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人群

2024-07-01

目标人群(精选4篇)

目标人群 篇1

提到“开心农场”就不能不提到它一度的火爆。曾经,无数人在凌晨设闹钟只为上网到“开心农场”偷菜,“偷上司的菜导致被解雇”的新闻也随游戏的火爆而见诸报端……2010年,“现实版”的开心农场随着“网络版”开心农场的火爆应运而生,人们似乎从中看到了无限的商机,全国各地立刻纷纷效仿,郊区更是一下子成立了不少。可是仅仅两三年的时间过去,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就倒掉一多半,不能从理想走进现实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原因1目标人群设定过宽

回顾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兴与衰,不能不提2009年网络版“开心农场”的超级火爆:上至已经退休在家的老人,下至刚会玩电脑的娃娃,可以说是全民偷菜。人们认为从网上搬到网下,开心农场肯定会更火。于是到了2010年火爆全国各地的现实版“开心农场”上市,其目标人群也一并定位于针对大众。开心农场刚刚开放的时候,来农场的有学生、老人和年轻人。起初田园供不应求,但这样的定位不久就出现了问题。

只有三分钟热度的年轻人喜欢田园风光,但是闻不惯农家肥味;中年人喜欢吃农家饭、有机菜,却嫌干活太累、播种浇水施肥等步骤太多,没有时间管理;老年人没有私家车,每次来都得换几趟公交车,折腾不起。由于开心农场的目标人群大都是图新鲜,往往到了实际操作就不习惯了,新鲜了几周过后就没人再来。经营了半年多左右,农场就成了没人来的状态,甚至到了第二年,就没有人再包地了。由此可见,定位不准是开心农场“短命”的重要原因。

原因2配套管理未跟进

网络“开心农场”的火爆让太多经营者急切地想要抓住这个商机,导致大批人马涌入这个行业:农民听说了把自己家院子挂牌作为农场出租,城里人到农村随便选块地也加入到此行列。但盲目的参与只是从自己的短期利益出发,根本不曾考虑到怎样才能把现实版“开心农场”经营的更好更长久。

在硬件条件上,许多开心农场的设施就是几片光秃秃的地块,加几把锄头做农具;在软件方面,对不懂得农事的城市年轻人,农场不曾安排任何教授和培训。此外,每人承包地块种植的种子数量不同、种类差异很大,管理非常费神,也无法进行一次性管理。在许多“开心农场”,消费者不能经常来农场照看,农场经营者也不再对农场进行管理,致使许多菜地都荒了。

专家点评:寻求有消费能力人群

沈阳大学金融系教授姜伟说,网络商机延伸到现实,不仅是开心农场,还有红极一时的CS,现在也少了当时的热度,不温不火地经营着。究其原因,不外乎经营管理水平、格调出现问题。网络和现实确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例如这两种游戏虽然在网络上很流行,但格调并不很高,前者流行“偷菜”、后者注重枪击暴力,时间久了令人乏味。

要想突破这种网络带来的限制,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以现实版“开心农场”为例,客户群应该定在消费能力相对好的人群,这部分人群有车有时间,追寻有机生活。此外,要进行商业运作,包括宣传、物流、采摘、管理等,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的利益选择,由此取得良好的效果。

出路:转型为渔家乐、农家乐附店

曾在市内某商场开办开心农场的苏小姐透露,自己是2年前决定停止营业的,而另一位开心农场的负责人于先生在郊区经营的农场也早在去年就关门大吉。但是面对困境,也有很多开心农场舍不得关闭,开始转型。这些“开心农场”虽然还在经营,但形式和网上的原模板不同,纷纷开始转变。比如一部分开心农场已经不再以现实版“开心农场”为主营了,而是转型为农家乐的一个附属项目去经营,如果有顾客感觉农家院不错,就可以在这个地方进行包地,然后出钱由农家院代管,等到收获时直接来收获即可;也有一些开心农场作为垂钓园经营的附属,在钓友劳累的时候将“开心农场”作为他们的采摘基地。以上两种都不失为很好的转型出路。

目标人群 篇2

1、打针比吃药好得快,生病了就应该尽量打针,你认为这种说法:

A.对B.错C.不知道

2、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毫升对健康无害,你认为这种说法:

A.对B.错C.不知道

3、心理问题不算病,无需去看医生,你认为这种说法:

A.对B.错C.不知道

4、您认为按国家规定给孩子打预防针能够预防哪类疾病?

