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2024-08-31

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精选6篇)

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篇1

近年来,在淮阴区委、区政府的关系和支持下,我区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农村人进城务工,人们对孝文化的意识的淡薄等各种原因,农村孤寡老人大多数收入微薄,精神上缺少依靠,加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男女性别预期寿命的差别,农村老年妇女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其生存状况引发关注。我们对淮阴区农村老年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从经济上来看,农村老年妇女的收入90%是靠土地,其中少部分家庭能得到子女救济,有工资的人数很少。从健康上看,受经济的影响,过半数的老年人不愿意去医院体检。从养老与家庭的关系上来看,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子女很少有陪在身边的。从文化生活方面来看,大部分老年女性在空闲时只能串门聊天,还有一些老年女性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打发空闲时间,多数的老年女性希望村里多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状况不容乐观

子女外出务工的确带来了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但是单靠外出打工子女给父母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有些子女外出务工将小孩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这也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2、医疗保健状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老年女性体弱多病,普遍患有各种慢性病。绝大多数老人出于习惯或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全方位健康体检。农村老年妇女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加上医疗水平有限,往往在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抢救,生命时常受到威胁。

3、缺乏精神慰藉

孤单寂寞是农村老年妇女面对的最大精神问题,随着老年女性年龄逐渐增大,对子女的情感依赖也不断增强,心头难免会涌起孤单、自怜等消极情绪。

4、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老人们一般除了看电视、聊天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消遣方式了。同时由于经济原因,村上并没有完善的健身设施,也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室,无法进行日常的健身活动。

三、原因分析

(一)农村老年妇女自养能力不强

农村老年妇女年轻时为教育子女、支持儿女成家立业倾其所有,基本上没有积蓄,有的甚至为此举债。土地收入是她们生活的主要来源。随着年龄增大,劳动能力降低,由土地而获得的收入逐年减少。有一些能够在自留地出产一些蔬菜,或者小型养殖一些家畜,基本上能够维持生活。但是一般70岁以上的老人无法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需要儿女的照顾。

(二)农村养老体系尚需完善

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是子女赡养和老年人自养,社会支持较弱。尽管已经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但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些过低,如果农村老年妇女只有这部分养老金,没有其他方面的帮扶,她们的生存都很困难。

(三)子女养老意识不强

随着家庭人口的逐渐小型化,使得子女的平均养老负担有所加重,独生子女要承担着双方老人和孩子的抚养,很多儿女觉得养老有压力。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生活距离远,压力大,导致传统的养老观念和意识在年青一代身上逐步淡化。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不足。

(四)老年妇女精神生活单一

农村老年妇文化水平低,生活圈子小,致使她们生活内容枯燥乏味,她们的主要娱乐式是白天串门,晚上看电视。条件好的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广场和图书室,老年人可以在里面多接触外界。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大多愿意跳健身舞,但在农村缺少专门的场地,或者有的地方场地是室外的,受天气影响很大。老年人都希望儿女能经常回家看望或打电话,但儿女由于生活压力在外奔波劳碌很难给予充分的精神安慰。

(五)保健意识和医疗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都实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但大多农村老年妇女只停留在有病看病阶段,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不会合理饮食,很多小病都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小部分老人有病能拖就拖,实在拖不过去再就医,往往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另外乡村医疗条件还有待加强,大量的多发病、常见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大降低了老人的健康水平。

四、改善农村老年妇女生活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逐步建立多方面共同结合的养老模式

一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机制,要逐步提高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的最低保障标准。对于贫困家庭的老年妇女给予及时的生活救助。二是各村要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条件好的村可由村里出钱,给村里的老年人增加生活补助额度,纳入村民约当中,坚持执行。村村建立农村养老院,并逐步改善养老院条件。采取政府、社会、个人相结合的方式,使无人照顾的老人有所依靠。三要积极倡导家庭养老,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收入,提升农村家庭整体生活水平,增强家庭养老实力。四要倡导自我养老意识,现在生活条件好,一些老年人还能够从事简单的生产,可帮助她们选择一些成本小、风险小的项目,帮助她们发展经济,鼓励她们自我养老。

(二)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观念

要引导农村妇女树立新的养老观点,倡导自我供养的新理念,通过增加储蓄、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等途径,增加养老费用的来源,降低对子女养老的依赖性,提倡老有所用,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加劳动收入自我养老。

(三)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环境

一是宣传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各级妇联可以以各类节日为契机,组织巾帼志愿者认真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活动,相关部门对违反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行为应当依法惩处,广泛开展个案宣传,推动全社会增强保障老个人权益的意识。二是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各级妇联组织继续丰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内涵,开展以“孝”为荣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广大妇女在孝敬父母和公婆中发挥主导作用,宣传树立敬老爱老典型,倡导文明、和谐的家风。三是加强对未成年人“孝”文化教育。与教育部门联合,把敬老爱老作为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使未成年人树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观念,形成尊老爱幼和谐共鸣的社会氛围。四是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农村老年妇女的精神生活。在各个妇女儿童之家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丰富妇女的精神生活。

(四)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健康医疗水平

开展老年人自我保健宣传,增强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健康教育,提高她们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农村老年妇女身心健康。继续完善与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老年人合作医疗药品范围,提高高龄老年人医疗费的报销比例或按年龄段发放一定数量的医疗补贴,帮助农村老年人抵御个人、家庭难以承担的风险,对贫困老年人实行医疗救助。

(五)各级妇联组织要关心老年妇女的生活

关注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建立区、乡(镇)、村三级网络,各级的妇联干部要发挥自身作用,在农村老年妇女遇到困难时帮助她们争取党和政府的关怀。同时巾帼志愿者要以巾帼志愿服务月、重阳节、中秋节、敬老节、春节等为契机,以妇女儿童之家为依托,组织巾帼志愿者结对式、项目化、常态化开展各类关爱活动,真正将关爱农村老年妇女活动落到实处。为农村老年妇女提供家政服务,清洁室内卫生等;为部分生活困难的农村老年妇女捐送粮、油等生活必需品;走进农村老年妇女家中,陪同老人聊天;为农村老年妇女进行健康保健知识讲座,上门送医送药;深入村里,开展文艺演出、娱乐健身、拍摄生活照等多形式活动,丰富农村老年妇女日常生活。

