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应用

2024-07-03

老年应用(精选12篇)

老年应用 篇1

老年公寓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将社区服务与商业化运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养老模式的改革和良好运转。我院老年护理课题组以广西重阳老年公寓为研究对象, 从多方面、多渠道入手, 全面探讨老年护理发展的相关问题。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 我们将特色中医整体老年护理应用于广西重阳老年公寓, 并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 分析广西重阳老年公寓老人及家属对不同老年护理模式的满意度, 以期找到适合我国养老机构的老年护理模式, 为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在住老人及其家属,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管理人员, 医务科、护理部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比较分析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在住老人及家属对不同老年护理模式满意度评价;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探讨中医整体老年护理模式在养老机构的可行性。

1.3 入选条件

在研究期内始终住在广西重阳老年公寓的老人, 意识清楚, 有一定的认知、判断力;较关注老人, 至少每周探望老人两次的家属;广西重阳老年公寓管理人员, 医务科、护理部医务人员 (要求已在职一年以上, 且研究期间始终在职) 。

1.4 随机抽样

按老人健康状况及护理级别分区入住:颐养园 (主要入住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 、启智园 (主要入住有神经、精神障碍的老人, 如老年痴呆症患者) 、康复区 (主要入住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如脑卒中后遗症患者) 和宁养园 (主要入住需临终关怀的老人, 如癌症晚期患者) 。按病房号以数字排序法随机抽样分组, 每区分两组:中医整体老年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按比例随机抽样进行老年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中医整体老年护理组:老人50人, 家属50人;样本分布:颐养园:老人21人, 家属21人;启智园:老人6人, 家属6人;康复区:老人18人, 家属18人;宁养园:老人5人, 家属5人。对照组:老人50人, 家属49人;样本分布:颐养园:老人22人, 家属21人;启智园:老人6人, 家属6人;康复区:老人18人, 家属17人;宁养园:老人4人, 家属5人。中医整体老年护理模式可行性访谈, 按比例随机抽样:中医整体老年护理组的老人20人, 家属20人;公寓管理人员5人, 医务科医生4人, 护理部护士13人, 护工8人。

1.5 干预措施

中医整体老年护理组于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由我院老年护理课题组教师设计中医整体老年护理方案, 并全面督导完成。广西重阳老年公寓统一安排, 在中医整体老年护理组全方位实施中医整体老年护理, 以中医整体观[1]指导老年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与评价过程。内容包括:中医整体老年生活护理模式、中医整体老年疾病护理模式、中医整体老年心理护理模式。对照组继续保持公寓原老年护理模式。

1.6 测评工具

笔者参考《老年护理学》[2]教材自行设计广西重阳老年公寓老年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广西重阳老年公寓老年生活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33题) ,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老年疾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27题) ,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老年心理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20题) 。共80题, 每题赋值1~5分, 问卷总分100分, 优:90~100分;良:80~89分;满意:70~79分;一般:60~69分;不满意:0~59分。

1.7 收集方法

2011年2月21—28日向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各区被选老人及家属发放问卷, 每人3份 (老年生活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1份, 老年疾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1份, 老年心理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1份) , 讲明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后, 由本人独立填写, 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06份, 收回595份, 回收率98.2%, 其中有效问卷593份, 有效回收率99.7%。同时, 对入选的中医整体老年护理组老人及家属,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管理人员, 医务科医生, 护理部护士, 护工等70人, 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访谈前让每名受访者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方法, 访谈时间20~30 min。

1.8 分析方法

收集问卷调查表, 按标准评分, 进行统计分析。访谈结束后, 将记录进行整理, 按以下步骤分析资料: (1) 仔细阅读所有记录; (2) 析取有意义的陈述; (3) 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 (4) 编码后观点汇集; (5) 写出详细、无遗漏的备忘录; (6) 总结归纳出具有共性的观点; (7) 返回受访者处求证[3]。然后, 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主题进行重构, 使形成的主题最终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4]。

1.9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的分类资料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护理满意度调查 (见表1)

中医整体老年护理组:平均得分90分, 其中, 老人组平均得分89分, 家属组平均得分90分 (老年生活护理满意度平均得分:老人组92分, 家属组91分;老年疾病护理满意度平均得分:老人组87分, 家属组91分;老年心理护理满意度平均得分:老人组89分, 家属组89分) 。对照组:平均得分73分, 其中, 老人组74分, 家属组72分 (老年生活护理满意度平均得分:老人组80分, 家属组74分;老年疾病护理满意度平均得分:老人组74分, 家属组68分;老年心理护理满意度平均得分:老人组69分, 家属组73分) 。两组老年护理满意度评分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2.2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中医整体老年护理模式可行性访谈

在受访的70人中, 希望广西重阳老年公寓推广中医整体老年护理模式的有65人 (老人20人, 家属20人, 公寓管理人员4人, 医务科医生3人, 护理部护士12人, 护工6人) , 占受访总人数的92.9%。受访者认为实施中医整体老年护理模式的优点有:老人能全方位享受规范的中医护理, 家属感到经济实惠;公寓在服务质量, 管理水平, 设施设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进,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受访者认为实施中医整体老年护理模式的缺点有:公寓管理人员, 医务科、护理部医务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增大, 工作量明显增加。

3 结论

城市老人的需求多为医疗与健康照顾、文化生活与精神慰藉、日常生活料理、经济需求4个方面。改善医疗条件是老人最为普遍和最迫切的需求, 也是选择入住老年公寓的主要原因。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在管理模式上主要仿照医院管理, 但是, 养老机构在诸多方面又不同于医院, 这主要体现在:以护理为主的医院管理服务模式多适用于综合性医院进行常规老年护理。近年来, 我院护理学院老年护理课题组, 经过大量的临床调查发现, 这种护理模式远不能满足老人的多种养老需求[5]。我们利用老年公寓的管理模式, 发挥中医教学研究的优势, 将中医整体观融入老年护理中, 创新老年护理模式, 并通过这一模式的临床运用, 来检验中医整体老年护理模式在养老机构的可行性。

