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群

2024-10-09

农村老年人群(精选7篇)

农村老年人群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湖州农村中老年人群用药行为及安全情况。方法 利用社区信息管理系统, 根据自愿原则, 由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员对年龄5075周岁的农村社区常住居民进行上门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2000人, 过去1年药物使用排在前五位分别是感冒药、止咳药、高血压药、抗生素 (消炎药) 、保健品药物;药物来源主要是医生处方药;59.5%的人在使用时基本不看药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60.0%的人用药时不会注意药物的一些副作用;一般自行购买的药有感冒、咳嗽、降压药。结论 湖州农村中老年人群在用药知识、用药行为及安全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关注其用药安全。

关键词:农村社区,中老年,用药行为,用药安全

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 免疫力下降, 易患多种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这些疾病用药时间长、病程长, 联合用药比例较高,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会增高。农村中老年人群文化素质相对城市社区的中老年人群较低、缺乏药物安全使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再加上中老年人体内吸收、运转、分解、排泄功能降低, 使药物极易在体内蓄积, 易出现不安全用药[1]。基于上述情况, 笔者开展了农村中老年人群“用药行为及安全情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年龄在50~75周岁的中老年人, 共计88 48人, 2012年7~8月根据自愿原则纳入2000人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调查员主要由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阳光医疗服务团队成员共计40人, 所有团队成员均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 调查团队共分为8组, 分配到环渚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8个站点, 调查员在各社区卫生服务分站点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上门调查。

1.3 调查问卷内容

自行设计《湖州农村中老年人群用药行为及安全情况调查问卷》, 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用药行为及安全等问题。

1.4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资料的录入采用Excel 2003, 主要的分析资料为构成比, 采用SPSS 12.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0人中男9 07人 (45.4%) , 女1 09 3人 (54.7%) ;平均年龄 (63.3±11.7) 岁;50~60岁48 3人 (24.2%) , 60~7 0岁7 08人 (3 5.4%) , ≥7 0岁809人 (40.5%)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5 83人 (79.2%) , 初中及以上417人 (20.9%) 。丧偶216人 (10.8%) , 未婚29人 (1.5%) , 已婚1742人 (87.1%) , 离婚13人 (0.7%) 。农民1462人 (73.1%) , 工人372人 (18.6%) , 个体经营者148人 (7.4%) , 村干部18人 (0.9%) 。个人月收入:<1000元1290人 (64.5%) , ≥1000元710人 (35.5%) 。家庭月收入:<1000元90人 (4.5%) , ≥1000元19 10人 (95.5%)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 81 8人 (90.9%) , 未参加182人 (9.1%) 。居住区域内有卫生服务站/中心1979人 (99.0%) , 无21人 (1.1%) 。自我感觉身体健康或良好1899人 (95.0%) , 无劳动能力92人 (4.6%) , 生活不能自理9人 (0.5%) 。

2.2 近1年药物等使用情况

有效调查对象1 9 3 4人 (96.7%) 。使用情况:维生素类158人 (8.2%) , 感冒药15 42人 (79.7%) , 止咳药1025人 (5 3.0%) , 降血压药856人 (44.3%) , 降血脂药83人 (4.3%) , 胃病 (炎) 药182人 (9.4%) , 降血糖药133人 (6.9%) , 保护或治疗心脏疾病药84人 (4.3%) , 痛风 (高尿酸) 药32人 (1.7%) , 抗生素 (消炎药) 793人 (41.0%) , 解热镇痛药 (关节炎药) 151人 (7.8%) , 止泻药40人 (2.1%) , 肝脏疾病 (或保护肝脏) 药17人 (0.9%) , 抗肿瘤药6人 (0.3%) , 脚癣药19人 (1.0%) , 保健品423人 (21.9%) , 中药或中成药184人 (9.5%) , 抗过敏药13人 (0.7%) , 其他136人 (7.0%) 。

2.3使用药物的来源 (表1)

有效调查对象1 9 8 7人 (99.4%) 。在5个问题选项中, 用药来源主要是“医生处方药 (医院或社区卫生机构) ”, 其次是“凭自己经验或症状购买”。

2.4 药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注意情况

有效调查对象1977人 (98.9%) , 用药时“基本不看”的1176人 (59.5%) , “有时会看”的339人 (17.1%) “经常看”的人462人 (23.4%) 。

2.5用药时是否会注意药物的一些副作用情况

有效调查对象1985人 (99.3%) , “不会注意”的1191人 (60.0%) , “有时会”的403人 (20.3%) , “经常会”的391人 (19.7%) 。

2.6遵医嘱用药情况

有效调查对象1983人 (99.2%) , 用药时“完全遵医嘱服用”的人数为1731人 (87.3%) , “按时服用, 但是剂量会调整”的158人 (8.0%) , “按剂量服用, 但有时不能按时服药”的64人 (3.2%) , “完全随意服用”的30人 (1.5%) 。

