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生态茶园

2024-10-07

立体生态茶园(精选9篇)

立体生态茶园 篇1

近年来新建茶园的面积逐渐增长, 大部分茶园的建设模式还是以传统的种植管理习惯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植茶农户及企业的效益与积极性[1]。生态茶园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构建立体生态茶园模式, 结合茶树的生物特性, 采用立体复合栽培, 实现生态群落的群体共生。而这一模式的建立需要合理选择茶树的种植品种和与之相适应的套种植物, 组成2~3层林冠及地被层的生态系统, 使得各物种间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地力, 并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生态效益[2]。林—茶—草立体生态茶园即是在同一茶区内, 以茶为主, 利用茶树行间种植1种或1种以上果木, 茶行间种植保肥保墒绿肥草类的复合茶园类型, 是立体复合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4]。

1 林—茶—草立体生态茶园建立模式

1.1 新开辟茶园基地的选择

一般山区茶园生产基地的建设要求海拔在200~600 m, 茶园环境要求空气洁净, 云雾较多, 水源和土壤本底未受到污染, 土壤耕作层的厚度超过30 cm且具有较好的保肥保水能力, 土壤的p H值为4.5~6.0, 茶园的坡度不得超过20°[5]。茶园的周边环境优良, 具有丰富的生物种类。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根据具体地块地势情况建立合理的隔离带。隔离带要以自然存在的天然屏障为宜, 也可以根据茶园形状人工设置相应的隔离措施, 一般宽度不得小于10 m[6]。

1.2 良种选择及茶树种植技术

选用良种必须注意适应当地茶类生产的需要, 同时要兼顾栽培管理技术的轻简化。生态茶园的茶树品种选择上, 应选抗性强的良种, 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提高鲜叶的品质, 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应该选择种植多个优良品种, 将不同开采期的优良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防止春季名优茶采摘季节茶叶萌芽期的高度集中, 造成采工人员紧张, 难以及时把早期优质鲜叶原料采摘下来, 从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新植茶苗的成活率十分重要, 因为它关系到后期茶园成园情况及茶园整体的园相园貌。一般在立春前后20 d内, 选择在阴雨的天气进行扦插。种植方式采用双条植栽种, 需要茶苗的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行距在1.0~1.5 m, 株距30 cm×30 cm。另外, 扦插苗前期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首先剪去冗余的枝叶和根系, 保留3~4片叶即可;其次要整体开沟吊槽, 开沟深度8~10 cm, 再将茶苗垂直置于沟内, 茶根要自然伸展, 避免过度挤压, 损伤根系, 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 之后浇足定根水, 再覆上1层松土, 以保证苗期土壤墒情良好。

1.3 立体生态茶园配植林木种类

生态茶园建设要遵循茶树生长的生态学规律。充分利用与茶树互利共生的植物种类, 优化配置, 探寻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的茶园生态栽培模式。为茶树搭建起合理的立体生态位, 进而改善茶园的光、温环境, 为茶鲜叶中香气类物质的形成与积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茶园的上风口进行防风林的栽植, 道路的两边进行行道树及遮荫树等的种植。从茶—林共生的角度出发, 主要栽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品种, 如杉树、桉树、樟树、桐树等。种植的林木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使之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1.4 立体生态茶园种植绿肥种类

茶园种植绿肥不仅能起到保墒保肥的功效, 又能为茶树生长提供天然的营养来源。茶园绿肥的种植根据茶树的实际种植密度优化选择。绿肥一般选用一年生或多年生适宜茶园间作的绿肥品种, 且不会与茶树有明显的养分、水分的竞争关系, 同时在人力成本上要相对低廉, 可以根据茶树不同季节的生长需要合理控制, 可刈青或翻埋[7]。绿肥的种类可根据采摘鲜叶质量的要求进行适当选择, 如采用白三叶草、玉米草、紫云英、黑麦草、黄花苜蓿等。

2 林—茶—草立体生态茶园的效应分析

2.1 立体生态茶园复合栽培的生态学效应

运用林—茶—草立体复合种植模式, 茶园在立体结构上, 可形成多层次、多组成、多物种的生态位。如形成乔—灌结构、乔—灌—草结构等, 这样可使光能的利用率最大化, 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茶园中的温、湿度环境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使得土壤营养可在不同层次上被充分利用, 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又起到对各生态因子相互协调的作用, 使得茶叶保持较好的持嫩度。

余文权等[8]介绍了茶—胶混种的种植模式, 其栽培技术也较为成熟,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李华超[9]研究了在茶园中间作杜仲, 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朱克西等[10]介绍了在茶园内采用茶—林间作型或茶—绿肥间作型的种植模式, 其主要特点在于增加了茶园生物多样性, 提高了鲜叶品质。林雪娥[11]研究了猪—沼—茶生态茶园建设模式, 达到茶叶、养猪双增收的目的。

2.2 立体生态茶园复合栽培对茶园温度的影响

茶园栽培的模式不同, 其形成的茶园小气候各不相同, 茶园内的气温和地温与茶园间作的植物类型和间作密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林新坚等[12]发现, 在茶园进行豆科作物的套种, 在夏季能够对茶园地表的温度进行显著降低。宋同清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温度较高的4—7月, 套种白三叶草的茶园较单一纯茶园, 土壤的降温效果非常明显, 且降温效果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复合茶园地表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比纯茶园滞后了将近30 d, 有效地降低了茶园热害的程度。张洁等[14]在对板栗—茶树间作模式的研究中发现, 复合茶园的气温和土壤温度变化情况, 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 而这些变化与绿肥、林木对太阳辐射能和土壤辐射能的隔断、反射有着密切的关系。

2.3 立体生态茶园复合栽培对茶园光照强度的影响

由于林木树冠对太阳辐射的截获、反射, 降低了林—茶复合茶园的光照强度[15,16,17]。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与生态茶园所配置的植物种类、密度及茶园田间管理等密切相关。在夏秋季, 由于茶园经常出现强光照、高气温的天气, 易导致茶树叶片蒸腾作用加剧, 水分散失较快, 叶片气孔关闭, 进而造成叶片卷曲、焦枯, 甚至茶树植株死亡。因此, 对于已出现此类天气的茶区, 要配种郁闭度较高, 遮荫效果好的植物, 这对促进茶树生长和提高茶叶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邱德前等[18]研究了乔木—茶—豆科作物间作的模式, 结果表明, 使茶树叶片的光合效率明显加强, 叶片受强光照灼伤程度显著降低。同时改善了茶园的整体生态环境条件。

