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联合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2024-10-19

妇女联合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共8篇)

妇女联合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篇1

妇女联合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妇女工作,根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结合农村妇女工作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乡镇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乡镇妇联)和农村妇女代表会(以下简称农村妇代会)是妇女联合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基层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第三条 乡镇妇联和农村妇代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代表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团结动员广大农村妇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第四条 乡镇妇联和农村妇代会接受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妇女联合会的领导。

第二章

第五条 妇女联合会农村基层组织实行代表联系妇女群众制度。

第六条 乡镇建立妇女联合会。

乡镇妇联的权力机构是乡镇妇女代表大会,每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妇女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领导机构是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负责日常工作。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般每年举行一次。

第七条 农村的行政村、乡镇企业、农林牧渔场、专业市场和其他经济组织设立妇女代表会。根据工作需要,可建立村妇联或其他形式的妇女组织。

农村妇代会由本村年满18周岁的妇女民主选举若干代表组成,代表人数根据行政村的规模和各经济组织妇女人数而定。代表推选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负责日常工作。也可召开由本村年满18周岁的妇女或妇女代表参加的妇女大会或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和代表若干名,组成本村妇代会。

农村妇代会每三年换届一次,换届工作与村民委员会换届同步进行。换届情况报乡镇妇联备案。

第八条 成立或撤销乡镇妇联、农村妇代会组织,须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和同级妇女代表大会、妇女大会通过及同级管理部门审核,报上级妇女联合会备案。

第三章

职责与任务

第九条 乡镇妇联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上级妇联组织及同级妇女代表大会决议;

(二)指导所辖农村妇代会开展妇女工作;

(三)加强与乡镇内单位及其妇女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培育以妇女为主体会员的协会、联谊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基层群众组织,推进乡镇妇女工作的社会化;

(四)加强乡镇妇联自身建设,提高乡镇妇联干部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第十条 农村妇代会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上级妇联组织及同级妇女代表大会或妇女大会决议;

(二)加强与驻村单位及其妇女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培育以妇女为主体会员的协会、联谊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基层群众组织,提高本村妇女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农村妇代会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学习培训、工作会议、代表联系、检查考核、评比表彰等工作制度。

第十一条 乡镇妇联、农村妇代会的主要任务:

(一)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农村妇女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女性。

(二)组织农村妇女参加“双学双比”、“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和拥军优属等活动。提高农村妇女科技致富能力,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促进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三)代表和维护农村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反映妇女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代表妇女参与村务决策,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四)宣传、普及有关妇女儿童的法律和法规,抵制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嫖娼、卖淫、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依法治村。

(五)普及科技、环境保护、妇幼卫生保健和优生、优育、优教等知识,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六)协助党组织做好培养、推荐妇女入党积极分子和农村后备女干部工作,发挥妇联作为培养输送女干部基地的作用。

(七)因地制宜建立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和科技示范基地,为妇女儿童提供有效服务。

第四章

妇女工作者

第十二条 乡镇妇联主席的基本条件: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有参政议政和组织协调能力,热爱妇女儿童工作。

第十三条 农村妇代会主任的基本条件:政治思想好,热心为妇女儿童服务,有文化,有本领,具有开拓精神,能够带领妇女增收致富。农村妇代会主任应是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成员。

第十四条 乡镇妇联主席享受乡镇党政领导副职的政治、生活待遇。农村妇代会主任的经济报酬应纳入村干部生活津贴范围。

第十五条 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培训,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基层妇女工作者队伍。

第十六条 加强代表、执委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联系妇女、代表妇女和服务妇女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十七条 建设巾帼志愿者队伍,组织志愿者为妇女儿童服务。

第五章

第十八条 乡镇妇联、农村妇代会经费来源:

(一)乡镇妇联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统筹解决;

(二)农村妇代会活动经费由乡村集体经济或村可使用的经费列支;

(三)开展生产性、服务性经营活动;

(四)建立经费基地;

(五)接纳社会捐赠。

第六章

第十九条 本条例解释权属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第二十条 本条例自通过之日起施行。1999年12月5日全国妇联八届二次执委会议通过的《农村妇女代表会工作条例》同时废止。

妇女联合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篇2

关键词:农合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机构,现状,问题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帮助广大农民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效益,降低了交易成本。与发展迅速的势头不相称的是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无序状态,规模小、效益低、自律性差、服务领域窄、带动能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为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机构,统一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2006年,在保定市政府的明确要求和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的安排部署下,保定市供销合作社组建了保定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简称“农合联”) 。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农合联的职能作用逐步显现,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为促进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1 保定市农合联的发展现状分析

1. 1 农合联的性质

保定市农合联是在政府领导下,由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三农”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组成的全市联合性、专业性、行业性、自愿性的非营利性社会经济组织,具有社团法人地位,由保定市民政局注册登记。农合联接受保定市供销合作社的业务指导和保定市民政局的监督管理。

1. 2 农合联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1. 2. 1明确组织目的为完善组织机构,做好服务,保定市农合联提出了“体现两个所有,突出两项特色,抓好三个对接”的总体工作思路。即体现让所有有经营活动的农民都加入专业社,让所有专业社和涉农协会都加入农合联的总体目标; 突出推广乡镇分会全覆盖和专业社融资服务两项特色工作; 抓好农企对接、农技对接、农超对接。

1. 2. 2健全组织基础1) 健全内部管理机构,充实人员。保定市供销社和21个县供销社都成立了农合联办公室,从办公设施、经费预算等多方面对农合联工作给予优先支持,并选派得力人员不断充实到农合联中。截至目前,保定市、县两级农合联专、兼职工作人员总数已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456人,为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人员基础。2) 健全农合联组织体系。保定市农合联成立后,分别组建了东部平原经济作物、高速公路沿线蔬菜产业和西部山区土特产品3个区域产业分会,促进区域特色产业的联合与合作。为扩大农合联的组织基础,保定市农合联又大力推进了农合联乡镇分会建设,目前乡镇分会总数达到263个,占全市乡镇总数比例的90. 3% ,为农合联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保定市各县农合联乡镇分支机构建设情况,见图1。

1. 2. 3争取各部门支持各级供销社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向政府反映工作成效和遇到的问题,取得了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几年来,先后有11个县级政府明确了农合联引领、扶持、服务当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职能和作用,尤其2013年安新、徐水县政府先后专门印发文件,理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农合联的工作职能和定位; 保定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都先后对供销社开展的农合联工作进行了调研; 市县两级供销社累计得到了327万元的农合联财政支持资金。

1. 2. 4开展多种服务1 ) 各级农合联通过创办会刊、农合联网站等形式,向会员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截至2013年年底,保定市农合联已经建成网站40个,发行会刊545期,免费发布信息19 397条。保定市农合联创办的“保定农村合作经济网”实现了与保定市综合门户网站“保定热线”的“保定三农”栏目并网运行,从而在网络媒体上充实了服务三农的宣传阵地,拓宽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的免费信息发布渠道。

2)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积极组织经验交流、推介活动。各级农合联通过举办各类农业技术、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合作经济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培养了农民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理念。保定市各级农合联成立以来共开展各类培训2 736次,参加培训75 180人次。保定市、县两级农合联共举办经济交流活动417次,推销各类农副产品216 466万元,实现助农增收超过8亿元。

