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生态种植技术

2024-05-30

茶园生态种植技术(精选12篇)

茶园生态种植技术 篇1

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 茶园生产管理中肥料、农药或生长激素等不合理地施用, 茶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水、土、气等自然生态资源遭受污染, 茶园土质下降, 生态失衡, 严重影响茶叶品质与效益, 阻碍茶产业可持续发展[1]。该文通过杭州市余杭区余杭仙宅茶厂2005—2010年的管理实践, 探索“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生态种植技术, 取得了“成本低耗, 资源高效, 产品优质”的明显效果。

1 减量化生态种植技术

1.1 打破常规采收与修改方式

即全年生产春、夏、秋3季茶叶, 肥培为“一基三追”, 修剪为“三年轻修剪, 四年一次深修剪, 五六年一次重修剪”的方法, 调整为“三个一”, 即全年只生产一季名茶、一次重修剪、一次重基肥, 达到“成本低耗, 资源高效, 产品优质”。具体的做法:每年3月中下旬至5月初为径山茶生产期;春茶结束后, 离地30~40 cm, 全面重修剪, 修剪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夏秋茶留养,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重施基肥, 施菜籽粕2 250~3 000 kg/hm2或羊栏粪15~18 t/hm2, 开沟施或结合秋耕, 将肥翻入土中[2]。每隔2年施肥1次, 同时加施一定量的N、P、K, 如施尿素60 kg/hm2+过磷酸钙112.5 kg/hm2+硫酸钾60 kg/hm2或复合肥 (15-15-15) 150 kg/hm2。

1.2 运用综合防治技术, 实施“肥药双控”

春茶前及春茶生产季节, 均不喷农药;春茶前后不施催芽肥或追肥;春茶结束后至9月中旬非生产季节, 科学合理控制使用农药, 掌握喷药的时间, 选准主治和兼治农药种类和使用浓度, 争取最佳使用效果, 一般全年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在3次内。

1.2.1 农业防治。

(1) 良种合理搭配。园区搭配种植特早品种 (乌牛早) 、早熟品种 (茂绿) 、中迟品种 (鸠坑群体) 等良种, 错时采茶, 自然隔离害虫的发生与蔓延, 减轻病虫害发生[3]。 (2) 春茶结束重修剪, 剪除树冠大量枝叶, 便茶树通风透光, 打破产卵于芽梢嫩茎内的小绿叶蝉和产卵于叶片的螨类、粉虱等害虫的发生规律, 减少病虫发生源和栖息地, 减轻病虫发生与危害。

1.2.2 生物防治。

2010、2011年应用白僵菌粉剂进行防治, 3.33 hm2示范基地放含150亿/g的白僵菌100个。

1.2.3 物理防治。

在修剪式、翻耕式等农艺物理防治的基础上, 从2009年开始, 茶园安装佳多牌频振式诱虫灯, 每1.67 hm2安装1只, 利用某些害虫成虫的趋光性, 进行诱杀, 有效控制了鳞翅目等害虫发生。

1.2.4 农药防治。

6—9月是茶园病虫害的多发期, 其发生量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时,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选用的药品、使用的剂量、喷施的时间, 掌握害虫主治和兼治最佳结合。如2009—2010年6月上旬, 主治茶丽纹象甲成虫, 兼治假眼小绿叶蝉, 农药选择茶举 (10%联苯菊酯) , 用量450 m L/hm2, 对2种害虫防效均良好[4]。2011年, 茶丽纹象甲发生基本得到控制, 为此没有进行喷药, 当年只在7月上旬和8月下旬, 分别对假眼小绿叶蝉和螨类进行主治和兼治其他零星发生的害虫。2005年以来, 每年使用化学农药最多3次, 药剂不重复使用, 减轻害虫抗药性, 提高防效, 降低农残。

2 再利用生态种植技术

主要是采取重修剪的方法, 将废弃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春茶结束后, 及时进行茶园重修剪, 将离地30~40 cm地上部枝叶修剪回园, 覆盖在茶行间 (30~45 t/hm2) , 减少杂草丛生, 增加土壤有机质, 疏松土壤, 利用废弃枝叶含有的N、P、K成分, 补足茶树夏、秋季生长所需的养分, 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节省茶园肥料成本和除草成本, 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3 资源化生态种植技术

据1984年有关茶叶专家分析, 茶树枝叶N、P、K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27%、0.497%、1.509%。据此分析, 按回园30 t/hm2茶枝计算, 其N、P、K的含量达到548.1、149.1、452.7kg/hm2, 其N的含量相当于施尿素1 191.5 kg/hm2, 除了空气、土壤固定, 雨水冲刷, 足够补充春茶375~450 kg/hm2干茶所吸收的养分, 以及茶树生长所需的N、P、K营养元素。将废弃枝回园, 以园养园,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4 成本低耗, 资源高效, 产品优质的效益分析

4.1 成本低耗

废弃枝回园, 以园养园和“肥药双控”, 降低了茶园生产成本。2011年, 除采茶和加工工资外, 按女70元/工、男100元/工计算, 茶园投入的人工和物化总成本为10 965.75元/hm2。其中:茶园修剪1 500元/hm2;除草450元/hm2;防病治虫735元/hm2 (人工工资270元/hm2+农药375元/hm2+燃料费60元/hm2+机械折旧30元/hm2) ;施肥7 830.75元/hm2 (人工工资2 700元/hm2+肥料5 130.75元/hm2) ;其他费用450元/hm2。

4.2 资源高效

实施生态种植, 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条件, 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 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 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 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2011年, 在遭受多次倒春寒袭击的情况下, 生态茶园仍增产增值, 茶园平均产值22.62万元/hm2。除当年采茶和加工工资外, 田间栽培管理投入的人工和物化成本为10 965.75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20.63。

4.3 产品优质

通过生态种植模式的实施, 茶园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弥补了某些低海拔茶园地理环境条件的先天不足, 改善了土壤, 促进茶树生长, 有效提高了茶叶自然品质。该企业生产的“仙宅牌径山茶”已被认定为“绿色食品”、余杭区名牌产品、“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连续3年获浙江省绿茶博览会“金奖”等殊荣。自2005年以来, 产品经各个部门抽查均“合格”。

5 小结与讨论

5.1 生态种植技术的实用性

根据径山茶品质要求和产区劳动力状况, 实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生态种植模式, 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径山茶的感官品质是以“1芽1叶和1芽2叶”原料为上等, 注重芽叶大小的匀净度和完整率。径山茶的理化品质是以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水浸出物含量高为优。因此, 径山茶除了春茶, 只有秋茶后期原料能达到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的要求。由此可见, 采取全年生产一季名茶、一次重修剪、一次重基肥是取得“成本低耗, 资源高效, 产品优质”最理想的生产格局, 符合生产实际, 同时减轻了劳动强度, 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再者, 留养夏秋茶, 有利于提高茶树的光合效率。

5.2 生态种植技术的科学性

生态模式的关键技术是“肥药双控”和“废弃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 由于减少和控制化肥、化学农药的投入, 有利于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药的使用强度, 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促进良性生态循环。分析发现, 全年至少降低化肥施用强度80%以上, 降低农药的使用强度40%以上。废弃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和夏秋茶留养, 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 达到茶园生态平衡。

5.3 生态种植技术的成效性

运用生态种植技术, 改变茶园生态环境资源, 促进茶园综合效益的提升, 有利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较好的成效。一是经济效益体现。以2011年为例, 实施生态种植的茶园, 平均产径山茶390 kg/hm2, 按580元/kg计算, 产值可达22.62万元/hm2。比2009年的15.75万元/hm2增值6.87万元/hm2;同时, 降低化肥、农药和人工成本约2 799元/hm2, 2项合计增收71 499元/hm2。二是社会效益体现。生态种植技术的应用, 示范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 以2011年为例, 带动农户面积66.67 hm2, 平均产径山茶300 kg/hm2, 按500元/kg计算, 产值15.0万元/hm2, 比2009年的产值7.2万元/hm2增产7.8万元/hm2, 计增加效益520万元。同时, 径山茶品质和知名度和日益提高, 促进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效益体现。通过该技术应用, 茶园减少农药、化肥等的施用, 有效控制了茶园污染, 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 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 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 促进茶园良性生态循环, 提高生产能力, 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摘要:以杭州市余杭区余杭仙宅茶厂径山茶生产基地为示范基地, 通过2005—2010年的生产种植技术实践, 指出茶园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投入, 充分利用修剪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 促进茶园良性循环, 从源头控制农药、化肥的污染, 可有效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达到成本低耗、资源高效、产品优质。

关键词:茶园,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态种植

参考文献

[1]吴全, 姚永宏, 李中林.幼龄茶园复合种植技术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3 (6) :38-40.

[2]杨普.皖南丘陵区主要害虫及天敌资源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 2000 (6) :791-793.

[3]林心炯, 徐赛禄.山地茶园间种绿肥试验[J].茶叶科学简报, 1986 (4) :19-22.

[4]张汉鹄.试论茶园害虫的生物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 1984 (4) :77-80, 95.