2.4 立体生态茶园复合栽培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立体生态茶园建设对茶园土壤肥力及养分供给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雷祖和[6]通过研究表明, 林—茶间作模式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茶树体对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率提高, 肥料施用量降低。王菊兰[19]研究的茶—绿肥模式可在地面形成3层覆盖, 分别为绿色养分富集层、枯枝落叶层和有机质层, 可有效地对土壤的物理结构进行改善。苏志坚[20]报道了禽—畜—茶模式能较大程度的降低茶园杂草的危害, 对耕作层的土壤结构进行改善, 为改造一些中低产田提供参考途径。

2.5 立体生态茶园复合栽培抑制有害生物及抗灾能力

通过在茶园内种植一些高干乔木类植物, 可以为茶叶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为害虫的天敌提供居所, 为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建立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减少茶园的用药量, 降低了茶叶农残, 利于生产出高档优质鲜叶原料。

立体生态茶园 篇2

项目建设地点:巴南区双河口镇太坪村项目建设时间:二○二年四月九日

项 目 建 议 书

一、项目背景 1.自然条件

双河口镇太坪村位于巴南区东北部,属三峡移民村和麻柳沿江开发区范畴村。地处北纬29°09′与29°47′,东经106°20′与107°00′之间,属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市市区东南部的丘陵地带,东与巴南麻柳嘴镇、长寿江南镇比邻,南与涪陵区新妙镇相连,西与木洞镇为邻,北与江北区隔江相望。东西宽2.9km,南北长2.3km,总幅员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下辖6个合作社,耕地面积3187亩,其中农田面积1850亩,土地面积1337亩,林地面积1500亩。平均海拔约500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年均日照1134.0小时,高低海拔175—650米,平均气温摄氏18.6度。

项目拟建设在太坪村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两个合作社森林覆盖率高达60%,绿化率达96%。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平均气温18.6度,年降水量1100mm,相对湿度80-95%,无霜期308天,土壤PH值5.5,有机质含量高。云雾多,湿度大,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工业等污染始种植优质茶叶的理想生态环境。

2.基础条件

太坪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南涪路横穿该村,正在修建的沿江高速公路在该村有一个出口,十二五期间拟修建的涪陵至机场的快速干道也将横穿该村,并规划有1个出口在该村。据重庆市27公里,据长寿14公里,据涪陵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该村还修建有农村公路、人行便道等10余公里,基本达到集中三户以上通人行便道,集中10户以上通公路的标准。在供电方面,双河口有35KV变电站一座,可覆盖全镇的基本用电。在通信上,无线、有线和宽带网络覆盖全村。

3.政策条件

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属于三峡后续项目建设范畴,种植生态茶叶也符合三峡生态屏障建设的要求。同时在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兴建生态茶园也符合双河口镇现代工贸旅游生态镇的打造要求,更符合巴南区的总体规划。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

1.项目是适应市场要求,壮大茶叶茶叶的需要 茶叶系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饮料专家断言,21世纪将是茶的世界。我国每年出口茶叶20多万吨,创汇4亿多美元。全国茶叶消费约40多万吨,消费量逐年增长。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茶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药效保健成分被人民共识,各种茶饮料、茶食品应运而生。茶叶已被公认为现代最佳保健饮料,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项目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双河口镇产茶历史悠久,我镇生产的茶叶曾是明朝贡茶,有600多年历史。但由于缺乏开发资金,优质良种茶叶栽培面积小,茶叶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效益差,村民管理较为懒散,茶叶产出较低。另一方面,茶叶加工落后,设备、工艺较低,产业组织程度低,制约了当地茶叶产业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太坪村得资源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茶叶产业,同时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我镇迫切需要新建生产茶园,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二)有利条件

1.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措施得力

早在2005年,区农委(原重庆市巴南区农牧渔业局)出台的《巴南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提出,要培育壮大了花椒、花卉、茶叶、干果四大产业,同时区旅游局也出台了《巴南区旅游产业总体发展规划(2008-2020年)》,明确提出要打造茶文化旅游产业。

为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茶叶产业发展精神,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茶叶产业作为支撑农村经济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支柱产业来抓。大力恢复,改建原有的茶园,茶叶产业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我镇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2.综合环境好,项目实施优势明显

从自然环境上看,项目建设地属亚热带东温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条件好,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8.6ºC,年降充沛,土壤富硒而有机质含量丰富,根据历年种茶实践来看,适合多种茶树苗木生长。

从政策环境上看,双河口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以此作为全镇农业产业调整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加大茶叶等产业支持。

3.市场前景广阔

从市场需求来看,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它以其保健作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二十一世纪,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绿色无公害茶叶产品的消费量将会迅猛增长,茶叶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实施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可为茶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给予。从双河口地域优势来看,区位优势明显,借着区委、区政府努力推进“巴南银针”等茶系列品牌打造政策,急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增加茶叶产业发展。

(三)必要性

1.有利于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

双河口拥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仅千秋磅、姜家嘴社现有茶园面积500余亩。目前,千秋磅社、姜家嘴社多处荒地、山地空缺,无人开发。如果建设生态茶园,可借原有的茶园扩大规模,充分利用闲置的荒地、山地,带动农户增收。同时,若该项目实施后,将带动更多的附加产业发展如茶文化观光旅游等,这对当地农业资源开发,第三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双河口为农业大镇,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主体为传统农业,主要农产品为粮食作物,经营方式粗放,经济结构老化单一,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双河口自然条件优越,具有茶叶生长的良好条件,长期以来,茶叶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茶叶产业发展滞后。而茶叶产业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建设生态茶园,有利于促进当地农业产业调整,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3.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需要

双河口镇属于三峡后续项目建设范畴镇,生态屏障建设是后续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生态茶园,可以很好的将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调整完美结合,暨增加了群众收入,又保护了生态。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开发有机产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是农业生产朝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因此开发生态茶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新建生态茶叶基地2500亩; 2.改建原茶园500亩; 3.引进茶叶加工坊1个。

四、资金概算

(一)新建有机茶叶基地2500亩,拟投资950万元 1.茶苗。每亩补助无性系良种茶苗5000株×0.3元/株=1500元,合计450万元;

2.开垦,种植费。300元/亩,合计75万元; 3.有机肥等。400元/亩,合计100万元;

4.茶园区水池等建设,按照50亩/个,每个5万元标准,共计250万元;

5.管理费,三年每亩约300元,共计75万元;

(二)改建有机茶基地500亩,拟投资130万元 1.茶苗,每亩补栽3000株,共计45万元; 2.开垦,种植费。共计15万元; 3.有机肥等,共计20万元; 4.水池等基础设施,共计50万元。

