想乾隆当年的巡游故事。

特色村镇设计的品牌口号也可以从游客的利益出发,这种设计方法具有亲和力,不仅要抓住自己的村镇特色,也强调游客的核心作用,因此可以让更多游客产生共鸣。由于现在的游客处于越来越高的地位,所以它也是一个很好的口号设计方法。(作者单位: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 盐城纺织学院;3.北京大地风景景观规划院)

参考文献:

[1]李泽华. 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研究——以周庄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Keller.strategic Brand Manegment.prentice Hall,1998.132-133

[3]宋永高.品牌戰略和管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5-46

[4]陈彦.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研究——以江苏盱眙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旅游村镇 篇4

关键词:民族村镇,旅游,满族文化

旅游集镇, 是以旅游业发展为特征的集镇, 它具有以区域为单位的小型化、集中化优势, 往往比大区域的旅游业建设与事业化发展更具具体性与操作性。[1]岫岩龙潭镇属于贫困村镇, 其经济发展状况不良, 因此该地区完全可以依赖自身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 进行旅游开发。

一、龙潭镇的旅游现状

(一) 龙潭镇的资源开发现状

龙潭镇境内辖国家AA级景区龙潭湾自然保护区, 该区总面积4626公顷。中心区龙潭湾山林面积1 591.8公顷, 是辽宁南部森林种类、森林植被、森林环境保持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景区内有许多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目前龙潭湾是龙潭镇主要建设和发展的旅游景点, 具有很强的旅游价值和观赏价值。另外, 还有关门沟风景区, 该处位于岫岩、庄河、盖州交界处, 距岫岩县城50公里。关门沟内溪水潺潺, 水流缓缓, 两侧峭壁林立, 植被繁茂, 风光旖旎, 是一个极具观赏、游览、科考的旅游地。

(二) 自然条件

龙潭镇位于岫岩县城的西南部, 南与大连市相互连接, 西与盖州市相邻, 西南相邻庄河市, 属于辽南丘陵地带, 地形西高东低, 境内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 与岫岩县城相距24公里, 全镇面积192平方公里。

(三) 历史沿革

龙潭镇下辖八个村, 其中包含鹿圈村、梨洒村、相信村、龙潭村、相荣村、蜜蜂村、大房子村、张家堡村, 有99个村民组。全镇成东西狭长型, 有村民18 000人。半数以上是满族, 全镇“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

(四) 社会经济基础

岫岩龙潭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镇, 主要种植大宗农作物, 最近几年在政府执政兴镇的指导方针下, 政府落实民生政策, 大力发展肉鸡养殖业, 其中大房子村的养殖规模逐年攀升, 养殖种类涵盖, 肉鸡、蛋鸡、庄河大骨鸡等。目前全镇已有超过百户人家养殖, 年收入超过千万元, 此外, 镇上还有滑子菇、香菇种植小区, 政府通过政策鼓励, 村民积极参与种植, 年产量达到2万吨, 获利过亿元。龙潭镇还有一批中小企业, 其中有龙达茧丝制品有限公司, 龙乡酒业有限公司, 缫丝厂等, 镇上初步形成了以柞蚕茧深加工、木器加工、酿酒为主的产业。

(五) 交通区位

龙潭镇辖区内共有县、乡、村道路共23条, 境内主要有岫庄铁路、岫庄公路通过。另外乡道大童线东西横穿整个龙潭镇, 成为龙潭镇各下辖村寨的主要连接路线, 县道岫梨线和大童线交会于龙潭镇, 其余村道多成南北走向, 交通便利。

二、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旅游开发缺乏合理规划和资源整合

虽然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优势, 但最终不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导致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益低, 不能很好地为地区经济贡献力量。

(二) 旅游发展的规模小, 分布不均, 知名度低

目前龙潭镇的旅游发展属于浅层次的开发, 没能够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产品尚属空白区域, 与岫岩其他许多知名景区相比, 除了龙潭湾具有知名度以外, 外界对其具有很少的认知。

(三) 旅游配套设施匮乏

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的道路、停车场、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不足, 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另外, 缺少能够容纳游客的食宿和娱乐设施, 到龙潭镇的相关景区旅游只能够在镇上进行补给, 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

(四) 资金缺乏

龙潭镇经济基础薄弱, 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 旅游开发需要资金来支撑。而龙潭镇的旅游优势又不是十分的突出, 不具备吸引核心外资的能力和条件。

三、旅游开发对策

(一) 政府主导, 村民参与模式

实行政府主导, 村民参与的旅游开发模式。实现旅游重构。对于龙潭镇的旅游开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龙潭镇的经济基础差, 景区的公共设施不健全。实行政府主导, 村民参与的方式, 不失为一个良策, 首先, 政府是区别于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的机构。政府对资金的筹集, 政策的制定, 资源的分配, 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 这是其它任何组织和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另外, 让村民参与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可以激发大家致富的热情, 带动当地的就业, 提高村民的收入。

(二) 资金的筹集

第一, 要借助旅游发展的政策, 争取各级主管部门和旅游局的支持, 申请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和贫困扶持资金。第二, 实行开放性的资金运行机制, 龙潭镇可以进行招商引资, 利用良好的政策优势, 吸引省内外民间的资金投入。虽然龙潭镇的经济基础和设施条件差, 对于任何以盈利为目的投资企业, 都会尽力避免不利条件, 但是依靠外来资金发展, 这是旅游开发当中不能避免的趋势。第三, 向海内外的民族同胞发出号召, 争取海内外有志之士的帮助, 以此来发展当地的民族旅游。第四, 由政府主导, 村民自行筹集资金开发, 成立专门的旅游合作社, 进行自主经营。

(三) 开发创新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必须与旅游市场相适应, 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 以此来满足旅游产品竞争的需要和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以资源为依托, 积极挖掘满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对此, 龙潭镇可以开发系列旅游产品, 丰富旅游活动, 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四) 丰富的民俗活动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源泉, 若无民族文化, 民族旅游资源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地旅游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 熟话说:“三里不同俗, 十里不同天。”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兼顾地方特色, 让人容易识别。同时在市场环境中, 民俗旅游能够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的心理需求, 激发不少人的旅游动机。因此, 在龙潭镇的旅游开发中, 既要适度又要深度, 可以充分利用满族的文化优势, 如可以举办虫王节、颁金节等。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婚丧嫁娶、习俗、艺术等进行开发。

以自然村为单位, 实行农家乐。岫岩龙潭镇极具乡野气息, 物产丰富, 民风淳朴, 这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树木、农田、河流, 草地等自然元素为游客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与城市的混凝土形成对比, 这种乡镇气息成为游客观赏和旅游的关键因素。针对龙潭镇经济基础差, 设施不完善等主要制约因素, 龙潭镇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开发方式, 实行农家乐, 在本镇先开发基础条件好的村镇作为自己的门户村镇, 为游客提供惬意的场地, 作为试点地区, 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并做好资金积累和科学规划。同时做好已有游客的维护, 在开发时树立全局的旅游观念, 将欣赏自然风光和参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活动等结合, 并在景区当中辅以垂钓、采摘、品尝、栽培、畜牧等互动娱乐性产品。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性, 灵活性。让游客能够深刻的体验到农家的乐趣。

四、文化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纵然能使人们摆脱贫困, 但是一些文化十分的脆弱, 一旦遭到破坏, 就不可能进行恢复。开发满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促进地区的繁荣和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因此, 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 面对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需要摈弃。一个国家的事物需要政策来引导, 民族旅游的发展很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对此, 政府部门应该作为文化保护主体, 从政策方面加以领导和扶持。从上至下学习保护文化的重要性, 达到思想与行动的相互统一。另外, 旅游企业作为一些民族旅游的开发者, 也是保护的重要主体, 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诚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 但企业主体不能只图经济利益, 而丢弃社会责任。旅游企业想要谋得长期的发展, 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才是其发展之路。最后, 个人也应该尊重和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每个人都应该敬畏自己祖先留下来的辉煌遗产, 并努力用新时代的意义去诠释民族文化的内涵, 只有这样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蔡红燕.保山市少数民族旅游村镇建设研究——以施甸县布朗族民俗旅游景观开发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 2013 (3) :53-58.

