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建设(精选12篇)
生态茶园建设 篇1
1 生态茶园的内涵
生态茶园并非仅指“生态环境”,而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调控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
2 生态茶园建立的要求
新茶园建立的基本要求是:等高梯层,条栽密植,缓路横沟,深垦基肥,良种壮苗。生态茶园应在此基础上逐步配置茶园生态系统,向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茶园方向发展,实现茶区园林化,沟渠水利化、茶树良种化、病虫无害化、生产机械化、栽培科学化。
福建闽东为沿海山区,亚热带气候与丘陵酸性土壤均十分适合建设高标准的生态茶园。根据山区地形特点,做到具体规划,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建立等高条植缓坡茶园或梯层茶园,不能盲目开垦以免破坏原有植被,引起水土冲刷。
利用荒山及荒林地开辟茶园是当前发展我区茶叶生产基地重要措施。需彻底改变过去我区茶叶旧貌,改落后为先进,变低产为高产。并创建一批高产稳产优质茶园,成为实现茶叶现代化的生产基地。
3 园地选择和规划
3.1 园地选择
按茶树对气候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宜选择气候适宜,土壤酸性,土层深厚,山坡坡度在25°以内,相对集中连片,有发展前途的缓坡丘陵地作为建园基地。
3.2 园地规划
3.2.1路网建设
百亩以上茶园要设置干道,路宽6-7m,路坡小于6°,弯道半径不小于12m。各片茶园间要设联络支道,路宽3m,坡度小于8°,弯道半径不小于10m。连结上下层梯层要设步行道,路宽1m,路坡小于15°。在茶园四周设环园道,路宽1.5m。
3.2.2水沟建设
生态茶园要做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所以对蓄排系统有一定的要求,要开园之初就规划好。
在每一梯 层内侧开 设蓄水沟, 沟宽40cm, 深20—30cm,每隔4—8m筑一坚实土埂,土埂略低于梯面。
各片茶园间的道路两侧或靠近山坑小涧内侧设排灌沟,要与蓄水沟相连接,排灌兼用。沟宽40-50cm,沟深20-30cm,排灌沟与蓄水沟连接处要挖积沙坑。
茶园面积较大的山头,在顶层或每隔3-5层的梯层内侧,设2m3的蓄水池若干个,与排灌水沟相连。雨季可排蓄部分雨水,旱季可就地解决灌溉用水。
4 园地开垦
4.1 清理地面
园地开垦之前首先要清理地面,将地面零星树木、荒草、乱石等清理运出园外,凡在规划中园地四周道路、水沟两旁属于防护林带的树木都应保留。对局部凹凸不平的地形,应从长远利益考虑,宁愿多花些工夫,也要加以平整填补。
4.2 深耕土壤
清理地面后对土壤进行深耕。缓坡茶园开垦的关键是深耕改土,它对茶树的后期生长影响极大。深垦深度根据土壤性质而定,土质疏松深厚,深垦深度可稍浅些,土质浅薄结实的,应深垦60cm以上。对于从未垦植过的生荒地,就分初垦、复垦两次进行。初垦深度一般要求达60cm以上,深翻后,不必打碎土块,以利于蓄热熟化,提高土壤深耕效果。
4.3 平地和缓坡地的开垦
平地及5°以下的丘陵或山脚缓坡地,可进行等高条植。在开垦时,按等高方式由上而下进行,同时宜采取初垦与复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先全垦30cm左右,后按规划好的等高茶行,深挖60cm的种植沟。清除草根、石块,整细土壤,沟内下足基肥。
4.4 梯级茶园的开垦
坡度在5°以上的山地种茶,都要构筑等高梯层。筑梯级要求等高不等宽,梯面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梯面宽度最窄不小于1.5m,梯壁高度不得超过2m,梯壁倾斜度以60-70°为宜。坡面表土层要求保留在梯面或种植沟内。 修筑梯层,可用草皮砖块、石头砌坎或修筑土坎。梯沿要比园地高出20cm,边砌边挖心土,形成外高内低。第一层做好后,把上一层表土挖下填到下层梯面,再修筑第二层,第二层修好后把第三层表土填到第二层梯面上,以此类推。
5 茶苗定植
5.1 定植时间
选择茶苗休眠期的晚秋和早春。秋季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春季以立春、雨水前后为好,晚秋定植地下部生长旺盛,生根快,来年好越夏。
5.2 规格及茶苗用量
单行品字型种植行株距(1.2--1. 5)m×(0.3--0.4)m,每丛种2-3株,亩植茶苗3000—4800株左右。同时要注意早、中、迟芽茶的比例配置,一般为2:3:1为宜。
5.3 定植方法
划行,平地茶园按预定行距直线划行;梯园,距梯沿70-80cm划行。梯面宽2.7m以上种两行。开沟施基肥,根据已划行,在全垦30cm基础上挖深60cm、宽40—60cm的种植沟。挖沟时,表土放边,然后施下有机肥和磷肥,将表土与肥混和后,再填上细土即可栽茶。要求亩施有机肥5000kg,饼肥200kg,磷肥40-50kg。
5.4 茶苗定植时
茶苗根茎部入土深2-3cm,品字型种植。定植时茶根要自然伸展 ,栽后覆土压实,盖一层松土,保持10cm浅沟,再浇水,铺草覆盖。
6 生态茶园的立体复合种植
6.1 草本作物套种
在新定植的新茶园或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或台刈改造和缺株断行的稀植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较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肥、草本中药材等,形成茶——草两层结构,以增加地表覆盖,保持水分,提高茶苗成活率。幼龄茶园套种花生、黄豆,每亩可增加200元左右收入 , 间种饲料经济效益可达每亩200 ~ 300元。
6.2 经济林果间作
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和当地水肥条件,栽植没有共同病虫为害 , 分枝层次较高 , 效益好 , 投产快的果树或经济林木。如间作香樟、桃、柿、柏树等 , 配置乔——灌结构。间作的经济林果不仅具有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生态效益 ,而且能增加茶园效益。
6.3 防护林的复合种植
选择适宜闽东山区种植的树种如杉、松、椿树、香樟树等。在茶园周围及茶园内种植防护林带3 ~ 5行,以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树抵御干旱的能力。闽东山区茶园大多是坡地 ,可按20% ~ 30% 的荫蔽度在茶行中栽植上述适宜树种 , 达到降低茶园光照强度和温度 ,提高春茶育芽能力。在高山茶区可在山顶及山腰营造林带,以减缓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摘要:从生态茶园的内涵说起,对园地建设基本要求、选择与规划以及开垦技术、定植技术和以及立体复合种植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生态茶园建设 篇2
生态农庄
可行性分析报告
【草案】
项目负责人:李昌海 起草人:黎萍 起草日期:2015.11.11
目录
五、项目总负责人
李昌海
六、建设内容
通过对场地现状分析,以打造种养殖结合的生态基地和营造原生态的农家风光为规划目标,拟建设一个具有年出栏万头生态土猪基地、具有200亩有机蔬果种植基地、具有上乘服务质量的原生态农家乐的生态农庄。
七、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精神为指导,以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依据,紧紧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主题,承接政府大力开发青堡的政策,积极发展生态农庄,建设生态经济模式、现代农业模式,创新农林业机制。在项目建设上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及运营模式,使项目发挥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项目建设成有前景、有特色、有市场的样板工程,真正成为青堡德增收获利、脱贫致富的典型示范工程。
视,将有利于各项建设的开展。
4、青堡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将致力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而生态农庄的建设适应了游客对观光与餐饮的需要,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娱乐减压、绿色环保、亲近自然、走进原生态农村的平台,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我们将依照国家政策、地方规定以及规章制度合理规划、合法经营该农庄项目,将闲臵土地重新利用,看护好土地资源并利用该地现有的生态农业资源,结合环境优势,合理配臵资源。农庄内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走“低碳经济”经营路线,更好地响应环保政策,促进生态农庄的发展。
二、建设的必要性
1、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小茶园是一个小型农村,良田面积广大,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但因为地理位臵偏远,没有可开采的资源,缺少能源,不利于建立厂矿,难以发展大型工业,因此在不破坏当地环境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增长,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结合的大型生态农庄是极佳的选择,既能够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2、加快生态产业集约化
一直以来,小茶园及其周边村落生猪交易量大,养猪户多,养猪经验丰富,但因为没有集约化,只有散户养殖,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即使有品质好的土猪,也难以推出品牌,价格上不具有优势;种植业存在种类分散、没有特色、技术含量低、数量不足等弊病,缺乏市场竞争力。虽然长期是种植与养殖结结合,但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难以实现大规模的自产自销,经济效益较低。在此背景下,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将极大提高经济效益与资源的集中化开发与利用。
链较长,收益更高。
网络。
报刊广告:这种最古老的广告形式还没有过时,仍然有许多人关注。
资讯广告:部分产品适合现场展示,可以考虑商业资讯进行宣传。
优惠券:向周边城镇发放优惠券,提高知名度。
有线电视广告:如果电视广告太贵,可以考虑价格较低廉的有线电视广告
5、发展牧草、果树种植和蔬菜作物,占地面积200亩。
(二)
生态茶园建设 篇3
关键词:生态茶园;教学基地;规划;建设
长安教学基地位于长沙县干杉乡长安村,坐落在黄花国际机场东南方,离黄花国际机场3公里,距我校20公里,交通便利。整个基地占地216.8亩。“长安茶园”位于该教学基地内(N28°09'441",E113°13'558,-N28°09'526",E113°13'724"),茶场土壤属第四纪红壤,占地面积29220平方米。在湖南农业大学1998年征用该基地以前,就主要种植茶叶和进行茶叶初加工,故称之为“长安茶场”。经过十多年的规范化建设,已将长安基地建设成为以植科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基地,而且已经显示出了其在教学科研、科技推广中的优越性,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
为了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博知识面、富有创造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具有良好协作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包括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社会交流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21世纪人才,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我们结合长安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长安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一、长安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化的规划
(一)长安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化的规划依据
在茶叶生产上,古今中外早就有生态茶园的雏形。如湖北、江西、安徽,在茶园中种植棕榈、乌桕、油桐;湖南安化在茶园中栽种梨果,有的还间种粮豆和其他经济植物;广东在茶园中普遍种植遮荫树和绿肥。在云南普文,最先实行了橡胶茶叶的间作,然后在勐满、盈江、芒市、瑞丽等农场推广。惠民农场有果茶(芒果)、药茶(金鸡纳)间作;凤庆、临沧、保山、腾冲等地在茶园中种植桤木,西双版纳勐海除了混林茶外,有大规模的樟树,这些都是根据茶树对特殊生境的要求及提高对阳光、地力等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充实生态位原理建设而成。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所建立了胶茶人工群落的典型生态茶园;海南省的林-胶-茶新型生态茶园,为生态茶园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因此生态茶园是基于茶树与其系统发育环境的传承性,与其他生命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性,实行生命系统的多样性,让茶树回到它完成系统发育的、含有人为意志的森林怀抱中去重演系统发育;能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在茶园所占领地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物质能量摄取的时间、空间、种类、数量、质量、层次的差异性和相生、相养、相克关系,充分满足主体物种茶树的生态需求,达到茶树个体、群体的最大增长,获得生产的最佳效果;实现了对太阳能和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得到相互促进,茶园不衰,环境不败,从而使经济收益持续稳定,使三大效益圆满统一;同园艺与园林配合,与周围环境组成秀美的园林化茶园生态系统。
(二)长安生态茶园教学基地的基本情况调查
目前生态茶园当地的配伍植物主要有类茶植物、水果、药材、香料等经济作物,桤木、绿肥,粮豆,蔬菜等共7大类30余种,有些植物还兼具蜜源和色彩构图的特点。近几年来,特别是学校对长安教学基地的功能和布局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后,给长安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分批投入资金690多万用于基地的建设,先后修建了157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645平方米的制茶车间、880平方米的包装车间与教工宿舍、348平方米的食堂,并逐步完善了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完成了基地的绿化、美化以及亮化工作,长安基地已初步建设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协助园艺园林学院、农学院、食科院落实果树基地、旱粮作物园和类茶植物园的建设立项工作,加快了基地的站园建设进程。目前基地已拥有良种示范园、丰产示范园、品种基因库、花卉苗木园、手工茶车间、名茶车间和普通绿茶制造车间。2003年长安基地一共承担教学实习288人周,生产实习576人周,毕业实习560人周,科研课题5项,年生产手工名茶500斤,普通绿茶30担,并且经常接待校内外领导和来宾参观指导,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长安生态茶园基地的规划
1.生态茶园的规划原则。①根据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原理,植物种类(杂草除外)安排在4~10種以上。②根据种间相互关系原理,在多种植物配置中,用植物引来功能性动物、微生物5~10种以上,营造天敌的居住生活条件;并充分考虑与茶树有正相互用的植物种,同时引进茶树主要害虫的负相互作用种。③生态茶园收集太阳的能量要求达到最大值。④土地营养物应富集于土壤耕作层,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消除营养或生理限制因素。⑤保持适当长度的食物链和一定复杂性的食物网营养结构。⑥避免周边、区内的各种污染源和拒绝一切毒物或不能降解的有毒物质进入系统,使土地、水源、大气、茶叶及其他作物、天敌以及劳动者消费者受到污染损害。
