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基本问题(通用9篇)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 篇1
从基本单位统计工作看基层统计的困难与问题
基本单位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我国统计部门历来重视基本单位统计工作,开展了1996年、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三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面摸清了全国基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并制定了《基本单位调查统计报表制度》对非普查年度的基本单位统计工作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每年通过工商、税务、质监、民政等部门的行政登记资料和统计部门清查整理实现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经常性维护和更新,逐渐形成了翔实的基本单位名录库,成为开展各行业抽样调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资料,在统计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基本单位根植于基层统计工作,其质量高低直接受基层统计工作水平的影响。本文结合基本单位统计工作实践,浅析目前基层统计工作的几个问题。
存在问题
一、基层统计内部资源与工作任务匹配性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统计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统计自身也在调整和完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虽然进行了多年,但以全面报表为主的方法制度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统计系统、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体会:任务越来越繁重,难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统计系统所拥有的统计资源,特别是基层统计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产生的压力所致。
1、基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有各专业的定期报表制度,其中部分专业还细分了规模以上的全面报表制度和规模以下的抽样调查制度,这些都要求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每月或定期完成。基本单位统计虽然只设半年报和年报,要调查的指标量少且相对简单,但实际上要调查的对象数量非常庞大。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个别县区半年新增的调查对象就达3000至4000个,此外还有数千个基本单位要进行核实变更或者注销,报表收集上来后还需进行录入、审核、汇总等繁琐的工作,每做一次基本单位年报,就如同做一次经济普查的单位清查,非常耗时费力。同时,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普查周期调整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还有三大普查: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按照工作流程,每项普查从准备,到后期资料整理扫尾,少则1、2年,长则需3、5年。就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为例,从2003年开始准备,到2007年才基本完成所有的工作;在经济普查尚未结束的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又正式展开;到2008年,农业普查还未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又接踵而来。普查年年有,中间还穿插人口抽样调查、住户抽样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等各式各样的调查,给基层统计部门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基层统计内部资源匮乏。大部分统计工作在市级以上都有专属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和组织,但到市级以下的基层统计部门,由于人力有限,兼做几个专业、几项普查的工作人员大有人在。对于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在县级统计部门只能由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应对,而到乡镇和村级基层,统计人员基本上都无一例外地参与了各项大型国情国力普查和其他统计调查工作。2006年基本单位年报工作安排在2007年1月至4月中旬,此时正是各个专业的年报时间,也是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正式入户登记和数据预处理阶段,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与普查之间,时间相互挤兑,令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统计工作与计算机和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现行的统计制度方法如果离开计算机根本没法开展,在有限的经费支配下基层用作统计专用的计算机仍然很少,有些乡镇甚至连统计专用办公室、办公桌都没有,使得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基层统计执法与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统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日益对基层统计工作的开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日益弱化。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本基础较好的国有企业和乡镇、农村统计基础进一步削弱,非公经济单位出于避税等原因瞒报甚至不报统计报表,配合统计调查的意识薄弱,县级以下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没有设统计岗位,企业统计无人负责,报表难收,数字不准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管理模式条块分割明显,相关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支持仍显不足。拿基本单位来说,一方面其工作的开展只有依靠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才能进行,由于工作安排及工作方法的不同,部门提供资料的时间和方式不能适应统计部门的需要,导致统计部门的工作相当被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复杂化,调查对象对统计调查的配合程度不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不理解统计工作,将上门的调查员视如工商、税务工作人员冷落一旁或拒之门外,拒报、瞒报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2、统计执法难度大,监督职能弱。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原有的统计法律法规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统计手段和服务、统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致使《统计法》的威慑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政府统计工作者既要做好统计业务又要充当规范业务的执法者,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自我执法难度和阻力很大。一些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和基层领导不了解《统计法》的要求,不知法不守法也不用法,因而不敢或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统计工作的权威,对一些虚报、瞒报、拒报或多次迟报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的调查对象视而不见,姑息养奸。基本单位统计工作中,由于新增的单位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在实地调查时由于调查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配合,就放弃对该对象的调查,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因应基层领导意图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盲目攀高统计指标,形成统计数据计划化,统计数据跟着计划跑,造成执法者违法的现象。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基层政府统计人员不得不受到同级或上级政府领导的意志干扰,独立调查和独立执法极为困难。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个别地方党政领导特别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党政领导,或急功近利,或好大喜功,为了争取国家的扶持,报忧不报喜,为了政绩报喜不报忧。其次是执法的范围受到限制。为招商引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个别地方政府对特定区域和特定对象,采取特殊保护政策,或限制检查,或挂牌保护,限制统计执法检查的开展。
三、基层统计服务与宣传覆盖面较窄
1、基层统计服务面窄,质量不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大部分基层统计部门仍然停留在统计工作仅从属于地方政府管理需要的观念,地方政府是统计部门的“衣食父母”,统计服务理应以地方政府和领导为先,从而忽略了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统计服务日益增长的庞大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指标的创新性与灵活性不够以及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等因素,在面向社会提供各种统计服务时,仍无法做到“快、精、准”。
2、基层统计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统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和广大市场主体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渠道不宽,无法充分了解统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相关规范,造成对统计工作不配合的现象;同时,由于统计常识薄弱,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认同感较低。
