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因素

2024-07-28

绿色生态因素(共12篇)

绿色生态因素 篇1

摘要:环境问题日益为社会所重视, 而物流企业的废气排放成为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论文探讨了能够使物流运输企业改变传统物流方式、实行绿色物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文献的整理, 总结出企业领导的领导力、企业的文化、政府的规定及顾客的压力会对企业开展绿色物流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同时, 企业领导的领导力对组织的企业文化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帮助企业或政府明确对绿色物流管理的认识。但由于条件限制, 本研究没能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因此, 此结果并没有经过实证的检验。这也是进行后续研究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绿色物流,驱动因素,研究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 除了要考虑本企业的经济效益, 还要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也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物流管理领域, 绿色物流的概念既强调企业的利益, 也关注于环境问题, 成为研究的重点。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 除了私家汽车的增长, 各种物流企业因运输业务的扩大, 也不断增加其运输车辆的数量, 这成了我国大气污染不断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构筑一个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使能源再生并循环使用的绿色物流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 我国政府连续下发了促进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的呼吁, 并出台了一些政策, 这显示出政府对治理环境的重视, 也是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的一个良好契机。

为建设一个绿色环保的物流体系, 企业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要从传统的运作方式转变成有效利用能源、促使资源再生的绿色物流方式。 目前, 我国政府对建设绿色物流体系虽然推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政策, 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地方保护等原因, 还没有具体的促进措施。 由于建设绿色物流体系需要大规模投入, 而企业虽然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 但由于企业能力有限, 这就需要政府对积极进行环保投入的企业给予行政、财政及其他方面的激励。

Lin & Ho认为, 关于物流领域与环境的问题, 直到1990年还没有得到关注, 现在的绿色物流研究仅仅处于学界关注并进行研究的初级阶段, 特别是针对运输物流的研究更少。

本研究从绿色供应链及物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出发, 综合整理考察已有的研究, 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的研究, 对影响企业实行绿色物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对绿色物流的文献整理

随着我们生活环境的恶化,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是, 这种重视更多地表现在对生产型企业的关注上, 比如钢铁、发电等行业, 由于受到环境指标的影响, 这些企业非常关注自身的生产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污染, 并进行了相当的投入来缓解污染。 而服务业, 如物流运输业, 则对自身对环境的污染并不非常关注, 也没有相应的投入来减少自身对环境的污染。 而减少服务业的污染也是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促进服务业企业对环境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变化是深远的, 需要企业从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战略转变成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并重的企业战略, 而企业一旦建立这样的经营导向, 则会改善企业的形象, 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的扩大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因此, 可持续发展的物流企业必然是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并重的。 此外, 物流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解决, 将通过对价值链的管理, 对物流活动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所以, 不能将这个问题仅看作是物流活动之外的事情。

虽然过去把物流活动中环境污染问题看作是物流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大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随着全社会对污染问题的重视, 这个问题将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会成为物流企业面对的非常现实的重要话题。

所谓绿色物流是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既包括广义物流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也包括资源再利用的回收物流。

二、关于绿色物流的基本研究

对运输企业绿色物流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多, 通过文献的整理, 对绿色物流研究的考察可总结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从社会责任的观点进行的研究。Carter & Jennings将环境视作企业在物流活动中担负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认为企业的组织文化、管理者的认识能够影响企业物流活动中的社会责任, 同时, 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改善企业潜在的经营成果。 Carter & Jennings研究指出, 人性的组织文化、最高管理者的领导力、员工的行为、顾客的压力, 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Markly & Davis指出, 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带动有同感的消费者, 提高销售水平。Salam研究了环境购买的社会责任, 认为人性的组织文化、最高管理者的领导力、采购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员工的行为、政府规定、顾客的压力, 会影响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是从绿色供应链的观点进行的研究。 Zhu, Sarkis &Geng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动机、行为、 成果进行考察, 结果显示, 政府规定、竞争、市场压力和经营目标会影响中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竞争成果产生不良影响。 Rao & Holt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竞争力、竞争成果的关系, 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改善企业的竞争力, 增加企业的竞争成果。 Paulraj强调了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 建立了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经营成果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 Cousins & Pocknell研究了环保的动机、环保战略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指出政府的规定和企业的利益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重要的动机。 但是, 从统计的结果看, 环保动机和环保战略、环保战略和绿色供应链管理间没有显著关系。

第三是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研究。 Murphu & Poist分析了物流管理活动中绿色物流的类型和企业特性间的关系, 指出物品回收、消费减少、物品再利用的绿色物流战略是西欧制造业大国通常使用的研究概念。 Wong& Fryxell分析了环境管理活动中利益集团的影响和效果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竞争和政府的规定是影响企业重视环境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Murphy et al.研究的物流企业开展减少污染业务的影响因素, 指出了政府的规定、控制环保费用的意愿、社会期望及降低潜在的法律风险, 是影响物流企业进行绿色物流活动的重要因素。 Lin & Ho以物流服务供应商为对象, 研究了技术、组织、环境三方面特性对企业进行绿色物流活动的影响, 结果显示, 技术简单化和技术积累、组织形象和员工素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政府的支持, 会影响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绿色物流的意愿。

三、研究推论

通过整理上述研究成果, 最高管理者的领导力影响组织文化和绿色物流活动, 及政府规定、顾客的压力影响绿色物流活动。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一系列态度、价值、信念、行为模式等, 组织文化会对组织成员形成潜在的影响。 对组织文化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 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创始人或最高管理者等核心人物的特性和领导力。 Taormina在一项组织文化与领导力间关系的研究中指出, 在官僚组织中, 领导的行为表现出控制的倾向, 而创新型组织中, 领导更多体现包容性。 此外, 在组织中, 最高经营者对组织文化的形成、新措施的实行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在组织中, 最高经营者可以通过共享自己对绿色环境的认识, 促使员工接受全社会的价值观。 因此, 领导者的领导力会对企业形成以绿色环境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产生影响。

推论一:企业最高经营者的领导力会对企业形成以环境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产生影响。

最高经营者的领导力是组织文化的形成及建立长期经营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同样, 物流企业推广绿色物流活动中, 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同样能够起重要作用。 Carter &Jennings指出, 即使企业的组织文化不支持企业担负自身的社会责任, 甚至成为企业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的障碍, 但领导者的个人行为可以使企业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特别是当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体现企业的发展方向, 具有模糊性时, 最高领导者的决定是影响成员行为的重要因素。 因此, 企业最高领导者的支持会对企业开展新业务产生重要影响。

推论二: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对企业开展绿色物流产生影响。

随着环境越来越重要, 物流企业的组织文化也逐渐向环境导向型转变。 Carter & Jennings发现, 将企业自身看作良好的社会成员的组织文化, 会对企业承担物流中的社会责任产生影响。 Dean & Brown指出, 在以环境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中, 组织成员共有的环境价值观是主要的促进因素。 因此, 以环境为导向的组织文化, 会对组织成员的环保举动产生影响, 并将此行为运用到以环境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中。 Li & Ho主张, 物流企业的以环境为导向的企业氛围, 会影响企业采取绿色革命的意愿。 此外, 由于物流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 可以直接促使他们从事绿色环保物流业务。 而从事这种绿色环保的业务活动, 会增进绿色物流活动的发展。

推论三:以环境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开展绿色物流活动产生影响。

Carter & Jennings将政府的规定纳入研究, 但发现其对物流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会产生影响。 但是, Zhu、Sarkis &Geng研究发现政府的规定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产生影响, 而Wong & Fryxell的研究也表明政府的压力是绿色环境管理业务的重要先决因素。 另外, Cousins & Pocknell也分析指出, 政府的规定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Li & Ho的研究说明, 政府的支持会引导并促使物流服务提供商采取以环境为导向的绿色物流服务。 Salam研究表明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中, 政府的规定会对购买活动产生影响。

推论四: 政府的规定会对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产生影响。

Wong & Fryxell指出, 总是倾听顾客的声音成为企业取得长期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 顾客能够轻易取得信息, 这也增加了顾客压力的作用。 在一个关于绿色物流管理的研究中, Paulraj指出, 顾客的压力会影响企业应对环境问题的方式和时间。 所以, 在物流管理中, 顾客的喜好或压力会对企业以环境为导向的绿色物流战略的树立产生影响。 如果顾客喜好以环境为导向的物流管理, 企业就需要积极采取应对策略。Cousins & Pocknell的研究也表明, 在企业采取绿色环保的措施时, 顾客的压力是一个重要原因。Salam在一个关于购买行为的社会责任的研究中指出, 顾客的压力是影响企业行为的重要因素。

推论五:顾客的压力会影响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 探讨了企业采取绿色物流活动的影响因素, 总结出企业领导的领导力、企业的文化、政府的规定及顾客的压力会对企业开展绿色物流业务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 企业领导的领导力对组织的企业文化产生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可帮助企业或政府提高绿色物流管理的认识。 但由于条件限制, 本研究没能够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因此, 此结果并没有经过实证的检验。 这也是进行后续研究的一个方向。

