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趋势(共12篇)
全球市场趋势 篇1
专业咨询机构Informa Telecoms&Media日前在年度《行业展望》中公布了电信和媒体业2011年十大趋势。
1. 运营商需要选择智能手机平台战略。
Android和iPhone设备的普及促使移动运营商、开发商和手机制造商等重新聚焦智能手机平台。运营商需要决定是建立自己的平台还是接受互联网和操作系统开发商将主导市场的事实。他们的最终选择将决定谁能够在智能手机平台的研发和普及的战斗中获取最大价值。
2. 智能手机的普及。
2010年,由于移动运营商期望从更大的用户群中获得更多数据服务收入,因此智能手机的价位较低,预计这一趋势将在2011年表现得更为明显。
3. 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最成功的移动运营商将是那些能够与主要互联网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的运营商,而不是那些故步自封、并试图阻止这些公司接近自己客户的运营商。
4. 运营商把重点放在垂直市场。
多年来,运营商一直在谈论移动企业的潜力,但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出发点是机器对机器的沟通,而不是语音和短信。运营商目前的重点是医疗保健行业。
5. Web2.0提供发展机会。
移动运营商有机会利用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提高其传统信息服务,并从中获取额外流量和收益。
6. 电信运营商需要赶上超高速宽带发展。
低价位和具有吸引力的套餐计划(而非超快的速度)将是制胜的关键。因此,运营商将重新开始向低成本VDSL进行大举投资。
7. 互联家庭的战斗愈演愈烈。
2011年,电视将超过游戏成为家用连接设备的主导,但这并不表示人们真的采用在线服务。到201 1年年底,我们有望看到谷歌电视、苹果电视等到底是会成为创新者还是“皇帝的新装”。
8. 西欧有线电视数量下降。
运营商不只疲于应付将欧洲的家庭有线信号从模拟转换成数字,他们还需要提高其捆绑服务的销售,特别是三网合一,甚至是四网合一服务。
9. LTE频谱分割将破坏其全球发展潜力。
LTE的内在适应性是它获得全球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正是这一功能可能破坏其全球发展潜力。
1 0. 网络合理化继续深入。
无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2011年依然是网络趋于合理化的一年。由于小型运营商难以继续推出网络,因此市场整合将随之而起,预计非洲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全球市场趋势 篇2
Gartner最新预测2012年10大个人移动应用趋势,成为明年引领风潮,并指出移动应用不只本身能够创造可观营收(据估计2012年终端消费者相关支出将达159亿美元),同时还可带动硬体销售、广告支出与科技创新。Gartner 认为,能够抓住最新潮流的企业与技术和服务的供应商,才能突破重围突显产品、提升品牌形象并维系消费者忠诚度。
2012年十大消费应用趋势:
1,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是根据使用者情境提供服务的主要驱动元素之一,而Gartner预测到了2014年,适基于位置的服务使用人数将达14亿之多。基于位置的服务就是依照使用者情境提供各种特色服务与功能,参考的项目包括使用者方位、个人偏好、性别、年龄、职业与特定目的等,能提供比固定方位服务商更高智能的使用者体验。Gartner分析师认为,情境感知服务(context-aware services)将成为移动应用主流趋势,而方位就是其中的主要驱动元素。
2,社交网路在Gartner追踪的19项消费移动应用类别当中,移动社交网路是成长最快的项目。社交网路平台吸引的网路流量日益增大,逐渐转型为入口网站、网路转接枢纽,甚至成为大量讯息、电子邮件、影片、照片、游戏与商业活动的云端储存所在。随着使用人数增加,未来全球各大社交网站提供服务时,必须和使用开放使用者编程介面(API)的第三方业者合作,而且可能转型为基础架构提供者,扮演资料库的角色,提供使用者资讯并服务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品牌企业。
3,移动搜寻视觉化搜寻(visual search)通常与产品搜寻有关,让使用者能够比价或查询产品资讯。要让移动搜寻更上层楼,应用软件必须能让使用者根据搜寻结果进行下一个动作,例如打电话或预约、购买票券和下订单等。由于移动装置使用者通常时间较赶,Gartner建议搜寻业者打造能迅速获知搜寻结果并采取行动的使用者体验。移动装置业者则应与具有潜力的搜寻服务商合作或进行购并,如此才能整合技术,最好从平台面就能统一,以提供差异化的使用者体验。
4,移动商务。今日的移动商务即类似功能扩大但规模较小的电子商务,且能提供较精简有效率的经验。不过,Gartner预估未来两年,某些特殊的移动功能会陆续推出,例如只要你一踏入某家商店,零售商就会收到通知,或是在实体商店内购物仅需拿着货品图片或条码,便形同将货品放入购物车中。虽然HTML5 可开始被采用的时间仍需等上一段的时间,但Gartner 预期一旦当HTML5被部署之后,未来会出现更多从本机软件延伸至行动浏览器上的移动商务功能。
5,移动付费自2011年起,近距离无线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付费技术会开始运用于高阶手机上。但Gartner不认为此项技术会在2015年之前成为主流。为了吸引顾客上门,付费软件供应商需推出方便用户使用与方便顾客实施,且无需降低安全防护标准的解决方案。他们同时需要提高用户意识、扩大服务范围,且推出方便使用的应用软件来吸引终端消费者。
6,情境感知服务情境感知应用软件能提供较佳的使用经验,它利用有关个人兴趣、意图、历史、环境、活动、行程、优先顺序、社交关系与偏好等资讯,以预测个人需求,并主动提供最合适的内容、产品或服务。移动通讯系统业者与手机制造商应提供更广泛的定位服务(location services),包括提供查号服务、地图、广告与隐私控制。
7,物件辨识(OR)高阶行动装置有功能较强的感测器与处理能力,可利用设计精良的应用软件来辨认使用者的环境,包括感兴趣的特定物件。由于OR介面易于使用,因此在2012 年之前将有愈来愈多功能更强的应用软件相继问世。当OR功能与较传统的编程功能互相结合后,使用者会仰赖相机与其他装置感测器做为通讯工具,因为它们提供使用者更高阶的搜寻功能,与许多娱乐与生产力相关功能。
8,移动即时通讯(MIM)Gartner 预期,MIM 会吸引消费者使用应用加值(Over the top 或简称OTT)服务业者(如Skype)所提供的新型整合通讯(UC)平台。这些服务供应商正威胁着传统通讯服务业者的语音营收。打算将MIM 纳入新产品的公司,应考虑将MIM 整合至其他通讯型态,如定位和线上状态功能(location and presence),但也需谨慎地发展其他功能,如联合社群网络活动。
9,移动电子邮件智能型手机让手机搭配行动电子邮件服务蔚为主流,它主要是透过一套技术将低价手机升级,让手机能使用既有电子邮件服务。Gartner预估,2014年全球移动电子邮件用户将自2009年的3亿5千4百万户成长至7亿1千3百万户,约占全球行动用户的10.6%。电子邮件地址攸关个人隐私,处理起来或许相当棘手,却能提供电信业者、电子邮件服务供应商与应用加值厂商锁定消费者的机会。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宜思考如何能让消费者更方便使用所搭配的行动电子邮件服务,以期维持与顾客的长久合作。
全球市场趋势 篇3
关键词: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
中图分类号:TE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9-0046-01
世界上用的最多的是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多在北海和墨西哥湾工作,在我国的渤海和南海也有部分。目前我国海洋钻井平台企业有数家,大多数规模不大,还是处于中小规模发展,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相对较低,只有少部分企业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家振兴海洋工程业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订单数量回暖增长,国内海洋工程行业基本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 平台简介
1.1 自升式钻井平台
此类平台带有能够自由升降的桩腿,作业时桩腿下伸到海底,站立在海床上,利用桩腿托起船体结构,并使船体结构底部离开海面一定的距离并把桩腿锁紧,大多数自升式钻井平台的作业水深在250~300英尺范围内。
1.2 半潜式钻井平台
半潜式钻井平台由平台上船体、立柱和下船体组成。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深水区域作业,作业水深范围一般是100~5 000英尺。需依靠定位设备,一般为锚泊定位系统。水深超过900英尺时,需要采用动力定位系统。
1.3 钻井船
现代钻井船多为专门设计,全部钻井和生活设施都在船上,具有海上航行能力并有向大型化发展的趋势,能在100~12 000英尺的水深海域作业。钻井船的动力定位系统和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动力定位系统在作业海域进行钻井作业时是类似的。
2 全球行情概况
2.1 自升式钻井平台
多年以来,来自亚洲国家新加坡的两家公司——吉宝集团(Keppel)以及胜科海事(Sembcorp Marine)——主导着这类大型钻井平台的供应市场。在用于较浅水域钻探的所谓自升式钻井船领域,这两家公司在全球合计占有70%的市场份额。
