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辅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24-07-02

课辅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共8篇)

课辅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篇1

在过去的20,家纺行业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主动拓展市场渠道,着力打造优势品牌,不断提升科技、管理和营销水平,上半年运行质量持续改善,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其中,规模以上家纺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近800亿元,同比增长23.4%;主营业务收入780亿元,同比增长27.1%;出口交货值216亿元,同比增长27.5%;实现利润38亿元,同比增长38.1%,利润率达4.9%。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到,我国规模以上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将达80%以上,网络零售额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以上。这样具有潜力的消费增量市场,已经越来越受到传统企业的青睐,不少企业纷纷转型为“线上线下两栖”,或是以官方旗舰店、授权专卖店等形式亮相各大网络零售平台。

另据数据显示,年11月11日这一天,GXG、骆驼服饰、博洋家纺等3家品牌店销售额突破4000万,杰克琼斯突破3000万,B2C网站名鞋库、富安娜、真维斯、水星家纺等4家突破万,总共有497家品牌店销售突破百万。

从2011年的家纺市场发展来看,家纺产业正日益发展成为具有高新技术的现代化产业。4月份,某家纺品牌与3M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以“关注生活,专注创新”为主题携手共进,结合该品牌在中国家用纺织品领域的渠道及品牌优势以及3M的科研创新优势,进行紧密的“市场――研发――供应――销售”一体化的研发供应合作,以不断推出新材质、新面料,新产品,建立新的行业标准,

与此同时,南通某家纺品牌也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新型功能性家纺面料。

2011年中国家纺市场的发展因为原材料成本上涨,以及货币贬值等因素而受到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相反,因为不少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新销售渠道等,家纺市场的竞争和发展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从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各大品牌在继续做专做精的同时,更加注重和细化企业定位,努力突出自身在市场中的差异化地位。那么,20的家纺市场都有哪些因素会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第一、价格永远是绕不开的一个重点。

随着整体市场的不断完善,消费者对家纺产品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产品好、价格优、安全耐用。这就要求企业在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的同时,顶住压力,找到质优价廉的面料,然后设计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可能做到这些又谈何容易?因此,面对年的市场压力,我们必须做到合理把控面料成本,下手要稳准狠。这样才能在有可能出现一波又一波的价格冲击下,做到胸有成竹。

第二、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在家纺品牌深度同质化的今天,单看产品花型和款式的创新,已经没有十年前,甚至五年前有意义了,虽然自主研发创新产品花型仍然十分重要。现在的一款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该产品的价格实惠,面料舒适,用起来感觉不错。2012年的市场上,除了主流提倡的低碳、环保型面料的推广外,新概念面料的发展也不容小觑,如大家都在热炒的甲壳素面料、维度卡面料等。产品面料的科技创新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课辅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篇2

我国快递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我国快递市场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从原来的国家邮政垄断格局,到现在形成了国家邮政EMS、外资快递、中外合资快递、国有非邮快递、民营快递共同竞争发展的格局。快递业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并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8.6亿件,同比增长22.8%;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79亿元,同比增长17.3%。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7.3%、55.7%和31.7%;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3.5%、70.4%和6.1%[1]。

从1980年DHL敦豪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国际四大快递巨头相继将业务扩展到了中国。1982年TNT进入中国,1984年EMS联邦快递进入中国,1988年最后一个巨头UPS联合包裹进入中国。至此国际四大巨头全部进入中国市场与当时的中国邮政展开竞争。

中国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引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民营快递的诞生。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诞生了中国的民营快递业,1993年中国第一家民营快递公司“快客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营快递业诞生了。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中国的民营快递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营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最多时达到了30 000多家。根据国家邮政局与统计局的全国快递服务统计调查。但是除了国有的快递公司外,民营快递的规模普遍比较小。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有2 000多家,分支机构5 000多家。还有不少物流企业、运输企业也涉足快递业务,估计有上万家。邮政企业从业人员有70多万人,再加上民营与外资快递业务,预计我国邮政业有上百万从业人员。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2009年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7.3%、55.7%和31.7%;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3.5%、70.4%和6.1%。可以看出国内城际快递仍然占据了快递市场的主要份额,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虽然占据了31.7%业务总量,但是收入仅占6.1%,盈利性不是很理想。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1.1%、10%和8.9%,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0.2%、10.6%和9.2%。看出快递业的主要市场仍然是在东部,东部占据了81.1%的市场份额,处在绝对领先的地位[1],如图1、图2所示。

2 快递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特别是SCP分析框架最基本的概念和研究主题,这一般是指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主要包括卖方之间、买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市场内已有的买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方之间在数量、规模、份额、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关系与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的形式。根据市场竞争和垄断的不同程度,人们一般粗略的把市场结构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2]。

市场集中度是市场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市场中支配企业的市场份额相联系,是指某一产业市场中卖方或买方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的分布结构,是一个反映市场垄断与集中程度的基本概念和指标[2]。

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快递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三大市场板块和三大市场主体。三大市场板块是国际快递、国内(异地)快递、同城快递,三大市场主体是包括有国有、民营和外资快递在内的规模不等的快递公司约两万多家[3]。快递业的规模经济优势,规模经济导致了只有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在这个行业中形成一定的盈利能力。但是现阶段中国的快递公司的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的快递公司都是地区性甚至是城市性的公司,全国性的快递公司凤毛麟角。包括EMS在内的国有大型快递公司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现在快速发展的市场对快递业的要求,而民营快递业的发展明显的滞后,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适应现今对快递业“快速、准确、准时”的要求。

快递市场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快递市场的集中度很好地反映了市场中各企业的竞争程度和各个企业的规模等。2005年国内快递业的市场规模约为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EMS、中邮物流占到了60亿元;物流配送和快运占118亿元左右;民营快递占100亿元左右;其他性质的企业占22亿元左右[4]。而2009年国内快递市场规模只有325亿元左右,与2005年基本相当,市场分布也相同。中国邮政处在了绝对垄断地位,包括四大国际快递公司在内的快递公司短期内无法对中国邮政形成威胁。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快递市场将会进一步开放,中国邮政的垄断地位将受到进一步的挑战。虽然中国邮政的网点数量是包括国际四大巨头在内的任何一个无法比拟的,但是中国邮政的组织臃肿,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快递市场需求,这就给了民营快递企业很好的发展机会。