2.长安生态茶园基地的规划蓝图。根据长安基地的实际社会、经济、生态条件,使其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功能、科研示范功能、社会素质教育功能、生态旅游功能,我们将长安基地建设成植物生产类教学科研为主,集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科技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规划建设长安有机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其中有机生态茶园试验实习园(80亩)、类茶植物试验实习园(15亩),茶叶加工厂(10亩),“一区”即名特优生态有机茶展示和品尝综合管理服务区(26.8亩)。通过科学建设与管理,长安基地将全面展示出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建校水平,满足学校多学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需要,成为现代农业基地的样板和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长安生态茶园的建设
(一)长安生态茶园的建设内容
生态茶园是茶树栽培学的创新与技术革命。它不是原来意义的单一茶树和平面结构的茶园,它具有植物组成多成分、多层次的立体复合结构,除了茶树、植物外,动物成分也多样化了。除了茶叶以外,还有其他经济植物的收益,对水土保持、对气候改造,对茶园小气候乃至地区气候形成均有特殊功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各种鸟类会飞来安家,各种天敌(包括引进放养)可来休息、觅食,病虫害会大为减少。自成一个系统,能抵抗不良环境,维持长久的平衡。
1.对生命成分进行选定,包括茶树品种、上层、林网网络、水土保持、色彩、蜜源等不同生态作用的植物种。我们可以按生产要求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定利用绿肥植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2.空间结构安排:对所选定的植物种,种在什么地方,如何排列,种多少,如林网植物分几行,外层、中层、内层种什么,茶园道路旁种什么,上层种什么,一般选经济价值高的物种,道旁5~10米1株,茶园上层每亩10~15株。
3.种群安排:采用什么茶种,每亩种多少株,如何排列,行距、株距一般以3000~5000株为宜。
4.苗木准备:建立苗圃或购进苗木,收集各种拟种植物的种子、种苗、引进天敌生物的联系定货等。
5.规划与园、厂设计:丈量土地,设计分区、分片串以道路、排灌系统,将林网、网格茶园、网格植物、碎部植物等生态茶园部件绘制成综合规划示意图和若干具体的布置详图,并请专业人员绘制工厂概图与工艺流程、设备配置图。
一切规划设计均已做好后,就组织劳动力进行开垦。开垦的第一步就是把道路网规划好,排灌系统规划开挖好,种各种植物的沟或塘挖好;第二步开茶园:开茶园与一般茶园相同,测好等高线,线上打好桩,由下往上逐梯开挖。植茶沟深50Cm,宽60~80Cm,表土回沟。开完后整理台面,施好基肥(每亩钙镁磷或磷矿粉100㎏,农家肥1000~3000㎏),与土拌匀,上盖心土5~8Cm,待雨季来到定植。
(二)长安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的管理
1.基地站园的管理。站园是校内教学科研基地的基本单位,长安教学基地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基地的定位和功能规划,进行产业调整与布局,建立结构布局合理、高起点、现代化的茶园、果园、旱粮作物园、类茶植物园、生活服务区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站园结构体系。各站园作为相对独立的农业产业单位(实体),实行目标管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按照岗位目标责任制,将任务层层落实到人。学校将对各站园的管理进行宏观控制,严格考核,同时积极主动地为各站园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认真做好基地站园的服务工作。
2.基地服务设施的管理。按照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对基地服务设施的管理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则,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宗旨,以科学有效开展基地资源资产运行,最大限度提高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实行市场运作,开放经营,建立目标责任制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并与管理者达成了目标管理协议,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同时,我们采取边研究、边实施、边总结、边改进的方法,制定了《长安基地餐厅管理制度》《长安基地餐厅运行管理制度》《长安基地宿舍管理制度》《长安基地门卫管理制度》《长安基地住宿须知》以及《基地多媒体设备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达到了规范化管理,优质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运湘,曾希柏,张杨珠,林志灵,孙楠,王道龙.湖南省丘岗茶园土壤的酸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41(3):633-638.
[2]王曉平.茶园土壤地力退化现状及其防治途径[J].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335-361.
[3]程正芳,宋木兰,童云娟,等.苏南低产茶园土壤障碍因素研究[J].茶叶,1994,20(1):18-22.
[4]陆建良,梁月荣.茶树根系特性与茶园管理[J].茶叶科学简报,1994,1:1-5.
[5]张觉晚.茶园杂草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J].茶业通报,2004,(2):67~68.
[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4册[M].1972年.
[7]张觉晚.宝山茶场茶园病虫及天敌与杂草调查[J].茶叶通迅,2001,(1):39~40.
[8]吴志丹,翁伯琦.中国有机茶发展动态与若干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46-249.
[9]田永辉.生态位理论在贵州茶园建设中的应用[J].广东茶叶,2000,(3):25-28.
[10]彭萍,李品武,侯渝嘉.不同生态茶园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6,32(4):67-70.
生态观光茶园建设之我见 篇4
建德茶园面积4333.33hm2, 茶园均分布在新安江畔及深山、高山的云里雾里。经过近十年茶人的精心耕耘, 茶业不断崛起:从基地到企业、产品, “中国有机茶之乡”、“全国茶百强企业”、“省名牌产品”、“省农博会金奖产品”荣誉纷至沓来, 建德市茶产业的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可、肯定。
面对殊荣, 且让茶人感慨的是:“环境虽好、看点甚少;步子较大、效益不高”。特别是有机茶、无公害茶的开发, 茶人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然而还是感到产业进一步深化发展难大、成本高、回报少, 似乎有机茶亮点已经一烁而过。其实不然, 有机茶的成功开发则在某种意义上为生态观光园的建设夯实了一定基础, 生态观光茶园必将成为我市茶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新亮点, 是有机茶深入发展的一个产物。它是实现茶叶优势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茶园质量基础、竖立企业形象、更新企业管理理念、拓展品牌、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观光型茶园建设所涉及的经营管理理念改变、生态环境的调控、园地修复改善等内容的因素已成为了我市茶产业的一门综合学科。为了迎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我市可持续茶叶的发展, 有必要对茶园生态良好的茶园率先建设生态观光茶园。当然生态观光茶园建设在我市尚属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纵观国外及国内的园区建设模式, 这里就如何结合我市茶产业实际建设生态观光茶园作一阐述, 以供具备条件和实力单位实施之参考。
1 实施品牌战略技术
品牌是市场的一张金名片, 是企业实力、产品质量、信誉、效益的彰显, 也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先决基础。产品注册商标, 已是企业的本能行为, “品牌”建设是企业的潜在意识。否则, 无此观念观光茶园的建设也成空事。
2 实施园地整建
这是最为基础的工作, 有必要从下面几点去做。
2.1 整改茶园面貌
2.1.1 道路修筑。
连接茶园及茶园内的主干道宽2.5m以上, 路面沥青或水泥浇铸。步行道宽1.2m以上, 园内坡度大的主干道和步行道用石材或水泥阶递构筑。园内作业道与主干道相连贯穿整片茶园。
2.1.2 沟渠配套。
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确保园区既可保水保肥又能排水防水土冲刷。
2.1.3 平整树冠。
应用采摘、修剪技术, 形成宽集的采摘树冠。2.1.4提高土壤肥力。选择适合有机茶园对应的相关肥源重施茶树。对有刺鼻、异味重的动物粪便及各种植物的杆桔、渣粕等肥源要先行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 无害化处理场所应选择远离人行过道。
2.1.5 病虫调控。
严禁使用各种化学农药, 应用物理方法或动物源、植物源、矿物源药剂喷治等手段控制茶树虫害。园内挂设杀虫灯 (2.67hm2/每盏) , 并可根据害虫消长规律挂设绿、黄色板, 性诱剂等方法来降低害虫基数。
2搞好区域内的生态建设
2.1茶园绿化
主干道及人行道旁选择乔木型树种种植。如杜英、广玉兰等。茶园内原有高大杂、材树木要加以保护、培植, 在茶园内按地形地貌间隔5~20m距离内种植扎根较深的品种树木, 营造出一种逼真的退园还林的生态气象。
茶园周边建设好绿化隔离带, 形成被植被环抱的生态体系。如果茶园周边难以种植绿化树苗, 尚可让周边二行茶树不加修剪地任意徒长来加以隔离。
2.2 园地入口设计
所谓的生态观光园, 就应有独到新颖的特色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简陋的建筑并不代表失败, 只要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终会形成独特的风格。并没有高雅那种档次, 但自然、纯朴。我们没有去尝试过, 但可以去借鉴、创造。
2.3 库区建设
建德市茶园有许多位于水库旁, 为创造生态观光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库区的建设有着画龙点睛之作用。
2.3.1 保持库区水域不受污染。
防止人为带入各种污染物侵入水域, 库区承包使用主体应归属于建设单位, 不再因他人承包失去对水域的管理掌控权。严禁向库区倒入各种饲料及肥塘用料。及时清除水面的各种漂浮物等垃圾, 确保水域的自然清洁。
2.3.2 开设库区四周环道。
库区四周开设2m以上人行道, 对库区四周坍塌处进行修砍维护, 同时架设护栏确保人行安全, 人行道易用石材或水泥路面, 并种植好行道遮阳树。总之, 向着生态公园型目标努力去实施。
3 配套休闲设施建设
所谓生态观光茶园是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 能驱动茶消费、带动茶产业发展的高效益模式产业。在极高的管理手段下完善技术设施、生态设施、和服务设施, 读写出园区的“可看、可乐、可玩、可学”的功能区块。因而, 其休闲的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3.1 自娱自乐场所建设
3.1.1 休闲功能区。环库四周建设, 设置简易遮阳、遮雨用蓬 (伞) , 配套建设休息长椅。
3.1.2 名茶采制功能区。划定采茶区块、建筑炒茶木屋。观光人员可自采鲜叶, 在规定场所内自炒自乐。
3.2 品茗演艺功能区
在环库宽阔地, 建设休息用房, 设置茶品尝、茶艺表演功能区块, 展示企业茶产品和茶文化。
3.3 产品、器械陈列区
陈列房可于休息场所用房相邻或连接。一房用于企业产品、宣传册陈列展示;一房用于各种茶园管理器械用具陈列, 如古老的制茶机械、茶人用具等。
4 创塑茶文化, 挖掘茶历史
生态茶园实施方案 篇5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精心谋划,真抓实干,现结合我镇茶园实际,特制定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任务及地点 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任务2500亩。一是生态茶园1900亩。二是在村老地块建设以台茶系列(台茶1号)为主的乌龙茶特色基地600亩(套种覆荫树),其中镇级特色基地500亩,村级特色基地100亩。
二、建设内容 2014年我镇生态茶园建设内容以套种云南樱花为主的覆荫树,共种植覆荫树2500亩,种植覆荫树20000株。在每亩种植9棵覆荫树的基础上(覆荫树每亩种植云南樱花树苗7株,坚果树苗种植2株),动员群众按标准放养茶树160株,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三、技术要求
一是每亩按行距9米,株距8米的规格种植苗高不低于1.5米的覆荫树,二是按照行距1.5米,株距2.8米的规格每亩放养茶树160株,放养茶树要有标识。
四、政策补助
一是农户每户每亩在7月28日前打足40厘米×40厘米9个种植坑塘后,由镇人民政府补助苗高不低于1.5米的树苗,由农户在领到树苗的2天内完成种植,并进行管护。二是通过适当修枝或插标示物等形式,农户每亩按标准完成放养茶树160株。
农户完成以上两项建设内容后,并经县、镇两级验收通过,待县级拨付补助资金后,镇人民政府用县级拨付兑现我镇的生态茶园建设资金一次性补助农户每亩100元作为管护费。
五、时限要求 7月25日完成宣传动员和组织打塘工作;7月31日前完成每亩9株覆荫树种植;8月20日完成每亩160株茶树放养。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组织推进我镇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为: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加强苗木筛选和采购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材料、宣传栏、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对生态茶园建设的目标任务积极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并指定专人负责把好苗木的选择和采购关,保证在7前31前按时种植。
(三)相关要求。各工作组要进村入组做好群众宣传动
员工作,按技术要求督促好覆荫树套种、茶树放养工作,并做到底数清,面积实。此次抽调工作时限至8月30日。
此方案,遵照执行。篇二:xxxx乡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xxx乡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2012年市、县茶产业暨生态茶园建设推进会精神,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确保我乡生态茶园建设目标任务
顺利完成,特制订《xxx乡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12年完成生态茶园建设遮阴树种补植补种,确保全乡 6053.2亩茶园不留空白点;组建芒东村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加强规范农资市场管理工作;完成全乡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茶园登记;按技术标准要求芒东村建设好乡党委书记示范样板基地,塔拉弄村建设好乡长示范样板基地,其余四个村建设好自己村示范样板基地。
二、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
乡成立领导小组,以阳云书记为组长,石永生乡长、游保仙主席、李天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为副组长,农业、林业、科技、国土、财政及各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林业服务中心办公室,由李世武兼任办公室主任,周铭、罗振坤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钟孟兴、金成山、李丽、李振学、罗青为办公室成员,负责日常事务处理。
