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信

2024-09-09

全球通信(精选11篇)

全球通信 篇1

11年前, 一家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东风、肩负做强做大民族通信产业使命的企业破冰起航, 这就是有着“光通信专家”美誉的烽火通信。

11年间, 烽火通信虽然经历了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与全球金融危机两次严峻的考验, 却依然创造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加速度。从1999年成立之初到2011年, 营业收入取得了十年十倍速的增长。

11年间, 烽火通信还成功地将拥有自主品牌和创新技术的光通信系列产品打入海外七十多个国家及地区, 逐步向世界知名企业目标迈进。

11年间, 烽火通信出色的业绩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在近日揭晓的“湖北省国际知名品牌”评选中, 烽火通信被授予“2010~2011年度湖北省国际知名品牌”, 已成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代表企业之一。

烽火通信11年的成长历程向业界表明, 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绝不是只能从事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产业, 同样可以参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竞争。

国际化路径:“农村包围城市”

烽火通信的国际化之路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早期, 那时, 国外电信巨头纷纷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 抢占中国市场, 烽火通信的母体武汉邮科院开始在“国内市场打国际竞争战”。

在同国际巨头的较量中, 武汉邮科院深刻地意识到, 通信市场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市场, 公司要做大做强, 必须在国际化的舞台中找准自身定位。1999年, 武汉邮科院将旗下的系统部、光纤光缆两大业务剥离出来, 成立烽火通信。成立之初, 烽火通信便立志要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全球化大型高新技术企业。

发展愿景虽然美好, 但国际化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这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

当时欧美等高端电信市场, 长期由跨国电信巨头所垄断, 竞争十分激烈, 新进入者面临强大市场阻力, 以及种种准入门槛;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产品和技术多是一些低端设备的需求, 对成本和价格也最为敏感。而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是其他任何大型国际化企业所不能比拟的, 并且其通信技术实力逐渐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 完全有能力满足这些国家的建网需求。与其正面交锋, 以硬碰硬, 不如侧面迂回, 另辟蹊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烽火初步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市场, 集中优势力量, 各个突破, 在此基础上再依托区域市场的优势, 逐步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挺进。

沿着“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径, 烽火通信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 开始在亚非拉这个“新大陆”生根发芽, 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从2001年起, 烽火曾先后为印度天然气SDH工程、印尼国家电力公司一级干线、不丹电信首个SDH全国干线、尼日利亚宽带城域光网络、埃塞俄比亚电信首都城域光网络、马亚西亚电信国家高速宽带网HSBB等多个重大工程提供“交钥匙”服务, 积累了丰富的跨国“交钥匙”工程建设经验, 逐步从单一的产品、解决方案提供者, 向能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转变。

如今, 烽火已先后突破沃达丰、MTN、西班牙电信、意大利电信等跨国主流运营商, 逐步实现了从游击战到阵地战, 从专网到主流运营商的转变, 其光网络、光接入、光纤光缆、数据产品全线出口, 产品销售到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代表处扩张到二十余个, 国际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逐渐成为我国民族通信产业迈入国际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

从零开始:永不放弃拓市场

不过, 在烽火满怀激情走向世界时, 当初迎接他们的却并不是鲜花和美酒, 而是接踵而至的挫折与考验。

2000年, 烽火通信成立了第一个驻海外代表处——印尼代表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当时距离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过去不到两年, 印尼光通信市场整体仍然非常低迷, 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作为烽火通信这样一个“新兵”, 想要从零开始, 将中国通信产业的旗帜插在这块由西方大公司盘踞了几十年的市场上, 难度可想而知。并且,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 当时销往印尼的中国制造产品质量较差, 在印尼人心目中留下了一个“中国制造、价廉质劣”的坏印象。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 印尼代表处的烽火人调整心态, 决定首先争取那些小到没有其他厂家愿意做却又复杂的设备合同, 慢慢积累, 逐步改变局面, 等待由量变到质变。因此, 在费尽千辛万苦拿到印尼电信一个小到“会被对手笑掉大牙”的接入项目后, 他们意识到, 首先要通过漂亮的开通工作来展现烽火通信以及中国通信产业的实力, 把这个小工程当做样板工程来做。

在统一思想后, 大家高度重视这个项目, 先集中所有资源, 迅速高效地完成排产发货。在工程安装开通期间, 代表处所有工作人员与工程开通人员一起, 在只有几平方米的小机房里爬上爬下, 认真检查每一端设备, 反复核对每一项配置, 确保开通万无一失。经过奋战, 烽火人克服了开通条件恶劣、技术规范不同等困难, 一次性通过局方验收测试, 设备各项性能指标优异, 获得了局方工程人员的高度肯定。

这个小单初步改变了印尼电信对烽火通信的印象。印尼代表处趁热打铁, 借机广泛拜访印尼电信各部门, 大力宣传烽火通信, 收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从此, 烽火公司在印尼市场的前景逐渐明朗。2001年, 烽火数十端STM16 SDH进入了印尼的全国骨干网, 这也是中国通信设备首次在印尼进入核心网络。印尼电信也从此将烽火视为长期合作伙伴之一。

类似的故事还在不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重复着。虽然国际化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 但是锲而不舍的坚持, 让烽火逐步赢得了市场的回报:2006年, 烽火为阿尔及利亚提供超过10万芯公里的优质光缆, 是当时国内光缆出口历史上的最大单笔合同;2008年, 烽火独家中标马来西亚电信首个EPON商用网络, 提供数万线的光纤接入产品以及前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一揽子服务;2009年, 烽火中标马来西亚电信全国骨干传输网, 为其建设多条国家级传输干线;2010年, 烽火中标印度电信EPON大单……烽火正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决战未来:突破上行在今朝

在11年的国际化征程中, 烽火通信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是与竞争对手相比, 烽火国际化的发展步伐还太慢, 仍处在国际化的初期阶段。那么在“十二五”期间, 烽火通信又将如何实现新的突破, 从“国内一流”向“国际知名”的全球化大型通信企业的目标迈进呢?

近年来, 烽火通信积极加快“走出去”步伐, 全面吹响了国际化的号角。目前, 公司正在积极整合研发、行销、服务、人力等各方面的资源, 以加强对国际市场的有效支撑。并且, 烽火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重视对核心知识产权的保护, 为进军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在烽火通信副总裁李广成看来, “十二五”期间, 全球电信市场的竞争将是结构性的竞争, 是产品创新、品牌运作、营销整合、渠道深耕、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全球资源有效配置等全方位的竞争。因此, 对于烽火来说, “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创造多种竞争优势, 整体推进。

从市场角度看, 烽火下一步将逐步扩大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为此, 公司将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外营销和服务网络机构, 在重点区域市场形成竞争比较优势, 着力打造“Fiber Home”全球知名品牌。

从产品研发的角度来看, 如何满足区域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关键。烽火已成立了分别负责光网络、宽带接入、线缆及无线产品的国际研发线和行销部, 为了适应区域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将针对区域市场特点和客户需求, 制定烽火各类产品的行销策略, 在国际市场上塑造“光通信专家”的品牌形象。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烽火还将不断加强海外行销队伍、技术开发队伍和工程服务队伍的建设, 逐步培养一支熟悉国际市场规则, 拥有丰富的国际市场经营、管理、营销经验的团队;同时, 还将及时引进高素质的国际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实行本地化经营。

虽然国际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但烽火通信会尽力将这条路走好、走实, 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国际大舞台中, 展现“中国制造”的风采。

全球通信 篇2

当移动台开机后,在它所处的小区,通过空中接口搜索BCCH(广播控制信道,内含有位臵区域识别码(LAI信息(在GSM900规范中定义小区分配编码占用16bit,这个信息在BCCH上规则的广播,以便手机知道自己目前的位臵小区。BCCH是个小容量信道,每0.235 S传一个23字长的消息。移动台依靠收到的频率校正本身的频率,通过同步信息校正本身的信号,锁定到一个正确频率上,从该频率的信道上接收寻呼信号和其它信息。

假如此MS在寄存器中找不到LAI,它就向该业务区的MSC/VLR发送位臵更新请求消息,通知网络它是此位臵区的新用户。此消息经BSS到MSC,最后到VLR。VLR对消息中含有的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或临时移动台识别码(TMSI以及位臵信息进行分析。此时MSC/VLR就认为该MS被激活,在其数据字段中做“附着”标记,这个标记与IMSI有关。MSC/VLR向HLR发送位臵更新请求信息。HLR位臵更新操作完成后,向VLR 发送位臵更新接受消息。最后由MSC向MS发送位臵更新证实信息,这个过程就算完成,至此MS已在HLR和VLR中注册登记。

4.1.2 分离与附着程序

当一个MS被激活时,对MS标有“附着”标记(IMSI标志;当MS关机时,有IMSI分离程序能使MS通知网络该移动用户为无效用户,此后不再发送寻呼此MS的消息。因此分离与附着程序都与IMSI有关。

当MS关机时,MS向网络发送的最后一条消息是处理分离请求消息,MSC/VLR收到“分离”消息后,就在该MS对应的IMSI上作“分离”标记。归属位臵寄存器(HLR并没有得到这个分离消息,只有拜访位臵寄存器(VLR已“分离”信息作了更新。当MS 再开机时,若它仍处于发送分离消息时的位臵区,则只要完成附着程序即可;若不在原位臵区,它仍要执行位臵更新程序。

4.2 移动台的漫游与位臵更新 4.2.1 漫游的解释

对于处在开机但空闲状态下的MS,它要不断地移动,在某一个时刻它被锁定于一个已定义的无线频率上,即某个小区的BCCH载频上。当MS向远离此小区的方向上移动时,信号强度就会减弱,当它移动到两个小区理论边界附近的某一点时,MS就会因原来小区的信号太弱而决定转到附近信号强的新的无线频率上。为了正确选择无线频率,MS 要对周围的邻近小区的BCCH载频的信号强度进行连续测量,当发现新的BTS发出的BCCH载频信号强度优于原小区时,MS就锁定于这个新的载频上,这就是移动台的切换。MS所接收的BCCH载频的改变并没通知给网络。