绿色生态因素 篇2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日益凸显程序化和规律化,且大部分生活时间和越来越多的工作时间都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设计给予人安全感、归属感等,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质量,同时也是现代化室内设计的主要目标。目前,人们对室内环境的需求表现出高享受、重情感、回归自然、重文化、个性化的发展倾向。因此,在对住宅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应更加科学地处理好人、空间、环境的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形成完美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空间,从而实现室内设计生态化的发展目标。

二、人文因素在住宅生态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山水有灵,天人合一”表现出了人和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住宅生态室内设计逐渐开始强调以人为主体,其审美层次逐渐从单一的形式美过渡为文化意识,室内设计师将人文因素融入生态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设计的文化特色、美学价值、艺术风格等。目前,人文因素在住宅生态室内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返璞归真

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空间的期望。室内环境的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心理功能等,直接关系着人们生活与工作质量的提升。在进行住宅生态室内设计时,将人文因素融入其中,倡导以人为本,可使人们获得返璞归真的轻松感,在工作、学习之余使紧张的精神得以放松,同时激发人们的某些认知心理,使其获得相应的认知快感。

2.地方情节

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地域性创造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对室内设计行业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人类处于特定的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中,两者必然对室内环境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室内空间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室内环境应突破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束缚,形成具有当地特色与文化气息的独特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由于不同地区的风土、文化内涵、自然条件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地方情节的创造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元素。设计师要不断寻求和挖掘能使人产生亲切感、自豪感、舒适感的地方内涵与魅力,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人文因素更好地融入设计理念,从而使室内设计环境升华为当地文化的发言人和见证人。在运用人文因素时,设计师需要将具有地域性的元素,如室内装饰、小品、家具、动植物、地方徽志、雕塑等进行组合或者选取,从整体上确保室内设计的人性化和生态化。

3.超现实情感

超现实情感突破了传统空间的处理手法,通过具有流动性或曲面的界面、夸张的色彩、戏剧性的照明、个性化的道具等,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超现实情感注重超越现实和表现本身,对主体并不刻意凸显,在一定的空间内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突破现实空间,使人们感到远离城市喧嚣、轻松自在。在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中,人们的设计期望逐渐向生态化、个性化、绿色化趋势发展,越来越重视设计理念所承载的情感内容。因此,将人文因素融入住宅生态室内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师在设计中通过对空间色彩、造型、结构等进行把握,使其准确体现出当地的环境特色与文化气息,从而满足人们心理与生理的需求,实现一种超现实的情感。

三、结语

金融环境因素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篇3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构成。其中,生物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环境系统由无机元素、气候、物理条件等组成,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系统。金融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很多生态学特征的系统:系统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发展;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系统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系统内的机构呈现出多样性且机构之间是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金融系统可以看作是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与其他相关联的系统所组成有机链条,与其他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间的有机组合。

然而,金融系统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构成,它仅仅是一个仿生的生态系统,有着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身特性。

首先,“生物系统”是一个仿生系统,建立在一定的社会体系之上。社会组织由各类金融主体构成,以资产链代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成为各主体之间的利润纽带,主体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连锁关系。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基本功能是金融主体通过提供融资产品、产品买卖、支付结算等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和服务性需求。金融不能脱离经济而追求自身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体系之上,拥有很强的社会性。

其次,金融生态环境比自然生态环境更加复杂。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主体既是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者也是需求者,同时,还会强烈地影响作为金融主体活动环境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制环境、文化传统等。因此,在金融生态体系中,金融主体之间的划分及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晰,而且,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立体的、多样化的。

第三,金融生态具有自我调整和自为调整的双重特性。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对金融主体产生不同的约束,从而使得金融主体的行为出现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相互依赖、相互竞争性。有效的监管制度则促使金融主体不断改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使得金融环境得到不断的进化,使其拥有超越自然生态的自我调整能力。另外,为避免出现金融市场恶化,避免对实体经济的不良影响,金融机构通常会请求政府或者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必要的担保和措施,使得金融生态又具有自为调整能力。

二、金融生态系统构成

金融生态系统可以认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详见图1。

金融主体,指的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包括能够创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包括那些以制定政策、进行监管为职能的金融监管机构;消费者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以及金融机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全体;分解者包括处分不良资产的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企业发生并购、重组、倒闭、破产等重大变故时的裁决机构。

金融生态环境,则指的是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

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环境因素提供了整个生态系统需要运转的基本资源,包括货币、科技、信息、人力、物力等物质资源和政策资源。环境因素通过决定各类资源的运转方向,决定着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由此形成了职责和运作方式截然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则通过吸收、配置和交换资源,满足各类资源的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通过各类资源在同业之间的横向流动和本系统之间的纵向流动,形成一种相互竞争和互不共生的关系。金融生态模型见图2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环境因素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样,金融生态系统中,环境因素对金融系统平衡,促进金融主体的发展,稳固资金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来提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金融环境对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一、政治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在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一方面是制度的提供者,通过政策制度确定金融体系的基本运行准则,建构金融运行的外部大环境;另一方面,为了培育和发展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政府又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实体,进入金融体系获取金融资源,通过买卖金融资源如国债,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和协调其他金融主体。政府既是立法者,又是制度的推动执行者,这样,政府的干预程度、扶持程度以及透明程度对金融生态的状况和发展的方向将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经济环境对生态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最重要的金融环境,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产生和配置。金融机构是通过提供产品与服务使资源转化为投资效益,引导和优化配置金融资源。而经济环境能够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影响着金融机构职能的发挥。

经济结构是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流通、转化的结果,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决定了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潜力。不同的经济结构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结构不同,面对特定风险的特征不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就不同。

不断发展的实体经济,则能够为创造更多的金融资源提供货币基础,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实体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促进了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增强金融业的盈利性。另外,经济规模的扩大,使得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再生产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提高了金融业的安全性。

经济的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是该经济系统及其环境具有活力的表现,对金融主体的经营环境及其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区域内实体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活跃程度及其开放程度,可以影响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影响金融体系自身机能的发展和完善。

经济市场化程度,可以代表一个地区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市场化程度高,有利于商业诚信的建立,并且有利于保障金融機构的独立性。

第三、法律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金融法治,即依法治理金融,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来规范和调整金融行政管理行为、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等一切金融活动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种关系。金融法治环境就是法律环境,完善的法律环境是一国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法治是实现金融生态良性循环的保证。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能够作为金融生态的保护者,通过法律的引导和裁决,实现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维护金融稳定发展。如通过制定金融法律、准则,有效防范事前违规、违法经营,通过事后制裁,有效控制违法犯罪行为等。

其次,金融法治影响着金融生态的构建。金融生态的每一个位置都需要具备最基本的条件,而法治影响着这些条件,通过制定金融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标准,让符合条件的主体加入到金融生态,将不符合条件的主体剔除出去。法治指引着金融生态中各主体的行为,规范着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提供,使其行为模式和经营范围严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四、诚信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诚信可以理解为是广义的信用,是对承诺事项的遵守和履行。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一个地区是否恪守诚信、文明经商,会对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诚信是经济环境的命脉。在金融行业,诚信则主要指的是狭义的信用,是债务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诚信环境好的地区,金融资产的坏账率普遍较低,合约违约率普遍较低,金融环境更加健康,体系更加安全,反之亦反。

四、金融环境的解释指标及分析方法

根据以上环境因素对金融生态系统的作用,可以确定衡量金融环境的指标体系。见下表:

每一类都是由一系列最具有代表性和包容力的基层指标构成,基层指标既相互独立又有关联,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由于金融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其指标数量非常多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划分指标权重时时常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重复性。为此,应当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个指标。所谓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彼此之间有机联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多元分析方法,当几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和贡献率达到80%以上时,就说明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问题的大部分信息。分析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要按照一定分值转换成具体分数,通过因子分析法算出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诚信环境、政治环境的得分,然后再用层次分析法方法得出环境因素的总得分,将基层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对金融生态的影响量化为具体数值。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大;由于经济开放程度、政府扶持程度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扩大;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造成收入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市场规则不够成熟,征信体系不够健全等。这些环境因素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高,经营管理效率低、成本高,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证券市场价格有悖于市场规则剧烈波动,与金融环境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我国金融环境对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优化我国金融运行环境、改变经济发展不平衡、健全法制环境和征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生态因素 篇4

绿色施工的基本概念[1]:根据GB/T 50640—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绿色施工是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 实现“四节一环保”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 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以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为实现途径, 以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 以施工过程的污染排放最小和资源有效利用为特点。强调改善作业环境、减轻劳动强度的以人为本思想。

