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生态旅游

2024-12-04

茶园生态旅游(共12篇)

茶园生态旅游 篇1

1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态环境, 能够持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自然资源, 为社会进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 不仅可以服务于当代社会和当地民众, 而且能够惠及子孙、造福人类。今天, 生物多样性保护正日益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 “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认识而深入人心。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物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我国还拥有包括温带, 寒温带, 亚热带, 高山, 丘陵, 湖泊, 森林, 海洋等众多的生态类型, 孕育了各种生态类型中的大量物种, 使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都居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的各种威胁,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过去遭受到的破坏和当前面临的威胁都是严重的, 生物多样性尽管丰富多彩, 但在许多方面是残破不全的。我国生物多样性退化严重, 大自然调节气候、空气和水源的能力大幅下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冲击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南方持续干旱、北方的雪灾、四川的泥石流、高温天气等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代人口猛增, 人均自然资源的数量持续下降, 尤其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对生物资源掠夺式开发, 已使我国受严重威胁的生物物种占了整个区系成分的15-20%, 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 引起各级政府逐步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1994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为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相关规定, 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有效应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环境保护部会同20多个部门和单位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年) , 提出了我国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

在这样大的国际、国内背境下, 形成一个共识保护我们的地球,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云南省提出绿色强省的目标,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云南的一张名片, 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责任, 也是实现云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滇西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之一。为保护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 2008年2月云南发布《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2010年5月26日, 云南省在保山市腾冲县召开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 发布《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 宣称要将云南打造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好的地区。

普洱作为镶嵌在西南大地的一颗绿海明珠, 以盛产普洱茶而闻名。如何把普洱茶这张名片做大、做好、做强, 提升普洱茶的品质, 必须从源头做起, 从茶园做起, 以绿色、生态、有机的标准建设生态茶园, 打造好普洱茶原料生产的“第一车间”。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茶园任重而道远, 是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建设的意义

2.1 建设生态茶园恢复茶园生物多样性是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

普洱市是云南省财政相对贫困的老、少、边、穷地区, 茶叶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 过去几十年受单一种植的影响, 掠夺式开垦, 毁林开荒;盲目追求高产,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种植模式单一,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致使茶叶产品质下降, 农残增高, 降低普洱茶饮品的安全性, 致使茶叶出口受阻。特别是2007年的经融风暴, 使普洱茶价格从峰值跌落峰谷, 整个普洱茶产业损失惨重, 处于市场低迷的状态。

如何走出困境。经过考查、调研国内外生态茶园建设的成功经验, 科学的谋划, 普洱市提出强势推进传统茶产业, 以绿色、生态、有机的标准建设生态茶园, 把茶园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茶园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心, 用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方式作为保证, 从今年起力争用五年时间把全市136万亩现代茶园改造成生态茶园。使普洱茶提质, 让人们品饮健康安全的普洱茶。

2.2 科学全面的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设生态茶园的关系

2.2.1 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 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遗传基因及其变异性, 以及它们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景观。它们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们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显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 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的活动引起生物资源不合理利用及环境变化, 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遭受破坏, 许多物种已经或正在逐渐从地球上消失, 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 (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及其变异性。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4个层次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的作用关系构成了维持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平衡与稳定的防御体系, 即“地球的免疫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2.2.2 生物多样性价值

1) 科学研究价值:通过对4个层次的多样性研究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 生命系统的起源、演化发展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关系, 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核心研究价值所在;

2) 经济利用价值:在物种多样性层次上, 作为人的必要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料;

3) 潜在基因价值:作为基因资源, 主要是在遗传多样性层次上;

4) 生态服务价值:作为一种生态资源, 主要是建立在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上, 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

5) 美学和文化价值:作为旅游资源为人类提供康体、休闲、审美价值, 主要是在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多个层次上。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国家战略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各种机会, 谁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谁就拥有未来发展更多的选择权。

2.2.3 保护恢复茶园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生态茶园的重要内容

生态茶园建设以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基因等包括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建设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 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如果不注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会对地球和人类本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茶园建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态茶园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份。通过在茶园内种植不少于六个品种的高大乔木、中间种植茶树、地表种植绿肥或有根瘤菌的植物以保水保肥的立体种植措施, 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

3 建设生态茶园的技术措施

实施生态栽培, 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采用高大乔木─茶树─绿肥立体复合的模式建设生态茶园, 根据所处地块的生态环境因地制益, 对茶园的山、水、园、林、路等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尽量保护茶园有的树林、植被, 使茶园通过种植不少于6个品种的高大乔木, 遮荫达30%;中间种植茶树;地表种植绿肥或有根瘤菌的植物以保水保肥, 对幼龄茶园还可以短养长。建成林中有茶, 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

实施生态防治, 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 不仅污染了环境, 而且造了茶叶农药的残留。在病虫害防治上采取利用植物的抗性;利用害虫的天敌;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种间信息物质等进行立体综合生物防治。

科学施肥, 促进生态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 在生态茶园施肥应根据有机肥特性、茶树生长的规律、土壤性质合理的施肥。

4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

全球都有一个普遍现象和共同的规律, 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总是与贫困地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如何在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同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建设生态茶园会给茶农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但是暂时的, 我们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试点, 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使保护生物多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充分调动茶农的积极性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证生态茶园建设顺利完成, 达到项目预期的目的。

5 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宣传

1) 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使人们认识人与生物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懂得抢救生物多样性就是拯救人类本身的道理, 这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管理与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只有抓好科普宣传教育才能使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保持在最小程度和使生物资源达到合理管理的近期目标, 也才能实现帮助人们采用持续的、合理的方法对生物资源进行利用和管理, 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长远目标;

2) 应把自然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宣传当作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来支持, 茶农是生物多样性与持续利用的直接参与者, 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 通电视、电影、网络等形式, 深入到边远地区针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各种人群中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它们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等进行深入浅出的生动的宣传, 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3) 越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方越贫困, 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破坏程度越高。而这些地方的科普宣传尤其重要, 要加强宣传。再由于经济不发达和劳动者的素质还不高, 造成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滥用和破坏了自然资源。但是, 近几十年来, 所造成的各种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的严重问题, 有不少与各级管理者、决策者缺乏生态知识、保护意识而决策上的失误有关。所以, 对于科普宣传的对象, 除了要重视公众, 更要重视对各级管理者、决策者的科普宣传, 虽然他们的人数少, 但是能量大。

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年-2030年) .

[2]霍海洲.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

[3]杨宇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4]佚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研究现状.

[5]蒋高明.生物多样性受危害的原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6]国家环保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环保网.

[7]《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茶园生态旅游 篇2

题目:高优生态茶园建设调研报告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07-02 姓名:杨晓坤

2010年1月

-1-2009

整合资源 优化布局

加快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步伐

近年来,我县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茶叶消费时尚,切实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不断开发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有效占领无公害茶叶市场,茶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目前国际、国内茶叶市场的总体需求相比较,我县茶叶在品质上、规模上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合理的整合改造现有低产茶园资源,突出重点优化茶园布局结构,打造高产、质优、园林化生态茶园基地是壮大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必然之路。温泉是昌宁县的茶叶大乡,同时茶叶也是温泉乡主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根据我到温泉一个月的调查研究,结合近年茶叶市场供求情况,就我乡茶叶产业的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温泉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温泉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温泉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是尼诺绿茶的主要产地。全乡现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种植、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红茶、绿茶、普洱茶等多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其中尼诺绿茶曾获“陆羽杯”奖、金钟奖、马来西亚国际工商展机构金奖和中国昆明科技成果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目前,全乡共有茶园面积26433.5亩,投采面积达25388.5亩,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86个,精制茶厂4个,茶叶精制生产线4条,初精制生产能力170万公斤以上,初具茶叶产业化经营企业3个。

(二)茶叶是促进温泉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

温泉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168个村民小组的99%以上农户,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近千人,占全乡总人口4%,全乡农业人口中近三分之二为茶农。茶叶发展集中在光山村、联席村、温泉村、下六甲村、尼诺村、松山村、鹿塘村,这些村村民的人均收入有近80%为茶叶收入。

(三)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

全乡茶叶面积不断增加,茶农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茶叶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基本培植成功,并且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15000多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7年计

划发展3500亩高优生态茶园,5700亩低产老茶园改造正在进行当中。有2家茶叶企业取得了茶叶生产市场准入“QS”认证。普洱茶及以生产普洱茶为原料的晒青绿茶数量不断增加,温泉乡有普洱茶生产企业5家,产量近百吨。茶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借“千年茶乡”系列活动之机,大力宣扬了温泉茶品牌,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了温泉茶品牌对外的知名度,同时引进了新的普洱茶生产企业,提升了温泉茶文化底蕴。茶叶价格迅猛增长,茶农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户从事茶叶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二、温泉茶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与农户对茶叶作为产业长远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今年温泉乡春茶收鲜均价达15.29元/公斤,销售干茶均价达63.9元/公斤。仅春茶期间,全乡户均茶叶收入就达9446元,人均收入达2233元,人均茶叶收入比上年同期499元增1734元,增合347.4%,收入在2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农户有1539户,就目前温泉农村经济而言,茶叶产业是任何产业无法替代的。

(二)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

在温泉26433.5亩茶园中,有11000多亩茶园因管理不善,产量、质量较差,茶园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之茶农对鲜叶的采摘质量不高,导致部分茶园单产低,综合效益相对较低。

(三)投入不足,管理滞后,“温泉茶”品牌效应不高

外地茶叶流入我乡掺充温泉茶出售的情况突出,管理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措施不到位,有面积规模而没有规模效益,发展层次较低,制茶企业多而小,品牌多而杂,茶叶资源没有得到较好整合。