单位:万件

数据来源:国家邮政局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和内陆经济发达城市和省会占据了中国快递市场的主要份额。随着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快递市场不断扩张,淘宝网、京东商城等一系列的优秀电子商务平台将快递市场逐渐向个人用户扩展。2010年国内快递市场的发展主要是向“四区”发展。这“四区”是开发区(高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商务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校区(大专院校)、小区(居民住宅区)[5]。2009年国内快递完成的业务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将快递市场分为高中低三个市场。低端市场上集中了中国快递公司中的大部分,国内90%以上的民营快递公司都将市场定位在低端市场,以专业快递为主。低端市场中的公司处在了很尴尬的境地,由于快递公司很多,竞争十分激烈(多是价格竞争),利润极低。甚至出现了谁不涨价谁就死,谁先涨价谁先死的奇怪现象。相应的是中高端市场,由于市场门槛很高,竞争不是很激烈,利润很高。处在这个市场的企业多是以实用性很高的产品、高科技产品、药品为主要的递送对象。安全性、时效性均要求较高,成本也较高,但是由于这个市场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客户对价格不敏感造成了价格很高,利润很高。这一市场中包括了EMS、中邮物流等国内快递业的巨头。国内快递市场中,东部仍然是主要的市场,但是东部快递公司的数量导致了东部的快递行业竞争激烈,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恶性竞争。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成为了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的发展需要快递业的发展。西部地区将成为今后中国快递发展的主要市场,客户组成主要是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商务快件的需求,同样电子商务的向西扩展也同样带动了西部快递业的发展。

3 影响快递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快递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提供的是有偿的递送消费服务。多年来中国快递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繁荣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依托于先进快捷的航空运输技术和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市场日益扩大。

城镇经济的发展与快递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些民营快递公司,网点只覆盖到了业务量大的大城市和一部分比较发达的中小城市。2010年快递业高速发展的“四区”集中在了城镇之中,城镇成为快递业发展的主要市场。城镇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工作进度加快,网络购物逐渐走入每一个人的身边,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快递的发展,国内快递加盟模式很好地适应了这种发展趋势。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6.08万亿元,同比增长7.2%,与GDP的比率为18.1%,同比持平。从构成上看,运输费用3.38万亿元,同比增长7%,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5.3%,同比下降了0.1个百分点。保管费用2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2.8%,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管理费用0.72万亿元,同比增长7.4%,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1.9%,同比持平[6]。

近几年以网络购物为主体的电子商务迅速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表明,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了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了13.4%,半年增长了4 000万。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化和网民的增加,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增长迅猛就在意料之中。调查显示,40.7%的网民在最近一年内进行过网上购物,16.5%的网民经常访问购物网站,电子商务从原来的精英人群走向了普通大众。在电子商务中,快递服务成了物流环节的首选。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从异地购物到同城买卖,除了虚拟商品和网络服务外,每一单的商品都要用到快递。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了传统快递业务的下降,但网上快递业务发展迅猛,对我国快递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快递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快递服务的时效性、安全性、质量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国快递行业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应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应急预案,抓住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为快递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老年人的数量增多,使得更多的人喜欢通过网络购物。老龄化社会带来了电子商务市场的一次变革,更多的老年人上网购物,使得更多的电子商务公司关注老年人市场。快递服务应该适应这次变革,提供更加切合老年人特点的快递服务,更好地在这次变革中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市场将成为我国快递市场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增长点。电子商务时代,物流集约化发展,一体化的物流配送中心不仅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可以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也可以按客户的要求提供其他形式的各种增值服务。

4 快递市场发展趋势

2005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快递巨头相继把目光放在中国,包括DHL、UPS、EMS、TNT在内的国际巨头争相恐后的抢滩中国快递市场。国际巨头垄断了八成的国际快件业务,极大地挤压了国内快递公司的生存空间。国内快递业为了摆脱眼前这个严峻的形势,正在不断努力以求寻找突破。

国内快递市场的发展应该摆脱现阶段核心竞争力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境况,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快递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去”是国内快递业求变的一种举措,国内快递公司将业务做到国外,通过与国外的航空公司合作进入一些国际线路,谋求更高的利润。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处在了经济发展的低谷,国内快递业有了很好的机会。另一个发展很好的市场就是国内广大的农村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向农村扩展,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快递物流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因此,对于快递业在城市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开发农村市场成为了国内快递公司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邮政利用网络网点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包括顺丰快递、申通快递在内的众多国内知名快递公司也在逐渐向农村扩展。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走在了前列,圆通快递和申通快递已经将网络覆盖了这一地区的乡镇农村。不久的将来,这些地区将真正实现无盲区的快递服务。北方地区,乡村快递服务一定的欠缺,除了中国邮政将触角伸向了农村,其他快递公司还没有深入北方乡村市场,这里将是国内快递业重点关注的地区。

5 结束语

国内快递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快递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快递业的“走出去”战略和发展农村市场战略不失为很好的出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国内消费、国内投资、净出口都离不开快递业的服务,在“走出去”的同时,快递业发展的重点要适应当前扩大内需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广大的农村蕴藏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如何开发农村市场是中国经济和快递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国家邮政局.国家邮政局公布2009年邮政业运行情况[EB/OL].(2010-01-20)[2010-10-25].http://www.chinapost.gov.cn/fold-er92/2010/01/2010-01-2047567.html.

[2]谢勇,柳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00-105.

[3]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快递市场发展研究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6(34):4.

[4]徐勇.中国民营快递现状与发展趋势解析[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2-14.

[5]佚名.2010年中国快递产业发展展望[J].快递,2010(1):3.

