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及思考

2024-06-17

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及思考(通用11篇)

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及思考 篇1

泗汾镇妇女健康状况及思考

2010年株洲市优秀女干部进修班彭原

摘要:我国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患妇科疾病的情况十分普遍,严重影响着她们的健康。为了解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工作在基层开展的情况,切实维护农村妇女的健康权,特对醴陵市泗汾镇的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尝试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泗汾;妇女;健康状况;

妇女同志是半边天。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患妇科疾病的情况十分普遍,严重影响着农村妇女的健康。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妇科疾病定期检查”。这源于我国农村妇女患妇科疾病率高的现实,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妇女和农村家庭的深切关怀,是党听民情、纳民意、解民忧的生动体现。

湖南省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早在2007年就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省妇联形成了《我省农村妇女生殖健康堪忧》的调查报告;省卫生厅制定了《湖南农村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方案》,并规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建立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制度,对农村已婚妇女每三年进行一次妇科病普查普治;湖南省政府还下发了《关于成立湖南省农村妇科病普查普治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副省长甘霖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是最早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妇科疾病免费

1普查的省份。全国妇联副主席孟晓驷也于2009年到湘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

为了解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工作在基层开展的情况,切实维护农村妇女的健康权,对醴陵市泗汾镇的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尝试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严峻的现实情况

醴陵市泗汾镇共有人口4004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759人。从2007年开始,用三年时间,采取带医疗设备下村普查和接妇女进城就诊相结合的普查方式,采用个人承担部分治疗费用、新农合报销部分费用的普治方式,对全镇妇女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并建立了个人生殖健康档案。

以2009年为例,泗汾镇共有3214人育龄妇女参加普查,检出疾病人数为2398人,疾病检出率为74.6%。其中患宫颈炎、阴道炎、附件炎情况最为普遍,查出患宫颈癌的9人,乳腺癌的7人。从全镇情况看,已婚育龄妇女患病率高,情况不容乐观,普查普治工作形势严峻。

二、喜忧的工作现状

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是党和政府对妇女同胞的关心,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喜有忧,喜忧参半。

喜的是:

领导高度重视,铺平工作道路,此为一喜。各级领导、部门高度重视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工作。泗汾镇党委、政府更是把此项

工作列为全年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由镇长负责,分管计划生育的副镇长主抓,同时还有妇联、财政、民政等部门的参与,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力配合。这都为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层、铺平了道路。

周密安排部署,顺利推进工作,此为二喜。为确保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工作顺利进行,切实保障妇女健康权益,促进社会和谐,镇党委政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一是开展特色宣传,广泛发动群众。不仅采取了海报、横幅等传统的宣传方式,而且还把相关政策编写为快板、三句半等新颖的文艺形式进行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创新普查方式,切实方便群众。前两年普查工作的开展,采取的是送医疗器材下村,在家门口为群众诊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先的医疗设备被慢慢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更大型的器材。送医疗设备下村的形式已不可行。于是镇政府积极与市计生局沟通、与医疗机构联系,终于在2009年实现了定时定点为农村妇女普查,而且由院方派车下乡接农村妇女进城普查。实现了由送医疗器材下村普查到接农村妇女进城普查的方式转变,切实方便了群众,让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三是建立数字台帐,管理方式科学化。为每个育龄妇女建立数字化台帐,把每人的生育、避孕和生殖健康状况都一一记录在案,方便了管理。管理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了泗汾镇农村妇女普查普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全力保障经费,确保查治效果,此为三喜。全国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晓驷,去年来湘调研时指出:做好这项工作关

键在于政策经费双保障,普查普治双落实。可见,假如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这项工作将难以开展,甚至是寸步难行。泗汾镇把普查普治工作列入了乡镇工作计划,同时目前实现了在乡镇计生部门全年免检查费,定时定点在医疗机构免费检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还可报销部分费用。

干部尽职尽责,切实落实工作,此为四喜。农村妇女普查普治工作是一项群众受益的工作,受到了群众的拥戴,更得到了基层干部的大力支持。镇、村、组干部尽职尽责,密切配合,组织在家务农的妇女全部参加普查,动员部分在本市务工的妇女回乡检查,顺利推进了工作。2009年普查率达36.7%,比前年增加六个百分点。

忧的是:

缺乏领导机构,责任不明确,此为一忧。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普查普治涉及到计生、卫生部门等部门的具体业务工作,由于缺乏统一领导,且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具体,导致部门协调性差,工作效果不佳。

缺乏有效普查机制,难以保证普治效果,此为二忧。目前普查采取的是定点定时制,即在固定的医疗场所,固定的时间进行普查。20-40岁的女性外出务工情况普遍,而普查只能覆盖在家务农的妇女。由于缺乏有效的普查机制,使得外出务工群众游离于普查之外,她们的生殖健康状况堪忧,普查效果难以保证。

缺乏普治制度支持,群众普治效果有限,此为三忧。免费普查,使群众受了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普治制度,普查后患病妇女如何普治又成为大难题。目前的普治工作是以群众自费为主,对于患“两癌”

等大病、重病的群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适当报销部分费用。总的来说群众的经济压力较大,普治效果有限。

群众保健意识淡薄,妇女患病率偏高,此为四忧。农村妇女对妇科疾病的成因和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有病了才需要治疗,缺乏保健意识。有的妇女舍不得花钱,认为这只是小病能拖就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加重了病情,使得妇女患病率偏高。

三、对策及建议

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普查普治工作,是党和政府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民心工程、和谐工程、平安工程;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为把这项关系群众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的工作做得更好,因此我建议: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市委、市政府成立妇女健康工作领导小组,与相关业务部门签订责任状,明确各部门责任,并把妇女健康工作列入考核内容。

(二)普及妇女健康知识

利用墙报、电台、电视、报刊等形式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同时利用计生系统网络,普及妇女健康知识。充分发挥婚育学校的作用,加大对年轻夫妇的健康教育。对村妇女主任进行专门培训,在村级设立妇女健康学校,由乡镇计生干部、妇联干部和村妇女主任宣讲健康知识,提高妇女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水平,提高农村妇女健康意识、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妇科疾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三)建立健全普查网络

以县级为单位,发放妇女数字化健康卡。农村妇女可凭健康卡三年内到本县定点医院进行一次免费体检,体检结果存入健康卡。数字化数据由妇联、计生、卫生部门的妇女健康信息系统共享。各妇女也可凭健康卡卡号、密码,上网查询自己的健康信息。

(四)创新经费保障机制

县乡两级财政把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普查普治经费列入预算,切实保证所需经费。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设立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普查普治专项资金,由妇联、卫生、计生部门制定工作细则,联合管理。

(五)设立困难救助制度

对家庭经济条件差,又患有严重妇科疾病的农村妇女,设立困难救助制度,积极争取和利用各方力量,避免出现因拖延不治耽误治疗时间,或者治疗不彻底,病反复发作的情况,保障贫困妇女的健康。农村妇女妇科疾病普查普治是一项利国利民之举,可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增强妇女保健工作水平,是一项政府形象、卫生事业的发展,老百姓的实惠的系统工程,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必将激励广大农村妇女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及思考 篇2