(四)观念落后,外资引进困难,牵动力不强

部分干部群众的观念落后,存在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思想,投资环境还不够理想,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商对茶叶产业的投资开发。产品结构不合理,还有大量低档次的晒青毛茶,群众发展茶叶的效益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三、加快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抓好种植加工,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

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茶叶进一步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新植茶园建设,对新植的茶园按生态、无公害的技术要求进行发展。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实施整合改造。五是努力推进茶叶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对基础好、规模大的加工企业实施重点支持,促进其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六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销对路产品查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既要巩固传统产品生产,又要切实加快适销对路产品开发。

(二)弘扬茶文化,促进茶叶贸易

温泉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要充分挖掘我乡茶历史、文化遗存,向外推介我乡茶资源、茶产品、茶企业、茶贸易,提升温泉茶文化底蕴和茶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茶叶销售,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场网络;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三要继续发挥茶叶协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全乡茶叶交易市场。

(三)建设高优园林化示范样板,带动温泉茶叶深入发展

2008年,争取项目,整合资金,在“云保线”习谦桥至大桥洼子段的公路两侧常耕地内(涉及温泉村湾塘、红土、里睦、山田、王家寨、中寨、五石美、徐家寨、赵家寨、陈家寨、杨家寨、街子、澡塘、大领岗、西山、何家寨等村民小组)建设1500以上的高优生态园林化样板茶园,在提高温泉茶叶对外知名度的同时,打造昌宁县南大门的优势,叫响名符其实的“茶乡温泉”,带动温泉茶叶产业深入发展。

(四)打造“温泉茶叶”品牌,扩大温泉茶叶市场影响力

一是整合温泉乡茶叶品牌。对温泉乡茶叶现有品牌进行认真筛选,继续打造具有温泉乡特色与代表性的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同时,规范茶叶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切实加大温泉乡茶叶品牌的保护工作。二是

强化茶叶市场营销,建立茶叶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发展专业化营销企业、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举办各类茶营销活动,发展茶叶订单、促进温泉乡茶叶销售。通过开展温泉乡古茶树资源保护、温泉乡茶文化挖掘与温泉乡发展旅游业结合,宣传温泉乡茶叶,促进温泉乡茶业发展。

茶园生态旅游 篇3

关键词:生态;茶园;现状;对策

景东有着悠久的茶历史,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优势突出,是普洱茶产地及茶树起源中心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茶业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政府13111工程,围绕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结合我县4+1工程的要求,景东县建设无量山、哀牢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思路,坚定信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推广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提高茶产业效益。全县的茶叶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 景东县生态茶园现状

1.1 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全县建设生态茶园20.53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9.49万亩;有茶叶千亩村74个、百亩组493个;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达13.2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5%,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532亩;无性系良种面积5.6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27.3%。有野生茶树群落分布面积28.6万亩、栽培古茶树(园)面积3.7万亩。

1.2 生态茶园建设 自2010年启动生态茶园工程以来,生态茶园改造遮荫树种植20.53万亩;市级示范样板3个3332亩,书记县长示范样板6个6026亩,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示范样板40个24090亩;高密度留养茶园示范样板2000亩;茶园套种绿肥示范样板1000亩;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20.53万亩;逐步规范已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93个、茶叶农资供应点41个。共投资2014.78万元。累计完成高密度留养4080亩,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20.53万亩,向合作社、企事业单位发放《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证》38本,核发面积4.8万亩。积极完善农资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加强市场清理整顿与指导服务,强化茶园管控措施和违禁化肥农药宣传,茶农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提高,推动了茶叶种植的绿色生态和规范化。

1.3 产业效益初步呈现 茶产业一直是我县传统产业,是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2013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0582吨,实现茶叶产值6310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304万元。茶产业覆盖全县10镇3乡、166个村,涉茶农户达6万户、人口23.4万人。是云南省3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茶叶总产持续增长。2013年全县实现茶叶产量10582吨,比上年增长13.78%。

2 景东县生态茶园存在的问题

(1)是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的能力弱,茶园水利条件滞后;

(2)是茶园老化严重,低产茶园改造任务艰巨;

(3)是组织化程度较低,发挥茶叶专业合作社作用的工作有待加强;

(4)是茶叶初加工水平不高,建设和改造初制所任务艰巨;

(5)是企业带动力不强,培植龙头企业力度有待加强;

(6)是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技术培训有待加强;

(7)是缺乏专业技术力量,科技服务水平需要提高。

(8)部分茶农存在重栽轻管现象,做好茶园后期管护面临严峻的考验;

(9)是部分山区的茶园现套种核桃树,导致无法按规格栽种遮荫树,树种多样性上存在不足。

3 景东县生态茶园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我们将继续发扬成功经验,努力克服不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县生态茶园建设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继续加强领导,坚持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提升茶产业整体水平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实,继续实行层层领导挂钩制度,督促检查绿色、有机、生态、立体、生物多样性复合式生态茶园。

(2)强化政策扶持,完善管护措施,加强遮荫树的后续管理,做好遮荫树中耕、浇水、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禁止茶园放牧、禁止施用化学除草剂及违禁农药,提高遮荫树的成活率,提高茶叶品质。引导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强化茶园管理,坚决避免重栽轻管现象的发生,达到建得成、管得好、效益高的建设目的。

(3)按照“先搭台、后规范、再提升”的思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健全农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的指导,引进有实力、讲诚信、有责任的茶叶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初制所+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并产生做好的效益。

(4)齐心协力建设好标准化茶叶初制所,进一步提升茶叶加工水平,推进茶叶企业标准化生产,将生態茶园建设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5)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茶农素质。对茶农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6)继续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按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内容打造一批示范基地,使其成为茶叶出口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名牌产品生产基地;

(7)实施多元化开发战略。一是加大普洱茶、名优绿茶加工力度,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逐步实现我县茶产业由原料生产型向精制加工型转变。二是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步伐。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茶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加快开发速溶茶、液体茶、保健茶、药用茶等。

(8)巩固好生态茶园建设成果,完善生态茶园遮荫树管护措施,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农资市场的监管,全面做好茶园登记证书发放工作。

(9)做好生态茶园的科技培训工作,重点抓好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培训。

(10)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质量标准,加强从原料到产品各个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控制,鼓励和支持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11)抓认证,保安全。一要积极引导企业申报QS认证,并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产品。二要按照生态茶园建设要求,实行综合防治茶树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重点推广色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和冬季使用石硫合剂封园技术。三要加强质量检检测,以进行茶叶全面卫生状况检测与评估,确保我县茶叶质量安全。

(12)抓生态,保特色。一要全面推行生态茶园标准化种植,开展配方施肥,推行生物有机肥,在现有茶园推广种植绿肥、行道树为主的茶园生态改良。二要完善茶园中小型蓄水池为主的排灌系统,发挥生态优势,保住特色。

茶园生态种植技术研究 篇4

1 减量化生态种植技术

1.1 打破常规采收与修改方式

即全年生产春、夏、秋3季茶叶, 肥培为“一基三追”, 修剪为“三年轻修剪, 四年一次深修剪, 五六年一次重修剪”的方法, 调整为“三个一”, 即全年只生产一季名茶、一次重修剪、一次重基肥, 达到“成本低耗, 资源高效, 产品优质”。具体的做法:每年3月中下旬至5月初为径山茶生产期;春茶结束后, 离地30~40 cm, 全面重修剪, 修剪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夏秋茶留养,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重施基肥, 施菜籽粕2 250~3 000 kg/hm2或羊栏粪15~18 t/hm2, 开沟施或结合秋耕, 将肥翻入土中[2]。每隔2年施肥1次, 同时加施一定量的N、P、K, 如施尿素60 kg/hm2+过磷酸钙112.5 kg/hm2+硫酸钾60 kg/hm2或复合肥 (15-15-15) 150 kg/hm2。

1.2 运用综合防治技术, 实施“肥药双控”

春茶前及春茶生产季节, 均不喷农药;春茶前后不施催芽肥或追肥;春茶结束后至9月中旬非生产季节, 科学合理控制使用农药, 掌握喷药的时间, 选准主治和兼治农药种类和使用浓度, 争取最佳使用效果, 一般全年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在3次内。

1.2.1 农业防治。

(1) 良种合理搭配。园区搭配种植特早品种 (乌牛早) 、早熟品种 (茂绿) 、中迟品种 (鸠坑群体) 等良种, 错时采茶, 自然隔离害虫的发生与蔓延, 减轻病虫害发生[3]。 (2) 春茶结束重修剪, 剪除树冠大量枝叶, 便茶树通风透光, 打破产卵于芽梢嫩茎内的小绿叶蝉和产卵于叶片的螨类、粉虱等害虫的发生规律, 减少病虫发生源和栖息地, 减轻病虫发生与危害。

1.2.2 生物防治。

2010、2011年应用白僵菌粉剂进行防治, 3.33 hm2示范基地放含150亿/g的白僵菌100个。

1.2.3 物理防治。

在修剪式、翻耕式等农艺物理防治的基础上, 从2009年开始, 茶园安装佳多牌频振式诱虫灯, 每1.67 hm2安装1只, 利用某些害虫成虫的趋光性, 进行诱杀, 有效控制了鳞翅目等害虫发生。

1.2.4 农药防治。

6—9月是茶园病虫害的多发期, 其发生量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时,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选用的药品、使用的剂量、喷施的时间, 掌握害虫主治和兼治最佳结合。如2009—2010年6月上旬, 主治茶丽纹象甲成虫, 兼治假眼小绿叶蝉, 农药选择茶举 (10%联苯菊酯) , 用量450 m L/hm2, 对2种害虫防效均良好[4]。2011年, 茶丽纹象甲发生基本得到控制, 为此没有进行喷药, 当年只在7月上旬和8月下旬, 分别对假眼小绿叶蝉和螨类进行主治和兼治其他零星发生的害虫。2005年以来, 每年使用化学农药最多3次, 药剂不重复使用, 减轻害虫抗药性, 提高防效, 降低农残。