移动中的MS,由于接收信号质量的原因,通过无线空中接口不时地改变与网络的连接,这种能力就称为漫游。

4.2.2 移动台的位臵更新

位臵更新过程是由MS引发。在GSM系统中有三个地方需要知道位臵信息,即HLR、VLR和MS(或SIM卡。当这个信息发生变化时,需要保持三者的一致。MS开机后就会对周围进行测试,并连接到接收性能最好的广播信道上。如图4-1所示,移动台所处的区有三种情况: ①在同一位臵区内的不同小区(特征:属于同一BSC(如图中A 其锁定的BCCH载频不同,但没有位臵区的变化,无需位臵更新。②在同一业务区的不同位臵区(特征:属于同一MSC(如图中B, 当MS从LA1向LA2移动时,信号强度会减弱,当它移动到边界附近某一点时,MS就会因原来小区信号太弱而决定转到邻近信号强的新的无线频率上。为了正确选择无线频率,MS要对周围的邻近小区的BCCH载频的信号强度进行连续测量,当发现新的BTS发出的BCCH载频信号强度优于原小区时,MS就锁定于这个新的载频上(小区选择的规则主要来自无线传播条件,以达到最佳传输质量为目的。一个

正常业务状态的MS,收听由业务小区广播的频率表,从中获得同一PLMN(公用陆地移动网中邻近小区的标志信道(CCCH,MS逐一与这些标志信道同步,以解调出每个BCCH上的信息,从中可以确定PLMN和位臵区(LA标志以及各种无线参数。MS对允许接入的小区计算其无线环境并与当前环境比较,这些处理是与当前小区寻呼信道的接收并行的。当MS在同一LA内发现一个更好的小区时,就切换到这个小区并收听新小区的寻呼信道,同时监视新的标识信道表。位臵区的变化要通知网络的MSC,MS要求接入网络来进行MSC/VLR内的位臵更新。此时,VLR中MS的位臵就由原来的LA1改为LA2。

③在不同业务区(特征:属于不同MSC(如图中C MS的业务区改变必须通知网络,以便能找到漫游的移动台,MS开机后就得报告网络它目前所处位臵。当它锁定在新的BCCH的载频上,并在BCCH消息中得知此时它所处的位臵区及所属业务区。首先MS向网络发出位臵更新请求,此信息通过空中接口传到LA1的BSC,再由它传送到新的MSC。第二步是由新的MSC向HLR发送位臵更新请求信息。从HLR向新的MSC发回位臵更新请求接受,这个消息通过LA1所属的BSC到新小区的BTS,再通过空中接口传送给MS,这就是位臵更新证实。此时MS已在新的MSC 业务区,它必须删除旧的MSC中的位臵信息,否则它的位臵就有两处,无法准确找到它。此时由HLR向旧的MSC发送位臵删除信息,旧的MSC得到此信息后,在VLR删除此移动用户的位臵信息,并向HLR报告位臵删除接受,至此,MS已属新MSC/VLR中的一个用户。

4.3 移动台的切换过程 切换处理分成几个级别: BTS内的切换类型由BTS自主决定;BTS之间、BSC之内的切换由BSC决定;BSC之间、MSC之内的切换由MSC处理;

MSC之间的切换由GMSC决定。

BSC与MSC之间的接口协议称为BSSMAP(BSS管理应用部分,用以支持各种连接处理和切换过程,其承载方式是A接口上的CSS.7信令协议。BTS与BSC之间的协议称为RSM(无线分系统管理,用于支持分配传输路径和测量报告处理,其承载方式是Abits接口上的LAPD信令协议。BTS与MS之间的协议称为RIL3—RR(无线接口第三层RR协议,它只是整个第三层实体的一部分,用于支持无线连接处理和测试报告处理,其载体是Um接口上的LapDm信令协议。除此之外,还有邻近MSC之间交换消息的协议,称为MAP/E(移动应用部分—E ,它只是MAP的一部分,用于支持MSC之间的交换处理,其承载是MSC之间的CSS.7信令系统。

越区切换是指移动台正处在呼叫建立状态或忙状态下的无线信道转换过程。移动台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两小区的无线频率是不相同的,若想要维持通话,MS的频率必须改变,即从一个小区的一个无线频率下的一个时隙转换到另一个小区的另一个无线频率上,并占有它的一个时隙。

切换是由网络决定的。通话中的移动台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外一个小区,这个小区可能是同一业务区的同一BSC管辖下的小区;也可能是同一业务区不同BSC管辖下的另一小区;还可能是不同业务区中的另一小区。根据这三种不同情况要进行不同的操作。4.3.1 BSC内的切换

这是最简单的切换过程。BSC根据MS和BTS的测量报告,经分析处理后,确定此时MS所在区,即MS报告中最强信号的小区。BSC与新小区的BTS建立链路,并在新小区中给MS分配一个TCH供MS切换后使用。MS切换后,BSC向MSC报告,MS由A点移动到B点的情况,此时MS仍属BSC1管辖。MS在切换后继续测量周围小区的信号强度,并接收新小区的信息。

4.3.2同一业务区不同BSC之间的切换

移动台从B点移动到C点就属于这种切换,此时MS已跨越两个BSC,即从BSC1到BSC2。

切换过程如下:首先是MS向原来的MSC1报告其测量结果。经BSC1的分析处理,得知MS所到的小区属BSC2管辖,做出切换判决,向MSC发切换请求。MSC与BSC2建立新路径到BTS(新小区,即MSC向BSC2发出切换请求。BSC2收到切换请求消息后,与新的BTS建立链路,为MS提供切换用的新TCH,即允许切换,BSC2向MSC发出切换请求证实。此时MSC向原来的BSC1发出执行切换命令,经BTS到MS。MS切换后,送出切换完成消息到BSC2,即MS与MSC2建立通路。BSC2向MSC报告切换完成,送出MS 接入新TCH信息到MSC。MSC向BSC1发出清除命令,释放原来MS的信道。BSC1完成信道释放后向MSC报告清除完成。

MS到达一个新的位臵区后,要继续测量周围小区的信号强度,同时接收BSC2的有关信息。位臵区发生变化时,它还要进行位臵更新。

4.3.3不同业务区之间的切换

MS从C点移动到D点就属于这种切换,即从MSC A,动到MSC B,这是最复杂的切换情况,要进行多种信令的传递过程才能实现。当主呼MSC(MSC A发送执行切换消息给另一个MSC(MSC B时,消息中包含MSC B分配无线信道的部分参数,并应标明呼叫所切换到的基站(BS。当该基站完成无线信道分配,并且MSC B从其相关VLR取回切换号码后,MSC B将返回MSC A无线信道应答消息。切换号码用于将呼叫从MSC A接续到MSC B。

如果MSC B中没有空闲业务信道可用,将告诉MSC A,并由MSC A结束切换进程。MS 现存的线路连接将不被消除。

收到无线信道响应消息后,MSC A用固定网络的信令(IAM在MSC A和MSC B之间建立连接。MSC B发出地址完成消息(ACM并开始无线信道的切换。收到ACM后, MSC A开始切换过程,即向BSC2和MS发出切换命令。移动台完成无线信道切换后,发送证实消息给MSC B,然后MSC B发送结束信号给MSC A。收到此消息后MSC A释放原有无线信道。

为了不与MSC A和MSC B之间所用的PSTN/ISDN信令系统冲突,MSC B收到证实后产生回答信令(ANS。

MSC A将掌握总的呼叫控制直至固定用户或MS挂机。然后,MSC A释放至MSC B的连接,并发送结束信令消息来中止MAP进程。MSC-B将释放RR子层的连接,并发送切换报告消息给其相关的VLR,用来释放切换号码。

4.4 移动台呼出 步骤如下: ①原先工作在广播控制信道(BCCH上,后MS向BS发出申请信道的请求,收到BS发来的立即分配消息后,MS转到指定的专用信道(DCCH上

② MS申请业务信道(由BS发给MSC,MSC向VLR发送请求以获得移动台的参数,网络要求对MS进行鉴权,产生一128 bit的RAND传给MS,MS处理后发送鉴权响应给网络,VLR向MSC回送信息证实,由网络方面判断此用户的合法性。

通过鉴权,网络就保密方面考虑向MS发送臵密码模式消息(加密模式管理是无线传输性之一,传输是否采用加密取决于MSC的选择,加密模式用于无线路径,管理主要涉及MS和BTS,MS提供加密参数(KC到BTS,以决定是否选用加密模式。将有关用户数据加密的信息传给移动台,MS对此消息返回密码模式完成消息给MSC,(如果需要, VLR将重新分配一个TMSI给MS。

对密码模式作出响应后,MS发送建立消息给MSC,MSC为此次呼叫分配一路地面信道,并要求BS分配无线业务信道TCH。

③移动网络的通信链路建立后,MSC向固定网络发送消息IAM(初始地址,以便将呼叫接续到固定网络。固定网络首先通过FIN(连接证实消息将设备信息返回MSC。被叫接通后,送回铃消息给MS。在被叫摘机后,固定网发给MSC回应信息(ANS。MSC发给MS 连接命令,MS发回响应并转入通话,至此,完成了MS 主呼进程。

4.5 移动台呼入

移动台被叫时,主叫方发出的被叫电话号码并不说明某条电话用户线或某个地理位臵,而只是指向某个HLR中的用户数据存储区。在GSM系统中,移动用户电话号码的结构是基于ISDN的编号方式,因此称为MSISDN,其编号方式是按照CCITT的E.164建议。移动用户电话号码中的前几位数字可表明该用户归属的移动通信网,分析开头几位号码还能确定存放该用户数据的HLR,从这个HLR的用户数据中就能读出该用户目前访问的移动交换中心VMSC。因此通过查询HLR,可以确定最终到达该移动用户的路由。由此可见,整个呼叫建立过程可分为两部分:查询HLR以前和查询以后。这使得呼叫路由分为两部分:从主叫地到发出查询的地点,再从查询地到被叫处。

GSM用户的电话号码格式 CC NDC X1 X2 X3 X4 X5 X6 X7 国内有效ISDN号码 国际移动用户ISDN号码 其中:CC为国家码

NDC为PLMN识别码(不一定与地区号一致 X1 X2 X3为HLR的号码 X4 X5 X6 X7为用户号码 举例:+86 139 中国电信 +86 130 中国联通

