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体检人群

2024-09-09

老年体检人群(共12篇)

老年体检人群 篇1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 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比例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中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比例不断上升。本文通过对老年人群的血尿酸水平及代谢综合征的各项指标 (BMI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压) 进行检测, 采用回顾分析的方式探讨和分析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分布情况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来我院体检的650例老年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348例, 女性302例。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1]

所有体检者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 分离血清, 使用日本奥林巴斯AU64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酸 (Ua) 、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和空腹血糖 (FBS) 。其中采用尿酸酶过氧化酶法测定血尿酸 (Ua) , 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 (FBS) , 甘油磷酸氧化酶法测定甘油三酯 (TG) , 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 (Tc) 。

1.3 诊断标准[2]

男女血尿酸 (Ua) 值大于420μmol/L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体检者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别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和正常体检者的BMI指数、TG、Tc、FBS、收缩压、舒张压进行统计。采用SPSS 18.0数据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各项指标以 (平均值±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 (n) 及百分数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比较

650例老年体检者中男性348例, 女性302例。其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检出为69例, 检出率为19.83%;女性高尿酸血症检出16例, 检出率为5.30%。两组相比较, 男性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χ2=30.0288,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年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比较

650例老年体检者中60岁以下182例, 61岁至70岁278例, 71岁至80岁126例, 80岁以上64例。高尿酸血症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具体结果见表1。

2.3 高尿酸血症患者和正常体检者代谢综合征的各项指标比较

将85例高尿酸血症患者和565例正常体检者的平均BMI指数、TG、Tc、FBS、收缩压、舒张压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患者TG、FBS、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正常体检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在女性人群中发生率逐年上升, 刁伟霞、余俊文等[3]对此进行专项研究, 结果表明高尿酸血症在40岁以上的女性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高脂高糖的饮食结构的影响, 更主要的是40岁以上的女性多处于围绝经期, 雌激素水平和孕激素水平明显降低所致。研究结果还表明患有高尿酸血症的女性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比例也较高, 二者有相关性。

贺岩, 吴涛, 朴文花[4]对血尿酸水平在回族和汉族人群进行了详细地比较研究, 并对不同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结果表明喜好进食牛羊肉的回族群众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汉族人群, 这是由于牛羊肉富含蛋白质等嘌呤类物质, 增加了尿酸的生成。

综上所述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且具有普遍性, 这一结论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 高尿酸血症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 因此应对该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并加强宣传力度, 提倡低盐低热量的健康饮食习惯, 加强锻炼, 保持理想的体重和腰围, 并定期体检以达到预防高尿酸血症的目的, 进而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分布情况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对来我院体检的650例老年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及代谢综合征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体检者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不同。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体检者相比显著增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群中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比例较高, 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加强对老年人群的血尿酸水平的监测非常必要。

关键词:老年体检人群,尿酸水平检测,代谢综合征

参考文献

[1]田进信, 缪敏.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横断面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9) :3-5.

[2]沈阿萍.老年体检人群尿酸水平检测结果及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8) :987-988.

[3]刁伟霞, 余俊文, 李婷.40岁以上女性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关系[J].广东医学, 2010, 31 (4) :502-504.

[4]贺岩, 吴涛, 朴文花.回汉居民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3 (1) :76-78.

老年体检人群 篇2

职业健康体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刘玉玲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0期

【摘要】目的对不同性别、年龄的职业健康体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HBV感染状况。方法采集4594名职业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将受检者分别按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健康体检者的乙肝感染率为403%,不同性别间乙肝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 005),但不同年龄组间乙肝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1~60岁年龄组HBV感染率最低,而其他各年龄组感染率较高。结论职业健康体检人群HBV感染率较高。

老年体检人群 篇3

【关键词】健康体检;体重指数;相关疾病;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57-02

近年来,社会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肥胖、超重者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本研究通过探析体重指数(BMI,当前衡量肥胖、超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旨在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对其采取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多种慢性病的发病率,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间来我中心健康体检者65797例的体检资料。其中男35129例(53.4%),女30668例(46.6%)。入选者均排除药物、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超重者。

1.2 方法 (1)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专业人员的体检检查,包括测量体重、身高、血压、腰围等。取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3~5ml,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总胆固醇 ( T C )、血清甘油三酯( T G )、空腹血糖等的检测,并配合影像学检查。(2)调查问卷:对所有对象进行关于饮食、运动等的调查问卷。共包括三部分,运动部分(5个题目),甜食喜好部分(2个题目),高脂饮食习惯部分(2个题目)。

1.3评定标准 (1)本研究依据中国2002年肥胖问题工作组所提出的成人BMI分类标准:BMI=体重/身高。肥胖:BMI≥28;超重:24≤BMI<28;正常:18.5≤BMI<24;消瘦:BMI<18.5。(2)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胆结石:①血压诊断标准依据WHO指定的相关标准:舒张压(DBP)≥90mmHg和(或)收缩压(SBP)≥140mmHg者为高血压。②依据2007年我国关于成年人血脂异常指标,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均判定为血脂异常:LDL-C≥4.14mmol/L;TC≥6.22mmol/L;HDL-C<1.04mmol/L;TG≥2.26mmol/L。③按照2007年我国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以下两种情况均判定为高血糖:FPG≥7.0mmol/L和(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6.1mmol/L≤FPG<7.0mmol/L(FPG受损)。④胆结石依据超声影像判断,特殊情况并辅以CT检查确诊。超声出现以下症状者则判定为胆结石:翻动身体时见强光团随着体位向重力方向移动;超声中见结石强光团后缘声影,见直径0.3-0.5cm的强光团存在;在胆囊内发现强回声光团,且形态稳定。