2 再利用生态种植技术

主要是采取重修剪的方法, 将废弃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春茶结束后, 及时进行茶园重修剪, 将离地30~40 cm地上部枝叶修剪回园, 覆盖在茶行间 (30~45 t/hm2) , 减少杂草丛生, 增加土壤有机质, 疏松土壤, 利用废弃枝叶含有的N、P、K成分, 补足茶树夏、秋季生长所需的养分, 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节省茶园肥料成本和除草成本, 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3 资源化生态种植技术

据1984年有关茶叶专家分析, 茶树枝叶N、P、K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27%、0.497%、1.509%。据此分析, 按回园30 t/hm2茶枝计算, 其N、P、K的含量达到548.1、149.1、452.7kg/hm2, 其N的含量相当于施尿素1 191.5 kg/hm2, 除了空气、土壤固定, 雨水冲刷, 足够补充春茶375~450 kg/hm2干茶所吸收的养分, 以及茶树生长所需的N、P、K营养元素。将废弃枝回园, 以园养园,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4 成本低耗, 资源高效, 产品优质的效益分析

4.1 成本低耗

废弃枝回园, 以园养园和“肥药双控”, 降低了茶园生产成本。2011年, 除采茶和加工工资外, 按女70元/工、男100元/工计算, 茶园投入的人工和物化总成本为10 965.75元/hm2。其中:茶园修剪1 500元/hm2;除草450元/hm2;防病治虫735元/hm2 (人工工资270元/hm2+农药375元/hm2+燃料费60元/hm2+机械折旧30元/hm2) ;施肥7 830.75元/hm2 (人工工资2 700元/hm2+肥料5 130.75元/hm2) ;其他费用450元/hm2。

4.2 资源高效

实施生态种植, 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条件, 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 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 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 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2011年, 在遭受多次倒春寒袭击的情况下, 生态茶园仍增产增值, 茶园平均产值22.62万元/hm2。除当年采茶和加工工资外, 田间栽培管理投入的人工和物化成本为10 965.75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20.63。

4.3 产品优质

通过生态种植模式的实施, 茶园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弥补了某些低海拔茶园地理环境条件的先天不足, 改善了土壤, 促进茶树生长, 有效提高了茶叶自然品质。该企业生产的“仙宅牌径山茶”已被认定为“绿色食品”、余杭区名牌产品、“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连续3年获浙江省绿茶博览会“金奖”等殊荣。自2005年以来, 产品经各个部门抽查均“合格”。

5 小结与讨论

5.1 生态种植技术的实用性

根据径山茶品质要求和产区劳动力状况, 实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生态种植模式, 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径山茶的感官品质是以“1芽1叶和1芽2叶”原料为上等, 注重芽叶大小的匀净度和完整率。径山茶的理化品质是以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水浸出物含量高为优。因此, 径山茶除了春茶, 只有秋茶后期原料能达到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的要求。由此可见, 采取全年生产一季名茶、一次重修剪、一次重基肥是取得“成本低耗, 资源高效, 产品优质”最理想的生产格局, 符合生产实际, 同时减轻了劳动强度, 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再者, 留养夏秋茶, 有利于提高茶树的光合效率。

5.2 生态种植技术的科学性

生态模式的关键技术是“肥药双控”和“废弃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 由于减少和控制化肥、化学农药的投入, 有利于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药的使用强度, 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促进良性生态循环。分析发现, 全年至少降低化肥施用强度80%以上, 降低农药的使用强度40%以上。废弃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和夏秋茶留养, 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 达到茶园生态平衡。

5.3 生态种植技术的成效性

运用生态种植技术, 改变茶园生态环境资源, 促进茶园综合效益的提升, 有利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较好的成效。一是经济效益体现。以2011年为例, 实施生态种植的茶园, 平均产径山茶390 kg/hm2, 按580元/kg计算, 产值可达22.62万元/hm2。比2009年的15.75万元/hm2增值6.87万元/hm2;同时, 降低化肥、农药和人工成本约2 799元/hm2, 2项合计增收71 499元/hm2。二是社会效益体现。生态种植技术的应用, 示范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 以2011年为例, 带动农户面积66.67 hm2, 平均产径山茶300 kg/hm2, 按500元/kg计算, 产值15.0万元/hm2, 比2009年的产值7.2万元/hm2增产7.8万元/hm2, 计增加效益520万元。同时, 径山茶品质和知名度和日益提高, 促进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效益体现。通过该技术应用, 茶园减少农药、化肥等的施用, 有效控制了茶园污染, 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 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 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 促进茶园良性生态循环, 提高生产能力, 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摘要:以杭州市余杭区余杭仙宅茶厂径山茶生产基地为示范基地, 通过2005—2010年的生产种植技术实践, 指出茶园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投入, 充分利用修剪枝叶回园, 以园养园, 促进茶园良性循环, 从源头控制农药、化肥的污染, 可有效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达到成本低耗、资源高效、产品优质。

关键词:茶园,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态种植

参考文献

[1]吴全, 姚永宏, 李中林.幼龄茶园复合种植技术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3 (6) :38-40.

[2]杨普.皖南丘陵区主要害虫及天敌资源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 2000 (6) :791-793.

[3]林心炯, 徐赛禄.山地茶园间种绿肥试验[J].茶叶科学简报, 1986 (4) :19-22.

有关茶园旅游的电视宣传广告词 篇5

2. 浓郁茶香,生态金湖,茶艺文化,天下第一。

3. 碧水丹霞,茶香金湖。

4. 绿动泰宁,茶香金湖。

5. 水是故乡甜,茶是金湖香。

6. 品泰宁金湖茶文化,游世界地质大观园。

7. 大美泰宁古韵今辉,茶香金湖天下贡品。

8. 茶•香金湖,旅•行泰宁。

9. 茶香金湖,心悦诚“服”。

10. 丹山碧水,茶韵泰宁。

11. 茶香古韵,心动泰宁。

12. 金湖如画,茶香天下。

13. 茶香金湖,茗扬泰宁。

14. 泰宁金湖,“茗”传天下。

茶园生态旅游 篇6

关键词:生态茶园;教学基地;规划;建设

长安教学基地位于长沙县干杉乡长安村,坐落在黄花国际机场东南方,离黄花国际机场3公里,距我校20公里,交通便利。整个基地占地216.8亩。“长安茶园”位于该教学基地内(N28°09'441",E113°13'558,-N28°09'526",E113°13'724"),茶场土壤属第四纪红壤,占地面积29220平方米。在湖南农业大学1998年征用该基地以前,就主要种植茶叶和进行茶叶初加工,故称之为“长安茶场”。经过十多年的规范化建设,已将长安基地建设成为以植科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基地,而且已经显示出了其在教学科研、科技推广中的优越性,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

为了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博知识面、富有创造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具有良好协作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包括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社会交流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21世纪人才,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我们结合长安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长安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一、长安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化的规划

(一)长安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化的规划依据

在茶叶生产上,古今中外早就有生态茶园的雏形。如湖北、江西、安徽,在茶园中种植棕榈、乌桕、油桐;湖南安化在茶园中栽种梨果,有的还间种粮豆和其他经济植物;广东在茶园中普遍种植遮荫树和绿肥。在云南普文,最先实行了橡胶茶叶的间作,然后在勐满、盈江、芒市、瑞丽等农场推广。惠民农场有果茶(芒果)、药茶(金鸡纳)间作;凤庆、临沧、保山、腾冲等地在茶园中种植桤木,西双版纳勐海除了混林茶外,有大规模的樟树,这些都是根据茶树对特殊生境的要求及提高对阳光、地力等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充实生态位原理建设而成。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所建立了胶茶人工群落的典型生态茶园;海南省的林-胶-茶新型生态茶园,为生态茶园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因此生态茶园是基于茶树与其系统发育环境的传承性,与其他生命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性,实行生命系统的多样性,让茶树回到它完成系统发育的、含有人为意志的森林怀抱中去重演系统发育;能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在茶园所占领地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物质能量摄取的时间、空间、种类、数量、质量、层次的差异性和相生、相养、相克关系,充分满足主体物种茶树的生态需求,达到茶树个体、群体的最大增长,获得生产的最佳效果;实现了对太阳能和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得到相互促进,茶园不衰,环境不败,从而使经济收益持续稳定,使三大效益圆满统一;同园艺与园林配合,与周围环境组成秀美的园林化茶园生态系统。

(二)长安生态茶园教学基地的基本情况调查

目前生态茶园当地的配伍植物主要有类茶植物、水果、药材、香料等经济作物,桤木、绿肥,粮豆,蔬菜等共7大类30余种,有些植物还兼具蜜源和色彩构图的特点。近几年来,特别是学校对长安教学基地的功能和布局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后,给长安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分批投入资金690多万用于基地的建设,先后修建了157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645平方米的制茶车间、880平方米的包装车间与教工宿舍、348平方米的食堂,并逐步完善了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完成了基地的绿化、美化以及亮化工作,长安基地已初步建设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协助园艺园林学院、农学院、食科院落实果树基地、旱粮作物园和类茶植物园的建设立项工作,加快了基地的站园建设进程。目前基地已拥有良种示范园、丰产示范园、品种基因库、花卉苗木园、手工茶车间、名茶车间和普通绿茶制造车间。2003年长安基地一共承担教学实习288人周,生产实习576人周,毕业实习560人周,科研课题5项,年生产手工名茶500斤,普通绿茶30担,并且经常接待校内外领导和来宾参观指导,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长安生态茶园基地的规划

