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综合措施

2024-08-17

立体综合措施(共4篇)

立体综合措施 篇1

1 电视综合测试卡简介

电视综合测试卡是直观检验电视显示质量的常用手段。图1为HDTV综合测试卡之一例,其各部位所安置的图形都经精心设计,能分别突出显现某类缺陷的存在乃至程度,从而通过直接观察就能对其显示质量做出基本判断。由于综合测试卡具有直观、简便、快捷、价廉等突出优点,在电视机生产、调整、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常常被用作电视广播的起始和结束图标。

普通电视综合测试卡的设计已十分成熟。立体电视本身尚处起步阶段,3D综合测试卡的设计则刚提上日程,国内还未见相关研发成果的报道。图2是少见的一款由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发布的立体电视综合测试卡[1],它以2DTV综合测试卡为基础,在其两侧增加了6组立体小球,以考察立体显示效果。

自2010年参加我国立体电视机显示质量测量方法标准工作组,笔者就开始进行立体电视综合测试卡的策划与设计。同样以2D综合测试卡为基础,并尝试将诸多与3D要素相关的图形安置在卡的中央,以突出检测3D性能的效能。如此安置也考虑到空间集中易于调度,而且屏幕两侧边缘,仅有一个视图,不能呈现立体图像,不宜安置3D元素[2]。

2 检测项目及相应的图形设计

限于版面,图3和图4给出测试卡左右两个视图经过亚取样后的概貌,为看清用于清晰度测量楔形条纹的细节,图5呈现此区一行图形块未经压缩的原貌。比较图3和图4,许多部位特别是两侧左右视图的图形是相同的,反映的是成像在屏幕上的性能;位于中间部位的一些图形左右视图的位置稍有不同,以其视差的不同性质和大小,分别成像于屏前、屏上及屏后的不同层面上,或展现立体效果或用以测量不同成像面上的清晰度,有些位置上的图形,左右视图全然不同,专门用来检测与3D相关的特定性能;现就其中间部分,以从上到下为序,对检测项目及相应的图形设计逐一加以说明。

2.1 左右视图亮度差

黑白亮度差会使立体感觉不真实、不舒适,基色亮度差还会造成色调失真。左右视图最上部12列色块构成的图形组专门用来检测此类缺陷。它们在水平方向分成4个色区,每区3列,依次对应于灰度和绿、红、蓝三基色。以灰度区为例说明亮度的设置及其检测原理。左视图中间一列RGB三基色亮度均为50%,两侧列则全为0;右视图中列的RGB全为0,左列的亮度上下分为3级,RGB同为50%,45%,40%,右列也分3级,分别为50%,55%和60%。观察它们的合成图像,由于中列和两侧列的亮度分别由左右视图贡献,通过比较中列与两侧列的亮暗,就能判定亮度是否存在差别及差别的大致程度。绿区G的取值与灰度区相同,但R和B全为0。根据HDTV的亮度方程Y=0.212 6R+0.715 6G+0.072 2B,对亮度的贡献R仅20%稍多,B则不足10%,它们5%的级差所造成的亮度变化绝对量极微,人眼难以察觉,因此设计中将R和B区的变化级差增大到10%。因此,使用中需要留意,相对灰绿区而言,类似的感觉效果下,红蓝区的实际差别要扩大一倍。此外,如不戴眼镜观察,直接检查的是屏的性能;戴眼镜观察则包含了眼镜的影响,不过由于此区域左右视图差别太大,戴镜不宜久视。

2.2 不同成像层面上的清晰度

普通电视的图像都处于显示屏幕上,立体电视的图像会感觉到成像在不同的层面上,测量立体电视的清晰度应在多个成像层面上进行。用于3D清晰度测量的图形组由3行4列带有楔形条纹的12个白块构成。每个块上有垂直与水平两组楔形条纹,分别用于测量水平和垂直清晰度。按规定,为了确保测量的正确性,楔形条的数目不得少于10白9黑,由于采用了不对称条纹的设计方案(对称条纹之半),5白5黑即能达到同样要求,减小了3D条件下数清条纹数目的困难。楔形条疏密对应于清晰度的低高,在楔形条纹的左(或上)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作有一个标记,相当于清晰度变化了30电视线。同一行上4白块所含楔形条疏密程度各不相同,实现覆盖1 080~900,900~720,720~540,540~360电视线的测量范围。就左右单个视图而言,3行图形具有相同的技术要素,但仔细观察左右视图,可发现不同行图形的相对位移是不相同的。中间一行位移为0,成像在屏幕上;上面一行左图右移、右图左移,成像在屏幕前;下面一行右图右移、左图左移,成像在屏幕后,于是实现了测量屏前、屏上及屏后3层面清晰度的目标。

