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统计工作问题(通用11篇)
高校统计工作问题 篇1
统计日益成为管理国家事务、发展社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以此来看, 统计不仅能够记述国家和社会状况的数量关系, 也能记述机关、企事业、个体户和家庭状况的数量关系。统计的广泛性特点是确定广义统计范畴的重要依据。
一、统计的含义
(一) 广义统计
广义的统计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统计, 既包括我们常说的统计工作, 也包括我们学习和应用的各种统计方法知识, 还包括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当中的统计行为和活动等, 即所有统计现象和统计行为都是统计的范畴。统计, 可以说是一种调查研究方式, 也可以说是一种认识方法, 还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行为, 但说到根本, 统计就是调查事物数量现象以研究特定现象的活动, 对事物数量现象的调查研究 (简称数量调查) 是统计的本质属性。统计, 首先是调查, 再就是数量, 这是统计区别于其他形式调查研究的最突出特点。
(二) 狭义统计
如果从广义统计概念总系图上所列层次上说, 系统事物统计和统计学就可构成狭义统计。但是从统计的社会存在现实情况看, 狭义统计应该是指统计人在工作和教学中接触的统计, 就是我们常说的统计工作和统计学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狭义统计。因为目前在国内, 人们约定俗成的和媒体常用的统计一词的含义就是这样的, 人们在学校教授的是统计学、学的是统计学, 走上统计岗位做的是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和统计学是人们接受统计教育、从事统计教学和统计工作接触最多的观念了, 统计工作和统计学的观念已深入了人心。
因此说, 统计工作和统计学就是狭义统计的两个基本涵义。狭义统计是统计的主体部分, 统计工作和统计学是狭义统计概念的两大分支系统, 是对现行统计进行分类的基础。
二、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教育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 现有教育统计报表的指标体系不完善
纵观各高等学校的统计工作, 一些单位和领导普遍存在“任务”观念, 为填报表, 为完成任务而统计, 未能把统计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把统计信息自觉地用于决策和日常工作。尤其是个别领导存在统计可有可无, 人员可强可弱, 分析可搞可不搞的错误思想, 对统计工作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有效的指导,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工作全面发展。教育部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制定了一系列“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教学设备值”“图书馆藏书量“”高职称师资比”等硬件标准, 作为评定一所高等学校办学资格的主要依据。但近几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学校扩招后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与办学资源短缺所形成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 现有教育统计手段滞后, 统计应用形式单一
目前, 高等学校统计工作很少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基本上仍然停留在以手工统计为主, 然后通过计算机单机录入后进行数据处理, 对计算机的应用停留在报表处理阶段, 存在着效率低、统计信息共享性差的问题。对计算机的使用由于是单机进行, 没有形成网络, 往往使原本很有参考价值的统计资料成为滞后的信息, 降低甚至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同时由于数据分散不利于信息的开发与利用。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应用空间十分广阔, 并且有很强的服务功能, 但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应用形式单一, 多数是被动的完成报表任务, 服务方向依然是以为上级服务为主, 具体地说仅局限于上级部署什么报表, 就完成什么数据的采集。但在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 高等学校教育统计数据不仅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非常必要, 而且在各高等学校自身微观管理中, 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预测、学生培养质量等一系列管理也很必要, 对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 以制定最佳决策。但现在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对于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所需要的报表以外的各种数据, 则没有主动地根据教育管理需要进行采集、提供, 因此满足不了教育管理的需要, 这就使教育统计滞后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和教育改革, 丧失了最基本的为教育管理服务的功能。
(三) 教育统计队伍建设与教学管理、教育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
高等学校统计人员普遍非科班出身, 对统计知识了解较少, 长期得不到有关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的培训;与国家统计部门联系少, 缺少及时有效的指导, 难以了解国家统计改革与创新的新发展。就辽宁省来说, 多数高等学校没有专职统计人员, 统计工作多数是由办公室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或一懂得计算机操作的人员兼任。这批兼职的统计人员虽能完成报表, 但他们一方面对统计的专业知识、统计功能、作用等情况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对具体的教学管理理论业务知识和情况不甚熟悉, 难以把统计知识灵活地、科学地运用到现代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中去;此外, 由于兼职的缘故也无暇探索如何挖掘统计信息的潜在价值, 主动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高等学校改进教育统计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 拓展教育统计应用空间, 开发统计服务功能
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应从单纯为上级服务为主, 转向教育统计既要为上级服务, 又要为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教育改革服务。高等学校教育统计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信息, 为教育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倘若教育统计仅局限于此, 就远未发挥其作用。由于教育统计渗透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因此, 高等学校的教育统计应在高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改革中有所作为。譬如在高等学校管理和改革中从学科建设到课程建设, 从教师管理到学生管理, 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试卷管理到成绩管理等等, 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要涉及到数据, 我们利用教育统计作为工具和方法能使教学管理在纷乱庞杂的数据和现象中理出头绪, 由繁化简, 从个性中看出共性, 从样组推断总体, 从已知预测未知。再者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 在高等学校管理中, 我们还可以把教育统计方法与教学管理融为一体, 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 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价活动, 对教学管理起鉴定、诊断、反馈、监督、激励等作用, 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可见教育统计与管理密不可分。
(二) 建立完备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组成的统计指标系统。完备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加强高等学校统计工作的重要前提。近年来, 国家教委对高等学校教育统计指标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规范, 基本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 这为高等学校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然而, 由于办学形式、办学条件以及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各高等学校都具有不同于其他院校的办学特点从而使各高等学校的统计工作任务不尽相同。因此, 高等学校应该从日常教学、行政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 以国家教委及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统计指标体系为核心, 加以必要、合理的补充, 建立一套更详尽、更完备的统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可分为综合与专题两类, 综合指标体系以政府宏观调控需求为主体, 相对稳定, 主要依据各类报表内容, 涵盖学校教育资源中人、财、物的各个方面;专题指标体系则应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针对高等学校运行机制中的主要观测目标。
(三) 健全机构, 稳定工作队伍, 提高教育统计人员素质
教育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专业工作, 队伍的稳定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年初”报表, 不经过一、二年实践, 很难把握整套报表统计口径, 每年报表汇总时, 有些老统计人员都出错, 因为每年报表都有变动。有些学校, 经常更换统计人员, 新的统计人员不熟悉统计报表, 统计口径把握不准, 报表平衡不了, 少数统计人员就三分统计, 七分估计, 准确性就可想而知。有些比较负责的统计人员, 又把报表带回学校, 重新填报, 及时性就很难保证。由于机构不健全, 统计人员兼职过多, 调动频繁, 按照原国家教委《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学校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 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经常督促检查, 具体指导”。校长办公室应当设专职综合统计人员, 负责学校综合统计工作, 各部、处、室配备兼职统计人员, 形成纵横交错的统计人员网络, 把好统计数据“源”头质量关。同时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 高等学校统计人员一般学历高, 综合能力较强, 要加强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的培训, 可根据学校实际, 采取送出学习, 请统计方面专家、教师来校讲座, 开展统计知识竞赛, 加强统计业务考核等措施, 提高统计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秦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统计质量管理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2) :12-13
[2]戴世英.教育统计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探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4) :47-49
[3]张铭, 朱华武, 袁光敏, 等.论教育统计信息的价值及其利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 :79-80
[4]韩丽萍, 张敏.浅谈高等学校统计工作管理弊端和对策[J].辽宁经济统计, 2005 (7) :27-28
[5]刘晓彤.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统计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咨询, 2005 (2) :42-43
浅析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倦怠问题 篇2
【关键词】学生干部 工作倦怠
目前,学生干部工作倦怠问题已成为学生干部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一步影响整个生活状态。
一、存在现状与原因分析
很多学生干部由于人际关系、心态等问题上的处理不当,从而丧失工作初期的热情与自信,可称为工作倦怠。学生干部出现工作倦怠主要表现为对工作冷漠悲观、视工作为负担、缺乏探索的热情与活力、遇到困难退缩、布置工作时再三推诿等等,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
对学生干部工作出现倦怠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双重身份的压力,缺乏成就感
学生干部兼顾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干部。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干部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干部则要求学生干部有较强的责任心,具有良好的处事能力。有的学生干部由于无法协调学习与工作,产生了双重身份压力,身心疲惫,从而出现工作倦怠的现象。此外,有的学生干部在学习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关心与肯定,常常产生工作困惑,缺乏成就感,进而形成了明显的工作倦怠状况。
(二)工作氛围不理想,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学生组织中往往会出现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等情况,导致组织成员间合作不愉快,甚至有学生干部因个性原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融入不了学生组织群体,最后选择退出组织。此外,由于工作氛围的不理想,学生干部间、干群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工作开展不顺利,使得学生干部易出现工作倦怠问题。