三、宣传培训工作
要把生态茶园工程建设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和技术规程宣传到位,通过乡、村、组逐级培训,把政策
向群众讲清楚,帮助群众算清长远帐,把市、县、乡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发挥好企业和茶农的主体作用,形成上下一致、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步骤
1、苗木移植协调领导:
芒东村阳云(乡党委书记)
塔拉弄村石永生(乡人民政府乡长)
小xxx村游保仙(乡人大主席)
音同村李天尧(乡纪委书记)
南畔村孙玉才(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南列村胡庆忠(乡人民政府副乡长)2、2012年3月:宣传动员、落实面积。3、2012年4月至5月:组织群众移植树苗、组织群众挖种植坑、采购所需物资。
4、育苗点5个:其中芒东村2442亩、育苗24400株,苗点负责人周铭、赵立峰;小xxx村930亩,育苗9300株,苗点负责人李明光、贺永平;南畔村537.8亩,育苗5300株,苗点负责人张岩胜、李振学;塔拉弄村1084.2亩,育苗10500株,苗点负责人钟孟兴、罗清;南列村808.8亩,育苗8000株,苗点负责人金成山、段楠。音同村250.4亩,育苗2500,苗点负责人李天尧、连永华;李世武负责全部育苗点的技术指导。李世武、周铭、罗振坤负责育苗所需物资采
购及调供。各村所需苗木数量由各村负责组织提供,苗木地径1公分以上5公分以下,苗木高1.5米至2米。
5、定植时间2012年7月至8月。
五、技术要求(转载于:生态茶园实施方案)
1、参考树种:栘依、樱桃、山杨梅、野毛柿、木姜子、水冬瓜、菠萝蜜、白花羊蹄甲。(厚朴、黄柏、杜仲由县生态办协调调供、)。
2、每亩混栽10株,株行距8m×8m。
3、种植坑规格60㎝×60㎝×60㎝。
中共xxx乡委员会 xxx乡人民政府
二00一二年四月十二日 xxx乡生态茶园建设面积100亩以上连片
面积统计表
一、忙东村;
1、牛平玉路一 把本 哈那 1071.1亩
2、河边二 三组 小新寨 475.9亩
3、老芒东一二组 红毛树 446.3亩
4、河边一组 129.3亩
二、南畔村:
1、利路大寨225亩
2、糯巴拉210.5亩
三、小xxx:
1、香光162.2亩
2、小果马谷700亩(新植)
四、塔拉弄:
1、咖啡厂 新村 塔拉弄一二组332.7亩
2、果给133.5亩
3、小黑山379.1亩
五、音同村:
1、小干河250.4亩
六、南列村:
1、新寨 南拉一二组320.4亩
2、团结一二组 而波弄一二组383.8亩 xxx乡生态茶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二年四月十三日篇三:贵定县东荞生态观光茶园基建项目 实施方案
贵定县东荞生态观光茶园
基建项目
实
施
方
案
贵定县街道办事处
2015年3月
东荞生态观光茶园基建项目实施方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放飞心情感受观光现代有机农业,“以茶为媒”开发现代生态有机休闲茶园观光旅游,既可充分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又可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户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抓住甘溪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契机,结合我地实际,特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贵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属黔中经济区核心区,以苗族、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51%。贵定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具有“五铁两高”(五铁:湘黔、株
六、沪昆、黔桂、贵广五条铁路;两高:贵新高等级公路和夏蓉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网络,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享有“中国苗岭贡茶之乡”美称和“最美丽的茶乡”美誉。
项目区位于贵定县金南街道荷花村,是甘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域,荷花村辖7个村民组,全村458户1987人。这里远离尘嚣,乡风淳朴,居住在这里的布依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生态茶园平均海拔1100米,常年云雾缭绕,周围森林茂密、植物资源丰富, 奇石、溶洞分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距城区仅有两公里,交通便利,向东可鸟瞰整个贵定县城区,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城区的建设步伐一览无余。往西则看
饱览落北河红籽岛景区,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全体村民具有强烈的农业产业发展意识,将茶叶生产、茶叶加工和休闲旅游融为一体,创建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农业,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使园区成为集游玩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生态园区。该项目的实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将大大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项目性质及实施单位 项目名称:贵定县东荞生态观光茶园基建项目
项目建设地点、规模及内容:
建设地点在贵定县金南街道荷花村,抓住“金海雪山”延伸契机,紧跟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步伐,加快做强乡村农业观光、民族文化、生态、休闲体验等旅游业的发展。
1、入园及园区道路硬化3000米。
2、望城坡修建望城亭两座。
3、引水入园水渠1000米,修建水窖3个。
4、完成园区电力架设1000米。
5、培训和推广茶文化、布依风情、农家乐等行业,促进乡
村旅游发展。
项目性质:续建
项目实施单位:贵定县金南街道办事处
项目建设技术依托单位:贵定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项目建设期限:2015年3月-2016年3月
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125万元。
三、项目建设标准及技术方案
(一)建设标准:
严格按照《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共贵定县委、贵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贵党发 [2008]69号)、《贵定县2008-2020茶产业发展规划》、及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化项目建设投资补助标准(试行)〉的通知》(黔扶办通〔2012〕87号)文件精神执行。
(二)技术方案
1、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保持水土,保护和增进茶园及周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排灌、机械作业和田间日常工作,促进茶园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设置合理的道路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茶园节水排灌系统。
3、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捕食螨、蛙类、蜥蜴和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4、根据茶园基地的规划、地形、地貌等条件,合理设
置场部(茶厂)、种茶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肥种植区和养殖业区等。
5、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诱杀或糖醋诱杀。
6、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四、项目资金来源及投资概算
投资概算:项目总投资 125 万元,其中,申请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 10 万元;地县财政配套资金 30 万元;整合部门涉农资金 30 万元;社会帮扶资金0 万元,信贷资金 0 万元,村级互助资金 5 万元;企业投资 30 万元;农户自筹 2 万元;农户以劳折资 8 万元;其他资金 10 万元。
一、申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万元,农户以劳折资8万元,共计18万元。建设用途:
1、入园及园区道路硬化3000米。
二、整合部门涉农资金 30万元,整合比例 17%,建设用途:
1、望城坡修建望城亭两座。
2、培训和推广茶文化、布依风情、农家乐等行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三、地县财政配套资金30万元,建设用途:
1、引水入园水渠1000米,修建水窖3个。
2、标识牌建设1万元。
四、企业投资、村级互助资金、其他资金等47万元,建设篇四:生态茶园申报计划书 项目类别:乡村旅游
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
项目申报建议书(2012)
项目名称: 荷花村生态观光茶园
实施单位(签章):城关镇人民政府
申报单位(签章): 贵定县扶贫办
申报时间: 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1 项 目 概 要 2 项 目 申 请 理 由 和 条 件 3 4 5 篇五:2011年生态茶园改造设计文本
目 录
前 言
第1章 项目提要 ······················· 1 1.1 项目名称 ······························································································ 1 1.2 建设单位 ······························································································ 1 1.3 建设单位负责人 ·················································································· 1 1.4 建设内容 ······························································································ 1 1.5 建设规模 ······························································································ 1 1.6 投资预算 ······························································································ 1 第2章 基本情况 ······················· 2 2.1 自然概况 ······························································································ 2 2.2 社会经济状况 ······················································································ 7 2.3 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现状 ······································································ 7 第3章 设计依据与原则 ···················· 9 3.1 设计依据 ······························································································ 9 3.2 设计原则 ······························································································ 9 第四章 规模与布局 ····················· 10 第5章 立地类型划分与造林方式确定 ············· 11 5.1 立地类型划分与立地类型表的编制 ·················································· 11 5.2 配套树种选择与种植方式确定 ························································· 12 第6章 配套树种种植技术设计 ················ 15 6.1 茶园造林 ···························································································· 15 第7章 种苗工程设计 ···················· 20 7.1 种苗生产现状 ····················································································· 20 7.2 项目建设所需种苗量 ·········································································· 20 7.3种苗生产与供应 ·················································································· 20 第8章 施工组织及进度安排 ················· 21 8.1 施工组织及项目管理 ······································································· 21 8.2 资金管理 ··························································································· 21 8.3 档案信息管理 ··················································································· 22 8.4 质量保证措施 ··················································································· 23 8.5 进度安排 ··························································································· 23 8.6用工量测算 ·························································································· 24 第9章 投资预算与效益评价 ················· 25 9.1 投资预算 ···························································································· 25 9.2 效益评价 ···························································································· 27 第10章 保障措施 ······················ 29 附表:
附表1 配套树种种植小班因子一览表
附图:
糯福、糯扎渡、发展河、南岭、勐朗镇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位臵图。
附件:
1、《中共普洱市委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普洱市生态茶园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普发[2011]14号);