2.7 自行用药情况

“自行用药”主要指不是在医生的处方下按照自己的经验或生活常识购买。自行用药频率有效调查对象2000人, 经常自行用药的有292人 (14.6%) , 有时自行用药的有1708人 (85.4%) 。自行用药原因有效调查对象1461人 (73.1%) 。自行用药情况:感冒1225人 (83.8%) , 咳嗽888人 (60.8%) , 腰腿痛107人 (7.3%) , 失眠23人 (1.6%) , 乏力17人 (1.2%) , 高血压227人 (15.5%) , 糖尿病36人 (2.5%) , 胃肠道不适97人 (6.6%) , 其他189人 (12.9%) 。

2.8 自行用药的理由

有效调查对象1459例 (73.0%) 。最常见的3中自行用药的原因依次为:“感觉疾病不太严重, 自己吃点药就行, 不用看医生”、“以前出现过类似症状, 吃了某种药感觉效果挺好, 以后出现类似问题认为购买同一种药肯定没问题”,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农村中老年人口占的比重较大, 中老年用药安全及药物治疗已成为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的关键[2,3,4,5,6]。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社区中老年对象在用药知识、用药行为及安全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关注中老年人的用药安全问题将从根本上保证中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健康安全。具体的做法主要包括: (1) 国家有责任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制度, 对影响社区中老年人用药安全因素进行系统评估,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老年人用药安全审查制度”[2]。 (2)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有义务大力普及全民用药安全知识及健康教育, 增加大众卫生知识, 要在知、信、行等方面下功夫, 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资源浪费[3,4]。 (3) 医务人员分片区每月定期上门监督和审查中老年人药品使用和管理情况, 指导病人用药, 保障中老年人用药安全[5,6]。 (4) 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努力 (如举办讲座、报纸、电视、网络以及宣传报道) 提高中老年人群的用药知识[6]。 (5) 乡村医生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与病人的接触时间一般较长, 由于条件限制, 我国乡村医生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 提示国家应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6]。

参考文献

[1]常刚, 李依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18例分析[J].中国药业, 2010, 19 (20) :57.

[2]陈宗清.某基层医院中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特点及合理用药建议[J].中国药业, 2015, 24 (3) :35.

[3]彭艾莉, 刘立亚.社区老年人安全用药情况调查与建议[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 :19.

[4]姚永中, 朱胜平, 肖佳, 等.社区老年人用药情况调查[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5) :646.

[5]李倩, 冯端浩, 李国栋, 等.老年人用药风险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 (2) :175.

[6]李璞.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干预分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8) :106.

农村老年人群 篇2

关键词:农村社区,老年人群,血压水平,分布特征,社区防治

高血压是严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也是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和重要器官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关高血压的患病率以及人群血压水平分析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1], 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相关调查和社区管理报道不多。2011年10月本课题组选择奉贤区南桥镇6个自然村中>60岁的老年人开展血压及分布特征的调查分析, 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南桥镇华严、江海、六墩、沈陆、曙光、张翁庙6个自然村中>60岁本籍常驻人口2145人, 其中男766人 (35.7%) , 女1379人 (64.3%) , 平均年龄 (70.53±7.83) 岁。

方法:受检者现场休息15分钟后, 由经培训的社区医师, 用统一仪器测量血压, 根据年龄和血压水平进行分组[1]。

统计学处理:将收缩压和舒张压等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 将年龄、性别、自然村测量的血压数据输入数据库,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血压正常1197人 (55.8%) , 高血压948例 (44.2%) , 其中男318例 (33.5%) , 女630例 (66.5%) ;1级高血压714例 (75.3%) ;2级高血压185例 (19.5%) ;3级高血压49例 (5.2%) ;性别、年龄段和各村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分布情况, 见表1~4。

讨论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 我国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5%和6%[2],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高血压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本次调查, 高血压948例 (44.2%) , 其中男318例 (33.5%) , 女630例 (66.5%) ;符合1级高血压714例 (75.3%) :其中男246例 (34.5%) , 女468例 (65.5%) ;2级高血压185例 (19.5%) :其中男56例 (5.9%) , 女129例 (13.6%) ;3级高血压49例 (5.2%) :其中男16例 (1.7%) , 女33例 (3.5%) ;男性不同年龄组间的收缩压水平分布和男女的舒张压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血压水平的分布与年龄存在密切关系, 与有关报道一致[3,4]。男女之间血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女性的收缩压要高于男性, 而男性舒张压要高于女性, 总体患病率女性要高于男性, 与国外的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 提示在高血压诊治方面, 男性应多关注舒张压变化, 女性则应关注收缩压的变化。本次调查发现, 农村老年人的高血压以1级高血压为多见 (75.3%) , 血压的升高以收缩压为主, 与中青年相比有所不同[6], 提示与老年人的动脉硬化有关。女性的患病率要高于男性, 可能与老年女性长期居家, 缺乏体能活动和生理变化有关。另外, 老年人的口腔味蕾的退化, 平时进食偏咸, 容易引起水钠潴留。各村之间的高血压患病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可能与村村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卫生经费的投入有关, 村级经济发展快, 卫生经费投入大, 卫生科普宣传好的村, 高血压的患病率要相对低, 反之则高。

