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型哮喘

2024-09-24

肺炎型哮喘(通用9篇)

肺炎型哮喘 篇1

肺炎型哮喘尚无明确诊疗常规, 易导致误诊、治疗不规范而使病程迁延。现将我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94例肺炎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94例, 男70例, 女26例;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6岁, 6个月~1岁32例, >3岁50例, >6岁12例;病程最短1.5个月, 最长6个月。

1.2 临床特点

(1) 持续性咳嗽、气促症状;出现喘息60例;均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 (2) 症状发作多持续数小时, 主要于入睡前、晨起、活动后发作, 下午症状明显减轻, 夜间一般无症状; (3) 发作时肺部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及干性啰音或痰鸣音。下午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 夜间入睡后肺部无体征, 既往无哮喘病史。

1.3 过敏史

家族中有过敏史40例, 包括I级24例, Ⅱ级16例, 其中8例为支气管哮喘;患儿本人有过敏史38例包括湿疹20例, 过敏性鼻炎10例, 花粉及其他过敏8例。

1.4 治疗经过

全部先采用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0.2~0.3mg/ (kg·d) 静滴;3~5d即停用, 改用吸入糖皮质激素, 普米克气雾剂, 加用贮雾器辅助吸入, 常规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后, 症状及肺部啰音完全消失。时间分别为6d内40例、7~14d32例、15~30d12例、31~40d8例。症状发作时立即雾化吸入0.5%喘乐宁水溶液15~30min后, 18例肺部中小水泡音完全消失, 20例明显减少, 其余改变不明显。全部病例短期口服博利康尼或氨茶碱。10例血白细胞12.0×109/L以上患儿应用3~5d抗生素外, 其余入院后均未使用抗生素。

1.5 转归

本组患儿均随访, 坚持使用皮质激素气雾剂0.5~1年48例, 其中10例用药1年并已停药半年, 无发作, 38例治疗过程中哮喘发作1~2次, 程度轻, 持续时间短, 加大激素气雾量, 加用口服药物治疗即缓解, 不需静脉用药。46例住院期间哮喘症状控制后, 出院后未坚持预防治疗, 以后均有反复典型哮喘发作。

2 讨论

哮喘有典型和不典型之分, 可从以下几点区别[1]。 (1) 病史:肺炎急性起病, 需经有效抗感染治疗方能痊愈, 无再复发史。哮喘可反复发作。多有过敏史。 (2) 症状:肺炎临床表现发热、咳嗽, 日夜均咳, 带有脓痰;可出现气急呼吸困难;有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哮喘临床表现一般无发热;咳嗽以晨起、睡前多见, 平时有干咳或嗓子痒而发出清喉音, 常咳出白色泡沫样痰。哮喘重症者, 一般状况尚好, 无中毒症状。 (3) 实验室检查:肺炎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都偏高, 分类计数示中性粒细胞升高, 哮喘白细胞总数正常范围, 中性粒细胞不升高。 (4) 胸部摄片:肺炎常显示两肺野弥漫性点片状模糊阴影, 可见代偿性肺气肿, 可呈现内侧一中侧带有小片或点状阴影。人们普遍认可支气管哮喘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气道的慢性炎症反应, 除伴有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外, 气道内黏液腺增生, 导致分泌物增多与滞留也可引起气道可逆性阻塞。从本组病例来看, 均表现为长时间发作性咳嗽、有痰、气促, 肺部以中、细湿啰音为主, 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不同, 这些患儿入院前全误诊为肺炎, 长期用抗生素治疗, 效果欠佳。建议凡符合以下条件即可诊断: (1) 反复发作咳嗽、气促, 肺部闻及中小湿哕音; (2) 临床无感染中毒症状; (3) 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 应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可缓解; (4) 个人或家庭有过敏史; (5) 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肺部疾病。

本组患儿具有特异性体质或过敏家族史,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 这是临床诊断肺炎型哮喘依据之一。一般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及小气道阻力增加的改变, 但用皮质激素治疗后全部病例的症状体征均消失, 支持其气道病变是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 而非一般感染性炎症所致[2]。肺炎型哮喘发病机制中除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外, 还存在气道内黏液腺过度增生和分泌亢进, 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释放, 特别通过对黏膜下腺体作用, 减少气道上皮细胞分泌, 对高分泌、有肺炎的哮喘尤为显著。

摘要:目的 分析肺炎型哮喘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对94例肺炎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均表现为较长时间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气促,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儿童哮喘中存在着肺炎型哮喘, 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哮喘,肺炎型,激素

参考文献

[1]俞善昌.重提“肺炎型哮喘”的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 (4) .

[2]农光民.小儿肺炎型哮喘2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 (10) .