2011汽车后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篇3

汽车后市场最早的分类是以汽车整车销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类的。一是汽保行业;二是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三是汽车精品、用品、美容、快修及改装行业;四是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中国现在的汽车后市场大体上可分为七大行业:汽保行业;汽车金融行业;汽车IT行业;汽车精品、用品、美容、快修及改装行业又称汽车养护行业;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汽车文化及汽车运动行业;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

伴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和近几年“井喷式”的增长,2006年的汽车用品及零部件市场也实现了持续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的生产厂家上万家,全行业年度总产值同比增长28%,国内汽车后市场整体增长强劲,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巨大的市场商机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巨头和国内行业企业加入此竞争当中。2010年我国汽车后市场新增规模生产厂家近3000多家,各类连锁店、保修店增长超过30%,特别是一些跨国汽车巨头在国外的零部件配套商,紧随合作伙伴的脚步进入中国,纷纷选择在中国建立其亚太地区总部。一场逐鹿中国汽车服务后市场的战役已经打响。

行业整合将继续,

整体竞争实力差的企业将面临洗牌出局

2011年汽车后市场发展的总趋势将是品牌数量呈减少,而品牌专业化,集中化趋势明显,大量的知名品牌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同行业发展趋势相同趋向垄断和规模化。

微利时代的来临

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以及营销市场的不断规范,汽车后市场行业暴力时期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过去,纯利润高达30%-40%,甚至更多,现在的企业普遍利润也只有15-20%,而有些局部市场的个别产品,利润竟然只有5%-10%。

市场争夺更加激烈

市场争夺的加剧,诸侯割据,各霸一方,外资和国内企业将平分秋色。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人要去强占,因此对于每一个企业想要占据领地,必须首先打败竞争者,而各地的企业,都会首先拼命保住自己的地盘,赶走“来犯者”。因此,便形成了诸侯割据,各霸一方。这期间,争夺几乎是你死我活的,因此会更加残酷、更加激烈、更加需要勇气和智慧.

品牌战将代替价格战、品质战

价格战在汽车后市场营销领域一直是中低档产品销售中所乐于采用的一种手段,依靠自身的生产力、依靠先进的设备及管理、依靠较为顺畅的营销渠道等降低生产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优惠的价格。依靠价格战可以有力地击败对手,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企业对成本意识的提高。先进设备和管理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价格战不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反,由于价格战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产品的品质越来越不受重视、工艺越来越简陋、材料越来越差,最终使产品越来越不使消费者喜爱,被市场淘汰。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品牌产品比廉价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品牌效应使得客户愿意接受其较高的定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汽车后市场营销领域,品牌战将代替价格战、品质战。

品牌打造与生产经营相分离

为了更加有效地占领市场,现有的制造及营销业将会向两极发展。一部分将成为打造品牌的专业企业,他们经营的是品牌而不再是产品本身,有的甚至没有工厂。另一部分将成为专业的生产企业,而他们又可以不必去考虑市场,不用自己去经销,完全由品牌经营商下单生产。这种品牌打造与生产经营分离,有利于集中精力和资金量进行生产及品牌打造,向专业分工的细微化方向发展。使生产向订单型发展,有利于实现计划生产。使营销能集中精力打造强势品牌,有可能将品牌向国外发展。

将有更多的汽车后市场企业以“复制”的方式收购中小企业

品牌战成功的企业,当订单增加的时候,有时会感到生产能力不足,这些企业除了扩大生产规模之外,也会委托其他企业生产。但有时因其技术能力、设备问题等各种原因,品质经常无法保证,于是将会出现以“复制”的方式收购中小企业的作法。

所谓“复制”就是按照自己企业的模式、风格和管理方法去要求和规范所收购的企业,以致使该企业在生产管理、品质管理方面达到自己的要求,使产品品质达到应有的水平。这种“复制”的方式收购能为企业节省资金,使品质和交期得以保证。远远比自身扩大生产规模来得快。

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汽车后市场产业的扶持

中国政府一直对活跃的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旺盛的汽车消费也为汽车后市场提供无限商机。到目前为止,汽车后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较高增长期。但由于比较传统的汽车消费观念,汽车后市场产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后劲略显不足。为了更好的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打造汽车后市场产业新的集群优势,政府也有意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拉长汽车产业链。对国内各类汽车后市场展会给予补贴和优惠政策。

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全面开拓市场机遇,优化生产,控制成本,提高收益。目前,不断向好的经济形势,也为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潜力和保障。

展会营销仍是主流推广模式,

网络营销和传统渠道销售模式将长期并存

展览会存在的意义是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因此,能否同时为参展商和买家提供优质服务决定了一个展览会是否取得成功。然而长期以来,会展公司都只把服务好参展商看作头等大事,而对专业观众就不大重视。但事实上,参展商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给观众,并在展览会上找到合适的买家,如果专业观众因对服务不满意不来参展,就会出现整个场馆只有参展商的现象。中国会展业界要尽可能早的打破地域的限制,摈弃小企业利益观,形成大企业利益观,联合起来开拓国际市场;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调研,把握消费者需要,把满足全球消费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形成国际化的竞争观念,会展企业必须全方位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认识到价格竞争是恶性竞争,降低参展商参展门槛并不能真正增加参展商,只会赶跑现有的优质展商;要有国际化的风险观念,国际市场既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要形成国际化的信誉观念,信誉是无形资产,只有高信誉才能成为不可模仿的竞争力;要相信:投资于全球营销网络的建立,将为企业和举办地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因为:只有国际性程度高的展会才是一个成功的展会,城市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低,即意味着该城市会展业发展不成功,只有建立完善的全球营销网络,才能带来世界各国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才能提高展会的国际化程度,才能充分发挥会展业的直接的经济带动作用和间接的经济拉动作用。目前展会 仍旧将作为一种主要的营销推广模式存在。

全球拍市场前景分析和发展趋势 篇4

先看看目前全球数码摄影市场现状:在欧美发达国家,数码影像技术发展迅速,产品已经十分普及。据调查,在美国,95%以上的人拥有2件以上的数码影像产品,行业产值每年达1000亿美元以上。再来看看目前我国数码摄影市场现状:我国目前数码影像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5%,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90%的差距。数码影像市场之大、行情之火,绝对超出每个人的想象!

全球拍数码影像发展趋势:

一、随着数码照相机的普及,数码影像市场将进一步扩容;

二、随着人们生活的节奏加快,数码影像市场日益便利化、快捷化;

三、随着人们拍摄的观念变化,数码影像市场凸显个性化、高档化;

传统影楼、照相馆繁琐的拍摄流程(化妆、着装、道具„„)、一成不变的拍摄风格(摄影师牵着顾客鼻子走)、高昂的收费(众人皆知:成本不到200元的影集,卖4000元)已经不能有效满足现在人们的摄影需求,很难跟上数码影像业的发展趋势,经营风险加大!大头贴虽然价格实惠,拍摄便利快捷又具有个性,但它功能单一,上不了档次,消费者单一,市场有局限,终究会被淘汰!全球拍•特效摄影,集婚纱摄影、艺术写真、和儿童摄影、大头贴等多功能于一身,专业摄影、价格便宜、操作便捷,顺应数码影像发展趋势,开启新的财富旺地!