但新加坡如今首次开始感受到竞争的热度,竞争来自中国以及韩国的新兴对手。中韩两国正在努力从墨西哥湾、巴西近海以及非洲西部的钻探热潮中分一杯羹,并已开始自主生产自升式钻井平台以及其他设备。某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船厂所获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已占到全球订单总量的45%,而按合同金额计算,中国所获订单金额已占到全球订单总金额的32%,这也折射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船厂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利润率要远低于国外船厂的利润率,希望中国船厂能在不久的将来扭转低利润率的局面。韩国船厂同样也在奋力开拓市场,大宇造船和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宣布,该公司获得了自1983年以来的首个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有证据表明,在旗舰产品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新加坡的船厂面临来自中国以及韩国船厂的竞争,这种竞争日益白热化。
2.2 半潜式钻井平台
2.2.1 国内行情
2013年8月,中集来福士为挪威FrigstadDeepwater公司承建的、世界上最大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FrigstadDeepwater Rig Alfa在山东烟台市海阳基地开工。同年6月,中集来福士为挪威North Sea Rigs As公司承建的North Dragon北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开工。同年9月,中集来福士为中海油服欧洲公司建造的第四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COSLPROSPECTOR,按项目主计划如期实施上下船体大合拢。
2008年4月,上海外高桥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承建的“海洋石油981”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开工,该平台整合了全球一流的设计理念和一流的装备,是世界上首次按照南海恶劣海况设计的,能抵御200年一遇的台风;选用DP3动力定位系统,1 500 m水深内锚泊定位,入级CCS(中国船级社)和ABS(美国船级社)双船籍。该平台于2010年2月,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出坞,并于2012年5月,首钻成功。该平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2.2.2 国际行情
国际上,新加坡吉宝与胜科海事还是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主要供应商,但相对于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新加坡造船厂仍然具有一些优势。相比之下,中国造船厂慷慨提供的贷款以及优厚付款条件容易引来投机者,这是钻探行业的一大特色。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的造船厂没有吉宝和胜科海事那样的跨国经营经验。吉宝和胜科海事多年以来一直在海外经营船坞(例如吉宝即将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在墨西哥合作修建船坞),这拉近了它们与巴西、里海(Caspian Sea)等关键市场上终端客户的距离。
但分析师表示,中国造船厂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以及可靠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大连船舶重工集团(Dalian Shipyard)以及南通中远船务工程集团(COSCO Nantong)就属于“不仅限于建造低端船只”的企业。在纽约举办的由巴克莱(Barclays)组织的一个能源会议时,与会海上钻探商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些钻探商开始讨论向中国船厂下订单的可能性。至于新加坡船厂还可以高枕无忧多长时间时,相关资深人士认为他们可能还有三年时间。
2.3 钻井船
国际上,韩国的3个巨头造船厂(三星重工、现代重工、大宇造船)还是钻井船的主要供应商。到2015年韩国的3个巨头造船厂可以获得年均20艘钻井船订单,钻井船新造市场将在未来4年会保持好景。但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弥漫着双谷衰退的气氛,因此钻井船订单量有所降低。但到2015年其订单量会再增加。韩国的船舶企业最近主要获得钻井船、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舶订单,其好景趋势可能保持一段时间。
3 未来发展
油价的高低是直接決定海洋工程设备投资的关键因素,并且钻井平台的新订单量与油价呈高度的相关性。现在油价再一次超过110美元/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钻井平台订单会再一次大规模出现。在海洋工程行业持续低迷几年之后,现在呈现出了回暖的趋势,希望中国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企业能在这次机会中奋起勃发,弥补不足,缩小与国际上其他企业的差距,追赶国际大趋势。
参考文献:
全球市场趋势 篇4
2 0 1 6年全球内存(注:本文主要指D R A M)成长23.1%,整个内存市场过去是以PC为主体,现在是以移动式内存为最主要的产品(表1)。智能型的手机出货量很大,所有内存公司也都知道这个趋势,2016年移动式内存的份额可以达到42%。另一个增长亮点是服务器,因为服务器与移动内存原则上是相辅相成的。因智能手机的软件是像滴滴打车这样的APP,无形之中需要很多服务器去支持。目前,在服务器部分,今年的年成长率达到了38%,份额从去年22%增加到24%。标准型PC不是很好,重点在于整个容量没有大幅度的成长,所以去年还有将近26%份额,但是今年跌破到了19%。PC在标准内存的产出部分是呈现衰退的状况,呈现出了-8%的情形。
经过一个18个月的价格的跌幅,是不是整个内存厂的获益很差呢?不是这样的,无论价格跌幅是什么样,还是可以保持一定的获利能力(图1)。比如,三星内存厂工艺最好,目前即使到了今年的第一季度,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获利将近40%。美光也在往前推,也有不错的获利率。而且整个内存市场经过这一波的整合,可以看出来三家是和平共存。大家都希望以获利或者是以赚钱为最重要的目标。
从2016年主要内存厂投片的状况可知,全球内存的投片并没有大幅度增加,每个月都维持在一百万片的投片,三星每个月是350万片。假设投片并没有大幅度的增加,则必须要靠工艺来维持年成长。
从图2可以看出来,三星的工艺最好,所以2015年三星的年成长达到了33.2%(图2),2016年是成长幅度最低的为23.1%,因为已经把大部分的产能在2015年转换完毕,目前要做部分的资本支出。近半年以来,SK海力士的工艺进度较慢,严格来看,海力士有点萎缩,样品等部分的计划进展相对较慢。美光也是目前成长最快的厂商之一,2016年预计年增长率26.7%,并不是其工艺进步最快,或者最为积极,而是因为去年的年成长率只有12.4%,美光在去年面临非常严重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只有在今年去做一个大量的转进。
从技术看,三星(Samsung)是最好的,然后是SK海力士(Hynix),接下来是美光(Micron)。图3做了三大DRAM厂内存的工艺比较。图3是目前三大家的产出量。三星是产出量最高的厂商,从红色区块部分支持的份额,可以看出来三星的年成长率在变慢,但是今年21/20nm的比重会达到70%左右。SK海力士遇到了较大问题,所以在2015年21/20nm的比重算是比较低,2016年才稍微有所增长。美光的21/20nm比重变得非常快。不要看数量,仅从百分比来看,美光跟三星其实差不多。
移动式内存市场
全球移动式内存目前呈现寡占格局。由于今年全球智能手机兴起,内存大厂纷纷将产能转到移动式内存,第一季度占39.2%。其中三星占移动式内存的营收比重最高,达60.4%,其次是SK海力士,是26.9%个点,接下来是美光(图4)。近一年来,整个移动式内存的价格非常稳定,跌幅非常小。因为只要三星报出来一个价格,大家都遵循这个价格,呈现共同获利的状况。
再看一下产品比重的部分。2016年下半年,随着智能手机纷纷采用4/6GB甚至8GB,营收有望进一步提升。
另外,无论是三星还是美光都在推广LPD4。LPDDR4相较于LPDDR3有着更高的带宽(25.6Bps)与更低的电压(1.1V VDD2/VDDQ)。而2015年LPD4是17%份额(图5),因为当时所有的安卓阵营或者是高通并没有支持LPD4,而现在才有。而那时的17%几乎都是苹果6在用。到了今年,整个点扩充到了36.8%。
从图5还可以看出三星的比重还是最高,接下来是SK,之后是美光。其中,三星在2016 LPDDR4移动式内存市场的份额将高达58.4%。三星在20nm工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18nm下半年量产,竞争质量最佳。
当然,我们都面临一个状况就是效能过剩,所以LPD3还是存在的,目前LPD3依然是市场主流的规格。
再看一下智能手机市场。预计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增长3%(图6),但是我们特别把中国品牌拿出来,年增长率为10.9%。