①呼叫用户拨出移动用户号码(MSISDN后,固定网络将此呼叫接续到最近的相关移动交换中心(GSMC,GSMC向归属位臵寄存器(HLR发出查询消息以获得路由信息。固定网发出的初始地址(IAM0就是移动用户号码。HLR根据其保留的被叫用

户数据,确定MS目前所在的VLR,并向该VLR发查询消息。VLR返回该MS的移动台漫游号码(MSRN,并由HLR返回给GMSC(第一部分查询HLR以前。根据这些消息, GMSC将呼叫接续到拜询MSC,即MS目前归属的MSC。MSC向VLR发送信息I/C,以获得呼叫信息

② MSC向相关的基站BS发出寻呼请求信息,以建立至MS的呼叫连接。BSC确定被呼MS所归属位臵区的BTS后,向其发送呼叫分组信息,BTS再通过寻呼信道(PCH发出被叫MS的识别号和寻呼模式。

③当被呼MS接收到它的呼叫后,在MS中的RR子层启动随机接入进程(RAP,在随机接入信道(RACH上发送信道请求信息给BS。此请求给BS的RR子层。RR子层分配专用控制信道(DCCH,并在公共控制信道(CCCH上发送立即指配消息给MS。MS转换到相应的DCCH上,从而建立起主信令链路(MSL。然后,MS向BS和MSC返回寻呼响应信息。

④接到MS的寻呼响应后,MSC向VLR发送过程接入请求。然后,开始常规鉴权和密码参数传递过程。如果成功,VLR向MSC发送完成呼叫消息,启动MSC发送设臵消息给MS。被呼MS收到此消息后进入呼叫存在状态,同时向BS返回呼叫证实消息,以说明MS已具备受话的条件。

⑤收到呼叫证实消息后,MSC为此次呼叫分配地面信道,并命令基地台分配无线业务信道TCH。此过程与MS主呼中的相应过程一样。若TCH连接成功,MSC将收到的应答为指配完成信息。

⑥信道建立完成后,MSC将收到MS发来的回铃消息。然后,MSC在FIN(连接证实中发送连接证实消息给呼叫端,并在发送给固定网的ACM(地址完成消息中指示被呼移动台已接通。被呼用户摘机后,MS发送连接消息给MSC。MSC返回被呼MS应答并发回应消息(ANS给主叫用户。至此,完成了移动台被呼的接续过程。

4.6 移动台工作原理

移动台设备是GSM系统中用户所使用的入网设备。它分阶段地为用户提供GSM系统的所有业务功能。移动台设备分为终端设备(TE和用户身份卡(SIM卡两部分。移动台设备应包括一套无线收发信机、一个控制器及话音编译码器,另外还应提供用户接入网络必需的键盘、显示器,除此以外还提供用户接入网络必需的键盘、显示器,除此以外还提供ISDN终端接入功能,因此在移动台中还提供终端接入所必须的码速适配功能。通常一个移动台的组成方框如图4-2所示。

4.6.1 简化描述 语音信号为模拟量,通过话筒送入手机,对它进行抽样模数转换及语音编码,变成 13kbit/s 数据流,编码输入为每 20ms 一段,将 2080bit 经编码压缩后变为 260 bit,语音 编码后再进入信道编码,编码完成后在与控制器产生的信令信号经编码后的混合,形成传 输速率为 22.8kbit/s。编码后的语音和信令再进入交织及加密单元。交织单元分两步交织: 一为 3 组 8 个 57 bit 块交织组合为 2 组 114 bit 块,二为此 114 bit 块再内自行交织,然后 这些块进入加密单元与加密数据的 114 bit 进行异或形成加密后的比特流。加入其它变成 156.25 bit 的 Burst。然后组合到 TDMA 帧和时隙中去,形成复帧、超帧及超高帧,最后 形成 270.833kbit/s 的 TDMA 帧数据流送到调制解调器发送。4.6.2 射频单元的工作 射频单元包括从调制器、发信到天线合路器及接收到解调输出部分电路,其主要功能 是将基带单元所形成的 TDMA 帧调制到射频及其相反过程。射频单元发射频率为

890~915MHz,收信频率为 935~960MHz,频道间隔为 200kHz。合路器是将移动台发信和收信组合到一根天线上。在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由 于收发不在一个时隙(发比收慢 3 个时隙),因此移动台可以省去用于收发共用的双工 器,只需要使用简单的收发合路器(组合)功能,即可将发信和收信信号组合到一根天线 上而不会互相干扰。调制将从 TDMA 帧来的 270.833kbit/s 数据流信号按 GSMK 调制方法形成 I、Q 信 号,再送到发信上变频器调制到 900MHz 频段。解调和均衡将从收信单元接收的模拟 I、Q 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恢复出基带信号。频率合成器为发信和收信单元提供变频所必须的本 振信号,它通常从时期电路获得基准频率源,然后采用锁相技术实现频率合成。4.6.3 基带部分的工作 基带部分电路包括信道编/译码、加密/解密、TDMA 帧形成/信道分离及基时钟电路,它还包括话音/译码、码速适配器等电路。

全球通信专利战火燃向中国 篇3

所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将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命名为“天才创新家”,借此提醒人们:在每个伟大创新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故事。

人通过学习知识激发创新,通过创新生产财富,从而推动文明前行,这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所以,作为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旨在通过合理确定人们对于知识及其他信息的权利,调整人们在创造、运用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关系,激励人们创新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制度也日益成为国际间产业布局的重要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最近几年看,这种关注对内表现为跨国公司专利申请数量的呈几何级增长以及更加频繁的专利收购,对外则表现为愈演愈烈的全球专利诉讼。在知识密集型的信息通信行业,这种特征更加突出。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承认,专利战只是一种商业竞争手段,目的是为了阻止竞争对手进入相关市场。为此大公司不遗余力布局专利格局,筑起专利壁垒,以取得交叉授权,赢得竞争筹码。

但在实际操作中,手段常常被混淆为目的,申请大量“垃圾专利”作为谈判资本是大公司通行的游戏规则。所以有识之士警告,过度的专利战是对创新精神的戕害。

WIPO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也在今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致辞中委婉提出,应当把知识产权看作一种机制,以提高我们解决这些挑战的能力。“我们还要做到各方面的正确平衡,这也正是为什么要开展知识产权讨论的原因。因为从概念上看,知识产权关系到变革,关系到新生事物。它所关系到的,是在社会中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变化。”

专利诉讼在全球科技业已司空见惯,尤其在硅谷,自上世纪80年代起IT巨头们就已经挥起了“专利大棒”。著名的诉讼案有苹果起诉微软侵犯图形用户界面专利权、UNIX系统代码版权闹剧、黑莓手机侵权事件等。

本世纪初,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这一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阻击。

2003年1月,思科起诉华为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要求其停止侵犯思科知识产权。这是较早引起国人关注的一例知识产权案,也被视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而随着中国通信技术从跟随到追赶再到抢跑,专利诉讼的战火也开始高频率、大面积燃向中国通信企业。近年来已先后爆发了华为和摩托罗拉、华为和中兴、中兴和爱立信诉讼案等多起知识产权纠纷。

专家指出,中国企业频繁遭遇专利战,反映了中国通信企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位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中国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专利年公开量已经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电信行业一直是PCT(专利合作条约)中专利申请比例最大的行业,且增长速度稳居榜首。

今年,欧洲专利局(EPO)公布了《2011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去年EPO受理的专利申请前50位中,华为(740件)和中兴(400件)分居第17位和第44位,这是中国首次有两家企业同时跻身50强。

跨国公司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基于其高额诉讼、天价赔偿的特点,专利诉讼已成为跨国公司阻击中国企业的不二法宝。

在此需要追问的是,中国公司应该秉承何种专利策略和战术?

从目前看来,面对专利诉讼,通信业内通行的做法是对外积极应诉,适时签订和解条款;对内则构建专利池,筑起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墙。

专家指出,除了上述通行做法外,中国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国际专利标准的制定。

强调专利与标准的结合,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先把规则性的东西做成国际标准,然后把这种标准性的路径全部设定成专利进行注册;另一方面则是把已有专利变为标准,标准化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形式。这样,通过控制国际化标准从而为他国产品的进入设置技术贸易壁垒。

将专利与贸易挂钩是发达国家专利政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专利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开始出现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近年来极力推行专利审查的国际化,打破了原来专利审查的地域性限制,由少数几个国家负责专利审查并授予专利权,其他国家只需承认审查结果即可。这种状况将极大扼制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能力,甚至由于过度依赖外国专利技术而对其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当发达国家打着保护知识产权的幌子滥用专利战、行贸易保护之实时,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当下专利体制是否过度保护了专利权。“过度的专利战是对创新精神的戕害。”某不愿具名的知识产权专家表示。

一场关于知识产权的全球争霸战已经打响,这一趋势无法逆转,只能积极应对。 2008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纲要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技术领域超前部署,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的专利,支撑我国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分析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政府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及科研项目引导,企业自身知识产权意识显著提升;我国企业在电信无线电产业国际竞争中谈判地位初步有所改善。

但报告同时指出,专利质量不高、核心专利拥有数量较少、产学研用结合的知识产权机制尚不健全、市场主体专利运营能力较弱等问题仍制约着我国知识产权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全球4G通信系统发展研究 篇4

虽然与2G系统相比, 3G系统能够提供较高的数据速率 (快速移动环境下, 最高速率为144kb/s;室外到室内或步行环境下, 最高速率为384kb/s;室内环境, 最高速率为2Mb/s) , 能支持多媒体业务, 但它依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a.通信速率不能够满足用户对高速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b.难以提供具有多种Qo S的各种速率的业务;

c.难以时限不同频段的不同业务环境间的无缝漫游;

d.通信费用与2G相比并未降低, 甚至更高。

鉴于3G系统的局限性, 各国已在积极进行后3G通信系统 (IMT-Advanced) 的科研与实验。与3G系统相比, IMT-Advanced具备以下优势:

a.更高的通信速率 (1000Mbps) , 更宽的网络频谱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对高速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可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 其图像传输质量堪与高清晰度电视相比;

b.终端更加多样化、智能化;

c.可提供更多类型, 具有多种Qo S的各种速率的增值业务, 如无线区域环路 (WLL) 、数字视频广播 (DVB) 、数字音讯广播 (DAB) 等;

d.通信成本的降低带来通信费用的降低。计费方式更加灵活,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制所需服务。