对策建议
一、加快基层统计建设,完善统计方法制度
1、改善县乡统计环境。县乡统计工作薄弱,源头数据得不到保障,除体制和方法制度的原因外,工作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待遇清苦,但事业崇高、工作神圣、地位较低、待遇偏最,是县乡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大部分县乡统计部门由于常年处于工作满负荷状态,缺乏吸引人才、留往人才的环境,缺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缺乏鼓舞斗志、推人奋进的氛围。因此,在消除体制和方法制度因素的基础上,应重点改善县乡统计工作环境,国家和省、市要加大对县乡统计的投入,改善办公条件,调动业务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有条件地区应探索统计工作垂直管理的机制,有条件的乡镇应尽快设立统计站,配备高素质统计人员,并保持基层统计队伍的稳定性,重视和加强基层统计员的培训,充实统计业务、统计法规和电脑操作及其他知识,使基层统计员能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完善统计方法制度。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广大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和党政领导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建立一套以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指标数量不过多、组合功能较强、易于操作,能准确、及时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报表制度。加快抽样调查替代全面报表制度的步伐,大力改革以全面报表制度为主的统计方法制度,合理安排好各个普查的时间以及每个普查的周期,普查经费应主要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负担,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普查工作效率,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3、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减少基层负担,促进部门沟通,同时也能为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服务。为此,必须做到:第一是建好统计信息网,配备计算机及相应的网络设备,建设好便捷通畅的统计网络环境;第二是建好统计数据库,充分利用基本单位统计资料,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标准数据库和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等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为基础的普查数据库;第三是用好统计通用软件,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培训,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统计通用软件并广泛用于统计工作实务。
二、完善统计法规,强化统计执法和监督力度
1、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法》是统计的尚方宝剑,要重视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普法工作,做好统计法律法规宣传的再深入,进一步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基层统计员心中真正树立起按时上报统计报表是其应尽的责职和义务。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的单位或个人,对那些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利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维护统计工作的尊严。
2、加强监督职能。为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应分离统计监督与统计事务的职能。由国家统计局建立专门的统计监督机构,垂直管理,负责监督区域内统计法的贯彻实施,监督统计工作的开展,监督统计数据质量,重点监督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等。各级统计事务机构,负责国家全面统计、普查和开展地方统计调查,接受国家统计监督机构的监督。
三、转变服务观念,重视统计普法与宣传
1、转变服务观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统计部门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明确统计信息产品来源并归属于广大市场主体,应以服务社会为主,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2、重视普法宣传。要想依法治统,依法兴统,首先得让统计人和统计调查对象了解统计和统计法,这就要求统计部门要重视做好统计和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味以罚带统从表面上看起来完成了统计任务,但这样只会加剧与调查对象之间矛盾的恶化,使得调查对象产生逆反心理而随意报送数据以应付统计工作,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是牵强而不可信的。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知识和统计法的宣传工作,让调查对象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
总之,统计职能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就如同基本单位统计是整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夯实了的基层统计基础,我们的统计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跃上新台阶,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 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基本问题,统计分析
一、引言
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出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已经发展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经济学与统计学互相融合,其实质上能够分成以统计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两个处于发展阶段的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将经济学和统计学知识融入在其中,其出发点不同说明学科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不相同。多数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以经济学作为核心,不断发展,其也属于计量经济学。
目前,计量经济学,从数理经济学模型预测方面考虑,其推动力仍然是经济学知识体系。把统计学作为一种手段,在计量经济学中占据一定地位,但是多数国家并没有考虑到统计学所处的地位。统计学逐渐被计量经济学中的基本方法论所代替。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我们不该把计量经济学视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因为我国经济计划的实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盛行的情况下,作为计划管理的一个直接工具,统计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实现了国家经济操作系统的平稳发展,并对计划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获得了一席之地,时代的进步,也推动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发展历程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从中得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统计学作为知识体系的核心,还具有较为独特、清晰的发展流程。这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利用3个发展阶段概括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下文针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该阶段,经济学专家主要关注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研究比较国家经济实力的实际发展情况。第二个发展阶段:属于国家经济核查体系的完善阶段。多数和本体系有关的部门,在分类上更加细化,使得国家经济核查体系逐渐完善。在本阶段,统计学设计思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进,确定核心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和国家经济行业分类体系,细化国民经济结构部分等,不断充实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体系。在科学应用统计学的基础上,优化资料配置,将社会经济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三个阶段,也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目前所处的阶段。在本阶段,在经济统计领域中,形成了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不断完善的新局势,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信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政府信息化、网络购物以及企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地位更加重要。这就要求人们要从新的社会发展途径中,深刻理解经济统计,为统计分析打好基础。一些人无法全面理解国民经济核算,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只是用来说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这无法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作用。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在旅游业、收支分配调节、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体系以及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统计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