茶园生态种植技术 篇2

项目建设地点:巴南区双河口镇太坪村项目建设时间:二○二年四月九日

项 目 建 议 书

一、项目背景 1.自然条件

双河口镇太坪村位于巴南区东北部,属三峡移民村和麻柳沿江开发区范畴村。地处北纬29°09′与29°47′,东经106°20′与107°00′之间,属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市市区东南部的丘陵地带,东与巴南麻柳嘴镇、长寿江南镇比邻,南与涪陵区新妙镇相连,西与木洞镇为邻,北与江北区隔江相望。东西宽2.9km,南北长2.3km,总幅员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下辖6个合作社,耕地面积3187亩,其中农田面积1850亩,土地面积1337亩,林地面积1500亩。平均海拔约500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年均日照1134.0小时,高低海拔175—650米,平均气温摄氏18.6度。

项目拟建设在太坪村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两个合作社森林覆盖率高达60%,绿化率达96%。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平均气温18.6度,年降水量1100mm,相对湿度80-95%,无霜期308天,土壤PH值5.5,有机质含量高。云雾多,湿度大,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工业等污染始种植优质茶叶的理想生态环境。

2.基础条件

太坪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南涪路横穿该村,正在修建的沿江高速公路在该村有一个出口,十二五期间拟修建的涪陵至机场的快速干道也将横穿该村,并规划有1个出口在该村。据重庆市27公里,据长寿14公里,据涪陵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该村还修建有农村公路、人行便道等10余公里,基本达到集中三户以上通人行便道,集中10户以上通公路的标准。在供电方面,双河口有35KV变电站一座,可覆盖全镇的基本用电。在通信上,无线、有线和宽带网络覆盖全村。

3.政策条件

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属于三峡后续项目建设范畴,种植生态茶叶也符合三峡生态屏障建设的要求。同时在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兴建生态茶园也符合双河口镇现代工贸旅游生态镇的打造要求,更符合巴南区的总体规划。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

1.项目是适应市场要求,壮大茶叶茶叶的需要 茶叶系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饮料专家断言,21世纪将是茶的世界。我国每年出口茶叶20多万吨,创汇4亿多美元。全国茶叶消费约40多万吨,消费量逐年增长。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茶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药效保健成分被人民共识,各种茶饮料、茶食品应运而生。茶叶已被公认为现代最佳保健饮料,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项目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双河口镇产茶历史悠久,我镇生产的茶叶曾是明朝贡茶,有600多年历史。但由于缺乏开发资金,优质良种茶叶栽培面积小,茶叶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效益差,村民管理较为懒散,茶叶产出较低。另一方面,茶叶加工落后,设备、工艺较低,产业组织程度低,制约了当地茶叶产业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太坪村得资源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茶叶产业,同时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我镇迫切需要新建生产茶园,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二)有利条件

1.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措施得力

早在2005年,区农委(原重庆市巴南区农牧渔业局)出台的《巴南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提出,要培育壮大了花椒、花卉、茶叶、干果四大产业,同时区旅游局也出台了《巴南区旅游产业总体发展规划(2008-2020年)》,明确提出要打造茶文化旅游产业。

为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茶叶产业发展精神,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茶叶产业作为支撑农村经济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支柱产业来抓。大力恢复,改建原有的茶园,茶叶产业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我镇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2.综合环境好,项目实施优势明显

从自然环境上看,项目建设地属亚热带东温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条件好,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8.6ºC,年降充沛,土壤富硒而有机质含量丰富,根据历年种茶实践来看,适合多种茶树苗木生长。

从政策环境上看,双河口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以此作为全镇农业产业调整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加大茶叶等产业支持。

3.市场前景广阔

从市场需求来看,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它以其保健作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二十一世纪,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绿色无公害茶叶产品的消费量将会迅猛增长,茶叶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实施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可为茶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给予。从双河口地域优势来看,区位优势明显,借着区委、区政府努力推进“巴南银针”等茶系列品牌打造政策,急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增加茶叶产业发展。

(三)必要性

1.有利于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

双河口拥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仅千秋磅、姜家嘴社现有茶园面积500余亩。目前,千秋磅社、姜家嘴社多处荒地、山地空缺,无人开发。如果建设生态茶园,可借原有的茶园扩大规模,充分利用闲置的荒地、山地,带动农户增收。同时,若该项目实施后,将带动更多的附加产业发展如茶文化观光旅游等,这对当地农业资源开发,第三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双河口为农业大镇,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主体为传统农业,主要农产品为粮食作物,经营方式粗放,经济结构老化单一,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双河口自然条件优越,具有茶叶生长的良好条件,长期以来,茶叶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茶叶产业发展滞后。而茶叶产业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建设生态茶园,有利于促进当地农业产业调整,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3.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需要

双河口镇属于三峡后续项目建设范畴镇,生态屏障建设是后续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生态茶园,可以很好的将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调整完美结合,暨增加了群众收入,又保护了生态。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开发有机产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是农业生产朝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因此开发生态茶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新建生态茶叶基地2500亩; 2.改建原茶园500亩; 3.引进茶叶加工坊1个。

四、资金概算

(一)新建有机茶叶基地2500亩,拟投资950万元 1.茶苗。每亩补助无性系良种茶苗5000株×0.3元/株=1500元,合计450万元;

2.开垦,种植费。300元/亩,合计75万元; 3.有机肥等。400元/亩,合计100万元;

4.茶园区水池等建设,按照50亩/个,每个5万元标准,共计250万元;

5.管理费,三年每亩约300元,共计75万元;

(二)改建有机茶基地500亩,拟投资130万元 1.茶苗,每亩补栽3000株,共计45万元; 2.开垦,种植费。共计15万元; 3.有机肥等,共计20万元; 4.水池等基础设施,共计50万元。

(三)茶叶加工厂房2000平方米200万元 加工厂房2000平方米×1000元/平方米=200万元

(四)叶加工设备引进70万元;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35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500万元,拟申请三峡后续项目补助资金850万元。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正式投产后亩年产名优茶鲜叶60公斤,可加工名优茶20公斤;产普通茶鲜叶100公斤,可加工大众茶25公斤;名优茶按150元/公斤计算,大众茶按20元/公斤计算;亩茶叶产值可达3500元,3000亩有机茶园年产值可达1050万元。

(二)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1000余人再就业,带动当地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同时,又可保护植被,涵养水源,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并能依托丰富的茶园基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带动双河口镇都市农业休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三)风险评价

本项目发展空间大,前景广阔,对于产值、价格、投资额、工期、经营成本等因素的变化均不敏感,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九、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本项目建设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投资回报率高。

有机生态茶园里的茶 篇3

布朗山茶园基地位於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新班章和老曼峨之间,这里原本是属於少数民族农村的荒山,2007年被昆明七彩云南茶业有限公司改造成为一个7000多亩的有机生态茶园。魏聪在茶园刚建成后就来到这里工作,他告诉本刊记者,那时这里还一片荒凉。“以前路非常难走,越野车最少也要5个小时才能爬上布朗山。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正好赶上下雨,路太滑,车根本爬不上去。在老乡家过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了还是爬不上去,在下面休整了好几天,天放晴后才终於上去。”

当年这片土地上少有人至,只有零星几户茶农在荒山上种植,这些来茶园“垦荒”的城里人,生活只能依赖半个月一次的长途物资补给。但魏聪深知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俗语说,高山云雾出好茶,茶园所在位置有独特的气候特征。这里海拔在1600至1700米之间,平均年降雨量1374毫米,年平均气温18—21℃,属於亚热带季风气候,低纬度高海拔,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同时温度适宜。周围又有丰富的植被,有利於调解气候环境,保持水土。同时,越偏远,越远离工业污染。”

魏聪被公司派到生产基地后,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茶园的规划。“500亩以上的有机茶园就必须规划主干道,在茶园的片区中间,规划出石子路或者土路,保证排蓄水,否则没办法满足植被对水土的需求。”此外,有机茶园更重视树种的搭配。第一种方式是同一树种的搭配种植,比如将云抗10号、云抗14号两种国家级良种栽种在一起,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方便采摘。魏聪说:“这是从经济效益来考虑,保证这里是一个密制、高产的茶园。”不同的品种鲜叶成熟时间是不一样的,将同一个品种的两种茶树种在一起。才能使采摘保持在同一时间段内。第二种组合是将药用植物和茶树组合在一起,比如将紫云英和杜仲栽种在一起,这主要是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来考虑,因为二者都是乔木型的植物,对於梯田式的茶园来说,是非常合适的水土保持方法。

专业化的茶园,更要重视植被的多样性。布朗山茶园的最外围是以罗汉杉、大叶冬青、翠柏为主的防护林,目的是防止强风吹进来,影响茶树生长。在防护林的内部边缘和各个片区的行道内,栽种国槐、小叶松等观赏性的树种。在片区中,与茶树结合最紧密的,是一些覆荫树种,比如樟树、山茶、银杏等等,间种在茶树内,形成“零星而不是成排的搭配”。由於茶树喜欢漫反射光,而不是直射光。和其他树种间种,既可以保证合适的光照,又能保证足够的阴凉。搭配种植更适合茶树的自然生长,植被越丰富,越有利於抑制病虫害,能让茶树依赖自然条件就可以调节环境,这是有机茶园比普通的生态茶园更有优势的因素之一。

魏聪毕业於云南农业大学,所学的专业当时叫“茶文化与茶叶加工”,隶属於园林园艺学院,随后因为普洱茶惊人的发展,他所在的专业独立出来,成立了专门的普洱学院,原来的专业也被拆分为茶文化、茶叶加工两个方向。魏聪上学的时候,从茶艺表演到茶叶生产、评估、质量管理通通都要学,不仅是普洱茶,全部的六大茶类都要涉及,这也让他在工作之后,在七彩云南茶业公司的茶叶生产销售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参与。身在茶园,但他对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如数家珍。