肺炎型哮喘 篇2

【关键词】小儿;肺炎型哮喘;临床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47-02

在小儿呼吸系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中,支气管哮喘属于其中一种危害极大的疾病,由于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不断的污染,造成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可支气管炎以及肺炎型哮喘在临床上表现的症状不是很容易被辨认,由此而形成错诊以及长时间给患儿采取抗生素治疗而造成病程被迁延的现象。现对我院近3年接收并治疗2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的分析,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前往我院治疗的2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为13岁,最小年龄为5个月;年龄范围在5个月-4岁的患儿有10例,5-7岁的患儿有8例,8-13岁的患儿有4例。患儿的患病时间范围在4个月内,所有的患儿都没有发现典型哮喘发作病史。

1.2临床特点

1.2.1实验室检查本院医生对全部患儿进行了X线胸片检查:其中发现6例患儿表现为肺间质炎症变化的情况,10例患儿的两肺内的内带可以察看到斑片状影的现象,3例患儿存在轻微的气肿,4例患儿两肺中的纹理表现为变粗且紊乱的状况。

1.2.2入院前发病时间22例患儿均出现长期屡次的发作性咳嗽,时间在半个月至4个月内,医院对所有的患儿在发病后立刻采取不断或者间歇使用抗生素方法进行治疗。过去曾出现湿疹的患儿有5例,出现过敏性鼻炎疾病的患儿有4例,產生多次呼吸道感染现象的患儿有13例,存在胃食道返流症疾病的患儿有4例。

1.2.3体征表现所有的患儿在临床检查上没有出现缺氧体征,医生对19例患儿的两肺听诊时发现存在中、小水泡音和喘鸣音的症状;3例患儿出现痰鸣与干啰音的症状。

1.2.4临床症状全部患儿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其咳嗽属于发作性的屡次咳嗽,患儿咳嗽的情况在早晚间以及开展活动后变得更为严重;22例患儿均出现偶尔喘息的症状,此外,所有的患儿在发病过程中没有存在发热的状况。

1.3治疗方法医生对22例患儿采取使用糖皮质激素方案进行全身的治疗。坚持一周的时间为患儿静滴剂量为6-7mg/kg.d的氢考;选择剂量合适的酮替芬、美喘清以及博利康尼这三种药物为患儿口服。采取糖皮质激素对患儿进行治疗的4d后,15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其肺部的啰音逐渐减少,一周其咳嗽大致被完全控制,而肺部的啰音已经全部都消失;剩下的7例患儿在用药一周后,其肺部依旧存在明显的湿啰音,改变采取口服剂量为2mg/kg.d的强的松以及增加静滴剂量为0.02ml/kg.d的东莨菪碱方案进行治疗,治疗4d后,2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余下的5例患儿经过治疗一周后,其症状也全部消失。

2结果

所有患儿在出院后都进行时间在半年内的吸入普米克气雾剂,剂量随病情增减,并且坚持不多于3个月的时间继续使用酮替芬、美喘清以及博利康尼。全部患儿均开展时间为一年的随访,16例患儿没有出现再次发作的状况;2例患儿治疗时产生典型哮喘症状;4例患儿伴随有胃食管返流症;由于没有对该症开展治疗,出现屡次咳嗽的现象。

3讨论

肺炎型哮喘的症状和典型哮喘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次研究的全部患儿在临床上都出现长时间的屡次发作的咳嗽和气促,并且还有20例患儿存在喘息的情况,对其肺部听诊可以发现存在中小的湿啰音,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上午时间段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哮喘则主要在晚上发作[1]。可是肺炎型哮喘的发病原因却和典型哮喘是一样的,由此,我院医生将其归类为支气管哮喘当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其在临床上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产生长时间且多次的发作性咳嗽,患儿的支气管受到阻塞以及肺部张不开,对肺部听诊时能够察觉不断的中小湿啰音,进行X线胸片检查,主要表现为肺炎。

我国当前对此疾病的诊断机制并不是十分完善,因此造成临床上非常容易出现错诊的现象,本次研究的患儿在入院前都被错诊为肺炎[2]。所以,我院医生建议以后对哮喘进行诊断时,如果在临床上表现出以下几种症状,则可以判定为肺炎型哮喘:①患儿长时间表现发作咳嗽和气促的症状,对其肺部开展听诊能够听到中小的湿啰音。②使用长时间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症状得不到缓解,而采取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开展治疗能够减轻疾病。③患儿在临床上没有存在感染中毒的现象。④排除另外因素导致形成的肺部疾病。⑤患儿或者其家庭存在过敏病史。

相关研究证明,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炎型哮喘能够得到可观治疗效果,其主要经对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两者释放状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尤在对患儿黏膜下腺体产生作用提供的帮助下,令其气道上皮细胞的分泌状况起到降低的效果,特别对于存在高分泌以及肺炎的哮喘可以产生明显的疗效[3]。我院对22例患儿还采取酮替芬辅助治疗方案,使患儿的支气管扩张情况得到科学的减轻,在临床上形成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由此使用糖皮质激素对肺炎型哮喘开展治疗属于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医生在临床工作上必须增强其对肺炎型哮喘的认识力度,经过不断的学习,确保可以对肺炎型哮喘做出正确的诊断,若确诊患儿患上此疾病,立刻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缓解其承受的痛苦。

参考文献

[1]谭礼洪.小儿肺炎非典型哮喘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10(01):125-126.

[2]许金凤.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和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0,20(20):189-190.