全球拍摄影技术项目本身的特点,突破传统影楼、照相馆等的经营模式,开创数码影像行业多元化经营模式之先河,赚钱更容易!怎么代理全球拍,区域代理有什么好处?

无店经营:灵活机动特别推荐全球拍?特效摄影流动拍吧,漂移夺金,震撼街头,中小投资者创富的不二选择!

基本特点:“扫街”型经营,只需一台“全球拍”设备,就能走街串巷做生意,哪里人多往哪里走,边走边拍,无需店铺,一人即可经营;投资小,经营成本低,机动灵活,利润不跳水!

经营场所:影院、中心广场、商业街、美食街、步行街、娱乐城、车站、学校、公园等。

全球拍•特效摄影只需几平米经营面积(或无需店面),一个人员+一套设备,可囊括照相馆、影楼和大头贴的所有业务,绝对是四两拨千“金”的神奇项目,加上严格的商圈保护,合作伙伴都能轻松做“市”。马上联系中创全球拍的介绍和联系方式。

课辅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篇5

一、个体运输的兴起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

个体运输的起步发展是在80年代初,真正的蓬勃发展是在提出“三个一起上,三个一起干”的运输产业政策之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乘车难”“运货难”,运力与运量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交通运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个体运输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占领了道路运输市场的“半壁江山”。截止1998年,个体私营共有道路运输经营业户186.2万家,占道路运输经营业户总数的68.2%,其中客货兼营31.8万家,旅客运输28.7万家,货物运输126.2万家,搬运装卸2.7万家,汽车维修14.8万家,运输服务1.6万家;个体私营共有营运客车30.7万辆,占营运客车总数的42.5%(其中客运班车15.8万辆,旅游客车0.1万辆,出租汽车148万辆);个体私营共有营运货车109.8万辆,占营运货车总数的35.5%(其中普通货车108.9万辆,专用货车0.9万辆)。到2001年个体私营经营业户数、客车数和货车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又比1996年分别增长了8个百分点、9.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可以说是发展迅猛,增幅明显。

个体私营的经营业户数、客运客车数和营运货车数在道路运输各项指标中达到这么高的比例,是极不正常的,对道路运输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在发达国家看来也是很难理解的。客观上讲,个体运输的迅猛发展,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帮助解决了“乘车难”“运货难”的问题,打破了国有运输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为道路运输的资金筹措注入了活力,为改变原国有汽车运输企业僵死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立下了汗马功劳,促进了道路运输服务质量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个体运输的过度发展也给道路运输的发展留下深层次的、不易解决的问题。

二、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混乱和竞争无序,根源之一是个体运输的存在这样的提法,不是否认个体运输曾经起过的作用,并不是说目前道路运输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的过错与责任全都归咎于个体运输,更不是指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发展个体运输是错误的。相反,发展个体运输并允许多种所有制参与道路运输,是当时大环境下解决运力与运量严重失衡的最有效办法,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道路运输发展需要的,是科学的、正确的决策。但是,经过这些年后,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由于个体运输的迅猛发展,形成了道路运输市场经济主体过多、过小、过散的局面,造成了道路运输市场较为混乱的秩序。1999年,个体私营共有旅客运输经营业户49.7万家,货物运输经营业户220.9万家;共有营运客车62.4万辆,营运货车193.9万辆;每家旅客运输经营业户平均只有1.3辆汽车,扣除拖拉机经营业户,每家货物运输经营业户平均只有1辆左右汽车。正因如此,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之间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竞争,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也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

因此,在看待个体运输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它的负面影响,一是市场经营主体的过度多元化,个体运输经营者经济利益的无限趋动,导致了“宰客、倒客、卖客”、欺行霸市、垄断货源等违法现象的大量存在;二是市场经营主体的过多、过小、过散,导致市场竞争无序,无法通过有效的竞争机制形成道路运输规模化经营;三是个体运输不利于提高道路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能确保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化,不符合道路运输内在的发展需要;四是个体运输交通事故频繁,损害了旅客和货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调查看,大部分交通事故尤其是特大交通事故大都是由个体运输造成,主要是由于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和严重超载。因此,限制个体运输是发展道路运输的内在需要,也是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三、限制个体运输发展应是今后道路运输产业政策重点研究的内容

限制个体运输发展并不是歧视私有经济,更不是不允许私有经济参与道路运输,相反是更加重视私有经济的发展,并不与中央的精神相违背。道路运输产业政策应继续坚持所有制平等的原则,促进国有、集体、私有、外资共同发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私有经济中,不应再鼓励发展个体运输,而应将重点转移到鼓励个人按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公司法》的要求成立独资的道路运输企业,实行法人化经营。今后,私有经济在道路运输发展中将继续发挥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仍应该是道路运输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

限制个体运输发展是因为目前运力已大于运量,车辆实载率低,“乘车难”“运货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更主要是个体运输发展到一定时候,必须阻碍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必须由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取代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因此,道路运输现在不应该过分强调数量上的发展,而应追求数量、质量尤其质量的发展。

从道路运输的发展趋势来看,个体运输不符合道路运输的经济特性和经营特点,难以确保旅客和货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应按照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研究道路运输各所有制的比重,尤其要研究个体运输在道路运输中所占的比例。适度比例的确定,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解决目前道路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道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的协作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运输公司取代个体运输户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去年11月和今年5月,我国与美国、欧盟分别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边协议,美国国会也批准了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待遇,可以说中国加入WTO指日可待。我国加入WTO后,将适度开放道路运输市场,外资将更大幅度、更大范围地开办合资、合作和独资道路运输企业,将与我国的道路运输企业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与国外的道路运输企业相比,是不具备有效竞争实力的。美国货运业的联邦快运公司(UpS)和客运业的灰狗公司(GREYHOUND)、日本的佐川息便、山九物流、瑞典的ASG、澳大利亚的TNT等运输公司,一般都有覆盖全国的运输业务网络,不仅车辆设备数量多、规格齐全,而且还拥有运输场站设施。这些大公司通过其庞大的运输信息、代理网络和先进的货运场站、装卸设备等技术优势,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些大公司不少在我国还先后开办了合资、合作道路运输企业。如果我国的道路运输还是以目前竞争力不强、经营情况不好的道路运输企业和众多的个体运输经营业户,与这些大公司竞争,后果不难想象,也不堪设想。

