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儿

2024-06-11

住院患儿(共9篇)

住院患儿 篇1

近年来,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和健康,情绪和疾病的相互关系,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的情绪活动和大脑与植物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人体内的各个脏器和内分泌腺都是直接受大脑和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良好的情绪,有利与保持内分泌的平衡,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种精神状态是保证健康和增进机体抵抗力的主要条件[1]。儿童的心理尚不成熟,感情比较脆弱,特别婴幼儿还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善于观察,及时找出患儿的心理问题,并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以更好的配合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特征

情绪不稳定、信任心理、环境不适应、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孩子患病住院,父母的心理上首先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一是表现出焦虑烦躁,感到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二是感到内疚自责,疑虑重重[2]。家长的情绪,言行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变化,因此,患儿入院后护士与家长的亲切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了解家长的心理活动,用亲切的微笑的,良好的态度接待患儿入院,对家长的不安进行善意的安慰,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耐心的解释,清除家长的顾虑,增强信心,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孩子患病后,情绪极不稳定,首先由生理上的不适,从温暖,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心理上感到不适应,容易对医院,治疗产生一种恐惧,敌视,排斥的反应,可表现为哭闹,或由恐惧心理而出现忧郁,不合群或由于对工作人员生疏与不信任而拒绝治疗。对此,我们不能责备,嫌弃,而要以宽容及同情去亲近患儿,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患儿,成为患儿的知心朋友,努力清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化解不良情绪,从感情上取得对我们的信赖,从而引导患儿配合治疗,使病儿感到对他的重视和爱护,能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

2.2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由于患儿对住院环境生疏,加上疾病带来的生理不适,往往会产生吵闹,食欲减退,甚至病情加重,对患儿的治疗及康复极为不利[3]。因此,我们必须制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视觉效应,将无色的病房建设成一个彩色世界,护士上班可以化淡妆,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患儿,跟患儿交朋友,给患儿讲故事,唱歌,使患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而消除患儿的戒备心理,以取得其信赖及配合。

2.3掌握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不同病情的患儿的表现不一样,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的心理变化也不一样。因此,儿科护士要具备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语言修养,要努力提高医学知识的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4]。对于还没有表达能力的婴幼儿,我们更应仔细观察,做好护理。学龄前期及学龄其儿童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要掌握其心理变化,及时通过亲切和蔼的态度,柔和的语调,友善的言语,与他们进行交谈,还可以鼓励同龄患儿一同玩耍,相互交流,使患儿感到友爱和温暖,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儿的不适。

2.4熟练的及时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护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操作水平,尽量的做到轻,稳,快,准,以娴熟精湛的技术准确迅速的完成操作过程,把疼痛刺激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要以亲切的态度和一定的语言技巧排除家长及患儿的心理障碍,取得家长及患儿对我们的信任,对患儿我们要具有慈母般的心,与患儿亲切交谈,巧妙的排除他们的抗拒心理,如告诉他打针就像小蚂蚁咬了一下,鼓励患儿主动勇敢,比如勇敢的小孩子长大了可以当警察,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表扬,如你真勇敢,阿姨给你叠一个纸船,你来当船长等等,千万不可以因为是小孩子,就可以无视他们的感情,采取恐吓及强制的手段来完成治疗任务,之后一定向患儿实现许诺,使患儿产生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心理过度。

2.5出院后的健康指导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之间的联系:由于不少患儿家长缺乏医学常识及心理知识,主动关心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变化,使孩子完全脱离“小皇帝”“小霸王”的唯我心理,消除不被关心的孤独感,培养与外界交流的信心,基本能够理智对待突如其来的打击,变化,如生病,迷路等,使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这样,可以将心理护理推广,渗透到每个家庭中,从而建立其一种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护患关系[5]。

总之,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娇生惯养,行动放任自由,加之生病后,家长更加宠爱,迁就,给患儿的心理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为儿科护士,不但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力求一针见血,减少对患儿的干扰及刺激,而且还应掌握各个时期患儿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并注意改善住院患儿的病房环境及人际环境,使患儿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儿科病房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1建立良性的护患关系。2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3针对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4熟练的技术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

关键词:患儿,住院,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肖秀彩.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20(4):122.

[2]裴晓香.心理护理模式对剖宫产率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4):39.

[3]邬素萍,黄群明,朱伟芳.心理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44.

[4]宋玉梅,尚英.儿童多动症患者的护理及预防[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6(1):6.

[5]周彩霞,施鸿英,范玉兰.浅谈在临床工作中应如何做好心理护理[J].河北中医,2000,22(5):142.