另外,对内存部分的需求还是十分强劲的,预计今年一台单机的内存容量增长率是36.0%,比去年高3个百分点(图7)。
在2016年全球前十大智能手机厂商的出货排名和出货量中,有7名是中国品牌,华为在2015年是中国品牌首个突破1亿部的公司。今年OPPO和VIVO加起来1.5亿部可能没有问题。另外,我们在关注乐视,该公司有机会在明年(2017年)成为年增长率最高的厂商。
服务器内存市场
与PC或者智能手机不太相同,目前全球服务器内存的消化量没有天花板效应,平均每年还是维持约20%~30%的速度成长。预计2016年成长25.2%。具体地,服务器出货成长,2015年增长6.9%,2016年增长3%,而服务器内存增长,2015年是26.5%,2016年是25.2%。预计明年(2017)还是可以维持20%以上的成长(图8)。
图9分析了整个内存的份额,格局比较像移动式内存。因为毕竟三星是目前产出量最大的公司,工艺也是最好。目前三星在服务器部分还是占半壁江山,达到51.4%,接下来是SK海力士,为28.1%,美光是20.5%。目前服务器的内存需求非常的强劲,比如微信在中国的需求也非常的强劲,所以可以看到,三大家的内存都是逐年往上在攀升。
工艺上,服务器内存以20/21nm工艺为主。
再看看服务器内存产品的变化(如图10)。2015年Intel开始鼓励客户尽量转到DDR4,因此,在去年第一季度,DDR4只有约16%份额,而在短短的一年之间,DDR4超过了50%,今年预估在整个服务器市场份额的比重将近达到76%。因为三星最近的产出量非常大,必须用让利的方式鼓励大家用更高容量的内存条,所以在三星的主导之下,今年的32GB R-DIMM份额迅速提升,与此同时,三星也希望以此增加与竞争对手之间的门槛。预计DDR4 32GB R-DIMM在2016年第四季度份额将超过35%。
小结
整个内存市场经过18个月的价格下跌,在2016年第三季度已经平稳上涨,目前上涨4%~8%左右。预计在2016第四季度价格会有些下滑,但是在2017年内存市场的状况是好的,2017年成长会低于20个百分点,这跟往年将近上涨约25~30个百分点相比下降了很多。另外,在资本输出变慢的时候,产出也会相应变少,这对于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中国目前有充沛的资金和优秀的人才,有望在未来五年之内跟国际大厂平起平坐。
全球市场趋势 篇5
化妆品市场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妆品市场的成长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长,以下一些全球化妆品市场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产品要环保、绿色、可生物降解。随着全球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消费者对化妆品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产品发展趋势必须是绿色环保可生物降解的产品。源自天然成分和原料的化妆品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地在市场上出现。产品要对人体绝对安全。化妆品的安全性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企业和行业的生死存亡。就安全的具体措施而言,首先加强行业的自律,要“遵纪守法”,企业要有“全程”管理化妆品的意识,较之以往要更加重视产品上市后的安全,建立相应的预防和危机处理机制。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而言,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改革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模式。加强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引导,研究、开发和生产适合不同地区消费者不同需求的产品;加强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进一步强化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研究。
以天然植物尤其是中草药成分的功效性产品很有发展潜力。对中国市场而言最有优势,在应用中草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我国素有天然药物王国的盛誉,开发的新产品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在市场推广方面非常容易切入。抗衰老和防晒将是一个趋势。目前人们生活比较安定和谐,对皮肤抗衰老和美容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类产品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突破传统的抗皱和保湿的范畴,结合护肤、抗皱、润肤、表皮更新,使用产品后将会使你看起来更具活力。此外,防晒产品市场前景也非常被市场看好,是化妆品发展一个永恒的主题,必将贯穿到一年四季,防晒概念将逐步深入人心。而皮肤保湿也仍将是护理用品的一个基本性质,对其概念的深入挖掘将继续主导护肤品的重要特性。5)功效化妆品将被看好。化妆品的防晒、祛斑、瘦身、美白、抗粉刺、染发以及防脱发等功效性化妆品的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http://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
提早发育全球趋势 篇6
1939年4月的一天,一位印度女子走进了秘鲁皮斯科医院,一个害羞的小女孩拉着她的手。
小女孩名叫琳娜·玛迪纳,当时只有5岁,身高还不到0.9米,腹部却膨胀隆起。检查结果出来时,医生大吃一惊——原来琳娜已经怀孕8个月。一个半月后,小琳娜因为骨盆太小,通过剖腹产手术生下了一个发育健全、体重2.7公斤的男婴。
当时,人们认为琳娜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尽管到了今天,她仍是世界上有记录的最年轻的妈妈,但越来越多的女孩都有了成為“儿童妈妈”的可能性。
英国伦敦的露西娅-里德就是其中一位。露西娅如今已经20岁,当年她3岁便进入青春期,6岁来了月经,8岁时必须戴胸罩。
“当时的感觉太糟了!”露西娅回忆说,“那时候每天放学回家,都会有一些男人跟在我身后,对我指指点点。那时我才上小学,我不知道他们在议论什么,只是觉得非常害怕。有时我不得不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接我回家。”
露西娅坦言:“当时,我比同学们胖很多,个头也比他们高,所有人都把我当成异类。他们嘲笑我脸上的粉刺和衣服里的胸罩。那时我变得极其敏感,内心非常孤独。我根本不敢告诉他们我已经来月经了,这是个令我苦不堪言的秘密。”
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英国女孩海莉·史密斯的父母。当海莉的同龄朋友还在玩洋娃娃、学骑脚踏车的时候,她却常常躺在沙发上,忍受着每月一次的腹痛。从3岁起,她就开始有体臭、头发油腻、情绪多变。母亲黛比还发现,“她的阴毛开始长出来,胸脯也渐渐鼓胀起来。”
等到海莉快到4周岁生日时,黛比发现女儿每个月都会经历一次严重的腹痛及情绪极端起伏。她说:“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女儿可能要来月经了,但这实在令人费解。”
在接下来的18个月时间里,黛比多次带海莉去各大医院做检查,海莉最后被诊断为“性早熟”。“医生说这不会影响女儿术米的生育。”黛比说,“但我还是很担心。”
全球趋势
事实上,相较于孩子的父母,科学家们早就开始担忧孩子们提前发育的身体。
199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玛西娅·赫尔曼·吉登斯博士在学术期刊《儿科学》上刊发了一篇论文,在美国激起了广泛关注。在统计了17000多名美国女童后,玛西娅发现,她们发育的平均年龄比教科书上的记载提前了半年以上。3%的黑人女童与1%的白人女童在3岁就有了胸部发育的迹象!到了8岁,女童们的发育比例更进一步提升到48%(黑人女童)与15%(白人女童)。
对此,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置信,部分医师质疑研究者可能误将部分女童的脂肪当成了发育的乳腺组织。但世界各地却一次次传来类似的反馈结果——
去年,丹麦科学家报告,当地女童发育年龄比起90年代初降低了1岁。同年,中国的京沪穗等地的研究者联合统计了两万多名女童,她们胸部发育的比例在3岁时有1%,而在8岁时已达20%。
2010年,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研究者也在《儿科学》上报告了美国纽约、旧金山、辛辛那提三地最新的统计结果,8岁时胸部发育的女童比例,在黑人人群里占43%,白人人群里占18%。
尽管大多数已知的性早熟案例都是女孩,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孩当中就没有类似的现象。通常而言,性早熟的男女比例为9:1,男孩的性早熟以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肿瘤)的发病率较高,80%性早熟的男孩是因为身体上存在某种疾病。
不过,男孩们的性早熟特征并不那么容易被发现。等到家长们意识到自己的儿子过早地开始变声或者出现喉结,其实已经晚了。因为男孩的性成熟要经历几个步骤,一开始是睾丸增大、阴茎变粗、长阴毛,最后才是变声和长喉结。
2020全球商用车发展趋势 篇7
国内重卡市场萎靡不振, 今年以来呈大幅下滑态势, 行业陷入迷茫, 那么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中国商用车实现突破的地方又在哪里?针对这些趋势又该如何去做?
