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需求

2024-07-27

老年需求(共12篇)

老年需求 篇1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49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

市场前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老人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病人也越来越多,他们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也日趋严重。虽然很多子女会尽心尽力地去照顾老人,但他们还必须同时顾及自己的工作。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将来他们面临的是四位老人需一对夫妇去照顾的情形,这对一个家庭来说从精力上和能力上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办个“老年陪护中心”是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

陪护中心的主要服务内容是:帮助老人买菜做饭、洗衣、整理房间,陪他们读书、读报、看电视、聊天解闷,以及卧病在床的老人的护理等等。护理中心的地址最好选在人口密集的居民住宅区内或附近。

投资分析

1、20平方米的房屋做办公场所,月租金600元左右。

2、购买办公用品及桌、椅两套,需要费用1000元,安装请求陪护热线电话一部。

3、申请营业执照等手续1200元;

4、简单装修办公场地需3000元;

5、招聘陪护人员10人,月工资600元;

综上,总投资12000元左右便可开业。

效益分析

陪伴护理一般有3中形式:全天候24小时,半天12小时。钟点服务随叫随到。收费标准为全天60元,半天40元,钟点每小时5元。按每位护理员每天工作8小时,每位每天收益40元计,则10位员工每天收入为400元,每月收益12000元,10位护理员每年总工资72000元,年可获纯利57000元左右,月平均收益为4750元左右,投资回收期3个月。

营销建议

员工除了具备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的技能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懂得打针、喂药、观察病况和紧急处理常识。更为重要的是,员工要善于和老人沟通感情,以摆脱老人的孤独感。老人陪护是一个新事物,许多人都不了解,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在服务中树立良好的口碑,还要建立和医院、养老院、政府福利部门的联系,努力争取客户。(摘自:中国经济网2008年4月23日编辑:周南)

老年需求 篇2

中国自1999年以来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新世纪开始的“银发浪潮”也滚滚而来,而且中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来势异常凶猛。因此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摆在我国和各个城市面前的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选择养老和住宅的方式,由于历史和传统观念等原因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主要形式有与子女共居、与子女邻居、独居,除此以外还有托老所、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以及老年公寓等。那么什么是新型的“老年公寓”?

所谓的“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就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它既体现老年人养老居住,又能享受到各方面社会化服务的住宅。老年公寓兴起于北欧一些国家,90年代在美国一些城市发展起来,成为房地产业的新兴领域。中国的北京、天津、大连、杭州等城市近几年也相继建成老年公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老年公寓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

一、老年公寓需求的不断增长。

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武汉等大城市也快速进入老年型城市。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0%以上(60岁以上人口)或7%(65岁以上人口)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老年人口系数是指一定时点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人口老化的程度(《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陈朝先著,1998年版)。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即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人数已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7.3%),到2050年将增加到3.34亿(占总人口的22.6%)。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老龄化的发展,我们要建造和发展适合不同老年人的不同要求的各种类型的住宅。其中老年公寓会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首选,对老年公寓的需求会不断增长。

2.观念的变化。中国“养儿防老”、“

三、四代同堂”的观念和家庭组合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小型“核心家庭”、“三口之家”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而且,目前“四二一”的供养关系不断增加,使中间代所承受的压力很大,家庭矛盾也随之增加。同时,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愿意和子女同住,独老户的比重不断上升。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材料显示,北京市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现在住进老年公寓和将来愿意入住的分别为10.4万和30.8万。目前武汉市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以与子女同住为主占65.2%。有47%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共同生活,52.4%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分开居住;现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有64.8%认为这种方式很理想,而有35.2%的老人则希望能分开住;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中,有84.6%仍愿与子女分开住,有15.4%的则希望与子女同住。可见,中国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老人的不同组群选择养老的方式又不同。文

化程度较高,中级以上职称,月收入中等或以上,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者,老年公寓为首选,有的认为“老年公寓是理想颐养天年之所”。因此随着观念的变化,对老年公寓的需求是加快增长的。

3.社会上的“空巢家庭”逐渐增多。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等地方,由于子女出国等原因,一对老年夫妇家庭占的比重较大。目前北京市60岁以上180多万的老龄人口中“空巢家庭”已近30%,未来10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重有可能达到90%。目前天津市内六区的空巢老年人家庭,占总老年户的62.4%,其中独居老人为13%,偶居的占49.4%(《老看住房专题会议论文集》2002年)。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家庭的不断增长,那么这部分老人对老年公寓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4.现在的中青年对未来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会有很大的变化。据武汉市调查,现在的青年人(20-25岁)仅有28.5%,中年人(40-50岁)有42.8%希望将来与子女住在一起(《城市规划》2002年3期)。当他们进入老年时,由于我国各种老年机构已经完善等原因,其中很多人会选择社会养老的方式。所以老年公寓的社会需求是逐渐增长的。

5.随着老年公寓数量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新兴产业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上海市调查,制定上海市2010年老年公寓的发展规划,入住人数取老年人口总数的3%的比例为宜(发达国家一般为4-5%)。按此比例,到2010年上海市老年公寓市场需求总量将达到187万平方米(《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18期)。如将此比例推至全国,那么对老年公寓的需求,已经是很可观了。所以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同时,随着老年公寓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导致为老人服务产业的发展。老年公寓的发展,需要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医疗、邮电、通信、文化教育、装饰装修、家用电器、以及家庭服务等一系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增加就业,引发商机。

二、中国老年公寓的特点

老年公寓首先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老年人年纪大、身体虚弱、眼睛不好、牙齿不健、腿脚不灵、消化功能差,有的高龄老人和有各种疾病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还需要生活和医疗方面的特殊护理和服务。同时中国老年人在生活习惯和观念方面与外国老人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国外老年公寓的模式。我们应按照中国政府制定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原则,创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老年人需求的中国老年公寓。

1.地点的选择。依照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老年公寓适宜选择在不远离社会,不远离家庭和亲友,但必须是空气新鲜、交通方便、有绿化带、有公园、最好在风景区等环境优美的地方。

2.老年公寓的模式。国外老年公寓的模式,依据1986年国际慈善机构(HTA)的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标准分为7类:退休和退休前老人居住的住宅;生活基本自理,仅需少许监护和帮助的健康老人住宅;提供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的服务和设施的健康老人住宅;专为体力虚弱而智力健全,不需要护理和监护的老人住宅;专为体力尚健而智力衰退并需要个人生活照料和监护的老人住宅;专为体力和智力都衰退并需要个人监护和护理的住宅;专为体力和智力衰退并患有疾病、受伤等的老人入住的注册医疗机构。又依据各个国家的现状和经验,国外的老年住宅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种:独立式老年住宅;集合式老年住宅(老年人合住的住宅);护理型老年人住宅以及公立养老院(社会福利性)。从资金来源划分实际上分为两种:家庭和个人融资;政府和社会融资。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老年公寓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个人支付或政府和社会资助)。

3.设计与配套设施。老年公寓要按照老年人的特点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从住区规划、设计到配套建筑与设施方面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老年公寓宜为低层小高层(有电梯)或平房有小院落,而不宜高塔楼,住房面积以合室、一室、二室小套房为主。道路要无障碍设计,户内有紧急呼叫与电子安防系统。居室要阳光充分和通风。老年公寓要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如医院、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图书资料、购物中心、银行、邮局、交流活动、家政服务等。特别是老年社区内要配备正规定点医院。该医院应具备治疗、抢救、咨询的功能,这是关系老有所养的重要保障,是老年人进住社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4.规模与档次。从居者本身的利益。安全管理和市场需求出发,老年公寓的规模不宜过大,这要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条件而定。要依据老年人不同的经济和健康条件以及需求,建设不同档次的老年公寓住宅。但是中国目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老年公寓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广大中低收入者的经济承受力和需求为主,而不能片面追求规模与档次。

5.老年公寓的性质。依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老年公寓可以是以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方式,也完全可以是市场的方式。老年公寓的租售方式,可以由老人的旧房置换、旧房出租、返本销售入住等进行资金运转。此外,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资助。福利性的养老机构,则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出资予以建设。市场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而定,这块蛋糕很大。

三、老年公寓的现状、问题及今后发展建议

老年公寓特别是独立的老年公寓,在欧美国家发展较早,建设较多,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老年公寓的需求的不断增长,老年公寓在一些城市也相继发展起来,如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的独立老年公寓。它建于北京北部的小汤山,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可以容纳近万老人入住。它的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服务较好。上海市是最早进入老年型的城市,老龄事业发展较早。1990年开办的浦东老年公寓,是全国首批老年公寓之一,目前全市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的床位已达2万多张,相当现有老年人口的1%。大连市2001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50所,其中老年公寓11所,总床位7993张。这些城市的老人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发展,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并为总结老年公寓的发展和特点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由于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刚刚起步,从全国范围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l.老年公寓的建设供不应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进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5%左右。以我国大连市为例,60岁以上的老人71.1万,占城市总人口的2

