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候鸟

2024-06-26

老年候鸟(共7篇)

老年候鸟 篇1

三亚市是海南省南部的一个重要旅游城市。1988年4月升格为地级市以来, 乘着改革开放之风, 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三亚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清新空气和旅游胜地闻名遐迩。“美丽三亚, 浪漫天涯”文化品牌脍炙人口。每年冬天, 慕名而至休闲度假的“候鸟”老年人, 据不完全统计约20万, 买房子定居的也不少。这些“候鸟”老年人大部分来自东北三省、北京、上海、重庆、四川、河南、山西、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市, 他们之中有许多原来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工作的离退休干部、工人和教师, 整体文化层面较高, 对知识孜孜以求,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三亚市公共图书馆读者盈门, 其中“候鸟”老年读者占大多数。他们对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馆藏资源和阅读环境等要求很高, 尤其是对读者服务要求更高。自2002年5月三亚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开业至今, “候鸟”老年读者因服务等问题向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投诉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就暴露出三亚市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如何加强该市“候鸟”老年读者的服务工作, 是该市公共图书馆目前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下面浅谈个人之管见。

一、努力做好“候鸟”老年读者服务工作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向社会开放的文明窗口, 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好与否, 不但影响图书馆的声誉和发展, 而且还会影响旅游城市的形象。“候鸟”群体中有许多是来自全国部分省市的老年人, 努力做好“候鸟”老年读者服务工作至关重要。

(一) 为“候鸟”老年读者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

“候鸟”老年人是季节性休闲度假的一个大群体, 人员比较分散, 有租房子住的, 也有住宾馆的, 大多数散居在市区内, 有小部分住在乡镇。“候鸟”老年读者对知识的求知欲很强, 对公共图书馆的期望很高, 他们已不满足于图书馆借阅的传统服务需求, 需要的是图书馆提供针对其个性和特点的特殊服务和高层次服务。

第一, 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为“候鸟”老年读者传递信息。“候鸟”老年人入住的宾馆、租赁的房屋基本上都配有电视机, 有报纸销售, 有广播, 我们就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为“候鸟”老年读者提供信息导航服务: (1) 三亚市公共图书馆和19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具体位置; (2) 开馆时间、交通指引等; (3) 及时发布文献资料信息, 让“候鸟”老年读者尽可能多了解新购图书的种类和内容, 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第二, 主动为“候鸟”老年读者提供馆藏书目、网络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随书光盘等, 帮助他们查询自己需要的图书信息资料。

第三, 设立信息需求簿, 印发服务指南宣传单和小册子, 让每个到馆阅读的“候鸟”老年读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 提出图书信息需求, 使图书馆对读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有针对性采购, 满足“候鸟”老年读者的信息需求。

第四, 开展公共图书馆阵地宣传。介绍公共图书馆的概况、机构设置、馆容馆貌、馆藏布局、规章制度等, 让初来乍到的“候鸟”老年读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宣传公共图书馆的特色和优势, 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品位, 树立公共图书馆的美好形象。

(二) 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核心。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图书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候鸟”老年读者千里迢迢来三亚休闲度假, 除了游览三亚的名胜景点外, 大部分时间都到图书馆看书学习。因此, 图书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和“服务第一”的理念, 与时俱进, 勇于开拓创新, 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 严格规范服务礼仪, 通过礼貌的语言、亲切的笑容、优雅的举止、娴熟的技能、灵活的服务方法和技巧, 有效预防不良行为, 妥善处理好出现的问题和纠纷等。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服务, 尽可能满足“候鸟”老年读者的信息需求, 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在查询和借阅时遇到的困难, 全心全意地为“候鸟”老年读者服务。总之, 公共图书馆在服务、环境、馆藏等方面要做细做强, 要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敬重老年人, 理解老年人, 爱护老年人, 使“候鸟”老年读者走进公共图书馆就如回家一样感到亲切和温暖。

二、整合信息共享资源, 满足“候鸟”老年读者的信息需求

“候鸟”老年读者中有许多曾从事过某种行业的专业人才, 他们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各有个性, 如读者的专业性质、文化程度、性格修养和爱好不同, 其阅读的图书类型就不同。以往图书馆在开展读者服务过程中, 由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缺乏, 读者所需要的书籍借不到, 心里不高兴, 但图书馆工作人员又不妥善处理好此事而被读者投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图书馆的声誉。

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 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服务需求, 因此, 图书馆必须改革创新, 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增加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 通过挖掘、加工、整理、分析和研究信息的内容和价值, 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

(一) 发展省内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联盟, 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与省、海口、文昌、琼海等市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联盟合作, 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 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 构建全省多载体资源互补服务平台。以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为“候鸟”老年读者及其他层次的读者提供文献服务、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和知识信息服务, 提高全省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 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综合服务, 满足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 开创全省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新局面。

(二) 引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的图书馆信息人才

信息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信息服务人员不但要具有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 而且还要懂得政策, 有一定的理论修养, 同时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精神。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和信息竞争的加剧, 公共图书馆能否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关键在于充分利用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 目前, 三亚市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层次不高、知识结构单一, 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匮乏。针对这些问题, 图书馆应注重人才培养, 优化人才结构, 争取政府重视和公众支持, 有计划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立持久的培训机制, 鼓励馆员通过业务培训、脱产进修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提高馆员的信息服务水平。此外, 加强馆员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 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好, 文化层次高, 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图书馆信息人才队伍。

三、为“候鸟”老年读者营

造宽松、愉悦、幽雅、怡静的阅读环境

“候鸟”老年人因为年老多病, 不适应家乡寒冷的气候, 每年冬季到三亚度假, 有许多时间都沉浸在图书馆书海里遨游。看书学习是他们的习惯和爱好, 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他们需要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因此, 为“候鸟”老年读者营造一个宽松、愉悦、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是公共图书馆应尽的义务。“候鸟”老年读者是一个需要特殊关怀照顾的群体, 由于年纪大、体质弱、视力差、听力差、疾病缠身和心理上存在障碍, 因此, 图书馆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些特殊服务。如建立“老年读者之家”阅览室。阅览室的装修要宁静整洁、宽敞明亮, 令人赏心悦目;室内的灯光、色彩、温湿度要柔和舒适;室内的盆景、桌椅、书架的摆设和书画装饰要显得美观大方;馆藏文献资源种类要多样、丰富且高品位, 要注重内容的全面性、新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在布局上实行“藏、借、阅、查、咨”为一体的全开放服务模式。总之, 无论是阅览室的装修设计、馆藏布局, 还是内部设施的配套, 应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又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要给老年读者带来高雅的享受和便捷获取知识信息的乐趣。

“候鸟”老年读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阅读群体, 虽然是季节性的, 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精神潜移默化影响着市民, 增强市民的阅读意识, 激发市民的阅读兴趣, 在三亚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图书馆要引起重视, 认真研究和探讨加强“候鸟”老年读者服务问题, 要充分认识到“候鸟”老年读者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图书馆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些有别于普通读者的特殊服务。可以借鉴国内外老年读者服务的成功经验, 也可以参照儿童、残疾人的一些服务方式和方法, 为“候鸟”老年读者和其他层次的老年读者提供特殊服务、优质服务和满意服务。

老年候鸟 篇2

( 一) 哈尔滨市老年人候鸟式旅游休闲养老模式特点

1. 地点选择,主要为海南省。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在海南三亚养老的异地老年人近40万,其中哈尔滨籍的老年人占50% ; 哈尔滨《新晚报》2015年1月12日讯,据铁路部门统计2014年12月10日哈尔滨至海口的火车提速后,已经运送6万多名候鸟老人奔向海南。除海南外,厦门、秦皇岛也是哈尔滨老年人度假养老的热门地点,还有部分老年人选择出国旅游休闲养老。

2. 途径选择,既有跟团游也有自由行。各家旅行社都推出了夕阳红团队,专门接待老年人冬季出发前去福建、安徽、云南、海南等温暖地区,价格因错峰出游基本偏低,且天数较长。而自由行的老年人普遍选择住酒店或者租房居住,因需要长期居住,租房便成为首选。以三亚为例,2014年冬,三亚的养老床位、老年宿舍市场异常火爆,各种预定从往年的六七月份提前到“五一”,据不完全统计,超过六成的老年宿舍都是被冰城老人预定的。

