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教育与管理(共7篇)
哮喘教育与管理 篇1
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 哮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 全世界已有3亿哮喘患者, 占全球人口的5%。预计, 到2025年, 全世界这种疾病的患者将增至4亿多。其中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介于1%~30%。2000年调查我国0~14岁城市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为0.5%~3.4%。大多数国家儿童哮喘发病率呈持续增长, 尤其是婴幼儿哮喘, 以1~6岁多见, 大多数在3岁已以前发病。
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气道的慢性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 受到刺激后引起气道狭窄。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
哮喘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 病程较长, 容易反复发作, 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症之一, 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临床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 大多只在急性发作时用药, 当症状缓解后便不再按规范治疗。目前, 儿童哮喘在防治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1) 与GNA方案的目标相差甚远, 只有10%得到规范治疗。 (2) 5岁以内儿童的哮喘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需要父母或监护人代替患儿本人与医师沟通病情, 疾病教育的对象并非患儿本人。 (3) 对哮喘防治方案不理解, 用药的依从性差, 造成哮喘症状长期不能控制, 使学生误学率9%, 家长误工率22%。 (4) 58%哮喘患者只吸入β2受体激动剂, 而没有吸入糖皮质激素。 (5) 42%从来没有作过肺功能检查。
鉴于以上原因, 为了使哮喘患儿得到规范化的治疗, 以良好的控制哮喘, 对患儿及父母或监护人的健康教育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哮喘的本质、发病机制、诱发因素及如何避免诱发
1.1 哮喘的本质
呼吸道高反应是哮喘的基本特征。机体在发病因子的作用下, 免疫因素、神经和精神因素以及内分泌因素导致了呼吸道高反应性和哮喘发作。
1.2 哮喘的诱发因素
1.2.1 呼吸道感染
病毒感染是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 尤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为甚。
1.2.2 非特异性刺激物
烟、尘螨、花粉、羽毛、兽毛、化学气体、油漆等。
1.2.3 气候变化
寒冷刺激、空气干燥、大风等。
1.2.4 药物
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等。
1.2.5 食物
牛奶、鸡蛋、鱼虾、食品添加剂等。
1.2.6 其他
过度兴奋、大哭大笑、剧烈运动等。
1.3 如何避免诱发因素
做过敏原皮肤试验明确过敏原, 方法有:点刺法或Ig E定量检测。一旦确定过敏原, 应避免接触。
2 哮喘急性发作时的表现及家庭治疗
2.1 哮喘急性发作时的表现
哮喘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 如打喷嚏、流涕、胸闷等, 如不及时处理, 可因支气管阻塞加重而出现哮喘。典型表现有:喘息 (吼喘) ——反复发作, 夜间或清晨加重, 白天稍缓解;咳嗽、咳痰, 较频繁, 可排出大量的泡沫痰;呼吸困难, 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2.2 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家庭治疗
2.2.1 家长一定要镇静, 安慰患儿, 使之有安全感。
2.2.2 注意取半卧位或坐位。
2.2.3 仔细回想医生的医嘱或查看治疗方案。
2.2.4 立即运用吸入疗法, 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万托林气雾剂2~4喷/次, 20min后无缓解,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2.5 室内通风, 避免抗原刺激。
3 了解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和长期预防用抗炎剂的应用区别
3.1 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是哮喘发作时使用的, 如万托林气雾剂, 哮喘缓解就停用, 最长使用不超过4周。
它不能改善呼吸道的炎症和减轻气道高反应性。
3.2 长期预防用抗炎剂, 如辅舒酮、舒利迭, 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能良好的控制哮喘, 预防发作, 是缓解期使用的。
4 消除对吸入激素副作用的担心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远远低于口服或静脉使用的剂量, 雾化吸入后, 绝大部分作用于气道局部, 进入全身的药量极少, 而且这部分药物进入全身后在肝脏被迅速清除, 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几乎没有抑制作用。
5 定期规律随访、咨询、保健
哮喘是慢性疾病, 最终的控制需要家长、患儿与医师之间密切配合, 科学管理。哮喘患儿及其家庭要由熟悉患儿情况的医疗专业人员进行长期规范的教育管理, 才能确保达到治疗目的。只要我们遵循《全球哮喘防治的倡议》的先进策略, 积极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治、越早越好”的新理念, 注重个体化“规范防治, 长期管理”的原则, 哮喘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关键词:哮喘,儿童,健康教育
哮喘教育与管理 篇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3年5月至2006年3月我院呼吸内科及“哮喘之家”门诊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80例。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3]。其中男性103, 女性77例, 年龄15~78岁, 平均43.2岁, 病程11个月至32年, 平均12.5年, 研究对象中大部分对哮喘认识不足, 不了解规范化治疗方案, 治疗不规范, 病情反复发作。
1.2 方法
1.2.1 自我管理教育方法