(三)工作期望过高,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组织的执行者,承载着教师与同学给予的期望。但是往往大家对学生干部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艰辛度缺乏了解,期望值过高,学生干部除了面临着学习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之外,还同时受到外界的期望压力,会导致身心疲劳,逐渐失去对工作的耐心和热情,习惯于按部就班,毫无创新意识。有的学生干部工作认真负责,但会遇到投入精力多,评价一般的情况,常常产生付出与回报不平衡的困惑,进而对工作失去信心,产生倦怠之势。
二、思考及对策
针对学生干部工作产生倦怠感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思考与对策:
(一)认清工作定位,合理确定工作期望
学生干部应认清自己的工作定位,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防止工作倦怠感的出现。学生干部要明确本职工作,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学生干部应了解自身工作范畴、工作特点,给自己确定工作方向与方式方法,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开展工作。此外,学生干部应合理确定工作期望,切勿盲目期望过高,以致产生工作倦怠现象。学生干部在担任职务之初要依据个人性格、能力、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合理确定自己的工作期望。学生干部在任职初期应对任职期间的工作艰辛、工作所会遇到的困难、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等问题有一个系统地思考,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工作期望,使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倡导学生干部个性化发展
目前,有的学生组织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宁要听话的,不要有才的,所以学生干部往往对上服从,执行能力强,但自主、主动、决策能力太差,久而久之失去工作热情,出现工作倦怠现象。社会的发展需要个性化的人才,实施个性化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势在必行,学生干部作为校园里的领跑者,是最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群体,所以更应重视学生干部的个性化发展。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学生干部的特长、爱好、情感等特点分配职务布置工作,注重学生干部的个性塑造,并善于发掘其优点,扬长避短,使其能在学生组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注重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避免产生工作倦怠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指导老师应在准确掌握学生干部心理状况的同时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指导老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干部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及时沟通认真倾听,找寻问题原因、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地纠正,尽快帮其克服不良心态,恢复状态投入工作。此外,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培养也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干部往往由于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弱,对工作产生倦怠感。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培养可通过心理讲座、团体活动、心理辅导等形式开展,积极培养学生干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干扰有坚强的意志,保持高度的自信心。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指导老师共同努力。
(四)完善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学生组织是学生干部成长与自我锻炼的重要环境,所以组织建设尤其关键,好的组织才能吸引好的成员,好的组织能使成员们充满工作激情与合作精神。为了有效地解决学生干部工作倦怠的问题,完善组织建设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只有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完善制度体系,明确职责范围、工作内容,规范工作行为,才能使学生干部对自己的工作有个明确的了解,不会产生分工模糊、责任不明的情况而导致的工作迷茫与倦怠。确定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把学生干部联结在一起的同时,能够形成了共同的工作合力、共同的理想信念,使学生干部有工作头绪与激情。同时要注重工作环境的营造,理顺教师、学生干部、学生等之间的工作关系,创建和谐工作气氛。
【参考文献】
[1]林丽.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2]田寶,李灵.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29(1):189-193.
高校学生入党工作问题研究 篇3
改革开放以来, 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在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下,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密不可分。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任务上是一致的, 都是围绕育人这一根本、德育这一核心,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开展工作。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而高校大学生入党工作又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 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为提高党员的党性和树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 做好高校学生入党工作, 不仅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需要, 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更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2 高校学生入党工作的问题
2.1 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复杂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社会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在各种社会思潮中也趋于多元化。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复杂, 部分高校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功利性强, 其中既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也有功利主义的成分。有的大学生把入党作为获奖评优有利条件、有的大学生把入党作为一种个人荣耀、有的大学生把入党作为一种政治资本, 便于日后就业和工作。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 严重制约着高校学生党员整体水平的提高。
2.2 高校学生入党工作管理及制度建设不完善, 落实不到位
(1) 在对要求入党的高校学生的前期教育管理上, 没有进行细致的工作。缺乏专业的学生党建工作者对要求入党的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 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导致有些要求入党的学生对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 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等基本原则和知识不了解, 没有起到帮助要求入党的学生端正入党动机, 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的目的。
(2) 在入党程序上, 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没有严格地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试行) 》以及学校相关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中规定的程序, 在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论教育、培养、考察、政治审查、列为发展对象以及党支部对发展对象的审议、讨论等一系列基层程序环节中, 存在简约化和形式化等现象。
(3) 在入党制度上, 对学生党员的入党工作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程序不明确, 工作不细化。有的学生不了解该怎么办、做什么;基层党组织工作处于粗放状态, 有的支部要从上千名学生中挑选入党积极分子, 难度很大;没有相应的淘汰机制, 入党积极分子基本都能转正;会议讨论阶段时间短, 质量不高;一些培养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缺乏对其帮助对象的培养和教育。
发展党员的一系列工作问题给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提高带来了一定问题, 存在着鱼目混珠的情况。粗放的工作程序和松散的工作作风给学生群众造成了不好的印象。
3 如何解决高校学生入党工作的问题
3.1 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建设
从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来看,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者的相对数量不足, 做细致工作的难度很大, 很难保证对有入党要求的大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甄别、选拔等一系列工作的合理化, 要使之成为合格党员的目标较难实现。
另一方面, 大学生党建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与工作需要有一定差距, 从事基层学生党建工作需要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及较高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 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建设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不仅要在数量上发展, 还应该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2 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早期培养教育
要努力引导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采取党校团校培训、落实培养联系人责任、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内活动等经常性培养教育活动, 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要解决好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复杂的问题, 不能简单地排除、拒绝一些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党内来, 而应该通过教育等方式培养他们成为符合党员标准的知识分子。事实上, 我们党历来重视那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群众, 尽管他们最初的入党动机也许是低层次的, 但党组织的作用就在教育他们, 把他们的认识从低层次上升到党的崇高奋斗目标, 要通过细致的教育工作来发展党员, 帮助其不断成长。
3.3 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入党工作制度建设, 将具体工作落在实处
完善合理的制度是公平合理地甄别吸纳优秀入党积极分子的根本保障。将制度真正地细化、落实在具体工作活动中, 体现在实际效果里, 才能保证学生入党工作公平、科学、合理。一方面, 在制定各项制度的时候要考虑到具体操作细节, 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如联系人制度中联系人多久与发展对象或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一次, 是否要制定培养教育计划和记录联系时的谈话记录;分层集中培训制度中是否涉及到社会实践培训, 若有是否需做实践报告;“推优入党”制度中的“优”如何衡量, 怎样才能既保证公平公正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群众的入党积极性, 等等。另一方面, 对制度的实施要有约束或奖惩机制, 作为保证每项具体制度的落实, 如可考虑将基层党支部对制度的实施情况作为党委考评该支部的指标之一。另外, 还要加强宣传与学习, 使每一名大学生都了解入党组织程序, 了解各项制度, 使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意愿在客观上有可实施性。
对高校学生入党工作制度的细化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对入党问题的正面认识、体会到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入党积极性。
高校是优秀青年人聚集最多的地方, 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不断将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 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 也是改善党员队伍结构, 使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措施。高校党建工作者应不断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矛盾, 把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吸纳到党的队伍当中,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试行) .中组发[1990]3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3]齐卫平等.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的研究.思想理论教育, 2007.9.