3. 养老模式,采取候鸟式安居和旅游观光相结合。 哈尔滨冬天过于寒冷,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雪天路滑也常常易引发意外。同时,异地生活对于一些季节性发作频繁的疾病如哮喘等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身体健康及经济能力较好的老年人,在异地安居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 二) 哈尔滨老年人候鸟式旅游休闲养老存在的问题

1. 异地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

老年人在去异地养老途中由北至南长途奔波,易引发健康问题,医保能否异地结算是关键。我国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主要还是市级或县级统筹,只有少部分发达地区实现了省级或直辖市级地区统筹,不仅统筹层次低,而且各统筹地的政策和医疗保险待遇标准也不一致,各地的计算标准也不尽相同。即使是部分实现了异地医保结算的发达地区,结算也仅限于部分医保代办业务。此外,老年人只有向移居地的医院出具转院手续后才可以在移居地医院所在地报销医疗费,但经常存在老年人在异地病发时不能及时回到原居住地办理转移手续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疗费的报销。

2. 异地养老配套住宿设施不完善

据调查,短期旅游休闲养老的老年人多数选择住酒店,而居住时间较长的老年人除了自己买房以外,更多选择租房。据报道,2015年冬三亚超6成老年公寓被冰城老人预定,但由于老年公寓供不应求,更多的老年人选择租房居住。而租房市场混乱,缺乏监管,老年人更缺乏照顾。应对这些异地养老需求,近年来养老机构快速发展, 但良莠不一。

3. 旅游地环境遭到破坏

哈尔滨老年人因为环境、物价等因素选择海南以及厦门、北海、秦皇岛等地异地养老。海南省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环境破坏等不良现象。例如,大量开发商涌入海南岛开发建设房地产,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一些住房只在冬天有人入住或者终年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哈尔滨市老年人候鸟式旅游休闲养老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 一) 问卷设计

据2014年《哈尔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哈尔滨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64万人,占总人口17. 1% ; 70周岁以上老年人68. 28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41. 6% 。预测2020年哈尔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达252万人,占总人口的25% ,对于全国老年人候鸟式旅游休闲养老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从哈尔滨市中抽取松北区、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五个区,并在每个区随机抽选两个小区作为问卷调查发放采访地点,如银河小区、军安绿色花园、辽河小区、爱建新城、宏光大厦等小区。采取偶遇抽样的方式,以访问问卷调查为主、自填问卷为辅的调查方式,于2015年6月至11月,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9份。其中男性74人,占比37. 2% ; 女性124人,占比62. 3% ; 缺失1人,占比0. 5% 。问卷内容主要围绕老年人的经济、文化、心理特征以及在异地的生活状况及需求等问题展开。使用excel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采用spss20. 0进行单变量描述分析和交叉表分析。

( 二) 调查分析

1. 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对候鸟式休闲养老意愿的影响

在被调查的200位老年人中,61—70岁老年人愿意前往异地休闲养老的人数最多( 见表1) 。可见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年龄并不是限制老年人异地休闲养老的桎梏。

在“您患有哪些疾病”这道问题中,已选择愿意旅游休闲养老的老年人中,选择率最高的是高血压,占比为37% ; 第二位为关节炎,占比为19% ; 其他疾病有高血脂、 类风湿、心脏病、高血糖等; 选择无任何疾病的老年人占比为25% 。北方的冬天寒冷且漫长,天冷路滑,雾霾加剧,不适宜老年人外出活动; 且新鲜蔬菜水果品种单一, 价格偏贵,因此患有疾病的老年人偏向于选择冬天前往南方旅游休闲养老,养老地不仅冬天不冷而且空气清新, 环境宜人,食物也十分丰富,对于身心健康都极为有益。

由此可知,无论年龄高低,身体健康与否老年人都愿意选择候鸟式休闲养老。

2. 社会经济地位对候鸟式休闲养老意愿的影响

有候鸟式休闲养老意愿的老年人在经济条件、文化程度方面优于其他老年人。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学历老年人有休闲养老需求的占21% ,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老年人有休闲养老需求的则高达64% ,说明文化程度越高休闲养老需求越高。在工作性质方面,原为农民的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收入较少,对候鸟式休闲养老积极性较低; 原为职工的老年人有异地养老经历的占35% ; 而原为公务员的老年人占比则高达68% ; 在其他选项中,原为教师的老年人占比也很高。在月养老金方面,有异地养老经历1000元以下的占7. 6% ,4000元以上的占76% ,3000—4000元的占比超过半数。养老意愿与月养老金金额呈现正相关关系( 见表2) 。

3. 旅游地点的选择偏好

调查显示,61. 2% 的老年人选择海南作为旅游休闲养老地,其余以厦门、秦皇岛、北海等地居多,还有的老年人选择出国休闲旅游养老。究其原因,环境好及居住环境好占80% ,物价低廉、本地人多分别占45. 7% 和30% , 经济发达占25. 70% 。在其他因素中,交通的便利程度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很被看重( 见图1) 。可见,旅游地点的选择偏好是老年人的自身需求所决定的。

4. 住宿方式的选择偏好

调查结果显示,每次在旅游地点停留时间超过3个月的老年人最多,占比47. 1% ; 停留时间为1—3个月的老年人占23. 5% 。可见,选择候鸟式旅游休闲养老的老年人每次停留的时间都比较长,这就决定了其选择的住宿方式。如图2所示,虽然在养老地拥有住宅的老年人家庭不在少数,占28. 04% ,但选择租房的老年人仍占多数,占比达34. 12% ,而选择度假养老机构占比5. 88% 。

5. 就医情况

老年人多体质较弱、易患病,约40% 的老年人在外旅游休闲养老期间生过病。而在外生病既没有亲友照顾,又没有办法及时报销医疗保险,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人旅游休闲养老的脚步。调查显示,生病后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到医院自费就医,部分老年人选择回家用医保卡就医,个别老年人选择自行在药店买药治病( 见图3) 。

三、完善异地养老配套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 完善异地医疗保险制度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保障医疗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养老保障一体化建设,优化社会福利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险信息的全国联网,切实简化异地养老手续的办理流程,减轻老年人地域户籍限制,使老年人没有后顾之忧,从而促进异地旅游休闲养老的发展。例如,《社会保险法》草案中的最新规定可以帮助解决因转移接续制度缺失所带来的各类问题。 草案明确提出养老保险可以随本人转移,老人退休后,基本养老金将会按照退休时不同缴费地的基本养老金标准和缴费年限,由各缴费地分段计算、退休地统一支付。另一方面,加快“金保工程”建设,使“金保工程”与医保的标准统一起来,更好地解决异地养老人员医保问题。

( 二) 优化异地养老市场环境

政府应鼓励养老方式多样化,在异地旅游休闲养老上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并提供相关法律保障。一是开发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养老旅游基础设施,根据目的地及老年人的需求创新改进产品,形成度假、疗养、宜居、养生一体化服务。二是规范旅游地租房市场,对现有养老机构进行治理,规范服务质量、价格、硬件设施及环境等指标。建立全国性的“异地养老指导中心”,负责指导监督异地养老机构的建设。三是搭建异地养老网络平台。异地养老网络平台主要为异地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周到、细致入微的居住服务,例如云南的异地养老网络就涵盖了昆明、大理、西双版纳等十余处旅游景区。可构建全国性养老交换网络,使老年人扩大旅游选择范围,方便老年人出行,有效缓解老年人与养老机构供需不均的问题,形成全国性的“异地旅游休闲养老”网络。

( 三) 改善旅游休闲养老环境

一是出台老年人交通、生活及医疗服务标准,形成异地养老的全程无障碍标准化服务流程,方便身体条件差的老年人出行。二是保护旅游环境,促进生态发展,防止因过度开发异地养老而带来的环境破坏,并营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使之可持续发展。三是合理选择备选城市进行异地旅游休闲养老项目的开发,一方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缓解现今如海南岛热门旅游城市的压力,更促进了全国老年人候鸟式旅游休闲养老的发展,为老年人旅游休闲养老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谢赟慧.中国异地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

[2]石张宇.基于异地养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开发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6).