全球市场和重卡趋势
最近两年, 随着中国排放法规的升级, 国内重卡市场有所增长, 但总体来看发展趋势还是缓慢的。
相对而言, 从全球重卡市场的布局来看, 未来的主要发展区域将会是在南亚市场, 这也可以从很多中国企业陆续向南亚市场进行投资看出, 而其他地区包括欧洲、北美将会呈现微增长。
根据罗兰贝格的预计, 到2020年, 全世界大多数中重卡市场将迎来上升趋势, 其中重点是东欧、俄罗斯、北美市场的增长。
但对于未来五年中国国内的市场并不乐观, 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中重卡发展基数大, 前期消费透支, 未来随着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从总量来说, 会有略微的下降。
就全球汽车市场来看, 中国市场很不集中, 是一个非典型市场。就商用车领域来看, 俄罗斯和印度市场集中度非常高, 呈现出一家独大的趋势。
而中国的集中度相对来说比较低, 这就意味着这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 对我们的挑战是长期存在的, 但这也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充分的机会。
我们认为“高效、绿色、互联、安全”四大趋势正在塑造全球商用车产业, 并在未来几年持续对行业产生影响。
第一个趋势是高效。它包括整体产品拥有的成本、燃油经济性、汽车编队、运营时间、容量优化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优化等等。
随着排放技术不断发展, 全球都有了很大提升。国外商用车排放提升到欧四、欧五的时候有很大争议, 有两条技术路线, 分别是美国egr技术路线和欧洲采用的高效燃烧技术的scr路线。
五年前这两条路线曾经争论很大, 但现在来看, 未来是美标和欧标的融合, 到欧六以后所有技术都会被采用到现在的卡车上。这一方面会促进技术的融合,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未来我们在环保技术方面附加的投入会更大。
实际上, 所有欧美企业对整体法规排放技术做了足够的储备, 我们认为欧美企业达到欧六标准后不会再推行其他标准, 未来主要是降低燃油消耗, 实现燃油经济性和可利用性。
第二个趋势是绿色。它包括排放标准和后处理的提升, 空气动力、电气化、轻量化、替代燃料、降噪等等方面。
提升内燃机技术仍将是提升效率的主要方法, 但纵观我们过去提升效率的主要方法, 例如精简、性能提升、燃烧改进、热管理、减摩等, 虽然还有潜力可挖, 但可提升效率的空间比较有限。
在此情况下, 大家开始考虑新的思路, 例如混合动力、新燃料的应用和整体的燃油经济性的提高, 这是未来所有卡车企业都会考虑的问题。
第三个趋势是互联互通。与乘用车一样, 互联互通也将是商用车未来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很多领域, 商用车互联互通的基础和带来的经济效益会比乘用车更快更有效, 它包括远程故障诊断、负载监控、性能分析、订单管理、在线测试、大数据、远程信息处理等技术的应用, 将会使商用车和车队的发展综合联系起来。
根据罗兰贝格2012年所做的预计, 在商用车远程信息市场上, 将会面临井喷式发展。一方面车载信息系统是法规要求增加的设置,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 数据储存将得到不断发展;整车厂利润缩小, 需要新的利润池, 汽车的售后成为获利的重要来源。
除此之外, 整车厂还能从哪些地方获利是每个企业都在考虑的问题。接下来是差异化问题, 如何吸引消费者眼球是我们要考虑的。拉力因素方面, 客户对更高级卡车更有需求, 例如效率、舒适度、运营时间等等, 在欧美已经开始关注运营成本和车队透明化管理。
另外, 随着数据越来越多, 每辆车都是无数个电脑的集成, 其产生的大数据如何发掘、利用它的有效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在新兴市场更是如此。
相对来讲, 零部件企业比整车企业更重视这方面的数据, 但真正重视的还是那些物流公司、车队及城市新兴终端o2o企业。
互联互通正在引入越来越多的游戏参与者, 过去而言, 更多的是整车厂、配套商、驾驶员, 现在车队的运营商也加入进来。
中国的货车驾驶员很多是个体户, 而未来的发展趋势会转化到一定规模的车队上, 也会越来越重视客车司机的安全问题, 同时以汽车为中心的产品和服务也会全部提升, 车与车之间互通互联、信息传递也会越来越通畅。
第四个趋势是安全。随着客户的需要和竞争的需要, 商用车驾驶安全性的问题和对司机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
最近戴姆勒在美国拿到了智能卡车上路行驶的许可, 那么未来智能客车的应用也将会提到议事日程上。
就中国和欧盟来比较, 二者在重卡市场的总体差异十分显著。
从排放标准来讲, 欧洲大部分地区已实现欧五标准, 而中国则刚刚启用了国四标准;
发动机排量方面, 欧洲有相当大比重的卡车发动机排量超过13升, 许多已经达到15升, 而中国则以9-11升发动机为主, 但有往大排量发展的趋势;
物流效率方面, 欧洲物流成本小于gdp的10%, 运输1000吨货物需要80辆卡车完成, 而中国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17%, 运输1000吨货物需要200辆卡车完成;
物流集中度方面, 欧洲大部分以车队形式出现 (约占70%以上) , 而中国的个体司机占80%;
基础设施方面, 欧洲大部分高速公路路况良好, 建设项目保持在稳定水平, 而中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 但建设项目在逐渐减少;
驾驶安全性方面, 欧洲市场大量关注司机行驶安全和舒适程度, 中国对司机行驶安全与舒适关注度较为局限。
中国市场及驱动因素
从中国重卡 (hdt) 市场分析来看, 从2009年到2014年波动剧烈, 是因为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元经济刺激项目而强势反弹, 2013年中期19个省市国四标准的实施又导致销量猛增。
目前, 市场正在经历大幅下降, 2015年第一季度市场比去年同期下滑了34%, 仅在3月份, 市场比去年同期下滑了32%, 乐观预测2015年销量达70万辆, 保守预测能达到68万辆。
长期来看, 到2025年, 在新常态下中国重卡市场销量可达80万~83万辆, 还是一个微增长的态势。原因在于建筑建设方面的需求正在下降, 预计在2013~2025年间会以0.6%的增长率增长, 主要增长表现在物流领域和牵引车, 自卸车市场虽然不会萎缩, 但会有一个维持性的发展。
细分来讲, 由于gdp增长和基建的放缓, 自卸车和载货车的增长率也会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和物流行业需求将使牵引车市场超过其他细分市场。
未来, 各细分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牵引车方面, 6x2牵引车将增长较迅速, 并部分取代6x4牵引车, 豪华和高端牵引车将会逐步抢占低端牵引车市场, 6x2牵引车可能于2025年达牵引车市场份额的50%, 豪华和高端牵引车市场在未来10年将增长约16%和28%;
自卸车方面, 8x4和6x4自卸车属主流自卸车, 而8x4自卸车在更严格的监管和煤炭特殊运输公路的建设下将抢夺6x4自卸车市场, 8x4自卸车在过去五年的市场份额增长了约14%, 8x4和6x4占2014年自卸车市场的90%;
载货车方面, 相比之下, 尽管市场波动, 载货车市场将保持稳定, 大型载货车将受制于牵引车的发展, 载重车增长率保持在4%, 大型载货车年销量将稳定于7万辆左右的规模;
特种车方面, 主要受大工程影响 (如“一带一路”) , 搅拌车市场将于2018年前迅速扩张, 而容量低于12立方米的搅拌车将增长最快, 泵车市场与搅拌车市场发展趋势相似, 市场增长, 但需求相比较小。预计2018年, 搅拌车的销量将达5.6万辆, 泵车市场将逐渐恢复, 预计2018年销量为4000辆。
中国重卡行业的大趋势是什么?首先由于效率的提升, 中国商用车市场将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
罗兰贝格做过一个统计, 2014年中国卡车用户个体户占80%以上, 车队只占5%左右, 中小型企业占15%, 未来随着市场热钱的涌动, 中大型车队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中小型企业也会由此得益。
个体用户未来将面临市场的萎缩, 这是暗含着很多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信息技术的提升。随着城市交通系统“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很多互联网o2o的介入等会加速个体用户市场的整合。在此情况下, 中国特色的挂靠体系会有所改变, 会转化为更为专业的车队管理。
其次, 海外扩张和出口对整车厂非常重要。国际化不再简单的是出口产品、在国外建厂, 中国很多企业已经在国外进行投资, 一方面是争夺当地市场, 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当地资源的运用。
实际上在海外建厂已经是整车出口的升级, 但商用车企业可以学习一下乘用车企业, 引入国外技术, 也可以在国外进行技术升级, 建立技术基地等等。这将使得中国重卡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紧密, 市场的开拓也越来越均衡。
从整个市场来说, 中国卡车出口业务将逐步从依托“大型政府招标”转向“提升自身售后服务能力”, 以专业有竞争力的售后服务拓展业务, 进而实现整体增长。
商用车企业要向兄弟行业乘用车企业学习, 有自己专属的售后服务体系, 卖车之前, 服务先行, 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环节。
海外拓展的关键成功要素需要抓住短线机遇、全面理解海外市场及产品情况, 适当调整产品以适应当地需求, 拥有卓越的销售与服务能力, 明确优先级排序及发展路径。
第三, 市场结构改变, 技术升级成为重要问题。持续的产品升级将导致价格分布逐步向高价格发展, 从以前相对低端的车型向相对中高端及高端的车型转变。
对此, 国内主要整车厂均在2012年~2018年间的战略计划中提出了其为高端hdt市场设计的新型产品线, 这对于零部件公司来说是很好的机会。
第四, 所有的提升必须立足于产品性能的提升。
我们可以发现, 在过去五年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整车厂从外包发动机走向自产, 在变速箱领域, 则是一半对一半的比例, 一部分企业维持内供, 一部分维持外包。在车桥领域也是如此, 越来越多的整车企业也开始自产车桥, 实际上自己做和别人做是主导权的问题, 背后是技术的获取问题。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逐步成熟, 在商用车领域, 外资更多起的是技术支持和辅助的作用, 但在零部件领域, 还存在大量外资为主导的局面。
中国的零部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只面对一两个核心客户, 在竞争激烈之后, 他们发现利润降低就不做了。这从长远来看, 没有体量、没有规模, 越来越多的平台是国际化的技术, 他们就会失去参与进一步的更远期竞争的时机。
从收入价值链的变化来看, 目前新车销售利润不足甚至是负值, 而金融服务、租赁、零部件销售、车队服务和维修、车队管理和运营这一系列将是未来一直到2030年市场的更大价值链所在, 只不过不同企业所截取的价值链不同而已。
一方面, 主机厂要更进一步维系客户, 改变对待客户的管理方式, 提升客户保留率;另一方面要对提供的服务进行延伸, 因为我们提供的产品支持、维修支持之外, 还有新的技术要求, 例如远程诊断等等。
另外, 基于汽车互联的解决方案使oem厂商能够了解客户需求, 并通过提供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予以满足。
互联网+不仅仅是乘用车的事, 我认为商用车在这方面实施的基础更好。卡车汽车互联可实现多样化解决方案, 为强化服务与新型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这一系列“汽车互联解决方案”包括:
1.车辆管理, 包括远程诊断、保养计划/管理、远程下载功能、故障呼叫、车辆保护等。
2.装载监控, 包括温度管理、装载检测/监控等。