在勐海地区。用来制作红茶的大多是勐海大叶种,又名佛海茶,原产地在勐海县的南糯山,现在主要分布在滇南一带。此外,昆明七彩云南茶业公司现在正在更多地尝试由云南省农科院茶科所在南糯山选育出的云抗10号来制作红茶。之所以选择它们作为红茶的主要原料,是因为它们的叶面积比较大,光合作用更强,物质积累也就更丰富。魏聪说:“叶片里的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都会因此而比较高,茶多酚构成了茶叶的浓度,表现着茶的苦涩味,氨基酸意味着茶叶的鲜爽度,氨基酸含量越多,鲜爽度越高,喝起来鲜灵的味道就越足。”茶树在不同的季节可进行多次采摘,而只有每年春末至秋初采摘的鲜叶才可用於红茶加工。魏聪说:“即便是同一棵树,在不同的季节采摘,鲜叶的鲜度也是不一样的。每年这时候采摘的叶片最为肥硕,这个季节的叶片不会迅速地长出新叶,叶片的持嫩性比较强,不会迅速老去。”

这一时期,外界的气候条件也最适合进行红茶加工。七彩云南茶业生产部负责人万云龙告诉我,红茶制作最关键的发酵、萎凋环节与气候关系非常密切,温度太低不适宜红茶生产。“只有在最合适的条件下将新鲜的叶片尽快进行加工才能保证红茶的品质。”

国内很多企业,对待红茶和绿茶的态度有微妙的差异。与绿茶比,红茶的市场显得更加集中和高端,很多茶叶企业都把红茶更多面向了高端市场,企业对红茶的生产要求也更为严格。

“嫩度决定了价格。”魏聪说,七彩云南茶业公司对鲜叶采摘的环节要求很高,在布朗山,红茶鲜叶的采摘要靠纯人工的方式,“单手或双手提采”来进行。“采摘的高度不能太低,要尽量在冠面采摘,下雨时的雨水芽不能采,霜冻过的芽不能采,过长、过短的芽尖不能采,紫色的芽尖不能采,因为紫色的花青素的含量太高。”红茶选择的是一芽一叶或者单芽的鲜叶,万云龙解释说,因为红茶的特点就是高鲜爽度和浓醇的香气,叶片少,意味着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更加集中,更适合红茶的特点。和一芽两三叶的鲜叶相比,一芽一叶和单芽的采摘难度就大大增加了。一个熟练的农户,采摘一芽两三叶的效率能够达到每天100公斤,甚至更多,但对於后者来说,一天采摘的数量只有10公斤。

不同季节采摘的鲜叶制作出来的红茶口感也会有所不同,万云龙说:“春季的红茶能散发出玫瑰花般的蜜糖香味,夏天因为叶片长速加快而香气减弱,到了秋初,香味虽然没有那么浓烈,但味道变得更加悠长,更有回味。”在后期加工环节,鲜叶的香气都会因为红茶的工艺而发生变化。制作红茶时,最关键的环节是萎凋。将鲜叶放於萎凋槽中,薄薄地摊成3—5厘米厚,使鲜叶逐渐萎蔫。经过萎凋机器加工,鲜叶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水分减少,叶片由脆硬变得柔软。便於揉捻成条;叶中所含酶类物质的活性增强,促使淀粉、蛋白质、不溶性原果胶等鲜叶成分发生分解、转化,生成葡萄糖、氨基酸、可浴性果胶等物质,多酚类物质也程度不同地氧化。经过了萎凋环节,鲜叶的青草气就会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熟悉的茶叶清香味,有时还会伴有水果香或花香,茶的滋味由此变得醇厚。

闽东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要点 篇4

生态茶园并非仅指“生态环境”,而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调控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

2 生态茶园建立的要求

新茶园建立的基本要求是:等高梯层,条栽密植,缓路横沟,深垦基肥,良种壮苗。生态茶园应在此基础上逐步配置茶园生态系统,向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茶园方向发展,实现茶区园林化,沟渠水利化、茶树良种化、病虫无害化、生产机械化、栽培科学化。

福建闽东为沿海山区,亚热带气候与丘陵酸性土壤均十分适合建设高标准的生态茶园。根据山区地形特点,做到具体规划,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建立等高条植缓坡茶园或梯层茶园,不能盲目开垦以免破坏原有植被,引起水土冲刷。

利用荒山及荒林地开辟茶园是当前发展我区茶叶生产基地重要措施。需彻底改变过去我区茶叶旧貌,改落后为先进,变低产为高产。并创建一批高产稳产优质茶园,成为实现茶叶现代化的生产基地。

3 园地选择和规划

3.1 园地选择

按茶树对气候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宜选择气候适宜,土壤酸性,土层深厚,山坡坡度在25°以内,相对集中连片,有发展前途的缓坡丘陵地作为建园基地。

3.2 园地规划

3.2.1路网建设

百亩以上茶园要设置干道,路宽6-7m,路坡小于6°,弯道半径不小于12m。各片茶园间要设联络支道,路宽3m,坡度小于8°,弯道半径不小于10m。连结上下层梯层要设步行道,路宽1m,路坡小于15°。在茶园四周设环园道,路宽1.5m。

3.2.2水沟建设

生态茶园要做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所以对蓄排系统有一定的要求,要开园之初就规划好。

在每一梯 层内侧开 设蓄水沟, 沟宽40cm, 深20—30cm,每隔4—8m筑一坚实土埂,土埂略低于梯面。

各片茶园间的道路两侧或靠近山坑小涧内侧设排灌沟,要与蓄水沟相连接,排灌兼用。沟宽40-50cm,沟深20-30cm,排灌沟与蓄水沟连接处要挖积沙坑。

茶园面积较大的山头,在顶层或每隔3-5层的梯层内侧,设2m3的蓄水池若干个,与排灌水沟相连。雨季可排蓄部分雨水,旱季可就地解决灌溉用水。

4 园地开垦

4.1 清理地面

园地开垦之前首先要清理地面,将地面零星树木、荒草、乱石等清理运出园外,凡在规划中园地四周道路、水沟两旁属于防护林带的树木都应保留。对局部凹凸不平的地形,应从长远利益考虑,宁愿多花些工夫,也要加以平整填补。

4.2 深耕土壤

清理地面后对土壤进行深耕。缓坡茶园开垦的关键是深耕改土,它对茶树的后期生长影响极大。深垦深度根据土壤性质而定,土质疏松深厚,深垦深度可稍浅些,土质浅薄结实的,应深垦60cm以上。对于从未垦植过的生荒地,就分初垦、复垦两次进行。初垦深度一般要求达60cm以上,深翻后,不必打碎土块,以利于蓄热熟化,提高土壤深耕效果。

4.3 平地和缓坡地的开垦

平地及5°以下的丘陵或山脚缓坡地,可进行等高条植。在开垦时,按等高方式由上而下进行,同时宜采取初垦与复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先全垦30cm左右,后按规划好的等高茶行,深挖60cm的种植沟。清除草根、石块,整细土壤,沟内下足基肥。

4.4 梯级茶园的开垦

坡度在5°以上的山地种茶,都要构筑等高梯层。筑梯级要求等高不等宽,梯面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梯面宽度最窄不小于1.5m,梯壁高度不得超过2m,梯壁倾斜度以60-70°为宜。坡面表土层要求保留在梯面或种植沟内。 修筑梯层,可用草皮砖块、石头砌坎或修筑土坎。梯沿要比园地高出20cm,边砌边挖心土,形成外高内低。第一层做好后,把上一层表土挖下填到下层梯面,再修筑第二层,第二层修好后把第三层表土填到第二层梯面上,以此类推。

5 茶苗定植

5.1 定植时间

选择茶苗休眠期的晚秋和早春。秋季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春季以立春、雨水前后为好,晚秋定植地下部生长旺盛,生根快,来年好越夏。

5.2 规格及茶苗用量

单行品字型种植行株距(1.2--1. 5)m×(0.3--0.4)m,每丛种2-3株,亩植茶苗3000—4800株左右。同时要注意早、中、迟芽茶的比例配置,一般为2:3:1为宜。

5.3 定植方法

划行,平地茶园按预定行距直线划行;梯园,距梯沿70-80cm划行。梯面宽2.7m以上种两行。开沟施基肥,根据已划行,在全垦30cm基础上挖深60cm、宽40—60cm的种植沟。挖沟时,表土放边,然后施下有机肥和磷肥,将表土与肥混和后,再填上细土即可栽茶。要求亩施有机肥5000kg,饼肥200kg,磷肥40-50kg。

5.4 茶苗定植时

茶苗根茎部入土深2-3cm,品字型种植。定植时茶根要自然伸展 ,栽后覆土压实,盖一层松土,保持10cm浅沟,再浇水,铺草覆盖。

6 生态茶园的立体复合种植

6.1 草本作物套种

在新定植的新茶园或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或台刈改造和缺株断行的稀植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较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肥、草本中药材等,形成茶——草两层结构,以增加地表覆盖,保持水分,提高茶苗成活率。幼龄茶园套种花生、黄豆,每亩可增加200元左右收入 , 间种饲料经济效益可达每亩200 ~ 300元。

6.2 经济林果间作

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和当地水肥条件,栽植没有共同病虫为害 , 分枝层次较高 , 效益好 , 投产快的果树或经济林木。如间作香樟、桃、柿、柏树等 , 配置乔——灌结构。间作的经济林果不仅具有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生态效益 ,而且能增加茶园效益。

6.3 防护林的复合种植

选择适宜闽东山区种植的树种如杉、松、椿树、香樟树等。在茶园周围及茶园内种植防护林带3 ~ 5行,以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树抵御干旱的能力。闽东山区茶园大多是坡地 ,可按20% ~ 30% 的荫蔽度在茶行中栽植上述适宜树种 , 达到降低茶园光照强度和温度 ,提高春茶育芽能力。在高山茶区可在山顶及山腰营造林带,以减缓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摘要:从生态茶园的内涵说起,对园地建设基本要求、选择与规划以及开垦技术、定植技术和以及立体复合种植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生态茶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篇5