(3)运动: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手册关于运动强度的分级,极强:自我感觉累,受不了,100%耗氧量,运动强度达“极限值”;强:自我感觉相当累,可坚持,强度选择为“中年体健者”;中强:自我感觉有运动感,60%耗氧量,为“老年体健者”强度;低强:轻微运动感,40%耗氧量,强度选择为“刚开始运动”;轻:无运动感,20%耗氧量,运动强度“不算运动”。一周运动有2次及以上中强运动判定为喜欢运动。饮食:每周吃高糖、高脂类食品4次及以上者或每周吃此类食品量达到0.5kg者,判定为喜欢甜食或有高脂饮食习惯。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X?检验,以ɑ<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 体重指数与相关慢性病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等的患病率随着体重指数的增高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高血脂症的患病率随着体重指数升高而有所上升,但升高不明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肥胖与相关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不喜欢运动者肥胖率显著高于喜欢运动者(P< 0.01)。喜欢甜食和有高脂饮食习惯者肥胖率显著高于不喜甜食、无高脂饮食习惯者(P < O.01),见表2。

3讨论

目前,国际通用的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的患病与体重指数密切相关,体重指数越高,该类疾病的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其中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的发病率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明显上升(P<0.05或P<0.01)。这说明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本研究结果发现,喜欢甜食、有高脂饮食习惯、比喜欢运动者患肥胖症的几率要明显高于不喜欢甜食、无高脂饮食习惯、喜欢运动者(P<0.01)。同时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胆结石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綜上,对肥胖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在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方面有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1)运动护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喜运动者的肥胖率明显较高。研究资料显示,足够的运动锻炼能够增加体内能量消耗,加强自我舒适感和有效感,从而增加心肺的适应性,不但能减肥,而且也能够很好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因此,要针对肥胖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运动锻炼方案。运动项目可包括减肥操、跑步、跳绳等。同时,在制定运动方案时,要结合个体的喜好和习惯,有针对性的制定方案,而且要结合护理指导,积极鼓励其进行有氧运动。

(2)心理护理干预。研究发现,大部分肥胖者均是在被动状态下接受减肥计划,而且对减肥对身体健康的意义认识不充分,缺乏主动配合的态度,往往半途而废,很难取得减肥成功。研究资料显示,有约65%的肥胖者在减肥过程中坚持不到最后。这部分人往往是在采取了多种减肥治疗和方案后,体重下降没有预期的明显,有的下降后又反弹到原点体重,尤其有的人体重反增不降时,其内心都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为此采取的措施为,认真为该部分人讲解减肥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并结合其日常生活习惯及其生活细节,帮助其分析减肥失败的影响因素,并引导他们从减肥记录中分析影响成功的原因,鼓励他们从改善生活习惯、树立信心开始,一步步努力坚持到底,并积极克服心理障碍,确保减肥成功。

(3)饮食习惯护理干预。本次研究发现,喜欢甜食、高脂饮食习惯等均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控制肥胖者的饮食量和改善饮食结构非常关键。要严格控制其摄入主食量,并尽可能的降低脂肪、含糖食品的摄入,选取高蛋白、低脂肪、高膳食纤维食品。

总之,高体重指数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对体重超标尤其是肥胖者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子妮,杨国松,朱秀美.青岛市某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 2013,30(1): 58-60.

[2]赵轶雯,赵松涛,杨兴华,王莹.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血压、血脂及血糖关系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38(9):781-783.

[3]米国莲,王翠坤,王春艳.健康体检人群体重指数与脂肪肝关系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7):2671-2672.

[4]徐永太, 潘静静, 赵景志, 等. 河南省某地区农村居民肥胖指标与血压及高血压的关系[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47(1): 91-94.

老年体检人群 篇4

1 体检资料

我院体检中心采用整群抽样与比较的方法, 建立了体检人群信息库和健康管理模式。在保证全面性和样本具有代表性的前提下, 对抽样单位体检者的资料进行疾病检出率及顺位分析、总体率95%的可信区间分析、高脂血症与检出率分析等, 并对某单位连续2年的体检结果进行了比较。

1.1

选择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某供电单位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2011年体检总人数2 318人, 男性1 422人, 女性896人;其中≤35岁536人, 占体检总人数的23.1%;35~55岁1 210人, 占体检总人数的52.23%;>55岁572人, 占体检总人数的24.70%。检出常见病的发病情况依次排序为: (1) 高脂血症 (胆固醇、甘油三脂均高) 465人, 高甘油三脂血症381人, 高胆固醇血症100人, 总计946人, 占40.81%; (2) 脂肪肝604人, 占26.06%; (3) 高血压403人, 占17.39%; (4) 心脏疾病 (冠心病、束支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等) 164人, 占7.08%; (5) 糖尿病145人, 占6.26%; (6) 胆石症98人, 占4.23%; (7) 胆囊息肉65人, 占2.80%; (8) 肾结石43人, 占1.86%。检出其他疾病: (1) 甲状腺疾病 (腺瘤、结甲、甲亢、甲状腺结节等) 564人, 占24.33%; (2) 前列腺增生184人, 占8.00%; (3) 子宫肌瘤35人, 占1.51%; (4) 肝囊肿69人, 占2.98%; (5) 肾囊肿42人, 占1.81%。

