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建设

2024-07-08

企业伦理建设(通用12篇)

企业伦理建设 篇1

一、企业伦理建设具有深刻的必然性

无可否认, 逐利、获益是企业的显性目标, 是企业的动力所在。但这一目标是浅层次的、次生目标, 不具有自立自足性。作为社会经济组织, 其存在运行过程中客观上始终存在这样一些根本问题, 即为何逐利?为谁逐利?怎样逐利?这些问题才是本原意义上的、具有前提和基础重要性的、经济主体无可逃避的、必须作出回答的首要的伦理问题。事实上, 各类经济组织、经济主体都在以其具体的行为实践回答着这些问题, 只不过有些经济主体的回答显示了其在人类意识上的严重迷失, 偏离了人与社会的根本目标, 在异化自身、毁害社会的行程中走向了自我的覆灭。

正确认识企业的根本目标问题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这种意义昭示了企业伦理建设具有深刻的必然性。

首先, 企业伦理建设是社会的必然要求。企业并不是一个完全自足自立的组织, 其根本目标并不是自决自立自行的。从企业自身与外部的环境关系来看, 企业生存必然是社会生存, 其行为受到所处社会与环境的强烈影响和制约。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政府和公众的态度、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都会对企业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 企业的行为也会对社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收入来源、生产商品和服务, 另一方面与这些有益的经济影响相应而来的是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 如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违法或缺德的行为等等。很显然, 企业和社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彼此相互影响, 其影响的结果对两者而言, 有时是消极的, 有时是积极的。正因此, 一个社会往往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推行和强化其基本伦理规范, 对企业的目的和其行为实践进行规范制约和积极引导。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 企业首先也应具有社会伦理责任意识。

其次, 企业伦理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企业的经济活动是社会性活动。当个人在企业中构成一定的组织从事经济活动时, 必然就面临着经济组织的整体合力问题。而企业伦理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参与和运作, 正是企业整体组织合力形成、保持和发掘的动力和源头所在。

在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员工的单个活力当然很重要, 但员工的单个活力并不一定就能形成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整体活力, 企业整体的组织合力与员工单个活力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企业的组织合力并不等于员工单个人力资本效用的简单之和。也就是说, 如果企业员工没有对企业目标持有一致的愿景, 也未对企业现有的运作模式抱有共同的关注, 那么鼓励员工个人活力的增加只会增加管理的成本, 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企业组织的整体合力。正是基于此, “一些企业明智地选择了通过组织信誉来解决伦理问题……从广义上讲, 信誉暗示着身份与责任的一致整合。此外, 信誉还具有许多性质, 并呈现出不同程度。其中, 最高层次的信誉与面对逆境和诱惑所表现出来的较强的道德原则有关”。

公司信誉是公司最重要资产之一, 该资产不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信誉就是可依靠依赖, 这是讲究道德的公司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用户那里得到的报酬。员工们为在信誉好的公司服务而感到自豪, 他们将自己的前程寄托给公司, 并相信自己会得到公司的公正对待。他们对公司的忠心换来了公司对他们的忠心。承包商和其他商家宁愿跟有诚信名声的商家打交道。信誉是持续道德的结果, 也是一种伦理的企业文化的结果。

二、企业伦理建设推进应着力的基本方面

伦理规范具有一般抽象性的特征, 要落实到具体行动就要有具体的措施, 制度是重要的转化中介, 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企业伦理建设推进应着力的基本方面。企业伦理建设的制度化管理不是企业多方面承担的, 它需要内外结合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推进。

(一) 构建相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可以强化某种行为倾向, 其强大的外在约束力会迫使行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 因此法律法规可以强化企业的伦理规范, 可以对企业的行为形成强约束, 有效地抑制企业的非伦理行为。

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并颁布促使企业合伦理经营的有关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 推进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应当强化法制意识, 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 加大执法力度, 及时惩戒反伦理失信行为, 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承担相应责任的良好氛围, 以制度拒绝“失信”, 使反伦理经营者难以立足, 难以在市场上生存, 加大企业失信反伦理的成本, 迫使企业的行为趋向合伦理, 为企业合伦理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 加强市场监管制度建设

由多方组织共同形成的压力集团可以对企业的行为形成压力, 迫使其放弃自身的非伦理规范, 转而遵循社会公认的伦理准则, 从而达到监督企业行为, 抑制企业非伦理行为的目的。 (1) 媒体监督。要充分发挥媒体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威慑力强的功能和特点, 充分反映消费者的呼声, 及时揭露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非伦理行为, 对企业的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 (2) 消费者监督。消费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消费者监督的最主要通过受理消费者投诉, 服务的督查, 开展专题调查, 进行产品比较试验, 组织和参与有关部门对商品和向企业反馈产品和服务质量信息, 揭露批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等, 来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社会监督。实践证明, 这种社会监督是有效的, 而且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企业伦理失范行为的严重, 消费者协会的工作需要大力加强。

(三) 建立健全企业伦理管理制度

1. 建立和完善企业伦理道德教育及培训制度

一是要高度重视和提高企业管理层的伦理素养。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是建构企业伦理的关键。企业管理层应如何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建立权威性?管理层如何形成一个高效稳定的团队?管理者应如何制定有利于调动多数人积极性的分配制度?这些问题应当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反复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是提高企业员工伦理素养。未来企业的竞争, 首先是人才的竞争, 是企业人员素质的竞争, 这其中尤其是企业员工伦理素质的竞争。企业的人才实力和人员素质状况, 或进或退总会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表现出来。要把员工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生产的首要条件来抓, 着力培养全体员工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道德意识;要重视职工参与管理的作用, 鼓励职工为企业献计献策, 激励员工以企业为家的归属感、责任感, 与企业共命运。

2. 设置企业伦理机构、配备专门负责人

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及活动都涉及伦理问题, 因此企业有必要设置伦理机构, 并配备专门的负责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2000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讲到美国约有3/5, 欧洲约有1/2的大企业设有专门的企业伦理机构, 负责企业有关伦理工作, 对企业各方面和各部门的活动, 对照企业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进行检查并提出改善方法。中国企业也有必要借鉴, 设置专门机构, 进行日常伦理管理、预防和控制危机事件, 其专门负责人可直接与企业各层次人员进行面谈, 参与企业伦理问题讨论并提出建议;培养各层次的员工遵守正确的伦理准则;对企业道德行为规范提出修改意见;对企业实施的各种伦理项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向媒体、投资者、消费者、市民等说明企业的行为。当员工遇到伦理方面的问题时, 也可以以信件、电话、匿名等方式与伦理主管进行联系, 寻求解决方案。

3. 强化贯彻执行力

企业伦理建设重在执行。中国企业伦理建设要想取得实效, 必须抓好“执行”环节。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要把伦理管理融入到日常管理过程中, 通过制度化手段和机制, 充分发挥伦理的约束、凝聚、协调等功能。对于每个员工而言, 要时刻把企业的伦理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通过反复的实践最终把企业的伦理理念内化为自觉的选择。

总之, 在企业伦理建设过程中, 必须把外部建设和内部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外在他律和内在自律共同作用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美]林恩·夏普·佩因.领导、伦理与组织信誉案例战略的观点[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3][美]菲利普·科勒特, 南希·李.企业的社会责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企业伦理建设 篇2

摘要: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我国是东方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一贯具有重伦理、讲道德的优秀传统。文章阐述了企业道德的内容和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

关键词:伦理道德;企业文化;个体企业;法人

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使东方文明重伦理、讲道德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为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伦理道德的观点与内涵,又必然会突破历史的局限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企业伦理道德的内容

伦理是指道德关系及其相应的道德规范。企业伦理是伦理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企业道德规范来调节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行为。所谓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在实际处理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善恶标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是一种习俗,是人们自觉自愿追求的,对人们行为活动具有约束力。企业伦理道德属于企业文化系统中的习俗要素,对企业和企业员工的约束是自然的,对企业和企业员工的影响是长期的。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一种文化,企业伦理道德的优劣对企业的发展又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伦理道德包括员工个体道德和企业法人道德两个方面。

1、员工个体道德。员工个体道德的主体是企业单个的员工,员工个人道德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任何人的道德素质的各个方面都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都统一在人的根本道德价值观念。人内在的根本的道德价值观念,控制、导向、左右和调节人在各种场合下的道德行为。事实上,我国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就是人的道德行为在各种场合的统一性。员工个体道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也必然影响整个企业的形象。员工个人道德对整个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员工的职业道德上,加强员工职业道德的教育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内容。

2、企业法人道德。企业法人道德是以善良、正直、公正、诚信等为标准,来评价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并调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之间的行为规范。企业道德一方面通过舆论和教育来影响员工个体道德,形成员工的爱憎、善恶、是非的观念,另一方面又通过制度在企业确定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道德准则,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原则和规范。企业法人道德素质的优劣,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比员工个体道德的影响更大,并直接决定着整个企业的形象和发展前途。企业道德建设必须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明确企业法人道德在整个道德体系中的根本或关键地位,着眼于用优良的企业法人道德来带动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优化。企业正而后市场平,市场平而后社会稳,社会稳而后民风纯,由此可见,企业法人道德建设的地位重要、作用重大。

二、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是我国古代讲的“修己安人”的道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已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的行为,体现了一种系统的管理哲学,其根本的核心就是“规规矩矩地做事,诚诚恳恳地做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立于不败地位,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两个方面的层次,一是员工个体道德的建设,二是企业法人道德的建设。员工个体道德与企业法人道德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者之中,企业法人道德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应重点加强企业法人道德的建设。

1、员工个体道德的建设。员工个体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占居重要地位,加强员工个体道德建设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究修身养性,完美人格,儒家文化对人们修身养性的影响已有几千年了。仁、义、礼、智、信、温、良、勤、俭、让、真、善、美、诚、敏、圣、宽、严、勇等,都有着丰富而浓厚的内容,即使在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也有着新的内涵,对人格的完善仍然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在我国,企业员工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如今,面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迎接世纪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企业员工个体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加强职工职业道德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遵守企业行为规范,爱集体,爱岗位,爱劳动,爱他人;讲责任,讲纪律,计协作,讲奉献,讲和谐;忠于职守,勤奋工作,诚实劳动,承认差距;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团结互助,不断创新,创造价值。

2、企业法人道德的建设。企业法人道德与员工个体道德是有区别的,两者在层次上是不同的,企业法人道德缺失的危害远比员工个体道德缺失的危害要大得多。但两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法人道德的建立,必然会对员工提出相应的要求,必然要部分地体现在每一员工的言行之中,特别会经常性地体现在员工的职业道德之中。在当前,我国企业法人伦理道德的建设,应充分关注企业的社会道德、生态道德、人际道德和行业道德四个方面的建设。

⑴企业社会道德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企业、国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在法律道德规范的范围内进行,如果一个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是不道德的,是一种社会病害。一个遵守文明道德行为准则的企业,才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道德。就企业与国家关系来说,毫无疑义,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企业无论在何时何地的任何行为,都应自觉地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就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无论企业大小、强弱,都不能靠损害社会求发展,应充分考虑并承担企业的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如慈善资助等,而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发展环境。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提倡公平合理的文明竞争,在企业自身求发展的同时,不中伤陷害其他企业。

