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哮喘患儿(精选8篇)
住院哮喘患儿 篇1
CNP是根据标准护理计划, 预见性、有过程的对患儿展开护理干预, 确保患儿主动、自觉护理全过程的一种护理工作模式[1]。本研究为分析与探讨CNP对哮喘患儿护理满意度与住院时间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哮喘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观察组男32例, 女28例, 年龄6~15岁, 平均年龄 (8.5±3.0) 岁, 病程1~7年, 平均病程 (4.0±1.2) 年;对照组男34例, 女26例, 年龄7~14岁, 平均年龄 (9.0±2.5) 岁, 病程1.5~7年, 平均病程 (4.5±1.5) 年。患儿纳入标准:①与2004年防治儿童哮喘疾病诊断标准相符合;②哮喘病史>1年;③无肝、心、肾疾病或者慢性疾病;④无认知障碍或者智力障碍。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干预, 即详细询问患儿病情, 鼓励患儿配合疾病治疗等。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严格根据CNP表实施护理, CNP表的制定者为本科室护理专家、主管医师、本院营养师以及责任护师。责任护士根据当天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对患儿疾病变化进行观察, 对患儿病情发展详细分析, 行相关护理操作, 依照每日护理路径展开护理评价, 对CNP表予以逐步完善。实施CNP表的内容有:患儿接待处置路径、健康教育路径、操作前后处置路径以及患儿出院处置路径。
1.3 观察指标
对比和分析两组患儿健康教育达标状况、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 以儿科生命质量问卷 (PAQLQ) 对患儿出院后2个月与入院前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估与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 (4.0±1.7) d, 短于对照组的 (9.8±2.4)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对疾病技能掌握、哮喘知识掌握情况、遵医嘱行为与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我国哮喘患儿病死率与发病率在近些年呈逐渐上升趋势, 现阶段没有能够彻底治疗哮喘的方法, 但有效的护理和治疗可对哮喘进行有效控制。因为小儿生性好动,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具有比较差的依从性, 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对住院患儿行有效的临床护理方式[2]。CNP是一种现代化护理管理模式, 其管理目标在于实现患儿早日康复, 降低患儿住院费用。米日古丽·祖农[3,4]等在治疗儿童哮喘中展开了儿童哮喘生命质量调查, 结果发现, 该量表的可信度比较高, 而且可以精准的将儿童病情变化反映出来, 能够用于对我国哮喘患儿生命质量进行评估。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 (4.0±1.7) d短于对照组的 (9.8±2.4)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对疾病技能掌握、哮喘知识掌握情况、遵医嘱行为与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CNP在哮喘患儿护理中应用, 将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有助于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提升患儿护理满意度与生命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临床护理路径 (CNP) 对儿童哮喘患儿护理满意度与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120例哮喘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严格根据CNP表实施护理。对两组患儿健康教育达标情况、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4.0±1.7) d, 短于对照组的 (9.8±2.4)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对疾病技能掌握、哮喘知识掌握情况、遵医嘱行为与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NP在哮喘患儿护理中应用, 将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有助于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提升患儿护理满意度与生命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哮喘,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邵建英.临床护理路径在哮喘患儿护理中的应用及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4) :757-758.
[2]周明.临床护理路径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28 (30) :18-19.
[3]米日古丽·祖农, 布海力其木·依米尔.探讨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满意度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 2014 (26) :120-122.
[4]李娟, 刘彦章, 胡亮, 等.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满意度的影响.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8 (22) :97-98.
住院哮喘患儿 篇2
第一节 儿童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
儿童医疗机构的种类 :综合医院中的儿科、妇幼保健院、专门的儿童医院
一、儿科门诊(一)儿科门诊的设置
与一般门诊设置相似,可根据规模缩减合并,但由于就诊对象的特殊性,部分场所的设 置具有儿科的独特性。
1、预诊处
预诊目的:
(1)及时检出传染病,进行隔离,防止交互感染。
(2)协助家长选择就诊科别,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争取就诊和抢救时间。预诊用“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的简单扼要评估方式,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如遇有急需抢救的危重患儿,立即送至抢救地点。
2、候诊室
要宽敞、明亮、空气流通,有足够的候诊椅,并设1—2张小床为患儿换尿布、包裹用。室内可挂一些防病和科学育儿的图片和实物模型,如婴儿辅食图解等。可设置儿童娱乐场地,以减轻儿童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二)护理管理
1、保证就诊秩序有条不紊
2、密切观察病情
3、预防院内感染
4、杜绝差错事故
5、提供健康宣教
二、儿科急诊
(一)儿科急诊特点
1、儿童起病急、来势凶,病情变化快,突发情况多,应及时发现,做好抢救准备。
2、儿童疾病表现常不典型,易延误诊断危及生命,医护人员应仔细观察尽快明确诊断。
3、儿童疾病的种类和特点有一定的季节性,应根据规律做好充分准备。
(二)儿科急诊的设置 与一般急诊类似。但应备有适合各年龄段儿童适用的医疗设备和物品
(三)护理管理
1、重视急诊五要素:人、医疗技术、药品仪器设备和时间。
2、执行急诊岗位责任制度:
3、建立并执行儿科常见急诊的抢救护理常规
4、加强急诊文件管理:应有完整规范的病历资料。
三、儿科病房
分为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又分为NICU、PICU和普通病房设置的监护室。
(一)儿科病房设置
1、普通病房设置
与一般病房类似。具有儿科特色的设置有游戏室、游戏区。此外,病房的细节设置也应 为患儿和家长考虑。如墙壁、配膳食设置、病床等。
2、重症监护室