成立“哮喘之家”入组患者建立个人档案, 提供联系电话和方式, 由专病医师, 护士管理。所有患者防治按W H O“全球哮喘防治战略”推荐的规范化治疗, 重视个体化。初诊患者要接受哮喘知识, 防治计划, 吸入技术操作演示等培训教育。以后定期接受多种形式教育:包括发放哮喘知识小册子、学习班集体教育、小组讨论、知识调查问答、个性化辅导等。通过学习, 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长期、规范的治疗, 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 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时鼓励患者结合自身情况参与防治计划的制订, 协助医师寻找激发因素, 从而达到自觉、有效规避诱因的目的。教会患者掌握哮喘发作先兆, 发作时应对措施;掌握正确吸入技术及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了解常用药物的作用、用量、不良反应。了解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试技术[4]。同时争取患属的支持配合, 充分发挥家属在患者长期治疗中的督促、提醒、支持作用。
由于吸入治疗是目前推荐长期抗炎治疗哮喘的最常用方法[5], 在学习班集体教育时, 我们针对患者对吸入皮质激素存在的顾虑进行针对性教育, 更新患者观念, 强调哮喘临床控制水平, 讲解吸入激素的必要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并进行吸入技术演示和逐人操作过关, 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在病情自我监测管理方面:重点放在指导患者峰流速仪的使用及数值分析上, 鼓励记录哮喘日记, 通过每日定时监测PEF (呼气峰流速) 的数值变化及日夜变异率, 了解自身气道情况, 学会在家中自行监测病情, 协助患者制订发作期处理方案及长期定期随访保健 (包括方案调整, 肺功能监测等) 。
1.2.2 评价指标
比较教育前后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情况, 急诊就医、住院、误工情况;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控制水平。控制水平分控制, 部分控制, 未控制3个等级[5]。
1.2.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值经c2检验。
2 结果
入选的180例患者中, 随访166例, 失访14例。随访166例患者干预前自我管理情况、哮喘控制水平较教育后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急诊就医、住院、误工情况较干预前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2、3) 。
ν= (2-1) (2-1) =1, c20.01 (1) =6.635
χ2=223.72, ν= (2-1) (3-1) =2, χ20.01 (2) =9.210, P<0.01
ν= (2-1) (2-1) =1, χ20.01 (1) =6.635
3 讨论
3.1 实施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和意义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但长期规范化治疗可使哮喘症状得到控制, 减少复发以至不复发[6], 但由于缺乏系统教育、哮喘长期治疗难以做到合理、充分、有效[2]。因此, 实施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7]。
3.2 实施自我管理教育, 有利于提高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
鉴于哮喘治疗中普遍存在病情发时乱投医, 缓解期不治疗的情况, 我的学习班重点讲解哮喘反复发作致气道重塑方面的危害, 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及效果, 让患者认识到吸入皮质激素是目前最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且吸入治疗全身不良反应少、少数不良反应是可以减少、预防的。另外,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给了患者更多的体验性信息。最终让患者主动坚持长期、规范化的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正确吸入激素治疗的例数比干预前明显增加, 提示依从性明显提高。
3.3 实施自我管理教育, 有利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通过“哮喘之家”活动, 实现哮喘防治从医院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化。对患者进行长期追踪、随访、观察, 与患者保持有效的联系、沟通。教会患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病情的监测、管理。对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和了性化辅导, 取得较好效果。通过为期1年为自我管理教育, 患者能主动参与到自身病情的治疗、监测、管理中来, 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大部分患者能自觉避免诱发因素 (包括主动戒烟) , 掌握急性发作的先兆及应对措施, 正确吸入皮废激素;部分患者能通过峰流建议的监测来分析自身病情, 个别尚能坚持哮喘日记的记录, 结果显示, 自我管理教育能明显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3.4 实施自我管理教育, 有助于提高哮喘控制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自我管理教育, 提高哮喘长期、规范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哮喘控制水平, 减少复发,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 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哮喘控制水平提高;因急诊就医、住院、误工显著下降,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了社会、家庭负担。
参考文献
[1]施浩.哮喘现代规范化治疗的体会[J].中国实用免疫变态反应和哮喘杂志, 2003, 7 (1) :86-87.
[2]施浩, 叶庆荣, 杨悦.2040例哮喘防治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免疫变态反应和哮喘杂志, 2000, 4 (9) :125-12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 (3) :132-133.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 (3) :138.