高校统计工作问题 篇4
一、高校餐饮工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l、关于规范分离工作中的政策问题。后勤部门在规范分离后,一定要政策到位。只有政策到位,给足政策,餐饮等后勤实体才能稳健、持续发展、不能一剥离就撒手不管,立即“断奶”,应该“扶上马,送一程”。
2、社会餐饮业对高校餐饮业的冲击。近年来,高校周边的社会餐饮业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以管理手段灵活、成本低,很快抢占了部分市场。加之许多高校借助社会力量融资在校外兴建学生公寓,造成生源外移,校区内的餐饮市场大量流失。
3、基础设施投资减少,餐饮部门上交任务加大。国务院[2002]1号文件第十六条明确指出: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供水、供电、供气、地下管道及食堂设备等后勤基础设施严重陈旧老化,必须加快进行维修改造。维修改造所需资金,按财政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而许多地方和高校并没有具体落实,反而认为“后勤社会化,就是要不断减少经费。”不加区别地一下子就全部断掉学生食堂、锅炉房、浴室、燃料费等各种必要的投入和支持,甚至还要求改革后的学生食堂、餐厅立即向学校上交不切实际的高额经济指标等。这样势必引起师生对餐饮部们的意见。
4、国家调资和学校岗位津贴的提高造成新的压力。国家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每两年提一次工资,同时随着学校扩招,办学规模扩大,不少院系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由此不少学生对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岗位津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后勤集团为了稳定员工队伍,不得不接近或参照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分配办法。这样经费支出增大,直接成本提高,必将给餐饮中心造成新的压力。
5、职工转换观念缓慢、全面素质亟待提高。高校后勤餐饮职工高中文化以下的占相当比例,如有的高校为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征收了近郊土地,招进的“农转非”职工不少安排在后勤餐饮部门。他们认为在学校工作高枕无忧,认为高校这口“大锅饭”总是有吃的,下岗也轮不到自己头上,因而在新旧体制转换之际缺乏压力和应有的危机感,忽视了师生员工是我们的“上帝”,所以服务质量上不去。
二、解决当前高校餐饮问题的对策
1、全面转变观念。就是校领导、服务对象和后勤职工都要转变观念,目前高校餐饮社分化改革的问题、难点很多,工作要求很高,要给予更多地关注和扶植,并尽快建立高校餐饮现代企业新机制。
2、积极为高校餐饮减压。现在高校餐饮实体压力非常大,学校、后勤集团和服务对象对餐饮的期望值都较高,而给予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甚至有的要求上缴过多、应合理核算餐饮上缴费用,切实保证伙食质量和价格。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校外餐饮的整治力度,确保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尤其要加大在饮食卫生安全设施的改造力度。正式工包袱很重,正式员工的人头费已经大大超过了社会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加上卫生、安全方面要求很严,卫生、消毒、防毒、防预等费用就比社会上的餐饮企业高得多,这使我们高校餐饮服务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给予政策支持。在校内餐饮市场方面必须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学生公寓外移归口管理,保护高校餐饮实体市场,实行市场养人;对于原有资产要无偿给实体使用,做到资产养人;对相关经费给予支持,特别对新建食堂、食堂扩建基础设施、锅炉改造和大型设备维修应由学校继续投入和解决,对某些非经营性资产的维护费和部分员工的工资费用还是学校拨给,等等。
3、进一步完善餐饮体制,扩大餐饮服务的内容与范围,增强餐饮部门的经济实力。要创建校园餐饮文化品味,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积极拓展校外市场,努力实现高校餐饮的规模经营。
4、国家调资和学校提高岗位津贴时应考虑后勤实体的实际情况予以相应提高。后勤实体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健康发展、稳定的重要部门。后勤人员的待遇一直是同步同政策进行的。在服务收费没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以及考虑后勤“养人”的实际情况,应由学校统筹安排。
5、加大对后勤实体职工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认识与技能。(选自《湖南高校后勤通讯》)
载自《中国高校后勤通讯》第412期
学校食堂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何东兴
俗话说得好:“学校要管好,重点抓‘两堂’。”一是课堂,二是食堂。笔者在此主要对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食堂承包经营存在问题谈一些思考与对策。客观地讲,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全国高等院校的全面推行,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一时代性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果。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二重性,笔者对近年来食堂承包经营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存在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积极地对策,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学校食堂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思考
学校后勤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含概的面比较宽,就食堂改革来说,大多采用的是承包经营,承包机制引进了个体私营模式,运行中存在如下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具体可归纳十个问题。
1、食堂承包人是以盈利为目的。就承包者来讲,承包期内他们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盈亏,亏本坚决不干,赚钱越多越好,经营中采取的服务措施也是为了赚钱的一些手段,承包期满,抬屁股走人,到其它地方去发财,学校的稳定,师生的利益,这都是学校的事,与承包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这是“利”字带来的首要问题。
2、学校多年为食堂培养的技术骨干人员严重流失。学校食堂一旦承包,承包人用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没有技术的人成了“人才”,容易应聘,有技术的人反而落聘,其原因很简单,没有技术的人条件要求低,工资低,成本低,比较听话;有技术的人条件要求高,工资高,成本大,而且这些人的个人技术往往比承包人强,人太能了就没人敢用。加之工资不能如期发放等,从而造成食堂技术人员(厨师)大批落聘而另谋出路,使学校多年培养的技术人才就这样走失,许多学校食堂管理人员感叹地说:“能干的人没有几个了!”
3、“小农经济意识”走进了高等院校。食堂公开招标承包的形式,使社会上什么人都可以报名参与,往往被有钱的外行,或者是说的好,作的不好的人中标,承诺只是招标会上的演讲词,日后便抛在脑后,没有兑现的行动。实际表现为:一是个人、环境、饭菜卫生太差;二是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与高校文明差距太大;三是服务方法简单粗俗、档次太低,与院校正规管理要求大相径庭。使经营与管理之间产生过大的距离,导致管理搞不好,工作很被动,师生意见多,学校不满意。
4、公有财产损失严重。承包经营者,大多没有固定资产投入,只是交了少量押金,食堂的房子、用具设施就归其使用,机械没有功夫保养,只知使用,不知爱惜,承包期满大都成了废铁,收回的管理费根本不抵财产损失,这是目前各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5、利益驱动,假冒伪劣原料进入食堂,使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根源。承包人只顾自己发财,私盐、毒米、病肉等假冒、次劣食品、蔬菜进入学校食堂,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直接危害师生健康,影响学校稳定,这是学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隐患。
6、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承包食堂招聘、解聘从业人员手续过于简单,承包人说行就上班,说不行就下岗,大部分从业人员过去干什么,谁也不了解,素质太差的人进了学校,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直接侵蚀校园文明的氛围,也隐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
7、承包人借单位名义在社会上大肆赊账,学校的声誉受到侵害。食堂一旦承包到手,承包人的个人信用度随之升高,这些“聪明的人”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借学校名誉在社会上大肆赊账,且长期不还,有些干脆走人了之,债主只好找学校,影响学校正常办公,或将学校推上被告席的事例屡见不鲜。
8、职工政治学习、业务培训淡化。在以人为本,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学校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理论学习、技能提高,是学校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需要,但是,承包人只讲产生,不讲政治,他们认为只要把事干好,学习培训没有必要,学校开会、重大活动不参与,从思想上使食堂从业人员与学校整体脱节。我们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可后勤人员的素质没有实质性提高,以人为本,文明诚信,创新意识从何谈起,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9、长期变换“量、价、质”的花样,赚取大额利润。承包食堂饭量不足、价格高、质量差是学生长期反映意见最多的,也是管理工作的难点,如:馍、饼、油条、麻花等以个出售的食品好检查;炒菜、面条、米线等以份出售的就不好检查,只能靠承包人良心和管理人员监督,这就如同弹簧,你管严了就好一点,稍一松手就“反弹”,所以场面上与实际出入较大,这是食堂管理最难管的环节,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10、管理机制相对削弱,致使管理无法创新。食堂承包后学校认为管理人员没事干,管理岗位减少,人员只数也减少,学校对食堂的支持也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也随之降低。具体有四个问题:一是有些食堂没有专职管理员,食堂日常管理靠兼管来完成,兼管是有时间就管,没有时间就不管,学校一日三餐次,一年开饭1000餐次以上,即是99%师生满意,那也有10餐次以上的不满意,出人预料的重大不安全事件,往往就发生在这里;二是食堂管理人员国家规定的一些劳保补助等一律取消,他们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有些学校把食堂管理变成八小时上班制,食堂开饭,管理人员却下班了,这确有点小小的教条;四是食堂是专门的招聘领导小组公开招标承包给经营人的,管理人员的话,食堂承包人可以大打折扣,“反正你把我怎么样不了”,导致管理成为形式,管理责任很难落实,管理创新根本不敢去想。
二、学校食堂改革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学校后勤改革是一项尝试性工作,也处在探讨阶段,必须科学的、辨证的看待这一新生事物,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改进完善,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健康发展。下面就前面十个问题,谈谈笔者思考的十项对策:
1、选好食堂经营人是搞好伙食的关键。食堂经营人最好要有一定的个人投资,要懂行、有技术,特别要熟悉学校食堂经营,诚实守信,热爱学生,诚信经营,盈利合理,达到双赢。学校要对初次应聘的食堂承包人作一些考察工作;承包人连续参与下期食堂承包应聘的,以往表现要作为重要参考,如优质服务班组获得的次数、师生民主测评结果、管理科室对其以往表现的评价、学校临时布置任务完成的情况等,都要加以综合考虑,才能选出好的承包经营人,人选好了,就等于开了个好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2、要采取有力措施稳定从业人员队伍。首先,按照有关法规,逐步建立从业人员保障制度,如劳动合同、医疗保险等;其次,要关心从业人员的生活利益,多一份关爱,少一些责备,以人为本,栽好“梧桐树”,把人才留住;再次,采取针对性措施,杜绝损害从业人员利益现象发生,如工资可由承包人造表,管理部门按期足额发放等保障措施,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食堂姓“教”不姓“社”,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即是他们暂时离开了,以后也会再回学校来服务的。
3、食堂承包经营要有规范要求。①、考虑引进有实力的专业化队伍参与经营;②、从业人员结构要明确限定有技术职称的厨师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5—35%,并且要有卫生管理部门颁发的岗前培训证和健康证,保证从业人员达到专业标准要求;③、抓好管理育人,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内部培训,使他们摆脱“小农经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融入学校整体;④、按专业规范要求制订服务标准和文明用语,向规范化服务不断迈进。
4、食堂承包管理费和设备财产折旧费用要适当收取。食堂承包管理费要适当,不要太高,聪明的校长是不指望食堂来盈利的;食堂的设施要收取设备财产折旧费,每年要拿出收取的折旧费,更新、配发一些机械保养用品,定期维护设备,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制订财产管理制度,要教育承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爱护食堂公物。
5、加强食堂物资统一管理。①、学校要对面粉、大米、食油、大肉、调味品等大宗采买,便于储存的原料实行索证采购,统一管理,严把质量关,定期查看供货厂商提供的产品合格证,保证入库原料的质量;②、每天要有专人定时现场检查验收食堂购买的蔬菜等新鲜原料,从源头上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才能把保证师生身体健康真正落到实处。
6、健全临时用工管理机制。首先,要严格执行《劳动法》,规范用工登记制度,要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其次,要建立内部用工档案,将食堂从业人员纳入学校考核管理,一般每学期考核一次,定出格次,对表现优秀的予以奖励;再次,制订细致地管理制度和文明公约,鼓励食堂从业人员参加学校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文体活动等,发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双重作用,用良好的校园的文化氛围熏陶他们,使其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7、划清学校与承包人之间的权、责、利。①、食堂承包协议中,要明确介定不能以学校名义在外赊账,发生经济纠纷要承担法律责任等内容;②、承包期满之前,管理部门要书面通知承包人清理外欠手续;③、承包人离开时承包押金缓一段时间清退,以备清理尾留经济手续,这样才能避免把学校拖入经济纠纷之中。
8、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的学习和业务培训。一是要坚持例会学习制度,树立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的正确理念;二是要多开展一些知识问卷、技能比赛活动,把大家的兴趣引导到学知识、练技能上来;三是坚持服务育人,要求从业人员树立文明形象,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出表率,为学校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新的后勤服务队伍。