2.3 直观立体效果

中部的6个彩色小球,其亮暗色泽的变化模拟透视效果设计,加上左右视图的视差及与之相匹配的前后掩盖,正常情况下会轻松形成如下立体视觉:下球在屏前、中球在屏上、上球在屏后,且它们大小大致相同。如果由于屏或眼镜的某种原因造成左右视图倒置,视差与掩盖的立体效果就相互矛盾,于是极难产生立体的感觉,即使艰难地出现了立体感,也不自然(后球竟然会遮挡前球),并且会感到前后球的大小差别极大。

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左视图的左半圆下部黄色区有一个字符“L”,在右视图的右半圆下部黄色区有一个字符“R”。带着立体眼镜观察,闭上右(左)眼,在正常情况下,左(右)眼看到的图像上协调地呈现一个字符“L(R)”。如左右视图倒置,呈现的字符却是不相协调的“R(L)”,据此可更加直观地判断左右视图位置的对错。

2.4 左右视图中心重合度

一般中心位置用“十”字标志,但线条的宽度至少2个像素。本卡的中央是个小圆,上下左右构成黑白相间的4个扇形,无宽度的交界精确地标志了中心位置所在。左右视图相叠时,根据交界模糊宽窄可大致判断中心重合度的好坏。

2.5“3DTV”图标

采用立体字体,恰当的左右视差使它们成像于屏前(位于下球和中球之间),与6彩球一起构成4个立体层次。根据需要,可用不同的电视台标替代。

2.6 双眼串扰

双眼串扰是立体电视的关键指标之一,对立体观看效果和舒适程度有严重影响。根据LCD,PDP等类显示屏的特性,普遍主张多灰阶测量。太多的灰阶,同一卡上难以安排,本卡只选了中高(_zg)、中低(_zd)两个典型状态。用以检查串扰的图形组位于“3DTV”图标之下,从左至右分成4区,分别检测右对左_zd、右对左_zg、左对右_zd和左对右_zg的串扰程度。以右串左_zd为例(对于_zg的亮度设置,则将25%与75%相互交换)说明图形设计和测量方法。

此区右视图的左侧亮度全为25%,其右侧则上下分成12条块,亮度75%和25%相间。即使左视图此区亮度全相同(25%),当有串扰存在时,通过左眼镜(右眼闭)注视此区域右侧的图像,会因串扰而隐约察觉到有亮暗相间的12条块存在,这些条块的亮暗差别大小,反映了串扰程度。因此设计中,将左视图此区的左侧同样分成12块,它们的亮度如下设置:上4块全为25%,模拟无串扰的效果;中4块的第一块设置成在原有亮度上增加5%的串扰亮度,模拟5%串扰的效果,第三块设置成在原有亮度上减少5%的串扰亮度,模拟-5%串扰的效果,第二、四块仍取25%,作为亮度对比的基础;下4块的亮度设置与中4块基本相同,不过需将串扰量由5%改为10%,以模拟±10%串扰的效果。如此安排之下,左视图此区左侧图形就像一组串扰率标尺。通过左镜注视此区图形时,只要将右侧实际串扰效果与左侧模拟串扰效果相比较,就可对串扰程度做出大致的数量估计。