因此,在道路运输市场开放的过渡期内,政府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市场经营主体结构和车辆结构,形成一大批有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竞争力的公司。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运输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要求运输成本低、速度快、技术含量高、服务质量好和效率高,不可能象现在这样低质量要求。

限制个体运输发展,就是要促进道路运输规模化经营,逐步实行道路运输法人、公司化经营,而非传统的零散、作坊式经营。道路运输要通过限制个体运输,调整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结构,推动组建、形成一些跨地区、实力雄厚的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运输公司,改变目前连省内大型公司都不多的现状,要达到形成以几个大型运输企业主导市场、诸多中小型运输企业共享市场的格局。

个体运输退出道路运输市场的历史舞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对长的渐进过程。在现阶段和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个体运输仍将存在,并将继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针对目前的个体运输户,可以通过四种途径加以改造和改组,实现结构性调整:

一是车辆技术状况差的车辆,实行淘汰。货运车辆按年限或行车里程实行报废;客运车辆要逐步推行客运线路经营期限制,对达到期限的,退出运输市场,不再新增或更新车辆。

二是制定道路运输市场退出标准,实行淘汰。可以通过制定年审管理办法等,审验个体运输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资质情况和缴税费情况,对违法行为多、资质条件不具备、服务质量差的经营者,取缔其经营资格,收缴有关证件。

三是以车辆作为股份融资(不是挂靠)到国有、集体运输企业。个体运输户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但可以在运输企业中从事生产活动,享有分红获利权。

课辅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篇6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血液制品市场需求与前景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血液制品属于生物制品,是以健康人血液为原料,通过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特殊制品,是宝贵的人源性生物类药品。在医疗急救(如创伤失血、烧伤等)、战伤抢救以及某些特定疾病(如血友病等)的预防和治疗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血液制品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血液制品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同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血液制品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发改委及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调整产品价格,为维护血液制品价值的合理性、市场供应秩序以及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血液制品市场前景趋势分析:

血液制品行业是一个进入壁垒很高,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在这种外不能支援,内血源供给持续减少的状况下,我国乃至全球市场的血液制品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供不应求。可以预见,对于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来说,未来五年,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及丰富的产品线成为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血液制品市场需求与前景分析报告,对血液制品从基本定义、生产研发、生产企业经营、消费与需求、竞争格局、原料市场供应等多方面多角度阐述了血液制品的市场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血液制品市场投资机会与风险和市场发展趋势做了分析和预测。

课辅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篇7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 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 向发达国家出售。中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 目前中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 居全球第二, 预计到2012年, 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据世界银行测算, 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超过2亿吨, 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 其中一半要以CDM (清洁发展机制) 的形式实现, 可见CDM市场潜力之大。由于目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 因此, 在中国, “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 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加巨大。

2 中国碳金融市场潜在发展障碍

2.1 话语权缺失障碍

中国碳交易的现状也是中国碳交易核心问题, 即标准的话语权缺失。CDM机制交易过程中的核心法律文件大量使用欧洲法律概念, 参与他们的交易, 必须遵循他们的游戏规则, 毕竟他们是标准制定者。

相比之下, 发展中国家的碳金融要落后许多。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 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CDM项目机制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 但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 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 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 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

2.2 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

CDM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中国的, 在中国传播的时间有限, 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 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 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 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

2.3 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

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 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 这导致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 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此外, 开发CDM项目涉及风险因素较多, 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和CDM特有风险和周期风险等。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 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 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而在项目可行性认定上, 能效贷款较一般性贷款也更为专业, 银行人员的专业技术判断能力不足。

2.4 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

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 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 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 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 合同期限很长, 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 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 而中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 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 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2.5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催生的资金问题

从减排的角度看, 中国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 国内外也都有比较成熟的减排技术, 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 中国CDM项目正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眼下在哥本哈根争执不下的焦点之一, 就是发达国家是否应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来帮助其经济增长方式更清洁。文件要求, 发达国家到2010年至2012年期间, 总共提供300亿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到2020年前, 发达国家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而计划的每年1000亿美元援助中, 既有公共资金, 也有私人资金。但即使通过重重审查获得CDM项目, 国内企业也有可能拿不到资金。金融危机后, 欧美国家一些从事CDM项目的投资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毁约也明显增多。

3 中国金融业拓展碳金融业务路径分析

3.1 政策环境层面

(1) 制定激励机制, 推动碳金融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出台合理的优惠政策, 对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激励。第一, 在税收方面, 可以通过降低碳金融项目的有关税率、适当延长免税期以提高项目的经济强度, 对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收入进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第二, 在银行监管方面, 可以采取在碳金融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 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降低碳金融项目的贷款资本金要求等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以促使金融机构的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

(2) 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碳金融发展。

目前国内有关碳金融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碳金融参与主体权利的保护和义务的约束缺乏必要适用准则。因此, 国家有关部委如发改委、商务部和银监会等应加大协调力度,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操作办法和法律法规, 确保中国碳金融业务的规范发展。

(3) 构建交易平台, 统一碳交易市场。

由于交易平台的缺失, 目前中国CDM项目发起人在同国外CERs需求方接洽的时候只能进行分散的“谈判”, 交易费用较高, 也容易造成CERs的压价现象, 致使中国的投资者处于不利地位。因此, 有必要通过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来逐步统一国内的碳交易市场。目前, 可在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并发展的基础上, 着手推进交易所制度的完善, 促进参与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

(4) 培育中介机构, 促进碳金融业务开展。

碳金融业务, 特别是CDM项目链条长、关系复杂, 且项目融资需要担保机构的介入, 合同订立需要法律机构的协助等。因此, 鼓励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参与到碳金融业务之中, 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 促进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3.2 金融机构层面

(1) 转变角度, 摆脱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 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 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 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大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