1 资料和方法

由乡镇负责宣传组织人员,县站医生携带药品、器械深入村组开展妇女病普查。

1.1

体检小组进行统一培训,自带仪器下基层检查,所有结果由体检小组医护人员记入统一的妇女生殖健康手册。

1.2 检查项目:

妇科检查、子宫附件B超检查、乳腺检查、宫颈刮片、白带常规检查等。全部资料经专人审核,输入计算机。

1.3 统计指标疾病分类归纳为5类:

(1) 宫颈疾病包括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 (2) 阴道炎症包括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 (3) 乳腺疾病包括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粉瘤、乳腺囊肿; (4) 盆腔炎症包括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液、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症; (5) 妇科肿瘤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检查3 621例,平均年龄为(36.8±9.3)岁,患病率为74.6%,其中宫颈疾病占42.4%,阴道炎症占14.4%,乳腺疾病占10.5%,盆腔炎症占3.9%,妇科肿瘤占2.9%,其他占0.5%。无宫颈癌发生。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为60.8%。

2.2 不同年龄各种疾病的患病情况

见表1。

2.3 不同妊娠次数各种疾病的患病情况

见表2。

3 讨论

3.1 本次调查疾病占前五位顺位是宫颈疾病、阴道炎症、乳腺疾病、盆腔炎症、妇科肿瘤,与张月梅报道相同[1],说明这些疾病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应加强疾病的防治工作。

3.2 乳腺疾病的患病率为10.5%,排在第3位,提示我们要改变常规妇女普查以生殖器官为重点的观念,应加强对乳腺疾病的检查和防治,同时应提倡母乳喂养,减少人工流产。

3.3 不同年龄组各种疾病的患病率不同,从表1可知,宫颈疾病、乳腺疾病、盆腔炎症在20~、30~、40~岁年龄组与50~岁以上年龄组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是因为20岁~40岁年龄组处于生育旺盛时期,性生活的机械性刺激、流产、分娩、引产、置器对宫颈损伤及月经期、产褥期保健不妥等因素所致[2]。阴道炎症在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50~岁年龄组的患病率均低于其他年龄组,与该年龄组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性生活频率减少有关,但不等于该年龄组的妇女健康状况好。我们应注意因卵巢功能减退引起的更年期疾病和身体其他系统的保健工作。

3.4 不同妊娠次数妇女宫颈疾病的患病率有明显差异,从表2可知,妊娠1次以上者与未妊娠者宫颈疾病的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妊娠次数对其他疾病的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这是因为任何妊娠结局(分娩、引产、人流)都可造成宫颈深度裂伤,从而引起宫颈疾病。应加强对妇女的避孕节育知识宣传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减少意外妊娠引起的损伤。

3.5 生殖道感染患病率高的原因是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这与妇女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有关,特别是对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的概念不清。生殖道感染并不全由性传播疾病引起,它可能由于人工流产、引产、分娩、置器等医源性或身体抵抗力下降、阴道内正常菌群比例失调而致的内源性感染引起。由于错误地认为生殖道感染等于性传播疾病,患者难以启齿,不愿让人知道,不来就医;另一原因是对生殖道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由外生殖器炎症蔓延到内生殖器炎症,而致盆腔炎。据报道15%~20%盆腔炎妇女会造成永久性不孕,衣原体和淋球菌引起的盆腔炎40%发生流产或死胎[3]。因此,要加强妇女生殖健康教育,从生理解剖、心理卫生、防治疾病、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教育,以提高妇女保健意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最大程度地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月梅, 王芬娥, 董伟琴.从妇女疾病谱的变迁看当前妇女疾病的防治重点[J].中国妇幼保健, 1998, 13 (5) :300~301

[2]李亚平, 孙家荣.女性健康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出版社.1998, 154

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及思考 篇3

[关键词]生殖健康;育龄妇女;服务状况;变化情况

近年来,我国人口持续上涨,育龄妇女的人口数量也不断上升。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近年来已经得到稳定发展,快速增长的人口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其工作重点将过渡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素质、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及服务状况等。我市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尤其是节育、生育方面以及服务状况的变化情况,是目前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中的重大研究课题。为了对我市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与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及掌握,本次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针对笔者所在市县的925例符合标准的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的调查,现对研究结果报道如下。标准,出现明显偏离则表示出生性别比存在失衡的趋势。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1993~1996年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4.50,其中,农村育龄妇女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9.14,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为94.10,可见,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而城镇出生的性别比略微偏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10.70和126.84,汉族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

本次调查结果中,2010~2014年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5.79,其中,农村育龄妇女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8.74,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为113.28,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15.45和127.46,汉族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两次调查结果比较可见,城镇、少数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均高于1997年的调查结果;同时,我市的出生性别比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农村均高于城镇,汉族的出生性别比也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见表2。

2.4我市育龄妇女产前检查率的变化趋势

产前检查率是考核产前保健服务状况的代表性指标,调查分析产前检查率可了解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保健状况。

1997年,所有调查对象中的产前检查率为76.56%,本次调查结果中,产前检查率为90.70%,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城镇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为95.00%,农村妇女的产前检查率为71.08%,本次调查中,城镇与农村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为97.55%和88.24%,提示两次调查结果中,城镇的产前检查率无明显变化,而本次调查中,农村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明显上升(P<0.05);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产前检查率分别为78.65%和50.00%,本次调查中的结果为92.08%和78.26%,汉族的产前检查率持续高于少数民族(P<0.05)。本次调查结果与1997年相比,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明显提高(P<0.05)。见表3。

2.5我市育龄妇女中人工流产率的变化趋势

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具有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占33.54%,其中有2次或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育龄妇女占10.83%,其中,农村具有流产史的妇女占27.03%,城镇占55.4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具有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占25.84%,其中有2次或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育龄妇女占7.24%,其中,农村具有流产史的妇女占20.15%,城镇占41.63%。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显示,我市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率出现下降的趋势。见表4。

人工流产活产比是人工流产特征的有效反映指标。本次调查中,人工流产活产比平均为23.46%,明显低于1997年的28.02%(P<0.05)。而在不同年龄、民族、地区、城镇与农村的育龄妇女中,人工流产活产比也存在差异。199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与城镇的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活产比分别为18.38%和60.45%;本次调查中,农村与城镇的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活产比分别为14.26%和48.98%。可见,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中,我市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活产比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是指生殖系统及功能均处于健康状态,无疾病或其他不良情况存在,包括无疾病的发生以及女性的身体及心理均处于健康状态。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已经得到稳定发展,快速增长的人口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女性健康问题中,我国育龄妇女的女性生殖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问题,包括分娩、妊娠、孕期保健、孕前检查、避孕、人工流产、不孕等健康问题,具有普遍存在的趋势,对我国育龄妇女的身体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工作重点逐渐过渡到稳定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素质、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及服务状况等内容。

本次研究针对笔者所在地区各市县的15~49岁育龄妇女进行女性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市育龄妇女的一般生育率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生育率下降是体现优生优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及显著性,除了受国家政策影响,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因素及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的出生性别比存在明显较高的趋势,该现象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有学者认为,“重男轻女”的意识、生育率下降的速度、经济发展状况及计划生育对人口工作干涉的重点等因素有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本次调查中,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出现上升、人工流产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不同的地区、民族中,产前检查率及人工流产率尚存在明显的差异。