调查显示, 中医整体老年护理组对老年护理评价较好。在公寓大范围的抽样访谈中, 接受过中医整体老年护理的老人及家属希望在公寓推广中医整体老年护理模式。而部分公寓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持反对态度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种护理模式使工作压力增大, 工作量明显加大。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中医整体老年护理模式适用于养老机构, 但实施这一模式, 对于养老机构的管理模式, 病房病区建设, 特别是对医务人员的中医护理技术水平等有更高的要求, 这对养老机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实施中医整体老年护理模式可以改善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提高管理水平, 完善相关设施设备, 从而吸引老人入住, 提高养老机构经济效益。而养老机构完全可以通过劳动报酬的形式弥补员工增加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中医护理以中医整体观作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和特点。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实施的中医整体老年护理, 是将老年护理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并将现代老年护理程序中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与评价引入中医护理之中, 以中医整体观指导老年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与评价过程, 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护理在老年护理中的优势, 如在老人生活起居, 情志, 给药, 饮食与临证护理中以整体观为指导, 主张“辨证施护”, “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 “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等护理原则。中医整体老年护理在老年生活护理、老年疾病护理、老年心理护理上均弥补了目前老年护理模式的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老人医疗、保健的特殊需求。

参考文献

[1]袁银根.中医基础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李晓凤, 佘双好.质性研究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4]Shippmann JS, Ash RA, Battista M, et al.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modeling[J].Personnel Psychology, 2000 (53) :703-704.

[5]孙颖心, 张开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12) :1576-1577.

老年应用 篇2

中国早在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25年将达到20%,2050年达到25.5%,也就是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现象使得老年护理工作变得十分重要,然而老年护理工作的大部分内容就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护理技能的老年护理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学校德育中爱的肤浅性、形式化问题,从爱的教育对象、方法、内容和目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学校教育以爱为中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和爱的需要,感悟爱的力量,践行爱的行为。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才能真正做好老年护理工作。为了探索这种爱的教育形式,我院从《老年护理》这一课程着手,对每一堂课都进行课前关爱教育,教育学生爱人、爱己,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学习和实践。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把2012级三年制高职护理6班和7班126名学生设为实验组,同年级大专8班和9班142名学生设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均为二年级女生,年龄18~23岁,平均(20+1.69)岁。无文化课基础、年龄及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而且由相同的讲课教师、统一的教材以及教学大纲,而且课时数相同,理论课28,实验课8。

(二)方法

1.实验组方法。每节课前5分钟采用视频、音乐、图片、PPT、情景剧以及角色扮演或者跟父母通话2分钟等形式进行课前关爱,让学生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充分分享爱和表达爱。

2.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即教师采用提问、复习等传统的课前导入形式,按照《老年护理》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内容,有计划地将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教师配备、教学内容、学时以及教学进度等方面要一致。

(三)评价

成绩评价:完成课程后,通过采用相同的试题以及方式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验,总分100分,其中理论基础成绩占70分,实验成绩占30分。

教学评价:在实验组,发放100份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填写,对课前关爱的效果进行调查并全部回收,有效率100%。

(四)统计学的方法

利用相关的软件进行成组t检验及统计描述。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的综合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对照组的考试成绩明显低于实验组,经过t检验,差异明显(P<0.001)。

(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三、讨论

1.课前关爱是人文关怀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课前关爱可以更加了解老人的心理以及对护理的需求,对学生关爱老人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有重要作用。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阶段,老年人是一个庞大而弱势的群体,其身心状态以及对护理的要求和青年人有很大的区别。而从事老年人的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关爱和理解老人,现在许多护理人员的年龄大多在18~22岁之间,而且父母还比较年轻,使她们很少有机会去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护理要求,很难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不同形式的人文关怀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亲身体会到护理老年人时更需要细心和耐心,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更加懂得关爱老人、理解老人。

2.课前关爱开启了课堂美妙的前奏,改变了以问题为导向的传统教学习惯,真正体现了情感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实现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终身教育的实现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能力,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缺陷和不足,这样有利于避免以后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问题。通过表2显示,实验组的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课前关爱,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表1显示,对照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明显低于实验组,这些更加说明课前关爱提高了学生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静,马颖竹。老年大学学员心理状况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6(3):4,172.

浅谈优质护理在老年科病房的应用 篇3

【关键词】老年患者;优质服务;护理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2010年1月卫生部下发了《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明确一个主题: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1]。本院积极响应卫生部的号召,开展临床护理优质服务,老年科有幸成为了医院的第一个试点科室,作为首批试点科室,在改变分工模式、护理排班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健康教育落实。对老年患者实行人性化管理方面,增加便民措施等多方面积极进行探讨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创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老年科病区严格实行“管床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的三级护理质控制度,权责分明,重新修订了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并首先推出了“基础护理班”的创新排班模式,也就是现在的APN模式,实施个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改革排班方式实行弹性排班,减少了交接班的次数,让患者得到连续性的治疗及护理。

老年科护理团队是一支年轻化、优素质的团队,为科室争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做好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高度重视护士积极性的调动,实行了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制度。根据护理岗位的技术要求、工作风险、劳动强度、工作重要性等要素确定分配原则,同时进行实际工作质和量的考核,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2 增加特色便民措施

为保障医疗质量,提高优质护理内涵,方便患者住院生活。老年科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便民措施,贯穿于患者从入院至出院整个过程。从陪同办理入,出院手续,专人详解每日清单,到负责点餐,热饭,协助用餐。从日常生活用具小到针线包,剃须刀,老花镜,扣子,大到免费提供使用微波炉,电冰箱,都一有尽有。

针对于老人意外发生率高,卫生间配置有紧急呼叫器,防滑垫,防摔倒扶手。天气转冷,自制温馨可爱暖手宝送给有需要的患者。且在院患者生日时都会收到有全体护士签名祝福的自制生日贺卡。

独有的活动中心,置有乒乓球,跳棋,围棋,羽毛球等各种娱乐设施。八种报纸免费翻阅。定期组织健康讲座,节日演出等丰富患者生活。

3 首创移动护士工作站

老年科推行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是全院最先启用移动护士工作站科室。这里包括两个含义。

首先为前移护士工作站,护士的岗位在病房而不在护士办公室。本科室按照床位分配分为四个管辖区,各班管辖区域内配备可移动型护士工作站。内置有输液盘,血压器,体温表,责任护理表等,及常见护理操作必要所需用具。减少疲于奔波在病房与护士站,治療室之间。减轻护士劳动量,把护士还给患者。

