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

2024-05-20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精选8篇)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 篇1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致残率高的特点,发生率为12.5%~70%,常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1];其主要表现为肩部、手指疼痛、手指及腕部肿胀、皮肤变薄、多汗、冷感、关节活动轻度或严重受限等,若失治或误治,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肩、手部肌肉挛缩,肩、手关节畸形等严重后果[2]。SHS的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学术界对其发病原因尚有争议,一般认为与肩-手泵机制受损、脑卒中后腕关节异常屈曲使血液、淋巴液回流受阻等因素有关[3],而目前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为脑部病灶刺激或影响交感神经系统出现血管运动系统和皮肤腺体的功能紊乱[4,5]。

根据《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6]可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分为三期:I期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潮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剧痛,时间持续3~6个月;Ⅱ期为肩、手的自发痛或手的肿胀减轻或消失,病侧手皮肤、肌肉明显萎缩,X线可见患手骨质疏松样改变,时间持续3~6个月;Ⅲ期为手的皮肤、肌肉萎缩日益加重,手指完全挛缩。三期中,Ⅰ期为最佳康复治疗期,进入Ⅲ期表现后,康复治疗效果欠佳[7]。因此,一旦患者手部出现水肿、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尽早治疗,否则发生畸形后症状将很难改善[6]。而对本病的治疗,除了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外,临床中西医家也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分别辅以其他治疗。本文将就近5年内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进行简单回顾,以期对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现综述如下。

1 现代康复治疗

基本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体位摆放、压迫性向心缠绕、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物理因子治疗等,这些常规康复治疗均必不可少和行之有效。有研究显示,激活肩-手泵生理机制的运动训练方法具有良好的消除手背水肿的效果,且能改善指关节活动度和上肢运动功能,对防止手部肌肉萎缩、减少废用手、缓解疼痛、促进脑卒中康复有重要意义[8];而在此基础上,吕晓颖等[4]给予治疗组动静脉泵治疗,5个月后评定发现治疗组患者肘正中静脉血流动力学和患肢症状均显著改善,证明动静脉泵能够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改善微循环。方杰等[9]则运用上肢温水漩涡浴结合运动疗法,有效减轻了患肢肿胀、缓解疼痛与痉挛,改善了患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胡可慧等[7]认为早期治疗SHS以尽快减轻水肿为主,故采用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法,患者患侧的水肿、疼痛明显减轻,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有效改善了日常生活能力;谢财忠等[10]之前的论述也支持此结论。王燕等[11]则加入了氦氖激光和中频电治疗,消炎镇痛作用明显加强,且有利于组织修复,改善痉挛状态。王昕[12]同样采用激光照射治疗,其选取了肩部的一些腧穴进行照射,亦取得了较佳效果。陈轶等[13]根据蜡疗的热传导作用及其机械压迫作用,对患者先行蜡疗再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结果发现其对患侧肩、手疼痛肿胀效果良好。倪欢欢等[14]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特点,设计了可自行锻炼的棍棒操,鼓励患者在不引起疼痛和水肿情况下多行主动运动,从而减少脑卒中后疼痛的发生,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有效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ET(悬吊运动)是根据最新神经肌肉疾病的治疗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神经肌肉训练技术,李春霞等[15]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SET,显著提高了患者的FMA评分及BI评分,从而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夏隽晖等[16]则注重作业疗法的应用,通过对患者加入相应的作业治疗,明显减轻了疼痛,消除了肿胀,缓解了肌肉强直,改善了关节活动度。

2 传统中医治疗

脑卒中后遗症在中医学中属“偏瘫”、“偏枯”、“偏废”等范畴。有学者提出,中风后肢体偏瘫乃经筋萎废失用所致,从广义上可归属于“经筋病”范畴[17]。《灵枢·经筋》谓:“手阳明之筋,其病,肩不举……足太阳之筋,其病,肩不举。”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瘀滞导致关节痹阻、经脉不通而致疼痛,故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法。

“靳三针”疗法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靳瑞先生经多年总结和实践创立而成,在与单纯康复训练的临床对照研究中发现,靳三针疗法能有效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痊愈率、总有效率和临床综合疗效[18]。徐海燕[19]在百会、风池、手三里等穴区进行热敏灸结合常规针刺法,其疗效优于系统康复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韩淑凯[20]则在自拟补气化痰通络协定方(黄芪30g,桔梗、僵蚕、白芍、地龙、丹参、炙甘草各10g,茯苓6g,伸筋草、生地黄各20g)基础上,再依十二经表里关系,辨证选取手三阳、手三阴之五输穴进行行针刺治疗,效果显著。贾爱明等[21]则根据中医辨证,将其分为气虚血瘀型、阳虚湿阻型和湿热壅络型,分别采用中药口服联合针刺进行分型论治,然后给予局部取穴和中药外治,总体疗效高于对照组的康复治疗。