该供电单位职工2012年体检总人数2 310人, 其中男性1 354人, 女性956人;其中≤35岁536人, 占体检总人数的23.2%;35~55岁1 214人, 占体检总人数的52.6%;>55岁560人, 占体检总人数的24.2%。常见病的检出率排序与去年体检基本相同, 以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心脏病所占比例较大。高脂血症 (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 780人、占33.78%, 较去年的40.81%有所下降;脂肪肝641人、占27.75%, 较去年的26.06%无明显变化;糖尿病114人、占4.93%, 较去年的6.26%稍有下降, 但无明显变化;心脏疾病162人、占7.01%, 与去年的7.08%无明显变化;子宫肌瘤133人、占5.76%, 较去年的1.51%有所增加。

1.2 选择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2011年稀土高新区某单位职工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该单位职工体检总人数188人, 男性122人, 女性66人;其中≤35岁45人, 占体检总人数的23.9%;35~55岁108人, 占体检中人数57.4%;>55岁35人, 占体检总人数的18.6%。检出常见病的发病情况依次排序为: (1) 高脂血症67人, 占35.64%; (2) 脂肪肝59人, 占31.38%; (3) 骨质减少及骨质疏松59人, 占31, 38%; (4) 高尿酸血症18人, 占9.57%; (5) 肾结石17人, 占9.04%; (6) 高血压10人, 占5.32%; (7) 糖尿病4人, 占2.13%; (8) 胆囊炎3人, 占1.60%; (9) 胆结石2人, 占1.06%。检出其他疾病: (1) 心电图异常改变 (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12人, 占7.23%; (2) 胆囊息肉10人, 占5.23%; (3) 肝血管瘤9人, 占4.79%; (4) 子宫肌瘤8人, 占4.26%; (5) 前列腺增生5人, 占2.16%; (6) 肾囊肿4人, 占2.13%; (7) 肝囊肿2人, 占1.06%。

2 分析与对策

通过对两个单位体检结果的分析比较, 发现常见病的发病情况依次排序基本一致, 即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心脏疾病 (冠心病、束支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等) 、糖尿病等检出率占比重较大。这很大程度与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压力等因素有关。针对检出的各类疾病, 应采取相关的治疗与预防措施。

2.1

高脂血症发病率最高, 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 所以应积极治疗与预防。 (1) 低脂、低糖饮食, 多进食蔬菜,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超重者应限制总热量和糖类热量, 降低体重。 (2) 血脂明显增高者, 年龄>35岁者, 应在医师指导下, 使用降脂药物治疗[1]。

2.2

脂肪肝 (酒精性、高脂血症性、糖尿病性、肥胖性、家族性等) 其发病率较高, 特别应提起警觉的是30~40岁左右的年轻人, 多数与饮酒相关, 应给与重视。主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1) 低脂饮食, 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 (2) 限酒, 避免酗酒, 适当增加运动, 超重及肥胖者控制体重, 改善内脏脂肪堆积。 (3) 定期复查B超及血脂。 (4) 在消化内科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特别是中重度脂肪肝。 (5) 改善生活方式及积极治疗后大多数可转复, 避免进一步加重。

2.3

高血压为常见病, 但有相当部分人未予重视, 血压虽高但未进行治疗, 或没在正规医院治疗, 血压控制不理想。高血压与血糖偏高常同时存在, 均为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高血压能造成心、脑、肾等各重要器官的损害, 所以建议一定要在正规医院高血压专科制定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治疗方案, 有效地控制血压, 同时要经常监测血压, 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2]。

2.4

心脏疾病 (冠心病、束支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等) 患者建议结合病史及临床症状, 在心血管专科做进一步诊断及治疗。

2.5

糖尿病发病率也较高, 且糖尿病后期的合并症较多, 故一定要予以重视。如已明确诊断者应在糖尿病专科进行治疗;如血糖超过正常值, 未明确诊断者应在糖尿病专科进行相关检查, 如糖耐量试验、餐后2 h血糖等, 进一步明确诊断,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 同时监测血糖。

3 讨论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紧张、竞争压力加剧, 加之人们的不健康的饮食、不良的生活习惯、自然环境污染等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人群出现易疲劳、食欲不振、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通常称亚健康症状[3]。更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人群患上了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病等疾病。

近年来,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 健康体检已成为人们预防疾病、追求健康的重要方式, 健康体检人群基数大, 体检需求多样化, 对疾病的筛查已成为健康体检的重要内容。如何将健康体检与疾病的筛查相联系, 以预防疾病和及早发现疾病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健康体检就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各种疾病, 使每个人都增强健康意识, 保持良好的心态, 生活规律、饮食科学、增加运动、增强体质, 以预防为主, 有病及时治疗, 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蠩, 杜雪平, 等.从几个案例谈社区高脂血症人群的管理[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2) :40-43.

[2]刘力松, 华琦, 庞蓓蕾, 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饮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8, 16 (3) :225-229.