“高考候鸟”们的漂泊之路 篇3

希望有那么一天, 我们中国的年轻人, 不再被房子车子毁掉爱情, 能够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摘自“我要高考”网《向变革年代的行动者致意·2012我们继续努力活动》网友跟贴

“别人的城市”里没有自己的身份

自然界中, 有一类鸟叫“候鸟”,  每年它们都会随季节变化而南飞北迁, 在不同的季节寻找适合自己繁殖和生活的地方。相对于“候鸟”, 还有一类叫“留鸟”, 这些鸟们常年居住在出生地, 大部分留鸟甚至终身不离开自己的巢区。

这是在小学课本中就有的知识。而曾经学过这个知识的很多人也许不会想到, 当自己成为一个初中、高中学生的时候, 这个原本是解释鸟类生活的名词, 竟然会被用来形容自己。

他们在很早的时候, 就跟随父母一起离开了自己的出生地, “迁徙”到别处开始上学、生活, 到了高中, 面对高考, 他们却因为没有户口而无法取得高考报名资格。在“别人的城市”里生活了十多年的他们, 要想参加高考, 就得像“候鸟”一样重新迁徙回那个自己已不认识了的出生地。

这些生活在别人城市里的高中生, 被媒体形象地称为“高考候鸟”。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特殊高中生群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一群体的数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目前的高考政策, 实行的是严格的“双证制度”, 即学生只能在自己的户口所在地报考, 而且要在户口所在地具有完整的高中学籍。高考报名时, 两者缺一不可。在2012年高考报名的政策解释中, 许多地方为了打击和防范“高考移民”, 均对此做出了严厉规定。

在这一政策下, 这些特殊的高中生, 就陷入了无法摆脱的“身份”尴尬之中。

对绝大多数一直在自己“出生地”上学的高中生来说, 学生生活最深刻的一种记忆, 就是往返在家和学校之间的路上。这个“家”, 不仅仅是一两处房子, 住着自己和父母, 里面满是自己和父母之间无数快乐或者忧伤的生活,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这里的派出所用一张薄薄的纸片, 记录着你的基本信息——这就是你的户口, 也是你在这个社会里最重要的“身份认证”。

而那些很早就随父母迁徙的学生, 他们身在“别人的城市”里, 学籍在生活的地方, 户口却还在“出生地”, “人户”分离的尴尬, 让他们不得不被迫成为高考之路上无助而无奈的“候鸟一族”。

漂泊在各地的“候鸟”们

这是随手在网上搜到的一对在北京工作的父母发出的求助帖, 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北京可供外地生借读的高中。

我的孩子今年16岁, 在北京一所知名中学上学, 明年初中毕业。但我们却不知道让他到哪儿上高中。因为, 我们和孩子都没有北京户口。我和爱人虽然都毕业于北京高校, 但当年毕业却没有顺利留京, 经过一段时期闯荡后, 我们又回到了北京, 经过努力打拼, 我们在北京买了房子, 也有了比较高的收入。

后来儿子出生了, 他的户口落在了湖南老家。原计划孩子长大了, 再回老家读高中。但是, 我的父母前几年相继去世, 原本依赖父母照顾孩子上学的计划一下子落空了。说实在的, 对于孩子这一代来说, 家乡只是他们父母曾经生活的地方, 孩子在家乡既没有朋友现在又没了亲戚, 不会当地方言的他甚至语言沟通都成了障碍。

现在孩子面临初中毕业, 按照相关政策, 孩子只能回户口所在地读高中。如果回湖南老家上高中, 我们不知道在哪里报考、怎样报考?而即便到湖南上了高中, 我们必须有一人放弃目前的工作专门陪读, 家庭经济压力一下子变得很大。如果我们在北京借读, 两地教材不一样, 非常影响孩子将来高考。

请问有了解的能不能介绍一下可供外地生借读的高中?另外, 能否帮忙呼吁解决一下“移民二代”在北京读高中的问题?

类似这样焦急的父母, 在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员的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 他们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 被孩子的入学、高考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为了孩子能在几年后顺利参加高考, 他们不得不从孩子上初中开始, 就要费尽脑筋地找到合理的就学计划。

随着近二三十年来中国人口的大量流动, 特别是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生活, 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1年4月28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中国现有2.2亿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和生活。这些人中的子女, 要么被留守在户籍地, 要么随父母“迁徙”。而来自新华社的报道数据显示, 2009年,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为997.1万名, 其中还不包括拥有城市户口的其他流动人员的子女。

这些跟随父母在异地生活的子女被称为“移民二代”。

在现行高考政策下, 他们都将因为户口问题要面对无法获得“高考资格”的尴尬, 都要问自己该到哪里去高考。他们中的很多人, 最终不得不在初三毕业后, 离开父母, 离开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和同学, 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读高中, 直到参加高考。

回到“老家”的高考落榜生

对这些“移民二代”来说, 这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这些父母们, 许多年前就已离开自己的出生地, 无论是经商、务工还是上班, 经过多年打拼, 多数已经事业有成, 生活稳定, 很多已经在别人的城市里拥有了自己的家, 不可能再回去了。唯一的选择, 就是把孩子送回他的户口所在地, 送回那个孩子早已经模糊甚至是从未见过的“老家”去上学——这些“移民二代”中, 还有一些就是在父母工作的地方出生的。

每年寒暑假结束开学的时候, 就是和自己生活的城市、和父母、和朋友分别的时候, 这已成为这些“移民二代”中的高中生的一种特殊生活。

2011年8月底, 张辰的新学期开始了, 这是她的第二个高三, 也是近五年来她第三次回到老家山东。

对这个19岁的“北京女孩”来说, 如果不是因为高考, “籍贯山东”只是各式表格中熟悉却陌生的字眼。从1999年开始, 她就跟随父母来到北京, 十多年的北京生活早已淡薄了她对家乡的印象。

张辰的父母学的是农业相关专业, 刚到北京发展时就顺利地被北京郊区的一家饲料厂聘用, 张辰也作为“借读生”被安排进离家很近的中心小学, 其后她一直顺利地在北京读到高中。

然而, 十年转瞬即逝, 2010年张辰升入高三, 张辰的父母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 告知外地户籍的孩子不能参加北京市的高考。这年暑假, 张辰的父母想办法把张辰送回到山东老家继续上高三。

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北京, 张辰在“家乡的中学”开始了住校生活。同样是高三, 但是一切都变了, 这里一个班的学生人数几乎是北京一个高中班的两倍, 题海战术是这里高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第一次理综测试, 张辰连试卷都没有答完, 接下来, 她的成绩开始顺理成章地下滑, 而在北京, 她的成绩从未跌出过年级前十。

不管她是否适应, 2011年高考如约而至。考试一结束, 张辰的感觉就告诉她, 没有奇迹发生。2011年高考, 在山东参加理科高考的张辰成绩474分, 只能填报第三批本科志愿。而她北京的高中同学里, 比她成绩差的都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

最后父母和张辰商定, 复读一年。2011年暑假, 母亲把她送到山东曲阜一所复读学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学习, 等到母亲刚刚开车回京, 张辰的电话就打来了, 电话那头是张辰的哭声:“妈妈, 我想回家!”