A.传染病B.慢性病C.营养不良D.不知道

5、出现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咯血、低热、乏力、盗汗等症状时,哪种做法是最好的?

A.先扛着,感觉严重时再看病B.自己买些感冒药吃

C.立即去医院看病D.不知道

6、您是否能做到不与他人共用毛巾?

A.能B.不能

7、您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哪些内容:(可多选)

A.戒烟、限酒B.平衡膳食C.与人和睦相处

D.多吃保健品、营养品E.控制体重F.多吃多睡

G.经常运动H.不知道

8、关于戒烟,您认为下列说法哪些正确:(可多选)

A.戒烟越早越好B.只要戒烟,就对健康有好处

C.烟瘾是无法戒掉的D.老年人没必要戒烟

第四篇不同人群血糖控制目标 篇3

遵照上述原则,2010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规定的血糖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该标准主要适用于普通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青少年、有严重并发症者等,其血糖控制目标与一般人群是不一样的,分别有各自的血糖控制目標。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老年糖尿病患者

与成年人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较大,而且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患者可在没有明显低血糖先兆的情况下陷入昏迷状态。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因此,老年患者的标准也比一般成人相对宽松,只要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即可。

糖尿病孕妇

高血糖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糖尿病孕妇的血糖一定要严格控制,使其尽可能维持在正常人的水平。糖尿病孕妇餐前及睡前血糖<5.5mmol/L,餐后1小时<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6mmol/L,HbA1c<6.0%。如果高于这一标准就要及时干预。

糖尿病儿童

由于儿童的饮食不可能很规律,日常活动量变化较大,并且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手段,如果过于追求血糖达标,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还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应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餐前(包括空腹)血糖控制在5.0~10.0mmol/L就可以。

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或血糖波动大、频发低血糖的患者,或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或晚期癌症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也应适当放宽。只要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0mmol/L即可。■

(编辑/吉梅)

目标人群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1—2015年人口预测数据来源于《华东某省人口预测资料汇编(2011—2030)》,1950—2010年的分年龄组人口数、死亡数,分病种分年龄组发病(患病)率、死亡率等资料来源详见《“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的贡献研究”课题概述》(本刊本期83~86页)一文,采用时间序列建模的方式预测2011—2015年的相应指标数据。

1.2分析方法

运用简略寿命表法,基于2011—2015年人口数据计算期望寿命,明确自然趋势下期望寿命改变量与“增寿1岁”目标的差距。

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 意外伤害、孕产妇疾病等各类主要疾病防控对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测算思路详见《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测算思路》(本刊本期94~97页)一文。本研究以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作为反映疾病预防控制(以下简称“疾控”)工作强度变化的控制指标,预测在工作强度改变下,各类疾控工作对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变化程度,以明确弥补目标差距的可行途径。考虑到防控工作力度变化幅度(发病率、死亡率变化幅度)的现实可实现程度, 本文中假定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变化的幅度最大不超过10%。

所有数据资料使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 ;数据分析和时间序列建模主要使用Excel 2010和Eview软件实现。

2结果与分析

2.1自然趋势下,华东某省实现“十二五期间期望寿命提高1岁”目标略有困难

根据《华东某省人口预测资料汇编2011—2030年》 的数据,预测华东某省2015年的期望寿命为79.37岁,即自然趋势下,2010—2015年期间期望寿命将增加0.86岁, 与“期望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仍有0.14岁的差距。