注:男性不同年龄组间收缩压分布比较, χ2=11.695, P<0.01;女性不同年龄组间收缩压分布比较, χ2=52.682, P<0.001;男女组间收缩压分布比较, χ2=9.049, P<0.01。

注:男性不同年龄组间舒张压分布比较, χ2=26.192, P﹤0.01;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舒张压分布比较, χ2=22.180, P﹤0.01;男女组间舒张压水平分布比较, χ2=16.883, P﹤0.01。

注:χ2=50.686, P<0.001。

注:χ2=79.143, P<0.001。

笔者认为, 做好高血压的社区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卫生经费的增长要与当地GDP发展同步;卫生部门要加大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 利用社区一级医疗机构功能的转变, 大力开展“六位一体”服务, 通过健康教育平台, 提高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认识, 让居民了解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疾病, 通过医患联动, 不断提高患者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2) 定期开展高血压人群的筛查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应定期开展高血压人群的筛查工作, 并通过门急诊首诊测血压, 下乡医疗咨询, 单位健康体检等途径去发现患者, 为高血压患者建立高血压随访表, 实施电子病历信息化管理, 提高疾病的监测手段, 随时处理疾病的变化, 定期开展康复指导和病情评估。 (3) 实施高血压患者的分级管理, 对已建档确诊的高血压患者, 实施分级管理:1级高血压者, 每2个月随访1次;2级高血压者, 1个月随访1次;3级高血压者, 隔周随访1次。并根据血压的变化和临床症状随时调整随访时间。 (4) 通过设置卫生宣传栏、发放科普宣传资料、组织卫生科普讲座和医疗咨询等方式, 广泛宣传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和危害性, 着重宣传规律服药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建立正确的高血压防控理念, 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9 (8) :701-742.

[2] 刘力生, 王文, 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9年基层版) [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 (1) :11-29.

[3] Tesfaye F, Byass P, Wall S.Population based prevalence of high blood pressure among adults in Addis Ababa:uncovering a silent epidemic[J].BMC Cardiovasc Disord, 2009, 23 (9) :39.

[4] 张岚, 张庆军, 李阳.湖北省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流行现况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7:18 (1) :29-31.

[5] Thankappan KR, Sivasankaran S, Mini GK, et al.Impact of a community 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of hypertension in a rural Panchayat, Kerala India[J].Indian Heart J.2013, 65 (5) :504-509.

农村老年人群 篇3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中95%以上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 DM)。T2 DM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十年来我国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世界上DM患者最多的3个国家之一。我国DM患者约9 240万人,DM前期患者近1.5亿人,但DM诊断率尚不足40%[1]。T2 DM患者大多为老年人,且存在糖代谢及脂代谢紊乱。做好该人群的血糖管理对于提高我国T2 DM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社区老年人T2 DM患病情况,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管理社区老年人T2 DM群体提供资料,笔者对2010年天津市欣美园社区老年人T2 DM筛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天津市胡家园街欣美园社区978位老年人进行筛查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筛查率为90%,对筛查出的814位T2DM患者进行患病情况及分布分析。

1.2 方法

我们于2011年对天津市胡家园街欣美园社区老年人进行筛查,采取在胡家园社区医院内集中筛查和入户筛查相结合的方式。筛查人员为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护人员。采用天津市卫生局制定的天津市老年人DM、高血压筛查表(60岁及以上)和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基本资料、既往史、家族史、饮食情况、运动情况、吸烟饮酒情况和用药情况,并进行一般体检(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和心电图等)。血压测量方法、诊断标准及高血压危险分层据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2]。血糖测量方法:清晨取空腹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3]进行筛查,空腹血浆葡萄糖(FPG)≥7.0 mmol/L诊断为糖尿病;FPG 6.1~6.9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

1.3 指标定义

老年是指60岁及以上;体质指数(BMI)≥24 Kg/m2为超重;吸烟指平均每天吸烟≥1支;饮酒指平均每周累计饮酒精100 g以上;T2 DM家族史指直系亲属中有T2 DM病史;缺少运动指每周规律运动<3次。知晓率指T2 DM患者中,在调查之前就知道自己患有T2 DM的比例;控制率指T2 DM患者中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者的比例[3]。高血压诊断标准及高血压危险分层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2]。冠心病诊断依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4]。脑卒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或MRI证实。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α=0.05。

2 结果

2.1 筛查人群T2 DM患病情况

欣美园社区常住老年人共有978人,本次实际筛查814人,其中男性396人,女性418人。筛查出T2 DM 106人,总患病率为13.02%。其中新检出T2 DM患者20人,占DM总数的18.87%;既往T2 DM患者86人,占T2 DM总数的81.13%。