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 这是全球金融的又一失衡。目前, 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 日本也正在摩拳擦掌, 试图使日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中国必须积极布局, 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 这是打破美元、欧元等货币制衡,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应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 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 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 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

(2) 大力创新, 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

当前, 除了已经开展的以CDM项目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CDM项目融资以及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以外, 中国金融机构应该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 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满足CDM项目下的多样性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可发掘新的业务领域, 至少主要包括:第一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利用金融机构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的租赁公司合作, 为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第二咨询顾问与项目协调。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第三, 设立专门资金账户。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 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 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第四, 参与托管碳基金。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 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中国的碳基金。

商业银行可以尝试低碳信贷创新业务。银行未来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应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 重点关注能效技术评估, 大力支持诸如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由于环境总容量是有限的, 于是污染物排放指标具有价值, 通过转让能产生收益, 因此, 商业银行能够容许将其作为抵押物来申请贷款。特别是对于一些环保企业, 可能没有抵押担保品, 申请银行贷款也比较困难, 这时完全可以把这种排污许可证作为抵押品, 来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

努力开展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银行业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 保险业承担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 机构投资者承担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 碳基金承担碳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通过这些机构的共同努力, 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目前, 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8个碳基金, 总额高达10亿美元。此外, 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非常活跃。中国要借鉴国际经验, 着手设立中国CDM基金, 着力加强CDM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同时, 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 助力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3) 控制风险, 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金融机构首先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 并且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 可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等方式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CDM项目未来本息大多是采用外币偿还, 金融机构应实行必要的套期保值以防范汇率变化的风险;对于政策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创新相关的合同条款, 尽量将不可承受的风险转移出去;对于法律风险, 在制定合同过程中, 可通过咨询或聘任擅长国际法律的律师事务所, 实现对金融机构有利的法律适用和法律管辖。此外, 金融机构还可以探索诸如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险, 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4) 灵活经营, 积极应对未来碳金融业务模式的改变。

随着中国在全球气候问题中重要性的增加, 中国碳金融业务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因此, 金融机构应该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改变, 及时转变相关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流程, 拓宽业务领域。在这一环节, 金融机构的战略规划、政策研究、产品设计和碳金融等多个部门之间应加大协调合作的力度, 提高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效率, 加强金融机构碳金融业务模式变化的应对能力。

摘要:“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结束, 更是催生了碳金融的创新, 碳金融也被正式提上中国国内市场的议题。文章重点分析了“碳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发展障碍, 提出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碳金融业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碳金融,低碳,金融业

参考文献

[1]张茉楠.中国理应在全球低碳产业链中占据高端[N].上海证券报, 2009-8-5.

[2]张世秋.中国低碳化转型的政策选择[J].绿叶, 2009, 5.

[3]吴平.开启中国低碳时代之门.国研网, 2009, 12.

[4]邵伟.浅析我国碳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2009, 12.

[5]王江, 陈曦.中国CDM碳金融市场供需两旺背景下的市场供给空洞[J].经济论坛, 2009, 5.

课辅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篇8

关键词 木薯种植 ;木薯淀粉 ;木薯酒精 ;现状 ;发展趋势

分类号 S533

木薯产业是一个庞大的、涉及面很广的产业群,它涵盖了木薯种植业、淀粉和酒精初加工业及其深加工业。由于淀粉、酒精和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对木薯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市场空间十分可观。

1 木薯种植业

1.1 种植生产情况

2008年世界木薯的种植面积为2 194万hm2,产量为2.39亿t。世界上木薯产量前五位的国家为尼日利亚、刚果(金)、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其中泰国和越南的木薯产业对我国影响最大:泰国木薯加工业较发达,木薯产品出口量世界第一;越南木薯加工综合成本较低。由于我国木薯原料短缺,每年需要从东盟国家(特别是泰国、越南)进口大量的木薯干片和木薯淀粉。

2012年,泰国木薯种植面积130万hm2、总产量为2 828万t,2013年种植面积为128万hm2、总产量2 874万t;2012年泰国出口木薯干片477万t(中国占99.85%),出口木薯淀粉308万t(中国占38%)。2013年越南木薯种植面积约56万hm2,总产量约940万t;出口木薯及制品310万t,中国继续成为越南木薯及制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华出口木薯及制品8.5亿美元,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85%。泰国数据来自泰国木薯公会,越南数据来自越南海关总局。

近年我国木薯种植面积在44万hm2,鲜木薯总产量850万~880万t,约占世界木薯种植面积2%,产量约占3.6%左右。木薯种植主要在广西,其次为广东、海南、云南、福建、江西。其中广西占了60%左右,其种植面积和鲜薯产量均占全国第一位。2013年广西木薯种植面积为23万hm2,年产量为548万t,2012年为24万hm2、产量570万t,比2012年略低。2013/2014年榨季,广西武鸣县收购鲜木薯价格550~580元/t,合浦地区、玉林等地区收购价达到650~680元/t;木薯干片价格为1 770~1 800元/t(工厂交货数据来自广西农业厅和广西木薯产业协会统计)。

1.2 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耕地有限,木薯种植与粮、蔗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受到农民种植香蕉、速生桉以及高效作物等的影响:木薯原料远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且逐年减少,收获期过于集中;木薯单产低、良种覆盖率低、纯种木薯收益不高、劳动力成本逐年升高;木薯种植大部分以小农生产为主,机械化种植水平低,没有形成规模。

1.3 市场需求

我国是木薯原料的最大进口国,由于酒精工业和燃料乙醇的发展,每年需从东盟(特别是泰国、越南)进口大量的木薯干片和木薯淀粉:2011年进口木薯干片487万t、2012年696万t(数据来自泰国木薯公会)。为此,我国许多大公司纷纷到东南亚开发木薯种植。2012年广西从口岸和边贸进口木薯干片约50多万t(折合鲜薯150万t)。预计,2015年广西鲜木薯需求总量超过900万t,缺口360万t以上。