老年痴呆多发人群有哪些? 篇5

为老年性痴呆的少见类型,占尸解脑标本的1%~7%,一般在65岁以前发病,逐渐出现自制力丧失、不修边幅、情感淡漠、闲逛行为和食欲亢进的人格改变,有重复和刻板语言,以往熟练的技巧退化,但记忆力和计算力损害的程度较轻,症状出现的相对较晚。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 或MRI 可见特征性的额颞叶萎缩,检查发现额颞区的脑血流量明显减少。神经病理检查可在额颞叶皮质发现肿大淡染的细胞――Pick 细胞,胞质内含有嗜银的包涵体――Pick 小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内是微丝和微管的聚集。

老年痴呆虽说是老年人经常病发的一种病症,有的人就说老年痴呆是老年人必不可少的所以大家不必太在意,其实这种说法是错的,当你知道我们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方法。

老年体检人群 篇6

【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BMI、体脂含量等营养指标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的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7年在我院体检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642人,进行身高、体质量、血压、实验室检测指标、B超及心电图等检查。 结果:检出脂肪肝118人(18.38%)。患病年龄分布在27~60岁,50~59岁发病率最高,其中男性91例,女27例,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脂肪肝患者与非脂肪肝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脂肪肝的发生与年龄、性别、不良生活习惯及某些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等有关。

【关键词】 脂肪肝;患病率;易患因素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肝脏湿重的5%)的病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疾病日益增多,其中脂肪肝已成为继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之后的又一“富贵病”。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发病有低龄化趋势,为日常健康体检中最常发现的病种之一[1],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其中5%~15%的患者有发展为肝硬化的潜在危险[2]。本文通过对642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健康体检调查,了解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脂肪肝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为我镇2007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的资料。参加体检人数642例,其中男353例,女289例,男女之比为1.22∶1;年龄22~60岁(41.5±15.5);均为从事轻度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

1.2 检查内容:一般情况,如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饮酒、抽烟、运动等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压、内、外、妇科及五官科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乙肝两对半及心电图、B超检查等;特殊检查X线摄片、CT、彩超等。

1.3 脂肪肝评定标准[3]:根据B超报告,提示肝脏增大,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被膜光滑,边缘圆钝,肝内光点密集增强,呈“明亮肝”,远区衰减,光点稀疏,肝内血管结构显示欠清等;实验室检查伴三酰甘油、胆固醇和谷氨酸脱氢酶增高等。

1.4 肥胖评定标准:根据2004年WHO对肥胖新的诊断标准,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体质量指数<25kg/m2为正常,≥25~29.9kg/m2为超重,≥30kg/m2视为肥胖。

1.5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脂肪肝患病率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表1),642例体检对象中共检出118例(18.38%),男性发病率25.78%,女性9.34%,男性脂肪肝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按年龄段划分,男性各年龄段均易发生脂肪肝,这可能与男性应酬多,摄入高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增多有关。总体脂肪肝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趋势检验(P<0.01),50~60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达24.71%。性别分层后,男性40岁以上年龄脂肪肝发病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者(P<0.05),女性脂肪肝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增高趋势(趋势检验P<0.01)。

2.2 脂肪肝与BMI关系:随着BMI的增加,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202.14,P<0.01),见表2。

老年体检人群 篇7

关键词:颈椎X线摄影,体检,健康人群,检出率,健康指导

近几年来,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前来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并将颈椎X线摄片加入体检项目的人数日渐增多, 通过颈椎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 了解颈椎有无异常情况, 指导健康人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做好对颈部的自我保健, 预防颈部疾病的发生, 将是我们体检中心医护人员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现对我院1 562例健康体检者的颈椎X线正侧位片进行统计分析, 讨论颈椎X线摄片体检的意义及健康指导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62健康体检者从事的职业包括银行职员、教师、警察等, 年龄从22~77岁, 其中男835例, 女727例。

1.2 方法

按照年龄每隔10岁分组, 30岁以下210例, 30~39岁332例, 40~49岁369例, 50~60岁362例, 60岁以上301例, 全部拍摄颈椎X线正侧位片。

2结果

1562例健康体检者按照年龄每隔10岁分组, 各年龄组30岁以下年龄组2例颈椎发现异常, 30岁以上各年龄组随年龄增加,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韧带钙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检出率明显增加。

3讨论

颈椎的生理特点。颈椎骨骼小, 颈椎七块骨头支撑头部, 只有七块骨头的颈椎, 与肩膀构成一个沉重的十字架, 支撑着分量不轻的脑袋, 同时颈椎骨具有伸屈、旋转及侧屈等较大幅度的运动范围, 因而在力学上形成了不稳定的骨骼结构, 在生理状态下, 它们借助颈椎坚强的骨骼和软组织得以保持平衡。到成年期, 由于体力劳动强度增加, 及头颈部过度运动和不良姿势等原因, 致使颈肩背部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劳损或捩伤, 而引起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随着年龄的增大, 颈椎的椎间盘、关节囊以及韧带等相继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如果颈椎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容易产生慢性劳损、变形, 一旦压迫神经, 会连带肩部、上肢疼痛僵硬, 活动受限。颈椎疾病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容易患上的疾病之一。健康人群颈椎X线摄片体检, 30岁以上年龄组各种异常改变的检出率明显增加, 所以进行颈椎X线正侧位检查对及时查出颈椎疾病意义重大。