9、拓宽检查监督层面,严管食堂“量、价、质”。从六个方面着手工作:一是要参照国家饮食管理部门颁布的食品标准,制订食堂饭菜量、价、质管理标准;二是让“学生伙食监督委员会”自发的检查监督;三是管理人员要抓好日常检查管理,特别是开饭时间的检查;四是教学工作固然重要,后勤管理也不能放松,学校主要领导要定期检查食堂,对食堂工作给于支持;五是让承包人轮流参与检查活动,使他们信服检查的真实性,促进其搞好食堂经营,保证饭菜量足、价廉、质优;六是定期开展民主测评,主动征求师生意见,要求食堂及时整改。通过以上措施,使食堂按规范公平经营。
10、健全管理机制,促进管理创新。一是必须要设食堂专职质量管理员,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全程督查管理;二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三是要认真总结以往经验,花时间、负责任、公开、公正的搞好一年一度的食堂承包工作;四是从管理费中拿出一部分经费,给管理人员配备劳保设施,使他们参与到现场经营中去;五是食堂管理离不开三方的理解支持和一方的奋斗:①、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②、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理解和支持;③、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理解和支持;④、离不开全体管理人员、承包经营人和从业人员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有了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方方面面地理解和支持,食堂管理一定会更大的创新。对高校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廖志宏、傅 英
摘要: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内涵是伙食服务的商品市场化和企业化。在高校伙食服务社会化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伙食成本核算制度;不断转换机制,参与社会竞争,拓展发展空间,壮大整体实力。这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后勤伙食企业与高校平等主体之间经济往来的关系确立,竞争机制完善,开拓市场能力加强,才能使伙食企业向多元化经济实体转变,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化。
关键词:后勤 伙食服务 社会化 认识 实践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的后勤,要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高校伙食是高校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也必须率先社会化。这一点,已成共识,但在理论上如何理解,实践中如何操作,还有待广大伙食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一、高校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指导方针,要实现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首先要对其含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理论上讲,要实现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将其纳入社会化经济环境中,使其成为社会统一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式、福利型的事业单位部门成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使之逐步与社会第三产业餐饮行业接轨。在社会化过程中,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转变,即后勤伙食服务的商品市场化和企业化。商品市场化一是指后勤伙食服务所提供各种产品,包括有形产品(菜、饭等)及无形产品(商标、专利等)都要转变成商品,通过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市场化是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的基本特征。二是指将后勤伙食服务系统推向市场,在资金来源和动用、人员安置、利益分配等方面实行市场机制。
企业化是指建立的伙食服务实体应该具有现代化企业所具有的特点,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也是伙食服务社会化的实现形式。伙食服务的商品商场化、企业化构成了后勤饮食服务社会化的基本框架。
二、近年来高校后勤伙食社会化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点滴的积累。全国许多高校(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在近几年的伙食改革探索中,紧紧抓住高校各项事业超常规发展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好机遇,坚持“早改革、早受益”的原则,在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稳定的前提下,加快各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朝社会化方向迈开了坚实的一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不断完善伙食成本核算制度,这也是伙食服务商品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高校伙食服务部门始终贯彻高校“三服务、二育人”宗旨,本着让师生“吃饱、吃好、吃省”的原则,因校制宜,逐步形成接近伙食全额成本核算方法。全额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间接成本为所有管理费用。直接成本由原料、调料、燃料、低值易耗品、维修费用等构成。各餐厅进行日常经营过程中,采取接近全额成本核算方法,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
2、不断转换机制,由计划经营条件下“福利型”运行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化”经营机制转变。
“市场化”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制,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企业化”要求各餐厅自主经营,寻求合理利润,拓展最大市场,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率。在日常工作中应形成六大机制:经营中的风险责任制,资源配置上优化、保值、增值机制,原料采购的市场竞争机制,分配制度上激励机制,人员管理上的优胜劣汰机制,经营管理中的监控机制。通过机制转换,在管理、经营和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实效。例如:分配激励机制实施后,餐厅通过减员增效,人均产值上升幅度加大;资源配置上优化、保值、增值机制的实施,使设备资产每年达到一定幅度的增值。
3、向管理要效益,加强制度建设的力度
通过成本核算制度完善及机制的调整,已为后勤伙食服务社会化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但要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需要加强管理。伙食服务部门在理顺关系,转变观念,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在利益分配方面,参照月营业额和间接成本回收和当月考核成绩,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适当拉开差距,完善了部门职工劳务报酬发放办法。在内部监控管理方面,制定内容详实、责任明确的《监控实施细则》。这为部门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监督保障作用。在劳动用工方面,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着手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与实践。每年与非在编职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书,每年为他们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保险,并开展了非在编职工中选拔管理干部的尝试,都取得了成效。在人事管理方面,出台并完善《职工聘任管理办法》,实行职工总量控制,聘任上岗,定期考核,聘任与确定级别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4、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壮大后勤伙食整体实力。
对于高校后勤伙食部门这个具有竞争性的行业来说,高等院校之间、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之间,联合创办合作制餐厅,大力推进合作餐厅发展,是后勤伙食社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许多院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且有益的尝试。如浙江大学伙食服务部门就先后托管了浙江应用工程学院、浙江中医学院、解放军117医院饮食服务,并成立了合作制餐厅。它以物美价廉的菜肴、热情周到的服务迅速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青睐,并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建立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两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均衡的体制,使经营机制得到了转换,合作双方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解决了部分学校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闲置等一系列问题。走出学校,创办实体是伙食社会化转变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改善办伙条件,探索社会化道路,增强后勤自我发展动力起到了良好且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许多院校后勤伙食服务部门在机制上初步建立起适应学校实际的准企业管理和运行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从改革中得到益处。一方面为学校节约相当部分行政拨款,并上交学校一定数额利润;另一方面职工收入每年按一定比例递增,且于内部装修及外部环境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多。
三、高校后勤伙食改革的前景与展望
高校后勤伙食改革没有统一模式,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要小步快跑中把握住伙食改革的方向,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1、后勤伙食企业与高校的关系
后勤伙食与高校之间应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来往关系。后勤伙食企业通过向高校提供自己的产品、服务,从而获得利润。高校有权选择社会其他餐饮行业,标准是看谁提供的产品质量高,价格低,此外,两者之间还有一种产权关系。后勤伙食企业在社会化之前是学校后勤的职能部门,其产权归属学校,因此在与学校剥离过程中,应彻底清查和评估资产数额,然后将评估出的资产总额作为后勤伙食企业的投入成为企业的股东,可以独资也可以控股。学校可以委任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担任经理,负责日常经营活动,而且学校的权力则通过行使股东投票和受益权得到实现。
2、后勤伙食社会化改革的实现形式
从规模和现状来说,学校规模大,发展后劲强的伙食部门可以发展成为学校提供伙食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而规模较小,发展后劲不足的伙食部门可以并入其它高校伙食部门或进行联合,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后勤伙食服务行业。
从地域上说,高校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各高校的伙食部门可以进行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等,走集约化、区域化道路的发展模式。这具有规模效应,具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其实现形式应建立在对后勤伙食部门的规范分离,并使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如上海市通过“并入、托管、联办、连锁”等形式成立了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就是此例。
从提供服务来讲,后勤伙食企业应按照社会餐饮行业的规范和要求,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人、财、物资源,建立良好的市场营销网络;进行有创意的广告策划;不断开发新产品。只有这样高校后勤伙食企业在与社会餐饮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完善竞争机制与强化社会竞争意识关系
高校后勤伙食企业不能变相垄断,只有完善竞争机制,才能激活校内市场,才能自觉地改进管理,降低成本,使其在竞争中生存、获利、发展。在完善校内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依托校内市场,不断参加社会竞争,开拓社会市场。可以争取多种形式方法实践,如伙食服务企业可与校办企业、社会餐饮行业、国有企业进行合作,还可进行校际间、校企之间的合作。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研究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问题;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25-02
在社会经济环境变革、价值观多元化、就业压力激增的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巨大冲击,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待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入党动机多样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出现了迷茫、困惑甚至误区。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出多样化,有些学生申请入党仅仅是盲目跟从周围同学递交申请;有些学生申请入党是为了增加今后就业的筹码。
2.学生党员对自身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学生党员具备学生和共产党员两重身份,他们在平时除了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之外还应该承担党员的义务。但目前,学生党员参与党内生活和党内事务意识普遍不强,主体作用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在党内活动和事务中学生党员多是被动参加,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不能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政治意识淡薄等。
二、学生党建的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党员发展分布不平衡。从学生党员的发展情况来看,根据党员发展的时间考核要求,大一时只有极个别高中时期入党的学生党员,随着学生年级逐渐升高,到大四学生毕业前,学生党员的比例有的班级会达到50%甚至更高,这就造成了年级之间的学生党员分布不平衡。低年级中迫切需要学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但学生党员的人数却很少;毕业班的学生党员人数非常多,但绝大多数学生党员忙于考研、找工作等个人事务,没有精力投入事务性工作,谈不上发挥作用。
2.学生党员发展数量与质量的两难。有些高校对于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定指标、下任务,于是在具体工作中就出现了发展数量与质量两难的问题,一是追求质量精简数量:二是要求数量放松质量。