进一步分析发现 :期望寿命提升的0.86岁中,疾病预防控制贡献了0.52岁,其中传染病防控和孕产妇保健贡献数大于零,而慢性病和意外伤害防控均为“负贡献” (表1)。

(单位 :岁)

由于传染病和孕产妇疾病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已十分有限,继续加大防控力度对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变化幅度不大 ;而慢性病、意外伤害均为“负贡献”,通过加大防控工作力度减小“负贡献”,甚至使贡献“由负转零”, 将是期望寿命能够再提升的源泉。

因此,下文将尝试分析通过改变各类疾病防控工作的力度,明确弥补目标差距的可行途径。

2.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整体增强0.3%可实现规划目标

如前所述,按照自然趋势,华东某省不能如期实现“增寿1岁”目标,因而可以通过整体加强疾控工作的力度来弥补差距。如表2所示,如果传染病、慢性病、意外伤害、 孕产妇疾病死亡等防控力度整体增加0.2%,将能使期望寿命再提升0.122 5岁,不足以弥补0.14岁的差距 ;若防控力度整体增加0.3%,将能使期望寿命再增加0.183 8岁, 可以弥补0.14岁的差距,能够实现增寿目标。

前文的分析已提示改变传染病、孕产妇疾病的防控力度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贡献空间有限,而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对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空间较大,将是主要的增寿源泉,因此,聚焦分析这两类疾病防控力度变化带来的效果 :如果其他疾病的防控力度不变,心脏病、脑血管病、 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和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的防控工作均加强1%,同时意外伤害的防控工作加强2%,将能够带来期望寿命再提升0.157 1岁,可实现“增寿1岁” 目标。当然,能够实现规划目标的各类疾病防控工作强度改变的组合有多种,需要结合该省的工作实际进行论证, 以确保其可行性。

(单位 :岁)

2.3单独加强慢性病、意外伤害等部分单病种的防控力度亦能达成规划目标

在分析各类疾病组合防控力度改变对实现规划目标可行性基础上,本部分将重点分析单独加强某类具体疾病的防控力度能否如期实现增寿目标(表3)。

2.3.1单独加强心脏病、脑血管病或肿瘤防控工作可实现目标。本文将重点聚焦慢性病中目前患病和死亡率较高的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的脑血管疾病、 心脏病、高血压,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糖尿病等防控工作强度变化对实现规划目标的可行性。

心脏病防控工作加强8% 可达到目标。按照2010— 2015年的自然 增长趋势,心脏病的 死亡率从2010年的0.09% 增长到2015年的0.12%,对期望寿 命的贡献 为 -0.267岁 ;若心脏病防控工作加强8%,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将变为 -0.114岁,较自然趋势下增加了0.153岁,可弥补0.14岁的差距。

高血压病防控工作加强10% 尚无法达成目标。按照2010—2015年的自然趋势,高血压的死亡率从2010年的0.77/ 万增加到2015年的1.18/ 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为 -0.029岁 ;然而,即使防控工作加强10%,也仅能使期望寿命再增加0.067岁。可见,仅单独依靠降低高血压本身死亡率的,不能达到规划目标。但绝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的转归中,很多是合并并发症(如心脏病、脑血管病) 而死亡,真正死于高血压不多见,因此,加强高血压防控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其并发症带来的死亡。

脑血管病防控工作加强6% 可实现目标。预测到2015年,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将达到14.6/ 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为 -0.183 9岁 ;若防控工作加强6%,将能使期望寿命再提升0.150岁,可以实现规划目标。

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加强10% 尚无法达成目标。预测到2015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将下降至0.046%,对期望寿命的贡献为0.414岁 ;即使防控工作加强10%,期望寿命也仅能再提升0.059 8岁,无法达成规划目标。

糖尿病防 控工作加 强10% 亦无法实 现目标。按照2010—2015年的自然趋势,糖尿病的死亡率将达到0.025%,对期望寿命的贡献为 -0.034岁 ;若防控工作加强10%,也仅能使期望寿命再增加0.027岁,无法弥补0.14岁的差距。