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报告的 篇4

一、**市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市农村留守妇女状况,**市妇联与**市社科院进行了联合调研,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并针对“**区”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发放了845份调查问卷,问卷涉及留守妇女的家庭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闲暇生活、自我发展等五个方面。以此为基础,对**市留守妇女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1、中年与初中文化程度是留守妇女较显著的人口学特征

就年龄结构而言,留守妇女的主体集中在31—50岁之间,占全部调查样本的75.5%,其中“31—40岁”的比例和“41—50岁”大致相当;此外,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留守妇女比例也达到14.8%。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学历占比最大,超过全部调查对象的一半(50.5%),“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比接近四分之一(24.6%),二者合计占比为7.1%;“小学及以下”占比为13.5%,“大专及以上”的比例也达到了一成。中年为主与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留守妇女这个群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多数留守妇女具有较独立的经济基础

调查数据显示,约有45.1%留守妇女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16051元,73.2%的家庭人均年收入集中于“6501—30000元”。调查数据还显示,约有60.2%的留守妇女“有独立的收入来源”,占比86.3%的留守妇女的收入来自自己的劳动所得,其中“有稳定工作”的占比为30.7%、“零散打工”的占比37.3%、“务农”的占比14.6%、从事“副业养殖业”的占比3.7%。上述数据表明留守未必贫困,丈夫外出打工在经济上给家庭带来较强支持,同时留守妇女在经济生活上也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过经济上的稳定性还不够强。

3、“照顾孩子和老人”是农村妇女留守的主因

“照顾孩子和老人”是**市农村妇女留守的最主要原因,占比为66.9%。其次是“在家务农”,占比为12.2%,远低于第一位原因。排在第三位的是“没有技能,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占比为7.9%。“自己不愿意外出打工”的占比为5.8%,而选择“城里生活费用高”的比例为2.8%。在选择“其他”项的留守妇女中,给出的原因则有“年龄大了”、“有病”、“有时做小时工”和“在家上班”等。可见,“照顾孩子和老人”这种家庭内分工成为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

4、留守妇女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

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务工后,63.8%的留守妇女和家人的关系“没有变化”,还有26.6%的人选择“关系更加融洽”。另外,约有68.4%的留守妇女在家庭遇到问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处理时,通过“家庭成员协商共同解决”,选择“丈夫、公婆或孩子决定,但会听取我的意见”比例占13.3%,选择“我自己决定,但会听取家人的意见”的比例占12.9%,而“丈夫、公婆或孩子决定,从不听取我的意见”的比例仅占1.9%。留守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为平等,家庭关系比较和谐。

5、多数留守妇女社会参与度较高

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成为家庭社会交往中的主心骨。一是拓展了外联密度和广度。丈夫外出务工后,主客观上,都推动留守妇女扩展家庭外部的联络空间。调查还显示,77。6%的留守妇女“参加”过妇联组织的活动。一些涉及自身权益的事项需要亲力亲为,高达90.4%的留守妇女对国家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有所了解。二是多数人认为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较通畅。面对子女教育、老人赡养、土地承包、邻里纠纷、村务管理等家庭和村内事务,83.9%的妇女认为村务管理中有渠道反映意见和诉求,参与渠道较为通畅。

6、留守妇女具有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

调查显示,留守妇女中高中(中专)以上的占比34.4%,很多留守妇女具有较强的创业诉求,能适应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她们认同男女平等,愿意走出家门。调查显示,33.4%的留守妇女愿意外出务工,追求职业成就,高出不愿意外出务工者3个百分点。另外,还有5.8%的留守妇女“自主创业”,超过六成的留守妇女“就近打工”,远高于“从事农业生产”者(18.0%)。从年龄层次来看,52.0%的留守妇女年龄在40岁以下,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活力的群体。

7、留守妇女的闲暇生活呈现多样化

留守妇女在生产和家庭事务之外,享受闲暇生活的比例较高,方式多样。94.9%的留守妇女认为她们可以各种方式享受闲暇生活。其中,43.2%的留守妇女选择“看书、看电视”,26.5%的选择“串门聊天”,15.6%的选择“打麻将或玩牌”,7.7%的选择“上网”,此外还有唱歌跳舞、刺绣、带孩子到野外等多种方式。在使用互联网的留守妇女中,通过互联网“查看信息”的比例达50.1%。

二、**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需求

调查还发现,在当前农村的留守妇女群体也存在独自孤单持家家庭劳动强度大、精神生活匮乏、精神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社会保障偏弱及创业就业空间偏窄等问题。

1、赡养老人与子女教育压力很大

留守妇女多需赡养照顾1—3位老人,其中需要赡养照顾2—3位老人的比例达37.0%,有1人及以上子女需要抚养照顾的比例高达75.3%。在照顾老人方面,每天花费1—2小时的比例是52.3%,2—4小时的比例是26.2%;在教育子女方面,每天花费1—2小时的比例是43.0%,2—4小时的比例是31.0%,4小时以上的比例是12.4%。调查还显示,54.3%的留守妇女的丈夫外出务工2年以上,28.0%的外出务工5年以上。丈夫每月至少探亲一次的比例为45.6%,至少半年一次的占35.8%,有少数丈夫外出后从未回家探亲。在与家庭联系频率上,“每周至少一次”的比例为55.3%,“每月至少一次”的比例为10.5%。超过四分之三的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务工后会感受到孤独和没有安全感。

2、留守妇女的综合社会保障偏窄

丈夫外出务工后,只有17.0%的留守妇女“完全能承担”家里的主要生产生活,“力不从心”者占10.7%。夫妻分居与繁杂的家庭事务给留守妇女带来很大压力。在目前家庭的.最大困难方面,9.0%的留守妇女选择“发展生产缺资金、缺技术”,7.9%的选择“劳动强度大”,排在“子女教育压力大”和“赡养老人”之后。总体上,97.2%的农村留守妇女都参加了各类保险,例如“新合作医疗”(44.4%)、“农村居民养老保险”(34.1%)、“城镇居民养老保险”(9.1%)和“城镇居民社保”(8.2%),但就每类保险项目而言,覆盖面都偏窄。

3、留守妇女的个人和家庭权益易受侵害

留守妇女个人和家庭权益亟需保障。在个人权益方面,13.1%的留守妇女曾遭受不同程度的“家暴”,9.2%的遭遇过性骚扰。另外,也有12.7%的留守妇女认为村务管理中“没有”渠道反映意见和诉求。在家庭权益方面,因丈夫外出务工,12.4%的留守妇女认为家庭土地权益和集体权益受到损害;在遭到侵权的类型上,主要是“邻里纠纷”,所占比例为42.2%,“家庭纠纷”比例为21.3%。

4、发展能力与创业就业空间较为有限

全社会对留守妇女发展问题的关注度明显还不够。留守妇女自身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过40岁的比例占47.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比64.0%,20.1%的因为“没有技能,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在家务农”,66.9%的人则需要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从留守妇女闲暇活动方式也可以看出,她们主要以打麻将玩牌、串门聊天、看电视上网等方式来消磨闲暇时间。即便使用互联网的留守妇女,也只有1.6%的人以其作为“经营获利”工具。留守妇女中只有5.8%的人选择“自主创业”。