住院患儿 篇2

【关键词】住院患儿;心理需求;护理对策

住院患儿多是由家属陪伴的,由于患儿年龄小,对自身情况和自身需求表达不清楚,家属就成为患儿的发言人。对患儿家属心理需求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患儿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家属共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6例,女114例,年龄为26~59岁,平均为34.6±5.6岁。

1.2方法 采用我院自行编制的心理需求调查表对患儿家属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患儿疾病方面知识、患儿治疗和护理方面质量以及治疗环境等几个方面,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护理对策。

2 结果

本次共发放24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67%。调查结果显示220例患儿家属对患儿疾病相关知识方面的需求较高,其中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了解的需求是最高的,达到了100%;在患儿治疗和护理质量方面,患儿家属的需求也均在90%以上,其中对医疗技术水平高的需求最强烈,达到了100%;在治疗环境方面,患儿家属对治疗环境的干净整洁需求最为强烈,达到了97%。在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后,对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40例家属中有231例家属对医院治疗护理感到满意,其满意率为96.25%。

3 讨论

本文主要对住院患儿家属心理需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回收的220份调查问卷中,家属对患儿疾病相关知识、患儿治疗和护理质量以及治疗环境等的需求均较高,其中家属对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技术水平高的需求最为强烈,均达到了100%,这说明护理人员在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时应该满足患儿家属在这几个方面的强烈需求,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儿科护理人员所采取的护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宣教,及时让家属了解患儿病情发展。医护人员应该在患儿住院诊断后及时告知家属患儿所患疾病,并向家属介绍相应的治疗预后方案,具体讲解疾病的相关发病机制、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以满足家属对患儿疾病相关治疗了解的需求。医护人员在日常治疗护理过程中除了多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还可以采取发放健康小册子的方式来向家属进行宣教,包括患儿常见疾病、患儿治疗期间应注意事项等,让患儿家属能够了解相关治疗和护理知识,配合医护人员展开相关治疗;二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家属在对患儿治疗护理质量需求方面中对医疗技术水平高的需求是最为强烈的,这说明医护人员在日常治疗护理中应该注意满足家属在这方面的需求。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因医护人员技术不够熟练而导致一些护理风险,例如在静脉输液时一次穿刺不成功或是出现误入动脉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而医护人员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医护水平,同时医院也要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进行培训考核,努力提高医疗水平,为患儿制定最为合理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满足家属心理需求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同时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护理技术,在输液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并改善自身的护理服务态度,努力提高护理质量,这样才能获得患儿和家属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三是为患儿提供良好治疗环境。在本次调查中患儿家属对治疗环境的需求也较高,其中对患儿住院环境干净整洁的需求率达到了97%,这说明家属对于患儿治疗环境的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该为患儿提供干净舒适的治疗环境,并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工作。同时还可以为在医院进行陪护的家属提供家属休息区,让家属能够在陪护中得到良好的休息,满足家属对患儿治疗环境的需求,提高家属对医院治疗护理的满意度。在本次研究中,儿科医护人员在采取上述相关措施后,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25%,这说明针对患儿家属心理需求采取的相应对策能够明显提高患儿家属对医院的满意率,减少護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贺晓日,谢宗德,陈平洋,王涛,胡劲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家属焦虑和心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11(5):64-65.

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91例患儿中男49例, 女42例, 年龄6个月~6岁7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口腔黏膜病变。4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发热持续1~5d, 均有皮疹, 发生部位主要为手、足、口部, 伴有臀部皮疹者15例, 5例伴有无菌性脑膜炎其中1例伴有抽搐, 2例伴有肺炎。73例伴有口腔黏膜病变, 表现为口腔黏膜及咽峡部充血、小水泡、溃疡、饮食受限。

2 护理

2.1 加强消毒隔离

本病传染源为患儿和健康带菌者, 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途径传播。

2.1.1 病房环境

入院后将患儿及时隔离, 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隔离病房。病室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每天2次每次2h。

2.1.2 地面

患儿房间、走廊、污物间、洗手间等地面, 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湿拖地面, 2次/d。

2.1.3 物品每天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可接触的物品表面, 如病区的床头柜、床栏架、玩具等。

小件物品可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5min, 然后用水冲洗2次/d根据病区患儿的数量配备足够的体温表, 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方法为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清水冲净擦干备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 如一次性压舌板等。诊疗、护理患儿过程中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 每天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2.1.4 患儿管理

患儿皮肤可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 加上出汗刺激, 皮疹可因患儿搔抓而继发感染;而且抓破疱疹, 疱浆渗出会引起病毒的传播。因此, 应每晚给患儿沐浴, 剪短指甲, 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处[1]。患儿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 导致引起剧烈疼痛而影响食欲, 在加上发热导致唾液分泌减少, 口腔容易引起感染, 因此每天要落实患儿的口腔护理, 预防口腔感染。对于危重患儿, 放置在单独的病室, 采取专人护理。医疗器械、设备专人专用。

2.1.5 被服的管理

患儿的被服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放置专用污衣袋内, 并做好标识, 再送至洗衣房进行消毒清洗。

2.1.6 排泄物的管理

因三明市第二医院设有污水处理系统, 患儿的粪便可以直接经厕所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2.1.7 非医务人员的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2.1.8 医疗废物的管理

使用后的医疗废物置入专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口。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 以防止医务人员、伤员及家属被锐利器具伤害。医疗废物集中放置, 标志清楚、醒目, 并有防污染扩散和人群接触的措施。

2.1.9 手卫生

根据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手卫生规范执行。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后, 均要认真洗手, 尤其是给患儿换尿布、处理粪便, 或直接接触患儿分泌物、血液、口腔黏膜、皮肤疱疹等高危险操作后;看护人在接触患儿前、替患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世界患者安全联盟提出的安全口号是“清洁卫生更安全”。因此洗手是降低感染做好自我防护最简单和最总要的方法[2]。