那么, 4G通信系统在世界上的研发进展如何呢?下面, 我们就通过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的4G研发进展情况来对此了解一二。

1 中国

1.1 研发方面

2001年, 中国“国家863计划”启动了面向后三代/四代 (B3G/4G) 的移动通信发展研究计划——未来通用无线环境研究计划 (简称Future计划) 。Future计划一期, 完成了六种无线传输链路方案的设计, 完成了支持分布式多天线接入的射频系统的设计, 初步研究了无线资源管理方案和上层协议, 基本完成了基带电路核心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和测试。Future计划二期, “TDD系统OFDM上行链路设计与实现及TDD技术集成”在2006年6月17日进行了正式验收。该系统采用宽带TDD OFDM MIMO技术, 兼容TD-SCDMA, 峰值速率可达122Mbit/s, 频谱利用率为7.1bit/s/Hz, 支持高清晰视频点播、FTP高速下载、Internet、语音等业务。验收结果表明该系统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这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武汉汉网、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手开发出的全IP移动通信技术, 传输速度比3G快50倍, 是国际公认的4G技术核心。

1.2 外场技术演示和示范

2007年1月28日, 在上海快速移动的测试车上, 基于IPV6的高清电视等业务的演示十分流畅。工作人员在上海延安西路高架做了2km长的覆盖, 车辆在真实的路况中以50km/h的时速行驶, 获得的下行速率为20~90Mbps, 上行最高也可达80Mbps。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4G试验网已经正式进入第三阶段, 即外场试验和预商用计划。

2009年10月5日至9日, 日内瓦举行国际电信联盟主办的“2009年世界电信展”。中国移动、中兴、大唐等中国公司展示了TD长期演进 (TD-LTE) 技术应用的最新产品。中国移动公司展台, 一个大屏幕实时播放远在万里之外的上海黄埔江的画面。另外, 还设置了模拟车厢, 展示这项技术在行进列车中的应用, 乘客通过面前的大屏幕可与远方客人进行视频对话。

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中国移动搭建的准4G网络TD-LTE演示网覆盖至黄浦江两岸9个场馆以及江面游船。为观博者提供世博园区内陆上和水上移动状态下高清视频监控、导航、视频会议等服务;高科技机器人“天线海宝”还能为游客带来歌舞表演、测量体温、发放礼品券等。

1.3 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态势

原中国信息产业部 (现工业信息化部) 与他国的4G合作研发始于2003年, 当时与日本NTTDo Co Mo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共同探讨和研发4G技术;2004年10月, 又与韩国达成协议, 扩大技术合作范围, 共同支持对4G无线通信系统的研发。在Future计划的支持下, 一批中国研究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参与了欧盟第六框架WINNER、Ma Gnet、MOCCA等国际上有关未来移动通信研究项目, 并与一批跨国企业设立了一系列联合研发项目。中科院计算所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中心 (MCR) 与瑞萨科技公司合作, 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建立移动通信联合实验室, 共同开发4G手机平台, 并解决未来手机技术应用方案;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与37家欧洲知名厂商和研发机构结盟, 加入欧盟最大的B3G项目“未来全球个人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2006年3月, 中国、韩国和日本就进一步联合研发4G移动通信标准一事达成共识。

1.4 标准研发进展

2004年, 中国在标准化组织3GPP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的后续演进技术TD-LTE。2009年, 在TD-LTE基础上形成了TD-LTE-Advanced技术方案。TD-LTE-Advanced是中国继TD-SCDMA之后, 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吸纳了TD-SCDMA的主要技术元素, 但它将提供更宽的带宽, 可以进行更多的数据业务, 它充分体现了我国通信产业界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最新自主创新成果。

目前, TD-LTE-Advanced已获得欧洲标准化组织3GPP和亚太地区通信企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2 美国

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在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密集的研发和市场化阶段。据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学会 (IEEE) 最新公布的802.16无线宽带技术草案文本, 该机构目前正在研究一项无线传输新标准802.16m兼容Wi MAX和4G。802.16m标准在快速移动状态下的传输速率可达100Mbit/s。

美国AT&T早在2000年就推出了4GAccess网络, 它能配合EDGE技术进行上传, 并利用宽带OFDM技术进行下载。AT&T的4GAccess网络升级计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移动电话基地台的软件构建, 第二阶段则进行智能型天线的硬件构建。2004年2月, 美国手机服务提供商Nextel通信公司与思科、北电网络和IBM在北卡罗来纳州罗利-达拉姆 (Ralei Gh Durham) 地区试验“4G”无线服务, 这次“4G”试验采用Flarion技术公司提供的每秒钟下载速度达1.5Mb的设备, 这项服务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以及其他设备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

2009年1月6日,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正式开通4G移动互联网业务, 波特兰因此成为美国西部首个迈入4G时代的城市。推出这一业务的美国Clearwire公司称, 在波特兰开通的4G网络

采用了Wi MAX标准。这也是美国迄今第二个开通采用该标准4G网络的城市。

美国东部巴尔的摩市去年10月曾开通类似网络。据悉, 通过这一网络移动上网最快下载速度可达每秒4M字节。当地《俄勒冈人报》科技记者罗格韦在其博客中说, 他的实地测评表明, 通过4G网络上网速度比利用苹果i Phone手机通过3G网络上网平均快4倍以上。

3 日本

日本早在21世纪初就为4G的研发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 并作为e-Japan计划的一部分, 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02年3月, 日本最大通信运营商NTT Do Co Mo公司在东京郊区的试验室中建立一个下一代移动通信试验网络, 该网络的空中接口采用了基于可变扩展因子技术的正交频率和码分复用技术 (VSF/OFCDM) 。同年10月, NTT Do Co Mo表示, 该公司已成功完成第四代 (4G) 移动通信的传输实验。此实验是在室内进行, 下传和上传速率分别可达到100Mb/s和20Mb/s。2003年5月28日, NTT Do Co Mo宣布进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 的无线接入系统的户外试验。

此次试验中, 日本NTTDo Co Mo公司已经通过4+4和6+6天线MIMO技术在100MHz带宽下分别验证了1Gbit/s (室外试验) 和2.5Gbit/s的峰值传输速度。

2006年12月25日, NTTDo Co Mo表示, 公司已经成功地以接近5Gbit/s的数据传输速度向一个移动速度为每小时10公里的接收装置传输了数据。2007年9月, NTT Do Co Mo展示了一项试验, 在e-UTRA数据速率为200Mbit/s的情况下, 功耗低于100m W。2009年5月, 日本总务省向NTT Docomo、软银移动、KDDI和e-Mobiel公司颁发了LTE牌照。按照日本政府为4G研发设定的目标, 到2010年日本将实现比现有传输速率快100倍的移动通信系统。

综上所述, 4G移动通信系统无论在技术研究、标准化进程、产品试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发展前景是相当可观的。当然, 4G系统要真正投入商用并非易事, 会遇到技术、市场方面的各种困难。

4G网络以IP为基础, 具有灵活的多媒体接入方式, 将给产业链上的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商、内容提供商带来巨大的商机, 也能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简单易用的通信服务, 在不久的未来必然会登上舞台, 使未来的通信生活更加丰富。

摘要:本文首先对移动通信系统3G和4G进行了简单比较, 指出3G系统的局限性以及4G系统的优势。接下来论述了中、美、日三国4G通信系统发展研究进展情况, 最后对移动通信系统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3G,4G,TD-LTE-Advanced,Wimax

参考文献

[1]豆豆技术应用.4G移动通信技术综述[EB/OL].[2010-6-8].http://tech.ddvip.com/2007-12/119808772438813.html.

[2]宋凯.全球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4G) 的发展现状[EB/OL].[2010-6-8].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6377.

[3]辛艳, 栗欣.我国及全球B3G、4G研究及标准化进展[J].移动通信, 2006 (10) :13-17.

[4]庾志成.政府主导下的日本4G研究体系[EB/OL].[2010-06-18].http://mobilecomputing.ctocio.com.cn/tips/425/7775925.shtml.

[5]中国联通网站.4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及特征[EB/OL].[2010-06-18].http://www.cnii.com.cn/20080308/ca460948.htm.

全球通信 篇5

军用通信卫星除具有一般通信卫星所具有的通信距离远、容量大、质量高、寿命长、覆盖区 域广等优点外,还具有保密性好、抗干扰性强、数据处理快、可靠性高和灵活机动及核环境 下的生存能力等特点,所以技高一筹。

在信息战中,军用通信卫星举足轻重,它在兵力部署、支援和指挥控制过程中有巨大的作用,是力量的倍增器,因此受到各军事大国的高度重视,都竞相发展,现已显露“杀机”。

按用途它可分为战略通信卫星和战术通信卫星,前者提供全球性的战略指挥、控制、通信和 情报传输,其中包括传输各种侦察卫星所获得的信息;后者则提供地区性军事信息的传输, 如军用飞机、舰船、车辆,乃至小分队或单兵背负终端的移动通信。不过,战略、战术通信卫星现正向合二为一的方向发展。

当前的国际形势表明,打世界大战,尤其是打核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局部战争日渐增多,所以,目前对战术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大。在近些年的战争中,尽管美国和北约动用了所有军用乃至商用通信卫星,但仍未能满足战场需求,原因是这些卫星的容量有限、抗干扰能力差,只能用于军团级以上,无法解决战区之间的广泛联络和指挥控制问题。

对美国来说,要把以前陈兵欧洲的局面转变到以美国本土为基地,就至少有25%的兵力具有全球应急能力,以适应各种作战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其关键是要有强大的战术通信能力,靠快速、可靠和超视距的战术通信卫星迅速集结和远征。理论和实战均已证明,战术通信卫星再加上各种小型、轻量、便携式移动通信终端,将成为未来军事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国一直在加紧研制和新型军用通信卫星,其中2009年3月和7月,美国将用宇宙神-5火箭先后发射宽带全球卫星通信-2、3(Wideband Global SATCOM-2、3——WGS-2、3)。