(1)位置:与普通病房、产房、手术室邻近。(2)室内备有各种抢救和监护设备。
(3)房间设置:监护病房、隔离病房、辅助用房。
(二)护理管理
1、环境管理
病房环境应适合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可张贴或悬挂卡通画,以动物形象作为病房标记。(1)窗帘、被服:(2)室内温湿度:
年龄 室温 相对湿度 早产儿 24-26 55-65 足月新生儿 22-24 55-65 婴幼儿 20-22 55-65 年长儿 18-20 50-60(3)灯光和音量
2、生活管理:饮食、衣裤、活动与休息(根据患儿疾病种类和病情决定)
3、安全管理:设施、设备、日常护理操作;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等。
4、感染管理:空气地面消毒、护理前后洗手、探视陪伴人员制度。洗手,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消毒隔离措施,作好监测统计,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 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节 儿童健康评估的特点
一、健康史的采集
1.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个人史(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生活史)、既往史、家族史、心理社会状况
(1)一般情况:年龄:新生儿记录到天数,婴儿记录到月数,1岁以上小儿记录到几岁几个月。(2)个人史:
①出生史:胎龄、第几胎第几产;母孕期情况及分娩方式;出生时体重、有无窒息、Apgar评分等。
②喂养史:是否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以何种乳品、配制、喂哺次数及量,添加辅食、断奶、大小便情况。
③生长发育史:体格、骨骼生长;动作、语言及神经精神发育情况
④生活史:生活环境、卫生习惯、睡眠、休息、排泄习惯,是否有特殊行为问题等。
2、注意事项:
(1)最常用方法:交谈、观察。交谈前应明确谈话的目的,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地点。(2)认真听、重点问,态度和蔼,语言通俗易懂,避免暗示。(3)年长儿可自诉病情,但注意信息的真伪。(4)病情危重,边抢救边询问。
二、身体评估
(一)儿童体格检查原则
环境舒适、态度和蔼、顺序灵活、技术熟练、保护尊重患儿。
(二)内容和方法:
1、一般状况:
2、一般测量:T、P、R、BP、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前囟、坐高等。
(1)测量体温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选择测温方法:能配合的年长儿测口温,37.5℃以下为正常; 小婴儿测腋温,36-37℃为正常;肛温较准确,36.5-37.5℃为正常,但对患儿刺激性大,不适合腹泻患儿。(2)测量呼吸和脉搏 : 应在小儿安静时测量 呼吸:小腹起伏,听呼吸音 脉搏:大动脉波搏动,心脏听诊
(3)测量血压:应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宽度为上臂长度的1/2~2/3。不同年龄的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3、头
(1)头颅:大小、有无血肿、囟门(闭合时间、大小、紧张度)、顶骨枕骨有无软化等。(2)口腔:麻疹粘膜斑、鹅口疮、杨梅舌、扁桃体
4、神经反射:新生儿原始反射、小婴儿腹壁、提睾反射弱、2岁以下巴氏征可(+)。
5、其余内容、顺序同成人
三、家庭评估
1、家庭结构评估:家庭组成、家庭成员的职业及教育情况、文化及宗教特色、家庭及社区环境。
2、家庭功能评估:家庭成员关系及角色、家庭中的权威及决策方式、家庭的沟通交流、家庭卫生保健功能。
3、评估注意事项:使用沟通技巧获得信任、涉及隐私注意保护、多解释获得理解支持。
第三节 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与护理
住院会引发患儿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沉默、哭泣、抵触,甚至会剧烈反抗。特别是曾有负性住院经理的患儿入院后的心理问题往往表现的更为严重。由于发育水平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对疾病的成因和后果、住院和各种治疗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了解各年龄段的患儿对疾病和住院的心理反应,有助于帮助患儿尽快适应疾病和住院导致的变化,尽量避免患儿产生负性的心理反应。
一、各年龄阶段患儿对疾病的认识
1、幼儿与学龄前期:这一阶段患儿对自己身体各部位和器官有所了解,但对疾病的病因常用自身的感情和行为模式来解释,易将疾病和痛苦认为是对自身不良行为的惩罚。
2、学龄期: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学龄期患儿开始了解身体各部位的功能,能听懂关于疾病和诊疗程序的解释,喜欢询问相关的问题,对身体的损伤和死亡感到恐惧。
3、青春期:能够理解疾病及治疗,易对疾病和治疗所导致的后果感到焦虑恐惧,难以接受疾病造成的身体功能损害和外表改变。
二、患儿对住院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一)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
1、分离性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指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一般表现为 3 个阶段:
①反抗期:表现为侵略性、攻击性行为。如对陌生人进行语音攻击(你讨厌,你走开)和身体攻击(用手打、脚踢口咬),企图逃跑回家、找父母等。
②失望期:感到没希望找到父母后,停止哭泣。表现明显抑郁、悲伤、不爱说、不感兴趣,并出现逃避压力的行为——退行性行为(吮指、尿床、用奶瓶喝水等)。
③否认期:长期分离可进入此阶段。患儿以不在乎态度对待父母的探望与离去,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将情感依附于物质上。这一阶段往往会被误认为患儿对住院生活适应良好,但却使患儿与父母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伤害,患儿成年后不易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甚至影响成年后的人际交往。
分离性焦虑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满足生理需要就能安静,6个月后的婴儿常表现为明显的哭叫行为;学龄前患儿常表现为偷偷哭泣、拒绝配合治疗等;学龄期和青春期患儿的分离性焦虑更多个来自于与同学朋友的分离,常担心学业的落后,感到孤独等。
2、失控感:是一种对生活中和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住院期间的各种诊疗活动常使患儿体验到失控感。
3、对疼痛和侵入性操作的恐惧
4、羞耻感和罪恶感: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易将患病和住院视为惩罚,如错误观念得不到纠正,随着学龄后期道德观念的建立,患儿会产生羞愧、内疚和罪恶感的心理反应。
(二)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1、入院前教育:注意引导儿童对医院的印象。
2、防止或减少被分离的情况:鼓励父母和照顾者陪护。
3、减少分离的副作用 :环境布置、熟悉环境、解释原因。
4、缓解失控感:自由活动、保持住院前活动、自我决策。
5、应用游戏或表达性活动来减轻压力。
6、发掘住院的潜在正性心理效应:促进父母与患儿的关系、教育过程、促进自我管理、提供社会化机会。
第四节 住院患儿的家庭应对及护理
儿童患病和住院会使家庭进入应激状态,良好的适应能帮助和支持患儿应对疾病,并维持正常、健康的家庭功能。
一、家庭对患儿住院的反应
(一)家庭对患儿住院的心理反应
1、父母对患儿住院的心理反应:一般会经历否认、自责、愤怒、痛苦、焦虑等心理反 应。
2、兄弟姐妹:在患儿住院的初期,可能感到内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表示担忧,产生 焦虑和不安全感。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则可能产生嫉妒和怨恨的心理。
(二)患儿住院对家庭功能的影响
1、确诊疾病和住院初期:调整、妥协,重心放在患儿身上。
2、患病和住院的延续期:家庭重心偏移、家庭成员感到筋疲力尽。
二、住院患儿的家庭支持
