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以下人群

2024-10-05

15岁以下人群(精选5篇)

15岁以下人群 篇1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属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经空气飞沫和接触患者新鲜水疱液或黏膜分泌物的方式传播。全年皆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是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15岁以下人群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以感染性强、传播快为特点,极易引起暴发流行,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1]。目前,临床上对水痘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自WHO于1984年批准水痘疫苗用于婴幼儿预防接种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开展了各种人群的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均收到了非常明显的保护效果。接种水痘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免于发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水痘疫苗在我国属第2类疫苗,卫生部尚未制订统一的免疫程序和接种指导原则。为了解15岁以下人群水痘疫苗接种情况,为将水痘疫苗纳入常规免疫接种提供参考,于2012年1月,笔者对1~15岁人群水痘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5岁人群。

1.2 资料来源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信息系统和2006—2011年水痘应急接种登记表。

1.3 方法 利用Excel软件整理,SPSS 11.5软件分析。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共调查1~15岁人群3 461人,男性1 748人,占50.51%;女性1 713人,占49.49%。本地人群2 718人,占78.52%;外地人群743人,占21.48 %。托幼儿童 752人,占29.58%;小学生1 145人,占45.05%;中学生645人,占25.37%。

2.2 不同人群水痘疫苗接种情况

2.2.1 北京市安定镇1~15岁人群不同性别和户籍水痘疫苗接种情况 见表1。表1显示,1~15岁人群水痘疫苗接种率为66.57%,各年龄组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95,P<0.01)。男女水痘疫苗接种率分别为63.81% 、6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P>0.05)。本地人群与外地人群接种率分别为60.78% 、6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3,P<0.001 )。进口水痘疫苗与国产水痘疫苗使用比为1∶4.68,进口水痘疫苗接种率随年龄下降而增加。

2.2.2 北京市安定镇不同年龄水痘疫苗接种趋势比较 除12岁组外,7~15岁接种率随年龄升高而降低。1~7岁组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71.64%~76.62%),但1~2岁组接种率略低。8~15岁接种率较低,维持在64.56%~34.39%之间,13~15岁年龄组接种率<50%。见表1。

注:χ2=311.951, P<0.01。

2.3 托幼儿童及中小学生水痘疫苗接种情况 见表2。托幼儿童和小、中学生接种率分别为78.72%、63.84 %、4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01,P<0.01)。本地人群与外地人群接种率分别为60.72%、7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0.05)。

2.4 托幼儿童及中小学生水痘疫苗应急接种情况 见表3。2006—2011年应急接种22起,涉及84个班。托幼5起、小学14起、中学3起,应急接种676人,占总接种人数42.52%;托幼儿童和小、中学生应急接种数分别占该年龄组接种总数的6.42%、52.67%、9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59,P<0.01);本、外地人群应急接种率分别为39.63%、5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2,P<0.01)。

4 讨 论

水痘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影响十分严重,其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国外曾报道过水痘相关的死亡现象。国内众多文献报道表明我国水痘发病较为严重,已成为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第1类疫苗高接种率是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所有接种费用完全由政府承担,其疫苗相关传染病也得到了有力控制,保护了广大儿童的健康[2]。由于我国尚未将水痘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范畴,也未将水痘疫苗纳人国家免疫规划。水痘疫苗属第2类疫苗,价格较高,各类水痘疫苗免疫效果良莠不齐,且为监护人自愿自费接种,此调查表明本地区接种率较低(66.57%),与海淀田村水痘接种率(64.67%)的调查结果一致[3],因而不能在人群中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安定镇免疫规划门诊于2003年开始为适龄儿童提供水痘疫苗接种,由于对2岁以上儿童家长未进行及时宣传及查漏补种,造成≥10岁人群接种率较低,随着门诊不断推荐水痘疫苗使用,接种率逐年上升,所以出现接种率托幼高于小学、小学高于中学的情况。近年来,家长认识的提高与经济收入不断增加,≤7岁组儿童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76.62%~71.64%),且进口水痘疫苗接种随年龄下降而增加,有研究表明,进口(史克生产)水痘疫苗免疫原性优于国产疫苗[4]。由于水痘疫苗接种对象≥1岁儿童,所以1、2岁儿童受年龄的影响而接种率低。