2.2 发热的护理

一般手足口病患儿均有发热, 也有不发热者, 发热期间, 护士加强体温检测, 对体温<38.5℃的患儿, 可采用冰敷、冰袋、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体温>38.5℃的患儿, 物理降温同时可遵医嘱用退热药, 以防高热惊厥。发热患儿应卧床休息, 低热患儿可酌情减少活动。退热期出汗后腰及时更换衣服, 保持皮肤干燥, 避免受凉。

2.3 饮食及口腔护理

手足口病的患儿由于发热导致的食欲下降和口腔疼痛而拒食, 水分和营养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尤其是在夏季, 容易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必须加强口腔护理。适当补充水及营养, 有脱水者应及时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失衡。指导家长多给孩子饮水, 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食物。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花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以免感染, 并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 或涂金霉素、鱼肝油, 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 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4 皮疹护理

皮疹及周围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 患儿应剪短指甲, 皮肤瘙痒时勿搔抓, 必要时包裹双手, 以防皮肤破损, 引起感染。臀部有皮疹的患儿, 应及时清理其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 经常更换柔软舒适宽大的衣服, 保持床单平整、清洁、无渣屑。温水沐浴, 禁用肥皂、沐浴液等刺激性化学用品。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 局部可用炉甘石洗剂, 待有疱疹形成或者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同时向患儿和家属讲解皮肤自护方法的皮肤破裂的危险因素。

2.5 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是突发性传染病, 容易引发社会恐慌, 造成心理恐惧, 因此我们及时组织家属陪护, 进行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疏导, 努力消除恐慌。告知此病的特点及防治方法, 鼓励配合参加到治疗护理过程中, 如皮肤护理、手部卫生、消毒隔离的实施等。增加陪护责任意识和积极性。患儿处于陌生环境中, 又由于陪护受到限制, 再加上疾病带来的痛苦, 患儿容易产生恐惧、焦躁, 或哭闹不止, 护理过程中以温和的态度, 爱护体贴患儿,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在耐心讲解各项操作目的、方法的同时经常鼓励表扬, 比如说:“你是最勇敢的宝宝!”、“你真乖!”等。对于年龄小的患儿要在巡视病房的过程中多与其接触, 消除陌生感。告知患儿家长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但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 主要由粪-口途径和接触传播传染, 潜伏期2~10d, 平均3~5d[3]。普通病例病程7~10d, 重症病例病程较长2周以上。每年7月份发病率最高, 使家长对病有一定的认识。应该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 做到饭前、便后应洗手, 玩具、餐具要定时消毒。本病流行时, 应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一旦确诊, 嘱家长2周内勿送患儿上幼儿园或到公共场所, 以免造成暴发流行, 应引起重视。

2.6 严密观察病情

本病发展迅速, 患儿语言沟通困难,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非常重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给予心电监护, 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 3岁以上患儿检测血压变化。体温37.5~38.5℃的患儿, 可给予散热, 多喝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患儿持续高热、心率快、呕吐、精神萎靡或嗜睡等, 应警惕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过程中发现患儿易惊或嗜睡, 精神差, 呕吐, 气急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加强巡视, 并做好抢救准备。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6岁以下婴幼儿间的一种热性疾病, 主要流行区域为人群集中的场所, 如托儿机构、小学等。此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科萨奇病毒A16 (CA16) 及肠道埃可病毒71型 (EV71) 。本病感染性强, 全年均可发送, 多见于3~10月, 而以4~7月为流行高峰。在流行期间, 家长应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做到饭前, 便后洗手, 玩具、餐具、衣物要定期消毒。注意孩子营养, 避免过度疲劳, 致抵抗力下降。患儿有高热、头痛、哭闹不安时应及时就诊。在护理上, 做好消毒隔离, 进行有效的口腔皮肤、心理等护理, 加强健康宣教, 作为临床护士应该充分意识到对患者及家属施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4]。加强病情监测, 及时发现并发症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早期干预, 可有效防止或降低并发症的发送及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兰.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5 (9) :838.

[2]李晓英, 任爱民, 吴捷.预防医源性感染的主要环节管理[J].中华医药感染学杂志, 2008, 18 (5) :681-683.

[3]卫生部2010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住院患儿 篇4

[关键词] 脑性瘫痪;家长配合;依从性;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56-02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1]。严重影响患儿以后的生活及工作,給家庭和社会也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目前也是儿科难治之症。小儿脑瘫的病情特点决定了其康复训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根据目前国内脑瘫康复的现状,患儿基数大、治疗师缺乏、家庭康复薄弱,致使大多数治疗项目存在着治疗强度受限的问题,从而延长了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时间。因此,家长参与的康复训练会对患儿的康复起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脑瘫康复又有其特殊性,家长参与的依从性直接影响到患儿的康复效果。为此笔者于2008年1月~2010年6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儿童康复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住院患儿102例,诊断及分型符合2005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会议确定的标准[2]。男72例,女30例;年龄≤12个月15例,1~3岁65例,4~5岁22例。依据临床症状分:共济失调型7例,混合型8例,弛缓型10例,不随意运动型23例,痉挛型54例。根据瘫痪部位分:单瘫8例,双瘫25例,双重偏瘫7例,偏瘫12例,三肢瘫5例,四肢瘫20例,截瘫25例。