4.9%,若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按3%的比例分析,70多万的老年人中,将有近2万人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而目前仅有7千多个床位,这远远不能满足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对老年公寓的需求。

2.老年公寓的布局不尽合理。目前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例入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缺乏从中国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出发,而制定的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所以目前存在着有的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有的居住高层塔楼并密度较高,活动空间少等,这些都给老年人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不便。

3.老年公寓的价位偏高。有的老年公寓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较好,但是租售价位较高,有的月租价高达2000-3000元,很多老年人只好望洋兴叹。如上海市选择老年公寓的老人中,86.3%希望每月所需费用不超过1000元。北京市2006年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60%以上表示近期或以后愿意入住老年公寓,但他们所能承受的平均价格为1200元;大连市老人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可以接受的价位为600-800元。可见,在我国目前广大老年人的收入偏低的情况下,老年公寓的档次和价位要适合广大中低收入老年人的承受能力。

4.一些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建筑老化,设施不全。一般来说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老年公寓不太多。而有些单位和个人资助的养老机构,如福利院、敬老院的环境、条件和服务则较差,不能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的。

5.政府和社会对老年人的住宅建设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

发展建议

1.制定和完善老年住房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老年住房(含老年公寓)要纳入国家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不仅要制定老年住房的长远规划,而且要制定短期计划。首先,要对老年住房的布局、数量、规模、档次、设计、结构以及住房产权、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适合我国市场需求的,今后老年人住房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其次,再依据长远目标和规划,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和计划。在近期的城市发展和旧城改造计划中,要将老年人住房建设纳入计划。要对老年住房进行有计划的新建、改建和扩建,以保证老年人对住房的需求。对于那些设施和条件比较差的老年住房,要及时予以改善,确保老年住宅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2.大力兴建中高档的老年公寓。目前我国中高收入老年人住房的需求量巨大,应予以大力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发展适量高收入者的老年公寓住宅。

3.要解决好老年公寓的融资问题。融资问题是当前老年公寓建设的瓶颈,需要花大力予以解决。首先,建设老年公寓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将老年公寓的建设纳入国家和城市的总体规划,而且要按照规划要求,定期进行老年公寓的专项财政拨款。在土地使用和税费方面要实行优惠政策,如免收土地出让金、减免税费等。其次,政府还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来重视老年人和老年人的住房问题,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开发商来兴建和管理老年公寓。开发商除了享受在土地和税费方面的优惠以外,还可以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再次,还可以发挥社会的力量,建立老年人事业基金会,以及开征遗产税等筹措老年人住宅资金。最后,在个人筹措资金方面,要得到银行的大力支持。银行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制定优惠的住房抵押贷款办法。如以现房作抵押贷款购买新房;“双合同制”贷款购房。即老年人与银行、其子女与银行,各签定一份买卖合同和担保合同,当老人无力还款时,可以由其子女或亲属还款;逆抵押贷款购房。这是目前国外一些国家普遍使用的方法。即老年人退休以后,从开发商处购买一套老年公寓,然后与开发商签定合同,每月由开发商支付给老人一定数量的生活费,直到老人去世,开发商返还剩余本金,住房归开发商所有。这些贷款办法,为老年人住房提供了保证。还可以采取物业置换以及合资建房等多种渠道为老年人解决住房广开门路。

4.建立和健全养老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这两个制度是老年人解决住房问题的前提条件。要借鉴国外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搞好。我们要发动和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投保,扩大养老保险范围;同时要按国家规定按时发放。要建立和完善老年住房保障制度。

5.建立和完善老年住房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解决好老年人住房问题的保障条件。如日本为推进老年人住宅的发展和居住环境无障碍化,1994年实行了《中心建筑法》,2000年起公布实行了《无障碍交通法》以及《老年人居住法》等。韩国有《老年福利法》、《住宅建设促进法》。为了推进老年住房的发展,要建立和完善我国老年人住房的法律和法规,并要认真执行。

中国老年人家电需求揭秘 篇3

家电技术大会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的行业技术盛会之一。近日,第十届中国家电技术大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会议上发布了国内第一份针对老年人家电需求的《中国老年人家电需求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近年来,家电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但相关企业对各类细分市场并没有一个深入的研究和发展。社会对于老龄产业的认知也普遍停留在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少、公益性强的阶段,整个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大部分人认为,老年群体经济收入处于弱势,消费能力低下,于是老年产品翻新慢、样式少,高科技、新产品几乎放弃了这一市场。

2013年,受中国家电协会委托,奥维咨询开展了老年人家电市场需求调研项目,并形成报告。项目组研究了我国老年人数量及结构变化及我国关于老年人的政策,分析了老年人的生活形态特征,并调研了老年人使用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热水器和电饭煲等产品的现状和需求。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60岁以上人口无论是数量还是占总人口比重都在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银发市场潜力巨大,且他们对家电产品的需求和使用也呈现差异化特征。老年家电市场潜力巨大,老年家电市场需求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参与该报告的分析师韩伟强说,随着退休体制的完善,退休老人的收入正在增加,老年人的购买能力在逐步增强,“年轻人孝敬老人也催生出巨大的市场。另外,老年人自身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单一储蓄向改善生活质量转变。”同时,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多项针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政策,老龄家电市场在政策推动下会越来越大。

那么老年人的家电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奥维咨询调研发现,老年人的家电需求主要体现在打点家务(用到冰箱、洗衣机、电饭锅、微波炉、豆浆机等)、 照顾儿孙(热奶器、消毒柜、游戏机等)、改善生活品质(空调、电风扇、浴房、按摩器等)、 充实精神文化(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等)等方面。

但是报告显示,现在的家电产品常常还难以满足老人的上述需求。

以电视产品为例,现在的电视产品正在向着智能化、低能效、大尺寸等方向发展,但是老年人对电视的需求还是以智能调光、低辐射、操作简单为主。

调查显示,41%的老年人拥有两台以上电视,近半数老年人每天看电视4-6个小时,但有27%的老年人对现有电视产品不满,且主要集中于遥控器的使用上。在接受调查时,不少老人反映,电视遥控器按键太小,界面不人性,按错了无法返回,只能关机重启。

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篇4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心理素质会逐渐弱化, 表现出进取心差、风险承受能力弱、害怕孤寂、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心理症状。这些心理症状比病痛更加折磨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抚慰, 会导致老年性痴呆症等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疾病。因此, 精神上的关爱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老年日报》曾经开展的一次老年人的调查表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明显增多。在被调查的1000户老年人中, 86%的老人有不同的精神生活需求。在永平铜矿的老年人中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目前在我矿的老年人中主要用以下方式实现他们的精神需求:一是在空闲时间里注意培养自己的新兴趣, 如自学书法, 养花种草等;二是家庭慰藉, 与子女在工作之余聊聊家事、国事、孩子教育等;三是经常参加退休办组织的各种活动, 到老年活动中心下棋、打牌、打球;四是发挥余热, 为党组织、居委会、关工委等组织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 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家庭规模在缩小, 三口之家、单亲家庭增多, 甚至一口之家也不在少数。我国社会正在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这种老龄化现象也随之有了一个新名词———“少子老龄化”, 即父辈多子辈少。这是我国独特的社会现象。当然还有一部分独身老人和身边无成年子女的老年家庭, 也即是俗称的“空巢家庭”, 每年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在现代社会, 要做孝子非常不容易。通常一对中青年夫妻要面对四位老人, 为了看望双方老人, 仅有的一个可以调整身心的双休日便被无条件地瓜分了,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 这些中青年人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即使老人病了, 子女们想24小时守在身边也几乎不可能, 因为竞争很激烈, 时间是非常稀缺的资源。有的老人长期生病, 需要人照顾, 他们的子女们可能就要面临这样的选择:做孝子, 还是牺牲前途?在我矿曾经就有过这样的例子, 一位退休干部生了重病, 只有在身边的子女陪同手术和治疗, 但时间长了, 子女单位用工紧张面临解除劳动合同的危险, 同时子女是按工时取酬, 造成子女家庭为经济问题发生矛盾, 最后老人只好独自到医院治疗。

作为一个从事离退休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来看, 在我矿, 赡养老人, 孝敬老人的风气早已蔚然, 永平铜矿的老年人可以说衣食无忧, 只是如何来共同关注老人更高层次的需求, 特别是在老人有病痛的时候, 让老年人能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温暖, 还需要引起大家的共识。如果我们做子女的下班后经常抽出时间来陪他们散散步, 聊一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陪他们看看电视, 遇事多同他们商量, 让他们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 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非多余的、不中用的人, 从而在心理上、精神上与他们取得沟通, 用关怀来营造两代人、三代人之间的亲情和温暖。

其实对老年人的关爱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 一个电话, 一封家书, 一张贺卡, 送几份报纸和书籍都是对老年人很好的精神慰藉, 在老年人失落感比较严重的情况下, 动员老人培养某个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如集邮集报、养鸟种花、绘画书法等, 或走出家门, 融入老年人活动的群体, 打起腰鼓, 扭起秧歌, 拿起门球棒, 使老人们找到一个精神支柱, 走出退休后的空虚和失落。