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篇2

调查的对象是具有灵宝户籍的60 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此次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涉及4 个乡 (镇) 12 个村庄, 问卷调查全部采取入户调查访谈方式进行, 共调查了450人, 其中有效的样本是433 人。 本次调查中男性占53.1%, 女性占46.9%, 年龄在60~69 岁, 70~79 岁, 80 岁及以上的样本比例分别为46.9%, 37.6%, 15.5%;文化程度方面, 不识字的占34%,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3%,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9.2%,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2%。 有配偶的占60.6%, 无配偶 (包括丧偶, 离异, 未婚三种情况) 的占39.4%。

调查发现, 尽管农村老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过去有了极大改善, 但调研中, 了解到农村老人从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享受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来看, 仍存在一些隐性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亟待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

1 农村老人经济来源少

农村老人经济来源主要有村集体山林、 公共土地的收入补助;国家养老补贴;自己劳动所得;政府部门过年过节的慰问;亲戚们的救助;干部、党员的捐款集资;企业、富人、教会的善举;包村扶贫单位及部门的支持等。 其中较为稳定的则是依靠自己积蓄、子女补贴、养老金等。 但农村劳动收入低, 过去家庭负担重, 老人积蓄普遍不多, 有的甚至没有积蓄, 有的为了子女结婚而负债。 农村老人每月62 元的养老金仅够应付老人在农村的日常生活开销。 子女补贴部分微薄, 有的子女因家庭收入低、负担重或孝道意识差等原因常年不给老人生活费。 为获取经济收入, 大部分60 岁以上老人仍要下地干活, 辛苦劳作, 以此负担家庭生活开支。 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低, 他们吃的蔬菜基本上是地里种啥就吃啥, 有的老年人常年粗茶淡饭, 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 没有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 基本处于最低的温饱状态。 有的老人由于子女外出打工还承担照顾孙辈的任务, 加大了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负担。 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收入来源仍然是以子女或亲属供养为主, 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老年人主要是低龄老年人, 女性老年人对子女或其他亲属在经济供养上依赖性大大高于男性, 这次调研我们发现这种现象在灵宝的广大农村表现突出。

2 农村老人文化娱乐方式单一

尽管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与过去相比有所变化, 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则十分单一。 能够参加体育项目及健身锻炼的老人仅为少数村或少数人, 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参加过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 看电视成了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 个别偏远山村还没有电视信号。 农村老人普遍孤独感强, 仅有部分老年人能在需要时与子女进行心灵和情感上的交流, 能倾听到子女的想法, 子女也能时常主动关注老人的生活琐事给老年人心里带来的影响, 帮助老年人排解内心的烦恼。 多数农村子女为挣钱养家或照顾孩子, 对于父母很少有感情上的投资和交流, 有的子女关爱父母的方式非常单一, 认为只要给父母钱, 吃喝不愁, 没病没灾, 就行了。 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 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搀扶。 如果老人丧偶, 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常年面对孤独, 精神生活十分匮乏。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诸如提个水、换个电灯泡等小事, 对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 尤其是老人生病, 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 子女不在身边, 更显得孤独无助。 老年人长期处于孤独、封闭状态, 有些甚至产生恐慌、焦虑、痴呆等问题。

3 农村老人对健康问题重视不够

目前农村老年人最关心、最担忧的是医疗问题。多数农村老人家庭经济基础差, 年轻时劳动强度大, 身体严重透支, 不少老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颈椎、妇科、前列腺、风湿等慢性疾病。 一方面, 农村老人缺乏健康卫生知识, 80%以上的老人没有进行过常规的身体检查, 只是感觉不舒服了才到卫生所开点药, 还有一些老人不管身体患什么病痛都靠吃止痛药解决, 不舍得花钱做检查。 尽管有新农合医保政策, 但农村老人普遍比较节俭, 他们觉得看病报销比例低, 仍需自己支付一定的费用, 所以, 不是万不得已, 不愿上医院, 时常是出现小病扛一下, 大病就耽误的现象。 另一方面, 农村医疗条件有限, 老人患病时大多去村卫生室、小诊所和乡镇医院治疗, 这些地方卫生设施有限、基础条件差、缺医少药、信任度不高。 在老人患感冒、头痛、发烧之类的小病时能得到一定的治疗, 当老年人患突发性疾病或脑血栓之类严重疾病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 “当地看不好, 外地报 (销) 不了”, 仍然是农村老年人反映最多的问题, 一部分农村老人也“因病致贫”。

4 留守老人、独居老人生活缺乏照料, 安全隐患大

为了改善生活质量, 农村青壮年劳力多选择出去打工, 大多数老人只能独自留在老屋看家。 另外, 还有部分年轻人会在市区或工作地点买房租房定居, 而老人由于怀旧情结不愿搬离旧居, 还有一些子女结婚后因为怕麻烦, 觉得老人思想跟不上自己, 不愿意让老人搬出来同住。 以上种种原因, 都使得老人不得不独守空房。 那些守空房的老人家, 他们的儿子在外地工作甚至定居, 几个月或一年才回老家一次, 因而平日里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 尤其是那些丧偶的孤寡老人, 他们年迈行动不方便, 疾病缠身, 发生了意外往往无人知道, 有的发生突发疾病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5 部分老人因子女不孝而无依无靠

部分农村年轻人孝道意识差, 对老人生活缺乏关心。 有的多子女家庭或因父母财产分配不均, 或因父母承担家务的不均, 或因家务矛盾、或因老人高昂的医疗费等原因在赡养老人问题上互相推诿。 有的儿媳将丈夫给公婆的50 元生活费追回据为己有, 有的儿媳将丈夫给婆婆买的烧饼要回来给自己孩子, 有的不孝子女嫌老人花电费高竟将老人的电线掐掉。 对子女的不孝行为, 老人们多是持“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 或者心疼孩子、体谅孩子, 选择默默忍受却不愿让外人知道。

6 患病残疾及特殊老人家庭获得社会救济有限, 生活现状堪忧

有些农村老人由于自身残疾或者子女残疾, 他们都已经不能再参加体力劳动, 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这部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只有靠吃低保或政府、亲朋救助救济, 但救济往往是“救急不救穷”, 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最低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杜鹏, 武超.中国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之分析[J].中国社会工作, 1998 (03) :7-9.