⑵企业生态道德的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企业对它所处的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有很大影响的。企业不仅改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而且还会改变社会环境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一个能与环境共同优化发展的企业,才具备了良好的生态道德。就企业与自然环境关系来说,企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已是责无旁贷,企业必须采用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就企业与社会环境关系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促进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污染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对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如促进地区的经济繁荣、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等。

⑶企业人际道德的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企业与人的关系。企业发展的关键归根到底在于人,企业如果只关心生产而不关心人,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不道德的。一个能全面关心人的企业,才具备了良好的人际道德。企业不仅要关心人,而且还要全面地关心人,要从各方面关心并尽可能地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企业人际道德的建设,要求企业不仅要关心企业内部的员工,而且还要关心全社会各种各样的人,如客户、社区居民等。

企业伦理建设 篇3

感的企业组织形式。当它一有新的产品

创意,就可以马上从网上寻找合适的厂

商进行外包生产,寻找专业化的营销企

业进行营销,做到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

售,在不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的前提下,

跨地区、跨行业的引进资金、设备、技术、

人才等要素。而如果虚拟企业中的核心

企业(产品)销路不畅时,它的合作伙

伴,也就是虚拟组织中的节点企业则可

以结合自身条件,迅速调整营运范围,重

组资源,主动向外寻找机会,减少经营风

险。

企业要在快速变革的环境中求得生

存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适

当的引入一些伦理道德作为管理机制的

一种润滑油和催化剂是一个有效而值得

考虑的方案。在中国的观念里,伦理道德

不是一种道德戒律,而是一种激励人们

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它给每个人都留

下了充分发展的空间,而月-千百年来,伦

理道德体系是一直留存在人们的思想深

处。

网络经济与传统企业管理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经济作为

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出现在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它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各种经

济活动几乎全部纳入了信息网络的渠

道。

(一)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一

方面,企业因为组织内部层次间传递效

率的提高而受益,另一方面网络企业的

市场竞争也因此而更加困难。另外,以顾

客为导向已经逐渐成为了企业的生产原

则。在网络所提供的巨大交流空间里,在

线公众有了更多的可借鉴的行为模式,

顾客需要的个性化,将与传统企业的大

批量、标准化生产产生巨大的碰撞。

还有,作为企业生存动力的研究与

开发工作也将逐步采用虚拟方式,实现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利用外部的资

源,开展合作研究、设计、创新。企业按照

利益均沾的原则,与项目的参与方分享

成果和利益。

(二)组织结构需要重新进行设计。

在传统的直线职能制为代表的刚性组织

结构中,依靠个人奋斗,几乎每个人都有

机会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所以,在工作

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展示个

人魅力,而网络经济下几乎所有的活动

都要依赖于团队的力量。因为只有协作,

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而团

队决策的盛行也使控制权从企业的职能

部门转移到项目小组。所以,传统的依据

职能来确定组织结构的普遍作法已经刁;

适用。在以顾客为导向的网络经济条件

下,要使组织反应迅速,就必须把顾客的

意愿作为企业开展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因此,在组织结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能

体现将权力从上司向顾客转移的战略变

革。

(三)企业文化的内容将发生变革。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将不再是使企业

则智枯竭的对抗性竞争,而变成了一种

竞合关系,也就是在企业间必须提倡在

合作中求得竞争优势。通过建立新型的

战略联盟来相互学习、共同积累、提优补

差、培养核心竞争力。而且,在以信息为

基础的企业中,大量的工作将以部门作

为实施标准的监督者,工作将在很大程

度上由承担专项任务的工作团队来完

成。同时“高度信任”将成为企业文化的

重要组成内容,因为网络的虚无性,对于

人的道德品质、信任和对等关系产生了

更高的要求,无论是顾客与企业之间,还

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他们在交易和合作

过程中所面对的风险都将大于工业经济

时代。因此,必须建立诚实、公平、互利互

惠的企业文化,才能在职工、客户、供应

商、同行、有关组织、个人间取得充分的

信任,才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从儒家伦理看虚拟企业的管理

(一)从家国观念看虚拟企业的组

织结构的构建。通过儒家学说的相关记

载,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并没有今天

所谓的国家观念,只有家国天下的观念,

他们认为天下是由国组成,国又由无数

个家庭组成。家庭属于私的最大单位,家

庭的财产和资源对外不公开、不共享。儒

家伦理顺应了人性的特点,主张把这种

对自己的爱,以自我为起点,以家庭为中

心,由里及外,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一步

一步地推扩出去,以至于无穷。所以,在

虚拟企业中构建组织结构,就不能拘泥

于企业,本部门的利益,而应该破除“隧

道效应”,组建一个能在网络经济下不断

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灵活

而柔性的、没有明显层次区别的组织结

构。

作为虚拟企业也可以根据环境的变

化和市场的要求,结合本组织的性质和

工作需求只控制关键的生产环节,只从

事自己的业务强项,而将关键环节以外

的其它工序通过资源外包的形式委托给

组织外的企业,从而形成分散但功能更

加灵活的网络型组织结构。

当然网络环境下的组织结构相对于

传统经济,形式上比较松散,而且系统性

和约束力明显低于工业经济下的刚性

的、可见的组织结构。因此,为弥补形式

上的种种缺憾,需要企业从精神、伦理和

道德这一层面加以补充和培养,这样才

能有效地、迅速地解决网络环境所带来

的新问题,才能有效地、迅速地应对网络

环境所面对的新机遇。

(二)从名分制看虚拟企业中各节

点企业的定位。所谓名分制,用孔子的话

来说,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

认为名是具有次序的人际关系中的个体

身份标志,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

位置,分是指具有某种身份或处于某种

位置的个体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和所应

履行的伦理义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名,

就要尽什么样的份,例如君仁臣忠、父慈

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在网络经济下,虚拟企业在组建的

过程中,也要适当的考虑企业的名分问

题,也就是赋予将要在合作中承担职责

的各企业的地位以及相互的权利、义务

问题。如果因为名分不定、形式复杂、结

构混乱而导致整体企业同盟的利益受

损,或者企业同盟的竞争力下降,那么,

虚拟企业建立的初衷就被抹杀了。在一

片混乱之中,虚拟企业的优势肯定难以

发挥,同时,还有可能因为合作效率低下

而导致动态联盟的运转失灵。

(三)从正名看虚拟企业中各节点

企业的权利义务关系。儒家伦理的核心

内容是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

朋友之间的关系。但是,仅仅确定五伦是

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还是要“正

名”。正名包含两重含义:一是要正定身

份,二是要正定名分。正名首先是要正定

身份,另外,还要正定每个人的身份和具

义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名和分之间的关

系不能相应,就是名实不符。

如果,企业之间身份不能相对固定

而导致责权不明,则有可能会出现合作

伙伴不愿或不能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所

接受的任务的情况。那么,这时失去的很

有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顾客群,甚至是整

个市场。

(四)从忠孝两全看节点企业与核

心企业的利益。很多学者认为:儒家是以

社会国家为本位。当与个人、家庭局部的

定位相比,集体、整体、国家、社会是本

位,应当具有优先性。然而,儒家主张“以

孝治天下”,又难说是完全以国家社会为

本位。

同样,在虚拟企业当中,各合作单元

之间,存在着小集体利益和大集体利益

之间的矛盾。从网络经济的竞争要求来

看,应该讲求整个动态联盟的协同发展。

但市场经济又是一个非常实在的、经常

涉及经济利益的现实社会。作为一个复

杂人,在小集体发展的过程当中,必定不

可能完全纯粹地讲奉献。我们可以从儒

学中借鉴到本位不是原则,只是一个原

点,一个价值的基点,是一个考虑事情、

决定行动之利蔽得失的参考尺度。作为

整个虚拟企业的发展,也不应该只停留

在保障核心企业的利益上,而应该把共

同发展,共享利益作为最终的目的。作为

节点企业,自身的发展就是对核心企业

发展促进,而核心企业发展就是对节点

企业的保证。

(五)从爱有等差和兼爱看虚拟企

业中各层次的关系。儒家伦理提出了一

种处理所有伦常关系的普遍准则:爱有

等差。它要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按照宗

法和血缘的亲疏远近来依次推行仁义。

宋代儒学家张载,又把儒家爱有等差的

思想,发展为兼爱的思想。提倡把爱的范

围扩大,把仁义推行于万事万物。

儒家的爱有等差和兼爱思想可以用

来指导我们处理虚拟企业中战略联盟各

层次利益的分享问题。一方面它考虑到

了人情不齐而处之于先后次序;另一方

面,爱有等差与兼爱理论又要求把爱和

仁义的原则推行于万事万物。在面对冲

突或及小矛盾的情况下生产的先后顺

序、批量大小问题、或者定单的接受与

否、合作关系的存续与否上都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因而在虚拟企业的经营中也

具有实践上的完备性。

同叫,在爱有等差原理的启发下,我

们也可以借鉴物料管;理的有关分类方

法,把企业战略联盟当中涉及到的企业

按照亲疏远近分成三、六、九等,分别予

以处理,卉平刚就保持不同的联系状态。

(六)从家庭管理看网络经济下企

业文化的养成。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

员所接受的价值体系,包括思维方式、行

为规范、心理预期和基本信念。它是企业

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

于其它企业的特色,它会渗透到企业的

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影响到全体员工

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以及经营业绩。

新经济下,网络企业所拥有的新的

经营和运转模式,必然带来企业文化的

改变。这种改变肯定不是一朝一夕所能

够完成的。而且,鉴于网络的超越时空的

特性,要在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文

化的企业之间形成共识,更是一件非常

耗时的工作。

然而《大学篇》曾提到:“尧、舜率天

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

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尧

舜之仁与桀纣之暴是那么的不同,而其

政令皆为国民所遵从。这主要是原为政

令要求的内容与民众平素的教养习尚相

协调的原因,若是相反的话则会遭到民

众的抵制和反抗,

诚然,企业文化的养成,需要一段很

长的时间。从它开始萌芽,到它植根于员

工的思想意识领域再到在跨企业的合作

中形成一种共识,的确需要很长时间的

酝酿准备。但是网络经济是一个刚刚起

步的新生事物,全球性的协作发展的文

化理念还暂时缺位。儒家伦理作为一种

本源性的东西,又逐渐被东西方文化所

接受,其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共识,也逐渐

的受到了重视。所以,我们有必要考虑把

儒家伦理当成网络经济下企业文化的领

跑队员。

儒家伦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我国及东南

亚国家的思想道德模式,也在西方国家

曾经引起过一定的关注。对于企业管理

来说,虽然,我们不能把它单纯的等同于

管理一个大家族。但是,作为事物的发

展,总是有一些共通之处存在,一些本源

性的东西还是值得相互借鉴的。尤其,作

为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它的发展在

摸索之中,从传统文化的底蕊和内涵汲

取一些可供参考的质的东西,将成为我

们的责任和义务,也将成为我们获取经

论我国企业的伦理建设 篇4

伦理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 不管自觉与不自觉, 伦理一直规范着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 伦理在市场秩序的建设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但是作为以企业道德为研究对象的企业伦理学则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 科学的企业伦理概念也是这个时候出现的。美国著名学者成中英教授认为, 企业伦理是任何商业机构或团体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 所应遵守的伦理规则。或者说, 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时遵守的行为规范。企业伦理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企业内部管理, 处理内部各种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活动;二是指企业对外经营处理企业与外部各种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活动;三是指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伦理准则。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伦理以其特有的职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伦理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企业的长足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 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基础, 没有伦理的文化是沙漠文化, 因此追求伦理的企业能够提升企业内在竞争力, 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2.伦理能够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伦理能够在企业内部监督并且纠正人们的行为, 能够使企业工作人员明确“是非、善恶”, 能够从根本上遏制损害企业利益的不正当行为, 从而维护企业利益,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伦理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伦理能够在企业内部监督并且纠正人们的不当行为, 对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形成约束力, 从而改善员工的人际关系, 提升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因此伦理在提升群体绩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企业伦理学和企业经营社会责任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如此, 我国有相当一批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有违伦理道德的行为。主要表现在:

(一) 制假售假

目前我国市场体制还不完善, 竞争机制不健全, 正是假冒伪劣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的时期。假冒伪劣违法犯罪行为, 不仅扰乱市场秩序, 损害名优产品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 而且更严重的是, 它直接危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存环境。

(二) 企业财务信息失真

一些上市公司包装做伪, 公然“圈钱”;会计做假事件司空见惯。会计造假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就整个社会而言, 会计资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会计资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资料, 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 是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经济管理、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会计资料的质量直接影响资料使用者。会计造假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失误, 还会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 滋生腐败, 甚至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最终扰乱社会的经济关系、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三) 企业间合同欺诈和违约层出不穷

合同欺诈是以订立合同为手段,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 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违约是指合同当事人完全没有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行为。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 我国每年订立合同40亿份, 但履行率仅50%多一点, 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5亿元, 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

(四) 劳资关系冲突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社会结构重组中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阶层的出现以及富有者和贫困者的两极分化, 使劳资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拖欠工资、克扣工资、随意解聘、逃避法定的社保义务……越来越多的此类劳资纠纷正在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甚至是国有企业中发生。

(五) 环境保护意识浅薄, 置环境法规而不顾行污染环境之事

在我国近2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中, 由企业行为直接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有:第一, 工业污染急剧扩散。工业污染不仅严重地破坏了环境, 也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第二, 自然资源消耗严重, 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20余年, 与工业相关的生产与消费活动, 我国原有的矿产资源正在快速枯竭, 同时, 由于工业用水与水消费过度, 使淡水资源迅速匮乏, 我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座供水不足, 其中100多座严重缺水。此外, 我国第三产业, 如房地产业、旅游业等发展过程中造成的不可再生的人文历史资源的破坏同样非常严重。这些非理性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发展”是我国生态安全陷入困境之中的重要原因。

三、制约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因素

(一) 企业伦理制度缺乏

很多企业虽然在伦理建设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 然而就目前来看, 一些企业并没有建立有效的企业伦理制度;或者虽然有伦理制度, 但它们只是一些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 并没有对经济主体及企业的成员起到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企业伦理制度是企业伦理道德的保障, 没有伦理制度的保障, 企业无法顺利进行伦理道德建设。

(二) 传统科学管理思想的局限

西方传统科学管理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 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 则是无关紧要的。简单地说, 就是重视完成任务, 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一些企业在学习西方的浪潮之下, 片面强调科学管理, 忽视了人文和道德管理, 使得过去西方企业界的一些伦理问题同时也在我国出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来是非常强调人内在的伦理和道德修养的,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维护“礼治”、“德治”、重视“人治”, 这也正是现代企业伦理管理的精髓。中国企业必须把西方科学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 企业家自身素质

经济学家刘伟认为, 知识经济时代一定是一个企业家时代, 企业家作为一个高效率阶层, 不仅决定企业兴衰, 而且主导社会经济过程。领导人如果缺乏道德修养, 唯利是图, 那就会为员工作出很不好的榜样, 企业伦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然而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些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成长为金钱巨人之时, 却在社会责任上沦为道德侏儒。

(四) 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法制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健全, 但是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法制建设仍然相对略显滞后, 一些不法商人利用法律漏洞进行不道德盈利, 因此企业伦理建设需要完善有效的法律制度的作为坚强后盾。

四、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 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威廉·H·肖 (William H.Shaw) 和文森特·巴里 (Vincent Barry) (1992) 认为, “企业通过竞争焕发活力, 依靠伦理而得以生存”。美国伦理学家诺兰 (1988) 曾说:“没有不断的竞争威胁, 生产者就会固步自封, 其商品就会以次充好。竞争是对道德自我意识的一种强烈刺激, 它鼓励而不是阻止人们对其行为负责, 培养一种切实可行的责任体系。”通过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会使资源配置到讲伦理、守信誉的竞争主体, 而伦理缺失的竞争主体会逐渐失去市场机会, 因而, 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 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还可以充分利用价格杠杆, 使各种资源的价格充分反映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真实成本, 让污染者、资源开发和使用者承担环境和生态破坏的损失、资源耗竭的成本, 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建立并形成节能、环保资源有效利用的生产结构。因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使企业减少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 树立企业的环保伦理观。

(二) 制定科学的伦理道德准则

伦理准则是制定企业处理各方面利益相关者 (员工、供应商、债权人、社区) 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企业实施伦理管理的行动指南。例如, 美国企业的伦理准则中就员工关系和利益冲突方面作如下规定:“企业要求员工从企业最大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私利出发进行决策, 如果员工从与本企业交易的实体获得财务利益与员工自身履行职责发生冲突, 员工及其任何直系亲属都不应接受;假如礼物可能使接受者处于一种对本企业形成负担的境地, 本企业就不应该赠送礼物给竞争对手、供应商或客户及其直系亲属;员工不应使用或披露由担任本企业的职务所获知的非公开信息来为自己或其直系亲属谋取利益。”需要注意的是, 伦理标准是不断变化的。而且, 伦理标准在不同企业间具有差异性, 符合一个企业伦理的行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企业。因而, 伦理准则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现成的准则, 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后制定。

伦理观念和伦理准则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 能够协调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我国目前很少有企业制定伦理准则, 因此, 我国企业必须要顺应现代社会企业伦理趋向, 树立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竞争合作、顾客至上、尊重员工等现代企业伦理观念, 并且依据现代企业伦理观念来制定以互惠互利为原则, 以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社会责任为要求的价值规范体系。

(三)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伦理道德素养

企业管理者对下属具有感召权。感召性权力是指由于管理者具有吸引别人的个性、品德、作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赞赏、钦佩而自愿地追随和服从他。感召性权力的大小与职位高低无关, 只取决于个人的行为。不过具有高职位的人, 其模范行为会有一种放大的乘数效应。一些行为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很平常的事, 但对某些高层管理者就会变成非常感人的模范行为, 产生巨大的感召性权力。因此, 若要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遵守企业的伦理准则, 培养企业全体员工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行为, 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伦理道德素养。

首先管理者应该重视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归根到底是产品的安全和品质。企业决不能将自身的经济利益凌驾于消费者的利益和安全至上,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合格的产品是企业当仁不让的首要社会责任。第二, 提倡社会诚信。作为管理者, 首先要对被管理者做到以诚相待。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被管理者的信赖, 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其次, 管理者要带领组织对社会诚信。企业绝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企业的生存与同外界的物质、信息交流息息相关, 企业只有树立在供应商、消费者、合作者、竞争者、消费者之间树立自身的诚信形象, 才能永久生存。

(四) 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人在道德发展阶段, 个人价值体系和个性上差异的存在使管理者有可能通过严格的挑选过程 (挑选过程通常包括审查申请材料、组织笔试和面试以及试用等阶段) 而把低道德素质的求职者淘汰掉。这并非易事, 事实证明, 仅仅通过“挑选”这一控制措施, 是很难把伦理标准有问题的求职者挡在门槛之外的。所以, 通常做法是辅之以其他控制措施。挑选过程的作用是有助于管理者了解个人道德发展阶段、个人价值观、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五) 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许多企业在进行绩效考评时仅限于诸如生产率、销售量这样的可量化的经济指标进行考核, 而采用单一的经济指标进行绩效评价, 过于强调短期利益, 势必会引发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短视, 那么伦理准则只会流于形式, 不能从根本上建立企业的伦理管理, 这样的企业不可能走向未来。所以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评系统, 它在评价过程中就必须把伦理方面的要求包括进去。在对管理者的评价中, 不仅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经济效果, 还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伦理后果。

(六) 重视员工的伦理道德教育

对员工的专门教育与培训, 是促使企业伦理道德管理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策略。可以通过不断灌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思想, 引导广大员工树立建设企业的共同理想。在企业中营造浓厚的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倡导员工遵守社会公德、争做优秀公民, 遵守职业道德、争做优秀员工的风气。

(七) 设立企业“道德官”

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里, 都专门设有“企业道德官”这样的高级管理职务, 负责企业的社会责任事宜。进行社会捐赠, 仅仅是他们工作的一个很小方面。除此之外, 他们负责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对待经济利益以外的因素————如何对待人力资源, 是否遵纪守法, 怎样对自然环境进行正确利用和保护, 等等。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在企业中成立伦理道德管理机构并设立“道德官”, 来规范企业的伦理道德行为, 促进企业的伦理建设。

摘要: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伦理以其特有的职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具有重大的影响。我国企业伦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取得了长足性的进步, 但仍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制约我国伦理建设的因素, 提出了我国伦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伦理建设,现状,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胜良.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商场现代化, 2008 (1)

[2].徐树.试论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策略与实施路径[J].商业时代, 2008 (29)

[3].陈宇.论我国当前企业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建设[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8 (7)

[4].王莉飞, 成虎, 朱建君.项目型企业伦理管理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8 (12)

[5].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鸿.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企业伦理建设 篇5

内容摘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影响。然而伦理建设不足已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悖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以中小企业为例,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加强中小企业的伦理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做出更大贡

献。好范文版权所有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伦理建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1000万家,其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城镇就业总数的75,而产值和利税所占比例分别为60和40,在“金字塔式”的企业构架内中小企业构成了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塔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缓解当前国企改革中最大的难题——就业问题,同时也为国家的大中型企业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刷着人们已有的观念,新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具备自主性、趋利性、竞争性、平等性,以保证其生存发展。但这些特性又有可能使企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自主性强化了“自我利益”和本位主义倾向;趋利性诱发和助长了“一切向钱看”;竞争性可能导致恶性竞争等等。结果,目前假冒伪劣、坑骗顾客的行为屡屡发生,虚假广告泛滥,合同违约,环保意识薄弱,员工权益受到损害。现实表明,以上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违背伦理道德经营行为的发生,一方面给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为中小企业量多、面广,涉及到的用户或消费者较多,一旦其中有违背企业伦理的行为发生,其影响的面就很大,从而出现了目前中小企业的信誉危机状况,这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这些违背企业伦理的行为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企业自身利益的获得是以资源的浪费、国家税收的流失、他人生命财产的损失等作为代价的。从整个社会来说,企业微小的收益对应的却是巨大的社会成本。本文对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中小企业加强自身伦理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伦理建设现状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而企业的伦理关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的所有关系。伦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人对群体的依附性,依附性越强伦理的约束力越强。对于企业也同样。但是,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规模相对较小,产品或服务的影响力不大,它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少,它不像大企业的运转要依靠内外每一环节的配合,一旦某一环节脱钩则会出现重大损失。所以相对而言,中小企业对社会的依附性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企业伦理对中小企业的约束力降低,企业反伦理经营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我国目前企业经营活动中反伦理经营现象日益泛滥,突出表现在:市场竞争中假冒伪劣随处可见;虚假广告、赖账逃债、肆意毁约经常发生;管理者道德水平低下,涉嫌企业的经济犯罪案件不断曝光;偷税漏税、伪造账目时有发生;在产品质量方面造假贩假;在售后服务方面缺乏伦理关怀,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从而毁坏公司自身品牌形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资对立,为了利润最大化而损坏被雇佣者利益;不重视环境保护,为了企业自身利益污染环境,对资源过度开采使用,等等。企业的反伦理经营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从根本上有损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和长远发展。