1.生态茶园的规划原则。①根据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原理,植物种类(杂草除外)安排在4~10種以上。②根据种间相互关系原理,在多种植物配置中,用植物引来功能性动物、微生物5~10种以上,营造天敌的居住生活条件;并充分考虑与茶树有正相互用的植物种,同时引进茶树主要害虫的负相互作用种。③生态茶园收集太阳的能量要求达到最大值。④土地营养物应富集于土壤耕作层,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消除营养或生理限制因素。⑤保持适当长度的食物链和一定复杂性的食物网营养结构。⑥避免周边、区内的各种污染源和拒绝一切毒物或不能降解的有毒物质进入系统,使土地、水源、大气、茶叶及其他作物、天敌以及劳动者消费者受到污染损害。

2.长安生态茶园基地的规划蓝图。根据长安基地的实际社会、经济、生态条件,使其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功能、科研示范功能、社会素质教育功能、生态旅游功能,我们将长安基地建设成植物生产类教学科研为主,集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科技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规划建设长安有机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其中有机生态茶园试验实习园(80亩)、类茶植物试验实习园(15亩),茶叶加工厂(10亩),“一区”即名特优生态有机茶展示和品尝综合管理服务区(26.8亩)。通过科学建设与管理,长安基地将全面展示出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建校水平,满足学校多学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需要,成为现代农业基地的样板和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长安生态茶园的建设

(一)长安生态茶园的建设内容

生态茶园是茶树栽培学的创新与技术革命。它不是原来意义的单一茶树和平面结构的茶园,它具有植物组成多成分、多层次的立体复合结构,除了茶树、植物外,动物成分也多样化了。除了茶叶以外,还有其他经济植物的收益,对水土保持、对气候改造,对茶园小气候乃至地区气候形成均有特殊功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各种鸟类会飞来安家,各种天敌(包括引进放养)可来休息、觅食,病虫害会大为减少。自成一个系统,能抵抗不良环境,维持长久的平衡。

1.对生命成分进行选定,包括茶树品种、上层、林网网络、水土保持、色彩、蜜源等不同生态作用的植物种。我们可以按生产要求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定利用绿肥植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2.空间结构安排:对所选定的植物种,种在什么地方,如何排列,种多少,如林网植物分几行,外层、中层、内层种什么,茶园道路旁种什么,上层种什么,一般选经济价值高的物种,道旁5~10米1株,茶园上层每亩10~15株。

3.种群安排:采用什么茶种,每亩种多少株,如何排列,行距、株距一般以3000~5000株为宜。

4.苗木准备:建立苗圃或购进苗木,收集各种拟种植物的种子、种苗、引进天敌生物的联系定货等。

5.规划与园、厂设计:丈量土地,设计分区、分片串以道路、排灌系统,将林网、网格茶园、网格植物、碎部植物等生态茶园部件绘制成综合规划示意图和若干具体的布置详图,并请专业人员绘制工厂概图与工艺流程、设备配置图。

一切规划设计均已做好后,就组织劳动力进行开垦。开垦的第一步就是把道路网规划好,排灌系统规划开挖好,种各种植物的沟或塘挖好;第二步开茶园:开茶园与一般茶园相同,测好等高线,线上打好桩,由下往上逐梯开挖。植茶沟深50Cm,宽60~80Cm,表土回沟。开完后整理台面,施好基肥(每亩钙镁磷或磷矿粉100㎏,农家肥1000~3000㎏),与土拌匀,上盖心土5~8Cm,待雨季来到定植。

(二)长安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的管理

1.基地站园的管理。站园是校内教学科研基地的基本单位,长安教学基地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基地的定位和功能规划,进行产业调整与布局,建立结构布局合理、高起点、现代化的茶园、果园、旱粮作物园、类茶植物园、生活服务区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站园结构体系。各站园作为相对独立的农业产业单位(实体),实行目标管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按照岗位目标责任制,将任务层层落实到人。学校将对各站园的管理进行宏观控制,严格考核,同时积极主动地为各站园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认真做好基地站园的服务工作。

2.基地服务设施的管理。按照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对基地服务设施的管理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则,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宗旨,以科学有效开展基地资源资产运行,最大限度提高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实行市场运作,开放经营,建立目标责任制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并与管理者达成了目标管理协议,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同时,我们采取边研究、边实施、边总结、边改进的方法,制定了《长安基地餐厅管理制度》《长安基地餐厅运行管理制度》《长安基地宿舍管理制度》《长安基地门卫管理制度》《长安基地住宿须知》以及《基地多媒体设备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达到了规范化管理,优质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运湘,曾希柏,张杨珠,林志灵,孙楠,王道龙.湖南省丘岗茶园土壤的酸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41(3):633-638.

[2]王曉平.茶园土壤地力退化现状及其防治途径[J].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335-361.

[3]程正芳,宋木兰,童云娟,等.苏南低产茶园土壤障碍因素研究[J].茶叶,1994,20(1):18-22.

[4]陆建良,梁月荣.茶树根系特性与茶园管理[J].茶叶科学简报,1994,1:1-5.

[5]张觉晚.茶园杂草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J].茶业通报,2004,(2):67~68.

[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4册[M].1972年.

[7]张觉晚.宝山茶场茶园病虫及天敌与杂草调查[J].茶叶通迅,2001,(1):39~40.

[8]吴志丹,翁伯琦.中国有机茶发展动态与若干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46-249.

[9]田永辉.生态位理论在贵州茶园建设中的应用[J].广东茶叶,2000,(3):25-28.

[10]彭萍,李品武,侯渝嘉.不同生态茶园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6,32(4):67-70.

茶园生态旅游 篇7

1生态茶园发展概述

生态茶园是运用生态学原理, 以茶树为核心建设起来的茶园。生态茶园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 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 促进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6]生态茶园在我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1第一代生态茶园———有机生态阶段

第一代生态茶园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是生态茶园的初始发展阶段, 以“有机”和“生态”为其主要特征, 以茶叶生产为核心内容和核心产品。“有机”和“生态”的体现形式主要是茶木共生或者茶果共生, 保持原生态, 施用有机肥料。

1.2第二代生态茶园———茶家乐阶段

第二代生态茶园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副产品, 是生态茶园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第二代生态茶园最早出现在四川雅安的名山县, 以“茶家乐”为其主要特征, 将茶叶资源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游客主要旅游活动为观光、体验茶事活动和购买茶叶产品。茶家乐以茶叶吸引游客, 以旅游促进茶叶的销售。

1.3第三代生态茶园———茶文化和茶品牌阶段

第三代生态茶园起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相应于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而进入成熟阶段。第三代生态茶园以“茶文化”和“茶品牌”为其主要特征。一是大力开发“茶文化”旅游, 将采茶, 制茶, 品茗, 购茶等茶文化体验活动与其相关的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增长知识, 修身养性, 陶冶情操获得身心愉悦为目的。二是引入大型文化企业, 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实现茶产品的品牌化。

1.4新一代生态茶园———智慧旅游阶段

从2011年中国国家旅游局提出发展“智慧旅游”之后, 生态茶园发展进入第四代即新一代智慧旅游阶段。智慧旅游是新一代生态茶园建设基础和标志。新一代生态茶园是以智慧旅游为基础和标志的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

2生态茶园建设基础和标志———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新一代生态茶园的建设基础和标志。新一代生态茶园智慧旅游建设包括一个平台、一个手机旅游APP和四个基础设施。

2.1智慧化管理平台

智慧化管理平台是基于先进理念的可视化管理平台, 采用“一张图”技术, 所有资源一张图管理、所有设备一张图控制、所有事件一张图显示, 实现对全茶园的实时控制管理。

2.2手机旅游APP

开发基于旅游云平台的新一代生态茶园手机旅游APP, 完善提升各项功能, 增加视频接入、移动支付、客流信息查看、导览、语音讲解等功能, 丰富服务信息, 为形象展示、宣传销售、电子商务等提供移动平台。游客进入生态茶园, 游客手机将自动接收到手机旅游APP, 或者手机扫描生态茶园APP二维码, 安装APP客户端。利用地理位置采集技术, 手机旅游APP对游客的数据进行即时采集, 并将数据上传至旅游云。

2.3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无线WIFI网络建设;二是高清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三是一卡通系统;四是智能门禁、智能停车导引系统。

3新一代生态茶园规划建设

新一代生态茶园追求科学规划、生态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其规划建设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茶生态工程、功能区规划和景观设计。

3.1基础服务设施

基础服务设施包括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食宿设施建设。因地制宜, 建设生态茶园道路体系, 合理布设主干道、机耕道、旅游步道等, 并进行路面硬化;修水通电, 完善基础设施;为满足食宿、购物、度假等旅游需求, 生态茶园要建设合理的宾馆体系, 形成住宿设施的高、中、低档布局。可根据地形建筑休闲木屋、情侣木屋等。

3.2茶生态工程

3.2.1构建以茶为主的复合生态系统

在茶园地形最高处、外围四周和有害性风口设置防护林, 主林带种植2-3行高大常绿乔木, 两侧配以2-3行灌木;茶园内遮荫树以桂花、樱花、香樟等为主;茶园与茶园之间、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 可乔、灌木结合种植;对裸露、光秃的茶园梯壁种植白三叶、黄花菜、爬地兰等护坡绿肥, 当覆盖梯壁后, 通过割青埋青草料作绿肥, 以增加茶园植被覆盖度, 提高茶园保土、保肥、保水能力。

3.2.2生态水系工程

生态水系工程建设要点是利用自然溪沟设置排水沟, 在茶园上方开设防洪沟, 拦截山洪, 引入排洪沟, 在靠近水源或雨水汇集较多的地段与排洪沟相连接建造蓄水池;开好“竹节沟”, 外高里低、内沟外埂, 减少地表径流;在坡度为15°-25°的田块设计梯级茶园;积极推广微喷滴灌技术。