1 工程施工中伪绿色因素分析探讨

在我国[2]建筑能耗总量占27%~30%, 耗能巨大, 城市中的土地、能源、水、材料等资源消耗及污水、垃圾等污染物排放约50%是由建筑产生的。实施绿色施工具有极其迫切的必要性。当前,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施工过程中既有绿色施工也大量存在着不绿色即伪绿色因素, 它不但造成了环境的损害, 能源及材料的极大浪费, 而且违背绿色发展的理念。本节就工程项目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伪绿色因素加以剖析。

1.1 工程项目各分部工程施工共同的伪绿色因素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时候不进行绿色施工策划, 不贯彻“四节一保”要求和措施;在施工前没有对专项施工方案和绿色施工的相关内容进行交底。分部分项或检验批施工质量不合格和施工材料不达标造成返工返修应是最不“绿色”的伪绿色因素, 此外, 在施工过程中, 场地生活区和结构施工工程施工场地临时设施布置未统筹考虑在整个施工期内搭拆数次,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工地临时化粪池不及时清理或未与城市污水管网连接造成土壤和环境的污染;生活区的操作间未设置排水沟、食堂污水排放未设置隔油池或不及时清理、食堂外未设置封闭式泔水桶造成土壤及环境的污染等等也是重要的伪绿色因素。由于这些具有共同性, 以下不再赘述。

1.2 现以地基与基础工程伪绿色因素分析为例做具体剖析

地基与基础工程主要涉及的施工要素有:施工方法、工艺流程、物质材料、机具设备等。如土石方施工、土钉墙、锚杆、混凝土支撑、排桩及钢支撑等基坑支护以及混凝土桩基及基础施工等。包括土石方的挖、填、运输及压实;锚杆、钢支撑、水泥搅拌桩、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支撑、SMW工法、混凝土板桩、钢板桩、土钉墙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等。

1.2.1 从环境保护的环节分析伪绿色因素

1) 土方施工和地基处理施工前, 没有对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生物及地下管线布设情况进行调查, 施工时, 造成地表以下设施、文物及周边环境的破坏。

2) 运输车辆泥土存在装载过高过满, 运输过程中“滴、洒、漏”现象, 车辆未严格执行冲洗制度。

3) 在施工降水时随意排放地下水, 并造成现场场地及道路的积水。

4) 夜晚施工机械设备、运输车辆开启强光作业时无措施, 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光污染等不利影响。

5) 打桩机产生的振动和噪声, 混凝土支撑体系拆除时产生的扬尘污染和噪声。

6) 桩基、土钉、锚杆及地下连续墙等施工时会产生泥浆污染, 污染施工现场。

7) 现场用氧气、乙炔、油漆在存储和施工过程中的不当而造成的现场污染。

8) 施工现场随意焚烧土工布和包装袋等。

9) 砌砌和装饰装修工序仍采用现场拌制的砂浆, 其材料在加工和拌制过程中还产生大量的扬尘和废气物, 同时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

1.2.2 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环节分析伪绿色因素

1) 建筑拆除废弃物和工业废料、渣土等能利用却没有有效利用直接运送到城市垃圾消纳场。

2) 在使用钢管桩时没有进行保护而产生锈蚀;SMW桩在支护施工完成后, 没有对其中的型钢板进行回收。

3) 边坡所采用塑料布没有回收。

4) 灌注桩和地下连续墙施工中导致的断层断桩现象。

5) 结构施工采用普通的木模板普通钢管脚手架体系。

1.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环节分析伪绿色因素

1) 城市高层和超高层越来越高而基坑也越来越深, 基坑降水亦成为城市高层和超高层施工不可缺少的项目, 大多数基坑施工时, 降水是无任何措施的用水泵连续抽排, 少则3个月, 多则1年多, 造成了地下水的巨大浪费。

2) 未有效利用基坑降水、冲洗车辆用水等。

3) 在施工现场产生生产、生活用水没有进行任何处理或者是处理达不到相关环保标准即排除出场外或夜里排出去。

1.2.4 从节能与能源利用环节分析伪绿色因素

1) 施工现场施工机械选型未根据施工方案及实际作业条件考虑经济及功效负荷运转情况, 导致费用增加、功效降低。

2) 现场施工机械未做优化, 造成机械闲置时间过长, 利用率低下。

3) 未做现场土方工程平衡计算, 造成大量土方从施工现场运出后按垃圾处理, 而后又买土运回回填。

1.2.5 从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环节分析伪绿色因素

1) 施工总平面布置随意布置未考虑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现场服务。

2) 施工时野蛮操作, 造成原地形地貌或文物损坏或破坏或场地长期堆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2 绿色施工技术及管理措施

1) 工程项目实施绿色施工应结合日常工作中伪绿色因素分析, 依据“四节一环保”的内容并可根据气候条件、建筑特点, 周围场地情况,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2) 地基与基础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

a.环境保护。

现场车辆尾气及施工机械设备施工过程中噪声排放不得超过相关规定的限值。如执行国家标准GB 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噪音排放标准, 昼间不大于70分贝, 夜间不大于50分贝。运输车辆泥土不得装载超高, 杜绝运输过程中“滴、洒、漏”现象, 严格执行车辆冲洗制度。现场的照明可采用大功率LED投光灯、配置智能定时开关, 并设置定型灯罩, 夜间电焊作业时采用铁制遮光罩挡光, 以免对周围居民的干扰。设置污水或废水沉淀池, 对现场设置的化粪池定期清理。现场生活区、办公区设置封闭式垃圾桶或垃圾箱, 并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 每天派专人进行清运。尽量购买或租赁无声或低噪声振动设备,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尽量减少夜间施工。楼层内清理时, 可利用电梯井、管道井设置专用垃圾管道作为垃圾运输的垂直通道, 将垃圾运送至指定地点。

b.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现场采用废旧模板、方木接长、短钢筋再利用等技术, 提高材料利用率。采用可多次重复利用工具式设施如防护栏杆、围栏、电梯井防护门、工地大门、作业棚等。优化模板施工方案, 使混凝土结构面达到免粉刷效果。优先采用搭设快、专业技能要求低、安全可靠度高的插接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 盘销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等管件合一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利用混凝土余、废料制作斜槎砖、盖板、过梁等小型或零星构件。内部办公文件可实行电子化传阅, 纸张进行双面使用。在砌砌及粉刷工序中推广采用预拌砂浆或干混砂浆[3]。预拌砂浆和干混砂浆是节能降耗的产品, 和自拌砂浆相比, 每生产1 t预拌砂浆可节约水泥43 kg、石灰34 kg、砂50 kg、利用粉煤灰85 kg (按平均值计算) 按水泥和石灰生产的能耗计算, 可节约标煤17.5 kg、减少CO2排放115 kg。

c.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利用基坑降水设置储备池, 用于混凝土养护及厕所冲、洗车台用水、道路洒水等。经取样检测, 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可用于混凝土拌合用水。选择有利于节水的施工措施, 如混凝土养护采取薄膜包裹覆盖或喷养护液, 杜绝无节水措施混凝土浇水养护及砌块洇水, 冲洗泵管废水设置回收系统, 废水沉淀后变清再重复利用。

d.节能与能源利用。

严格依据现场的实际条件及工艺要求经济、合理、适用的机械设备, 并且合理搭配,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和施工进度, 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执行场地土方平衡技术, 合理安排土方开挖与回填。在工地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分别安装电表进行计量, 每月进行核算、对比分析。施工现场能耗大户如塔吊、施工电梯等设备也要装设电表分表计量, 每月进行核算、对比分析。施工现场用电设备应尽量集中布置, 宜错峰用电, 建立施工设备用电、用油计量台账, 加强管理, 保持机械设备的低耗、高效状态。有条件的施工现场可以利用化粪池及生活垃圾修建沼气池, 利用专用沼气燃气设备为职工食堂提供燃气资源。

e.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

施工总平面布置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现场规划可以利用项目的室外总体设计, 道路等尽可能与竣工后规划道路重合。对短期裸露的土地上进行铺网覆盖, 对长期裸露的土地进行绿化。根据工程项目的地域地点及具体情况合理布置, 分阶段, 实行动态管理。原土体改良作业时与土方开挖及回填作业施工等综合考虑, 提高场地利用率。施工材料和设备机具放置在塔吊作业半径范围内, 不同材料、设备放置时间顺序统筹管理, 使有限的施工场地能够进行效率最大化的周转利用。

3 发展方向

习总书记提出“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这是给建筑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增加建筑产品的绿色含量, 充分发挥绿色施工及绿色建筑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把绿色施工都要纳入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大战略中去, 摒弃现行的许多很难满足绿色施工要求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和传统管理理念, 探索和建立绿色施工和低碳建筑的发展模式, 建立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造、机械化装配、信息化管理的全新绿色施工方式, 引导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介绍绿色施工的内涵和基本知识, 结合工程实践分析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的伪绿色的因素, 总结了实施绿色施工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 探索建立绿色施工的发展模式, 以发挥绿色施工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绿色施工,伪绿色因素,施工技术,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GB/T 50640—2010,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S].