调查还表明,当前农村留守妇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

一是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增收致富。留守妇女大多希望政府加快发展本地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丈夫及自己在家乡找到早出晚归、收入较高的工作。一些老年留守妇女希望在家找到零工,挣些零花钱。

二是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技能培训。一半以上的留守妇女有增收致富的迫切需求,她们希望参加各类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主创业和发展生产的能力,就业技能培训最受欢迎,尤其是31—40岁留守妇女希望通过掌握一门技能,对于未来道路有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三是改善子女教育,解决后顾之忧。大部分留守妇女对子女教育问题感到力不从心,但也没有寄希望于社会或妇联来帮助她们解决这个难题,这与妇联组织在基层的作用发挥有很大关系。

四是改革养老制度,减轻家庭负担。调研中,大多数妇女表示农村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较重,40—50岁留守妇女,她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大部分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障,她们自己也有半数没有任何养老保障,赡养老人,尤其是生大病的老人,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希望社会或政府来减轻她们的负担。

三、改善**市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对策建议

留守妇女问题既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程度不高的结果。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既要通过大力推进“四化同步”,从宏观层面综合施策,同时也要针对留守妇女群体的自身特点,提出具体可操作方案。各级妇联组织作为广大妇女的“娘家人”更要积极发挥作用,切实帮助留守妇女解决面临的生产生活难题,大力推进包括所有妇女群体在内的妇女现代化。

1、建立面向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对目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进行细致梳理,将农村留守妇女需求最迫切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打包,具体包括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医疗服务、卫生保健、贫困救助等,建立规范化名录,在全市相关区开展“农村留守妇女综合服务包项目”建设试点,明确实施主体,加大监督力度,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有效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农村留守妇女综合服务包项目”建设为载体,把留守妇女民生状况纳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镇街分类考核指标体系。

2、实施系列化差别化的公共政策干预策略

建立农村留守状况政策观察点与动态数据库系统,及时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生产生活状况,为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支撑。在农村社区妇联工作平台中建立留守妇女工作站。由妇联牵头组织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保障政策、教育培训政策、生产扶持政策、社会参与政策等方面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配合全市妇女现代化实践先行区、示范区建设,打造**市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示范市、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示范区、示范街道,彰显**市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的品牌影响力。加大专门针对留守妇女的小额信贷投放力度,建立留守妇女创业“天使基金”。在全市实施留守妇女“创业家计划”,倡导留守妇女居家创业,树立100位农村留守妇女创业示范典型。

3、开展以留守妇女为核心的家庭发展能力建设

组织实施“农村留守妇女关爱行动”,推动全社会关心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支持农村留守妇女发展。开展以留守妇女为核心的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在稳定家庭、传承美德、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家庭致富等方面,发挥留守妇女的重要作用。实施“留守家庭能力建设行动”,通过政府直接服务或政府买单方式,针对婚姻家庭教育、生活技能培训、父母角色及亲子关系教育、家庭应急服务等多方面开展专业化服务,全面提升家庭能力。针对因病、因灾致贫的留守妇女家庭制定实施家庭贫困干预计划,改善留守妇女家庭生存境遇。

4、构建以妇联为纽带的社会组织支持网络

在妇联的组织平台中加大对留守妇女的支持力度。如,引导妇女加入农家乐、采摘园等农业旅游项目建设,试点推广“妇”字号农家乐;在农村“家庭驿站”社区项目服务体系中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关注与支持,打造以农村留守妇女为主导的“家庭驿站”工作特色品牌;依托已建立的“妇女之家”、妇女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依托巾帼法律服务志愿者、爱心助学志愿者等志愿者队伍,为留守妇女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帮助。通过妇联引进法律人才、医院专家等开展“送法下乡”、“尊重孩子”等活动,给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婚姻法律,安全知识等。另外,还要积极组织农村留守妇女开展自组织工作。引导农村留守妇女建立围绕生产与生活组织起来的自助、互助组织,推动农村留守妇女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中凝聚共识、提高能力、共同发展。推动形成“留守妇女四自、党政统筹部署、部门联动协作、社会参与行动”的良好局面。

5、加强农村留守妇女素质现代化建设

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及思考 篇5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为农民增收致富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催生了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即丈夫外出务工,独自留守在家赡养老人或抚育子女,从事农业生产或非农生产,年龄在20-50岁之间的农村妇女。近年来,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突破性发展,因此所衍生的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以及她们的生存现状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一、我区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

11月初,我会对60名留守妇女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从年龄分布看,留守妇女20-30岁的占26.3%,31-40岁的占42.2%,41-50岁的占31.5%,其中30-40岁是留守妇女相对集中的年龄段,她们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育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劳作。从受教育情况看,留守妇女小学文化的占10.6%,初中的占23.7%,高中的占49.7%,大专以上的占16%。留守妇女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年龄与受教育水平成反比。

二、我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劳务经济的发展使唱了几千年的“你耕田来我织布”变成了今天的“你打工来我耕田”。从“男耕女织”到“女耕男出”,这是我国在中国特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剩余农民涌入城市,农村中形成一特殊群体“留守妇女”的结果。在农村留守妇女逐步担当起家庭和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角,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家庭生活的顶梁柱。在今天的农村,我们常见到一支“38(留守妇女)·61(留守儿童)· 99(空巢老人)”部队,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孝敬老人、抚育孩子等家庭重担,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转变成为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二是农村留守妇女成为乡风文明的塑造者。大量男劳动力的外流,使留守妇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来的“主内”转变为现在的既“主内”又“主外”,成为乡村良好风气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她们对内要营造家庭的和谐,对外要处理好与邻里之间的关系。通过妇联系统“文明家庭”创建和“美德在农家”等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养成,为建设乡风文明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马河镇彭志凤家,丈夫常年在矿山务工,她独自撑起家中教育子女、抚养老人的重担,还经常调解村中邻里不和、子女不孝顺等矛盾,在当地经营的餐饮店也小有成就,成为当地的颇受好评的女能人。10月,我会将她选送到全国农村妇女公益性培训机构--北京昌平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参加了的“农家女市场创业班”(农家女进京培训期间食、宿、培训费用全免,均由该校承担)的培训。三是农村留守妇女是农村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原来由男劳动力承担的农活,现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妇女去完成。男劳动力有的仅在粮食收种的时候才回来帮忙,有的甚至一年都难得回一次家。从土地的翻耕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割等各个环节以及饲养牲畜、种植蔬菜等,都靠留守妇女操劳。有的留守妇女有了一定资本后,开始建住房、买店铺、办工厂、做生意。目前,不少留守妇女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农村留守妇女是村务管理的生力军。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男劳动力离家远、工作忙,平时很少回村,对村里的事务了解得越来越少,很难直接参与村务管理。村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和“两委”班子民主选举等事务,一般都由家里的留守妇女代为表决或投票。这样,留守妇女就成了参与农村民主管理事务的实际主体。同时,随着留守妇女逐渐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她们的视野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管理小家的层面上,而把目光投向了对村务的参与和管理,对落实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目前,农村妇女入党的人数越来

越多,在农村“两委”选举中妇女当选为班子成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农村留守妇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我区第七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已成功选举产生村主任167名,其中女性2名;副主任、委员473人,其中女性198人,占31.2%,比上届增加5.2个百分点。