一个顶十的新星

WGS是美国第一个支持政府转型通信体系结构的运行卫星通信系统,每颗卫星信息传输率超过2.5~3.3 Gbit/s,比目前在轨服役的“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快10倍。首颗WGS卫星于2007年10月发射升空,提供了与整个DSCS一样的高带宽能力。2008年4月,美国战略司令部已经接管WGS-1的指挥与控制权,成为该项目发展的重大里程碑。2008年5月12日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可覆盖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宽带全球卫星通信-1卫星正式投入运行,开始为美国海外军事行动提供重要支持,这对美国军用卫星通信具有重要的影响,是美国关键的军用卫星通信项目,能使美国及其盟国的军用卫星通信能力产生巨大的飞跃。

“宽带全球卫星通信”卫星曾经被视为迈向先进军事通信能力的过渡阶段,它现在已经成为支柱性的卫星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商业用户那里借鉴到的技术。与普通商用通信卫星相比,WGS能提供更好的抗干扰保护,但是不能提供类似加固型“军事星”(所具有的加密能力。其数据加密与解密都由地面终端操作,不过WGS提供的是加密数据的传输。

WGS能提供4.875GHz的瞬时转换带宽,由于战术用户所使用的地面终端,数据传输的速率以及调制方式的不同,卫星为作战用户所提供的传输容量是现有国防卫星通信系统-3(DSCS-3)数据流的10倍多;可覆盖19个独立地区,为南北纬65度之间的美军提供通信服务,用于纯军事目的时,其业务范围还可扩展到70°N~65°S。其总的覆盖地区包括战场上的焦点地区以及战场外能够支持运行的地区。它支持位于几个窄覆盖地区和至少一个扩展窄覆盖地区(是窄覆盖地区的几倍)的Ka频段终端。该星能在窄覆盖地区提供双向和广播业务,可用于在战区部署战术部队,确定网关、广播注入地点和卫星控制地点;为战区之外的作战用户,如空军基地和海军战斗组提供服务。

该卫星总共研制6颗,平均设计寿命为12年,首颗卫星发射很成功,有望延长7年寿命,在轨运行19年。第4~6颗卫星已经开始建造,预计在2011年早期至2012年第三季度之间进行发射。WGS星座最终将取代DSCS系统。

2008年12月17日美国空军宣布,正式授予波音公司价值2.3亿美元的合同,生产WGS-6、即最后一颗WGS卫星。2007年12月,空军授权波音建造这颗WGS卫星。按照美国政府与澳大利亚政府签署的合作协议,这项采办计划由澳大利亚投资。

性能十分优异

首颗WGS卫星,即WGS-1是2007年10月10日由宇宙神-5火箭发射的,是支持美国政府转型通信结构首个投入运行的卫星通信系统,覆盖包括夏威夷、日本和东南亚在内的美军太平洋战区。美军计划在2012年前总共发射至少6颗WGS卫星,其中后3颗是备份。待前3颗WGS卫星上天后,它们便可覆盖全球。3颗WGS卫星分别定点在赤道上空60°E、175°E和12°W。另外,WGS-4、5、6与前3颗WGS有所不同,增加了无线电旁路能力,以便支持需要额外带宽、数据传输率最高达到311Mbit/s的机载情报、监视与侦察平台。在后3颗WGS上还可能装载了激光通信系统,用于验证每颗在轨WGS彼此间直接连通的能力。这种激光通信技术一旦验证成功,将会在军用卫星通信计划中广泛使用。在该星座最终建成后,将具有向全球美军及盟军提供网络通信的功能,获得完全的作战力。

WGS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采用波音-702卫星平台,每颗造价为3.5亿美元,是美军在轨服役通信卫星中性能最高的一颗,它可通过双向、点对点、多重播放及广播通信的方式,向作战人员快速分发大量数据。

该卫星以前叫“宽带填隙卫星”(Wideband Gapfiller Satellite,其缩写也是WGS),这是因为最初考虑到DSCS和更大容量系统之间存在缝隙,所以研制了它。每颗WGS卫星的带宽是DSCS-3的12倍,两者差别相当于宽带上网和拨号上网。

它不仅容量大大增加,能以更高数据率向作战人员提供更快、更有效率地交换信息,而且运行十分灵活,可提供其他军事卫星通信系统所不能提供的许多重要作战特征。例如,WGS拥有18个可重新配置的覆盖区,以及具备向不同覆盖区进行广播和多点广播的传送能力,并且能够连接位于任意区域和所有区域的用户,即使他们处于不同工作频率。

该系统现已成为美军在X频段和Ka频段范围的大容量通信卫星系统,通过它美军能够向地球几乎每个角落快速发送大容量的信息,为军队提供前所未有的宽带密集型应用,例如:视频流、远程会议、实时数据传输和高分辨率成像。此外,这种新型宽带能力还可为新一代无人空中飞行器(如,“全球鹰”和MQ-9)提供支持。

美国战略司令部接管

美国空军2008年4月16日宣布,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在轨测试后,美国战略司令部已经接管了WGS-1的指挥与控制权,这标志着用WGS替换DSCS的序幕正徐徐拉开。其测试是在赤道上空122.8°W进行的,试验结束后,WGS-1被定点在175°E的最终运行轨道上。

其实,在完成所有在轨测试,并得到验收满意证明后,美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中队(MCSW)于2008年1月18日就从波音公司手中接管这颗卫星控制权,然后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Kevin P.Chilton于2008年4月15日又从MCSW的手中接收WGS-1的作战指挥权。

这种新卫星采用了X和Ka频段,前者在美国陆军中使用频繁,后者可传输广播信号。目前,使用了20年之久的DSCS只能提供单向Ka频段信号,而WGS可提供双向Ka频段信号。该星还能“跨频”传输,让通信者同时使用X和Ka这2个频段。此功能对军队意义重大,它可使拥有X频段终端的指挥官与另一个拥有Ka频段终端的指挥官对话,让战地部队具有更大灵活性、更强作战能力和连通性。

WGS项目由美国空军和陆军共同投资,所以它由美国空军与陆军联合负责运行,以支持整个作战部队。该卫星控制通过X频段链路、Ka频段链路和空间地面链路来完成,由不同军种的有关部门共同承担。其主要控制机构为陆军宽带卫星运行中心和空军卫星运行中心。陆军负责网络控制,主要依靠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地面设施。地面控制部分主要利用现有的商用软件及硬件设备,如Raytheon公司的EclipseTM遥感探测与指挥系统。卫星运行控制则由空军负责,使用一体化的指挥与控制系统(CCS-C)。CCS-C是正在开发的支持所有现在的与未来的军用通信卫星星座的一体化指控与控制系统,它将取代替目前所使用的空军卫星控制网络。

由于WGS卫星和地面控制系统比DSCS智能化更高,所以容易运行和维护,大大降低了对人力的需求和其他的全寿命期费用。它能自动识别问题并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而无须操控人员告诉它如何调整自己。命令方式也与现在使用的不同,不必用手敲入命令,命令都是预先设定好的。预先设定命令减少了卫星操控中的风险,这意味着完成同样工作只需更少的操控人员和更短时间。WGS让操控变得更安全,因为它消除了大量人为失误的可能性。用DSCS的时候,要专门设置2个人确认每一条命令,但用WGS的时候,其命令会被自动检查,操控人员可事先它们将如何执行。

空间军用高速路

美国WGS计划是1997年8月美国国防部提出的新一代宽带通信卫星,目的是在新一代更先进的通信卫星系统投入应用之前(2010~2012年左右),对美国空军的DSCS和海军的全球广播业务(GBS)系统的工作进行补充和加强。WGS较现有系统技术更先进、能力更强、容量更大,且与现有控制系统及终端兼容。它能提供军用双向X频段(约7~8GHz)通信能力(现在由DSCS提供)以及GBS的军用Ka频段(上行为30~31GHz,下行为20~21GHz)通信能力。此外,该星还具有支持移动及战术个人通信用的高容量双向Ka频段的通信能力。

WGS采用了相控阵天线和卫星数字处理等大量先进技术,目的是提高了卫星的性能和运行灵活性,满足战争中额外的转换需求,把用于作战的宽带容量大大提高。例如,WGS采用的新型电控天线不再依靠机械操纵,它能够与地球上的不同地点进行通信,实现了Ka频段无线电用户对X频段用户的通信。

它是DSCS―3的继任者,建造WGS星座的宗旨是扩展DSCS和特高频后续卫星-8、9、10(UFO-8、9、10)的GBS的能力,为美军提供近期转型的通信业务,即用于增强国防通信业务,为美国及其盟国提供更好的天基通信能力和GBS。其主要任务包括:替换目前由DSCS提供的24小时连续不断的超高频(SHF)宽带通信业务;替换目前由UFO-8、9、10Ka频段GBS转发器提供的Ka频段GBS。

每颗WGS卫星发射重量约为5.9吨,功率13KW,设计寿命11.8年。它使用二元化学推进剂提高轨道高度,并使用氙离子推进剂清除轨道偏心距,以保持轨道姿态。

在发射之前,WGS可至少在地面存储5年而不会影响在轨平均任务持续时间(MMD)。入轨后,即使没有有效的指令链路,卫星也能在没有地面干涉的情况下至少运行30天,包括执行南–北和东–西位置保持的存储指令。

WGS计划是美国国防部第1项近似商业卫星采购的计划,充分利用了商用卫星技术,把有效载荷与商用卫星总线集成在一起,大约95%的卫星元件使用商用现货。该计划充分利用商业技术和制造程序,节约了系统采购的成本,缩短了卫星设计、研制和发射时间。WGS计划是国防部和工业界新的合作,证明商业技术能够提供可担负得起的军用通信系统。

功能强大的内幕

WGS提供双向X频段、单向Ka频段广播业务和新的双向军用Ka频段业务,即提供与DSCS系统兼容的X频段大容量业务、与UFO-8、9、10卫星相同的GBS业务以及新的双向军用Ka频段通信能力,所以可以补充、替代目前由DSCS提供的军用X频段通信容量和由GBS提供的军用Ka频段的通信容量,还具有大容量双向Ka频段通信能力,以支持作战人员的移动和战术通信应用。WGS还能用于频段交互连通性业务:X频段上行链路到Ka频段下行链路,以及Ka频段上行链路到X频段下行链路。其单星容量超过目前所有DSCS和GBS卫星星座容量的总和。