[2]2012年6月中建协吴涛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国家级工法成果推广应用与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观摩会上的讲话时的数据[Z].

绿色生态因素 篇5

(1)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绿色住宅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应使用有利于环保、节能的产品,避免由于照明、制冷、采暖等设备运行而产生的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此外,在具体的设计施工工作当中,还要注意住宅周边环境的保护,避免因噪音、粉尘、渣土、废弃物而给周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切实实现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生态环保。(2)健康和高质量的室内物理环境。绿色住宅的设计必须要创设出具有高质量的物理空间环境,因此空间设计上要尽可能的利用自然风与日光,确保屋内适度合理。同时要尽可能的降低室内装修所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避免空气中存在的污染物对人体产生伤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绿色住宅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只有采用复合人体健康标准的建筑材料才能够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住宅。(3)把建筑物作为一个系统看待。绿色住宅室内设计应采用系统学的观念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对待,例如系统学中所涉及到的空气流动、湿气流动、空气质量及热量流动等参数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联系,如果能够运用这一理论综合各相关因素加以平衡,那么必然能够实现舒适、节能、绿色环保的良好效果。(4)提高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另外,绿色住宅设计还应该具备较长的使用寿命,这样不仅能够避免资源能源的反复消耗,减少废弃物保护环境,同时也能够有效减少房屋的维修费用提升住宅适量,从而减少因房屋修缮而产生的维护费用与污染物排放问题。

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篇6

关键词:绿色物流 制约因素 科学理念 信息系统 基础设施

一、绿色物流的制约因素

1、对绿色物流的观念模糊

尽管现代物流意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各地也都在顺应潮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物流业,但是对于绿色物流的具体含义、怎么样推进绿色物流以及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很多人都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环保理念,消费者更是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不利于绿色物流规模的壮大和发展。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物流场所、港口码头以及信息化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是绿色物流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从目前的发展实际分析来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的问题仍然十分凸显,表现在运输系统缺乏周密设计、运输方式不平衡等方面,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物流的发展进程。

3、物流标准化建设落后

在我国,尽管物流行业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相应的标准化建设却显得比较落后,体现在物流设施规格不统一、物流信息标准不统一以及管理制度落后等方面,物流标准化的不足已经逐步地影响到了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而且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的现象,亟待解决和完善。

二、完善绿色物流发展的良好对策

1、解放思想,宣扬绿色物流的科学理念

良好的理念有助于指导绿色物流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因此要逐步地解放思想,促使绿色物流的正确理念指导实践的发展。详细一点来讲,首先,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应当尽快转变观念,在确立合理的绿色物流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地强化舆论宣传,将绿色物流的理念深入到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去,为绿色物流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作好强而有力的铺垫。其次,发展绿色物流是大势所趋,也是物流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活力,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地审时度势,逐渐地转变“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思想,尤其是在运作方式上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基础性设施建设等手段,全面开展物流企业的科学技术改造,在更大的程度上降低损耗,节省更多的物力和人力,并且在防止再污染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总而言之,解放思想要深入彻底,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宣传、强化的手段和策略,促进绿色物流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莫大的活力。

2、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绿色物流技术

在时代以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运用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绿色物流的信息系统建设更是要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具体来说,各级政府应当大力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地构筑全国以及区域性物流的信息网络平台,从而为不同物流企业间的数据交换、信息共用以及资源共享提供可靠的良好平台。还有,政府要通过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政府积极地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交换技术(EDI)以及射频技术(REID)等,为货物跟踪、订单管理、库存查询以及售后服务等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还有,更重要的是在引进的同时要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和研制,以便迎接绿色物流革命所带来的新挑战。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规范化物流标准化建设

要根据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发展的最新动态,继续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进行扩大,对公路、水运、城市配送、铁路以及航空等设施的建设力度要不断地增强,按照既定的市场经济规模,增加对经营性的设施的支持力度,不断地将融资渠道拓展开来,迅速的建立起综合型的交通运输平台,以便为绿色物流的平稳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还有,针对当前绿色物流标准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国际化物流的发展方向,不断地完善计量标准、物流作业、数据传输标准和服务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不断地夯实绿色物流标准化建设的基础。对于一些落后的管理制度要及时地予以完善或者剔除,补充一些通用性比较强的装备和物流设施的标准制定,促使绿色物流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状态。

三、结束语

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伦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事物,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增值服务能力、降低物流成本、保护人类的环境。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绿色物流得以健康发展的良好途径和策略,促使綠色物流的价值得到更大意义上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杨国川.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02)

[2]李爱霞,刘颖.当前影响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7(02)

绿色生态因素 篇7

互助县封山育林区为境内 (前山) 水源涵养林区, 位于东经101°46′~102°45′, 北纬36°30′~37°09′, 一般在浅山区、林缘区和中山区, 海拔为2 400~3 000 m。该林区属大陆性高原气候, 为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两大高原交汇地带, 又受到海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气温变化较大, 具有气温低、光照不足、生长期短、降水较少等特点[1], 年平均气温3.0℃, 全年≥0℃的活动积温为1 327~2 474℃, 无霜期100~130 d;年均降水量350 mm, 年蒸发量1 800 mm;降水受季风影响, 季节分配差异很大, 多集中分布在7—9月,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土壤为山地褐色土、山地粟钙土和山地灰褐色土等类型。生态修复封育对象主要为残林迹地、疏林地、有散生木分布的灌丛林地和密度较低的灌木林地, 以及出现退化趋势的林分和灌木林。乔木树种主要有青海云杉、桦类、山杨等, 平均郁闭度0.4~0.6;灌木以高山柳、金露梅、锦鸡儿、杜鹃等为主, 平均覆盖度5%~50%;草本主要有蒿类、冰草、苔草等, 覆盖度达50%~60%。封育区周围人畜活动十分频繁, 农林矛盾非常突出, 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封育区分布的森林主要是天然次生林, 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组成部分, 树种以青海云杉为主, 主要以条状分布在流域的中山地带, 而少量人工林则以团状分布在沟谷河滩和村庄周围[2,3]。

2 生态修复封山育林区域

根据区域分布和试验要求, 试验区中共设封山育林样地19块, 封山育林面积576 hm2其中:南门峡林场5块, 面积187 hm2;松多林场4块, 面积107 hm2;龙王山3块, 面积63 hm2;五峰寺3块, 面积49 hm2;松蟠寺2块, 面积27 hm2;边滩2块, 面积39 hm2。另外, 后沙沟1块, 面积25 hm2;高寨1块, 面积37 hm2;蔡家堡1块, 面积42 hm2。

3 生态调查内容

在试验区中选择尕寺加、松多滩、泽林、五峰寺、松蟠寺、边滩、后沙沟、高寨、蔡家堡等9个试验点,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9块封山育林地, 按封山育林地的地形地貌、林木生长状况等因素布设样地, 并在周围未封山育林地段设立对照区。主要调查林分的天然更新及乔木和灌木的生长情况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每个乔木样本单元设4 m×4 m样区20块, 在样区内进行调查, 并测定不同年龄云杉幼树的新梢长度;每个灌木样本单元设10 m×10 m样区5块, 主要调查林木的平均高和覆盖度2个因子变化。不同试验点的调查方法相同。

4 生态影响因素

4.1 林分天然更新密度

经调查统计, 封育区的林分天然更新的幼树主要有云杉、桦类、山杨等。通过天然更新情况调查 (表1) , 封育区平均密度为1 940株/hm2, 对照区平均密度为295株/hm2。天然更新幼树封育区比对照区增加1 645株/hm2, 幼树株数增加5.6倍。如尕寺加封山育林区, 原为残林迹地, 始封于1983年, 当时的林木种植密度只有915株/hm2, 且基本为幼苗幼树, 调查时已郁闭成林, 封育后林木密度达2 760株/hm2, 稠密处达4 500株/hm2以上, 林木平均树高6 m, 郁闭度0.8以上, 达到水源涵养林的标准, 需解除封山育林措施;而对照区目前只有幼树180株/hm2, 且缺枝少梢, 生长不良, 形成“小老头”树, 需继续开展封山育林措施。封育区和对照区的天然更新对比明显。

(株/hm2)

4.2 林分高生长

林分高生长因封育区内存在幼树树种而无法确定其年龄, 且封山育林前无高生长档案记载, 为此只对封育区和对照区的云杉树种高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由表2可知, 在封山育林区内6~20年的云杉幼树高生长平均为99.5 mm/a, 对照区平均为77.3 mm/a, 封育区内比对照区高生长增加22.2mm, 云杉高生长平均增加28.7%。