美国免疫接种顾问委员会(ACIP)建议,与水痘病例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有利于控制水痘疫情;而<13岁的易感人群密切接触水痘病例后3 d内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发病率,缩短疫情持续时间。自2006年6月起,北京市开始对出现水痘病例的托幼园所和中小学校≤15岁人群实施免费疫苗应急接种政策。北京市水痘应急接种疫苗为长春生产的水痘疫苗,与本门诊第2类使用水痘疫苗相同。研究表明,长春一产的水痘疫苗,保护率达99.08%,说明水痘疫苗接种有效。接种水痘疫苗后再发水痘者其临床症状明显减轻[5]。马蕊等[6]在北京市4个区县学校应急接种调查显示,水痘疫苗应急接种总体保护率为85.26%。本次调查2006—2011年显示中小学生中水痘疫苗未接种者多,因学校水痘疫情造成应急接种工作重,尤其中学生94.96%的接种史是应急接种。安定镇外地中小学生多经济条件差且居住不稳定,导致第2类水痘疫苗接种率低,通过应急接种其总体接种率高。若剔除应急接种因素,第2类水痘疫苗接种率将有所下降,尤其中学生将大幅度下降。

做好易感人群的水痘疫苗接种工作是控制水痘疫情的重点。应将水痘纳入国家的计划免疫范畴内,并积极做好学校等集体单位水痘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将大大减低水痘疫情的发生与蔓延。另外,美国2007年推荐将水痘疫苗免疫程序修改为12~15个月龄接种第l剂,在4~6岁接种第2剂,如有可能,建议将国内水痘疫苗程序推广为2剂,将有利于把水痘疫情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贺雄,孙美平.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技术规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5-119.

[2]罗风基,刘方,张菁,等.北京市朝阳区疫苗可控制传染病发病评价[J].首都公共卫生,2008,2(2):52-54.

[3]何斌,杨建洲,秦兰岚,等.海淀田村地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10(20):58-60.

[4]郭祖鹏,袁国平,孙家明,等.国产和进口水痘疫苗免疫效果对比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4(4):162-163.

[5]甘永生.水痘疫苗对水痘防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9,11(9):1516-1517.

[6]马蕊,孙美平,孙木,等.北京市小学生水痘疫苗应急接种效果及影响因素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6):559-563.

15岁以下人群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1~18岁年龄段人群为调查对象。见表1。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员经培训合格上岗, 按统一调查表登记调查对象以往接种记录, 主要为每次接种的时间和剂量。并对调查对象采肘静脉血, 分离血清, 进行HBSAg检测, 部分检测抗-HBs。

1.3 检测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 检则HBSAg和抗-HBS, 试剂由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在有效期内使用, 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按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Hep B全程接种率与HBSAg阳性率

调查5130人, 全程接种3365人, 全程接种率为65.59%, 阳性者218人, HBSAg阳性率为4.25%, 其中1~6岁龄组调查703人, 全程接种615人, 全程接种率为87.48%。HBSAg阳性者为17人, HBSAg阳性率为2.42%, 从表1可见, 小年龄组儿童Hep B接种率不断提高, 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

2.2 全程接种和未全程接种Hep B人群的HBSAg阳性率比较

全程接种者3365人, HBSAg阳性者93人, 阳性率为2.76%, 未全程接种 (未接种) 1765人, HBSAg阳性125人, 阳性率为7.08%, 全程接种与未全程接种 (未接种) Hep B的人群的HBSAg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 (χ2=52.03, P<0.01) 。

2.3 抗-HBS阳性率

随机抽查786人进行抗-HBS检测, 其中全程接种者421人, 抗-HBS阳性率为84.68%, 未全程接种 (未接种) 者355人, 抗-HBS阳性率为38.59%。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榆树市1~18岁人群在推广Hep B接种后, HB-s Ag阳性率已从10%降至4.3%,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国为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 1992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调查显示, HBSAg流行率平均为9.75%, 与之对照, 目前榆树市1~18岁人群HBSAg阳性率大于2%, 小于8%, 属于中度流行地区。