村镇银行 篇5

村镇银行

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目前农村只有两种金融主体,一是信用社,二是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农村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垄断状态,没有竞争,服务水平就无法提高,农民的贷款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改革的出路,就是引进新的金融机构。

2006 年12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在准入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行政审批、公司治理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在于两项放开:一是对所有社会资本放开。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二是对所有金融机构放开。调低注册资本,取消营运资金限制。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

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放开准入资本范围,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以下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总部原则上设在农村地区,也可以设在大中城市,但其具备贷款服务功能的营业网点只能设在县(市)或县(市)以下的乡(镇)和行政村。农村地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设立的机构,其金融服务必须能够覆盖机构所在地辖内的乡(镇)或行政村。

简介

村镇银行业务受理中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可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以及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村镇银行还可代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

与商业银行区别

村镇银行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以往,在中国农村只有农村信用社和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两种金融主体,金融服务的水平越来越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因此建设村镇银行成为监管层大力推动的目标。

在规模方面,村镇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

在经营范围方面,村镇银行的功能相当齐全。根据规定,村镇银行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和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此外,村镇银行虽小,却是独立法人,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信贷措施灵活、决策快。比如,栾川民丰村镇银行微贷部对于10万元以内的贷款,3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10万元-30万元以内的贷款,4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1]大事记

·2006年12月 银监会放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2007年 3月 首批村镇银行在国内6个首批试点省诞生

·2007年10月 银监会宣布试点从6个省扩大到31个地区

·2007年12月 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开业

·2007年12月 国开行作为主发起人组建的村镇银行挂牌

·2008年 8月 农行发起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村镇银行

·2008年 9月 中国民生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在彭州开业

·2008年10月 全国共开设的村镇银行已经达到20多家

特点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试点机构,拥有机制灵活、依托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等优势,自2007年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局面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

但同时村镇银行本身也有诸如成本高、成立时间短等弱点,而且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威胁,其发展前景不一定十分乐观,村镇银行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银行利率

各银行的贷款利率是以央行所制定的基本利率为标准,在一定的范围内各银行可以根据的实际情况进行上下浮动。最新的央行贷款利率是2008年12月23日制定的(上图)建设目的 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对于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进而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解决,以促进其健康发展,进而发挥应有的功能。

现行规定,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为基准利率的2.3倍,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其他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放开,浮动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

存在问题

极易偏离办行宗旨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为了机构能设立成功将会承诺恪守服务 “三农”的宗旨,并在机构成立之初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业务工作。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实现“从一而终”的既定经营理念,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在此情况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在村镇银行重现。筹集资金困难重重

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部分居民将钱存到村镇银行,其初衷主要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风险控制任重道远

村镇银行是“草根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改革开放以来,为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因而也使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以村镇银行来说,他们认为在村镇银行获得了贷款就等于在财政部门拿到了补贴,可不用考虑归还;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借款户信用意识、法律意识淡漠,欠账不还,签字不认,逃、废、赖债之风在不同程度存在,信贷资金安全面临很大挑战。相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内控和安防能力相对薄弱,应对农村市场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能力不够。

对策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敦促村镇银行履行职能

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应动摇。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有关部门应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三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五是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六是监管部门应出台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增强村镇银行的活力。

努力拓展资金来源,壮大村镇银行发展实力

除国家应给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努力降低村镇银行操作成本,减轻风险损失等政策支持外,村镇银行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二是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三是村镇银行职工应深入“三农”的各个触角,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四是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切实加强金融监管,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

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村镇银行,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营运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十分必要。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运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国内村镇银行设立程序

中国银监局近日发布的关于设立村镇银行的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设立村镇银行应当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其中,村镇银行的筹建申请,由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银监局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或自受理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村镇银行的开业申请,由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暂行规定》还就村镇银行的分支机构的设立程序、行政许可程序及时限要求作出规定,简化了行政许可程序,提高行政许可效率。

第十条 设立村镇银行应当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

第十一条 筹建村镇银行,申请人应提交下列文件、材料:

(一)筹建申请书;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筹建工作方案;

(四)筹建人员名单及简历;

(五)发起人或出资人基本情况及除自然人以外的其他发起人或出资人最近2年经审计的会计报告;

(六)发起人或出资人为境内外金融机构的,应提交其注册地监管机构出具的书面意见;

(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村镇银行的筹建期最长为自批准之日起6个月。筹建期内达到开业条件的,申请人可提交开业申请。

村镇银行申请开业,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文件和材料:

(一)开业申请书;

(二)筹建工作报告;

(三)章程草案;

(四)拟任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申请书;

(五)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六)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七)公安、消防部门对营业场所出具的安全、消防设施合格证明;

(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申请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拟任人除应符合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村镇银行董事应具备与其履行职责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及能力;

(二)村镇银行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从事银行业工作5年以上,或者从事相关经济工作8年以上(其中从事银行业工作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备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

第十四条 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需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核准。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第十五条 村镇银行的筹建由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银监局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或自受理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村镇银行达到开业条件的,其开业申请由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做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决定。

第十六条 村镇银行可根据农村金融服务和业务发展需要,在县域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不受拨付营运资金额度及比例的限制。

第十七条 村镇银行设立分支机构需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

村镇银行分支机构的筹建方案,应事前报监管办事处备案。未设监管办事处的,向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备案。村镇银行在分支机构筹建方案备案后即可开展筹建工作。

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开业申请,由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决定。

第十八条 村镇银行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应通过所在地银监局组织的从业资格考试,并在任职前报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备案。

第十九条 经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由决定机关颁发金融许可证,并凭金融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组建核准

银监会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银监发〔2011〕81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

自2006年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政策以来,各银监局积极引导村镇银行的组建和发展。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较好地坚持了支农支小、服务县域的市场定位,初步探索出了在金融资源供给上的“东补西”、在金融服务改善上的“城带乡”的科学发展模式,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整体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积累了有益经验。为支持优质主发起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有效解决村镇银行协调和管理成本高等问题,促进规模发展、合理布局,提高组建发展质量,进一步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现就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组建村镇银行的核准方式。由现行银监会负责指标管理、银监局确定主发起行和地点并具体实施准入的方式,调整为由银监会确定主发起行及设立数量和地点,由银监局具体实施准入的方式。

二、完善村镇银行挂钩政策。在地点上,由全国范围内的点与点挂钩,调整为省份与省份挂钩;在次序上,按照先西部地区、后东部地区,先欠发达县域、后发达县域的原则组建。

三、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要按照集约化发展、地域适当集中的原则,规模化、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主发起行除监管评级达二级以上(含)、满足持续审慎监管要求外,还应有明确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规划、专业的农村金融市场调查、详实的拟设村镇银行成本收益分析和风险评估、足够的合格人才储备、充分的并表管理能力及信息科技建设和管理能力、已经探索出可行有效的农村金融商业模式以及有到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内在意愿和具体计划等。

四、有意设立村镇银行且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向银监会提出申请,并附本行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跨区域发展自我评估报告、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规划等材料。对于实施属地监管的法人机构,应同时抄送属地银监局。属地银监局应在收到相关申请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出具意见,报送银监会。经银监会核准后,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分别向拟设村镇银行所在地银监局、银监分局申请筹建及开业。

五、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已获准筹建的村镇银行,可继续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开业。对于筹建申请已受理但尚未核准筹建的拟设村镇银行,银监局要将其主发起行情况报送银监会,由银监会审查并核准主发起行。对符合规模化、批量化组建村镇银行条件的,银监会将予以积极支持。

请各银监局将此文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及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3] 政策解读

近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详见本网站政策法规栏目),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方式,完善村镇银行挂钩政策,引导和鼓励主发起行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县域的农村金融服务。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通知》有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介绍一下《通知》出台的背景

答:自2006年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政策以来,中央十分关心,银监会系统全力推进,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踊跃参与,村镇银行培育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初步探索出了在金融资源供给上的“东补西”、在金融服务质量改善上的“城带乡”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度和市场活力建设,引导创新了农村金融商业模式和特色产品,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整体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积累了有益经验。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至2011年5月末,资产总额1492.6亿元,其中贷款余额870.5亿元;负债总额1217.9亿元,其中存款余额1006.7亿元;所有者权益274.7亿元,其中实收资本260.2亿元。截至2011年3月末,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30.5%;截至2011年5月末,不良贷款率0.12%、拨备覆盖率810%。已开业村镇银行有效改善了当地“三农”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5月末,农户贷款与小企业贷款合计占各项贷款的81%。自2007年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0.5万笔,金额568.6亿元。

但是在村镇银行培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社会认知度不高,吸收存款的难度较大,贷款发放又受到规模控制,资金结算问题迟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外部经营环境亟待改善;部分主发起行在全国范围内分散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地域跨度大、管理半径长,协调和管理成本过高,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优质主发起行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实施集约化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有效解决村镇银行协调和管理成本高等问题,促进合理地域布局,提高组建发展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县域的农村金融服务,银监会制定印发了《通知》。

二、《通知》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答:《通知》主要包括调整组建村镇银行的核准方式,由银监局负责确定主发起行以及村镇银行组建数量和地点调整为银监会负责;完善村镇银行挂钩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挂钩地点与次序;另外,对主发起行资质要求、需申报材料及村镇银行审批流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组建村镇银行的核准方式调整前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组建村镇银行的核准方式由现行银监会负责指标管理、银监局确定主发起行和地点并具体实施准入的方式,调整为由银监会确定主发起行及其设立数量和地点,由银监局具体实施准入的方式。主要区别在于主发起行的核准以及村镇银行组建数量和地点由银监局负责调整为银监会负责,村镇银行行政许可继续按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08年第3号令)有关规定办理。核准方式的调整有利于遴选优质主发起行,减少组建村镇银行的协调成本,更好地实现规模化、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有利于优化村镇银行布局,加强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组建,更好地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四、请问村镇银行挂钩政策有何变化?

答:村镇银行挂钩政策应继续按照“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挂钩”的原则执行,但在地点、次序上有了相应完善:一是由以前的全国范围内点与点挂钩调整为省份与省份挂钩,并限定在东部省份与西部省份挂钩,使单个主发起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地域适当集中,从而避免在全国范围内零星发起、分散设立。二是明确了“先西部地区、后东部地区,先欠发达县域、后发达县域”挂钩次序原则。主要目的是引导村镇银行主发起行重点布局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欠发达县域。

五、请问银监会对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是否有新的要求?