我院不仅实行电子病历,简化护理文件书写,推行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节约了护士书写时间,另外,医院为更好体现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构建无线局域网。为我科配备手持移动护士工作站。以掌上电脑系列为硬件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站在任何一个辖区,轻触屏幕住院患者所有信息一目了然,包括医嘱,治疗,护理,录入体温,巡视时间等。移动护士工作站是护士工作站在患者床边扩展与延伸。优化护理流程,缩短护理操作时间,做到把时间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更加科学的有效的服务于临床,为实行优质护理提供更便捷途径。

4 称呼转换,推行亲情式优质护理。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称之为“无陪护病房”,“温馨病房”。老年科收治病人大多为75岁以上的老人,直呼其名或床号,爹爹,婆婆等显然缺乏对老人的尊敬。而XX爷爷,XX奶奶,一句亲人般的尊称,拉近护患之间距离,营造家的气氛。

凡住院患者,一视同仁,没有让患者产生落差感,任何时候护理治疗都不打折扣。细微的称呼转换,患者得到的是被尊重感和认可感。增加了理解与包容,更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亲情式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充分保障了患者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精神需求。

5 总结

老年科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推行,增加了护士间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了护理服务品质,病人满意度大大提高,实现了医患双赢。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树立起良好的护理职业形象及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老年综合评估的临床应用 篇4

1 CGA的概念

CGA是指采用多学科方法评估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并制定和启动以保护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为目的的治疗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CGA以改善并维持老年人自我生活照顾能力为目的,评估的主要内容为筛查影响老年人疾病预后和增加死亡率的老年综合征。老年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多种疾病或多种非疾病原因造成的同一种临床表现或问题的症候群,如跌倒、尿失禁、记忆障碍、谵妄、疼痛、失眠等。传统老年医学仅关注老年基础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控制情况。CGA除了评估老年慢性疾病的诊治,更加关注老年综合征的筛查,内容广泛,包含躯体功能评估、认知和心理功能评估,以及社会、环境因素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全面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或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支出。

2 CGA的主要内容及评估量表

2.1 CGA的主要内容

CGA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疾病状况,多重用药,尿失禁,疼痛,营养,感觉功能障碍,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工具性日常活动功能(IADL)、高级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ADL),认知功能,情绪,平衡和步态,环境,社会功能,社会支持等[2]。一般可以概括为躯体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健康、生活能力和经济环境状况五大方面。

2.2 CGA评估量表

CGA的概念最先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国外已制订出多种老年评估量表,如美国杜克大学的老年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于1975年创立的OARS量表[3];Gurland等[4]于1977年创立的CARE综合评价量表;199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办公室资助开发的LEIPAD量表[5],以及生活质量量表(老年版)等都是针对老年人群的自我健康评估且评估证据最多的评估工具[6]。但是这些评估量表内容较复杂,给临床应用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临床往往综合使用一些单项评估工具,例如评估生活功能状态的各种活动能力量表、Tinetti步态和平衡量表等;评估躯体营养状况的营养风险量表;评估精神健康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老年抑郁量表、抑郁焦虑量表;评估社会健康状况的社会支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经济和环境状况的一般问卷等。总而言之,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量表。

3 CGA的临床应用

3.1 CGA有助于老年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是指一类起病隐匿,不构成传染,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老年人易患多种慢性疾病,在慢性病的长期影响下会产生诸如营养不良、抑郁、认知功能下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原发疾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医疗费用的急剧上升,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对慢性疾病进行治疗,同时还要及时发现老年患者的功能下降情况,进行早期干预。CGA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20世纪40年代Marjory医生第1个在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医院给虚弱的老年患者使用CGA并根据评估结果为老年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7],通过干预使部分虚弱的患者摆脱了长期卧床不起的状态。Rubenstein等[8]发现和一般治疗组相比,综合评估干预组的住院老年患者1年死亡率明显降低,一般治疗组患者也因平均住院时间延长、平均再入院次数增加而使医疗费用增加。Engelhardt等[9]对患有多种慢性病的男性退役老兵进行为期16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以CGA为核心的治疗组不但在某些方面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改善了门诊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患者因急诊入院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2组的医疗总费用无明显差异。

3.2 CGA有利于老年急性病预后

CGA对于慢性病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证实,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试验开始转向急症研究。来自法国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表明,通过CGA可以发现急症病房住院初期老年患者的潜在问题,由此筛选出需要综合管理的老年患者,并让患者尽早接受相应的综合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疾病预后及功能状态。Gregersen等[10]观察了3877位>80岁老年急症住院患者,结果显示接受CGA评估且进行全面干预的老年病专科病房组30 d后死亡率明显低于普通病房组。研究提示CGA可以提高急症住院老年患者30 d后生存率。但CGA在老年住院患者中应用的方式,适宜人群,远期效益等方面目前尚缺乏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据,这些都可以成为CGA临床应用未来的探索方向。

3.3 CGA对老年肿瘤患者管理的应用

由于老年肿瘤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加之老年患者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因此如何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进而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使老年肿瘤患者最终从治疗中获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老年患者是否接受肿瘤治疗方案绝不仅仅取决于其实际年龄,肿瘤医师一定要清楚治疗的获益和治疗带来的潜在风险。以CGA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措施可能可以降低老年肿瘤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1],但至今仍没有可以证实CGA有效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目前法国正在进行1项名为EGe SOR的开放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12],将704位符合条件的老年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肿瘤的常规治疗;干预组在肿瘤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还包括了老年科医师介入的CGA及综合治疗,随访24月。最终观察的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功能损害、>10%的体质量下降,次要不良事件包括无进展存活期、意外事件、生活质量、毒性反应、治疗费用、预期治疗方案的完成等。EGe SOR是第1个将CGA运用于老年肿瘤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预期目的在于通过观察CGA对于老年肿瘤患者生存期、功能、营养状态的影响,证实CGA有益于老年肿瘤患者的预后。如果该试验结果如预期,EGe SOR试验将改变目前法国老年肿瘤患者健康管理的模式,成为引领未来老年肿瘤患者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先行者。