生态茶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我国茶园总面积达171.96万hm2,但大部分茶区的茶园建设以纯茶园为主.当前在茶区中普遍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衰退、病虫害多发、产量和品质低下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纯茶园的单一种植模式有关.自1986年茶叶专家张顺高先生首次在国内提出“生态茶叶”概念以来,生态茶园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 者:余文权 张翠香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350000刊 名:中国茶叶英文刊名:CHINA TEA年,卷(期):31(10)分类号:S5关键词:

茶园生态种植技术 篇6

关键词:生态茶园;教学基地;规划;建设

长安教学基地位于长沙县干杉乡长安村,坐落在黄花国际机场东南方,离黄花国际机场3公里,距我校20公里,交通便利。整个基地占地216.8亩。“长安茶园”位于该教学基地内(N28°09'441",E113°13'558,-N28°09'526",E113°13'724"),茶场土壤属第四纪红壤,占地面积29220平方米。在湖南农业大学1998年征用该基地以前,就主要种植茶叶和进行茶叶初加工,故称之为“长安茶场”。经过十多年的规范化建设,已将长安基地建设成为以植科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基地,而且已经显示出了其在教学科研、科技推广中的优越性,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

为了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博知识面、富有创造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具有良好协作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包括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社会交流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21世纪人才,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我们结合长安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长安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一、长安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化的规划

(一)长安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化的规划依据

在茶叶生产上,古今中外早就有生态茶园的雏形。如湖北、江西、安徽,在茶园中种植棕榈、乌桕、油桐;湖南安化在茶园中栽种梨果,有的还间种粮豆和其他经济植物;广东在茶园中普遍种植遮荫树和绿肥。在云南普文,最先实行了橡胶茶叶的间作,然后在勐满、盈江、芒市、瑞丽等农场推广。惠民农场有果茶(芒果)、药茶(金鸡纳)间作;凤庆、临沧、保山、腾冲等地在茶园中种植桤木,西双版纳勐海除了混林茶外,有大规模的樟树,这些都是根据茶树对特殊生境的要求及提高对阳光、地力等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充实生态位原理建设而成。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所建立了胶茶人工群落的典型生态茶园;海南省的林-胶-茶新型生态茶园,为生态茶园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因此生态茶园是基于茶树与其系统发育环境的传承性,与其他生命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性,实行生命系统的多样性,让茶树回到它完成系统发育的、含有人为意志的森林怀抱中去重演系统发育;能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在茶园所占领地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物质能量摄取的时间、空间、种类、数量、质量、层次的差异性和相生、相养、相克关系,充分满足主体物种茶树的生态需求,达到茶树个体、群体的最大增长,获得生产的最佳效果;实现了对太阳能和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得到相互促进,茶园不衰,环境不败,从而使经济收益持续稳定,使三大效益圆满统一;同园艺与园林配合,与周围环境组成秀美的园林化茶园生态系统。

(二)长安生态茶园教学基地的基本情况调查

目前生态茶园当地的配伍植物主要有类茶植物、水果、药材、香料等经济作物,桤木、绿肥,粮豆,蔬菜等共7大类30余种,有些植物还兼具蜜源和色彩构图的特点。近几年来,特别是学校对长安教学基地的功能和布局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后,给长安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分批投入资金690多万用于基地的建设,先后修建了157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645平方米的制茶车间、880平方米的包装车间与教工宿舍、348平方米的食堂,并逐步完善了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完成了基地的绿化、美化以及亮化工作,长安基地已初步建设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协助园艺园林学院、农学院、食科院落实果树基地、旱粮作物园和类茶植物园的建设立项工作,加快了基地的站园建设进程。目前基地已拥有良种示范园、丰产示范园、品种基因库、花卉苗木园、手工茶车间、名茶车间和普通绿茶制造车间。2003年长安基地一共承担教学实习288人周,生产实习576人周,毕业实习560人周,科研课题5项,年生产手工名茶500斤,普通绿茶30担,并且经常接待校内外领导和来宾参观指导,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长安生态茶园基地的规划

1.生态茶园的规划原则。①根据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原理,植物种类(杂草除外)安排在4~10種以上。②根据种间相互关系原理,在多种植物配置中,用植物引来功能性动物、微生物5~10种以上,营造天敌的居住生活条件;并充分考虑与茶树有正相互用的植物种,同时引进茶树主要害虫的负相互作用种。③生态茶园收集太阳的能量要求达到最大值。④土地营养物应富集于土壤耕作层,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消除营养或生理限制因素。⑤保持适当长度的食物链和一定复杂性的食物网营养结构。⑥避免周边、区内的各种污染源和拒绝一切毒物或不能降解的有毒物质进入系统,使土地、水源、大气、茶叶及其他作物、天敌以及劳动者消费者受到污染损害。

2.长安生态茶园基地的规划蓝图。根据长安基地的实际社会、经济、生态条件,使其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功能、科研示范功能、社会素质教育功能、生态旅游功能,我们将长安基地建设成植物生产类教学科研为主,集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科技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规划建设长安有机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其中有机生态茶园试验实习园(80亩)、类茶植物试验实习园(15亩),茶叶加工厂(10亩),“一区”即名特优生态有机茶展示和品尝综合管理服务区(26.8亩)。通过科学建设与管理,长安基地将全面展示出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建校水平,满足学校多学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需要,成为现代农业基地的样板和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长安生态茶园的建设

(一)长安生态茶园的建设内容

生态茶园是茶树栽培学的创新与技术革命。它不是原来意义的单一茶树和平面结构的茶园,它具有植物组成多成分、多层次的立体复合结构,除了茶树、植物外,动物成分也多样化了。除了茶叶以外,还有其他经济植物的收益,对水土保持、对气候改造,对茶园小气候乃至地区气候形成均有特殊功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各种鸟类会飞来安家,各种天敌(包括引进放养)可来休息、觅食,病虫害会大为减少。自成一个系统,能抵抗不良环境,维持长久的平衡。

1.对生命成分进行选定,包括茶树品种、上层、林网网络、水土保持、色彩、蜜源等不同生态作用的植物种。我们可以按生产要求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定利用绿肥植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2.空间结构安排:对所选定的植物种,种在什么地方,如何排列,种多少,如林网植物分几行,外层、中层、内层种什么,茶园道路旁种什么,上层种什么,一般选经济价值高的物种,道旁5~10米1株,茶园上层每亩10~15株。

3.种群安排:采用什么茶种,每亩种多少株,如何排列,行距、株距一般以3000~5000株为宜。

4.苗木准备:建立苗圃或购进苗木,收集各种拟种植物的种子、种苗、引进天敌生物的联系定货等。

5.规划与园、厂设计:丈量土地,设计分区、分片串以道路、排灌系统,将林网、网格茶园、网格植物、碎部植物等生态茶园部件绘制成综合规划示意图和若干具体的布置详图,并请专业人员绘制工厂概图与工艺流程、设备配置图。

一切规划设计均已做好后,就组织劳动力进行开垦。开垦的第一步就是把道路网规划好,排灌系统规划开挖好,种各种植物的沟或塘挖好;第二步开茶园:开茶园与一般茶园相同,测好等高线,线上打好桩,由下往上逐梯开挖。植茶沟深50Cm,宽60~80Cm,表土回沟。开完后整理台面,施好基肥(每亩钙镁磷或磷矿粉100㎏,农家肥1000~3000㎏),与土拌匀,上盖心土5~8Cm,待雨季来到定植。

(二)长安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的管理

1.基地站园的管理。站园是校内教学科研基地的基本单位,长安教学基地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基地的定位和功能规划,进行产业调整与布局,建立结构布局合理、高起点、现代化的茶园、果园、旱粮作物园、类茶植物园、生活服务区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站园结构体系。各站园作为相对独立的农业产业单位(实体),实行目标管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按照岗位目标责任制,将任务层层落实到人。学校将对各站园的管理进行宏观控制,严格考核,同时积极主动地为各站园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认真做好基地站园的服务工作。

2.基地服务设施的管理。按照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对基地服务设施的管理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则,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宗旨,以科学有效开展基地资源资产运行,最大限度提高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实行市场运作,开放经营,建立目标责任制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并与管理者达成了目标管理协议,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同时,我们采取边研究、边实施、边总结、边改进的方法,制定了《长安基地餐厅管理制度》《长安基地餐厅运行管理制度》《长安基地宿舍管理制度》《长安基地门卫管理制度》《长安基地住宿须知》以及《基地多媒体设备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达到了规范化管理,优质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运湘,曾希柏,张杨珠,林志灵,孙楠,王道龙.湖南省丘岗茶园土壤的酸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41(3):633-638.

[2]王曉平.茶园土壤地力退化现状及其防治途径[J].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335-361.

[3]程正芳,宋木兰,童云娟,等.苏南低产茶园土壤障碍因素研究[J].茶叶,1994,20(1):18-22.

[4]陆建良,梁月荣.茶树根系特性与茶园管理[J].茶叶科学简报,1994,1:1-5.

[5]张觉晚.茶园杂草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J].茶业通报,2004,(2):67~68.

[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4册[M].1972年.

[7]张觉晚.宝山茶场茶园病虫及天敌与杂草调查[J].茶叶通迅,2001,(1):39~40.

[8]吴志丹,翁伯琦.中国有机茶发展动态与若干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46-249.

[9]田永辉.生态位理论在贵州茶园建设中的应用[J].广东茶叶,2000,(3):25-28.