3) 开展农企对接、农技对接和农超对接。为解决农民投入成本增加的难题,保定市农合联开展了农企对接活动,与保定市远大种子有限公司、河北冠祥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及保定市供销社的一些社属企业等签订了农企对接协议,实现了优质农资产品的生产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从而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农民生产投入; 为解决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管理问题,同时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尽快转化和推广,保定市农合联积极与河北农业大学、保定利民农资科技市场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农技对接活动; 为解决农民销售难问题和提高食品安全程度,2009年9月份,保定市农合联与保定市规模最大的惠友连锁超市签订了农超对接合作协议。投资100万元成立了天惠农产品配送中心开展农超对接的具体商业运作。近年来,农合联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全面实施了“农超对接”工程,与多个超市开展对接,截至2013年年底,总计有近2亿元的农副产品进入了超市,保定市的884个专业合作组织带动41. 6万户农民从农合联开展的农超对接活动中受益,部分县( 市) 农合联农超对接累计销售额见图2。

4) 建设两条农产品直销体系。近两年,农合联建立起以“保定名优土特产展销中心”为龙头的特色农产品直销体系和以“保定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为龙头的鲜活农产品直销体系。200家生产特色和鲜活农产品的专业社成为了直采基地,21个固定社区直销店,10个车载流动直销点和5个周末社区直销市场已经投入使用,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北京众多高校和保定市各大超市、企事业单位成为了“直销体系”的采购单位,5万农民、40万人次的市民从直销体系建设中受益。

1. 2. 5引导会员规范运作1) 评选“十佳惠民专业合作社”和“星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从2007年起,保定市供销社连续3年开展了争创“十佳惠民专业合作社”活动,邀请主管市长对符合标准的30个专业合作社授牌并出资奖励笔记本电脑,从而打造出了保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支“正规军”,为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树立了榜样。2) 引导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促进其做大做强。保定市农合联的专业合作社成员积极注册农产品商标,有效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其中高碑店市鑫益农胡萝卜蔬菜专业社的胡萝卜种植基地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为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基地,注册的“美参”牌商标获得河北省著名农产品商标称号。

2 保定市农合联存在的问题

2. 1 地域发展不平衡,缺乏组织内部联系

截至2013年年底,保定市农合联累计会员总数达31 446人,入会专业合作社2 024个,入会农村专业协会118个,累计专、兼职工作人员457人。由于受地理、环境、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保定市农合联整体发展不均衡,出现明显地域差异。从入会会员来看,高碑店市高达6 495个,涞源县则仅有40个;从入会合作社来看,最多的安国市365个,最少的顺平县只有15个。整体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着保定市农合联的发展,保定市各县农合联入会会员情况见图3。

2. 2 部分地区发展不完善,带动效果弱

从创办会刊来看,满城、容城、顺平、定兴等县还没有起步,农业信息宣传不足; 从开展经验交流来看,满城、容城、来源、易县次数为0,缺乏与外界的交流。由于部分地区农合联组建时间短,工作人员经验不足,发展极不完善,带动效果弱,甚至有些地区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农合联作用的发挥。

2. 3 各方主体认识不足

从农民、市民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对于农合联的认知度很低,大多不知为何物。对于农合联的职能作用缺乏广泛的认同感,即使加入农合联的会员,也并不能真正了解农合联的意义,按时缴纳会员费的会员少之又少。各级政府部门也缺乏对农合联的认识,资金扶持力度小,政策扶持不足。

2. 4 人才短缺,创新力度不足

2013年年末,保定市各县 ( 市) 农合联专、兼职人员仅有457人,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例如,涿州市农合联专兼职人员仅有4人,清苑县也仅有5人。专业人才缺失严重制约农合联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政府机械指挥,缺乏认识,使得农合联建设的创新力度不足。

2. 5 制度缺失,管理不完善

农合联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缺乏明确的制度,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目前部分地区农合联处于不规范状态,没有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部分地区农合联虽然建立了机构和相关制度,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没有严格落实和执行,管理运行的随意性很大,责权利不明; 部分地区农合联在吸纳会员、开展服务中工作方法简单,实际效果不够明显,亟待改善; 部分地区农合联工作重点不明确,典型不突出,亮点不够多,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农合联的发展。

2. 6 资金缺乏,制约运行

各级政府部门对农合联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小,仅有保定市农合联和8个县级农合联得到过资金扶持,使得农合联在发展和创新上都存在困难。加入农合联的会员,多数不按时缴纳会员费,会员费积累很少。部分地区资金严重不足,各项工作难以展开,这也使得一些地区的农合联形同虚设。

3 保定市农合联发展的对策建议

3. 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方主体的认识

首先,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以及农合联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农民的参与热情,逐步实现“让所有有经营活动的农民都加入专业社,让所有专业社和涉农协会都加入农合联”的总体目标。另外,农合联应加强与各类农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学术研究机构等团体的合作,加深其对农合联的认识,使更多的团体会员加入到农合联中。使各方主体能够真正地利用农合联平台,享受各种服务,减少交易成本,实现多方共赢。

3. 2 加强人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由于农村环境较差,待遇较低,专业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就职,致使农合联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人才短缺是农合联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保定市应该不断完善对农合联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吸纳热爱“三农”人才。政府应进一步支持和肯定农合联在促进农合组织发展、服务“三农”中的作用,将农合联纳入正式的制度安排。另外,通过各种培训、经济交流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互相交流先进工作经验; 提高会员代表的各方面技能,互相吸纳有益的做法,使整体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1]。

3. 3 创新组织融资方式,解决资金困难

当前,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为此,保定市农合联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融资的新模式,引导农民创办资金互助合作社,帮助会员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2]。涿州市开展的“社员联保、社长垫资、社内资金互助、以物换物”四种融资模式,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扎实、有效地开展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合联应该将涿州市的成功融资模式在其他县域推广,并且努力探索更多更好的组织融资模式,不断克服资金短缺的瓶颈。

3. 4 创新农合联组织体制,提升运营能力

农合联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来源于运营能力和创新程度,必须通过组织体制创新促进农合联发展。例如,县级农合联可以由龙头企业、大规模专业社或基层社牵头,把有相关业务合作关系的各类企业、专业社、生产大户等组织起来组建农民专业社、联合社。从而实现各相关合作伙伴间的资产链接,通过采取根据交易额实行二次返利及股份分红等措施,有效避免农产品供应的不确定性,为生鲜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本地果品市场提供持续稳定的货源,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

3. 5 搭建更多平台,完善服务方式

农合联应该搭建更多的服务平台,完善服务方式。如“河北省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是2012年经国家八部委审批,由河北省政府责成河北省供销社牵头组建的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保定市供销社作为保定市本地招商中心,要深入做好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培训辅导等基础工作,把保定市各类生鲜、特色农产品生产大户、农民专业社和龙头企业,以及各大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等供需双方都吸纳到这一平台上来,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促进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主渠道建设。

4 结论

农合联就像朝阳,作为新时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指导农民开展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保定市农合联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积极可行的对策建议。农合联如若按照组织实体化、体系科学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健全内部机构,明确工作职能,强化服务能力,必定会引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更快发展,更快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杰,宗义湘,杨鹏轩.农合联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648-10650.