儿科护理强调以家庭为中心,护士应与患儿家庭合作,帮助家庭应对危机,维持正常的家庭功能。
(一)对患儿父母的支持:
向父母介绍医院环境、工作人员;提供患儿病情的有关信息;鼓励父母探视或陪护患儿,鼓励和提醒父母休息、活动和摄取足够营养;安排家庭成员轮换陪护患儿;邀请父母参与患儿护理;组织住院患儿的父母们座谈;安排充足的时间与父母沟通。
(二)对患儿兄弟姐妹的支持:向患儿的兄弟姐妹解释患儿病情、允许到医院探视或通 过电话与患儿交流、鼓励参与对患儿的护理、鼓励家庭集体活动、帮助父母理解应对患儿兄弟姐妹所经历的反应。
第五节 患儿临终关怀与家庭的情感支持
临终关怀:是指对终末期患儿和家庭提供照顾及支持,工作的重点为缓解患儿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协助家庭成员为患儿的死亡作好准备。
一、住院患儿的临终关怀
(一)各年龄阶段患儿对死亡的理解和认识
临终患儿的心理反应与其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有关,不同的年龄段对死亡的理解不同。2岁前:把死亡看做是暂时的、可逆的。
2-6岁:把死亡看作是可逆的,常被认为是一种惩罚。
学龄期:开始认识死亡,能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和无法改变的,但对自己及亲友的死亡感到无法理解,但患儿难以忍受的是疾病和治疗的痛苦及与亲人的分离,而不是死亡的威胁。
青春期:逐渐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不可逆的、普遍的、必然要发生的,对死亡有了和成人相似的概念。面临死亡时有恐惧和痛苦的表现。
(二)临终患儿的护理
1、创造家庭式的环境氛围
2、减轻躯体的痛苦 :采取各项积极措施缓解患儿的痛苦,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
3、减轻心理的痛苦:隐瞒病情可使产生被亲人孤立的感觉,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反应。根据情况,可鼓励父母循序渐进的、与年龄相适应地告知患儿实情,父母和护士应经常询问和聆听患儿的需求和想法,并针对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支持,二、对临终患儿家庭的情感支持
(一)对临终患儿父母的情感支持
1、临终前:
(1)为患儿父母提供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帮助其认识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让他们知道患儿现在最需要什么,帮助他们合理安排与患儿相处的剩余时间。
(2)鼓励患儿父母参与制定患儿的护理计划,为患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护理。(3)医护人员应保持沟通,对患儿情况的解释应保持一致,避免家长产生疑虑和不信任感。
2、死亡后:在患儿死亡后,父母常有一系列心理反应,如深度的悲伤、负罪感、躯体症状、睡眠困难、愤怒等。
(1)正确理解患儿死亡后父母的心理反应,尊重患儿家庭的宗教文化习俗,对悲伤流泪的父母,可在一旁静静陪同,轻握其手或轻抚其背以安抚情绪,鼓励他们哭泣,以宣泄内心的痛苦。对患儿父母在愤怒时的一些过激行为,应采取理解和克制的态度。
(2)给予患儿父母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与已故患儿作最后的告别,允许父母为已故患儿擦洗、更衣,进行最后的照顾。
(二)对临终患儿 同胞兄弟姐妹的情感支持
1、反应:孤独感、被遗弃感。对自身健康忧虑,产生愤怒、抑郁、负罪感。
2、干预:保持其日常生活作息、解释疾病和死 亡、表达想法、游戏释压、沟通交流。
第六节 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
作为儿科护士,与患儿及患儿家长良好的沟通,可以建立和增进护患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准确收集患儿病史资料,获得和提供疾病信息,疏导患儿情绪,评价治疗结果,了解患儿及家长对服务的满意度,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但患儿沟通能力在不同年龄阶段差异大,护士在与患儿沟通时需掌握一定的技巧,并注意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交流。
一、与患儿的沟通
(一)儿童沟通特点 岁前,语言沟通能力差,但在非语言沟通方面,已能熟练的获取正确的信息。
(二)与患儿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1、采用适合患儿年龄和发育水平的沟通方式
护士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发育水平选择适当的方式与患儿交流,以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并能根据患儿的反应调整沟通的方式。
2、注意给予患儿平等尊重
交流时目光平视,与家庭成员交流时不要忽视患儿,患儿表现恐惧、哭泣时,应给予理解和安慰,避免责备和羞辱;对青春期患儿,应尊重患儿的想法和隐私。
3、保持诚信
与患儿交流时,应避免欺骗患儿,应诚实的向
患儿提供有关知识,特别是患儿将要听到、看到、感受到的信息,在诊疗结束时还应询问患儿的感受,避免前期交流中的误导导致患儿的不信任;另外,护士不要随意向患儿承诺,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以免破坏护患之间的互信关系。
4、恰当的使用语言
交谈时,吐字清晰,注意用词、语速、语调、音量。尽量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向患儿提问。
5、恰当的使用非语言沟通
护士应外表整洁,给患儿安全感;在交流时,注意配合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根据情况,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肢体接触,可给予患儿拥抱或抚摸。
6、使用游戏作为护患沟通的桥梁
护士应积极参与患儿的游戏,并善于利用游戏与患儿沟通交流。游戏不仅可以拉近护患距离,还可以帮助护士了解患儿内心的想法,替代语言的安慰帮助患儿发泄痛苦,协助护士向患儿解释诊疗程序。
二、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初次接触,积极热情,展现良好专业素质;耐心倾听;取得患儿家长信任。
2、使用开放性问题鼓励交谈:
使用开放性问题鼓励家长交谈,注意倾听和观察语言和非语言性信息,注意对谈话主题进行引导和限制。
3、恰当的处理冲突:应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心情,避免搪塞应付、使用难以理解的医疗术语。操作前耐心解释,对患儿表现关心爱护。
第七节 儿童疼痛管理
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不管处于何种年龄段,患儿都有可能经历疼痛,获得与成人相似的疼痛体验。持续的疼痛会造成患儿心理、生理上的伤害,但年龄较小患儿在经历疼痛时无法用语言表达疼痛的部位、程度,患儿的疼痛易被忽略、低估,疼痛缺乏有效的控制。有关研究显示,疼痛评估量表的使用在外科为59.1%,急诊科为13.8%,儿内科为4.3%,说明儿科护理人员对疼痛和控制疼痛的理解尚跟不上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的需求。儿童疼痛的护理面临较大的挑战。
一、儿童疼痛评估
评估儿童疼痛的关键在于选用适合患儿年龄和发育水平的评估方式,通过结合患儿的病史资料,询问、观察和测定患儿的各项反应进行评估。
(一)各年龄阶段患儿对疼痛的表达方式和行为反应
1、新生儿和婴幼儿:这一阶段患儿在疼痛时可表现出持续的哭闹,哭声较日常尖锐,患儿表情痛苦,闭眼,眉毛和前额紧缩,嘴巴张开,肢体活动,拒绝他人安慰。疼痛还可引起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皮肤颜色和睡眠的改变。
2、学龄前儿童:患儿能够描述疼痛的位置和程度,但不具有测量、判断和排序的能力,不能对疼痛的感觉量化。
3、学龄儿童:能描述疼痛的位置和程度,逐渐能量化疼痛的程度,患儿会为表现勇敢和能控制自己而忍受疼痛不予表达。在疼痛时会表现得安静、沉默,应注意观察这些表现。
4、青少年:对疼痛的描述更加准确,能用社会所接受的方式表达疼痛,但出于自尊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会控制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否认疼痛的存在。
(二)疼痛患儿的病史采集