[10]彭萍,李品武,侯渝嘉.不同生态茶园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6,32(4):67-70.

台溪乡生态茶园科学施肥技术 篇7

1 台溪乡生态茶园特点及土地营养成分

生态茶园是指根据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统一科学规划的茶叶种植区, 其特点就是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生态茶园的创建和发展, 能有效增加园区内各相关物种的相互协调和彼此促进, 为茶树创建良好的生长环境;科学合理的利用光能保障茶树的照光度, 从而增加茶叶产出数量, 提高茶叶的品质;还可以在茶树的生长过程中促进园区生态平衡, 保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台溪乡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 不同生态茶园的位置分布不同, 土壤所提供的营养成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茶园进行施肥作业过程中要根据茶园的不同地理特点, 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根据生态茶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将台溪乡生态茶园分为山地生态茶园、平地新开生态茶园及山地新开生态茶园3 类[1]。不同类型的土地营养成分如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 各类茶园土地养分含量差异较大, 对不同类型的生态茶园进行施肥作业, 要根据其所需的微量元素进行科学调配, 才能有效提高茶的品质。

2 生态茶园施肥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台溪乡生态茶园的施肥管理过程中规划性不强, 没有能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施肥方法, 无法满足生态茶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管理施肥的过程中, 使用的肥料主要是以化学肥料为主, 对有机肥料的使用太少, 不能正确地认识到有机肥料对茶树生长的重要性;在施肥过程中不能对各化学肥料进行科学配比, 保证营养均衡, 如在化学肥料使用中主要是以氮肥的应用为主, 没有对N、P、K等不同类型肥料进行科学的调配[2];在施肥过程中没有建立科学的规划, 随意性比较大, 不能结合不同类型的土壤营养情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科学施肥;要在施肥过程中注意科学的方式方法, 掌握不同时期不同时间点茶园需要何种营养, 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的施肥技术。

3 生态茶园科学施肥的方法

3.1有机肥为主, 其它肥料为辅

在生态茶园的施肥作业中为保证生态环境及品质的需要, 应秉承以有机肥为主, 科学搭配其它无机肥料。有机肥各营养元素含量多且种类全面, 肥力持久, 能有效改良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过低的状况, 完善土壤营养结构, 为茶树的生长及高产、优产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成分。同时还要根据生态茶园对茶叶品质的要求结合土壤实际情况确定无机化肥的使用种类及用量, 把有机肥和无机化肥合理结合[3]。比如在施肥作业中把不同种类的饼肥、粪便、厩肥、沤肥等和化学肥料等科学结合, 以保证土壤的肥力, 促进茶叶的增产增收, 提高茶叶的品质。除此之外, 还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持续保持, 形成良性循环, 以保持生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3.2科学掌握N、P、K的配比, 进行合理施肥

在生态茶园施肥管理过程中, 由于茶类的品种不同其所需的营养成分也各异。在施肥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各类品种的品质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微量元素进行科学配施。N、P、K等元素是茶树健康生长及保证茶品质不可缺少的元素。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对镁、锌等其它微量元素依赖性虽然不大, 但也不可或缺, 否则会阻碍茶树的健康成长和叶质量。因此在施肥过程中要科学掌握施肥的平衡性。在茶树生长发育的幼龄阶段, 应着重培养茶树的树冠, 要重点掌握N、P、K肥施用比例, 保证N、P、K肥的施用量。树龄为1 ~ 2a生茶树N、P、K施用比例, 通常以2:3:3 为宜, 3 ~ 4a生以2:1:1 为宜, 茶树成熟以后进入盛产期比例为3:1:1[4]。在施肥过程中可以根据树龄变化, 对N、P、K肥施用比进行合理调整, 保证茶树可以高效的进行光合作用, 提高其抗病、抗虫害能力。在保证N、P、K肥养分充足的情况下, 也要对镁、锌等其它微量元素有针对的予以补充。

3.3科学设定施肥量及掌握施肥时间

在生态茶园施肥作业中要根据不同的树龄来科学设定施肥量及掌握施肥时间, 是有效提高肥料吸收的关键因素。树龄的大小影响着肥料吸收效果, 在茶树的生长过程中, 幼龄茶树由于其生长需要小, 对肥料的需求也相对较少;成年茶树其生长旺盛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较多。在施肥作业中要充分掌握不同树龄对营养成分的需求来科学设定施肥量, 确保各阶段茶树的正常生长需求。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把握施肥的时间, 由于茶树生长需求, 4 季中以春、秋产出的茶叶品质最好, 所以要保证春、秋2 季的施肥量。保证基肥的质量, 同时还要进行有针对的追肥, 其追肥比例春、夏、秋季以4:3:3 为宜, 春秋2 季的施肥量占到全年施肥量的70%[5]。

3.4合理利用绿肥

绿肥是生态茶园主要肥料应用之一, 绿肥的应用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极大的节约了管理成本, 是一种以园养园的循环措施, 有效的保证了生态茶园的健康发展。绿肥的应用关键是要避免绿肥与茶树之间相互争肥料、争水源、争光源的情况出现。在幼龄茶树区可以套种豆科绿肥, 其既能高产增加经济效益还能促进茶树的快速生长;在相对大龄的茶树区可以套种矮秆类型的绿肥, 如草决明、花生、绿豆等[6]。茶园中套种的绿肥植物要进行及时的收割、填埋或铺于茶树周边使其分解, 发挥其肥料的作用, 以促进茶树的健康生长, 保证茶园土壤的肥力。绿肥的使用为茶园土壤营养平衡及健康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 能有效保证茶的品质。

4 结束语

在生态茶园的施肥作业中为确保生态环境及茶品质的需要, 通常都采用以有机肥为主, 其它肥料为辅;科学掌握N、P、K的配比;合理设定施肥量及掌握施肥时间;合理利用绿肥等施肥方式来保证茶的品质, 促进其高产高收, 保障生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茶农收入, 增加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台溪乡是传统的茶园种植地, 为适应发展的需求和提高茶的品质。近年来, 台溪乡广泛推广生态茶园。其中科学施肥是关键。本文根据生态茶园的特点和养分状况, 施肥管理中存在忽视有机肥的作用, 化学肥料、氮肥用量过多、施肥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等问题, 对生态茶园的科学施肥进行了探讨, 以供茶农参照。

关键词:生态茶园,科学施肥,技术,台溪乡

参考文献

[1]余明志, 肖方扬.尤溪县台溪乡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及其效果[J].福建茶叶, 2014, 2 (2) :18-20.

[2]黄忠艳.浅析同心乡生态茶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 3 (3) :71.

[3]肖方扬.尤溪县台溪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J].福建茶叶, 2013, 3 (3) :29-31.

[4]吴洵.试谈生态茶园的科学设计和质量管理[J].中国茶叶, 2014, 12 (12) :4-9.

[5]刘美雅, 伊晓云, 石元值等.茶园土壤性状及茶树营养元素吸收、转运机制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 2015, 2 (2) :110-120.

浅议生态茶园建设及其栽培技术 篇8

1 生态茶园的建设

1.1 生态茶园选择

生态茶园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茶等生产原料的基地。其环境条件既要符合茶树生长发育,又要不影响绿色食品质量。因此,发展生态茶园是百年大计,要从选择基地抓起。基地首先要远离工矿区、城镇、居民生活区和交通要道,选择海拔较高(600-800m),空气清新、周围植被丰富的山区;坡度不超过25°,茶园附近及上风口、河道上游无污染源;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和灌溉水质量符合要求,茶园土壤理化性状较好,土壤ph值在4.5—6.5之间,氧化钙含量小于0.5%;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壤肥力较高,土层深1m以上,地下水位在1.5m以下,土壤质地疏松,近三年茶园没有严重的化学肥料、农药、重金属污染记录。有一定的面积规模,周边有清洁水资源,有机肥源和劳动力资源等。

1.2 茶树品种的选择

茶树品种应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有较强抗性能力和适应性较广,能适合当地茶类生产需要的无性系品种,按早、中、晚芽种,确定主裁品种及搭配品种。这是减少病虫害、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基础。现阶段福安市以推广金观音、金牡丹、丹桂、黄观音、紫牡丹等新良种与已有良种(福鼎大毫、福安大白、福云系列)共同发展,以适应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茶类发展的需要。

1.3 建立人工复合茶园生态系统

人工复合茶园生态系统,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利用茶树耐荫、喜漫射光的特性,创造一种适宜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土壤、养分、水分、能量和不同类群的生物,又能在较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育,发挥了最佳的生物,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1.3.1 植树造林,改善茶园小气候

茶园营造防护林不但可以抗御自然灾害,还可增加茶园上空的空气相对湿度,降低茶树蒸腾作用和土壤蒸发强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土流失,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冻害、风害等不严重的茶区,以营造经济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为主,在茶园四周、陡坡地、山顶等部位种植。可选用速生、防护效果大,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不影响茶树正常生长发育的树种,如杉树、马尾松、相思树等。在容易受到风害等影响,防护林带要与当地的主要风向相垂直,乔木与灌木、常绿针叶与阔叶相结合,组成绿色屏障,种树4-6行,行距2-3m,交叉种植挡住害风。

茶树具有喜温暖、喜湿润、喜漫射光、耐荫、耐酸的特性,茶园中种植遮荫树可降低光照强度,增加漫射光,降低茶园温度,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减少水土流失与风蚀,提高土壤含水量,还会减少茶园螨类、茶红蜘蛛等害虫对茶树的危害,对茶树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遮荫树以豆科、高大、深根、不与茶树争夺水肥、无共同病虫害的落叶树种为宜,如合欢、凤凰木等,行、株距掌握16m×8m,呈三角形排列,遮荫度控制在30%左右。