其总容量分配给9个X频段波束和10个Ka频段波束。其中,8个X频段波束由收发分离的相控阵天线产生,该天线具有赋形和改变覆盖区域大小的能力,它们提供覆盖区域的形成及调整能力;第9个X频段波束为全球覆盖波束,可覆盖全球。10个Ka频段波束由10副独立可控、收发公用、带有万向节的可移动抛物面天线(为固态石墨偏馈天线)产生,其中3个波束可改变极化方向(也就是改变天线的电场方向,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优化信号接收以及减少干扰),使WGS能够安全地传输和接收数字化质量的话音、数据和图像。由于在WGS上把Ka频段天线与BSS-702卫星平台结合使用,所以它能提供简单的即插即用(PNP)接口。

通过WGS上独特的数字信道选择器,可以使X频段和Ka频段相互连接,用户之间能高效地使用卫星带宽进行交流,提高了宽带的利用率。数字信号选择器是实现有效载荷高度灵活的关键,它能把上行链路的频宽分为1872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带宽为2.6MHz,各个子信道都能单独开关并进行路由选择交换。这样,所有信号均可进行频带间交链,即可从一个频带转换到另一个频带,上行覆盖与下行覆盖相连。而且,一个覆盖区域内的任何一个上行信号都可以与一个或全部下行覆盖区内的信号连接。这样,在任一覆盖区域内可实现灵活的互连通性(包括X频段到Ka频段和Ka频段到X频段的跨频率收发)。此外,数字信道选择器还支持多点传输和广播业务,也能为网络控制提供非常有效、灵活的上行链路频谱监控容。

例如,如果在阿富汗部署了美国的军队,这时WGS卫星可以通过选择波束将前方部署的军队通信发回卫星,随后再选择波束发到中央司令部或其他司令部。

WGS支持多种网络拓扑结构,包括广播、中枢辐射(hub–spoke)、网状和点对点的连通性。一般的情况下,只有那些使用调制解调器(具有调制方案,能够提供保护,防止干扰)的通信网络,才能为防止干扰提供有限的保护。而在一定的情况下,WGS的天线模式具有辨别能力,这是其固有的性能,也能提供一些保护措施,可避免来自不同距离的友军的干扰。

在选择的用户终端使用通用调制解调器(UM),能够保护WGS通信业务免于电子攻击(如干扰)和电子信号截获。同样地,对于WGS的自动带内指挥链路的保护,要借助于指令信道的频率和地理位置的差异、SC2C的位置以及政府提供的密码设备(密码设备装在WGS以及X频段和Ka频段控制终端的控制单元中)。对指令信道的附加保护是通过格式化和协议实现的,以确保发送和接收惟一“有效”的指令。只有被卫星成功破译和解码的指令才是有效的。

采用多频终端

WGS与现有的控制系统和终端(DSCS和GBS系统的用户终端)是兼容的,并且也能向上升级,可以和现有的及新的X频段和GBS终端互用

预计2010年前,美国军方从多家公司定购1700个WGS卫星的地面宽带终端,这些宽带终端可在几个频带使用。例如,从Titan公司为WGS采购了价值2200万美元的新型Ka频段地面终端——KaSAT,它是一种轻型移动式战术军用卫星通信小型终端系统,终端上行链路频率为30~31GHz,下行链路频率为20~21GHz;从ITT工业公司为WGS采购了价值8900万美元的50个Ka频段地面终端及技术支持;从哈里斯(Harris)公司为WGS采购了200个轻型、大容量、高效能的地面4频段终端(GMT:Ground Multiband Terminal),它可用于WGS、DSCS、未来的“先进宽带系统”(Advanced Wideband System——AWS)、商业卫星系统等卫星的通信业务。另外,在未来10年内,美国陆军还将采购军用多频段/多模式集成式卫星终端(MIST:Multiband/multimode Integrated Satellite Terminal),它能提供高达数兆比特/秒的移动通信容量。

WGS卫星还能与未来的“转型通信卫星”(TCS)配合。例如WGS具备一些新的能力,如激光交联部件和信息包切换开关。这样,WGS卫星不仅能提供激光通信能力,还可以作为迈向TCS的中间过渡。

中国成为全球光通信产品输出大国 篇6

光纤通信系统主要包含光通信设备、光纤光缆和光通信器件三部分, 光通信器件则是构建光通信系统与网络的基础, 决定着高速光传输设备、长距离光传输设备和智能光网络的发展、升级以及推广应用。随着我国光通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 光通信器件产业逐渐向中国转移,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销售基地。2010年中国生产制造的器件已占全球25%以上的市场份额, 我国光器件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从2008年的17%增加到2010年的26%左右, 规模达到93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30%。

由于我国拥有广阔的光通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及大量的专业人才, 全球光器件产业逐渐向中国聚集, 国外主要光通信器件企业纷纷将主要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目前, JDSU、Oclaro、Oplink、AFOP、IPG等均已在中国办厂或设立分支机构。据统计, 目前, 在全球约250家光通信器件生产厂商中, 我国就有近100家。

随着我国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 以华为、中兴、烽火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快速崛起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截至目前, 华为、中兴、烽火等中资企业均已进入欧美市场, 并在亚、非、拉美等地取得领先地位。2010年, 华为海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204.05亿元, 比上年增长33.8%, 其欧洲、非洲业务保持稳健增长, 北美、俄罗斯市场增长强劲, 非洲市场遥遥领先, 亚太地区增长势头良好。同年, 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实现营收380.66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27.45%, 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54.18%, 公司系统产品也全面登陆欧洲, 进入德国、比利时等高端市场, 并与法国电信、南非MTN、美洲移动、荷兰皇家电信、和记黄埔等国际运营商开展合作。此外, 中兴通讯的终端产品也全面进入美国及日本市场。2010年, 来自武汉光谷的烽火通信发展势头强劲, 其海外市场增长率高达138.5%, 并率先在全球将40Gbit/s×80波长的高速大容量系统投入使用。

虽然我国的FTTx才刚刚起步, 但如中兴、华为、烽火等厂商已经在这个市场中受益匪浅。2008年华为OLT的出货量在全球仅排第8, 而到了2010年, 华为OLT的出货量已跃居全球第一, 中兴、烽火分列全球第二、三位。今年第一季度, 在全球出口到欧洲、中东、非洲、中南美洲等地区的OLT设备中, 华为、中兴、烽火合计包揽60%。

全球通信 篇7

尚冰表示,现代通信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世界各国为重振经济、提升竞争力,普遍将大力发展信息通信业作为战略选择,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措施,其中多数已进入实施阶段,全球信息通信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点评: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表明了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信息通信业迎来新的发展锲机。

全球通信 篇8

Aspect日前宣布, Prime Teleconnect选择Aspect的Seamless Customer Service, 大幅度改善其本地和海外客户联络中心的业务一次解决率和整体客户满意度, Aspect的多共享客户 (multi-tenant) 功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Prime Teleconnect是一家提供Bo B (best-of-breed, 单项优势) 联络中心服务供应商, 此次选用的Seamless Customer Service是Aspect面向联络中心的统一通信应用软件, 提供了丰富的呼叫响应功能, 包括协同自助服务、实时现场服务和集成化客户援助等。Prime Teleconnect还能利用其中特有的“Ask an Expert”功能, 享受到来自微软Microsoft Unified Communications的即时消息和现场服务。

Prime Teleconnect将利用Aspect解决方案的内呼、外呼和混合型呼叫处理等功能, 支撑其客户的市场销售、电话营销和客户服务业务流程外包 (BPO) 等系统运营。Prime Teleconnect在其位于Mandaluyong市的占地1000平方米的呼叫中心设置了100个Seamless Customer Service坐席。Aspect提供的应用软件使Prime Teleconnect的100名客服代表能够利用Microsoft Unified Communications联系到最合适的专家, 从而提高业务一次解决率 (first call resolution) , 改善客户交互体验。

全球通信 篇9

在此之前, Kelly先生曾任泰乐通信传输产品执行副总裁, 还担任过核心产品执行副总裁。Kelly先生于1985年加入泰乐通信, 在产品工程及研发领域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管理职务。

Kelly先生拥有圣母玛利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电气工程理学学士学位。Kelly先生是电子工程学荣誉学会 (Eta Kappa Nu) 和国际荣誉组织Beta Gamma Sigma的会员。他还是林肯卓越绩效基金会委托人董事会成员。

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期间《中国新通信》杂志社执行总编陈亿扬和同行的其他几位记者在美国泰乐通信公司 (以下简称泰乐通信) 北京办事处围绕着泰乐通信中国研发中心迁址扩容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与全球产品执行副总裁Dan Kelly, 产品研发副总裁、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郁钧, 中国区总裁黄陈宏进行深入的采访。

记者:首先请Dan Kelly先生介绍一下泰乐公司的总体情况。

Dan Kelly:泰乐通信是1975年在美国成立的公司, 总部在芝加哥的西郊, 在中国有15年的销售历史, 研发中心在中国也成立有四年了。泰乐通信全球共有3300多员工, 在上海我们有300多位员工, 其中超过250位是工程师。泰乐通信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也在全球其他地方是上市公司。2009年的营业收入是15亿美元, 2010年的收入我们预计将会超过这个数字。

泰乐通信的目的是给我们的客户提供一些创新的产品, 主要是在移动、光网络和商务服务以及专业服务这四个领域里面的产品。我们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的顾客能够发展他们的网络, 同时能够减少他们的成本, 然后增加他们的盈利。

在泰乐通信的主营收入当中, 其中增长型的产品, 泰乐通信每年以30%的速度来增长, 泰乐通信增长型产品在整个营业里面的绝对值的比例, 主要是在运营商级的以太网和IP网的解决方案, 还有智能型的光网络解决方案以及专业服务, 这三个领域里面有很强劲的增长, 每年是30%。