三、我区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困难

当前,我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多”和“三少”。

“三多”,一是偏远山区和经济实力较弱地方的留守妇女多。这部分地区就地消化劳动力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致富途径和渠道不够畅通。城郊村和经济实力强的地方,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明显减少。农村留守妇女存在与经济实力强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二是承担超负荷生产劳动的农村留守妇女多。这部分留守妇女不仅要赡养老人、抚育孩子,还要负担家庭的各项生产、生活重担,特别在农忙时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三是留守妇女外出丈夫务工技能不高的较多,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以体力劳动挣“饭碗”,“失业率”也相应居高。

“三少”,一是与丈夫沟通交流少,婚姻隐患增多。大部分留守妇女一年只能和丈夫见面一两次,长期分居导致交流减少、感情疏远,对婚姻的稳定缺乏信心,有些家庭走向解体。全区2005-2007年农村离婚案件调查显示,“外出打工”成为农村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北流传顺口溜:“女人外出发染黄,夫妻俩人过不长”、“男人外出不联系(与家人联系),婚姻一定有问题”。婚姻亮起“红灯”后,留守妇女作为弱势群体大都面临夫妻间失去联系、丈夫隐瞒收入、不再承担养家义务等难题,往往无法申请财产补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特别是土地承包等权益上很难得到合理保障。牌楼镇长兴村张某离婚后,不仅未分到任何财产,丈夫还对两个女儿的生活不闻不问,虽然张某多次要求分割原本两人共同承担的耕地,但一直不能得到解决。现在张某不仅无房无地,还要抚养两个女儿,生活艰难。二是对孩子教育少,子女教育力不从心。这部分留守妇女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上,教育子女力不从心成为留守妇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也是目前我区农村子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城北某村卢某,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儿子钟某沉迷于网络之中,对她的管教置之不理,儿子还经常因玩网络游戏与她发生口角,最终被儿子趁其午休时用铁锤砸死。三是社会安全感减少。由于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给犯罪分子以可趁之机,留守妇女则更易受到侵扰,导致缺乏安全感。这部分留守妇女因曾被骚扰或家中被盗等问题缠绕。

四、改善我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的建议

农村留守妇女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改善背在留守妇女身上的务农、老人、孩子等“三座新大山”,减轻压在留守妇女心中的教育、婚姻、安全等精神负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各地要把做好留守妇女工作纳入农村工作的重要日程,从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出发,加大投入力度,为解决留守妇女问题提供保障。

1、解就业难题之源。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大量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成为当前各地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有组织、有计划的消化和转移劳动力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努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本地经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相适应,形成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格局,让她们由“守家园”转变为“建家园”。二是积极鼓励已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掌握先进实用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既能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还能为留守妇女稳定婚姻关系、抚育子女、赡养老人、分担家务劳动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强化农民实用技能的培训。利用各类劳动培训组织,强化对农民实用技能的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和留守妇女都能掌握到一技之长,创造出有地方技能特长的务工农民群体,把光靠出卖体力的“瓷饭碗”变成人人需要、处处抢要的“金饭碗”。

2、强维权服务之本。一是健全妇女维权网络。成立“妇女法律援助站”,完善村级维权网络,畅通维权渠道,为留守妇女的维权提供帮助,引导农村留守妇女合理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特别是在农村离婚案件中,注重保护无过错方的财产权益,加大对有过错方的索赔力度,保护留守妇女财产、土地等方面的合理诉求。二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组织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到“平安村庄”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来。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为农村留守妇女营造安心、安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三是要强化农民群众法律意识和观念。结合“五五”普法教育规划,将《婚姻法》等法律常识纳入到对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的普法教育重点,在外出务工农民中形成遵纪守法、明理讲法、知荣明辱的观念,培养农民群众的健康人格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增强留守妇女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关系的融洽。

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及思考 篇6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社会分工逐步细化,大批村民脱离土地从事二、三产业,推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流动人口骤然增多,给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压力,教育教学条件滞后,迫使许多外出务工农民的孩子不能随地就学,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妇女和儿童,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此,永源镇妇联对全镇留守妇女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份,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形成以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永源镇位于阿城区北45公里处,距哈尔滨市三棵树火车站仅二十公里,与哈尔滨的香坊区接壤,交通便利,国道同三公路和哈同附线从镇内东西穿过,区级公路阿巨路由南向北延伸经过我镇。全镇辖区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全镇有11个行政村,87个自然屯,3个居民委,人口总数41715人,全镇有耕地面积20万亩,以玉米、大豆为主,瓜菜等经济作物,水稻和退耕还林为辅。永源镇现有农村妇女14764人,育龄妇女9623人,已婚育龄妇女7431人。据不完全统计,我镇共有留守妇女572人,0—18岁留守儿童355人。根据调查,留守妇女的主要特征:一是年龄偏大,31-40岁左右的妇女因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子女而留守在家,这个年龄段的占60%,45岁以上的占20%。二是文化偏低,在572名留守妇女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250名,占43.8%;初中文化的298名,占52.1%;高中以上文化的24名,占4.1%。三是劳动强度大,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留守儿童的主要特征:一是留守时间长。在留守儿童中,6岁以下的105人,占29.6%;6—14岁的182人,占51.3%;14—18岁的68人,占19.2%,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外出打工。二是联系沟通难。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占41%,每月联系一次的占59%,与父母分别时间全部在一年以上,有的一年甚至几年才能和父母见上一面。三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在留守儿童中就读小学的239人,初中的58人,高中的28人,据调查显示,学习优秀的仅占15%,中等的占70%,较差的占15%。

二、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

1、劳动强度大,健康意识较差。家庭中男劳力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抓好生产劳动的同时,她们还要教育子女、照顾老人,有限的精力与超负荷的劳动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妇女需要独立承担农业生产,喂2头以上的牲畜。50%左右的留守妇女没有坚持体检,有的明知有病也拖着不看。

2、精神压力大,防范力量减弱。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据调查,丈夫外出打工时间最长的已经有2年之久,最短的也有一两个月,其中,38%的务工者每月回家两次以上,55%的每月回家一次,7%的一年及以上回家一次。部分留守妇女担心与丈夫失去联系,担心丈夫有外遇及在外的安全,同时,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留守妇女还担心家庭遭遇偷盗,担心被异性骚扰,安全感大大降低,68%的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60%的留守妇女常常感到孤独。

3、文化生活少,综合素质偏低。虽然很多村委会建立了农家书屋、农民活动场地,健全了各种体育设施,但由于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留守妇女在农闲时节的娱乐活动主要是带小孩、看电视、串门子、打麻将,极少读书看报、学习知识。由于社会交际圈狭窄、思想观念落后、知识更新慢,导致部分留守妇女无力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与监管,与丈夫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婚姻质量和家庭稳定。

三、留守儿童

1、家庭教育缺失。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由亲戚或祖辈进行隔代抚养,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在学习给予帮助和指导,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亲情缺失,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淡漠,性格大多存在孤僻、任性、冷漠、自卑等现象。

2、行为习惯较差。隔代教育“重养轻教”,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上的偏差,有的不听教导、不服管理,甚至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迷恋网络等不良行为。