1.3.2 采用农业技术措施,促进茶树生长

丘陵山区茶园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对这种坡地茶园,应修筑水平梯田,降低坡度,实行等高种植和合理密植。同时推广茶园铺草,地表覆盖有机物,利用山草、残茬或刈割绿肥等铺在茶园行间,增加土壤肥力与生物活性,促进茶树生育旺盛。

1.3.3 有条件的应发展有机畜牧业和养殖业

利用禽畜粪和塘泥还田,或在茶园中直接养羊、养鸡等协调生态,达到茶、林、牧生态效应的良性循环。

2 生态茶园栽培技术

2.1 土壤管理技术

土壤不仅是茶树生长的场所,也是茶树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的源泉。常规种植的1-3年生幼龄茶园,在行间种植豆科绿肥或饲料作物;土壤深耕、锄草并以秸秆、草料、栏肥等有机物覆盖土表或深埋于土中,改善土壤理化形状与土壤环境,培殖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对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2 施肥管理技术

根据茶树生长习性与需肥时期,进行科学施肥。生态茶园的营养管理主要以施有机肥为主,营养元素平衡,安全施肥。基肥:采用有机农业系统生产的经1-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蒿秆、海草等类似物质以及经过堆制处理的食物和林业副产品,由于这些肥料养分释放慢,有效养分较低,因此要坚持重施、早施和深施。基肥应开沟深施;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提高春、秋季追肥比例。追肥: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人粪、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开沟施入茶园。

2.3 水分管理技术

茶园水分管理以保水为主,一般要求耕层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在75%-90%,保证茶树能正常生育。茶园土壤进行铺草覆盖,在路边地角建立蓄水沟、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等,以减少水分蒸发,涵养水分;干旱严重,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到70%以下时,茶园应及时引水灌溉,采取滴灌和喷灌较好。其水质要求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4 病虫害防治技术

茶园病虫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充分利用茶园四周的防护林、遮荫树、绿肥、间作物及植被,强化茶园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害虫天敌的潜力,减少害虫发生的数量。

2.4.1 农业防治

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如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可改变病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把部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适时锄草与耕作可减少因杂草、土壤发生联系的病虫为害,同时可以减少杂草与茶树争肥、争水和争光;适当间作,适度种植遮荫树,增加茶园生态的系统生物多样性,分散害虫集中为害,减轻病虫为害;合理施肥、灌水、培肥土壤,改善茶树营养条件,提高茶树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及补偿能力。

2.4.2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有益的生物来控制、压低病虫害的方法。它具有无毒、无污染、对作物、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且对病虫有较长时间的控制作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在茶园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保护,对赤眼蜂、茶园蜘蛛、捕食蚜等害虫天敌加强保护。

2.4.3 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等害虫危害;利用某些害虫的趋性,可用黄板、频振式或太阳能杀虫灯进行诱杀。

2.4.4 农药防治

有机生态茶园在害虫为害特别猖獗时,允许有条件地使用获得有机认证的农药。主要有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除虫菊素、鱼藤酮等;微生物源农药如多氧(抗)霉素、农抗120、春雷霉、Bt制剂、白僵菌、茶毛虫病毒制剂、茶尽蠖病毒制剂、韦伯虫座孢菌等;矿物源农药如石流合剂、波尔多液等。即“以菌治虫”如利用白僵菌871防治茶丽纹象甲,利用茶毛虫病毒制剂防治茶毛虫等;“以菌治病”如利用农抗101防治茶云纹叶枯病等。茶季结束后允许使用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次年病虫的发生量。

参考文献

[1]黄华岩.德化县发展高标准生态茶园的技术措施.福建茶叶.20 11.3.34-36.

[2]王夫彬.普通茶园如何转变成有机茶园.福建茶叶.20 1 2.5.22-23.

都市生态茶园鲁冰花间作关键技术 篇9

1 茶园间作绿肥的意义

生态茶园在施肥除草和防虫上要求尽量不施用化肥、除草剂和农药。茶树的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绿肥,因此绿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能为茶树提供绿肥,另一方面又能抑制杂草生长,同时能吸引害虫,减少害虫对茶树的侵害。尤其是幼龄茶园,间作绿肥优点很多。

首先,它可以增加幼龄茶园行间的绿色覆盖度,减少土壤裸露程序,降低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向土壤深处的渗透,减少水土流失。据杭州茶叶试验场研究,坡度为30°的幼龄茶园行间间种花生之后,土壤冲刷量可比原来减少一半。又据安徽祁门茶叶研究所试验,坡度为50°~100°的1年生幼龄茶园间作豆科绿肥后,土壤冲刷量比不间作的约减少80%。其次,绿肥根系发达,尤其是豆科绿肥作物有共生的固氮菌,提高氮素含量,加速土壤熟化。再次,茶园间作绿肥可以改善茶园生态条件,冬绿肥可提高地温、减少茶苗受冻程度,夏绿肥还可收到遮阴、降温的效果。据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幼龄茶园行间间作夏绿肥,在7~9月期间地温比不间作的下降10~15℃,大大减少了茶苗有受害率。据测定,江北茶区冬季间作冬绿肥可使地温增加0.6~6℃,茶苗受冻率减少9.8%~16.8%。还有一些茶园梯坎、梯边、沟边、路边等种植的多年生绿肥对固土、防塌、护梯(沟、路)等效果也十分明显。茶树园种植绿肥是一项一举多得的高效益措施,应大力推广。

2 鲁冰花生物特性及间作技术要点

都市生态茶园与普通生态茶园有一定差异,其游客群一般是市民,除了应具备生态茶园特征,在观赏价值上要求更高,给人绿油油的茶园绿色美之外,如果还能有其他花草,可以避免给人单调感。为此,借鉴台湾地区茶园经验,选择间作鲁冰花作为茶园绿肥。鲁冰花又名“羽扇豆”,是豆科羽扇豆属(学名Lupinus)植物的统称。鲁冰花是台湾人对其英文名lupin (这个词来自拉丁语)的音译。和很多豆科植物一样,羽扇豆生有根瘤,能够把空气中的氮固定到土壤中;它的种子富含养分,特别是蛋白质。日本人占领台湾地区时把鲁冰花引入台湾地区,目的是作为绿肥使用。由于日本人在本土栽培黄羽扇豆最多,所以台湾地区如今栽培最多的也是黄羽扇豆。台湾地区山地的茶农在种植茶叶会在茶叶植株的附近种上“鲁冰花”充作绿肥。另外鲁冰花性喜凉爽,忌炎热,气温达到29℃叶片便发黄、逐渐枯死,从而省去一定的刈割劳力。经过1年的实验,笔者总结出1套茶园鲁冰花间作技术。

2.1 种子处理

由于鲁冰花播种季节为秋季,气候比较干燥,因此在播种前先将种子做一定的处理十分必要。为此,做了三个对比实验,分别是种子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播种;第二是用40℃温水浸泡8至12个小时再播种;第三是用40℃温水浸泡8至12个小时然后室内催芽,待种子露出芽头后再播种,实验结果表明第二个处理出苗率最高,因此在种子处理上推荐用第二种。

2.2 适时播种是基础

茶园冬季绿肥如果播种太晚,在越冬前绿肥苗幼小,根系又浅,抗寒抗旱能力弱,易遭损害,影响苗期成活率,从面也影响绿肥产量,在南方地区,播种鲁冰花宜选择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较为恰当,南北茶区因气温差别,可适当提早或推迟播种。

2.3 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合量密植是茶园间作绿肥成败的关键,如果间作密度过大,虽然可以充分利用行间,获得绿肥高产,但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反之,如果间作太稀,则不能充分利用行间空隙,绿肥产量低,易生杂草。茶园间作绿时宜采用绿肥行间适当密播,绿肥与茶树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尽量减少绿肥与茶树之间的矛盾,在南宁地区以株距22~25 cm比较合适。

2.4 适时施肥

以小肥养大肥,鲁冰花有根瘤菌,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但为了确保绿肥高产优质,仍然要施肥。一般绿肥生长能力强,对肥料反应敏感,小量的肥料可以换取更多的绿肥,尤其是施磷肥,可显著提高绿肥根瘤的固氮能力,达到以小肥养大肥的目的。对于新垦茶园,土壤过瘦,播种前以有机肥作底肥,1月份追施一定人粪尿,可有助春天抽薹开花。

2.5 及时拔除清理秸秆

在南宁地区5月中旬左右气温一般可以达到29℃,此时鲁冰花大部分在条件下会自行枯萎,但是鲁冰花的秸秆还是竖着,因此还需要及时将秸秆压在茶树树冠下,加快秸秆的腐烂。但是对于较幼小的茶苗,切勿一次拔光,否则突然改变茶园小气候条件,长期处于较遮阴条件下的茶苗突然暴露在烈日之下,易使大批幼嫩的茶苗灼伤死亡,应分两到三次。

3 结果与分析

一年的田间实验结果表明,间作鲁冰花可以为茶园带来以下四点好处。

3.1 肥效

鲁冰花属豆科植物,根部有根瘤菌,根瘤菌通过从植物的根部吸取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及水分来生长和繁殖,同时又把空气中的氮气合成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排出体外,供茶树利用。每个根瘤就像一座微型的氮肥厂,源源不断地把有机氮输送到土壤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另外鲁冰花死后秸秆腐烂可以增加土壤的腐殖质,进一步茶园茶园土壤肥力。如图1所示,种植了一季的鲁冰花地块土壤明显比未种植的地块颜色深且酥松。