3.重发展轻教育。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倾向,把党员发展工作放在首位,相对忽视了党员入党后的培养和教育,没有形成严格的入党后培养教育考察机制,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教育逐渐放松,造成一些学生党员思想觉悟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党组织交付的工作应付、推诿、逃避。由于受资金和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只能停留在看录像、听报告、念文件的层次上,内容枯燥单调,形式古板老套,组织生活对学生党员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4.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工作机制不完善。①基层学生党组织设置不够科学规范。由于发展党员的数量、批次等原因,学生党员的分布不合理,除研究生班级外很难实现党支部建立在班上的要求。此外,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如学生社区、学生社团、长时间外出实习的学生党员等,都没有及时建立基层学生党组织。②对学生党员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基层学生党组织由于缺乏人、财、物等资源,工作思路不够清晰,对支部自身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目标规划。一些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没有形成规章制度,奖惩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没有形成对学生党员的约束力,学生党员或无视纪律约束,或感到入党就大功告成,或觉得自己没有组织归属感。
5.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力量不足。①编制少流动性大。对学生党建工作来说,目前最主要的矛盾是要求入党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工作人员数量却日益减少。许多高校的党建工作者,只有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是专职,学生党建工作主要依靠辅导员。高校的辅导员由于各种原因,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都想方设法调到其他部门工作。党建工作者队伍流动性太大,队伍的不稳定直接造成学生党建工作质量下降。②培训少专职化难。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一般是在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领导下,由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绝大部分是兼职,很少配备专职组织员。辅导员、班主任承担学生管理、维护稳定的责任很重,承担学生党建工作基本上只能应付一些硬性任务。同时,高校也缺乏对学生党建工作者的系统培训,辅导员从事党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信息更新根本达不到党建工作要求的专业水平。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1.完善培养机制,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①注重思想引导,端正入党动机。首先,积极发挥两课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摒弃功利性目的,端正入党动机。其次,把思想教育内容与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入党动机。②保证质量,兼顾数量。要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必须准确掌握党员发展工作的每一项关键环节。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把好质量关,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于拟发展对象,应广泛听取任课教师和普通学生、群众的意见,既要掌握其学习成绩,也要考察其入党动机、责任意识等现实表现情况。③加强教育管理,保证整体质量。要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示范典型为目标,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建立健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学生党员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学习工作中,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严格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要建立学生党员的监督考核机制,让学生党员牢记党员责任义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党员整体质量。
2.加强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①选拔优秀教师党员充实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打造一支以专职党建工作者为基础,兼职党建工作者为补充,理论扎实、熟悉党务工作,德才兼备的党建工作者队伍。②建立学生党建工作者的培训进修制度。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定期或不定期对党建工作者进行党建理论、网络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与工作技能,按照职业化、专家化的要求培训学生党建工作者。
3.拓展工作新领域,开辟网络阵地。①利用网络的快捷性。扣紧时代脉搏,掌握网络宣传主动权,设置网上党建理论、党史回顾、时政聚焦等专题内容,采取网上党校学习、党员信箱、在线讨论等互动式教育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奏响爱党爱国的主旋律,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②利用网络的生动性。学生党支部可以建立支部自己的网页或微博,充分发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特点,大家能够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把严肃的教育内容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党员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提高网络党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只有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才能保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为我们党增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严海燕.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6):114-116.
[2]甘桂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透视与对策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0,9(15):30-31.
高校统计工作问题 篇6
1 目前高校科技统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统计工作重心偏移
科技统计工作包括数据的收集、汇总、审核、填报、分析等5个环节, 其最终目的是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合理的科技方针政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为政府决策服务。统计分析是统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实际情况是, 一提起统计, 大家首当其冲想到的是一连串琐碎的工作, 如设计发放各种调查表格、收集整理一系列杂乱无章的数据, 却很少有人联想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利用。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统计只是作了些表面的、肤浅的工作, 只是为完成任务而搞统计, 而使人们甚至一些地方高校的主管领导对科技统计缺乏正确的认识, 总认为统计数据“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删、可改”, 统计工作“无关紧要”。
1.2 统计队伍不稳定
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非产出性、非突出性、幕后的工作, 涉及面广, 耗时长, 工作难度大, 却往往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凡是搞过科技统计的同志, 想必一定亲身体验过此项工作的艰辛, 尤其是规模较大、成果较多的研究型大学。由于每年的统计报表工作量大, 涉及面宽, 表间关系极其复杂, 只要稍微改动一个数字, 整个表间关系就会发生混乱。统计工作本身的复杂性, 加之统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 致使高校科技统计人员频繁更换, 统计工作的质量和统计年报的连续性受到影响。在陕西省每年的科技统计汇总会议上, “老统计”越来越少, 新面孔愈来愈多, 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1.3 统计数据可信度不高
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统计结果分析的科学性, 可以为制定规划和政策、确立发展目标和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使科技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建立在可靠基础上。没有规范、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 就不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 也就不可能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在科技活动中得到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数据的质量是统计成败的关键, 而数据质量关键取决于科学的规范和标准, 取决于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由于统计工作过于复杂, 手工性劳动过多, 加之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统计人员工作过程中存在“编表”、“凑表”嫌疑, 出现数据内在关系缺乏合理性, 如科技活动人员中辅助人员为零或数据过大, 图书情报系列人员分布过于整齐等。
2 加强统计工作的对策
2.1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提高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从横向来说, 它涉及学校的科研、人事、财务、教务、外事等各个部门, 从纵向来说, 涉及到学校上至校长、主任, 下至每一个科技人员, 工作量大, 涉及面宽。因此, 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科技统计的重要性, 认识统计数据对科学决策的意义及决策执行情况的反馈作用, 关心支持统计工作, 尊重统计人员,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手段, 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设备提供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 确保统计工作的延续性。与此同时, 完善统计工作制度, 将科技统计人员纳入统计行列, 走统计职称评聘系列, 保障统计人员的利益, 使他们热爱统计事业, 安心统计工作。另外, 省级管理部门也可在工作中引入相应的竞争激励机制, 开展统计评比工作, 利用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通过稳定统计队伍, 提高统计质量。
2.2 加强科技统计基础性建设, 改善科技统计工作条件
年终对科技信息进行统计汇总, 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时效性、针对性不强。利用互联网手段能够大大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时效, 并能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科技统计动态。因此, 各级科研管理部门要重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技统计工作, 适时更新设备, 加强网络建设, 实现统计工作上网, 网上传输科技统计年报数据, 改变传统的科技统计手段, 加强科技统计的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统计工作的时效性;每个科研管理单位至少要有一台专门用于日常管理的计算机, 安装必要的、操作性强的统计软件, 平时工作中注意收集有关信息, 并及时在系统中更新维护, 使统计手段更科学, 结果更可靠, 操作更省力。如现行的人文社科统计系统, 虽说按人员、项目、经费、成果等录入微机工作量大些, 但却大大减少了人工计算的许多步骤, 避免了人工统计所造成的一些数据误差, 一方面有利于平衡表间关系, 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数据质量。
2.3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注重统计数据的分析利用
统计人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统计数据的质量, 制约着数据的分析应用。只有在统计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把握统计各指标体系的内涵, 统一统计口径, 熟悉数据的搜集、计算、汇总方法以及填报要求, 源头数据质量才能保证, 统计出来的数据才有可比性。有些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虽然工作做了不少, 统计内容也涉及较多, 但因为理解不一, 统计范围不同, 真正可以用来综合的内容也不多, 致使整体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由此可见, 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迫在眉睫。省级管理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 不定期把各高校的科技统计管理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组织起来, 尽可能吸收大学和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学者参与, 通过召开科技统计工作研讨会和科技统计专题讲座的形式, 围绕当前科技管理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论文交流, 不断提高基层科技统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提升科技统计软科学研究的水平, 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高水平的外围科技智囊团。同时, 统计人员也要加强自身建设, 勤于向书本学习, 多掌握统计学、科技管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学等有关知识, 熟悉计算机操作, 熟悉科技活动的全过程, 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当然, 衡量统计质量的优劣, 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统计数据的完整、准确与及时上,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 写出一份有质量的科技统计分析报告, 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意见或建议, 应用于科研管理之中, 充分发挥科技统计资源。另外, 科技档案管理也是科技统计工作连续性的重要保证, 完整的科技统计资料是开展统计分析和研究工作的基础。
总之, 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 科技统计工作战略重心就会逐步实现以调查为主向加强统计分析和统计信息的综合开发利用上转移, 就会更好地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服务, 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仁义.对高校科技统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 2006 (22) :65-66.