2011年秋季新学期开始, 张辰的复读生活开始了, 还是在那个叫“老家”的地方的一所中学里。她为自己2012年高考定下的目标是600分。

有这样经历的绝对不止是张辰一个人。因为即使这些高中生回到了户口所在地, 他们还要面对另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就是课程。

在现行的分省命题高考中, 不同地方的教材都有不同, 课程的针对性也各有侧重。这些为了获得高考身份而回迁的学生, 几乎都要面对和原来的学习内容脱节的窘况。许多原本在学校成绩优秀的高中生, 在“出生地”的新学校里成绩一落千丈, 最后的高考是真的只能留下一个“梦”。

“异地高考”的是与非

面对大量“移民二代”面临的上学、高考问题, 要求放开“异地高考”的呼声日益高涨。所谓“异地高考”, 就是打破现行高考政策, 允许那些不在户口所在地的高中生, 能和上学地的当地学生一样拥有公平参加高考的资格, 而不用再像候鸟一样回到“老家”。

从2005年开始, 这些“高考候鸟”中的一部分家长就开始了努力。在北京, 一些家长走上北京街头, 发放传单, 向市民征集签名, 向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多次递交呼吁书, 寻求对“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支持。一个自称“关注教育公平志愿者”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他们还建立了一个名为“我要高考”的网站, 以获得更多的支持。

如何让这些“移民二代”能顺利地参加高考, 已成为摆在父母、学生和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一个巨大现实问题。

2012年高考报名前不久, 部分家长又在北京召开发布会, 发布了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方案建议, 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 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

这个被媒体称为“异地高考的民间方案”, 得到了多名专家学者的支持, 众多主流媒体也纷纷跟进, 报道和探究这一问题背后的根源, 寻找解决之道。

就在这个民间发布会前不久, 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中国法学会教授郭道晖、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等15人于2011年10月26日联名向总理上书, 建议废止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 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 并实行全国统一高考。

除了来自民间为“高考候鸟”们所做的努力,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在2011

年“两会”期间, 对这一问题公开表示, 教育部正在研究异地高考问题, 但是因为涉及的人数比较多, 问题比较复杂, 北京、上海等一些省 (市) 都在研究办法, 将从这类学生比较多的地方逐步开始共同推进“异地高考”。

这一原本为“高考候鸟”带来希望的表态, 在2012年的高考报名政策中, 却没有得到体现, 依然要求考生需在“户口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

“高考洼地”背后的利益博弈

在各方寻求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说法中, 都会不时闪出另一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词语:高考移民。

这是一个被视为高考恶疾的名词, 属于被严厉打击的对象。高考录取中, 因为各省 (市) 的录取分数和录取率并不相同, 这就让不同地方的高考录取出现了一种“剪刀差”效应。为了能考上一所好大学, 一些考生就采用非正常手段, 在高考前将自己的户口, 从录取率较低、录取分数高的地方, 迁移到录取率较高、录取分数较低的地方, 从而提高自己进入理想大学的概率。

近几年来, 包括清华在内的一些大学, 都不时有“高考移民”考生录取后被查出而开除的事件发生。更有甚者, 把帮考生办理“高考移民”作为敛财捷径, 最后把自己“移”进了高墙之内。

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在于, 无论是“异地高考”还是“高考移民”, 都面对着不同地方录取分数和录取率不同的差别, 也即被称为“高考洼地”的利益博弈, 而这, 也被认为是“异地高考”无法放开的一大原因。

一位在2011年10月29日“民间方案”发布会上的“候鸟”家长举例解释说, 根据《北京日报》的报道, 2011年北京本科录取率接近58.2%, 比高考大省山东、江苏、广东、湖北等高出十多个百分点, 比湖南、安徽等高出二十多个百分点。如果放开“异地高考”, 势必会造成大量人员流入, 出现很多事实上的“高考移民”, 而对本地学生的录取造成冲击。

在我们曾经不远的记忆中, 通过高考, 到外地去上大学, 然后在别的地方开始自己向往的生活, 还是很多人离开“出生地”最重要的渠道。而在今天, “迁徙”和“漂泊”已成为无数人的一种生活常态的时候, 我们又该去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

从乡村、县城到城市, 相信很多高中生都不会陌生这样的生活:父母在“别人的城市”里工作打拼, 自己在遥远的地方独自上学, 想他们的时候打个电话, 见上一面得等上一年半载甚至更久。

远走他乡的父母, 在这场漫长的社会变化中, 当初也如迁徙的候鸟一样, 离开自己的“出生地”, 飞向各个方向, 既有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也有南方的许多小城市;既有东部的经济热区, 也有西部的贫瘠之地, 他们所做的一切, 只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寻找一个改变的梦”。

老年候鸟 篇4

一、“小候鸟”假期生活的现状

1. 安全问题———危险从进城之路开始

留守儿童年纪虽小, 但为了与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团聚, 跋山涉水, 辗转千里, 如同候鸟季节性“迁徙”一般, 来到有他们父母身影的城市。然而城市并非只会给他们带来惊奇和快乐, 同时充斥着各种安全隐患。一到暑假, 出租房附近到处活跃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影, 拆迁待建的工地、废弃的枯井、密布的电线, 都给“散养”的“小候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由于农民工父母疏于监管, 又没有亲戚朋友可以帮忙照顾, 相比于“小候鸟”熟悉的农村环境, 城市存在着更多的危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 人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得不到保障, 便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更高层次的发展。

2. 心理问题———“再留守”让都市多份孤单

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 他们普遍处于亲情缺失的状态。利用假期与父母相聚, 一方面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分离造成的情感缺失;另一方面又能够让农村孩子亲身感受城市的文明, 体验城市的生活方式, 这对农村儿童的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然而, 在这陌生的城市, 他们没有玩伴、听不懂城里人讲话、不熟悉周边的环境, 父母也因为工作太忙或者疏离时间太久, 与之交流甚少, 这使得孩子心理上存在被疏忽感, 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 比如故意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一些与大人平时的教导相反的事情甚至小偷小摸等, 只为引起大人们对他们的关爱。一旦孩子得不到其所需之后, 可能会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 长此以往, 对于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虽然来到父母的身边, 但是“小候鸟”的生活却比之前更孤单。

3. 学习问题———阅读城市, 可望而不可即

“小候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 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 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即使来到父母身边, 由于高强度、超时间的工作量, 又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 父母也无精力和能力辅导。由于长期学习问题与压力的堆积, 会使“小候鸟”产生厌学与自卑的心理。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的阶段, 处于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稳定性。社区对“小候鸟”假期生活也不予重视, 如需支付高昂的费用, 父母也是爱莫能助。

二、“小候鸟”假期生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长期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小候鸟”问题的制度原因

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二元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户口的不同赋予了人们不同的身份特征, 农民工子女在现实中很难享受到和城市儿童同等的入学权利。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 财政制度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一旦儿童离开原户籍所在地, 他该享受的教育经费并不会跟随他的离开而流转。即使拥有该城市的入学机会, 但是高昂的赞助费、资格审查等显性和隐性的“门槛”也难以逾越。不合理的户籍制所隐含的、衍生的种种特权阻碍了留守儿童向城市的合理流动。

2. 政府缺乏帮扶机制, 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目前, 政府没有出台就保护“小候鸟”假期安全的相关政策。客运中心、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应的针对措施。父母所在的建筑工地、工作场所也没有安置“小候鸟”嬉戏、玩耍的场所。城市的图书馆、少年宫、兴趣班等功能场所, 有些免费但暑假不对外开放, 有些收费昂贵, 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即。

3. 缺乏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子女在其社会化过程中, 父母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 是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然而, 白天父母外出打工, 为了安全, 他们会把孩子锁在家里让他们看电视, 出于内疚会在物质上给予补偿。由于“小候鸟”自控力弱, 他们会选择去附近的网吧、酒吧等不宜青少年儿童出入的娱乐场所挥霍。久而久之, 由于没机会与父母沟通, “小候鸟”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生疏。

4. 学校退出假期教育的舞台———缺乏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在农村, 学校只是在放假前进行暑假教育, 安排好暑假作业, 开学时对孩子进行检查评比。而整个暑假, 学校只能把教育的“接力棒”交给社会和家长。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的宣传教育, 仅限于叮咛, 反复嘱托的简单教育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 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这样, 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 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 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三、解决“小候鸟”假期生活的对策

1. 打破城乡壁垒, 改革户籍制度

首先在体制层面上,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 通过制度创新, 减少人为的体制约束, 让农民工子女在“进城”与“留守”之间享有更多自主、自由的选择权。特别是要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 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附加费用, 降低城市昂贵的教育成本, 从而消除农村留守儿童不能留在父母身边的最大障碍。让“小候鸟”既可以在原籍便利就学, 来到城市, 又能够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享受同等待遇, 这是社会和谐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政府主导, 责任共担, 构建关爱“小候鸟”的长效机制