[2]杜鹏, 谢立黎.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队列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14 (06) :3-11.

[3]田喜芹.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 2014.

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篇3

□李良兴 查文华

为了解我省老年人的生存现状,省老龄办于2010年6月至11月在全省九个市(州、地)的25个县(市、区)、42个乡(镇)对1107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抽样问卷调查,6月份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乡幕尼克村、滥坝镇双水村,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渡口村,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八德乡上前村,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下苑村和左官村,平坝县白云镇大寨村、乐平乡小屯村等5个县(区)的3所敬老院、7个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生存状况。抽样调查内容涉及自然状况、家庭及居住状况、经济收入及开销、医疗及保障、生活及健康状况、心理状况、养老及服务、老年维权等8类23个项目95个子项,基本囊括了农村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方面,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我省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状况。

一、自然状况方面:在被调查的1107名农村老年人中,男性老年人686人,占62%;女性老年人421人,占38%。60—69岁的511人,占46.2%;70-79岁的476人,占43%;80-89岁的107人,占9.67%;90岁以上的有13人,只占1.17%。其中有562人不识字,占50.8%;,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434人,占 39.21%,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111人,占10%。

调研观点:农村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文化程度低。所抽查的老年人年龄结构科学,参考系数可信;文化程度反映真实,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未富先老”、“农村穷老”是现阶段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建言: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应刻不容缓地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二、家庭及居住状况方面:1107名农村老年人被调查对象中,与配偶同住的有627人,占56.64%;独居有229人,占 20.69% ;与子女或孙子女同住的有237人,占21.41% ;与其他亲戚同住的有14人,占

1.26%。

调研观点:数据表明,在家庭生活中,纯老年人家庭和独居老年人比例快速居高是客观的,不可置疑的事实,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近期的现实问题,更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务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三、经济收入及开销方面:靠自己及配偶劳动收入的498人,占45%;靠外出子女劳动收入的364人,占32.88%;靠最低生活保障的209人,占18.88%;靠其他收入(储蓄利息、房租等)20人,占1.81%;靠亲戚朋友资助的16人,占1.45%。年收入最低的为50元,年收入在51-500元的225人,占20.33%;年收入在501-1000元的262人,占23.67%;年收入在1001元以上的620人,占56%。在开销上,将收入用于吃、穿、用等日常开销的老年人618人,占56%;将收入用于医疗费用的老年人333人,占30%;将收入用于农业生产的老年人135人,占12%;将收入用于代养孙子孙女的老年人21人,占1.9%。

调研观点:老年人经济收入仍是以自己劳动收入和子女补贴为主,靠最低生活保障为次之,依赖于亲戚朋友资助的甚少。收入差距大,城乡差异明显,年收入最多的5万余元,年收入最低仅50元。在老年人经济支出方面,主要用于吃、穿和医疗费开销的为多数。关爱老年人,缩短城乡差别,使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任重而道远。

四、医疗及保障方面: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1081人,占97.65%;未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26人,占2.35%;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年人中,有116人认为能完全解决看病问题,占10.5%;538人认为能大部分解决看病问题,占48.6%;332人认为能少部分解决看病问题,占29.99%;62人认为不能解决看病问题,占5.6%;还有59人说不清楚,占5.33%。在医疗费用支出过程中,有410人靠自己或老伴支付,占37%;387人靠外出子女支付,占34.96%;44人靠孙辈支付,占3.97%;64人靠亲戚朋友支付,占5.78%;202人靠政府合作医疗、各种补助等支付,占18.25%。在养老保障方面:老年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479人,占43.3%;老年人参加商业保险公司养老保险的10人,占0.9%;老年人未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618人,占55.83%。

调研观点: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做到了广覆盖、众受益,大部分老年人也普遍认为基本

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老有所医逐步变成了现实,令人欣慰。同时,也还有一部分老年人仍然存在靠亲友资助解决看病等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城乡老年人参加医保的工作力度,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真正释放普惠效能。

五、生活及健康状况方面:在被调查的1107名老年人中,目前仍然从事生产和家务劳动的有763人,占68.93%;不从事生产和家务劳动的有344人,占31.07%。健康状况良好的只有175人,占15.8%;健康状况一般的有630人,占56.9%;健康状况较差的263人,占23.76%;健康状况非常差的39人,占 3.52%。生活能完全自理的640人,占57.8%;生活能部分自理的401人,占36.2%;生活不能自理的66人,占5.96%。生病时不治疗的5人,占0.5%;自己买药治疗的361人,占32.6%;自己找偏方或草药治疗的86人,占

7.77%;上医院看病治疗的622人,占56.19%;其它方式治疗的33人,占2.98%。平时生活照料中,由老伴照料的509人,占45.98%;由子女照料的422人,占38.1%;由孙子孙女照料的73人,占6.59%;由亲戚或朋友、邻居照料的28人,占2.53%;无人照料的60人,占5.42%;由养老机构照料的15人,占1.36%。调研观点: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老年人还承担着繁重的生产和家务劳动,在家庭中愿意或不愿意地担任着“主力军”的角色,无私奉献与无声啃老在无奈和尴尬中悄悄蔓延。而老年人理应得到子女或晚辈回报的“孝”实属屈指可数。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善待自己的老人、身边的老年人是每个今天的年轻人,明天的老年人应该真诚反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真心、孝心和诚心做出回答的命题。

六、心理状况方面:遇到不顺心时,愿意或可以找配偶倾诉的有317人,占28.64%;愿意或可以找子女倾诉的有211人,占19.06%;愿意或可以找邻居倾诉的有330人,占29.81%;愿意或可以找亲戚倾诉的有181人,占16.35%;不愿意或无人倾诉的68人,占6.14%。