(二)欧美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多数经济学专家和统计学专家都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了研究。其中经济学家、统计学法威廉·配第就对国民收入总量进行分析、统计。随后,出现了价格与需求函数关系量化分析,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进而实现统计和分析这两门科学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了国家经济核查体系,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充实国家经济核查体系。此后,出现了投入产出分析法与资金流量表。这些都极大了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三)中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
统计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检查与制定工作之一,在企业,乃至国家所有部门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成为了总结与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统计学数据等有关内容并没有获得较为深刻的利用,统计学的重要性经常被忽视。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明确统计学在整个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研究方向、核心地位、知识体系中的关键所在等,并不断发展此趋势,利用措施弥补数据的不足和数据质量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采取现代统计学分析法,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发展,以此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四、结束语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要求以先进的数据信息技术作为数据支持,还需要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紧密配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仍然要保留并继承优化管理、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并将其视为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J].电气应用,2013,05(16):118-119
[2]邓颖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及对我国政府统计发展的作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06(08):77-80
[3]杨永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05(08):150-152
乡镇统计机构建设的基本走向分析 篇3
关键词:乡镇统计机构;基本走向;独立性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群众生活、科技、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都涌现出很多新问题和新事物,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乡镇统计机构必须提供更加详实的数据资料,作为研究机构和政府决策部门的决策依据。作为我国农村统计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乡镇统计的质量对我国三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乡镇统计机构要把握正确的发展走向。
一、继续保持乡镇统计机构的独立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乡镇统计作为国家统计基础的地位并未改变。乡镇统计机构不仅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承担乡镇地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日常统计业务和临时统计业务,而且还必须承担重大事件、政权建设方面的日常和临时统计业务,以及乡镇社会中其他方面的各项统计业务,例如社会保障、治安、人口等等。乡镇统计机构不仅要负责日常的全面报表性统计调查业务,而且还承担着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工作。其不仅必须对统计资料、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进行上报,还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乡镇统计机构还承担着对村组户、乡镇企业和其他单位进行统计执法、统计检查、统计培训和统计指导的功能[1]。
乡镇统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统计资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够胜任技术性工作。由于统计资料、统计报表和统计调查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开展的,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日常性,必须以上一级统计为基础来开展工作,对统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乡镇统计人员必须经过学习、培训,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胜任该项工作。而且乡镇统计与上级统计部门具有紧密的联系,乡镇统计人员要与县级统计部门、企业、站所和基层村组进行广泛的联系,包括应接检查、业务指导、学习培训、报表领送等等。
乡镇统计机构的业务和职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该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乡镇统计机构的独立性,从而保障乡镇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工作的连续性和业务技能的连贯性,保障乡镇统计机构与上下级的贯通性。
二、积极加强乡镇统计机构的建设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乡镇统计机构承担着繁重的统计任务,不仅要承担日常统计业务,还要承担很多临时性的统计业务,例如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全省百村调查、农村低收户调查、农村社情调查、百岁老人调查、土地流转调查、劳务输出调查等等。这些临时性统计业务大多要靠乡镇统计机构来完成。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调查任务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业务调查职能,巩固政府统计的管理职能,积极加强乡镇统计机构的建设,强化乡镇统计机构的职能,使乡镇统计机构的业务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统计业务[2]。
三、提高乡镇统计机构的规范性
乡镇统计机构对于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观念中,县级及以上政府对乡镇统计的需求程度大于乡镇政府,统计数据对乡镇政府的影响作用较小,乡镇政府的决策参考数据则往往来源于调度检查和日常检查,这也导致乡镇政府对乡镇统计机构的重视程度不足,乡镇统计机构工作人员得不到乡镇政府的重视,工资标准较低,甚至存在工资被拖欠的情况,乡镇政府往往抽调统计机构工作人员去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乡镇统计机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乡镇经济的迅速发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乡镇政府要进行科学决策,开展战略性的思考规划,就必须掌握详实、真实的统计数据,这就对乡镇统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乡镇统计机构要保障统计资料分析的科学性、统计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统计体系建设的规范性等等。乡镇统计机构是县级统计体系的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乡镇统计机构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乡镇政府对乡镇统计机构的重视,从全县的长远发展角度推动乡镇统计建设[3]。
四、不断加强乡镇统计力量
正是由于乡镇统计机构承担着非常繁重的统计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强化乡镇统计机构建设、不断加强乡镇统计机构的力量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乡镇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乡镇统计机构工作规范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乡镇统计机构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新的统计项目和统计内容也在不断出现,乡镇统计机构面临的工作越来越复杂,必须进一步提高乡镇统计机构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改进传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
近年来,我国乡镇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乡镇统计数据的质量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水平。这也说明乡镇统计机构本身以及上级部门对乡镇统计机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存在不足,没有对我国统计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的贯彻。
五、结语
在乡镇统计机构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贯彻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乡镇统计机构的规范性,对乡镇统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乡镇统计机构的工作能力,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胡荣华,刘光平,李红.江苏昆山市乡镇统计调查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2).
[2]杨立勋,申思.中国地区乡镇统计建设水平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0(23).
统计基本公式 篇4
推断统计:样本看总体)
数据类型(分类定性数据、数值型定量数据;