交通运输部门应安排相关工作人员照顾、看管乘车的“小候鸟”, 为方便管理与保护他们的安全, 为出行的“小候鸟”保驾护航。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都很新奇, 也比较顽皮, 有些孩子喜欢攀爬高物、钻越护栏、四处奔跑, 容易跌伤、卡伤, 尤其在火车站月台上奔跑是十分危险的。另外, 车站的人流量很大, 旅客成分也比较复杂, 要谨防走散、被骗。社区是最重要的未成年人成长教育基地, 暑假里可以由社区牵头, 以学校、幼儿园为活动场所, 把所在地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召集到一起, 成立假期托管班或夏令营。此外, 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比如做手工、体育锻炼、做游戏、听故事等。采用以大带小的管理方法, 让“小候鸟”快速适应、融入城市生活。

3. 引导父母, 重视家庭教育

依法维护权益, 形成以家庭为主的亲情关怀机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承担监护责任, 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的同时, 要妥善处理好外出务工与留守孩子教育的关系。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 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者至少半个月要能交流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 不能只忙于生计, 尽量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去参观、玩耍, 让孩子长见识, 去体会父辈挣钱的艰辛。在沟通内容上, 不能只谈学习成绩, 其他方面也应该关心,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因此, 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不仅要满足孩子应有的物质要求, 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意识教育, 开设生命课堂

老年候鸟 篇5

走进广西巴马, 立刻就能感受到它的神奇。

这是一次长寿之旅, 百岁老人精神矍铄地和你聊天, 看他们下地做农活成为最美的风景;这是一次田园之旅, 看水田里插秧的农人忙碌的身影, 看瑶寨的炊烟袅袅;这是一次美食之旅, 田野里鲜甜的蔬菜, 骄阳下长成的饱满的玉米, 久违的天然食物走进餐桌;这还是一次养生之旅, 那些寻找健康真谛的“候鸟人”, 那份恬淡的处事心境, 那宁静的生活状态, 直抵你的内心深处。你看到的是豁达、是宁静, 是内心与外物的和谐, 与这里的山水、阳光, 一同创造的一份神奇。

百鸟岩 走进童话意境

早就听说, 去广西有钻不完的洞。果然, 我们此行第一个活动就是钻洞。我们是乘小船去的百鸟岩, 静静的河面上一对父子正悠然划着船。洞口边有个小草棚, 导游说是当地一位打鱼的老大爷用来存放工具的地方。虽没有看到传说中的打鱼老人, 但从这独树一帜的小茅草堆就已经感觉到那种道骨仙风的气息。

百鸟岩因洞内燕子栖集, 蝙蝠掠飞而得名。洞中水平如镜, 深不可测, 凉森森的。洞深约500米, 蜿蜒曲折。坐船在洞里游览, 光影变幻, 忽明忽暗。进洞后一切暗下来, 这种被黑暗笼罩的地带被他们称为“黑夜”, “白天”则是洞顶上方悠然露出的天窗, 有光束洒下, 小的如黑夜里的满月, 大的则使洞内豁然开朗。按这种说法, 整个流程一共有“六天六夜”。

百鸟岩的另一个更浪漫的名字叫“水波天窗”, 船至洞中, 忽转, 洞开处, 外面绿意盎然, 岩壁滴水叮咚作响, 洞外的阳光柔柔地播洒进来, 把河水的波纹映到洞内巨大的岩壁上, 像一头栽进龙猫的树洞, 绿、柔、梦幻、童话一般。导游不断地鼓励大家可以大声喊叫出来, 可是同行者都缄口不语, 难道是被这美景击倒, 怕大声造次, 破坏了童话意境?

我们去的另一个溶洞是水晶宫。

其他我去过很多处溶洞, 对于钟乳石、石笋的造型, 以及五彩射灯营造下的境况, 包括乏善可陈的解说词, 实在没有太多期待。但巴马的水晶宫, 却给我带来了很大惊喜。

首先是洞内景观很集中, 不用在洞里长途跋涉, 处处是景;其次, 洞内的钟乳石还在发育, 是活着的, 许多石笋石钟乳还在生长, 而且洞内没有大加改动, 保持了钟乳石的完整, 最吸引人的是这里的钟乳石是晶体发亮的, 叫水晶宫名副其实。因为本身奇特, 色彩炫目, 所以没有使用惯常的五彩射灯, 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在水晶宫里迂回, 还有一趣, 那些钟乳石就在你的身边, 尤其是有一段路径要穿越钟乳石群, 低头弯腰侧身, 像钻入了另一个世界, 最狭窄处, 胖子必须狠吸肚腩才可挤进去, 如果是超级胖子, 估计水晶宫是拒绝他进入的。洞口仅容一人通过, 细细的廊道, 使洞内被空气氧化的程度保持最低。那无边的雪绒石毛, 似海的卷曲晶针, 无不体现出水晶宫殿般的梦幻色彩和诗意, 真是罕见的珍稀溶洞。它是美的, 美在色彩, 晶莹剔透;它是有趣的, 趣在迂回不止, 你可游戏其中;它是奇的, 奇在它还在生长, 滴水有意。有一个叫“千年一吻”的石笋, 两块石头几乎就要接触上了, 可就那么一点也要一千年之后, 才能吻到。在其间兜兜转转, 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神功伟力。

给你一片心灵的和谐

从那些百岁老人明亮的眼眸中, 能感觉到生命的力量;那些自如行走, 甚至还在下地干活的老人, 让人感到生命的尊严。这不是我们心目中通常的老人形象。这些老人, 都是健康的长寿者。

人们在寻找长寿的秘诀, 水、空气、阳光、谷物, 甚至地磁, 这些外在的因素促成了巴马这片土地的神奇, 但是仅仅有这些就足够了吗?无数的“候鸟人”从四面八方飞来这里居住, 吃简朴的食物, 闻鸡起舞, 修养身心, 他们要寻访的除了自然界的和谐, 更主要的是人内心与外界的和谐。这些百岁老人, 大多打牌、喝点小酒, 甚至吸烟, 一种小小的嗜好, 也成为长寿的因素, 这嗜好就是一种内心与外界达成的和解, 就是一种在内心深处, 人与物的和谐。游客匆匆来, 匆匆走, 带不走这里的空气、负氧离子, 但可以带走的是这里的恬淡心境、简单生活的诉求, 一种人与物的和谐关系, 即使没有面朝大海, 内心依旧春暖花开。

长寿村 拜访百岁老人

去长寿村前, 我们在长寿博物馆看了一个解密巴马长寿秘诀的短片。巴马人长寿缘于空气、水, 缘于世代吃粥, 缘于那被誉为“长寿油”的火麻油。上帝几乎把世界上最好的生命资源都放到了巴马。盘阳河两岸的村村寨寨里, 居住着很多百岁老人。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是盘阳河最著名的长寿村, 因为这村里有16位百岁老人, 而且这村里有最漂亮的老人和最高龄的男性老人。

我们首先拜访的是113岁的老人黄卜新, 他出生于光绪年间, 历经三个朝代。如今享受着政府的百岁老人补贴和老红军补贴。因为他太有名气了, 很多游客都慕名和老人合影留念, 以至于排起了长队。老人偶尔会摸摸游客的头顶, 或搂着游客的肩膀, 据说, 老人臂膀很有力量, 可以感觉出老人精气神很足。

另一对著名的老人, 也是最漂亮的老人, 是一对姊妹花, 当年嫁给同一个丈夫, 如今还居住在一起。我们去的时候, 她们正在拆封那些游客送给她们的红包。细看眉眼, 可以想象当年她们的美貌。虽然如今都已是高龄老太, 但依旧神清气爽, 堪称惊奇。

在巴马, 人到八十不稀奇, 七十还是小弟弟。在田野里常可以看到七八十岁甚至近百岁的老人在劳作。导游说, 这一带长寿老人很多, 只是有些地方太偏僻, 要去拜访老人得走几个小时的山路。

于是许多外来者, 现在开始在这里购置房产, 养生居住, 还有那些被称为“候鸟族”的, 成为巴马的另一个风景。我们在长寿村看到很多“候鸟人”在田野边、河畔上锻炼身体。据说, 百魔洞内负氧离子最多, 那里已经称为“候鸟人”的据点。“在百魔洞看鸟人”已经成为旅游内容之一。每天都有很多外地人来百魔洞口坐着“吸氧”, 然后在河的源头取水回去饮用, 晚上到盘阳河水里洗澡、泡脚。这样的疗养生活, 短则住几个月, 长则半年一年的, 当地房租每月800元, 费用不算高, 专程来此地养病的人会买月票, 每月150元, 天天进洞, 大口呼吸, 让负氧离子滋润着全身每一个细胞。