从各年龄组Hep B全程接种率与HBSAg阳性率的结果来看, HBSAg阳性率的高低与全程接种的高低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小年龄组儿童Hep B接种率不断提高, 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榆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级市, 农业人口多, 经济发展不平衡, 群众对Hep B接种的接受能力差, 故接种水平不高。自1992年将Hep B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并把新生儿作为Hep B接种的重点以来, 接种率逐年提高, HBs Ag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15岁以下人群 篇3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012年龙岩市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疫情资料、当地病人外地就诊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回的疫情资料及龙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调查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病例范围为现住地址在龙岩市, 从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病的所有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 (只统计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2年龙岩市报告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15种, 共8 526例, 死亡1例 (手足口病) , 发病率为1 990.82/10万, 死亡率为0.23/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164例, 发病率为38.29/10万;丙类传染病6种, 共8 362例, 发病率为1 952.53/10万。其中手足口病4 895例 (57.41%)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1 685例 (19.76%) 、流行性腮腺炎1 638例 (19.21%) 、流行性感冒88例 (1.03%) 、细菌性痢疾65例 (0.76%)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42例 (0.49%) 、梅毒37例 (0.43%) 、猩红热24例 (0.28%) 、风疹14例 (0.16%) 、乙肝11例 (0.13%) 、肝炎 (未分型) 10例 (0.12%) 、淋病8例 (0.09%) 、伤寒5例 (0.06%) 、丙肝2例 (0.02%) 、副伤寒2例 (0.02%) 。发病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 累计占病例总数的98.18% (8 371/8 526) 。

2.2 人群分布

2.2.1 性别分布

男性5 717例, 女性2 809例, 男、女之比为2.04∶1, 男性发病率 (2 441.87/10万) 高于女性 (1 446.89/10万) (χ2=505.44, P<0.01) 。

2.2.2 年龄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0~5岁, 共报告6 549例, 占76.81%, 1岁组发病数最多 (2 180例, 占25.57%) , 1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中手足口病发病主要集中在0~5岁, 共报告4504例, 占92.01%, 1岁组发病最多 (1 640例, 占33.50%) , 1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主要集中在0~3岁组, 共报告1 515例, 占89.91%, 发病随年龄上升呈下降趋势;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年龄以4岁以上儿童较多, 共报告1 544例, 占94.26%;流行性感冒发病3岁以下较多, 共报告40例, 占45.45%;细菌性痢疾发病主要集中在0~3岁组, 共报告60例, 占92.31%,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2.3 职业分布

以散居儿童为主, 共报告5 304例, 占62.21%, 其次为幼托儿童1 769例, 学生1 265例, 不详188例, 分别占20.75%, 14.84%, 2.21%, 其中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以学生为主, 主要病种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情况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3 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 发病季节高峰出现在4—6月和11—12月。其中手足口病4—6月、10—12月发病较多, 感染性腹泻病9—12月发病较多, 流行性腮腺炎4—6月发病较多, 流感2—3月发病较多, 细菌性痢疾7、9月份发病较多。见表3。

2.4 地区分布

全市7个县 (市、区) 均有病例报告, 报告发病率依次为永定695.56/10万、连城1 191.09/10万、新罗1 679.78/10万、武平1 712.00/10万、漳平1 815.82/10万、上杭3 003.96/10万、长汀3 330.38/10万, 各县 (市、区) 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 658.04, P<0.01) 。见表4。

2.5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情况

全市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发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 报告6 652例, 占78.02% (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分别占57.41%, 19.76%, 0.76%, 0.06%, 0.02%) ;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 报告1 764例, 占20.69%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风疹分别占19.21%, 1.03%, 0.28%, 0.16%) ;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发病数较少, 共报告58例, 占0.68% (梅毒、乙肝、淋病、丙肝分别占0.43%, 0.13%, 0.09%, 0.02%) ;其他传染病报告52例, 占0.61%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未分型肝炎分别占0.49%, 0.12%) 。