老年需求 篇5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政策意义

养老问题实质上是老年人的需求与满足问题.精神需求是老年人需求的基本方面和重要内容.老年社会政策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建立老年人精神支持和精神保障机制,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作 者:周绍斌 ZHOU Shao-bin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市场与人口分析  PKU CSSCI英文刊名:MARKET & DEMOGRAPHIC ANALYSIS 年,卷(期): 11(6) 分类号:C913.6 关键词:老年人   精神需求   精神保障   社会政策  

探寻上海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 篇6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市范围内选取若干个居委会,以每个居委会为单位抽取10位60岁及以上居民,通过入户的方式进行,共获得有效样本2248个。

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卷列出的医疗保健、生活养老、精神文化、工作四大类12项与老人关系较密切的社区服务项目中,受访者对医疗保健类服务的需求度最高,达79.6。认为很需要“体检、保健知识普及”、“家庭病床、上门诊疗、急诊联络等服务”、“家庭医生”等3项医疗保健类服务的受访者均在六成左右。其次是生活养老类服务,需求度为69.7,认为很需要“老年助餐供应点”、“养老床位”、“住房修护、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4项生活养老类服务的受访者为四五成左右。精神文化类和工作类服务的需求度分别为64.6和48.8,很需要“夕阳红旅游”、“文体休闲活动”、“上门聊天看望”、“各类培训讲座”等4项精神文化类服务和“提供工作岗位和服务社区的机会”这项工作类服务的受访者基本在四成以下。

不同老年群体需求差异明显

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需求差异明显。70岁以上的受访者(简称“高龄受访者”)与60~69岁的受访者(简称“低龄受访者”)相比,体弱多病的相对较多,生活自理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医疗保健类和生活养老类服务需求更高;而低龄受访者则相对来说身体更强健、求知欲更强,因此对文化教育类和工作类服务的需求度更高。

不同收入的受访者需求差异明显。一是收入较高,对医疗保健类服务需求也较高。月收入(包括養老金、退休金、各种补贴及来自子女或亲友的补贴或赡养费等,下同)2000元以上的受访者中,有62.6%很需要家庭医生服务,64.2%很需要家庭病床、上门诊疗、急诊联络等服务,分别比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高出14.2个、7.1个百分点。二是收入较高,对生活养老类服务需求也较高。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受访者中,有50.8%很需要养老床位,56.6%很需要助餐供应点,41.3%很需要家政服务,分别比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高出10.5个、19.3个、7.9个百分点。三是收入较高,对精神文化类需求也较高。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受访者中,有45.8%很需要社区组织夕阳红旅游活动,41.3%很需要社区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休闲活动,分别比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高出11.1个、10.3个百分点。

注:本文各服务项目的需求度按以下方法计算得出:需求度=(认为“很需要”的人数×100+认为“一般”的人数×60+认为“不需要”的人数×20)/总人数。四大类服务项目的需求度为各小项需求度的平均值。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研究 篇7

目前对与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细分的研究较少, 针对老年人乡村旅游需求和市场开发的研究几乎空白, 老年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足。关注老年人的乡村旅游需求, 可以完善乡村旅游在市场细分和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 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满足了老年人对旅游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老年人群体调查

数据显示, 从2001年到2020年这二十年间将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 中国的老龄化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比重都会超过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这阶段, 中国的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3.28%, 远远的超过了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 截止到2020年, 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世界上每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的老年人, 比重约占25%。而目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老龄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与西方国家, 特别是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发展, 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老年人需求市场。

二、老年人的旅游条件分析

从老年人是否具备旅游条件分析, 包括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社会条件分为社会富裕和社会闲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同时, 国家规定了相应法定节假日, 赋予了人们休息的权利。这都为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从老年群体个人条件分析, 大多数老年人拥有足够的可随意支配的收入, 主要来自一定的生活积蓄、国家发放的退休金, 子女给予的赡养费, 及养老保险等。同时, 大多数老年人也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退休在家, 子女长大成人, 即使照顾第三代也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选择出游。在身体健康方面, 由于现代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加强, 加之社会医疗保险的完善, 老年的的身体条件已不再是限制老年人出游的主要因素。旅游动机, 老年群体通过接受社会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满足其他个人条件的前提下, 旅游的欲望是愈发强烈的。

三、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选择山东省济南市某大型老年人活动社区100位55岁—65岁老年人做随机问卷调查。得出针对目的地、出游时间、出游方式与交通方式、及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选择因素的分析。

1. 选择出游目的地的考虑因素。

针对老年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近郊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通过调查发现, 旅游地的口碑是老年人出游考虑的首要因素, 其次是当地的景色及特色也会左右他们的选择, 安全问题、距离远近、费用依次为考虑因素, 而时间因素是考虑最少的。而对目的地类型的选择中, 老年人最感兴趣的类型是农业型和疗养型的目的地。

2. 择出游方式与交通方式的考虑因素。

旅游六要素中的“行”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出游方式对老年人选择出游与否也有着一定的决定作用。在调查中发现老年人最喜欢选择与家人及子女一起出游占到最大的比例, 其次是选择与亲朋好友出游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通过社区、老年人社团出游的比例排在第三, 而单独外出的比例最小。在调查中不难发现, 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喜欢选择家人的陪伴, 但子女工作等原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出游的需求。如何组织老年人社团出游是旅游机构开发老年人市场的一个突破口。

在选择出游方式上, 最适合乡村旅游的方式就是自驾游。老年人通过子女家人一起选择家庭自驾游走进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 体验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独特乐趣。在没有子女及家人的陪伴下, 老年人多选择城乡公交来实现周边的乡村旅游。

3. 选择乡村旅游的出游时间考虑。

针对老年人参与乡村旅游的出游时间上, 从季节、闲暇时间和停留天数三个选项上来进行调查。受山东济南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 大多数老年人选择避开夏冬两季, 在气候适宜的春秋两季参与乡村旅游活动, 特别以秋天来选择出游。在闲暇时间上, 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在家, 时间较充足。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周一到周五照顾子女及子孙, 因此选择最佳的出游时间以周末为主。在乡村旅游停留时间的调查中, 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了一日游, 这个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子女家人的休息时间、出游费用问题等。更重要的是目前的乡村旅游形式单一, 缺乏产品创新, 很难有足够的吸引力来留住旅游者。

4. 选择乡村旅游在吃、住、购、娱方面的考虑。

旅游六要素中, 吃、住、购、娱的满意程度, 决定着老年人选择乡村旅游的停留时间, 乡村旅游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特色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吃、住方面, 在满足干净、卫生、安全的基本前提下, 老年人更喜欢乡村旅游中充分保持乡土气息, 原汁原味的东西。吃农家饭, 住农家院, 干农家活的形式在调查中最受老年人的欢迎。

在购物方面, 老年人更愿意购买应季的土特产品及新鲜的水果、蔬菜与亲朋分享, 特别是能够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 这也是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项目。老年人对乡村旅游的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体验农户烹饪、亲自饲养家禽及打理菜园等项目, 都受到老年人的极大欢迎。

通过调查, 得出老年人选择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通过自驾游的方式, 选择到城市周边具有良好“口碑效应”, 满足干净、卫生的基本条件, 具有一定购物娱乐功能的一日游旅游产品。

四、老年人乡村旅游需求的差异性因素

在选择100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时,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个体差异影响到旅游需求的差异。比如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个体差异, 都会对老年人参与乡村旅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调查发现:在性别方面,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性出游的比例要高于女性出游的比例;在年龄方面, 65岁以上出游的比例要高于55-65岁的老年人, 在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还有照顾第三代孩子的任务, 出游比例大大降低, 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第三代已经不需要他们照顾, 可以相对自由一些;在职业和受教育水平方面, 教师、公务员等高学历的老年人, 出游的意愿则更加的强烈。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周边环境的影响, 老年人的出游意愿还会受周边的亲朋及朋友圈的影响。受这些个体因素差异的影响, 老年人乡村旅游的需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为旅游经营者如何提供差异性的产品来满足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需求, 是开发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五、研究建议

通过对老年人乡村旅游的旅游需求研究分析, 作为当地政府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的医疗条件, 作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公司等企业, 根据老年人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满足老年人的乡村旅游产品, 设计乡村旅游线路。

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 在考虑老年人旅游需求的前提下, 还要根据其需求, 设计、安排合理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注意在旅游线路设计上的细节把握和控制, 也是扩展老年人旅游需求的重要方面, 不容被忽视。比如乡村旅游活动的行程设计上: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习惯要早起早睡, 每天的行程安排要注意到这一点;吃饭的口味和菜品的搭配要清淡熟烂, 便于老年人消化;住宿安排上要照顾到老年人好安静, 应尽量远离闹市区;在每日的行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长时间的车途等等。让老年人通过乡村旅游的体验, 得到满意的效果, 从而通过老年人的口碑效应, 打开老年人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姜立英.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分析[J].商业经济, 2011 (12) :86-99.