2、《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第1章 项目提要 1.1 项目名称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1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工程。1.2 建设单位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1.3 建设单位负责人
李正清(澜沧县茶办副主任)1.4 建设内容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1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工程配套树种种植。1.5 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总规模为98000亩,其中:勐朗镇14000亩、竹塘乡14000亩、酒井乡19000亩、谦六乡9000亩、拉巴乡5000亩、东回乡5000亩、大山乡4000亩、东河乡10000亩、惠民乡6900亩、南岭乡5600亩、糯扎渡镇4000亩、富邦乡1500亩。1.6 投资预算
项目建设投资741.86万元,其中:市级投资163.17万元,地方配套163.17万元,不足资金通过群众(业主)投工投劳方式补充。
第2章 基本情况 2.1 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臵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以西,隶属于普洱市,地理位臵界于东经99°29′~100°35′,北纬22°07′~23°15′之间。东和东北隔澜沧江与景谷县、思茅区相望,东南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为邻,西和西南与西盟、孟连两县相连,西北和北部与沧源、双江县接壤,西部和南部有两段与缅甸毗连,国境线长达80.56km。全境南北长136.5km,东西宽112.5km。2.1.2 地形地貌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山脉多为西北至东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高山绵延,纵横交错,最高点为谦六乡境内的麻栗黑山,海拔2516m;最低是糯扎渡镇勐矿村,海拔仅为580m,相对高差1936m。全县平均海拔1500m。海拔在1000m~1500m的山峰有220多座,1500m~2000m的有170余座,2000m~2516m的有120多座。其地貌形态切割明显,中切割中山山地地貌和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占82.8%,局部水土流失严重。2.1.3 水文
县内大小河流较多,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属澜沧江水系,其中较主要的江河有澜沧江干流,小黑江、黑河、南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
⑴ 澜沧江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本县与景谷县、思茅区的分界河流,由北向南流经本县东部的富东、大山、谦
六、糯扎渡四个乡(镇),境内长达142km,部分可通航小型机动船,糯扎渡镇勐矿村对岸已建成国家一级口岸——思茅港。
⑵ 小黑江
小黑江位于县境北部,为澜沧江一级支流,是本县与双江县的分界河流,流经县境54km。
⑶ 黑河
黑河为澜沧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境内的公阴山,自西向东南流经雪林、木戛、富邦、南岭、竹塘、勐朗、谦
六、糯扎渡等乡(镇),注入澜沧江,全长130km,流域面积300km2,是县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支流多依林河已建起水电站3座。
⑷ 南朗河
南朗河又名南角河,澜沧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境内孔明山,流经竹塘、勐朗、东回、酒井、惠民、糯福等乡镇,最后经缅甸注入湄公河。
⑸ 芒帕河
芒帕河由南岭乡的谦哲河、东河的拉巴河和大东河组成,由西南向北流经南岭、东河、谦
六、大山4个乡,全长60km,属澜沧江二级支流。
⑹ 上允河
上允河位于上允镇境内,由下允注入小黑江,全长40km,属澜沧江二级支流。
生态茶园建设 篇6
关键词:生态;茶园;现状;对策
景东有着悠久的茶历史,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优势突出,是普洱茶产地及茶树起源中心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茶业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政府13111工程,围绕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结合我县4+1工程的要求,景东县建设无量山、哀牢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思路,坚定信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推广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提高茶产业效益。全县的茶叶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 景东县生态茶园现状
1.1 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全县建设生态茶园20.53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9.49万亩;有茶叶千亩村74个、百亩组493个;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达13.2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5%,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532亩;无性系良种面积5.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27.3%。有野生茶树群落分布面积28.6万亩、栽培古茶树(园)面积3.7万亩。
1.2 生态茶园建设 自2010年启动生态茶园工程以来,生态茶园改造遮荫树种植20.53万亩;市级示范样板3个3332亩,书记县长示范样板6个6026亩,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示范样板40个24090亩;高密度留养茶园示范样板2000亩;茶园套种绿肥示范样板1000亩;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20.53万亩;逐步规范已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93个、茶叶农资供应点41个。共投资2014.78万元。累计完成高密度留养4080亩,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20.53万亩,向合作社、企事业单位发放《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证》38本,核发面积4.8万亩。积极完善农资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加强市场清理整顿与指导服务,强化茶园管控措施和违禁化肥农药宣传,茶农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提高,推动了茶叶种植的绿色生态和规范化。
1.3 产业效益初步呈现 茶产业一直是我县传统产业,是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2013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0582吨,实现茶叶产值6310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304万元。茶产业覆盖全县10镇3乡、166个村,涉茶农户达6万户、人口23.4万人。是云南省3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茶叶总产持续增长。2013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0582吨,比上年增长13.78%。
2 景东县生态茶园存在的问题
(1)是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的能力弱,茶园水利条件滞后;
(2)是茶园老化严重,低产茶园改造任务艰巨;
(3)是组织化程度较低,发挥茶叶专业合作社作用的工作有待加强;
(4)是茶叶初加工水平不高,建设和改造初制所任务艰巨;
(5)是企业带动力不强,培植龙头企业力度有待加强;
(6)是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技术培训有待加强;
(7)是缺乏专业技术力量,科技服务水平需要提高。
(8)部分茶农存在重栽轻管现象,做好茶园后期管护面临严峻的考验;
(9)是部分山区的茶园现套种核桃树,导致无法按规格栽种遮荫树,树种多样性上存在不足。
3 景东县生态茶园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我们将继续发扬成功经验,努力克服不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县生态茶园建设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继续加强领导,坚持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提升茶产业整体水平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实,继续实行层层领导挂钩制度,督促检查绿色、有机、生态、立体、生物多样性复合式生态茶园。
(2)强化政策扶持,完善管护措施,加强遮荫树的后续管理,做好遮荫树中耕、浇水、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禁止茶园放牧、禁止施用化学除草剂及违禁农药,提高遮荫树的成活率,提高茶叶品质。引导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强化茶园管理,坚决避免重栽轻管现象的发生,达到建得成、管得好、效益高的建设目的。
(3)按照“先搭台、后规范、再提升”的思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健全农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的指导,引进有实力、讲诚信、有责任的茶叶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初制所+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并产生做好的效益。
(4)齐心协力建设好标准化茶叶初制所,进一步提升茶叶加工水平,推进茶叶企业标准化生产,将生態茶园建设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5)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茶农素质。对茶农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6)继续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按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内容打造一批示范基地,使其成为茶叶出口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名牌产品生产基地;
(7)实施多元化开发战略。一是加大普洱茶、名优绿茶加工力度,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逐步实现我县茶产业由原料生产型向精制加工型转变。二是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步伐。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茶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加快开发速溶茶、液体茶、保健茶、药用茶等。
(8)巩固好生态茶园建设成果,完善生态茶园遮荫树管护措施,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农资市场的监管,全面做好茶园登记证书发放工作。
(9)做好生态茶园的科技培训工作,重点抓好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培训。
(10)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质量标准,加强从原料到产品各个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控制,鼓励和支持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11)抓认证,保安全。一要积极引导企业申报QS认证,并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产品。二要按照生态茶园建设要求,实行综合防治茶树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重点推广色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和冬季使用石硫合剂封园技术。三要加强质量检检测,以进行茶叶全面卫生状况检测与评估,确保我县茶叶质量安全。
(12)抓生态,保特色。一要全面推行生态茶园标准化种植,开展配方施肥,推行生物有机肥,在现有茶园推广种植绿肥、行道树为主的茶园生态改良。二要完善茶园中小型蓄水池为主的排灌系统,发挥生态优势,保住特色。
贵州湄潭县生态茶园建设探析 篇7
湄潭县地处长江上游一级支流乌江边上, 生态区位特别重要,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干预, 同时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湄潭作为贵州最大的茶叶生产县, 现有茶园面积32万亩, 其中生态茶园面积10万亩, 近年来全县各乡镇充分利用地资源, 在适宜耕地上积极建设生态茶园, 取得了丰硕成果, 茶产业已成为湄潭县的主导产业, 但是据《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 (2010-2020) 》要求, 到2020年全省林地面积要有所增长, 而客观上, 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面积不足以达到林地保有量目标的可能性极大, 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有政策因素, 因此, 探讨大力建设生态茶园作为林地补充资源就显得十分必要。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 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 跨东径107°15′36″~107°41′08″, 北纬27°20′18″~28°12′31″。国土面积1864km2, 辖15个 (乡) 镇、132个村 (居) 、48万余人。平均海拔972.7m, 年均温15℃, 无霜期284d, 年日照时数1163h, 年降水量1100mm以上, 森林覆盖率56.5%。其土壤多呈酸性, 气候、地理等环境条件特别适宜茶树生长。全县所辖15个乡 (镇) 、120个行政村, 11万户, 47万多人, 农民人均收入5626元。
2 湄潭县生态茶园建设现状
2.1 历史悠久
湄潭县是著名的“全国名茶之乡”, 产茶历史悠久, 茶圣陆羽在《茶经》上记述:“茶生夷州, 每得之, 其味必佳”。湄潭即是古夷州属地, 自古以来, 湄潭人民爱茶、种茶, 茶叶经济兴旺。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选址湄潭县湄江、永兴建立湄潭茶场, 生产茶叶出口换取战略物资。解放以后, 贵州茶科所在湄潭建立发展, 茶树栽培建园技术得到质的跃升,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茶叶加工技术逐年精湛, 湄潭茶叶声名鹤起, 畅销全国。
2.2 发展现状