2.6 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发病情况

全年共报告免疫相关传染病3种1 663例, 占19.51%, 分别是流行性腮腺炎 (19.21%) 、风疹 (0.16%) 、乙肝 (0.13%) 。原免疫规划相关疾病如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脑、乙脑、肺结核、甲肝等在本年度内均未见报告, 乙肝也控制在较低水平。2008年开始纳入免疫规划的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所占比例较大, 达99.34% (1 652/1 663) 。

3 讨论

2012年龙岩市15岁以下儿童报告法定传染病以丙类传染病为主 (占98.08%) , 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 990.82/10万, 高于当年全人群发病率 (607.56/10万, χ2=162.35, P<0.01) 。发病以3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 可能与该群体儿童免疫水平较低、为传染病易感人群有关[1]。对乙肝、百白破、麻疹等免疫规划传染病, 主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人工免疫, 降低人群易感性来减少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发生或流行[2]。各县 (市、区) 报告发病率波动较大, 呈散发与暴发并存的流行模式。农村及人口密集城乡结合部报告病例较多, 可能与该类地区儿童及监护人卫生习惯较差、环境及饮用水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有关[3]。报告病种以肠道传染病为主, 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群密集的学校、幼托机构容易暴发[4]) , 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病例较少。

本研究显示, 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是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防控的关键。由于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感染性腹泻病、细菌性痢疾至今尚无有效的免疫制品, 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 对此应采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看护人防病意识、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培训及早发现救治病人等综合防治措施[5,6,7,8,9]。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发病主要为在校中小学生、幼托儿童, 这与该年龄段儿童相关疫苗接种率低, 不能形成有效免疫屏障, 一旦有传染源传入, 易发生暴发流行有关。提示应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一旦发现学校有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 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 及时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等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10,11,12]。

摘要:目的 了解龙岩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现状, 为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龙岩市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龙岩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以丙类传染病为主 (98.08%) , 报告发病率为1 990.82/10万, 高于当年全人群发病率 (607.56/10万, χ2=162.35, P<0.01) 。发病以3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 各县 (市、区) 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报告的病种以肠道传染病为主, 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 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病例较少。发病居前5位的传染病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 累计占病例总数的98.18% (8 371/8 526) 。结论龙岩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疫情仍需进一步控制。

关键词:传染病,人群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儿童

参考文献

[1]谭彩霞.2008年顺德地区16岁以下儿童报告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 (7) :124-128.

[2]杨世宏, 张玫, 孟珺, 等.2009年大连市疫苗相关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10, 16 (12) :1190-1191.

[3]邓肖英, 李齐芳.灵山县2004-2010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8 (6) :42-43.

[4]周峻, 唐光鹏, 罗涛, 等.黔东南州2001-2005年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8) :326-327.

[5]陈宇, 刘青连, 许美振, 等.广州市珠海区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9 (5) :27-28.

[6]刘振见.2008-2010年福建省南平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 1 (6) :80-83.

[7]魏承毓.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基本状况与防控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2 (3) :1-4.

[8]苏德华, 薛大燕, 陈晟.2000-2006温州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8, 14 (5) :42-43.

[9]陈杰雄, 邓小如, 吴水新.龙岩市2005-2010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3, 19 (2) :34-35.

[10]陈邦征, 杨华.宁化县2006年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3 (2) :45-46.

[11]张彦峰, 陈炳材, 林英华.龙岩市2011年流感监测结果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3, 19 (2) :35-37.

15岁以下人群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保定市2004—2010年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15岁以下乙肝新发病例监测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计划免疫年报表和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摸底儿童数。

1.2 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使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保定市从2004年开始对15岁以下儿童乙肝新发病例进行报告、个案调查,并对乙肝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2004—2006年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均发病率为2.12/10万,2006年达到了2.93/10万;2007年以后发病率开始平稳下降,到2010年下降至0.37/10万;2007—2010年平均发病率为0.65/10万,比2004—2006年下降了69.34%。见图1。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市25个县(市、区)均有发病,其中以定州市、定兴、曲阳、清苑、蠡县等5个县病例较为集中,占全市发病总数的54.22%。