1.2?方法

1.2.1? 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卫生教育

1.2.1.1?心理咨询?耐心倾听父母的问题,鼓励父母要有坚定的信念与必胜的信心,面对现实,相信科学,让孩子得到及时治疗。

1.2.1.2?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通过父母帮助诱导患儿解除恐惧、胆怯心理、鼓励患儿克服困难,克服疼痛,配合老师的训练;对父母的焦虑、困惑、无所适从等心理给予理解和关心,认真倾听,耐心解释和指导,使其加强患儿父母对患儿疾病恢复的信心。

1.2.2?对患儿父母进行康复培训?成立康复治疗小组(由科室指定的专业康复医生、责任护士、康复治疗师组成),对每位患儿父母进行集体化、个性化培训。应加强患儿父母信心,学习功能训练手法和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方法,全面关心患儿,注意合理营养和护理。

1.2.2.1?集体化培训?培训要点:(1)康复知识宣教:让患儿父母了解脑瘫是不能治愈的,但必须坚持康复,应依从于治疗,才能有效果,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2)训练之道: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半途而废,需要家长的配合,老师的训练时间是有限的,家长必须掌握技巧,共同协作,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3)训练方法:应该针对每个脑瘫患儿不同的异常姿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训练纠正、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合理营养搭配等。

1.2.2.2?个性化培训?根据脑瘫患儿存在的不同问题、近期康复评价目标,由康复小组成员督导患儿父母对患儿进行正确的姿势:卧、抱、翻身、跪立、坐、爬、行走、睡、头控制训练;语言训练;穿脱衣、进食、大小便、上下床等日常生活训练;营养调理;对易激惹的脑瘫患儿指导父母对其进行抚触、脱敏治疗,使其敏感性降低。

1.2.2.3?培训形式?(1)患儿父母参加训练项目评价会,了解自己小儿真实病情及治疗方案。(2)患儿父母可以直接进入不同的训练室,近距离向训练师进行学习家庭康复方法。(3)责任护士对患儿家长择期进行康复知识宣教,零距离指导父母对患儿进行正确穿、脱衣、进食、大小便处理、睡姿、抱姿及营养搭配、护理患儿训练,督导患儿父母正确的服药方法,训练吞咽功能等。(4)康复医生随时对脑瘫患儿定期进行评定,根据评价结果督导患儿父母进行床边训练,并负责考核患儿父母对其患儿训练的准确性以及是否评价一致,检查药物应用的依从性;与患儿父母多沟通,及时纠正其存在的不良心态以及错误认识,使其走出心灵困境,加强对患儿康复治疗的信心。

1.2.3?康复治疗方法?参照2007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技术培训班制定的康复方案由康复小组对每位患儿制定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常用的方法如下:理学疗法(physical therapy,PT)、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语言治疗(speech therapy,ST)、物理治疗(功能性电刺激、水疗、蜡疗等)、药物治疗、矫形器的应用等综合性康复治疗。

1.3?疗效评估

康复小组分别在治疗前、中、后进行ADL、GMFM 、BSA评价。对每一位患儿的3项评估尽量在1~2周内完成,评估间隔每次1个月,共3次。

1.3.1?ADL评分?采用中国康复医学中心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全表分9大项,50小项,满分100分。不能完成,每项0分;能完成但需辅助,每项1分;能独立完成但时间长,每项1.5分;能独立完成,每项2分。其中重度障碍0~49分,中度障碍50~74分,轻度障碍75~100分,。

1.3.2?GMFM-66量表(Rusell,2000)[3]?评定选取粗大运动总百分比(Total Score,5个能区原始分占各自总分百分比之和再除以5),室温控制在20~30℃,环境设定为安静、独立、采光较好的房间,患儿衣服为1~2层,在不违反各自评估要求的情况下,前后评估都尽量安排相同家属在场,鼓励患儿发挥出最佳水平。

1.3.3?BSA评定?分11大项,穿衣、洗漱、饮食、排泄、语言、与人交往、器具操作、劳动、算数、定向、识记,每项10分,总分110分。

1.4?统计学处理

治疗结束后依据患儿家长依从性不同,分成依从性不良组(A组)和依从性良好组(B组)记录数据。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BSA、ADL评分比较

两组BSA、ADL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2。

2.2?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总百分比结果

GMFM的总百分比对粗大运动发育实际水平评价的原始分值,治疗前后组内、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3。

3?讨论

小兒脑性瘫痪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严重影响患儿以后的生活及工作,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目前也是儿科难治之症。早期干预主要目的是促进各系统功能恢复和正常发育,纠正异常姿势,减轻其伤残程度。传统的康复方式有3种:医疗机构内的专业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专业康复优点是技术先进全面,能解决复杂疑难问题,适合培养各种康复技术人才,但缺点其费用高、服务面窄,忽略了家属参与;后两者优点是简单易行、费用低、服务面广,但缺点是不能及时为患儿解决疑难问题,缺乏持续的专业技术督导及监督。传统的三种康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分离脱节,影响患儿的康复疗效。