首先,我国企业伦理明确度不高,企业对“伦理经营”行为没有清晰的认识。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不仅仅是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而且是社会结构和经济理念、价值观念的大变革。社会失序、行为失范、价值失衡,随之各种伦理观念纷涌而起,而我国的道德规范又未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我国企业伦理观念混乱,道德失范,企业伦理明确度较低。

其次,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反伦理行为的敏感度低,从而使不道德企业有机可乘。对企业反伦理行为的敏感度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力,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而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许多配套制度缺失或者不完善,从而使得企业的反伦理行为成为可能。同时,国民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利益相关者的判断素质不高,加之我国企业在信息体系建设方面的不完善,相关信息收集困难,甚至无法获取有关信息,这就使得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反伦理行为的侵害程度和性质严重程度缺乏正确的判断。因此,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反伦理行为不敏感。

其三,中小企业严重的人才缺乏。由于中小企业资金规模有限,很难有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同时,特别是一些私营中小业主的经营思想陈旧,经常会束缚人的能力发挥。这样,即使企业付给高薪,由于工作环境的不如意,也很难吸引人才。人才的缺乏,导致知识缺乏,企业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创新,产品开发能力就有限,企业很难摸准市场需求变化。为了生存,为了获

利,就时有违背企业伦理的事出现。

其四,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反应转化程度比较低。我国的市场体系正处于构建中,因而会存在市场机制的扭曲失灵现象。因此,在我国,利益相关者直接方式的反应转化程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和谐发展观下的企业伦理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追求的是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能否在市场交换中实现,主要取决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消费者的要求,必须千方百计地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平等竞争、公平交易、诚实守信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因此,规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引导市场的各个主体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约束,共同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行业内部的自律意识、企业的自我约束功能、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观念等等,不仅是人们的主观意识,更是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没有这些条件,市场经济是没法正常运行的。因此加强伦理建设无论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还是市场改革进程的良性运行都有促进作用。

提高法律意识

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提高法律意识和执法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道德失范是一种负外部性行为,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增强信息透明度,使企业反伦理经营的机会成本加大。

制定企业伦理准则

企业伦理准则所规范的是企业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关系,侧重于企业自身行为约束。伦理准则虽然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约束力,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企业的文化和行为。伦理观念和伦理准则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能够协调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我国目前很少有企业制定伦理准则,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要顺应现代社会企业伦理趋向,树立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竞争合作、顾客至上、尊重员工等现代企业伦理观念,并且依据现代企业伦理观念来制定企业伦理准则。

加强员工的伦理教育好范文版权所有

企业有了良好的企业伦理观念和伦理准则还不够,还要重视对员工的伦理教育。我国企业目前普遍重视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训练,忽视企业伦理道德教育,企业员工的整体道德素质不高。发达国家企业则非常重视对员工的伦理教育,而且其经营管理实践显示,通过企业伦理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企业可以通过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典型示范等多种方法来对员工进行伦理教育,加强员工对企业伦理的认识和自觉履行伦理规范。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人格素质

企业经营者的人格素质是企业伦理的轴心,企业经营者的人格塑造是企业伦理建设的重点。所谓企业精神,实际就是企业经营者人格精神的延伸;企业凝聚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人格魅力。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更应首先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真正领会企业伦理对企业和社会的重大影响,并同时带领企业所有职工加强伦理道德的学习,与此同时欢迎社会舆论监督企业的行为,这样在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伦理水平。在实践中,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就更应谨慎行事,正确处理好自己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因此,企业伦理建设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素质并遵守企业的伦理准则,起到表率作用,从而带动员工自觉遵守企业伦理守则。

加强相关行业协会的建设

对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来说,需要成立行业中介机构来引导企业伦理化经营。行业中介机构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有引导、监督、服务、协调等功能。行业中介机构要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指导企业制定相关的伦理法则和伦理经营的策略与方法;二是要协调行业之间的关系,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对不道德行为进行劝导和警告;三是协助企业进行伦理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徐大建.企业伦理学(m).上海出版社,2002

2.朱泰.企业伦理文化: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实质(j).学术探索,2002,(3)

3.陈宏辉,贾生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伦理管理的新发展(j).社会科学,2002,(6)

编辑行业伦理建设刍议 篇6

【关键词】编辑行业;伦理建设;学术期刊;责任伦理

【作者单位】王金龙,华中师范大学,南阳师范学院。

在当前关于编辑责任和伦理建设问题的研究中,有一种普遍倾向,即过于强调编辑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而相对忽略了责任伦理建设应有的自我责任、自我权利和自我需要等。在工作实践中,由于编辑岗位职责的过分细化和功利化,编辑也相对忽略了伦理建设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协作精神。2004年重新修订后发布的《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对我国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做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我国对出版工作者伦理建设的研究更是以此为准则,或进一步细化编辑应有的责任,或把编辑职责和编辑行业的道德操守结合起来研究,或研究编辑职责怎样在业务中体现,或研究出版伦理在当前的失范等。但是,编辑行业的伦理建设之所以是伦理建设,就在于它不同于编辑行业或编辑部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它一定是倡导的,而不是强制的。它必须要落实到编辑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才能见成效。所以,笔者认为就目前来说,编辑行业的伦理建设应该多关注编辑的自我责任、自我需求和自我权利等较为内在的方面,从中找出与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契合点,最终统一起来,才能深化当前编辑行业的伦理建设研究,提高编辑行业的整体伦理道德责任。为了不流于空泛,笔者结合学术期刊的编校工作来探讨编辑行业的伦理建设问题。

一、对“责任心”和“岗位责任”概念的检讨

我们在工作中常听到“该谁负责”“追究谁的责任”之类的话,但这是岗位职责意义上的“责任”。这一概念还不同于“责任心”的概念,责任心是一个人内在动机的要求,有没有责任心只有靠行动才能体现出来。责任心是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在出版行业,有许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编辑,他们留下了很多佳话,永远是后辈学习的榜样。任何出版单位都需要制定针对一般人的规章制度。

岗位职责就是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关联在一起的,它是根据工作需要、不同职能把工作内容分配给每个工作人员。这就明确了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未完成这些任务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之所以在“编辑”二字前面加上“责任”二字,就是要强调“编辑过程中每一工作步骤完成时,所有有关负责人都须签字,要明确责任”。具体来说,编辑岗位职责包括对分工的稿件加工整理、校对、付印前的通读和从政治意识形态、思想观点、论据论证几方面对稿件整体质量做出初审。在稿件处理过程中,责任编辑都有权利和义务对其分工的稿件从技术层面和学术质量层面进行把关。一旦期刊出版发行之后,如果责任编辑的某稿件在评刊、评奖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因差错率高或编审质量差而使整个期刊受到消极影响,那么,编辑部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有权追究相关责任编辑的责任。反之,编辑部则有义务给予相关责任编辑以奖励。

从理想的角度看,岗位职责包含了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业务责任等各个方面。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责任编辑一定能够实现工作目标。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岗位职责意义上的责任并不完美。(1)目前,很多学术期刊,特别是隶属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高校学报,没有独立的用人权和财政权。试想,当集体不负责任的时候,责任编辑个人还能不能为这些稿子负责呢?(2)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是约束不了他的。他可以安于现状不作为,甚至可以消极怠工。(3)现在出版管理部门或期刊学会还没有办法对每一篇稿件的学术质量、学术反响等都做出及时而客观的评价,也没有办法对编辑部每一位责任编辑具体的工作给予客观准确的评价。(4)每个编辑都有具体而详细的工作任务,都有量化的考核指标,而这些指标是和奖惩挂钩的。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同样如此。学术期刊能不能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或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对其发展关系重大。那么,是不是学术期刊和编辑个人只要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就可以了呢,是不是《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提出的“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增强政治责任感”等准则就可以相对忽略呢?学术期刊的工作复杂多样,责任编辑、主编、编务等人员往往需要协同合作。在当下,岗位职责虽然对工作任务规定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详细,但是,对于职责之外的协作精神、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淡化了。

完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编辑部内部的奖惩机制是否顺畅,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工作任务的分配是否有遗漏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但是,制度建设永远代替不了伦理建设。

二、对西方责任伦理的检讨

德国的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于1919年在题为《作为职业的政治》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责任伦理,并做出了责任伦理和良知伦理的区分。有的人动机是善的,可行为是恶的。所以,从动机出发的良知伦理存在着行为和结果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韦伯希望用责任伦理超越传统的良知伦理。1990年前后,德国的伦克(Hans Lenk)和忧那思(Hans Jonas)的著作对构建责任伦理的理论贡献巨大。他们都强调责任概念是一个多关系的、整体性的概念。责任伦理的基本含义,笔者结合学术期刊编校工作归纳如下:

(1)编辑必须要有自由意志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认知能力。虽然,现在很多学术期刊编辑部隶属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但主管部门至少要保证编辑部工作业务的独立运行,编辑部的规章制度不受利益和人情的“干扰”。编辑部人员要能清楚意识到违背制度带来的后果。

(2)编辑责任伦理的履行必须依靠主客观两方面的监督“机制”。主观方面的监督“机制”指的是编辑的个人良知;客观方面的监督“机制”指的是由个人信仰、组织、制度、法律、媒体和舆论等形成的具有强烈约束力的普遍氛围。

nlc202309030710

(3)编辑必须考虑到与他人的协作和社会的发展。因为,责任伦理强调自身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整体性伦理,它的目的是要沟通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主观良知和客观制约机制,目前和未来,个人和集体,权利和义务等各个方面。

笔者以为,我国应该根据实际具体分析,批判吸收西方责任伦理的理论。不可否认,责任伦理强调关系、整体和社会之未来,确实给我国责任编辑的责任概念注入了新内涵。事实上,责任伦理的实现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和奖惩机制。那么,它对我们的启发又在哪儿呢?