4.3 灌木林生长的覆盖度和平均高

由表3可知, 封山育林后封育区灌木平均覆盖度83.1%, 平均高1.4 m;对照区平均覆盖度25.6%, 平均高0.5 m。与对照区相比, 封育区灌木覆盖度比对照区增加57.5个百分点, 增加2.2倍, 平均高增加0.9 m, 增加1.8倍。

4.4 人工更新造林成活率

互助土族自治县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就开始营造水源涵养林, 共人工造林13 540 hm2, 当年平均成活率为67.0%, 由于当时没有开展封山育林, 无围栏保护, 经人畜破坏后, 目前保存面积为1 300 hm2, 保存率仅为9.6%;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营造的水源涵养林, 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后人工造林13 000 hm2, 当年平均成活率92.7%, 目前保存11 700 hm2, 保存率90% (表4) 。封育区的人工造林成活率比未封区提高25.7%, 造林保存率提高80.4%, 说明封山育林有效地保护了人工更新成果, 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重要措施[4]。

(mm/a)

注:t=3.0, t0.05=1.96, 95%的可靠性表明差异显著。

摘要:调查互助县生态修复封山育林林木生长状况, 结果表明:林分天然更新密度、林分高生长、覆盖度、平均高和人工更新造林率等指标均较未封育区有明显改善, 指出生态修复封山育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生态修复,封山育林,影响因素,青海互助

参考文献

[1]陈玉庆, 赵成甲.加大封山育林步伐推动国土绿化进程[J].中国林业, 2007 (6A) :54.

[2]郑杰.青海三江源区封山育林效果与问题分析[J].青海科技, 2007, 14 (6) :6-8.

[3]罗明宝.重建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关于青海部分地区封山育林情况的调查[J].青海环境, 2000, 10 (4) :150-153.

浅谈“绿色猪肉”生产的必备因素 篇8

1 绿色猪肉的概念

“绿色猪肉”是指经过对养猪生产的全过程监控, 生产出不含有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 并经国家主管部门严格检测合格, 经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猪肉。即“绿色猪肉”是从生猪的饲养环境、猪种、饲料、饲养、防疫、屠宰、加工、包装、贮运和销售全过程进行监控, 是营养、卫生、无污染的优质猪肉。

2 绿色猪肉的特征

猪肉生产有最佳的生态环境, 对猪肉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对猪肉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3 绿色猪肉生产的执行标准

3.1 标准

NY 5029-2001无公害食品猪肉

3.2 要求

(1) 环境:要求饲养场所的生态环境良好。

(2) 布局: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 以利于生产、饲养管理、防疫和生活为原则。

(3) 饲料:必须是由具备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饲料基地供应, 饲养所选用的各种添加剂需科学合理配给。

(4) 兽药:防治畜禽疫病所用药物以中药、生物制品和矿物质为主, 必须符合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的《绿色食品的兽药使用准则》。禁止使用含有各类化学合成激素、化学合成生长素、有机磷和有机氯等的兽药。

4 绿色猪肉生产的必备因素

4.1 生猪饲养管理

(1) 品种好

品种选育不仅对猪的种质和外型有较高要求, 而且还要有高度健康性, 如果猪只本身的抵抗力极差, 在生长过程中患病率就会增高。

(2) 饲料及添加剂绿色

饲料本身要新鲜, 无发酵和霉变, 无结块及异味、异臭, 要以绿色玉米、大豆为原料。添加剂必须是无污染、无残留、抗疾病、促生长的天然添加剂, 即绿色添加剂, 如酶制剂、酸化剂、饲用微生物制剂等。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遵照饲料标签所规定的用法和用量执行。生猪饲料中不应直接添加违禁药物, 不添加化学催肥剂和催长剂等。

(3) 饮水

水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 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元素, 但水中也极易含有杂质污染物等。养猪业中采用自动饮水器供应水, 既保证了水质, 也不会造成因污水堆积而产生环境污染及病菌传播。

(4) 猪场要达到绿色要求

猪场建设要有适度规模、无工业污染、环境优越、利于环保。

空气。空气传染也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 应严格保证畜舍内的通风换气和定期消毒, 并对病畜进行适当隔离, 对病死畜做无害化处理。实现生存环境的无害化, 创造出空气净化、无粉尘、无菌落的绿色空间。

对病害肉正确处理。大规模猪场只有对病害肉尸做到正确处理, 才能使场地环境干净卫生。对家畜排泄物进行综合利用, 也可有效防止污染。

4.2 屠宰检疫

屠宰场的设备设施达到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统一标准的要求, 屠宰工具都应高温消毒, 车间保证安全、卫生。

检疫人员严格把好宰前、宰后检疫关, 不合格肉品必须经无害化处理, 并分别进行高温、焚烧、掩埋等处理。要和肉品品质检验 (包括肉品二次污染情况、药物残留情况等) 结合起来, 保证从屠宰点出去的肉品都是绿色的。

(1) 屠宰场防疫要求

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依法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选址、布局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设计、建筑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设置入场检疫值班室和检疫室;有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待宰圈、急宰间和隔离圈, 屠宰场出入口设消毒池, 屠宰间采光、通风良好, 污物、污水排放设施齐全;有用于病害生猪及其产品销毁的设备, 以及污水、污物、粪便无害化处理的设施;屠宰厂 (场) 要配置专职的防疫消毒人员, 屠宰管理和操作人员应经过动物防疫知识培训, 无人畜共患病和其他可能造成污染的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生猪、生猪产品运载工具和专用容器, 以及屠宰设备和工具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并有清洗消毒设备, 每班清洗消毒一次。

(2) 检疫设施和检疫员要求

检疫室内基本设施为器械柜、操作台、冰箱、干燥箱、照相机和消毒器具;检疫室检验设备要有显微镜、载玻片和用于染色、采样、样品保存、快速检验的设备及相关试剂;现场检疫器具要有刀、钩、锉、剪刀、镊子、瓷盘、骨钳、放大镜、应急照明灯、测温仪 (体温表) 、听诊器和废弃物专用容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有派出机构或人员实施驻厂 (场) 检疫, 检疫员的数量应与屠宰厂 (场) 防疫检疫工作量相适应。在宰前和头蹄部、内脏、胴体、实验室检验、复检等环节上必须设置检疫岗位, 并且要做到按规定及检疫标准认真检疫。

4.3 肉品经营

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篇9

一、自然环境是首要因素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论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有深刻的影响,归结为三点:一是对生产方式、经济生活发生作用;二是对社会关系、政治制度;三是对民族性格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地理环境也有精辟的阐述,《管子·水地篇》中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可见,人类的生存生产与思想文化的产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的基础条件。壮族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为社会意识,自然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产生。

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其中以广西居多。广西位于我国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山地多,平原少,紧挨海洋,其地理环境可精辟地描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片海”。广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数亿年前,海底生成的石灰岩由于地壳变动,上升露出地面。在雨水的长期冲刷和地下水的漫长侵蚀下,逐渐形成了不计其数、深邃曲折的窑洞,这些天然的洞穴成为了壮族先民躲风避雨的理想栖息地。广西属于珠江流域范围,水系发达,拥有左江、右江、郁江、柳江、黔江、桂江等河流。

水源充足、动植物繁多、高温多雨、天然洞穴遍地,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对于远古时期的壮族先民来说是非常优越的。但是,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面对湿气重,毒蛇猛兽,尤其是水旱灾害,壮族先民的力量就显得十分微弱了。壮民所喝的水、吃的食物,一切一切都源于自然,因此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高,对大自然也充满了敬畏,认为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万物有灵”的生态伦理意识的萌芽。

二、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了壮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

壮族所处的地域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水稻生长。1993-1995年,在壮族的苍梧部故地,湘东南道县紧靠广西边境的寿雁镇玉蟾宫,“发掘出了四粒炭化稻壳,兼具野生稻和人工稻混合特征,说明为驯化不久的栽培稻”,后来“经国家文物局再次测定为18000-22000年”[1]由此可见壮族的稻作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先民在漫长的水稻耕耘过程中,对一种小动物极为熟悉,这就是蛙。青蛙在稻田中捕捉害虫,维护稻禾的生长,可以说是丰收的卫士。每当雷雨过后,青蛙都会“呱呱呱”地叫个不停。这不仅使人发现青蛙在稻田间的数量多少与稻谷收获高低有关,而且还发现青蛙的鸣叫与雷鸣大雨有联系。此外,人们还观察到蛙在雨后能够迅速繁殖,这种现象正好符合人们祈求人口繁衍的心理。因此,壮族相信青蛙是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在《东林郎的故事》里面有这样人物化的描述:“姆六甲告诉人们说:蚂拐(即青蛙)是天女,雷婆是她妈。她到人间来,要和雷通话。不叫天就旱,一叫雨就下。你们伤害了她,就得给她赔情、赔礼。”[2]桂西地区也流传这样的《蚂拐歌》:“抬蚂拐出游,求雷婆下雨,保五谷丰收。”[3]从中不难发现“人—稻—蛙—雷”之间巧妙的生态逻辑关系,可见壮族对蛙这一小小的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其在壮族心中的地位之高。直至今天,在“广西上林、忻城等县壮族人民笃信谁若乱捉小青蛙,雷公就会发怒,就要劈死他”[4]。