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
累积/频数分数(组数、组宽、组限、组中值)、累积/相对或百分数频数分布:组的相对频数=组频数/n
平均数:均值、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中位数:中间值Q2;
众数:次数最多的数;
百分位数:第P百分位数位置
Lp=P100
(n+1);
四分位数:Q1、Q2、Q3、Q4
五数概括法(MIN、Q1、Q2、Q3、MAX)
样本
总体
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四分位数间距
IQR=Q3-Q1
标准差系数=标准差/均值
偏度=nn-1
(n-2)
xi-xs3
数据分布的偏斜度:左偏(右偏),平均数在中位数左侧(右侧)
观察值个数
n
N
均值
x=xin
u=xiN
方差
标准差
s2=xi-x2(n-1)
Var=σ2=xi-u2N
相关系数
rxy=sxysxsy
ρxy=σxyσxσy
切比雪夫定理
与平均数的距离在z个标准差之内的数据值所占的比例至少为(1-1/z2),其中z为大于1的任意实数
经验法则—对于具有钟形分布的数据(z-分数
zi=(xi-x)s):
大约68%(95%、几乎所有)的数据值与平均数的距离在1(2、3)个标准差之内
组合计数法则
CnN=Nn=N!n!
N-n!;
排列计数法则
PnN=n!Nn=N!N-n!
古典法、相对频数法、主观法
贝叶斯定理
PAiB=PAi
PBAiPA1
PBA1+…+PAn
PBAn;
PAB=PBA
PA=PAB
PB
条件概率
PAB=PA
PBAPB
乘法公式(联合概率)
PAB=PAB=PA
PBA=PB
PAB;
加法公式
PAB=PA+PB-PAB
独立事件
PAB=PAB=PAPB
PBA=PB
PAB=PA
互斥事件
PAB=PAB=0;
PAB=PA+PB
互补事件(对立事件、逆事件)PAB=PAB=0
PA+PB=1
随机变量x(离散型、连续型);
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函数x、f(x)
离散型概率函数的基本条件
f(x)≥0;
f(x)=1
x的数学期望
Ex=u=xf(x);
x的方差
Varx=σ2=(x-u)2f(x)
x的标准差
σ=(x-u)2f(x)
随机变量x和y的协方差
σxy=Varx+y-Varx-Var(y)/2
σxy=x-E(x)y-E(y)f(x,y)=x-uxy-uy)/N
x和y的相关系数
ρxy=σxyσxσy
(判断是否独立)
x和y的线性组合的数学期望
E(ax+by)=aEx+bE(y)
x和y的线性组合的方差
Varax+by=a2Varx+b2Vary+2abσxy
二项实验的性质(0-1分布)
1)
试验由一系列相同的n个试验组成2)
每次试验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我们把其中一个称为成功,另一个称为失败
3)
每次试验成功的概率都是相同的,用P来表示;失败的概率也都相同,用1-P表示(平稳性)
4)
试验是相互独立的(独立性)
泊松试验的性质(二线分布的N趋势∞)
1)
在任意两个相等长度的区间上,事件发生的概率相等
2)
事件在某一区间上是否发生与事件在其他去件上是否发生是独立的超几何概率的性质
1)
当从具有r个“成功”元素和N-r个“失败”元素的总体N中抽取n次时,给出恰好有x次成功的概率
2)
各次试验不是独立的,并且各次试验中成功的概率不等
分布类型
符号
概率函数f(x)
概率分布均值μ
概率分布方差Varx=σ2
二项分布
B(n,p)
n-随机实验次数
p-成功概率
fk=Cnkpk1-pn-k, k=0, 1, 2, ⋯, n
np
np(1-p)
泊松分布
P(μ)
或
π(μ)
μ-单位时间内随机事件发生的平均次数
fk=μkk!e-μ, k=0, 1, 2,⋯
μ
μ
均匀分布
U(a,b)
a-下限值
b-上限值
fx=1b-a,a≤x≤b0,xb
a+b2
a-b212
正态分布
N(μ,σ2)
μ-均值
σ2-方差
fx=12πσe-x-μ22σ2
μ
σ2
t-分布
t(n)
n-自由度
—
0
n/(n-2)
卡方分布
χ2(n)
n-自由度
—
n
2n
F分布
F(n,m)
n,m-自由度
—
—
—
指数分布
E(λ)
λ-单位时间内随机事件发生的平均次数
fx=λe-λx,x≥00,x<0
1λ
1λ2
超几何概率分布
fx=rx
N-rn-xNn
nrN
2011年统计工作基本思路 篇5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统计工作全局,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狠抓统计数据质量,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强化统计服务,夯实统计工作基础,根据上级统计部门的工作安排,全力搞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完善统计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在改革统计制度方法上取得新进展,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上取得新成绩,在统计队伍业务建设上取得新进步,在强化统计服务上取得新成效,努力开拓统计改革和发展的崭新局面。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统计服务意识。围绕扩大内需、保持增长、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等方面深入开展统计分析和监测,及时为党委政府提供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和政策建议。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高效服务意识,切实加强统计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
二是多措并举推进统计法制建设。进一步落实新《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加大普法力度,丰富普法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月等专项普法活动,力争普法工作取得实效,为依法统计营造良好环境。坚持统计执法制度化管理。根据省市工作指导意见及我区统计工作环境的实际,建立健全并执行好实行统计监审制度。着力通过广泛的普法、公正的执法、严格的纠偏,切实维护《统计法》的威严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三是全面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在已经全面实现统计内部网“五级联网”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制度化管理,继续推进基层统计
站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企事业单位统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加大统计网络的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统计业务平台,积极推进统计数据网上直报。
四是强化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统计队伍。统计人员的素质如何,决定着完成统计工作任务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强对各专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争取人人掌握公文处理、电子表格等应用软件,不断完善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捕捉新情况、反映新问题,切实把统计分析、调查报告、统计信息当成工作中的重点,力争多出精品。主要措施:对每个科室每个人,分解统计分析和统计信息的数量,主要工作及时报送信息,月、季、半年,年后及时撰写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对策及建议。通过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加强管理,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心,使我局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五是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咨询服务内容,满足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需要。结合统计法治宣传月活动,采取各种方式,集中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统计信息咨询服务,提高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资料的需求,做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整理归档、数据成果开发和信息发布等后续工作。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 篇6
2014年四川省印刷企业核验工作基本结束,经核验,四川省现有印刷企业3348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198家,排版、制版、装订专项企业38家,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印刷企业165家,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1164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1780家,专营(兼营)数字印刷企业3家。
2013年全省印刷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17481人,同比增长4.71%;资产总额374.79亿元,同比增长7.80%;全年印刷工业总产值370.96亿元,同比增长10.89%;实现利润39.93亿元,同比增长38.50%;营业税金及附加6.23亿元,同比增长7.05%;销售收入373.66亿元,同比减少4.13%;工业增加值85.72亿元,同比减少36.36%;工业总产出326.05亿元,同比增长
4.91%。
按企业经营类别分析,各项经营指标分布情况如下:
2013年全省印刷工业总产值370.96亿元,同比增长了10.89%,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总产值28.07亿元,同比减少2.06%;专项(内资)企业总产值5.31亿元,同比增长8.81%;包装装潢印刷企业总产值298.64亿元,同比增长11.62%;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总产值31.83亿元,同比增长
3.31%。
2013年全省印刷企业销售收入373.66亿元,同比减少4.13%,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销售收入26.91亿元,同比增长10.83%;专项(内资)印刷企业销售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8.79%;包装装潢印刷企业销售收入314.71亿元,同比增长10.63%;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销售收入26.84亿元,同比减少54.47%。
2013年全省印刷企业工业增加值85.72亿元,同比减少36.36%,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