2.2.2 年龄分布见图2。

2.2.3性别分布

男性620例,女性363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例为1.71∶1。

2.2.4 免疫史

统计983例15岁以下乙肝病例,有免疫史的768例,占78.21%;无免疫史的205例,占20.88%。其中11~15岁年龄组占无免疫史的60.29%;免疫史不详的有4例,占0.39%。见表1。

2.2.5 乙肝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

2.2.5. 1 报告全程接种率及首针及时接种率

2004—2010年乙肝疫苗报告全程接种率均在99%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平均为97.53%。见表2。

2.2.5. 2 乙肝疫苗估算接种率

以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摸底儿童数和计划免疫年报出生数估算2005—2010年乙肝疫苗接种率。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摸底儿童数估算接种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但是起点较低,2005、2006年低于90%,尤其2005年仅为81.77%,2010年升至99.97%;根据年报表出生数估算接种率均在90%以上,其中2007、2010年最高超过100%。见表3。

3 讨论

2004—2006年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高,2007—2010年平稳下降至较低水平,发病年龄显示,大年龄组发病率比小年龄组发病率高。其主要原因:(1)大年龄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在无免疫史的病例中11~15岁儿童占60.29%),大年龄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是在10年以前(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为出生时、1月龄、6月龄,一般1周岁内完成)接种的,而我国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由家长自费为新生儿接种,对乙肝接种率没有具体要求,2002年乙肝疫苗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为新生儿免费接种[1],乙肝疫苗接种率才维持在较高水平,小年龄组发病率也随之降到较低水平。(2)小年龄组儿童HBV感染率低,且感染后以隐性感染为主,而大年龄组则以显性感染多见[2];另外,有些病例在小年龄时感染后在大年龄发病。(3)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新生儿历年报告全程接种率平均在99%以上,估算接种率平均在90%以上。至于结果中,年报出生数估算的乙肝接种率有出现(2007、2010年)超过100%的现象,其原因是年报出生儿童数一般不统计流动儿童,但流动儿童接种后也有上报的。而强化免疫摸底人数估算2005、2006年低于90%的原因,是由于强化摸底包括流动儿童,而流动儿童摸出的结果显示摸底数大年龄的比例偏高。(4)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较高,大大降低了母婴传播机会,我国HBV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播,新生儿24 h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可减少>90%的由HBs Ag阳性母亲传给子女的发病数。目前,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已成为阻断母婴传播的关键环节[3],因此提高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速控制乙肝:(1)加强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提高免疫成功率,降低发病率;(2)适时开展15岁以下儿童大规模的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尤其做好新生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工作,发现漏种儿童,及时补种[4]。(3)加强宣传教育,向群众宣传乙肝的危害和防治方法,了解乙肝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4)继续完善乙肝监测系统,随时掌握疫情动态。

参考文献

[1]崔富强,王富珍,郑徽,等.中国2005—2007年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0(5):413-417.

[2]李志群,王鸣,许建雄,等.广州市1992—2007年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估[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1):90-91.

[3]朱冰,梁晓峰.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预防.围产期乙型肝炎病毒传播[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4):312-314.

15岁以下人群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景德镇市 (以下简称景市) 2009年至2014年15岁以下儿童新发乙肝病例个案调查资料及免疫规划每年儿童出生上卡数。

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分析研究,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9年至2014年景市15岁以下儿童新发乙肝病例共100例, 无死亡病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5.32/10万, 各年份15岁以下儿童人数、发病数、发病率分别为:2009年15岁以下儿童人数300112、发病数39例、发病率13.00/10万, 2010年15岁以下儿童人数302053、发病数13例、发病率4.30/10万, 2011年15岁以下儿童人数319469、发病数17例、发病率5.32/10万, 2012年15岁以下儿童人数318689、发病数11例、发病率3.45/10万, 2013年15岁以下儿童人数318471、发病数10例、发病率3.14/10万, 2014年15岁以下儿童人数319426、发病数10例和发病率3.13/10万。2009至2014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2014年达到最低水平, 为3.13/10万, 各年份之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601, P<0.05) 。