3.4 CGA在预测死亡率方面的研究

在运用CGA预测老年患者死亡率方面虽然尚缺乏大型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但目前少量的小样本临床研究已提示CGA可能可以预测患者的死亡率。来自巴西圣保罗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对746例老年科住院患者进行了综合评估[15],CGA主要包括了营养不良、ADL、IADL、多重用药、抑郁、痴呆、社会支持等10项内容,随访期长达3年,最终结果显示CGA可以有效预测住院患者的死亡率及不良后果,其中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营养不良,及缺乏社会支持这3项是首要的预测因子。另一项来自韩国的临床研究对141例即将接受外科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14],通过分析老年患者术后的死亡率、住院不良事件发生率等与CGA评分之间的关系,发现不良的CGA结果,尤其是功能下降及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更易发生不良事件。外科手术前对老年患者进行CGA可以有效地筛选出具有死亡高风险及不良事件发生高风险的患者,从而提前实施全方位的干预措施。

4 CGA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前景

老年应用 篇5

摘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老年服务工作是以解决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实操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要求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论述了如何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管理

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是一门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新兴的专业,也是一门助人的专业。该专业着力培养系统掌握养老机构经营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等方面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机构管理、老年人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康复保健技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城乡各级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居家养老等相关领域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管理、护理、保健等工作岗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实践教学目标,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最前言的新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使学生的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2.1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紧密围绕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式专业发展道路。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多种方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为了培养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养老专业人才,学校积极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与相关养老机构共同完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2.2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应该重点加强实用性建设,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在编制教学计划过程中,要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按理论课安排实践教学的方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组成部分,两者各具特色,不分主辅。应该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系统的编写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技能训练、校本教材、学生技能训练计划、实习指导书等,一个成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要求,努力开拓具有应用性、创新性强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众多因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一个学校师资队伍不具备强大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很难担当起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的措施有:一是引进医务护理专业管理一线人才;二是加大校内教师的培训力度,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老年服务管理一线挂职锻炼,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出国进修,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聘请校外行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四是适时地进行校际间的交流,加强校际合作,实行资源共享。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两个方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物质基础。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应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与养老服务行业全面合作设立校内实训中心,建成老年医护实训室、老年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老年养护基地、老年产业基地4个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老年医护实训基地可满足本专业《医学基础知识》、《基础护理技术》、《老年病学基础》等医学课程的实验、实训所需;老年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老年护理和老年常见疾病康复》、《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所需;老年养护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概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所需;老年产业实训基地可以满足《养老机构经营管理》、《老年产品开发》、《社区居家养老》等课程的教学需要。为了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余专业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省级的护理技能大赛,全国民政行业养老护理员大赛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支持学生参与专业调研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到企业做兼职工作,形成重视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一种开放式与社会化的实践模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在老龄化进程日趋加剧,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紧缺,国家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背景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树立培育新型养老人才理念,建立协同、协作,培育养老人才模式;加强专业群建设、构建养老人才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实施养老人才培养工程、养老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资源库协同联动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水平逐步提档升级;继续加大与优秀养老企业进行合作的力度,实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完善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克营,张娜,曹稳根.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途径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05).

[2]张余华.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循证护理在老年上肢骨折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循证护理;老年上肢骨折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91-0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12月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共78例,均符合外科学骨折诊断标准,有X线和临床典型表现,其中尺桡骨骨折28例,肱骨外髁骨折15例, 肱骨髁上骨折8例,锁骨骨折12例,肱骨干骨折16例。均选择基础加神经阻滞麻醉, 手术切开复位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愈合良好, 6~ 8个月取内固定, 无并发症发生。其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58-85岁,平均62.3±8.7岁,体重48-87kg。

1.2方法:

首先对查阅文献,对相关疾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将最好的证据结合临床专业知识、经验及患者的需求制订出适合患者本人个体化的整体护理。确立问题以予干预。对入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提出护理问题, 不能有效科学制定措施的护理问题进行循证。

1.3实施:

受伤后:及时处理开放性外伤,做好止血,建立通道,及时处理休克,进行全面检查,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观察生命指征,杜绝应激反应引起的心率、血压升高导致意外事件发生。

手术前:及时做好手术准备,建立输血输液通道,执行医师口头及书面医嘱,做好基础麻醉,进行心理干预,给患者及家属讲清手术前注意事项,消除术前紧张情绪,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后:定时观察切口和末端血运情况,及时检查绷带及石膏松紧度,定时巡查患者情况,观察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患者疼痛感,向患者讲清服药方式及剂量,并定期巡查。嘱患者早期下床锻炼,教患者进行适当和正规的功能锻炼以及进食注意事项,处理并发症,预防静脉血栓、肺部感染以及其他应激反应可能引起的其他老年病。

出院后:向患者及家属讲清用药方式剂量等注意事项,教给患者正规的功能锻炼方式,让其掌握,并记录其联系方式,定期进行随访。

2、统计学方法:

采用循证护理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有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显著性标准为P=0.05。

3、结果:

78例患者满意度从原来的82%提高到99%,患者疾病知识掌握、饮食、运动和体重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与循证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4) 。

4、讨论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临床护理理念和护理方法学。通过循证,强化了预见性护理的意识,制定对应的护理计划,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患者并发症。护理管理人员在制定护理计划时也常常感到很难找到真正的“标准”。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的目前护理科研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大多为定量研究,很少涉足定性研究领域。由于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作疲劳度以及心理压力很大,有统计数据显示,54.1%临床护理人员未把循证护理应用于临床是由于工作疲乏[2],这些情形都限制了臨床实证的发展。我国的护理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经验,开展“实证为基础的护理”,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科学的整理、系统地应用,以提高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提高我国护理的学术水平和临床护理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家良,刘鸣.21世纪的临床医学:循证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老年患者护理中心理干预的应用 篇7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心理干预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寿命明显延长,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病研究成为重要课题,尤其是老年病护理。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心理护理变得越来越重要[1]。心理干预是整体护理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其特点为运用护理程序,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刺激,协调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解决问题,提高其依从性,进而为康复奠定良好基础。为进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我们以100名在本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干预在护理中的重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60~79岁,平均(71.2±2.5)岁。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32例,呼吸系统疾病27例,消化系统疾病23例,糖尿病18例。排除明显精神疾病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符合本次研究要求。

1.2 实施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护理期间不进行心理辅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