答:为遴选优质主发起行,银监会对主发起行资质提出了明确规定:除监管评级达二级以上(含)且满足持续审慎监管要求外,还应具备有明确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规划、专业的农村金融市场调查、详实的拟设村镇银行成本收益分析和风险评估、足够的合格人才储备、充分的并表管理能力及信息科技建设和管理能力、已经探索出可行有效的农村金融商业模式以及有到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内在意愿和具体计划等标准。对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动机不正、资本实力不强、风险管控能力不足、人才储备不充分以及IT系统支持不力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监会不再支持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六、请介绍一下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审批流程

答:有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且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向银监会提出申请,并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跨区域发展自我评估报告、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规划等材料。对于实施属地监管的法人机构,应同时抄送属地银监局。属地银监局应在收到相关申请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出具意见,报送银监会。经银监会核准后,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按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08年第3号令)有关规定,向拟设村镇银行所在地银监局、银监分局申请筹建及开业。

七、请问《通知》对民间资本投资村镇银行有没有变化?

旅游村镇 篇6

关键词: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周庄

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建设是从品牌定位到最终培育出品牌忠诚的一系列过程。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建设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先后为品牌定位、设计品牌识别系统、构建品牌传播体系、游客的品牌体验和培育品牌忠诚。本文以周庄古镇品牌建设为例,主要依据品牌建设的这五个阶段,并按照先后顺序,结合对被调查者的问卷统计和分析,评价周庄古镇品牌建设每个阶段的效果。

一、研究数据选取与分析

对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的研究,本文主要采取调查问卷收集数据的方法,然后再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如下:

(一)调查问卷发放

问卷的发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问卷发放到网络上,通过问卷星网站上传问卷内容,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72份。另外笔者专门对去周庄旅游的游客进行了问卷发放,所以更有针对性的了解了当地游客对周庄品牌建设的反应,共收集158份问卷份,有效问卷151份。经过上述两种方式,最终收回问卷330份,有效问卷323份。

二、 周庄品牌建设研究

(一)周庄品牌定位的研究

1.品牌定位的认知度

通过调查和统计,可以看出在被调查者中知道周庄品牌定位的占到48.1%的比例,也就是有将近一半的人知道周庄“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定位,这说明周庄的品牌定位是比较成功的。

2.品牌定位的认可度

笔者又对知道周庄品牌定位的群体进行了品牌定位认可度的调查,当被问及“您赞同周庄的品牌定位符合周庄的形象并具有独特性这个观点吗?”时,有34.3%的受访者赞同这个观点,22.3%的受访者非常赞同,所以有56.6%的受访者对这种观点持肯定态度。

(二)周庄品牌识别系统的研究

1.周庄品牌标志研究

笔者让受访者比较了周庄、同里、木渎和蒋巷村的品牌标志,得出了受访者对于这些品牌标志的偏好。经过统计,在四个旅游品牌标志中,受访者最喜欢的是同里古镇的标志,而周庄仅次于同里,有34.3%的受访者喜欢起标志。

2.周庄品牌口号研究

周庄的品牌形象口号就是其品牌定位——“中国第一水乡”。笔者通过提问“您认为周庄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口号如何?”,对周庄品牌口号的认可度进行了调查。经过统计,有50.6%的受访者认为周庄的品牌口号较好,26.6%的受访者认为很好,只有1.9%的受访者认为其品牌口号较差。

(三)周庄品牌传播体系的研究

1.周庄品牌传播渠道研究

从图2对受访者知晓周庄品牌的途径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周庄的品牌传播体系中,受访者获得周庄品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网络、电视和报纸杂志,比例分别为61.3%、50.2%、43.9%,由此可以看出由于网络强大的覆盖面,已经超过传统的宣传工具电视和报纸杂志等,成为了人们了解周庄品牌的最主要的渠道。

2.周庄品牌传播内容研究

笔者针对游客最关注品牌传播内容,提出了相应的问题。统计后可以看出在以下品牌的传播内容中,受访者最为关注的就是周庄的促销活动,比例为46.1%,包括价格和产品组合上的促销,其次是周庄的活动报道,占到38.7%,第三位是当地的民俗文化的介绍,为28.4%。

(四)周庄品牌体验的研究

对周庄品牌体验的研究,采取受访者对周庄旅游满意度的方式。经过问卷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受访者对周庄的水乡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满意度较高,比例分别为88.2%和82.6%,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这与周庄独特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是分不开的。但是在周庄的景区和其他各种产品的价格上,受访者对其满意度只有21.4%,这说明周庄的价格略贵一些,所以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

(五)周庄品牌忠诚度的研究

当问及“您会考虑再次去周庄旅游吗?”时,有34.6%去过周庄的游客会考虑再次去周庄旅游,24.6%的游客不会再去周庄旅游,40.8%的游客不确定会不会再次去。这表明在去过周庄的游客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游客是周庄的忠诚游客,对周庄品牌有较高的忠诚度。

三、提出改善周庄品牌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提高品牌定位的认知度

品牌定位是确立一个旅游景区在旅游景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和过程,是旅游者需求特征和景区特色的结合[1]。因此周庄一定要结合自身资源的特点以及各种传播工具,加大对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宣传,逐渐凸显其“第一”的地位,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在水乡古镇开发中的地位,从而与其他村镇相区别开来。

(二)完善品牌传播体系

通过调查研究,游客知晓周庄的渠道偏重于网络,多数人都是通过网络了解周庄。所以周庄在品牌传播方面还是要更加完善些,要更加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传播工具。另外由于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游客是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周庄的,所以周庄还要更加注重口碑效应。

(三)提升品牌体验效果

1.开发多样化、特色化旅游产品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注重产品的多元化,不能把村镇旅游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简单的观光旅游上,要根据各自的景观资源特点,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商贸旅游等等。

2.合理开发规划,完善配套设施

要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深入挖掘、传承其“老字号”以及传统的手工艺。完善配套设施,并使其与村镇的整体文化环境相适应。将一些现代化的店铺或设施转移至古镇之外。

(四)努力提高品牌忠诚度

首先充分了解游客的需求,提供令其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有效地开展服务营销宣传活动。其次,不断开发新的村镇旅游产品。旅游特色村镇要在其旅游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或者其他游览活动,或者在产品设计上考虑这种重复性需求的功能。最后,要提高村镇的服务水平。游客在出游之前对目的地的服务都会有一个期望值,如果村镇提供的服务超出了游客出游前的期望值,就能够给游客留下深深的印象。(作者单位: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 盐城纺织学院;3.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

参考文献:

[1]王文霞.邢台峡谷群旅游品牌建立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2]李泽华. 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研究——以周庄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岳文厚.品牌魅力.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5-36

旅游村镇 篇7

朱灶芳、于海漪在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指出,特色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1。本研究认为特色旅游村镇,关键在于特色,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性质。一是乡村的特色性,二是当地的特色性,三是要有积极意义的,即要创造健康向上的旅游活动,使人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身心的休整。

二、黄姚特色旅游村镇

素有“梦境家园”之称的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的东北部,地处漓江下游,明清时期因地处三江水路要冲而繁华一时。提起黄姚古镇,就不得不将她与世界闻名的“丽江古城”、“西塘古镇”等联系在一起,所谓“南有黄姚,北有平遥,东有周庄,西有凤凰”,这是人们给予“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的黄姚的赞誉,其无穷的魅力不言而喻。黄姚古镇喀斯特峰林谷底景观优美,依山傍水,山水相映生辉,自然风景独具特色,整个古镇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素有“小桂林”之称。

三、黄姚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缺失“乡村特色性”与“当地特色性”

文章前面有提到,特色旅游村镇的关键在于特色,其中包括了“乡村的特色性”与“当地的特色性”,但目前随着黄姚特色旅游村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了“乡村性”与“当地性”渐渐的流失,黄姚特色旅游村镇的打造大打折扣。比如,黄姚古镇景区内仍居住着许多居民,当游客沉静在古建筑、古文化的氛围中遐想的同时,明清建筑内精美的装修与高档的生活用品将人立即拉回现实,降低了黄姚古镇“乡村性”的吸引力;“亲水性”是黄姚古镇当地一大地方特色,而古镇的开发流于表面,游客的游览只局限与陆路观赏,使古镇“亲水”文化这一巨大潜力的旅游资源处于自然状态。

(二)旅游商品开发落后,档次低、失特色

黄姚古镇的名优特产较多,有的甚至远近闻名。比如,黄姚的豆豉、黄精、话梅、烟叶等等。古镇目前大部分的旅游商品是在私人作坊或当地小型加工地制造,但是由于黄姚古镇农副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以及当地生产者素质的限制,旅游商品往往粗制滥造,各类商品大同小异、前篇一律。此外,商品生产在包装、储存、保鲜等工艺上设备陈旧,科技含量低,旅游商品仍停留在土、陋、粗的低层次水平。总之,黄姚古镇的旅游商品没有精品品牌,商品纪念性不足,特色性较差,文化含量和地域特色也不明显。

(三)旅游市场营销手段单一

在现代旅游消费特征越来越个性化的今天,旅游市场营销作为旅游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十分巨大。黄姚古镇不但没有建立完善的营销通道体系,尤其是对于古镇景区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和附近知名景区缺乏密切的联系,进而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而且黄姚古镇的市场营销只视为产品的销售,简单地采用媒体广告、人员推销等传统旅游产品促销方式,这种营销策略不仅投入大,而且效果很不明显。

(四)古镇原真性遭到破坏

随着古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及城镇化的影响,黄姚古镇人文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一是古镇原住民外迁,迁到新区居住,导致古镇人文的原真性面临危机;二是大量中青年外出打工,古镇文化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古镇内在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不到深刻挖掘和发扬光大,面临失传的危险;三是修建现代建筑,使黄姚古镇的原真性和整体性遭到破坏,影响景观的审美功能。近年来,大量游客的来访使村民看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自身接待空间受到约束的情况下,古镇居民搭建起新的房屋以满足接待游客的需要。新修的建筑与古镇原有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建筑景观,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原真性遭到破坏,致使黄姚古镇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大打折扣。