壮族对蛙的保护与崇拜来自他们对蛙本身特性的观察,以及对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自身心理的需求。壮民进一步将蛙人格化,进而促使人蛙关系和谐发展,促进了壮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

三、原始宗教信仰是重要因素

原始宗教信仰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鬼魂崇拜三种形式。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有不少生态伦理思想。

壮族先民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的联系密不可分,在他们的世界观里,万物都是具有生命的,而人类也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自然观,是壮族自然崇拜的核心。如费尔巴哈所言:“人本来并不想把自然与自然分开,因此也不想把自然与自己分开;所以他把一个自然现象在他身上所激起的那些感觉,直接看成是对象本身的形态。”[5]

南方夏季多雷雨,电闪雷鸣不但使人感到恐惧颤栗,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的破坏性,这使壮族先民在惶惧惊恐之中对雷顶礼膜拜。在壮族的神话中,雷王是和始祖神布洛陀同在一个山洞里走出来的,而且雷王是老大,布洛陀是老四[6],可见壮民对雷的尊崇。对于在地面上的自然万物,壮族也是用一颗虔诚的心去膜拜。如,壮民崇拜树木,常以大树作为村里的神树,至今仍有不少村舍里种植有一棵大榕树,认为榕树有神力,能够保护他们。壮民还崇拜石头,因为石头在石器时代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壮族认为“在古代天地是一块巨石,后来始祖布洛陀把巨石分开,米洛甲从石头中出来”。[7]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也成为壮族崇拜的对象。如今,在广西十万大山的壮族每年除夕、正月初二、十五都要祭水神,相信经过祭祀的水具有神秘的力量,能使人健康,用于灌溉能够丰收。[8]

图腾崇拜是原始氏族制度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壮族是多图腾崇拜的民族,有铜鼓图腾、竹图腾、牛图腾等,流传最久远的是蛙图腾崇拜。在科学知识极度匮乏的时代下,人们希望借青蛙来判断晴雨,更希望拥有蛙一样强大的繁殖和生存能力。因而把青蛙当做保护神来膜拜,敬奉为图腾。当今壮族还流行举行蚂拐节,这是由古老的图腾祭祀仪式演变而来的。

从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中不难发现,壮族先民敬畏自然,敬畏万物,这种对自然的崇拜又体现了壮族先民对自然的热爱,希望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主观认识中蕴含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四、儒家文化的融合

虽然壮族生活的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但壮族并没有孤立封闭的发展,而是与其他民族交流互动,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大致在西汉时期由儒生陆贾传入。尽管陆贾来岭南是带着政治任务与赵陀谈判的,但是他最终利用儒家的学说令赵陀臣服了。到东汉时期,岭南设置了学校,儒家思想得以传播。在晋朝、南朝,岭南的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受过儒家思想浸润的壮族文人,如养奋、申朔、顿猗。[9]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壮族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与发展。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第一点就是“畏天命”,也就是敬畏自然,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到孟子时,演变成“万物皆备于我”,再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体现出儒家生态伦理观念的递进,由最初的敬畏自然,提升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在壮族的《麽经布洛陀》里面唱到水稻的种植过程,“二十五日王去扯秧,二十六日去插田,七月穗长,八月割稻谷”,从这些描述可知壮族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是按照自然规律,对自然不单只是消极的敬畏,而是主动合理的利用自然规律。这和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共性。

总的来说,壮族生态伦理思想是在自然环境、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原始宗教、儒家文化的融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形成的,具有独特性、丰富性,为我国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摘要:壮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这并非凭空产生。自然生态环境、传统的生产方式、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都是促使壮族生态伦理思想产生形成的因素。

关键词:壮族,生态伦理,产生条件

参考文献

[1]梁庭望.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2]丘振声.蛙·图腾·美[J].民族艺术,1987(3).

[3]丘振声.壮族图腾考[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1-54.

[4]曾杰丽.壮族民间信仰的和谐生态伦理意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刘达临.世界古代性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98:20-21.

[6]壮族百科辞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325.

[7]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等编.女神·歌仙·英雄——壮族民间故事新选[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13.

[8]李绍明等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壮族卷)[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10.

论生态道德建设的环境影响因素 篇10

一、生态道德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基础

生态道德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思想道德再造过程。这一建设过程, 要遵循生态道德自身发展演进的独特规律和系统化发展要求, 要最终覆盖全社会各种主体和各个发展领域, 并需要依赖多种建设途径加以协力推进。这无疑是一项触动广泛、影响深远的社会系统工程。正是基于这一点, 使得生态道德建设必然深深根植于特定的社会环境状况之中, 并深受其影响和制约。

基于生态道德自身的发展规律, 生态道德建设有着系统的内涵指向。从生态道德的内涵出发, 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道德实践是生态道德的基本构成形态。在此基础上, 衍生出生态道德知识、生态道德能力、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评价、生态道德理论等各层次、各形式的构成形态。这些构成形态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生态道德建设, 从内在要求而言, 就是要系统化地促进生态道德各构成形态的发生、发展和完善。而广泛的研究和已有的实践充分揭示了, 生态道德各构成形态都不是凭空存在的, 都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和生活土壤。任何一方面的改善和建设都离不开社会其他领域的相应发展。例如, 完善生态道德教育、加强生态道德约束、推进生态道德实践是生态道德建设的最基本的三种途径。其中, 完善生态道德教育, 既涉及学校教育又涉及社会教育、职业教育, 需要以全社会教育体系、教育方针、教育方法设施的相应改善作为支撑;加强生态道德约束, 不仅需要从道德约束的角度加以建设, 更要从道德与法制的互动关系积极入手, 借生态法制的完善, 推动生态道德规范的执行和普及;推进生态道德实践, 落到实处, 就是要以现实中的生产、生活实践为载体, 把生态道德要求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具体活动中去, 这离不开各领域具体的政策和舆论引导, 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组织的推动。生态道德的丰富内涵和基本发展规律决定了生态道德建设必须采取科学的系统化建设方法, 必须面向社会现实层面, 以社会现实环境为背景加以推动。

生态道德建设的内涵指向具有系统性, 同样, 其外延指向也具有社会系统性。一方面, 虽然生态道德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但是它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 生态道德建设虽然属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范畴, 但它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是相辅相成, 不能相脱离的。可以说, 生态道德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 最终需要反馈到方方面面的社会现实中去。因此, 生态道德建设具有系统性的外延指向。要真正在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 就需要社会发展各领域都进行相应的变革, 需要把生态道德观、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道德实践活动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和各种发展环节中去。同时, 生态道德的建设要求针对的是全体社会成员, 最终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

最后, 从生态道德建设的社会结果来考察, 生态道德建设的最终成果反映到人的社会生活层面, 就是要形成一系列稳固的生态道德关系。所谓生态道德关系, 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 按照生态道德所蕴含的善恶观念和道德准则所形成的, 并且通过人们的生态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生态道德关系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是在人们具体的社会生活活动中产生的, 并以具体的社会生活关系为载体的, 从而相应形成了具体的生态道德关系。例如, 在公共生活领域, 基于生态道德对社会成员在处理环境问题方面所作出的约束, 就形成了个体与不特定公众之间的公共生态道德关系;在职业生活领域, 由于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承担一定的生态道德责任义务从而形成了具有生态道德权利义务内涵的职业生态道德关系, 如贸易关系、教学关系等;而在家庭生活中, 基于生态道德对家庭伦理和家庭日常生活的规范和要求, 就会相应形成家庭生态道德关系。公共生态道德关系、职业生态道德关系和家庭生态道德关系囊括了生态道德关系的基本类型。要推进生态道德关系的养成, 就离不开相应的公共生活环境、职业生活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的建设。

生态道德建设无论是在内涵指向上, 还是在外延指向上, 抑或在建设成果的社会关系指向上, 都具有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和系统化发展要求。要使生态道德建设有序地得以实现, 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加以系统推进。作为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 生态道德建设的过程必然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发展的相互配合, 为生态道德建设搭建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基础, 生态道德建设本身才能有效推进。成功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 有效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的关键, 就在于在全民中营造出一个能够使生态道德要求得以彰显、得以保护、得以推广的生态道德建设环境。生态道德建设环境是软环境, 也是第一环境, 优化生态道德建设环境是推进生态道德乃至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

二、影响生态道德建设的主要环境因素

现实社会生活中, 对生态道德建设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环境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其作用方式、程度虽然各不相同, 但都与生态道德建设息息相关。那么, 什么是生态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基础?主要又有哪些环境因素对生态道德建设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解答上述问题, 是进一步谋划如何改善社会环境状况, 推动生态道德建设发展的理论前提。