也有部分医家选择区别于传统针刺的疗法,疗效确切。苏敏[22]取患侧肩前、肩髑、肩贞、曲池、外关、八邪、水分、中脘等穴位行火针治疗,2个疗程后发现火针疗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黄昌锦[17]火针筋经节点亦取得较佳疗效。洪金标[23]选取巨刺针法针刺健侧,比较发现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刘悦等[24]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巨刺法结合康复疗法治疗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同样取得较佳疗效。佟欣等[25]则认为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患肢功能恢复,故采用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治疗,能加强局部针感,利于疏通经络气血。另外,有研究表明蜂毒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及神经系统方面的作用,故崔韶阳等[26]采用蜂针法,对蜂毒过敏试验阴性者取活蜂直刺肩部腧穴,效果明显。

在传统针灸基础上也发展了部分其他疗法,陈庆华等[27]在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臂丛神经针刀松解术,患者康复进程显著加快。苏鑫童等[28]在中医经筋理论指导下,循手经筋辨证查取结筋病灶点,运用仿古长圆针分离结筋病灶点表层粘连,或分离结筋病灶点周围“横络”,此法可彻底消除结筋病灶点,远期效果良好。王玲[29]则选取大肠经和三焦经的部分腧穴行针刺治疗,后选取其中两穴分别注射2mL丹参注射液,临床治愈率和显效率提高最明显,更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疼痛程度、水肿情况、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杨代和等[30]研究也发现,于臂丛神经鞘内连续注射复方丹参稀释液,可以减少SHS患侧上肢的疼痛、降低SHS患者血清Cor浓度、降低机体应激反应水平。

3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上下传承五千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而现代康复医学则是以消除和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在如今临床康复治疗中,二者经常会相互借鉴、联合应用,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石翠霞等[31]采用基本康复运动、电针、超短波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柴哲颖等[32]在康复训练基础上,按中医补虚泻实的原则对患侧行穴位按摩,辅以红花酒沿手阳明大肠经刮痧,对比发现穴位按摩配合刮痧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更好疗效。阙建兰等[33]则对治疗组加用该院自制的中药熏蒸处方进行中药局部加压熏蒸,对比发现患者的疼痛症状、肩关节活动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提示中药熏蒸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值得推广应用。安国英等[34]不但使用中药热敷,还结合了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疗效明显。廖明霞等[35]认为肩-手综合征的病机为气血瘀滞导致关节痹阻、经脉不通而致疼痛,因此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电针治疗,结果发现其疗效优于对照组。汪军等[36]经过与西药口服及中药局部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的疗效相比,发现康复训练结合患部痛点浮刺治疗效果更佳,尤其是浮刺治疗对肩痛缓解的即刻效应最为显著,这样就打消了患者惧怕疼痛而逃避康复训练的思想,从而使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许幸仪等[37]则用益肾解痉汤联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结果有效率达90.00%,安全可靠。徐琰等[5]则对1978~2012年间各大数据库关于SHS的治疗进行了系统评价,专门比较针灸单独或针灸结合康复疗法对照单独康复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比单纯康复或针灸治疗更具优势。

4 小结

目前我国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日益丰富,不但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医治疗,还积极学习西方的康复医学,应用其新兴的治疗设备和治疗手段,并把二者进行了有机结合,取得了一定疗效,充分反映了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孜孜以求。然而,这花样繁多、林林总总的治疗方法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系统的、最佳的SHS治疗方案仍未成形,进一步研究还有待继续。临床实践证明,对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传统中医和现代康复均具有相应疗效,且两种治疗手段相结合拥有更好效果。但具体该采用哪几种治疗手段相结合、是否存在针对SHS具体病症的最佳结合、结合之后又有哪些注意事项等问题,均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长时程的对照观察和试验证实,也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期望。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 篇2

【关键词】康复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74-02

肩手综合征(SHS)主要是脑卒中之后产生患侧的手指、腕关节与肩部疼痛,由于关节活动度受限,血流障碍会引发皮肤发红、发热、发绀,甚至会引发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痉挛等。患者由于疼痛不适等会导致患侧上肢不愿活动,从而影响了患侧上肢的功能康复。康复治疗可以针对患者具体症状采用功能活动训练、水疗、针刺、高压氧以及空气波压力等方式做综合处理,从而达到患处的良好功能恢复[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各2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为13例,女性为7例;年龄范围为45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56.8±4.1)岁;脑梗死为13例,脑出血为7例;病程时长为14至85d,平均时长为(34.6±4.1)d;观察组男性为11例,女性为9例;年龄范围为47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55.2±3.7)岁;脑梗死为12例,脑出血为8例;病程时长为16至83d,平均时长为(34.6±4.1)d;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训练处理,观察组运用综合康复治疗,具体综合康复治疗如下:

1.2.1 水疗

通过冷热水交替浸泡刺激疗法,冷水将碎冰与水混合,冰与水的比例保持在2:1,浸泡时间为1至2min,而后,温水保持在40℃,做2分钟浸泡后再更换成冷水中,整个时长持续半小时,每天进行2次[2]。

1.2.2 电针疗法

通过不锈钢针运用平补平泻法做施针,穴位为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渎、肩髎、肩髃、肩前等,施针后与电针仪连接,运用连续波,以患者可以接受的程度为最佳,每次施针20min,每天1次,1疗程为10天。