7.73亿元,同比减少15.25%;专项(内资)印刷企业1.29亿元,同比减少34.19%;包装装潢印刷企业69.49亿元,同比减少16.6%;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7.21亿元,同比减少79.22%。2013年全省印刷企业工业总产出326.05亿元,同比增长4.91%,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总产出24.12亿元,同比减少18.62%;专项(内资)印刷企业总产出5.24亿元,同比增长10.78%;包装装潢印刷企业总产出269.25亿元,同比增长11.89%;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总产出22.09亿元,同比减少28.07%。
201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以上印刷企业125家(其中亿元企业64家),同比增加28家,增长28.87%,占全省印刷企业总数的3.74%;工业总产值229.14亿元,同比增长15.03%,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1.77%;销售收入240.46亿元,同比增长2.06%,占全省销售收入的63.00%;工业增加值59.7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9.66%。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 篇7
基本名词短语是以名词为主体的短语,其性质和作用与名词相同。基本名词短语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结构单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作为自然语言浅层句法分析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的分析结果可以简化句子结构,降低句法分析的复杂度;同时作为一种确定性很高的部分分析结果,它能解决绝大部分的局部歧义结构问题,从而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处理打下基础。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中文名词短语识别具有以下难点:
1) 分词仍然是中文信息处理的一个难题。汉语的词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分词错误会持续到命名实体识别中。
2) 汉语是通过语义来驱动意义的表达,在汉语中存在很多的兼类词,这也给名词短语的识别和组块分析带来了难点。
3) 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明显差异,如英语中的单复数信息、人名的性别信息等在汉语中都不明显,使得直接借鉴英文的处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中文基本名词短语识别的相关研究中,主要采用基于统计的方法进行识别。如文献[8]将基于转换错误驱动的方法应用到中文基本名词短语识别问题上。首先根据基本组成模板对文本进行BaseNP的初始标注,通过对比以发现标注错误。定义上下文有关的转换规则空间,将其运用于对识别错误的校正中,然后用评价函数挑选出得分最高的规则来刷新当前标注结果,组成转换规则的有序集。
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边界统计和词性串校正相结合的方法,把基本名词短语识别分成主次分明的两部分:边界统计和词性串规则校正,在英语和中文语料上F值分别达到了96.90%和95.04%。
钱伟等采用基于最大熵模型的英文名词短语指代消解算法解决名词短语间的指代问题。在MUC-7公开测试语料上F值达到了60.2 %。
此外,在组块分析领域中也包含对基本名词短语识别研究,文献[3]介绍了汉语句子的组块分析体系;文献[4,5]中分别把基于记忆和SVM的方法运用到中文语块识别中,前者正确率达到95.2 %和93.7 %,后者F值达到了88.67%。
1 Base NP问题描述
结合汉语特点,中文基本名词短语可作如下形式化描述:
BaseNP → BaseNP + BaseNP
BaseNP → BaseNP + 名词 | 名动词
BaseNP → 限定性定语 + BaseNP
BaseNP → 限定性定语 + 名词 | 名动词
限定性定语 → 形容词 | 区别词 | 动词 | 名词 | 处所词 | 西文字串 | 数量词
本文将基本名词短语定义为具有单一的语义核心、非嵌套的名词短语。它包括单个名词,没有任何修饰成分的名词短语,难以确定修饰关系的一串名词,并列名词性成分,专有名词,时间,地点等,如“足球比赛”、“产品结构”等。
基本名词短语识别可转化为标注问题。这里引入BIO标注法,即对句子中基本名词短语进行识别时,对每个词而言,它只有三种可能的标注:名词短语左边界(B)、名词短语内部(I)、名词短语外部(O)。这样基本名词短语的识别问题就转化为对每个词进行标注的问题。
2 模型组合策略
本文的方法是将条件随机域模型(CRF)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VM)这些统计模型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基本名词短语识别和标注的一体化。
2.1 CRF模型
条件随机域是一种无向图模型,假设X,Y分别表示需要标记的观察序列和对应的联合分布随机变量,那么条件随机域(X,Y)就是一个以观察序列X为条件的无向图模型。
实体识别问题实际上可以定义成序列的标注,即判断观察词是否属于预先定义的特征集合。对命名实体识别问题而言,利用CRF方法进行识别,则将含有NE标记的实例序列对(x1,y1), (x2,y2), …, (xn,yn)输入系统,而系统要求解的目标函数如下所示:
其中n表示给定词序列的长度,Z(x)是归一化因子,Fj(y,x)是特征函数,λj是第j个特征函数的权重系数。NE识别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最优序列p*,使得:
2.2 基于转换的标注
基于转换的标注TBL(Transformation-Based Labeling)包括允许的错误校正转化的详细说明和学习算法。一个转化包含两个部分:一个触发环境和一条重写规则。触发环境指的是上下文信息,当上下文某些位置的标注满足一定条件时,应用重写规则,重写规则的形式是t1→t2,表示用t2 替换t1。
基于转化的标注学习算法选择了最佳的转换,并且确定了它们的应用次序。其工作的主要步骤:
1) 用最常见的标记标注每个词。
2) 在训练迭代的过程中,选择最可能减少错误率的转化,通过标注过的语料库中被错误标注的词语的数目来衡量错误率。当没有能够降低超过预先制定阈值ε大小的错误率的转换时将停止。这是一个转换最优序列的贪婪搜索过程。
2.3 SVM模型
SVM的主要思想是建立一个超平面作为决策曲面,使得正例和负例之间的隔离边缘被最大化。
设有n个样本集xi及其所属类别yi ,表示为:xi∈yi,yi∈{1,-1},i=1,2…,n,平面w·x+b=0方程能将两类样本分开,即:
yi[(w·xi)+b]-1≥0 (i=1,2,…,n) (3)
分类间隔等于2/‖w‖,训练样本点被称为支持向量。利用Lagrange优化方法得到最优分类函数是:
对于非线性问题,可以通过非线性变换转化为某个高维空间中的线性问题,在变换空间求最优分类面。相应的分类函数变为:
其中K(x,xi)为核函数,利用此函数可以实现从低维空间向高维空间的映射,从而实现某一非线性分类变换为线性分类,ai为样本对应的拉格朗日乘子,yi ∈{1,-1}。
本文用的SVM分类器是Joachims编写的二元分类器SVMlight,并使用默认参数。
2.4 组合分类器模型
本文采用两级分类器。第一级采用TBL和CRF分类器,通过分析我们发现,CRF和TBL的识别结果中错误标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Base NP边界识别错误造成,这是一个无监督的错误发现的过程。对于第二级分类器,我们利用SVM分类器来学习其中的错误规律,这是因为SVM能够考虑上下文信息,并且可以自由加入新的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将初级识别结果中的正确结果可以保留,并作为新的特征交给SVM,从而提高SVM分类器的识别效果。组合分类器策略的流程如图1所示。
3 特征的选取
特征在机器学习方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将直接影响系统性能。由于是对每一个词进行名词短语标注,每一个词的名词短语标注过程都被看作是一个事件,因此由当前词其上下文环境来确定一个事件的特征集合。根据影响当前词名词短语标注的各种因素,特征向量的属性主要考虑两类信息:
(1) 词性(P) 当前词及其前后各两个词的词性;
(2) 词(W) 当前词及其前后各两个词。
我们定义了十个特征,表1列出了特征表达及各个特征所代表的意义,由于表中每个模板只考虑一种因素,因此称为原子模板。由于在上下文中仅使用原子特征模板难以完全描述语言中的一些复杂现象,通过对各种原子模板进行组合,可以构成一些组合特征模板来表示更复杂的、非线性的上下文信息。我们将识别基本名词短语的特征分为原子特征和复合特征(如表2所示)。
4 实验分析
通过原子特征和复合特征得到的特征构成候补特征集合,本文通过实验从中选取对模型最为有用的特征,并进一步对组合分类器模型在ACE2005中文语料上进行实验。
4.1 特征选择实验
由于并非所有的特征对名词短语的标注贡献都是相同的,甚至有些特征可能对标注起副作用,所以我们对这些特征进行检验,选出合适的特征组合,作为最大熵模型的输入。分别对表2中的八个复合特征进行实验,进行了基于最大熵模型的名词短语标注,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表3 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序号1、2中可以看出,采用当前词的词性和当前词的前一个词的词性作为复合特征的正确率最高,说明当前词的前一个词性对分类的贡献非常大,而后一个词的词性对分类的贡献相对较小。
(2) 从序号6、7中看出当前词的词性对分类的贡献不大,而且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3) 序号8的准确率非常低,可知使用词作为特征,容易引起数据稀疏,对分类的影响较小,导致分类结果很差。
最终可以选定在上述实验中效果较好的特征,作为最终系统的特征模板,在基于SVM名词短语识别上的结果如表4所示。
4.2 组合分类器实验
为避免组合分类器模型对实验语料数据的敏感性,在后处理分类器中我们再次采取交叉验证的方法将语料分为五等份,每次取其中四份做训练集,剩余一份做测试集,取五次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测试的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TBL和CRF为第一层,CRF为第二层的组合分类器训练之后,采用组合分类器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基本名词短语识别的效果,比单纯使用SVM的结果要高出1.37个百分点。
5 结 语
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混合统计模型的方法对中文基本名词短语识别任务进行实验。通过对基于复合特征系统的实验结果,选定有效特征提交给组合分类器,并将TBL、CRF和SVM模型分为两层组合使用,保留了第一层模型中较好的识别结果,同时能在第二层模型中有针对性地加入新特征,在ACE2005中文语料上的实验表明,这一方法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摘要:采用一种基于混合统计模型的方法来实现中文基本名词短语识别。首先简要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明确中文Base NP识别的任务,然后采用以基于转换的标注和条件随机域模型为底层,支持向量机模型为高层的混合统计模型来进行中文BaseNP的识别。在ACE2005中文语料上的实验表明,F值比使用单一模型提高了1.37%,达到了88.67%,能提高中文基本名词短语的识别性能。
关键词:基本名词短语,支持向量机模型,特征模板
参考文献
[1]Taku K,Yuji M.Use of support vector learning for chunk identification[C]//Proceedings of CONLL’2000 AND LLL2000,2000:127.