2.2 不同年龄、性别老年人群T2 DM患病率

T2 DM患者中,男性46人,患病率为11.62%;女性60人,患病率为14.35%。男性、女性及合计人群的T2 DM患病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与合计人群患病率60~70岁年龄段较高。见表1。

2.3 T2 DM患者的家族史、知晓率及控制率

在T2 DM患者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41人,占38.68%;已知自己患有T2 DM者86人,占81.13%。其中男性38人(知晓率为82.61%),女性48人(知晓率为80.00%)。男女知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45,P>0.05)。目前,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有20人,占T2 DM患者的18.87%;其中男性8人(控制率为17.39%),女性12人(控制率为20.00%)。男女性控制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见表2。

2.4 各年龄组T2 DM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病情况

不同年龄组T2 DM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及超重情况见表3。T2 DM伴发其他慢性病的危险性均较高,且低年龄组伴发高血压、脑卒中、高血脂和超重的比例较高,伴发冠心病、超重的不同年龄组T2 DM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5 不同BMI老年人群T2DM患病情况

筛查中超重老年人群的T 2 DM患病率为14.97%,肥胖老年人群的T2 DM患病率为18.72%,超重、肥胖老年人群合计T2 DM患病率16.37%;超重男性T2 DM患病率为15.98%,肥胖男性T2 DM患病率为14.10%;超重女性T2DM患病率为13.79%,肥胖女性T2 DM患病率为22.02%;可见,随着BMI的增加,男女性的T2 DM的患病率都在增加,女性、合计老年人群不同BMI的T2 DM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T2 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亦是一种危及中老年健康的常见代谢性疾病。其突出的病理改变是合并血管病变和血管的动脉硬化,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病理基础[6],严重地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魏云等[7]曾报道老年人的血黏度、血脂比青年人显著升高,这就增加了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本次筛查结果表明,欣美园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T2 DM患病率为64.50%,高于杨文英[1]报道的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40.00%)。该社区T2DM患者的知晓率及控制率分别为81.71%、9.09%,与2002年调查显示的我国全人群T2 DM知晓率为30.2%、控制率为6.1%相比,欣美园社区老年人群T2 DM知晓率高很多,控制率略高。说明该社区老年人通过各种途径了解T2 DM相关知识,T2 DM的知晓率相当高,但是对T2 DM的诊疗知识却很不重视,T2 DM的治疗依从性不强。应当对社区老年人进行T2 DM危害严重性的教育,全面开展以开展2型糖尿病为主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

老年T2 DM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及IR,使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及功能异常。在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时,脂肪储存甘油三脂的能力下降,导致脂肪异位沉积于肌肉、肝脏和胰腺,引发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和T2 DM。血脂增高或脂质异常常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系统,使患者出现高凝状态。高血脂促使动脉硬化的发生已为大量研究所证实[7]。通过对该社区老年患者进行T2 DM并发症和不同BMI患病率的分析可见,T2 DM伴发其他慢性病的危险性均较高,且低年龄组伴发糖尿病、脑卒中、高血脂和超重的比例较高,超重、肥胖老年人群合计T2 DM患病率为59.52%,随着BMI的增加,男、女性T2 DM的患病率都在增加。因此,开展T2 DM社区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T2 DM防治指南所推出的防治原则(即一级预防着眼于危险因素的预防,降低社会群体危险度。二级预防着眼于临床前期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三级预防目的在于减少病残及死亡,以治疗为主,尽量干预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采取规范化的管理和治疗,为患者制订一个良好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切实提高T2 DM患者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T2 DM的发生与经济快速发展、周边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膳食不合理和疏于运动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糖尿病对农村社区居民健康的危害正在逐步加剧,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发现、治疗糖尿病患者应作为慢性病社区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Yang WY,Lu JM,Weng JP,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0.

[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9.

[4]陈澋洙.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467-1492.

[5]任斌,李瑜乐,姜学忠,等.老年糖尿病人甲襞微循环与血液流动力学[J].实用老年医学,2002,16(5):250.

[6]魏云,孙连杰.159例健康老人血液流变学与血脂测定结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5):308-309.