1.2.3 空气压力疗法

运用空气压力治疗仪,标准为0.3kg/cm2,通过气囊自远端到近心端做有节律的充气与排气,每次半小时,每天1次。

1.2.4 主动与被动运动

让患者做主动与被动运动,例如进行双手握拳和双臂抬升;让肩胛保持正确位置,从而有利于运动的开展。还可以训练适当抓握功能训练,如握球、抓木棒、拧毛巾等。在活动中要避免不当的体位与活动导致疼痛。在关节的被动活动中应该保持轻柔的动作操作,保持无痛操作范围对其开展前臂旋后,卧位的上肢上抬等训练等[3]。

1.2.5 蜡疗

运用56°熔点的医用蜡作为治疗材料,溶解后放入蜡盘中做成蜡饼,保持在2至4cm的厚度,温度冷却到45℃至50℃的标准后,通过纱布包裹平整紧实,避免有渗漏,将其敷用在上肢肩关节部位及周围位置,时长为半小时,每天1次,1疗程为15天。

1.2.6 体位摆放

要保证患者处于正确的体位来避免肩关节损伤,如果处于坐位状态,上肢应该放置在桌面或者膝上,可以在轮椅上放置桌板,避免手部处于垂悬状态,从而防止因为机械性的手臂悬吊而导致肩胛骨疼痛与损伤。

1.2.7 手指手腕缠绕治疗

运用直径2mm的线绳针对手指从远端到近端做缠绕,手指逐一处理。首先在指甲位置做小环缠绕,而后合理用力向近端做逐步的缠绕,一直缠绕到指根部,缠绕完成后再从指端做快速的拉开,充分的将手指暴露。在各手指做全面缠绕后可以进行手部的缠绕。首先在手掌指关节做环形缠绕,而后向近端做逐步的缠绕,让拇指做内收,让拇指和掌指关节做合并缠绕,一致缠绕到腕关节后逐步的向前臂近端缠绕。如果情况允许,可以充分指導患者家属操作。每天进行2至3次治疗。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和各恢复指标情况。(1)治疗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标准为疼痛、水肿消除,活动功能没有显著受限,手部肌肉萎缩消除;有效标准为关节水肿显著消除,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受限较少,手部没有显著肌肉萎缩;无效标准为症状、体征和活动功能均没有改善,甚至严重化。治疗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的总比[2]。(2)疼痛评估依据视觉模拟VAS评分,无痛为0分,剧痛为10分。(3)水肿评估中0分为无水肿,2分为轻度水肿,4分为中度水肿,6分为严重水肿。(4)上肢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上,运用FUgL-Meyer法评分,简称FMA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采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

2 结果

在治疗1个月后,在组织疼痛、水肿、关节活动度评分上,观察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65%,p<0.05。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除了相关康复训练与治疗,药物治疗也尤为重要。可以运用双氯芬酸钠用药,每次100mg,每天1次,1疗程为10天。如果疼痛异常可采用波尼松口服,每次20mg,每天1次,1疗程为7至10天。同时可以做关节注射治疗。如果患者肩部剧痛,可以在关节腔中做药物注射,运用40mg曲安奈德注射液、2%利多卡因2ml注射液、1ml维生素B12注射液。

参考文献:

[1]汪军,崔晓,倪欢欢,黄春水,周翠侠,吴佶,史骏超,吴毅. 浮刺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13,04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 篇3

1临床资料

我科2007-09~2009-09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并发SHS患者58例, 其中男36例, 女22例;年龄43~79岁, 平均年龄57.45岁;病程 (3.13±2.36) 月。其中脑出血35例、脑梗死23例;患侧上肢肌力0级8例、1级18例、2级22例, 3级10例。患者的SHS症状于卒中发生后2周~3个月出现, 单侧肩手痛, 皮肤潮红, 皮温上升, 手指屈曲受限。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 对照组28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首先避免在患侧输液。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运动疗法。首先卧位时注意良肢位的摆放:要求在任何体位时都应避免腕关节的屈曲, 保证腕关节尽可能处于背伸位。①仰卧位:患侧肩胛下用薄枕垫高, 肘、腕关节伸展, 掌心向上, 手指伸直分开, 置于枕头上, 使患侧肩关节外展, 腕关节背伸。②健侧卧位:患侧肩向前方伸出, 肩关节屈曲90°, 肘及腕指关节伸展放至枕上 (勿垂腕) , 胸前放一软枕, 使肩及上肢保持外展位。③患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伸, 肩关节屈曲, 肘、腕关节伸展, 手指拉开, 掌心向上, 注意将患侧肩关节稍向外托出, 是一种使患肘伸展的有利体位, 但不宜保持过久。体位转换指导与训练:病人双手交叉握住伸直, 由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 健侧腿伸到患腿膝关节下方。以躯干为轴向患侧或健侧转向, 护士站在患侧协助, 每2小时翻身变动卧位1次, 患侧卧位每次不要超过1小时。注重肩关节周围肌肉的主动和被动运动, 在患者无主动意识时, 采用被动运动, 治疗师或家属每日帮助患者活动肩关节周围肌肉, 搓、揉、扣、打、拿捏等, 并帮助患者肩关节被动运动。注意不要拉伤局部肌肉和肌腱。患者有主动意识时, 鼓励病人主动运动, 双手交叉即Bobath式握手, 进行肩关节各个方向运动。坐位时, 由于重力作用加上患肢弛缓性麻痹, 易造成肩关节脱位加重, 使肩手综合征加重。因此坐位时无论是坐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都始终保持患侧上肢置于前面的桌子上, 可以在臂下放置一个软枕, 防止腕关节屈曲, 绝不能让患侧上肢悬垂于轮椅外。立位训练时应站在病人的患侧, 指导病人用健侧手指紧扣住患侧手指, 并抱于胸前, 早期应适当应用肩吊带, 以防止肩关节脱位, 并应防止肩关节的过度牵拉。当肌张力升高时, 避免使用肩吊带。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疼痛定量的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3]判定。 (1) 显效:VAS评分下降>80%, (2) 有效:VAS评分下降20%~80%, (3) 无效:VAS评分下降<20%。