(三)茶叶加工厂房2000平方米200万元 加工厂房2000平方米×1000元/平方米=200万元

(四)叶加工设备引进70万元;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35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500万元,拟申请三峡后续项目补助资金850万元。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正式投产后亩年产名优茶鲜叶60公斤,可加工名优茶20公斤;产普通茶鲜叶100公斤,可加工大众茶25公斤;名优茶按150元/公斤计算,大众茶按20元/公斤计算;亩茶叶产值可达3500元,3000亩有机茶园年产值可达1050万元。

(二)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1000余人再就业,带动当地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同时,又可保护植被,涵养水源,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并能依托丰富的茶园基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带动双河口镇都市农业休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三)风险评价

本项目发展空间大,前景广阔,对于产值、价格、投资额、工期、经营成本等因素的变化均不敏感,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九、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本项目建设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投资回报率高。

立体生态茶园 篇3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概况

调查地点为国家立体生态茶园时木茶厂 (分别包括山脚、山腰、山顶位置的平面和斜面) 。供试茶品种为清新乌龙、木兰1号、雪芽100号、景谷大白茶等。

1.2 调查方法

对角线3点取样法, 每个点茶行里量1 m长的茶带, 然后对1 m长的茶带嫩叶进行调查。并对清新乌龙、木兰1号、雪芽100号、景谷大白茶4个茶叶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调查。根据病叶率、病情指数公式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1.3 分级判断标准

茶饼病分级标准:0级为无病;1级为叶上有1~2个病斑;2级为叶上有3~4个病斑或占叶面积1/3以下;3级为叶上有5~6个病斑或占叶面积1/2;4级为叶上有8个病斑或占叶面积2/3以上, 叶柄或嫩梢上有病斑者。抗性具体分级标准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饼病与海拔的关系

由表2可知, 发病率最高是山顶的斜面 (33.56%) , 最低是山腰的平面 (25.65%) ;从病害程度上看, 最严重也是山顶的斜面病情指数 (19.02) , 山脚斜面次之 (18.19) 。从海拔上讲, 发病率最高, 最严重的是山顶, 发病最轻, 最不严重的是山腰。时木茶厂的山顶海拔2 300 m, 属于高海拔, 并且气温低, 茶饼病发生严重与向长海等[2]的研究结论一致。

2.2 茶饼病与种植模式的关系

时木茶厂采用了把2种不同的品种按“厂”字型种植模式, 该种栽种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但是由于斜面的种植, 使得每行茶丛宽度增加, 茶丛的通风性降低, 湿度增大, 茶饼病是低温高湿病害, 这样的栽培模式很利于茶饼病发生。在同一个茶行里斜面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高于平面。其原因是斜面采光性差于平面, 斜面的荫蔽度、湿度都大于平面, 致使斜面发病高, 病情严重。

2.3 茶饼病与遮荫树的关系

时木茶厂的茶饼病发生率高, 病情严重, 原因之一是荫蔽度过大。时木茶厂的茶园套种了许多植物, 其中水果树有橘子树、扶桑、李子树、枇杷、桃树、梨树、番石榴、香蕉树、棠梨、甘蔗、西番莲、木瓜树、樱桃树、油橄;园林植物有桂花树、榕树、夜来香、灯台树、仙人掌、散尾葵、假槟榔、紫薇、三角梅、芦苇;林木树有云杉树、阿丁枫、麻栎树、香樟树、橡胶树、柏树、美国石楠;经济作物有野生咖啡、臭菜、胡椒、竹子、冬瓜、红豆、高粱等多种植物。其中杉树是茶厂建立时便已栽种, 数量最多, 目前已长成高大挺直的大树。数量次之的是阿丁枫、梨树、麻栎树、柏树, 这些树长的高大旺盛。套种树数量多, 并且多数高大旺盛, 对茶园造成过高的荫蔽度, 同时引起茶园湿度大, 利于茶饼病的发生。

2.4 茶饼病与茶树品种的关系

由表3可知, 木兰1号的属于高抗品种, 清新乌龙和雪芽100号都属于中抗品种。抗性最差的是景谷大白茶, 属于感病品种。木兰1号是张木兰 (高级农艺师) 和肖时英 (研究员) 的精心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清新乌龙属于小叶茶种, 不适宜云南省气候, 长势不好, 茶饼病发病严重, 不是理想的种植品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茶饼病发病率、病情指数较高, 其中发病率最高是山顶的斜面 (33.56%) , 最低是山腰的平面 (25.65%) 。发病最严重的也是山顶的斜面 (病指19.02) , 山脚斜面次之 (病指18.19) 。茶饼病的发生与“厂”字形种植模式、海拔、套种树有关。对茶园的4个茶树品种进行抗病性调查得出, 4个品种抗病性存在差异 (木兰1号>雪芽100号>清新乌龙>景谷大白茶) 。

针对茶饼病发病重, 建议在秋末修剪台面的时, 一是把茶丛中过多的小分枝、弱枝、过密枝条、枯枝修剪掉, 以降低茶园湿度、荫蔽度, 增加茶丛的通风透光性;二是适当砍除一些遮荫树, 时木茶厂地势呈“U”形, 三面是山, 加上茶厂种植的遮荫树多, 密度大, 整个茶园荫蔽度和湿度都比较大, 利于茶饼病的发生与流行。建议适当砍除一些遮荫树, 并且经常修剪, 以促使茶园的荫蔽度降低, 不利于茶饼病发生[3,4]。三是适当缩短台面的宽度, “厂”字形栽种, 使得茶行宽大。如果缩短台面宽度, 行与行之间的间隙增大, 茶园通风透光也将增大, 将会减少茶饼病的发生。四是及时药剂防治, 目前时木茶厂的茶饼病发病率高, 病情严重, 应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可使用生物药剂绿颖100倍液、松针水提取液进行防治[5,6,7]。

参考文献

[1]陈雪芬.茶树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8:12-13.

[2]向长海, 郑军.茶饼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 2008 (5) :37.

[3]王绍梅, 送文明.茶饼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 2012 (4) :45-46.

[4]江联平.茶饼病的发生综合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 2003 (11) :31.

[5]魏朝霞, 唐嘉义.4种生物农药对茶饼病的防效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 2011, 39 (3) :98-100.

[6]蔡洪.介绍新型矿物油杀虫, 杀菌剂———绿颖[J].福建农业, 2008 (5) :24-25.