它对我们的启发,一在于引起我们对编辑和编辑部业务独立的可能性的重新思考;二在于引起我们思考“氛围”给编辑行业伦理建设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三在于它对团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等的强调让我们重新去领会《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精神。第一个方面,涉及高校学报改革、学术期刊评价体制改革等许多复杂问题,在此不作论述。第二个方面,后文再论述。第三个方面,虽然,我们的《准则》在1997年1月28日公布的时候,就明确了政治责任、法律责任、业务责任、社会责任和协作精神等要求,但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业务责任自然是编辑岗位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而难以和考评挂钩的社会责任和协作精神却被“空泛化”了。

所谓“责任到人”,其实只是一种狭隘的一己之责任。且不说每个编辑同时还承担着家庭角色和其他社会角色,就其在工作单位而言,有一些工作是需要责任编辑、主编和编务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的,而且密切关联到社会责任。比如,高校学报的赠阅邮寄工作,虽然主要是编务的工作,但主编、责任编辑也需要参与确定、审阅分管专业领域的专家名单,以便更有效地赠阅,从而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如果主编不去考虑赠阅工作的意义,不去考虑因大量的无效赠阅带来的纸张浪费、精力浪费和财力浪费,似乎也不算失职,但无形中却浪费了国家财产,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这是对他人和社会的不负责任。即使是审稿校对这些日常工作,其实也关联到社会责任。比如,学术期刊的编校工作可以引导学术研究方向,促进行业发展,促进生产力转化和科技发展,净化学术园地,揭露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等。

三、编辑行业伦理建设之我见

西方的责任伦理强调主客观的监督“机制”,而客观的监督“机制”所形成的制约“氛围”让人深受启发。对于编辑行业伦理建设路径,笔者以为,不能过分强调岗位职责,而忽略工作伦理的建设;也不能过分强调奖惩和量化目标,而忽略编辑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和权利,而应该具体体现在文化活动中,在文化活动中营造良好“氛围”,落实工作伦理的理念和目标,从而把“责任”落实在“人心”上。

营造什么样的工作氛围呢?一言以概之,良好的工作氛围让编辑愿意在此工作。愿望或需要正是连接岗位职责、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自我伦理提升的契合点。编辑部领导应充分考虑到编辑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和愿望。能完成工作职责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就目前工作待遇而言,也基本能满足编辑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制度设计也基本能给编辑提供实现自我才能的空间。除此之外,编辑也有得到尊重、学习提高、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正如劳动是人的义务,也是人的权利一样,对编辑而言,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低层次的物质需要的满足,也意味着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编辑只有负责任地开展工作,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找到归属感,乃至实现自己的才华、抱负等。在明智的人看来,负责任的工作伦理正是幸福的重要源泉。

那么,怎样营造这样的工作氛围呢?笔者以为,除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纪律等形成的客观“监督机制”之外,工作氛围的营造还在于一些柔性的方面,如主编的个人魅力,榜样的示范作用,群体的正面舆论导向等。在过去对工作伦理的建设方面,我们对柔性的一面重视不够。而编辑行业的伦理建设恰恰体现在这些方面,不是处处从集体利益出发,而是从营造集体良好氛围,关心个人成长入手,把个人自我需要、自我权利和责任、集体利益、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具体活动来实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为了提高编辑的语文素养,编辑部可以举办小型的校对比赛、综合知识竞赛等活动;为了让编辑爱集体,有归属感,编辑部可以定期开生活交流会,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分享工作经验等,让编辑感到家一样的温暖;为了提高编辑的团结协作精神,编辑部可以用老带新、合作研究课题和切磋问难等形式来促进工作上的团结协作;为了培养编辑的爱岗敬业精神,编辑部可以在学术期刊发展的前提下,让编辑的个人发展和学术期刊的发展充分结合起来,通过一些制度、活动让编辑在工作中学习提高,从而热爱编辑职业本身;为了培养编辑的社会责任感,编辑部可以从培养编辑的自我责任和整体素质入手,可以让编辑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术研讨会和先进人物报告会,或向老一辈编辑学习等形式来自我提高。相对于硬性的规章制度,工作伦理的建设是柔性的、迂回的和“润物细无声”的,一旦在心里“生根”, 就能产生巨大能量。当一个集体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又具有以爱岗敬业为荣,以敷衍草率、假公济私为耻的氛围时,对新进工作人员产生的同化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文史知识》的老主编杨牧之先生曾说:“有一点自己的时间,这恐怕是一个编辑的最大愿望了。”因为,编辑如想在工作中有更大成绩,自身也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所以,杨主编当机立断在编辑部实行轮流坐班制,即把编辑人员分作两组,各编三期。不当班的组除看校样、设计选题、组稿之外,还可以安排时间读书、写作。另外,杨主编力主让年轻编辑进编委会,充分肯定、尊重他们的工作,允许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讨论,主编则帮助其分析利弊,进一步完善。在做人和工作上,杨主编则要求编辑们追求完美,追求长远利益。这一下就把编辑的工作热情都调动起来了,编辑的自我需要得到了满足,把集体责任、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融为一体。《文史知识》在以后的发展中,节节升高,在业内是有目共睹的。据笔者所知,《文史知识》编辑部有二十年工龄的大有人在。一个好的工作氛围会让一个编辑形成对一本学术期刊难以割舍的情怀。这远不是工资、福利待遇等物质利益可比的,也不是单纯靠强调岗位职责所能奏效的。

编校工作是所有编辑行业的核心工作,其伦理建设具有典型意义。编辑行业的伦理建设从关心编辑包括其他工作人员的需要入手,把他们的高层次需要和权利、职责结合起来并内化为自我责任和伦理。这才是现代编辑行业伦理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问题探析 篇7

一、当前中小企业伦理道德的失范现象

(一) 制假售假, 扰乱市场秩序

制假售假即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追逐盈利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而不惜做出违反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违法行为。制假售假行为的发生, 背离了诚信原则, 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性, 具体表现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损害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知悉真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扼杀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发展, 信誉低下, 公众形象受损;损害了其它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 产生信任危机, 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 劳资纠纷, 缺乏人文关怀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 办企业要靠人, 正如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说:“人是万物之王, 是伟大而崇高的存在。”企业家只有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需要, 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信任员工, 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才能调动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 在我国现阶段, 一些中小企业把员工合法权益的实现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对立起来, 使员工的人生安全、最低工资、工作条件得不到基本保障, 具体体现为企业违反劳动合同, 拖欠工资、加班加点、工伤事故频繁等, 严重损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三) 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平衡

任何一个企业, 其生产、经营、销售、管理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的。但是往往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一些中小企业极力张扬人的主体性, 对自然采取了“非人化”的态度, 进行了涸泽而渔式的开发, 从而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抗。企业行为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背后, 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自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的经济活动应该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企业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时, 自然界就会已特有的方式惩罚企业。

二、现阶段加强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 外部建设: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

1、加快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为了弥补法律上的漏洞, 政府应不失时机地将一些紧迫的企业伦理道德行为上升为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的刚性手段强制性地使企业遵守,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善执法手段, 加大执法力度, 对不遵守企业伦理道德规范而造成不良后果和社会危害的中小企业,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大对企业不道德经营行为的惩罚力度, 增加其不讲道德的成本。

2、强化社会监督, 约束企业行为。

社会监督就是通过社会组织、新闻媒体、消费者、企业相互间等多种监督主体对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 它是中小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也随之越来越激烈, 在经营活动中稍有不慎, 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 应通过构建全方位的社会监督机制, 约束企业的行为, 恪守企业伦理道德底线, 从而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外部市场环境。

(二) 内部建设: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的内部伦理道德建设

1、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 塑造优秀的企业伦理文化。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即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目标、经营方式, 经过精心培育而形成的、为整个员工群体所接受的共同观念, 它是企业的凝聚力之所在。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诚信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 不能以牺牲道德代价来牟取短期利益;以员工为本、以消费者为尊作为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塑造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可以正确地处理好企业与员工、消费者、股东、政府、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有效地规范企业的合法道德行为, 防止道德滑坡现象的产生。

2、提高管理者伦理道德素养, 发挥率先垂范作用。

管理者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导人, 在企业中扮演着倡导、引领、表率的角色。企业管理者的伦理道德素养决定着企业的性质和风格, 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企业管理者, 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通过学习、实践、内省等途径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充实和伦理道德素质的修养;此外管理者在开展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中还要牢牢把握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这条主线, 以平等、真诚友好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员工, 真正体现员工个人的自我价值, 使员工的人性得到完美的体现。

3、重视员工伦理教育培训, 提高员工的道德自觉性。

虽然企业行为并不等同于个人行为, 但企业行为最终将体现为个人行为, 所以员工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企业伦理理念得以转化为员工的内在品质, 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进程中重要的环节。员工的伦理教育培训不应该是呆板和枯燥的, 应综合运用课堂讲授、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才能激发员工的内在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责任, 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增强员工对企业伦理的认识和履行伦理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乔法容, 朱金瑞.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乔法容, 朱金瑞.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雷.企业伦理建设:挑战、关键与路径选择[J].伦理学研究, 2010, (04) .[2]陈雷.企业伦理建设:挑战、关键与路径选择[J].伦理学研究, 2010, (04) .

企业伦理建设 篇8

公关营销伦理是将伦理学中的道德观点引入营销学中, 探讨企业在进行公关营销的具体行为过程中所涉及的道德问题。企业公关营销的伦理研究是颇具时代意义的。首先, 它是规范企业行为的需要。现实的商业活动中, 企业在运用现代公关营销手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道德行为, 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其次, 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呼唤。关系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而在公关营销中的不道德行为会使企业最终失去各种关系, 从而破坏这一资源的持续利用。再者, 它是优化市场环境的要求。企业上有供应商, 下有顾客及经销商, 还要面对竞争者、政府, 因此, 企业的一举一动都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 而是会给整个市场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企业的不道德公关营销行为会破坏整个市场环境。最后, 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每一个企业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只有每个企业在公关营销中注重自身道德行为, 整个社会才会和谐。

1 现代企业公关营销行为的伦理缺失

正因为公关营销是一种新兴的营销理念, 还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 各企业虽然不断在实践中尝试进行公关营销行为, 也不乏成功的公关营销案例, 但在公关营销活动中还是广泛存在着伦理问题。在企业运用传播的手段、沟通的策略、协调的方法等活动中, 无不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伦理缺失问题。在企业中, 营销人员要跟顾客、批发商、零售商、竞争者、广告公司、研究机构、媒体、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打交道, 每一方都有自身的期望和要求, 因而利益冲突在所难免, 而且与技术人员、生产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相比, 营销人员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更直接、更大, 且公关营销活动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 公关营销无疑是企业最容易出现伦理问题的行为之一。如在进行事件营销、口碑营销、借助名流进行公关营销等行为时, 有些企业会违背道德良知, 仅从营销效果出发而不顾及各类公众的利益。此外, 企业在营造各种良好关系开展营销活动时, 也会出现一些道德缺失的现象, 将其等同于庸俗的“拉关系”活动, 将公关营销等同于“攻关营销”。

在企业众多的公关营销行为中, 目前存在最多的伦理缺失现象有下面几点。

1.1 广告信息表述不真实或不全面, 欺瞒公众对象

媒体发达时代中, 广告已成为公关营销的主要使用手段之一。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网络广告, 还有各式各样的墙体广告, 无一不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广告中出现了很多不真实信息, 误导甚至企图操控消费公众, 以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这样的例子很多, 甚至一些跨国的大企业也存在这样的伦理缺失问题。例如, 壳牌石油公司曾经有一则广告宣称, 它生产的加了某种添加剂的超级壳牌汽油能够比不加这种添加剂的汽油跑更多的路程, 这一说法本身是正确的, 但是几乎所有的汽车用的汽油都加有这种添加剂, 而消费者不知道这一情况, 还误以为这是壳牌石油所独有的。这种做法, 表面上没有违背任何法律条款, 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 是有失公平公正的一种行为。美国当代哲学和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在其社会公正理论中指出, 人类存在一种基本的、共通的公正观, 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这告诉我们, 在公关营销活动中, 每一个消费者都是平等的, 他们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购买产品, 有权获得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一切相关信息。企业在公关营销活动中应充分尊重消费者的这一权利。罗尔斯的社会公正理论从道德公正角度肯定了树立公关营销观念, 应将处于弱者的消费者权利纳入企业公关营销计划和决策中。