3.2 结果

见表1~2。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t检验;与本组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5, △△P<0.01

4讨论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 其发生机制可能为:①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部或传导束受损, 引起血管运动神经麻痹, 致使局部淤滞, 充血水肿;②偏瘫后患侧肌力下降, 肌肉舒缩活动减少, 正常肌肉泵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影响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而致水肿;③偏瘫后上肢出现联带运动模式, 腕关节异常屈曲, 导致血液回流受阻。④忽视早期康复, 急性期临床医生注重抢救, 住院期间忽视康复治疗或担心生命体征受影响而不敢早期康复。脑卒中后发生肩手综合征, 如不及时治疗, 将进一步加重患肢的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及早治疗。我们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 加强运动疗法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此法注重早期良肢位的摆放, 以维持肩关节正常解剖关系, 可预防肩关节的损伤和疼痛, 在保护肩关节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被动、主动运动。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可减轻水肿, 改善血液、淋巴循环, 牵伸痉挛组织、松解粘连, 防治肌肉萎缩, 使肩关节疼痛减轻, 同时增加了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进一步改善了患肩的运动功能。肩痛是由于肩关节结构紊乱以及不正确的运动所致。因此, 正确采取偏瘫肢体良肢位是防治肩手综合征的关键, 通过肢体良好摆放, 有助于降低肌张力和预防肩关节出现并发症, 在此基础上尽早实施康复训练, 不但可以控制或阻止病程进展, 防止手部出现不可逆的功能障碍, 而且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立典, 田永胜.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康复.中华理疗杂志, 1997, 20:33.

[2]程滨滨.偏瘫肩成因再探讨.中国康复, 1996, 11 (4) :155.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 篇4

1 中枢损伤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是现在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 研究者认为脑部病灶刺激或影响交感神经系统出现血管运动系统和皮肤腺体的功能紊乱, 典型的表现是皮肤苍白和腺体分泌的不规则变化, 皮肤干燥和多汗。另一种表现是血管扩张、血流增加、皮温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水肿。有研究把肩手综合征划归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一大类疾病中[4], 其观点与前者相似, 并指出肩手综合征与灼痛 (causalgia) 、Sudeck’s萎缩同属反射性神经血管综合征之范畴,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或迟钝、血管运动和排汗障碍、出现皮肤潮红及皮温改变、营养性障碍, 如:肢体水肿、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急性脑血管病后血管运动中枢受影响, 导致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 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 出现肩胛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 此外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神经末梢传至脊髓, 引起脊髓中间神经的兴奋性异常, 造成血管活动异常的恶性循环[5,6]。

2 肩关节正常结构功能改变所致的局部损伤

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来看, 肩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系统, 它可在5个不同部位产生功能效应:盂肱关节、肩峰下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骨与胸壁的连接[7]。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是保证上肢功能正常和身体协调运动的基础[8]。脑卒中后偏瘫侧上肢肌肉多有弛缓或痉挛。肩关节肌肉弛缓, 导致了肱骨头的半脱位, 局部软组织因牵拉受到损伤而产生疼痛。肌肉痉挛与肩痛高度相关[9,10,11]。在偏瘫肩痛患者中, 有80%发生在痉挛, 肩胛带肌群痉挛导致肩胛骨后缩和肱骨内收、内旋, 从而影响了盂肱关节外展时所必需的正常肩胛骨与肱骨的协调活动, 故在被动上举和外展外旋时, 可造成肩部软组织的受压和疼痛[8]。同时, 肩关节周围肌群的运动不协调, 肩关节因缺乏正常的保护性和反射性随意肌肉活动, 长期肌群的不协调运动又导致肌肉或关节的累积性损伤。上述原因均可引起持续的慢性疼痛, 通过反射弧兴奋交感神经, 最终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出现疼痛和血管运动系统和皮肤腺体的功能紊乱。

3 腕关节过度屈曲及长时间受压

SHS的早期, 手的水肿以手背为主, 腕关节过度屈曲及长时间受压阻碍静脉回流, 可能是偏瘫后引起SHS最常见的因素。腕关节过度屈曲及长时间受压可见于以下情况:①患者长时间卧床或坐在轮椅上, 很可能腕被迫处于掌屈位, 许多患者早期出现对患肢的忽略症, 不能注意到手何时已处于不利位置。②当肌张力低下时, 患侧上肢的重量完全压在腕部, 使掌屈非常严重。当肌张力增高时, 肩胛骨后缩下垂及上肢内收内旋, 及腕部的掌屈旋前, 均增加腕部压力, 当患者坐在轮椅中时, 重心经常倾向于患侧, 这种作用更明显。