记者:首先请郁钧先生介绍一下泰乐通信的上海研发中心的情况。

郁钧:泰乐通信上海研发中心是成立于2006年, 四年以前。目前, 拥有300多名员工, 在9月份之前, 我们已经发展了两个地方。目前两处的办公地点加起来是10 000多平方米, 累计的资本投资超过1 000万美元。研发中心所完成工作的产品包括接入产品, 传输产品, 数据产品, 网络管理产品。亚太的采购和新产品引入部, 还有泰乐通信销售的客户服务体系也在上海研发中心。

中国研发中心的组织架构是典型的矩阵性机构, 主要是以产品线来划分的。上层的董事会是以Dan Kelly为主席的董事会, 是总公司对泰乐通信的工作进行主导, 包括泰乐通信每一步的扩张。下有总经理和副总经理, 我担任总经理, 负责平台的管理。我也直接领导产品的开发, 主要的是传输方面, 就是泰乐通信7100的产品。同时其他的同事在领导接入产品, 数据产品, 还有网管产品。

上海研发中心的运营模式, 是用成本加模式。你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有这么几个原因, 这个也是大家公认的。主要是中国是一个巨大的, 极有才能的, 成本有竞争力的工程师队伍, 上海是国际枢纽, 拥有50多所大学, 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力量。张江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高科技开发区, 现在已经接近7000家公司了。第二个原因, 研发中心接近泰乐通信亚太区市场, 尤其离中国客户更加近一点。第三个, 由于最近几年中国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 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基础设备的市场。尤其, 我觉得有些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我们要从中国市场吸取很多的营养, 这样能够定位我们的产品, 能够发展一些新的产品, 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 我们在中国进行了已有的投资以及将来进一步更大扩展投资。中国的研发中心正在为亚太市场, 尤其为中国市场服务中, 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记者:全球研发中心一共有几个, 上海研发中心, 从规模、人员、场地, 规模排在相对其他的研发中心是什么位置?

Dan Kelly:泰乐通信在全球现在有6个地方, 总部在芝加哥, 然后有芬兰、丹麦, 其中还有美国的硅谷, 在中国, 然后印度我们有研发的合作伙伴。从规模来说, 上海研发中心在全球是第四位的研发中心在开展。

记者:接着刚才的问题, 6个研发中心, 中国的研发中心跟其他的研发中心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业务重点?

Dan Kelly:在开始的时候, 泰乐通信做一些软件、硬件降成本, 然后一些测试。发展到现在, 已经是从系统到测试, 已经是全套系列, 所以到今天为止, 跟其他的研发中心已经没有区别了。

记者:中国的研发中心怎么跟其他的五个研发中心进行配合?另外, 我们注意到中国的研发中心涉及的内容很多, 比如它特别重要的内容是关于4G, 而TE上好像并没有涉及, 我想泰乐通信在这块有没有一些考虑, 另外想了解一下, 在TE上, 包括LTE、FDLTE、TDLTE方面的研发是怎样一个状态?

Dan Kelly:关于LTE这方面的工作, 上海研发中心有一部分, 主要是跟数据产品, ADP产品, 也是边缘路由器为LTE这个市场服务的一部分数据产品。LTE市场里面, 泰乐通信的数据产品ADP也是其中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在数据方面里面, 上海研发中心是有些工作在做。在网管方面, 新的产品也是在上海做。当然, 我们的光网络的产品也是为LTE这个市场来服务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泰乐通信有3个部分, 在上海研发中心。

记者:全球的电信运营商, 现在是寡头时代, 泰乐通信有35年了, 北京办事处就有十几年了, 这么多年存活下来, 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并且中国研发中心在这里面做了什么贡献?

Dan Kelly:对于供应商的整合, 未来是怎么个情况, 不一定很清楚。但是泰乐通信作为一个供应商来说, 在过去35年当中, 跟我们的客户有相当好的关系, 包括给客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一定有它的核心竞争力。泰乐通信实际上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公司, 这个保守当时不是负面的这个词, 主要就是在金融方面是非常注重的, 保证公司的盈利, 然后泰乐通信的现金流非常的充裕。但是, 在研发方面投入是非常高的, 在研发上的投入是17%和18%的盈利的投入, 这是核心竞争力, 不投入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记者:关于市场方面, 泰乐通信现在在中国市场上是怎么样来定位自己, 包括是觉得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包括跟一些友商, 像华为这样的友商, 咱们有怎样的关系?

Dan Kelly:在中国, 泰乐通信有15年的历史了, 从开始接入边缘的8100的交换产品, 后来到光传输产品6300, 以及去年经营的无线回传的8600产品, 在未来我们会推光网络产品和移动分组核心网产品, 这个就是我们未来的主推的策略。你提到的竞争对手的比较, 事实上全球竞争化, 我们在全球市场上, 跟华为、中兴在很多的项目里面遇到了来自中国供应商的竞争, 由于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 在2010年, 我们在无线回传里面, 增加了26个客户, 在智能光网络增加了16个客户, 在移动分组核心网里面, 我们增加了6个客户, 这些也就是我们能够跟竞争对手通过竞争取得的成绩。

记者:您说那个移动回传, 跟中国的运营商合作怎么样?

黄陈宏:泰乐通信移动回传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是第一的。在中国过去是2G的建设, 在中国联通有很大的推动。3G主要是跟中国联通的WCDMA网接入网厂家合作, 大概有11个省。也有同中国移动的TD-SCDMA网接入网厂家合作, 大概有6个省左右, 所以我们在3G、2G都是有移动回传的, 在中国市场。

记者:你们在中国有哪些竞争优势, 就像你刚才说的移动回传, 还有哪些市场?

黄陈宏:大家也知道, 今天我们的通信手段越来越多样, 所以对带宽要求很高, 几乎是爆炸性的需求, 所以对光网需求是相当的强劲。昨天我碰到一个中国电信的领导就强调, 中国电信的骨干网带宽网增长每年需要70%, 所以中国的光网络需求是非常强劲的, 现在我们讲智能光网络OTN, 在全球发展是相当领先的, 这个也是我们一个主要的方向。数据解决方案, 现在讲起来一提数据解决方案, 就是IP。但是世界上有很多, 包括在中国有很多传统的数据网络, 包括基础数据网, 这个网已经相当娴熟了, 网络上有比如说政府、银行, 最需要电信安全保障的, 泰乐通信有非常好的数据解决和演进方案, 包括在澳洲和美国, 这个也是我们全球的方向。您提到的LTE的解决方案, 这个也是我们主要的方向。

记者:今天是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最后一天, 我们看到很多的热点, 除了您刚才提到的, 还有物联网等等。之前, 我看到关于泰乐通信的主题文章, 也有移动互联网, 还有云计算等方面, 泰乐通信对这几个方面是怎么看的, 会有什么机会?

黄陈宏:泰乐通信有一个公司远景的陈述, 较长的英文字, 翻译成中文就只有6个字, 即:移动、互联、生活, 所以我们看到的跟大家看到的是一样的, 第一我们看到移动互联网, 第二个我们看到的是云计算, 第三个是物联网。大家知道, 整个业界来讲, 这三个都在做, 但是还没有成为很大的产业, 我们也不例外, 但是我们在中国, 我们也看到很多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实际上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在手机上上网就是移动互联网, 但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 比如说回传, 怎么样最好的回传解决方案, 怎么样最好的移动核心网, 最好的应用平台, 这是叫移动互联网。那物联网是什么呢?物联网早期就是移动互联网, 应用是机器、终端之间的通信。然后云计算平台。所以从这三个方面, 我们公司对整个前进的看法就是六个字, 移动、互联、生活。移动也好、互联也好, 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郁钧:中国的移动网络等等新型的增长点, 是我们公司的一部分。刚才像黄总讲的, 下面对云计算、互联网里面, 我们有什么解决方案, 就是我们目前以及下一步的重点。

左:产品研发副总裁、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郁钧, 中:全球产品执行副总裁Dan Kelly, 右:中国区总裁黄陈宏

记者:这次通信展, 我们的感觉厂商的展示重点, 每一个解决方案都说, 我是为我的客户省钱, 提升它的运营能力。主要是为了运营商。刚才我们也提到了, 降低成本, 提升客户业务能力, 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就是主打的解决方案这块, 举几个例子, 我们是怎么为客户着想?

黄陈宏:这个例子很多很多了。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讲, 通信, 从模拟到数字化, 都是为了省人力, 自动化, 能够把工作做得更好。比如, 从模拟交换机到层控交换机就不需要接线员了。再有, 光通信过去都是点到点, 现在我们讲, 光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多了, 也就涉及到调度的问题, 点到点就很难调度。所谓智能光交换, 把光的网络也做成交换机的网络, 随时根据网络的情况, 我能够把我的信息输送到不同的网络上, 这个就是省钱、省力了。再往高一点讲, 什么叫物联网, 物联网就是把人能做的事情让机器做了, 以前很多事情都是靠人手工做的, 现在人都是做软件, 让软件做这么一个东西, 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从泰乐通信来讲, 光网络方面, 数据网的解决方案。基础数据网跟不上业务的需要, 怎么样接到新IP和MPLS的网上, 在不改变终端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延展性等等, 这个就是我们供应商最重要做的。通信的不断发展本身就是降低成本, 提升客户业务能力。

记者:泰乐通信刚才谈的是电信市场, 除了电信市场, 对专网市场是怎么看的?

黄陈宏:泰乐通信在专网的量一直比较多, 什么叫专网, 比如中国的电力、高速公路、银行的网, 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是相当重视, 同样我们的能力也需要跟他们的需求配合起来, 这样才能有贡献。现在看到这个行业的通信的需求越来越高, 企业信息化更是增强了对通信的需求。特别是现在的三网融合, 广电的网, 包括电信的网是三网融合的一部分, 所以您提的非常对。现在看通信, 一个是看运营商的公共网, 另外一个看行业的网络发展。

记者:各个供应商对专网越来越重视了, 这块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黄陈宏:您是对的, 因为运营商的市场越来越难得, 所以大家把一部分精力移到专网上去了, 所以就把专网跟运营商市场差不多重视了。而且专网有一个特殊的方面, 应用有特殊性, 所以一般有一个集成商来做集成, 运营商的网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所以造成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过去因为应用特殊, 价格会相对高一点, 大家都认为这个市场好做一点。但是现在随着供应商市场越来越难做, 你看看光这个价格怎么个跌法, 差不多是以前的十分之一, 所以这个竞争肯定会移到专网里面去, 我完全同意。

记者:中国联通要做GPON, 您这边是怎么做的?