1、评估疼痛的原因、部位、时间、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影响因素、缓解措施。
2、评估患儿疼痛的表达方式和行为表现、患儿既往疼痛的经历和行为表现。
(三)儿童疼痛评估工具
疼痛评估工具可以对患儿是否存在疼痛、疼痛的程度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目前有多种评估工具可供选择,主要通过自我描述、生物学评估和行为学评估三种方式进行疼痛评估。选择是应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段、疾病的严重性、诊疗情况等因素。
二、儿童疼痛的护理
(一)药物性干预
1、根据医嘱给止痛药:很多用于成人的阿片类和非阿片类药物可用于成人,但易产生药物副作用,应注意药物的准确计算和配置,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使用PCA镇痛:5岁以上能够合作的患儿,可采用PCA镇痛;5岁以下或不能合作的患儿,可采用护士或家长控制镇痛的方法,但要严密观察。
(二)非药物性干预:可联合镇痛药物使用或单独使用
1、分散注意力:
(1)主动型:需要患儿的参与。如非营养性吸吮、吹肥皂泡等。
(2)被动型:只需家长或医务人员进行分散患儿注意力的行为即可,如包裹、拥抱等。
2、冷热疗法:热疗使肌肉放松、冷疗可减轻水肿。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篇3
1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特征
情绪不稳定、信任心理、环境不适应、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孩子患病住院,父母的心理上首先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一是表现出焦虑烦躁,感到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二是感到内疚自责,疑虑重重[2]。家长的情绪,言行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变化,因此,患儿入院后护士与家长的亲切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了解家长的心理活动,用亲切的微笑的,良好的态度接待患儿入院,对家长的不安进行善意的安慰,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耐心的解释,清除家长的顾虑,增强信心,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孩子患病后,情绪极不稳定,首先由生理上的不适,从温暖,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心理上感到不适应,容易对医院,治疗产生一种恐惧,敌视,排斥的反应,可表现为哭闹,或由恐惧心理而出现忧郁,不合群或由于对工作人员生疏与不信任而拒绝治疗。对此,我们不能责备,嫌弃,而要以宽容及同情去亲近患儿,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患儿,成为患儿的知心朋友,努力清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化解不良情绪,从感情上取得对我们的信赖,从而引导患儿配合治疗,使病儿感到对他的重视和爱护,能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
2.2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由于患儿对住院环境生疏,加上疾病带来的生理不适,往往会产生吵闹,食欲减退,甚至病情加重,对患儿的治疗及康复极为不利[3]。因此,我们必须制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视觉效应,将无色的病房建设成一个彩色世界,护士上班可以化淡妆,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患儿,跟患儿交朋友,给患儿讲故事,唱歌,使患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而消除患儿的戒备心理,以取得其信赖及配合。
2.3掌握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不同病情的患儿的表现不一样,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的心理变化也不一样。因此,儿科护士要具备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语言修养,要努力提高医学知识的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4]。对于还没有表达能力的婴幼儿,我们更应仔细观察,做好护理。学龄前期及学龄其儿童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要掌握其心理变化,及时通过亲切和蔼的态度,柔和的语调,友善的言语,与他们进行交谈,还可以鼓励同龄患儿一同玩耍,相互交流,使患儿感到友爱和温暖,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儿的不适。
2.4熟练的及时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护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操作水平,尽量的做到轻,稳,快,准,以娴熟精湛的技术准确迅速的完成操作过程,把疼痛刺激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要以亲切的态度和一定的语言技巧排除家长及患儿的心理障碍,取得家长及患儿对我们的信任,对患儿我们要具有慈母般的心,与患儿亲切交谈,巧妙的排除他们的抗拒心理,如告诉他打针就像小蚂蚁咬了一下,鼓励患儿主动勇敢,比如勇敢的小孩子长大了可以当警察,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表扬,如你真勇敢,阿姨给你叠一个纸船,你来当船长等等,千万不可以因为是小孩子,就可以无视他们的感情,采取恐吓及强制的手段来完成治疗任务,之后一定向患儿实现许诺,使患儿产生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心理过度。
2.5出院后的健康指导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之间的联系:由于不少患儿家长缺乏医学常识及心理知识,主动关心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变化,使孩子完全脱离“小皇帝”“小霸王”的唯我心理,消除不被关心的孤独感,培养与外界交流的信心,基本能够理智对待突如其来的打击,变化,如生病,迷路等,使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这样,可以将心理护理推广,渗透到每个家庭中,从而建立其一种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护患关系[5]。
总之,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娇生惯养,行动放任自由,加之生病后,家长更加宠爱,迁就,给患儿的心理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为儿科护士,不但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力求一针见血,减少对患儿的干扰及刺激,而且还应掌握各个时期患儿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并注意改善住院患儿的病房环境及人际环境,使患儿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儿科病房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1建立良性的护患关系。2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3针对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4熟练的技术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
关键词:患儿,住院,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肖秀彩.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20(4):122.