长寿宴 火麻汤不可不尝

说到巴马长寿, 据说与当地盛产的一种火麻有很大关系, 所以到这里品尝一下当地特色火麻汤是很有必要的。火麻汤几乎是这里每餐必备, 第一道菜就是它。说实在的, 火麻汤样子不是很诱人, 像是稀释了的黑芝麻糊, 里面放了很多碎菜叶子。味道也很普通, 甚至没有特别的味道。可就是这一道看起来普通极了的浓汤, 埋藏着长寿的秘密。味道很平淡、模样很一般、食材很大众, 这就是我归纳出来的长寿食品的特点。

景区特意安排大家品尝了一次长寿宴。在一个叫“奥巴马”的餐厅, 老板是一个自称“波波姐”的能干的瑶族姑娘。她的餐厅主打的几款长寿菜, 给人很深的印象。一款叫“五彩云霞”, 其实就是巴马最有特色的烤茄子。烤茄子深受当地人喜爱, 材料选用新鲜的茄子, 先将整个茄子放在炭火上烤至皮呈深褐色, 然后用刀切开, 最后加上蒜蓉、葱花、肉末、香油、辣椒等酱料, 这样一道美味可口的烤茄子就做好了。所不同的是“波波姐”的“五彩云霞”, 色泽更丰富, 像七彩花田一样, 五种不同颜色的调料, 呈带状码在茄子上。好看得大家都不舍得动筷子, 味道也很不错, 平淡中混合着多重味道。另一道令大家交口称赞的是“十八罗汉”。做法也很独特, 泡去甜味的当地特产罗汉果, 一刨两半, 只留用外壳, 里面是黑米, 上面放一小块处理好的香猪条, 然后大火猛蒸。味道一层一层, 绵密而美好。另外像什锦玉米、豆腐圆子也是餐桌上常见的菜品。豆腐圆子是很独特的一道菜, 波波姐说, 是将糯米、马蹄、碎肉等一系列东西包在豆腐里面, 油煎之后入锅烩炒浇汁, 这样出来的豆腐金黄油亮, 非常诱人。

我们发现长寿宴最主要的菜品都是以蒸为主, 讲求食材的原本滋味, 没有浓烈的味道, 没有大油多盐, 口味平淡。波波姐说, 席上只有一款比较下饭的菜, 我们一看, 原来就是爆炒四季豆, 稍有一点点重口味, 和惯常的下饭菜不可同日而语。吃完长寿宴, 一个非常的感受就是, 食物本身味道是最好的味道, 我们的味蕾已经被重油重盐和各式各样的添加剂毁掉了。

赐福湖长寿岛 感受养生文化

巴马的旅游资源还是很丰富的, 除了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 沿途随处可看到也是别处罕见的美景。盘阳河畔盈盈绿意, 两岸群山如黛, 翠竹倒映在河里, 水面上不时有小渔舟荡过, 如梦幻般美丽。

据当地导游介绍, 裸浴是巴马当地的风俗, 在盘阳河谷常见村民洗浴其中, 无论男女老少, 悠然似神仙。我们一路看到不少“候鸟人”, 下河洗澡, 如巴马村民一般返璞归真, 寻求健康养生的秘诀。

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篇6

关键词:候鸟养老,养老产业,发展路径,天鹅颐养联盟

孟浩然在《早寒江上有怀》中用“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描写了萧瑟北风吹拂下的寒江之上,一排排大雁在叶落之时集体南飞的生动景象。虽然在如今的高楼林立中,已然很难见到大雁的身影,但候鸟的习性经过进化和精装渐渐衍生成为一种新型养老生活方式,仅仅几年时间,候鸟式养老产业不断壮大,兼容并包的带动着相关产业不断前行,引领养老新风尚。

候鸟式养老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顾名思义,老人像候鸟一样通过夏至北方避暑,冬至南方取暖的形式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之所以在我国日渐兴盛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很多老人的子女长期在外,家中处于空巢模式,致使老人希望在力所能及时到各处走走,既开阔了视野,也减轻自己的孤独感。二是经济条件的改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除了物质,老人开始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老人自己或子女的经济能力足够支撑他们去异地旅游消费。三是养老机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为老人旅游养老提供优质的落脚地。在养老机构中,老人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服务以及最实惠的价格,安全和健康都能得到一定的保证。正是因为上面三个元素,候鸟式养老从抽象概念变成现实,从一种简单的养老方式变成千丝万缕的庞大产业集合。

一、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优势

(一)旅游养老意愿更加强烈

首先,生活观念的转变为老人提供了更广阔更多样性的选择。有钱也有闲的老人在健康的前提下相较于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传统养老方式更喜欢旅游养老。其次,伴随空气污染的日渐加重,部分常常出现雾霾天气的城市已经不再适合老年人生活居住。这种对健康危害十足的生活环境更推动了老人去生态好、空气清新地区旅游养老的决心。再次,北方冬季异常寒冷,冰滑路面更增加老人跌倒摔伤的危险性,这让老人难以外出锻炼,生活枯燥。所以更多老人更愿意选择到南方地区躲避寒冷。据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在三亚养老的异地老人达到40万人,其中仅哈尔滨老人就有20万之多。

(二)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如果未来我国的城镇化以每年0.8-1.0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按照国际经验,我国很快就会迈入中高级城市型社会,休闲旅游将成为城市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消费模式。并且,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都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人们的消费能力在日益提升,为我国旅游养老市场提供了更巨大的空间。同时,我国部分资源型城市也面临资源渐尽需要转型的问题,而转为旅游型城市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发展旅游业便成了加速城市经济增长的最好方式。

(三)旅游养老内容更丰满

旅游养老与老年人旅游活动不完全相同,旅游养老是一个从老年旅游衍生来的概念。它应属于老年人在养老模式中的一种,但是其最重要的生产基础则是老年旅游。我国旅游养老产业每年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充实饱满,更人性化十足,更可靠放心。旅游养老不再只是从前的老年专列,而是逐渐从旅游辐射至医药、房地产、保险、老年用品、餐饮、培训等行业。如果把候鸟式养老比喻成一棵树的根,那么这些相关产业便是它那无限伸展开来的繁枝茂叶。同时,我国首个“银发族参团游”的国家级行业标准《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也将于2016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也标志着老年旅游从此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老人的旅游权益有了规范保障。

二、黑龙江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路径

提到候鸟式养老,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这个响当当的品牌不得不提。从2015年成立至今短短一年时间里,这个全国首家由政府发起的候鸟式养老产业联盟在我国14个南方城市发起推介活动,达成签约意向数百项,引起轰动式效应。据不完全统计,经联盟推介吸引到黑龙江旅游养老的老人数超过60万。所以可以说,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作为黑龙江对候鸟式养老的理解,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我们也可以从联盟成立的这一年中分析出黑龙江的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路径。

(一)候鸟式养老产业的初步发展

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2亿,占总人口16.1%;黑龙江省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646万人,占16.9%。通过以上数字不难看出,养老产业作为最广阔的一片蓝海,有着极高的开发价值。以养老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这便是黑龙江地区将养老产品与旅游产品结合的最初契机。老人到黑龙江旅游养老可以住进优选的养老机构中,用实惠的价格享受最好的服务。黑龙江地区在老年休养需求与旅游服务的融合方面主要做到三点:一是传统老年观光、休闲产品与高端老年养生健康度假产品的结合;二是老年服务产品的规范化,如结合老年需求制定老年旅行服务规范、完善旅游景区老年服务设施规范;三是老年养生度假产品的分时化。借鉴引入酒店分时度假体系,可以开发老年分时度假产品,满足“候鸟式”养老需求。

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优势是黑龙江发展候鸟式养老的底气。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8.8%,林区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2.7万个,仿佛一座天然的“森林氧吧”;黑龙江的湿地面积已达到556万公顷,占到全国湿地总面积的七分之一,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进入2000年以来,黑龙江夏季平均温度仅为20.06摄氏度,夏季清爽怡人。在人文优势上,黑龙江毗邻俄罗斯,有着众多异域风情的欧式建筑,是中俄交流的必经之地。特别是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提出的知青重回故土活动也引起了众多老人的共鸣。作为重要知青点,很多曾经在这里奋斗生活过的老人都希望能回来看看这里是否还有曾经的影子,知青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二)候鸟式养老产业带动相关产业