农村老年人群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3年7月—2014年10月从西部地区两省会城市中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随机抽取2个城市社区、2个村镇作为调查对象, 对其年龄≥6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排除卧床不起、严重的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不配合调查者。符合要求的调查对象2 872 人, 实际调查2 643 人, 应答率92.03%。剔除不合格问卷59份, 有效调查2 584份, 有效率97.76%。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本研究调查表设计和选用均参照雷美娟等[4]的研究中使用的调查表, 包括一般情况、生活习惯、躯体状况、社会活动、心理状况、日常活动能力量表 (ADL) 和housebound状态评估量表等。 (1) 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婚姻状况等。 (2) 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爱好等。 (3) 躯体状况:包括日常活动能力、有无听力视力障碍、慢性病、用药等。其中日常活动能力采用Lawton和Brody1969年制定的ADL。共14项, 总分值14分~56分, 得分14分为完全正常, 14分~21分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 >22分为明显功能障碍。 (4) 社会活动:包括与亲戚、朋友、邻居的交往、参加社区或社会活动等。 (5) 心理状况:包括健康自我评价、孤独感、抑郁等。其中抑郁状态采用老年抑郁评价量表简本 (GDS-15) 评价。GDS-15总分为15分, 0分~5分为正常, 6分以上为抑郁。 (6) Housebound状态评估量表:包括外出频率、不外出的原因、日常生活状况、步行和外出感到困难的原因等。外出频率选择每周1次或不外出的属于housebound。

1.2.2调查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及国际通用量表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并签名知情同意书。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建立数据库, 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2 584人中男1 116人, 占43.18%, 年龄70.01 岁 ±10.21 岁;女1 468 人, 占56.81%, 年龄72.02岁±10.89岁。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居多, 有配偶的老年人占多数。housebound发生率为24.11%, 其中女454人, 男169人。

2.2 各变量与housebound的关系 (见表1)

2.3 housebound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有无housebound为因变量, 单因素分析各项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其他职业者 (包括农民、个体户、自由职业、无业等) 、不饮酒、不与邻居交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是housebound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3.1 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老年人housebound的发生美国学者报道老年housebound的发生率为10.3%~18.6%[2];以色列对75岁~94 岁老年人进行调查, housebound发生率在17.7%~19.5%[5];巴西城市老年housebound发生率为22.4%[6]。本研究结果显示, 成都、兰州两地市老年housebound发生率为24.11%, 提示应该增加健康教育活动次数, 向老年人及家属介绍housebound的有关知识及危害, 指导其规律的生活, 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老年人经常外出散步、运动锻炼身体, 与亲人、朋友多交往;社区、村镇的官方管理组织应多举办各种活动, 鼓励老人走出家庭, 多与人交往, 多结识朋友。针对因身体活动困难而影响外出的老年人, 官方层面应积极增加无障碍通道、无障碍设施等, 个人层面教会老人依靠助行器或指导家属协助其外出。

3.2 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有研究报道, 将近30% 的housebound是80 岁以上老年人[7]。高龄老人housebound高发主要原因是生理功能和社会活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4], 提示我们应该关注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有报道女性housebound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3], 这与“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角色分工对男女的行为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导致男性更乐于进行社会交往, 而女性把注意力几乎都放在家庭、子女身上[5], 建议女性婚后依然保持各种社会联系, 加强社会交往。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是整体素质较高的群体, 健康保健意识比较强。社会学认为, 一个人所受教育越多, 就越乐于和他人进行交往[8]。因此提高整群的文化程度从长远意义上可以减少housebound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有良好生活习惯的老年人一般对自身的健康情况较为关注, 有正确的健康观念, 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较多的保健知识, 他们有更丰富的娱乐活动, 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较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9]。

国外研究显示, 能乘坐公交车的病人中没有housebound老年人;步行只能走5m的病人中20.3%是housebound;不能步行的病人中75% 是house-bound[10,11]。ADL是houseboun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12]。ADL得分越高, 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 housebound的发生率越低。除此之外, 很多老年人因视力、听力不好影响外出和交流, 而选择减少外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和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活动困难, 影响其外出。

与亲戚、邻居、朋友经常来往, 参加社会活动的老年人经常外出, 不仅使ADL和躯体状况增强, 而且能减少抑郁的发生和保持情绪的稳定, 所以发生house-bound的可能性较低。有报道显示, 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housebound发生率是没有抑郁症状的2倍多, 有抑郁的老年人常萎靡不振、意志消沉和自卑以及情绪低下, 人际关系疏远, 因而容易发生housebound[13,14]。

综上所述, 通过本次调查, 资料收集范围内老人housebound的发生率偏高, 且与多种因素相关。本研究提示, 对于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 老龄化程度无法减慢, 研究人员和相关部门应对老年housebound引起重视, 积极建设硬件设施, 并有效强化软性教育,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老人生活质量进行调整或促进, 使老人及其家属主观上引起重视, 持之以恒, 保持身心健康, 有效预防和遏制老年housebound的发生及上升, 提高生活质量, 安享晚年生活。本研究负责人也将进一步对老年housebound的城乡差异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提高社会认识度, 提出有效的社会对策。

摘要:[目的]了解西部城市老年housebound (居家不出) 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成都、兰州两地14区9县中随机抽取2个城市社区、2个村镇作为调查对象, 对符合条件的2 584名老年人采用入户方式进行统一问卷调查, 包括一般情况、生活习惯、躯体状况、环境、心理、社会状况、housebound状态评价量表等。[结果]西部地区城乡老年housebound发生率为24.11%,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职业、饮酒、与邻居交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为危险因素。[结论]西部地区城乡老年housebound发生率较高, 后期应根据具体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遏制其上升。