[2]裴晓香.心理护理模式对剖宫产率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4):39.
[3]邬素萍,黄群明,朱伟芳.心理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44.
[4]宋玉梅,尚英.儿童多动症患者的护理及预防[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6(1):6.
对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篇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集体护理[1]。患病及住院不仅给小儿的身体带来痛苦, 而且极易使其身心受到影响, 同时对小儿及其家庭也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按心理应激理论, 患儿亲属在患儿住院期间将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2]。本文以住院患儿亲属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 并针对心理症状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 达到以人为本的护理效果。
1. 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患儿入院后对陌生的环境不适应, 情绪不稳定多数患儿哭闹厉害, 家长对此非常担忧, 情绪紧张激动, 患儿住院期间由于病情的变化家长的情绪也随着过度焦虑, 有些患儿需要做些带有创伤性的检查, 家长对此非常心疼担忧, 有些家长由于知识有限表现出无助心理, 相同疾病的患者家属之间亲和力极高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绝症或重症新人入院患者家属对老病人的经验信任程度超过医生[3]。有很多家长在家里对孩子非常宠爱, 入院后对患儿更加过分溺爱也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
2. 护理措施
家长的心里活动对患儿的治疗有很大的影响力, 而大多数家长由于对患儿的过度疼爱、关心、担忧都存在着一些情绪紧张焦虑, 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有效沟通缓解家长的一些怀疑、恐惧、焦虑等影响患儿康复的情绪, 并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
2.1 对紧张和焦虑的心理护理:患儿入院后, 热情主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 让患儿及家属熟悉医院环境, 消除陌生环境所带来的不适与紧张;家属携儿就诊, 其最大的心理需求就是医务人员能“手到病除, 妙手回春”。让家属感到诊治患儿的医务人员是可以信赖的, 而护士是对患儿直接采取诊治措施的, 护士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家属的情绪, 这就要求每位护士举止端庄, 着装整洁, 语言亲切, 态度和蔼, 热情接待每位患儿, 按病情妥善安排患儿就诊、抢救治疗。为患儿进行各种检查与治疗护理时, 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动作轻柔、敏捷, 操作准确, 技术精湛, 考虑周到, 让家属放心, 以增加其安全感。让患儿亲属享有知情权, 向其讲明患儿的病情、可能的病因、正在采的治疗方案及预后, 帮助他们接受现实, 认识疾病。对患儿亲属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解释, 减轻其心理负担, 正确面对现实。除尽量满足他们一般的生活需求外, 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即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对于濒死的患儿要给予更多的临终关怀。医护人员诚恳、真挚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对患儿及其亲属都是莫大的安慰。另外还要注意到焦虑是可以感染的, 通过人际间交流感染给他人。医护人员必须留心自己的焦虑程度, 在对别人提供帮助前, 要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
2.2 克服恐惧感对患儿, 护士应多关心体贴, 避免呵斥, 责备患儿, 可通过与患儿一起做游戏如将故事, 玩玩具, 看图画等建立良好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 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护士着装干净整洁, 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对于家属对疾病预后产生恐惧感护士应对家长进行更多的健康教育, 跟家长耐心讲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 解答家长的疑问。对预后会比较好的疾病, 对家长多些鼓励的语言, 使家长情绪平稳;对预后会比较差的, 用词委婉不可用过于直截了当的语言刺激家长情绪, 对于病情恶化的患儿应准将确信息传达给家长, 告知医护人员会尽最大努力, 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
2.3 对家长不信任与怀疑的心理护理家属心理失调, 往往会把这种异常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 甚至无理取闹, 而护士更要沉着、冷静、稳重, 否则就会与患儿家长争吵, 进而影响正常医疗程序。护士应该给予患儿及家长很好的第一印象, 要做到着装整齐, 干净美观, 仪表大方, 对患儿及家长语言贴切, 消除患儿及家长焦虑紧张等不安情绪, 建立好感, 赢得家长及患儿的信任及认可。
2.4 对家长感同身受的心理的护理, 当患儿患病时许多家长会有种感同身受的心理, 他们会想如果自己也患这种疾病应该如何处理, 基于这一心理可以向家长解释患儿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 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赞同和支持将会对治康复有很大帮助。
2.5对于于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过度依赖的心理护理, 基于此心理问题可以加以利用,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指导家长进行基本的日常护理, 比如告知家长患儿住院期间的饮食护理问题, 哪些食物不宜吃, 哪些食物适合吃等。还可以指导家长对如何喂养患儿, 保持患儿皮肤清爽, 如何鼓励患儿等,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推进护理工作进展。
2.6 对于家长对患儿过度溺爱和容忍的心理护理, 应该告诉家长患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不能让患儿在住院期间养成被溺爱等不良习惯, 影响日后心理健康, 患儿住院期间家长应该给予关心爱护但是不能发展成纵容。
3. 讨论
患儿亲属的各种心理反应直接影响着患儿。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如果患儿亲属心身健康, 积极应激, 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治疗对患儿恢复健康有益。而患儿亲属消极应激, 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心身健康, 而且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 从而影响医嘱的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11]。作为一名儿科的护士, 应更好地体现对患儿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 赢得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通过此项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护理, 很大程度的缓解了家长的怀疑和焦虑情绪, 极大程度的消除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疑问, 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治疗和护理计划并且能够有效的配合, 增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同时对患儿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正确引导, 有利于病情康复治疗, 对儿科开展整体护理有很大的推进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清玲.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6 (8) :6-8.