肺炎型哮喘27例临床诊疗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儿,肺炎型哮喘,临床分析

小儿哮喘治疗方案(GINA)通过不断的改进和更新,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渐渐规范,大部分典型哮喘的患儿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在儿科临床,有部分非典型哮喘呈肺炎而被误诊,在治疗中长期使用抗生素未达到理想效果,使病程迁延。现对笔者所在科室2009年3月~2010年3月治疗的肺炎型哮喘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小儿肺炎型哮喘2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7个月~12岁,其中6个月~3岁13例(占48.1%),4~6岁10例(占37.0%),7~12岁4例(占14.8%)。病程1~3个月,全部病例均无典型哮喘发作史。

1.2 临床特点

均表现为较长时间的反复发作性咳嗽,就诊前均长期持续或间歇使用多种抗生素(用药≥4周);以阵发性频咳,晨起及活动后加重,中午和下午后减轻或消失为主要表现,咯白色黏液样痰,伴有喘息11例,无发热表现;无明显缺氧体征及感染征象,一般情况尚好。两肺听诊有中小水泡音及喘鸣音14例(占51.9%),中小水泡音及干啰音11例(占40.7%),单纯水泡音2例(占7.4%)。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所有患儿均行X线检查,13例(占48.1%)两肺中内带见小点或小片状阴影;7例(占25.9%)两肺纹理增粗、紊乱,肺门影增浓;4例(占14.8%)呈肺间质炎性改变;3例(占11.1%)轻度肺气肿。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基本正常,结核菌素PPD试验、冷凝集试验、肺炎(衣)支原体抗体阴性;C反应蛋白(CRP)、血沉均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21例,总IgE增高19例,两项均增高19例,婴儿期有毛细支气管炎者两者均增高17例,既往有家庭过敏史者两者均增高5例,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两者均增高8例。1.4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给予每天静脉点滴甲基强的松龙1~2 mg/(kg·次),每日1~2次,持续3~5 d,待症状明显减轻,肺部啰音明显减少后,改用口服泼尼松每天1~2 mg/(kg·d),并逐渐减量,1周后停用。

2 结果

经治疗后,21例(占77.8%)患儿5 d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6例(占22.3%)7~10 d内咳嗽基本控制,肺部啰音消失。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由多种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及其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除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外,还存在气道黏液腺过度增生和分泌亢进,导致气道内分泌物增多、滞留,引起支气管可逆性阻塞与肺不张。X线胸片可见肺浸润,抗生素治疗无效,对糖皮质激素敏感。糖皮质激素不仅抑制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的释放,还可通过对黏膜下腺体直接作用,减少黏液分泌,改善病情[1]。

呈肺炎表现的非典型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被误诊为支气管肺炎或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故在使用支气管扩张药同时,更应首选糖皮质激素[2]。本组病例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不尽相同而与肺炎相似,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27例全部有效,其中21例治疗5 d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缓解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吸入预防治疗,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这也说明肺炎型哮喘其气道内病变属非特异性炎症,而非一般感染性炎症。

俞善昌[3]从临床角度提出以下几条诊断参考依据:(1)持续反复发作性咳嗽≥4周,清晨及夜间好发,运动后加重;(2)一般情况尚好,临床感染征象及中毒症状;(3)肺部听到中小水泡音;(4)X线胸片呈肺炎样表现;(5)较长期使用抗生素无效;(6)对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药有效;(7)有个人或家族过敏病史。陈育智[4]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是哮喘发作的诱因,某些患儿最初症状为“感冒”,若发展到下呼吸道,引起的反复或持续性咳嗽或咳嗽时伴有喘息,胸片表现为肺炎,给予抗生素和镇咳药物治疗,持续10 d以上无效,而使用抗哮喘药物治疗后好转,则应考虑哮喘。国内诸多文献报道,约有30%的反复发作性毛细支气管炎可发展为哮喘。可见具有特应性体质及过敏性家族史是肺炎型哮喘的特点之一,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总IgE结果也提供了一些依据。故婴儿期患有毛细支气管炎,这一特征性既往史在肺炎型哮喘诊断时应加以重视。另外,还发现肺炎型哮喘以婴幼儿及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占总病例70%)为多,除了自身特应性体质及过敏性家族史外,是否还与支气管黏膜受到反复刺激导致哮喘免疫机制触发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上呈肺炎表现的非典型哮喘并不少见,由于对此类疾病认识的不足,且目前国内尚未建立诊断标准,易导致误诊误治。尽管肺炎型哮喘急性发作时无典型哮喘发作时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和哮鸣音,但对于一般晨起及活动后咳嗽加重出现咳喘或肺部啰音,中午或下午后减轻或消失,症状体征在1 d内变化大且有规律性的病例,应引起儿科临床的足够重视。因此,在临床中遇到一些较长时间咳嗽、症状及体征呈肺炎表现但无感染中毒征象,抗生素治疗无效,尤其有家庭及个人过敏史和既往患毛细支气管炎的年幼儿,应警惕本病的可能。国内有学者认为有类似表现的患儿,应及时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水平,痰检找嗜酸性粒细胞,进行过敏原试验、肺功能测试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滥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66-272.