[5]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6.
[6]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4.
小儿哮喘的综合管理与防治 篇3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我院符合哮喘诊断标准[2]的专科门诊及住院的哮喘患儿共118例, 在就诊前均未得到有效控制。男性60例, 女性58例;年龄≤3岁3例, 3~12岁75例。诊断:婴幼儿哮喘39例, 哮喘55例, 过敏性咳嗽21例, 喘息性支气管炎3例。
1.2 管理及教育
首次就诊由专科医师建立哮喘病历, 定期随访 (1~2个月随访1次) , 及时评价病情, 调整用药剂量及纠正错误的吸入方法。对患儿或其家长进行哮喘及基本知识教育。内容包括: (1) 反复宣传哮喘是气管慢性炎症的本质, 需长期治疗; (2) 呼吸道感染和过敏是儿童哮喘发病和发作的主要诱因, 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3) 教会患儿和家长记录哮喘日记和使用呼气峰流速 (PEF) 的家庭监测, 学会哮喘加重时的早期识别; (4) 强调吸入疗法的优点, 吸入激素是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 解释长期吸入低中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不会影响最终的身高和骨骼密度。并指导患儿及家长正确使用吸入工具; (5) 理解治疗哮喘药物的作用, 包括哮喘缓解期的主动抗炎药物 (吸入皮质激素) 和急性发作时的药物 (β2激素剂和氨茶碱) 。
1.3 治疗
根据便于哮喘防治的创议 (GZNA) , 将哮喘患儿分期分级, 制定相应的个体长期管理阶梯式治疗方案, 规范治疗。缓解期:以吸入不同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口服白三烯调节剂为主;急性发作期:国用β2-激动剂、缓释茶碱等, 重者加用糖皮质激素静观, 给予吸入型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等。
2 结果
从首次明确诊断开始规范治疗, 至2006年5月底截止连续用药治疗≤3个月36例, 3~6个月28例, 6~12个月16例, >12个月8例, 发作期间断用药5例, 失访15例。疗效判断标准[3]分临床控制、显效、好转、无效。在可走访的93例 (包括间断用药7例) 病例中, 临床控制率64.52% (60/93) , 显效率17.20% (16/93) , 好转率11.83% (11/93) , 无效7.53% (7/83) , 总有效率92.47% (86/93) 。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慢性疾患, 它明显影响着个人、家庭及社会。虽然哮喘不能被治愈, 但适当的管理往往能控制疾病。国外学者指出医师不仅应当掌握先进的医学技术, 还应当帮助患儿及家庭寻求一种自我监测病情, 自我处理的最佳途径[4]。因此本文根据哮喘管理的7个目标教育患儿及家长记录哮喘日记, 呼气峰流速的家庭监测, 同时让患儿家长明确哮喘急性发作的紧急处理办法。国内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高危状态的哮喘患者平时用药很不正规, 用药的依从性, 尤其是在缓解期, 缺乏正规的哮喘管理。因此医患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高度信任, 以提高患儿用药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疗效。
3.1 哮喘知识教育的重点
(1) 哮喘基本知识, 如简单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预防; (2) 自我病情判断即自我监测; (3) 治疗即缓解期和发作期治疗。通过教育主要让患者或家属了解哮喘是一种持续存在的慢性气道变态反应性的炎症, 不仅发作期需治疗, 缓解期也需合理治疗, 只有坚持长期的治疗才能达到不发作的目的[5]。治疗方面首先了解发作期以缓解症状为主, 缓解期以抗炎为主, 教会患儿及家属正确使用吸入疗法, 并在随访过程反复检查方法是否正确, 及时给予纠正。
在本组管理患儿中, 总有效率92.47%, 虽然未作对照比较, 但患者家属满意度很高。在随访轻度、中度患儿中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甚至无发作, 发作程度亦明显减轻, 对提高患儿生命质量有积极的意义。这提示GZNA方案对哮喘的治疗、管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 在基层应大力提倡推广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118例哮喘患儿的管理 (或) 教育和治疗,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学会自我监测病情, 掌握相关的药物使用方法, 并得到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根据GZNA方案, 将哮喘患儿分期分级, 制定相应的个体长期管理阶梯式治疗方案。从首次明确诊断开始规范治疗, 连续用药≤3个月36例, 3~6个月18例, 6~12个月16例, >12个月8例, 发作期间断用药5例, 失访35例。在随访的83例中, 临床控制率59.04% (49/83) , 显效率19.28% (16/83) , 好转率13.25% (11/83) , 无效8.43% (7/83) , 总有效率91.68% (76/83) 。哮喘是慢性气道病态反应性炎症, 它明显影响着个人、家庭及社会。虽然不能完全被治愈, 但适当的管理往往能控制疾病, 提高生命质量。国内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哮喘高危状态患者, 平时用药很不正规, 缺乏管理。国外学者指出医师有责任帮助患儿及家庭寻求一种自我监测病情, 自我处理的最佳途径。而我们的管理教育正是帮助患儿寻求一种自我监测病情、自我处理的较好方法。本文根据哮喘管理的7个目标教育患儿及家长重视哮喘的防治, 不仅在哮喘发作期需要治疗, 缓解期也需合理用药, 只有坚持长期地治疗, 才能达到不发作的目的。在本文管理的患儿中, 总有效率为91.68%, 虽然未作对照比较, 但患儿家长满意度很高。在随访轻、中度患儿中, 绝大多数经治疗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甚至无发作, 发作程度明显减轻, 对提高患儿生命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这提示GZNA方案对哮喘的治疗、管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 在基层应大力提倡推广应用。
关键词:哮喘,儿童,综合管理,防治
参考文献
[1]戴家熊, 韩连书.小儿哮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1.