生态茶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篇4

生态茶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我国茶园总面积达171.96万hm2,但大部分茶区的茶园建设以纯茶园为主.当前在茶区中普遍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衰退、病虫害多发、产量和品质低下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纯茶园的单一种植模式有关.自1986年茶叶专家张顺高先生首次在国内提出“生态茶叶”概念以来,生态茶园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 者:余文权 张翠香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350000刊 名:中国茶叶英文刊名:CHINA TEA年,卷(期):31(10)分类号:S5关键词:

茶园生态种植技术研究 篇5

1 减量化生态种植技术

1.1 打破常规采收与修改方式

即全年生产春、夏、秋3季茶叶, 肥培为“一基三追”, 修剪为“三年轻修剪, 四年一次深修剪, 五六年一次重修剪”的方法, 调整为“三个一”, 即全年只生产一季名茶、一次重修剪、一次重基肥, 达到“成本低耗, 资源高效, 产品优质”。具体的做法:每年3月中下旬至5月初为径山茶生产期;春茶结束后, 离地30~40 cm, 全面重修剪, 修剪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夏秋茶留养,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重施基肥, 施菜籽粕2 250~3 000 kg/hm2或羊栏粪15~18 t/hm2, 开沟施或结合秋耕, 将肥翻入土中[2]。每隔2年施肥1次, 同时加施一定量的N、P、K, 如施尿素60 kg/hm2+过磷酸钙112.5 kg/hm2+硫酸钾60 kg/hm2或复合肥 (15-15-15) 150 kg/hm2。

1.2 运用综合防治技术, 实施“肥药双控”

春茶前及春茶生产季节, 均不喷农药;春茶前后不施催芽肥或追肥;春茶结束后至9月中旬非生产季节, 科学合理控制使用农药, 掌握喷药的时间, 选准主治和兼治农药种类和使用浓度, 争取最佳使用效果, 一般全年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在3次内。

1.2.1 农业防治。

(1) 良种合理搭配。园区搭配种植特早品种 (乌牛早) 、早熟品种 (茂绿) 、中迟品种 (鸠坑群体) 等良种, 错时采茶, 自然隔离害虫的发生与蔓延, 减轻病虫害发生[3]。 (2) 春茶结束重修剪, 剪除树冠大量枝叶, 便茶树通风透光, 打破产卵于芽梢嫩茎内的小绿叶蝉和产卵于叶片的螨类、粉虱等害虫的发生规律, 减少病虫发生源和栖息地, 减轻病虫发生与危害。

1.2.2 生物防治。

2010、2011年应用白僵菌粉剂进行防治, 3.33 hm2示范基地放含150亿/g的白僵菌100个。

1.2.3 物理防治。

在修剪式、翻耕式等农艺物理防治的基础上, 从2009年开始, 茶园安装佳多牌频振式诱虫灯, 每1.67 hm2安装1只, 利用某些害虫成虫的趋光性, 进行诱杀, 有效控制了鳞翅目等害虫发生。

1.2.4 农药防治。

6—9月是茶园病虫害的多发期, 其发生量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时,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选用的药品、使用的剂量、喷施的时间, 掌握害虫主治和兼治最佳结合。如2009—2010年6月上旬, 主治茶丽纹象甲成虫, 兼治假眼小绿叶蝉, 农药选择茶举 (10%联苯菊酯) , 用量450 m L/hm2, 对2种害虫防效均良好[4]。2011年, 茶丽纹象甲发生基本得到控制, 为此没有进行喷药, 当年只在7月上旬和8月下旬, 分别对假眼小绿叶蝉和螨类进行主治和兼治其他零星发生的害虫。2005年以来, 每年使用化学农药最多3次, 药剂不重复使用, 减轻害虫抗药性, 提高防效, 降低农残。

2 再利用生态种植技术

主要是采取重修剪的方法, 将废弃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春茶结束后, 及时进行茶园重修剪, 将离地30~40 cm地上部枝叶修剪回园, 覆盖在茶行间 (30~45 t/hm2) , 减少杂草丛生, 增加土壤有机质, 疏松土壤, 利用废弃枝叶含有的N、P、K成分, 补足茶树夏、秋季生长所需的养分, 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节省茶园肥料成本和除草成本, 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3 资源化生态种植技术

据1984年有关茶叶专家分析, 茶树枝叶N、P、K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27%、0.497%、1.509%。据此分析, 按回园30 t/hm2茶枝计算, 其N、P、K的含量达到548.1、149.1、452.7kg/hm2, 其N的含量相当于施尿素1 191.5 kg/hm2, 除了空气、土壤固定, 雨水冲刷, 足够补充春茶375~450 kg/hm2干茶所吸收的养分, 以及茶树生长所需的N、P、K营养元素。将废弃枝回园, 以园养园,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4 成本低耗, 资源高效, 产品优质的效益分析

4.1 成本低耗

废弃枝回园, 以园养园和“肥药双控”, 降低了茶园生产成本。2011年, 除采茶和加工工资外, 按女70元/工、男100元/工计算, 茶园投入的人工和物化总成本为10 965.75元/hm2。其中:茶园修剪1 500元/hm2;除草450元/hm2;防病治虫735元/hm2 (人工工资270元/hm2+农药375元/hm2+燃料费60元/hm2+机械折旧30元/hm2) ;施肥7 830.75元/hm2 (人工工资2 700元/hm2+肥料5 130.75元/hm2) ;其他费用450元/hm2。

4.2 资源高效

实施生态种植, 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条件, 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 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 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 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2011年, 在遭受多次倒春寒袭击的情况下, 生态茶园仍增产增值, 茶园平均产值22.62万元/hm2。除当年采茶和加工工资外, 田间栽培管理投入的人工和物化成本为10 965.75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20.63。

4.3 产品优质

通过生态种植模式的实施, 茶园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弥补了某些低海拔茶园地理环境条件的先天不足, 改善了土壤, 促进茶树生长, 有效提高了茶叶自然品质。该企业生产的“仙宅牌径山茶”已被认定为“绿色食品”、余杭区名牌产品、“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连续3年获浙江省绿茶博览会“金奖”等殊荣。自2005年以来, 产品经各个部门抽查均“合格”。

5 小结与讨论

5.1 生态种植技术的实用性

根据径山茶品质要求和产区劳动力状况, 实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生态种植模式, 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径山茶的感官品质是以“1芽1叶和1芽2叶”原料为上等, 注重芽叶大小的匀净度和完整率。径山茶的理化品质是以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水浸出物含量高为优。因此, 径山茶除了春茶, 只有秋茶后期原料能达到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的要求。由此可见, 采取全年生产一季名茶、一次重修剪、一次重基肥是取得“成本低耗, 资源高效, 产品优质”最理想的生产格局, 符合生产实际, 同时减轻了劳动强度, 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再者, 留养夏秋茶, 有利于提高茶树的光合效率。

5.2 生态种植技术的科学性

生态模式的关键技术是“肥药双控”和“废弃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 由于减少和控制化肥、化学农药的投入, 有利于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药的使用强度, 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促进良性生态循环。分析发现, 全年至少降低化肥施用强度80%以上, 降低农药的使用强度40%以上。废弃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和夏秋茶留养, 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 达到茶园生态平衡。