所谓生态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从一般意义而言, 就是指生态道德建设所植根并力图对其加以改造的社会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综合社会现实条件, 是生态道德建设得以立足的社会土壤。社会环境状况对生态道德建设的影响和制约, 归根结底是综合的、整体的。但就直接效果而言, 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对生态道德建设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就我国现实社会环境状况而言, 体制因素、法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人文舆论因素是影响生态道德建设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1. 体制因素

生态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化工程, 需要有组织、有系统地加以推进, 这就要建立在一定的领导、管理和组织体制机制基础上。就当代中国而言, 要引导国家走上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必须发挥党和政府的核心领导作用, 各级党政机关, 特别是其中的首要领导人, 必须肩负起推进生态道德建设, 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的相应的政治职能。生态道德建设的领导越有力, 管理越畅通, 组织越有效, 就越能形成自上而下的强大道德建设引导力, 从而越有利于生态道德的全面实现。除了领导体制因素外, 另一方面, 生态道德建设还要求一些外延社会事业领域的发展体制做出相应调整, 以适应生态道德建设要求。如,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求完善、充实现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更要求改革现行教育机制, 以建立全面的、生态化的教育体系。由此可见, 良好的生态道德建设领导体制、管理机制以及教育、宣传等其他社会领域的运行机制是否有效, 直接关系到生态道德建设工作能否落到实处, 能否产生实效, 是制约生态道德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环境因素。

2. 法制因素

法律与道德是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范。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法律与道德两种力量的共同支撑, 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其中, 法律是硬性规范, 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是他律;道德是软性规范, 具有自主性的特点, 是自律。法律的实施离不开道德自律而产生的自觉, 离不开人们的道德理性。同样, 良好的社会道德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法律强制所产生的他律, 离不开人们对法律的尊崇和敬畏。开展生态道德建设, 除了要通过宣传、教育来促进人们生态道德素养的提升外, 还需要生态立法、司法和执法提供有力的外在推力,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把外在的生态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的生态道德良心和生态道德责任, 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成员开展生态道德实践的权益并保护其热情, 从而增强社会成员的生态保护意识, 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

3. 经济因素

生态道德虽然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但是不可能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决然分开。在实践中, 各种经济活动是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主要来源, 因此, 在经济领域倡导生态道德是生态道德建设面临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这一任务完成得好坏, 从某种意义上说, 标志着生态道德整体建设的成败。在经济领域中建设生态道德, 最大的挑战就是经济主体对经济利益的功利性追求。能否克服这种阻碍, 引导经济主体的利益追求向有利于生态发展的方向转变, 是顺利开展生态道德建设的关键。这就需要依靠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政策导向和优化经济管理等经济手段来配合, 营造出倡导生态保护、打击环境污染、核算生态成本的市场经济环境。能否缔造出这样一种经济环境, 将直接关系生态道德建设的现实成效和推进进展。

4. 政治因素

道德的发展与政治的发展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二者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一个国家的社会道德水平和主流思想道德内容, 与国家的政治发展有着极大的关联。不同的执政党、不同的政治路线和不同的执政水平, 往往导致社会主体思想道德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往往导致产生不同的道德水平。就生态道德建设而言, 必须强调政治的全局引导, 要发挥执政党的领导力量, 倡导生态执政观, 强化生态政绩观, 完善政府生态建设职能。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生态道德建设具有强有力的政治后盾, 才能保证国家政治系统产出的政策、制度、法规能有效服务和促进生态道德建设。

5. 人文舆论因素

生态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舆论氛围的支撑, 更离不开人文艺术等文化活动的推动。生态道德建设, 从根本上说是不能完全依赖强制力来实施的, 还是要主要依赖舆论评价、宣传教育、文化艺术引导来潜移默化地提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态道德修养, 增强社会成员的生态道德自律。即使就生态道德建设的强制手段而言, 加强人文舆论的引导, 也能够与生态道德建设的法制、行政等强制措施形成呼应, 增强后者的实施效应, 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因此, 人文舆论环境是否倾向于生态保护, 能否积极地倡导生态建设并有力地抨击生态破坏现象, 直接关系到生态道德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可以说, 脱离了人文舆论环境的支撑, 生态道德建设就只能落在口头, 而无法真正深入社会, 深入人心。

影响和制约生态道德建设的环境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上面几种影响因素只是就社会宏观层次而言具有一定共性的影响因素。实际上, 具体到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个人, 其面临的环境是复杂的, 具体环境影响因素可能各不相同, 每种因素的影响力度大小也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 科学判断, 从而推动各种环境因素共同向有利于生态道德建设的方向发展。

三、为生态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

生态道德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保障, 只有把生态道德建设自身的“硬”措施同外在“软”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 生态道德建设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 阻碍生态道德建设的各种阻力和障碍才能更好地被化解和消除。

影响生态道德建设的环境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但就社会宏观层面而言, 目前最紧要的是要在以下三方面的环境因素上实现突破:一是为生态道德建设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优化生态道德建设领导体制, 完善生态道德建设的组织和管理机制, 创新生态道德建设投入机制, 强化生态道德规范的制度化、成文化。二是为生态道德建设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立法, 严格生态执法, 加强生态司法, 为生态道德规范的落实和生态道德实践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法律保护。三是为生态道德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在舆论宣传领域强化宣传工作力度, 鼓励生态文学艺术的发展, 倡导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和舆论导向;要在经济领域努力构建塑造有利于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市场经济秩序, 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政策导向;要在政治领域树立生态执政观、生态政绩观, 推进政府行为的生态化, 完善生态民主, 加强基层生态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公众参与。

我们必须认识到, 生态道德建设本身是系统的复杂的, 同时, 生态道德建设环境的改善也是一个系统化工程, 面临着多种因素和多种变量。因此, 要把生态道德自身建设同外在“软”环境改善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形成发展合力是一件十分艰巨和长期的工作。对此, 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 有计划、分阶段地加以推进实施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因此, 必须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规划设计, 要认真研究中长期生态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基本方针, 科学决策生态道德建设的战略重点和阶段划分, 深入谋划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的重大措施和基本保障, 最终形成一套完备、科学的战略规划体系, 以此来推动生态道德建设及相关环境建设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谢青松:“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支持与法律保障”[J], 《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理论专辑;

绿色生态因素 篇11

关键字:农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

生态意识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人类调整当前自我发展模式,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价值观念。阳朔县在建立生态文明县城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改造农民旧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态意识,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阳朔县农民生态意识现状

(一)生态认知现状。

1.农民对生态环境的现状认识不清。阳朔县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风景优美。80%的农民都对本地的环境相当满意,认为自然是人类认识和彻底改造的对象,人类是自然的主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个人增收上,而无暇顾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17%的农民认为生活区没有一口可以洗衣洗菜的水塘,水塘里也长满水藻甚至在枯水期断流,都是环境恶化的影响。

2.农民对环境恶化的危害认识不足。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环境的好坏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阳朔县75%的农民都认识到环境的恶化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但是他们都没有到医院做定期身体检查。22%的农民认识到环境的恶化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农业收入逐年降低。为了保证收入不变,他们继续加大农药化肥的使用,忽略环境价值作用规律。

3.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不够。随着阳朔县旅游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区域都充斥着各种垃圾。但农民对于保护生态的意识不够强烈,90%的农民认为环境问题是农村与生俱来的,在走访中经常听到“农村就是这样的”话语。35%的农民认为不知道应该谁来保护生态,60%的农民表示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仅仅只有15%的人认为自己才是保护环境的主体。

(二)生态行为现状。

1.旅游开发。阳朔县作为旅游大县,长期以来依托旅游业发展经济。在最近两年中,农民在政府未经批准的地方开辟线路,违规经营,并增加船上餐厅、游船、竹筏的投入,其数量环比增长3%。这些船只的使用对河岸线造成的冲击,影响了漓江水质水平。在近几年政府大力治理过程中,依托外来游客谋生的船民、小贩,开始规范使用环保塑料袋,参与到垃圾回收的行动中,践行生态旅游理念。

2.生态农业。阳朔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民的耕作方式对农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农村发展过程中,70%的农民都使用农药化肥进行农业生产,而农业化肥的残余物农民在降水和径流冲击的方式下,依靠农田地表径流、地下渗漏的方式,渗透到漓江水体,污染水源。23%的农民开山垦地,大面积的种植瓜果树木、经济林,导致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15%的农民表示他们曾经上山打猎,通过捕杀珍稀物种,获取经济收入。阳朔县农业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农民不能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导致了本地的农业发展模式都呈现非正常化的面貌。