[2]梁颖红,毛蕾,赵铁军,等.英语基本名词短语识别技术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4(12):21-24.
[3]周强,孙茂松,黄昌宁.汉语句子的组块分析体系[J].计算机学报,1999,22(11):1158.
[4]张昱琪,周强.汉语基本短语的自动识别[J].中文信息学报,2002,16(6):1.
[5]李珩,朱靖波,姚天顺.基于SVM中文组块分析[J].中文信息学报,2004,18(2):1.
[6]周雅倩,郭以昆,黄萱菁,等.基于最大熵方法的中英文基本名词短语识别[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40(3):440-446.
[7]徐昉.汉语base NP识别:错误驱动的组合分类器方法[J].中文信息学报,2007,21(1):115-119.
北京市基本单位统计工作二十年 篇8
二十年回顾
1993年,随着《基本单位名录库调查统计报表制度》和单机版的“北京市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系统”的建立,北京市基本单位统计工作拉开序幕。二十年的时间里,北京统计人为将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为一个可实现统一管理、即时维护、集中存储、信息多方共享的基础数据库这一目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多项举措在全国首创,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基本单位名录库
1996年,全市在各区县统计部门启动了统计登记工作,从而实现了新增单位及时纳入名录库管理,为名录库更新维护开辟了新的渠道。
2006年,北京建立了国税、地税、工商、民政、编办、质监和统计七个部门名录库共享交换制度,实现了名录库系统与地税、质监部门数据通过网络即时交换,在全国基本单位统计工作领域中率先实现了与部门数据的即时交换共享。同年,为实现普查数据与非普查年份年定报调查单位的平稳衔接,建立了法人单位经营情况调查(即“准规模”调查)制度。依据税务部门提供的纳税资料推算法人单位的经营情况,将可能达到专业规模(限额)标准的单位作为准规模单位,下发各区县进行实地查找,组织填报相关报表,经评估核实后,及时纳入年定报统计范围。在全国首创 “准规模”调查工作,为北京的年定报调查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7年,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推行企业一套表为契机,我们制定了《基本单位年定报统计工作方案》,提出 “先入库、后采数”的工作原则,在全国首创了“基本单位年定报调查单位增减变动维护”审批的工作模式,对所有纳入“北京统计数据集中采集平台”的调查单位进行统一管理。同年,鉴于基本单位年定报调查与名录库调查的目的和范围不同,建立了《基本单位调查统计报表制度》,加之原有的《基本单位名录库调查统计报表制度》,使制度的应用范围更加清晰,调查目的更加明确。
各项大型普查为基本单位统计管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1996年,北京市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除农户和个体户以外的所有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都纳入调查范围。这次普查是全市对各类单位首次进行的清理和调查,全面更新了北京统计调查单位名录库。
2001年,北京市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进一步摸清了各类单位的底数,掌握了北京基本单位的组织形式、经济结构、规模结构和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及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等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覆盖北京市部门间相互衔接、互为补充、信息共享且能动态更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系统,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社会监督、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政策及规划城乡建设等提供基础信息,并为开展其他普查和各类抽样调查奠定了基础。
2004年,以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契机,通过普查全面掌握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从而建立健全了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此次普查首次将基本单位统计的结果与专业报表进行了有机结合,为今后的统计调查对象的统一管理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2008年,北京市开展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对象为在本市范围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通过这次普查,进一步健全了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基本单位统计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2005年,全市建立了网络版的“北京市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系统”,拥有单位统计登记及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两大功能。系统由市区两级即时更新维护,实现了市区两级统计管理部门对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系统的统一和网络化管理。网络版“北京市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系统”的建设完成,标志着专业间、区县间调查对象“不见面”的壁垒被成功打破,有效解决了重复统计这一痼疾,使专业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1年,国家统计局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名录库管理系统”,并采取分布式日志采集的方式,收集各省级基本单位统计数据。为解决与国家系统的衔接,同时保留北京市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原有统计登记、“准规模”调查、工商税务等七部门比对共享工作特色,全市启动了“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保证了与国家系统的顺利衔接。
展望未来
历经二十年发展,北京政府统计的名录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未来如何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名录库的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名录库的作用,笔者建议应围绕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提高基本单位名录库地位,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纵深协作
由政府牵头,在部门层面之外成立专门机构,搭建部门之间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建立高于统计意义和用途的可共享共用的单位名录库。提高基本单位名录库服务社会管理的基础地位,在现有的共享基础上,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加强对部门数据的研究分析,解决部门间相类似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最终实现部门间可共享信息在统计领域取之能用。比如如果直接取得税务部门的单位纳税收入,即可取消“准规模”调查工作,直接应用部门信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