农村老年人群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访谈对象

长宁区10所二级医院呼吸内科(或内科)医生10人;长宁区10个街道市政科科长(或分管健康教育负责人)10人;长宁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负责人9人,共计29人。

1.2 访谈方法

访谈前先发邀请函,介绍访谈背景资料,电话预约访谈时间,一对一深入访谈。

1.3 访谈内容

访谈提纲包括对肺炎疫苗的认知;对肺炎疾病的认知;对肺炎疫苗的态度;肺炎疫苗接种的阻力和建议。

1.4 资料分析

整理原始记录,对定性访谈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1)一般情况。10名医生中男女各5名,均为呼吸内科或内科主治及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年龄在32~58岁,工作年限均在10年及10年以上。10名街道市政科工作人员男女各5名;文化程度:高中及中专3名,大专及本科7名,为市政科科长或分管卫生及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年龄25~60岁,除1人工作年限为1年外,其余9人工作年限均在10年以上。9名社区预防接种门诊负责人均为女性,医师5名,护师2名,主管医师和主管护师各1名,年龄在29~50岁之间,工作年限为1~30年。(2)对肺炎疫苗的认知。10名医生中有7名医生知道肺炎疫苗,主要通过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获知,但了解程度一般,对肺炎疫苗的接种效果、剂量、副作用和禁忌症等情况不是很情楚,仅知道有这种疫苗。10名街道市政科工作人员都没有听说过肺炎疫苗,对儿童接种的糖丸、麻苗、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等较熟悉,对成人可接种的疫苗最熟悉的是流感疫苗和乙肝疫苗。社区预防接种门诊负责人均了解肺炎疫苗相关知识,并认为老年人最常接种的疫苗是流感和肺炎疫苗。(3)对肺炎疾病的认识。有7名医生(70%)认为肺炎链球菌是目前临床上引起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及留痰污染等原因,医院对肺炎病人做痰培养的比例很小,医生判断病原体也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药物的敏感性和学术期刊的介绍。有9名医生认为肺炎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10名医生认为容易患肺炎的是老年人群,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的老年人,其次为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的人群和婴幼儿,10名医生认为目前抗生素能有效治疗肺炎,不能控制的很少。(4)对肺炎疫苗的态度。39名被访谈者在了解肺炎疫苗后均认为老年人有必要接种肺炎疫苗,并愿意推荐易感人群接种肺炎疫苗。大部分人认为价格(206元/支)太贵了,老年人接受有困难,有5名医生认为价格合理能接受,5名医生认为价格太贵了,最好在100元以内;2名街道工作人员认为价格合理能接受,8名人员认为太贵了,难以接受;9名社区预防接种门诊负责人认为价格太贵了,难以接受。(5)影响因素与工作建议。医生认为影响肺炎疫苗接种的主要因素是:宣传力度不够(10人);疫苗价格太贵(4人);安全性和有效性不高(3人)。街道工作人员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是:宣传力度不够(8人);疫苗价格太贵(7人);疫苗费用未纳入医保(3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是:疫苗费用未纳入医保(8人);疫苗价格太贵(7人);宣传力度不够(7人);对接种医生没有激励机制(1人)。3类相关人群认为影响肺炎疫苗接种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对疫苗宣传力度不够和疫苗价格太贵两方面。

在问及有哪些措施可以促进肺炎疫苗的接种时,3类相关人群的回答也主要集中在加大宣传力度和降低价格2个方面,包括加强对社区和医院的宣传力度,社区、医院发宣传资料;医院设立接种门诊,方便患者接种,临床医生在看门诊时,对易感人群进行宣传;疫苗及接种费用纳入医保;街道与社区医院联合举办肺炎疫苗讲座,邀请临床医生主讲;增加对接种人员的奖励机制等。

3 讨论

国外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是影响肺炎疫苗接种的重要因素。Tammy等[2]总结1981—2000年有关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文献后发现,对医生而言,难于确定这种疫苗的作用,也缺乏有关疫苗重复接种的知识,是影响疫苗使用的主要因素;对病人而言,不知道有这种疫苗,医生没有告知这种疫苗是主要的影响因素。Nichol等[3]1 874位医师调查对肺炎球菌疫苗的应用知识和态度,多数医师缺乏对该疫苗重要性的认识,青霉素能有效控制肺炎球菌的观念仍很深,而且许多国家并没有把肺炎疫苗列为公费医疗报销范畴,一些研究文献显示接种无效是影响肺炎疫苗接种的主要原因。本次访谈发现,除预防接种专业人员了解肺炎疫苗外,从事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医务人员和街道工作人员对此疫苗的认知度低,抗生素能有效治疗肺炎的观念普遍存在。