农村留守妇女开展社会工作的探讨 篇3

关键词:留守妇女;社会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76文献标识: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8-0058-03

一、留守妇女的现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相当数量的农村已婚男性劳动力外出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妇女现象在中国各地农村随之出现并且呈现出较为普遍的状态。[1]农村为城市贡献了很多劳动力,但这些劳动力的出走却引发了新的一系列问题。有关资料标明,在中国农村,约有5000万留守妇女[2],她们生活方式比较单一,业余生活枯燥乏味。

(一)留守妇女劳动强度高,生产负担沉重

大量农村男性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很大程度后上的流失,而留守在家的妇女不得不加大自己的劳动强度以完成生产之需的农活。由于女性自身体力和精力有限,这样的劳动强度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也就难以使农业生产活动顺利进行。

(二)留守妇女面临的情感问题

丈夫外出务工后,由于夫妻二人地处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在生活经历、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逐渐显现。长期的分居、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也造成心理环境的不完备,使得留守妇女容易产生空虚、寂寞、缺乏安全感等不利于正常生活的情绪;对于长期分居的夫妻来说,婚姻应有的一些功能,如性功能无法得到满足。诸多新闻报道还报道过留守妇女使用不洁净的黄瓜自慰、与宠物狗兽交、甚至在某地出现了一名男性与村中许多留守妇女发生非法性关系的实例。丈夫离家后,“孤单”这种不良情绪变化的显著性最高,说明丈夫外出务工在情绪方面给留守妇女带来的最大影响是造成留守妇女经常感到孤单。[1]

(三)留守家庭的家庭成分发生变化

丈夫外出务工使得完整的家庭成分便有所缺失,妇女的家庭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整个家庭的支柱,本身固有角色转变带来的不适以及负担的加重都会使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压力增大,影响其正常生活。

(四)留守妇女自身的水平限制

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和繁重的劳作产生了留守妇女行为的偏差、限制了留守妇女对自己的潜能的发掘,使得其自身一直在低水平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度过。家庭中的种种重担让她们喘不过气来,她们焦躁不安却又无处解决。同时,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留守妇女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对孩子学习的担忧又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五)留守妇女安全感较为缺乏

有学者认为,缺乏安全感是留守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3]丈夫外出之后,留守妇女家中财物经常失窃。由于地处偏远,安保人员一般很少出现,由于思想上的保守,不少留守妇女遭受了侵犯后,出于被威胁、恐吓以及保护自己的名誉等顾虑又不愿向他人倾诉,长此下去,自身的焦虑最终引起安全感的缺失。

二、对留守妇女开展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对留守妇女开展社会工作的目的

相对于其他的助人方式,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对改变受助者的不利情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提供物质帮助[4]

对于留守妇女所面临的物质困难,如暂时性的资金短缺、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留守农妇的农业技能等需要资金的项目,社会工作者通过与非营利组织以及相关社会服务机构的协商,联系资金与人员为留守妇女提供相对优惠或免费的服务。

2.给与心理支持

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精神压力大、安全感缺失等心理因素引起留守妇女心理状态起伏,影响到了她们的正常生活,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对留守妇女的紧张情绪进行疏导,鼓励她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通过一定的手段缓解她们的压力,给与她们心理支持。让健康、良性的情绪陪伴留守妇女的生活。

3.促进能力发展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服务期间根据调查对不同的留守妇女做出具体的需求评估,根据评估制定适时的服务计划,开展小组活动,以尽可能多的活动形式丰富其业余生活,提高其能力,使其注意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转移。这有助于提高留守妇女的适应能力,减轻其生活压力。

社工在对留守妇女进行能力提高时,除了基本生产和生活能力的提高,更需要有意识地促进留守妇女全面发展。而在全面发展之中,社工更为强调的是帮助服务对象适应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服务对象在其中去克服困难,因为留守妇女个人本身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4.维护合法权益

留守妇女在农村中甚至是整个社会中,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农村,留守妇女容易受到性侵犯和被偷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需要为那些敢怒不敢言的留守妇女服务伸张正义、积极奔走。最为直接的办法是开设农村普法讲座,以案例剖析的形式让留守妇女树立起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而不是一味的忍气吞声,以至于酿成更大的损失。

(二)对留守妇女开展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这一部分主要还是运用社工传统的个案、小组、社区三大手法开展工作。

1.田野研究

田野研究是对人们在自然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进行研究。田野工作者进入他人生活,进行探索,以获取一手资料,来了解他们是如何生活、交谈和行为的。[5]

在整个过程中,社工除了社会工作者这一角色之外,还可以作为一个田野研究者进入其中,通过观察与收集资料了解自己解决问题、开展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为工作的实施准备条件。

2.开展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能帮组留守妇女的价值观得到改变,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主题活动,使留守妇女产生同理心,相互尊重、信赖和扶持,开展互助组,减轻留守妇女的压力,让她们看到生活的希望,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减轻其心理负担,转移消极情绪和情感。

留守妇女表现出来的主要心理共性是孤独、缺乏安全,这使得她们需要建立一种信赖、互助的关系。在该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可以互相倾诉的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精神压力,做到相互间的情感支持。社工利用这种共性进行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开始前首先进行破冰游戏,使妇女之间、妇女与社工之间原本陌生的关系在游戏过程中渐渐融化,破除拘束与隔阂。

3.进行个案工作

在小组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个案工作有助于更好的解决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在长期的交流后和取得一定信任感的基础上,团队成员根据前期预调查和实地接触,与这些留守妇女建立一个较为个人化的接触,按照所拟定好的访谈提纲进行询问,保证所获得的定性和定量资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2)通过情感转移尽量减轻某些确实无法达到的需求(如性需求等)。在协助过程中,社工与留守妇女间维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

4.进行社区工作

服务开展后期,团队将促使留守妇女融入健全社区,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使其得到整个社区的认同、并在情感转移中和情感支持下使留守妇女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以社区活动为手段,组织村民开展协作性活动,增强整个社区的凝聚力并使留守妇女能够在一个正常、积极的社区当中工作和生活。

针对留守妇女生产压力大的特点,社工在社区活动中可以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服务,依靠种植、养殖方面的专家对社区居民进行农技技术的培训,提高其技能。另外,还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留守妇女所在地区的实际种植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适当减少种植量,以减轻劳动负担。

面对留守妇女由于自身文化不高而无法在子女教育上给予帮助这一情况,社工可以为留守青少年提供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场所、器材,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进行义务辅导学习,避免留守青少年沉溺网络、无所事事,减轻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舒缓她们对子女的担忧。

三、开展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和意义

(一)促使留守妇女实现自立自强

在开展实务的过程中,社工通过和留守妇女一起建立留守妇女小组,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将各留守妇女作为个体融入整个村落的所有留守妇女,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实现留守妇女相互间的帮扶,由“堵”到“疏”,树立“留守也精彩”的意识,引导留守妇女自立自强、相互信任,最终实现“助人自助”。

(二)有助于实现留守妇女助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在小组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该群体中的草根领袖,她们能够带动整个群体的积极性和活跃性,并尽可能地开拓留守妇女的眼界,从不同角度提升其素质,实现类似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工立足于把留守妇女组织起来,最终实现能力建设,或曰:授之以渔。项目完结以后,这个“组织”依然能够存在并“星火”发挥作用,带动更多的类似人群“组织起来”,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和促进该类人群的发展。

(三)有助于构建起和谐、稳定的留守家庭照顾机制

留守妇女作为整个留守家庭体系的核心,在整个留守人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留守妇女的丈夫外出之后,她们将毫不犹豫地充当起了家庭的顶梁柱地位。留守妇女既要照料年迈的公婆、又要哺育年幼的子女,社会责任十分重大。一旦留守妇女倒下,整个留守家庭就将失去支柱,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留守家庭所出现的问题应及早疏导和解决。

(四)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稳定

农村留守妇女现象目前已经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可能引发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可能导致离异现象增多,由于离异现象地增多进而导致单亲子女数量增多,这样又会滋生其他社会问题加重社会负担。

中国有数亿农民,为了改变自身贫穷状况,大量男性农民涌入城市务工,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出现大批留守人群,留守妇女是留守家庭的主要支柱,上有年迈的公婆,下有未成年的子女,进行留守妇女的实务,提升留守妇女的适应能力,能够辐射更多的留守人去,使留守人群能够从中受惠,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叶敬中,吴惠芳.阡陌独舞——中国留守妇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张俊才,张倩.5000万“留守村妇”非正常生存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2006,(10).