[2]王贵怀.加强高校科技统计, 促进创新管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4 (3) :47-49.
高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高校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普遍存在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的现象。
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 招生规模逐步扩大, 高校档案的馆藏量也随之增加, 档案工作愈显重要。由于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与高校其他事业相比, 档案工作就显得发展缓慢, 远远落后于高校发展的整体水平, 形成了高校档案工作与高校事业的整体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的局面。
2、从事档案工作的多为兼职人员, 且缺乏专业培训。
高校专职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不多, 特别是专职人员里档案专业毕业的很少。目前, 除了专职人员外, 我国高校都有大量兼职档案人员, 有的学校少则二三十人, 多则七八十人, 兼职档案人员是高校档案工作的基础性力量。这就对兼职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本单位专业知识, 又要有档案专业知识;既要做好本职工作, 又要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既要有工作的责任心, 又要有工作的主动性。
3、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滞后。
由于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造成高校档案馆 (室) 设备不全, 现有设备陈旧老化现象普遍, 馆舍条件普遍较差。多数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步伐, 而且部分高校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另外, 高校档案馆 (室) 编制紧张, 待遇较差, 难以吸引、留住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才, 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4、档案馆的信息缺乏有效利用。由于受传统的保密观念影响, 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着“重保密、轻利用”的现象,
档案资源利用不足。由此产生一些弊端:大批档案资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甚至有些很有价值的档案长期被束之高阁, 造成档案资源浪费;高校领导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校历史情况, 不能有效地利用档案资源;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价值也难以在利用档案的工作中体现出来。
二、加强高校档案工作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 使高校档案工作趋于规范化。
从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都应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定期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学习, 科学地制定、修订、贯彻各项标准, 使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统一化。高校档案应以《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部门业务建设规范》、《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为标准化管理的范本, 在符合这些法律规范的前提下, 结合自身情况, 使馆藏档案从主体内容、引用标准、基本原则、归档范围、卷号编制、开发利用、载体形式等方面详尽而又周密地统一案卷标准, 从而使馆藏案卷从内容到形式都具备提供后续利用的先决条件。
2、建立网络系统, 使高校档案工作现代化。
高校具有知识密集、现代管理技术普及率高的优势, 计算机校内联网已比较普遍。从管理技术角度讲, 高校档案管理应尽快实现信息化管理, 尽快建立计算机检索系统, 依据案卷级或文件级目录, 建立具有高校档案自身特征的关系型数据库, 达到档案信息检索的高效率, 提高查全率、查准率。同时在人力、物力、智力等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档案信息化尽快纳入学校计算机管理网络, 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3、在保密基础上, 使高校档案资源效用最大化。
保密档案应该保密, 但保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利用, 是有时间、地点、范围限制的利用, 保而不用只会失去保的意义, 就失去档案资源的价值。如果缺乏保密观念, 对涉密档案无视其秘密性, 无限地扩大开放利用范围, 是不对的;但一成不变地看待档案的秘密性, 无视其秘密性的时效和范围, 也是错误的。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指出“高校档案机构应当为社会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 用于个人或者商业目的的, 可按照有关规定合理收取费用”, 这为高校档案资源的社会利用指明了方向。因此, 档案部门应改变传统的观念, 在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 开放部分不涉密的档案资源, 为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所利用。当然, 要加强安全措施, 例如有条件的档案馆室可安装摄像监视器, 对某些为获取凭证而来馆查阅档案的利用者, 要防止偷撕或涂改档案;对一些平时看书习惯不好的利用者, 要及时提醒。
4、加强业务培训,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档案管理队伍。
高校统计工作问题 篇8
一、何为“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是指由于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 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对象, 在这里我们不是想将学生进行刻意的分类, 而是觉得上述学生应该成为我们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他们往往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 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他们有一个共性:即在思想上缺乏理想, 在行为上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方法, 心理上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毅力。为此, 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由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 切实做到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其次, 要注重学生工作的个性化, 做到要树立民主的理念, 给学生充分的自我管理机会。最后, 在学生管理上要体现人性化, 即热忱服务与无私关爱, 使学生愿意合作、乐于合作。
二、高校“问题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和策略
学生违背规章制度, 出现问题行为, 大多都是无意识的, 或者是约束力不强, 经不起眼前利益的诱惑或别人唆使, 有的即使有目的、有计划, 但也很少是本质问题。而学生往往不是不接受管理者的教育内容, 而是不接受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因此作为管理者对问题学生不应该一味说教或是严厉批评, 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 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
(一) 安排信息员
在班级内部安排信息员, 做到及时准确获得这些问题学生的情况, 实现辅导员视线同问题学生形影相随, 掌握他们的言行踪迹。
(二) 批评加表扬
根据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 用提建议的口吻指出当时应该怎么做更好。学生接受辅导员建议后, 应及时赞扬他们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改正错误的决心, 做到有批评教育又要有表扬鼓励。并建议这些学生每月写一份自己的成长日记, 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近期表现。
(三) 管理教育进公寓
深入寝室是发现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办公室里和寝室谈话的效果不同, 办公室里学生很少会把真实的想法以平等的观念和辅导员交流, 学生会有紧张感, 所以深入学生寝室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而且深入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其他问题。同时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进而可以掌握和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
(四) 注重引导, 最终实现“三自”教育
“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是指在学校的指导下, 学生把自身作为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 按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发挥主体能动性, 通过自主、自觉、自为、自律, 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通过“三自”教育, 让学生增强自我胜任感和责任感,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才是我们治理问题行为最有效的办法, 也是最根本的目的。
(五)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相结合
往往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 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就行。至于教育, 完全归属学校。首先管理者应转变家长的这种不正确的观念, 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此外, 管理者注重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家长沟通、反馈, 共同做学生的转化工作。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 管理者要转化问题学生各种行为, 就需要管理者积极并且经常地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尤其是对问题学生要多投入一份爱心,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把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意志, 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作为自己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 善于总结工作方法, 并努力提高自身应具备的素质, 这项工作开展的一定会更加有效果, 最终一定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知行统一、适应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现代人才。
摘要:“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文从问题学生管理实践出发提出了转化“问题学生”的建议和策略,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学生
参考文献
[1]白海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专业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 .[1]白海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专业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 .
[2]王生龙.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2]王生龙.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3]冀学锋.沉重的边缘:“问题大学生”的内涵及成因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6) .[3]冀学锋.沉重的边缘:“问题大学生”的内涵及成因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6) .