1.2.1 分析老年患者心理特点

(1)孤独和失落。老年患者因儿女长期不在身边,常觉得孤单寂寞并伴有恐惧感,住院期间,生活单调,易有被抛弃感,加之缺乏与家人和专业人士的沟通交流,行为、性格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2]。(2)焦虑和抑郁。老年人机体各项机能衰退,急性期往往心理压力过大,易引发心肌梗死,加之陌生的医院环境也易使其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对预后过分担心,以食欲下降、烦躁不安等为主要表现。(3)情绪不稳定。易激惹、不配合治疗,依从性较差。

1.2.2 实施心理干预

(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主动迎接,安排合适的床位,介绍住院须知、病区环境、主管医师、责任护士等,尽量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合理需求。陪同患者进行各种辅助检查,增强其安全感,减轻消极心理[3]。(2)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权、态度真诚和蔼是顺利实施护理的前提。护理人员需根据老年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性别恰当称呼,不伤害患者的自尊心,使其保持乐观情绪[4]。(3)消除焦虑和抑郁情绪。加强入院宣教,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爱好,观察其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加强日常护理。长期卧床患者,需勤翻身,保持皮肤清洁,以防褥疮发生。嘱咐患者多食水果、蔬菜,忌辛辣,帮助其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肠蠕动[5]。

1.3 观察指标

1.3.1 患者满意度

应用医院自制问卷,对护理满意度展开调查。评价标准:优:患者对护理满意,且治疗效果明显,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良:患者对护理基本满意,病情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差:患者对护理不满意,治疗效果差或病情恶化。

1.3.2 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采用SAS和SDS对老年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以我国常模为依据,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焦虑,63~72分为中度焦虑,>72分为重度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计量资料以(M±SD)表示,进行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对护理的评价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评价见表1。观察组,优40例,良7例,差3例,优良率为94%;对照组,优33例,良4例,差13例,优良率为74%。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确实能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2.2 护理后SAS和SDS得分比较

护理后SAS得分,观察组为(36.0±2.2)分,对照组为(58.0±5.4)分;SDS得分,观察组为(40.0±2.3)分,对照组为(62.0±4.2)分,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两个量表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得分在分界值以下,说明心理干预确实能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见图1)。

3 讨论

随着改革的深入,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医疗模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除重视疾病本身的护理外,精神、社会、人文方面的干预也已引起了广泛重视[6]。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使得我国老年患者数量大幅度增长,对于老年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也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医院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7]。由于老年患者存在疾病多、病程长、易复发、情绪波动较大等特点,因此对老年患者需结合多种方式加以护理[8],其中心理护理便是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老年患者认为自身已经没有多少社会价值,只会增加家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9];也有部分老年患者认为自己有过杰出贡献,因而对医疗护理服务要求很高,不满意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等[10];同时易产生因疾病引发的紧张焦虑情绪,并形成住院依赖等问题[11]。

本研究针对患者心理特点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如采取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尊重患者合法权益、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加强日常护理等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心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康复提供有力保障,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竞,张萍,杨文.42例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对医院依赖心理分析及指导[J].南方护理杂志,1998,5(6):31-32.

[2]谈燕飞,梁柳梅,李素珍,等.老年心脑血管病人抑郁状态调查及心理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201-202.

[3]孙富国,甄海鹰.注重医疗工作中的语言技巧[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2):144-145.

[4]范泉玲.浅谈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3):144-145.

[5]滕沁伶,程君,罗晓辉.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西南军医,2010,11(12):1248-1249.

[6]胡秀英,刘祚艳,龙纳.老年护理学的新理念及发展趋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5):2977-2979.

[7]吴明,朱列和,邓丽红,等.浅谈惠州市住院老年患者焦虑抑郁倾向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3(4):75.

[8]杨春霞.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10):364-365.

[9]关颖,黄丽华.对手术后孤寡老年患者的心理干预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7(2):85-86.

[10]廖志云.胆结石手术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护理研究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4):653-654.

老年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8

高血压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全球年龄为60~69岁的人群发病率高达50%, 而>70岁的发病率则高达75%。因此, 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 合理选用不同种类的高血压药物。

1 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老年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年龄愈大, 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差异性越大, 这种差异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器官的敏感性密切相关。因此老年人必须合理选用高血压药物, 才能提高药物疗效, 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1.1 吸收

老年人由于胃黏膜的萎缩, 胃酸分泌减少, 胃液pH增高, 可使一些药物离子化和溶解度发生改变, 黏膜表面具有吸收功能的细胞数减少亦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但老年人同时伴胃排空减慢, 肠动力降低, 而使药物在胃肠道内被动扩散的时间延长, 使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吸收量差异较大。如卡托普利等可影响食欲。

1.2 分布

老年人的体内组成部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全身及细胞内含水量减少, 肌肉组织减少而脂肪组织相对增多, 因而使水溶性药物的分布降低, 脂溶性药物分布增高, 老年人的心输出量降低, 加上局部血流量减少可影响药物的分布。随着年龄的增长, 血中白蛋白浓度逐渐降低, 可引起某些药物蛋白结合率的降低, 血中和进入组织的游离药物浓度升高;对蛋白结合率高者的影响尤为明显, 分子小的游离药物较易分布至组织的体液中。

1.3 药物的代谢

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老年人肝组织缩小, 局部血流量减少, 使氧化代谢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因此影响药物在肝内的清除。如果老年人使用有首过代谢作用的药物如非洛地平、普萘洛尔时, 应调整用量及给药间隔, 否则可致药物不良反应, 如各种心律失常[1]。

1.4 排泄

老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均减少, 经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 尤其是以原形从肾脏排泄的药物, 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更易引起蓄积和不良反应。

2 高血压的定义及临床特点

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 Hg (1mm Hg=0.133kPa) 和 (或) 舒张压≥90mm Hg者定义为老年高血压。若收缩压≥140mm Hg, 舒张压<90mm Hg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H) [2]。

老年高血压有其特殊的临床特点。老年高血压一般以收缩压增高为主, 占老年高血压的60%, 老年人收缩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而舒张压在60岁后则缓慢下降;老年高血压脉压大, 脉压是反映动脉弹性的指标, 脉压增大是重要的心血管事件预测因子;老年人血压波动大, 随着年龄增长,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而动脉壁硬度增加, 顺应性降低, 随情绪、季节和体位的变化血压易出现较明显的波动, 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常见血压节律异常, 非杓型血压 (夜间血压下降幅度<10%) 发生率可高达60%以上[3];老年高血压常伴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病, 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增加。