[3]陈春园,秦亚洲,朱国亮.农村留守妇女心中有三座山[J].半月谈,2005,(11).

[4]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妇女联合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篇4

我国绝大多数妇女生活在农村,农村是妇女工作的主阵地。农村妇代会是最基本的农村妇女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村妇女的桥梁和纽带,在开展各项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改革的深入,农村妇女的群体机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大量农村妇女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女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大量增加,农村妇女的独立性自主性普遍增强,由此引发了从生存权到发展权等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妇女需求的多样化,因此,要满足农村不同妇女群体的需求,做好妇女工作,扩大妇女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妇联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农村妇代会组织的队伍建设。

一、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是农村妇女干部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村级妇女干部平均年龄偏高,文化素质较低,创新能力较弱。这种现状很容易造成妇女干部整体活力不够,思想相对陈旧,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政策理解能力和办事能力不强等弱点。同时,农村妇女干部接受培训机会少,理论水平较低。据调查,每年农村妇女干部接受县级集中培训最多不超过两次,乡级培训也很少。在农村妇女干部中普遍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学习培训对农村妇女工作用处不大;二是认为年龄大了,记也记不住。再加上个别村资金紧张,没有专项培训费用,拿不出钱来也无法参加培训,导致妇女干部不能系统学习,认为不学理论工作照样做。在工作中,由于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知识了解、宣传不够,从而出现了工作不到位或工作失误。

2、农村妇女组织作用发挥呈弱化趋势。一是村妇女干部政治经济待遇低,增加了开展工作的难度。由于税费改革,对村干部编制和经费都进行了压缩,大村一般5个人,小村3个人。在换届选举中,因乡镇出台的指导性意见、村民的认识程度等因素,妇女干部进村“两委”的比例很低,大多数村妇女干部未被选入班子成员,政治经济待遇低,影响了村妇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开展工作难度和阻力。二是工资考核机制不活,导致村级妇女干部重计划生育工作,轻妇女工作。村级妇女干部一般是兼职,且绝大多数身兼妇女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税费改革后,大部分计生干部工资由财政转移支付,乡镇计生办考核兑现,妇女工作与工资报酬又不挂钩,无硬性约束机制,因此乡镇妇联就失去了对村妇女干部工作的约束力和监督力,致使部分村妇女干部思想认识发生偏差,重计生工作,轻妇女工作, 导致了工作的被动性,村级妇女组织作用发挥呈越来越弱化的趋势。三是农村妇女组织的工作能力弱。主要表现在工作方法落后,抓不住工作重点,得不到党支部的重视和支持;部分村妇女干部“双带”能力差,科技素质低,无一技之长,自身致富能力弱,有愿望、,有热情,但带领妇女群众致富的作用发挥不好,因而,降低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削弱了妇女组织的凝聚力。

3、农村妇女工作难开展,妇女组织角色比较尴尬。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费筹措难,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越往基层,财政拨款越紧,甚至工资都不能按时支付;越往基层,社会筹资渠道越窄,基层妇女干部往往有筹措资金压力大于工作压力之感,妇女工作一般停留在“三〃八”时组织一次妇女活动,有的甚至节日庆祝活动都省略了。县乡一级妇女工作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的很少,村级妇女工作经费可想而知。二是妇女难组织,制约了工作的开展。社会全方位开放使得一部分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妇女去忙自己的事业,一部分妇女乐于当贤妻良母,不愿参与社会活动,要想把妇女全面组织起来较难。从某种程度讲,妇女工作线长面广,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基层妇女干部政治地位上的不强,组织地位不高,工作经费上的缺乏,导致农村妇女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色比较尴尬。

二、加强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工作的措施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映射出:随着社会的转型、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农村妇女组织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妇女组织基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团结动员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很弱。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基层党组织对妇女工作不重视。绝大多数支村两委干部认为妇女工作可有可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没有什么作用,因而不重视妇女组织建设,基本上都是指定妇代会主任,组织不健全;二是农村妇女组织难以发挥作用,在党组织和群众中无影响、无地位,形成了恶性循环。要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妇女组织的建设。

1、争取完善相应政策文件,使农村妇女干部配备的指标纲性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九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由于不是硬性的规定,在农村两委换届中,因两委职数较少,竞争激烈,往往不能达到“妇女有适当名额”的预期目的。两委中妇女干部数量减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的比例也随之下降。为此,建议各级妇联逐级反映情况,争取组织、民政部门出台适合农村实际的硬性的政策规定,以确保妇女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政议政,从而增加妇女干部的数量,提高妇女干部比例。

2、坚持“党建带妇建”,建立长效的妇女工作组织保障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基层妇女工作是党的农村群众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将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纳入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配套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对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领导和指导。一要提高村妇代会主任进村委会的比例。村妇代会主任的工资、养老保险待遇要参照村定编干部执行。二要支持农村基层妇女组织依照妇联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活动经费应根据妇女人口的数量,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三要加大农村后备妇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重视发展妇女党员,为农村妇女组织储备一批优秀的后备妇女人才。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妇女工作才能改变因基层领导重视程度、基层妇联干部争取程度、基层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而造成工作环境参差不齐的现状,为基层妇女工作的开展提供长效的组织保障机制。

3、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完善各项制度。一是不断扩大基层妇女组织网络建设。在建立、巩固、提高村妇女组织的基础上,扩大横向妇女组织建设,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个体协会组建妇女组织,扩大妇女工作覆盖面,构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与新任务需要的妇女工作网络,实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实施女性素质工程,在农村妇女组织中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干部和岗位读书活动,鼓励干部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和学历学习,全面提高基层妇联干部整体素质。三是加强农村妇女组织的各项制度建设。农村妇女组织要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制度、例会制度、妇代会工作制度、妇女干部、女党员联系制度等。在村级妇代会中开展“抓两头,带中间”的争先创优和转化晋级活动,即:一类上水平、二类进档次、三类促转化,注重抓好一类妇代会的争优和后进妇代会的转化工作,带动二类妇代会的晋级。通过树典型、活动引导等措施激发组织活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四是完善妇女活动阵地建设。建立、完善“妇女之家”,村妇女组织要利用阵地,组织妇女学习、培训、活动,活跃妇女群众的生活,增强妇女组织的凝聚力。