[2]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 儿童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J].中华儿科杂志, 1998, 36:74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 第二届全国哮喘会议修订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7, 20:261.
[4]Agertoft, Pedersen S.Effect of long-term tseatment With inhaled budesonide adult height in children with asthma[J].N Engl J Med, 2000, 343 (5) :1064-1069.
哮喘教育与管理 篇4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诊治的440例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小儿哮喘患者320例, 成年哮喘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2008年制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小儿患者年龄5~13岁, 中位数年龄7.56岁, 病程5月 ~5年, 平均 (1.57±1.39) 年。120例成年患者年龄20~73岁, 中位数年龄47.2岁, 病程6月~22年, 平均 (8.94±3.50) 年。排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肿瘤及严重脏器器质性疾病患者。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3结果
1.3.1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前后治疗依从性改变
以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天数超过总服药天数80%为优, <80%为差, 对患者加强自我管理教育后3月依从性优者比例显著多于干预前 (P<0.05) , 见表1。
1.3.2自我管理教育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自我管理教育干预后3月患者日间及夜间哮喘症状评分、急诊次数及住院次数显著少于干预前,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自我管理教育
2.1自我管理能力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家庭及个人情况;对疾病本质及诱发因素了解情况;生活习惯;是否吸烟;常用治疗药物、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峰流速仪使用情况;是否遵医嘱用药及急诊就诊、住院次数。
2.2制订长期管理计划
根据患者年龄、家庭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心理状况及文化教育程度制订个体化的长期管理计划。老年人及儿童容易忘记管理计划内容, 应重点加强对家属的指导, 提醒家属经常监督患者计划执行情况。
2.3自我管理内容
2.3.1自我病情监测
自我病情的长期监测有利于有效减少患者哮喘发作, 使患者能在发作预兆期采用有效措施干预控制症状发作, 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后果[3]。峰流速仪是临床常用的仪器监测方法, 可反应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峰流速仪及哮喘症状日记是调整患者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4], 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临床应加强这方面的健康宣教。
2.3.2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药物的药理机制、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及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性, 嘱患者坚持按医嘱服药, 定期门诊复诊[5]。要求患者日常生活中应随时携带β2平喘气雾剂, 当哮喘预兆出现时, 应马上吸入气雾剂, 缓解临床症状, 等病情得以控制后到医院就医。患者定期门诊复诊, 医务人员检查其用药方法是否正确, 结合峰流速仪及哮喘症状日记调整治疗方案。
2.3.3饮食管理
嘱患者避免进食高盐食品, 戒烟酒, 多进食富含维生素A、C及高蛋白食品[6]。患者哮喘发作急性期应注意补充水分, 促进痰液咯出。避免进食海鲜、羊肉等容易引起哮喘发作的食物[7]。
2.3.4日常生活管理
嘱患者避免出入粉尘及花粉较多的地方, 房间内最好安装空气过滤器[8]。家中不应养宠物或种植花草, 减少在人群拥挤的地方停留时间,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2.3.5呼吸及排痰训练
患者在进行呼吸训练时取仰卧位, 双手置于脐部, 气体吸入后进行缩唇动作再缓慢呼出[9]。排痰训练时首先患者进行深呼吸, 然后屏住呼吸, 再突然用力咳嗽2次, 促进痰液由气道排出[10]。
3体会
经过规范治疗, 80%的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提高治疗依从性对于预防哮喘急性发作及控制症状具有重要意义。应使患者及其亲属了解哮喘的病因、诱发因素、预防方法及用药方法, 使其意识到不仅急性期需治疗, 缓解期也应进行规范治疗及自我管理, 只有提高治疗依从性、长期坚持规范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地预防急性发作。医务人员务必促使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方法, 坚持进行自我监测, 避免诱发因素, 学会气雾剂及峰流速仪使用方法。本组患者经过自我管理教育后, 与医务人员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 治疗依从性有了显著提高, 主动改变过去不良的生活习惯, 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 有效地减少了急诊次数及住院次数。因此自我管理对于有效预防哮喘急性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通过加强对衢州市中医医院440例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教育, 实施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评估、制订长期管理计划、自我病情监测、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饮食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呼吸及排痰训练等干预措施, 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减轻临床症状及急诊就诊、住院次数, 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哮喘,自我管理教育,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沈华娣, 张玉平, 张伟燕, 等.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溶液雾化吸入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健康研究, 2012, 32 (6) :425-429.