[4]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4]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高校统计工作问题 篇9
关键词: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科学管理
高校教育统计是通过高等学校各方面情况的数量表现, 客观反映学校各方面的现状、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并通过对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反映高校的现状, 体现高校的实力。高校教育统计是高校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高校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方法, 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高校教育统计可以了解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学术地位、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财务状况、校办产业创新能力等情况;并可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反映的问题出发, 参照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 对学校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各项工作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控制, 发现和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失控和异常现象;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定量检查、监督, 引导学校加大对薄弱环节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增强高校办学实力。因此, 高校教育统计是展示高校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监控仪”。
1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领导重视不够, 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未引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 没有形成完整的统计管理体制。首先, 学校教育统计工作不属于一线工作, 一般由校办公室负责, 校办给各单位下发统计报表, 由各单位组织填写基础数据上报后, 校办再根据各单位的报表内容汇总、审核、上报。这种模式弱化了部门及系一级的统计功能, 他们只是将报表填写后上报, 而未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初步审核, 往往会出现数据不全面、准确性不高等现象, 影响了统计质量。其次, 缺乏对高校统计人员应有的重视和培养。不能按要求组织、指导高校统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对统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晋升和教育统计科学研究工作重视不够, 导致高校统计人员缺乏积极工作的动力。
1.2 统计队伍不稳定, 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 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专业工作, 因此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显得非常重要。例如, 每年教育部布置的“普通高校学年初统计报表”, 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 很难把握整套统计报表的统计口径。有些高校经常更换统计人员, 新的统计人员不熟悉统计报表, 对统计口径把握不准, 报表平衡不了, 少数统计人员则是三分统计、七分估计, 数据的准确性可想而知[1]。另外, 很多高校的统计人员多是兼职, 职责不够明确, 有的高校甚至出现参加报表布置会议的是一个人, 参加报表汇总审核的是另一个人的情况。人员的不稳定造成统计人员能力和素质不高, 缺乏专业知识, 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 统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不能做到准确、及时, 从而影响高校统计数据的连续性, 影响高校综合统计的上报, 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其次, 高校教育统计是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 它涉及经济学、数学、教育测量学、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 因此, 统计人员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而现有的统计人员, 大多数不是统计专业毕业, 且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 不能对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和评估, 加之兼职人员兼有其他工作, 很难专心从事统计工作, 更无精力钻研统计业务, 也就很难写出高水平的统计分析报告。
1.3 源头统计力量薄弱, 统计部门协调不力
统计工作比较复杂, 它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 是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的结果[2]。由于高校统计管理体制不完善, 各相关部门不能主动承担职责, 没有全局观念, 担负不起提供统计数据、管理统计资料、组织统计资料的调查事实的主体工作, 不能确保统计指标在口径、范围、数据上的一致。在基础数据的统计过程中, 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加之对原始资料的保存及归档工作不到位, 时有推诿、扯皮现象发生, 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基础数据的收集及汇总工作, 不能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1.4 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 统计信息资源缺乏共享
有些高校对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 将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同于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 只注重单一的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建设, 不重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建设;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忽视应用系统建设。
2 解决办法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 我们必须完善统计工作制度,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更好地为高校现代化管理服务。
2.1 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学校应把统计工作纳入到科学化管理体系之中, 设立专门的综合统计岗位, 明确专人负责, 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建立教育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 既要督察统计行为, 也要复查数据的真实性, 并提出科学的矫正数据的依据[3]。各基层单位应配备兼职统计人员, 对收集的本单位有关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数据资料进行初步审核, 以确保完整、准确, 实现对统计工作基础资料的质量控制。学校综合统计管理部门应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审核, 严格把关, 加强统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保证统计质量。
2.2 加强高校统计队伍建设, 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稳定的统计队伍是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的前提, 也是提高统计质量的保障。鉴于高校统计队伍的现状, 一是要充实高校统计队伍, 选择热爱统计工作、知识面广的人员充实到统计队伍中, 确保统计队伍相对稳定。二是要提高高校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前和定期在岗教育培训, 强化高校专、兼职统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三是强化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务实奉献精神的培养, 使其认清高校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统计法》的宣传力度, 提高其法制意识。高校统计人员更要自觉抵制虚报、瞒报、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
2.3 加强基础数据统计, 协调好部门统计
各相关部门要依据统计法律规定, 主动承担职责, 自觉履行义务, 树立全局意识, 及时、准确地做好基础数据的积累工作, 建立统计台账, 力促统计基础数据与教育报表指标项目接轨, 利用数据库、计算机管理系统对高校教育统计数据分门别类进行管理;要协调好各部门统计工作, 重视原始资料的保存及归档工作, 要严把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汇总、数据上报等环节, 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2.4 加快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确保信息资源共享
高校应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 改变落后的工作方式。根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要求, 建立统计资料综合数据库和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 使数据更新、更准, 效率更高, 效果更好, 以提高统计质量, 满足各职能部门的需要。通过统计信息网络, 可随时进行信息互通、交流, 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使统计工作迈上新台阶, 开创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新局面。
总之, 高校教育统计是社会统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对教育现象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高校总结自身发展规律和制定长期发展建设目标的重要依据。高校统计人员应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手段, 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 全面提升统计工作质量, 真正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利梅.加强高校统计工作的若干思路[J].统计与预测, 2003, (3) :10.
[2]李红梅.论高校统计工作改革的必要性[J].统计教育, 2004, 3:23.
高校统计工作问题 篇10
【关键词】研究生会 问题 对策
研究生会是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研究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性组织。它是联系学校各部门和研究生群体以及各兄弟院校的纽带,一方面,宣传学校和党委的方针和政策,以保证研究生的生活、学习、思想方面的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切实维护广大研究生的利益,了解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和思想的波动,代表研究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并组织各种文化、学术、体育等活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研究生会存在的问题
(一)在校时间短,实习地分散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本科有很大的不同。以我院为例,我院属理工科,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修学分的时间为第一学年,余下的一两年时间都被导师分散在各地实习。研究生会的工作一般在第一学年可以顺利进行,进入第二学年后,大部分的研究生会成员被分散至各地,严重影响研究生会工作的正常开展,研究生会经常陷入名存实亡的困境。
(二)研究生会信息传达延迟性,效率低下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年龄跨度大,大多处于23—35岁之间,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生目标明确。这些特点导致了研究生缺乏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会的工作效率,增加了研究生会组织活动及发布信息的复杂性。同时,研究生会传统普遍的工作模式是借助横幅、海报或是班级qq群发布消息,这些方式无法保证研究生接收到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干部选用机制不健全
由于研究生的年龄跨度大,科研学习压力大,在校时间短的特点,大多数研究生会都是采用主席团带头考察和培养的传统方式选拔下一届干部,这样的选举方式存在选举面窄、主观性强等缺点。另外,由于研究生会都是一年一换届,导致新生多、老生少,研究生多、博士生少的尴尬局面。
(四)制度建设不完整,组织活动单一
由于大多数研究生会都不注重自身学习和工作的总结,不能很好地指导下一届研究生会干部的工作和学习,以及制度不完整,使得每一届都不能继承上一届的优秀工作方法和经验,造成工作连续性差,每一届研究生会都处于重新探索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由于研究生会组织开展的活动主要是问题活动和学术交流两部分,缺少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在文体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只有少部分人参与,未能体现活动的大众性。
二、新形势下研究生会的工作对策
(一)建立短信平台、网站与电子杂志
构建研究生会网站。网站要有特色,要保持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把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活动信息及时发布在网站上;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学生能够在网站上得到他们需要的新鲜信息,并且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回复与解答。
设立手机平台。手机平台的启用,可以使信息的传递从传统的单项、覆盖率低过渡到双向、覆盖率广的层次,使工作的效率提高。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因此手机平台的方便性和有效性会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短信平台可以体现人文关怀,例如在节假日来临的时候,可以发送祝福短信,在学生生日的时候发送短信祝贺,会让他们感到浓厚的温情以及来自集体的关爱。
(二)强化激励措施
研究生会要将集體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让研究生会干部在集体中得到承认和实现个人价值,扩大干部的自主权,充分信任干部,放手让干部去实施他所负责的项目。建立惩罚机制,推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标准,及时把考核成绩向导师反馈,使考核成绩与毕业鉴定、推荐就业等相挂钩。
(三)创新干部选拔机制,尝试连任制和顾问制
研究生干部的选拔要注重从整体出发,合理安排不同专业、年龄和性别等人员的比例。可综合考虑自荐、竞选、招聘、宣讲、委任等选拔方式,通过一些大型活动和定期干部培训,培养出一批思路开阔、才干卓越、作风踏实、善于组织协调的优秀人才,建设一批高素质的研究生干部队伍。为少走弯路,应继承上一届的成功经验,可尝试连任制,鼓励上一届干部继续担任重要职位,对于时间和精力不够的干部,可采用顾问制,定期与主要干部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借鉴各兄弟院校的交流模式。
(四)淡化部门界限,大胆放权
设立相关部门和职务无非是理顺关系,形成负责制。工作中却经常出现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现象,整体协作意识不强,组织很难形成合力,对于提高效率、整合资源形成一定阻力。可采用组织结构中的矩阵型组织结构,它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具体活动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来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同时,为提高士气,发掘成员的潜力,保证有效地管理,我们积极倡导实行分权制。权力过于集中,不理负责人考虑重大发展问题和处理与各指导部门的关系,还可能助长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应根据工作特点予以分权,让各部门有职、有责、更有权,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五)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坚持灵活执行原则
制度建设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是规范各自行为、提高效率、避免无所适从的最好方法。当然,制度建设贯穿整个组织的生命期,有一个动态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在制定制度时要按照实际工作需要,集中讨论,这样可方便研究生会成员了解相关制度,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可避免个别主要成员从一时感觉出发,导致组织无章可循。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务必考虑制度本身的灵活性,量化指标不要过于固定,用词可适当模糊。当然也不能完全被制度框住,根据开展工作的需要,也应当进行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A].教基(2001)17号.