有试验显示, 把造影剂注入手静脉内, 使受试验者腕关节掌屈位, 在X线下观察造影剂流通不畅。如在肩下降、上肢内收肌群张力增加及痉挛明显的偏瘫患者, 腕关节掌屈位时, X线下造影剂回流更加受阻。

Davis (1977) 发表的数据表明, HSH在病后 (2~3) 个月的发生率为66%, 这可能与这一时间生命体征已平稳, 护理减少及脑卒中早期许多患者出现对患肢的忽略和感觉减退, 而致腕部强行掌屈很长时间而没有被注意到有关。SHS的早期, 手的水肿以手背为主, 水肿很局限并通常近端只达腕关节, 亦支持本观点。

4 “肩-手泵”机制受损

SHS发病与偏瘫后“肩-手泵”机制受损有关, 偏瘫可使上肢肌肉的收缩明显减弱, 造成上肢血液回流机制严重受损, 引发水肿倾向, 水肿又造成掌指关节运动进一步受限, 屈曲幅度减小又影响手的泵功能发挥作用, 进一步加重手部水肿[12]。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泵机制受到干扰导致水肿, 手水肿又依此引起肩手泵机制效能的降低。也有观点认为肌肉泵作用减弱不是主要原因。已经证明许多患者经治疗手水肿症状减轻或消失后, 仍存在上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及手臂下垂姿势。很可能是某种原因导致水肿, 而活动丧失和下垂姿势使它永久存在。

5 外力不正确的牵拉

过度牵拉手关节可以产生一种刺激性反应, 引起水肿和疼痛。对手关节的过度牵拉, 如治疗师在无意之中使患者的手做过度活动, 可造成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损伤。如:鼓励患者用伸展的患臂负重, 然后让患者尽可能地向患侧转移重心, 这样可使腕关节更加背伸, 若活动过猛或以不受控制的方式进行, 腕背伸就会超过正常范围。患者俯跪位、站位或坐位, 伸肘支持体重进行锻炼时, 都可能发生相同机制的损伤。如果患者在上肢负重情况下做肘的屈伸运动, 腕关节很容易被不当的过度背伸。被动活动过度用力, 也可发生同样的情况。

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中,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袖损伤、喙肱韧带损伤、冈上肌腱损伤、肩峰下滑囊炎和关节滑膜炎时有发生, 时有肩和上肢不适当处置病史。由于关节囊和喙肱韧带含有丰富的神经感受器, 故关节周围组织的过度牵拉可引起疼痛[9]。

6 内分泌障碍、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失调

中风后SHS发病可能与内分泌障碍、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失调有关[13]。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 垂体前叶的腺细胞和下丘脑核团处的分泌细胞主要表现为肿胀和空泡变性, 是下丘脑和垂体激素释放后的变性改变, 这种改变多属可逆性的, 以“刺激反应”占优势。损伤的下丘脑和垂体, 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质 (HPA) 轴的功能紊乱。下丘脑接受边缘系统 (海马、杏仁、隔区) 、皮质、丘脑和网状激活系统等传来的神经输入。边缘系统是调控HPA轴的重要内分泌功能轴。在急性脑缺血、缺氧的损害或应激作用下, 海马、下丘脑等广泛脑区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大量合成, 过量释放的CRH, 一方面经门静脉运到垂体前叶, 另一方面活化广泛脑区的CRH受体, 引起交感神经异常兴奋, 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14]。

7 其 他

手部小的意外损伤, 如感觉缺失或疏忽时, 向偏瘫侧摔倒时, 不注意接触热盘子时, 患手可能被卷入轮椅的轮子时, 被香烟或热水烫伤时, 这些手的损伤都将导致手的水肿。输液时液体渗漏至手背组织内。据报道目前10%~ 26%的SHS病例是自发的[15]。

8 结 语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0例脑卒中患者, 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普通组和护理组, 各100例。普通组:男性71例, 女性29例;年龄43~71岁, 中位年龄 (51.28±6.33) 岁;脑梗死64例, 脑出血36例。护理组:男性73例, 女性27例;年龄44~70岁, 中位年龄 (51.55±6.39) 岁;脑梗死62例, 脑出血38例。

1.2 纳入标准

(1) 脑卒中经CT或MRI证实; (2) 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3) 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4) 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知情且同意。

1.3 护理方法

普通组实施常规护理, 包括病情观察等;护理组实施针对性体位护理干预, 包括以下内容: (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必要手段, 体位护理前与患者加强沟通交流, 讲述疾病及护理知识, 提升患者及家属治疗依从性[1,2]。 (2) 输液护理:不选择已经出现并发症的肢体实施输液, 选择健康肢体实施穿刺, 输液, 避免病情加重[3,4]。