由于此区域左右视图差别甚大,专为戴眼镜但闭单眼的使用场合设计,检查立体效果时不宜注视此区图形。

2.7 音视频同步性

电影制作中的“对口型”,电视制作中的“唇音同步”都是需要关注的性能。由于模拟电视机在还原声音和图像过程中引入额外的时间差一般甚小[3],只要信号的音视频是同步的,还原的音视频也是同步的,因而模拟电视机并无此指标要求。到了数字电视、接收机的声音与图像所需处理时间的差别加大,特别3D成像,大大加长了图像处理时间,声音通道如不加恰当地延迟补偿,就会造成图像落后于声音的严重后果,于是音视频是否同步也成了考查项目之一,称“音视频同步性”。按ITU-R BT1729—2005[4]的建议和国标GB/T 26273—2010[5]的要求,本测试卡增加了用来检查音视频同步性的信号,它由特定的运动图形和特定的声音联合组成。其图形见卡的中间最下部,在黑背景上设置了上、中、下3组垂直白线段:上组含5条短线,称作上刻度,其中央线是同步基准,向外的两线给出显示器合格范围(-120 ms~45 ms),最外两线则给出一体机合格范围(-160 ms~65 ms);中组仅含1条短线,但它从左向右作匀速运动,达最右位置时立即复位到最左位置继续向右运动,每个周期为960 ms,称作动标;下组含等间隔的11条短线,称作下刻度,其中央线同样是同步的基准,每间隔对应100 ms。声音信号为左声道400 Hz连续单音,右声道600 Hz有间断的单音。每当动标与同步基准线相合的瞬间,右声道即刻停止发声,25 ms后恢复,以实现音视频信号的严格同步。将此信号加到待测机上,倾听待测机发出的声音,同时注视显示图像上的动标,听到声音瞬变时,确定动标的位置,如正好与基准线重合,待测机的音视频时间差为0,如在基准线左侧,音频超前(计作“+”);反之,音频落后(计作“-”)。根据上刻度判断是否合格,根据下刻度粗略读出再现声音对图像的时间差。

3 试用效果

该卡的设计在一款信号发生器上已实施,在试用中进行改进,逐步达到了比较实用的目标。试用中曾发现某一款进口品牌立体电视左右亮度差明显超过10%。通过多台样本测试发现,左右模式情况下水平清晰度只有540电视线,垂直清晰度则因机而异,好的能达1 080线;上下模式情况下的结果正相反,垂直清晰度只有540线,水平清晰好的能达1 080线;帧封装模式下,水平、垂直清晰度都因机而异,好的两者都达1 080线。测试结果表明,偏振式LCD立体电视的串扰率一般要比同步开关式小,但受视角的影响较大。试测中发现,进口品牌立体电视机的音视频同步性一般较好,但某台国产机声音比图像超前了120 ms以上,需从设计上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HDMI1.43D视频分析与测试[EB/OL].[2012-06-09].http://zone.ni.com/devzone/cda/pub/p/id/1122.

[2]温娜.智能电视技术与评价标准探讨[J].电视技术,2011,35(20):41-42.

[3]徐康兴.音频与视频信号时间差及其测量[J].电视技术,2009,33(2):85-87.

[4]ITU-R BT1729—2005,16比9及4比3数字电视图像通用测试图形[S].2005.

[5]GB/T26273—2010,地面数字电视音视频同步性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S].2010.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综合检测试题 篇2

1.若点P,(-1,1,6)关于平面yOz的对称点为P2,则等于()

(A)(2,0,0)(B)(-2,0,0)(C)(-2,2,12)(D)(2,-2,-16)

2.已知a=(cosα,1,sinα),b=(sinα,1,cosα),则向量a+b与a-b的夹角是()

(A)30°(B)45°(C)60°(D)90°

3.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连接AC,BD,设M,G分别是BC,CD的中点,则等于()

4.平面α的法向量为,平面β的法向量为,则平面α与β()

(A)垂直(B)平行(C)平行或重合(D)不能确定

5.已知三个平面两两互相垂直且交于-点0,若空间-点P到三个平面的距离分别是2,3,6,则OP的长为()

(A)11 (B)9 (C)7 (D)6

6.在三棱锥P-ABC中,已知PA⊥平面ABC,∠ACB=90°,且PA=AC=BC=a,则异面直线PB与AC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A)1(D)2

7.已知三个向量两两之间的夹角60°,又,则

(A)3 (B)4 (C)5 (D)6

8.在正方体A1B1C1D1中,它的外接球与内切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A)3:1 (B)2:1

9.已知球0的半径是1,A、B、C三点都在球面上,A、B两点和A、C两点的球面距离都是,B、C两点的球面距离是,则二面角B-OA-C的大小是()