依从性(patient compliance/treatment compliance)也称顺从性、顺应性,指患者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习惯称患者“合作”;反之则称为非依从性。脑瘫患儿的病情特点决定了其康复训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根据目前国内脑瘫康复的现状:患者基数十分庞大、治疗师严重缺乏、患儿及其父母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差,家庭康复薄弱[4-5],致使大多数治疗项目存在着治疗强度受限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延长了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时间。因此,父母参与的康复训练会对患儿的康复起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脑瘫康复又有其特殊性,父母参与的依从性直接影响到患儿的康复结果[6]。

笔者选择了患儿父母配合家庭康复与脑瘫患儿住院康复相结合的康复模式,从而实现了医院内诊断及全面评估,针对不同患儿主要的障碍,制订可行的康复治疗措施及近、远期目标,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方式对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康复知识培训,并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贯穿在患儿的各种日常生活中。结果表明患儿父母配合治疗依从性优良组在疗效上明显优于不良组,从而达到患儿在较短的住院时间里,达到好的疗效,这与国内报道结果相近[7]。同时患儿父母也得到了集体化专业培训,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的目的,最终达到减轻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并为以后的正规、系统化家庭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实现脑瘫患儿的科学化管理并改善其该类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符合现代康复的新理念,更适合我国国情。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0-412.

[2]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3] Russell D,Rosenbaum PL,Avery LM,et al.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66&GMFM-88)User''s Manual[M].London:MacKeith,2002:30-123.

[4] 周伟,薛宝松,黄晓霞,等.脑性瘫痪患儿86例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928-5930.

[5] 金梅.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康复训练的家庭依从性[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6,17(1):43.

[6] 孙婧.脑瘫患儿家属依从性教育对患儿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9):20-21.

[7] 马彩云,吴丽,吴文乾,等.家长参与住院脑瘫患儿康复模式的效果效益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60-62.

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预防 篇5

儿科承担着对患儿进行急、危、重症抢救和日常医疗任务,是感染高发科室之一。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规范,管理制度的执行不认真,无菌操作的严谨性差,考核监督机制薄弱等是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且儿科住院患儿中婴幼儿占大多数,其抵抗力低下,住院时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特别是冬季,大部分家长怕着凉,开窗通风时间较短,又由于探视者多,病房空气质量下降,各种病毒随之带入病室极易引起患儿二重感染。有效控制、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才能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水平,而其中保持良好的住院环境、控制因手污染导致的医源性感染,已成为儿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各个环节的把关,我院儿科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4 738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结合患儿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由医生确诊而上报院感科的例数为医院感染发生例数。

1.2 方法

分析4年来住院患儿医院感染资料,找出原因,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保持环境清洁,做好手卫生,坚持无菌技术操作。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

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47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99%,医院感染率从2010年的1.67%下降到2013年的0.34%,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

2.2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分布

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以上呼吸道为首,其次为胃肠道、脐部等,其发生部位及构成比见表2。

3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经科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医院感染率逐年下降。表2显示出呼吸道感染占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51.06%,空气传播、交叉感染是儿科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途径;胃肠道感染占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27.66%,与手卫生有密切关系;病室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3.1加强医院各级人员感染知识培训,杜绝医源性感染要求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控,不仅要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还要对实习生、护理员,卫生员等进行感染知识培训,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对实习生、护理员做到定期培训,要求人人熟悉各年龄阶段和不同季节的易感疾病。护士长在日常工作中起到监督作用,使各类人员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断提高全员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有效增强责任意识。全体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3.2加强家属及患儿的入院宣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儿科病房的卫生宣教尤为重要,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患儿和家属的卫生观念、生活器具的消毒隔离、手卫生等环节的教育和督导缺一不可[3];要反复强化,认真检查。减少病区人员流量,尽量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坚持执行探视制度,对家属进行疾病转归健康教育。患儿入院后不能乱窜病房,从而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机会。家属根据医院宣教内容要正确引导患儿。

3.3提高病室环境质量,加强室内空气消毒儿科病房拥挤,人均拥有床位比较少,患者多时使病房不同病种无法完全分开,存在医院感染隐患;再者家属陪侍过多,空气质量下降,加大了医院感染的可能性。护理操作前后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工作台面、治疗盘、地面;要保证病室每日通风2次,每次30 min~60 min,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头柜及地面,每月进行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消毒液、一次性用物等的细菌培养检测,及时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特别是新生儿室,更要严格执行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

3.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其中特别要重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这是基层医院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4]。而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5],每项操作前后都要用速效消毒液进行手消毒,用品严格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3.5严格遵循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有感染者使用低毒高效抗生素,避免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防二重感染。

3.6加强医院感染的漏报管理科室人员应配合院感科人员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积极采取措施,不仅减少了漏报率,还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证了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谭永强.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6-58.

[2]袁纯,严海斌,管建粉,等.医院儿科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29-2430.

[3]潘莉敏.小儿院内感染90例临床分析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0):669-670.