(五)古镇管理制度落后

黄姚古镇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吸引了一些当地人加入到诸如旅游、餐馆、土特产销售等服务行业中。但是,黄姚古镇旅游景点较少,游客大部分只是停留2—3小时,很难给当地服务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据统计,游客在景区的消费主要是门票、导游和餐饮几项,一般不会超过100元。这些消费很少流入居民手中,大多由旅游公司垄断。旅游开发征去大量耕地,大多居民失去了传统生存的基本条件,几乎家家户户的青壮年只能在外打工以养家糊口。尽管旅游公司和地方政府鼓励居民从事与旅游有关的行业,但对于既无资金又无技术的居民来说是极不现实的,加上当地旅游市场不完善,旅游产品单一,居民们很难从旅游业发展中找到就业途径。

四、黄姚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开发对策

(一)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专项旅游项目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上形成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人奇我绝的能体现地方独特风格的一切事物。黄姚古镇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因此,在开发黄姚特色旅游村镇时,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努力打造“乡村特性”与“当地特性”。作为特色旅游村镇的重要载体,黄姚古镇应实现两个突破,一是要走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传统模式,在尊重原有的生态风貌挖掘和古镇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开发休闲度假、特色娱乐、文化探秘等现代旅游需求激增的产品;二是在完善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突出旅游体验,更注重景区旅游产品设计的参与性、差异性以及挑战性,这样,既能让游客对黄姚古镇有比较全面、真实的了解,又增加了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

(二)注重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

游客到黄姚古镇旅游,除了对古镇丰富的旅游资源感兴趣以外,购买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特色旅游商品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对当地的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镇内各种具有民俗节庆特色的商品、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作为商品开发。商品在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有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另外在黄姚古镇景区内可以设立各种有特色的商品或成品的展示和制作过程的展示,同时可以让游客以DIY形式自己亲手参与制作旅游商品,满足游客求其求新的心态。

(三)促进旅游产品营销模式的多元化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占领市场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而旅游产品和其他商品一样,都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多元化的营销手段有利于建立旅游产品广泛的社会认同感,并快速的占领市场,黄姚古镇的旅游产品营销模式可以从4个主要方面入手,即媒体营销、品牌营销、联合营销、网络营销。

(四)加强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

立即叫停新建筑的修建,并拆除已建好的新建筑,还古镇一个自然、原始、完整的景观。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县政府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应该主要发挥管理的职能,避免村民与旅游公司之间矛盾的恶化,加强村民与旅游公司之间的利益协调工作。区政府应该责成旅游局成立历史遗产保护监督小组,专门负责遗产的保护监督工作,加强执法力度,对不经批准擅自修建房屋、搭建棚舍对古镇原风貌造成了破坏的个人和家庭,绝不姑息纵然,依法查办。还要在制度层面上,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构。此外,还要加强居民的保护意识,形成自觉促进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的氛围。

(五)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合作

黄姚古镇景区的利益相关者就是指,影响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及实现资源开发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主要有自治区及地方政府、各级立法执法机关、行政主管部门、当地社区、媒体、民间旅游开发协会、学校和科研团体、相关旅游开发商、旅游者等。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不同,对于国家,是资源的所有者,要保证古镇文化遗产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对于地方政府,负实际管理之责,既要保护又要利用古镇的旅游资源以发展地方经济;对于当地社区,要得旅游发展之利,提升生活质量和水平;对于旅游经营企业,要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对于旅游者,要通过旅游体验,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发展需要。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动态变化的,机会与挑战并存,甚至会有潜在的冲突,如果旅游发展非但没有给当地的社区带来利益反而还产生了系列负面的影响,这样很容易引起当地社区的不支持或不合作,甚至会迁怒于旅游者,产生敌视乃至人身攻击的行为,不利益黄姚古镇旅游活动的开展,故此,各利益相关者应该也必须以合作的态度,加强相互之间的广泛联系,比如说成立由各方人员组成的旅游资源开发协会,信息互通,利益共享,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引导、促进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协调机制,比如说可以设一个有管理部门主导、其他相关者介入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形成良好的合作协调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发展对古镇文化遗迹的破坏和当地社区的负面影响,实现黄姚特色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龙胜民族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的思考 篇8

龙胜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17.2万人口中,有81%是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近年来,龙胜人充分利用拥有的秀山、丽水、奇田,再加上独特的民俗风情、优良的生态环境等资源开发民族特色村镇旅游,让一大批位居穷乡僻壤的村镇群众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但还存在旅游开发中往往急功近利,眼光短浅,轻视规划;对旅游景点开发粗放、产品同质;对村镇风貌、特色民居保护不力;对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不严;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重视不够。等等现象问题严重影响龙胜小数民族村镇特色旅游的健康发展。故此,本文就龙胜开展小数民族特色村镇旅游建设中的问题做思考,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龙胜小数民族村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成效显著

龙胜处于桂林大旅游圈内,在地理区位、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等均具有做大做强民族旅游产业的优势,再加上中央一系列针对小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倾斜的资金和政策,都为龙胜小数民族村镇旅游发展壮大提供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明显。

龙胜位于桂林市西北部,东临兴安、资源,南接灵川、临桂,西与融安、三江为邻,北毗湖南城步,西北与湖南通道接壤。县城距桂林城区86公里,广州至成都的国道321线从龙胜境内通过,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之咽喉与物资集散地。厦城高速的龙胜至三江段已在建设中,该路段修通后,龙胜与桂林主城区的车辆通达时间将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在贵广、湘桂复线两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龙胜与广州、长沙、贵阳、南宁等周边4个省会城市及其周边的连通将更为便利。

(二)旅游资源丰富。

龙胜因“山”秀美而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因多民族并传承着各自的文化而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情。

一是龙胜南面以和平乡境内的壮族、瑶族民俗文化和龙脊梯田农耕文化开展的村镇旅游已是成效显著。金竹壮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北壮楷模”;平安、金竹两村分别被认定为国家首批15个景观村落,8个景观经典村落之一;龙脊村荣获国家首批“特色旅游名村”;黄洛瑶寨红瑶长发获“吉尼斯群体长发之最”,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发村”;体现农耕文化并号称“世界一绝”的龙脊梯田已荣获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

二是龙胜东面以泗水、江底两乡境内的壮、侗、瑶等民俗文化、温泉生态养生和梯田观光旅游也初具规模。其中,龙胜温泉享誉“人间瑶池”、获“中国温泉20强”生态休闲度假风景区称号;大塘湾民俗文化村是国家AAA级旅游名胜风景区,还有正在建设的白面、三门、细门等红瑶寨民俗村寨,里排壮寨(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村寨(项目)。

三是龙胜山城精致秀美。龙胜县城处全县的中心,也是梯田、温泉两个4A景区的中点。城区不大,小巧铃珑。秀山(含石门山),城美,还有丽水环绕,有风雨桥,观景楼、有银水侗寨,龙头寺、拉秀峡谷(含天坑、瀑布)、金车(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勒东的农家乐---。大有雕琢成精品旅游小镇的潜力。

四是龙胜北面以乐江平等两乡的地灵、宝赠、广南、平等、龙坪等侗寨不仅寨子大,而且保存的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地灵的“百家宴”,宝赠古侗寨的“祭萨节”,广南的草龙、草狮,平等龙坪的鼓楼群、风雨桥、石板街-――。这些村寨只因交通不便而尚未进行旅游开发。

五是生态环境优良。龙胜境内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6%,绿化率达94%,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其中的花坪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广西最大的亚热带常绿原始阔叶林区,不仅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还有许多溪泉瀑布,被誉为“南国瀑布之乡”;伟江南山天然牧场,有着“中国南方呼伦贝尔”的美誉;彭祖坪自然保护区景区,被当地人称为“小黄山”、“小小兴安岭”。等等,使龙胜成为“全国生态旅游大县”,这些都是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极佳处所。

六是旅游商品原生态。龙脊四宝(水酒、辣椒、云雾茶、大糯),侗家三宝(酸肉、酸鸭、酸鱼),腊肉,凤鸡,萃鸭,罗汉果,百香果,杨梅糖,红碧玉等都是龙胜的名优旅游商品。

另外,在民族服饰、歌舞、节庆、饮食、建筑民居、传统工艺等龙胜都有开发旅游的优势,其中有10项为区级非遗保护项目,23个为市级保护项目,48项为县级保护项目。龙胜还号称“百节之县”,一年下来各种节庆多达86个之多,其中的“龙脊梯田文化节”、“晒衣节”等独特节庆活动,让龙脊走进央视、名扬世界。

因此,龙胜常常被游人称之为“一个美丽的地方,一片神奇的土地,几个耐人寻觅的民族”。

(二)旅游成效显著

龙胜村镇旅游开发始于1985年,历经起步、建设到快速发展几个阶段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小向支柱产业推进。2012年,全县拥有旅游总资产达5亿多元,有5家旅游公司,45家主要宾馆饭店,共有床位达10000多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000多人,间接旅游从业人员4.5万人,旅游总接待人数由1986年的6.2万到224.37万,旅游收入也由1986年的13.5万元提高到19亿元。其中的35个民族村寨开展民俗文化旅游,就接待旅客185万人次,为民族村寨群众带来1500万元收。黄络红瑶寨通过展示长发为代表的红瑶文化,年旅游纯收入达380万元,人均旅游收入近万元;处在龙脊至温泉百里旅游长廊边上的排坊寨,通过农家乐形式接待旅客,也能实现人均旅游收入6000元。因民族村镇旅游的发展壮大,龙胜县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和“广西十佳休闲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二、龙胜小数民族村镇旅游机遇千载难逢、问题不少