3.2 抑制杂草

如图2所示,未种植鲁冰花的茶垄杂草明显比种植鲁冰花的多,可见鲁冰花在抑制杂草上效果显著,这是由于鲁冰花于秋季播种,待到来年春天,当杂草将要发芽生长时其已经有较大的冠幅,其荫蔽作用很好地抑制杂草的生长。

3.3 防虫效果

如图3所示,未种植鲁冰花的区域茶叶虫眼明显比种植鲁冰花的区域多,这可能是得益于鲁冰花为豆科植物,叶子中蛋白质丰富,对于害虫来说,鲁冰花叶子相比带有苦涩味的茶叶显得更加美味,由此可见间作鲁冰花对于茶树可以起到很好的掩护作用。

3.4 观赏价值

如图4所示,鲁冰花的叶子呈羽扇形,花色有白色、蓝色、黄色和紫色,为总状花序,一丛丛、一簇簇,五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此,鲁冰花经常被用于园林造景。

4 小结

鲁冰花作为绿肥作物在台湾地区和外国茶园间作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大陆鲜有种植,本文对一年来茶园间作鲁冰花的经验和效果作了总结,实验结果表明,都市生态茶园间作鲁冰花对茶园土壤改良、病虫防治、抑制杂草、茶园景观提升效果非常显著,可在大陆茶园推广。

摘要:文章以位于南宁市兴宁区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都市生态茶园为例,介绍了都市生态茶园间作鲁冰花的技术,分析鲁冰花对茶园在土壤改良、病虫防治、抑制杂草、茶园景观的提升效果,以期为国内都市生态茶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都市生态茶园,绿肥,鲁冰花,间作

参考文献

[1]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1.

茶园生态种植技术 篇10

孟连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 种植茶叶历史悠久, 居住在境内的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有种植茶树, 采制茶叶和饮茶的习惯, 是中国普洱茶原产地之一, 在境内芒中仍保留具有600余年人工栽培型古茶园53.33余hm2;新中国成立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目前全县建成333.33hm2以上茶园生产基地3块, 133.33~333.33 hm2茶园生产基地5块, 66.67-133.33 hm2茶园生产基地25块, 全县六乡 (镇) 均有茶叶种植, 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4 684户, 23 187人, 2014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5 148 hm2, 产量4 200 t, 实现农业产值1.26亿元, 茶产业已成为孟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和孟连县重要支柱产业。

2 存在问题

2.1 茶园建园时规划不到位, 茶园生态环境恶化

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时, 由于片面强调集中连片, 规模化开发, 造成大面积毁林种茶, 园区内无其他树木遮阴, 茶园周边及箐沟毁林严重, 无任何防护林, 造成春天干旱, 夏天高温烈日, 雨季水土流失, 冬天寒风侵袭, 生态条件恶化, 生态平衡失调, 自然灾害频繁, 直接影响茶树生长和产量、质量的提高[1]。

2.2 茶园建园时投入不足, 开垦质量低下

由于缺乏资金, 茶园规划与建设配套基础性工作不到位, 园区道路、水源保护、水利设施, 防护林等无系统规划和未配套建设, 种植沟及台开垦质量差, 很多山地茶园, 有的茶园坡度大, 没有开垦水平梯地或所开梯地梯面过窄,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种植前茶园未深耕施肥, 造成茶园土壤结构差, 土层浅薄板结, 通气和保水性不良, 光、气、热不能得到充分调节, 茶树根不深, 根系分布浅。

2.3 茶园缺株断行, 茶园覆盖率低

部份茶园零星分散, 单位面积种植株数过少, 株行距不一, 缺株断行严重, 覆盖率低, 造成光能、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

2.4 茶园管理不科学, 园地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长期以来, 在茶园管理上不注重茶园生态环境, 大量施用无机肥, 破坏土壤结构,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生长环境;同时, 大量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造成大量有益昆虫死亡, 原生态系统消失, 园地生物多样性被彻底打破,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 生态茶园建设主要技术措施

生态茶园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 因地制宜开发和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和养分等自然资源, 提高光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 有效、持续地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流动, 极大地提高生产能力, 生产的茶叶产品中的农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指标, 符合国家、国外消费国绿色食品、有机茶规定允许的标准, 对人体健康有益, 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茶园[2]。

3.1 种植覆阴树

在茶园四周、不宜种植茶树的陡坡、山顶、山脊、山脚、沟边及空隙地等大力植树造林;同时, 在茶园中种植一定数量覆阴树, 人为改善宏观环境条件, 创造一个适宜茶树生育的生态环境, 建立起一个以茶树为主的生物群落, 利用生物多样性作用, 修复茶园生态系统。

3.1.1树种选择

选择落叶或常绿当地适宜乔木树种, 如香樟、水冬瓜、木姜子、樱桃、天竺桂、黄花梨、坚果、台湾相思、楝树、凤凰木、铁刀木、滇润楠和雄黄豆等, 在种植时, 树种不能单一, 应多样性复合种植。

3.1.2 种植规格

山顶和四周空缺采4~5 m种植1株密植;茶园周边及道路两旁每5~6 m种植1株;沟箐两旁营造水源林2~3 m种植1株;茶园中种植覆阴树按8 m×8 m株行距种植, 8~10株/667 m2, 覆阴度控制在30%为宜。

3.1.3 覆阴树管理

要有利于茶园管理和有利于茶树通风透光为目的, 覆阴树分枝高度应控制在2 m以上, 根据茶树生长需要, 适当蔬枝, 保持茶树既能得到覆阴树的遮阴又能得到所需阳光照射, 达到改善茶园小气候环境, 建立复合型主体生态系统。

3.2 留草种草

茶园梯壁除草方式采用割草, 严禁铲除和使用除草剂, 保留茶园梯壁上原有绿草, 在裸露的茶园梯壁上种植地花生、紫云英、苗蓿、绿豆、饭豆、苕子、无刺含羞草和黑麦草等, 以一年生覆盖梯壁、台面为宜。

3.3 茶园茶树高密度留养

主要选择在群体种老茶园, 把原来超过1 000株/667m2的茶园改造成200~300株/667 m2, 以解放前古茶园栽培方式生长, 着力打造生态有机茶园。

3.3.1 留养标准

行距以原开发种植规格为准, 留养株距2 m, 行间留养必需对空留养, 充分利用光、热、水和气, 减少病虫害发生, 便以管理和采摘。

3.3.2 留养植株修剪及造型技术

对留养茶园进行重修剪, 发芽后选择2~3枝健壮芽梢留养, 在半木质化前将留养枝梢侧芽摸掉, 营造良好通风透光为宜。留养枝干在木质化与半木质化处剪除, 打顶留边, 每年进行2次修剪, 培养合理分枝塔形树冠, 株高控制在1.8~2 m为宜。

3.4 茶园土壤改良

主要采取对茶园全面深翻改土, 加深有效耕作层, 增施有机肥料,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结构, 调整茶园土壤中“固、液、气”三相比例, 有效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和茶园土壤环境质量。

3.5 病虫害防治

生态茶园病虫害防治必须达到无污染、无残留的防治要求, 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的农药, 允许有条件使用生物原农药, 如微生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和动态源农药, 一般多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即用黄板、蓝板、太阳能杀虫灯诱集、诱杀, 从而保护茶园群落结构和利用天敌资源, 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 维护茶园生态平衡。

摘要:根据孟连县茶叶种植现状, 分析存在问题, 提出生态茶园建设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茶叶,生产现状,问题,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蔡新.云南非生态茶园的改造[J].云南茶叶, 2010 (3) .

茶园生态种植技术 篇11

而纸质戏单的出现则要晚很多,一般认为是清末之际。最初的戏单是为“点戏”而服务的,即演出团体将本班演出的戏目书写在折扇或是手摺上,演出之时便请观众中有身份的人在戏单中开列的曲目点戏,并由点戏的人单给赏钱。随着茶园、戏楼等专业演出场所为代表的商业性演出的日益兴盛,演出的规格及方式相应地发生变化。在商业竞争的推动下,演出的日期、班社、剧目、演员以及演出程序成了观众是否入场看戏的重要因素。因此,戏园就要提前将这些因素昭告观众,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清末北京城内有各类戏园、茶园等演艺场所40多家,而印发戏单则成了他们必要的宣传策略,据记载,当时的戏单种类达800种之多,但能保留至今而为我们所能见到的却并不多。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正月二十五日北京吉祥茶园戏单”(图一),规格为23cm×33cm。边框饰以蓝色宽边,文字内容主要突出了:演出地点——“吉祥茶园”、演出时间——“正月二十五日,星期六”、演出团队——“荣寿和班、德胜和班”、演出阵容——“小春芳、小德春、六月仙等22人”及演出剧目——“托兆碰碑、御果园、大赐福、翠屏山等13出戏”。而戏单整个版面立意新颖,其绘制了一座清式戏台的平面结构:上、下场门,演出场面,甚至台口栏杆都刻画人微,就连演出者的服装也一丝不苟地予以展示,可见戏园良苦用心。舞台正中正在上演的剧目是京剧“翠屏山”。舞台上方包厢中间印制锦帽貂裘者手持的笏板,上书“吃喝嫖赌”四字,右下角标为“浪子”;右邻戴乌纱帽者手持书卷上书“亡国”二字,右下角标为“棒子”;再右侧手捧骆驼者标“鞑子”;向左第一手捧绵羊者标为“回子”;向左第二标为“鬼子”。另外在此戏单上还有戏单的承印商的广告:“刷印者厚记石印局政东安市场西门外以外口南路东,本局承印一切书籍、文凭、执照、商标、股票,各省内名片”、“本代图之戏单在北京第一家并无了孙分枝,本局主人沈厚奎白”。以上短短的几行字,详细地罗列了商品名称、企业地址、产品项目以及专利声明等具体的广告内容,正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戏单中所说的“吉祥茶园”,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位于北京东城金鱼胡同西口,由内廷大公主府总管刘燮之出资所建,是内城的第一所戏园。初建规模不入,戏台为开放式舞台,台沿有矮栏杆,观众座位是横排长椅,能容纳七八百人。1919年,东安市场发生大火,虽未波及吉祥茶园,但被救火人员踩坏楼顶,前半部受损。后重新修建,将戏台改为椭圆形,观众坐席也改为单人椅子,男女分座,楼上为女座,楼下为男座,并加演夜戏,成为当时东城仅有的一个新式剧院。且这个戏园派头极大,几乎能约到北京所有的著名演员,如杨小楼、言菊朋、荀慧生、余叔岩、梅兰芳等名角。