4健康指导

健康小处方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 篇8

1 方法

1.1 健康小处方的内容

根据体检人群的特点和对健康知识需求的情况, 将健康体检保健知识制成健康小处方60余种, 主要内容包括: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体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影响体检结果的因素, 体检中常见疾病的解释及保健, 常见临床检验指标的解读, 各功能仪器检查的重要性, 亚健康的防范, 健康定义, 自我减压的方法等。

1.2 健康小处方应用方法

1.2.1 根据体检客人在体检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地把健康小处方随体检报告发给客人, 由健康管理师面对面与客人进行讲解,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客人容易接受并便于记忆。

1.2.2 将健康小处方放在客人候检的区域, 如贵宾候检区、休闲区、各诊室的报架栏、早餐区、前台预约区等, 便于体检客人候检的时间阅读健康保健知识。

1.2.3 放在相对应的诊室, 客人在候诊时可以通过阅读小处方了解所检项目的目的。

2 体会

2.1 缓解客人候检的焦急情绪

使用健康小处方后, 有效缓解体检客人在候检等待时的焦急情绪, 他们可以在待检的过程中阅读健康保健相关知识, 有利于客人平息等待中的烦燥心情, 同时也有利于体检流程顺利运行。

2.2 增强客人对所检项目的了解

许多体检客人对所体检项目的检查内容、目的都不太了解, 不明白为什么做该项目检查。应用健康处方后, 增强了体检客人对所检项目的了解程度, 明白了为什么要做体检, 增强了客人定期体检的积极性。

2.3 提高客人自我保健意识

使用健康小处方后, 体检客人通过阅读健康知识, 对自身情况的保健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提高客人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达到防未病的目的。

2.4 提高非医疗专业导医主动服务的能力

老年体检人群 篇9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共672例, 其中男性298例, 女性374例;年龄在33~88岁, 平均年龄 (50.27±9.83) 岁。

1.2 诊断标准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吸烟、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各项的诊断标准如下:

1.2.1 高血压的诊断

根据美国JNC 7及2003年ESH/ESC欧洲高血压指南标准, 即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 Hg或已确诊为高血压病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

1.2.2 糖尿病的诊断

根据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 即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h血糖≥11.1mmol/L或已诊断为糖尿病或正在服用降糖药物。

1.2.3 高脂血症的诊断

根据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 为既往曾确诊高脂血症且目前正在接受治疗, 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总胆同醇 (TC) >5.20mmol/L; (2) 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 (LDLC) >3.12mmol/L; (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1.04mm 0l/L; (4) 甘油三酯 (TG) >1.7mmol/L。

1.2.4 吸烟史

定义为目前或既往曾吸烟。

1.2.5 冠心病的诊断

根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诊断标准, 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

1.3 方法

1.3.1 知情同意

每个患者均经知情同意后, 测量ABI和进行问卷调查。

1.3.2 ABI和baPWV的测量

为保证测量结果准确, 测量由操作熟练的专业人员在患者心率规整的时候测量, 仪器采用日本Collin公司的VP-1000动脉硬化检测仪。

1.3.3 实验室测定

嘱患者在检查前1d勿吸烟或饮用咖啡及浓茶, 停服硝酸酯类药物, 当日空腹取血检测TC、TG、HDLC、LDLC、血糖 (Glu) 和肌酐 (Cre) 和血尿酸。所有患者检查前均要安静休息10~15min。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比表示,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以x±s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体检人群的一般情况

在2008年4月份共对672例个体进行了体检, 其中健康组507人, 疾病组165人。在疾病组中高血压89例, 高血脂48例, 糖尿病16例, 冠心病17例, 间歇性跛行史18例, 其中部分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心脑血管疾病。2组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年龄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一致, 表现为随着年龄增大,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高, 且各年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64.1, P=0.000) 。

2.2 体检人群的baPWV和ABI检测结果

受检总人群中baPWV结果偏低的占1.2% (8/672) , 结果正常的占67.7% (455/672) , 结果升高的占31.1% (209/672) 。ABI改变不明显, 只有4.6% (31/672) 表现异常。健康组的baPWV的异常率 (25.6%) 低于疾病组 (47.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7, P=0.000) 。健康组ABI的异常率 (4.9%) 与疾病组 (3.6%)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7, P=0.49) 。结果见表2。

在672例体检人群中31例ABI的异常结果表现为:静息ABI在0.9~1.0有26例, 静息ABI在0.8~0.9有2例, ABI≥1.3有3例。

2.3 生化指标

由于健康组人群与疾病组人群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故对生化指标的分析仅根据baPWV的分组进行, 在分组时将baPWV偏低的人群纳入到正常组, 比较baPWV对体检人群生化指标的影响。见表3。

3 讨论

由于动脉弹性减低, 脉搏波在动脉系统的传播速度加快了。它与动脉壁的生物力学特性、血管的几何特性以及血液的密度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PWV的数值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其基准值为1400cm/s[2]。本次检测结果也符合这一点, 尤其表现在疾病组人群。ABI指的是上臂血压与脚踝血压的比值, 所基于的原理是外周动脉狭窄程度达到临界水平并导致狭窄远端灌注压降低的程度大致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比例。美国心脏协会 (AHA) 定义ABI正常值为0.9~1.3 (国际标准) , ABI<0.9, 表示有患下肢动脉硬化阻塞的可能性, 这一标准的敏感性约90%, 特异性98%[3]。近年来, 由于这2个指标的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而又没有创伤, 所以, 被广泛用来作为评估动脉僵硬度和血管阻塞的指标, 常用于横断面人群的筛查。