4、强化农村妇女组织功能,构筑社会化的妇女工作运作机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妇女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农村妇女组织要根据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用时代发展的要求来审视妇女工作,不断创新组织体系,强化组织功能,以进一步扩大妇女工作的覆盖面,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是要建立代表联系制,强化代表功能。妇联联系代表职能的关键是及时掌握妇女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贴近和了解妇女群众,真正为妇女群众代言。这就要求农村妇女组织要不断扩大妇女工作的联系面,要发挥妇女代表联系妇女群众的优势,使妇女工作的触角最大限度地深入到各层妇女群众中去,不仅可以破解农村妇女工作人力资源不足的难题,也可以使妇女工作接受不同层次的妇女群众的评议和监督,更好地履行代表、联系妇女群众的职能。二是要整合社会资源,强化服务功能。群众团体对所联系的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终的竞争将是服务能力的竞争。尽管由于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妇女组织服务妇女群众的能力比较有限,但是妇女组织可以运用社会化运作的手段,不断提升服务广大妇女群众的水平。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各类领导(协调)小组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各类女性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当前,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村妇女的群体意识也在悄然崛起,各种以女性为主体会员的专业协会如女致富带头人协会、女能手协会应运而生,这些专业协会分布在各个领域和层面,会员们有相同的文化特征、相似的生存状态和相近的发展需求,比妇女组织本身更能够了解所在组织成员的现实状态,更能够服务、代表本阶层女性的利益需求。为此,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必须不断增强包容性,培育女性的群体主体意识,促进专业协会、女性团体的健康成长,主动吸收他们为妇联的团体会员,加强对其联系、指导和服务,并通过她们达到直接、间接地服务广大妇女的目的。妇联只有注重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从单一的内循环走向社会化开放式运作,才能不断满足妇女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发展规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妇女工作体系。三要强化组织功能,增强妇女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组织妇女是农村妇女组织的职能之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活动载体,开展形式新颖、妇女群众喜闻乐见的妇女活动,广泛吸引妇女的参与,在参与中提高妇女的素质,切入中心工作。如:在妇女中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使农村妇女掌握实用技术,创建一批以女专业户为主体的品种优、覆盖面广、集生产、培训、扶贫、服务为一体的“三八”致富龙头项目。基层妇女组织要将 “五好文明家庭” 创建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因地制宜地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特色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在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弘扬文明新风、抵制封建迷信赌博等旧陋恶习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妇女,找准切入点,实现党组织认可、妇女组织的知名度提高和凝聚妇女的“三赢”。

妇女联合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篇5

近年来,我县妇联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找准“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结合点,广泛发动妇女、组织妇女、教育妇女、服务妇女,在引领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妇联组织促进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

近年来,浙江省龙游县各级妇联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创新中准确定位,确立工作切入点和重点,围绕妇女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提升妇女素质、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创建和谐家庭等方面积极作为,组织引导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不断增强。

(一)强化技能培训,培养妇女能力素质,激发参与社会管理的创造力

提高农村妇女的创业就业技能,是促进妇女发展技能和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妇联通过定点培训、基地培训、定单培训、专项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育新时代农村妇女“干好事”的能力,激发其参与社会管理的创造力。与农办、教育局、劳动局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巾帼创业培训中心”,培育了10个“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建立了妇女创业就业长效培训机制和学习的平台。特别是2010年培训中心举办电子商务培训3期225人,帮助来料加工经纪人实现了网络接单;示范基地先后组织200余名初始创业妇女学习观摩,有效地克服了农村妇女观望、畏难的心理。针对工业园区企业和来料加工点的用工需求,各乡镇(街道)妇联充分发动农村妇女参加定单式培训,仅缝纫技术培训就有2000余人次,考试合格获得岗位证书后直接上岗就业,大大缓解了企业用工和农村妇女就业“两难”问题。组织开展保姆家政服务专业技术培训,2004年以来共培训妇女1339人次,其中获得初、中、高级证书的各有902、345、92人,劳务输出1312人,就业率达98%,打造了龙游保姆品牌。各类培训活动,特别是面对面的技术传授、信息交流,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妇联先后组织了30期“女性创业论坛”巡回活动,女经纪人、女企业家、女村官等农村妇女成为论坛“讲师”,与姐妹们分享自己的创业思想和参与社会管理的经验。

(二)扶持发展来料加工业,促进妇女自立自强,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

来料加工投资小,见效快,是农村闲散妇女及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妇联引导妇女创业的重要抓手。通过来料加工行业协会带动经纪人、经纪人带动加工人员、加工点带动农户,不仅增加妇女收入,而且提供了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对转变农村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县妇联充分发挥来料加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典型带动、供需对接、强化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充分激发全县妇女投身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了妇女争相创业的良好局面。截止2010年底,全县来料加工经纪人总数达600名,集中加工点727个,加工人员32500余人,年发放加工费达2.3亿元。龙游县女经纪人达306名,占经纪人总数的51%,来料加工行业总会及乡镇分会班子成员中,有20名女性,占44%。她们踊跃参加省培训会、市骨干经纪人研修班,参展业务对接会、义博会等,争当来料加工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在组织经纪人沟通信息、交流业务、调剂加工等方面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妇女广泛参与来料加工业,来料加工收入使妇女自强自立,并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社会事务产生兴趣,除了积极参与来料加工行业的自我管理以外,其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明显增强。

(三)以创建“和谐家庭”为重点,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以“小家”建设融入社会管理

家庭是妇联工作的主阵地,妇联发挥家庭工作优势,发动和组织农村妇女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创建攻坚行动,弘扬文明新风、建设美丽新家园,为农村妇女搭建起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以“家”为突破口,把“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廉洁家庭”、“绿色家庭”、“美德家庭”等原来已经开展的以家庭为对象的各类创建活动有机整合起来,置于构建“和谐家庭”的主题中,开展了“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面铺开,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示范网络。在创建过程中,妇联充分激发广大农村妇女的热情,各村纷纷成立了妇女保洁队。妇女保洁队经全村妇女民主推荐产生,由3-7名热心村公益事业、有一定威信、家庭整洁美化得到村民广泛赞许的妇女组成。保洁队成立后,定期组织村里妇女对村公共场所开展义务卫生清扫,对农户“门前三包”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组织评选村级“和谐家庭”等。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清洁工程”行动、“美丽乡村”创建,妇女保洁队不断扩充职能,在宣传、带头、服务等方面发挥出强大优势,许多村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至今该县已成功创建各类和谐家庭10000余户,以小家和谐促社会平安稳定,充分体现了农村妇女在社会管理中的强大力量。

(四)以素质提升为载体,引导妇女转变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妇联要紧紧依靠妇女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新局面,就必须在提升妇女素质上下功夫。从近年来的上访案件看,越是人数多的案件,女性所占的比例越大,主要原因在于她们自身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从众心理较强,容易被串访者利用。对此,县妇联以女性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通过开展培训、讨论等形式,引导妇女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法制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开展“社会责任与家庭教育”、“学习英雄事迹,立足岗位创佳绩”、“保障正常信访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专题大讨论,并陆续在20余个行政村召开全村妇女大会,创新妇女群众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培育文明和谐新风尚;结合“三八”维权周、“五五”普法教育、“公民道德宣传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浙江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提高妇女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民主观念;开通12338妇女维权热线,设专人接待来信来访,在全县各行政村(社区)建立妇女维权站,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着力宣传和培育依法维权的意识,引导妇女合理反映诉求;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与龙游县体育局联合组织广场舞骨干培训,260余名骨干人员经培训后,发展壮大了一大批基层妇女广场舞队伍,今年三八节全县大型广场舞展示大会上,基层农村(社区)16支代表队400余名队员参加比赛,充分展示了农村妇女广场舞活动的成果。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妇女成为弘扬农村新风尚的主力军,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显示出主观能动性。