2.2 人群分布

2009年至2014年景市1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例男女性别比为3.76︰1 (79/21) 男性占79% (79/100) , 女性占21% (21/100) , 各年男女性别比分别为4.57︰1 (32/7) 、2.25︰1 (13/4) 、4.67︰1 (14/3) 、10︰1 (10/1) 、2.33︰1 (7/3) 、2.33︰1 (7/3) 。0~14岁均有发病, 各年龄组的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为:0~6岁组发病数34例、发病率3.44/10万, 7~14岁组发病数66例、发病率7.35/10万, 各年龄组之间乙肝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16, P﹤0.05) 。

2.3 地区分布

全市4个县 (市、区) 均有发病。近6年各县 (市、区) 15岁以下儿童乙肝合计发病例数分别为乐平市 (73例) 、昌江区 (13例) 、珠山区 (9例) 、浮梁县 (5例) , 其中乐平市占全部发病的73%;4个县 (市、区) 发病率分别为:乐平市发病率6.23/10万, 昌江区发病率7.38/10万, 珠山区发病率3.58/10万, 浮梁县发病率1.74/10万;昌江区发病率最高, 浮梁县发病率最低, 各县 (市、区) 之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36, P=0.009) 。

2.4 乙肝疫苗接种阳性率

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抗-HBs阳性率47.56%, 从不同性别人群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统计情况分析, 表明男女乙肝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4.75% (656/1466) 和51.12% (591/1156) 。男女性别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39, P=0.001) 。

3讨论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景市2009年至2014年15岁以下儿童年平均发病率为5.32/10万, 这期间发病率逐年下降。这表明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对8~15岁儿童实施免费乙肝疫苗查漏补种, 进一步降低儿童病毒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从2002年, 景市将乙肝疫苗纳入了儿童免疫规划, 景市新生儿疫苗接种率达到99%以上, 对乙肝病毒的传播做到了很好的控制。从分析中发现0~6岁组和7~14岁组之间乙肝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16, P﹤0.05) , 随着接种时间的推移和个体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原因, 部分学龄儿童的表面抗原抗体逐渐变弱并消失;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抗-HBs阳性率47.56%。很多人误认为乙肝疫苗一旦接种便终生免疫, 使很多学龄儿童错失了补种机会。

加强对大年龄组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和加强免疫, 加强入托、入学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加强乙肝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防治乙肝重要性的认识, 自觉到医院住院分娩, 提高首针24小时及时接种率, 降低婴幼儿HBV感染率[5,6];对产妇进行HBsA g筛查, 对HBsA 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 提高母婴阻断率[7,8]。同时对其他年龄组的人群继续通过健康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指导, 提高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觉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意识, 巩固重点人群的免疫水平和提高全人群的有效接种率,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摘要:目的 掌握景德镇市15岁以下重点人群乙肝感染和免疫状况, 为制定和调整15岁以下儿童乙肝防治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2622名15岁以下儿童进行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 并收集景德镇市2009年至2014年15岁以下儿童新发乙肝监测病例资料,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及发病因素,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景德镇市2009年至2014年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逐年下降, 各年份之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有关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601, P﹤0.001) ;06岁组与714岁组之间乙肝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16, P﹤0.001) , 而且男性多于女性;各年份各县 (市、区) 之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有关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601, P﹤0.001) ;2622名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抗-HBs阳性率47.56%, 男女性别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39, P=0.001) 。结论 景德镇市自从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以来, 1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的发病水平和乙肝疫苗的接种有关联。保持高水平的乙肝疫苗及时和全程接种率、提高免疫成功率是预防和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杨绍基, 任红, 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8.

[2]彭文伟, 李兰娟, 乔光彦, 等.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29.

[3]靳维生, 邢玉兰, 陈铁珊, 等.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98, 189 (5) :324-326.

[4]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5]吴海, 落招福, 陈前进, 等.龙岩市2006-2013年1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 2014, 8 (10) :606-607.

[6]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7]胡淑爱.病毒性肝炎乙型母婴阻断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药, 2012, 17 (14) :65-66.

上一篇:思维视角下一篇:审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