[4]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住院患儿抗生素应用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月儿科住院患儿1560例,年龄3个月~15岁;呼吸道疾病678例,消化道疾病533例,其他349例。

1.2 方法

利用医院药房信息系统对抗生素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情况、给药目的、给药频率及途径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抗生素使用率

1560例住院患儿中使用抗生素1017例占65.2%,其中预防性用药213例占20.9%。

2.2 联合用药情况

1017例使用抗生素的患儿中,单独用药538例占52.9%;二联用药463例占45.5%;三联用药16例占1.6%。

2.3 给药途径

1017例使用抗生素的患儿中,静脉给药807例占79.4%;肌内注射109例占10.7%,口服101例占9.9%。

2.4 品种与金额

使用品种最多的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构成金额最多者为头孢菌素类药物,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儿科专家一直呼吁儿科要合理使用抗生素,近2年有研究显示,儿科已成滥用抗生素类药物的重区。本研究显示79.4%采用静脉用药,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这可能与患儿年龄小有关,其他给药途径依从性差。静脉给药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途径之一,尤其在儿科应用更为广泛。通常小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又无自觉合作能力,静脉给药可达高效、速效之目的。但临床静脉输液应注意不溶性微粒的危害,由于给药后药物作用相对强烈且难以逆转,同时静脉给药又受到药物稀释浓度、给药速度、药物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引起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过敏反应、血栓、组织坏死、肿瘤样反应等。故临床应重视静脉给药可能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

联合用药是希望从不同的作用机制提高疗效或扩大抗菌范围,联合用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滥用抗生素其后果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且使细菌产生耐药性[3]。我院抗生素二联用药占45.5%,低于相关报道。我院无抗生素三联以上联合用药,这反映了我科抗生素应用基本合理。

本资料显示,头孢菌素类品种、金额排序相对靠前,这说明在儿科抗生素的使用中,头孢菌素类已超过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菌效力强,价格低廉,在治疗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所致的感染为首选。总之,儿科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应加强规范,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禁忌证及配伍禁忌,明确用药指征,根据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加强个体化给药,根据患儿的体质量、年龄制定治疗计划;严格控制抗生素的联合应用,避免其滥用;药师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抗生素的应用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经济。

参考文献

[1]肖田平.临床合理用药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3.

[2]李东生,吴祖帅.我院儿科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2007,13(4):31-33.

住院患儿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篇7

1 住院患儿的心理特征

1.1 恐惧

陌生的环境, 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 各种操作带来的疼痛刺激等可引起患儿恐惧。患儿多表现为害怕, 有的表现为预防性的不作声或否认患病, 不配合治疗、护理。

1.2 焦虑

易发生在温顺、老实、守纪律的患儿身上。患儿对疾病不了解, 不知何时能回到学校, 担心自己的功课及成绩受到影响, 表现为敏感、缺乏自信等。

1.3 盲从

在一些集中进行的操作中常可见到, 比如本来不哭的患儿, 看到别的患儿哭泣也会跟着哭起来。

1.4 抵触

由于病情和诊疗要求限制了患儿自由活动, 使患儿感到被动。当儿童给予配合后,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同, 如果患儿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 易引发反感或抵触情绪。

1.5 孤独

患儿入院后, 离开了亲人和熟悉的环境, 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 会使患儿感到孤独, 表现为沉默寡言, 怕与人接触, 盼家长来看望。

2 心理护理

2.1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心理护理

对于婴幼儿, 尽力满足患儿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经常抚摸头部、后背或哄、逗、微笑等, 使患儿产生安全感、依赖感, 可促进疾病的康复。有条件时让家长陪伴患儿参与护理。对于学龄前患儿, 应主动接近患儿, 以轻柔的动作、和蔼的态度, 关心体贴患儿。同时, 为他们介绍其他患儿, 共同参与做游戏、看图画、讲故事等, 让患儿感到快乐。治疗时, 多采用积极鼓励的语言并让年龄稍大的患儿做示范, 取消其不良心理。对于学龄期患儿, 应耐心进行安慰, 取得患儿的信任。入院时告知疾病、治疗等情况, 让患儿明白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为其安心治疗做好心理准备。在治疗过程中, 对患儿多鼓励、多表扬, 强化患儿自尊、自爱的心理。可组织患儿看书、做作业及开展娱乐活动, 丰富患儿的精神生活, 消除其不良心理。

2.2 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的沟通技巧

为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时, 应做到:①语气应耐心温柔, 温柔的语气让患儿产生亲切感, 减少患儿对护士的陌生感, 避免简单粗暴;②语言应简洁明了, 避免使用医学术语;③使用积极语言, 避免消极性语言;④使用鼓励性语言, 避免打击性语言, 夸奖赞赏的语言可使患儿心情愉快, 容易配合操作和治疗;⑤使用暗示性语言, 把希望患儿要达到的目标逐步暗示给患儿。

2.3 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住院患儿 篇8

1 儿科的护理特点

1.1首先儿童在疾病的表达上, 不能充分的用语言来述诉, 当她们出现任何不适时, 只能用哭闹来表达, 这时就需要护士随时不断的观察病情, 同时护士还要具备一定的护理经验, 对发生的病情变化进行正确的判断。

1.2由于计划生育政策, 绝大多数的儿童为独生子女, 因此, 当孩子生病时, 家长的心情是十分着急, 这就需要护士应该具有很好的职业素质, 既要积极的做好病儿的护理治疗工作, 又要尽量体贴家长的心情, 及时有效的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

儿科的护理特点:

1.3孩子生性就是活泼、爱动, 当她们生病住院时, 护士们就承担着对她们的监护责任。因此, 在住院期间, 我们在完成每一件护理工作时都要随时考虑患者的安全问题,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1.4儿童医院的护士与成人医院不同, 每天要完成大量的生活护理, 我们在没有护理员情况下, 只能靠护士们在完成大量治疗工作的同时还要监护病儿的一切的生活护理, 每天的护理工作很繁重。

2 常见的意外伤害及防范措施

2.1 坠床 (窗)

(1) 每日检查病床及室内窗户, 发现问题及时报修。 (2) 勤巡视患者, 不得脱岗, 如有急事, 要请人代管患者。 (3) 危重患儿如因管道太多等原因应使用约束带约束, 并用大砂袋固定。 (4) 躁动的患儿应使用约束带进行约束。 (5) 了解患儿有无癫痫等既往病史, 防止因突然发作而坠床。

2.2 跌伤

(1) 及时清理地面积水, 保持地面清洁干燥, 以防患儿滑到。 (2) 及时阻止患儿间相互打闹, 以免跌伤。 (3) 病情好转, 刚开始进行站立和下床活动时要搀扶, 以免摔伤、跌伤。 (4) 用婴儿体质量称给患儿测体质量时, 应轻扶患儿, 以防从体质量称上跌下。 (5) 患儿去厕所时, 要有人看护。 (6) 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患儿下床时要搀扶。 (7) 病儿穿的裤子长短要合适, 鞋带要系好。高危病儿 (有精神症状、长时间使用激素治疗、易发生骨折病儿等) , 应避免在地上活动, 以防意外。

2.3 烫伤

(1) 在给患儿使用热水袋、烤灯等热疗时, 要随时巡视患者情况。热水袋水温≤50℃, 烤灯距患儿距离为30~50cm, 照射时间20~30min。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2) 使用暖箱时要注意箱温, 放好温度探头, 以免箱温突然变化。 (3) 热水、热粥、热饭菜不要放在患儿床头, 要远离患儿放置;饮食饮水温度要适宜。 (4) 为患儿洗澡时要先试盆内水温, 不可将患儿直接放在水龙头下冲洗, 以免水温突然变化造成烫伤。

2.4 电击伤

(1) 插座插销板有问题要及时报修。 (2) 避免将水溅到插座插销板上, 以免引起短路。 (3) 插销板不要置于地上。

2.5 气管异物

(1) 不要给小患儿吃果冻、豆、瓜子、花生等食物 (窒息) 。 (2) 喂饭时不要逗患儿哭、大笑。 (3) 昏迷、神志不清醒的患儿头要偏向一侧, 以免误吸。 (4) 给婴幼儿试表时要扶住患儿, 防止患儿咬食体温计。 (5) 患儿口鼻处不要放毛巾类物品, 床上不要遗留塑料袋, 以防捂住口鼻引起窒息。 (6) 套管针的肝素帽要旋紧, 防止脱落, 引起出血和被患儿吞食。 (7) 新生儿和小婴儿喂奶后要轻拍背部, 爱吐的患儿要抬高床头, 并将头偏向一侧。

2.6 锐器切割伤

(1) 住院患儿不要带水果刀等锐器, 如有请家长带走。 (2) 各种操作后不要将针头、留置针针芯、毛细管等锐器遗留在患儿床上, 以免划伤、刺伤。

2.7 牵拉伤和撕拉伤

(1) 日常护理中, 应动作轻柔, 轻抱轻放, 切忌使用蛮力。 (2) 给体质量较重的患儿翻身时, 避免拖拉, 以免引起皮肤擦伤。 (3) 系约束带时不要过分牵拉肢体;不要勒的过紧, 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造成肢端坏死。

2.8 冻伤

(1) 做物理降温时, 不要将冰袋置于患儿枕部, 同时要防止耳廓冻伤。 (2) 新生儿物理降温时禁止使用冰袋。

2.9 砸伤

仪器、输液泵等要放置稳妥;移动患者时要注意各种管线, 防止因牵拉管线将仪器带下来, 砸伤患者。

2.1 0 压疮

(1) 对长期卧床、病情严重、营养失调等患儿根据条件使用防压疮气垫、防压疮软垫或气垫床等。 (2) 保持床单位的干燥、整洁、无渣屑, 避免局部刺激。 (3) 勤翻身, 每1~2h翻身一次, 顺序为左侧、卧仰卧位、右侧卧、仰卧位, 建立翻身纪录, 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对有坠积性水肿的患儿更要增加翻身次数) 。 (4) 在患儿头枕部可垫防压疮枕圈, 防止头枕部压伤。 (5) 各种导线、管线要合理放置, 勤整理, 不要置于患儿身下, 防止压伤。 (6) 约束带松紧度要适中。 (7) 血氧饱和度接头尤其是指夹式, 要根据患儿病情1~4小时更换一次位置, 防止压伤。 (8) 定期检查受压部位, 做好交接班工作。 (9) 每日为患儿擦洗全身, 更换衣服。衣服潮湿或被污染后要及时更换。 (10) 如患儿已出现压伤, 应及时上报护士长, 及时给予处理。

2.1 1 皮肤擦伤

(1) 新生儿或小婴儿长期哭闹时, 要用纱布或脱脂棉将足跟包裹, 避免足跟擦伤。 (2) 为患儿烤灯时, 如患儿需俯卧位, 可用纱布或脱脂棉将膝盖包裹, 避免膝盖擦伤 (主要针对新生儿) 。 (3) 衣服上的线头应及时剪下, 防止缠绕在患儿指、趾上, 勒伤患儿。