在推动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相关养老产业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出来。从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的官网平台上我们可以了解每个地区的七大项内容。决策者意识到如果不将这些内容完整的囊括进来,候鸟式养老就会显得片面,就像缺少部分灵魂的肉体一样。这七大项分别是:老年疗养、老年用品、老年服务、老年地产、老年文化、老年出行和老年餐饮。可以说只要老人到异地养老,这七项内容就哪个都会接触到,都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到黑龙江来旅游养老的老人间接的加速了该地区医疗产业、养老服务业、养老产品生产制造业、养老地产业、老年文化业、老年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自天鹅颐养联盟推介会后慕名到黑龙江养老的老人数量与日俱增,从接收老人养老机构可以看到最为明显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禧年合颐养中心养老院在接待候鸟老人之前平均入住率只能达到40%左右,该养老院在加入天鹅颐养联盟后经过不懈推介入住率可达90%以上。该养老院还率先开发了俄罗斯老年人康复疗养服务项目,打造对俄跨国康疗养老服务模式,受到俄罗斯老年人的喜欢。截至目前,该颐养中心已接待俄罗斯养老团组482个,接待俄罗斯老年人5021人。

(三)通过其他产业拓展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空间

2016年,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的推介会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精选的8大类适老型绿色、有机食品推介、研发的针对老年慢性常见病和中医体质类型的10个中医诊疗系列套餐推介等等。绿色食品和中医诊疗成为推介会点赞最多的一抹亮色。由于黑龙江省是我国知名农业大省,绿色有机食品的优质量产享誉全国。所以很多南方老人对于黑龙江的认识是从一桶九三豆油或者一袋五常大米开始的。由于对这些产品的充分信赖从而也增添了到黑龙江旅游养老的信心。可以说绿色食品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黑龙江候鸟式养老的发展空间,带动了黑龙江老年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候鸟式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制度的不完善阻碍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

在候鸟式养老产业中存在许多制度上的不完善问题。如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老人难以报销医药从而得到自己理应得到的医疗保障。医药费对于每位老人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一些省份推出了跨省就医结算的政策,单医保异地结算难度依然很大。再如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的不公平竞争性导致民办养老机构入不敷出,定价低会赔本定价高则无人入住。而最终结果就是造成公办养老院住不进去,民办养老机构住不起的现象。

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通过异地签约合作模式成功解决跨省医保的难题,并且通过建立联盟制度进一步界定了成员机构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区别。无论是公办养老机构还是私营养老机构在联盟中都能够获得同等推介。进一步去除了不公平竞争现象,保证每个机构的权益。

(二)养老服务的不足制约候鸟式养老产业

旅游养老产品供给不足是目前国内候鸟式养老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地区的旅游养老机构仅能为老人提供饮食和住宿的需求,很少有专门为老人设计的服务项目。如果仅仅是住在养老机构不去体验异地的魅力,候鸟式养老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另外,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的匮乏也一直制约着旅游养老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员不足100万,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2万,而实际上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员数量大约在1000万人。

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针对候鸟式养老推出了多重特色服务。从精美的旅养指南到贴心的线路制定,从医疗、日间照护到精品户外休闲活动,处处都能彰显这一品牌的量身定制和个性化服务。为了能够充分满足老人“养眼、养身、养心、养气、养性”的颐养需求,天鹅颐养联盟严格要求每家接待机构都能做到最优质最体贴的旅游服务。在护理人员方面,黑龙江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每年都会配合联盟推出专业人才培训班,从中毕业的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员,可以为旅游养老服务提供充分保障。

(三)候鸟式养老产业的体系尚处模糊状态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候鸟式养老产业还仅仅局限于旅游和养老的简单拼接,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旅游养老环境尚未形成。一些地区尚未对候鸟式养老产业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只是凭借单一的噱头,单一的旅游线路吸引老人的目光。很多空大的想法操作性不强,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充分考虑到一切候鸟式养老产业可能会涉及的多方相关产业,从目前联盟吸纳的500余家成员单位中可以找到医疗、养生、休闲、娱乐、文化、教育、房地产等各个领域的相关机构。机构与机构间层层递进彼此相连,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着候鸟式养老产业的新可能。

(四)养老补助政策和社会优待政策的地方保护

很多地区对非户籍老年人在本地旅游养老不予补助或减少补助。如某区《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补贴暂行办法》规定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给予10万元至20万元的开办补贴,但户籍老年人应占全部收养老人的80%以上。另外,各地对养老旅游相关老人的社会优待政策也存在一定程度地方保护。如某市《老年人社会保障和社会优待办法》规定外地常住老人可享受公交免费、减免国有景区门票等优待,但须是常住的外埠老人,并且办理和持有该市老年人优待卡或优待证,从而把绝大部分养老旅游者排除在外。

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从政府组织角度杜绝了排外和地方保护现象的发生。相反,从联盟设立初衷出发,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是为异地老人旅游养老谋福利的专业组织。伴随联盟规模不断的扩大,相关的规章制度也将不断完善,优惠政策也将让外来旅游养老的老人享受高于本地老人的特别实惠。

四、结论

虽然候鸟式养老产业有着诸多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但这个概念的可行性已经被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的建立完美证明。想要做好候鸟式养老产业就必须打造品牌效应,组织相关各行各业抱团发展,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减轻业间壁垒,在最为顺畅的沟通下共同和谐运营。同时要注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方针,实现产业互帮互助共同盈利。候鸟式养老产业是可以创造巨大经济效应的产业链,只有以更好服务候鸟老人为出发点,才能将产业做大做强,从而人人皆知口口相传,进而提升地区经济水平,创造富强生活。

参考文献

[1]赵西君.旅游养老服务业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J].中国旅游报,2016

[2]王玉.旅游养老市场需求与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2007(4):106-107

[3]胡建伟.养老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探析[J].中国旅游报,2014

老年候鸟 篇7

扶贫移民搬迁后,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移民并未放弃原有老宅的使用权, 并且在“一户两宅”的基础上, 创造了“候鸟型”的生产生活方式, 移民每年像候鸟一般随季节变化而往返于新宅和老宅之间从事农业生产。“候鸟”现象作为移民搬迁后的一项重要生存策略选择, 对移民生产生活影响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二、“候鸟”现象分类

候鸟是指随季节变化而沿纬度南北迁徙的鸟类。候鸟较其他类型鸟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拥有两个甚至多个栖息地。其冬季选择在低纬度地区越冬, 夏季则选择迁徙到纬度较高地带繁殖。每年春季从越冬地由南向北迁徙到繁殖地, 待到秋季又从繁殖地由北向南迁徙到越冬地。维持候鸟每年周期性迁徙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适宜的栖息地———越冬地和繁殖地。对于“候鸟”型移民的往返迁徙同样如此。两个稳定可靠的栖息地便是移民户迁徙成功所需要具备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通过调查发现, 移民所从事农业生产按生产资料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由于种植业和林果业的作物生长周期都有差异, 不同作物在不同时节的要求也有所区别, 因此不同产业间甚至不同作物间的农忙与农闲时间都有较大区别。由于移民所侧重经营产业各有不同, 而各种产业对劳动强度、时间限制、人员需求都有较大区别, 并且同种产业在不同经营时段内的各种客观需求也存在差异, 因此每户移民在新宅与老宅之间往返的时间、频率、人员等都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移民往返于新宅与老宅的时间长短作为划分标准, 将移民分别划分“日际”候鸟型、“农忙季节”候鸟型、“年际”候鸟型。

(一) “日际”候鸟型

“日际”型候鸟是指在某一段时间范围内每天在新宅与老宅之间都要进行往返迁徙的这一类移民。这类型移民往返于新宅与老宅的时间长度是以“日”为计量单位, 移民早上从新宅出发去承包地劳作, 中午选择在老宅吃午饭或休息, 下午劳作完毕后再返回新宅。这类型候鸟移民并不是单指从事某一类产业的移民, 而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 因为某种产业的客观需要而每天往返于新宅与老宅之间的移民。通过调查发现, 此类型候鸟普遍存在于种植业、林果业等第一产业中。