[2]绽雁翎.儿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探析[J].实用护理, 2010, 6 (24) :6-6.
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预防 篇5
儿科承担着对患儿进行急、危、重症抢救和日常医疗任务,是感染高发科室之一。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规范,管理制度的执行不认真,无菌操作的严谨性差,考核监督机制薄弱等是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且儿科住院患儿中婴幼儿占大多数,其抵抗力低下,住院时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特别是冬季,大部分家长怕着凉,开窗通风时间较短,又由于探视者多,病房空气质量下降,各种病毒随之带入病室极易引起患儿二重感染。有效控制、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才能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水平,而其中保持良好的住院环境、控制因手污染导致的医源性感染,已成为儿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各个环节的把关,我院儿科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4 738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结合患儿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由医生确诊而上报院感科的例数为医院感染发生例数。
1.2 方法
分析4年来住院患儿医院感染资料,找出原因,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保持环境清洁,做好手卫生,坚持无菌技术操作。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
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47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99%,医院感染率从2010年的1.67%下降到2013年的0.34%,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
2.2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分布
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以上呼吸道为首,其次为胃肠道、脐部等,其发生部位及构成比见表2。
3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经科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医院感染率逐年下降。表2显示出呼吸道感染占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51.06%,空气传播、交叉感染是儿科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途径;胃肠道感染占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27.66%,与手卫生有密切关系;病室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3.1加强医院各级人员感染知识培训,杜绝医源性感染要求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控,不仅要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还要对实习生、护理员,卫生员等进行感染知识培训,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对实习生、护理员做到定期培训,要求人人熟悉各年龄阶段和不同季节的易感疾病。护士长在日常工作中起到监督作用,使各类人员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断提高全员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有效增强责任意识。全体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3.2加强家属及患儿的入院宣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儿科病房的卫生宣教尤为重要,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患儿和家属的卫生观念、生活器具的消毒隔离、手卫生等环节的教育和督导缺一不可[3];要反复强化,认真检查。减少病区人员流量,尽量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坚持执行探视制度,对家属进行疾病转归健康教育。患儿入院后不能乱窜病房,从而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机会。家属根据医院宣教内容要正确引导患儿。
3.3提高病室环境质量,加强室内空气消毒儿科病房拥挤,人均拥有床位比较少,患者多时使病房不同病种无法完全分开,存在医院感染隐患;再者家属陪侍过多,空气质量下降,加大了医院感染的可能性。护理操作前后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工作台面、治疗盘、地面;要保证病室每日通风2次,每次30 min~60 min,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头柜及地面,每月进行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消毒液、一次性用物等的细菌培养检测,及时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特别是新生儿室,更要严格执行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
3.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其中特别要重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这是基层医院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4]。而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5],每项操作前后都要用速效消毒液进行手消毒,用品严格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3.5严格遵循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有感染者使用低毒高效抗生素,避免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防二重感染。
3.6加强医院感染的漏报管理科室人员应配合院感科人员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积极采取措施,不仅减少了漏报率,还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证了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谭永强.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6-58.
[2]袁纯,严海斌,管建粉,等.医院儿科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29-2430.