3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老年高血压的理想降压药物应平稳、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服药简单、方便, 易于提高依从性。首选的降压药为: (1) 利尿剂; (2) 钙离子拮抗剂;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 (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5) β受体阻滞剂; (6) α1受体阻滞剂。

3.1 利尿剂 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 尤其是常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或并发心力衰竭的高血压。利尿剂中最常用的是噻嗪类利尿剂, 缺点是不良反应多, 长期或较大剂量服用可引起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症, 还能引起血糖、血脂及尿酸升高。有试验表明:利尿剂不能减少后期心肌梗死发生率, 并有可能增加猝死的危险[4]。应避免使用强效利尿剂如速尿等, 还应注意补钾, 以免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长效制剂吲达帕胺不良反应较氢氯噻嗪少且较轻, 对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无不良反应, 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

3.2 钙离子拮抗剂 这类药应用广泛, 降压效果确切, 可用于治疗各种程度的高血压, 尤其用于老年高血压或合并有稳定型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 钙拮抗剂可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二氢吡啶类包括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卡地平、氨氯地平、拉西地平、非洛地平等;非二氢吡啶类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艹卓等。非二氢吡啶类则很少被单独用于降血压。目前趋向是降压平稳的长效制剂, 此类制剂不仅每天用药1次即可, 而且避免可能与短效制剂有关的冠心病发作。

3.3 ACEI ACEI是一类安全有效的降压药, 应用广泛, 无代谢方面的不良反应, 具有显著的心脏和肾脏的保护作用, 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高血压并发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并发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供选择的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等。大多数作用时间持续较长, 可每天服用1次, 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咽痒、干咳, 有咳嗽时不能误认为呼吸道感染等所致, 停用后咳嗽逐渐消失。

3.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是新一类的降压药, 均为长效制剂, 包括缬沙坦、氯沙坦、依贝沙坦、替米沙坦等, 能够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应用的指征、降压疗效、不良反应和禁忌证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似, 有逆转左室肥厚, 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作用[5]。惟一不同之处是其无干咳的不良反应。

3.5 β受体阻滞剂 此类药是一类经时间证明有效的降压药, 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 是预防心肌梗死后心源性猝死的首选药物。目前常用的有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等。心脏传导阻滞、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外周血管病患者禁用, 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患者应慎用β受体阻滞剂。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不可突然停药, 否则可导致“停药综合征”, 表现为高血压患者血压反跳, 心绞痛患者症状发作等。

3.6 α1受体阻滞剂 由于α1受体阻滞剂容易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一般不作为首选药。但由于α1受体阻滞剂对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有治疗作用, 合并前列腺疾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优先选用α1受体阻滞剂, 主要种类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

4 合理用药原则

老年高血压患者提倡个体化用药, 常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并且要重视非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切忌急剧降压, 将收缩压控制在150mm Hg, 舒张压控制在90~100mm Hg为宜, 避免因血压降得过低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老年人多伴有肾动脉硬化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 用药剂量宜小, 一般可控制在常规量的1/3~1/2, 并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至维持量, 以免造成药物蓄积或引起不良反应;注意用药时间, 每天1次或以早晨用药为宜, 降压过程中要注意血压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应注意限制钠盐, 控制体质量, 戒烟限酒, 适度运动、心理平衡, 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 高血压对老年人的危害更大, 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死亡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在老年人群中有效控制血压可获得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相同甚至更大的益处。长期以来, 在临床实践中, 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率、控制率均低于普通人群, 达标率低。因此, 提高对老年人高血压病的认识, 指导合理用药, 对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降低高血压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远强, 黄卫东.老年人用药的注意事项[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7, 5 (1) :10-11.

[2]刘力生, 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0-31.

[3]胡大一, 郭艺芳, 刘梅林.《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2008年中国专家共识》精要 (上) [J].中国医学论坛, 2009, 2 (5) :A16.

[4]王玲.高血压病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7 (1) :55-56.

合理应用老年人心血管药物 篇9

1 老年人心血管药物的使用

心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心血管药物成为老年人的常用药, 因此老年人合理应用心血管药物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由于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因此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使药物的相互作用变得复杂, 增加了药物的副作用和副反应。了解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和心血管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对于合理用药是很有必要的。

2 老年人药理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依赖于药物的化学成分, 摄入途径、吸收、肝脏的首关代谢和排泄。老年人胃内PH值下降, 黏膜细胞减少, 内脏血流减少, 降低了吸收表面积, 延长了排空时间, 导致药物吸收缓慢。由衰老引起的体内脂肪的增加, 水分的降低, 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药物清除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肾功能下降与年龄相关, 40岁后肾功能每年下降1%。肾血流下降和体积减少, 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肌酐清除率下降, 肾小管排泌和重吸收也下降。由于老年人肌肉体积的减少, 血浆肌酐清除率不能正确估计肾功能, 应通过24 h肌酐清除率评价肾功能指导用药。

2.1 胺碘酮

胺碘酮是一种含碘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对心脏多种离子通道具有抑制作用, 能延长动作电位, 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流量, 减少心肌耗氧量。用于治疗心房心室心律失常, 对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都有效。胺碘酮为高脂溶性, 胃肠道吸收少, 主要在肝脏代谢, 能在脂肪组织聚积, 故清除缓慢。老年人由于肝脏代谢能力下降, 脂肪组织增加, 故药物分布容积较大, 需要小剂量使用。推荐使用控制剂量 (100~200 mg/d) 。

2.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抑制药是一类治疗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心肌梗死、糖尿病的有效药物, 具有不良反应少的特点。ACE抑制药的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有:首剂低血压, 咳嗽, 低血糖, 肾功能损伤等。ACE抑制药除福辛普利通过肝肾双通道排泄外, 其他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所以在肾功能减退时应调整剂量。对伴高肾素状态 (如心衰、低血钠) 的患者, 开始用药时应该以较小的剂量, 然后渐渐增加剂量, 因为高肾素状态对药物具有高反应性, 这种情况下易导致血压过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下降, 易伴多种疾病如心衰, 肾动脉狭窄等, 使用ACE抑制药时易发生肾衰, 应密切监测肾功能。