种植业、林业基本以“年”作为一个劳作周期, 可以分为农忙季节和农闲季节。由于在农闲时间的劳动量比农忙时间较少, 并且劳动强度较低, 农作物对农时要求较低。因此, 在农闲时间移民们都普遍采用“日际”型的往返迁移策略。

( 二 ) “农忙季节”候鸟型

“农忙季节”候鸟型是指在农业生产的农忙时期, 由于农作物劳作的需要, 移民选择返回老宅居住, 待到农忙时期结束, 才由老宅返回新宅居住。此处所讲的“农忙季节”型候鸟同“日际”型候鸟都是指从事种植业和林业的一类移民。由于种植业和林业的生长周期特性, 在每年的生长周期中都有农忙季节和农闲季节的区分, 移民们都会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自主选择在新宅与老宅之间往返迁徙的时间、长短、频率、周期等迁徙特性。

种植业移民家庭在播种期和成熟期平均得花费十天时间劳作并且在老宅居住, 根据耕地数量、质量、劳动力数量、农用机械使用情况等不同, 各移民户之间有略微差别。林果业的农忙时间比种植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当中除了冬季, 林果业的农忙时间在春季、夏季和冬季都有分布。对于从事林果业的移民户来说, 全年至少需在老宅居住4个半月。

( 三 ) “年际”候鸟型

“年际”候鸟型是指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移民选择一年四季在老宅居住, 只有逢年过节才由老宅返回新宅居住。这里的“年际”型候鸟专指从事畜牧业生产劳作的移民户。由于畜牧业的特殊性, 基本无农忙季节与农闲季节的区分, 牲畜每天都需要上午、下午喂食两次, 因此其要求移民必须每天劳作。

三、“一户两宅”与“候鸟”现象并存的内在联系

“候鸟”现象与“一户两宅”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相互转化、互相促进的关系。扶贫移民项目诱发了“一户多宅”现象的频繁发生, “一户多宅”作为候鸟型迁徙的必要条件, 进而引发了“候鸟”现象, 而反过来“候鸟”现象又推动了“一户多宅”的风气。“候鸟”现象与“一户两宅”之间构成一种循环往复的关系。

( 一 ) “一户两宅”是“候鸟”现象存在的客观条件

“一户两宅”是“候鸟”型移民现象的根本前提条件, 其为大批移民往返迁徙提供了可能性。在移民的迁徙过程中, 老宅与新宅分别扮演了越冬地和繁殖地的角色。对于不同类型的移民户而言, 栖息地在其往返迁徙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其对移民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对于“日际”型候鸟移民, 老宅在承包地与新宅之间充当了一个支点的作用, 使其在其间的往返迁徙更加从容。在农闲时节, 移民几乎每天都穿梭在新宅与承包地之间。每天早晨从新宅出发, 前往承包地劳作。由于旧宅距离承包地较新宅较近, 外加上午高强度的辛苦劳作, 移民便选择中午在老宅吃午饭以及午休。等到下午劳作完毕, 移民便从承包地返回新宅。在移民每天的往返迁徙过程中, 老宅如同一个补给站, 给劳作一天的移民提供充足的物质和精神供给。

对于“农忙季节”型候鸟移民, 在农忙时期, 农作物对农时要求较高, 农户必须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大量农活, 否则农作物的长势和产量将受极大影响。移民为了提高操作效率, 在有限的时间内高强度的完成生产目标, 选择更靠近承包地的老宅居住, 老宅成了移民在农忙时期一个暂时的居所。相比“日际”型候鸟移民, “农忙季节”型候鸟移民在老宅所待时间更长, 也更集中。

对于“年际”型候鸟移民, 老宅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甚至要超过新宅。在“年际”型候鸟移民户家庭, 部分家庭成员几乎常年居住在老宅。老宅对于此种类型的移民, 不仅是除新宅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居住场所, 更是移民开展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场所。调查统计表明, 年平均家庭总收入比非畜牧业家庭多10134. 62元。目前, 从各方面效益看, 畜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生活条件的贡献明显优于以普通种植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

对于三种类型移民来说, 老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是不可或缺, 至关重要, 缺一不可的。但对于“年际”型候鸟移民来说, 老宅的至关重要性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候鸟型移民。在“日际”型候鸟移民的往返迁徙途中, 老宅如驿站, 为劳作一天的移民提供了一个休息、恢复和补充体力的场所。“农忙季节”型候鸟移民比“日际”型候鸟移民在老宅中所待时间较长, 范围也更集中, 必须按农时要求完成既定工作量, 并且农忙季节对农作物的影响和要求都较高, 因此老宅对其而言, 重要性更强, 影响也更显著。“年际”型候鸟移民相比其余两种候鸟型移民, 其通常全年都居住在老宅, 只有在逢年过节才暂时移居到新宅居住, 短暂的停留过后便回到老宅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老宅对于“年际”型候鸟移民的作用, 不仅是一个休息居住的场所, 更是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 “候鸟”现象促进了“一户多宅”

通过以上各项调查我们可以看出, “候鸟”式的生活方式确实给移民带来了生产生活的便利以及经济收入的提升。移民搬迁后增加的生产生活距离给移民带来的诸多不便, 在“候鸟”式生活方式的运转下有效的缓解了移民的负担。移民搬迁前, 移民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 交通不便, 消息闭塞, 与外界交流甚少, 移民的生产收入基本可以满足家庭需求, 以自给自足为主, 生活成本较低。移民搬迁后, 移民逐渐走出了祖祖辈辈栖身的大山, 随着近几年交通、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移民与外界的联系也日渐密切,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生活质量的改观带来生活成本较移民搬迁前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是在选择“候鸟”式生活方式后, 移民的经济收入较移民搬迁前有较大幅度提升, 为搬迁后物质生活尚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移民提供了有效缓解压力的生产生活方式。

“候鸟”现象是“一户两宅”存在、发展的产物和结果。经历了移民搬迁前后的起伏与变迁, 移民已经充分体会到了“候鸟”迁徙方式给生产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与益处。现今的生活状态已经达到或许超过移民当初搬迁时对今后生产生活的期望值, 这其中“候鸟”型的迁徙方式贡献良多。

面对如今日益提升的生产生活水平, 移民势必会努力维持现状或者希望更进一步。但是, 要继续“候鸟”型的生活方式, 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便是保持候鸟迁徙的最基本条件“一户两宅”。“一户两宅”可以为移民的往返迁徙提供至少两个稳定可靠的栖息地, 保障其生产生活的正常有序。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 “候鸟”现象必然反作用于“一户两宅”现象, 不仅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已搬迁移民对老宅所有权的控制, 而且对于日后产生的大量移民必将引发“羊群”效应, 在前期“候鸟”型移民的影响下, 必然促进移民占有老宅的强烈欲望, 造成“一户多宅”现象越发普及。在仍然以农业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移民户中, 老宅对其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从扶贫移民搬迁后, 移民的收入构成我们可以看出, 移民的经济收入主要分为三部分: 农业收入、打工收入和政府补贴。其中, 农业收入在移民的收入中比重最大, 达到67. 08%。

四、结论

“一户两宅”作为扶贫移民工作的遗留问题, 逐渐转变为“候鸟型移民”的诱发因素, “候鸟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又促进了“一户两宅”的发生频率。两者之间联系密切, 互为因果, 共同作用, 不仅事关扶贫移民项目的成败, 更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候鸟”生产生活方式是“一户两宅”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支柱。移民搬迁后, 催生了大量的“一户两宅”现象, 移民借势而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启了“候鸟”型的生活模式, 并且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目前, 伴随我国扶贫移民政策的广泛实施和逐年加大的扶贫移民资金投入力度, 扶贫移民搬迁人数与日俱增。可以预见, 在前人的带动下, “候鸟”型的生活方式将在后期移民潮中诱发更大规模的“一户两宅”效应。

参考文献

[1]黄承伟.中国农村扶贫自愿移民搬迁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陈忠祥.宁夏吊庄移民的理论分析[J].干旱区地理, 1998, 21 (4) .

上一篇:多学科教育下一篇:严重粉碎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