3、安全缺乏保障。留守儿童年龄小、力量弱,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遭受伤害或侵害他人,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尤其是女孩,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四、对策及建议

1、针对留守妇女:一是建立活动阵地。充分发挥“妇女之家”作用,组织留守妇女开展文娱活动,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系列活动。二是开展技能培训。把留守妇女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整体规划,开展科技知识、创业技能、法律咨询、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升留守妇女基本素质和致富能力。三是加强政策扶持。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出台有利于留守妇女的创业政策,实施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项目,帮助留守妇女创业致富。四是做好维权工作。充分发挥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等阵地作用,开展农村民间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工作,组织留守妇女参与平安村庄创建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营造安定团结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五是加强人文关怀。农忙时节,各村要合理安排和协调人财物,通过生产互助、换工、义工等形式,帮助留守妇女搞好农业生产。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妇女家庭,给留守妇女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2、针对留守儿童:一是净化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清理网吧、校园环境整治活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二是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学校应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加大价值观念引导、亲子之间沟通交流、家庭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工作力度,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三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通过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强化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监护;规范家长学校和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四是实施关爱工程。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爱心妈妈重点开展“双互”“双访”“双联”活动,即互认互知,访班主任、访委托监护人,“爱心妈妈”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孩子和委托监护人联系,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信或通话,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或家庭看望留守儿童,每年陪孩子过一次节日,使留守儿童真切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问题,单靠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还有赖于社会教育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健全,有赖于教育基础建设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及思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进行健康检查的已婚妇女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其年龄区间为20~68岁, 平均 (41.8±6.0) 岁。

1.2 研究方法

首先请研究对象填写统一的基本情况问卷, 包括其年龄、初潮年龄、是否有过妇科感染病史、避孕情况等, 并使用视诊或触诊对研究对象进行初步检查。然后进一步进行常规妇检, 包括B超检查等, 并使用置入式阴道窥器, 认真观察阴道内部情况。最后进行实验室检查, 采集研究对象的阴道分泌物, 进行革兰染色, 检验念球菌、念珠菌、淋球菌等常见菌种的检查。发现细胞异变者要进行复查确诊。

1.3 诊断标准

以最新版《妇产科学》中各生殖感染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 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有1024例研究对象患有妇科疾病, 占总研究对象的62.75%。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宫颈炎, 共有360例, 占35.16%, 宫颈柱状上皮外翻和宫颈息肉分别为259例和101例;其次是阴道炎, 共有277例, 占27.05%, 主要为滴虫性阴道炎113例;第三是盆腔炎, 共有200例, 占19.53%;其他妇科生殖疾病, 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共187例, 占18.26%,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同时, 调查发现30~40岁组的已婚妇女中感染妇科疾病的病患最多, 共536例, 占52.34%;其他20~30岁组、40~50岁组、≥50岁感染病患分别为102例、311例、75例, 分别占9.96%、30.37%、7.32%, 说明已婚妇女生殖感染与其年龄关系密切, 30~40岁妇女性生活频繁, 同时生育与流产也导致其生殖感染率大大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通过调查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测的1632例已婚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得知, 宫颈感染、阴道炎以及盆腔炎是女性生殖感染中三大最常见的疾病感染。生殖感染会造成感染者白带异常、腰酸、下腹疼痛等症状, 不但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和工作, 更为其添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使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大大降低, 若不能及时治疗将会造成严重后果[2]。

由于30~40岁是性生活频繁的年龄段, 所以感染生殖疾病概率大, 本次调查中30~40岁组的已婚妇女感染妇科疾病的共有536例, 占患者的52.34%, 因此次年龄段女性更需要注意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

另外, 为改善已婚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 建议有关部门开展以下工作。首先, 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加强社区内已婚妇女的生殖健康宣传与教育活动, 积极印发生殖健康基本知识的宣传手册, 同时开展调查问卷活动, 了解个人的生育、患病史等具体情况后进行针对行生殖健康知识普及, 则更有效率[3]。其次, 医疗卫生部门应加大卫生宣传, 并以预防保健为工作之重, 通过调查分析既往病例资料, 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妇科生殖疾病自我诊断的标准, 使患者能及时发现自身的生殖感染, 并得到及时治疗, 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最后, 社会媒体也应加大对妇女生殖健康的关注, 使女性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更加了解生殖健康知识。

总之, 女性的生殖健康是不容小觑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 我们一定要加强认识, 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全面提高已婚妇女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为对妇女保健、预防妇女常见病提供理论指导, 调查在本院普查的已婚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方法 检查并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1632例已婚妇女。结果 其中妇科生殖病患者1024例 (62.75%) , 中年妇女 (3040岁) 居多, 共536例, 占患病人数的52.34%。前三位高发妇科生殖病依次为宫颈炎360例 (35.16%) 、阴道炎277例 (27.05%) 、盆腔炎200例 (19.53%) 。结论 生殖感染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 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妇女健康教育的普及活动, 降低妇女生殖感染率, 加强已婚妇女的生殖健康认识。

关键词:城镇,已婚妇女,理论指导,生殖健康

参考文献

[1]肖万凤, 于景龙.长春市农村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23) :3125-3126.

[2]朱程英.城区已婚妇女生殖健康及相关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5) :232-233.

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 篇8

【关键词】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

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且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开展育龄期妇女的生殖健康检查是妇幼保健的重要内容。

为了解盘溪镇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提高该群体女性的生殖健康水平。我院对本地区的育龄妇女展开了全面的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现就我院在这次生殖健康检查中发现各类妇科疾病的情况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运用我院的资源,以自愿为原则,对盘溪镇1000名育龄妇女展开生殖健康状况的检查工作。检查收集到各种妇科疾病病例共365例,患病率高达36.5%,这365名妇女都在不同程度上患有宫颈疾病,阴道炎和外阴炎等妇科疾病。

1.2 方法

使用各类妇科仪器和设备对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疾病的检查,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常规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阴道镜检查、阴道B超。记录疾病检出情况,收集病例,并对上述检出病例分别按患者的年龄分布以及各类疾病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检查中各年龄段妇女的疾病情况

对收集到的365份病例分别按患者的年龄段进行统计,详见表1。

在所有检出疾病的患者中,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50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7岁。

2.2 各种妇科疾病检出情况

在检出的所有疾病中,宫颈疾病的患病率最高,是影响该年龄段妇女生殖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3 讨论

3.1 检查中各年龄段妇女的疾病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在检查的所有1000名妇女中,检出各种妇科常见病共365例,患病率为36.5%,其中各年龄段发病率分别为30岁以下为30.65%,30-39岁为40.79%,40~50岁为33.01%。由此可见,在育龄妇女中30~39岁为各类妇科疾病的高發年龄段。

3.2 各种妇科疾病检出情况

此次检查检出的365例妇科常见疾病中,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宫颈疾病、阴道炎,发病率分别为42.47%,36.16%,是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因素。慢性宫颈炎是宫颈疾病的一种,其主要是由于长期炎症的刺激,导致细胞的增生较为活跃,分泌物多,长期刺激宫颈和阴道,如长期不给予治疗,则会导致癌变等发生。早发现,早治疗是该病的主要防治方法。