[2]全龙娟.常规吸入糖皮质激素对预防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1) :95-96.
[3]叶丽娟, 昊小玲, 曾奕华, 等.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西部医学, 2012, 24 (1) :165-166.
[4]刘秋云, 廖春丽, 孙继红, 等.支气管哮喘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水平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7) :33-36.
[5]陈蓓华.儿童哮喘管理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实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7) :782-784.
[6]沈四新, 江晓肖, 陈达伟, 等.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医学教育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3) :2492-2493.
[7]乔海平, 易泉英, 刘刚, 等.健康教育对哮喘患儿自我管理和发病的干预及影响探讨[J].河北医学, 2012, 18 (3) :340-343.
[8]刘银芳, 牛瑞兰, 杨帆.哮喘患者住院期间的集束干预[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 2012, 6 (4) :26-28.
[9]黄维建.综合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西医学, 2010, 32 (10) :1190-1192.
哮喘教育与管理 篇5
哮喘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大多数哮喘病人普遍存在治疗依从性差、症状未得到控制、日常活动受限等现象[1]。目前大部分针对哮喘病人进行的健康教育重在普及, 缺乏个体差异性, 效果一般。个体化健康教育为健康教育的一种, 其提倡以病人的实际临床症状及病情特征为主要依据, 为病人制订个体化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案, 从而提高预防、治疗疾病的针对性, 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及水平, 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2]。微信健康教育是利用手机微信的多种功能向特定人群发送疾病相关知识, 指导用药及行为, 加强健康教育, 鼓励病人参与疾病自我管理, 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 是病人及时获得健康指导和咨询的最佳途径[3]。本研究根据哮喘控制测试 (ACT) 评分结果对哮喘病人进行基于微信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呼吸科就诊的成人支气管哮喘病人11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干预组56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育方法
1.2.1. 1 对照组
病人接受常规的集体健康教育, 由呼吸科医务工作者定期组织病人集体学习哮喘相关知识讲座, 主要内容为护士通过操作示范, 强化指导病人吸入激素 (ICS) 吸入技术, 发放哮喘健康教育手册, 指导病人使用哮喘控制测试表及定期电话随访。
1.2.1. 2 干预组
病人加入呼吸科专门建立的哮喘病人微信群, 该群由3名护士进行专门管理, 利用微信平台对病人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健康教育, 具体方法: (1) 根据每月进行的哮喘控制测试 (ACT) 评分结果将其分为A组 (完全控制组) 、B组 (部分控制组) 、C组 (未控制组) , 3位微信管理者分别负责一个小组; (2) 每位管理者根据其管理的小组病人的具体情况每周定期向病人逐一进行健康教育, 如利用微信平台向病人发送哮喘预防、治疗、护理等相关知识, 通过微信向病人答疑解惑, 组织哮喘控制良好的病人向哮喘控制差的病人进行经验交流, 邀请呼吸科专家通过微信向病人进行讲座和答疑, 通过微信提醒每位病人按时复诊; (3) 每组的微信管理者对病人1周之内在微信上的反馈进行整理, 若发现病人参与积极性不高, 管理者通过电话与病人联系, 鼓励病人积极参与, 告之利用微信进行自我管理的意义。
1.2.2 评价指标