[2]袁媛.福州市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2.18-21.

[3]黄进.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初探[J].桂林旅专学报, 2002, 13:84-87.

[4]周杰.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思考[J].山东经济, 2007, (9) :139-142.

老年人网络安全需求研究 篇8

1 老年人网络使用及安全性调查分析

经过对多个社区的问卷调查并走访了多位老人,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交流,收集客观而又翔实的数据,为真实有效地反映老年人的网络化需求做了大量一线工作。通过多次分析研讨,发现渴望学习使用网络及智能电子设备的老人年龄相差较大,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老年人对于网络化的需求主要涉及:新闻热点、金融、医疗、生活缴费和交流沟通等几个方面。目前,老人对于网络的使用现状如下:

(1)老年人普遍无计算机网络和智能电子设备方面的培训;

(2)老年人学习使用计算机网络及智能手机、Pad的兴趣很大;

(3)老年人对于计算机网络常用操作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4)老年人知识结构简单,希望得到简单易懂的网络应用方法;

(5)对于网络信息化方面的培训需求度较高,希望能得到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的帮助;

(6)对于网络安全问题很少考虑,不知如何去保障安全性;

(7)很少从网络上下载电影、歌曲、杀毒软件、聊天工具、APP应用,亟需这方面的培训;

(8)对于网上挂号、网上缴费、手机银行、理财等感兴趣,但害怕被骗,不敢使用。

针对这种现状,及时发现老年人群的各种网络方面的需求,并想尽办法去帮助老年人群解决在网络使用方面的困难,满足老人在网络方面的各种网络安全需求,不仅可以使他们和社会、儿女可以更方便的交流、生活更加便利,更能提高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提高老年人网络应用水平的解决办法

进入试点社区对老年人群定期开展讲座,就当前人们常用的网络信息化服务进行介绍并演示,现场指导老人如何操作相关内容。每次讲座后继续和老年人进行座谈,得到他们对讲座内容的反馈和最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下一步具体指导。

主要讲解的内容包括:聊天工具的使用、连接WIFI、智能手机APP的下载与使用、微信的使用、打车软件的使用、网上挂号、网上缴费、网上购物、网上银行、收发邮件、杀毒软件的使用以及识别恶意网站的方法等。

聊天工具的使用:聊天工具的使用,方便老人与亲戚朋友沟通,能用信息化手段投入到社会群体中,参与相关活动,不至于与社会脱节。例如常见的QQ软件,视频聊天、语音聊天、建立聊天群等。

连接WIFI:连接上家里的WIFI或其他场所的免费WIFI,不用再担心流量的使用,可以顺畅地去网上冲浪,并在智能手机上选择打开或关闭应用软件。

智能手机APP的下载与使用:设置APP用户名和密码,选择需要的APP下载并使用,如一些计步的APP软件,帮助老人在运动的同时了解自己的运动量;能够参与一些老人活动的APP,可以及时了解最近有哪些活动,并选择合适的去参与,丰富老人的生活。

微信的使用:下载微信并添加微信,建立微信群,发微信、给别人回复、发小视频、发红包、转账、发照片、用微信还信用卡、定电影票、手机充值、生活缴费以及滴滴打车等。娱乐的同时方便老人的生活。还可以同时在电脑上安装PC版的微信,在电脑上使用微信。

打车软件的使用:除了滴滴打车,还可以下载一些专车APP应用,如神州专车、一号专车,方便老人出行。

网上挂号:在网上注册用户,查找医院并预约挂号,不必再起早排长队去挂号,还可以通过使用114电话进行预约挂号,方便老人去医院看病。

网上缴费:生活中常见的缴费就是水电燃气,每个月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缴纳,电脑或手机都可以完成,方便快捷,不受时间限制。

网上购物:在一些大的购物网站注册用户,绑定银行卡,选择自己想买的东西,加入购物车,并选择送货方式、时间、付款方式等进行购物。一些生活必需品都可以通过网购送货上门,节省了去商场超市的选购时间和费力搬回来的不便,网上购物为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网上银行:去银行排长队,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对于年龄大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年人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而网上银行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在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进行查询、缴费、转账等可以省去老人不少的麻烦。

收发邮件:注册邮箱,发送接收邮件,方便老人与外界交流与沟通。

3 解决老年人网络安全需求的具体办法

在老人享受使用网络带来的便利与乐趣时,也要时时警惕网络带来的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在联网时,电脑上要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在使用手机联网时,也应该安装相应的手机杀毒软件,并且定期更新病毒库,进行杀毒。在通过聊天工具交友时,老年人要提高警惕,特别是一些宣传保健品神奇功效的人,另外,家庭要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尽量安装有良好信誉的聊天工具,并设置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字混合的密码,以防被盗。

(2)在使用APP时不要给自己所有的APP都用同样的用户名和密码,应区分开;在下载APP时一定要注意到主流的应用中心去下载,尽量不要下载第三方APP。

手机里的内容是自己的隐私,不要随意将自己的手机借给别人。

网上缴费时,要在银行官网、移动或微信这些有信誉的APP中去缴纳。

网上购物时,要在一些知名的大型网站上购物,找信誉好的卖家,看评论,货比三家,在选择物流时,也要看清楚,因为费用是不同的。如果可以,尽量选择货到付款,货到后查看有无质量问题再付款。

网上银行,注意使用安全证书,要从官网登陆,使用过后及时退出。

使用微信时,注意不要轻易添加不认识的人,不要轻易打开不认识的人发来的微信红包,转账时更要确认对方等。

杀毒软件的使用:下载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定期查杀病毒,以免受到病毒的危害,或直接设置成自动升级。

识别恶意网站:教会老人一些识别网上恶意网站的方法,不要轻易打开一些链接、不要轻易下载一些软件等。

开展防止信息诈骗专项讲座:给老人普及网络信息诈骗的常用手段伎俩,让老人提高安全意识,以免上当。

4 结语

总之,使用网络带给人们很大便利的同时,也有很多安全隐患,老年人在使用网络时更要提高警惕,使网络真正成为老人们享受网络信息化社会的新途径。

摘要:在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年人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自身教育水平的局限、记忆力的逐渐下降、对网络术语的不了解、身体方面的原因、对智能手机功能的接受能力弱等原因都阻碍了他们使用网络。笔者提出了提高老年人网络应用水平的解决办法,并从多个方面提出满足老年人网络安全需求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网络需求,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夏冰.老年人网络交友现状及对策建议[J].品牌,2014(5).

[2]洪建中,黄凤,皮忠玲.老年人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3]易靖涵.国外老年人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综述[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城区老年人移动健康服务需求研究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移动健康,老年人,健康管理

0 引言

我国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据专家预测, 到2050年, 中国老年人口 (>65岁) 比重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1]。随这种现象而来的是严峻的养老问题, 对我国社会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带来的压力尤其重大。而移动健康的兴起与发展, 为老年人养老和健康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对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起到了重大作用。

1 研究背景

1.1 老龄化形式严峻

人口老龄化早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从2000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程就不断加快,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卷[2]数据显示, 老年人口 (65岁及以上人口) 在全国人口中占比在2000年为7.0%, 标志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而到2013年则增长到9.7%。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会不断加重。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社会经济[3]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劳动年龄人后占比降低, 而老年人赡养比上升;使国家财政对于养老方面财政支出增加, 负担加重;给社会投资、消费、储蓄以及税收等带来负面影响;对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产生影响 (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 等等。同时, 人口老龄化也让我国医疗卫生部门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据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人均医疗支出水平呈现正相关, 且一直同步上扬[4]。与年轻人相比, 老年人因为年龄增大, 生理功能衰退, 从而易患病, 老年人群医疗支出远高于平均水平。客观说,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极为严峻, 据研究统计, 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12%,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 老年人中将有12.4%的老年人超过80岁[5]。

1.2 移动健康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新路径

针对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严峻问题, 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养老保险上投注了大部分关注。唐钧[6]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服务带来的压力更大, 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缓解这一现状。在国家政策层面, “‘十三五’建议”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做出了具体要求;在2015年到2016年这段时间内, 国家分别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医养结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重要文件, 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出具体指导。在这些重要文件精神中, 均指向了智能化养老和智能化健康管理。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渐严重, 老年人健康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老年病多发且病程长、难治愈, 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增强, 使得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需求日益见长[7]。移动健康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如何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展示了一条值得探索的新思路、新路径:移动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终端等的兴起和发展, 能让老年人在简单的操作中获得更便捷高效的疾病诊疗、慢病监测、用药管理、营养计划、健康照护等一系列移动健康服务, 极大程度方便老年人的养老和健康需求, 缓解国家社会经济压力。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武汉市中心城区60岁以上老年人, 武汉市是中部发达城市之一, 通过研究其中心城区老年人移动健康服务需求能对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371份, 回收率为92.75%, 其中371份都为有效问卷。