许多妇科疾病在发病初期不易察觉,而且有恶化的危险,因此,应该定期对适龄妇女进行疾病检查,将妇科疾病扼杀在初期。

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可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影响出生人口素质。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保健与社会的发展、妇女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及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相关。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妇女的生殖保健意识也日益提高,妇科疾病较以前有大幅减少的趋势。但仍是威胁妇女健康,影响家庭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妇女保健工作的加强,不能松懈。更应加强宣讲力度,使广大育龄妇女更深入地掌握生殖保健知识。

育龄期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是妇幼保健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是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健康水平和人口质量的重要问题。如何维持和保证育龄期妇女的生殖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还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应该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建议各组织和机构,定期对育龄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及时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同时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育龄妇女的自我保健能力,降低患病率,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为下一代的优生优育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肖霞,杨卫,黎秋波.3172例妇科病普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23(14):2066.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篇9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1.1. SCL-90检出心理健康方面

李宝峰等[4]采用SCL-90 量表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 ,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01)。

王东宇等[5]研究发现,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有30.3%的中学留守孩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孩。

1.2 人格方面

范方等[6]对亲子教育缺失组(留守儿童) 和对照组的16PF得分进行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组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赵红[7]等采用EPQ个性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作为调查工具对留守儿童组与非留守儿童组各自进行因子分之间的性别比较,结果发现留守组儿童男女之间在内外向、神经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和自我意识总分这6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非留守组男女之间仅在行为因子上有差异。

而程少贵等[8]用MHT和EPQ量表在江西省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焦虑,留守儿童的精神质、内外向、掩饰性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同龄常模,神经质量表得分留守男性儿童与同龄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留守女性儿童的神经质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同龄常模。

1.3 焦虑状况

刘正奎等[9]对重庆、贵州两地乡镇的中小学生( 包括留守及非留守儿童) 进行焦虑水平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状态焦虑水平上要明显地高于非留守儿童, 而两者在特质焦虑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

首先, 父母离开时, 儿童的年龄越小, 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越高。

其次, 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频次对其焦虑水平也有重要的影响。

龚开国[10]研究结论也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状态焦虑水平普遍比非留守儿童高,但特质焦虑水平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是否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年级、性别等因素。

张顺等[11]对安徽省某县两所农村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发生率为17.1%,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1.4 其他方面

周青云等[12]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有较严重的心理危机, 主要表现在: 脾气暴躁、焦虑自闭、自暴自弃、消极自卑,做事无恒心, 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

在调查中, 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心理重, 常为一点小事怒发冲冠、暴怒不已,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

霍金芝等[13]研究指出不稳定的家庭结构是儿童个性发展偏异的高危因素,亲子关系是影响个性发展的核心,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是导致亲子关系不良的重要因素。

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及思考 篇10

您好!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经商而留在原籍的儿童青少年。留守儿童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调查研究,本课题组就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作出问卷调查。本调查采用匿名形式,仅用于学术研究。在四个可供选择的答案(A、B、C、D)中,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并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谢谢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认为留守儿童在当地是不是较普遍()A、是B、不确定C、不是

3、您认为留守儿童与其它儿童的教管相比较()

A、更难B、没有差别C、更容易

4、您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教育状况()

A、影响较大B、有影响C、影响较小D、没有影响

5、您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生活状况()

A、影响较大B、有影响C、影响较小D、没有影响

6、您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性格()

A、影响较大B、有影响C、影响较小D、没有影响

7、您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水平()A、优秀B、良好C、中等D、差

8、您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A、很好B、好C、一般D、差

9、您认为留守儿童的独立生活的能力()A、很好B、好C、一般D、差

10、您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A、很好B、好C、一般D、差

11、您认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品质()A、很好B、好C、一般D、差

12、您认为留守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A、很好B、好C、一般D、差

13、您认为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A、很好B、好C、一般D、差

14、您认为留守儿童暑假期间多和谁生活在一起()

A、父母其中一方 B、爷爷奶奶C、外公外婆D、寄养在其它人家里

15、您认为留守儿童父母回家频率()

A、常年在外 B、一年一次C、半年一次D、每月一次或几次

16、你认为留守儿童暑期生活过得怎么样?

A、很好很充实B、和其他孩子一样,没有什么特别C、很糟糕,没人管

D、不知道

17、您认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是否很好的履行了其教育职责()

A、能够很好履行B、能够履行C、不能履行D、不确定

18、您认为留守儿童现象是否应该被重视()

A、应该B、不应该C、不确定

19、据你所知,当地政府部门或教育部门是否专门建立有留守儿童的档案()

A、有B、没有C、不确定

农村教师在校业余生活状况及思考 篇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师给予了关注,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农村教师在校业余生活状况的关注。关注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状况,加强对教师业余生活的有效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对职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教师业余生活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某偏远农村初中学校教师在校业余生活的现状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观察,了解到农村中学教师在校业余生活的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 教师业余生活状况

1.教师在校业余生活时间情况

本校采用的坐班制,全校教师上午在办公室坐班4小时,下午在办公室坐班3小时。全校共有7个教学班,每晚有两节课要求教师下堂,每周有4个晚上,平均每个教师每周晚上下堂的时间是2.55小时。文科教师还有早读和晨读要进教室。坐班时间有课的教师去上课,没有上课的教师也不能离开办公室。白天坐班时间和早晚上下堂时间为上班时间,其余的时间为业余时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在校业余生活时间严重不足。

2.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情况

在业余时间里从事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主要有以下这些情况:处理班级事务、学生辅导、业务学习、教研教改、批改作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全校教师全学期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主要表现在:(1)班主任主要是处理班级事务;(2)大多数任课教师是在辅导学生的学习,在临近考试时最为明显;(3)少数教师是在进行业务学习。

3.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

根据观察,该校参加体育活动种类主要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还有少数教师参加了跑步和跳绳。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早晨(有课的不能参加)、中午休息时、晚餐后休息时。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一个篮球场,场内可拉排球网;两架木制乒乓球台;羽毛球12副;乒乓球拍10副;篮球2个;其他球类自备。参加体育活动的教师人数:业余时间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人数为0;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参加打篮球为5人,打乒乓球为3人;在业余时间内偶尔参加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和其他项目的人数为9、14、13、6、3、5;业余时间里从不参加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和其他项目的人数为8、8、5、16、18、17。

从上面的观察结论分析,可以得出农村学校教师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大致情况:(1)农村教师在校业余时间参加的体育活动种类贫乏,局限于几种常见的球类;(2)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主要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固定的教师,大多数教师只是偶尔参加一下体育活动,甚至根本不参加体育活动;3)体育活动时间零散,没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保证;(4)农村学校提供的体育活动场地和施舍不健全。

4.业余时间参加文娱活动情况

该学校的文娱设施非常贫乏,全校只有一个广播,用于每天给学生做广播操用的,有几台风琴,基本上没有使用,没有专门的文娱活动室。学校很少组织教师文娱活动,在业余时间里,教师基本上没有参加文娱活动。

5.业余时间个人怡情娱乐情况

这里所说的个人怡情娱乐活动是指个人陶冶情操的积极健康的活动。在全校教师中能够进行个人怡情娱乐的教师只有4个人,一位偶尔会弹弹风琴,哼几句京剧。还有3个是象棋爱好者,在不坐班和没有课的时间里,偶尔也看到他们下几盘棋,但这样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其余的教师基本上没有什么明显的个人怡情活动。