价格因素是影响肺炎疫苗接种的重要因素之一,价格的降低有助于国产肺炎疫苗的应用。美国2000年的卫生目标中规定,包括>65岁老人在内的容易并发肺炎球菌感染的高危人群,肺炎球菌疫苗的接种率应达60%,其1997年>65岁老人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率为45.5%,美国覆盖很广的公办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已将疫苗列入保险之内[4]。

摘要:目的研究影响老年人接种肺炎疫苗的因素,提出促进老年人疫苗接种的策略和政策性建议。方法对与老年人接种肺炎疫苗的相关人群包括医务人员、街道市政科工作人员及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结果除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外,其余相关人群对肺炎疫苗认知度低,影响肺炎疫苗接种的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和疫苗价格太贵。结论加强有针对性的宣传对促进肺炎疫苗的接种具有重要作用,降低价格、纳入医保对肺炎疫苗的接种也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老年人,肺炎疫苗,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真行,徐冰.WHO关于肺炎球菌疫苗的意见书[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4,27(1):22-25.

[2]Tammy A,Mieczkows KI,Stephen A,et al.Adult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a review ofphysician and patient barriers[J].Vaccine.2002,20(9-10):1383-1392.

[3]Nichol KL,Zimmerman R.Generalist and subspecialis physicians’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 regarding influenza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s for elderly and high-risk patients[J].ArchIntern Med,2001,161:2702-2708.

东北地区老年人群体质现状与分析 篇6

当人类迈入21世纪时, 银发浪潮也随之到来。21世纪是老龄化的世纪。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已达130万人。老年群体的体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我国总体人口的体质状况。本文对东北地区部分老年人的体质状况进行了多指标的抽样调查与测试, 旨在研究和掌握老年人体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为增强国民体质和推动全民健身提供了科学数据。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生活在东北地区境内乡镇部分60-69岁的老年人, 计划数为2100人, 进入有效样本量2005人, 每隔五岁为一个年龄段, 共两个年龄段。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老年人体质研究的有关资料, 如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人体测量与评价等方面的资料。

1、测量法

按照选择的测试指标进行测试, 由培训过的专业人员用统一的器材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测试。

2、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体质测试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 了解老年人健身意识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

1、身体形态指标

统计结果显示, 东北地区男女性60-64岁身高明显高于65-69岁组, 其原因与老年人机体内分泌功能的减退以及由此引起的体内钙吸收下降, 骨质疏松、萎缩等因素有关。城乡之间比较结果显示, 在相同性别和年龄段农村老年人身高低于城市老年人。

男女性60-64岁组体重高于65-69岁年龄组, 相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比较, 农村老年人体重低于城市老年人。

2、身体机能指标

男、女性城市老年人的血压高于农村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男、女性老年人的收缩压升高, 但舒张压稍微下降。

数据表明,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老年人, 肺活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但男女性两个年龄组肺活量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这是城市大多数老年人长期坚持锻炼身体的原因所致。

3、身体素质指标

东北地区男女老年人两个年龄组所有指标60-64岁均优于65-69岁组, 且绝大部分指标达显著水平。这说明随着机体的衰老, 老年人的肌肉力量下降, 机体的平衡能力, 体位的感觉能力以及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将明显减退。

城乡老年人的比较结果显示, 男性老年人同年龄组之间, 握力城市优于农村。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以上对东北地区老年人各项测试结果的分析, 可以发现城市老年人的大多数体质指标均优于农村。可以认为这一现象是由城市与农村人口之间经济收入、健身意识、营养状况、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诸多方面的城乡差异所造成。

四、结论

1、在身体形态指标中, 东北地区男 (女) 老年人的身高、体重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同性别同年龄组对比农村老年人小于城市老年人。

2、城市老年人的心肺功能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减退。城市老年人心肺功能优于同年龄组农村老年人。

3、老年人身体素质指标随年龄的升高而减退。城市老年人握力优于农村老年人, 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没有明显差异。

4、东北地区老年人男、女身高、体重、握力、坐位体前屈的测试数值受锻炼影响较大, 锻炼组明显高于不锻炼组, 组间差异非常显著。东北地区老年人男、女的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的测试数值受锻炼影响不大。

5、锻炼对老年人的影响具有选择性, 建议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 应加强监控, 推广运动处方, 使大众健身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6、东北地区老年人对体育锻炼较为重视, 锻炼活动开展较好, 且女性要好于男性。

7、大多数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多属于自发的行为, 锻炼方式比较传统, 缺少科学指导。因此, 需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以满足广大老年健身者的需要。

8、老年人的主要健身场所是公园及居住小区, 最喜爱的运动项目是健身操及舞蹈、慢走。对健身没有兴趣是影响东北地区老年人参加健身的主要因素, 家务重无时间是影响女性老年人健身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对策与建议

1、在宏观倡导科学健身的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提供合适、便利的锻炼场所, 组织形式多样的锻炼活动, 充分调动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加强老年人科学健身的研究与指导, 切实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体质水平。