3.2.3合理实施茶园间作套种

茶园间作套种以当地特产果树为主。实行“茶树+银杏”、“茶树+枣树”、“茶树+柿树”、“茶树+油茶”、“茶树+山核桃”、“茶树+榧树”等套种, 实现茶、果、旅游等多项经济效益。

3.3功能区规划

可以根据生态茶园地形、地貌、人文资源等实际情况, 规划不同的功能区。一般可以建设五大功能区:一是茶叶种植观光区。以茶山、茶园、茶厂、茶舍为基调, 建造多重观景台, 结合景观建设, 开展观光旅游。二是茶叶加工体验区。开展山地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艺体验等旅游活动;三是茶文化体验区。修建具有地方和民俗特色的茶楼, 茶社, 利用展室、走廊、门厅的空间布置茶诗、茶画、茶具, 进行茶艺茶道表演、歌舞表演, 开展各种茶文化活动, 茶叶的展示和销售;四是休闲娱乐区。开展各种旅游休闲活动、拓展训练活动、亲子活动等;五是茶博园。种植各种茶树、展示各种茶叶, 介绍与茶相关的科技知识。

3.4景观设计

景观建设要尽量保持原生态、与环境协调。生态茶园里的山山水水, 一草一木皆可成景, 营造绿色大气、波浪起伏的茶山有机生态系统, 配置奇石流泉, 将生态茶园营造成美丽如画的大盆景。建筑小品在体量、造型、色彩等方面, 要体现民俗风情和浓郁的茶文化韵味。

4新一代生态茶园项目策划

4.1茶艺茶道表演

定期进行茶艺茶道表演, 并当场对游客进行茶艺茶道教学, 培养游客“茶为国饮第一”的品饮茶的科学方法, 培养游客对品茗的审美情趣 (对茶叶品种的选择, 对水, 茶具, 品茶环境的要求, 对一系列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化元素的欣赏) 。

4.2茶叶为主的农家土特产品生产、展示基地

乡村旅游的收获, 不仅仅是放松身心、休闲度假, 还包括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生态有机绿色食品、手工艺产品、创意产品。新一代生态茶园要建设茶叶为主的农家土特产品生产、展示基地, 让游客了解、体验农家土特产品生产过程, 提高购买欲望, 增加购物消费, 让每一个游客都满载而归。

4.3统一的网络营销平台

目前乡村旅游营销存在短板, 信息极其不对称。游客和乡村旅游服务之间缺乏一个交互式的信息交流的平台。而智慧旅游正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途径。智慧旅游通过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 建立新一代生态茶园网络营销平台, 整合各方资源, 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业务。

4.4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

新一代生态茶园是一个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一是以“乡村记忆”为文化主题, 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农业休闲体验基地;二是在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中融合吃住购行游娱要素, 从观光型向体验型提升, 增加游客的参与性, 游憩项目的设计要以游客体验为核心, 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三是构建一个全方位展示当地文化及地域特征的旅游社区;四是全面覆盖旅游度假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同时提供文化、教育、运动、健康等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本荣.周宁县高山生态茶园建设成效与关键技术[J].福建茶叶, 2015 (03) :38-40.

[2]周婷, 邵宛芳, 侯艳.浅析茶文化在生态茶园景观中的表达与营造[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9 (02) :10-14.

[3]李冬水.关于何谓生态茶园的商榷[J].福建茶叶, 2015, (04) :37-39.

[4]刘俊梅, 田晓霞, 闫敏.基于智慧旅游的新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市场论坛, 2012 (11) :92-95.

[5]李萌.基于智慧旅游的旅游公共服务机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14 (6) :64-68.

[6]张永仟, 赵建平.谈生态茶园的建立[J].中国茶叶, 2002 (03) :35-36.

生态观光茶园建设之我见 篇8

建德茶园面积4333.33hm2, 茶园均分布在新安江畔及深山、高山的云里雾里。经过近十年茶人的精心耕耘, 茶业不断崛起:从基地到企业、产品, “中国有机茶之乡”、“全国茶百强企业”、“省名牌产品”、“省农博会金奖产品”荣誉纷至沓来, 建德市茶产业的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可、肯定。

面对殊荣, 且让茶人感慨的是:“环境虽好、看点甚少;步子较大、效益不高”。特别是有机茶、无公害茶的开发, 茶人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然而还是感到产业进一步深化发展难大、成本高、回报少, 似乎有机茶亮点已经一烁而过。其实不然, 有机茶的成功开发则在某种意义上为生态观光园的建设夯实了一定基础, 生态观光茶园必将成为我市茶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新亮点, 是有机茶深入发展的一个产物。它是实现茶叶优势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茶园质量基础、竖立企业形象、更新企业管理理念、拓展品牌、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观光型茶园建设所涉及的经营管理理念改变、生态环境的调控、园地修复改善等内容的因素已成为了我市茶产业的一门综合学科。为了迎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我市可持续茶叶的发展, 有必要对茶园生态良好的茶园率先建设生态观光茶园。当然生态观光茶园建设在我市尚属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纵观国外及国内的园区建设模式, 这里就如何结合我市茶产业实际建设生态观光茶园作一阐述, 以供具备条件和实力单位实施之参考。

1 实施品牌战略技术

品牌是市场的一张金名片, 是企业实力、产品质量、信誉、效益的彰显, 也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先决基础。产品注册商标, 已是企业的本能行为, “品牌”建设是企业的潜在意识。否则, 无此观念观光茶园的建设也成空事。

2 实施园地整建

这是最为基础的工作, 有必要从下面几点去做。

2.1 整改茶园面貌

2.1.1 道路修筑。

连接茶园及茶园内的主干道宽2.5m以上, 路面沥青或水泥浇铸。步行道宽1.2m以上, 园内坡度大的主干道和步行道用石材或水泥阶递构筑。园内作业道与主干道相连贯穿整片茶园。

2.1.2 沟渠配套。

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确保园区既可保水保肥又能排水防水土冲刷。

2.1.3 平整树冠。

应用采摘、修剪技术, 形成宽集的采摘树冠。2.1.4提高土壤肥力。选择适合有机茶园对应的相关肥源重施茶树。对有刺鼻、异味重的动物粪便及各种植物的杆桔、渣粕等肥源要先行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 无害化处理场所应选择远离人行过道。

2.1.5 病虫调控。

严禁使用各种化学农药, 应用物理方法或动物源、植物源、矿物源药剂喷治等手段控制茶树虫害。园内挂设杀虫灯 (2.67hm2/每盏) , 并可根据害虫消长规律挂设绿、黄色板, 性诱剂等方法来降低害虫基数。

2搞好区域内的生态建设

2.1茶园绿化

主干道及人行道旁选择乔木型树种种植。如杜英、广玉兰等。茶园内原有高大杂、材树木要加以保护、培植, 在茶园内按地形地貌间隔5~20m距离内种植扎根较深的品种树木, 营造出一种逼真的退园还林的生态气象。

茶园周边建设好绿化隔离带, 形成被植被环抱的生态体系。如果茶园周边难以种植绿化树苗, 尚可让周边二行茶树不加修剪地任意徒长来加以隔离。

2.2 园地入口设计

所谓的生态观光园, 就应有独到新颖的特色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简陋的建筑并不代表失败, 只要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终会形成独特的风格。并没有高雅那种档次, 但自然、纯朴。我们没有去尝试过, 但可以去借鉴、创造。

2.3 库区建设

建德市茶园有许多位于水库旁, 为创造生态观光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库区的建设有着画龙点睛之作用。

2.3.1 保持库区水域不受污染。

防止人为带入各种污染物侵入水域, 库区承包使用主体应归属于建设单位, 不再因他人承包失去对水域的管理掌控权。严禁向库区倒入各种饲料及肥塘用料。及时清除水面的各种漂浮物等垃圾, 确保水域的自然清洁。

2.3.2 开设库区四周环道。

库区四周开设2m以上人行道, 对库区四周坍塌处进行修砍维护, 同时架设护栏确保人行安全, 人行道易用石材或水泥路面, 并种植好行道遮阳树。总之, 向着生态公园型目标努力去实施。

3 配套休闲设施建设

所谓生态观光茶园是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 能驱动茶消费、带动茶产业发展的高效益模式产业。在极高的管理手段下完善技术设施、生态设施、和服务设施, 读写出园区的“可看、可乐、可玩、可学”的功能区块。因而, 其休闲的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3.1 自娱自乐场所建设

3.1.1 休闲功能区。环库四周建设, 设置简易遮阳、遮雨用蓬 (伞) , 配套建设休息长椅。

3.1.2 名茶采制功能区。划定采茶区块、建筑炒茶木屋。观光人员可自采鲜叶, 在规定场所内自炒自乐。

3.2 品茗演艺功能区

在环库宽阔地, 建设休息用房, 设置茶品尝、茶艺表演功能区块, 展示企业茶产品和茶文化。

3.3 产品、器械陈列区

陈列房可于休息场所用房相邻或连接。一房用于企业产品、宣传册陈列展示;一房用于各种茶园管理器械用具陈列, 如古老的制茶机械、茶人用具等。

4 创塑茶文化, 挖掘茶历史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 篇9

1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规划简介

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能够体现地方经济蓬勃发展,能够展示地方人民追求自我目标的热情。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位于潖江湖畔、观音山下,整体规划与设计的风格无不显露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它集聚地方水土精华,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无比,纯净的自然水、干净湿润的空气和肥沃厚实的土壤等条件均利好于茶叶苗木种植。该茶园紧邻英佛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且与城市中心仅九公里车程,因而可以说该生态观光茶园是一处较为理想的旅游观光景区。