2.1 2 其他

(1) 用奶嘴安慰患儿时, 不可将胶布贴在脸上, 以防胶布过敏。最好使用安慰奶嘴。 (2) 使用监护仪时应设置好报警限, 禁止关闭监护仪报警系统。

住院患儿 篇9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2013年我院第一季度住院输液处方80369张,统计抗生素使用比例、种类、排位与联用情况。

2 结果

抽取的80369分住院处方中,抗生素处方33858张,占总输液处方42.13%;所用抗生素36种,其中头孢菌素类21053张(62.18%)居首位,青霉素类5720张(16.89%)次之,见表1;抗生素使用以头孢呋辛酯最多,共4452张(13.15%),头孢地嗪钠次之,共3285张(9.70%),见表2;抗生素使用情况单用居多(76.35%),二联(22.18%),三联(1.47%)。

3 讨论

3.1 抗生素使用较合理

WHO推荐医院抗生素使用率为30%,英、美等发达国家医院抗生素使用率为22%~25%;我国卫生部要求抗生素使用率<60%,我院抗生素使用率42.13%,低于卫生部要求,但与WHO要求还有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不足。

3.2 抗生素选用较合理

表2显示我院抗生素使用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其次为青霉素类。本次调查中未发现四环素、氯霉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儿童禁用或慎用抗生素[1],说明我院医护人员对此类药品副作用了解,用药慎重。表2显示使用率较高抗生素为头孢呋辛酯,总体以第3代头孢、头霉素类及广谱青霉素为多。

头孢呋辛酯、头孢替安等2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均有较强作用,我院多用于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脑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支气管肺炎为小儿常见肺炎,主要为细菌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多见,故以青霉素类药物为首选,为更好发挥抗菌作用,可选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我院血液科患儿接受化疗后,机体耐受性差,为防感染,选用3代头孢;头孢硫脒为1代头孢,对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作用较强,价格相对较低,选用为防感染用药;阿奇霉素属大环内酯类中对肺炎支原体抗菌活性最强药物,使用时血清浓度低,组织浓度高,半衰期较长,在我院呼吸科应用较多;整体来说我院青霉素钠,哌拉西林钠及红霉素及1代、2代头孢类抗生素使用率较低,不符合《抗生素临床使用指导原则》规定。主要有2方面原因:(1)细菌对其耐药性逐渐增加,(2)家长及医师盲目追求用药效果,甚至认为越贵、级别越高对人体越好。

我院抗生素应用以单用为主(76.35%),二联用药22.18%,三联用药1.47%,无三联以上用药。联合用药目的为发挥抗菌药物协同作用,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耐药性产生。不合理联合用药不仅达不到该目的,反会使增加不良反应且易产生二重感染。据统计,2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2]。故应严格按照抗生素联合用药适应征用药。以细菌学诊断选药基础,针对不同病原菌,尽可能单独使用、减少联用,在避免毒性的前提下选用适宜、高敏感性药物,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首要原则[3]。

3.3 抗生素合理应用建议

(1)健全用药监督体制,发挥院内感染管理部门与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能,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定期公布药物使用情况[4],定期对处方、病例进行审核,发现不合理情况,及时进行指正,并将抗生素使用情况纳入考核制度。(2)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指征明确后尽量选价格低廉,疗效好,抗菌谱窄的抗生素。既可减轻患者医疗费用,又可避免二重感染,减少耐药发生与资源浪费。(3)采用合理给药途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轻症感染患儿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初始予静脉治疗,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应依情况尽早转为口服给药(即序贯疗法)。必要时,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临床治疗应用时,必须考虑患儿全身情况,避免频繁换药及长时间用药。(4)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严格审方,提供用药指导与咨询,收集医药情报,为医师提供最新医药情况,更好的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服务。有条件的医院可对部分药物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给药方法与途径,为临床难治性感染患儿合理用药提供综合性实验依据。

摘要:目的 调查医院住院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为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住院患儿输液处方80369张,统计抗生素使用比例、种类、排位与联用情况,对调查结果做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抗生素处方占总处方42.13%;抗生素使用以头孢菌素类为首(62.18%),青霉素类次之(16.89%),其中又以头孢呋辛酯应用最多(13.15%);以单药治疗为主,并存在个别用药不合理现象。结论 抗生素使用基本合理,对不合理使用应予以重视并纠正。

关键词:抗生素,处方,住院

参考文献

[1] 王丽,宋沧桑,刘艳秋.我院儿科门诊抗生素的使用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8,25(z1),676-677.

[2] 李美蓉.抗生素合理应用浅析[J].中国药事,2009,23(1),96-97.

[3] 包俊珍.抗生素利用现状及思考[J].工企医刊,2009,22(1),55.

【住院患儿】推荐阅读:

惊厥患儿07-17

儿科患儿07-17

喘息患儿05-11

疾病患儿06-06

患儿护理06-24

患儿预后08-05

危重患儿08-06

儿童患儿08-20

高危患儿09-16

患儿05-29

上一篇:路由分析下一篇:企业统计数据