近年来, 湄潭县高度重视发展茶叶产业, 调整农耕地种植业结构, 建立以茶树为主体经济树种的混林农业经济生产模式, 采取县财政投资, 争取中央现代农业茶叶资金投入,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机关干部职工带薪领办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实体等有效果显著措施。茶园建设和茶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其间2002年、2003年、2005年的退耕还茶和历年的宜林荒山荒地造茶扩大茶园面积3500hm2。根据县茶叶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 截止2009年底, 全县茶园面积2.17万hm2, 年产茶叶1.1万t, 其中“湄潭翠芽”等高档茶叶0.32万t, 中低档茶 0.78万t, 产值9.13亿元。全县茶农2.5万户10万余人, 茶农人均纯收入5480元, 高于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32元。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7家、个体加工户322家, 从业工人0.5万余人。该县及临近县农民帮助茶农短期务工采茶约1万余人, 集中采茶时间约2个月, 采茶工资平均80元/人·d。全县茶业年总收入11.8亿元, 占全县全年生产总值24.2亿元的48.76%。
2.3 湄潭茶叶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湄潭县茶叶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茶叶品质优良, 远销国内外。据研究, 湄潭茶叶中还有很多利于人体健康长寿的矿物质, 目前茶饮人口在全球内增长趋势明显, 湄潭茶叶市场前景广阔, 湄潭县以茶园为基础的茶产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3 建立生态花园的措施分析
3.1 茶树适宜的立地条件
茶树生长发育的环境主导因子主要是海拔高度、成土母岩、坡度和土壤厚度。茶树喜酸性土壤, pH值在4~5.9之间, 以4~5最佳。茶叶品质的高低与土壤质地和各种矿物质成分含量密切相关。砂页岩成土, 土层深厚, 结构疏松, 小片状石含量在5%~15%左右, 且富Se、Zn地带生产的茶叶品质优良。气候条件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温度、湿度是茶树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并且雨量、光照、雾等因素制约着产茶的品质。茶树生长适宜海拔高度在800~1200m之间, 海拔高度在1000m的茶园生产的茶叶, 茶氨酸、谷氨酸等有效成分含量高, 香味浓, 耐泡;1200m以上地区则气温较低, 春季升温较迟, 出芽慢, 不利生产清明茶, 可采摘时间短, 产量低, 特别是受到春寒影响, 易受冻害。同时由于低温高湿环境影响易发生白星病、赤星病和茶饼病, 不易防治, 影响茶叶品质, 不利于生产无公害茶叶。坡度在6~30°山坡或丘陵小坡地最适宜种茶。坡度大小对温度变化和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同时对土壤水量含量和冲刷程度表现明显, 随着坡度加大, 土壤含水量减少, 冲刷程度则越大。坡度在35°以上, 建园和茶叶采摘等都比较艰难。而在坡度5°以下平坡, 易积水烂根和通风透光较差, 对茶叶品质有不利影响。茶树根系发达, 吸肥力强。土层深厚, 保水保肥力强, 有利茶树根系伸展, 增强抗逆性。凡土层浅, 土质粘重或底土有粘土层或硬盘的, 常会引起临时性滞水层, 使茶树根系发育不良, 需深耕改良。因此, 茶树种植较适宜的土层厚度应大于0.4m。
3.2 湄潭县适宜建立生态花园的区域
按照上述适宜建设茶园的条件, 通过对全县在基本农田外的现有耕地面积上调查, 全县还有适宜发展能使高产优质茶叶的茶园面积可达7200hm2 (表1) 。
分镇乡在保证基本农田种植粮食作物, 解决基本口粮的前提下, 初步调查各镇乡适宜耕地发展生态茶园的面积如表2。
hm2
4 增加茶园生态功能的一些措施
遵循生态有机农业的要求建设生态茶园, 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 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 促进茶叶产量、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系统循环能力, 使茶园功能更加趋近于森林功能。
4.1 套种遮荫树, 实施树冠生物覆盖
建立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 在垂直结构上, 形成由“乔木灌木”和“树木茶树豆科作物”组成的多种不同生态位, 使光能和土培营养得到充分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又起到上层树木调控茶树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 改善了茶园的生态条件, 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园内的沟边路坎, 植树、种植绿肥及经济作物等。茶行间套种遮荫树, 遮荫树的密度应随树种而异, 一般以行距6~12m, 株距6~12m, 密度以250~300株/hm2为宜。随遮荫树长大, 通过疏枝来调节遮荫度, 遮荫度控制在30%左右, 并随茶园海拔高度升高, 遮荫度应适当减少。遮荫树应是树体高大, 分枝部位较高, 枝叶分布均匀适中, 根系分布在土层50cm以下, 根系分泌物呈酸性, 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选择的树种有林木和果树两大类, 如银杏、桂花、枫香、马尾松等林木, 杨梅、枇杷、板栗等果树。
4.2 有机物覆盖土表, 改善土壤环境
对1~3年生幼龄茶园和重剪、台刈等改造茶园, 以秸秆、稻草等有机物覆盖土表, 可以改善土壤环境, 培植土壤生物,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 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和抑制杂草滋生。
4.3 行间饲养蚯蚓, 改善土壤结构
在茶树行间挖一条宽、深各20cm的放养沟, 沟里铺放10cm厚的沤肥、草肥、栏肥及枯枝烂叶杂草等, 加上少量表土搅拌均匀后, 将蚯蚓分撒到放养沟中, 然后覆盖10cm松土以保持茶园卫生。蚯蚓能吞噬茶园的枯枝烂叶及未分解的有机肥料, 促进土壤有机物的分解, 加速有效养分的释放, 能熟化土壤, 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 促进茶树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5 结语
茶产业在湄潭县极具重要地位, 生态茶园建设可行, 现有耕地适宜茶树生长并能生产优质茶叶的立地类型面积尚有7200hm2, 可以采取关键措施培育新型生态茶园。建议在周边县或生态环境与湄潭相似的区域大力推广这种以茶树为主体经济树种的混林农业经济生产模式。
摘要:阐述了建设生态茶产业在湄潭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增加茶园生态功能的一些措施, 即套种遮荫树, 改善土壤环境, 改良土壤结构。重点分析了在耕地上建立的生态茶园作为林地补充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生态茶园,探析,湄潭县
参考文献
[1]许俊.黔北地区茶树适生地立地条件分类及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1) .
[2]湄潭县人民政府.湄潭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R].湄潭:湄潭县人民政府, 2001.
[3]孙建昌.林草结合可持续复合经营技术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 2004 (4) .
[4]杨兴叶.“都匀毛尖茶”茶园高效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8 (3) .
浅议生态茶园建设及其栽培技术 篇8
1 生态茶园的建设
1.1 生态茶园选择
生态茶园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茶等生产原料的基地。其环境条件既要符合茶树生长发育,又要不影响绿色食品质量。因此,发展生态茶园是百年大计,要从选择基地抓起。基地首先要远离工矿区、城镇、居民生活区和交通要道,选择海拔较高(600-800m),空气清新、周围植被丰富的山区;坡度不超过25°,茶园附近及上风口、河道上游无污染源;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和灌溉水质量符合要求,茶园土壤理化性状较好,土壤ph值在4.5—6.5之间,氧化钙含量小于0.5%;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壤肥力较高,土层深1m以上,地下水位在1.5m以下,土壤质地疏松,近三年茶园没有严重的化学肥料、农药、重金属污染记录。有一定的面积规模,周边有清洁水资源,有机肥源和劳动力资源等。
1.2 茶树品种的选择
茶树品种应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有较强抗性能力和适应性较广,能适合当地茶类生产需要的无性系品种,按早、中、晚芽种,确定主裁品种及搭配品种。这是减少病虫害、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基础。现阶段福安市以推广金观音、金牡丹、丹桂、黄观音、紫牡丹等新良种与已有良种(福鼎大毫、福安大白、福云系列)共同发展,以适应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茶类发展的需要。
1.3 建立人工复合茶园生态系统
人工复合茶园生态系统,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利用茶树耐荫、喜漫射光的特性,创造一种适宜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土壤、养分、水分、能量和不同类群的生物,又能在较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育,发挥了最佳的生物,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1.3.1 植树造林,改善茶园小气候
茶园营造防护林不但可以抗御自然灾害,还可增加茶园上空的空气相对湿度,降低茶树蒸腾作用和土壤蒸发强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土流失,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冻害、风害等不严重的茶区,以营造经济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为主,在茶园四周、陡坡地、山顶等部位种植。可选用速生、防护效果大,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不影响茶树正常生长发育的树种,如杉树、马尾松、相思树等。在容易受到风害等影响,防护林带要与当地的主要风向相垂直,乔木与灌木、常绿针叶与阔叶相结合,组成绿色屏障,种树4-6行,行距2-3m,交叉种植挡住害风。
茶树具有喜温暖、喜湿润、喜漫射光、耐荫、耐酸的特性,茶园中种植遮荫树可降低光照强度,增加漫射光,降低茶园温度,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减少水土流失与风蚀,提高土壤含水量,还会减少茶园螨类、茶红蜘蛛等害虫对茶树的危害,对茶树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遮荫树以豆科、高大、深根、不与茶树争夺水肥、无共同病虫害的落叶树种为宜,如合欢、凤凰木等,行、株距掌握16m×8m,呈三角形排列,遮荫度控制在30%左右。
1.3.2 采用农业技术措施,促进茶树生长
丘陵山区茶园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对这种坡地茶园,应修筑水平梯田,降低坡度,实行等高种植和合理密植。同时推广茶园铺草,地表覆盖有机物,利用山草、残茬或刈割绿肥等铺在茶园行间,增加土壤肥力与生物活性,促进茶树生育旺盛。
1.3.3 有条件的应发展有机畜牧业和养殖业
利用禽畜粪和塘泥还田,或在茶园中直接养羊、养鸡等协调生态,达到茶、林、牧生态效应的良性循环。
2 生态茶园栽培技术
2.1 土壤管理技术
土壤不仅是茶树生长的场所,也是茶树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的源泉。常规种植的1-3年生幼龄茶园,在行间种植豆科绿肥或饲料作物;土壤深耕、锄草并以秸秆、草料、栏肥等有机物覆盖土表或深埋于土中,改善土壤理化形状与土壤环境,培殖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对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2 施肥管理技术
根据茶树生长习性与需肥时期,进行科学施肥。生态茶园的营养管理主要以施有机肥为主,营养元素平衡,安全施肥。基肥:采用有机农业系统生产的经1-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蒿秆、海草等类似物质以及经过堆制处理的食物和林业副产品,由于这些肥料养分释放慢,有效养分较低,因此要坚持重施、早施和深施。基肥应开沟深施;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提高春、秋季追肥比例。追肥: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人粪、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开沟施入茶园。
2.3 水分管理技术
茶园水分管理以保水为主,一般要求耕层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在75%-90%,保证茶树能正常生育。茶园土壤进行铺草覆盖,在路边地角建立蓄水沟、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等,以减少水分蒸发,涵养水分;干旱严重,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到70%以下时,茶园应及时引水灌溉,采取滴灌和喷灌较好。其水质要求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4 病虫害防治技术
茶园病虫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充分利用茶园四周的防护林、遮荫树、绿肥、间作物及植被,强化茶园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害虫天敌的潜力,减少害虫发生的数量。
2.4.1 农业防治
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如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可改变病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把部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适时锄草与耕作可减少因杂草、土壤发生联系的病虫为害,同时可以减少杂草与茶树争肥、争水和争光;适当间作,适度种植遮荫树,增加茶园生态的系统生物多样性,分散害虫集中为害,减轻病虫为害;合理施肥、灌水、培肥土壤,改善茶树营养条件,提高茶树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及补偿能力。
2.4.2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有益的生物来控制、压低病虫害的方法。它具有无毒、无污染、对作物、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且对病虫有较长时间的控制作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在茶园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保护,对赤眼蜂、茶园蜘蛛、捕食蚜等害虫天敌加强保护。
2.4.3 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等害虫危害;利用某些害虫的趋性,可用黄板、频振式或太阳能杀虫灯进行诱杀。
2.4.4 农药防治
有机生态茶园在害虫为害特别猖獗时,允许有条件地使用获得有机认证的农药。主要有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除虫菊素、鱼藤酮等;微生物源农药如多氧(抗)霉素、农抗120、春雷霉、Bt制剂、白僵菌、茶毛虫病毒制剂、茶尽蠖病毒制剂、韦伯虫座孢菌等;矿物源农药如石流合剂、波尔多液等。即“以菌治虫”如利用白僵菌871防治茶丽纹象甲,利用茶毛虫病毒制剂防治茶毛虫等;“以菌治病”如利用农抗101防治茶云纹叶枯病等。茶季结束后允许使用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次年病虫的发生量。
参考文献
[1]黄华岩.德化县发展高标准生态茶园的技术措施.福建茶叶.20 11.3.34-36.