2.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老年人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移动健康服务需求与认知等,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 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2.3 统计分析方法

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利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 采用双人核对录入, 并利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60岁以上老年人, 男女性别比例为5:6, 分布比较均衡。平均调查年龄68.5岁, 年龄分布在61~89之间, 81%的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60-72岁之间。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 (28%) , 初中 (26%) , 高中 (25%) , 不识字以及高学历的人占比小于21%。

3.2 城区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

调查发现, 老年人中超过60%感觉自身健康状况不好或一般, 自感健康状况好的有37%。在对慢性病患病情况的调查中, 371位老年人中296人患有1种以上疾病, 占总人数的79.8%:30.6%的患有1种疾病, 38.2%的患有2~3中疾病, 11.0%的患有4种及以上疾病, 最多患有6种疾病。其中患病率最高的前五种疾病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眼部疾病 (见下表3-1) 。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占调查人数的20.2%。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 慢性病的患病风险逐渐增长, 且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加大, 老年人在感知和行动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调查发现, 老年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视觉或听觉能力降低 (75%) 、记忆力减退 (62%) 、手脚不便 (50%) 的问题, 且有随着年龄加大而逐渐严重的趋势。

3.3 城区老年人健康意识

在感到身体不适且症状较轻时, 约50%的老年人会选择不同的医疗机构就医, 超过35%的老年人选择按照经验自我药疗, 还有约10%的老年人不采取任何措施, 选择自己扛着;在感到病情严重时, 虽然大多数的老年人会前往医疗机构就医 (84.6%) , 但仍有约16%的老年人选择自我药疗或者自己扛着 (见下表3-2) 。在对老年人是否会定期体检调查时发现, 只有少数的老年人坚持定期体检 (约28%) , 超过半数的老年人会偶尔或者身体不适时才去做身体检查, 另外约18%的老年人从不去医疗机构体检。

对老年人是否愿意通过移动智能终端 (如手机、笔记本等) 获取健康信息的调查数据显示, 文化程度对老年人是否愿意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获取健康信息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对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热情不高, 而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 更多的老年人愿意通过手机或电脑等智能终端获取健康信息 (详见表3-3) 。

3.4 城区老年人健康检测情况及需求

调查发现, 老年人通常采取的检测身体健康状况的方式包括去医院检测、去社区卫生中心检测和自己在家检测。其中, 采用最多的检测方式是去医院检测, 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68.1%。在家自己检测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49.7%, 可发现半数的城区老年人有一定的自主进行健康检测的意识。

调查总人数中, 有绝大多数老年人家中备有家用的医疗器械, 主要是血压计 (75.0%) 、温度计 (52.3%) 和血糖仪 (32.9%) , 但是这些家用医疗器械多为传统的医疗器械, 有接近70%的老年人没有使用过移动智能电子类的健康保健器械, 只有极少数的老年人是经常使用 (6.3%) 。由此可见, 移动智能类健康保健器械使用比例偏低, 传统医疗器械是大年人大多数使用的首选。在对使用过移动智能类健康保健器械的老年人调查中发现, 监测之后认为解决了问题的百分比为16.1%, 获得检测数据但不了解具体身体健康状况的占使用者的比例高达60%, 另外还有超过10%的老年人看不明白检测数据。对数据的理解与老年人文化程度存在着相关性, 且对数据的理解程度以及认为解决了问题的比例随着文化程度上午升高, 比例也随着上升。也可以侧面看出, 老年人在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方面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

3.5 城区老年人移动通讯设备使用情况

对老年人手机利用情况和上网情况进行调查, 数据显示, 有约8%的老年人没有手机, 52.5%的老年人使用的非智能手机, 40.9%的老年人使用的是智能手机。老年人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是打电话 (100%) 和发短信 (约62%) , 使用非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中少数使用手机玩游戏或者拍照, 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则对于拍照、玩游戏、听音乐、看新闻等附加功能的使用较多, 比例均比非智能手机使用者高。可发现老年人在使用手机的功能方面还比较单一, 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要比非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好。在上网情况调查中, 老年人经常上网的 (30.1%) 、偶尔上网 (34.8%) 和不上网 (35.1%) 的人数基本各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在接触网络的老年人中, 上网的目的依次为看新闻实事、查询生活信息、玩游戏、查询健康信息、购物等。可见, 老年人中经常接触网络的人数较少, 不上网的老年人稍占多数。在使用手机和上网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 (1) 操作复杂; (2) 屏幕小字看不清; (3) 找不到想要的内容; (4) 容易点错; (5) 怕被骗。由此可看出, 老年人由于视力减退、记忆力下降, 无法看清比较小的字, 在操作过程中记不住复杂的步骤从而产生障碍, 这就需要简化上网步骤, 同时放大字体及图片, 对语言文字进行提炼精简。对于担心风险怕被骗, 也要注意加强安全防护和风险操作提醒等。

3.6 城区老年人居住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 老年人配偶大部分健在, 比例为74%, 是日常的照护当中的主要人员 (60.6%) 。32.1%的老年人是和子女居住, 还有少部分 (7.3%) 的老年人是和其他人居住。由此可看出, 大部分的老年人子女都没有陪伴在身边, 即空巢老人。虽然多数有配偶或者子女陪伴在身边, 但调查发现多处老年人每天独处的时间仍然占大多数 (见下表3-4)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患病等原因, 独处时易发突发状况, 也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感等负面的心理问题。

3.7 城区老年人移动健康服务需求情况

对老年人希望获得哪些健康服务进行调查发现, 老年人最希望获得的移动健康服务依次如下:定期体检 (71.1%) 、健康咨询 (60.1%) 、健康状况实时监测 (55.5%) 、上门看病、送药 (53.2%) 、健康教育 (48.8%) 、自助呼救设备 (45.5%) 、慢病管理 (42.9%) 、医院陪护 (39.9%) 、健康档案 (38.2%) 、精神慰藉及心理咨询 (37.2%) 、陪同看病 (35.9%) 等。以上可看出, 老年人的移动健康服务需求集中于身体健康状况监测、健康信息获取、健康看护、疾病诊疗与管理、精神慰藉等五大方面。

4 讨论

4.1 移动方式为管理老年人健康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利用移动技术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按照形式功能, 老年人移动健康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生理指标监测:是利用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 (如手机、腕带、手表等) 监测老年人生理体征数据 (如血压、血糖、呼吸、脉搏等) , 以达到健康状态监测、疾病追踪从而增进健康的目的。因老年人慢性病多发且病程长、难治愈, 医疗健康服务需求高, 这种模式用于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防控中比较多见。 (2) 老年人照护:利用可穿戴设备或传感器、其他便携式智能终端等全程全时间段监测老年人, 及时发现突发疾病或跌倒等突发情况, 其亲属可通过互联网及时查看, 实现远程实时照护, 及时给出有效应对措施。 (3) 健康管理平台:是由云端平台、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等组成[8], 满足老年人健康指导、健康评估、预防干预、个人护理等各种健康管理需求的综合平台。 (4) 健康应用软件:是安装在移动智能终端上, 如手机、i Pad等, 功能多样的应用软件, 常用功能包括健康资讯、用药提醒、挂号导医、就医咨询等等。

4.2 移动技术有效减小老年人“数字鸿沟”

科技日新月异, 社会不断进步, 我们的生活已经与信息化、数字化密不可分。然而由于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自身原因, 在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等的时候会遭遇到种种问题。移动健康作为高科技的产物, 必然会要考虑到这一问题。移动健康的目的, 就是依托移动信息技术让所有人享受到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确保老年人也能和其他人群一样感受到高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利用云服务、移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 能有效缩减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 帮助老年人方便、平等、无障碍地获取和利用各种健康信息。而通过移动健康, 还能远程增加老年人与家属之间的互动与相互了解, 很大程上帮助减少子女的养老成本。

4.3 移动健康给与老年人全新的健康体验

移动健康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在移动健康的支持下, 老年人由传统的有病才去治的被动状态转向主动预防干预的防治状态。老年人能不受时空的限制, 随时检测自身健康状况并上传数据, 移动健康服务提供方能根据用户需求远程给出相应诊断评估和解决方案。通过移动健康老年人还能简单方便地获取各类健康咨询和知识, 更好地帮助自身健康管理, 并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健康意识和知识储备。移动健康还能促进老年人情感交流。移动健康服务产品的便捷高效和其随时随地的特性, 以及功能的多样化, 能促进老年人对产品的信任与情感依赖, 同时加强老年人和家人及子女的交流沟通, 很大程度上能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无人陪伴的问题, 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移动健康还能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年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差异, 健康需求也各有不同, 移动健康能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相应的个性化健康服务, 实现科学的健康管理。

5 老年人移动健康需求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是服务对象缺少目标细分。当前移动健康服务对服务对象有初步的分类, 包括老年人、儿童或者孕妇等, 功能形式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但是服务的对象都笼统地指向老年人, 未在老年人群内做出更精细的分类。针对不同文化程度老年人, 他们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接受度不同, 而独居老年人和有家人相伴的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等等。二是忽视心理健康需求。对于老年人深层次的需求, 尤其是心理需求, 目前的移动健康服务缺乏这方面的探索研究。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疾病、情感、环境等因素, 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和孤独感等心理问题[9],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 针对老年人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帮助和护理,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还有一点是缺乏有效健康管理方案。目前移动健康服务注重健康信息采集, 但只能给出简单的分析与评估, 很少能给出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或解决方案。主要原因是移动健康处于开始阶段, 收集数据少, 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数据云和知识库, 以作对比;另一方面是信息的标准化进程不够, 各医疗卫生机构、移动健康服务机构不能有效合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以便解决方案的制定与实行。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 一方面移动健康服务开发和提供商应对目标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做深入剖析, 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创新, 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进程, 建立移动健康产业“绿色通道”, 促进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合作, 以期移动健康产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书碧.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政协天地, 2011, 12 (8) :37-38.