[2]庞华,王红霞,刘增.132例小儿肺炎型哮喘的误诊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9):1077-1078.

[3]俞善昌.重提肺炎型哮喘的诊断.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 (4):252-253.

肺炎型哮喘 篇4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79-01

对我院红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近2年来在我院就诊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119例,其中男69例,女50例,年龄3-14(5.7±2.1)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儿均取静脉血做MP-IgM测定,将MP-IgM阳性的患儿46例,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岁5例,~6岁14例,~12岁7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岁3例,~6岁12例,~12岁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特征、实验室检查及疾病诊断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红霉素20~30mg/(kg.d)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浓度为1.0g/L,静脉滴入疗程3d,静脉治疗结束后改用阿奇霉素10mg/(kg.d)口服,1次/d,连用3d,停4d,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3个疗程,同时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普米克令舒)及β2受体激动剂(博利康尼),对照组仅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治疗。

1.3 疗效判断 显效:1周内咳嗽消失;有效:2周内咳嗽消失;无效:2周以上仍咳嗽。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 26 20(77) 5(19.1)1(3.8) 96.1对照组 20 5(25) 8(40) 7(35) 65.0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96.1%,对照组65%,经χ2检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最高呼气流速的变化 见表2。

表2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26 0.66±0.096 0.86±0.1对照组 20 0.65±0.097 0.73±0.089P值 >0.05 <0.01 由表2可见:两组患儿FEV1显著增加,但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临床上以慢性咳嗽为唯一表现形式,本病除运动、冷空气、气候变化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或加重外,也可继发与MP感染后[2]。国外已有报道肺炎支原体(MP)是仅次于病毒的认为与CVA急性发作或长期难以缓解以及恶化有关的病原[3]。

目前MP诱发CVA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报道,MP侵入呼吸道粘膜表面后,借助其黏附装置黏附并固定于呼吸道的上皮及纤毛上,使上皮细胞发生溶解、肿胀、坏死、脱落、微绒毛运动变慢、结构变形、终止摆动。MP的这一生物学特点决定了其可长期潜伏在气道上皮上,从而刺激气道上皮产生慢性炎症;感染MP后,MP可在气道上皮细胞中定居繁殖,作为超抗原诱使多种炎性细胞浸润。这些炎性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肺部血管周围、气道上皮的炎症反应,间质纤维化,平滑肌结构改变[4];MP又作为一种特异性抗原,通过迟发型和速发型变态反应引起IgE介导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而导致CVA[5];MP感染可致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辅助T细胞(CD4)明显下降,抑制T细胞(CD8)明显升高,CD4/CD8比例失调,最终导致IgE升高和气道高反应性而诱发CVA发作[6].

综上所述,随着小儿呼吸道感染MP的不断增多,CVA的发病亦不断升高。长期以来临床上哮喘常考虑以病毒感染为主,往往忽视MP感染,尤其是CVA患儿因得不到病原学诊断影响治疗效果。本组资料表明,CVA同时存在MP感染的患儿,一般抗哮喘治疗病情较难缓解,治疗关键是控制和消除MP感染,在有明确病因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意义将更大。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对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是很明确的。

参考文献

[1]陈育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3.

[2]刘世英,赫宝蓝,任亦欣。支原体感染与哮喘发病关系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6,34(2):137。

[3]Daian.CM,Wolff AH,Bielory L,et al.The role of a typical organisms in asthma[J].Allergy Asthma Proc,2000,21(2):107.

[4]張晗,史云晓。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3,30(5):237-239.

[5]史瑞明、肺炎支原体感染免疫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2):95-96.

肺炎型哮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进行诊治的5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为观察组, 同时将同期的56名体检示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的56名体检示健康儿童中, 男32名, 女24名, 年龄2.0~12.5岁, 平均年龄 (6.3±0.6) 岁。观察组的5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中, 男33例, 女23例, 年龄2.0~13.0岁, 平均年龄 (6.4±0.5) 岁, 其中急性感染36例, 慢性感染20例;哮喘严重程度:轻度哮喘22例, 中度哮喘19例, 重度哮喘15例。

1.2 方法

将观察组患儿治疗前与对照组患儿均进行血小板活化指标的检测, 血液标本为两组儿童晨起空腹状态下的肘静脉血, 采集3.0 m L血液标本于30 min内送检, 将其采用贝克曼库尔特EPICS ALTRA流式细胞仪进行血小板活化指标的检测分析, 检测统计指标包括PAC-1、CD62p、GMP-140及PAF, 然后将两组儿童的血小板活化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 并比较观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哮喘与急性、慢性感染患儿的检测结果。