龙胜是山区贫困县,一直是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贫对象。“旅游扶贫”、“旅游兴县”,把旅游做强做大,使之成为支柱产业,是龙胜人始终追寻的梦想。

(一)机遇千载难逢

桂林是国内外闻名的旅游目的地。“大桂林旅游圈”的建设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区旅游业的兴起。龙胜依托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优越和民族文化独特而在圈内有出色表现,成为“旅游立县”、“旅游扶贫”的实践者。特别是近年来,中央以及地方一系列政策给龙胜民族村镇旅游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从贫困县的确定,西部大开发以及石漠化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规划,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再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批复,等等都为龙胜民族村镇旅游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桂林旅游胜地建设,给处于区域内又是桂林旅游圈中位居前列的“优秀旅游县”龙胜一个旅游发展难得的机会。因此,龙胜务必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民俗以及自然景观等资源把旅游产业做强做大。

(二)问题不少

龙胜村镇旅游历时20多年,让进行旅游开发的小数民族群众带来了实惠,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旅游收入差距大,景区群众贫富矛盾突出。从龙胜民族村镇旅游开发较早的几个点看,有的群众因所处地理位置好,或者是有胆量早着手,如今旅游经营已有几十万甚至上100万家产。而处在位置差的群众,每年旅游收入就只有公司分成的很少一部分收入,生活仍处于贫困线之下。由于同一寨子的群众旅游收入悬殊,收入低的就会对景区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这些人就会在环境卫生、房屋整洁、环境绿化美化等工作布置不配合、不行动,不守《村规民约》,不服制度管理,甚至还返其道而行之。

二是“牛皮鲜”现象随处可见,给景观造成很大影响。小数民族村寨古民居中大多以干栏式木楼、掉脚楼等具有民族特色房屋住居,而部分村民新建的的砖房在民族村寨中很是刺眼,不协调的建筑随处可见,乱搭乱盖乱堆乱张贴现象也很是严重;龙脊梯田是龙胜旅游的主打产品,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观赏性,可有些群众就是不配合,在自己责任田中种果、种薯、种豆等,甚至有抛荒的现象。

三是古迹景观等旅游资源毁损严重。龙脊古壮的“古”民居正在遭受新建现代民居排挤,寨子里的古杆栏逐年削减,不少古迹也因保护弱化而逐渐消失,如龙脊一古石碑(依古历碑)已损坏于一农户屋檐下而不受重用。大寨的古杉树、金竹的古松树虽挂牌但不保护古树已夭折倒地。

四是环境卫生仍是大问题。时下城乡清洁工程正在全区开展,各景区各村寨也狠抓这项工作,虽有成效,但问题仍然不少。如开发较早游客较多的平安、龙脊环境卫生就不怎样,农家客栈的污水大多都未经处理就直接向外排放,沟水浓黑发臭,苍蝇乱飞。多个旅游村寨的垃圾池都建在旅游入寨主道上方,每当游客入寨,映入眼帘的是花花绿绿乱七八糟的垃圾,呼吸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恶臭。

五是旅游产品同质化、低品味问题仍未解决。三门、细门、白面几个村寨相距不远,且都是红瑶;金竹、里排、金车等都是壮寨。风俗习惯无多大差异,开展旅游自始至今都是你的寨子有什么,我也搞。低品味,大路货,追风式旅游开发,竞争力不强,结果旅游经营断断续续,旅游产业无法强大。

六是县城建设与旅游发展不相融合。县城扩张较快,但县城建设未考虑其旅游服务功能,导致县城建了新房大房,而没有充分利用灵秀山城的美、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做文章,构筑精品旅游小镇发挥效用,结果每年来往于梯田至温泉的200多万中外游客没有几个在县城驻足,这不能不算是号称广西“旅游大县”龙胜的一大损失。

七是景区常驻人口无限量增长,必将影响旅游产业乃至景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龙脊、平安、大寨如今建了很多新房,仅2012年就批准新建21座。平安壮寨已是宾馆林立,原来只有600多人的寨子,近年就翻了几番。大量的水消耗,污水的排泄,垃圾的产生,都使得狭小山寨难以承受。

别外,景区间功能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到位、设施不完善等也是制约龙胜村镇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民族村镇旅游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深挖民族文化内涵创品牌,突出差异显特色

旅游业决不是人们常说的“无污染产业”,游客容量超限或开发战略不当,都会导致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破坏;另外,旅游业在开发和经营中也有其自身规律,忽视旅游规律的追风式低品味盲目开发,就极有可能踏入旅游开发投资的“陷阱”。

(一)民族村镇旅游务必坚持规划先行,开发在后原则。

旅游规划是对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从而使其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龙脊、平安两寨子正是由于规划滞后,大量的现代建筑兴起,大量的游客进入,使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生态环境成了问题。另外,还需要在一定时限内对规划进行再规划,并适时调整,使规划对旅游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导向作用。特别地要尽早着手对乐江乡的宝赠、地灵,平等乡的广南、平等、龙坪等尚未开发的村寨做规划,使其独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受破坏。

(二)民族村镇旅游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首先是要做到共同发展,即在进行旅游规划时要让景区群众参与,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变旅游开发为他们谋求发展的好事;其次是要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使景区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对各景点的扩张、容量都要有科学的界定,并通过村镇旅游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民族村镇旅游还需在特色上下功夫。

龙胜是山区县,没有名山大川、皇家园林、名寺古刹,但有梯田为背景的农耕文化,有瑶、苗、侗、壮小数民族多姿的传统文化,有山区优良的生态环境,龙胜人就要充分利用这两个“文化”、一个“生态”做出特色。

首先是梯田文化。龙胜境内梯田不少,目前平安梯田的“七星伴月”、“九龙五虎”,大寨梯田的“千层梯田”、“七星追月”、“西山韶乐”、“金佛顶”等两处有其特色,接着就是需要做提升,使之强大。而小寨、潘内、孟山、洪门、外寨等处的梯田还需策划包装。

其次是民族文化。黄络瑶族的长发歌舞独具一格,深受游客喜爱。大寨、小寨、白面、三门、细门等瑶寨,金竹、平安、龙脊、金车等壮寨,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按差异化要求打造精品,在特色上创品牌。

再次是生态。龙胜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山清、水秀、谷幽,是休闲、度假和养生的天堂。要充分利用南山天然高山牧场、花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彭祖坪自然保护区、崇岭峡谷等对其所在地的村镇进行规划,有序开展休闲、度假和养生等旅游项目开发。

(四)把龙胜县城建成特色旅游小镇。

龙胜县城小巧玲珑,山水秀丽,并位于县域中心,交通便利,带动辐射力强,应提早规划开发,打造出精美灵秀的旅游小镇。一是把县城建成旅游咨询服务和旅游集散中心,及时准确发布旅游相关信息,为各方游客提供优质而便利的服务。二是龙胜有“龙”的传说,因“龙”而得名,应以“龙”为主题形象,创建“龙”的图腾、“龙”的广场,“龙”的主题公园、休闲山庄等等,让“龙”无处不在,让“龙”亮丽整座山城。三是建造民族风情园区,开展系列民族文化演艺,并以民族元素装点城市建筑、街道、洒店宾馆,营造浓厚民俗风情氛围,突显民族文化特色。四是要做足山水文章,增加游乐情趣。应在县城近两公里的清澈湖面添上水车、客用龙舟,增加诸多水上娱乐项目,并把勒黄的龙门山打造成4A以上等级的“龙门公园”。公园包括龙头寺、龙门岩、银水侗寨(银水龙宫)、水库、外寨梯田。该景区以烧香拜佛、攀岩登山、高空索道行走、水上娱乐或竞技运动、龙宫瀑布胜览、外寨梯田观光等,夜宿银水龙宫。

(五)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做出特色,提高村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在“吃”方面,龙脊四宝(水酒、辣椒、云雾茶、大糯)、侗家三宝(酸肉、酸鸭、酸鱼)等已小有名气,还要把龙胜众多的生态食品做成名菜,不仅名字起得好听,在口感、色彩、拼盘都讲究特色,如龙爪(蕨菜)、龙角(竹笋)、南山萝卜(龙蛋)等,充分利用凤鸡、翠鸭等优质食品形成龙胜“吃”方面的特色和品牌。

在“住”方面,民族村镇的住房不论是新建还是改建一定要保持原民族的建筑风格。用于接待游客的房子外观要保持传统民族特色,内部空间格局和设施可用新技术、新材料装饰,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做到外观民族元素突显,内部整洁舒适。让农家旅馆档次提升,不仅能接待旅游团队,还能吸引可返回的自驾游等散客愿意驻足留宿。

在“行”方面,龙胜村镇各景点的进入道路、停车场所和观光道等设施及其管理尚需完善,特别是要做好旺季旅游高峰时段人流、车流的统筹管理,发挥集散功能。另外,要为自驾、徒步、自助等游客提供可选择的线路,满足不同游客个性化需求。

在旅游“六要素”中,“游”是核心。这就要求开展村镇旅游过程中要把服务做到精细,强化对景点可游度的提升和民族文化产品的包装,让特色更加突显,使游客在观景体验、求知探秘、休闲度假等方面有所收获,产生流连忘返、游过之后还要再游的效果。