[2]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2013卷.

[3]王青.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策[J].致富时代, 2015, (6) :191-192.

[4]邱杨: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支出的影响研究[J].人口与社会, 2015, (2) :95-102.

[5]钟志平, 刘丰有, 李楚婷.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对策[J].河南科学, 2016, 34 (4) :618-623.

[6]唐钧.关于医养结合和长期照护服务的系统思考[J].党政研究, 2016, (3) :122-127.

[7]佘瑞芳.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 2014.

[8]韩晓丹, 金新政.移动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5, 12 (5) :459-462.

江西城镇老年公寓的需求分析预测 篇10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老年公寓的出现和发展,是弥补和转变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供养父母的有效途径和发展趋势。加强老年公寓建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重要理念,同时,加强老年公寓的筹划与建设,也有利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由于目前我省农村老人选择老年公寓养老的意愿和实际支付能力很低,而我省城镇老年人对老年公寓的需求不断增强且日益迫切,本文主要分析预测我省城镇老年公寓需求。

1 我省城镇老年公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镇老年公寓的总体供给水平符合建设部要求,但各地发展不均衡。目前,全省共有包括福利院在内的各种城镇老年公寓191所,其中:国办93所,民营98所,共可提供2.28万张床位(见表一),平均每百名城镇老人拥有2个床位(按城镇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1/3估算),符合建设部要求[1],但各地发展不均衡,景德镇、鹰潭等地能提供的城镇老年公寓床位数不到千张。虽然目前城镇老年公寓的供给符合建设部要求,但考虑到随着我省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我省城镇老年人口数将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若不及时加快城镇老年公寓的发展速度,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注:此数据由中国社会福利网2008年10月17日公布的数据情况整理所得。统计包括城镇社会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等在内机构。

(2)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舆论宣传较为滞后。城镇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养老问题的日益严峻,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总的来说,缺乏足够的政策予以引导和扶持,相关部门对于社会办、个人办及外资办老年福利事业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措施,主管部门态度也不明朗,投资者也不敢轻易涉足。不少城镇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和管理不善等问题。此外,省内关于城镇老年公寓的舆论宣传力度也不够,信息不对称和需求错位,在目前不少老人排队等候一个床位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城镇老年公寓存在空位空床现象,使欲投资新建城镇老年公寓的开发商或社会力量迟疑不定,挫伤了社会投资信心。

(3)种类较为单一,管理和服务有待提高。从我省城镇老年公寓的种类来看,在我省现有的191所城镇老年公寓中,国办性质的有93所,拥有床位15311张,民营性质的有98所,拥有床位7516张,尚没有其他性质(如联营、合资等)的老年公寓。由此可看出,我省城镇老年公寓床位有半数以上仍属于全福利和半福利事业单位管理,其运作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政府行为,没有按市场规律运行企业化运营,也缺乏档次区分。在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的城镇老年公寓由政府工作人员担当管理职责,他们在工作中缺乏忧患意识,工资与老年公寓的收入不挂钩,无形中降低了他们对老人服务的责任意识。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使老年公寓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机制,职工工作没有正常的压力和动力,服务意识不强,影响老年人的入住欲望。在服务质量方面,由于我省城镇老年公寓的主要服务人员来源于城市下岗职工以及城郊或农村务工人员。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缺少为老人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资水平低以及工作的脏和累,易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服务质量无法保证。

(4)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医疗保障不足。我省现有的城镇老年公寓有不少是由原来的福利院或养老院改建或增建而来的(尤其是国办或国办转民营的),普遍建筑老化、设施不全,在内部建筑设计上也缺乏人性化考虑,没有按照老年人生活和生理特点以及年龄需求去设计,地面不防滑、房间朝向不科学、光线不充足、没有无障碍设计等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不少老年公寓医护人员少,业务水平低,有些甚至没有应急医疗设备和器械,无法进行老年人常见突发病的应急处理。

(5)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少,不能满足老人精神需求。目前社会资本兴建的城镇老年公寓选址一般较偏远,交通的不便利使得老人出行较为困难且不方便子女探望,再者信息闭塞与外界交流少,娱乐、锻炼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老年公寓很难为入住老人提供一个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的养老环境,忽视了老人养有所乐的精神需求,易使老人产生孤独和失落感。

(6)价格偏高成为影响入住老年公寓的瓶颈因素。我省有不少城镇老年公寓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较好,但是租售价格偏高,有的月租价高达2000-3000元,使得很多老人只能望洋兴叹[2]。而那些价格稍低些的老年公寓,又普遍条件较差,不是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就是服务质量较差,老人在里面生活不方便,造成价格低的老年公寓老人不愿入住,条件好的公寓又住不起的尴尬局面。

2 当前我省城镇老年公寓需求分析

(1)我省人口老龄化正逐步加快。一是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加大。目前,江西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约滞后5年左右,但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2.0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49个百分点[3];二是老龄化速度呈明显加快的趋势。1982-1990年、1990-2000年、2000-2005年和2005-2008年期间,65岁以上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比全省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44%、1.96%、3.79%和4.63%,增速差距在逐步拉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三是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日趋高龄化,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的比重也在日益上升。2007年全省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0.804%上升至1.30%;四是江西在人均GDP水平较低的情况下(2010年人均GDP刚突破3000美元)步入老龄社会的,属典型的“未富先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五是“空巢”家庭的不断增长,使得老人对老年公寓的需求更迫切。

(2)养老观念的变化使得“年轻老人”对老年公寓需求增加。近年来,我省城镇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已开始有所改变,由过去的“养儿防老”逐步向社会化养老方式转变。不少城镇老年人为了减轻年轻人的压力同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由于几代人生活习惯的不同,老年人跟子女一起居住易造成家庭摩擦),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不愿意和子女同住。他们之中有不少是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且有一定经济来源的“年轻老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他们认为“老年公寓是理想的颐养天年之所”,独立型老年公寓的主动性需求不断增加。

(3)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老年公寓的总体需求上升。一是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2008年我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000元,与2005年的13688元相比提高了53.4%,他们作为老年人的赡养者,由于平时工作压力较大,赡养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他们送父母去老年公寓养老的比例增加;其次,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以及近年来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持续提高,使得老人自身收入水平与支付能力跟过去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也促进了老年公寓需求的增长。

(4)城镇老年人口年龄结构日趋高龄化,护理型老年公寓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我省城镇老年人口年龄结构日趋高龄化,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规模不断增加,他们的行动较为缓慢,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能够对其提供帮助的老年公寓。此外,90岁及以上长寿老人的增多,使得护理康复式的老年公寓需求增多。

(5)中青年对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将推动城镇老年公寓的需求加大。现在有不少城镇中年人(40-50岁左右)开始考虑未来的养老问题,再过一二十年,他们即将步入老龄行列。本世纪初有人对武汉市40-50岁左右的中年人做了一个调查,有半数以上的人选择社会养老的方式,因为他们预计在他们进入老年时,国家的各种养老机构会比较完善,完全能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随着我省城镇居民养老观念的逐渐转变,估计我省目前有意愿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的中年人比例更大,将大大推动城镇老年公寓的需求增长。

3 未来我省城镇老年公寓需求预测及目标建议

3.1 我省中长期(2010-2025年)城镇老龄人口预测

我们通过建立模型对我省中长期(2010-2025年)城镇老年人口数作出预测。由于我省关于城镇老年人口的统计数据暂缺,我们先进行全省老年人口预测,再按照2005年1%抽样调查中城乡老年人口比例,考虑未来城市化进程对城镇老年人口比例的影响,预测出未来城镇老年人口数。

3.1.1 全省老龄人口中长期(2010-2025年)预测

预测选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Markov链预测模型[4]预测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再结合当时总人口数来推算出老年人口数;另一种方法是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人口年龄移算法,即以基期各年龄组人数为基础,按照各年龄组的存活率(除去死亡概率),逐年推算下一年各年龄组的人数。