10.底面是正方形的四棱锥A-BCDE中,AE丄底面BCDE,且AE=CD=1,G、H分别是BE,DE的中点,则GH到平面ABD的距离为()

11.在矩形ABCD中,,Bc=3,沿对角线BD将ABCD折起,使点C移到C',且C'在平面ABD的射影0恰好在AB上,则直线AB和平面BC'D所成的角正弦值为()

12.已知三棱锥S-ABC的四个顶点在以0为球心的同一个球面上,且SA=SB=SC=AB,∠ACB=90°,若球的表面积为400π,则点0到平面ABC的距离是()

(A)4 (B)5 (C)6 (D)8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3. 在平行六面体ABCD-EFGH中,,则x+y+z=______.

14.若是平面α内的三点,设平面α的法向量a=(x,y,z),则x:y:z=______.

1 5. 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BD两两垂直,且AB=BC=2,E是AC的中点,异面直线AD,BE所成的角为θ,且,则二面角D-AC-B的余弦值为______.

16.若正方体AC,的棱长为2,E、F分别是AD,BC中点,P是侧面ABB1A1的中心,则点P到平面C1D1EF的距离是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题,共70分)

17.(10分)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设A(3,3,1),B(1,-1,5),C(1,1,0),(1)若点P是点A在平面xOy上的投影,求AP的坐标;(2)若点M是的中点,求.

18.(12分)如图1,在空间直线坐标系0-xyz中,BC=2,原点0是BC中点,点A的坐标是(,0),点D在平面yoz上并且∠BDC=90°∠DCB=30°,(1)求异面直线AD与BC的夹角;(2)求异面直线AD与BC间的距离.

19.(12分)如图2,在四棱锥V-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面VAD是正三角形,且侧面VAD丄底面ABCD.(1)求证:AB⊥平面VAD;(2)求二面角A-VD-B的余弦值.

20.(12分)如图3,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丄底面ABCD,AB=,PA=2,BC=1,E为PD的中点.(1)求直线AC与PB所成的角余弦值;(2)在侧面PAB内找一点N,使NE丄平面PAC,并求N点到AB和AP的距离.

21.(12分)如图4,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ABCD中,∠ABC=60°,PA=AC=a,PB=PD=a,(1)证明:PA⊥平面ABCD;(2)试在PD上找一点E,使得二面角P-AC-E为60°.

22.(12分)如图5,在三棱锥P-ABC中,AB丄BC,AB=BC=kPA,点0、D分别是AC、PC的中点,OP丄底面ABC.(1)求证CD∥平面PAB.

(2)当时,求直线PA与平面PBC所成角的大小;

(3)当k为何值时,0在平面PBC内的射影恰好为△PBC的重心?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综合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B) 4.(C) 5.(C)6.(B) 7.(C) 8.(A) 9.(C) 10.(D)1 1.(C) 12.(B)

二、填空题

1 3.14.2:3:(-4).15.16.3

三、解答题

17.解:(1)因为点P是点A在平面xOy上的投影,则P(3,3,0),故.

(2)又M是AB的中点,则M(2,1,3),又C(1,1,0),则MC=(-1,0,-3),所以.

.18·解:(1)依题意B(0,-1,0)、C(0,1,0)、D,则2,0),所以,所以异面直线AD与BC的夹角为arccos.

(2)取点E,则BC∥DE,所以BC∥平面ADE,两异面直线AD与BC的距离就是直线BC到平面ADE的距离,又可转化为原点0到平面ADE的距离,作OH⊥平面ADE于点H(a,b,c),则=(a,b,c),因为,又∥=(0,2,0),所以

,故可取单位向量,点0到平面ADE的距离就是OD在OA方向上的投影的绝对值,即.

19.解:(1)以AD的中点O为原点,过点O且平行于直线AB的直线为y轴,AD、OV所在直线分别为x,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不妨设AD=2,则A(1,0,0)、D(-1,0,0)、B(1,2,0)、V(0,0,A),所以,故,得AB⊥V4,又AB⊥AD,所以AB⊥平面VAD.

(2)设E为DV的中点,则,所以0,所以EB⊥VD,又EA丄VD,因此∠AEB是二面角A—VD—B的平面角,而,故二面角A一VD一B的余炫值为

20.解:以点A为原点,以AD为x轴,AB为y轴,AA1为z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0,0,0),,D(1,0,0),P(0,0,2),;(1)易得,而.