调研观点: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儿女和晚辈能常回家问寒问暖问帮助,这是所有老年人丝毫没有其他奢望的共同心愿,愿一切为工作、为生活和子女忙碌着的人们不要忘记恩重如山的年迈父母,挤点时间带上笑容、带上孝心、带上祝福常回家尽尽孝,给父母多一些心理和精神的慰藉。

七、养老及服务方面:目前,被子女轮流赡养和照顾的老年人有680人,占61.4%;没有被子女轮流赡养和照顾的老年人有427人,占38.6%。觉得养老主要靠儿子的老年人有570人,占 51%;靠女儿的老年人有89人,占8%;靠儿子或女儿都行的老年人有210人,占19%;靠自己或配偶的老年人有94人,占

8.5%;靠政府或集体的老年人有70人,占6.32%;说不清的老年人有33人,占2.98%;其他的老年人有41人,占3.7%。如果条件允许,最希望晚年独居的老年人126人,占11%;与配偶一起居住的老年人417人,占38%;在老家与儿子一家一起居住的410人,占37%;在老家与女儿一家一起居住的60人,占5.42%;在老家与孙辈一起居住的41人,占3.7%;与子女到外地一起居住的13人,占1.17%;到养老机构的37人,占3.34%;其它方式养老的3人,占0.27%。在被调查的1107名老年人中,晚年需要上门做家务服务的61人,占5.51%;需要上门护理服务的147人,占 13.28%;需要上门看病服务的596人,占53.84%;需要聊天解闷服务的136人,占12%;需要帮助购买物品服务的52人,占 4.7%;需要法律援助的115人,占10.4%。

调研观点:养老服务需求凸显多元化趋势,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社会、家庭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共同关注寻求互动,积极进行无缝化对接,建立起三位一体的“爱心服务网”,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方便、快捷的立体化关爱服务,使老年人真正安度晚年、欢度晚年。

八、老年维权方面: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通过村组织逐级反映的920人,占83.11%;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144人,占13%;选择写信投诉的3人,占0.27%;选择上访的10人,占0.9%;自认倒霉的30人,占2.17%。

调研观点:老龄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农村老年人缺少或没有文化、经济收入微薄、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老年人依赖于就地就近的村级组织实施维权,且农村老年协会是他们的维权首选。因此,大力加强农村老年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务必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实搞好城乡统筹,切忌急功近利,厚此薄彼,把农村老年协会建设边缘化。

启东市百岁老人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来源:启东民政网发表时间:2010-12-24

启东市民政局李英黄淼

摘要: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高龄老人占比日益提高。本报告选择“百岁老人”这个特殊群体为调研对象,力争通过对其生活现状、身体状况、赡养方式等多方面的全景式扫描,以一斑窥全豹,为掌握老龄群体基本情况,更好地开展老龄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百岁老人生存现状赡养对策建议

江苏省启东市下辖12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12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平均寿命延长,全市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并呈现出高龄化的趋势。截至2010年9月底止,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22.28万,占人口总数19.9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9万人,占人口总数3.48%;百岁老人总数155人(注①),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13.84个,超过联合国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寿星7.5人的“长寿之乡”标准(注②)。

为了给更好地开展老龄工作提供一手资料,全国第一个“敬老月”期间,市民政局、市老龄办组织人员对全市百岁老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入户走访,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总体概况

全市百岁老人中农村户口老年人151人,占全市老龄人口的97.42%。百岁老人中文盲134人,文化程度小学19人,初中、高中各一人。百岁老人中女性126人、男性29人;年龄最长的女性108岁,年龄最长的男性106岁。百岁老人中男女各一共两人的配偶健在,其余均丧偶单身。

2.身体状况

百岁老人生活基本自理的有109人,其中1人生活完全自理,不愿子女照顾,独自一人独宅生活;68人能够帮助做些洗衣择菜、喂养家禽等轻便家务。百岁老人中需要人搀扶着行走、身体状况略差的32人,卧床不起的有14人。经过免费健康体检,百岁老人主要生理指标健康、身体矫健灵

活的83人,约占53.5%。老人健康的普遍问题是近70%的百岁老人或轻或重存在听力或视力障碍。不能独立行走的百岁老人中约半数是因为意外摔跤引起的身体状况恶化。

3.生活习惯

这些百岁老人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风雨人生,早年生活比较艰苦,勤劳生产,勤俭持家。人到晚年,无论贫贱富贵、命运如何,他们共有的性格特点是豁达善良、乐观开朗。他们生活习惯大同小异,在饮食上不挑肥拣瘦、好粗细搭配,在起居上早睡早起、讲究卫生,在为人上乐善好施、疼爱子孙。百岁老人的饮食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约20%的百岁老人每天两餐酒,以水乡特色的黄酒为主;约23%的百岁老人喜吃甜食;家住北部沿海地区的喜食鱼虾海产。

4.经济状况

全市百岁老人除一名退休教师、两名退休商业职工、一名退休工人外,均属农村户口,无固定薪金收入。目前,全市所有百岁老人均享受政府每月300元的长寿补贴。属于低保对象的低保金在核定标准基础上上浮15%。另外,农村户口百岁老人2010年开始按新农保规定领取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按家庭条件来分,百岁老人经济状况好、中、差的约各占三分之一。

5.赡养方式

从经济支出看,全市百岁老人的生活费用由儿子承担的约占45%,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赡养义务的约占41%,不分辈分男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约占14%。从日常护理看,百岁老人中有1人独立生活,子女间或上门探望;有17人入住公办或私营敬老院,主要由服务人员照顾日常生活起居;有137人在家庭养老,由子女或孙辈护理。选择家庭养老人的百岁老人中,有的固定居住在某个子孙家中,有的居住在祖屋由子女轮流上门照顾,有的按约定由子女们从这家接到那家侍奉。

二、存在问题

1.老人生活水平参差不齐

启东民风淳朴,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子孙对百岁老人都很孝顺。但是由于百岁老人家庭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客观上影响了百岁老人的生活质量。走访中发现,子孙生活条件好的百岁老人,受到的护理明显细致周到。而儿孙自身经济条件差的,待父母相对显得有心无力。一个老人生有五女一