地方政府致力于秉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子孙造福的办企方针来规划项目推动地区经济水平增长,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便是实例之一。观音山地区以“天然氧吧”文明于世,天然环境保持得非常好,尤其是肥沃厚实的土壤和纯净的自然水、干净湿润的空气为种植茶树苗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一期规划的总面积约为1×106平米,以保护自然生态作为基本原则,以绿色环保作为主要要求,以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规划基础,合理设计,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优质水源是茶叶种植茶树苗木的关键。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在规划与设计阶段将保护优质水源作为首要任务。然后,根据该茶园种植茶树苗木的特性以立体复合式栽植令其产生茶木共生的效果,且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导观音山优质水源实现茶园浇灌的自动化控制。另外,茶园管理同样遵循自然生态学科,不施用化学肥料,不喷施化学农药,结合生物多样性原则巧妙搭配,让整座茶园的环境保持无污染、无虫害。佛冈观音山生态茶园基地便是遵循以上生态循环理念建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2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途径与开发措施

生态观光茶园于中国茶文化的挖掘与表现可谓首要特色。中国是茶之故乡,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涉及茶文化的东西很多。显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必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同行,逐步丰富自我内涵,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中国茶文化发展至今包罗万象,由起初单纯的土地耕种、日常饮食逐渐演化成囊括书词文化、品画艺术、历史典故和茶道精神等多种形式,还涉及茶树苗木种植、茶叶烤制和产品营销等多个内容。中国茶文化在我国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中得以体现使之必然。

2.1规划设计途径

2.1.1总体设计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总体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观光园林的自然风景、经济因素和其他社会条件等。生态观光园林规划与设计根据不同种茶树苗木的芽期搭配种植。在无倒春寒的地区,通常可将不同种茶树苗木以特早生、早生、中生依次按4:3:3的比例予以配置,既可增添观赏性又可一定程度上延长茶树苗木芽期生长期。同时,我们也可以适当增多晚生茶树苗木的比例,按照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依次按4:3:2:2的比例予以配置,这一点与一般的以早生茶树苗木为主的观光茶园有所区别。另外,考虑到观光茶园的规划规模,主要分为综合性茶园、大型观光茶园和特殊观光茶园三种,规划规模不同所采用的规划方式与设计理念也会有所差异。在观光茶园功能定位方面,一般观光茶园内将整片区域分别分为茶园丰产区、设施栽培区、特色品种展示区、观光休闲区、茶文化区、游客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块。根据观光茶园当地的情况,规划功能区也应因地制宜。通常,观光茶园不仅限于观光旅游功能,还应兼顾生产功能。观光旅游功能实现主要经济收益,生产功能实现次要经济收益。倘若观光茶园的功能定位不同,其园内的区块划分也将作出相应的调整。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与设计要保证不同区块的功能独立性,也要关注不同区块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联系各个区块体现整体美。茶树苗木成行成列布局,构成一种井然有序、脉络清晰的景观。另外,还须考虑到不同块之间的关联性,交叉栽植各种特色品种的茶树苗木,以此可以展示出茶园景区的特制美,最终能够设计出丰富交替、韵律渐变的茶园空间,保证生态茶园景观在多样性中体现统一性。

2.1.2立体设计

生态观光园林内苗木成长强弱有别,且造型、树姿多种多样。茶树苗木的长势非常利于造型设计。生态观光茶园的立体设计应做到以下两点:

2.1.2.1整形修剪。通过对茶树苗木进行整形修剪,设计形态各异的树冠造型如屋脊状、圆弧状、斜坡状、马鞍状和水平板状等,同时辅以或半开张、或直立、或张开的小型乔木和灌木丛,与自然野生植被形成较为鲜明的环境对比。

2.1.2.2栽植丰富多样的茶树苗木。茶园小道、不同功能区域或临边区域栽植多种茶树苗木,合理规划与搭配增进茶叶各个功能区域的观赏性,总体呈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效果。在保证生态观光茶园茶树苗木多样化的情况下,尽量合理搭配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树苗木。茶叶物种多样化是我国生态观光茶园规划与建设的基本需求,它可以拓展各类茶叶苗木的生长抗逆性能,也可以进一步保证整座生态茶园的景观品质。

2.1.3群落季相设计

我国大部分植茶区除冬季以外均为茶树苗木成长有效期。然而,不同类型的茶树苗木的春季萌芽期也会有所差异,主要分为四种情况,即特早生、早生、中生和晚生四个品种。将以上四个品种的茶树苗木相间搭配予以栽植,有意将不同种茶树苗木的芽期相间20天左右。而在夏季期间可以通过修剪不同茶树苗木,这段时期即可达到不同芽叶大小和不同色泽等整体视觉效果。

2.1.4色彩变化设计

不同茶树苗木在春季长芽阶段会以色彩各异的效果来呈现,而同一茶树苗木在不同季节反映的色彩效果各有所异,而成熟的花瓣和树叶也会呈现不同颜色和体状,从整体造型来看观赏性极好。栽植特色茶树苗木以搭配不同花期、不同颜色和不同种类合理规划,保证生态观光茶园能够在一年四季均能为广大观光者展示色彩纷呈的景观。

2.2开发措施

2.2.1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发自然资源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最大优势体现于自然资源。而良好的自然资源正是生态观光茶园的环境需求,不管是自然水,还是自然空气都须具有一定的标准。通常,我国茶叶主产区多为一些自然资源较为优越的观光景区,因而我们也将自然资源视为可充分规划与设计的生态茶园要素。同时,随着国民养生、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以茶叶产区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作为内核,继续创造良好的产业链,进而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发自然资源并规划建设观光茶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必须要遵守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这与国家倡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谋而合。

2.2.2以产业创新引导规划设计

我国旅游事业发展渐渐趋于成熟,国民对旅游观光的需求与标准随之提高,传统的产业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因此,生态观光茶叶规划与设计也应对其运营模式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造,而产业创新可作为驱动改造深度的一种策略。以产业创新为前提,良好的创意才是满足国民多样化需求的保障,也可理解为创意提升竞争实力。生态观光茶园规划与设计,不能仅限于多种链条元素的简化或拆分,我们应该将更多、更新颖且代表时代特色的元素引入进来,关注规划创意和设计创新,不断深化规划开发力度。

2.2.4以小品设计增添茶园趣味性

从生态观光茶园的建筑体量来看,设计体量偏小的建筑物可以体现茶园“精致”与“雅致”的特性,形成小品风格可以作为点缀茶园所用。将建筑小品的设计风格定位于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民居住房风格,如“四壁落地屋”,该屋主体结构呈“栏杆式”,以三组长叉用作结构主梁,以平直木条作为椽子,屋顶到房檐的坡度极大,椽子上表面以茅草遮覆,房屋四壁以柱笆编织成墙体,东面开设主门。同时,将此类建筑小品从北、西和南三个方向依次排列。中部空间由四壁围合形成民族特色小广场,小广场的进出两口留于东面。小广场进出口两边则分别布置象征吉祥如意的雕塑饰品,让观光游客能够充分领略到地方文化特色,无疑将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另外,建筑小品也能在潜移默化之间将观光游客与茶园紧密联系,形成一种和谐的人与物的沟通关系。

3结束语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与设计应该起到传承地方茶文化的作用,结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规划建设出集聚国人思想的景观产品,为观光旅游者创造追求茶文化意境的条件。与此同时,追求个人目标并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本文讨论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初衷。茶园既可以看作是景观产品,又可视其为凝聚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品,无内涵、无原则的对茶叶进行规划与设计,至多为我们呈现一具没有精神的躯壳。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场地条件,通过人为的规划与设计应该使其成为“有若自然”不差人工之势的景观艺术品。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规划基础及原则,重点就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途径与开发措施展开阐述。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途径主要有总体设计、立体设计、群落季相设计和色彩变化设计组成,其开发措施则涉及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发自然资源、以产业创新引导规划设计和以小品设计增添茶园趣味性三个内容。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让更多人了解生态观光茶园规划与设计的原则,也希望通过了解认识到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观光茶园,自然资源,规划设计,开发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3):34-36.

[2]孙雅玲,张涛,段大娟,等.曲阳县唐河农林科技园区总体规划[J].河北林果研究,2012(4):109-111.

[3]薛巧英,王振康.屏南县发展高山生态观光茶园的设想[J].茶叶科学技术,2011(2):55-55.

[4]李大算,西乡茶文化初探[J],茶业通报,2014(4):7-8.

发展生态茶园的关键性措施 篇10

福建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不同茶类对茶叶优良品种的要求更有明显区别。因此,必须根据各地气候特点、自然条件、栽培条件和茶类要求来选择茶树优良品种。

在选择茶树优良品种时,首先应确定各地所发展的茶类,再选择适制这些茶类的优良品种。在茶树优良品种选择中应考虑早、中、迟芽种的合理搭配,以便延长采收期,缓冲春茶高峰,调节采茶劳力,提高制茶设备的利用率。福建省茶树优良品种甚多,适合加工绿茶和红茶的茶树品种,特早芽种有福云6号、早春毫、霞浦元宵茶等;早芽种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福云7号、福云10号、福云595等;中芽种有福云20号、毛蟹、梅占等。适合加工乌龙茶的茶树品种,早芽种有金观音、黄观音、丹桂、黄旦等;中芽种有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佛手等;迟芽种有;铁观音、大红袍、水仙、肉桂、白芽奇兰等。适合加工红茶的茶树品种,还有早芽种的云南大叶种。适合加工红茶、白茶的迟芽种有政和大白茶。

二、建设生态园

茶园建设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构筑等高梯层、斜坡缓路、深耕施肥,条栽密植、壁路绿化、行间覆盖、滴水喷灌。这样才能培育出高产稳产的生态茶园。