动脉弹性是指动脉容积随压力变化的比值, 它不仅是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的决定因素, 而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 内皮细胞功能的损害往往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始动环节。PWV可综合反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对血管的损伤, 同时ABI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国外已得到广泛认可[4,5]。本次检测结果的分析也说明了, 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 baPWV的结果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但由于本次对静息ABI在0.9~1.0没有进行运动负荷试验, 可能使得疾病组人群和健康组人群的差别没有显现出来, 是本次检测结果的缺陷所在。通过对表3的结果进行分析也说明, 生化指标的改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关系, baPWV作为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脑血管病变人群的血管损伤明显, 但在正常体检的健康体检人群中也存在血管硬度和弹性的改变情况, 建议通过对高危人群早期进行动脉硬化的检测, 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的672例人群的血管病变状态。方法通过体检将人群分为健康组507例, 疾病组 (心脑血管疾病) 165例。并对体检人群采用科林动脉硬化诊断装置进行踝臂指数 (ABl) 和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 (baPWV) 的测定, 同时收集临床资料和生化检测指标, 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受检人群中baPWV结果偏低的占1.2% (8/672) , 结果正常的占67.7% (455/672) , 结果升高的占31.1% (209/672) 。ABI改变不明显, 只有4.6% (31/672) 表现异常。健康组的baPWV的异常率 (25.6%) 低于疾病组 (47.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7, P=0.000) , 健康组ABI的异常率 (4.9%) 与疾病组 (3.6%)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7, P=0.49) 。结论疾病组血管损伤明显, 且健康检查人群中也存在血管硬度和弹性改变的情况, 建议通过对高危人群早期进行动脉硬化的检测, 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臂踝脉搏速度,踝臂指数,动脉硬化,体检

参考文献

[1]刘晓方, 曲娜.PWV和ABI的测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查中的应用.宁夏医学杂志, 2007, 29 (4) :379-381.

[2]动脉功能临床研究协作组.中国健康人群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4) :245-249.

[3]刘明波, 王文.脉搏波速在心血管疾病危险性预测中的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2, 10 (5) :292-295.

[4]胡大一, 杨士伟, 陈捷.踝臂指数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中国医刊, 2005, 40 (4) :46-48.

老年体检人群 篇10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苏州地区某寿险公司2002年9月—2011年4月接受寿险体检的人员1829例,年龄18~65岁。其中男性1301例,平均年龄(35.86±8.87)岁;女性528例,平均年龄(36.43±10.71)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人员对寿险体检者进行面对面询问并填写调查表,了解其职业、经济收入、吸烟史、饮酒史和家族史等情况;测量体检者的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计算体重指数(BMI);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采用日本奥林巴斯5400生化检测仪测定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等指标。

1.3 诊断标准

本研究多代谢异常的定义:是指高血压或正常高值、高血糖、血脂异常和腰围过大4项指标之中有≥1项指标的个体聚集现象。(1)高血压: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或正在口服抗高血压药物,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为正常高值或称高血压前期[2]。(2)血脂异常: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总胆固醇(TC)≥5.7mmol/L,甘油三脂(TG)≥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1.04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3.12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3]。(3)高血糖:FPG≥7.0mmol/L为2型糖尿病,6.1~6.9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4]。(4)超重:BMI为24~27.9kg/m2;肥胖:BMI≥28kg/m2[5]。(5)腰围过大:男性≥85cm,女性≥80cm[5]。

1.4 统计分析

原始资料经核对后使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双人双机录入,录入后的资料经逻辑核查无误后统一转化为SPSS18.0数据库,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用t检验。代谢异常因素聚集的统计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计算其OR值和95%CI。

2 结果

2.1 苏州地区寿险体检者多代谢异常分布情况

苏州地区1829例寿险体检者多代谢指标水平男性与女性比较,除血糖水平外,BMI、腰围、血压及血脂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代谢异常分布:高血压前期为47.84%,高血压为13.89%,血脂异常为44.45%,IFG为2.90%,2型糖尿病为1.75%,腰围过大为50.68%,其中男性各项指标均高于女性(P均<0.005),见表1。

2.2 苏州地区寿险体检者不同个数多代谢异常聚集影响因素分布

为了解苏州地区寿险体检者多代谢异常聚集情况,对苏州地区寿险体检者按是否有血压升高、腰围过大、血脂异常和血糖升高4项代谢异常指标中的0项、1~2项及≥3项分为三组,分析结果显示,76.12%的体检者患有1项及以上多代谢异常,不同个数多代谢异常因素聚集时,年龄、性别、职业、吸烟、饮酒、BMI、尿素氮、肌酐和尿酸等9个因素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人群中,多代谢异常聚集个数为1~2个占构成比最多;体重正常人群中,多代谢异常聚集个数≥3个占构成比较低;超重肥胖人群中,多代谢异常聚集个数≥3个占构成比最多。