子。小儿子全家在上海务工,孙子尚未成家,儿子自顾不暇;5个女儿务农,轮流照顾老母,其中4个单身守寡,都有数亩责任田。农忙时给母亲送好饭就要下田劳作,与老人缺少沟通交流和精神抚慰,老人深感孤独。

2.老人精神生活匮乏单一

由于历史原因,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加之年迈造成的听力、视力功能性衰减,使得老人远离书报电视和其它娱乐活动,精神生活严重匮乏。只有约5%的百岁老人读书看报,听音乐看电视。相对而言,沙地民间甚行的长牌较有市场。有约25%的老人曾经以打牌为乐,但因为年龄的原因少有人陪同成了索然无味的“独脚戏”。目前老人多以子孙来伴为乐,行动自如的老人则以串门聊天解闷。

3.主体赡养方式传统守旧

绝大多数老人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究其原因大致分“不愿”和“不能”两种:一是大部分老人习惯田园生活,认为进敬老院是儿孙弃之不管的不孝表现,不愿意进敬老院养老;一是老人的经济收入有限,子孙的经济承受能力差,不能负担敬老院的费用支出。目前除少数百岁老人隔代赡养外,绝大部分百岁老人的日常生活由子女照顾。这些子女也多是古稀老人风烛残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例如108岁的老寿星儿女最大的87岁、最小的76岁,在母亲卧床不起后照顾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难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

三、对策建议

1.加大老龄工作宣传力度

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已成为不得不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百岁老人现状是全市高龄老人的缩影,再次强调了加强老龄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养老、爱老、助老的认同理念。在弘扬“尊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的同时,把孝老、敬老、助老提高到法律层面,纳入公民的法定义务,转化成子孙贴心的自觉行动。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尊老敬老作为考核党员干部的内容,教育部门要将敬老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在选拔任用和考察在任干部时,将老龄工作列入必考项目,从政绩观上引导各级切实重视老龄问题。

2.对高龄老人实行政策倾斜

严格执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落实各项敬老优待政策,修定完善高龄老人优惠政策,对高龄老人家庭实行倾斜,以提高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和基本养老金标准,改善老人生活条件。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入住公办敬老院的百岁老人给以部分费用减免。卫生部门每年都要定期为百岁老人体检,查病治病,建立健康档案。基层政府要建立高龄老人整生日祝寿和重大节日慰问制度。对出现百岁整生日的高龄老人家庭的子女,由当地政府给予颁发敬老奖金,鼓励出现更多的高龄老人。在生活照顾的同时加大精神敬老,组织志愿者专门为高龄老人送温暖。

3.开展多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

一是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根据各地养老实际需求,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改扩建力度。在扩建公办养老机构的同时,要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以规范化、高质量的服务,吸引有条件入住的百岁老人自愿入住,减轻家庭护理压力。

二是大力推进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我市政府出资补贴百岁老人每月50元用于购买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建立高龄老人专项档案,让老年人既不脱离家庭温馨环境,又有效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三是发挥社会的力量,建立好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聊天、陪老、助老等服务活动,完善社会助老服务机制,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

四是鼓励健康的低龄老人为高龄困难老人志愿者服务,帮助排忧解难,通过社会的方方面面,实行“一对一”帮扶活动,来共同构筑起关爱高龄老人、资助高龄老人的敬老氛围,让我们的社会出现更多的高龄健康老人。

注①:根据地方风俗习惯,文中年龄均为虚岁。

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篇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男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妇女”群体,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在我区达1万余人,并持续增多。由于丈夫在家庭生产生活中缺位,留守妇女面临多重生存发展困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破解她们面对的难题,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日益凸出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留守妇女现状

(一)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务工,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本省其他城市,有的在本市城区务工,而她们却留守家中,肩负起家庭几乎全部的生产劳动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家中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据统计,**区“留守妇女”中农村“留守妇女”占90%以上,中青年“留守妇女”占85%。“留守妇女”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占48%左右,其余则在农闲时外出打工或郴州市范围内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以**区华塘镇油山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入户走访“留守妇女”家庭10户,以期了解掌握全区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作用,逐步解决她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她们的整体生存发展状况如下:

1、“留守妇女”年龄结构,以30到40岁中年居多,占45%;

2、“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占52%,小学占41%,高中及以上占7%;

3、“留守妇女”家庭人口情况,3口人的占41%,4口人的占43%;

4、“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年限,以2-3年居多;

5、“留守妇女”家庭年收入情况,以年收入2万-3万的居多;

6、“留守妇女”丈夫多长时间返家一次,半年之内占25%,半年至一年占67%,一年以上的占8%;

7、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最担心丈夫耐不住寂寞或者不承担养家义务。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1、“留守妇女”年龄分布中年居多。

2、“留守妇女”文化教育程度偏低。

3、“留守妇女”从事家务和农业身心俱疲。

4、“留守妇女”担心感情出现危机。

5、“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枯燥单一。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平时忙于农活和家务活等,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不能从参加文体活动中让自己减压。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困境留守妇女拥有完整的家庭,却常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她们收起女性的矜持娇贵,而顶风沐雨干着本该是男人干的重活。她们柔嫩的肩头撑起的,是饱含酸甜苦辣的家园

(一)拖老带小,披星戴月,生活艰辛。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产生活的绝对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量更大。同时,男人外出务工,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洗衣做饭,喂养鸡鸭猪牛等繁琐的家务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二)独守空房,精神贫乏,生活孤单。由于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调查发现,89%的“留守妇女”觉得丈夫的忠诚成了她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有许多“留守妇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自己跟随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赡养老人、照顾子女的责任又使她们难以走出家门。

(三)生性胆小,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男性劳动力外出,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违法犯罪几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胆小的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缺少人身安全感,同时还要注意与男性的避嫌。由于“留守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她们的合法权益相对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容易成为农村性侵害案的主要侵犯对象,其家庭财产也成为作案分子的目标。

(四)常年的温饱观念和勤俭节约传统导致健康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妇女缺乏保健意识,一个主要原因是生活困难,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女性用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例不大。有些农村“留守妇女”,为了节约钱,有病不医只自己拿点药了事,有时干脆一拖再拖,以致于小病拖成大病,她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与此同时,在饮食方面,也不讲究合理搭配,以解决温饱为原则,基本不会调剂改善生活,也不会每餐都有肉食和水果。