[2]颜笑键,俞阿勇.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会工作的探索[J].健康研究,2009(6):243-246.
高校统计工作问题 篇11
一、开展高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国内学者张子中 (2006) 认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学生在学业、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 因而开展高校社会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其认为高校学生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 使得高校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导致他们的个人独立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 适应环境的能力减弱。以上情况造成学生出现胆小、任性、孤僻、恐惧、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外化的结果就是一系列的行为失范事件, 如留学生枪杀导师和同学的案件、马加爵残杀同学案件等。面对这些问题, 传统的学生工作收效甚微, 而学校社会工作以其全新的理念和方法, 成为解决当今大学生存在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张子中还指出, 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 具备了在高校开展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的条件, 因此, 在高校推行社会工作是完全可能的。
白芸 (2006) 则从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发展三个层面来分析开展高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首先, 在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情绪、行为、人际关系和家庭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和家长难以及时、妥善的加以解决, 而通过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可以积极调动学校、家庭和社区协作共管, 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其次, 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带来的一些问题单靠学校自身已经无法解决, 需要和社区、家长共同协作, 同时, 各级各类学校承载的教育任务太多, 无法实现因材施教, 而学校社会工作则是在学校体制外,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服务和体系下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可以完善教育功能, 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最后, 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越来越细, 现代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要求校内教师与行政人员各司其职,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 学校社会工作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桥梁, 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 确立统一的教育目标, 保证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 学者们对高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伦理价值的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诸如心理、行为、学业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 而我国高校现有的心理辅导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也无法有效地改善现有学生的状况。学校社会工作以全新的、专业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 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 整合各个领域的有效资源, 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服务。第二, 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方法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和规范约束,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人格独立,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高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充分尊重个体, 工作方法有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相结合, 有利于因材施教, 其最终目的是创建“学校—家庭—社区”的和谐环境, 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第三, 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学者们也对其介入高校学生工作做了不少研究,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同时各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 积聚了一批专业人才, 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奠定了基础。第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个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所提高,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也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重视, 高校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工作方法和理念, 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也渐渐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认可和支持。学生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是如何与学校和当地实际情况向结合, 实现本土化发展, 构建和谐的“教”、“学”与“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高校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选择
魏爱棠 (2007) 在探讨高校社会工作的路径选择时提出高校社会工作应该借助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来发展自身事业, 同时应该发挥社区工作在整合地区资源、提供预防性和发展性服务上的优势, 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空白处来拓展专业发展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 高校社会工作者要与心理咨询专业工作者形成建设性的合作伙伴, 以共同促进高校的学生服务性工作的开展。她指出, 要解决如何发展和增进存在于青年所处社会生态中的保护性因素之类的问题, 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深入青年生活的实际处境, 包括家庭、群体、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和社区, 从宏观的层面上, 运用多重介入的方法, 来达成改善他们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的目标。这一方面的服务需求, 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取向的长处所能提供的。一方面, 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业工作者有着类似的助人理念;另一方面,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 面向高校普遍的学生群体评估其需求, 在社区的层面上设计多重介入的项目, 促进专业工作者、非专业的学生服务群体以及学生群体发挥各自既有的能力和资源, 共同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支持性的社会结构。
冯军芳 (2007) 则运用“路径依赖”的视角分析了高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的途径。他指出在当前我国大学体制具有明显“路径依赖”性的情况下,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的途径也有两种:一种是在当前的高校体制之内不断促进内在变革因素的增长, 不断创造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存在的条件;另一种则是借助于强有力的外部干预力量直接进行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安排, 以达到该体系新的均衡。
在促进内在变革因素成长的层面上, 他提出:一要开设专业课程, 培养专业人才。二要成立社工协会, 开展社工活动。三是推荐专业人才, 学校内部就业。从本质上来看, 学生辅导员就扮演着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而当前, 这些辅导员当中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却并不多。
在借助强有力的外部干预力量的层面上, 他指出:一要有社工职业化的铺垫。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将会为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我国高校进行良好的铺垫。二是要对高校社工岗位进行开发与设置。推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我国高校, 则需要先在高校内部开发出一定的社工岗位。在开发出这些社工岗位之后, 还需要从政策上对这些岗位设定专业门槛, 逐渐把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者纳入到制度中去。三是要有强有力的配套政策的支持, 比如实行社工注册制度、工作考核及督导制度、薪酬制度、职业晋升制度等。而这些配套制度需要根据我国国情摸索出本土化的实施方案。
综合所搜集到得资料来看, 笔者发现能被普遍接受的高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途径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社会工作者利用其专业优势和与高校现有的心理咨询员、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工作互补的条件, 与他们共同构建服务平台, 为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共建的社会支持网络。这样既能实现高校社会工作者助人的理念, 又能为高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就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 高校社会工作要想成功介入高校学生工作, 需要借助外部干预的力量, 即要获得政府和学校的支持, 重视宣传的力量, 引起政府和学校的重视, 并借助政府和学校为高校社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制定配套的政策和制度。有学者提出要在高校开设社工岗位和推荐社会工作系的毕业生学校内部就业, 但由于我国现有的用人体制和编制制度的限制, 这种做法的实现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高校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选择直接关系到其能不能在高校顺利进行, 所以高校社会工作者在选择介入途径时还应结合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高校社会工作的前景展望
白芸 (2006) 提出要在高校引入并推进学校社会工作, 构建大学生发展共同体的观点。她提出要以学校社会工作作为协调联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桥梁, 专业性地有效分担学校教育的责任, 有针对性地补充学校教育的内容, 形成全社会教育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应成为学校辅导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协调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活动等, 由高校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和学校社会工作者协调各自工作职责和工作角色, 构建一个共同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共同体, 多方位、多渠道地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她还提出学校社会工作应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程度, 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通过建设社会工作专业学科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应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本土化。
刘芳 (2008) 则认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则需要依靠以下几点:一是各级学校应积极增设学校社会工作者编制在接收人才时严格把关, 要求学校社工必须持证上岗, 提高学校社工的专业化层次。二是学校社工必须认准其在学校中的角色定位, 即学校社会工作处于教学辅助地位, 目的在于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来协助学校顺利完成教学育人的任务。三是学校社工要与心理咨询教师和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相互弥补、互相配合则可发挥巨大的功效。
蔡屹 (2006) 在分析和反思上海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之后, 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以后发展的几点建议:一, 政府要进一步进行制度化和政策的建设;二, 通过系统专业培训提升“前线”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三, 拓展宣传的层面获得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和家庭的支持, 以构建学校社会工作者良好的社会和学校工作环境。
结合所搜集到得资料, 学者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展望了高效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既提出了高效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 又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就查阅的资料来看, 目前能够达成共识的发展策略为:一, 提高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充实专业学校社会工作人员, 通过学科建设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二, 学校社会工作人员应与学校里的心理咨询人员、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学校社会工作者本身就是资源的整合者和协调者, 无论是从专业的角度还是从服务工作的本身来讲都必须和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配合, 以达到共同为学生服务的目的。三, 依靠政府的力量。从国外和港台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的途径有两种:民间自发组织介入和政府直接出面干预。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借助政府的干预来开展工作。四, 要实现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毕竟起源于西方, 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借鉴其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同时, 必须要处理好价值冲突问题, 与本国、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选择适合当地的工作方法。
总之, 学校社会工作是学生辅导工作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完善我国现有的高校教育制度, 对现有的学生工作起到补充作用。虽然其现在在国内的发展方兴未艾, 但其全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正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关于如何能让其在国内蓬勃发展, 还需要学者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子中:《高校社会工作的定位》,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4) 。
[2]白芸:《学校社会工作:一种促进大学生发展的专业性服务》,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6 (04) 。
[3]蔡屹:《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思》,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2) 。
[4]魏爱棠:《中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路径选择》,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5]冯军芳:《“路径依赖”视角下我国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的途径》, 《社会工作》, 2007 (02) 。
【高校统计工作问题】推荐阅读:
高校统计信息化问题11-19
高校教育统计10-08
高校生物统计学11-19
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10-28
高校档案利用统计分析12-07
高校资助工作问题01-14
高校学生入党工作问题07-06
高校校友工作若干问题10-10
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05-12
浅谈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