黄陈宏:昨天我们在跟运营商谈, 泰乐通信有没有这个机会参与这个GPON, 看到中国市场GPON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目前这个10G EPON又快出来了, 10G的EPON跟10G的GPON又是一个竞争的关系, 运营商目前也没有完全看清楚, 应该怎么发展。GPON跟EPON的应用场景又可以不大一样。GPON在美国应用最多的是光纤直接到户的, 但是在光纤到楼的情况下, 这, EPON可能有应用, 就像我刚才讲的, 要看中国市场的需求, 我们再评估怎么做。简单回答您的问题, 我们正在评估当中。

记者:这个会不会对我们产品研发的方向产生影响, 有很多像华为、中兴正在做平台化的PON的解决方案, 只不过表现在端口上的区别了。我们今后秉承什么样的思路?

黄陈宏:您知道EPON是中国特有的, 世界上都没有。所以, 我们也正在评估到底怎么样做。比如说您刚才提到两家, 其中有一家是先做了GPON, 然后看中国需要EPON, 就把EPON的界面一灌, 就可以了。这种东西很难说是EPON还是GPON。但是我们在评估中国市场的需求, 如果有机会, 我们要认真看一下GPON的应用和发展。

记者:像中国的运营商, 移动回传也是我们的传统产品。这几个运营商对这个产品的理解和最终的规划都不太一样。我们在产品研发设置重点上是怎么思考的?

全球通信 篇10

2006年12月27日早上9点钟,任职于广州一家成衣出口公司的刘剑波像往常一样准时打开MSN,他安排好当天在MSN上和客户初步谈妥一笔转口贸易。因为业务上常和台湾方面有往来,为了降低通信成本,彼此习惯了MSN在线沟通,所以这款聊天工具成为他工作中的必备。

让他恼火的是,平素连网很快的MSN今天却怎么也上不去,而打往台湾的长话也是一直无法联通。在近30分钟的尝试仍然无法登录之后,他发现同事们也遇到了相同问题。

正在刘剑波一筹莫展之际,他从网上新闻得知,正是前一天发生在台湾的地震震断了东亚大部分越洋通信海缆,导致亚太区和北美间通信大幅中断,不仅无法正常登录MSN,大陆往来台湾、日本、韩国和北美间,以及这些国家和地区间的通信也“受灾严重”。

刘剑波经历的一幕在本文成稿时还在继续,而这正是12月26日晚台湾南部恒春地区遭受的两次强烈地震给亚太通信造成的恶果:一场未造成严重实物损坏的自然灾害意外地引发了亚洲地区大面积的通信故障,充分表现了通信领域极其脆弱的连接系统。

祸起台湾天灾

2006年12月26日晚8时26分和34分,中国台湾南部恒春外部南海海域(北纬21.9度,东经120.6度)接连发生里氏7.2级和6.7级的地震。地震专家在解释地震强度时,将之称为“相当于6颗原子弹的威力”。事实证明,地震专家这句无心的比喻用在随后中断的通信系统上竟是如此形象。

通信故障事故发生后,信产部公开表示,此次地震造成了中国大陆至北美、台湾方向的互联网线路大量中断,中国大陆至欧洲、新加坡和亚太其他地区等方面的语音电路部分中断,大陆至台湾方向的互联网线路和语音电路则是严重受阻。

12月27日,《IT时代周刊》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获得详情,包括中美海缆、亚太1号海缆、亚太2号海缆、FLAG海缆、亚欧海缆和FNAL海缆等6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在台湾以南1.5公里的海域发生中断。而这些电缆担负着传输通过亚洲关键转接点通信数据的重任,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连接日本及最终至北美的通信均需通过这个转接点,所以使得附近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和地区性通信均受到严重影响。

业内人士介绍说,目前世界上各大陆间几乎全部的数据通信都是通过海缆里面极细的光纤束实现的,这些光纤束往往长达数千海里。电信运营商把这些光纤束集成的光缆铺设在海底,或让它们浮在海面上。此次因台湾地震而受损的光缆分布在香港至台湾间的通道上,这些光缆上面的海域即为连接北亚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水路运输通道。环太平洋地区是世界地震多发带之一,因此海底光缆的问题在亚洲显得尤为突出。加上该地区还是全球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因此通信和海上运输需求的日益上升,也是这一地区海底和海面光缆的重要隐患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两大固网运营商启动了应急预案,主要为借道卫星通信,并辅以借道欧洲陆路光缆2项措施。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已有部分网络中断问题获得解决,一些国际网站开始恢复访问。

通信故障发生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很快表示他们将全力以赴实施抢修。但对于具体的恢复时间,则一直没有准确的消息。而从网上专业人士对受损海缆修复过程的描述来看,因为步骤繁多(检测受损处——轮船出海——精确定位——打捞出水——修复检测——抛回大海)且需精密操作,修复时间注定较长。

但据《IT时代周刊》从信产部了解,电信运营商要先对由地震造成的受损光缆进行勘查,然后才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修复。并且由于海缆的修复工作本身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0天时间。这与台湾中华电信公司发布的信息相似。这家台湾最大的运营商12月28日对外宣称,海缆维修工作至少还要持续5~10天。祸不单行,就在本刊截稿时传来抢修工作的最新情况,因为光缆中断海域恶劣天气的影响,使勘测与评估工作受阻,修复光缆的所需时间可能要长于预期。

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解决措施,业内专家对修复时间的遥遥无期表示了不满。一位互联网资深分析师表示,由于卫星数据传输承载能力不是很高,大量的访问请求会使其压力很大。而借道欧洲相当于是与别人在争夺带宽,也很难解决国内大面积网络通信受损的实质问题。有专家发问道:“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海底光缆断裂以前也出现了几次,而似乎每次都要花10多天的时间来恢复,为什么相关运营商不总结经验加快抢修速度呢?”

寻求更多替代途径

仅仅6条光缆的震断就引起了亚太区对外通信和网络的几近瘫痪,应该引起相关企业和部门的足够重视了。这是不是说明全球海缆通信的容量还远远不够?

据相关专家介绍说,此次因地震引发的通信故障问题无疑与近年来全球光缆的投资放缓有关。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电信企业曾在国内和国际间铺设了大量光缆,目前全世界已经铺设了数百条海底光缆。但当时的实际需求并没有达到预期,因而这些运营商遭受了较大的损失,光缆的铺设也随之放慢了下来。但最近10多年来,我国互联网和国际通信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光缆容量便显得很是不够了。

就在不久前,中国电信企业刚刚对光缆的投资有所增加。2006年12月18日,包括美国威瑞信(Verizon)公司和3家中国电信企业在内的中外共6大运营商在北京签署联合协议,它们将共同斥资5亿美元修建中国和美国间第一个兆兆级的海底光缆系统——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据估算,到2008年时,现有的中美间跨太平洋海缆网络将不能满足高速增长的互联网带宽需求,因此出于共同目的的考虑,中国电信和Verizon等6家中外运营商决定兴建一条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据中国电信相关人士介绍,这一海底光缆系统工程预计于2008年第3季度完工。

北京电信咨询公司董事长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对此表示,这次由地震引发的通信故障重新向全球提出了是否需要再来一次大规模光缆投资的问题。他认为,目前全世界已铺设的光缆主要分布在美国至欧洲和美国至亚洲之间。如果在欧洲和亚洲之间铺设更多的光缆,那么再遇到类似事故时,中国的对外通信才能有更多的替代途径。

如果是人祸?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今天,确保光缆通信正常运转是全球经济共同的基本要求。因为无论是通信还是网络,都要被转化成数字信号以光速沿着光纤通道传播。加铺海底光缆的确可以提升通信危机时的应付能力,但安全专家对此仍有忧虑。香港凤凰卫视安全分析专家马鼎盛就指出,此次事件虽系天灾,但如果系人祸所为,全球通信界又当如何处理?

马鼎盛先生指出,全球通信界必须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基地组织、海盗等国际恐怖势力日益猖獗的今天,难保这些人在某个时候不做出极端行为——破坏全球通信光缆,并用武力刻意阻挠修复工作。他认为台湾地震从另一个侧面唤醒了大家对全球通信安全的深层次认识。

对于马鼎盛提出的问题,中国电信产业研究院的专家认为,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全球卫星通信应用是解决海缆通信危机的一种手段。这位专家向《IT时代周刊》介绍,目前全球有在轨通信卫星数十颗,转发器数量近千个,但均主要用于电视信号和海事卫星电话的传输,互联网和普通国际长话在其中所占份额较少。

“因为通信卫星的转发器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且其信号容量小,这造成卫星通信的成本长期居高不下,限制了互联网和国际长话,所以世界各国应该增加通信卫星的发射,增加转发器数量,进一步摊薄转发器租用成本,这才有助于互联网传输从单一的海缆转向卫星平台。”

不过,这位专家同时指出卫星通信也存有弊端,他说:“卫星通信会受周期性太阳黑子喷发的干扰,易中断,并且也会遭受恐怖份子的攻击,因此卫星通信只能是一种补充手段,不能过度依赖。”他认为全球通信界应该兼顾多样,合理布置各种传输平台。

全球通信 篇11

联合小组成员彭承志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该实验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 向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重要一步。

彭承志介绍说, 量子是对原子、电子、光子等物质基本单元的统称。在量子世界中存在一种类似“心电感应”的现象, 即通常所说的“量子纠缠”。“打个比方说, 甲乙两人身处两地, 分别拿一个具有纠缠关系的光子, 甲对这个光子进行某种操作, 它会发生一些变化, 这时乙手中的光子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彭承志说, 量子态隐形传输就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技术, 借助卫星网络、光纤网络等经典信道, 传输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很像科幻小说中描绘的‘超时空穿越’:外星人在一个地方神秘地消失, 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 又在另一个地方神秘地瞬间出现。量子态隐形传输是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与传统的通信方式相比, 量子通信具有绝对安全性和超高信道容量等明显优势。”

上一篇:大数据给教育下一篇:成品油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