[2]王夫彬.普通茶园如何转变成有机茶园.福建茶叶.20 1 2.5.22-23.
生态茶园建设 篇9
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属戴云山脉西麓中段山区。自2002年和2008年规划建设第一、二轮各5万亩高山优质乌龙茶基地以来,特别是2008年与2009年实施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完成建设高山生态茶园14500亩,种植防护林、行道树26.1万株,同时种植绿肥和护梯植物,建机耕道211.5km,蓄水池15400m3,铺设灌排系统525.2km,品种改良4105亩,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高山生态茶园亩产增17kg,亩增产值3400元,茶农人均增收180元以上;生态园的建设增强了园地水土保持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茶叶产品的品质和卫生质量,达到绿色茶叶食品标准。
2 高山生态茶园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2.1 合理规划,标准建园
开垦高山茶园以保水保土为中心,实行山、水、园、林、路综合规划。按照“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原则,尽可能保留原有林木,禁止全坡开垦,坡度>25°严禁开垦建园,已开垦的茶园要逐步改造或退茶营造水土保持林。做到山水园林路统筹布局,按层次等高开垦。不强求大面积连片种植,充分利用原有林木、竹林等自然屏障分散建园,以保持生态平衡。使用挖掘机开垦平台,全园深翻0.8m,台面宽度4.0m;人工开垦平台,台面宽度1.8m以上。梯层外沿筑埂,梯层内侧开竹节蓄水沟。挖0.5m×0.5m定植沟,表土回沟,施足基肥,亩施农家肥2.5t,磷肥1.5t。合理密植,采取双行双株,行株距0.3×0.3m,亩定植茶苗4000—4500株。
2.2. 强化幼龄茶园管理,提早茶树封行
茶苗定植第一年做好保苗,提高成活率。耕作重点是浇水、遮荫覆盖、除草保苗。由于树龄小需肥量少,施肥应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及时定型修剪,合理采摘,采摘掌握采高不采低,采中不采边,以养为主,以采为辅。快速培育树冠,提早茶树封行,减少水土流失。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旱涝能力
多年来,由于茶叶种植普遍存在生态保护技术应用滞后,茶园长时间受到风雨侵蚀和太阳的暴晒,而造成极大的温湿度差异和一定的水土流失,影响了茶树的生长和高品位茶叶的产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中所具有的竞争力越来越被人们看好,其出口和创汇的潜力越来越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茶的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因此发展高山生态茶叶生产,在茶园四周、道路两旁及在茶园中(套种)杨梅等经济作物,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此外,根椐成龄茶树根系庞大,在土层中呈网状分布,又是常绿树的特点,对山顶上的茶园或坡度大的茶园相隔一定距离留几台不采摘自然生长作为屏障;改善茶园的小气候,减轻茶树冻害和风害。开设防洪沟,与蓄水池相连接,并按每40—50亩的茶园,建造一个10m3~20m3蓄水池,达到小、中雨能蓄水,大雨能及时排涝。这种微型水利工程,见效快,施工简单,投资省,群众易接受。即利用园地附近水源,在山坳处修建蓄水池或小山塘,利用PVC管材或抽水机把附近水源引入茶园的蓄水池,以满足旱季灌溉用水和病虫害防治用水,增强茶园抗旱能力。兴建沼气池,既可解决有机肥源,又可提供能源,改善生产加工卫生环境。
2.4. 套种绿肥,提高茶园覆盖率
种植绿肥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解决高山茶园有机肥源缺乏问题,投资省、种植方便。幼龄茶园套种夏季绿肥,在5月中下旬畦面及梯壁被茂盛枝叶所覆盖,能有较地截拦雨水,减少地面径流,从而控制水土流失。据福建茶科所在全园(含梯壁)套种爬地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降雨产生径流时,种爬地兰茶园径流量比裸露茶园减少27.45%,土壤流失量减少3.7倍。同时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善园地温湿度,促进园地生态良性循环。新垦红壤幼龄茶园连续3年套种夏季绿肥,割青后覆盖或埋青,土壤有机质比原来提高0.1%,全氮提高0.023%,全磷提高0.031%,全钾提高0.49%。土壤理化性状也得到改善,土壤容重降低0.49g/cm3。春夏季可推广的绿肥有:印度豇豆、乌豇豆、竹豆、羽叶决明、184柱花草、黑麦草等,秋季可推广种植有:紫云英、箭舌豌豆、肥田萝卜等,梯壁种植有:爬地兰、百喜草、日本草等。
2.5. 科学管理茶园
2.5.1. 茶园土壤管理
2.5.1. 1. 耕锄
开采茶园春茶采前中耕一次,春、夏茶采后各浅耕一次,秋茶采后隔年深耕一次,梯壁杂草不铲除,每年割二次覆盖于园面。幼龄茶园以浅耕为主,年浅锄4-5次。耕锄深度:浅锄5cm~10cm,中耕10cm~15cm,深耕20cm~25cm。
2.5.1. 2. 覆盖
选用安全、洁净无污染的稻草、杂草等,离茶树根部10cm以外覆盖,厚度8cm~10cm。
2.5.1. 3. 客土
秋茶结束后粘性土茶园客入砂质红壤土,砂质土茶园客入粘性土,厚度10cm以上,每2-3年轮流客土一次。
2.5.2. 施肥
根据绿色茶叶食品生产的要求,茶园要增施畜禽粪与人粪尿、绿肥、饼肥、沼气液肥等有机肥和固氮菌肥、复合微生物肥、根瘤菌肥等微生物肥,适当施用茶叶专用肥、复合肥等无机肥。基肥:于秋茶结束(约10月底)时,沿茶树冠外缘滴水线下挖20cm~30cm深的施肥沟,亩施茶叶专用肥100kg;追肥:于各茶季采前一个月施用,以速效肥为主,沿茶树冠外缘滴水线下挖10cm深的施肥沟,亩施肥量:春夏季15kg~25kg、秋季30kg~60kg。施后及时覆土,同时注意N、P2O5、K2O三要素比例:幼龄茶园为2:1:1,开采园为3:1:1.5。
2.5.3. 修剪
2.5.3. 1. 定型修剪
苗高30cm以上,茎粗0.3cm以上,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留18cm~20cm,第二次留25cm~30cm,第三次留35cm~45cm,树高达60cm以上时打顶采。
2.5.3. 2 开采茶园修剪
轻修剪:春茶采后进行,剪去树冠面3cm~5cm,使树冠平整,提高茶树萌芽力及整齐度。
深修剪:在秋茶结束后进行,剪去5cm~10cm的鸡爪枝、细弱枝层,促进三级骨干枝重新萌芽,更新复壮生产枝层,隔2~3年进行一次。
调节采期修剪应根据采、制劳力和青房条件,分片、分期修剪,一般掌握在采期前55d~60d修剪。
2.5.3. 3 更新茶园修剪
树势衰老、产量下降,需要更新的茶园常采用重修剪和台刈。重修剪,剪去树高的1/2。树势极度衰弱的茶园进行台刈,留树高5cm~10cm。
2.5.4 病虫害防治
高山生态茶园病虫害防治必须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生物、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进行防治茶树病虫害。化学防治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注意保护天敌,严格把握农药安全间隔期,尽可能减少用药次数。
摘要:高山生态茶园建设应遵循茶叶的生产特点与生态间的相关性,尽可能的营造适宜于茶叶生长的环境条件。从建园做起,合理规划,标准建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套种绿肥,增施有机肥,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茶叶品质,提高茶产业效益,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茶园建设与水利系统规划设计 篇10
1 生态茶园的特点与作用
生态茶园是生产优质、无公害茶叶的基地, 也是发展茶叶产业的基础与重要内容。生态茶园也叫作立体茶园, 是在茶园中建立起以茶树为主、其他植物为辅的生态环境, 让茶园生态与茶树生长相统一, 是确保茶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1.1 生态茶园的特点
1.1.1 以茶树和自身系统发育环境具有传承性, 和其他物种体系具有互相依赖、联系的特性, 正视茶树生命体系多样性, 让茶树回归到具有人为意志、能实现完善成长的森林环境中进行系统发育。
1.1.2 借助不同生物在生长期间获得能量不同的层次、数量、种类、空间、时间及相克、相养、相生关系, 全面适应茶树需求, 实现茶树群体及个体的发展, 进而得到最好的生产效果。
1.1.3 让环境系统与生命系统逐步完善, 推动环境与茶园全面发展, 提升经济效益, 让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获得统一与圆满。
1.1.4 生态茶园需要园林与园艺的全面配合, 让茶山变成茶园, 制茶厂与茶园相结合, 建立起良好的园林化生态体系。
1.2 生态茶园的作用
1.2.1 通过种草、留草、种果、植林, 可以保留水分、恢复植被, 合理设计道路与梯壁, 形成碧水、青山、蓝天的美好茶园。
1.2.2 通过栽种果、林, 可以保护物种多样性, 提高害虫天敌的繁衍和生存, 降低农药使用和病虫害的发生率, 降低茶叶产品的农药残留。
1.2.3 通过茶园种果木、灌木和套种绿肥, 可以改善生态茶园小气候, 增强土壤肥力, 维护茶树生长, 增强茶产品质量。
1.2.4 通过不同建设内容, 可以推动茶园土壤、空气、光线、温度、水分等因素的平衡, 维护茶产品稳定、持续发展。
1.3 生态茶园对于环境的要求
生态茶园环境是提高茶叶品质、产量以及为茶树生长提供水、土壤、空气等自然条件。生态茶园应该建设在自然环境较好、离污染源较远、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生产区域。首先, 以茶树为重点, 选择不同生物成份建立起多种群落层次的复合茶园, 不同成员间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保持平衡、稳定的结构。其次, 借助不同层次覆盖展布, 全面利用地力与阳光, 体现出高效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能力, 充分提高生产力。生态茶园既是高产、优质茶园也是多元化收入的基地。再次, 通过引用和修建水利系统, 增强调节气候与保持水土的作用, 让生态茶园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及农业环境的质量获得明显改善。科学设计与规划生态茶园与水利系统, 坚持物种多样性, 进而改善自然环境、建立完善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 生态茶园建设规划设计意义及原则