在“购”方面,龙胜有待加强。现在仅有龙脊辣椒、龙脊茶、罗汉果等小量且名气不大的旅游商品向游客提供,还有宝石、民族工艺、土特产等大有开发潜力。要着手培植规范的旅游商品市场,让在桂林、柳州市场交易的龙胜奇石、玉石等回归龙胜市场展销;把茶油、百香果、“凤鸡”、“翠鸭”等产量较大的名优特新产品加工增值,包装做成品牌投放市场。

在“娱”方面,也是龙胜旅游的弱项。目前县域内村镇旅游在“娱”上做了一些努力,如长发梳妆、民族歌舞、唱团歌、对山歌、打糍粑、抢秀球、背新娘等游客都反映良好。但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还不深入,影响力不大,产品仍粗放、低品味。这就有必要做好策划,引进和培养一大批能力强、业务精的旅游人才,打造出更多文化内涵丰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旅游精品,让游客在“娱”上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

海南省旅游村镇建设融资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旅游村镇,建设,融资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逐渐兴起。 而走入农村,欣赏自然的田园风光,呼吸清洁的新鲜空气,品尝农家的瓜果蔬菜,游览古老的村落民风,也逐渐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旅游休闲方式。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和发展村镇旅游的同时,海南省借助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的契机,启动了特色旅游村镇建设项目。目前,海南省的很多村镇如位于临高县的新盈镇、位于琼中县的营根镇等都已经列入省重点特色旅游村镇发展规划。另外,海南省计划在2015年前,建设50个左右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村庄。特色旅游村镇建设有利于改善当地落后的经济面貌,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但是村镇要发展旅游产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才能有效保障旅游项目的顺利开发。因此,旅游村镇如何有效融资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融资难问题特别突出,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过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例如农村中小企业融资( 周月书、杨军,2009)[1]、西部农村融资( 谷慎、张俊、邓旭萍,2011)[2]、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融资( 李晓渝、王文献,2006)[3]、农村公共品融资( 岳书铭、綦好东、杨学成,2005)[4]等。目前对旅游村镇建设融资研究还很鲜见,笔者在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海南省旅游村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机遇

目前,海南省旅游村镇建设刚刚起步,其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诸多困难。

( 一) 面临的困难

1. 基础建设比较滞后。目前,海南省很多村镇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还非常落后。长期以来海南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区通水通电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例如,海南省育才镇,尽管距离蜚声中外的三亚市仅四十多公里,但周边很多村庄村民直到2013年才饮用到干净的自来水,通往三亚市的部分路段也才改造完成。而在海南岛中部,特别是五指山周边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山坳中的村镇,通往县城和市区的道路交通状况还非常差。另外,一些村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

2. 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海南省由于长期基础教育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当地村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一些有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宁愿到外地长期打工,也不愿意留在经济落后、地势偏僻的家乡发展。由于很多村镇的人口整体文化层次偏低。一些村民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足,遇到关于土地征用、村民出资等现实问题时,难以协调和达成一致意见,还会产生矛盾和分歧,致使旅游村镇建设难以开展。

( 二) 面临的机遇

1. 国际旅游岛开发带来机遇。海南省旅游村镇建设发展是在国际旅游岛开发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极大提升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海南特色旅游村镇的建设作为国际旅游岛开发的配套项目,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村镇开发的旅游项目能够符合旅游者需求,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村民能够形成共识,共谋旅游发展大业,那么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倍增。

2. 政府的积极支持。政府对旅游村镇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首先,对海口演丰镇等十个村镇进行了建设规划,又遴选了20多个村镇作为第一批优先发展项目,并且还将计划启动若干行政村的旅游项目建设。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与多种政策优惠的扶持,尽管一些偏远村镇当前还缺乏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但也会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例如地处偏远地区的水满乡,尽管交通等条件还比较落后,也获得了政府的许可和支持,正在加快村镇旅游建设步伐。

三、海南省旅游村镇建设融资途径与困境

旅游村镇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的获得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自有资金,即村镇利用自身的力量, 通过村民自筹资金来进行旅游项目开发; 二是引进资金, 利用外部力量发展旅游; 三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 以下对这三种主要的融资途径进行逐一分析。

( 一) 通过村民自筹资金

发展村镇旅游业,本是一件有利于村民的事情,大家也非常期盼,但是某些因素会导致从村民手中难以筹资。 首先是村民的意识。长期以来,海南的基础教育落后,大多数村民只有小学文化,有些甚至只有两三年的受教育经历,导致其难以接受新鲜事务,而且有时还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其次,投资旅游产业的效益并非立竿见影。 因此说服习惯于春耕秋收的村民出资进行旅游村镇建设并非易事。另外,即使通过入股的形式参与投资,一些村民也会因旅游项目建设周期和回收周期都比较长,短期内见不到效益,而要求退股撤资,导致后续的建设发展资金链断裂,旅游村镇建设不能可持续发展。

( 二) 通过引进外部资金

通过引进外部资金,借助外力发展村镇的旅游产业, 在村镇发展初期急需资金的情况下无疑是雪中送炭。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升村镇的旅游管理水平。但是,市场的资金具有逐利性,对资金的投放首先考虑的还是未来获取利润的可能性,资金回收的安全性等问题。由于发展村镇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各种旅游项目是在村镇原有土地上开发的,而且都是集体土地,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受到当地村镇经济文化环境的制约。另外, 正是由于政府的指导性,许多旅游村镇纳入规划并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原则,而是采取一种平均分配名额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由于没有市场的土壤, 其成长就会存在天然的缺陷。譬如,县( 市) 领导可能为了完成省里分配的任务指标,会通过一定的评选方法选取某几个村镇作为特色旅游村镇发展目标,关注的重点是这些村镇是否达到省里规定的一些硬性指标。而村镇为了获取稀缺名额,有时也会通过造假,临时达到要求, 有些甚至通过受贿而获得指标。因而尽管村镇的旅游发展项目获得了上级批准,但是否具有发展前景仍难以预料。正是由于政府的政策性,一些村镇临时组建的旅游村镇领导班子仍然是原有的村干部或者镇干部,通过行政管理方式同市场经济中自负盈亏、风险自担的企业化管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由于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与责任心会受到外部投资主体的怀疑,外部主体投资时也会更加谨慎。因此,旅游村镇进行外部融资也会存在不小的困难。

( 三) 通过银行借贷

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充裕,向其贷款获取发展资本是最好的办法,但这种途径也有难度。首先,农村的贷款渠道有限。尽管我国除了工商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外, 还有很多地方性银行,但是真正面向和支持“三农”发展的还只是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农村的贷款渠道相对狭窄。其次,向银行贷款还需要满足如符合账务处理规范、项目发展前景好、需要相应的担保等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对于村镇来说多数难以满足。例如,在财务方面,村镇财务由于其经济总量有限,财务工作长期缺少监管,财务人才匮乏,账务核算混乱现象目前还屡见不鲜。没有执行规范财务制度,也就难以满足贷款条件。再次,由于海南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并且村镇管理水平也十分有限等原因,其可持续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也难以满足银行对项目的遴选要求。最后,银行对贷款也有担保的苛刻要求,而海南很多村镇家底薄弱,能够实施担保的价值物并不多,因此,担保能力不足也制约了向金融机构的贷款。

四、海南省旅游村镇建设融资对策探讨

海南省旅游村镇建设融资困难成因很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要有效地解决旅游村镇建设融资困难问题,必须根据旅游村镇建设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导资本投入; 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金融创新,保障旅游村镇长远建设发展所需的资金。

(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海南省是农业大省,长期以来经济相对落后。道路、 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缓慢,为了吸引投资,政府可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筑巢引凤,借助外部资本发展村镇旅游。

( 二) 明晰产权

村镇发展旅游产业引进资本的前提还是需要明晰产权。资本的进入存在较多风险,资本的安全需要法律的保障。由于村镇发展旅游业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域外资本投入以后受到当地人员素质、文化风俗和经济环境的制约性较大,一旦投资后,如果遇到具体的项目开发、收益分配等问题与村民的文化风俗、传统习惯不相符,而且事先没有详细的契约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协调的难度就会很大。因此事先各方应详细协商,明晰产权,保障投资主体的利益,这也有利于增加外部主体投资的积极性。

( 三) 灵活扩展入股方式

在旅游村镇建设初期,困难很多,这时最重要的是团结广大村民,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人心齐、泰山移”,把大家的力量汇集起来,也能解决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例如,可以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把村民的余钱集中起来。入股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村民除了可以使用现金、土地入股之外,还可以用劳力加入股份。村镇里劳力相对充裕,在旅游建设时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因此,可以用劳力股份的形式来实现双赢。通过劳力入股,可以缓解旅游村镇建设时资金的压力,同时也能调动村民旅游村镇建设开发的热情。

( 四) 政府支持建立多层次的信贷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日趋活跃,对金融支持需求逐步增大。海南省村镇应顺应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潮流, 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经济活跃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吸引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政府需要适时转变观念, 建立与海南省旅游村镇发展所需求的金融贷款机制,并且不断提升信贷投放力度。同时,在政府严格监管以及能够合理有效防范各种信贷风险的基本保障下,政府应鼓励民间兴办直接为海南村镇发展旅游产业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小型金融机构运营成本较低,同时也直面资金需求者,掌握的信贷需求信息比较充分,经营灵活,因此能够拓宽旅游村镇建设时的融资渠道。