2.3 苏州地区寿险体检者多代谢异常聚集危险因素分析

2.3.1 多代谢异常聚集危险因素的单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代谢异常因素聚集个数(0个、1~2个和≥3个)为应变量,以年龄、性别、职业、吸烟、饮酒、BMI、尿素氮、肌酐及尿酸9个因素为自变量,以无代谢异常聚集(0个)为参照,经单因素无序多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1~2个代谢异常因素聚集时,性别为女性(OR=0.322,95%CI:0.253~0.409)是保护因素,而年龄增大、吸烟、饮酒、BMI、尿素氮和尿酸升高等是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1.018(1.063~1.099)、2.661(1.996~3.603)、2.397 (1.401~4.099)、7.780(5.475~11.054)、1.628(1.228~2.159)和1.770(1.571~1.995);当≥3个代谢异常因素聚集时,性别为女性和职业为非管理人员均是保护因素,其OR(95%CI)分别为0.078(0.054~0.112)和0.625(0.428~0.912),而年龄增大、吸烟、饮酒、BMI、尿素氮、肌酐和尿酸升高等均是危险因素,尤其是BMI、肌酐和尿酸危险性升高,其OR(95%CI)分别为1.093(1.074~1.112)、4.464(3.245~6.139)、4504(2 626~7.724)、32742(11.439~47.776)、2815(2117~3.742)、3.640(2 565~5.165)和3.267(2.836~3.76),见表2。

2.3.2 多代谢异常聚集危险因素的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注:“-”表示未统计。

为了进一步控制混杂因素,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无序多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无代谢异常为参照,结果表明,当1~2个代谢异常因素聚集时,性别为女性是保护因素,其OR(95%CI)为0.640(0.455~0.900),而年龄增大、BMI和尿酸升高等是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1.090(1.070~1.110)、5.206(3.634~7.457)和1.372(1.174~1.602);当≥3个代谢异常因素聚集时,性别为女性仍是保护因素,其OR(95%CI)为0.358(0.211~0.607),而年龄增大、BMI和尿酸升高等仍是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1.147(1.122~1.173)、22.387(14.905~33.625)和1.922(1.579~2.339)(表2)。

3 讨论

3.1 苏州市寿险体检人群多代谢异常聚集及其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76.12%的寿险体检者患有1种及以上多代谢异常,≥3个代谢异常因素聚集的患病率已达28.43%,多代谢异常聚集的患病率较高,符合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社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已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这一结果[6]。苏州地区处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带,达到寿险公司体检要求的投保人员一般经济状况良好,但多数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较大,缺乏运动。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研究1986—1997年35470个投保个体发现,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组织(NCEP-ATPⅢ)标准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全病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分别是非代谢综合征患者的1.16倍和1.45倍[7]。因此,对于寿险体检者这一特定人群的多代谢异常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最终进入模型的有4个重要危险因素,其中性别、年龄和BMI均是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传统危险因素,而对尿酸水平升高目前存在较大的争议。研究认为,高尿酸血症与内皮功能失调、氧化代谢及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异常有关[8]。高尿酸血症常与代谢综合征各项指标伴发,约80%合并高血压,50%~70%合并超重或肥胖,67%以上合并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9,10]。但也有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并改善其预后,这与尿酸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清除自由基有关。尿酸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10]因子,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保护因素,其危险性随着尿酸水平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11]。但尿酸水平对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2 寿险体检者多代谢异常的干预策略与措施

目前,心脑血管病在我国国民死亡原因中居首位,占总死亡的40%。国家在“十一五”重大疾病防治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防线前移的方向,即从治疗控制已形成的危险因素前移至预防和遏制危险因素的产生,特别是多重危险因素的形成[12]。心脑血管病防治最有效的预防策略是“高危策略”(只针对高危的患者)和“人群策略”(针对全人群)同时并举,两者不可偏废[13]。2010年1月21日,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在继续抓好高危人群防控策略的同时,强调全人群健康促进策略,即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和吸烟)[14]。人寿保险公司主要销售的寿险、重疾险,其费率的制定和风险评估都与死亡率、患病率有关。因此,多代谢异常的预防和导致其聚集的危险因素控制,既有利于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预防的推进,也有利于寿险公司降低理赔风险,提高公司效益。

寿险公司对多代谢异常人员通常会给出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等建议,但缺少后续跟踪落实。所以,应加强关于多代谢异常的健康教育,加大落实生活方式干预的力度。这样既有利于筛选优质客户,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体现专业素养,提高竞争力,也有利于降低目标客户的投保风险。通过主动传播正确的健康生活理念,积极引导他们规避自身健康风险[15]。以上两种干预措施相结合,可以兼顾到保险公司、投保客户和代理人三方的利益,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老年人,请别拒绝体检 篇11

故事一:

张先生,70岁,某企业退休职工。在职时,他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年度体检,除了高血压、高脂血症外,无其他严重疾患。退休后,因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从来没有什么不舒服,生活方式也健康,还常常打拳、散步,便忽略了体检这件事。两年前,张先生的儿子为父母购买了体检卡,安排两人去医院做体检。起初,张先生很不愿意去,觉得自己身体很好,没必要体检,儿子这么做是浪费钱。后来,在儿子的一再催促下,张先生夫妇才去医院做了一次全身体检。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张先生除了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病外,左侧肾脏上还长了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肿块。这下,张先生可慌了神,连忙去泌尿外科就诊。后经增强CT检查,被确诊为肾癌。所幸发现得早,手术效果不错。如今,两年过去了,张先生的情况一直很稳定,坚持来我院复查和体检。每每提及此事,张先生都感叹道:“多亏了那次体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看来,就算身体没有不舒服,定期体检还是需要的。”