直面基本单位统计的现状,明确基本单位统计的调查目的与范围
目前,统计系统基本单位统计工作的基础相对于数十万量级的调查单位还是薄弱的。如何让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取得最佳效果,需要进一步将基本单位统计的范围与内容进行细致地梳理与总结。可将所有单位按对统计调查的重要性划分出层次,逐级分配力量进行调查维护,第一层面应为规模(限额)以上单位,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年定报单位。第二层面是潜在能成为规模(限额)以上的单位,如根据纳税情况确定的“准规模”调查单位,或在工商登记时注册资本比较大的单位等。第三层面是上述范围以外的其他单位。
提升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影响力,拓宽名录库的服务领域与对象
要提高基本单位名录库地位,需加强名录库的数据质量控制,还要加强拓宽名录库的服务领域与对象。首先应加强对政府的服务,基本单位名录信息要更好地服务于各级政府的宏观管理,基本单位统计要从经济总量、经济性质、经济结构、行业状况、资源配置等众多方面,对基本单位名录库进行深加工和分析;其次是加强部门间共享服务,可将名录库列示出可提供范围的信息,公示于各政府部门,更好地为部门开展各项调查研究提供有力的帮助;再次是加强服务社会公众意识,名录库应建立社会服务平台,提供其他部门所不具备的统计特色指标,免费向公众提供服务。
回顾北京市基本单位统计的二十年,经过北京统计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我们已走出了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基本单位统计之路,但就名录库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距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消灭这种差距。愿有关部门根据北京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改进和完善全市的基本单位统计工作,更好地发挥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基础作用。
编辑:单之卉 / 邮箱:szh@bjstats.gov.cn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 篇9
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房地产权属档案应当以__为单元建档。A.街道 B.房号 C.幢 D.丘
2、用成本法估价房地产时,房屋现值=__。A.房屋重置价格-房屋年折旧额 B.房屋重置价格×房屋成新度
C.房屋重置价格-年折旧额×耐用年限
D.房屋重置价格-年折旧额×尚可使用年限
3、实际估价的估价时点是由估价师根据估价目的,在征求同意后确定的。A:开发商 B:委托人 C:估价机构 D:工商局
E:工业用地的监测点评估价格
4、对于一宗土地来说,当对该土地的使用强度(如建筑层数、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规模)超过一定限度后,收益开始__。A.下降 B.迅速下降 C.稳定不变 D.上升
5、某城市房地产交易中,卖方、买方应缴纳的税费分别为正常成交价格的6%、3%,某宗房地产交易中买方付给卖方2500元/m2,应缴纳的税费均由买方负担,则该宗房地产的正常成交价格为()元/m2。A.2660 B.2427 C.2425 D.2294
6、路线价法实质是一种。A:经济法 B:权益法 C:市场法 D:比价法
E:工业用地的监测点评估价格
7、房地产开发公司应当在商品住宅交付时,向购买人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和。(2009年试题)A:《住宅使用说明书》 B:《住宅验收说明书》 C:《住宅保修说明书》 D:《住宅保修保证书》
E:房地产估价机构必须加盖公章
8、房地产估价的合法原则是针对于来讲的。A:估价机构 B:估价人员 C:估价对象 D:估价方法
E:工业用地的监测点评估价格
9、在区段地价计算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后的地价为__。A.基准地价 B.标定地价 C.标准地价 D.路线价
10、某宗房地产的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至今已使用8年,预计该宗房地产年有效毛收入为80万元,运营费用率为40%,安全利率假定为6%,风险补偿率为安全利率的40%,该房地产的收益价格为()万元。A.368 B.552 C.561 D.920
11、房地产估价师注册管理初审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__日内,做出是否准予续期注册的决定。A.15 B.30 C.60 D.90
12、某房地产投资项目的表面收益率为16%,计算后得到该项目的实际收益率为12%,银行的贷款利率为5.44%,则在该项目的计算期内,年平均通货膨胀率是。A:3.57% B:4.00% C:6.56% D:10.56% E:借款合同
13、__是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状况下,将货币合理花费于各种消费品的组合,令消费者获得了最大的效用总量,此时消费者不再改变其购买各种消费品的数量,即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已达到了均衡状态。A.消费者剩余 B.消费者偏好 C.消费者均衡 D.消费者观念
14、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__个工作日前将验收的时间、地点及验收组名单书面通知负责监督该工程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A.7 B.10 C.15 D.20
15、由于房地产的流动性差,从而导致房地产变现能力较差,存在变现风险的房地产特性是__。A.弱流动性 B.异质性
C.寿命周期长 D.不可移动性
16、某套商品住房期房,尚有2年才可投入使用,与其类似的现房价格为4500元/㎡,出租的年末净收益为500元/㎡。假设年折现率为8%,风险补偿为现房价格的3%,该期房目前的价格为元/㎡。A:3439 B:3473 C:3508 D:3608 E:工业用地的监测点评估价格
17、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和安置补助费用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__倍。A.十 B.二十 C.三十 D.四十
18、在原划拨土地上建造的某办公楼,建成于2001年8月31日,经济寿命为60年,后于2011年8月31日补办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土地使用期限为40年(自2011年8月31日起计),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对建筑物按残余价值给予补偿。2012年8月31日对该办公楼进行评估,经测算,该办公楼的土地重新取得价格为3000万元,建筑物重置价格为4500万元,残值率为0。该办公楼在2012年8月31日的评估价值为万元。A:5850 B:6125 C:6510 D:6675 E:工业用地的监测点评估价格
19、城市房屋拆迁估价目的统一表述为。
A: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成交价格 B: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出租价格 C: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抵押价格 D: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市场价格 E:房地产估价机构必须加盖公章
20、房地产估价机构组织形式中,出资人以其为限承担法律责任。A:个人财产 B:个人房产 C:出资额
D:出资人家庭财产 E:执行层的组织协调
21、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是。A:标定地价 B:政府调节价 C:政府定价 D:政府指导价
E:工业用地的监测点评估价格
22、某类房地产2004年至2008年的价格分别为910元/㎡、1 190元/㎡、1490元/㎡、1910元/㎡、2 110元/㎡,按平均增减量趋势法估计,该类房地产于2009年的价格为。A:2 390元/㎡ B:2 410元/㎡ C:2 430元/㎡ D:2 450元/㎡
E:工业用地的监测点评估价格