注:与轻度及中度哮喘患儿比较, *P<0.05;与轻度哮喘患儿比较, #P<0.05。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的年龄与血小板活化指标等均为计量资料, 以t检验的形式处理, 而性别构成数据则为计数资料, 以χ2检验的形式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5.0。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PAC-1、CD62p、GMP-140及PAF检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儿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观察组患儿中轻度、中度及重度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中重度哮喘患儿的PAC-1、CD62p、GMP-140及PAF检测水平均高于轻度与中度哮喘患儿, 中度哮喘患儿则高于轻度哮喘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急性与慢性感染患儿之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 较多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往往伴发支气管哮喘, 这可能与肺炎患儿的炎性反应状态对呼吸道状态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关, 其进一步影响到气道的反应性[2,3], 患儿气道的高反应性即是支气管哮喘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临床对于两种疾病并发方面的诊断与治疗研究均较为常见。但是对于两种疾病并发患儿的血液检测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4], 而以往较多对于支气管哮喘患儿血小板功能状态变化的研究, 但是对于两种疾病并发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的研究却极为少见[5], 因此认为对此类患儿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价值较高。

该研究就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小板活化状态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显示, 此类患儿较健康儿童呈现出明显的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异常升高, 提示此类患儿存在血液凝固性增高的情况, 从而说明此类患儿存在微循环较差的情况, 另外, 重度哮喘患儿的活化指标高于轻度与中度哮喘患儿, 而中度哮喘患儿则高于轻度患儿, 提示对此类患儿进行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检测与研究有助于了解哮喘的严重程度, 而这与以往的单纯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变化程度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呈现较高的状态, 因此应注重对患儿此方面的监测与改善。

摘要:目的 研究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该院进行诊治的5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为观察组, 同时将同期的56名体检示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 然后将两组儿童的血小板活化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 并比较观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哮喘与急性、慢性感染患儿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中重度哮喘患儿高于轻度与中度哮喘患儿, 中度哮喘患儿则高于轻度哮喘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急性与慢性感染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呈现较高的状态, 因此应注重对患儿此方面的监测与改善。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支气管哮喘,血小板活化

参考文献

[1]董传莉, 谢怀珍, 张兰, 等.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36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 (4) :410-411, 414.

[2]吴铁峰.阿奇霉素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儿童哮喘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9) :2181-2183.

[3]董金涛, 梁丽红, 蒋琼.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9) :71-72.

[4]张秋生, 徐昀, 陈玉勤.孟鲁司特钠对支原体肺炎诱发哮喘患儿诱导痰中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 (8) :1472-1473.

儿童哮喘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篇6

关键词:儿童哮喘,肺炎支原体,阿奇霉素

儿童哮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是一种慢性气道持续的炎症反应, 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可逆性咳嗽和喘息, 儿童哮喘发病原因较多, 其中感染是重要因素之一[1]。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是呼吸道疾病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 经常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不同程度的散播或者流行[2]。近些年来, 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3]。为了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0例儿童哮喘患者与同期治疗的13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研究对象的MP-Ig M进行研究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0例儿童哮喘患者与同期治疗的13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儿童哮喘患者作为观察组,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78例, 女52例, 年龄8个月~16岁, 平均 (6.92±2.67) 岁。观察组男80例, 女50例, 年龄9个月~15岁, 平均 (7.03±2.55)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 研究同意后实施。

1.2 方法

取全部患者2~3 ml静脉血, 分离血清, 然后通过金标快速检测法对MP-Ig M水平进行测定, 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 (由潍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内说明。当MP-Ig M滴度超过1∶80则为阳性, 由此表明患者近期有肺炎支原体感染。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MP-Ig M的检测结果及观察组不同年龄段MP-Ig M的检测结果, 并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 19.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应用Pearson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MP-Ig M的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MP-Ig M阳性率为45.3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7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082, P<0.05) , 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哮喘患儿MP-Ig M的检测结果比较

≥7岁哮喘患者中MP-Ig M阳性率显著高于3~7岁哮喘患者的阳性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547, P<0.05) ;3~7岁哮喘患者中MP-Ig M阳性率显著高于≤3岁哮喘患者的阳性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14, P<0.05) , 见表2。

2.3 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存在正相关关系 (r=0.814, P<0.05) 。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慢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为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引发了慢性炎症, 从而造成气道反应性的增加, 最终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咳嗽或者胸闷等症状[5,6,7]。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且具有高度多形性的病原体, 该病原体具有耐冷不耐热的特点, 因此12月与1月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8]。近些年来, 随着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 发现肺炎支原体与支气管哮喘存在相关性, 儿童哮喘患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儿童哮喘因肺炎支原体引发的急性发作亦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9]。有相关研究表明, 国内支原体感染约占儿童肺炎病原的30%, 国外约有一半儿童哮喘患者初发病时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 约有20%以上儿童哮喘复发患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