[3]潘莉敏.小儿院内感染90例临床分析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0):669-670.
[4]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支气管哮喘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篇6
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8年6月, 我科总住院人数1 257人次, 其中支气管哮喘患儿141人次, 其中38人次为第2次或以上住院, 平均住院天数为10.5 d。
2 家属的心理护理
2.1 患儿入院时家属的心理护理
支气管哮喘患儿入院时一般病情急、重, 有呼吸困难、口周发绀、吸气三凹征、大汗淋漓、不能平卧等症状, 常常使家属手足无措、心情烦躁, 面对陌生的人群和环境又会加重家属的烦躁心情。所以, 护士在接待新患儿时, 在对患儿症状处理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家属的心理护理。应了解家属想要什么, 及时通知医生与患儿见面以了解病情, 因在介绍完床位护士和医生后, 家属最需要的是医生处置。待医生处理后跟家属介绍环境、相关制度、安全防范等。在治疗时, 护士一定要操作娴熟、态度和蔼, 让家属有信任感。
2.2 患儿住院时家属的心理护理
支气管哮喘患儿住院天数一般在10 d左右, 静脉治疗和超声雾化吸入常需要按定时进行, 这给家属的休息带来不便, 加之治疗费用、病情变化、孩子哭吵不配合、探视规定人数、往返医院不方便、家属陪护疲劳等原因导致家属很焦虑。护士在这个阶段除了做好患儿疾病宣教、健康宣教等, 还要注意家属的心理变化, 关心家属, 鼓励家属说出心中的疑惑或宣泄不满, 进行积极心理疏导, 取得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有利于患儿的治疗和护理。
2.3 患儿出院时家属的心理护理
对于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家属来说, 出院后照顾患儿的任务非常艰巨, 定时的门诊复诊、长期的吸入疗法、长期的抗过敏药物服用、孩子体质差易患病等成为困扰家属的问题。所以, 在出院宣教时护士要多给家属讲解照顾患儿的知识, 让家属在患儿出院时对今后的照顾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和计划, 让家属知道患儿饮食、环境、药物治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2.4 患儿出院后家属的心理护理
由于支气管哮喘疾病存在反复发作的特殊性, 在患儿出院后病房护士在定期电话或上门回访中要注重家属的心理护理。在这个阶段中家属时常会因为如何照顾孩子产生新的疑问, 或接触外界虚假广告后产生对在医院治疗的不信任, 对此, 护士要给予解释和心理支持, 并积极将支气管哮喘的专家介绍给家属, 以利于患儿治疗的科学正规。
3 体会
患儿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管理 篇7
1临床资料
本病区为儿内科病区。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患儿 2560 例, 其中新生儿 121 例, 1月至1岁为 765 例, 1岁至3岁980 例, 3岁以上 694 例。病种有过敏性紫癜、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川崎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素血症、儿童哮喘等。
2结果
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 9/2385例下降至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2/2560 例。
3安全管理
3.1 患儿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3.1.1 意外事件
小儿身心未成熟, 缺乏适应及满足需要的能力, 依赖性较强, 合作性差, 需特别的保护和照顾, 小儿好奇、好动, 缺乏经验, 容易发生各种意外[2]。由于患儿自我控制能力差, 乐于模仿。护士宣教不到位, 家长对其疏于防范, 容易发生坠床、跌倒、走失、利器刺伤, 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造成出血等意外事件。
3.1.2 仪器使用失灵
新生儿暖箱、蓝光箱使用时机器失灵, 致设置的箱温与实际箱温不符, 未能及时发现, 易发生患儿烫伤、冻伤。红外线照射时, 未能做到全程看护, 距离过近, 导致烫伤。蓝光照射时, 未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新生儿眼睛及会阴部保护不当而伤及患儿。
3.1.3 用药安全隐患
护士业务知识缺乏, 执行错误医嘱, 药物剂量、剂型错误, 注射器选择不合适造成药物剂量不精确。在抢救过程中执行医嘱时查对不严谨, 用药错误或重复用药, 对新药缺乏了解, 家长对用药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 导致未用药或重复用药。护士巡视、观察不到位, 化疗药物、高渗药物的外渗等导致肢体肿胀、坏死。
3.1.4 气管异物和窒息
因所给食物的种类, 进食的方法时间等, 导致异物呛入气管。新生儿因喂奶不当奶液呛入气道, 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多而未能及时吸痰引起窒息。
3.1.5 物品药品保管不当
针头、剪刀等利器未能及时收回导致针刺伤, 氧气瓶、热水瓶未放到指定位置, 外用药与内服药未严格分开、未妥善保管导致误服。
3.2 安全管理对策
3.2.1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
根据医院护理管理规范要求, 结合本病区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护理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和措施, 突发及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并组织认真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 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提高法律意识, 使护士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3.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构建护理安全文化。
患儿刚入院时, 护士应以真诚热情的服务接待每一位患儿及家长。运用熟练的护理礼仪、沟通技巧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细致讲解病区环境、医院规章制度、疾病知识、及相关安全知识的宣教, 提高患儿及家长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和预防, 耐心解释患儿及家长提出的问题。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患儿及家长内心的想法, 设法满足每一位患儿及家长的需求。
3.2.3 加强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