1.2 公关营销从业人员刻意夸大其词, 引诱公众对象

公关业内的权威刊物《公关周刊》曾发表过全国公关业道德调查报告, 他们调查并询问了1700名公关从业人员后, 披露说, 他们中的40%承认曾经在向新闻记者提供报道内容的过程中, “夸大”了事实真相, 25%的从业者坦白说他们曾在工作中夸大其词, 编造谎言, 62%的被访问者说他们曾经对有些公司的传闻听之任之, 没有确认信息的真实信, 也没有调查来源是否可靠,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引诱公众对象对他们服务的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兴趣, 并促使其产生购买行为, 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诸如此类的数据反映出公关营销从业人员伦理缺失的倾向。公关营销从业人员可以说是公关营销活动的主体, 是企业形象的一个窗口, 他们如同一座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 很大程度上更决定了一个企业公关营销活动的道德行为水平的高低。

1.3 恶意炒作事件, 进行不道德公关营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炒作”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这一手段也越来越被一些企业所青睐。新闻炒作, 原本是公关手段中一种较有效的传播方式, 但这是基于一种信息真实的前提, 找到一个新奇点来吸引公众的关注, 同时也应有一定的社会效应, 目的是让大众接受企业的良好形象, 从而关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如今, 这种炒作似乎变了味, 拿来炒作的对象大多都是些社会阴暗面, 炒作的内容也是子虚乌有的, 或是他人隐私, 目的仅仅是为了宣传企业产品, 而完全不顾自身的形象, 也不顾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炒作就是有悖伦理道德的。英国人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 系统地提出了“显要义务”理论。他认为, 显要义务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进行自认为合适的行为。罗斯提出了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 其中有一条是“行善”, 即要关心社会公益事业。还有一条是“自我完善”, 即使自身潜能和美德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自身价值。最后一条是“不作恶”, 即不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而企业的恶意炒作事件是以挖掘他人隐私、宣传社会阴暗面为手段, 严重地损害了他人利益, 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实现企业自身价值。企业是有社会义务的, 不顾社会义务而只追求短期利润的恶意炒作就是不道德。

1.4 与名流勾结, 滥用名人效应

名人代言一直是众多企业所推崇的公关营销手段之一, 因为名人在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小的, 而代言产品也是很多名人乐此不疲的事情, 因为从中他们可获得的收益也是不菲的。正是这种双赢的结果促使双方合作不断。但在这一合作过程中, 由于利益驱使双方很可能出现有违伦理的行为, 如名人不考察企业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就滥做宣传;企业提供代言产品的虚假信息给名人等等。这些不道德宣传行为, 是利用公众对名人的信任以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 也是有悖伦理道德的。

2 企业公关营销伦理建设的思考

由此可见, 当前社会中企业进行公关营销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伦理道德缺失的行为, 这些行为也许能给企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 可是, 一旦这些行为被公众识破, 对企业的形象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企业的公关营销将不可持续开展。因此, 企业认清公关营销行为中注重伦理道德是很有必要的。为了规范企业的公关营销行为, 使公关营销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伦理建设。

2.1 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将伦理道德列入企业文化范畴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的公关营销行为要符合伦理道德准则, 在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中就应强调伦理道德, 如在企业的经营宗旨中写入道德标准, 在企业的口号中加入道德口号, 在企业的行为规范中加入道德条例等。让这些伦理道德思想存在于企业的方方面面, 由此, 对企业的公关营销行为可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2.2 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规范公关营销从业人员的行为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30%~40%的美国企业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伦理培训,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们公开宣扬某一种观点时, 他们就倾向于在行动上与这种观点保持一致, 即使他们以前根本不信奉这种观点。因而, 为了使公关营销从业人员树立企业提倡的伦理观念, 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伦理培训。而在培训中, 单纯的说教、灌输乃至惩罚都可能引起从业者的逆反心理, 因此, 企业伦理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 如参观访问、典型事例分析、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生动形象的方式。

2.3 建立公开的公关营销伦理监督机制

企业的公关营销行为和从业者的行为, 都需要一定的监督。监督对于企业和从业人员来说, 一方面可以促使公关营销行为更加符合伦理准则的要求,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监督者对自己的信任。有效的监督必须是公开的, 公开的监督主要取决于信息的公开程度与真实程度。为此, 企业一方面需要健全可行的监督制度, 监督条例的内容应该涵盖企业的一切公关营销行为, 如对广告宣传、明星代言、促销打折、赞助活动等的监督, 还包括对其公关营销行为结果的监督, 如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的监督。另一方面, 企业需要建立双向公开的信息沟通渠道。监督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 信息的交流面越大, 监督的力度越大;信息交流的速度越快, 监督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 双向公开的信息沟通渠道势必能加大和加强公众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2.4 进行消费教育, 进一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伦理缺失问题

在现实的公关营销过程中, 企业的伦理缺失行为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无论是企业广告宣传也好, 还是企业公关营销人员的口头游说, 消费者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 消费者无从了解到信息背后的真实性。再加上一部分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权利意识较弱, 这更是助长了一些企业的伦理缺失行为。因此, 有关行业协会组织有必要对消费者进行消费教育, 开展相关宣传, 以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及维权意识。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教育, 更是给企业敲响警钟的一种方式。

当前, 公关营销理论还很不完善, 在这一不完善的理论指导下的企业公关营销行为也还很不成熟, 而对公关营销的伦理研究是对这一领域的一个补充研究, 除了关注企业公关营销的各种有效手段及其效果之外, 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一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以促使企业公关营销能更持续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开础.企业公关营销研究的价值分析[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 2004.11.

[2]李春香.企业营销中公关营销的运作[J].柳州师专学报, 2007.3.

[3] (英) 格里.麦卡斯克著, 肖堇译.公关败局[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

[4]邓亚萍.企业营销道德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1) .

企业伦理建设 篇9

1.1责任性

企业的经营是以谋利为运作目标的,但是除了获取经济利益,企业还应当看重经营管理的伦理道德,重视自身伦理道德的责任性,企业除了重视利润带给自身的利益, 更应当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启示我们, 做人要诚实守信,对于企业来说更是这样,只有讲究 “仁”、“义”、 “礼”,才能提升自己的企业信誉,让客户放心,对社会负责。而对于员工也是如此,遵守传统伦理道德,也是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比如这些年针对农民到南方打工或者南疆拾棉这样的保险企业,虽然在经济效益上不如别的企业,但是却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1.2社会性

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除了制度建设、人的建设, 还要重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否不相违背,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建设除了从自身角度看问题以外,还要看重它的社会性。理论道德是企业遵守社会道德法则的保障, 道德建设能为企业信誉积累提供保障。并且,道德之所以具有崇高的价值,就是因为道德能够维护各方的利益,如果一个企业为了一己之私而抛弃了伦理道德,那么也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只有着眼于社会整体利益,才能维护好企业与客户的关系,维护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维护好员工与企业的关系,甚至维护好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而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3利益协调性

经营管理伦理道德对于帮助企业赢得自身利益,协调与社会、公众、客户、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作用,并且伦理道德对于制约企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很有效,虽然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可能会让企业损失一部分短期利益,但是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却是非常有益的。比如我国人寿保险,在这一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作为上市500强企业,能坚持重视客户的忧虑与快乐,关注大众生活, 将为客户分担风险作为自己的企业责任,就是因为它重视了经营管理伦理道德与企业主体的利益协调性。

1.4“以人为本”

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仅在于选对人,更在于管理人, 只有亲切地对待员工,将员工当作家人看待,保障员工的幸福和尊严,不把盈利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只有做到尊重人、满足人、发展人,以 “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的管理思想,才能让企业健康、持续、平稳的发展。以科学的伦理道德理念引导企业,让 “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必将对企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

1.5组织价值导向性

经营管理伦理道德对企业还具有组织价值导向性,企业价值观不同于个人的价值观,它不是单纯价值观的汇总,而是企业所有员工都要认同的综合价值观。企业采用伦理道德管理方式既符合了法律规定,又能帮助企业纠正错误,帮助企业辨别是非。只有明辨是非,才能让员工也树立高尚的价值观,用企业文化激励员工,让员工将企业管理制度作为约束自己的标准,从而激发员工为企业贡献自己应有的价值。

2现代企业开展伦理道德管理的方法

2.1树立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

做好伦理道德的管理是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具有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规则的本质,鼓励人们从事对社会发展好,促进社会更和谐,更协调。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分清楚是与非,善与恶,掌握道德真理的根本。企业要向具有社会责任感必须要具备社会责任,具有长远的发展远光,不光要考虑近期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发展利益。因此,伦理道德管理对企业发展更为重要。优秀的企业重视自身社会责任,有利于维护企业形象,赢得客户和投资者青睐,赢得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员工的信任, 更有助于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因此,伦理道德管理的实现,能帮助企业建立 “义利统一”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做公益,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

2.2重视管理者的带头作用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整体发展情况与领导层的影响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企业领导层重视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充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势必也能给企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相反,如果企业领导者只顾及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那么企业文化也不会建设得很好。企业管理者应当自身先充分学习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对伦理道德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明确自身的定位,坚持正义,加强约束自身,首先自己能遵守企业制度。企业的道德水平归根结底还是与管理者的道德水平息息相关,如果领导层和管理者能以身作则, 员工的伦理道德水平也会水涨船高,才能做好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

2.3达成统一的目标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观念,只有完善了机制才能达成统一的目标。通过充分的道德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员工的道德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上,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特点,建立一个企业的个性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次,充分发挥企业精神,提高伦理道德规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和改进企业的规章制度,要确保制度清晰、准确。重视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正义感,以平等、诚信、创新、进取和其他重要的伦理来鼓励员工。并且在制度上要做出明确的定义,具体的经营宗旨,服务理念,领导的决策理念,道德和员工行为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伦理体系。最后,增强信息渠道,加强德育功能。企业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畅通的沟通渠道,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通过招聘选拔,绩效考核优秀的道德评价功能,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典型示范,促进企业发挥育人的作用,通过长期的影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4注重决策管理伦理道德建设

决策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凸显了企业公平、 平等、诚信、团结美好的道德要求,并且注重决策对于企业管理方向和管理过程有重要推动作用。现代企业应当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决策体系,不仅要有理性的分析,同时还应重视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管理的质量。同时,注重决策也是一个企业内部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表现,只有确保决策在公司道德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才能完善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其中职工代表大会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3结论

企业伦理建设 篇10

一、劳动伦理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竞争由红海战略转为蓝海战略, 企业的战略资源优势已经不再局限于金融资本, 而更多体在人力资源层面。在市场竞争中拥有雄厚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往往占有先机,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而健康的劳动伦理理念。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并能将其转化为企业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劳动伦理理念, 不因为短期利润而忽视劳动者的权益, 小微企业的劳动伦理的建设, 不但能丰富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业模式, 而且还能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和价值指导。