3.驾驶员管理, 包括驾驶员娱乐性、紧急情况呼叫 (e-call) 、性能分析等。
4.运营/物流管理, 包括订单管理、行程记录/报告、文本信息交流、智能导航等。过去的挂靠、拼车模式也很快会面临互联网公司的挑战。
5.时间/法律管理, 包括时间记录、测速管理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客户需求, 看他们对价格和性能究竟更侧重哪方面;其次是售后客户关系的管理, 不能单纯依托代理商来做这项工作;第三是释放更大潜能, 包括对维修保养的管理, 对服务流程的标准化, 对品牌化的推广和延伸。
走出去的每一个商用车都代表着中国商用车的整体形象和品牌, 每个企业都有责任维系好这个生态圈。
在这样的环境下, 对于商用车特别是中重卡企业的启示在于:
现在的战场已不单单是中国市场, 是全球性市场, 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全面且可持续的出口和海外发展战略;
第二要实现国内外销售与售后的专业化运营, 可以向国外同行或乘用车学习经验;
第三要重视客户, 全面执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 (大客户、crm、全面解决方案) ;
第四是提升物流运输效率, 如在远程信息处理、汽车互联等技术上实现突破;
第五, 完善技术升级 (重点关注能源利用率、安全性) ;
中国全球零售企业最新发展趋势 篇8
千禧世代:未来的主要消费群
千禧世代泛指1980年至2000年间出生的人。现在单是美国就拥有约8亿人属于千禧世代,他们具有很强的购买力,每年约消费六千亿美元。咨询公司埃森哲预计,千禧世代消费群之消费额到2020年将达1.4万亿美元,约占美国总消费的30%。这些千禧世代消费者与“婴儿潮世代”及“X世代”消费者的生活习惯非常不同,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度高,活跃于社交媒体。他们喜欢在网上收集产品讯息、分享购买经验、也比其他世代的消费者更喜欢浏览别人网上发表的意见。
零售商要抓住千禧世代的顾客,就需要顺应他们的消费习惯设计产品及营销策略。例如美国时尚品牌GAP以年轻顾客为主要目标群,无论在产品设计、营销计划等方面都紧贴年轻人的潮流。梅西百货(Macy’s)也是一间以千禧世代为主要目标顾客的零售商,它分别针对13-22岁及19-30岁的顾客群组设计了mstylelab和Impulse两个服装品牌。
(一)移动应用及社交媒体塑造未来营销
移动革命将会继续影响市场。移动应用不单指以移动装置进行交易,它还广泛地应用于商品展示、比价、移动付费、会员查询等。很多零售商已经开始把移动装置应用在仓储、销售等营运上。
同时,社交媒体也在影响品牌商、零售商与顾客间的互动方式。上文亦有提及,年轻的千禧世代消费者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度特别高,他们会通过社交媒体交换意见,分享购物体验。很多零售商都加强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跟消费者的互动,中国零售商则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增强与消费者的沟通。
(二)全渠道零售改变传统零售模式
全渠道零售是一种无缝地利用各种购物渠道将零售商与消费者衔接起来的方式。近年来,线上线下的界线愈趋模糊,零售商进行多渠道、甚至跨渠道销售愈来愈普遍,他们把所有线上线下的渠道、社交媒体等连接在一起,为顾客提供一致的品牌体验。
同时,零售商也在尝试不同的方法提升消费者体验。例如,沃尔玛(Wal-Mart)和百思买(Best Buy)加设提货点供线上下单的消费者使用。纯电商亚马逊则跟拥有大量线下网络的零售商合作,他们在店内加设提货用的储物箱,让消费者可以在线上下单,线下取货。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企业京东亦开始与全国15个城市内一万多家便利店展开战略性合作,消费者可以开始在京东购买生鲜物品并在附近的便利店取货。
零售商和顾客的接触点逐渐增多,如何把这些接触点都融合在一起至为重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体验,增加跟每个消费者的沟通,零售商才能够在众多的对手中突围而出,赢得顾客的青睐。
(三)零售商创建新零售业态迎合小众市场
近年,零售商不断尝试以多样的零售业态去迎合不同的消费者群。一些大型零售店如沃尔玛、百思买等开设营业面积较小的店面,融入社区。这些小型店铺不仅可作为运营中心,亦可为网上销售提供更方便的提货中心,藉此增加网上销售。另一种近年比较受零售商欢迎的是“快闪店”。“快闪店”是指一些短期内在百货、购物中心内设置的摊位或店铺,营业面积通常较小,营业期仅为几天或几周,好处是零售商可以在短时间内出售一些货架期较短的商品,并可利用“快闪店”发布新品牌、增加知名度、制造话题等,租约也较为有弹性。
另外,也有一些零售商把门店内闲置地方租出去,作为房东收取租金。美国西尔斯公司(Sears)就是一个例子,由于经济不景气,集团把旗下一些西尔斯百货及凯马特超市(Kmart)门店出租,增加收入。
(四)大数据让零售商与消费者更接近
在现今这个数码时代,每天都有大量数据产生。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分析这些海量数据将会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支撑,而有效的数据管理也可以令零售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数据管理不仅包括数据收集,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有用的数据。数据挖掘对于零售商了解消费者的特点非常重要,他们可以根据数据预测消费者的需要,比消费者更早知道他们想购买什么,这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在零售商获得数据的同时,消费者对零售商的供应链、价值链也更加了解。他们对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地、社会责任等要求更高。
大数据虽然能够为零售商带来很多机会,可是如果数据处理不当,令消费者个人资料泄露,则会为零售商的信誉带来危机。
(五)灵活性强的供应链有助增加竞争力
更灵活及有弹性的供应链能够帮助零售商降低成本。零售商可以应用最新的科技发展,例如3D打印、数据分析工具、仓库管理工具等,从生产到配送的供应链各环节都为消费者提供无缝的解决方案。而对供应链更严格的控制,则有助于优化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缩短生产周期等。
零售商尝试不同的方法降低成本,其中有零售商跟其他企业共享仓库及物流网络,亚马逊(Amazon)进驻宝洁(P&G)仓库就是一个例子。宝洁把洗发水等日化品送至其仓库内为亚马逊开设的一个小区域,亚马逊员工在此区域内进行包装打上标签,将商品直接发货给订购者。这种配货安排可以降低转移和储存商品的成本,并缩短送货时间。
另外,有些零售商则更多采用本地采购,虽然本地采购有可能令成本上升,但可以令供应链更有弹性,并缩短配送时间,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值得留意的是,现今消费者对供应链要求更高的透明度,即要求对产品有更多的知情权,例如商品的生产地、生产程序等等。零售商需要把更多信息公开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资料来源:科尔尼:《2013年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2013年6月
资料来源:尼尔森:《全球消费者购物习惯》,2012年第三季
(六)零售企业重视新兴市场
发达国家的增长尚未恢复,新兴国家成为很多零售企业的增长来源。根据科尔尼以市场吸引力、国家风险和市场饱和等因素计算的《2013年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巴西、智利和乌拉圭被评为2013年全球30个新兴市场中最有吸引力的国家。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位下降至第四位,但对于零发展是零售企业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售商来说中国市场仍然举足轻重(见表1)。
(七)零售企业更加着力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消费备受重视,消费者对环保商品的需求增加。尼尔森的报告指出,全球平均46%的消费者愿意用较高价钱购买绿色产品。图1显示,亚太区消费者较其他地区的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绿色消费改善生态。
全球零售商开始提供更多环保产品,除了在生产过程、原料等加入环保的元素外,也开设更多环保店,店内使用耗电量较低的电器。可持续性
注释
全球化学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9
自2002年以来,全球化工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呈现出投资进一步向中东和含中国在内的东南亚地区集中、企业通过购并等措施近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新兴市场国家化学品需求高速增长、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等特征。自2008年下半年起,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化学工业也走入低谷,到2010年全球化学工业才逐步走出低谷,重新步入发展的轨道。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0%[1]。世界银行预测,到2011年之后,世界经济将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的上升阶段。作为主要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4个金砖国家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1 目前全球化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1.1 化工产业集中度高,垄断性强
全球化学工业通过持续不断的并购、联合等战略措施调整产品结构,强化核心业务,逐步形成了一批专业性强,市场化程度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如埃克森美孚、中石油、中石化、英国石油、道达尔、利安德巴塞尔、阿克苏·诺贝尔、帝国化学、杜邦、巴斯夫、西格玛、拜耳、罗地亚等,他们无论是对资源的占有还是技术、市场的垄断,都在全球占主导地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化学工业“生产跨国化、贸易自由化、区域集团化”的特征进一步加强[3]。目前,全球化联合生产已经成为大型跨国化学公司发展的主流方向。
随着化学工业不断走向成熟,世界大型化工公司通过兼并和收购活动,形成了新的企业格局,据美国CMAI公司统计,2005年,前20家通用化学品生产商占全球生产能力已达46%[4],而1990年时只占37%。目前跨国化工公司仍在不断进行着以结构调整为特色的业务整合和优化,更多的公司向专业化发展,放弃非核心业务,加强核心产业,使其在某一领域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并开始逐步退出低附加值、污染严重的传统化工领域。
1.2 投资布局重新调整
由于世界发达国家化工产品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加之环保压力、运输和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因此其初级化工产品、大宗石化产品及传统化工产品的生产正在向拥有广阔市场、丰富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亚洲地区化学工业投资增长迅速,形成了美、欧、亚三足鼎立的格局。欧洲化学委员会总裁分析说,由于亚洲的快速增长,欧洲化学工业将从现在占世界总量的1/3降到2015年的25%,并将继续下降到占世界生产量的16%[6]。此外,拉丁美洲、东/中欧、俄罗斯和土耳其的一些发展中的市场也将引起跨国化工公司越来越大的关注。