(2)设N(0,y,z),则,若NE⊥平面PAC,则且,所以1-z=0且,联立解得,z=1,故存在N点,N点到AB的距离为,到AP的距离为1.

21.解:(1)由于底面ABCD为菱形且∠ABC=60°,则AC=AB=AD=a,在△PAB中,由PA=AB=a,,得∠PAB=90°,同理有∠PAD=90°,即PA丄AB且PA丄AD,故PA⊥平面ABCD.

(2)取CD中点为F,连AF,则;以点A为原点AB为x轴,AF为y轴,AP为z轴建立直角坐标系,A(0,0,0),B(a,0,0),P(0,0,a),,则;设(0≤λ≤1),则,设平面EAC的法向量为n1=(x,y,z),则n1⊥,,从而0且,联立解得,令y=1,则;设平面PAC的法向量为n2,易得,由于n1·n2=4,,|n2|=2,设二面角E-AC-P的大小为θ,则cosθ=,解得,所以当PD时,能使得二面角P-AC-E为60°.

立体综合措施 篇3

1 《综合英语》的教学内容及传统教学模式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核心基础课程, 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综合性技能课。它将英语基础课程、英语应用技能型课程、语言文化素养类课程、与泛读, 听力课程有机地结合, 致力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养。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语篇学习, 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 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以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 并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新《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读 、写、译等技能的要求。

本校选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 (1~4册) 作为教科书, 通过第一学年 (1、2册) 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掌握基本的构词法, 扩大词汇量。盘活中学所学语法知识。使学生在逐渐适应英语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掌握基本的听、说、读的技能。同时, 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第二学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第二学年 (3、4册) 的教学, 使学生词汇量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掌握较为全面的语法知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熟悉英语的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并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掌握基本的读、写、译技能,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直以来, 《综合英语》教学困扰英语专业教师的一大难题。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 采取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 最终上演一场教师分析文章、解释词汇的独角戏, 而学生真正掌握吸收多少知识, 自身提高幅度的大小, 仅仅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2 “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根据多年的《综合英语》教学经验, 结合本校英语专业学生特点及学时安排, 我团队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依据,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有效地安排、组织、协作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性因素。正如Schmucks (1997) 曾指出,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2.1 课内教 学模块

课堂教学围绕语言基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两个主题开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采取角色演绎、小组讨论、辩论、阅读、写作模式等方法进行教学,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主要教学方法有:

1) 演绎法 :适用于难度大、文化背景陌生的课文 , 教师先讲授相关知识, 或激活相关知识, 然后层层引导、讲解。

2) 角色扮演式 :适用于低年级学生以及难度适中并富有戏剧性的课文。通过让学生演戏的形式, 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3) 讨论式 :根据课文内容 , 教师提出讨论题目 , 分组讨论分析 , 之后集中阐述, 让学生充分陈述各种观点, 教师点评、总结重点。

4) 辩论式 :适用于论说文、辩论文以及有争议话题的课文内容。 事先布置学生熟读课文, 全班分正反两方, 在课堂内进行辩论:由陈述观点、自由辩论、总结三部分组成;辩论结束后老师给予点评并总结要点。

5) 阅读/写作模式 : 通过分析课文语篇结构、用词特点等 , 传授相应的写作、翻译技巧与方法。

2.2 自主学习辅助模块

充实网络资源信息, 如课件、习题、教师讲课录像资料等, 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 自主学习 提供较好 的条件。 推行导师 负责制 (Officehour) , 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 , 尊重个体差异 , 力求兼顾学生专业发展与个性发展。

2.3 课 外实 践模块

增加以课本主题为主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以及短剧表演等实践活动。

2.4 评价体 系

为了对课内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外实践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调整, 建立了全面的评价系统。总结性评价占期末总成绩的60%, 形成性评价占40%。注重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的课内外表现实施检测,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平时表现进行反思。

3 “多维立体”教学模式的效果

3.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上述课内、课外教学模块的推行,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得到均衡发展并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复习预习一改往日查单词、背单词的模式, 而是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知识的补充。在掌握词汇方面, 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而是通过课上学习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升写作、翻译技巧, 真正做到听、说、读、写、译相辅相成, 各项技能全面的提高。