清代规定,戏(茶)园不准自己组班,戏班不能兼营戏园,演出活动中戏园一方称“前台”,戏(茶)班一方称“后台”。演出过程中,戏班要与戏园签订合同,然后按合同演出。戏班和演员一般是拿包银,并根据茶园当天的上座率来决定包银的多少。戏班与戏园排定演出日期后,双方签订合同,商量演出条件。齐如山((戏班》“下签”条说:“其条件在前清不过几句话,向无成文规条。大致不过买进钱来如何分账,戏报子则完全归戏园写贴”。议定之后,则前台交后台款若干,名日“定签”。班中收到定签款后,即于戏园—下签”,戏(茶)园接到“下签”后,即负责把“签”上所出剧目及宣传内容印制成戏单,以广告的形式宣传。戏单一旦发出,无故不得回戏。倘无故回戏,则必须有罚款。茶园可以随意愿选择适合的班子来演出。大一点的茶园除了雇请一个整班演出外,还可以同时邀请其他戏班一起演出。荣寿和班与德胜和班的同台演出,也是民间戏班商业演出的竞争机制,这也决定了戏班为适应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一方面要重视提高演员自身的表演水平,还要注重表演风格的大众化、娱乐化和通俗化,另一方面要注重从社会广招演艺人才,加以培养,以提高表演水平,扩大戏班名气,以期拥有更多的演出机会。这些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戏曲艺术的提高与发展。

在传统戏曲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体制下,演员阵容向来是剧团所标榜宣传的主题,通过戏单上这些演员名录可以了解剧团乃至剧团的伶人组织形态。演出地址、演出时间、演出戏院、演员阵容与演出剧目等属于基本配备事项,至于摆放的位置与字体大小的编配,除了考量版面设计的艺术美学外,更展现出不同的商业关注焦点。演员的“排名顺序”是戏单的重心所在。它显示着演员在剧团中主、配角的份量,更反映了剧团、茶园以及观众对演员的艺术评价及演员的声望地位。根据以上特点可知,吉祥戏单中排在众演员之上的小春芳即是这次演出的核心,他主演的剧目为《托兆碰碑》。关于小舂芳其人及荣寿和班、德胜和班其他班子成员,均无据可考。但荣寿和班、德胜和班能在内城第一座戏园——“吉祥茶园”演出,在京城应具备一定的名气,因为当时“好戏班各园皆夺,故好戏班差不多终年不离前门左右”,一般戏班“非前门外之戏园偶有空闲,不能人之一演”。

戏班演出剧目为戏单的基础要件,通过戏单可以聚合出艺人、戏班、特定时期与地点等不同的演出剧目,全本连台戏或折子戏等长度区分。该戏单从演出的剧目看主要有三种形式:折子戏、昆曲、小戏。“折子戏”义叫“单出”,这种演出形式自晚明以来广被采用,如《双断桥>为《白蛇传》中的一折,《落园》为《钗钏记》中的第一场,“小戏”的故事情节简单而完整.多从地方戏中移植而来,戏单中的<大赐福》即是。昆曲虽然在此时期已经衰落,但在上层观众中仍有所好,所以戏班在演出时还时常插演昆曲,如戏单中的《落园》。由于京剧所继承的主要是中国民间文化传统,所以清末到民国年间,多数京剧班社仍然保留了徽班与汉调的剧目传承方式,其中以表王见汉民族的故事居多。而这些表现汉民族的戏曲故事,义往往以表现帝王将相以及忠臣义士的故事内容为主。前面所述小春芳主演的《托兆碰碑>取材于传统演义小说《杨家将》,讲的是契丹入侵后杨家将为国殉忠的故事。

戏单在版面设计与装饰图案上,也具有独特的时代政治内涵。吉祥戏单采用了图文并配的设汁手法,以图为主,文字为辅,侧重于刻画描述旧时舞台构造,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清末民初的北京社会历史风貌。

戏单舞台包厢人物装饰,采用传统的五子登科的装饰手法,赋予它极具时代感的全新内容。“浪子”特指“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这些人衣食无忧,整天尢所事事,泡茶听戏便成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棒子”是对人韩帝国的蔑称,来源于清末朝鲜警察手中的棒子。日本于1910年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在吞并韩半岛之后,通过满洲地区向中国发动侵略,而部分韩国人受到“日韩同祖”的蛊惑,仗势欺压中国人,故而老百姓私下都骂他们为“高丽棒子”。手捧骆驼者标“鞑子”寓意清朝统治者。“回子”,清中后期,政府已日益腐败,强制推行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在政治、经济、法律、官吏任用等各方面埘凹族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无理歧视,并在公文与一些私著上称回民为“回子、回匪”,以示侮辱。“鬼子”指的是鸦片战争后,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各国的侵略者。《齐如山回忆录》记载:“每天演戏,总短不了外国兵来看,他们当然不会坐在池子条条,与中国人挤在一处,他们都是上楼坐包厢。”

戏单真实地刻画了辛丑之辱、庚子赔款下的国人心态,用反讽的笔端描绘了在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后,仍以“天朝上国”自居,醉生梦死,闭目塞听的清末统治者,表达了百姓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满清政府的失望。可以说这份广告性质的戏单有着独特的时代内涵。

茶园生态种植技术 篇12

关键词:生态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

生态茶园是指依据茶树的生物特性,保持茶山原生态完整的一个系统工程。生态茶园的生长环境、光照、空气、土壤和水质等因子必须为自然的原生态,同时茶园管理遵循生态学科, 套种绿肥,使茶园达到保水、保肥的生态平衡目的。

1生态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1.1茶园选取

生态茶园的建设是为茶树更好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这就严格要求茶园的选取。生态茶园应选择在空气清新、 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能满足茶树生长发育需要的地区,多选择海拔高、植被丰富的山区。

1.2茶园绿化

为改善茶园生态条件,在茶园周边植树和种植防护林,为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创造生态环境。茶园行道树一般种植于主干道两旁、支道或茶园周围空闲地。应选择根系分布深、树冠宽大,病虫害少的树种种植,不宜种植与茶树抢水、抢肥或与病虫害互为寄主的树种。我区选择种植的树种一般有桂花树、 木槿树、无患子树、樱花树等;在茶园顶部、周围和茶园路旁、 水渠旁、风口处种植防护林,起到防风、调节茶园小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茶园路旁、梯壁上留草、植树、套种圆叶决明、 百喜草、爬地兰等植物,这样可以提高茶园植被覆盖度,同时能够牢固梯壁,提高茶园保土、保肥、保水能力,实现茶园生物多样性。

1.3茶园道路建设

为方便采茶、茶园耕作、运送茶青,就需要对茶园的主干道与支干道进行道路硬化,以达到晴雨畅通的目的。主干道还要与公路相连,方便于茶园机械操作。

1.4茶园排蓄水

在茶园周围空旷处修建蓄水池或水井,在茶园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排水沟与蓄水池相互配合,做到雨时能排涝、旱时能引水灌溉。改善茶园的生态和满足茶园灌溉。

1.5良种推广

生态茶园必需选择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适制性强的良种,这是减少茶园病虫害、提高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同时,还需配合以合理密植、适时采摘和适当修剪树冠等措施,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2茶园病虫害防治

坚持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广高效、 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茶园病虫害。茶园常见的害虫有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茶丽纹象甲、茶蚜虫、黑刺粉虱、茶天牛等,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赤星病、叶枯病等。做好茶园预测预报,发现大面积发生病虫害就采取措施治旱、治小、治好。

2.1防治方式

2.1.1农业防治

以合理的种植,配合适当的浅耕、中耕、深翻改土以及修剪, 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2.1.2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制剂(白僵菌、除虫菊素、苦参碱、Bt制剂等) 等方法控制茶树病虫发生与危害。

2.1.3物理机械防治

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病虫害测报,使用黄板和太阳能灭虫灯等进行茶园病虫害防治。

2.1.4化学药剂防治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茶园上使用。

2.2茶园主要虫害防治方法

2.2.1茶小绿叶蝉防治

一般采用杜邦凯恩,主要成分为茚虫威;以及圣鹏捕蝉, 主要成分为10% 的联苯菊酯。

2.2.2黑刺粉丝防治

主要采用的药剂有龙灯飞施宁,成分以烯啶 . 吡蚜酮为主; 茶丽纹象甲:采用的药剂有世佳虫拜,主要成分为2.5% 的氟虫氰。

2.3茶园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2.3.1炭疽病、赤星病、叶斑病防治

采用的药剂一般为龙灯福连和杜邦万兴,成分以戊唑醇 . 多菌灵、噁唑菌酮 . 氟硅唑为主。

上一篇:鉴定行为下一篇:数字化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