( 五) 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

旅游村镇 篇10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农村大国, 保存有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镇 (村) , 这些镇 (村) 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 村镇旅游在我国不断地发展起来。为了更好地发展村镇及旅游,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旅游局共同开展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工作。如何建立并延续特色景观, 是许多古村镇面临的主要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可持续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延续;二是安全、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的持续性。本文对婺源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发展过程进行剖析, 得出村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具有较强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二、村镇与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村镇是人类的聚居形式, 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聚居方式。因自然条件、土地、社会、文化等因素, 村镇在外部及内部形态上都表现出其各自的特征。因而, 就产生了特征明显, 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村镇, 经过进一步划分, 将其中具有良好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 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 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村和镇称为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村镇、特色村镇和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是包含与被包含, 共性与个性, 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具有历史、文化、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我国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分为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两类。

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按照自然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地文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山峰、洞穴、丹霞、石林、沙漠、化石遗迹等特色地文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二是水域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风景河段、湖泊、瀑布、温泉等特色水域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三是生物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森林、草原、花卉、野生动物等特色生物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四是气候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光现象、云雾多发地、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物候景观等特色气候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按照人文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各类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影视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建设旅游村镇。二是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古镇、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历史纪念、宗教建筑、遗址等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三是产业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边贸等特色产业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四是民族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民族特色风情、文化习俗、节庆等民族特色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三、婺源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形成与发展

(一) 婺源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形成

婺源县建县于公元740年, 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 是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划归于江西 (见图1、图2) 。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原因, 婺源至今保留着深厚的徽州文化, 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婺源县境内保存有大批徽州古村镇, 包括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3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见图3、图4) 。

(二) 婺源旅游村镇的特色

婺源属于皖南丘陵山区, 全县面积为4461358.61亩, 其中林地覆盖面积达82.88%。耕地面积、居住面积较少, 因此, 婺源村落以散点式分布, 村落分布不集中, 村落之间的联系比较弱。

婺源古村镇继承和反映了徽文化的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徽商文化, 大部分村落都是通过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凭借文化优势, 致富后回故里购田地、建造房屋, 建立书院而发展起来的。至今婺源古村镇保存有大量祠堂、牌坊、商宅、官宅、书斋等古建 (构) 筑物;祠堂文化、水口文化、村落文化、徽商文化、程朱理学、民俗文化、砚文化 (又称歙砚) 、历史名人、傩舞、茶文化等古文化, 以及大量的古树和古洞。

婺源除了以上所说的共性外, 每个古村落都有自己的个性, 按其主要特色, 分成以下几类:

名人故里:朱熹祖籍——紫阳、江泽民故乡——江湾 (见图5) 、詹天佑故乡——庐坑等;

田园风光:梯田油菜花——江岭 (见图6) 、秋日之城——石城、篁村等;

文化旅游:茶文化第一村——晓起、理学思想突出的理坑等 (见图7、图8) ;

生活型:“小桥、流水、人家”——李坑 (见图8) , 延村、思溪等;

山水奇观:文公山、鸳鸯湖等。

(三) 婺源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发展

婺源的旅游开发起步较晚, 没遭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旅游开发热潮带来的破坏性粗放式的开发。90年代末, 只有少数村落自主搞旅游业。2001年江泽民主席视察婺源江湾, 名人效应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婺源旅游突然升温, 游客不断。旅游业从市场自发向政府引导转变, 并极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村”的旅游形象。2007年, 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 由社会分散经营向县域旅游资源整合, 组建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扭转了各景点恶性竞争的局面。至今, 根据古村落的分布、特点和交通情况, 开启了东、西和北三条旅游线。其中, 东线:伟人故里古村游, 博物馆—李坑—汪口—晓起—江湾;北线:古洞古建古风游, 县城—丛溪漂流—思溪延村—彩虹桥—理坑—灵岩洞—大鄣山;西线:山水奇观生态游, 县城—文公山—金山茶园—鸳鸯湖 (见图9) 。并借助其地理优势, 打造“三清山—婺源—景德镇”、“黄山—婺源”、“婺源—千岛湖—黄山” (见图10) 等共同营销新的合作线路, 三地景区互相宣传, 三地企业互开分社。在此期间, 婺源县抓住机遇, 借助举办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提升知名度。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2008全年共接待游客410万人次, 实现门票收入8000万元, 综合收入10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0.5%、37.7%和67%。

(四) 婺源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发展中的矛盾

村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县域的经济发展, 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经济利益, 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矛盾问题。

1. 提升品牌与自身特色之间的矛盾

婺源每个旅游村镇基本上都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古建、古亭、古井、古树等, 在这些共性的基础上, 寻找自身特色, 提升品牌是关键。婺源旅游村镇没有深入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 并进行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 导致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特色不明显, 品牌无法提升及延续, 游客再度重游的机率小。

2. 旧的基础设施与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婺源村镇的基础设施按镇所在村、行政村、自然村进行分级配置 (见表1) 。从表中可知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的配置不完善, 特别是在自然村中缺乏医疗、环卫等设施。旅游开发后, 在旅游景点配置环卫设施, 安排清洁人员, 路面清洁上得到了改善, 但缺乏对游客的食、住、行和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如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也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一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 给旅客出游带来不便。

3. 现代生活与传统住屋环境之间的矛盾

婺源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主要展现的古徽州建筑不仅是房子, 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现代文明的注入, 使得古村落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和古代文明日渐消失。以“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茶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晓起村为例。晓起村以古生态村闻名, 位于婺源县城的东北部, 是婺源旅游东线的景点之一。它由上、下晓起两部分组成, 其中上晓起和下晓起由一条长约500米、宽不足1米的青石板路相连, 下晓起村与县道相连。旅游业发展后, 下晓起纷纷建起了农家乐, 开商立铺, 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上晓起村由于交通的原因, 没有像下晓起村的那样快速发展。交通、生活设施是改变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加入, 使上晓起与下晓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晓起仍比较原生态, 下晓起商业化日益突出 (见图11、图12) 。

下晓起商铺林立, 到处摆摊设点, 古建筑内设宾馆, 屋顶上筒状热水器林立, 村庄原始风貌日渐消失。上晓起推草垛、建茅屋、发展生态茶园系列, 原始风貌保存尚好。

4. 新老建筑之间的矛盾

古徽州传统的建筑是白墙、灰瓦, 高高的马头墙, 层数一般是两层半, 建筑平面以内天井展开布局, 并通过天井进行自然采光。而新建筑虽然在色彩、形式上与旧建筑协调, 但却增至三层, 且零星地混杂在旧建筑中, 破坏了古村的整体风貌。

5. 农户、政府与旅游开发公司三方之间的利益矛盾

由于婺源古建筑基本上是村民个人所有, 旅游开发过程中涉及旅游公司、政府、村民三方利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采用由旅游公司经营, 政府进行古建筑维修的托管式管理模式, 使开发与保护脱节。有的建筑因为失修, 而未能与旅游公司签约, 而有的因为旅游公司提出的承包费太低而拒绝签约。

四、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通过分析婺源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以及其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及问题, 可知特色是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策略是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发展的必要手段。现提出以下几点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 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并大力推广, 彰显自身特色

品牌是一个地区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展特色景观旅游, 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品牌建设,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不断创新品牌理念, 打造精品, 并站在战略高度研究和思考旅游品牌的发展之路, 大力实施。近年来, 婺源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立足于本地资源特点, 坚持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 努力把婺源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和著名绿茶之乡。如今, 结合生态与文化, 建立了“中国最美的乡村”、“世界最大生态文化公园”品牌, 借助媒体等渠道进行大力推广, 被评为“人一生中必到的50个地方”、“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中国最美的六大乡镇之一”。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可持续发展, 婺源需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 深入挖掘村镇的文化内涵, 打造精品旅游。

(二) 完善配套设施, 提升服务品质

立足于游客的食、住、行, 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构建旅游信息化系统, 完善旅游交通诱导系统, 增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等, 增强农民的服务意识, 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全面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素质, 给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

(三) 建立高效的旅游运营机制, 保护、利用与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延续特色景观

利用市场筹措资金, 征集开发商进行投资, 实行开发商与政府同时主导的旅游运营方式, 双方进行利益协商, 责权分担等, 在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 做好保护与规划建设工作。培养乡村旅游管理人才,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成立专家保护研究协会, 提出各项旅游资源保护措施、旅游村镇发展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邀请生态学专家、旅游学专家不定期地举办讲座, 增强当地从业人员和居民的保护意识和服务意识。

(四) 合理地分配利益, 提高村民保护意识与参与性

当地居民是特色旅游村镇的使用者和当事人, 政府与旅游部门应重视居民的利益。在进行利益分配时, 从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进行合理分配, 使居民形成主人翁意识, 自觉地参与保护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方明.挖掘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规划生态宜居的旅游村镇[J].小城镇建设, 2009 (6) :27.

[2]婺源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3]王振忠.古村落不只是老建筑——以徽州历史文脉下的婺源古村落为例[N].今日国土, 2006.