1、合理规划,综合建设。

茶园建设必须根据自然生态条件,进行合理规划选择温湿条件优越、周围没有污染源、地形坡度小于2 5度、土层深厚的地段,进行集中垦殖高标准梯级生态茶园。在茶园附近必须保留一定面积的树林,创造一个有利于茶树生长的生态系统,改善茶区的生态环境。在茶园内应种植行道树、遮荫树、防护林带或保留一定面积的草带,以防水土流失。开垦时,按等高梯田化构筑梯层,尽可能把表土留在园中,开好深宽各5 0cm的种植沟,沟内施足底肥,覆上表土,待植。按规划设计开好机耕路、工作路和排、蓄水沟、渠等建设。

2、适当密植,快速成园。

生态茶园适当缩小茶行、丛距,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山地茶园梯层宽度在1.5-1.8m内均釆用双条栽植,条距35cm、株距30cm每穴种2株,666.7m2植茶数4000-5000株。大叶种适当稀植。种植后加强幼苗浇水、铺草覆盖,促进幼苗成活快长。

3、合理定剪,肥培树体。

栽植前幼苗出圃时即按苗高20-24cm进行定剪。栽后当年秋茶打顶后再进行第二次定剪,剪高40cm;第二年春茶打顶后再离地60cm进行第三次定剪,第二年秋茶即可按留2叶打顶轻釆。每次定剪后都要加强肥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和氮肥,配施磷、钾肥,以扩大树体,增加釆摘面。

4、种树种草,地表覆盖。

生态茶园园内要求物种多样性、环境条件优越性、生产产品安全性。植茶前茶园未深耕改土熟化的要求栽后在茶树两侧行间轮流补耕与增施基肥,加厚耕作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茶园绿化工作未做好的应补上。在茶园周边、路边、沟边种经济林如杉、松、楠、银杏和果树如梨、柿、板栗等,以及合欢、楹树、紫穗槐等豆科树木。茶园地表种肥、种草和铺草覆盖。覆盖可以减少地面水分蒸发,雨天能减少地表径流和防止土壤侵蚀。夏季可以降低土温,冬季可以提高土温,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茶园中耕次数。特别是生物覆盖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茶园地表覆盖有铺草覆盖和生物覆盖两种。生物覆盖主要采用茶园套种绿肥和豆科作物,梯壁、梯沿种植匐匍性草类和绿肥,如爬地兰、无刺含羞草等。对已有杂草除顽固性多年生杂草如茅草、芦苇、拔葜等应根除外,其他幼嫩、矮小、一一年生的都应保护,改除草为割草、拔草。

5、增施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茶树是叶用作物,每次采收都要带走大量氮、磷、钾。

据分析,从茶树上釆下50 kg鲜叶就要从土壤中带走NO.6kg、P2O50.15g、K2O0.285kg。由此推算。每产50kg干茶需N6kg、P2O52.5kg、K2O2.5kg。所以,茶园施肥是关键的增产措施。一般采用“一基四追”的方法。基肥占全年用氮量的4成,追肥占6成,4次追肥的比例逐次降低,第一次为24%,第二次1 5%,第三次12%,第四次9%。磷肥一般作基肥和夏茶后施,钾肥作基肥施用,少量在追肥施用还要根据制茶种类确定氮、磷、钾的比例,绿茶类茶园的比例为3:1:1,随着产量的提高,适当提高氮、磷肥的比例。红茶类的茶园,比例为3:2:1或3:5:1。

6、及时、分批、合理采摘。

茶叶釆摘是关系到茶树生长、产品质量和种茶增产增收三者的利害问题。适当早采嫩采,是提高茶叶品质的基础。采摘要贯彻及时、分批、按标准采的原则。注意有采有养,采养结合。釆高留低、釆内留外、釆中留侧、釆大留小、釆强留弱。树高未达到70-80cm的应以养为主,每次留一、二叶以养树。不同茶类对鲜叶原料有一定要求,应根据茶类需要组织采收。当树上有10%-20%以达到开釆标准时即可开釆。以后每隔5-7天釆一次,每次釆摘只釆达到标准的而不釆太嫩的芽叶,切忌老嫩不分一把抓、一扫光。一般红、绿茶以采1芽1、2叶与幼嫩对夹叶,乌龙茶采完整的2、3叶,其中闽南乌龙茶以小开面至中开面为宜,闽北乌龙茶以中开面至大开面为宜。白茶应采肥壮1芽2、3叶,要求达到芽叶“三白”,即芽白、1、2叶背白。制银针须采单芽或釆带真叶的芽头,然后剥离第1叶制红绿茶,单用芽身制银针。

7、坚持综合治理病虫害。

茶园生态旅游 篇11

而纸质戏单的出现则要晚很多,一般认为是清末之际。最初的戏单是为“点戏”而服务的,即演出团体将本班演出的戏目书写在折扇或是手摺上,演出之时便请观众中有身份的人在戏单中开列的曲目点戏,并由点戏的人单给赏钱。随着茶园、戏楼等专业演出场所为代表的商业性演出的日益兴盛,演出的规格及方式相应地发生变化。在商业竞争的推动下,演出的日期、班社、剧目、演员以及演出程序成了观众是否入场看戏的重要因素。因此,戏园就要提前将这些因素昭告观众,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清末北京城内有各类戏园、茶园等演艺场所40多家,而印发戏单则成了他们必要的宣传策略,据记载,当时的戏单种类达800种之多,但能保留至今而为我们所能见到的却并不多。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正月二十五日北京吉祥茶园戏单”(图一),规格为23cm×33cm。边框饰以蓝色宽边,文字内容主要突出了:演出地点——“吉祥茶园”、演出时间——“正月二十五日,星期六”、演出团队——“荣寿和班、德胜和班”、演出阵容——“小春芳、小德春、六月仙等22人”及演出剧目——“托兆碰碑、御果园、大赐福、翠屏山等13出戏”。而戏单整个版面立意新颖,其绘制了一座清式戏台的平面结构:上、下场门,演出场面,甚至台口栏杆都刻画人微,就连演出者的服装也一丝不苟地予以展示,可见戏园良苦用心。舞台正中正在上演的剧目是京剧“翠屏山”。舞台上方包厢中间印制锦帽貂裘者手持的笏板,上书“吃喝嫖赌”四字,右下角标为“浪子”;右邻戴乌纱帽者手持书卷上书“亡国”二字,右下角标为“棒子”;再右侧手捧骆驼者标“鞑子”;向左第一手捧绵羊者标为“回子”;向左第二标为“鬼子”。另外在此戏单上还有戏单的承印商的广告:“刷印者厚记石印局政东安市场西门外以外口南路东,本局承印一切书籍、文凭、执照、商标、股票,各省内名片”、“本代图之戏单在北京第一家并无了孙分枝,本局主人沈厚奎白”。以上短短的几行字,详细地罗列了商品名称、企业地址、产品项目以及专利声明等具体的广告内容,正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戏单中所说的“吉祥茶园”,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位于北京东城金鱼胡同西口,由内廷大公主府总管刘燮之出资所建,是内城的第一所戏园。初建规模不入,戏台为开放式舞台,台沿有矮栏杆,观众座位是横排长椅,能容纳七八百人。1919年,东安市场发生大火,虽未波及吉祥茶园,但被救火人员踩坏楼顶,前半部受损。后重新修建,将戏台改为椭圆形,观众坐席也改为单人椅子,男女分座,楼上为女座,楼下为男座,并加演夜戏,成为当时东城仅有的一个新式剧院。且这个戏园派头极大,几乎能约到北京所有的著名演员,如杨小楼、言菊朋、荀慧生、余叔岩、梅兰芳等名角。

清代规定,戏(茶)园不准自己组班,戏班不能兼营戏园,演出活动中戏园一方称“前台”,戏(茶)班一方称“后台”。演出过程中,戏班要与戏园签订合同,然后按合同演出。戏班和演员一般是拿包银,并根据茶园当天的上座率来决定包银的多少。戏班与戏园排定演出日期后,双方签订合同,商量演出条件。齐如山((戏班》“下签”条说:“其条件在前清不过几句话,向无成文规条。大致不过买进钱来如何分账,戏报子则完全归戏园写贴”。议定之后,则前台交后台款若干,名日“定签”。班中收到定签款后,即于戏园—下签”,戏(茶)园接到“下签”后,即负责把“签”上所出剧目及宣传内容印制成戏单,以广告的形式宣传。戏单一旦发出,无故不得回戏。倘无故回戏,则必须有罚款。茶园可以随意愿选择适合的班子来演出。大一点的茶园除了雇请一个整班演出外,还可以同时邀请其他戏班一起演出。荣寿和班与德胜和班的同台演出,也是民间戏班商业演出的竞争机制,这也决定了戏班为适应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一方面要重视提高演员自身的表演水平,还要注重表演风格的大众化、娱乐化和通俗化,另一方面要注重从社会广招演艺人才,加以培养,以提高表演水平,扩大戏班名气,以期拥有更多的演出机会。这些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戏曲艺术的提高与发展。

在传统戏曲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体制下,演员阵容向来是剧团所标榜宣传的主题,通过戏单上这些演员名录可以了解剧团乃至剧团的伶人组织形态。演出地址、演出时间、演出戏院、演员阵容与演出剧目等属于基本配备事项,至于摆放的位置与字体大小的编配,除了考量版面设计的艺术美学外,更展现出不同的商业关注焦点。演员的“排名顺序”是戏单的重心所在。它显示着演员在剧团中主、配角的份量,更反映了剧团、茶园以及观众对演员的艺术评价及演员的声望地位。根据以上特点可知,吉祥戏单中排在众演员之上的小春芳即是这次演出的核心,他主演的剧目为《托兆碰碑》。关于小舂芳其人及荣寿和班、德胜和班其他班子成员,均无据可考。但荣寿和班、德胜和班能在内城第一座戏园——“吉祥茶园”演出,在京城应具备一定的名气,因为当时“好戏班各园皆夺,故好戏班差不多终年不离前门左右”,一般戏班“非前门外之戏园偶有空闲,不能人之一演”。