(3) 健侧卧位护理:护士取靠枕一个, 指导患者屈曲肩关直至90°, 并将患侧上肢前伸, 保持体位并将靠枕置于肩关节下面。保持手掌张开, 放置在靠枕上, 手部尽量往外侧伸展, 同时尽量伸展手指关节。活动过程中可根据患者需要在膝关节以及髋关节放置靠枕, 减轻压力[5,6]。 (4) 仰卧位护理:患者取平躺仰卧位, 保持胸椎无屈曲, 并将头部转向患肢侧一侧;为了减轻压力可在偏瘫一侧的臀部放置靠枕, 体位避免髋关节发生屈曲, 同理放置靠枕于肩部避免肩胛骨突出。完全伸展肘关节以及腕关节, 充分舒展时控制时间, 避免出现紧张性颈反射后遗症。 (5) 立体位护理:患者处于立体位时, 为了避免肩关节出现脱位, 使用托带托起患肢。 (6) 患侧卧位护理:患者前伸患侧肩胛带, 保持肩关节屈曲状态同时将肘关节舒展, 做前臂后旋动作并将腕关节反方向背伸, 从而避免肩关节受到压迫。 (7) 坐位护理:同立体位护理原理, 患者处于坐体位时放置桌子或者靠枕, 给予患肢受力点。

1.4 观察指标

护理1个月后, 对比两组患者手部关节疼痛、肩部关节疼痛、手部肿胀、手部疼痛、肢体关节退化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对研究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护理组7例 (7.00%) 患者发生肩手综合征, 明显低于普通组51.00%,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932, P=0.000) 。护理组有3例患者同时发生2种综合征, 共发生10例次综合征;普通组有17例患者发生2种或以上综合征, 共发生76例次, 护理组手部关节疼痛、肩部关节疼痛、手部肿胀、手部疼痛、肢体关节退化发生率均低于普通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通常缺乏肢体自主活动能力, 部分患者完全丧失活动能力。长期的卧床恢复治疗容易发生机体僵硬等情况, 因此脑卒中患者容易引发残疾。对患者实施早期体位护理干预, 可以改善患者肢体及全身肌肉状态, 对肩手综合征改善效果显著。通过实施体位护理, 不但能够起到对预后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影响, 还能为下一步康复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帮助患者改善过分依赖药物的习惯, 临床意义重大。

该研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及针对性体位护理。心理护理是一切护理的前提基础, 可以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患者治疗期间需要频繁输液, 但是输液会引起患者血流受阻甚至发生淤积[7,8], 因此患者可能出现肢体肿胀, 最后引发肩手综合征等不良并发症出现, 因此需要实施针对性输液护理。此外, 该研究对患者实施了坐体位、立体位、仰卧位等体位护理, 旨在帮助患者充分舒展手部、肩部等关节位置,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合理的力度, 避免造成医源性伤害[9,10,11]。

该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组, 只有7例 (7.00%) 患者发生肩手综合征;手部关节疼痛 (3.00%) 、肩部关节疼痛 (2.00%) 、手部肿胀 (2.00%) 、手部疼痛 (3.00%) 、肢体关节退化发生率 (0.00%) 均低于普通组, 与顾玲等[1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早期体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肩手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有显著预防作用, 有利于患者康复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该研究主要针对肩手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探讨, 事实上, 体位护理对患者感染的发生也有预防作用, 在后续研究中可增加对感染预防效果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许金善, 王海霞, 陈云.康复护理在脑血管意外患者偏瘫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35) :8584-8585.

[2]Muhammed AM Suliman, Fawzy MH Khalil, Salam SA Alkindi, et al.Tumor necrosis factor-αand interleukin-6 in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athophysiology, 2012, 3 (5) :92-98.

[3]王伟强, 宋国平, 李淼, 等.老年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127例治疗体会[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0, 4 (4) :114-117.

[4]Patterson SM, Hughes CM, Cardwell C, et al.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adapted U.S.model of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nursing home residents in Northern Ireland (Fleetwood Northern Ireland study) :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1, 59 (4) :1102-1105.

[5]刘惠林, 吕振存.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5 (8) :722-724.

[6]Broers CJM, Gemke Reinoud J.bj, Weijerman ME, et al.Frequency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relation to adaptive immunity in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compared to their healthy siblings[J].Acta paediatrica, 2012, 101 (8) :669-672.

[7]黄金英, 周惠嫦.进食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误吸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27 (29) :3256-3257.

[8]马英峰, 马尔哈巴, 丁岚.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床上体位护理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 2013, 24 (12) :1857-1858.

[9]杨翊, 周光涛, 刘经星, 等.不同体位、不同针刺取穴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7 (4) :370-371.

[10]Azar Danesh, Mohsen Janghorbani, Shila Khalatbari.Effects of antenatal corticosteroids on maternal serum indicators of infection in women at risk for preterm delivery: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betamethasone and dexamethason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medical sciences:the official journal of Isfah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2012, 17 (10) :911-917.

[11]Eric Druyts, Kristian Thorlund, Samantha Humphreys, et al.Interpreting discordant indirect and multiple treatment comparison meta-analyses:an evaluation of direct acting antivirals for chronic hepatitis C infection[J].Clinical epidemiology, 2013, 5 (5) :173-183.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采用的是本院2012年6月~2013年8月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6~86(51±1.5)岁,病程4~28(16±1.5)d;对照组男30,女10例,年龄10~82(46±1.5)岁,病程5~26(15±1.5)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火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火针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的治疗疗效进行比较。

1.2.1 火针治疗

(1)首先准备好要治疗的针具,再根据患者的病症辩证取穴:肩井穴、肩贞穴、后溪穴、鱼际穴。(2)消毒。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3)烧针。将针具放在火上烧,将针烧红。(4)针刺。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特征而定,手上穴位可刺2~4分,肩上穴可刺1~2分。每天2次,分早晚治疗,留针时间为20min,治疗周期为4w。