(五)亲情缺失,子女家庭教育环境不优。“留守妇女”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缺少父爱和团聚,母亲要外出做事,小孩平时多跟老人在一起,老人多只管他们的温饱,有的妇女文化偏低,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往往是物质上的满足大于知识的教育,出现了“重养轻教”现象,而且陪伴小孩的时间少,亲情的部分缺失也影响了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三、关爱帮助农村留守妇女的对策与建议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特殊群体,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同时涉及到留守家庭的幸福和稳定。不解决好这一群体的各种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各界要普遍关注“留守妇女”问题,把它放到影响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妥善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问题,为“留守妇女”撑起一片蓝天,同时也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增添一抹亮色。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要把“留守妇女”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台有利于“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的政策。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如,姓名、年龄、人数、分布、每天的劳动时间等,制定关爱“留守妇女”的政策和措施。

(二)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各级组织要着力提高“留守妇女”综合素质,提高“留守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要积极引导“留守妇女”摒弃“男主外、女主内”封建传统的束缚,组织“留守妇女”树立“四自”精神,用自已的行动积极支持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农村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她们的自身发展,是解决“留守妇女”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举办各类知识、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教子水平。要广泛发动农村“留守妇女”增强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紧迫感,克服依赖心理,主动提高自我发展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涉农部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门在“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等。群众团体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这一特殊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健康发展。

(四)维护家庭稳定,加大“留守妇女”保护力度。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妇女”遇到的各种问题,社会各界要积极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加大《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教育妇女提高自我维权意识。要加大社会治安管理力度,在村庄建立“治安巡逻队”,保障社会治安,减轻“留守妇女””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要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力度,把劳动技能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遵守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维护家庭稳定。

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报告的 篇5

一、**市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市农村留守妇女状况,**市妇联与**市社科院进行了联合调研,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并针对“**区”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发放了845份调查问卷,问卷涉及留守妇女的家庭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闲暇生活、自我发展等五个方面。以此为基础,对**市留守妇女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1、中年与初中文化程度是留守妇女较显著的人口学特征

就年龄结构而言,留守妇女的主体集中在31—50岁之间,占全部调查样本的75.5%,其中“31—40岁”的比例和“41—50岁”大致相当;此外,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留守妇女比例也达到14.8%。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学历占比最大,超过全部调查对象的一半(50.5%),“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比接近四分之一(24.6%),二者合计占比为7.1%;“小学及以下”占比为13.5%,“大专及以上”的比例也达到了一成。中年为主与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留守妇女这个群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多数留守妇女具有较独立的经济基础

调查数据显示,约有45.1%留守妇女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16051元,73.2%的家庭人均年收入集中于“6501—30000元”。调查数据还显示,约有60.2%的留守妇女“有独立的收入来源”,占比86.3%的留守妇女的收入来自自己的劳动所得,其中“有稳定工作”的占比为30.7%、“零散打工”的占比37.3%、“务农”的占比14.6%、从事“副业养殖业”的占比3.7%。上述数据表明留守未必贫困,丈夫外出打工在经济上给家庭带来较强支持,同时留守妇女在经济生活上也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过经济上的稳定性还不够强。

3、“照顾孩子和老人”是农村妇女留守的主因

“照顾孩子和老人”是**市农村妇女留守的最主要原因,占比为66.9%。其次是“在家务农”,占比为12.2%,远低于第一位原因。排在第三位的是“没有技能,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占比为7.9%。“自己不愿意外出打工”的占比为5.8%,而选择“城里生活费用高”的比例为2.8%。在选择“其他”项的留守妇女中,给出的原因则有“年龄大了”、“有病”、“有时做小时工”和“在家上班”等。可见,“照顾孩子和老人”这种家庭内分工成为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

4、留守妇女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

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务工后,63.8%的留守妇女和家人的关系“没有变化”,还有26.6%的人选择“关系更加融洽”。另外,约有68.4%的留守妇女在家庭遇到问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处理时,通过“家庭成员协商共同解决”,选择“丈夫、公婆或孩子决定,但会听取我的意见”比例占13.3%,选择“我自己决定,但会听取家人的意见”的比例占12.9%,而“丈夫、公婆或孩子决定,从不听取我的意见”的比例仅占1.9%。留守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为平等,家庭关系比较和谐。

5、多数留守妇女社会参与度较高

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成为家庭社会交往中的主心骨。一是拓展了外联密度和广度。丈夫外出务工后,主客观上,都推动留守妇女扩展家庭外部的联络空间。调查还显示,77。6%的留守妇女“参加”过妇联组织的活动。一些涉及自身权益的事项需要亲力亲为,高达90.4%的留守妇女对国家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有所了解。二是多数人认为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较通畅。面对子女教育、老人赡养、土地承包、邻里纠纷、村务管理等家庭和村内事务,83.9%的妇女认为村务管理中有渠道反映意见和诉求,参与渠道较为通畅。

6、留守妇女具有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

调查显示,留守妇女中高中(中专)以上的占比34.4%,很多留守妇女具有较强的创业诉求,能适应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她们认同男女平等,愿意走出家门。调查显示,33.4%的留守妇女愿意外出务工,追求职业成就,高出不愿意外出务工者3个百分点。另外,还有5.8%的留守妇女“自主创业”,超过六成的留守妇女“就近打工”,远高于“从事农业生产”者(18.0%)。从年龄层次来看,52.0%的留守妇女年龄在40岁以下,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活力的群体。

7、留守妇女的闲暇生活呈现多样化

留守妇女在生产和家庭事务之外,享受闲暇生活的比例较高,方式多样。94.9%的留守妇女认为她们可以各种方式享受闲暇生活。其中,43.2%的留守妇女选择“看书、看电视”,26.5%的选择“串门聊天”,15.6%的选择“打麻将或玩牌”,7.7%的选择“上网”,此外还有唱歌跳舞、刺绣、带孩子到野外等多种方式。在使用互联网的留守妇女中,通过互联网“查看信息”的比例达50.1%。