5.3 生态种植技术的成效性

运用生态种植技术, 改变茶园生态环境资源, 促进茶园综合效益的提升, 有利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较好的成效。一是经济效益体现。以2011年为例, 实施生态种植的茶园, 平均产径山茶390 kg/hm2, 按580元/kg计算, 产值可达22.62万元/hm2。比2009年的15.75万元/hm2增值6.87万元/hm2;同时, 降低化肥、农药和人工成本约2 799元/hm2, 2项合计增收71 499元/hm2。二是社会效益体现。生态种植技术的应用, 示范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 以2011年为例, 带动农户面积66.67 hm2, 平均产径山茶300 kg/hm2, 按500元/kg计算, 产值15.0万元/hm2, 比2009年的产值7.2万元/hm2增产7.8万元/hm2, 计增加效益520万元。同时, 径山茶品质和知名度和日益提高, 促进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效益体现。通过该技术应用, 茶园减少农药、化肥等的施用, 有效控制了茶园污染, 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 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 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 促进茶园良性生态循环, 提高生产能力, 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摘要:以杭州市余杭区余杭仙宅茶厂径山茶生产基地为示范基地, 通过2005—2010年的生产种植技术实践, 指出茶园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投入, 充分利用修剪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 促进茶园良性循环, 从源头控制农药、化肥的污染, 可有效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达到成本低耗、资源高效、产品优质。

关键词:茶园,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态种植

参考文献

[1]吴全, 姚永宏, 李中林.幼龄茶园复合种植技术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3 (6) :38-40.

[2]杨普.皖南丘陵区主要害虫及天敌资源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 2000 (6) :791-793.

[3]林心炯, 徐赛禄.山地茶园间种绿肥试验[J].茶叶科学简报, 1986 (4) :19-22.

闽东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要点 篇6

生态茶园并非仅指“生态环境”,而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调控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

2 生态茶园建立的要求

新茶园建立的基本要求是:等高梯层,条栽密植,缓路横沟,深垦基肥,良种壮苗。生态茶园应在此基础上逐步配置茶园生态系统,向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茶园方向发展,实现茶区园林化,沟渠水利化、茶树良种化、病虫无害化、生产机械化、栽培科学化。

福建闽东为沿海山区,亚热带气候与丘陵酸性土壤均十分适合建设高标准的生态茶园。根据山区地形特点,做到具体规划,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建立等高条植缓坡茶园或梯层茶园,不能盲目开垦以免破坏原有植被,引起水土冲刷。

利用荒山及荒林地开辟茶园是当前发展我区茶叶生产基地重要措施。需彻底改变过去我区茶叶旧貌,改落后为先进,变低产为高产。并创建一批高产稳产优质茶园,成为实现茶叶现代化的生产基地。

3 园地选择和规划

3.1 园地选择

按茶树对气候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宜选择气候适宜,土壤酸性,土层深厚,山坡坡度在25°以内,相对集中连片,有发展前途的缓坡丘陵地作为建园基地。

3.2 园地规划

3.2.1路网建设

百亩以上茶园要设置干道,路宽6-7m,路坡小于6°,弯道半径不小于12m。各片茶园间要设联络支道,路宽3m,坡度小于8°,弯道半径不小于10m。连结上下层梯层要设步行道,路宽1m,路坡小于15°。在茶园四周设环园道,路宽1.5m。

3.2.2水沟建设

生态茶园要做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所以对蓄排系统有一定的要求,要开园之初就规划好。

在每一梯 层内侧开 设蓄水沟, 沟宽40cm, 深20—30cm,每隔4—8m筑一坚实土埂,土埂略低于梯面。

各片茶园间的道路两侧或靠近山坑小涧内侧设排灌沟,要与蓄水沟相连接,排灌兼用。沟宽40-50cm,沟深20-30cm,排灌沟与蓄水沟连接处要挖积沙坑。

茶园面积较大的山头,在顶层或每隔3-5层的梯层内侧,设2m3的蓄水池若干个,与排灌水沟相连。雨季可排蓄部分雨水,旱季可就地解决灌溉用水。

4 园地开垦

4.1 清理地面

园地开垦之前首先要清理地面,将地面零星树木、荒草、乱石等清理运出园外,凡在规划中园地四周道路、水沟两旁属于防护林带的树木都应保留。对局部凹凸不平的地形,应从长远利益考虑,宁愿多花些工夫,也要加以平整填补。

4.2 深耕土壤

清理地面后对土壤进行深耕。缓坡茶园开垦的关键是深耕改土,它对茶树的后期生长影响极大。深垦深度根据土壤性质而定,土质疏松深厚,深垦深度可稍浅些,土质浅薄结实的,应深垦60cm以上。对于从未垦植过的生荒地,就分初垦、复垦两次进行。初垦深度一般要求达60cm以上,深翻后,不必打碎土块,以利于蓄热熟化,提高土壤深耕效果。

4.3 平地和缓坡地的开垦

平地及5°以下的丘陵或山脚缓坡地,可进行等高条植。在开垦时,按等高方式由上而下进行,同时宜采取初垦与复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先全垦30cm左右,后按规划好的等高茶行,深挖60cm的种植沟。清除草根、石块,整细土壤,沟内下足基肥。

4.4 梯级茶园的开垦

坡度在5°以上的山地种茶,都要构筑等高梯层。筑梯级要求等高不等宽,梯面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梯面宽度最窄不小于1.5m,梯壁高度不得超过2m,梯壁倾斜度以60-70°为宜。坡面表土层要求保留在梯面或种植沟内。 修筑梯层,可用草皮砖块、石头砌坎或修筑土坎。梯沿要比园地高出20cm,边砌边挖心土,形成外高内低。第一层做好后,把上一层表土挖下填到下层梯面,再修筑第二层,第二层修好后把第三层表土填到第二层梯面上,以此类推。

5 茶苗定植

5.1 定植时间

选择茶苗休眠期的晚秋和早春。秋季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春季以立春、雨水前后为好,晚秋定植地下部生长旺盛,生根快,来年好越夏。

5.2 规格及茶苗用量

单行品字型种植行株距(1.2--1. 5)m×(0.3--0.4)m,每丛种2-3株,亩植茶苗3000—4800株左右。同时要注意早、中、迟芽茶的比例配置,一般为2:3:1为宜。

5.3 定植方法

划行,平地茶园按预定行距直线划行;梯园,距梯沿70-80cm划行。梯面宽2.7m以上种两行。开沟施基肥,根据已划行,在全垦30cm基础上挖深60cm、宽40—60cm的种植沟。挖沟时,表土放边,然后施下有机肥和磷肥,将表土与肥混和后,再填上细土即可栽茶。要求亩施有机肥5000kg,饼肥200kg,磷肥40-50kg。