2.3 钙拮抗药

钙拮抗药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等。钙拮抗药相对比较安全, 其一般不良反应有:头痛、颜面潮红、眩晕、恶心等。严重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心功能抑制等。老年人肝脏血流量低, 导致钙拮抗药肝脏清除率下降, 服用相同剂量的药物, 老年人的药物血浆浓度比青年人高。近来研究显示, 钙拮抗药对老年人的血压水平和心率影响较大, 应使用较低剂量的钙拮抗药。

2.4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在正规心衰治疗方案中加入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老年人肝功能减退, 药物半衰期延长。随着年龄增长, 机体对β受体阻滞剂的反应降低, 主要表现在对心率和心肌收缩性的作用降低, 舒张血管作用减小。亲脂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能透过血脑屏障从而影响睡眠, 从而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由于老年人脂肪含量高, 这些药物在老年人体内作用时间长, 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小心谨慎。

2.5 利尿剂

利尿剂广泛应用于老年人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衰。通过其利尿和利钠的作用减少循环血容量, 并减少血管壁中钠离子的含量而降低血管张力。常见的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 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下降, 血尿酸升高, 痛风, 糖耐量降低, 脂质代谢紊乱, 氮质血症等。在现代高血压治疗中, 推荐采用小剂量噻嗪类, 主要是氢氯噻嗪6.25~25 mg/d。在心衰治疗中, 利尿剂能有效缓解症状, 随着尿量的增加, 应注意补充电解质。

3 结论

老年人轮椅应用软件的研发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轮椅作为代步工具的老年人和残疾人越来越多, 而市场上轮椅的尺寸和种类的单一, 使大部分轮椅使用者在选择轮椅时面临两大困难:1) 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何种轮椅;2) 选择不到适合自己的轮椅。而当使用者选的轮椅不当时, 不仅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并且会造成轮椅使用者的附加病, 如:轮椅的尺寸选择不当, 起不到支撑的作用, 使自己的脊柱产生歪曲, 轮椅的尺寸不当造成驱动轮椅的手腕疼痛等。对于以上的问题, 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轮椅个性化设计, 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1 轮椅的概念设计

本文的概念设计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轮椅使用人群对轮椅进行设计, 在人群的划分上主要考虑疾病类型、使用环境、经济收入、性别、身高、体重等因素, 通过这些因素确定出轮椅设计的三大模块:1) 通过使用者的疾病特征确定轮椅使用的类型。2) 通过疾病类型和使用环境确定轮椅的结构和功能。3) 通过使用者的经济收入和身高、体重确定轮椅使用的尺寸和价位 (图1) 。

而本文设计的轮椅主要面向的人群是行动不便, 对使用环境无特殊要求的老年人手动轮椅的设计, 其设计开发流程如图2。

2 轮椅尺寸公式的建立

2.1 轮椅尺寸公式建立的依据

轮椅尺寸的公式得建立主要依据两点:1) 由CATIA软件中的人机工程学设计与分析中人体测量模块发现, 当人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时, 人体各部分尺寸也呈现一种线性变化规律;2) 由于CATIA中的人体模型只有韩国和日本人, 为了更精确地贴近我国人体状况, 选GB10000-98中第50百分位的人的身高H, 体重W和所要计算的人体尺寸作为初始量来建立公式。

2.2 主要尺寸的拟合座宽F公式:

F=321+ (W-59) ×2.13- (H-1678) ×0.028 (1)

坐深D公式:

D=457+ (H-1678) ×0.288+ (W-59) ×0.45 (2)

扶手高度C公式:

C=263+0.3× (H-1678) +0.24× (Y-59) (3)

靠背高度H1公式:

H1=598+0.4× (H-1678) +0.24× (Y-59) (4)

脚踏高度E公式:

E=413+0.35× (H-1678) -0.14× (W-59) (5)

图3~图7表示通过公式计算所得到的各部分尺寸与GB中的尺寸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 公式中的尺寸与GB中的曲线非常相似, 因此这些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人体的尺寸。

3 确定轮椅的尺寸系列, 建立Pro/E三维模型和CAD工程图

由以上的公式根据不同人身高和体重的计算出各部分尺寸, 然后确定针对不同人群的轮椅尺寸, 大轮和小轮可采用现有的标准 (表1) 。

4 数据库的建立

Access数据库是一种可视化的数据管理和开发平台, 主要由“表”、“查询”、“窗体”、“报表”、“宏”和“模块”6个部分组成, 具有操作简单, 界面友好直观, 能管理多种数据库和生成各种上报报表需要等特点。

本文在建库时主要考虑身高、体重、三维效果图和CAD工程图等因素, 利用Access来建立数据库。

5 软件的实现

软件的查询界面主要有类型、性别、价格、身高和体重等5个因素组成, 依次输入普通、男性、中档价位、1750和70以后, 查询的轮椅效果图和工程图分别如图8和图9所示。

6 针对软件界面中的轮椅检测

6.1 轮椅框架的有限元计算

软件中的轮椅面向的人群体重定为70kg, 为了检测轮椅的结构能否承担这个质量, 对轮椅进行了有限元计算, 轮椅的工况主要有3个, 分别在靠背、座椅和脚踏, 根据本文的目的可以对工矿进行简化成所有的质量只加在座椅上, 轮椅的约束施加于轮轴和小轮叉上, 约束类型为全约束, 轮椅的框架所用材料为铝合金, 其许用应力为[σb] =240MPa。

在轮椅的使用中, 由于轮椅使用者姿势不当, 会使轮椅的质量偏向于一侧, 所以在计算有限元的时候需要考虑两种情况:1) 正确的坐姿, 质量均分在两侧的框架上, 此时取安全系数为1.5, 即质量为70×1.5=105kg;2) 不正确的坐姿, 考虑极限情况, 质量完全加在轮椅的一侧, 此种情况下取安全系数为1.3, 即重量为70×1.3=91kg, 图10表示第一种情况下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最大的应力发生在大轮的轮轴上, 最大值为156.451MPa, 小于铝合金的许用应力。图11表示第二种情况下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最大应力发生在施加力一侧的大轮轴上, 最大值为161.004MPa, 小于铝合金的许用应力, , 经过计算这两种情况都能够承受70kg人的质量。