二、**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需求

调查还发现,在当前农村的留守妇女群体也存在独自孤单持家家庭劳动强度大、精神生活匮乏、精神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社会保障偏弱及创业就业空间偏窄等问题。

1、赡养老人与子女教育压力很大

留守妇女多需赡养照顾1—3位老人,其中需要赡养照顾2—3位老人的比例达37.0%,有1人及以上子女需要抚养照顾的比例高达75.3%。在照顾老人方面,每天花费1—2小时的比例是52.3%,2—4小时的比例是26.2%;在教育子女方面,每天花费1—2小时的比例是43.0%,2—4小时的比例是31.0%,4小时以上的比例是12.4%。调查还显示,54.3%的留守妇女的丈夫外出务工2年以上,28.0%的外出务工5年以上。丈夫每月至少探亲一次的比例为45.6%,至少半年一次的占35.8%,有少数丈夫外出后从未回家探亲。在与家庭联系频率上,“每周至少一次”的比例为55.3%,“每月至少一次”的比例为10.5%。超过四分之三的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务工后会感受到孤独和没有安全感。

2、留守妇女的综合社会保障偏窄

丈夫外出务工后,只有17.0%的留守妇女“完全能承担”家里的主要生产生活,“力不从心”者占10.7%。夫妻分居与繁杂的家庭事务给留守妇女带来很大压力。在目前家庭的.最大困难方面,9.0%的留守妇女选择“发展生产缺资金、缺技术”,7.9%的选择“劳动强度大”,排在“子女教育压力大”和“赡养老人”之后。总体上,97.2%的农村留守妇女都参加了各类保险,例如“新合作医疗”(44.4%)、“农村居民养老保险”(34.1%)、“城镇居民养老保险”(9.1%)和“城镇居民社保”(8.2%),但就每类保险项目而言,覆盖面都偏窄。

3、留守妇女的个人和家庭权益易受侵害

留守妇女个人和家庭权益亟需保障。在个人权益方面,13.1%的留守妇女曾遭受不同程度的“家暴”,9.2%的遭遇过性骚扰。另外,也有12.7%的留守妇女认为村务管理中“没有”渠道反映意见和诉求。在家庭权益方面,因丈夫外出务工,12.4%的留守妇女认为家庭土地权益和集体权益受到损害;在遭到侵权的类型上,主要是“邻里纠纷”,所占比例为42.2%,“家庭纠纷”比例为21.3%。

4、发展能力与创业就业空间较为有限

全社会对留守妇女发展问题的关注度明显还不够。留守妇女自身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过40岁的比例占47.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比64.0%,20.1%的因为“没有技能,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在家务农”,66.9%的人则需要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从留守妇女闲暇活动方式也可以看出,她们主要以打麻将玩牌、串门聊天、看电视上网等方式来消磨闲暇时间。即便使用互联网的留守妇女,也只有1.6%的人以其作为“经营获利”工具。留守妇女中只有5.8%的人选择“自主创业”。

调查还表明,当前农村留守妇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

一是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增收致富。留守妇女大多希望政府加快发展本地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丈夫及自己在家乡找到早出晚归、收入较高的工作。一些老年留守妇女希望在家找到零工,挣些零花钱。

二是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技能培训。一半以上的留守妇女有增收致富的迫切需求,她们希望参加各类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主创业和发展生产的能力,就业技能培训最受欢迎,尤其是31—40岁留守妇女希望通过掌握一门技能,对于未来道路有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三是改善子女教育,解决后顾之忧。大部分留守妇女对子女教育问题感到力不从心,但也没有寄希望于社会或妇联来帮助她们解决这个难题,这与妇联组织在基层的作用发挥有很大关系。

四是改革养老制度,减轻家庭负担。调研中,大多数妇女表示农村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较重,40—50岁留守妇女,她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大部分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障,她们自己也有半数没有任何养老保障,赡养老人,尤其是生大病的老人,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希望社会或政府来减轻她们的负担。

三、改善**市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对策建议

留守妇女问题既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程度不高的结果。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既要通过大力推进“四化同步”,从宏观层面综合施策,同时也要针对留守妇女群体的自身特点,提出具体可操作方案。各级妇联组织作为广大妇女的“娘家人”更要积极发挥作用,切实帮助留守妇女解决面临的生产生活难题,大力推进包括所有妇女群体在内的妇女现代化。

1、建立面向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对目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进行细致梳理,将农村留守妇女需求最迫切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打包,具体包括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医疗服务、卫生保健、贫困救助等,建立规范化名录,在全市相关区开展“农村留守妇女综合服务包项目”建设试点,明确实施主体,加大监督力度,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有效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农村留守妇女综合服务包项目”建设为载体,把留守妇女民生状况纳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镇街分类考核指标体系。

2、实施系列化差别化的公共政策干预策略

建立农村留守状况政策观察点与动态数据库系统,及时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生产生活状况,为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支撑。在农村社区妇联工作平台中建立留守妇女工作站。由妇联牵头组织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保障政策、教育培训政策、生产扶持政策、社会参与政策等方面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配合全市妇女现代化实践先行区、示范区建设,打造**市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示范市、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示范区、示范街道,彰显**市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的品牌影响力。加大专门针对留守妇女的小额信贷投放力度,建立留守妇女创业“天使基金”。在全市实施留守妇女“创业家计划”,倡导留守妇女居家创业,树立100位农村留守妇女创业示范典型。

3、开展以留守妇女为核心的家庭发展能力建设

组织实施“农村留守妇女关爱行动”,推动全社会关心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支持农村留守妇女发展。开展以留守妇女为核心的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在稳定家庭、传承美德、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家庭致富等方面,发挥留守妇女的重要作用。实施“留守家庭能力建设行动”,通过政府直接服务或政府买单方式,针对婚姻家庭教育、生活技能培训、父母角色及亲子关系教育、家庭应急服务等多方面开展专业化服务,全面提升家庭能力。针对因病、因灾致贫的留守妇女家庭制定实施家庭贫困干预计划,改善留守妇女家庭生存境遇。