(1) 哮喘疾病知识问卷:该问卷[4]共25个条目, 包含疾病本质、诱发因素、用药知识及自我管理4个方面的内容。问题答案设置为“对”“错”“不知道”, 每题回答正确计1分, 回答“错误或不知道”计0分, 总分0分~25分, 得分越高, 说明病人哮喘相关知识掌握越好。 (2) ICS治疗依从性问卷:该问卷[5]共14个条目。主要包括吸入剂使用的遵医情况、病情自我监测与评估情况、吸入技术的规范化应用、药物保存与携带、复查5个维度。各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 即“根本做不到”为1分, “偶尔能做到”为2分, “基本做到”为3分, “完全做得到”为4分。量表总分范围为14分~56分, 48分~56分表示依从性“良好”, 38分~47分表示“一般”, <37分表示“差”。 (3) 哮喘控制测试 (ACT) 表:采用我国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推荐的哮喘控制测试表[6], ACT仅通过回答有关哮喘症状和生活质量的5个问题的评分评估病人的哮喘控制水平。判断方法:25分, 哮喘完全控制, 20分~24分, 哮喘部分控制, <20分, 哮喘未控制。 (4) 生活质量问卷:该问卷[7]从哮喘病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3个方面综合评价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 包含了35个条目, 共分为5个维度, 采用7分制评分法, 评分越低, 受影响程度越重, 生活质量越差。 (5) 肺功能监测:FVC、FEV1/FVC%、PEF值的监测。
1.2.3 调查方法
于干预前对病人进行首次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对哮喘疾病知识的了解、ICS治疗依从性、ACT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及肺功能监测, 干预6个月后进行第2次问卷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各项评价指标。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分
例 (%)
3 讨论
3.1 基于微信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对哮喘的认知水平和治疗依从性
由于大部分哮喘病人对哮喘知识缺乏了解, 对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能规律吸入激素进行治疗, 哮喘控制情况相对较差[8]。本研究显示对哮喘病人进行基于微信的个体化健康教育, 不仅有助于普及哮喘的基本防治知识, 提高病人对哮喘的认知程度, 而且可以改善病人的用药依从性和吸入技术, 进而使其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3.2基于微信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的哮喘控制状况哮喘的治疗主要是达到控制症状, 预防哮喘发作, 维持正常肺功能, 保障正常活动的目的[9]。本研究显示, 根据病人每月的ACT评分对病人进行评估, 之后根据病人的具体需求进行基于微信的个体化健康教育, 病人的哮喘控制水平明显提高, 肺功能得到改善。
3.3 基于微信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哮喘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病人的哮喘控制水平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10]。为了全面评价规范化管理和教育对哮喘病人控制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评估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了疾病对病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干预前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普遍较低, 干预后生活质量除活动受限其他各项评分及综合评分显著提高, 表明基于微信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其中活动受限评分没有得到显著提高, 有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有关。
哮喘教育与管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我院门诊第一次确诊的5岁以上儿童哮喘患儿33例, 均符合2008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19例, 女14例, 男女之比1.4∶1;平均发病年龄7.3岁, 平均病程10个月。
1.2 方法
1.2.1 峰流速仪
要求患儿会正确使用峰流速仪, 每天早晨和晚间临睡前测定峰流速值, 监测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峰流速值的变化和日间变异率。峰流速仪使用注意事项: (1) 确保指针指向零点。 (2) 握住峰流速仪, 手指不要挡住刻度及指针槽。 (3) 站立, 深吸气, 把峰流速仪放入口中, 保持水平位, 以最大的力量和速度吹气, 连续测3次, 取最佳值。PEF变异率计算方法:
PEF=2× (晚间PEF-早晨PEF) / (晚间PEF+早晨PEF) ×100%
1.2.2 流速容积曲线测定