(1) 加强各种意外事件的防范。儿科病床应加床栏, 高度适宜, 以使患儿不能爬出为宜, 禁止患儿伏在床栏上, 患儿上床后及时拉好床栏。纱门纱窗要有插销及时关紧, 定时检修。桌椅边缘光滑并定期检修, 阳台有栏杆, 并设有“禁止攀爬”的警示牌。地面清洁干燥, 不可乱扔果皮和杂物等, 以防滑倒。卫生间有防滑标识。热水瓶应放在固定位置, 小孩不易触及, 并让小孩远离热饭热菜, 远离电源, 微波炉有使用注意事项及“小心烫伤”的标识。外出活动时家长全程陪护, 以防走失, 教育儿童遵守医院规章制度, 不得私自外出。氧气瓶固定并放在指定位置, 输液架固定牢固。禁止小孩玩刀、剪子、筷子等物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操作完毕后及时收回不安全物品:如针头、剪刀等。输液时家长勿擅自调节滴速, 护士经常巡视病房,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 仪器应建立使用登记并专人定期检查并记录。使用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暖箱、蓝光箱使用时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箱温、体温的变化, 严格交接班。使用烤灯时做到全程陪护。 (3) 加强临床用药安全管理。a、加强对药物知识的学习, 满足工作的需要, 对于新药利用晨间早会的时间, 组织护士认真学习说明书, 并作为提问内容, 掌握药物的剂量、用药途径、注意事项等, 根据药品的说明书选择正确的溶媒和给药途径。b、使用化疗药物和高渗药物时宜选择粗直的血管, 加强巡视, 一旦外渗及时处理。c、对于小剂量药物、特殊药物需用1 ml注射器, 确保药物剂量精确, 严格三查七对。d、抢救患者执行口头医嘱需复诵一遍, 确保无误方可执行, 并保留空安瓿, 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弃去。e、剧毒药、麻醉药应加锁放在指定处, 班班交接。f、对家长加强用药知识的宣教, 讲明正确正规的优点, 增强用药依从性, 促使遵医行为的产生。对暂外出的患儿, 建立温馨提示卡, 放置床头柜上, 提醒回病室后与护士联系。 (4) 防止气管意物和窒息 指导家长勿患儿进食易致气管意物的食品。在患儿哭闹、大笑、进行护理操作时, 禁止喂食, 以免食物呛入气管。较小患儿喂药时, 需将其溶解后少量多次喂服, 不可强行灌入, 也不可捏鼻喂药。人工喂养时不采用奶眼过大的奶头喂奶, 以防误吸。喂奶后不宜频繁翻身、换尿布、逗患儿嘻笑。家长应认真看护患儿, 不让小孩玩细扣、硬币等小物件, 以及细小的拼装玩具, 以防误入气道。对于危重、虚弱的患儿、新生儿勿将盖被捂住口鼻, 对痰液多者, 协助翻身拍背, 必要时吸痰。
4小结
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质是把以往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被动处理, 变为发生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 使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 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儿科护士服务对象时一群特殊群体, 通过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术的学习,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确保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保证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73-174.
2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28例, 男16例, 女12例;年龄3岁~12岁;均符合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定的哮喘诊断标准[1]。
1.2 结果
28例哮喘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综合护理, 症状得到控制, 未出现并发症, 效果良好, 全部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的哮喘情况, 因其呼吸道平滑肌收缩、水肿或有黏液分泌, 使小儿气道趋于闭合, 引起患儿呼吸困难[2], 故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有无大量白色黏痰、呼吸加快、哮鸣音及呼气性呼吸困难;有无大量出汗、疲倦、发绀及呕吐情况;同时, 应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烦躁不安、气喘加剧、心率加快等情况;同时还应警惕发生哮喘持续状态, 若出现哮喘持续状态, 应立即吸氧并给予半坐卧位, 协助医生共同处理[3]。
2.2 环境要求
给患儿提供一个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的房间。室温在23℃~25℃, 湿度保持在70%以上, 可降低呼吸增快而引起的呼吸道干燥, 防止咳嗽加剧, 室内禁放鲜花, 避免花粉过敏诱发哮喘加重。室内禁止吸烟, 避免烟雾刺激导致哮喘发作加重。
2.3 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食用鱼、虾、奶等易过敏的食物, 少食多餐, 保证营养均衡, 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2.4 保证休息
缺氧使患儿感到疲乏, 应给其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利于休息, 一切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
2.5维持气道通畅
(1) 用药护理:支气管扩张剂可采用吸入疗法、口服、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等方式给药。其中吸入治疗具有用量少、起效快、副反应小等优点, 是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法。使用时, 应嘱患儿充分摇匀药物, 先呼气, 然后在按压喷药的同时深吸气, 然后闭口屏气10s后用鼻缓缓呼气, 最后用清水漱口。 (2) 吸氧:患儿喘息时应给予氧气吸入, 吸氧浓度以40%为宜。 (3) 体位:哮喘发作时, 采取半卧位或坐位有利于肺的扩张。另外, 还可采用体位引流协助患儿排痰。
2.6 心理护理
鼓励患儿解除思想负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研究报道[4], 在83例哮喘病人中, 心理因素参与哮喘发作者为42%, 因此应给患儿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主动与患儿及家长交流, 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耐心听取患儿及家长的诉说, 取得他们的信任。使患儿心情愉快, 有利于症状缓解。平时除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哮喘发作外, 还可适当参加户外活动, 进行锻炼, 提高抵抗力。
2.7 加强健康教育
避免接触过敏源。告知患儿家长治疗原则为长期、持续规范和个体化治疗。注意预防变应原, 减少复发, 指导患儿及其家长注意天气变化, 适时增减衣物, 室内定时通风换气, 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预防感冒[5,6]。
3 小结
哮喘作为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治疗应该是长期持久的过程, 需病人与医生长期配合。护理人员参与哮喘管理与宣教, 已成为哮喘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宣教, 使他们对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了正确的认识, 学会了自我监测病情, 掌握了吸入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提高了患儿及家长的自我护理、自我保健能力, 使患儿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预防了并发症, 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