6.2 轮椅尺寸合理性的检测

轮椅尺寸的合理性主要是通过轮椅容纳性和舒适性来检测的。轮椅容纳性主要是指建立的人体模型与轮椅是否会发生干涉, 通过容纳性检测可以确定轮椅的座宽是否太窄, 座深是否太深。如果在检测中出现上述情况, 则轮椅与人体模型会发生干涉, 出现高亮轮廓, 就说明轮椅的座宽和座深设计不合理。轮椅的舒适度检测主要是检测人体驱动轮椅的姿态舒适程度。其中轮椅的座宽, 大轮的大小、位置和靠背的高度对驱动轮椅的姿态舒适度都有影响, 轮椅的座位太宽、轮子的大小和位置不合适, 靠背的高度过高都会降低驱动轮椅的舒适度。

轮椅的容纳性和舒适度都是在CATIA软件中进行的, 首先根据式 (1) ~ (5) 计算得到的尺寸和身高及体重建立人体模型, 然后再进行检测, 图12表示轮椅容纳性的检测, 从中可以看出人体模型与轮椅没有发生干涉。图13表示的是驱动轮椅姿态的舒适度的评价, 评价值与结论如表2所示。从表3对应的结果中得知, 该款轮椅的舒适性较好。

7 结论

老年人轮椅软件的设计, 是针对不同人群轮椅软件设计的一部分, 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设计, 通过对该软件的研发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能够方便、准确地选择适合自己尺寸的轮椅, 基本上能达到量身定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江红, 谭浩.人机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陈笑, 张华铎.Access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简明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黄润发, 强莎莎.VB程序设计技术[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2001.

老年应用 篇11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干预;负性情绪;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138-01

Abstract:

Keywords:

脑梗死会造成老年患者失语、偏瘫等功能障碍,也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破坏机体阴阳平衡,从而加重病情。笔者给予36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经CT或MRI检查确诊;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正常;无意识、行为障碍。排除标准:意识、行为障碍、痴呆或有精神病史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60~81岁,平均(695±2.1)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60~82例,平均(705±2.4)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疾病知识讲解、日常生活护理、健康教育,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定期巡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疑虑,详细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危险因素,针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针对焦虑型患者,应注意放松情绪,可通过听广播、戏曲、交流等缓解其高度紧张状态;针对抑郁型患者,可通过恢复良好病例增强其自信;针对乐观型患者,引导他们协助护理人员与抑郁患者沟通,通过相互鼓励使他们摆脱抑郁情绪。②与患者家属做好协调沟通,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爱护,有助于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家属应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强化患者的责任意识。③用药指导,药物治疗对脑梗死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详细介绍药效、用药的重要性、用药时间、剂量和方法、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提前告知患者和家属服药后可能会发生上身潮热、发热、嗜睡、恶心等情况,但会逐渐缓解,以提高其用药依从性。④康复训练,脑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康复锻炼,通常发病3个月内若患者病情稳定,则可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肢体功能,避免肌肉萎缩、关节粘连等并发症。入院时需摆放好肢位,叮嘱患者取健侧卧位,避免半卧位,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避免压疮和肌肉痉挛。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协助患者行被动活动;待病情稳定后,可进行步态训练,注意保持立位平稳,患肢进行屈膝、伸髋、前后摆动、原地踏步等,然后逐步加强训练力度,增加步行范围,或上下楼梯。

1.3观察指标采用焦虑评价量表(SAS)和抑郁评价量表(SDS)评价患者的负性情绪,利用自制护理调查表评价患者的康复护理依从性,包括是否遵医嘱控制饮食、用药、行功能训练、改变生活方式、是否保持心态平和、是否科学睡眠、是否及时沟通病情,统计两组同时做到以上要求的患者例数;采用QOL生活质量评价标准调查两组生活质量,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生活环境、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分100分。设计护理依从性调查表,调查表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康复训练依从性、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变依从性及家庭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依从性等;每项25分,分值越高依从性越好,以评分大于等于75分,且患者主动配合医生嘱咐进行康复训练为依从,以评分低于75分,且需要监督才可勉强完成康复训练或不能完成康复训练为不依从。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SAS、SDS评分对比护理前,两组抑郁、焦虑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康复护理依从性对比观察组中34例能够同时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对照组中20例患者能够较好配合治疗和护理。观察组的康复护理依从性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QOL评分对比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致残率较高,是威胁老年患者生命的重要病因。老年脑梗死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心理压力较大,容易产生严重负面情绪,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病情发展。综合护理干预中的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康复锻炼等措施,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早期情志护理有助于患者情绪调节,解除其思想顾虑,从而缓解负性情绪,使其保持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和护理。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康复护理依从性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康复护理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奇玉,徐锡春,刘燕.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07):784-786.

[2]周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6):682-684.

[3]李春红.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4):147-149.

[4]芮雪,范晓华,潘卫萍.早期综合护理对初次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21):4408.

老年人应用抗生素须慎重 篇12

1 老年人生理特点及药代动力学

人到老年, 胃肠道血流减少, 胃肠黏膜逐渐萎缩, 胃肠功能降低, 其吸收功能逐渐降低, 从而影响到药物的吸收。老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致药物蛋白结合率降低, 游离浓度显著升高。由于心功能的降低, 循环血流量减少, 药物注射后有效吸收亦可减少, 局部血流量的降低, 影响到药物的分布。

2 应用抗生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2.1 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头孢菌素类、抗肿瘤药物等均可引起黄疸, 出现胆红素升高, 凝血酶原活性下降, 肝细胞损害, 严重者引起急性肝坏死。肝功能有损害的患者, 一定要慎重或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2.2 对肝脏有损害抗生素的选用

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时, 避免滥用或长期大量使用, 必须应用时, 剂量要适当, 疗程要短, 尽可能选用同类中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3 应用抗生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

3.1 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氨基甙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 轻者引起蛋白尿、管型尿;重者可致氮质血症、肾衰竭、全身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3.2 对肾脏有损害抗生素的选用

肾功能不全时, 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尽量不用或小剂量使用, 尤其老年人, 更应该严格掌握剂量及疗程, 并及时检查尿常规, 一旦发现有尿蛋白, 管型, 红细胞增多, 需立即停药。有急性肾衰竭, 脑水肿, 代谢性酸中毒时,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进行血液透析。

4 对其他脏器的损害

大多数抗生素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还可引起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荨麻疹、严重时发生剥脱性皮炎, 甚至休克。还可引起神经性耳聋, 对血液系统亦可造成损害, 尤其老年人机体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更容易受到损害, 应引起高度重视。

上一篇: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下一篇:EFL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