6.业余时间观看影视活动情况

(1)业余时间看电视的情况。随机抽取了一天,观察在这一整天内来办公室看电视的人数和所看电视的时间。从早上6:00到晚上11:00这段时间里来办公室看电视共有13人,在这12小时内电视的开机时间大致是5个小时。这是以办公室的电视为观察点,还有部分教师在家里看电视。

(2)业余时间观看电影的情况。这一学期学校放了一次电影,共放两场,是按照上级要求放给学生看的。学校要求教师到场观看,但真正到场观看的教师只有8 人,其中包括7位班主任。

(3)业余时间看录像影碟的情况。根据观察统计全校教师中有15人有影碟机,5人有电脑。学校旁边有一个地下商店,里面出租各种影碟,有连续剧、花鼓戏、魚鼓片、成人电影,整个学期去租过影碟片的有17人。

从观察结果来看,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在业余时间里大部分教师选择看电视;(2)观看的影碟录像内容粗俗。

7.业余时间参加打牌、打麻将等活动情况

打牌、打麻将在学校里是明文禁止的,尤其是在上班时间里不准打牌、打麻将。但是实际上,根据观察,教师在校期间在业余时间里打牌、打麻将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参与这类活动的人数也常常比较固定,有一定的活动班子。通过长期的观察,全校教师全学期内业余时间参与打牌、打麻将活动情况是:参与次数为0有6人,占总人数27.27%;参与次数为0~10有4人,占总人数的18.18%;参与次数为11~20有8人,占总人数的36.36%;参与次数为20次以上有4人,占总人数的18.18%。活动时间一般是晚上10点以后,持续时间不等,最长时持续到凌晨5点。据不完全观察,整个学期进行这类活动有20次以上。这类活动大多数情况下都带有一点赌博的性质,输赢金额有几百元不等。

8.业余时间里的其他活动情况

业余时间里教师的其他活动情况是指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外的活动情况。有少数教师在业余时间里干一些体力劳动,如种些蔬菜;一位老师在参加自学考试。另外还包括教师在业余时间里闲聊。这些活动也占用了教师的业余时间。

9.结论

从以上几方面情况可得出结论: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业余生活处于不良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在校业余活动的时间不够;(2)教师在校业余活动场地、设备有限;(3)教师在校业余活动种类单调;(4)教师在校业余生活质量偏低;(5)教师在校业余活动中健康高雅的业余活动很少;(6)学校对教师业余活动开展的组织不正常。

三、 教师业余生活的不良状况对教师、学生、学校的消极影响

1.教师业余生活不良状况对教师健康状况的影响

(1)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教师在校的业余生活的不良状况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良的业余生活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降低,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2)对农村教师身体健康的影响。根据研究资料表明,教师比其他行业的职工健康状况要差,农村教师的健康状况比城市教师健康状况普遍要差。这与教师的业余活动状况有关系吗?通过观察和访谈,学校里有8人患有高血压,这些人都是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有不少人有头晕、失眠现象,这些人大多是看影碟过度,打牌、打麻将熬夜过多的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良的业余生活状况,是造成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的原因之一。

2.教师业余生活不良状况对学生的影响

一方面,教师业余生活不良状况导致教师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这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上课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不良表现也会被学生觉察到,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3.对学校的影响

首先是对学校形象的影响。一个学校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师的精神风貌上,学校教师业余生活不良状况会造成教师不良的精神状态,这反过来会影响学校的精神面貌和良好形象。其次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在全学期中打牌、打麻将次数在20次以上的四名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4人所教的8科中,在学校举行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中,学生成绩在学校排名第一的只有2科,占所教课目的25%,这其中固然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关,但与教师的业余生活状况不良也有一定的关系。从整个学校来看,教师业余生活不良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学校教学质量下降。

四、 教师在校业余生活不良状况的原因分析

1.教育体制的原因

(1)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该校的师生人数比严重少于国家规定的正常标准。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规定按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农村初中师生比为1∶18.0,而该校的实际师生比却为1∶22.6。这样的直接后果是每个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占有了教师正常的业余生活时间,使得教师的在校业余生活时间减少。

(2)学校教学压力大,存在强烈的教学竞争。从上级部门到学校都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并把每次抽考、统考的排名、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学校直接或间接地向教师施加压力挤时间加班加点,这使得部分教师被动或在一定程度上的主动地利用业余活动时间进行有关教学工作,使得教师的在校业余生活时间减少。

2.社会方面的原因

(1)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农村教师逐步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社会活动中心逐渐远离学校。

(2)社会对学校教师的人文关怀减少,对学校娱乐设施的投入减少。当地政府在对学校教师业余生活方面的投入不够,甚至没有投入。学校教师业余娱乐活动场地、设施严重不足。

(3)农村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落后的文化环境给学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农村留在家的大多数中老年人,他们无所事事,赌钱打牌,传播颓废文化,渗透到学校,对学校教师的业余生活品位在一定程度上有降低作用。

3.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在认识上过于强调教学质量的提升,忽视了对教师人性的终极关怀。学校里追求的是教学质量,对教师的业余生活的质量状况不予重视。

(2)学校在投入上偏重于教学,忽视了教师业余生活设施的投入,导致农村学校教师业余活动设施非常单调、简陋。

(3)学校对教师的业余生活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约束。学校对教师的在校业余生活缺乏正面的倡导,对待赌博性质活动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

4.教师本人方面

(1)教师本人对在校业余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教师不愿参加健康向上的业余活动,没有认识到健康向上的业余活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

(2)教师对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缺乏积极向上的追求,不少教师的业余活动还停留在较低级的层次。

(3)教师教学压力大,业余爱好兴趣不广。大部分教师迫于教学的压力,牺牲业余时间从事教学活动。还有部分教师,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不喜欢从事业余活动。

五、 对策分析

为了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的业余生活的不良状况,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以人为本,对教师给予更多的人生终极关怀

农村教师相对来讲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不高,业余生活状况不良,身心健康状况欠佳。上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学校教师业余生活状况极为不良这一现状,以及这种不良状况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要对农村学校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关注。不断提升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2.加强师资建设,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

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在校师生比明显偏低,农村学校教师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在校业余活动时间少。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任务,使农村教师有正常的业余活动时间。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学校业余活动设施

农村学校的教师业余活动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对于这样的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靠有关部门进行。有关部门要增加对农村学校公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并把相当一部分用于教师业余活动设施的建设。

4.政府部门要努力净化学校周边文化环境,提升社会文化品位,为农村教师在校业余生活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5.正确引导,开展健康的业余活动

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创造良好条件,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业余生活。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进专门负责。对教师的业余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正规化、制度化。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益的业余活动来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6.积极参与,提高业余活动的品位

教师本人要用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业余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踊跃参加健康向上的业余活动,自觉抵制不良的业余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业余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翀炜,张帆.田野调查的理论反思.思想战线,2005(3).

[2] 郭浩.农村教师业余生活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18).

[3] 江志鸿.浙江省城市与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4(5).

[4] 徐光兵,周怡.幸福指数的提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0).

上一篇:拥有健康心理享受快乐人生下一篇:中初级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