3.2 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思辨能力的是英语教学《大纲》总对学生提出的又一项重要的要求, 通过谈论、辩论、演讲等方式, 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近几届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中, 学生均取得可喜成绩, 在2011、2012和2013年的比赛中分别有两名同学获得一等奖 , 多人分获二、三等奖;在2010~2013年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技能大赛中, 我院共有十余人次获得一等奖, 多人分获二、三等奖;此外, 通过近几年“多维立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完善 , 我专业学生的专业四级通过率平均为67.8%, 高出全国同类院校17个百分点, 而且突破了数年专业四级无优秀等次的局面, 有七名同学达到优秀等次。同时, 学生们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相关比赛, 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3.3 对后续课程产生的积极影响

学生一、二年级所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化功底, 对高年级的许多专业课程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方面 ,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基础和语言知识;另一方面,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如《英美文学》课程词汇量大, 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学生们通过一、二年级《综合英语》课程的训练 , 能够轻松地应对解决。再比如《英语教学法 》课程中的实践环节, 有了一、二年级各种小组展示的基础, 学生走上讲台已是驾轻就熟的表演了。

《综合英语》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是在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依据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通过近五年在本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推行, 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其突出表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普遍提高以及一整套综合评价体系的推行。在今后的教学中, 还应当不断改进, 教师要始终奉行学生主体的原则, 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力求达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

摘要: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课外实践和特色评价体系于一身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在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的《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很大程度上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 并对其高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谈立体测图的综合取舍 篇4

1 航测成图的定义和绘制原则

目前, 我国地图绘制已经多采用航测绘图的方法来完成, 航测成图主要是对数字摄影技术的应用, 同时在实际绘图过程中, 还涉及到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例如计算机数据处理和制图技术, 数学建模以及物理知识的运用。航测成图较其他制图方式而言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成图效率高。航拍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成图的时间, 提高了成图的速度。 (2) 成图精确度高。由于拍摄和绘制都是由先进的计算机和数字技术来完成, 比人工绘制所产生的误差要低得多, 甚至可以保证零误差。 (3) 大大简化了人工作业量。工作人员不必再开展大规模的野外勘测作业, 而且空中拍摄使得取景更加容易, 直接减少了作业难度。 (4) 取景完整。航拍解决了建筑物相互之间有遮挡妨碍取景工作的问题, 大大提高了取景的完整性。在航测工作中, 要严格按照作业原则进行操作, 例如针对目标建筑物要科学的进行选取和保留, 该简化的图形要简化, 这样会有效提高制图的效率和实用性, 还大幅度降低了绘制成本,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由于航拍的实际范围比较大, 囊括了各种必要和不必要的制图参照物, 所以要按照制图的比例尺和实际需要进行景物的筛选, 如可以保留明显的标志性景观和有特殊意义的建筑, 以保证制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在制图时要尽量简化实物的标志图例, 化繁为简, 使成图更加实用和简洁明了。

2 航测成图的选取和化简的实施细则

2.1 如何科学选取制图物

由于实际建筑物数量比较庞大, 而地图展示空间有限, 所以在地图绘制时要科学合理的对物体有所取舍。首先, 要保留比较明显的或者地位比较重要的目标物, 尽量保留物体原貌, 对于需要舍弃的部分要按照一定等级逐级进行, 其次, 地图的实际需要不同也会造成建筑物选取标准的不同, 比如, 对于重点体现商业旅游景点的地图来说, 就要保留各级景观建筑而弱化其他无关建筑。再次, 比例尺的标准不同也影响物体的取舍。要根据地图需要制定取舍的具体标准值, 符合标准的物体保留, 否则就全部舍弃。物体的选择通常有数理统计法, 定额法和资格法, 要根据实际应用需要和具体情况综合考量, 选择最适当的舍取方法。