1.2.2 康复训练

在患者卧床期间,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好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可以适当为患者进行肢体训练,例如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方法来促进患者肩手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必须每天2次,分早晚进行,每次时间为10min,每周3次,治疗周期为4w。

1.3 疗效评判

治疗结束后,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肩部及手部的关节功能完全恢复者为显效;患者疼痛症状疾病消失,关节功能轻度受阻者为有效;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病症无明显改变,甚至出现恶化者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的总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计量资料用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用火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35例患者成功治愈,2例患者基本康复,仅有3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2.5%;对照组采用火针治疗后,27例患者成功治愈,3例患者基本康复,有10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作为脑卒中引起的一种病症,其对患者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关节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等,这些病症对患者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带给患者将会是无尽的折磨与灾难。此次研究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采用火针结合的治疗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

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2]。脑卒中引起的肩手综合征对患者的健康生活有着重大影响,采用火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3]。火针根据中医学原理,通过针具来刺激患者的穴位神经,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病症[4]。而康复训练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的肢体进行运动,有效的防止了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促进了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5]。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火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35例成功治愈,2例基本康复,仅3例治疗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2.5%,对对照组采用火针治疗后,27例成功治愈,3例基本康复,10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蔚琳.火针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6(31):45-46.

[2]谢芹,庄礼兴,贺君,等.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08(10):720-723.

[3]黄佰宏.火针结合普通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10(8):169-171.

[4]刘悦,苏利梅,解书山,等.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3(15):267-268.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男53例,女47例;年龄46岁~78岁,平均年龄(61.63±5.58)岁;病程1周~4个月,平均(28.45±8.30)d;脑梗死64例,脑出血36例;左侧偏瘫60例,右侧偏瘫40例。本组患者均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患者均有患侧上肢肩部疼痛、运动受限,手部肿胀、疼痛,腕部和手指屈曲受限,手部颜色改变、皮温上升,符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急性期SHS标准[3]。排除复发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病情尚未稳定者,存在严重意识和认知功能障碍者,伴创伤、感染、周围血管病或其他可致肩手部疼痛及功能受限的疾病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2组基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措施,包括(1)良肢位摆放:仰卧位患肩外展、外旋,健侧或患侧卧位患肩前伸,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患侧卧位应少一些,避免患肩长时间受压;坐位时防止患侧上肢垂吊及腕关节屈曲,保证患侧肘部、手腕及手部有良好的支撑。(2)主被动运动:在不引起患者疼痛的前提下,依次对患肢的肩、肘、腕、指关节进行各方向的被动运动,活动时动作轻柔,视关节功能恢复程度逐渐扩大活动范围;鼓励患者主动运动,包括卧位时健手协助下的患肢上举,自主耸肩,患手抓握训练,以及康复师协助下的抗阻训练。每日2次,每次20 min~40 min,根据患肢水肿消退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5周为1个疗程。(3)物理治疗:采用国产LDT-CD31超短波治疗仪,其工作频率40.68 Hz,最大输出功率200 W,将工作电极对置于患肢的肩、肘、腕部,取微热或温热档,每个部位10 min,每日1次。

1.2.2研究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包括针灸、中药外用在内的中医药治疗:(1)针灸:主穴为手阳明经五腧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部肿胀、运动障碍配中渚、外关、八邪、阳池,肘关节运动障碍配尺泽、肘髎;肩关节运动障碍配肩贞、肩髎、肩髃、天宗。采用0.3 mm×50 mm的不锈钢毫针刺入穴位,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30 min,期间每10 min行针1次,每次1 min。每日1次,1个疗程15 d,共2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5 d。(2)中药外用:将川芎、秦艽、羌活、红花、鸡血藤、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鸡血藤、伸筋草、片姜黄各25 g,碎后装入18 mm×15 cm的双层热奄包内,凉水浸泡半小时后使用医用恒温器加热至65~70℃并保持10 min,取出后以湿毛巾包裹置于患肢肩关节和手部,询问患者是否耐受,避免烫伤,两处各15 min,每日1次。为保持有效温度每次治疗时2个热奄包交替加热,一剂药物可使用3次。