二、影响阳朔县农民生态意识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阳朔县在2015年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了1000余万,大量农民也依靠旅游业增加额外收入,增加对游船、竹筏的使用,而忽略环境问题。阳朔县农村面积广阔,多位于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山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缓,为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滥用农业化肥,导致了水土污染严重。部分农民甚至上山狩猎捕,杀珍稀物种增收,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二)政治因素。我国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是个人私有,缺乏生态保护的激励作用,阳朔县农村山区农民为增收,大肆开山毁林种植经济作物或者果林。由于农民生存空间不集中,政府不愿意解决农村的老大难问题,导致诸如生活垃圾回收点等社会化服务的推进缓慢,生产生活污染没有合理地解决。除此之外,政府每个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的投入资金仅仅只有3万,环保宣传活动的财政资金投入少,农民生态保护主人公意识没有调动起来。

(三)文化因素。由于阳朔县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优秀师资力量仅仅只有18%,大部分教师是大专生。每年平均有7%的青少年辍学,56%的人是初中学历,长期以往造成阳朔县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科学规律掌握不足,农事耕作受传统农业生产习惯的影响,缺乏科学的农业知识。农民往往抱着宁多勿缺的思想,超量使用农业化肥,大水漫灌,造成地表严重污染。他们还缺乏与农业专家交流沟通农业知识的能力,不易接受生态农业的理念与运作方式。

(四)法律因素。自十七大以来,我国各级职能部门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为此成立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如《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但是这些法规还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生态环境破坏分子有机可乘。一方面,职能部门监管不严,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农民惩罚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农民法律素养不高、法律知识不足,不能在生活环境受到威胁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技术因素。阳朔县山区面积广大,农民长期处于闭塞的环境中,经济条件有限,又很难购买高昂的环保产品购买,生产生活很难接触到新型的生态工具。由于缺乏生态保护技术的支持,阳朔县75%的农民都通过燃烧农作物秸秆、煤炭获取能源,只有20%的农民使用天然气和沼气设备。露天燃烧秸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不同因素对阳朔县农民生态意识的影响作用不同。经济因素影响最为深刻,说明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必须完善旅游业和农业生产模式;政治和法律因素影响次之,说明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并完善相关制度;文化因素对生态意识有教导意义,说明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技术因素的缺失也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说明要引入先进技术指导农业生活和生产。

参考文献:

[1]杨淑梅.公众环境道德对桂林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2013。

[2]何淑娟.安徽农民生态意识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安徽农业大学[D].2012。

[3]郭庆丽.河南省安阳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河北大学[D].2014。

绿色建筑设计节能主因素解析 篇12

绿色建筑亦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在建筑经济学领域, 绿色建筑措施带来了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设计领域, 绿色建筑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 将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综合国内外专家的研究, 绿色建筑可理解为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地使用空间, 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物。因此“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 它贯穿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筑、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 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绿色建筑”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与之共同构成和谐的有机系统。

绿色建筑是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绿色建筑不是奢侈品, 不应该追求表面的贴金和技术措施的大而全。一定要选择自己适应的技术, 针对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使用要求, 利用先进的模拟分析工具, 因地制宜的确定可能的、适度的技术措施。建筑的绿色化设计必须进行定量的评价分析。

绿色建筑中主要涉及能源和环境两大问题, 我们的研究实践途径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绿色化手段研究, 另外是现代建筑绿色化设计实践。下面主要介绍后者。现时期的绿色建筑设计主要范围有以下几点:

1 建筑热量平衡, 节约能耗

建筑热量平衡, 节约能耗。意思就是减少建筑中的能源的散失, 在建筑中合理利用和有效利用能源, 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这其中主要涉及耗能大的方面就是北方地区的采暖和南方地区的隔热。建筑采暖和隔热是建筑节能的关键, 如何有效地做好建筑采暖和隔热工作,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内的热平衡主要体现在构造方面, 国外的有些做法是利用建筑本身的设计。

1.1 德国新国会大厦的热平衡系统的处理

穹顶下造型奇特的锥体内设置的通风管道吸走室内热空气, 并通过热量转换器将其中的热量吸收。这一锥体可以使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后缓慢地扩散到室内各个角落, 然后变热、上升、排出。这对室内人员的舒适感很重要, 而且减少了通风的噪声。

1.2 建筑通风系统的设

中国建筑能耗在通风方面总量大、比例高、能效低、污染重, 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通风不仅仅是单纯的空间的换气, 还包括调节室内温度, 湿度。尤其是工厂的通风, 要达到降温、采暖、吸尘、排毒、净化的目的, 保证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国内虽然在技术和材料方面跟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在这方面已经作了不少的研究。

1.3 清华低能耗示范楼——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室内环境控制系统有限考虑被动方式, 用自然手段维持室内热舒适环境。根据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 春秋两季可通过大换气量的自然通风来带走余热, 保证室内较为舒适的热环境, 缩短空调系统运行时间。

利用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的结合, 根据建筑结构形式及周围环境的特点, 在楼梯间和走廊设置通风竖井, 负责不同楼层的热压通风。在建筑顶端设计玻璃烟囱, 利用太阳能强化通风。此外在建筑外立面合适部位设置开启扇, 使得室外空气在风压通风的作用下可顺畅地贯穿流过建筑。

建成后的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建筑总能耗可有效控制在常规建筑物能耗的1/3以下, 冬季可基本实现零采暖能耗, 夏季最热月整个围护结构的平均得热仅为5.2W/m2, 外围护结构导致的建筑耗冷耗热量仅为常规建筑的10%。此外能源、设备、照明等系统采用了多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示范楼单位面积全年总用电量仅为北京市同类建筑用电量指标的30%。

2 建筑自然物的生态平衡

生活经验和研究结论告诉我们, 良好的办公环境对人的工作效率和心理状况会产生有益的影响。现在的建筑师倾向于创造一种完美的建筑生态空间, 提高室内空间环境的舒适感, 提高空气的清新度。使人们身临其境能够享受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起到回归大自然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用自然的方式来调节空气质量。国外的技术发展实现了建筑的功能、美观、生态的完美结合。

例如: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

建筑平面是三角形, 由三枚“花瓣”和“中茎”组成。“花瓣是办公区域, ”中茎“实际是中庭, 从下到上为面朝内的办公室提供天然的排风通道, 起到拔风效应。每一个办公空间都能享受通风和采光。电梯, 楼梯和服务设施都集中在三个角内, 以强化办公室与花园的村落气息。通过建筑设计或改造建筑设计使室内、外通透, 或打开部分墙面, 使室内、外一体化, 创造出开敞的流动空间, 让使用者更多地获得阳光、新鲜空气和景色。炎炎夏日, 办公楼里面却凉爽宜人, 在这里面找不到中央空调之类的制冷设备, 楼里面采用的是全新的“空调”系统, 耗能只有传统空调的一半, 但舒适度却高出很多。具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改善屋顶热工性能等作用, 因此, 这种绿化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建筑方式。

3 建筑水处理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 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几次的水污染, 使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地做好水资源的利用, 包括很多方面:热水的循环利用、太阳能的热水利用、污水的处理、中水回收等。在建筑采暖中主要关心的是热水的循环利用。很好的利用这种循环, 能为建筑节省很多能耗。

例如:德国新国会大厦的水供暖平衡系统的处理

大厦自带的热能工厂所提供的能量在满足日常供暖或降温需要后, 剩余的热能将被用来加热从深达300米的地下蓄水层中抽出的地下水, 然后再送回低层中存储, 以这种手段来利用多余的能量。绝热性能好的地层能有效地防止这些热水的热损失。在冬季, 热水被抽出来为室内供暖, 在夏季, 热水则用来驱动制冷设备, 以提供冷却水。地层中的冷却水在炎热的天气则可抽出来作为天花板冷却系统中的冷却剂。热水回收, 完全不同于中央空调以往的热回收技术, 热回收效果非常高, 对废热的回收效率最高可超过80%。

4 结论

生态建筑, 可持续发展的超低能耗建筑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的技术集成平台, 用于展示和实验各种低能耗、生态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及先进的技术产品, 并在此基础上陆续开展建筑技术科学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性研究, 示范并推广系列的节能、生态、智能技术在公共建筑和住宅上的应用。项目包括建筑物理环境控制与设施研究 (声、光、热、空气质量等) 、建筑材料与构造 (窗、遮阳、屋顶、建筑节点、钢结构等) 、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研究 (高效能源系统、新的采暖通风和空调方式及设备开发等) 、建筑智能化系统研究。是向社会、大众宣传、展示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建筑概念、技术和产品的展台。建筑节能是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减轻环境污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是节约能源,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探索解决建设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改造和提升传统建筑业、建材业, 实现建设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

摘要:绿色建筑措施带来了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室内外环境的方方面面。从提出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 分析了建筑的不同节能的措施。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建筑热量平衡,通风系统,生态平衡,供暖平衡系统

参考文献

[1]夏云, 夏葵, 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上一篇:普通车床安全保护系统下一篇: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