5.4 茶苗定植时

茶苗根茎部入土深2-3cm,品字型种植。定植时茶根要自然伸展 ,栽后覆土压实,盖一层松土,保持10cm浅沟,再浇水,铺草覆盖。

6 生态茶园的立体复合种植

6.1 草本作物套种

在新定植的新茶园或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或台刈改造和缺株断行的稀植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较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肥、草本中药材等,形成茶——草两层结构,以增加地表覆盖,保持水分,提高茶苗成活率。幼龄茶园套种花生、黄豆,每亩可增加200元左右收入 , 间种饲料经济效益可达每亩200 ~ 300元。

6.2 经济林果间作

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和当地水肥条件,栽植没有共同病虫为害 , 分枝层次较高 , 效益好 , 投产快的果树或经济林木。如间作香樟、桃、柿、柏树等 , 配置乔——灌结构。间作的经济林果不仅具有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生态效益 ,而且能增加茶园效益。

6.3 防护林的复合种植

选择适宜闽东山区种植的树种如杉、松、椿树、香樟树等。在茶园周围及茶园内种植防护林带3 ~ 5行,以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树抵御干旱的能力。闽东山区茶园大多是坡地 ,可按20% ~ 30% 的荫蔽度在茶行中栽植上述适宜树种 , 达到降低茶园光照强度和温度 ,提高春茶育芽能力。在高山茶区可在山顶及山腰营造林带,以减缓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摘要:从生态茶园的内涵说起,对园地建设基本要求、选择与规划以及开垦技术、定植技术和以及立体复合种植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山区生态茶园养鸡的综合措施 篇7

1 鸡苗的投放数量和鸡舍的修建要与茶园结合

1.1 首先, 要考虑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宜的茶园地。

每户家庭选择地势高燥, 有一定坡度的5~10亩茶园, 按照100~200只/亩的标准投放鸡苗。

1.2 选择在茶园旁修建简易鸡舍。

按照10~15只/m2的标准修建简易鸡舍, 要符合防疫、通风、防火、光照要求, 选择坐北朝南方向进行修建, 可用竹子和木条等, 修建平网、栖架、栅栏、料槽等设施。

1.3 养殖品种一次只能选择一个品种, 便于防疫和饲养管理。

1.4 修建相应的防疫设施。

如:鸡场出入口的消毒池、隔离墙或栅栏、排污沟、病死禽及粪便处理设施等。

2 选择耐粗饲、抵抗力强的品种

如荔波瑶山鸡、三都柳源鸡、长顺鼓扬绿壳蛋鸡、贵州本地土杂鸡、皖南麻鸡等。

3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抵抗力

3.1 育雏是关键

首先, 确定育雏房, 育雏密度:30~35只/m2。配置取暖设备:地灶、煤炉、红外线灯等采取地面或网上育雏, 垫料、平网等不能有带刺或硬的东西, 以免刺、磨破鸡脚掌, 感染发炎, 导致跛行, 甚至死亡。温度控制:1周龄34~32℃;2周龄31~28℃;3周龄27~26℃、4周龄22~21℃。条件允许的话, 可直接采购专业养禽场的脱温鸡苗进行养殖, 成功率更高。

3.2 加强育成鸡饲养管理, 提高鸡群抵抗力

购买塑料拦网在茶园将鸡群拦挡在一定范围内, 在宽敞的地方放置塑料饮水器和饲料槽。保证充足的饮水, 早晚各补料1次, 不得饲喂腐败变质的饲料。放牧要掌握几个原则:晴天放, 下雨收;围栅栏, 轮流牧;勤照看, 防天敌, 个体差, 分群管。

3.3 饲料的选择

育雏饲料:育雏期间使用市售的品牌雏鸡颗粒料, 如:希望饲料、正大饲料等。育成鸡饲料:使用浓缩饲料加上玉米、糠麸等。

3.4 育雏期间和刚脱温的鸡要饮用洁净的水

可将生水煮沸, 放凉后饮用;或在生水中添加0.1%的高锰酸钾。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3.5 若天气、环境等情况突然变化, 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分别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 如土霉素、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等。

一般以连用3~5 d为宜 (剂量和休药期遵照使用说明) , 可防止或减少禽霍乱及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m L/羽

4 建立相应的防疫制度、养殖档案和可行的免疫程序

4.1 养鸡场所的防疫制度

要保证每天一清扫, 一周一消毒;粪便的处理, 要在指定地点堆积发酵后才能使用;禁止闲杂人员进入, 饲养人员的衣服、工具和圈舍的设备要定期更换、清洗和消毒;灭蚊蝇、灭鼠;家禽出栏后, 鸡舍和场地进行彻底清扫、消毒, 空置1个月左右, 再进行第二批养殖。

4.2 养殖档案

包括饲养管理档案、免疫档案以及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记录。严禁使用禁用的添加剂、兽药, 严格执行兽用药品的休药期制度, 防止药物残留引发安全事故。

4.3 制定可行的免疫程序

主要免疫的病种:禽流感、鸡新城疫、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等。

5 防疫措施

5.1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种苗引入前应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申报, 经批准后, 方可引入;商品禽出栏时, 要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申报检疫, 合格后, 开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方可调出销售。

5.2 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一旦发现所养鸡只短时间内出现大批发病、死亡的情况, 不得随意处理病死鸡, 要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报告, 同时配合做好疫情的处置。

5.3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对场地、圈舍、用具等按照制定的制度, 定期进行清扫、清洗、消毒。一般常备两种以上消毒药, 交替使用。常用的消毒药有二氯异氰尿酸纳灭菌剂、亚氯酸纳水溶液消毒剂、过氧乙酸、福尔马林、碘伏、双链季胺盐等。

5.4 勤观察, 发现病禽, 及时隔离治疗和处置

平时注意观察家禽的饮食、活动及呼吸等情况, 发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离群、卧地不起的家禽, 要及时隔离, 进行积极救治, 防止传染鸡群。不治而亡的鸡, 不得食用和随意抛丢, 要焚烧或深埋。

5.5 不准将来路不明的家禽带回混养

鸡最好是全进全出, 一旦出栏销售, 剩下的不得带回, 防止带回病原造成疫病传播。

5.6 寄生虫病的防治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 篇8

1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规划简介

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能够体现地方经济蓬勃发展,能够展示地方人民追求自我目标的热情。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位于潖江湖畔、观音山下,整体规划与设计的风格无不显露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它集聚地方水土精华,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无比,纯净的自然水、干净湿润的空气和肥沃厚实的土壤等条件均利好于茶叶苗木种植。该茶园紧邻英佛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且与城市中心仅九公里车程,因而可以说该生态观光茶园是一处较为理想的旅游观光景区。