儿童哮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该病是多种相关因素共同参与及作用的结果, 儿童哮喘因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加重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为: (1)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会释放出炎症介质, 如氧自由基、神经多肽等, 从而刺激腺体增加分泌, 同时提高了气道黏膜的反应性, 导致轻微的刺激就会引发平滑肌的强烈收缩, 最终导致哮喘发生; (2) 肺炎支原体能够吸附在上皮细胞上或呼吸道黏膜表面, 从而破坏上皮纤毛的结构以及其运动功能, 致使感染细胞表皮出现脱落现象, 严重损害气道; (3) 嗜酸粒细胞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后发生的炎症反应存在关联性, 发生感染之后黏附因子与细胞因子均能促使嗜酸粒细胞的不断增加, 从而引发或者加重哮喘; (4) 肺炎支原体能够将巨噬细胞激活, 使机体抗体及补体的调理作用增强, 使肺泡液内存在大量淋巴细胞及白细胞, 刺激机体内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 以上抗体能够促使机体变态反应的发生, 从而进一步促使哮喘的发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中MP-Ig M阳性率为45.3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7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此结果表明,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发生存在关联性, 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岁哮喘患者中MP-Ig M阳性率显著高于3~7岁哮喘患者的阳性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7岁哮喘患者中MP-Ig M阳性率显著高于≤3岁哮喘患者的阳性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此结果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加, MP-Ig M阳性率亦随之升高,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存在正相关关系, 说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确实存在关系。综上所述, 儿童哮喘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率较高, 且不同年龄患者感染情况不同,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有关。

参考文献

[1]金岩, 张丽颖.国内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的回归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 31 (6) :1399-1401.

[2]何增洪, 张建婷, 孙亚峰.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2) :4733-4734.

[3]林爱顺, 方英莲.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及阿奇霉素疗效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学, 2011, 18 (4) :157-158.

[4]张梅, 陈晓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 2012, 33 (6) :979-980.

[5]刘超, 符州.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分布特点[J].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2) :133-135.

[6]吴剑.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7) :34-35.

[7]尹延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和临床疗效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14, 14 (5) :677-679.

[8]蒋卉男, 杨璐, 李瑾.肺炎支原体感染病原学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26 (8) :631-633.

肺炎型哮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确诊为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或小儿哮喘的共计10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50例,小儿哮喘患儿56例。将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随机分成观察1组和对照1组,每组25例,观察1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个月~5岁,平均(4.18±1.27)岁,对照1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4.20±1.43)岁,临床表现:发热、气喘、呼吸障碍、少尿,病原体感染类型: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将56例哮喘患儿随机分成观察2组和对照2组,每组28例,观察2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1~5岁,平均(2.60±0.37)岁,对照2组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6岁,平均(3.04±0.28)岁,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困难、气喘。重症肺炎合并心衰两组患儿间、小儿哮喘两组患儿间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1组

行对症积极治疗,观察该组患儿是否存在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如有需经面罩或鼻导管给氧,严重缺氧患儿需使用呼吸器给氧,氧流量控制在0.5~1.0 L,给氧期间需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儿合并气喘症状需行利尿、抗炎、平喘治疗,发烧患儿需采用物理降温法缓解发热症状。

1.2.2 观察1组

在对照1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多巴胺(生产厂家: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174,规格:20 mg*2 ml*10支)联合多巴酚丁胺(生产厂家: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904,规格:2 ml*20 mg*10支)进行治疗,多巴胺3~5μg/(kg·min),多巴酚丁胺1.5~2.5μg/(kg·min),两种药物混合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3次/d,连续治疗观察3 d。

1.2.3 对照2组积极治疗控制临床症状,维持肺部正常功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1.2.4 观察2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孟鲁司特钠片(生产厂家: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330,规格:5 mg*6片),4 mg/次,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1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

痊愈:治疗3 d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呼吸平稳、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完全消失;显效:有轻微气促、咳嗽症状,胸片显示肺部阴影部分吸收;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胸片显示肺部阴影有所吸收但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未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3,4]。

1.3.2 小儿哮喘

痊愈:治疗3 d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体征恢复正常;显效:治疗3 d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恢复正常;好转:治疗7 d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有所恢复;无效:治疗7 d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5]。

1.4 观察指标

统计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及哮喘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1组和对照1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1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观察2组和对照2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2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3.1 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临床分析和治疗观察

重症肺炎多由感染所致,婴幼儿感染重症肺炎后可因并发心衰而死亡。重症肺炎合并心衰不仅会导致严重的酸中毒、病毒感染,而且还会加重肺组织损害,严重威胁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加强临床观察强化治疗干预[6]。在治疗之前首先要明确致病菌的种类,选取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病毒感染者要选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为了尽快发挥药效,一般采取静脉给药的方式。如本次研究中在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药物时就是采取的静滴给药方法。除了积极进行药物治疗之外,治疗期间还要注意饮食,停药20 d之内禁止食用含有酒精成分的食物[7]。此外,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治疗中要注意到患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注意心衰的病发机制,一般是炎症缺氧引起肺小动脉反射性收缩进而形成肺动脉高压引发心衰,或者是由病毒因素所致的心肌炎引发心衰[8]。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治疗中要根据婴幼儿的特殊体质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注意控制剂量。本次研究中观察1组经药物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仅经常规治疗的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有助于提高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