23、下列房产中,可免征房产税的是__。A.个人所有的营业用房 B.军队出租的房产 C.学校兴办的工厂
D.企业办的各类学校自用的房产
24、为估算某建筑物的重新购建价格,经测算其土建工程直接费为780元/㎡,安装工程直接费为450元/㎡(其中人工费为50元/㎡),装饰装修工程直接费为900元/㎡(其中人工费为45元/㎡),又知该地区土建工程综合费率为土建工程直接费的15%,安装工程综合费率为安装工程人工费的75%,装饰装修工程综合费率为装饰装修工程人工费的72%,税金为3.5%,则该建筑物的建筑安装装饰工程费为.【2007年考题】 A:2204.55元/㎡ B:2397.99元/㎡ C:3237.60元/㎡ D:3345.64元/㎡
E:工业用地的监测点评估价格
25、运用收益法评估房地产价值时,要求利用与估价对象所在区域相同或相似房地产的客观收益来推算估价对象预期收益,这主要是依据房地产估价中的。A:合法原則
B:最高最佳使用原則 C:替代原則 D:公平原則
E:工业用地的监测点评估价格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规定性地块控制指标包括__。A.用地性质 B.容积率 C.人口密度 D.绿地率
E.市政公用设施
2、下列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中,属于区位因素的有。A:交通便捷程度 B:朝向、楼层
C:周围环境和景观 D:建筑规模 E:外部配套设施
3、可行性研究是在投资决策前,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__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
A.社会因素 B.技术经济 C.风险
D.收益成本
4、资产具有的特点包括。
A: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B:资产都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但也是企业所控制的 C:资产都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
D: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引起的、企业当前所承担的义务 E:资产将要由企业在未来某个时日加以清偿
5、下列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贷款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债权人通常是商业银行 B.不能用于偿还土地购置贷款
C.主要担保物为在建工程及相关土地使用权 D.还款资金来源通常是销售收入
6、房地产的需求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除了随机因素,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有__。
A.该种房地产的价格水平B.消费者的消费水平C.消费者的偏好
D.相关物品的价格水平E.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7、下列职能中,属于保险基本职能的是__。A.分散危险 B.融通资金 C.防灾防损 D.分配资金
8、某房地产占地面积40000m2,上存楼房三栋。甲楼4层,每层建筑面积均为3000m2乙楼建筑面积为3层,每层6000m2;丙楼6层,每层7500m2,则该宗土地的建筑覆盖率为__。A.242.4% B.50% C.41.259% D.187.5%
9、城市基准地价是根据用途相似、地块相连、地价相近的原则划分地价区段,调查评估的各地价区段在某一时点的()。A.最低价格 B.平均价格 C.出让地价 D.标定地价
10、某房地产开发商转让一块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为2900万元,土地增值税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为1800万元,土地增值税应纳税额为万元。A:330 B:350 C:440 D:870 E:执行层的组织协调
11、某幢大厦的总建筑面积为10000m2房地总价值为6000万元,其中土地总价值为2000万元。某人拥有该大厦的一部分,该部分的建筑面积为100m2,房地价值为80万元,则按土地价值分摊方法计算该人占有的土地份额为()。A.2.4% B.1.5% C.2% D.3%
12、在运用假设开发法进行估价时,首先要调查待开发房地产的基本情况,其基本内容包括__。A.弄清土地的位置
B.弄清土地的面积、形状、基础设施完备程度等 C.弄清城市规划设计条件 D.弄清将拥有的土地权利 E.测算开发项目的预期利润
13、按贷款使用期限的长短,可将贷款分为。A:短期贷款 B:中期贷款 C:长期贷款 D:抵押贷款 E:保证贷款
14、某宗房地产欲出售,其评估价格为100万元,最后实际成交价格为150万元,这可能是__。
A.评估价格公平合理,成交价格不公平合理 B.评估价格不公平合理,成交价格公平合理 C.评估价格和成交价格都公平合理 D.评估价格和成交价格都不公平合理
15、运用路线价法估价,遇有__等临街土地价值的计算,需进行加价或减价修正 A.一面临街的矩形土地 B.前后两面临街的矩形土地 C.一面临街的三角形土地 D.梯形土地 E.街角地
16、房屋登记机构受理异议登记后,应于__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A.1 B.10 C.15 D.30
17、拍卖活动中主要涉及的当事人包括。A:拍卖人 B:委托人 C:竞买人 D:买受人
E:拍卖主管部门
18、一业主打算将自家闲置的一处房屋出租给另一人经商。所以现在翻建房屋使其面积扩大,那么他应当进行__登记。A.转移登记 B.变更登记
C.先进行变更登记再进行转移登记 D.先进行转移登记再进行变更登记
19、敏感性分析的最基本方法是()。A.因素不确定分析 B.线性因素分析
C.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D.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20、下列属于长期资产的有。A:长期投资 B:固定资产 C:无形资产 D:应收账款 E:存货
21、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实行风险管理采取的措施有。A:分期发放贷款,对其现金情况进行监控
B: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销售款进行监控,防止销售款挪作他用
C:要求申请贷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本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 D:不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用于缴纳土地出让金的贷款 E:密切关注开发情况,以确保房屋能在合理期限内交付使用
22、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经济因素有__。A.经济发展状况、储蓄、消费、投资水平B.社会发展状况、房地产投机和城市化 C.财政收支及金融状况、利率 D.物价、汇率、居民收入
E.人口数量、行政隶属变更、居民收入
23、从权益的角度来看,现实中的房地产估价对象包括__等。A.有建筑物的土地,包括建筑物尚未建成的土地 B.“干净”的房屋所有权和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 C.有租约限制的房地产 D.未来状况下的房地产 E.共有的房地产
24、城市房屋拆迁评估价格的确定不考虑被拆迁房屋的。A:区位 B:用途
C:搬迁补助费 D:建筑面积
E:执行层的组织协调
25、属于外汇市场的参与者的是__。A.外汇银行 B.外汇受理人 C.客户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推荐阅读:
统计法基本问题要点08-29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05-10
基本统计学知识01-29
社会统计学基本公式09-07
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06-16
企业的经济统计问题08-26
统计学问题分析10-23
企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08-09
中考中的统计问题11-27
中学教师基本信息统计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