采用德国耶格公司生产的肺功能仪, 参数可靠, 曲线符合测量标准及质控标准:有可接受的呼气, 呼气起始无犹豫, 有高而尖的PEF, 外推容积<5%, 呼气至最大限度, 最少检查3次, 曲线重复性好。对本组病例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PEF、FEV1、FEV1%、PEF25、PEF50、PEF75、MMEF进行检测。结果判定:根据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值所得到的百分率将肺功能异常分为4度:80%以上为正常, 60%~79%轻度异常, 40%~59%中度异常, 39%以下重度异常。PEF、PEF25代表大气道参数, PEF50、PEF75、MMEF代表小气道参数。
1.2.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按GINA2008方案给予治疗, 所有患儿临床症状1周内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6.12统计软件系统分析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峰流速仪
哮喘急性发作期, 峰流数值PEF为个人最佳值80%以上的2例, 为个人最佳值60%~80%的9例, 为个人最佳值60%以下的22例, 缓解期峰流数值PEF为个人最佳值80%以上24例。急性发作期PEF变异率>20%。
2.2 流速容积曲线
哮喘急性发作期, 各参数见表1, 显示大小气道参数有明显改变, 以小气道的功能参数异常率最高, 与大气道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哮喘缓解期各参数见表2, 大小气道功能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12, P<0.01) , 小气道的功能参数异常率与大气道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哮喘缓解期峰流速仪与流速容积曲线比较
哮喘缓解期峰流数值PEF个人最佳值80%以上24例, 占72.3%, 流速容积曲线中的大气道参数PEF、PEF25的正常率 (75.6%, 6 9.7%)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但与小气道参数PEF50、PEF75、MMEF比较差异举报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全球多中心研究认为哮喘患者经规范治疗1年, 近50%可达到完全控制, 而我国哮喘控制资料显示完全控制却不足10%, 其中缺乏对患者管理和非专科医师对长期规范治疗认识不足是主要因素[2]。因此我们对哮喘患儿在GINA治疗方案时, 不仅要注重症状的缓解, 而且强化规范用药, 对5岁以上患儿每天监测峰流速值和定期完善流速容积曲线检查, 客观评估, 使儿童哮喘治疗的控制率显著提高。
本资料显示33例哮喘患儿在哮喘急性发作期, 由峰流速仪测得的PEF低于个人最佳值80%的占93.4%, 日变异率>20%, 越低于个人最佳值哮喘越可能发作。规律的峰流数值监测, 坚持记录哮喘日记, 可有效评估病情控制情况, 峰流速仪可作为自我监测的有效工具, 而且峰流速仪使用简单, 携带方便, 价格低廉, 不受环境影响, 但峰流速值参数单一, 只能监测大气道情况, 不能反映小气道状况。
流速容积曲线测定是哮喘诊疗中的重要参考指标。可对PEF、FEV1、FEV1%、PEF25、PEF50、PEF75、MMEF进行测定。PEF、PEF25主要反映大气道功能, 它与受试者的努力程度有关, PEF50、PEF75、MMEF是主要反映小气道的参数, 它与受试者的努力程度无关。本资料显示哮喘缓解期峰流速值PEF个人最佳值80%以上占75.6%, 与流速容积曲线中的小气道参数PEF50、PEF75、MM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峰流速值PEF与小气道参数的差异, 也提示临床症状缓解不能代表小气道功能的完全恢复[3]。小气道病变是气道阻塞的早期表现, 其病变部分是可逆的, 小气道因其数量多, 总横截面积大, 对气流的阻力仅占总阻力的20%以下, 因此, 早期发生病变是, 临床上可无症状和体征。家长对哮喘缓解期的控制水平常有过高评估, 峰流速值PEF不能作为药物减量及停药的标准, 判断临床症状是否完全控制还应以小气道功能参数为依据, 作为评估气道阻塞改善程度、正确评估病情、合理指导用药的根本。
摘要:目的 探讨峰流速仪与流速容积曲线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3例哮喘患儿的急性期和缓解期进行峰流速仪与流速容积曲线测定, 记录PEF、FEV1、FEV1%、PEF25、PEF50、PEF75、MMEF。结果 急性发作期峰流速仪测定PEF为个人最佳值80%以下者31例 (占93.4%) , 缓解期PEF正常占72.3%;急性发作期流速容积曲线测定肺功能各参数可有不同程度改变, 以PEF50、PEF75、MMEF改变显著。结论 峰流速仪使用简便、能粗略监测肺功能变化, 能够自我监测哮喘病情;流速容积曲线测定能够明确哮喘严重程度, 指导用药, 评价治疗效果。
关键词:哮喘,峰流速仪,流速容积曲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10) :745.