2.1 规划意义
2.1.1 改善生态茶园环境。茶园建设过程中因为使用机械、人类活动的影响, 导致茶园出现热岛效应, 影响茶树与茶产品的质量。茶园内水利系统包括蓄水池塘、排灌沟渠等) 设置, 对增强生态茶园气候质量、调节茶园局部小气候发挥出重要作用, 也能消弱生态茶园的热岛效应。在规划与设计水利系统景观与小环境方面, 可以构建避阳遮阴的休息环境, 对于抵御风沙与减少嗓音具有较强的效益。沟渠两侧建设绿地既可以将生态茶园沟渠变成生态廊道, 也可以提高生态茶园的绿地面积。
2.1.2 在山顶或与森林边缘设立蓄水池, 引进山泉水, 改善水质。通过生态茶园与排灌水渠周边的植树绿化、美化, 能够净化水质, 可增强生态茶园的地下水质。
2.1.3 可以增强生态茶园景观多样性。生态茶园景观多样性对于生态茶园和休闲观光旅游的发展有强烈推动作用。水利系统周边的绿化、美化是塑造生态茶园景观的补充, 此外, 动物、植物的多样性, 为生态茶园景观增加亮色, 让人们拥有可以休闲、娱乐的环境, 是生态茶园提高茶产品质量、发展休闲观光、建立茶园景观的重要方式。为提升生态茶园舒适性和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精神与物质基础。
2.2 设计原则
生态茶园景观和水利系统景观相互协调, 是生态茶园整体规划, 要全面考虑的原则。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首先要突出生态, 以生态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等高梯层、以茶为主, 种树植草, 整个茶园有茶有树、有花、有草、全面扩宽生态功能, 为增强茶园环境提供高品质服务。
生态和景观同步。生态茶园景观进行规划时要以人为核心, 适应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要求。整个茶园规划与设计景观的原则应该是舒适性、美观性、开放性、安全性, 以自然美化为重点方向, 重视植物造景, 确保绿化用地的宽度, 建立起连续不断的绿色廊道。另外, 要对多样性生物进行保护, 维护景观可持续性。选择天然材料, 提升自然趣味和生态系统, 增强生态茶园的活动与生机。
3 生态茶园建设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3.1 生态茶园水利系统的建设要因地制宜, 尽量利用山坳地、夹谷地修筑沟渠, 减少水流直冲横撞, 造成水土流失, 水路中在陡坡处多设迭石坎, 减低流水的水速, 减少对岸边的冲击力。
3.2 生态茶园自身建设方法:不同地区、不同地段用来开垦茶园的地貌均不同, 有山岗、平地与丘陵。应根据总体规划图, 先修路, 布置好水利系统的蓄水池、沟渠, 然后分区开垦梯层、种植茶树, 绿化梯壁, 设置各种绿化带, 梯面种植豆科作物、绿肥等, 按照生态茶园的要求, 形成完美的生态体系, 既能保证具备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茶叶原料, 又能为生态旅游提供游览的基地。
摘要:发展生态茶园是确保茶叶产品卫生安全、增强茶叶品质、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新世纪后, 生态茶园的建设模式、应用技术、建设标准都在逐步发展。随着生态观光茶园的发展, 对规划与设计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分析和研究生态茶园与水利系统景观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及价值。
生态茶园建设 篇11
而纸质戏单的出现则要晚很多,一般认为是清末之际。最初的戏单是为“点戏”而服务的,即演出团体将本班演出的戏目书写在折扇或是手摺上,演出之时便请观众中有身份的人在戏单中开列的曲目点戏,并由点戏的人单给赏钱。随着茶园、戏楼等专业演出场所为代表的商业性演出的日益兴盛,演出的规格及方式相应地发生变化。在商业竞争的推动下,演出的日期、班社、剧目、演员以及演出程序成了观众是否入场看戏的重要因素。因此,戏园就要提前将这些因素昭告观众,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清末北京城内有各类戏园、茶园等演艺场所40多家,而印发戏单则成了他们必要的宣传策略,据记载,当时的戏单种类达800种之多,但能保留至今而为我们所能见到的却并不多。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正月二十五日北京吉祥茶园戏单”(图一),规格为23cm×33cm。边框饰以蓝色宽边,文字内容主要突出了:演出地点——“吉祥茶园”、演出时间——“正月二十五日,星期六”、演出团队——“荣寿和班、德胜和班”、演出阵容——“小春芳、小德春、六月仙等22人”及演出剧目——“托兆碰碑、御果园、大赐福、翠屏山等13出戏”。而戏单整个版面立意新颖,其绘制了一座清式戏台的平面结构:上、下场门,演出场面,甚至台口栏杆都刻画人微,就连演出者的服装也一丝不苟地予以展示,可见戏园良苦用心。舞台正中正在上演的剧目是京剧“翠屏山”。舞台上方包厢中间印制锦帽貂裘者手持的笏板,上书“吃喝嫖赌”四字,右下角标为“浪子”;右邻戴乌纱帽者手持书卷上书“亡国”二字,右下角标为“棒子”;再右侧手捧骆驼者标“鞑子”;向左第一手捧绵羊者标为“回子”;向左第二标为“鬼子”。另外在此戏单上还有戏单的承印商的广告:“刷印者厚记石印局政东安市场西门外以外口南路东,本局承印一切书籍、文凭、执照、商标、股票,各省内名片”、“本代图之戏单在北京第一家并无了孙分枝,本局主人沈厚奎白”。以上短短的几行字,详细地罗列了商品名称、企业地址、产品项目以及专利声明等具体的广告内容,正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戏单中所说的“吉祥茶园”,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位于北京东城金鱼胡同西口,由内廷大公主府总管刘燮之出资所建,是内城的第一所戏园。初建规模不入,戏台为开放式舞台,台沿有矮栏杆,观众座位是横排长椅,能容纳七八百人。1919年,东安市场发生大火,虽未波及吉祥茶园,但被救火人员踩坏楼顶,前半部受损。后重新修建,将戏台改为椭圆形,观众坐席也改为单人椅子,男女分座,楼上为女座,楼下为男座,并加演夜戏,成为当时东城仅有的一个新式剧院。且这个戏园派头极大,几乎能约到北京所有的著名演员,如杨小楼、言菊朋、荀慧生、余叔岩、梅兰芳等名角。
清代规定,戏(茶)园不准自己组班,戏班不能兼营戏园,演出活动中戏园一方称“前台”,戏(茶)班一方称“后台”。演出过程中,戏班要与戏园签订合同,然后按合同演出。戏班和演员一般是拿包银,并根据茶园当天的上座率来决定包银的多少。戏班与戏园排定演出日期后,双方签订合同,商量演出条件。齐如山((戏班》“下签”条说:“其条件在前清不过几句话,向无成文规条。大致不过买进钱来如何分账,戏报子则完全归戏园写贴”。议定之后,则前台交后台款若干,名日“定签”。班中收到定签款后,即于戏园—下签”,戏(茶)园接到“下签”后,即负责把“签”上所出剧目及宣传内容印制成戏单,以广告的形式宣传。戏单一旦发出,无故不得回戏。倘无故回戏,则必须有罚款。茶园可以随意愿选择适合的班子来演出。大一点的茶园除了雇请一个整班演出外,还可以同时邀请其他戏班一起演出。荣寿和班与德胜和班的同台演出,也是民间戏班商业演出的竞争机制,这也决定了戏班为适应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一方面要重视提高演员自身的表演水平,还要注重表演风格的大众化、娱乐化和通俗化,另一方面要注重从社会广招演艺人才,加以培养,以提高表演水平,扩大戏班名气,以期拥有更多的演出机会。这些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戏曲艺术的提高与发展。
在传统戏曲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体制下,演员阵容向来是剧团所标榜宣传的主题,通过戏单上这些演员名录可以了解剧团乃至剧团的伶人组织形态。演出地址、演出时间、演出戏院、演员阵容与演出剧目等属于基本配备事项,至于摆放的位置与字体大小的编配,除了考量版面设计的艺术美学外,更展现出不同的商业关注焦点。演员的“排名顺序”是戏单的重心所在。它显示着演员在剧团中主、配角的份量,更反映了剧团、茶园以及观众对演员的艺术评价及演员的声望地位。根据以上特点可知,吉祥戏单中排在众演员之上的小春芳即是这次演出的核心,他主演的剧目为《托兆碰碑》。关于小舂芳其人及荣寿和班、德胜和班其他班子成员,均无据可考。但荣寿和班、德胜和班能在内城第一座戏园——“吉祥茶园”演出,在京城应具备一定的名气,因为当时“好戏班各园皆夺,故好戏班差不多终年不离前门左右”,一般戏班“非前门外之戏园偶有空闲,不能人之一演”。
戏班演出剧目为戏单的基础要件,通过戏单可以聚合出艺人、戏班、特定时期与地点等不同的演出剧目,全本连台戏或折子戏等长度区分。该戏单从演出的剧目看主要有三种形式:折子戏、昆曲、小戏。“折子戏”义叫“单出”,这种演出形式自晚明以来广被采用,如《双断桥>为《白蛇传》中的一折,《落园》为《钗钏记》中的第一场,“小戏”的故事情节简单而完整.多从地方戏中移植而来,戏单中的<大赐福》即是。昆曲虽然在此时期已经衰落,但在上层观众中仍有所好,所以戏班在演出时还时常插演昆曲,如戏单中的《落园》。由于京剧所继承的主要是中国民间文化传统,所以清末到民国年间,多数京剧班社仍然保留了徽班与汉调的剧目传承方式,其中以表王见汉民族的故事居多。而这些表现汉民族的戏曲故事,义往往以表现帝王将相以及忠臣义士的故事内容为主。前面所述小春芳主演的《托兆碰碑>取材于传统演义小说《杨家将》,讲的是契丹入侵后杨家将为国殉忠的故事。
戏单在版面设计与装饰图案上,也具有独特的时代政治内涵。吉祥戏单采用了图文并配的设汁手法,以图为主,文字为辅,侧重于刻画描述旧时舞台构造,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清末民初的北京社会历史风貌。
戏单舞台包厢人物装饰,采用传统的五子登科的装饰手法,赋予它极具时代感的全新内容。“浪子”特指“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这些人衣食无忧,整天尢所事事,泡茶听戏便成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棒子”是对人韩帝国的蔑称,来源于清末朝鲜警察手中的棒子。日本于1910年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在吞并韩半岛之后,通过满洲地区向中国发动侵略,而部分韩国人受到“日韩同祖”的蛊惑,仗势欺压中国人,故而老百姓私下都骂他们为“高丽棒子”。手捧骆驼者标“鞑子”寓意清朝统治者。“回子”,清中后期,政府已日益腐败,强制推行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在政治、经济、法律、官吏任用等各方面埘凹族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无理歧视,并在公文与一些私著上称回民为“回子、回匪”,以示侮辱。“鬼子”指的是鸦片战争后,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各国的侵略者。《齐如山回忆录》记载:“每天演戏,总短不了外国兵来看,他们当然不会坐在池子条条,与中国人挤在一处,他们都是上楼坐包厢。”