2.2 如何进行图形简化操作

地图绘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要将实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形状的缩小, 并简化其实际内容, 甚至只是浓缩成一个抽象符号来标识物体的位置。物体的功能和尺寸的简化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化简后的图形要简单清晰, 同时要将物体的特征和作用表达清楚, 另外, 图形要具有一定的辨识度, 不同物体要用不同的标记加以区分。绘制图形时, 经常会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来表示物体, 例如直线和曲线会用来表示道路和河流, 道路和河流的类型和特点会通过线条的粗细单双或者添加一些特殊符号来表达, 同时要删减不必要的细节;对于重要或需要特殊标记的物体需要用明显的符号标识出来, 突出其具象特征, 例如, 将学校和医院进行具象化标志, 将公路和铁路路口交叉部位醒目标注;在必要时, 可以对于零落的物体位置加以整合, 突出地图的整体性, 避免过于凌乱琐碎;图例的大小要根据比例尺的大小而定, 且各项物体之间要统一绘制标准, 使整体图形更加协调统一。

3 科学合理的对分界进行划定

知道制图综合中选取和化简的原则及方法后, 就有一个如何确定分界尺度的问题。分界尺度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线性分界尺度、面积分界尺度、实地分界尺度。在立体测图中, 不管是线性、面积、还二是实地指标, 我们都可以在立体模型下测出。根据比例尺的转化, 线性分界尺度和面积分界尺度都可以转化为实地分界尺度。因此, 在立体测图中, 可以根据地物的尺寸是否满足实地分界尺度而加以选取或者化简。

一般地说, 分界尺度的确定主要受成图比例尺, 制图区域特点以及地图用途等因素的影响。成图比例尺越大, 相同图幅面积的地图表示的内容越少, 所以尽可能多做选取, 少作化简, 故分界尺度随着成图比例尺增大而减小。相反, 则分界尺度越大。同样, 当制图区域地形类别越简单, 也应多选取, 少化简。故分界尺度也越小;相反, 其分界尺度越大。当然, 分界尺度的确定还与用户要求有关, 根据地图用途的不同, 用户有时会对分界尺度有一个具体要求。比如说:住宅楼周围的小围墙, 长度小于15mm的不表示, 但在两建筑物之间为防人进人院内而修筑的小围墙则要表示等。

随着地物种类不同, 分界尺度的尺寸不相同。在测绘一幅地形图之前, 要根据其成图比例尺, 区域特点以及用户要求确定每种地物成图分界尺度。一旦分界尺度确定后, 它会通过光学系统的放大传到人眼。立体测图人员可根据所观测到的地物尺寸是否满足而直接在模型上选取或者化简。而不必先测绘在图纸上, 而后再根据是否满足成图分界尺度而予以综合。这样, 既可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也可节省不少工时, 提高测图效率。

同时, 对提高图面整洁性也有不少帮助。更重要的是, 系列地形图的测绘, 因分界尺度的确定而避免了不同操作人员所造成的不一致的综合程度, 提高了地图内容的统一性, 为标准化测图奠定了理论依据。当然, 测图人员要达到这种熟练自如的程度是很不容易的, 只有经过多练习、多比较、多总结才会对整个成图综合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最终才会交出让用户满意的地形图或专题图来。

4 尺度划分的原则

当分界尺度确定以后, 就可以对地图的综合取舍程度有一个定性定量的限制。并且对于处理地形图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带来了方便。只要地物具备保留的资格, 就选取, 否则就不予选取。或者说, 经过选取的地物只要它小于某个尺寸, 就可以对它进行化简综合, 否则就不得化简。当然, 选取与化简在作业中是同步进行的, 不存在先后关系。也就是说, 选取的同时也在化简, 前提是只要符合某一规定。

5 航测成图的发展趋势

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促使了航测成图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 目前的航测技术主要以航空数字摄影技术为主, 辅之以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定位系统, 使得对于物体位置的标记更加精确到位。展望其行业未来发展走向, 数据的测量方式还在不断变化, 各种新颖的测量手段层出不穷, 在不远的将来, 机械制图将完全取代人工操作, 实现绘图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对于这一发展趋势, 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航测成图的应用程序和测绘模式, 使航测技术迈入一个制图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黄世德.航空摄影测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

【立体综合措施】推荐阅读:

综合立体开发07-04

立体安全07-14

立体城市10-16

立体教学10-17

立体农业10-18

立体多元10-18

立体成像05-27

立体形式06-03

立体多维06-15

立体06-16

上一篇:现代气候学下一篇:现场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