旅游村镇 篇11

20世纪80年代,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出现了在农村区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在发展初期,乡村利用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土地、建筑、经济作物和自然环境,开展为城市游客服务的农村家庭服务经营。随着我国的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旅游产业逐步呈现出多层次、综合化、规模化,产品多样化、品牌化的特点,形成以地域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核心,以村镇居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的村镇发展方式。

历史村镇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古村古镇作为历史遗存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国内许多地方就已经在进行古村镇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如江苏的周庄、乌镇,安徽的西递、宏村等,已经形成知名度很高的古村镇旅游地,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历史村镇是一定历史时期,处于特定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通过密切的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人类聚居地。这些村镇具有很强的地缘性,各地区条件的差异,不同区域的历史村镇发展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轨迹,因此在旅游开发模式和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选择不同的策略。

2 固新镇旅游开发的区域优势分析

1)固新镇区位条件。固新位于河北南部涉县县城东南10多千米处,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与邯郸、长治、安阳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非常适合周末两日游的行程安排,属于三地的环城游憩带交汇地段,具有很好的位置优势,交通便利,涉林公路绕村而过。

2)自然环境。固新镇位于涉县太行山深处清漳河河谷地区,四周群山环绕,清漳河由西北向东南流淌,两岸土地平坦开阔,形成特有的山地河谷地貌,虽在北方山区,气候温润,植物茂盛,物产丰富,风景秀美。

3)固新镇人文历史。固新原名故县,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作为人类聚居地。相传,战国时期,秦军曾在现村中老槐树下歇马饮食,唐朝末年,李克用在此地屯兵筑城。据固新镇石券楼上明嘉靖十一年“故县村修门造像记”碑文记载“涉沱(涉县)邑东南二十余里,太行险阻、衡漳之阳许,其社曰玉泉之乡,名故县,前代古城也。大宋遗迹存焉,累遭事变兵废,以成荆棘。”由此可知,宋代就有此村,并以故县呼之。到民国二十年,国民党在此设立区政府。为了加强其统治,取巩固新政权之意,改名为固新。由于西通山西、南至河南,地处交通要道,固新自古为商贾云集之地。作为邯郸保留较为完整的历史古镇之一,固新镇已于2008年被列入第2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拥有老槐树、清泉寺、静音寺、柏台寺、洞阳观、林旺石窟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极富特色的民俗文化。

3 固新古镇风貌

固新是具有典型冀南山区古民居特色的山区古镇,虽很多古迹消失毁坏,但仍留下数以百计的古民居和古建筑,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3.1 镇内空间布局

固新镇整体布局有明显的内向性和防御性,呈现古代城堡式布局。镇子由封闭的堡墙围合,空间范围明显。镇内东西南北方向的四条主要街道把镇内划分为四个部分,四条主要街道的尽端为东西南北四个堡门,镇子的中心有庙宇戏台和广场,南北向主干道为镇内传统的商业街,主要街道两侧延伸出小的巷道连接各个院落。主干道有明显的整体布局意识,如在镇内中央交汇,向四个方位连接四个城门,宽度基本上统一为4 m左右。主干道在形式上则显示出山区聚落适应环境的随机性和自由布局,街道不是统一笔直,随着临街建筑山墙的相互交错,形成自由弯曲的形式,街道两侧店铺多用活动板门铺面。小的分枝街巷一般是居住区域自然扩展形成,自然生长的机理特征明显,随地势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巷道路面多为青石砌筑,两侧黄土坯院墙,相映成趣。

3.2 院落形式

镇内院落形式上采用四合院形式,横向较窄,纵向较长,基本上为一进院落。正房和厢房多为两层,较封闭,围合感强,院落的布局朝向非常注意与外面街道的位置关系,大门都开向大街道,由此看来,当地民俗并不以取得最佳采光朝向为标准,更看重的是与街道形成的呼应关系。

3.3 建筑特色

镇内的建筑多为土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院内厢房多为一层,正房多为两层,一般为五开间,一层为凹字形,中间三间由檐柱向里退进一步架,闪出一个檐廊,门窗装在内柱缝间,明间为隔扇门,次间为槛窗和槛墙,稍间为砖砌留方形窗洞,一层的布局推想为冀南地区常见的两甩袖做法,二层整个前立面与檐柱齐平,尺度明显缩小,中央三间为木质隔扇窗,两端为一层延续上来的砖砌墙体。悬山屋顶,布瓦坡屋面,以干搓瓦为主,一般不用垂脊,在稍垄用筒瓦收边,风格朴实。屋檐下额枋和门窗多用木雕装饰,玲珑精致。

4 固新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4.1 旅游资源分析

1)自然景观,固新地处太行山腹地清漳河西岸,属于河谷地貌,四周高山耸立,重峦叠嶂,河谷地势平坦开阔,植被茂盛,河水清澈平缓,自然风光非常秀美,形成旅游资源的有嶂谷崖壁、台地、缓坡、河流、滩涂、湿地、草地、池塘、水田等。

2)山区古民居景观。固新镇现存街巷布局有千年的历史,民居建筑依山就势、高低起伏、鳞次栉比,风格简洁古朴。村中至今还保存着一系列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寺庙、道观、券阁、戏台,多数保存完整。最为著名的还是当地村中矗立着的一棵巨大的古槐树,有“中华第一槐”之美誉,是体验历史和传统的绝好地方。

3)生态农业景观。固新镇虽然在北方山区,但是由于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周围高山环抱,气候温暖湿润,农作物品种丰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高粱等,属杂粮产区。经济作物有核桃、柿子、黑枣。同时充分利用水资源,进行水产养殖、蔬菜种植。因而丰富的农业具有极大的农业休闲旅游开发潜力。

4)乡村庙宇民俗景观。固新由于地处深山,位置偏远,民风淳朴,依然保留着当地的许多传统习俗,镇内有保存完好的土地庙、关公庙、财神庙、观音庙、老爷庙、真武阁、龙王庙、奶奶庙、洞阳观、火神庙数十处,多为明清以后的风格,镇中央庙宇侧建有戏台和广场,成为当地景点。固新的佛教传播历史悠久,固新镇周围的佛教寺庙有清泉寺、静因寺、柏台寺、南山寺等,年代久远,至今香火旺盛。这些对于久居商业化大城市的游客来说是非常清新的体验和心灵感染。

4.2 旅游发展模式定位

根据固新的以上优势,固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定位为依托古村落和自然环境风貌,开展古镇观光、风俗体验、农业休闲、康体、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发展模式。

5 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

1)特色不明显,缺乏整体规划,对外宣传不足。

2)历史建筑破损严重,亟待修缮。

3)现代生活对古镇风貌破坏较严重。

6 旅游发展策略和措施

6.1 整体规划,彰显特色

借助周边已经发展的大旅游景区开展历史古镇旅游,作为太行山南部大旅游圈的一个组成环节,纳入到太行山南部整体旅游规划。以历史民居古镇为特色的固新镇可以与周边的一二九师红色革命旅游区,娲皇宫远古人文旅游区,漳河小三峡自然风景旅游区组成冀南西部旅游环带,丰富涉县山区的旅游内容。从线路安排,资源配置,特色体等方面整体考虑。同时也要加强对外宣传,打出特色品牌。根据旅游资源情况,固新旅游开发内容为历史古镇旅游、地方民俗旅游和山区农业生态旅游,初期规划三条旅游路线:传统古镇游览:由西南地势平坦开阔设停车场和游览路线起始端;由南面券楼进入古镇,经南北街到达镇中央古戏楼,再由此向北到达的古槐树广场;河谷景观和生态农业游览:由古槐树广场向东进入清漳河河谷参观体验农业渔业,向南游览清漳河美景,再向西返回南门广场。

6.2 完善设施,提升品位

为满足观光、度假、休闲、购物、康体等需要,建设和完善一系列旅游服务设施,使设施齐备,使用方便,并满足不同档次游客的需求。在选址上,这些旅游服务设施和古村落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并以绿化隔开,以免破坏古村氛围,大型的停车场、宾馆、游乐中心、土特产购物市场及管理服务用房建在远离村内建筑的南部地势较低的平坦地带,小规模的农家乐住宿、特色餐饮、茶社、小超市、地方性旅游纪念商品等经营场所可以利用古镇内原有的房屋店铺,经过适当的改造后加以利用。

6.3 保护古镇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1)投资保护和抢修正在破损、坍塌的房屋建筑。先调研分类,按历史价值和损坏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结构损害严重的房屋拆除按原有风貌重建;对一些结构局部破损的房屋适当调整维修,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原有材料和形式;对较完整和较高价值的遗迹要加强保护、修缮,使其再现“历史村镇的原真性”。

2)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复活公共活动空间,重启古镇活力。古镇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格局同居民们向往的现代生活方式之间有较难解决的矛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普通的民居院落,逐院进行设计,安排上下水、电、气等管线,调整房间的用途和空间形式,力求给居民创造一个舒适现代的生活环境;对于典型的、价值高的院落则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调整使用性质,改变其用途,作为旅游景点或民俗收藏馆等不再用作民居;对于沿街公众活动性建筑则通过新建和改造旧建筑增添新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让公共空间重新活跃起来,增加古镇的凝聚力。

3)恢复古镇风貌。拆除乱建的新建筑,保护古镇景观轮廓线和街景古朴格调。街道适当调整以适应古镇发展的需要,但要保持小尺度步行街的特征。街巷上的各个节点空间,重新整理修缮。镇上原有的店铺,年代久的保持原样,年代新的通过形式调整统一风格与古镇风格协调。

4)从发展的角度对古镇的近期和远期进行设计规划。长远来看古镇现有的旧格局和容量要完全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将来的发展需要是不可能的,大规模的改造又必然对古镇风貌造成永久性破坏,所以大规模改造的思路不适应固新镇的情况,可以借鉴国内一些历史名镇的做法:划定保护区,限制古城区的人口和发展规模,在镇外另辟居住区,把一些现代的职能转移到镇外来,减轻古镇的压力。

山区古镇是极具旅游价值的历史遗存。开发的同时必须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才更具实际操作意义,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吴承照.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对策——以平遥古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1(15):15-17,57.

[2]吴良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环境创造[J].城市规划,2007(8):14-18.

上一篇:质量监督管理建设工程下一篇:Java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