[2]朱春梅, 陈育智.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监测与治疗的调查[J/OL].中华哮喘杂志 (电子版) , 2008, 2 (1) :18-20.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0-2013年收治哮喘患者36例, 男20例, 女16例, 年龄15~60岁, 中位年龄40岁。哮喘的诱因:过敏20例, 感染10例, 无明显诱因6例。
方法:所有患者给予综合性治疗, 包括抗炎、平喘、支持治疗等, 对患者的不同的情况, 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 对患者进行哮喘的健康教育。
结果
本组36例患者疗效较好。随访6~14个月, 患者的喘息、气促、胸闷等症状明显改善, 活动耐力增强, 肺功能改善, 生活质量提高, 其中21例患者恢复正常工作。
讨论
住院期间健康教育指导: (1) 向患者讲解哮喘的基本知识:在病房内设立健康宣教栏,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哮喘的相关知识, 让他们对哮喘病能够有一些最基本的了解, 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等。多与患者沟通, 帮助他们消除不良情绪, 缓解压力, 保持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通过宣教和交流, 使得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 为出院后的健康宣教随访打好基础。 (2) 帮助患者找出病因和发病诱因:哮喘病的发病病因有内因和外因因素, 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在遗传因素中, 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且亲缘关系越近, 其患病率越高。在环境因素中, 一些激发因素如花粉、动物毛屑等吸入物, 细菌、病毒等感染, 某些食物和药物, 气候变化、运动等都可能会引起哮喘发作, 其程度可能有所差异。医务人员应该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 同时在上级医院详细查过敏原, 对过敏原能够明确的, 应积极脱离, 这对哮喘病的治疗很有意义[2]。 (3) 帮助患者及时、准确地发现哮喘病的发作先兆表现和相应处理办法:a.帮助患者了解每次哮喘发作前的前驱症状。在变应原引起的急性哮喘发作前往往有打喷嚏、流鼻涕、眼痒、流泪、干咳或胸闷等前驱症状。若不及时处理, 可迅速引发哮喘发作。需要及时给予用药, 防止症状的进一步加剧。b.帮助患者掌握哮喘病的药物控制方法:常用的治疗药物是支气管舒张药物, 主要有茶碱类、拟肾上腺素类、抗胆碱能类;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类药主要治疗哮喘的气道炎症, 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类、LT调节剂类等药物。常用的给药途径是气雾剂吸入。重点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气雾剂, 严格掌握用药的时间、频率和方法, 向患者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指导患者做好定量雾化吸入剂四步法:摇动吸入器;呼气至不能再有气体呼出, 将吸入器放入口腔;开始缓慢, 深深的吸入, 在吸气开始时, 在吸入器顶部加压释放药物, 继续吸气直到肺完全扩张;屏住呼吸尽量10 s以上, 然后慢慢呼气, 至少1 min后重复下1次。
出院后健康教育指导: (1) 根据需要供给热量, 要求患者家属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口味, 做一些有营养、经济实惠的饮食, 禁止食用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 如日常进食的海鲜、蛋、牛奶等, 多食用水果、蔬菜, 不要食用有刺激性气味或味道的食物, 忌酒及过咸的食物, 对某些调味食品和硬壳干果过敏的也禁止食用。消化不良的患者要少量多餐, 多食钙质食物。 (2) 帮助患者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指导家属每天室内通风1次, 15~20 min/次, 最好选在比较温暖的午后, 防止冷空气突然进入, 引起咳嗽不适和受寒。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环境干净、无尘、无烟, 窗帘、床单、枕头应及时清洗, 减少环境中的细菌、真菌、螨虫。 (3) 做好针对性的宣教:在急性期, 患者能够规范坚持用药, 但是在症状缓解后, 有些患者认为疾病已经治愈, 不需要继续服用药物, 甚至自行停药。针对这种情况, 应耐心地指导患者, 要求规范用药, 防止疾病加重或反复。在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止喘药, 在疾病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要认识哮喘的发作先兆。 (4) 在家中自行监测病情变化, 并进行评定, 以方便修订防治计划。
指导患者识别和避免过敏原或诱因,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3]。在春天花粉、真菌最多季节应尽量减少外出, 如外出必须戴口罩;年轻女士应避免使用香水、香的化装品及发胶等可能的过敏原;家里不要铺地毯, 不要养宠物, 不用皮毛制成的衣物或被褥, 如去有宠物的家庭, 应提前吸入气雾剂。运动性哮喘患者在运动前应使用气雾剂。
帮助患者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哮喘患者通常由于病程长, 心理负担重, 情绪容易波动, 导致病情加重。因此, 让家属多陪伴患者, 多关心鼓励患者, 和患者多聊聊天, 稳定患者的情绪, 让患者建立信心, 消除焦虑情绪, 保持乐观心态配合治疗。
帮助患者加强体育锻炼:参加锻炼可改善肺功能, 最大限度恢复劳动能力, 预防疾病向不可逆性发展。可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指导下进行下棋、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适当的运动, 不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同时应充分休息, 预防感冒。
综上所述, 支气管哮喘的教育与管理是提高疗效, 减少复发, 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指导, 患者学会自我管理及治疗, 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36例, 根据不同的病情, 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结果:经过健康教育达到了预期目的, 收到了良好效果。结论:通过健康教育护理工作, 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哮喘的发作次数, 减少住院次数,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在英,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9-78.
[2]黄人健, 李秀华.内科护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200-203.
【哮喘教育与管理】推荐阅读:
哮喘管理教育疾控效果分析论文09-12
香河气管炎哮喘医院第15个“世界哮喘日”哮喘和慢性咳嗽大型咨询义诊活动11-11
重度哮喘07-21
小儿哮喘06-09
哮喘病人08-04
哮喘发作10-22
儿科哮喘10-23
老年哮喘11-24
急性哮喘01-31
危重型哮喘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