1.4 我国栽培技术进展

机械化种植技术推广:木薯种植机械、中耕除草机、喷灌机、收获机、茎标粉碎机等全程木薯生产机械正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但生产普及率仍然很低。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广:充分利用木薯高产示范基地,采用良种、选用健壮种茎、深耕深松、合理密植、测土施肥、地膜覆盖、茎秆还田、旱作节水、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得到集成推广应用,新建一批高产示范基地,有效促进了木薯良种良法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种植和综合利用技术广泛推广:大力推广木薯间套种技术,如“木薯套种西瓜、花生、黄豆”等,提高土地经济效益;木薯副产品综合利用,如木薯蚕养殖、木薯地套养旱鸭、木薯茎杆栽培食用菌、木薯叶养鱼等,以及粉碎成型燃料或发酵生产沼气、纤维乙醇等。

木薯与甘蔗、玉米等农作物的轮种,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和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2 木薯淀粉加工业

2.1 木薯原淀粉加工

2.1.1 木薯原淀粉情况

我国木薯淀粉行业有120多家企业,木薯淀粉年产量达到80多万t,其中广西占70%左右,2013年广西木薯淀粉产量58万t、2012年45万t,比去年增产13万t。2013/2014年榨季有关生产情况:(数据来自中国淀协木薯淀粉专业委员会统计)环保排污证审批严格,有些企业开工生产较晚或不能生产;原料短缺:有些地区木薯原料越来越少,年加工期只有1~3个月;流动资金贷款难;淀粉市场价格太低:如越南粉在边贸2 850~2 900元/t,不开票,广西区内现在3 100~3 200元/t(开票)。有些企业认为不赚钱,主动停产。

2.1.2 存在的问题

木薯淀粉企业数量多(如广西有100多家)、生产规模小(大多数产能为120t/日左右)、实际产量不到1万t/年;三废综合利用水平低,缺乏资金投入,发展深加工后劲不足;近几年受到越南、泰国低价淀粉的冲击,大部分淀粉企业盈利不高或亏损等。原料短缺、加工期短,设备折旧费高、效益低,淀粉废水环保处理费高等。与东盟国家相比,国内木薯淀粉生产的综合成本较高。

东盟国家(越南、泰国)木薯原料丰富、加工期长(8个月或全年)、劳动力成本较低以及环保压力没有这么大(淀粉废水处理只做到厌氧、收集沼气烧锅炉等部份),大多数淀粉企业的生产规模为5万t/年以上,淀粉提取关键设备多为欧洲制造或全条生产线为清洁生产新工艺,因此东盟国家木薯淀粉生产的综合成本较低。

2.1.3 市场需求

我国主要用木薯淀粉加工粉丝和变性淀粉,年需求量在200万t以上,2012年我国进口木薯淀粉104万t、2013年进口142万t(数据来自泰国木薯公会和中国淀粉工业协会)主要从越南、泰国进口。随着变性淀粉、淀粉糖和糖醇、有机酸、酶制剂、淀粉基类可降解塑料及淀粉包埋纳米管等深加工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木薯淀粉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

2.1.4 发展趋势

2012年,木薯淀粉和木薯变性淀粉仍是我国木薯加工企业的主流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全方位的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发展,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如特色木薯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糖醇、可降解塑料、电子材料、聚合物等)发展;延长加工期。

2.2 木薯变性淀粉加工

木薯淀粉与马铃薯淀粉、甘薯淀粉等相比,其价格低廉;与产量最大的玉米淀粉相比,具有非淀粉杂质含量低、粘度高、糊化温度低、糊液稳定透明、成膜性好、渗透性强等优良理化特性和加工特性。因此,木薯淀粉更加受到消费部门和消费者的青睐。

2.2.1 木薯变性淀粉情况

近年来,中国木薯淀粉的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木薯变性淀粉开发前景广阔。如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木薯变性淀粉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40万t,其中在广西为30万t、在越南为10万t;天津顶峰淀粉开发有限公司等公司实现了变性淀粉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同时科研经费投入较大、研发设施先进齐全,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对我国变性淀粉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2年全国变性淀粉产量为171万t,原料主要为玉米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等(数据来自中国淀粉工业协会)。2013年广西木薯变性淀粉产量为32万t,与2012年产量持平(数据来自广西木薯产业协会)。2013年生产情况:变性淀粉的生产和销售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受到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太景气),如造纸行业:造纸厂开工不足、纸张卖不出去;食品行业,食用变性淀粉价格上涨、但销售价上涨不多等因素,影响了变性淀粉的销售。

国标缺失,变性淀粉违法添加事件频发,行业遭受巨大冲击:无法办理生产许可证,一直是困扰我国食用变性淀粉生产企业的一个问题;食用变性淀粉中使用非法添加剂也是让食品生产企业担心不已的问题。近日,随着《食品添加剂 醋酸酯淀粉》等13项国家标准的出台,我国食用变性淀粉行业正式拥有了国家强制性标准,此国标2013年12月6日发布,2014年6月1日开始实施。在这期间,企业可申请办QS证。

2.2.2 存在问题

除广西明阳公司外,广西变性淀粉企业实际产量超过2万t/年不到10家,生产规模较小和装备差、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市场开拓的专业型人才缺乏,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发展缓慢;大多数产品集中在造纸、纺织、饲料、食品等行业,高附加值的复合变性品种和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不多。

2.2.3 产品需求

我国变性淀粉工业近年发展很快,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12年进口各种变性淀粉28万t左右;预计到2015年,中国变性淀粉年产量将超过150万t,而中国木薯变性淀粉年需求量也将超过80万t,木薯变性淀粉的供求矛盾将日益突出。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制造的变性淀粉不仅生产成本较低,而且质量好,市场竞争力最强。

2.2.4 发展趋势

新的加工技术不断开发:除湿法、干法、预糊化外,现在又开发了挤压加工技术,此外红外线照射加工技术、微波辐照加工技术等都正在研究开发。

品种向多元化、系列化、专用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复合变性淀粉品种不断研制开发推向市场,市场日益扩展。如造纸用变性淀粉系列、甚至还有涂布系列、表面施胶系列等。高附加值淀粉制品:如抗性淀粉(RS)、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SSOS)、改性环糊精、多孔淀粉、淀粉基包装材料、淀粉基生物胶乳等。

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国外变性淀粉的应用领域已有30多个。国内变性淀粉的应用领域除造纸、纺织、食品、医药、、水产饲料、建材、铸造等工业部门外,还在向石油、采矿、煤炭、陶瓷、日用品、化妆品等工业部门以及农、林业部门拓展。