1.3观察指标2组均治疗5周后观察疗效,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肢疼痛情况,其以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痛。以与患侧与健侧手背的周径差评估肿胀情况,周径差>1.5 cm计4分、1 cm~1.5 cm计3分、0.5 cm~0.9 cm计2分,<0.5 cm计1分。以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估患肢运动功能,其总分为66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以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其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VAS、肿胀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相较于对照组VAS、水肿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MBI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相较于对照组FMA、MBI评分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由脑部病灶导致的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偏瘫后肩-手泵的生理机制受损,肩关节结构和功能改变所致损伤和炎症,腕关节过度屈曲及早期不正确的运动等[4]。对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可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良肢位的摆放避免肩关节进一步受累、减轻疼痛,改善静脉回流、防止腕关节损伤,给予正确的本体感觉刺激,恢复患肢肌肉张力的平衡;主被动运动可减轻关节粘连,改善关节功能,促进肌肉收缩及舒张,减缓其废用性萎缩,促进血液、淋巴回流,减轻水肿,恢复肌肉泵功能;超短波理疗能改善微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我们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明显提高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单纯行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针灸是中医经典治疗方法,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能促进神经功能重建,提高痛阈,调节交感神经功能,加快血液循环,增加供血供氧。本文所选之五腧穴为由四肢末端向肘、膝依次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针刺井穴可以接通十二经气,协调气血;荥穴活血祛瘀,疏通经络;输穴调理脏腑根本,接五脏精气;经穴扶气补正,调整气血;合穴促进气血流畅,恢复脏腑平衡。选择阳明经上的五腧穴因患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脉络痹阻,而阳明经阳气最旺,血亦最充,可收到最佳的补益阳气、通畅气血效果。配合辨证取穴,可显著减轻疼痛,缓解症状,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中药热敷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即为《黄帝内经》中所谓“熨”,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包括干热敷和湿热敷。本组所采用之方剂具有利水消肿、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等功效,通过热奄包的热蒸汽一方面可以促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渗液吸收,减轻关节、肌肉组织的炎症反应;另一方面可使中药离子通过毛囊及皮脂腺的开口、表皮各层渗透至受累关节内部,药物浓度高,直达病所,起到散瘀消肿、通利关节、舒筋止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结合针灸及中药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明显缓解疼痛、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意义重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患肢疼痛、水肿消除情况,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2组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水肿、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相较于对照组VAS、水肿评分下降,FMA、MBI评分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采用中医药联合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症状,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中医药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纪树荣.康复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

[3]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51.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 其中男68例, 女52例;年龄55岁~72岁, 平均年龄 (62.5±5.6)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 均为首次发病。已对严重昏迷、失语以及智力严重损害者予以排除, 同时排除上肢畸形以及功能障碍患者。经审批, 患者同意, 随机分组, 各6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预防性护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心理护理。该类患者的上肢正常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患者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抑郁和焦虑心理[2], 对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该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告知通过康复训练完全可以实现康复, 使上肢功能恢复正常, 帮助其树立信心, 正确配合护理。②健康教育[3]。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向其详细讲解肩手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以及不良后果, 引导其明确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其学会正确穿衣、脱衣, 正确进行体位转换, 正确开展主动以及被动活动等方法以及技巧。要求患者与其照顾者要积极配合, 正确进行照护。③体位摆放[4]。教育引导患者明确体位摆放尤其是良肢位摆放的重要性, 帮助患者在卧、坐和站体位中, 重点保护好肩、肘、腕等关节, 使其处于正确位置。腕部要避免完全掌屈或者直接下悬;卧位时应保持肘关节伸展以及腕关节背屈。④运动护理。在不导致患者关节疼痛的前提下, 帮助患者进行肩关节被动活动, 尽可能将其患侧肩关节向内侧压, 以有效维护关节的稳定性。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肩关节被动屈曲、被动外展;被动内、外旋;肘关节被动屈曲、伸展;腕、指关节被动活动以及背曲等。同时, 引导患者正确进行主动运动。积极开展双手上举练习, 将其双手掌对掌, 十指交叉, 伸肘并上举过头顶, 进行左右摆动以及耸肩动作等, 每次持续10 min, 每日3次。此外, 引导患者学习并正确应用运动想象法。教会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患肢, 尽力用注意力活动患肢, 体会运动感。每次20 min, 每天2次。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以及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为6例 (占10.00%)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例 (占46.6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86, P<0.05) 。治疗8周后, 2组患者上肢功能检查评分均显著高于入院时, 而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患肢长时间处于非良肢位尤其是过度掌屈位, 其患肢没有开展针对性的被动或主动活动, 在患肢实施了输液等, 均是导致肩手综合征的外部原因;患者的颈交感神经受到不良刺激, 造成了不正常的功能状态, 则是导致发生肩手综合征的内部原因。该病的早期表现是局部肿胀以及疼痛, 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则可能造成组织僵化或挛缩, 严重影响上肢功能的恢复。康复锻炼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疼痛感, 如果患者不能有效克服和坚持, 也将影响预后。针对该类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 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 要重视日常护理, 在搬运过程中, 不能对患者直接过度用力, 避免过度牵拉;搬运过程中, 应稳妥托住其肩背、腰、臀等部位, 防止牵拉患者上肢实现变换体位等。在帮助患者穿脱衣服、翻身以及进行体位转换时, 动作幅度不能过大, 不能对患者的患肩、患手过度牵拉。要注意避免患者腕关节发生屈曲, 将其尽可能摆放为背伸位。在实施康复训练过程中, 要注意训练强度以及时间等, 如果发生不适, 则立即停止训练。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研究组实施预防性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以及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为10.0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67% (P<0.05) ;治疗8周后, 2组患者上肢功能检查评分均显著高于入院时, 而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针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 可以有效降低其肩手综合征发生率, 促进上肢功能尽快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肩手综合征,预防性护理

参考文献

[1]范春艳, 耿韫.早期肢体锻炼对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2) :51-52.

[2]包艳, 金婕, 何梅平.预防性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10) :906-907.

[3]庾慧敏, 梁妙英, 关江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作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8) :2755-2756.

上一篇:项目式改革下一篇:问题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