地方政府致力于秉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子孙造福的办企方针来规划项目推动地区经济水平增长,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便是实例之一。观音山地区以“天然氧吧”文明于世,天然环境保持得非常好,尤其是肥沃厚实的土壤和纯净的自然水、干净湿润的空气为种植茶树苗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一期规划的总面积约为1×106平米,以保护自然生态作为基本原则,以绿色环保作为主要要求,以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规划基础,合理设计,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优质水源是茶叶种植茶树苗木的关键。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在规划与设计阶段将保护优质水源作为首要任务。然后,根据该茶园种植茶树苗木的特性以立体复合式栽植令其产生茶木共生的效果,且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导观音山优质水源实现茶园浇灌的自动化控制。另外,茶园管理同样遵循自然生态学科,不施用化学肥料,不喷施化学农药,结合生物多样性原则巧妙搭配,让整座茶园的环境保持无污染、无虫害。佛冈观音山生态茶园基地便是遵循以上生态循环理念建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2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途径与开发措施

生态观光茶园于中国茶文化的挖掘与表现可谓首要特色。中国是茶之故乡,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涉及茶文化的东西很多。显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必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同行,逐步丰富自我内涵,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中国茶文化发展至今包罗万象,由起初单纯的土地耕种、日常饮食逐渐演化成囊括书词文化、品画艺术、历史典故和茶道精神等多种形式,还涉及茶树苗木种植、茶叶烤制和产品营销等多个内容。中国茶文化在我国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中得以体现使之必然。

2.1规划设计途径

2.1.1总体设计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总体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观光园林的自然风景、经济因素和其他社会条件等。生态观光园林规划与设计根据不同种茶树苗木的芽期搭配种植。在无倒春寒的地区,通常可将不同种茶树苗木以特早生、早生、中生依次按4:3:3的比例予以配置,既可增添观赏性又可一定程度上延长茶树苗木芽期生长期。同时,我们也可以适当增多晚生茶树苗木的比例,按照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依次按4:3:2:2的比例予以配置,这一点与一般的以早生茶树苗木为主的观光茶园有所区别。另外,考虑到观光茶园的规划规模,主要分为综合性茶园、大型观光茶园和特殊观光茶园三种,规划规模不同所采用的规划方式与设计理念也会有所差异。在观光茶园功能定位方面,一般观光茶园内将整片区域分别分为茶园丰产区、设施栽培区、特色品种展示区、观光休闲区、茶文化区、游客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块。根据观光茶园当地的情况,规划功能区也应因地制宜。通常,观光茶园不仅限于观光旅游功能,还应兼顾生产功能。观光旅游功能实现主要经济收益,生产功能实现次要经济收益。倘若观光茶园的功能定位不同,其园内的区块划分也将作出相应的调整。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与设计要保证不同区块的功能独立性,也要关注不同区块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联系各个区块体现整体美。茶树苗木成行成列布局,构成一种井然有序、脉络清晰的景观。另外,还须考虑到不同块之间的关联性,交叉栽植各种特色品种的茶树苗木,以此可以展示出茶园景区的特制美,最终能够设计出丰富交替、韵律渐变的茶园空间,保证生态茶园景观在多样性中体现统一性。

2.1.2立体设计

生态观光园林内苗木成长强弱有别,且造型、树姿多种多样。茶树苗木的长势非常利于造型设计。生态观光茶园的立体设计应做到以下两点:

2.1.2.1整形修剪。通过对茶树苗木进行整形修剪,设计形态各异的树冠造型如屋脊状、圆弧状、斜坡状、马鞍状和水平板状等,同时辅以或半开张、或直立、或张开的小型乔木和灌木丛,与自然野生植被形成较为鲜明的环境对比。

2.1.2.2栽植丰富多样的茶树苗木。茶园小道、不同功能区域或临边区域栽植多种茶树苗木,合理规划与搭配增进茶叶各个功能区域的观赏性,总体呈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效果。在保证生态观光茶园茶树苗木多样化的情况下,尽量合理搭配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树苗木。茶叶物种多样化是我国生态观光茶园规划与建设的基本需求,它可以拓展各类茶叶苗木的生长抗逆性能,也可以进一步保证整座生态茶园的景观品质。

2.1.3群落季相设计

我国大部分植茶区除冬季以外均为茶树苗木成长有效期。然而,不同类型的茶树苗木的春季萌芽期也会有所差异,主要分为四种情况,即特早生、早生、中生和晚生四个品种。将以上四个品种的茶树苗木相间搭配予以栽植,有意将不同种茶树苗木的芽期相间20天左右。而在夏季期间可以通过修剪不同茶树苗木,这段时期即可达到不同芽叶大小和不同色泽等整体视觉效果。

2.1.4色彩变化设计

不同茶树苗木在春季长芽阶段会以色彩各异的效果来呈现,而同一茶树苗木在不同季节反映的色彩效果各有所异,而成熟的花瓣和树叶也会呈现不同颜色和体状,从整体造型来看观赏性极好。栽植特色茶树苗木以搭配不同花期、不同颜色和不同种类合理规划,保证生态观光茶园能够在一年四季均能为广大观光者展示色彩纷呈的景观。

2.2开发措施

2.2.1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发自然资源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最大优势体现于自然资源。而良好的自然资源正是生态观光茶园的环境需求,不管是自然水,还是自然空气都须具有一定的标准。通常,我国茶叶主产区多为一些自然资源较为优越的观光景区,因而我们也将自然资源视为可充分规划与设计的生态茶园要素。同时,随着国民养生、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以茶叶产区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作为内核,继续创造良好的产业链,进而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发自然资源并规划建设观光茶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必须要遵守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这与国家倡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谋而合。

2.2.2以产业创新引导规划设计

我国旅游事业发展渐渐趋于成熟,国民对旅游观光的需求与标准随之提高,传统的产业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因此,生态观光茶叶规划与设计也应对其运营模式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造,而产业创新可作为驱动改造深度的一种策略。以产业创新为前提,良好的创意才是满足国民多样化需求的保障,也可理解为创意提升竞争实力。生态观光茶园规划与设计,不能仅限于多种链条元素的简化或拆分,我们应该将更多、更新颖且代表时代特色的元素引入进来,关注规划创意和设计创新,不断深化规划开发力度。