戏班演出剧目为戏单的基础要件,通过戏单可以聚合出艺人、戏班、特定时期与地点等不同的演出剧目,全本连台戏或折子戏等长度区分。该戏单从演出的剧目看主要有三种形式:折子戏、昆曲、小戏。“折子戏”义叫“单出”,这种演出形式自晚明以来广被采用,如《双断桥>为《白蛇传》中的一折,《落园》为《钗钏记》中的第一场,“小戏”的故事情节简单而完整.多从地方戏中移植而来,戏单中的<大赐福》即是。昆曲虽然在此时期已经衰落,但在上层观众中仍有所好,所以戏班在演出时还时常插演昆曲,如戏单中的《落园》。由于京剧所继承的主要是中国民间文化传统,所以清末到民国年间,多数京剧班社仍然保留了徽班与汉调的剧目传承方式,其中以表王见汉民族的故事居多。而这些表现汉民族的戏曲故事,义往往以表现帝王将相以及忠臣义士的故事内容为主。前面所述小春芳主演的《托兆碰碑>取材于传统演义小说《杨家将》,讲的是契丹入侵后杨家将为国殉忠的故事。

戏单在版面设计与装饰图案上,也具有独特的时代政治内涵。吉祥戏单采用了图文并配的设汁手法,以图为主,文字为辅,侧重于刻画描述旧时舞台构造,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清末民初的北京社会历史风貌。

戏单舞台包厢人物装饰,采用传统的五子登科的装饰手法,赋予它极具时代感的全新内容。“浪子”特指“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这些人衣食无忧,整天尢所事事,泡茶听戏便成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棒子”是对人韩帝国的蔑称,来源于清末朝鲜警察手中的棒子。日本于1910年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在吞并韩半岛之后,通过满洲地区向中国发动侵略,而部分韩国人受到“日韩同祖”的蛊惑,仗势欺压中国人,故而老百姓私下都骂他们为“高丽棒子”。手捧骆驼者标“鞑子”寓意清朝统治者。“回子”,清中后期,政府已日益腐败,强制推行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在政治、经济、法律、官吏任用等各方面埘凹族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无理歧视,并在公文与一些私著上称回民为“回子、回匪”,以示侮辱。“鬼子”指的是鸦片战争后,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各国的侵略者。《齐如山回忆录》记载:“每天演戏,总短不了外国兵来看,他们当然不会坐在池子条条,与中国人挤在一处,他们都是上楼坐包厢。”

戏单真实地刻画了辛丑之辱、庚子赔款下的国人心态,用反讽的笔端描绘了在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后,仍以“天朝上国”自居,醉生梦死,闭目塞听的清末统治者,表达了百姓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满清政府的失望。可以说这份广告性质的戏单有着独特的时代内涵。

台溪乡生态茶园科学施肥技术 篇12

1 台溪乡生态茶园特点及土地营养成分

生态茶园是指根据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统一科学规划的茶叶种植区, 其特点就是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生态茶园的创建和发展, 能有效增加园区内各相关物种的相互协调和彼此促进, 为茶树创建良好的生长环境;科学合理的利用光能保障茶树的照光度, 从而增加茶叶产出数量, 提高茶叶的品质;还可以在茶树的生长过程中促进园区生态平衡, 保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台溪乡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 不同生态茶园的位置分布不同, 土壤所提供的营养成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茶园进行施肥作业过程中要根据茶园的不同地理特点, 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根据生态茶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将台溪乡生态茶园分为山地生态茶园、平地新开生态茶园及山地新开生态茶园3 类[1]。不同类型的土地营养成分如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 各类茶园土地养分含量差异较大, 对不同类型的生态茶园进行施肥作业, 要根据其所需的微量元素进行科学调配, 才能有效提高茶的品质。

2 生态茶园施肥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台溪乡生态茶园的施肥管理过程中规划性不强, 没有能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施肥方法, 无法满足生态茶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管理施肥的过程中, 使用的肥料主要是以化学肥料为主, 对有机肥料的使用太少, 不能正确地认识到有机肥料对茶树生长的重要性;在施肥过程中不能对各化学肥料进行科学配比, 保证营养均衡, 如在化学肥料使用中主要是以氮肥的应用为主, 没有对N、P、K等不同类型肥料进行科学的调配[2];在施肥过程中没有建立科学的规划, 随意性比较大, 不能结合不同类型的土壤营养情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科学施肥;要在施肥过程中注意科学的方式方法, 掌握不同时期不同时间点茶园需要何种营养, 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的施肥技术。

3 生态茶园科学施肥的方法

3.1有机肥为主, 其它肥料为辅

在生态茶园的施肥作业中为保证生态环境及品质的需要, 应秉承以有机肥为主, 科学搭配其它无机肥料。有机肥各营养元素含量多且种类全面, 肥力持久, 能有效改良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过低的状况, 完善土壤营养结构, 为茶树的生长及高产、优产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成分。同时还要根据生态茶园对茶叶品质的要求结合土壤实际情况确定无机化肥的使用种类及用量, 把有机肥和无机化肥合理结合[3]。比如在施肥作业中把不同种类的饼肥、粪便、厩肥、沤肥等和化学肥料等科学结合, 以保证土壤的肥力, 促进茶叶的增产增收, 提高茶叶的品质。除此之外, 还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持续保持, 形成良性循环, 以保持生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3.2科学掌握N、P、K的配比, 进行合理施肥

在生态茶园施肥管理过程中, 由于茶类的品种不同其所需的营养成分也各异。在施肥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各类品种的品质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微量元素进行科学配施。N、P、K等元素是茶树健康生长及保证茶品质不可缺少的元素。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对镁、锌等其它微量元素依赖性虽然不大, 但也不可或缺, 否则会阻碍茶树的健康成长和叶质量。因此在施肥过程中要科学掌握施肥的平衡性。在茶树生长发育的幼龄阶段, 应着重培养茶树的树冠, 要重点掌握N、P、K肥施用比例, 保证N、P、K肥的施用量。树龄为1 ~ 2a生茶树N、P、K施用比例, 通常以2:3:3 为宜, 3 ~ 4a生以2:1:1 为宜, 茶树成熟以后进入盛产期比例为3:1:1[4]。在施肥过程中可以根据树龄变化, 对N、P、K肥施用比进行合理调整, 保证茶树可以高效的进行光合作用, 提高其抗病、抗虫害能力。在保证N、P、K肥养分充足的情况下, 也要对镁、锌等其它微量元素有针对的予以补充。

3.3科学设定施肥量及掌握施肥时间

在生态茶园施肥作业中要根据不同的树龄来科学设定施肥量及掌握施肥时间, 是有效提高肥料吸收的关键因素。树龄的大小影响着肥料吸收效果, 在茶树的生长过程中, 幼龄茶树由于其生长需要小, 对肥料的需求也相对较少;成年茶树其生长旺盛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较多。在施肥作业中要充分掌握不同树龄对营养成分的需求来科学设定施肥量, 确保各阶段茶树的正常生长需求。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把握施肥的时间, 由于茶树生长需求, 4 季中以春、秋产出的茶叶品质最好, 所以要保证春、秋2 季的施肥量。保证基肥的质量, 同时还要进行有针对的追肥, 其追肥比例春、夏、秋季以4:3:3 为宜, 春秋2 季的施肥量占到全年施肥量的70%[5]。

3.4合理利用绿肥

绿肥是生态茶园主要肥料应用之一, 绿肥的应用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极大的节约了管理成本, 是一种以园养园的循环措施, 有效的保证了生态茶园的健康发展。绿肥的应用关键是要避免绿肥与茶树之间相互争肥料、争水源、争光源的情况出现。在幼龄茶树区可以套种豆科绿肥, 其既能高产增加经济效益还能促进茶树的快速生长;在相对大龄的茶树区可以套种矮秆类型的绿肥, 如草决明、花生、绿豆等[6]。茶园中套种的绿肥植物要进行及时的收割、填埋或铺于茶树周边使其分解, 发挥其肥料的作用, 以促进茶树的健康生长, 保证茶园土壤的肥力。绿肥的使用为茶园土壤营养平衡及健康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 能有效保证茶的品质。

4 结束语

在生态茶园的施肥作业中为确保生态环境及茶品质的需要, 通常都采用以有机肥为主, 其它肥料为辅;科学掌握N、P、K的配比;合理设定施肥量及掌握施肥时间;合理利用绿肥等施肥方式来保证茶的品质, 促进其高产高收, 保障生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茶农收入, 增加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台溪乡是传统的茶园种植地, 为适应发展的需求和提高茶的品质。近年来, 台溪乡广泛推广生态茶园。其中科学施肥是关键。本文根据生态茶园的特点和养分状况, 施肥管理中存在忽视有机肥的作用, 化学肥料、氮肥用量过多、施肥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等问题, 对生态茶园的科学施肥进行了探讨, 以供茶农参照。

关键词:生态茶园,科学施肥,技术,台溪乡

参考文献

[1]余明志, 肖方扬.尤溪县台溪乡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及其效果[J].福建茶叶, 2014, 2 (2) :18-20.

[2]黄忠艳.浅析同心乡生态茶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 3 (3) :71.

[3]肖方扬.尤溪县台溪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J].福建茶叶, 2013, 3 (3) :29-31.

[4]吴洵.试谈生态茶园的科学设计和质量管理[J].中国茶叶, 2014, 12 (12) :4-9.

[5]刘美雅, 伊晓云, 石元值等.茶园土壤性状及茶树营养元素吸收、转运机制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 2015, 2 (2) :110-120.

上一篇:裂缝性碳酸盐岩下一篇:宫颈癌腔内放疗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