二、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势分析

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原因: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导地位尚未真正形成。几千年“男尊女卑”封建社会的统治,让“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成为幸福家庭的样板模式,这种社会期望使很多妇女的价值观中有根深蒂固的从属意识。相夫教子的责任观,使她们对家庭以外的事务失去兴趣,或者缺少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久而久之,弱化了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地位。同时,长期以来,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对农村妇女的偏见,以及对妇女才能的低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机会。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导致当前农村妇女在社会管理中处于弱势。

(二)自身原因:农村妇女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有限。在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素质偏低,即使是当选的女支委和女村委,也分别有59%、71%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这导致她们参与村务管理的能力有限。许多妇女长年留守家中,围着厨房和家庭转,与外界缺少交流,消息闭塞,在家中经济地位不高,说话也没有份量,缺乏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同时,由于女性自身性格约束,胆小、怕担当,不愿意抛头露面,不能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宣传自己,而且容易自我满足,奋斗目标制定得太小,因此,真正有能力且热心参与社会管理的农村妇女人数不多。

(三)制度原因:机制体制尚未健全,妇女参与社会管理氛围不浓,保障不力。目前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还不健全,妇女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空间很小,以致实践经验欠缺、依赖性强,部分妇女的利益表达和诉求难以得到应有的满足,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她们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相应的作用。虽然法律规定女性有平等地参与基层决策和治理的权利,但女村民代表的人数还是很少,女村民小组长比例更低。在村两委成员中,妇女数量少、职位低、被边缘化,对决策的影响力偏弱。女村官是农村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参与结果的角度看,农村妇女参与结果与农村妇女的庞大队伍、与对社会的巨大贡献相比,是不太对称的。

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优势分析:

(一)男女平等观念渐成主流思想,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得到广泛认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观念受到强烈冲击,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公众的主流意识,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她们自尊自信,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追求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日益增强。在村两委中任职的女性,积极参与村务管理,显示出了不逊于男性的能力,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成为了社会管理的得力干将。

(二)女性善于沟通,责任心强,在参与社会管理上具有独特优势。女性天生具有观察力强、情感认知力强、善解人意、亲近平和、善于沟通交流等特点。目前农村大多数是389961部队,女性关注家长里短的问题,了解情况更为方便,和群众联系更有方法,能深入人心。女性通常比较热心,做事认真负责,她们一旦参与社会管理,就舍得付出,责任心很强。她们通常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细节,会通过细微之处来了解群众疾苦,管理工作细致到位。我们看到,在解决矛盾、协调人际关系或组织活动等方面,女性的做法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三)女性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保障不断加强。当前,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均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政府运用法律、行政和教育的手段消除对妇女的各种歧视,保护妇女的特殊权益。宪法明确规定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实现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保障措施作出进一步规定,妇女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妇女参政的具体目标。这些为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奠定了法律政策基础。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从制度上切实保障了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发挥妇联作用,促进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在推进社会管理中,女性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妇联组织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协同职能,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形成合力,从政策、机制、文化、组织建设等方面综合开展工作,为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提高农村妇女在社会管理中的现实地位,实现农村妇女在社会管理中的真实参与,在保护农村妇女权益与权利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以素质工程为抓手,提高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要继续大力实施女性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妇女素质教育,开展社会管理业务培训,引导农村妇女牢固树立“四自”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竞争,积极地参与社会管理。一要提高农村妇女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参与社会管理素质的内核,许多农村妇女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难以忍受外部异性的歧视和同性的嫉妒,以及内在的自我能力怀疑等多重压力,缺乏勇气参与社会竞争,或者害怕接触实际的工作,这种心理弱势制约了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二要提高农村妇女理论文化素养。农村妇女要想争取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地位平等,就必须先提高自己的理论文化素质和参与社会管理的实际能力,而不能一味靠“政治恩赐”和男性的同情来占有一席之地。三要提高农村妇女的管理能力素质。对一些年纪轻、文化程度高、头脑灵活、能带头创业的农村妇女,特别是有潜力的女党员、女能手、女骨干,进行重点跟踪、培养,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多给优秀的妇女干部压担子,给她们安排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工作,以提高她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增强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实力

经济强则实力强。妇联组织要大力实施巾帼创业行动,促使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提高经济能力,逐步形成和提升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实力支撑。一要抓好来料加工这一妇联服务妇女、服务发展的品牌工作。要进一步浓厚来料加工的发展氛围,拓宽来料加工的发展渠道。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关于促进来料加工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出台为契机,鼓励和扶持龙游县来料加工业转型升级,掀起全县来料加工的新高潮。要扩展经纪人培训领域,为妇女在来料加工产业链中所处节点的递升提供助力,使她们由原本一般加工妇女递升为经纪人,二级经纪人递升为一级经纪人,一级经纪人递升为企业家,甚至发生越级递升,实现妇女自身综合实力的大幅度跨越。二要进一步巩固“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成果。以“巾帼创新业、建功‘十二五’”为主题,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鼓励和指导农村妇女建设“巾帼示范村”,扩大“巾帼建功”活动覆盖面。三要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要整合社会资源,主动配合政府培训项目,为妇女创业就业创造条件。继续培育“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加强学习交流,使基地成为妇女创业创新的孵化地,为妇女参与社会管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以制度为保障,提高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

政策与法律的支持,是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在今年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努力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按照“村民委员会妇女委员专职专选”、“妇女村民代表应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等要求,切实提高了妇女当选比例。为了提高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妇联要进一步宣传党和政府重视培养女干部的政策和措施,营造有利于妇女参政议政的舆论环境;要建立“发现、培养、推荐、输送”优秀女性的机制,为妇女参政议政提供适时而又必要的平台;要切实加强基层维权工作,进一步完善村级妇女维权站工作制度,以《浙江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出台为契机,加强普法宣传和维权服务,构建社会化维权网络;要面向农村重点领域,特别是在重点项目推进中,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畅通信访渠道,合理合法有序地反映利益诉求,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多元化元素植入,营造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浓厚氛围

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绝不仅仅是妇联和妇女的事,而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各级妇联组织要努力创造条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浓厚氛围。一是要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妇女典型。注重培育和挖掘各行各业的先进妇女典型,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资源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广大妇女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广大妇女争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女性,激发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信心和热情。二是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保护。要做好贫困妇女儿童帮扶工作,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活动,切实解决妇女儿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后顾之忧。三是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和谐家庭建设为统领,立足家庭和社区,推进“美丽庭院”、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廉洁家庭、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围绕“三八”、“六一”、建党90周年等节日,积极开展歌舞比赛、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各级妇联组织联动,引导全县广大妇女在实践中锻炼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营造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浓厚氛围。

妇女联合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篇6

——省女子职业技术学校家政服务培训红红火火

2月28日的青海,乍暖还寒,凉风袭人,而在湟中县徐家寨村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活动室里,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常,百姓们身穿“省女子职业技术学校”标志的红色制服,手拿家政公司的招聘合同,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省女子职业技术学校家政服务培训班结业典礼及现场招聘会在这里隆重举行,205名农村妇女经过10天的家政服务技能培训,顺利结业,100余名农村妇女和家政公司签订了用工合同。