戏单真实地刻画了辛丑之辱、庚子赔款下的国人心态,用反讽的笔端描绘了在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后,仍以“天朝上国”自居,醉生梦死,闭目塞听的清末统治者,表达了百姓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满清政府的失望。可以说这份广告性质的戏单有着独特的时代内涵。
生态茶园建设 篇12
1生态茶园发展概述
生态茶园是运用生态学原理, 以茶树为核心建设起来的茶园。生态茶园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 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 促进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6]生态茶园在我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1第一代生态茶园———有机生态阶段
第一代生态茶园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是生态茶园的初始发展阶段, 以“有机”和“生态”为其主要特征, 以茶叶生产为核心内容和核心产品。“有机”和“生态”的体现形式主要是茶木共生或者茶果共生, 保持原生态, 施用有机肥料。
1.2第二代生态茶园———茶家乐阶段
第二代生态茶园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副产品, 是生态茶园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第二代生态茶园最早出现在四川雅安的名山县, 以“茶家乐”为其主要特征, 将茶叶资源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游客主要旅游活动为观光、体验茶事活动和购买茶叶产品。茶家乐以茶叶吸引游客, 以旅游促进茶叶的销售。
1.3第三代生态茶园———茶文化和茶品牌阶段
第三代生态茶园起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相应于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而进入成熟阶段。第三代生态茶园以“茶文化”和“茶品牌”为其主要特征。一是大力开发“茶文化”旅游, 将采茶, 制茶, 品茗, 购茶等茶文化体验活动与其相关的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增长知识, 修身养性, 陶冶情操获得身心愉悦为目的。二是引入大型文化企业, 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实现茶产品的品牌化。
1.4新一代生态茶园———智慧旅游阶段
从2011年中国国家旅游局提出发展“智慧旅游”之后, 生态茶园发展进入第四代即新一代智慧旅游阶段。智慧旅游是新一代生态茶园建设基础和标志。新一代生态茶园是以智慧旅游为基础和标志的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
2生态茶园建设基础和标志———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新一代生态茶园的建设基础和标志。新一代生态茶园智慧旅游建设包括一个平台、一个手机旅游APP和四个基础设施。
2.1智慧化管理平台
智慧化管理平台是基于先进理念的可视化管理平台, 采用“一张图”技术, 所有资源一张图管理、所有设备一张图控制、所有事件一张图显示, 实现对全茶园的实时控制管理。
2.2手机旅游APP
开发基于旅游云平台的新一代生态茶园手机旅游APP, 完善提升各项功能, 增加视频接入、移动支付、客流信息查看、导览、语音讲解等功能, 丰富服务信息, 为形象展示、宣传销售、电子商务等提供移动平台。游客进入生态茶园, 游客手机将自动接收到手机旅游APP, 或者手机扫描生态茶园APP二维码, 安装APP客户端。利用地理位置采集技术, 手机旅游APP对游客的数据进行即时采集, 并将数据上传至旅游云。
2.3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无线WIFI网络建设;二是高清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三是一卡通系统;四是智能门禁、智能停车导引系统。
3新一代生态茶园规划建设
新一代生态茶园追求科学规划、生态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其规划建设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茶生态工程、功能区规划和景观设计。
3.1基础服务设施
基础服务设施包括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食宿设施建设。因地制宜, 建设生态茶园道路体系, 合理布设主干道、机耕道、旅游步道等, 并进行路面硬化;修水通电, 完善基础设施;为满足食宿、购物、度假等旅游需求, 生态茶园要建设合理的宾馆体系, 形成住宿设施的高、中、低档布局。可根据地形建筑休闲木屋、情侣木屋等。
3.2茶生态工程
3.2.1构建以茶为主的复合生态系统
在茶园地形最高处、外围四周和有害性风口设置防护林, 主林带种植2-3行高大常绿乔木, 两侧配以2-3行灌木;茶园内遮荫树以桂花、樱花、香樟等为主;茶园与茶园之间、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 可乔、灌木结合种植;对裸露、光秃的茶园梯壁种植白三叶、黄花菜、爬地兰等护坡绿肥, 当覆盖梯壁后, 通过割青埋青草料作绿肥, 以增加茶园植被覆盖度, 提高茶园保土、保肥、保水能力。
3.2.2生态水系工程
生态水系工程建设要点是利用自然溪沟设置排水沟, 在茶园上方开设防洪沟, 拦截山洪, 引入排洪沟, 在靠近水源或雨水汇集较多的地段与排洪沟相连接建造蓄水池;开好“竹节沟”, 外高里低、内沟外埂, 减少地表径流;在坡度为15°-25°的田块设计梯级茶园;积极推广微喷滴灌技术。
3.2.3合理实施茶园间作套种
茶园间作套种以当地特产果树为主。实行“茶树+银杏”、“茶树+枣树”、“茶树+柿树”、“茶树+油茶”、“茶树+山核桃”、“茶树+榧树”等套种, 实现茶、果、旅游等多项经济效益。
3.3功能区规划
可以根据生态茶园地形、地貌、人文资源等实际情况, 规划不同的功能区。一般可以建设五大功能区:一是茶叶种植观光区。以茶山、茶园、茶厂、茶舍为基调, 建造多重观景台, 结合景观建设, 开展观光旅游。二是茶叶加工体验区。开展山地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艺体验等旅游活动;三是茶文化体验区。修建具有地方和民俗特色的茶楼, 茶社, 利用展室、走廊、门厅的空间布置茶诗、茶画、茶具, 进行茶艺茶道表演、歌舞表演, 开展各种茶文化活动, 茶叶的展示和销售;四是休闲娱乐区。开展各种旅游休闲活动、拓展训练活动、亲子活动等;五是茶博园。种植各种茶树、展示各种茶叶, 介绍与茶相关的科技知识。
3.4景观设计
景观建设要尽量保持原生态、与环境协调。生态茶园里的山山水水, 一草一木皆可成景, 营造绿色大气、波浪起伏的茶山有机生态系统, 配置奇石流泉, 将生态茶园营造成美丽如画的大盆景。建筑小品在体量、造型、色彩等方面, 要体现民俗风情和浓郁的茶文化韵味。
4新一代生态茶园项目策划
4.1茶艺茶道表演
定期进行茶艺茶道表演, 并当场对游客进行茶艺茶道教学, 培养游客“茶为国饮第一”的品饮茶的科学方法, 培养游客对品茗的审美情趣 (对茶叶品种的选择, 对水, 茶具, 品茶环境的要求, 对一系列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化元素的欣赏) 。
4.2茶叶为主的农家土特产品生产、展示基地
乡村旅游的收获, 不仅仅是放松身心、休闲度假, 还包括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生态有机绿色食品、手工艺产品、创意产品。新一代生态茶园要建设茶叶为主的农家土特产品生产、展示基地, 让游客了解、体验农家土特产品生产过程, 提高购买欲望, 增加购物消费, 让每一个游客都满载而归。
4.3统一的网络营销平台
目前乡村旅游营销存在短板, 信息极其不对称。游客和乡村旅游服务之间缺乏一个交互式的信息交流的平台。而智慧旅游正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途径。智慧旅游通过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 建立新一代生态茶园网络营销平台, 整合各方资源, 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业务。
4.4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
新一代生态茶园是一个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一是以“乡村记忆”为文化主题, 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农业休闲体验基地;二是在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中融合吃住购行游娱要素, 从观光型向体验型提升, 增加游客的参与性, 游憩项目的设计要以游客体验为核心, 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三是构建一个全方位展示当地文化及地域特征的旅游社区;四是全面覆盖旅游度假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同时提供文化、教育、运动、健康等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本荣.周宁县高山生态茶园建设成效与关键技术[J].福建茶叶, 2015 (03) :38-40.
[2]周婷, 邵宛芳, 侯艳.浅析茶文化在生态茶园景观中的表达与营造[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9 (02) :10-14.
[3]李冬水.关于何谓生态茶园的商榷[J].福建茶叶, 2015, (04) :37-39.
[4]刘俊梅, 田晓霞, 闫敏.基于智慧旅游的新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市场论坛, 2012 (11) :92-95.
[5]李萌.基于智慧旅游的旅游公共服务机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14 (6) :64-68.
[6]张永仟, 赵建平.谈生态茶园的建立[J].中国茶叶, 2002 (03)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