4、构建以妇联为纽带的社会组织支持网络

在妇联的组织平台中加大对留守妇女的支持力度。如,引导妇女加入农家乐、采摘园等农业旅游项目建设,试点推广“妇”字号农家乐;在农村“家庭驿站”社区项目服务体系中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关注与支持,打造以农村留守妇女为主导的“家庭驿站”工作特色品牌;依托已建立的“妇女之家”、妇女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依托巾帼法律服务志愿者、爱心助学志愿者等志愿者队伍,为留守妇女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帮助。通过妇联引进法律人才、医院专家等开展“送法下乡”、“尊重孩子”等活动,给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婚姻法律,安全知识等。另外,还要积极组织农村留守妇女开展自组织工作。引导农村留守妇女建立围绕生产与生活组织起来的自助、互助组织,推动农村留守妇女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中凝聚共识、提高能力、共同发展。推动形成“留守妇女四自、党政统筹部署、部门联动协作、社会参与行动”的良好局面。

5、加强农村留守妇女素质现代化建设

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篇6

一、毕节地区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通常是指由于丈夫长期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自己则留居农村的己婚妇女。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大致有4700万。贵州与其它省份一样,有较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农村存在大量“留守”人群。农村的留守老人的赡养扶持、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等已成为当前贵州乃至毕节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据调研统计:2006年毕节地区金沙县农村“留守人群”涉及32630户,82597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5.2%,其中:留守老人35442人,占43%,留守子女23492人,占29%,留守妇女23663人,占28%。这样多数农村妇女便成了“留守妇女”,侍奉老人、照看小孩似乎成了“半边天”们的天职。毕节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石牛角村彝族女村支书黄中敏说:“全村有367户,因为丈夫外出打工,老婆留守在家的有100多户。女人在家十分辛苦,很是可怜。男人都出去了,村里那家有大务小事,根本请不到人帮忙!”在这些农村留守人员中,少数民族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存在诸多问题:

1、劳动强度明显加大,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少数民族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毕节地区各县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留守妇女都需要承担家里近5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其中有70%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忙不过来,难以承担繁重的农活。如毕节市阴底乡的彝族妇女陈学香,丈夫外出打工,家中种着的农作物,农业生产的担子都落在了她一人身上,而且还要照顾3个未成年孩子,其中两个还上学了,可以想象她生活的艰辛。

2、精神压力大,寂寞空虚,身心深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少数民族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家里冷冷清清,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虚,丈夫不在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处处小心谨慎,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一句话,怕遭人闲言闲语,时时挂念在外务工的丈夫,担心丈夫禁受不住城里的诱惑而移情别恋。由于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留守妇女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少数民族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因为丈夫长期在外导致的婚姻解体也呈增长之态势。

3、瞻养老人、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问题。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瞻养老人和教育子女的重担全部落在少数民族留守妇女的身上。婆媳关系不融洽,虐待老人的现象呈上升趋势。教育子女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能力不足,子女的教育培养状况呈下滑趋势。

4、缺乏安全感,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在毕节市阴底乡,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苗族留守妇女说:“自己曾经多次被人骚扰,现在她打算在家里养条狗,天一黑,我就不敢出门,早早地把门关好、顶死。强盗以前是晚上偷,现在白天都敢偷,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鸡、鸭经常丢。晚上还经常有人敲门。我男人已经2年没有回来了,每个月只寄300多元钱。”毕节市阴底乡27岁的留守彝族妇女罗幺妹孩子还没有满月,丈夫就去广州给别人打工,一年多了,还没有回来。两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空空荡荡,潮湿阴暗,摆放的几件家具也十分陈旧。罗幺妹说:“每天晚上我都很害怕,不想呆在家里,想请别人和我做伴,可别人也要照看门户。我们村有几个光棍汉时不时地来我家,死皮赖脸地坐着不走。男人不在家,我又胆小,经常被这种情况吓哭。这种事情又没法跟别人讲,怕说闲话。晚上还害怕强盗,就是知道晚上有人偷东西,我也不敢吭声。”

5、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农业生产的难题不能解决。农村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留守妇女都从事农业生产。一方面,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农户男劳力外出后,家庭中的女劳力由于很少懂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农妇缺乏农业技术。由于留守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且无暇接受新技术,许多农活是能省事的省事,使农业生产呈现出高度重复生产的特征。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最近几年确实有所改善,除草剂、小型收割机、旋耕机等现代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确实缓解了农民的劳动负担,使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家庭减轻了压力,特别是农村雇工现象的出现更是有利于这种家庭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但不能忽视的是,即使具备了以上条件,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困难仍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只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模式不能根本改变,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不能推广,农业生产必然还是一项繁杂和辛苦的职业。

二、毕节地区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妇女建议与对策

如何帮助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妇女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需要各级妇联组织的紧密配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加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共同关爱少数民族留守妇女,发挥其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应主抓以下工作:

1、切实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并关注少数民族留守妇女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妇女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其次要加快经济发展,在少数民族农民工输出地,增加少数民族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少数民族农民回乡创业。在少数民族农民工输入地,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农民工进城发展的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农民举家进城发展,如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实行少数民族农民与城镇居民平等待遇等。

2、充分发挥妇联作用,为少数民族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各级妇联组织要竭为留守妇女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帮助,让广大少数民族留守妇女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要通过进一步大力开展各种评比表彰、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平安家庭”创建等活动,建立乡、村两级妇女儿童维权体系等等,使少数民族留守妇女提高法律意识和劳动技能,增强生活信心和致富能力;要注重关心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加强与少数民族留守妇女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她们积极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另外,要争取社会对少数民族留守妇女的关心和爱护,千方百计减轻她们的体力负担和精神负担,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为少数民族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

3、高度重视,创造关爱少数民族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少数民族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为内容,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加强对少数民族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摘要:因为要生活,要生存。所以有较多的农村少数民族男子留在城里务工或寻找打工机会,农村仍然存在少数民族留守妇女孤守家中的实情。本文在对毕节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毕节,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妇女

参考文献

[1]、方素梅.杜娜.杜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J]民族研究2004(02)

上一篇: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途下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课后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