据了解,省女子职校依次在城中区总寨镇的莫家沟、清河村、湟中县徐家寨村等4个贫困村为当地589名农村留守妇女开展了9期家政服务业培训,已有300余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了50%以上。西宁市有规模的家政公司纷纷到家政服务培训班结业现场招聘用工人员,大家一致认为,随着省女子职校学校家政服务培训班的深入开展,真正解决了家政公司的用工荒,必将从根本上改变西宁市家政服务员的素质低和员工短缺问题。

今年以来,省女子职业技术学校在省商务局和省妇联的大力支持下,对我省的省情和家政公司的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针对目前西宁市家政服务刚刚起步,从业人员急缺的

妇女联合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篇7

关键词:“农家党校”,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2010年,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中,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力,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精神, 北流市委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大培训新模式, 2011年底, 推行“农家党校”建设, 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新体系, 开辟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天地。

一、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 试点先行, 示范带动, 探索“农家党校”建设新思路

2011年底, 北流市委组织部在原有“农家课堂”的基础上, 按照“党校姓党、党员信党”的思路, 从规范管理, 保持长效的角度出发, 创新推行“农家党校”新模式, 率先在民乐镇罗政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等8个镇17个村开展“农家党校”试点建设。每个试点村以党员户居住地相对集中的1-2个农村党小组为基础, 在条件好的党员户家中建设“农家党校”, 户主为“校长”, 定期开展符合农村、农民需要的各种培训工作。宣传党政国策, 及时了解民情, 收集信息, 化解矛盾, “农家党校”逐渐拓展为农户村民茶余饭后交流信息、了解政策的集居地和好去处, 形成小型的农村政治文化中心。

2. 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打造“农家党校”建设新模式

“农家党校”在点上推开后, 北流市采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办法, 提出了“农家党校”的建设标准。在硬件上, 做到“九有”:有场所、有牌子、有标识、有宣传专栏、有电视机、有影碟机、有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有电脑、有必要的教育培训设备。在软件上, 做到“十有”:有规章制度、有学习资料、有“三库” (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 、有学员签到册、有培训计划、有教育培训记录、有党员联系农户名册、有帮扶记录、有各级党报党刊、有党建读物。目前, 全市80%以上的“农家党校”基本达到硬件“九有”、软件“十有”标准, “农家党校”成为全市农村党员培训的新课堂。

3. 纳入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整体推进“农家党校”建设

为了把“农家党校”建设工作深入推广, 北流市把“农家党校”确定为2012年市委书记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并纳入市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内容来抓落实。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领导机构, 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农家党校”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委与各镇党委签订了责任书, 全市形成由市委书记亲自抓、组织部长具体抓、镇村党组织书记落实抓的工作格局。2011年以来, 全市投入农村党员大培训资金91.4万元, 其中60%的资金用于“农家党校”建设和培训。至2012年8月, 全市已建成“农家党校”1350个, 全市278个行政村, 4865个村民小组实现了全覆盖, 培训农村党员22000多人次。

二、“农家党校”建设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1. 培训农村党员, 提高党员队伍的“双带”能力,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造就中坚力量提供新渠道

北流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托“农家党校”, 开展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在培训学习交流中了解农村党员思想动态, 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产业链上党员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 使农民党员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的先进阶层, 为培养造就党建工作中坚力量提供了新的渠道。如民乐镇罗政村党员陈军户“农家党校”, 在集中黑豚鼠产业链上的党员群众开展养殖培训工作, 同时凝聚党员力量, 成立黑豚鼠养殖协会党支部。2012年以来, 全市在78条产业链上建成支部62个, 支部党员达到220多人。

2. 理顺干群关系, 化解矛盾,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供新平台

北流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托“农家党校”,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转变工作方式, 催生“支部+协会”建设。具体通过“农家党校”召集党员集中培训、集中议事, 引导成立“公益事业”、“农村经纪人”等协会, 理顺干群关系, 化解矛盾。如山围镇石根村“农家党校”充分利用在职、离退休干部或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和事佬”等资源优势, 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及时报送重大信息, 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应对农村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至2012年6月, 全市由“农家党校”催生的以“支部+协会”为模式的各类协会已达950多个。

3. 方便农民及时了解方针政策,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党政国策提供新阵地

“农家党校”在硬件上的要求之一, 必须具有各级党报党刊、有党建读物, 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 无论是在“农家党校”日常的培训过程中, 还是在村民平时集聚在“农家党校”聊天、闲荡交流信息之时, 村党支部都抓紧机会向党员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议精神, 农民群众了解掌握政策精神带更加方便,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党政国策提供新的阵地。如罗政村梁海党员户“农家党校”, 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创新文化理念, 对罗政村“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设重新定位, 把生态农业观光、自然景观、民间艺术表演等10多个景点重新注入新文化内涵。2012年上半年, 到罗政村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3000多次。

4. 树新风, 讲正气,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新舞台

“农家党校”建设, 坚持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 号召广大村民树新风, 讲正气, 营造和谐互助的村风习俗。通过设立“农家党校”环境卫生岗、治安巡逻岗等, 激发无职党员参与村事务管理和社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农家党校”建设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人格,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营造了融洽的人际环境,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新的舞台。如山围镇李村石根自然村党支部成立有20多人的无职党员环卫队, 每天义务为村的公共场所打扫环境卫生。至2012年8月, 全市830多个“农家党校”为无职党员开设岗位, 占总数80%以上。

三、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对象特定, 影响力有待扩大

目前, 大多数“农家党校”组织培训的对象还只停留在农村党员上, 给农村无职党员进党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 但也仍然有大部分的非党农民群众培训机会少, 而且在这部分群众当中, 也不乏追求上进的优秀分子, 如果“农家党校”能放宽培训对象, 解决更多农民群众的教育问题, 给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学习条件, 可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2.“农家党校”培训的效果有待加强

“农家党校”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认可, 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农村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和培训效果不够好;另一方面, 适应时代要求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急需的业务知识培训没有跟上, 内容不够新。通过抽样调查显示:有61%的农村党员干部认为“农家党校”培训效果好, 24.5%的认为较好, 4.5%的认为一般, 单从数据看, “农家党校”培训的效果还是有较大成效的, 但是在座谈中发现, 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培训效果不满意, 认为培训前后差别不大, “农家党校”的培训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 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活力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一是教师队伍缺乏知识的系统性, 参与“农家党校”授课的教师五花八门, 多为半路出家的业余“教练”, 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二是虽然有些镇配备了专职教师, 多数时间被党委政府安排兼其他工作, 形成专职教师兼职化, 有的抓综治工作, 有的抓精神文明工作, 有的抓办公室工作和信访、纪检工作, 形成杂工职员;三是还没形成“农家党校”教师的培训机制, 其知识水平与教学方法都有待提高;四是无考察学习提高机会, 知识眼界仅局限于“井底之蛙”, 闭门办学的效果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 经费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虽然北流市在“农家党校”建设中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 但相对于全市来说, 除了一部分镇村经济较为富裕或赞助到位的“农家党校”能保证日常经费开支外, 较大部分的“农家党校”经费紧缺, 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保障机制。有钱村的“农家党校”培训次数就多, 贫困村的“农家党校”培训次数相对就少, 有的想学, 可惜经费不足, 这样就出现了越富越学习, 越穷越学不起的恶性循环。

四、加强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的对策建议

1. 领导重视, 把“农家党校”建设纳入绩效考评

各级党委领导一定要提高认识, 把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 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 是新时期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是扩大群众基础, 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需要, 是把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内, 凝聚成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强大合力的需要。要彻底摒弃对党员教育的错误认识, 以创新的精神, 切实抓好农村党员教育工作, 把“农家党校”建设成效纳入党委政府的绩效考评目标, 全力推进“农家党校”建设。