(1)利用我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预测未来老年人口数

首先,建立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模型,基于2001-2008年我省人口年龄结构数据,计算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步转移概率,最后由计算的转移概率矩阵预测我省未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具体计算过程从略,结果见表二)。

(单位:%)

根据前面对我省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结合未来人口增长情况(按到2020年江西总人口控制在4800万以内,由此推算出我省人口年均增长率应在7.2‰,我们假定此增速一直保持到2025年不变),可以预测未来我省老年人口的规模(见表三)。

(单位:万人;%)

(2)利用人口年龄移算法测算未来我省老年人口数

利用年龄移算法[5]计算未来我省老年人口规模方法比较简单,第i+1年年龄为(n+1)的人口数,其中表示第i年年龄为n的人口数,为第i+1年年龄为(n+1)的人口数,表示年龄为n的人存活率(可以用1减去该年龄段的死亡率近似计算),得出我省2005年各年龄段人口数及近年来各年龄段死亡率情况。假定每年的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取2005-2007年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平均)保持不变,并以5年为一个计算周期,由年龄移算法可以推算出未来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预计2010-2025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进入迅速膨胀期,由2008年的370万增长到2025年的818万,不到20年的时间里老年人口增长了120%(见表四)。

(单位:万人)

(3)对预测结果进行加权修正

综合比较Markov链预测模型和年龄移算法这两种预测方法,Markov链预测模型法是从人口比例的预测入手,受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影响较小,预测结果也较为平稳,但此法较适合于人口出生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做出预测,而我国经历了建国以来60-70年代的生育高峰以及之后的计划生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口政策,人口结构变化很大,因此年龄移算法这种方法更适合我国国情,在对预测结果的加权修正上,我们赋予该方法的权重为60%,Markov链预测模型法40%的权重,得到修正后的预测结果(见表五)。

(单位:万人)

3.1.2 未来(2010-2050年)我省城镇老年人口预测

(1)按2005年抽样调查城乡老年人口比例(未考虑城市化进程影响)预测未来城镇老年人口

根据前面预测的老年人口总数,按照2005年抽样调查中城乡老年人口1:2的比例预测未来我省城镇老年人口数。从现在起到2025年这段时间我省城镇老年人口迅速膨胀,18年内城镇老年人口规模接近翻了一番(见表六)。

(单位:万人)

注:城镇老年人口按2005年抽样调查中我省城镇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1/3比例进行计算,暂不考虑未来城市化对城乡老年人口比例的影响。

(2)考虑城市化进程对城镇老年人口比例的影响修正预测结果

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我省有不少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城镇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地提高。2000-2005年,我省城镇化率由27.69%增长到37.10%,平均每年提高1.88个百分点,而城镇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25%增长到33%,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城镇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年均提高幅度略低于城镇化率年均提高幅度。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30%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成长期。鉴于江西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假定到2025年城镇化率可保持在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的水平,城镇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大约可保持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的水平。预计我省城镇老年人口2010年达到160万,到2025年突破450万(见表七)。

(单位:万人;%)

3.2 未来我省城镇老年公寓需求预测及发展目标建议

3.2.1 城镇老年公寓理论需求预测

由于目前我省尚没有关于老人养老意愿和经济支付水平的调查结果,我们可参照国内外情况相关情况来进行老年公寓理论需求的预测。一是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看,进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4-5%左右,而我国老年公寓的需求受到养老观念、收入水平以及养老保障程度不高等限制,尚达不到此比例。二是从国内发达地区(选择上海、北京、天津三个城市)老年公寓入住意愿调查来看,在经济发达、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老观念的改变,选择老年公寓养老的老人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老年公寓的潜在需求较大(调查的三市选择老年公寓养老的老年人比例均在8%以上)。三是我省选择老年公寓养老方式和意愿要比发达地区低些。我省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进入老龄社会时间更短,老龄化程度没有那么深;社会化养老保障水平较低。因此,不论从养老观念上还是经济水平上,我省选择老年公寓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会大大低于发达地区。

根据国家发展目标,老年人口的床位占有率最低要达到2%,结合当前我省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养老观念的变化情况,参考国际通行的5%比例,2010-2025年我省城镇老年公寓的需求理论上可取城镇老年人口2-3%的比例为宜(因为随着养老观念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选择老年公寓养老的老年人口比例是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选择的比例也是动态的)。根据前面的老年人口预测结果,按高(3%)、低(2%)和理论平均三个档次对未来我省城镇老年公寓的需求量进行预测,预计2010年我省城镇老年公寓理论需求床位数达过4万张,到2020年超过8万张,在2025年达到11.33万张(见表八)。

(单位:万人;万张)

3.2.2 我省城镇老年公寓发展目标建议

随着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以及未来经济支付能力的提高(受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保障程度提高等因素影响),老人选择老年公寓养老的比例将加大,我省老年公寓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也应适当放宽,可定在稍高于理论需求的水平上。参考2008年末上海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老年人口2.8%,结合上海的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阶段比我省早十多年的情况,可将此比例定为我省城镇老年公寓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力争在2025年之前达到,即在2025年前我省城镇老年公寓床位数达到12.69万张左右。

摘要: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老年公寓的建设,是解决传统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的发展趋势。同时,加强老年公寓的筹划与建设,也有利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本文通过Markov链模型和年龄移算法等方法测算老年人口比例,对我省城镇老年公寓的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建议。

关键词:城镇,老年公寓,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田红星.中国老年公寓的需求市场分析[DB/OL].新浪博客,2007.

[2]陈化先.老年公寓:南昌地产尚待开发[N].江西日报,2006-08.

[3]江西省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处.从普查数据看江西人口的发展变化[Z].2011,5.

[4]张雯,靳军会,翟彬.Markov链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中的应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7).

老年需求 篇11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健康需求;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48-01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7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3亿,进入老龄化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上升,老年慢性病病人的比例也逐渐上升,人们对社区保健的需求日趋增高,社区护理适应了护理新模式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患者就诊、治疗及护理提供了便利,使患者能够在家庭中接受治疗护理和保健服务,从而减轻了患者家属的护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1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需求

1.1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相应地对身体健康指数的提升以及生命质量提高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这就需要专业性的护理机构承担这项更高需求下的服务。而社区护理的出现和发展,恰恰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便利、优质的社区服务,要求社区医院护理资源配备完善,设施、急救药品便利齐全,服务周到及时,护理优质有效;心理保健如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保健知识的宣传与指导,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愈来愈渴望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和保健及康复指导,老年慢性病患者更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健康指导,使其掌握必要的医学保健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康复。

1.2健康需求的原因 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种疾病自身的不断衍生,出现了一些新的疾病类型,各种环境污染给人们健康造成危害,如工业三废、噪音、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放,以及农业污染侵入人们的生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致病因素的认识更加深入,防病保健意识增强,认识到生活习惯、人格特征以及情绪作用等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保健需求更加强烈。

2老年慢性病患者面临的护理方面的问题

首先随着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护理方面由单纯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加大了护理工作量,护理服务对象也从原来单纯照顾病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其次高学历的护理人才和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匮乏使老年社区护理面临严峻形势,2011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为1.89人,远低于发达国家6.25人的平均水平,因此老年社区护理人员情况就不是很乐观了;再者我国社区护理起步晚,缺乏经验丰富且专业性较强的社区护理队伍,老年健康知识的教育不足严重制约了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如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老龄化和护理角色多元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导致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

3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社区护理

3.1基础护理 包括休息、饮食方面的指导及护理,对家庭病房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协助患者正确服药,进行病情观察,及时向医生反馈各病人的动态信息,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与基础护理的优劣有很大的关系,有部分老年人尤以慢性病患者为重,最终夺去生命的不是原发病,而是由于缺乏相应及时护理而导致的并发症。加强基础护理,从病人的休息,清洁卫生,饮食起居,舒适的体位着手,温湿度适宜且注意到通风采光和减少噪音,给老年慢性病患者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在饮食方面,老年人应进行低盐低脂饮食,同时根据不同疾病增减各种营养素,去除不良嗜好,劳逸结合,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3.2心理护理 人到老年,必然会失去许多东西,因此可以说老年人是社会的弱者,慢性病病程长,易复发,因此老年慢性病人又是弱中之最。他们几十年来为社会、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家庭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理应受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要求我们社区护理人员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鼓励病人增强康复信心,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如采用音乐疗法、节日探望、感恩回报、亲人陪伴以调动老年病人的情绪,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更加验证了心理治疗与护理的重要性。

3.3对症护理 针对社区老年慢性病人在家庭病床的管理中不仅是原发病的护理,而且还需要治疗和预防各种并发症,加强卫生保健知识宣教,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家庭病床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各种抢救药品必须携带齐全,随时与医院取得联系,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急救电话号码,做好急诊急救工作,家庭小药箱定期检查,做到事半功倍。