张先生的这句话算是说对了,自我感觉良好并不等于身体健康。大多数疾病(除了急症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发病早期一般都不会引起明显不适,只有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打破了机体原有的生理平衡时,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症状,才会引起人们的警惕。以肿瘤为例,从细胞变异开始,直到形成直径10厘米左右的肿瘤,通常要经过长达8~10年的时间。在肿瘤早期,一般都不会有明显不适症状,但通过相应检查,如拍片、超声、化验等,还是可以被检出的。

故事二:

李女士,65岁,自从退休以后,一直在家忙着带孙子,较少外出,连单位安排的退休员工健康体检都没顾得上参加。最近,李女士参加了一次老同事聚会,不少同事发现她的脸色不好,灰暗,没有光泽,不像以前那样红光满面,人也消瘦了不少,都建议她抽空去医院做个体检。经同事们这么一提醒,李女士也发现自己近半年来确实来有点异样,不仅时常感到很疲劳,还一直有胃痛、胃口差等不适症状。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李女士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家人。家人得知后,连忙陪她去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李女士被诊断为胃癌(中晚期)。后来虽然勉强做了手术,但效果欠佳。

李女士的遭遇让我感到十分惋惜。如果她不放弃每年的健康体检,或者在刚出现不适症状时马上去医院检查,病情也不至于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一旦发现身体有异样,一定要及早去医院就诊,千万不能讳疾忌医,白白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俗话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但此“宝”,一定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的。老年朋友们一定要树立良好、正确的体检观念,认识到定期体检是实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费用少、效果好的有效途径。针对老年朋友的生理特点,除常规检测项目,如体重、血压、心率、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超声、胸片和心电图等外,还应加强骨密度、血管超声和肿瘤筛查。

健康体检护理在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200名作为研究对象, 第一次健康体检的时间为2014年1—7月100名, 第二次健康体检的时间为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100名。全部体检者中男116名, 女84名;年龄18~74岁, 平均 (46.5±4.7) 岁。健康体检项目包括抽血、尿常规、内外科、胸部X线片以及心电图检查等。

1.2 方法

第一次体检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第二次体检时给予健康体检优质护理, 具体的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 对护理人员外部形象进行有效提升:应对护理人员言谈和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面对受检者及其家属存在的疑问, 护理人员应详细解释;在服装方面, 病房护理人员和体检中心护理人员应该要有所区别, 使体检人群的恐惧心理得以有效缓解。 (2) 为体检者创造温馨的环境:护理人员应在候诊区设置书刊和报纸阅览区, 同时安装电视, 为体检者提供免费的早餐和茶水, 使体检者的等待时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 (3) 对检查流程进行科学简化, 有效缩短检查时间:当受检者的体检项目确认后, 护理人员应在体检信息化系统中录入患者的相关信息, 将体检时长明确告知给受检者。患者在进行体检时, 只需要通过有效证件领取体检项目指引单就能进行体检, 受检者在具体的体检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告知受检者相关的注意事项。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对受检者进行有效的跟踪随访服务, 并对体检者的隐私进行合理保护。 (4) 对心理护理干预进行完善:在体检者得知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或者感染某种疾病后, 体检者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情绪, 如痛苦、焦虑等, 护理人员应加强和受检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 有效缓解受检者的不良情绪, 结合其理解能力和心理状况, 告知受检者当前可行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让受检者逐渐接受自身情况, 积极面对疾病。此外, 护理人员还要对受检者正确指引, 让其能将自己的心事和顾虑倾诉出来, 并进行个性化的疏导, 有效缓解受检者的精神压力,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1.3 观察指标

对两次体检的各项检查所需时间进行观察记录, 并利用我院自制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次体检各项检查所需时间比较

在各项检查项目所需时间方面, 第二次体检显著短于第一次 (P<0.05) , 见表1。

注:与第一次体检比较, aP<0.05

2.2 两次体检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第二次体检时受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4.0% (94名) , 显著高于第一次体检时受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82.0% (82名)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在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人群所提供的护理服务即为健康体检护理[2]。临床研究发现, 通过健康体检护理, 能有效提升检查效率, 降低护理投诉率。本研究结果显示, 第二次体检各项检查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第一次体检 (P<0.05) ;第二次体检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第一次体检 (P<0.05) 。本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似[3,4,5]。

本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健康体检的优质护理, 能让护理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当受检者的检查项目和时间确认后, 如果需要等待较长时间, 护理人员则应提前告知受检者, 如果受检者不愿意长时间等候在候检区, 则可以预留电话号码, 护理人员可以在体检前10 min通知受检者。另外在严格遵守医德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对受检者的第一次体检结果进行分析, 对受检者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体检者进行跟踪服务, 了解和掌握对体检者的情绪变化, 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让其将自己的顾虑倾诉出来, 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帮助。

总之, 在普通人群的健康体检中, 应用健康体检护理能有效缩短检查时间, 提高受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 研究健康体检护理在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200名, 对第一次和第二次体检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第二次体检各检查项目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第一次 (P<0.05) ;第二次体检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第一次 (P<0.05) 。结论 在体检中, 应用健康体检护理能让检查时间有效缩短, 提高受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健康体检护理,人群,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田珍.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健康体检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今日健康, 2015, 14 (11) :233.

[2]原佳铭.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23) :256-257.

[3]徐林.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7) :248-250.

[4]刘翠珠.人性化护理在健康与亚健康人群体检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8) :316-317.

上一篇:企业服务文化构建下一篇:井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