同时, 弘扬正确的劳动伦理还有利于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 进而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 劳动伦理还能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利用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二、小微企业劳动伦理的短视

在社会转型, 经济转轨的背景下, 加之配套的法律及制度尚未健全, 小微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从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出发, 加之滞后的劳动伦理研究。宽松的社会大背景, 让小微企业在处理事关企业利益的事务时常常忽视劳动伦理。如:

(一) 招聘过程片面和“缺德”

企业在招聘中只关心求职者的职业技能与基本的心理抗压能力, 而对其价值观等考虑过少。甚至在招聘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健康歧视和地域歧视等反伦理行为。此外, 一些招聘方与一些应聘方存在互相欺骗的行为。

(二) 企业培训缺乏道德关照

小微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 往往更注重对其岗位技能的培训, 缺乏职业道德和价值沟通方面的培训。培训的出发点仅是要求员工提升业务技能, 而不是针对企业本质、职业道德、公平态度等内容进行劳动伦理培训。

(三) 薪酬激励单一

大多数小微企业实施薪酬政策时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甚至出发点错误, 且激励方式单一, 多集中于金钱, 物质激励, 企业管理者忽略员工的情感需求, 片面的经济人思想, 使企业缺乏内在凝聚力, 完全无法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战略的动力。

(四) 绩效评估中缺乏对人的重视

小微企业在绩效评估中, 只注重评估工作, 忽视评估工作的对象“人”。更有甚者绩效评估的出发点就是错误。在考核目标的制定混乱片面, 缺少基本的调查决策, 与员工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绩效反馈及沟通缺失、绩效结果得不到有效运用等, 容易引发企业与员工的对立。

三、小微企业劳动伦理建设策略

(一) 树立劳动伦理的原则和规范

小微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以下的基本的劳动伦理原则: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将人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 而不仅仅是生产工具。第二, 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在管理过程中, 既要追求效果、效率, 也要重视公平, 人力资源管理起始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第三, 在开展具体的职能管理过程中, 要积极正确处理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公开公正, 权责明晰, 互利共赢。

(二) 树立可持续的企业价值观

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诉求至少应该有两个: 一是管理效率的追求;二是社会责任的承担, 即要积极遵守道德准则, 认真履行道德义务。在人力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除了追求管理的效果, 效率以外, 还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定位为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融入伦理情感, 做到义利统一。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 应该充分尊重员工价值管理理念, 着力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 充分调动员工的内在潜能, 造就一支有道德, 高素质, 高技能, 高凝聚的企业员工队伍。

(三)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制度

由于目前劳动力权益保护机制尚不完善, 职业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往往是在不规范的制度下采取的非正规手段, 非伦理性的行为。同时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里中长期受“人情”的影响, 对亚组织文化, 非正式组织等理解片面。这种种缺失, 导致企业忽视了对违反劳动伦理的行为监管, 因此违反劳动伦理的风险和成本极低, 进一步恶化了这种现象。所以小微企业应把绩效评价、薪酬和奖惩体系、裁员等方面的劳动伦理准则规范化, 制定惩戒政策。相关制度道德规范, 把转工作范围、工作态度、职责明晰, 便于员工理解和可执行, 达到制止不伦理行为发生的目的。

(四) 选拔全面化, 做好员工伦理培训

改变小微企业人才选拔评价标准, 制定全面的招聘测试内容, 考核应聘者的职业技能, 心理素质等基本要求之外, 加入对应聘者的背景调查, 道德品质, 价值观等内容的测评。在企业的培训过程中, 导入对员工的劳动伦理识别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沟通, 需求调查, 明确劳动伦理培训内容, 建立劳动伦理模型, 培养员工使用伦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涛.小微企业需要什么?[J].现代商业, 2015 (03) .

简论企业伦理 篇11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企业伦理的研究是很不够的。目前,多数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仅限于制定一些伦理规范,对企业伦理未做深层思考,企业文化专家有关企业伦理的著述也不多。从企业文化内在结构上看,企业伦理位居企业文化理念、精神方面的核心部位。加强企业伦理的研究和建设,有助于企业的文化建设更自觉、更主动、更深入人心,也有助于企业文化研究工作进入新境界。这里笔者仅就企业伦理的定义、特点、功能,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企业伦理要把握的关键问题谈一些看法。

企业伦理的内涵、特点与功能

在西方,伦理具有德行的意思。在中国,“伦”指人们之间的关系,“理”指道理或规则,“伦理”合起来讲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守的道理或规则。由此出发,对企业伦理,人们一般直观地理解为,企业在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企业内部关系和企业外部关系时,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对于企业伦理,国内外学者曾有多种表述,但归结起来是一个意思,即用善的标准引导企业的各种行为,企业求利行为必须遵守道德准则,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

企业伦理形成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在人类的企业经营活动中,不管自觉与不自觉,企业伦理一直存在着。但是作为科学的企业伦理概念和以企业道德为研究对象的企业伦理学则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企业活动中出现了严重的行贿、受贿、垄断价值、欺诈交易、歧视员工等丑闻,公众反应强烈,要求政府进行调查。1962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份题为《关于企业伦理及相应行动的声明》的调查报告。同时,美国管理学院联合会成员普遍认为企业伦理学应该成为企业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74年11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企业伦理学讨论会,大会成果汇编成书,书名为《伦理学、自由经营和公共政策:企业中的道德问题论文集》,此后,一批企业伦理学专著陆续出版。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管理学院普遍开设企业伦理学课程。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所有申请报考MBA的学生必须写一篇企业伦理方面的文章,新生入学第一门必修课是“管理决策与伦理价值”。开展企业伦理研究,开设伦理学课程,这是世界管理学界和管理院校早已形成的共识。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伦理研究和企业伦理学学科建设已经起步,并将产生丰硕的成果。

人们把企业伦理理解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这是直观的、狭义的企业伦理定义。广义的企业伦理还应该包括企业道德意识和企业道德实践。

企业道德意识包括企业道德理念、道德精神、道德传统等内容,它内含于企业哲学之中,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也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伦理实体。企业要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也就必须把握好其中的伦理关系,树立本企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精神,并且以此为指导确立生产经营中的道德规范。企业道德意识在企业伦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企业道德实践是指企业员工在道德理念的指导下践行企业道德规范。这种践行体现在企业计划、生产、销售、人事、财务等各种活动中。没有实践,再好的道德理念只是空洞的概念,再好的道德规范不过是一纸空文。

所以,广义的企业伦理定义可这样表述:企业伦理是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实践的总和。任何一个企业的企业伦理,都是企业家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长期倡导和培育的结果。企业伦理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内贯穿在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理念、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管理等方面,对外则体现在企业产品质量、企业与客户、政府、社会的关系上。

企业伦理的基本特点是:客观性、阶段性、层次性。客观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企业伦理不是企业家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另一方面是指企业伦理受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阶段性是指企业伦理的水准由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也由企业自身发展阶段水平所决定。层次性是指企业的伦理境界参差不齐,同一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伦理境界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伦理尺度衡量所有的企业。

企业伦理的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导向功能。企业伦理决定企业的价值目标。企业价值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本企业实际情况确立的。同时企业进行的是社会性的经济活动,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的利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企业对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意义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企业哲学,具体地说是来源于企业伦理。企业伦理对企业行为进行价值导向,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不衰的动力。

二是约束功能。企业伦理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准则被企业大多数员工接受后,人们自觉地按照这种准则行事,进而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避免非伦理行为的出现。

三是凝聚功能。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不是简单的齿轮,而是有感情、有心灵的活生生的人。当正确的企业伦理原则、精神融入管理后,企业会最大限度满足员工各种层次的物质、精神需求,使员工感到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融合功能。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与社会融合。要实现与社会融合,企业必须遵纪守法、用正当手段获取利润、承担社会责任等,这些都属于企业伦理的基本范畴。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对周边环境的损害应该最小,这种损害绝不能超过国家法律规定范围。而环境伦理能为企业认识、解决企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提供最好的指导。

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

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是有区别的。其一,研究起因不同。企业伦理的研究与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兴起紧密相联,当人们普遍认为企业不仅负有法律责任,还必须负有社会责任时,企业伦理的研究才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如前所述,美国经济发展中,企业单一的求利行为暴露出各种矛盾和冲突,诸如环境恶化、行贿受贿、偷税漏税、垄断价值、虚假广告、雇佣歧视、不安全产品等,社会迫切需要解决这些矛盾,企业伦理的研究和企业伦理学应运而生。企业文化的兴起是与管理学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是在管理学发展到以柔性管理取代刚性管理、以以人为本管理取代把人当物管理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是管理学的一次革命。其二,研究内容和范围不同。企业伦理研究的是企业存在的各种道德关系、道德矛盾,范围相对较窄,当然它也研究企业文化不研究的问题,比如,国家经济制度、企业制度的合理性问题。企业文化研究则包括企业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所有问题,其范围比企业伦理广得多。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伦理是包含在企业文化之中的,就一个企业而言,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

课程伦理建设初探 篇12

随着课程研究领域的扩展, 特别是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发展, 人们开始关注权力分配、社会控制、经济压力等社会因素对课程制定的影响, “课程社会学研究便顺理成章地把课程知识从‘不证自明’、不可怀疑的至尊地位上拉了下来, 对其本身的合理性进行怀疑批判”。[1] 课程伦理则从教育向善的伦理本质对课程提出伦理质疑, 具体涉及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进入课程的文化选择, 制定课程政策时的取舍、课程推进的方式以及课程实施的结果是否符合伦理要求, 课程与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一、课程伦理的界定

课程伦理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严格来说还没有一个正规的界定。有论者提出“课程的伦理取向是指课程编制和课程改革主体在组织编制和改革课程时自觉坚持或不自觉地表露的道德伦理倾向。”[2] 这一提法是从课程编制者和课程改革家所持有的道德立场来阐述课程伦理。本文则从课程与教育的关系, 以及教育伦理的范畴来界定课程伦理。大家知道, 课程是教育的一个领域, 主要研究教育内容的相关问题。从教育伦理学的视角看课程伦理学也必然是教育伦理学的一个领域, 主要研究教育内容的伦理问题。考察了有关教育伦理的相关研究, 比较认同王本陆教授的提法即“教育伦理特性实质上是从伦理角度对教育本质进行的分析、把握和规定, 是对教育进行伦理划界。”[3] 因此, 课程伦理也就认为是从伦理角度对课程的本质进行分析、把握和规定。我们这里所说的课程伦理是从伦理角度对课程进行全面的考察, 它包括对课程编制和课程改革主体所持的道德伦理倾向的考察, 还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和结果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课程伦理的研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动态与静态两个纬度来进行。宏观上, 主要指课程政策, 具体包括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及其过程中所涉及的意识形态等问题, 还有课程政策的结果如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教科书等, 它为我们提供了考察课程伦理的静态文本。微观上, 课程伦理主要涉及具体的课堂行为, 涉及课堂中的课程, 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 我们的关注点主要在课程伦理的宏观层面上。