从投资的产业方向来看,未来美国将更多地关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产业;西欧和日本将重点放在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新材料的生产和研发上;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将在大宗有机原料和化学品上增加投资的同时,向高技术含量的特种化学品和新材料过渡;中东则依靠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重点发展大型基础有机原料。
1.3 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大幅提高
化学工业不仅是能源消耗大、废弃物量大的产业,也是技术创新快、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全球化学工业的科技创新在两个方面表现突出:一是对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正逐渐从“末端处理”转变为“生产全过程控制”;二是在油气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开发多种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的化工利用、生物质能源和化学品的开发等。
国际领先的化工公司在科技开发上的投入都十分巨大,通常占其销售额的4%~5%,如巴斯夫、陶氏化学、杜邦、拜耳的科技开发投入分别占到总销售额的4.5%,4.5%,6%和7.8%,每年平均在20亿美元以上。
发达国家普通化工产品市场已经饱和,增长空间有限,开发和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新产品是其主要竞争手段[7]。技术含量高、资产回报率好、具有前瞻性和产品往往是科技开发的重点,比如巴斯夫未来业务公司和巴斯夫风险资金公司,近些年重点关注新材料市场的潜力和发展要求,为新材料的创新性研发提供了大量有利于规避风险的投资、融资服务和支持。
1.4 化工产业转移
由于世界发达国家化工产品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加之环保压力、运输和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因此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其初级化工产品、大宗石化产品及传统化工产品的生产正在向拥有广阔市场、丰富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地区是化工生产及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地区,环保要求相对低,资源和劳动力相对廉价。因此,亚洲地区已成为国外大公司生产转移的首选地区。预计到2015年,亚洲在世界化工市场需求所占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4%提高到45%左右,高于北美的22%和西欧的25%。中国、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已成为大型跨国化学公司生产力转移的热点和投资的重点。有报告显示2020年印度化工业产值将增长至2000忆美元以上[8]。
2 目前全球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
2.1 产品精细化
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升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9]。精细化工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化学工业发达程度和化工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其突出特点是技术含量高,产品品种多,附加值高,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将发展重点转向精细化工,把精细化工和高新材料作为核心产业加以发展。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化学工业发展的重点转向精细化工[10]。2010年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精细化工率已超过60%。
2.2 清洁化和高效化
化工不仅是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产业,也是技术创新快、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化工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化工的内涵和发展模式正在发生变革,既注重当前竞争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当前全球化学工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清洁化和高效化,努力实现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终端消费全过程洁净化。环境友好产品,如清洁燃料、可降解和可回收再利用的化工产品产能不断扩大,节能、降耗、节水技术开发投入快速增加,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绿色化工”是当今国际化工科研的前沿。从源头上消除污染,高效循环利用资源能源,降低生产成本,低碳绿色发展,是化学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原料多元化
试论全球金融监管的改革趋势 篇10
一、美国金融监管宽松政策分析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这场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 被认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纵观这场危机, 美国政府及其金融监管机构对危机的产生和扩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金融危机的阴影弥漫之际, 人们对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质疑愈演愈烈。面对国际社会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批评与改革的呼声, 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公布了名为《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方案反映了美国政府对于其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系的新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的理念与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预计废除原有监管模式。金融危机发生之前, 美国的这种“双重多头”监管模式就承受着众多的质疑。首先, 美国监管成本高企而效率低下。2006年, 美国金融服务的监管成本高达52.5亿美元, 大约是英国的9倍。该报告还认为, 美国监管成本占被监管的银行非利息成本的10%-12%, 改革美国的监管架构“不是要减少监管机构, 而是要创造一种按照风险分配资源, 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其次, 美国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美国货币署模拟了经营所有金融业务的“全能金融控股公司”, 结果发现, 有权对这家控股公司进行直接监管的机构就有9家。就监管真空而言, 像CDO (债务担保证券) 、CDS (信用违约掉期) 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 到底该由美联储、储蓄管理局还是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最后, 多头监管的存在, 使得没有一家机构能够得到足够的法律授权负责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 即是美国联邦和各州金融监管部门激烈争论谁应当实施监管而留下监管真空的一个典型例子。
另一方面, 倡导公平有序竞争机制。虽然安然事件已经过去多年, 但安然事件给美国金融业带来的影响却始终没有停止。早在2002年7月正式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就主要内容包括:设立独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 负责监管执行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特别加强执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特别强化了公司治理结构并明确了公司的财务报告责任及大幅增强了公司的财务披露义务;大幅加重了对公司管理层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增加经费拨款, 强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预算以及职能。但是, 萨奥法案的出台, 恰逢美国金融体系竞争力下降之时。自该法案2002年推出以来, 美国股票市场发行量明显下降, 而“很大一部分”遵守萨奥法案的时间和财力原本可以用于创造新就业和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根据波士顿研究公司AMR统计, 仅在2006年, 美国上市公司用于遵守萨奥法的成本就将高达60亿美元。2007年完成的统计数据显示, 美国两家主要的交易所在首次公开发行 (IPO) 方面占有的全球市场份额, 从2000年的48.5%下降到2008年的1 7.6%, 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和中国。
二、全球金融监管新模式变革
美国金融监管模式是许多发达国家竞相仿照的经典模式, 同时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所采纳。现在, 美国新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依然会成为经典模式方案。该方案目前涉及金融业的各个领域, 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以及投资者和消费者等, 堪称“大萧条”以来美国最雄心勃勃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强调全面监管理念。此次改革方案清晰地体现出“无盲区、无缝隙”的全面监管理念。从金融市场看, 原先主要注重场内市场监管, 对场外市场关注不多, 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改革方案强调场内场外金融监管做到全覆盖, 以弥补市场中存在的监管漏洞。从金融机构看, 改革方案扩展了金融监管覆盖的机构范围, 消灭监管中存在的死角。