2、建议结合地方实际, 建立和完善体质监测评价体系和跟踪服务, 把体质检测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更加全面的老年人体质健康档案管理。

3、东北地区老年人体质状况存在城乡差距,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时, 要积极培养农村体育人口, 促进农村人口体质水平的提高。加强农村健身指导站、点的建设与体育骨干的培养,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增强群众健身锻炼意识。

4、对老年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的大众体育健身活动, 在体质测试的基础上运用运动处方, 使老年人的体育锻炼科学化。加强对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训,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摘要:本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东北地区老年人群的体质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提高老年人体质的方法和建议, 和同行们商榷。

关键词:东北地区,老年人群,体质

参考文献

[1]刘纪清等:《实用运动处方》,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年。

[2]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1997年全国成年人体质监测论文汇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年。

某社区中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社区321例中老年人, 其中男167例, 女154例;40~49岁者77例, 50~59岁者93例, 60~69岁者75例, ≥70岁者76例。

1.2 纳入标准

(1) 在该社区居住3年以上; (2) 未合并危急重症。排除精神异常或不配合调查者。

1.3 方法

患者抽取空腹状态静脉血5 ml, 加入抗凝管中, 高速离心 (12000 r/min) , 10 min后保留上清,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SUA水平。分析总体及不同性别、年龄的SUA水平及异常率, 其中男性>420μmol/L、女性>357μmol/L为异常。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Windows 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SUA水平以±s表示, 并行t检验, 异常率以百分比表示, 并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及不同性别、年龄的SUA水平

321例中老年人的SUA水平为 (287.7±62.1) μmol/L, 其中男性为 (332.5±71.8) μmol/L, 女性为 (261.4±52.6) μmol/L, 男性SUA水平高于总体及女性 (P<0.05) ;40~49岁、50~59岁、60~69及≥70岁的SUA水平依次为 (262.5±58.7) 、 (277.1±69.2) 、 (292.4±77.3) 和 (342.8±83.0) μmol/L, 除50~59岁外, 其余年龄的SUA均该高于40~49岁,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总体及不同性别、年龄的SUA异常率

321例患者中SUA异常率为11.53% (37/321) , 其中男性异常率为14.37% (24/167) , 女性为8.44% (13/154) ;40~49岁的异常率为7.79% (6/77) , 其中男性为10.26% (4/39) , 女性为5.26% (2/38) ;50~59岁的异常率为6.45% (6/93) , 其中男性为7.69% (4/52) , 女性为4.88% (2/41) ;60~69岁的异常率为10.67% (8/75) , 其中男性为13.89% (5/36) , 女性为7.69% (3/39) ;≥70岁的异常率为22.37% (17/76) , 其中男性为27.50% (11/40) , 女性为16.67% (6/36) 。其中≥70岁的总体及不同性别的异常率均高于其余年龄段, 且其中男性的高于女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SUA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体内核酸代谢异常及肾脏排泄减少是导致体内SUA升高的主要原因。各地区高SUA的发生率差异较大, 但中老年人群仍是高发人群。故研究中老年人群的SUA水平对于高SUA的及时防治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 男性的SUA水平高于女性,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雌激素水平差异引起的, 有研究发现雌激素水平可促进肾脏排泄SUA, 因此女性的SUA水平一般低于男性[2]。本研究还发现, ≥70岁的总体及不同性别的异常率均高于其余年龄段, 提示年龄为SUA异常的风险因素, 因此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监测, 避免高SUA引起的高血压风险。同时男性的异常率较女性较高, 表明老年男性为高SUA的风险人群, 可能与其较多饮酒有关, 故应对此年龄段男性加强生活方式干预[3]。

综上所述, 社区中老年人群中男性SUA水平较高, 且随年龄升高, 异常率增加, 尤其男性, 故应定期检测以便于预防。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中老年人群的血尿酸 (SUA) 水平。方法 收集社区321例中老年人的血浆标本, 采用动生化分析仪检测SUA水平, 分析总体及不同性别、年龄的SUA水平及异常率。结果 321例受检者中男性SUA水平高于总体及女性, 且6069及≥70岁的SUA水平均高于4049岁,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体异常率为11.53% (37/321) , 其中男性为14.37% (24/167) , 女性为8.44% (13/154) ;其中≥70岁的总体及不同性别的异常率均高于其余年龄段, 且其中男性的高于女性 (P<0.05) 。结论 社区中老年人群中男性SUA水平较高, 且随年龄升高, 异常率增加, 尤其男性, 故应定期检测以便于预防。

关键词:社区,中老年,血尿酸,异常

参考文献

[1]李珂, 王献, 洪丽, 等.血压、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CISS亚型的关系[J].山东医药, 2013, 53 (45) :37-38.

[2]靳红, 王宾友, 刘雅, 等.成都地区中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J].西部医学, 2012, 24 (3) :470-473.

上一篇:恶性肠梗阻下一篇:写好文章的结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