肿瘤防控工作加强6% 可实现目标。按照2010—2015年的自然趋势,2015年肿瘤的死亡率为0.208%,对期望寿命的贡献为0.218岁 ;如果防控工作加强6%,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将变为0.377岁,较自然趋势可以再增加期望寿命0.159岁。可见,若仅靠加强肿瘤防控来提升期望寿命,其工作强度应至少加强6%以上。

2.3.2单独加强意外伤害防控4% 可实现目标。按照2010—2015年的自然趋势,预测到2015年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9.54/100,死亡率为0.027 7/100,对期望寿命的贡献为 -0.078岁 ;如果防控工作加强4%,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将变为0.077岁,可以使期望寿命再增加0.155岁,能够弥补0.14岁的目标差距。

2.3.3单独加强传染病或孕产妇疾病防控工作难以实现规划目标。自然趋势下,预测到2015年传染病的发病率为261/10万,死亡率为0.42/10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为0.001 3岁 ;即使防控工作加强10%,仅能再提升期望寿命0.004岁。同样,自然趋势下2010—2015年间孕产妇疾病防控对期望寿命的贡献为0.000 8岁 ;即使防控工作加强10%,仅能再增加期望寿命0.007岁。两者的改变幅度均远低于0.14岁的目标差距。

3未来的工作策略与建议

基于专家咨询与论证,本研究针对期望寿命提升的主要源泉——慢性病和意外伤害防控,结合前文分析的实现“增寿1岁”规划目标的可行途径,形成了如下工作策略与建议。

3.1高血压防治工作应重点加强社区干预管理和双向转诊工作

加强社区干预和管理。对辖区居民健康状况进行普查,了解人群风险,完善居民健康档案,根据不同人群进行预防、治疗指导 ;积极开展高血压患者的规范治疗、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实施、并发症预防、随访管理等工作[3,4,5,6,7]。 对于效果不佳的患者,督导到综合医院调整治疗方案,督促定期化验检查。根据血压情况分级管理,督促患者定期进行心肾功能检查[8]。加强双向转诊。与上一级综合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使重症高血压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9]。

3.2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可从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干预和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入手

生活方式干预[10]。通过干预,指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包括减轻体重、增加运动、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对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及紧张情绪进行自我调整等。药物治疗干预[11]。利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综合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传播健康知识,可以使患者掌握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加强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3.3呼吸系统疾病防控要关注重点人群,加强空气污染控制

加强空气污染控制和控烟[12]。提高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是降低儿童、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减少疾病负担的一个重要措施。倡导远离吸烟等活动,创造“无烟”环境是维持室内环境的重要举措。关注重点人群[13]。 注重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等特殊人群的保健工作,定期指导慢性呼吸系统的患者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实行自我控制与管理。倡导体育锻炼,提高人群体质[14]。积极倡导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效增进血液循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3.4糖尿病防控要加强行为指导和病人管理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15]。对人群尤其是患者、高危人群开展糖尿病防治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危险因素预防、综合治疗和健康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育[16,17,18]。开展行为方式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开展饮食、运动、用药[19]和心理指导。早期识别和管理病人。在重点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患者,通过筛查提高早期识别,建立健康档案并加强病人随访管理。对患者严格开展规范化治疗[19],采取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治疗和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综合治疗,控制血糖稳定,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20,21]。

3.5肿瘤防控可通过对居民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指导、加强患者诊疗和管理着手

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指导。定期评估肿瘤流行趋势,加强肿瘤知识宣传和义务咨询,提高公众对肿瘤危险因素的知晓率 ;开展健康咨询和健康指导,促使公众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22],指导居民患者进行科学健康管理[23]。加强肿瘤患者诊疗和管理。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肿瘤病人,对疑难病例及时转诊或请上级单位会诊 ; 开展访视、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和社区康复,积极开展肿瘤患者的随访、康复指导和临终关怀[24]。

3.6意外伤害防控需重视健康教育并加强监测

上一篇:Sigma方法下一篇:伦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