第二, 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改革方案赋权美联储来监管规模较大、关联较深的以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大型保险公司等一切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的企业;并通过维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限制高风险投资和过多地提高杠杆率等措施, 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三, 加强协调与制衡问题。在金融混业经营发展趋势下, 分业监管在高复杂、高关联的金融体系中难以有效实施, 监管“重叠”与“缺位”并存问题严重。改革方案提出应设立一个由财政部主管的, 包括美国证监会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负责统一监管标准、协调监管冲突、处理监管争端、鉴别系统性风险并对其他监管机构进行风险提示。
第四, 构建保护体系。针对美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保护不足的问题, 改革方案主要提出三方面内容:一是新成立一个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 使消费者和投资者免遭金融系统中不公平、欺诈行为的损害。二是从增强透明度、简单化、公平性和可得性四方面进行消费者保护改革。三是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推动退休证券投资计划, 鼓励储蓄。
第五, 确立政府的核心地位。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由于缺乏法律授权, 美国政府难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针对这一问题, 改革方案提出应赋予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所必需的政策工具, 以避免政府为是否应救助困难企业或让其破产而左右为难。当系统性金融机构发出破产信号时, 美国政府有权将其收归国有并对其分解拍卖。
第六, 促进国际合作。此次金融危机的蔓延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密切相关, 也因此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批评及要求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呼声。改革方案对此做出了回应, 表达了美国政府愿意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及支持主要国家之间危机救援与互助的立场。
三、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新趋势
作为全球性金融中心之一, 英国在此次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也极其严重, 因此它也是推进金融监管改革方面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在此次危机发生之前, 英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 其特征是基于《金融市场与服务法案》, 通过对这一法案的研究和总结, 我们可以发现未来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 特别处理机制。作为监管部门, 金融服务局通过对问题银行具体情形是否满足 (以及将来能否满足) 基本监管标准进行评估来确定, 当然在评估中也需要听取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的意见。
第二, 改善监管协调。《2009银行法案》规定了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在信息共享等方面职权, 规定金融服务局可获得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在金融稳定方面的监管信息共享, 同时要求加强与存款保险机构等在特别处理机制进程中的有关协作等内容。
第三, 加强利益保护。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削弱金融体系的功能, 使得消费者, 尤其是个人和小企业, 无法得到所需的金融服务。这种状况不仅会伤害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也损害了它们对于金融市场的信心。
第四, 强化监管合作。作为全球金融中心, 英国金融风险的来源远不限于本国范围, 而对来自于外部的金融风险, 英国金融监管当局则无能为力。欧洲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其内部的金融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因此欧洲范围内的金融监管合作需要得到特别的强调。因此,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对于英国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意义重大。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围绕金融监管改革的话题一直困扰着国际经济组织和发达国家或地区。世界各国都在各自的金融监管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修正式改革措施和弥补方案。因此, 研究和分析世界金融监督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为例分析当前宽松政策, 其次总结国际金融监管模式, 最后从特别处理机制、改善监管协调、加强利益保护和强化监管合作等四个方面阐述全球金融监管的改革发展趋势。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深化,监管改革
参考文献
[1]白宇, 《20世纪金融监管评述》, [J]当代经济研究, 2008 (5) , 13-18.
[2]胡波, 《金融业监管与机构治理研究》, [J]世界经济与金融, 2009 (1) , 32-33.
全球人才战争新趋势 篇11
发达国家发达的“资本”主要是人才
人们说科技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技术与知识由人而来,为人所掌握,不过是人的创新和创意而已。
人们说“货币战争”至关重要,掌握财富分配的金融最为根本,然而,所有的货币、资金以及实物,都掌握在人的手里,金融衍生物不过是聪明人的游戏。
人们说能源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然而弹丸之地、四面受敌、不产几吨石油的以色列能够对抗中东石油国家半个世纪……
许多国家还为落后寻找了人口过多、土地与资源均量少、国家发展起步晚、自然灾害多、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等种种借口,然而,同样是起步较晚、非世界交通咽喉位置、人多地少、多火山地震同时资源贫瘠的日本,却依靠能揽全世界资源为己所用的人才资源,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收入一度高居世界第一。
人才战争所争夺的对象,正是那些能够左右全世界经济、军事、金融、能源、科技等所有重要领域命运的顶尖人才。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大国首先是人才大国。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力。
世界银行一份报告就指出,当前世界工厂、土地、工具以及机械所凝聚的财富日益缩水,而人才资本对于一国的竞争力正变得日渐重要,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美国,人才资本“与实物资本相比,重要性要高出3倍多”。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争夺高端人才的竞争才会日益激烈。截至2005年,全世界已经约有1.91亿人在出生国以外工作,地球上每3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是移民。在安哥拉、布隆迪、肯尼亚、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塞拉利昂、乌干达、坦桑尼亚,33%至55%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已经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工作。而海地、斐济的比例超过60%,加纳达到83%。在中国、印度、俄罗斯,甚至都有超过50万以上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流失到西方发达国家。与此同时,美国仅仅在1990年到2000年间就接受了415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移民,欧盟当时15个成员国10年间也接受了200多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印度媒体就把这种“培养阶段”由本国投入成本、“产出阶段”却去了外国贡献的情况称为“奶牛现象”:牛的嘴巴在印度,吃的是印度的草,挤奶的却是外国人。很显然,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去增强了对手,不仅仅是人才教育、培养、培训、替代成本的不可收回,还意味着经验、理念、技术、知识、资金的损失,最严重的是自身因此错过重要的发展机遇。
一位加拿大经济学教授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掠夺最有才华的人,尤其是从小国、穷国吸引有智之士,可能会损及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出于最糟糕的考虑,可能会让这些国家一败涂地。”
美国是全球人才竞争中最大的人才流入国,时至今日,美国大学37%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并非美国公民。在2006年美国专利申请备案当中,外籍居民在发明者或合作发明者中的比例已经达到24.2%。到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美元的产值和45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对外来人才的态度应更开放
美国能够吸纳全世界大多数顶尖人才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硬件基础,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重视关于人才的态度与制度。
如今,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在内都开始复制这种美国模式,包括塑造国家梦想吸引人才。专门负责海外猎取人才的“联系新加坡”主管David Tan就说:“我们出售梦想。我们的研究显示,新加坡以世界一流的效率而闻名。因此,我们需要出售软实力——实现梦想的地方。”这3个20世纪才开始独立的国家,如今都成为发达国家。
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获得外国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但是,获得外国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却可能完全免费。即使人口再密集的国家的公民也能够感受到:太多普通外国人的人籍扎根,可能会让土地、公共资源、就业机会等更加紧张,但那些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超级人才”入籍,则只会让他们得到更多好处。
相比之下,中国对外来人才的态度还不足够开放。在中国,2004年才出台长期引进人才的绿卡制度(一年后只有100A获批),但至今没有人才入籍政策。一个来到中国投资的外国人曾被私下质疑说:为什么你们(外国人)来到中国都“入乡随俗”地学会了忽略环保、漠视劳工权益?即使再正规的跨国公司,似乎来到中国都把这里当成一个只用来生产的“工地”?而在欧美国家就完全不同,即使没有法律规定和工会抗议,也会对自身有高标准要求?