2. 保障经费来源渠道, 保证“农家党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农家党校”建设和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使之以经济发展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适应, 把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党员干部每年的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按照全市党员干部编制预算、配置培训经费, 以满足办学必须的经费, 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保障“农家党校”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把农村党员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计划和财政预算, 设立专户, 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每个党员年平均经费不得少于20元。同时可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 同时政府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切实保障培训经费的落实;实行市镇两级统筹, 设立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专项资金, 用于对教育培训的补贴;创造条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金, 确保专款专用。

3. 区分层次, 拓宽对象, 扩大“农家党校”的影响力

为增强“农家党校”培训的针对性, 必须区分层次, 区别对象, 因人施教。对农村党员干部, 要重点放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上, 放在群众观念、宗旨意识教育上;对一般党员, 要突出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学习;对流动党员, 要集中开展党的基本理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 引导他们守法经营, 勤劳致富;对老党员, 要注意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适应形势发展变化, 并努力把思想教育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可以通过制定就业资格证、绿色证书、实用技术培训证等制度, 使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 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同时, “农家党校”的培训对象不应只局限在农村党员上, 还可以扩大到所有村民身上, 只要愿意来的都可纳入培训中来, 就可以更大地覆盖“农家党校”的影响力。

4. 创新“农家党校”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实效

要创新方法, 增强“农家党校”培训的吸引力。农民党员职业多样、情况不同, 要找准开展培训的切入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是要注意充分发挥“农家党校”在教育农村党员培训骨干的主阵地作用, 针对不同的对象, 开办不同内容的学习培训班;二是要丰富教育载体, 结合实际开展生动有效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三是要注意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 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四是要运用好各种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 做给农民党员看, 带着农民党员干, 增强农民党员的科技致富的本领;五是要充分运用电化教育和大众传媒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展教育。

5. 培养师资人才, 保障“农家党校”建设良性循环

妇女联合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篇8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抓实抓好。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市里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常设机构新农村办公室,配齐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得力人员,专门负责新农村建设日常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直接抓,相关部门单位分工负责、合力抓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强化考察学习,营造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氛围。市主要领导带领乡镇党委书记、试点村村书记、部分群众代表,先后到江苏华西村、山东寿光县、黑龙江省甘南兴十四村、苏州连云港、长三角和本省的兄弟市县参观学习。先后选派167名农村支部书记参加省、市委举办的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公主岭市自主举办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5期,培训农村支部书记404人次。先后邀请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等专家学者讲课4次。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试点村拓宽视野,学有榜样,开拓了眼界,增强了市乡干部特别是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召开专题会议,加强推动工作部署。市里每年都专门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新农村建设研讨会等会议,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下发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市委常委会及时作出决定,把加快新农村建设等“八区一建”工作,作为近几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发展战略,从而促使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在近几年内实现了快发展。

2.夯实基础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2007年以来,公主岭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使农业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139亿元,同比增长16%,农村人均收入达到6842元,同比15%。重点抓了六大工程、六大产业的发展。一是深入实施增产十亿斤粮能力建设工程,发展粮食产业。2010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60.5亿斤,突破历史新高,和省内的榆树市并列全国第一。二是深入实施千万头猪富民工程,打造牧业大产业。重点抓了以牧业小区为主的畜牧业发展。2010年,全市生猪发展量达到653.6万头,同比增长19%,标准化牧业小区发展到594个。三是深入实施十万亩棚膜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2010年,新建棚室4150亩,新建温室大棚2800栋。全市温室大棚蔬菜发展到2.5万亩、2.1万栋,50栋以上的标准棚膜蔬菜产业园区15个。四是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24家,年加工粮食170万吨,加工生猪95万头,加工禽类1000万只。五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升优质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发展绿色食品企业7家,绿色食品基地11个,绿色食品产品21个,国家级名牌2个,吉林省名牌15个,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10个。六是深入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拓宽增收致富产业。全市农村常年或季节性劳务输出已达28万人,输出人员年均收入达万元以上。农业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突出农村环境整治,切实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公主岭市把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下发《公主岭市新农村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由25名市级领导牵头,组织83个市直部门和61家企业对全市61个示范村进行帮扶。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的25个职能部门落实了工作责任。集中开展春夏秋三阶段环境整治战役,深入开展“四清、四改、两建、两化”。即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建设自然屯街路排水沟、建设村屯垃圾处理场和搞好村屯绿化、美化。2011年上半年,共出动车辆9832台次,组织动员人力49670人前后历时近一个月,共清柴草垛20089个,清粪堆24983个,清路边沟186863延长米,清庭院6602户,农村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为巩固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成果,各示范村都建立了卫生管理队伍,健全了长效管理规章制度。每个村都配备专兼职保洁员,实现了对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管理。同时,公主岭市还把精神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电视、报纸、網络等新闻媒体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倡导树立文明新风,并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了“一推双带”、“十星级文明户”、“我是村里文明人”、“文明礼貌孝子孙”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以及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改变村屯乱摆、乱放、乱建、乱泼、乱倒等现象,为广大农民群众营造了一个和谐优雅、文明向上的生产生活环境。截至目前,全市新农村建设省、地、县、乡四级试点村和推进村累计达167个,整个推进村覆盖面达41%,在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上投入资金达2亿多元。示范村道路100%实现了屯屯通,省级试点单位朝阳坡镇八家子村、双龙镇兴林村、环岭街道火炬村、范家屯镇金城村等在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城市功能,呈现出了一派新农村的景象,为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较好的典型引领作用。

4.转变模式抓创新,让新农村建设充满持久活力

为加速新农村建设,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公主岭市制定下发了《公主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晋档升级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把全市的行政村划分为模范村、标准村、基础村等三个等级来管理。制定了“一好十化”新农村建设目标,“一好”,就是建设一个好的村班子。好的标准就是要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能够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十化”,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达到基础设施现代化、农田布局基地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产品标准化、农民组织合作化、农村信息网络化、农村环境优美化、村民管理民主化、村民教育法制化。达到相应标准的,由村级申报,市里验收,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给晋级村补贴和奖励,促进基础村和标准村进档升级,加速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此外,还探索了宅基地换楼房,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等新农村建设模式。目前,南崴子镇、黑林子镇和农民已经达成协议,通过土地集约经营,农民实行整体迁出,统一搬入新区。通过经营模式的创新,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帮扶机制。市里确定25名市领导、83个市直部门和25家龙头企业常年帮扶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制定帮扶工作方案,明确帮扶的任务和工作责任。几年来,帮扶部门共帮扶现金和实物共计4600多万元,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2011年4月份,在朝阳坡八家子村和驻岭部队某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军民共建活动,此次活动对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市里每年都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奖励。同时,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贷款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几年来,为新农村建设贷款上亿元。

三是建立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严格按照省里批复的计划、建设标准和规定程序进行。做到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独立核算,财务账目规范健全,真实有效。

四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市里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农村工作量化考评目标管理责任制,由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严格进行考评,同时对各责任部门和相关企业帮扶情况进行考核。市大督查考评办公室也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大督查考评的范围,严格督查考评,并下发通报,好的表扬,差的限期整改。

上一篇:带岭供电局七一活动总结下一篇:专业版九型人格测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