3.2 小儿哮喘临床分析和治疗观察

小儿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儿发病后可出现明显的呼吸不畅,由于儿童的支气管较细因此更易发生呛咳,对患儿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极大的影响。虽然小儿哮喘与成人哮喘在许多方面都相同,但是鉴于患儿与成人之间的生理差异性,小儿哮喘仍有其特殊性。小儿哮喘的治疗关键在于呼吸道抗感染治疗,炎性介质可导致患儿气道出现高反应性,因此,在选取治疗药物时要考虑其对炎性介质的拮抗能力。孟鲁司特是一种强效的炎性介质受体阻抗剂,可迅速减轻患儿的气道高反应性,消除炎症反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2组经孟鲁司特钠片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仅经常规治疗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孟鲁司特在小儿哮喘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及小儿哮喘均是儿科常见疾病,一旦发病将严重威胁婴幼儿的生命健康,不容忽视,需要加强治疗干预,选择合理的药物对于挽救患儿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治疗中,除需积极对症治疗外还要针对性处理炎症和心衰症状,在小儿哮喘的治疗中需要积极采用孟鲁司特进行治疗,以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为重症肺炎合并心衰及哮喘患儿的治疗康复不断努力。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治疗情况,观察小儿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56例哮喘患儿共计106例患儿,每组患儿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1组采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进行治疗,观察2组采用孟鲁司特钠片进行治疗,统计比较各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1组及观察2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治疗中,除需积极对症治疗外还要针对性处理炎症和心衰症状,在小儿哮喘的治疗中需要积极采用孟鲁司特进行治疗,以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关键词:小儿重症肺炎,心衰,小儿哮喘,治疗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苏春杰.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临床分析和小儿哮喘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8):2515-2516.

[2]李同川,黄存才,张慧娟,等.米力农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8):699-700.

[3]宋建伟.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诊治分析160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7):67-69.

[4]程新霞.42例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5):77.

[5]叶作文.药酚妥拉明联合多巴胺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5):2057-2058.

[6]周慧敏,靳燕霞,张培霞,等.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衰、心衰应用CPAP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49-50.

[7]杨铭,刘建运.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干预麻疹合并重症肺炎之心衰发生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1):73-74.

肺炎型哮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共60例, 男30例, 女30例, 其年龄1.5个月~5岁, 全部患儿无先天心脏病, 符合此次的研究标准。临床中对患儿症状进行统计, 有28例发热、23例气喘、27例呼吸障碍、6例少尿。经检查淋巴细胞增高18例。葡萄球菌感染6例, 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5例, 大肠埃希菌及肺炎链球菌3例。2008~2011年本院一共接收了110例哮喘患儿, 男65例, 女45例, 年龄1~5岁, 平均年龄2.5岁,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5例, 男32例、女23例, 平均年龄2.4岁;实验组55例, 男33例、女22例, 平均年龄2.6岁。所有患儿均根据第7版《儿科学》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发病, 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气喘等。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能够对比分析。

1.2治疗方法

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组:患儿存在呼吸障碍或者有紫绀症状需要为其输氧治疗, 如果缺氧情况严重, 给氧治疗无效, 可以采取呼吸器给氧, 控制好流量, 输气量1 L/min。清理患儿的呼吸道, 特别是有分泌物的情况下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气喘患儿使用水合氯醛来进行治疗, 使用利尿剂促进排尿。用地塞米松来针对炎症进行治疗, 平喘。患儿发烧和感染时, 需要使用物理降温的方式来改善病情, 也可以使用红霉素肌内注射治疗。

哮喘患儿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 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使用4 mg/d的孟鲁斯特治疗, 持续1周。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

哮喘患儿的气喘和咳嗽症状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哮鸣音的变化情况。

1.4诊断标准[1]

治愈:治疗3 d后, 患者的全部症状表现均消失, 恢复正常;有效:治疗7 d后, 患者额症状又明显改善或者完全消失;无效:持续治疗1周, 患儿的临床症状仍然存在, 甚至有严重的趋势。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组:全部的患儿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顺利的出院, 无死亡病例。

小儿哮喘组:对照组显效41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74.5%;实验组显效50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0.9%,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肺炎是婴幼儿中的常见多发疾病, 患者还会并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其生命存在一定的风险。重症肺炎引起的缺氧、酸中毒、细菌感染等都是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症状。临床中治疗时也是通过给氧、抗感染、强心利尿来改善症状的[2]。需要对病情掌握清楚, 结合病菌检测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有病毒感染的症状, 应该要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选择静脉给药的方式能够让治疗效果生效速度提升。头孢类药物使用的时候不能够接触酒精以及含有酒精的食物, 停药后20 d内也不可接触。使用镇咳药物来改善咳痰症状, 避免呛咳。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治疗时应该要对患者的呼吸情况给予考虑, 对心脏解剖以及生理特点进行了解。患儿的肺小动脉因为其缺氧的病症会发生反射性收缩, 给心脏带来了负担, 导致心力衰竭;另一个原因就是病毒因素, 病毒导致了其心力衰竭的产生。重症肺炎临床中除了微生物侵袭的原因之外, 还有自身的免疫系统因素, 因为微生物和蛋白质对免疫系统的激发, 患儿的微循环变差, 临床中需要针对患儿的肺部感染进行处理, 避免其受到影响。小剂量肝素对于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比较突出。