2.2.4以小品设计增添茶园趣味性

从生态观光茶园的建筑体量来看,设计体量偏小的建筑物可以体现茶园“精致”与“雅致”的特性,形成小品风格可以作为点缀茶园所用。将建筑小品的设计风格定位于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民居住房风格,如“四壁落地屋”,该屋主体结构呈“栏杆式”,以三组长叉用作结构主梁,以平直木条作为椽子,屋顶到房檐的坡度极大,椽子上表面以茅草遮覆,房屋四壁以柱笆编织成墙体,东面开设主门。同时,将此类建筑小品从北、西和南三个方向依次排列。中部空间由四壁围合形成民族特色小广场,小广场的进出两口留于东面。小广场进出口两边则分别布置象征吉祥如意的雕塑饰品,让观光游客能够充分领略到地方文化特色,无疑将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另外,建筑小品也能在潜移默化之间将观光游客与茶园紧密联系,形成一种和谐的人与物的沟通关系。

3结束语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与设计应该起到传承地方茶文化的作用,结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规划建设出集聚国人思想的景观产品,为观光旅游者创造追求茶文化意境的条件。与此同时,追求个人目标并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本文讨论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初衷。茶园既可以看作是景观产品,又可视其为凝聚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品,无内涵、无原则的对茶叶进行规划与设计,至多为我们呈现一具没有精神的躯壳。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场地条件,通过人为的规划与设计应该使其成为“有若自然”不差人工之势的景观艺术品。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规划基础及原则,重点就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途径与开发措施展开阐述。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途径主要有总体设计、立体设计、群落季相设计和色彩变化设计组成,其开发措施则涉及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发自然资源、以产业创新引导规划设计和以小品设计增添茶园趣味性三个内容。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让更多人了解生态观光茶园规划与设计的原则,也希望通过了解认识到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观光茶园,自然资源,规划设计,开发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3):34-36.

[2]孙雅玲,张涛,段大娟,等.曲阳县唐河农林科技园区总体规划[J].河北林果研究,2012(4):109-111.

[3]薛巧英,王振康.屏南县发展高山生态观光茶园的设想[J].茶叶科学技术,2011(2):55-55.

[4]李大算,西乡茶文化初探[J],茶业通报,2014(4):7-8.

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园施肥技术 篇9

1 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

肥料是茶叶增产和提高品质的物质基础,对茶树的生长以及茶叶的产量与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我省茶园的土壤多为红壤、黄壤及砾壤,其有机质含量少。在具体施肥中,要以有机肥为主,根据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具体要求,因地制宣确定是否配合施用速效性化学肥料及其用量,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施肥的增产作用,保持和提高茶叶的优良品质,维持茶叶的旺盛生长态势,同时利于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但茶叶是嗜好品,对品质要求很高。不同茶类,其品质特征差异较大,如红茶要求含有较高的多酚类含量;绿茶要求含有较高的含N化合物;乌龙茶类要求有较高的芳香物质和氨基酸。这些品质特征的形成与茶树施肥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施用适合不同茶类的肥料,才能保证和提高茶叶品质。肥料的用量视不同树龄、土壤肥力、不同生产管理水平的茶园而定。一般幼龄茶树比生长旺盛的成龄茶树施用量少;土地肥沃的茶园施肥量可少些。生产茶园施肥量可根据茶叶生产量而定,一般每增施1kg的N素,鲜叶可增产12kg~40kg。基肥与追肥的比例视肥的种类而定。茶树在一年中对营养需求量不一致,次数与时间在施用量上应采用“前多后少”的原则。基肥施肥方法一般用开沟深施,追肥可开浅沟或穴施,施后及时复土,切忌在茶行撒施。

2 平衡施肥

2.1 氮、磷、钾配施

幼龄茶树主要是为培养广阔的树冠和发达的根系,要提高磷、钾的比例,一般1-2年生茶树氮、磷、钾比例为1:1.5:1.5,3~4年生茶树氮、磷、钾比例为2:1:1。随着树龄增长,逐步提高氮素比例,生产上一般可采用氮、磷、钾比例为(3-4):1:(1-1.5)。

2.2 镁、锌的施用

我省红黄壤茶园土壤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有效镁和有效锌普遍缺乏。在施用氮、磷、钾基础上,也要补充土壤的镁和锌。土壤中镁、锌的补充,一方面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壤施肥和叶面喷施。茶树施锌以叶面喷施为宜,缺锌茶树可喷施0.2%硫酸锌。

3 改善各季肥料比例,增加春秋产量

施足基肥,配施追肥。根据茶树生长特性,一年中以春茶、秋茶质量最好,尤其是乌龙茶的秋冬茶香气高,有时市场价格甚至超过春茶,因此应施足基肥,适当提高春季催芽肥和秋肥的比例。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分春、夏、暑、秋4次追肥,比例为30:30:10:30;春、秋2次追肥的比例为60:40,磷、钾肥可作基肥施用。

基肥的施用宜早不宜迟。通常每年秋茶采后,结合深耕深翻改土施用基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为防止茶树在秋冬季节新生的新梢遭受冻害,因此基肥施用时间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灵活掌握。基肥可采用经过高温发酵的饼肥、堆肥或厩肥,再掺合部分钙镁磷肥或磷矿粉,以及矿产钾肥或硫酸钾。基肥应适当深施至25cm左右,以利于茶树吸收,同时诱导茶树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以提高茶树抗性。

催芽肥应适当早施,春芽前的追肥施用时间以春茶开采前40天左右施入为宜。此外,可结合进行叶面追肥。有机茶园中施用叶面肥不得含有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一般以天然有机物萃取液或接种一些有益菌类的发酵液,再配加一些腐植酸类、氨基酸类等配制而成的肥料。叶面肥的喷施应注意叶面、叶背同时喷施,以提高养分充分吸收能力,叶面施肥时期应以一芽一叶为宜。

4 绿肥的间作和使用

茶园绿肥是无公害茶园主要肥源,茶园种绿肥应避免与茶树争肥、争水、争光等现象发生。在1~2年生幼龄茶园套种豆科绿肥主要选用矮生或葡萄型绿肥,如花生、绿豆;3-4年生茶园,可选用早熟、矮生的绿肥,如草决明或园叶决明、羽叶决明、印度豇豆、乌豇豆、小绿豆等;每亩播种5公斤;绿肥的种植应及时数次割青及埋青。此外,要充分发挥茶树回归茶园的措施,每年修剪下来的枯枝落叶,都要全部归还给土壤,可直接作肥料深翻入土,也可作茶园土壤覆盖物铺于土壤表面。种植护梯植物,在茶园外埂及梯壁种植平托花生、草决明、爬地兰等护坡植物,对树龄18年以上的老茶园、品种混杂、质量低劣的茶园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茶园行间亦可种植绿肥与铺草覆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内部控制水平下一篇:小学体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