这个外国人回答说:“问题在于欧美的制度是希望外国人来赚钱的同时,也争取他们把赚到的钱留下。但要外国人把赚到的钱留下,赚钱时要像对自己的家园一样自觉爱护,就得保证这些有产业、资金以及才能的外国人能够在你这里人籍安家。中国不欢迎我们入籍安家,不欢迎我们成为‘自己人’;人不留下,赚的钱自然也不会留下;既然永远不可能成为家和归宿,那自然就是‘工地’,是中国的制度让我们外国人只想来赚钱。”
后来,这个老外又补充了几句:“其实中国这样很吃亏,外国人有才华或者有钱,就应该通过技术或投资移民的形式欢迎留下;如果对方不是高级人才也没有资金,则通过设置签证时间、申请绿卡和入籍门槛赶他们离开。对于国民来说,来抢我们就业机会的外国人全力排斥;如果能为我们创造成千上万就业机会(即投资移民)、拥有我们急需的先进技术(技术移民)的外国人无就竭尽全力欢迎,这才叫务实。”
全球人才战争五大新趋势
目前,全球人才战争主要出现了下列五大趋势:
第一大趋势,全球人才竞争日趋“两极分化”的局面,最急缺人才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端人才却大量流失向发达国家,只有少数新兴国家出现“人才回流”的趋势。
这样的现象在塞拉利昂体现得最为典型:医疗人员的不足让塞拉利昂的婴幼儿死亡率在2003年高达16.6%,妇女生产死亡率则是2%,但是,在美国芝加哥的医院里,来自塞拉利昂的医生却比塞拉利昂整个国家的医生还多。当今世界,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一半流向了美国,1/4的留学生是去美国深造,大约一半的留学博士最终会留在美国工作。
第一趋势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发达国家以及面临产业升级的新兴国家,因为经济更需要人才来驱动,往往更重视吸引人才。据联合国有关统计,截至2005年,全世界大约30个国家制定了便利高技能人才入境的政策或计划,但其中17个都是发达国家。在美国,每年批准14万职业移民获得绿卡,投资移民只有1万,杰出人
才、优秀人才,高技能人才则各4万,其中“杰出人才”类别不需要申请劳工证,作为第一优先对象的类别不必等待排期,不需由雇主来提出申请,就可以用自己的名义直接申请成为美国的永久居民。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主要领导者之一恩里科·费米,登月行动“阿波罗”项目的主管以及美国的“导弹之父”冯·布劳恩,“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这些改变美国也改变世界的科学家,没有一个出生在美国,但这些全球顶尖人才都像爱因斯坦一样,在欧洲成名却被美国挖走,并入籍扎根美国,最终把世界中心从欧洲带到了美国扎根。
第三大趋势是移民制度已经成为人才战争的武器。绿卡以及入籍制度是引进顶尖人才并使其归化的根本保障,美国的移民法规定高技能人才和经济移民将被优先考虑,让移民制度为人才战争服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纷纷效法。新加坡建国之后,任何资源都没有,连饮用水都必须向邻居马来西亚买。但新加坡却依靠高薪、低税去引进海外人才来实施“精英治国”战略。2000年德国正式实施“绿卡工程”。2007年法国实施《优秀人才居留证》。2008年英国正式实施“记点积分制”移民制度。
第四大趋势是为了争夺高端人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不惜承认双重国籍,而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本来就默认或承认双重国籍。韩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菲律宾、越南等新兴国家因为产业升级,急需要高端人才,然而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又处于劣势,因此过去反对双重国籍,在20世纪90年代后都开始明确要承认双重国籍。
韩国政府在2008年4月就宣布,未来-段时间内将推进完成允许兵役或进行一定社会服务活动的韩国公民以及外国优秀人才拥有双重国籍,并表明目的就是为了“阻止优秀人才流向海外并招揽外国高级人力”。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也改革国籍法让海外族裔更容易同时获得本国籍。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宣布修改国籍法,方便本国出去的海外澳大利亚裔申请双重国籍。
全球市场趋势 篇12
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自古以来,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和生态环境有过深远影响。在我国宋代, 就曾因为气候变冷, 生态环境变化, 被迫进行大迁移。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及可持续发展[1,2,3,4,5]。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一系列的效应, 海平面高度的升高、灾害性天气的增加、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健康等都要受到影响。气候变暖后, 冰川融化, 不断有淡水流入海洋, 并且温度的升高使海水体积膨胀, 海平面不断地上升使得一些近海陆地被海水淹没。温度的升高带来蒸发量的增加, 一些区域会因此而干旱, 而一些区域则会降水增多, 形成洪涝。本文利用来自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 (NCDC——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的气温数据, 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功率谱分析方法、MK检验方法, 分析了1891~2011年期间全球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 为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1 长期变化趋势
1.1 逐年变化趋势
将1891~2011年全球温度偏差进行逐年平均, 采用线性回归方法, 分析近121年来全球温度的逐年线性变化趋势, 见图1。
近121年期间, 全球温度偏差变化趋势的相关系数为0.9 0, 通过了9 5% (r0.05=0.19) 的信度检验, 线性趋势回归系数为0.0068, 即近121年全球温度整体上以0.0068℃·a-1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从曲线的走势来看, 主要有两次较为显著的递增阶段:1910~1944年、1964~2011年。
1.2 逐季节的变化趋势
将全球温度偏差从1891~2011年取逐1月、逐7月平均,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 分别以1、4、7、10月作为四季的代表月, 分析近121年期间全球气温变化趋势的季节特征, 见图2a。
1月, 气温变化趋势的相关系数为0.81, 通过了95% (r0.05=0.19) 的信度检验, 回归系数为0.0072, 线性递增趋势显著, 即近121年全球逐1月份的温度偏差以0.0072℃·a-1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 见图2a;4月, 气温变化趋势的相关系数为0.87, 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 回归系数为0.0072, 线性递增趋势显著, 即近121年全球逐4月份的温度偏差以0.0072℃·a-1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 图略;7月, 气温变化趋势的相关系数为0.86, 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 回归系数为0.0064, 线性递增趋势显著, 即近121年全球逐7月份的温度偏差以0.0064℃·a-1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 见图2b;10月, 气温变化趋势的相关系数为0.82, 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 回归系数为0.0061, 线性递增趋势显著, 即近121年全球逐10月份的温度偏差以0.0061℃·a-1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 图略。
对比图1、图2不难发现, 全球气温的显著性递增趋势在各个季节具有明显的体现, 其中逐1月、逐4月温度的递增趋势稍强于逐年递增趋势, 逐7月、逐10月温度的递增趋势略弱于逐年递增趋势。
1.3 变化周期及突变形势
将全球温度偏差从1891~2011年取逐年平均, 利用功率谱分析其变化周期, 图略。分析发现, 存在显著的2年、2.4~2.5、2.85~6.15年及8.9年的变化周期, 此外还存在80年左右的长周期震荡。
将全球温度偏差从1891~2011年取逐年平均, 然后再做MK检验, 分析其突变形式, 见图3。由图3可见, UF与UB线相交, 但交点并不在两条临界线之间, 说明不存在明显的突变形式, 但由UF曲线可以明显看出, 1911年至今, 全球温度偏差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递增趋势, 与图1、图2的结论一致, 也与全球变暖大背景相吻合。
2 结语
(1) 近121年期间, 全球温度偏差变化趋势的相关系数为0.90, 通过了95% (r0.05=0.19) 的信度检验, 线性趋势回归系数为0.0068, 即近121年全球温度整体上以0.0068℃·a-1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 主要有两次较为显著的递增阶段:1910~1944年、1964~2011年。
(2) 全球气温的显著性递增趋势在各个季节具有明显的体现, 其中逐1月、逐4月温度的递增趋势稍强于逐年递增趋势, 逐7月、逐10月温度的递增趋势略弱于逐年递增趋势。
(3) 近121年期间, 全球温度存在显著的2年、2.4~2.5、2.85~6.15年、8.9年的变化周期和80年左右的长周期震荡。全球温度偏差在近121年期间不明存在明显的突变形式, 但1911年至今, 全球温度偏差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递增趋势, 也与全球变暖大背景相吻合。
参考文献
[1]Zheng ChongWei, Zhuang Hui, Li Xi, et al.WindEnergy and Wave Energy Resources Assessment in the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J].SCI CHINATECH SCI, 2012, 55 (1) :163-173.
[2]郑崇伟, 潘静, 田妍妍等.全球海域风浪、涌浪、混合浪波候图集[M], 海洋出版社, 2012
[3]郑崇伟, 庄卉, 李训强等.基于两种数据集的全球SST变化趋势的对比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 2012年
[4]郑崇伟, 潘静.全球海域风能资源评估及等级区划[J].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6 (3) :1-8
【全球市场趋势】推荐阅读:
全球市场展望研究07-28
全球皮革市场分析10-17
全球资本市场融资论文09-29
国际市场品牌全球化05-20
全球农业机械市场分析08-29
2024年全球航运业市场走势分析08-23
经济全球化趋势06-16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