呼吸感染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 该病毒是主要致病原, 小儿哮喘也是因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临床中治疗哮喘和呼吸道感染疾病应该要对该病毒给予重视[3]。炎性介质会让气道平滑肌收缩, 产生气道高反应性。而孟鲁斯特正好可以抑制这种反应, 缓解症状, 同时对炎性反应进行改善。此次研究中为小儿哮喘组实验组患儿使用了孟鲁斯特治疗, 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说明该方法在临床中确实有效。

综上所述, 孟鲁斯特对于改善患儿的临床哮喘症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能够进行推广使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炎症和心力衰竭在进行针对性的病症处理后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 本次研究中并没有出现死亡的病例, 在今后的治疗中还要继续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观察研究, 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案, 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不断努力。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心衰) 和哮喘的临床治疗方式。方法 60例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进行研究分析为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组, 为其提供抢救、供氧、抗感染、强心利尿等一系列治疗。并选取同时期的11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5例, 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孟鲁斯特治疗, 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此次研究的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经过治疗均健康出院。哮喘患儿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是90.9%, 对照组74.5%, 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中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疾病, 除了要考虑到患儿的呼吸情况外, 患儿的心脏解剖情况以及生理等均是需要考虑的内容。孟鲁斯特对于小儿哮喘的临床改善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治疗哮喘症状确切,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重症肺炎,心力衰竭,小儿哮喘,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李祥炎.小儿哮喘120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 :107-108.

[2]支颜霄, 李锦.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38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 2010, 50 (41) :106-107.

肺炎型哮喘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我院收治的54 例小儿哮喘患儿, 所有患儿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修订的《儿童哮喘治疗常规诊断标准》[1], 与48 例同期参加健康体检的儿童, 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38 例, 女16 例, 年龄9 个月~12 岁, 平均6.3±1.1 岁。 对照组男31 例, 女17 例, 年龄1~13 (6.5±0.6) 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儿入院3d后均进行空腹静脉血采取, 并使用放射免疫法 (德普化学发光法) 对血清总Ig E水平进行测定。 实施镇静、吸氧、雾化及解痉平喘和抗菌药物等治疗, 并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采用抗病毒和头孢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直至确诊后, 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 向患儿进行静脉滴注10mg/ (kg·d) 阿奇霉素, 连续注射3~5d待临床症状消失后, 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 (西安利君精华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13219, 0.25g) 连服3d后, 停4d, 反复3w。

1.3 诊断标准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对血清中MP特异性抗体 (MP-Ig M) 滴度进行测定, 当MP-Ig M滴度超过1/40时, 判定为阳性, 并表明MP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 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χ2检验, 检验标准 α=0.05, P<0.05 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学检验对比分析 观察组MP-Ig M阳性率为55.5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25%。 经对比,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观察组的MP-Ig M阳性血清总Ig E水平和MP-Ig M阳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MP-Ig M阴性血清总Ig E水平及MP-Ig M阴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经对比,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2.2 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经对症治疗并加用阿奇霉素治疗一个月后, 观察组的54 例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两个月后对患儿进行回访, 共有10 例患儿复发, 复发率为18.51%。

3 讨论

小儿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该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据有关资料表明, 该疾病与环境、遗传、免疫功能差和感染因素等有重要联系[2]。 在小儿哮喘疾病中MP是造成该病的主要病原体, 其占的比例约为总病原体的23.2%, 而且每年都呈现上升趋势。 肺炎支原体有球状、丝状和杆状等多种形态, 无细胞壁, 大小与粘液病毒类似。 可经飞沫等方式传播, 具有较高的流行性。 相关研究表明, MP感染可诱发细胞因子迟发、速发和特异性抗原产生抗体等变态反应, 从而引发哮喘[3]。 由于肺炎支原体容易造成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和黏膜屏障, 因此当外源性抗原侵入后会导致呼吸道平衡失调, 从而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 变态反应炎症中的重要效应细胞就是嗜酸性细胞, 其发生变化后, 能够提高肺炎支原体发生变态反应, 从而引起哮喘病情加重[4]。肺炎支原体能够释放氧自由基和炎症介质, 促进呼吸道黏膜反应, 进而使平滑肌收缩和黏膜液体分泌过多, 引起哮喘。 本文对小儿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MP-Ig M阳性血清总Ig R水平明显高于MP-Ig M阴性血清总水平, 表明Ig E水平、感染和特异性过敏有着密切联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MP-Ig M阳性率为55.5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25%。 且观察组的MP-Ig M阳性血清总Ig E水平和MP-Ig M阳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MP-Ig M阴性血清总Ig E水平及MP-Ig M阴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经对比,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综上所述, 小儿发生哮喘与MP感染有着密切联系, 当小儿出现哮喘时应及时对其肺炎支原体进行检查, 并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 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 还可促进预后效果提升, 具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慧, 殷骏, 赵宇华, 等.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 12 (10) :2009-2011.

[2]戴蔷蕾, 郑跃杰.小儿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J].临床医学, 2010, 30 (6) :46-47.

[3]张小林, 胡红锋.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 36 (21) :54-55.

上一篇: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下一篇:中国元素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