4结论

老年慢性病的社区护理是护理专业领域中的新课题,它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过程,社区护士要求具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具备广博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时间证实社区护理适应了人们的健康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受到社区人们的欢迎和好评,为我国社区护理的全面发展做好相应的铺垫。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分析 篇12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日益加快的老龄化速度成为影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一大问题, 老年人口的赡养、护理和养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最突出问题。研究表明, 年龄与患上慢性病和失能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虽然人口平均寿命随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而延长, 但是如中风偏瘫、阿尔兹海默症、大脑麻痹等老龄性疾病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 再加上生活自理能力随年龄增大而下降, 各国越来越多老年人口需要进行长期护理。为解决此问题, 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地寻找应对措施。

我国大陆地区2000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 10年来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所占比例都在增加。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加剧了对长期护理的需求。但是长期护理费用高, 大部分老年人无法承担高昂的护理费用。另一方面, 家庭结构日益向小型化发展, 同时人口流动性加剧, 导致大量“空巢家庭”出现, 这些老年人往往很难得到家庭的照料。我国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明确将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此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40号) 强调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工作, 到2020年, 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加快健康保险服务。综上所述, 在此背景下讨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与保险经济学分析

(一) 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

1. 丧失自理能力的时间不确定。

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 老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疾病高发、健康最脆弱的时期。我国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城镇60岁及以上老人的平均预期余命为16.46年, 其中健康期为5.2年, 占余命的31.59%;非健康期为16.46年, 占余命的68.41%。长期卧床与活动受限的丧失自理能力者主要集中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 而老年人中的丧失自理能力者占全部丧失自理能者的60%。由此可看出, 丧失自理能是部分老年人要面临的困难, 但对于每个老年人个体来说, 其无法具体预测自己什么时候会丧失自理能力, 这就像我们无法计划自己何时生病一样。即老年人丧失自理能力的时间是不确定的。

2. 需要长期护理的时间长久不确定。

我国已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相关数据显示, 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达3300万, 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 预计到2015年, 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 这些失能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有切实需求。对每个老年人来说, 其无法预测自己需要多长时间的长期护理, 现实生活中国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老年人卧病在床长达数十年直至去世, 而有的老年人只需一两年的护理就可以恢复自理能力。即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的时间长久是不确定的。

3. 丧失自理能力的程度不确定。

丧失自理能力不同程度者需要的护理等级是不一样的。美国、德国和日本三个在长期护理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在设计其长期护理制度时就充分考虑了丧失自理能力不确定性的问题。美国老年护理保险的保险责任按照被保险人所需护理的程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医生指导下, 由专业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和具有医疗性质的专业护理;第二种是无需专业人员看护、非医疗性质, 只需为病人提供日常生活帮助的日常护理;第三种是介于前两种之间, 无需专业人员看护、非连续性的中级护理。德国护理保险分为三种护理等级:护理等级Ⅰ即显著护理需要;护理等级Ⅱ即严重护理需要;护理等级Ⅲ即最严重护理需要。日本的护理服务主要分为要照护和要支援两类, 并依据身体机能和生活自理程度, 将护理划分为7个等级, 其中需要支援服务分为2个等级, 需要照护服务分为5个等级。这些都说明老年人丧失自理能力的程度具有不确定性。

通过个人储蓄的方式还是保险的方式解决长期护理问题是我国必须思考的问题。确定性的事件可以通过造计划的储蓄方式解决。比如,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生理需求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吃饭即温饱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吃饭保险, 是因为吃饭是确定的, 吃什么和花费多少钱吃饭都是可以计划的, 这可用储蓄的方式解决。而长期护理三方面的不确定性说明个体事先不知道自己是哪类人群和将花费多少长期护理费用, 那么长期护理问题就不能用造计划的储蓄方式解决, 存在这些不确定性, 所以有的人长期护理费用花费多, 而有的人长期护理费用花费少, 通过保险的大数法则原理这种差异就可以被抹平。

(三) 风险态度及长期护理保险经济学分析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长期护理三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导致是否有长期护理需求及需要什么类型的长期护理是不确定的, 最终体现在个体长期护理费用及损失的不确定性。经济学理性人假设表明个体懂得在预算约束下, 追求效用最大化。本研究把效用函数简化为u (x) , x为个人收入, 即个体对收入的效用函数, 个体的效用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风险态度分为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和风险喜好三类。在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 且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下, 个体是风险厌恶的。

下面以一种简单的条件下即只考虑纯保费不考虑其他费用且报销比例为100%情形下, 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和不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个体的效用。假设个体本年总收入10000元, 发生长期护理需要的概率0.5, 长期护理费用10000元。

保费收入=保险支出

N*P=0.5*N*10000 (N为参保人数, P为保险最低价格)

P=5000

方案一参保:缴纳5000元保费后收入减少为5000元, 确定性的效用对应图中A点。

方案二不参保:0.5的概率发生长期护理需求花费10000元收入减少为0, u (0) =0;0.5的概率不产生长期护理花费, 收入仍为10000元, 效用为u (10000) 对应图中的B点。则在不参保的情形下总效用=0.5*u (0) +0.5*u (10000) =0.5*u (10000) 对应0B中点C点。

从图1看出A点的效用比C点高, 但A到底比C高多少呢?效用本来就是主观感受, 对其进行加减运算是没意义的, 那么就需要进行转化, 用人们普遍接受的货币作为标准来衡量方案一比方案二好多少。D为效用函数曲线上和C点效用相等的点, 把D点称为C点的确定性等价点。由图形可以看出D点对应收入2000元, 而A点对应收入5000元, 即D+3000元=A。即不参保时收入获得的效用相当于收入为确定性的2000元对应的效用。DC两点间在水平方向的差距是保险带来的风险溢价。在最低保险价格情况下, 风险溢价带来的好处全部归参保人。所以具有风险厌恶态度的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 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将会提高效用。

上述分析中, 个体是风险厌恶的, 那么面对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 个体会产生转嫁风险、消除不确定性的需求。方案一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比方案二获得了风险溢价, 参保者比不参保者效用更高, 这点说明保险就是个体转嫁风险、消除不确定性的工具, 即无论是否发生损失, 投保后将使投保人处于一个确定的、最优的状态。

这部分从不确定性和风险经济学效用分析角度说明用保险解决长期护理具有理论依据。

三、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的现实需求

(一) 人口老龄化产生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2000年我国大陆地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以上人口占8.87%。目前, 我国老年人口不仅数量规模大, 而且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而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 老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疾病高发、健康最脆弱的时期。实际上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老年人这种“长寿不健康”的现象, 产生了大量长期护理需求。

(二) 家庭结构变化引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受计划生育政策、妇女经济地位提高以及人们自身观念等因素影响, 我国的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 呈现出“421”的倒金字塔结构, 即独生子女夫妇要承担抚养一个小孩和赡养双方父母共4位老人的责任。中青年夫妇背负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 当父母生病需要照护时, 他们会分身乏术, 而父母又急需照护。另一方面, 现在人口流动性大, 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 这将是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最为迫切的一个群体。

(三) 医疗护理费用过高引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相关数据显示1980—2010年, 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由14.51元增长到1400元。人均医疗总费用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3.04%上涨到2010年的7.33%, 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从年龄段来看,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患病的可能性更大。据测算, 我国18%的老人将占用80%的医药费,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会占用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 而人生最后6个月的医疗费用开支是一生中最大的。很多老人大都患有较为严重的慢性病, 不仅需要一般的生活照料, 还要专门的医疗护理服务。长期护理并没有纳入我国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之内, 护理费用全部自负, 加之护理具有长期性, 往往超出很多家庭的经济能力。基于此情况, 老年人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迫切的需求。

(四)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引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除了养老、医疗服务保险外, 还有一项长期护理保险来解决长期护理服务费用问题。而我国医疗保险遵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 社会医疗制度虽然扩大了保障范围, 但仍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群, 包括老年人未被纳入该制度中, 很显然他们不仅没有普通医疗费用的保障, 更得不到长期护理费用的保障。即使对于那些已经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老人, 现行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也明确规定不予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的费用;另外, 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得不到保障。而在很多贫困地区基本没有医疗保险, 更是明确地将长期护理保险的费用排除在外, 加剧了老人的经济负担。所以在现行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制度不能解决长期护理问题的现实情况下, 建立满足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保险制度就十分必要。

四、结论

本文通过规范经济学分析法对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和效用进行分析, 为采取长期护理保险方式解决我国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还运用实证经济学分析法, 从老龄化趋势、家庭结构变化、医疗护理费用过高及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现实需求状况, 从实证经济学学角度得出我国能够采取长期护理保险方式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结论。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峻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 本文分析了长期护理的不确定性, 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通过保险解决长期护理问题具有理论依据。再次, 本文介绍了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现实需求。最后, 本文总结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高龄人群,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 (德) 蓝淑慧, (德) 鲁道夫·特劳普-梅茨, 丁纯.老年人护理与护理保险——中国、德国和日本的模式及案例.第1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1.

[2]孙正成.台湾地区长期护理体系概述及启示.台湾研究集刊, 2013 (1) .

上一篇: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需求下一篇:内部稽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