二、课程伦理的相关问题

国外关于课程的研究显示, 课程的伦理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质疑, 社会学者特别是批判社会学者提出了关于课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公平问题, 主要集中在课程在社会阶层化、经济关系再生产等方面弱势群体与优势群体所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上。还有学者从具体的教科书分析以及课程结构的分析中探询课程的伦理特性。在国外研究的启发下, 我国相关的学者也提出了关于课程的伦理质疑, 从社会学的视野来揭示课程中不平等的价值渗透, 以及课程实践中出现的不合道德规范的课程行为。

1.课程决策与意识形态

关于意识形态与课程的关系, 国外有很多相关的研究, 大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阶层化的揭示。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课程决策必然涉及价值的取舍与平衡, 涉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艾普尔是当今西方教育界在“意识形态与课程”研究领域最负盛名的学者。[4] 他认为, 课程知识的研究应该是意识形态的研究, 即要审视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制度下、特定的社会集团或阶级把什么视为合法的知识。课程知识的选择和分配是社会权势者依据某一选择或组织原理而作的意识形态上的抉择。

课程决策的结果往往表现为一定的文本和其他形式, 用来指导具体的课程实践, 主要体现为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结构, 它们是考查课程内容的主要材料。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 能揭示其所渗透的政治意识与伦理倾向。课程内容反映了社会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 “学校如何选择、组织各种种类的文化和符号资源与阶层化的社会需求的、规范的、概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辩证关系。”[4] 教科书中, 一定的意识形态与伦理价值通过两种方式传达给学生:一种就是通过选择代表不同阶层的学术性知识进入课程, 传达一定的知识观;另一种方式是通过专门的道德教育, 如社会科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等社会学科直接进行价值观的灌输。课程伦理的责任就在于从不同的知识体系中、从不同的价值观教育中考察学生的受教育权力的公正、公平性。马西拉斯 (B.G.Massialas) 等人研究发现, 学校课程, 尤其是历史、社会 (或公民) 等学科的教科书提供了与现实不相符合的观点。[1] 艾普尔的研究则证明, 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不仅只是社会科, 就连一向被认为是重视客观性、与个人间的冲突无关的数理科的教科书也违反了科学界的历史和现实, 提供给学生不合现实的、保守的观点。我国台湾学者陈伯璋对台湾地区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1982年起实施) 进行了分析, 发现其中蕴含了“政教合一;文化霸权;反民主化。”[5] 从以上关于教科书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 教科书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同时受课程设置者与教科书编者价值观的影响, 不同阶级的知识在教科书中处于相对不平等的地位, 对于弱势群体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还有学者分析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 认为“‘设置主体’意义上的课程结构与社会权力关系格局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吻合的状况”;从课时分配上看, “本来同为人类文化财富的各门学科的‘知识’通过课时分配”出现了事实上的“高地位知识”、“中地位知识”及“低地位知识”的不同知识群类。[6] 而且, 学科知识的地位分等必然对教师与学生产生影响。即由学科知识地位分等而导致教师之间及学生之间在学校组织中的地位也产生相应的地位分等, 强势学科的教师作为一种利益群体容易成为学校组织中的主要压力群体, 弱势学科的教师则因其学科教学活动被置于“被遗忘的角落”, 而在学校组织中基本上处于决策的边缘。

从以上关于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结构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 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上渗透于课程内容中, 而且对弱势群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加强了社会的不公。

2.课程推进的方式

事实上, 一项在理论上得到大家认同的课程计划, 只有经过课程推进的方式和课程实施的结果进行考查后方可决定这项课程计划的优劣。其中, 对课程推进的方式以及结果进行的伦理考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课程推进方式的伦理考察主要是对课程推广中课程权力的分配以及教科书的选用是否合道德进行的伦理考查。国家在课程推行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是民主的还是控制型的, 课程推行过程中是否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 对于不同的观点采取的态度是排斥性的还是积极吸收, 这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政策至关重要。只有在相互学习、相互指正的过程中才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现实的问题, 才能做到决策科学化、合理化。此外, 关于教科书的编审, 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几亿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严格的制度来进行行为规范, 造成了各种利益的不均衡分配。受益的是课程编制主体、课程出版商, 而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几亿的学生, 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决定了一项课程政策后, 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广泛吸纳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民主的课程决策氛围。

我国正在进行一场课程改革, 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我们除了关注课程所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外, 还应对这次课程改革中课程政策的制定、课程推进的方式以及教科书选用等问题进行伦理的审视, 还应对课程改革是否平衡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课程的推进方式是民主的还是武力强制推行的等进行伦理问题的审视。

3.课程实施的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广阔, 不同区域的气候、地理位置影响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文化的传播以及教育, 如内地与沿海、东部与西部、大城市与小城市由于经济发展不同, 进而影响到地区所占有的课程资源。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也被人为地分为重点学校、一般学校或者薄弱学校, 导致政府在进行课程实施时所投入的精力、人力、物资都存在较大差异。同时,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两元分化问题使得城市和农村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 进而影响到城乡所占有的课程资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断地出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以动态或静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生活。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并不乐观, 我国中小学课程资源存在短缺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分配课程资源, 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我们不能只从技术层面考虑, 还应该从伦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效率优先”的原则在课程领域主张, 当发达地区、先进学校等强势群体的较高层次的课程变革需求与非发达地区、弱势学校的基本课程需求发生冲突时, 应优先考虑强势群体的利益而忽视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这种做法是以牺牲弱势群体的课程权利为代价进行的, 已经构成对所在区域儿童的基本受教育权的侵犯, 严重地影响到受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伦理问题。

我国现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还没有意识到课程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课程决策者往往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行优质课程资源, 在进行决策时往往是以发达地区、城市学校、重点学校为参照, 新课程开发试验的对象也往往优先考虑发达地区的学校, 很少关注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生存状态, 并将试验结果以及建立在这种试验基础上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例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较好地把握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等时代新要求以及原有课程在结构、内容、管理上的问题, 但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特别是城乡间、地区间和学校间的巨大差异, 对农村、中西部地区和薄弱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条件保障没有提出应有的政策支持。[7]

在以上的现象中, 我们不禁要问课程体现了谁的价值观, 课程资源的分配是否照顾到了不同利益群体的愿望, 课程推行的方式是否合道德性, 课程的实施是否符合受教育者机会均等的要求, 课程实施的结果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正义、社会公平等。

三、课程伦理原则的相关探讨

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置的, 因此, 课程的伦理诉求应以教育伦理的目的为主。使人向善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它体现了自身的本质规定性, 具体表现为追求和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追求并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应该成为统帅教育伦理规范的总纲。”[8] 以此为纲, 教育伦理的一般原则体现为“公正原则、发展原则、人性 (道) 原则”等基本范畴。而课程伦理在遵循以上一般伦理原则的基础上,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使教育伦理具体化为课程伦理, 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照顾到不同利益主体的愿望和要求,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课程决策要发挥与课程相关的各种人的主体性, 广开言路, 做到决策民主化;作为教育的载体, 把文化共享和育人成才作为课程的基本伦理取向。

1.公正原则优先的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不仅牵涉到社会的进步及每一个人的发展, 而且, 它的各种存在和变动的历史, 都是一定价值观念的反映。”[9] 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在教育上主要是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公正面临着来自观念和实践上的困难, 但是, 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而忽视教育的公平、公正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公正问题, 否则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本真。

课程决策的公正原则指的是, 我们在进行课程试验, 进行课程决策时照顾到不同群体的需要, 保证弱势群体享有与强势群体一样的最基本的课程权利。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公正原则优先的课程政策, 国家必须制定最基本的课程质量标准, 确保所有地区的受教育对象享受最基本的课程权利, 拥有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地区差异开发不同层次的课程, 促进所有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说, 课程资源的分配要以“善的原则”为主导, 课程政策要首先反映弱势群体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考虑优势群体的发展要求, 以促进教育整体的发展。而不能以课程改革要“跨越式发展”和“与国际接轨”为由, 只反映发达地区的需求, 牺牲农村和非发达地区的利益, 从而侵犯大部分儿童的基本受教育权。“任何课程政策的调整, 都是教育利益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再分配, 包括课程文化资源和可用教育资源的再分配, 归根结底是人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再分配。”[10] 因此, 我们在制定课程政策时要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保证每个儿童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 并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 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

课程资源分配的公正原则还要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当然, 公正原则并不只强调个人发展的公平, 还要谋求社会整体的发展, 只有这两个方面达到一定的平衡才能算是课程的公平。

2.课程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

课程运作过程包括课程决策、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 课程决策作为其中的第一个环节, 是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最关键的层面, 课程决策机制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课程运作机制的基本特征。课程决策本质上是“各种课程关系和利益平衡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它涉及课程主体与课程客体之间的价值选择关系。”[11] 主要包括课程决策与实施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实施者与监督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不同的课程决策者之间的关系, 如教师、学生与课程决策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决策者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主体, 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利益需求, 一项课程决策只有比较合理公平地反映了不同主体的利益追求时, 才可能得以顺利实施, 从而实现比较好的教育效益。课程决策必须充分反映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 必须将缩小不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差别作为课程决策中一种价值追求, 而不能扩大这种差别。这就需要建立民主化的课程决策程序, 使不同利益主体的愿望都能在课程决策中得到体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 课程决策的民主性就是其合理性, 课程决策的民主性越大, 其合理性就越大, 民主性与合理性是统一的。”[12]

课程决策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及评估批评权上。决策者在进行课程决策时要争取不同课程主体参与到课程决策中来, 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学校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与之间的关系, 除相关行政人员和理论学者外, 还应该广泛听取实践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 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充分反映与课程相关的各方人员的主体地位, 培养与课程相关的各方人员的民主参与意识, 是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的关键。

课程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要求建立科学的课程决策观念, 使课程决策过程成为理性决策的过程, 使政策的制定真正走出经验判断和个人意志的窠臼。建立相应的课程决策程序, 确保决策机制制度化, 保证课程决策过程的可参与性, 尽量使可能受到该课程政策影响的人均有机会对政策的制定发表意见和建议。

3.把文化共享和育人成才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伦理取向

王本陆教授认为, “人类的教育活动至少存在两个基本的伦理假设或伦理特质, 就是文化共享和育人成才。”[13] 反映在课程领域体现为,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突破文化专有与文化排斥的局限, 扩大文化共享的人群和领域。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使课程接近每一个儿童的生活现实, 而不是只以某一个阶层群体的文化为唯一的选择标准。为此, 有人提出了多元文化课程, 指出应使所有学生, 不论其性别、种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 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各种文化, 包括学生自身所属的文化, 以及具有普遍性的为各民族共享的国家主流文化。帮助学生获得在国家主流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同时也要有助于学生在本民族亚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亚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能力, 消除性别、种族、民族、宗教、社会等级、年龄、特殊性等方面存在的偏见与歧视, 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同等的学习机会, 都能体验成功的学习经验, 使族群之间的关系和谐, 促进人类之共存共荣, 达成世界一家的理想。

育人成才是教育的另一个伦理特质, 它基本内涵是:“努力扩大教育对象, 促进个人健康全面发展。”我们在进行课程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课程的决策、课程的推进、课程的实施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 课程在选择内容、组织内容时要从不同学生群体的基本需要出发, 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个体发展的课程资源, 使课程不仅在理论上接近每个学生还要在实践上真正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

上一篇:美术油画类创作下一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