淀粉基化工产品的研发:随着石油资源的大量消耗,用生物资源替代石油资源,用生物技术路线取代化学技术路线,合成有机化工产品。淀粉基化工产品的生产,投资较省,工艺流程及设备简单,生产成本也较低,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发展前景广阔。

复合变性淀粉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变性淀粉之间或与其它组份的复配也是变性淀粉生产的趋势之一,将不同品种或不同变性程度的产品之间进行混合,可改善其应用性能,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3 木薯酒精加工业

3.1 木薯酒精生产情况

2011年全国酒精总产量615万t:其中玉米酒精460万t,薯类酒精130万t,糖蜜酒精25万t;玉米酒精仍是市场主导、其比例约占到74.8%,燃料乙醇产量185万t;广西酒精总产量(糖蜜和木薯)共70多万t,木薯酒精为50多万t(数据来自中粮集团生化部和广西木薯产业协会)。

2012年全国酒精产量820万t,2013年为911万t,较2012年增长91万t,增长11%(数据来自中国发酵协会)。2013年广西木薯酒精产量40万t左右。

酒精价格一直较低迷:2014年3月,广西木薯酒精的价格为5 300~5 400元/t,鲜木薯收购价600元左右、干片价格1 770~1 800元/t,因此广西木薯酒精企业在价格较低有亏损时,就停产;或有些企业用糖蜜为原料进行生产。

影响酒精行业发展的环境因素:乙醇和其它变性乙醇的进口关税由30%降低至5%;自2012年1月1日起中国进口自东盟的乙醇均免关税(在此之前关税为5%)。2011年5月1日起政府对“酒驾”严查打击,对白酒以及酒精的消费量有了较大的影响。中央政府提倡节俭严禁“三公”消费,军队发布禁酒令,曝光白酒酒精勾兑潜规则及塑化剂风波。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持续推进:2009年要求淘汰100万t,2010年要求淘汰67.7万t,2011年要求淘汰酒精落后产能48.7万t,2012年要求淘汰64万t。

酒精下游行业分析:下游行业酒精用量下降明显:2012年分行业来看,白酒仍是中国酒精行业的主要需求点。其用量约占到总量的39.02%,相比2011年下降约3%,化工医药行业约占到总量的26.5%,燃料乙醇约占到总量的33.08%,较2011年增长4%。2012年全国酒精下游行业酒精用量同比下降5.65%,2013年中国酒精下游需求更呈持续萎缩态势。

3.2 广西酒精现状

广西现有木薯酒精企业10多家,最大的为广西中粮年产20万t木薯燃料乙醇,其次为广西明阳公司的年产10万t木薯酒精。木薯酒精和淀粉加工一样,鲜木薯年加工期只有3个月左右,其余用本地或进口的木薯干片加工,年加工期可达到300天左右,主要看酒精市场价格。

广西木薯酒精规模和技术水平两极分化,加工技术较先进的有:广西中粮、广西明阳、广西金源公司等,也有一些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水平低、资源综合利用差的企业。

3.3 市场需求

国务院近日下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等目标。以非食品纤维素制造燃料乙醇将逐渐成为主流,以玉米芯、木薯等非粮产品为原料生产纤维素燃料乙醇是发展方向。

预计“十二五”国内汽油消费量会突破7 000万t,以加入10%的酒精计算,国内每年需要燃料乙醇700万t,2011年国内燃料乙醇产量为185万t。随着国内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加快,燃料乙醇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如木薯燃料乙醇年产量100万t,则需要700万t的木薯。

3.4 发展趋势

推广节能技术:中低温蒸、差压蒸馏、糟液回流使用等节能技术,节约蒸汽普遍达到40%左右。采用先进的发酵技术:采用固定化酵母技术,提高了发酵效率。应用分子筛脱水:生产无水酒精和燃料酒精的大型企业普遍采用分子筛脱水,用计算机操作。

产品向多元化和进一步深加工发展:除主要生产食用及工业酒精外,还生产高纯度酒精、无水酒精、燃料乙醇等产品,以及进一步深加工成醋酸乙酯、丙酮丁醇等生物化工产品。

废水废物综合治理、清洁生产和多层次的综合利用,如废水产沼气浓缩提纯作为燃料用汽、木薯渣生产酒精、酒糟制生物有机肥、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全纤维复合材料等,提高资源利用率。

以非食品纤维素制造燃料乙醇(酒精)将逐渐成为主流。

4 木薯加工业发展趋势

2013年广西南宁市政府出台了《南宁市木薯淀粉酒精发展规划(2015~2020年)》,规划指出:到2015年全市50多家木薯淀粉酒精企业数量整至12家左右;2020年整至10家左右(以后广西各地也会出台类似的发展规划)。

4.1 兼并整合,企业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向大型化、产品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型方向发展;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提高装备水平;兼并重组和上下游产业联合,环保达标、资金较雄厚的企业将不断做大。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在木薯淀粉、酒精综合加工技术、市场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2 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原料市场

随着国内劳动成本上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燃料乙醇的竞争,国内原料越来越紧缺;除做好国内的木薯原料基地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东盟国家搞木薯原料基地或投资办淀粉企业等,把木薯淀粉或干片原料运回国内消费或进一步加工。如广西明阳公司(在越南兴建10万t/年木薯变性淀粉加工企业,贮存木薯干片10万t/年的仓库)、黑龙江北大荒公司(在泰国建350 t/日、10 t/年木薯淀粉企业)、广西红枫、武鸣桂泉公司在老挝建淀粉厂等。

4.3 大力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木薯淀粉行业:发展特色木薯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糖醇、可降解塑料、电子材料、聚合物等深加工产品;延长加工期,改变每年只生产1~3个月的状况。

木薯酒精行业:发展燃料乙醇、醋酸乙酯、丙酮丁醇等生物化工等产品。

4.4 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

推广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效益。

工艺水全部回用以减少排放;综合利用木薯渣作饲料(或作膳食纤维)、或培育食用菌,收集木薯黄浆蛋白作饲料等;综合利用木薯皮、沼液、沼渣生产有机肥,酒糟渣生产防火板、防火纸等复合材料;综合利用废水处理后产生的沼气用于烧锅炉、发电或作为能源,将沼液用于灌溉农田等。

5 结语

上一篇:初二的演讲稿全新集合下一篇:描写失落的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